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19 11:08:56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优秀【7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优秀【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把握每段的要点,明确孔孟二者的差异。

  2.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3.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

  4.积累词语,掌握成语的用法。

  5.感悟文化与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

  1.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2.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

  3.孔孟思想的具体特点。

  [教学难点]

  积累词语,掌握成语的用法。

  [教学设想]

  由孔孟之说引出话题的历史原因,领悟作者的思想方法。思考孔孟的思想言行有哪些不同。并从文中找比较他们的不同之处,进而分析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

  [媒体设计]

  运用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本课属于自读篇目,课文结构清楚,层次清晰,阐述的观点也并不深奥,再加上高三学生此时对孔孟已有不少的接触和了解,相关的文化常识也比较熟识,因此本文比较适合于自学。自学并不等于放羊,应该引导学生自学,在45分钟内尽可能收到吸收文化和培养能力的最大益处。本篇课文的课后练习,比较适合于作为边阅读边思考的激发点使用,应该充分运用,这样学习本课的效果似乎更加切实些。

  在教材处理上,这一课时把教学内容切分成三大板块,先是整合课文内容,其次是晶词味句重点突破,然后适当扩展,温故知新。课后提供一篇逆向思考类文章,为的是能让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得以有效的训练。

  一、导入语

  上一篇课文我们了解了庄子,其实在先秦诸子百家中,我们最为熟悉的不是道家而是儒家,孔子、孟子、颜渊、子路我们如雷贯耳。同时,我们还通常把孔孟并举。提到大成至圣,我们就会想到亚圣,这两个人总是如影随形,有时孟子的光辉甚至还会把孔子遮掩着。其实,孟子与孔子生活于不同的时代,大家都知道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春秋时期,孟子生活的是战国时代。据《史记》,孟子是孔子的门人于思的学生,这两人真的能够如出一辙吗?让我们一同来阅读著名学者黄仁宇先生的《孔孟》。

  二、整体初读,归纳提要,整合课文内容。

  快速阅读课文,把每一节当中的重点语句划出来,然后对本文内容作一个提要。这个工作主要目的在于:一是训练学生的速渎能力,速读要讲求质量,所以第二个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在快速阅读当中迅速抓住每一节中的关键信息。之所以分解到每一节,是因为段节的层次性不很复杂,而它又是一篇课文骨架,学生思考问题的难度会相对小一些。

  (明确:本文的内容提要:孔子和孟子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孔子坦荡悠闲,轻松愉快,孟子则凡事紧张。孔子认为性恶来自于先天,孟子则持性善论。孔子对“礼”非常重视,而孟子则不大拘泥于礼。孔盂的不同,主要是因为局势起了变化,孔子处在春秋时期,周礼还有一定的约束力,战事尚未波及全民,战事的方式如同竞技,还不足以造成社会全面动荡。因此孔子认为东周那样的社会秩序仍可恢复,他提倡克己复礼,正名复古。孟子处在战国前中期,战国七雄已经准备长期的大厮杀,战争已有相当规模,战事已经相当残酷,社会全面动乱。因此,孟子认为出路在于改弦更张,他的种种主张都是突破“礼”的约束的)学生在回答问题,可以通过量化来考查学生的阅读品质:如孔孟的三个不同,主要原因在于局势起了变化。

  三、品词析句,探究质疑。

  1.依据课文第一段的内容,今人冯友兰,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在冯友兰看来,“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二人是否相同?为什么?

  明确:主要阐述孔孟二人的相同,而第二段的开头又有“但是”的转折,然后进而论述了二人的不同。

  2.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

  提示:所谓“紧张”,与上文的“轻松愉快”相对,可用“沉重痛苦”来对解,但是还要结合下文来具体回答,是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凶险的前途而焦虑、忧心、痛心这样的情绪。

  3.“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从这个话里怎么见出“性恶来自先天”?

  提示: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就是认为人的修养是用理智不断克服性恶的过程,也就是认为恶是人的本性,是天生的。

  4.课文第四节,举了有关于孟子的一系列例子,如“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是为了说明什么?

  提示:加深对论点与论据之间关系的理解。作者列举这些例子是为了说明孟子对“礼”不大重视,在他看来,周礼早巳不复存在,自己也不必拘守礼法。;

  5.“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一句是什么意思?

  提示:当时社会还相当宁静,整个社会心态都比较闲雅,孔子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心态。

  6.为什么说“全民为什伍”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提示:“什伍”是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联相保。“什伍”又是古代军事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所以说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7.为什么说孟子的性善论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

  提示:由性善论这个前提推论到对人的道德要求,不过是要求保持天性,回复天性而已容易做到而做不到,就可以斥之为“失其本心”,所以带有强迫性。

  8.何谓“低水准平等思想”?

  提示:低水准是指生活水平低。如“乐岁终身饱”,但求吃饱肚子而已。

  9.“可是今日我们读《孟子》和《四书》全部,却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一定也要考究它们的历史背景,有时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说的一样,‘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提示:《孟子》和《四书》全部都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并不是句句话都适用于任何历史条件。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和政治理论的概念体系,包括《孟子》在内的《四书》含有政治哲学的成分,但是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如果不考究其历史背景,一概奉为经典,是要犯错误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10.学习了本文,你认为应该怎样来研究古代文化现象?

  提示:(1)善于同中求异。(2)要进行历史的考察,探究其精神实质象,要掌握大量的历史资料,并以之为依据。

  四、拓展延伸

  翻译《寡人之于国也》,并结合本文说说孟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研究历史文化现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洚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

  粱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老百姓没有再减少,我的百姓没有再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作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举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头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饿死了,却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从本文的第一句话可以想见当时战事频仍,孟子给梁惠王提出的方案是发展生产,注意民生,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建议,是因为由于战争,杀人盈城,杀人盈野,对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给民生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孟子关于王道的主张就是针对当时的局势提出来的。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人民的灾难深重,社会矛盾的尖锐,也可以体会孟子慈悲为怀的胸怀,为民请命的激切。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挂图),使学生了解各种朗读、背诵的形式,能够正确的朗读、背诵的姿势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及背诵习惯。

  2.了解课外阅读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健康的课外书报的习惯。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画

  1.图上小朋友在做什么?

  2.图上的小朋友怎样朗读?

  二、小结要领

  身正肩平 双手拿书 左右两臂 自然平放 目光课本 保持距离

  眼睛课本 距离一尺(33厘米)

  三、模仿评判

  1.请几个学生模仿训练,并由大家评判

  2.评判中指出一些错误姿势的危害

  四、集体训练

  五、把握训练要点,勤于朗读背诵

  六、小结

  在一年级时,我们已经知道了读书写字的姿势,掌握了握笔写字的方法,还知道了保护视力的'一些要求。今天我们又知道了朗诵的姿势和朗读的要领。今后,我们要天天坚持,自觉接受训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图画

  1.指导观察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2.简说图意。

  二、指导学生观察集体背诵图(一、二幅)

  1.提问:背诵时课本和文具盒怎样摆放?

  2.这些同学怎样坐的,他们的双肩和双臂怎样?眼睛向着什么地方,态度神

  情怎样?

  3.背诵时还要注意什么?

  4.全班学生模仿图上的学生,集体背诵一段已学过的课文。教师评判。

  5.图上的同学背诵的是哪篇课文?你是怎么知道的?

  三、观察三幅小图,按图模仿训练

  1.观察左下方小图。

  2.观察中间小图。

  3.观察右面小图。

  四、小结

  这一课我们通过看图学习,掌握了背诵正确的姿势要领,了解了背诵的形式,知道了看图背诵的方法。今后我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就要做到多读、勤背、乐背。

  第三课时

  一、观察上面三幅图

  1.从图上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2.图上的一个小朋友借到了一本心爱的课外书,他笑得多开心呀!

  学习两条格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多读书能使我们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不断进步,还能使我们学会写,我们从小就要养成爱读课外书的好习惯。

  3.观察第二幅图,告诉孩子阅读要点:眼看,心记,不出声。

  4.观察第三幅图。图上几个小同学在干什么?表情怎样?

  5.小结三幅图。 二、观察下面两幅图

  1.从第一幅上可以看出这是在什么地方?同学们在干什么?

  2.说说去阅览室看书的过程: 挑书——借书——看书

  3.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4.观察第二幅图讲解。

  三、小结

  乐于阅读课外书报,主动去寻求知识,对同学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上回答“思考·练习”中1、2、3的问题。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大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通过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认识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教学目标1、2。

  2、难点:教学目标2、3。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埋下伏笔

  1、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没有人怀疑过这句话?为什么?

  2、引出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

  ⑴ 有这样一句话,千百年来从没有人怀疑过:

  (课件出示)

  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⑵ 分析这句话:你们懂这句话么?(想读就读)

  强调什么?(速度与重量有关)板书。

  二、简介人物,激趣生疑

  1、这句话是谁说的?

  简介亚里士多德:他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

  2、书上是怎样介绍伽利略的?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25岁时就已经当上了数学教授。

  三、整体感知,把握主题

  过渡:一位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一位是25岁的数学教授,他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

  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

  他们的联系主要围绕一个什么问题?

  2、学生说,师总结:

  两个铁球____着地(板书)

  3、加上两个字就是伽利略的观点。(同时 补充板书)

  过渡:谁对谁错呢?

  四、质疑讨论,精讲研究

  细析亚里士多德的话:

  1、再次出现亚里士多德的话:(集体读)

  ⑴ 这是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会对他的话怀疑么?为什么?

  ⑵ 哪些词最能体现?(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信奉、责备)

  “信奉”是什么意思?(相信的程度深,信仰、崇奉)

  “责备”在什么情况下责备?(在人们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的情况下。)

  ⑶ 读两个反问句,读出责备的语气:

  “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两个反问句说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

  2、伽利略是怎样想的?用“ ”画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怀疑的句子。

  大屏幕出现:两个结论,讨论后总结(一慢一快)板书。

  过渡:这两个结论是自相矛盾的,伽利略多么地爱动脑筋,不迷信权威,他不仅敢怀疑,还勇敢地进行试验。

  3、细析伽利略试验及其结果部分:

  ⑴ 提问:

  课文中从哪儿到哪儿写他做试验的过程?实验分几步?(a、自己试验 b、公开试验)板书。

  ⑵ 学习伽利略自己做试验部分:

  ① 自由读课文,想一想:

  从这部分中你知道伽利略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试验?结果如何?

  ② 大屏幕出示填空题,学生边报边填空。

  ③ 提问:

  A、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伽利略对试验认真的科学态度?(反复、许多次)他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面对的是亚里士多德,他不能马马虎虎。)

  B、从结果“都”、“的确”、“总是”三个词可以看出什么?

  (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的。)

  C、伽利略慎重地作出什么结论?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这句话正好与亚里士多德的话相反。把“速度与重量有关”划掉。

  ④ 从这段中,你还知道什么?

  (伽利略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

  ⑤ 过渡:这样的宣布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啊!因为等于公开向人们心中的亚里士多德挑战。

  ⑶ 学习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实验部分:

  ① 屏幕出现比萨斜塔的照片:

  师述:比萨斜塔在意大利比萨城内,塌共8层,建到第三层时,地基开始倾斜,该塔由于“斜而不塌”名声远扬,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公开试验,该塔名声更大。公开试验的消息一传开,前来看试验的人很多,人们是怎样议论的?

  ② 找出书上描写人们议论的句子:

  (人们来的目的,人们的态度)

  集体读,个别读。(读出人们对伽利略责备、嘲讽、讥笑、奚落的语气)

  ③ 面对人们的责备、嘲讽、讥笑、奚落,伽利略怀着必胜的信心登上了比萨斜塔,结果如何呢?请看:

  (动画演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④ 面对这样的结果,人们表现怎样?(惊讶)为什么?

  (因为,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而伽利略的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

  ⑤ 人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全是对的。)

  ⑥ 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告诉我们,这个人无论他地位多高,学问多大,说的话也不可能是全对的,所做的事都是对的。不能轻易的相信别人。敢于思考,找出名人的错处。)

  总结:在当时的情况下,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突出怀疑是多么的不易,他勇敢怀疑,打破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板书:(献身科学、打破迷信)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伽利略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的人,同学们要不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要)

  2、假如书上有错,你们敢于提出疑问吗?

  ⑴ 出示句子: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⑵ 师:这句话就有错误,你们谁敢于提出疑问?

  做两个试验:

  第一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放在同一高度,并同时放下。

  第二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大的放在高处,小的放在稍低处,再同时放下。

  ⑶ 得出结论:

  这句话应该改成──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3、再给你们一个机会:开头,我们说过高尔基的一句话,谁来质疑?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总结全文: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伽利略有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献身科学的精神,同时,我们自己也有了这种意识。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勇于思考,用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

  【板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一慢一快

  伽利略 试验 亚里士多德

  速度与重量有关

  自己试验 公开试验

  打破迷信 献身科学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关键语句体会爷爷芦笛的神奇及给强强带来的快乐和勇敢。

  2、感受爷爷坚强的生命形象。明白“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的含义。

  3、体会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并体会环境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使学生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三、教学过程

  导入:昨天,我们通过初读课文,大致了解了课文,谁能说说文章的主要讲了什么,你有读懂了什么?

  (一)、出示:

  1、“爷爷,爷爷,我们去做芦笛去!”

  2、强强说:“放心吧,爷爷,我不怕。”

  3、他大声呼喊着:“爷爷!爷爷!”可是听不到任何回答。

  4、“爷爷,爷爷!”强强情不自禁地大喊起来。

  (二)、这四句话谁会读?指读—你有什么发现吗?(全是强强说的话,……)强强说这四句话的时候的心情相同吗?每句话到底应该怎么读呢?

  (三)、第一句:心情,迫不及待,高兴——为什么?在强强的心里,爷爷的芦笛是一支什么样的芦笛呢?——(出示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联系第一自然段内容体会芦笛的神奇,有趣和美妙,是那么令人向往。重点理解“三折两卷、更有趣的是,浓浓的海水味。”有感情朗读。——读好这句话。

  爷爷的芦笛做好了,瞧,出示图:想像,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可用书上的语言或者用自己的话。)这时你觉得爷爷的芦笛又是怎样的芦笛呢?

  好好再读这两段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爷爷的能干,热爱海边的生活等等。)

  (四)、第二句:这句话应该怎么读?——联系想像中的`小闸屋,五月的大海,(大海平静图)芦笛声音的美妙——想像强强说话的动作——读好这句话。改成反问句说说看,加上简单的理由说说看。

  (五)、第三句:这句话呢?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出强强的害怕的?划出表现强强心理的句子和描写环境的句子,分组朗读,(看图想像)——读好这句话。

  (六)、第四句:应该怎么读?惊喜,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想像强强心理活动,为什么说芦笛驱走了恐惧?爷爷的话是什么意思?让学生讨论,发表见解,如果不准确让学生进行选择,你觉得爷爷的芦笛是一支什么样的芦笛呢?

  (七)、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其用“啊,爷爷的芦笛……”开头写一段话。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

  2、初步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

  3、感受背书的乐趣,能主动积累语言材料。

  教学重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感受背课文的乐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个性化备课:

  一、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过渡:通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作者对背课文一直是充满热情和兴趣。第一部分中,因为所背内容简单有趣,在作者看来背书就像唱歌一样。可随着课文越学越多,越来越长,背书的难度不断加大,又是什么使作者对背书仍然充满热情呢?请自由读文章的第二部分,思考这个问题。

  2、生自由读第二部分,自主思考。

  3、全班交流。(以下为预设的教学板块,不分先后顺序。)

  (1)所背课文隽永有趣。

  品读义小引用的句子: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厂,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

  “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4、结合文中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体会作者对《匆匆》的喜爱。

  (1)指导学生把感受带进朗读。

  (2)教师的示范激发了“我”背书的兴趣。

  扣住“一字不差”体会作者当时的惊奇、佩服。教师可以适当介绍《匆匆》,让学生认识到一字不差地背下《匆匆》并不容易。

  指导朗读,突出“一字不差”。

  (3)妈妈的激励。

  “妈妈拿着课本,很平静地说:‘你学的都是白话文,念起来就像说话,不难背啊!”引导学生关注妈妈的'语气,体会到“平静”的语气说明妈妈的分析理智客观,还要体会到妈妈的责备之情。

  “妈妈接着说:‘我小时候,学的是古文。还不懂啊,就让背。’说完,她就背起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师可以以结合作者引用的妈妈背的孔子名言展开教学:指名读读孔子的这句名言;教师给出这句话的译文;比较古文和译文,体会背古文的难度较大。

  “我听着很新鲜,看看妈妈,她容光焕发,背得那样起劲。”理解“容光焕发”,说说为什么妈妈背得容光焕发,那样起劲。

  再指导朗读,读出作者的感受。

  5、小结:虽然背书是个艰难的过程,但作者多找积极因素,不断树立背好课文的信心,童年的学习生活也因此变得趣味横生。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读第三部分,想想这部分写了“我”背课文的哪些经历和感受。

  2、全班交流,重点指导理解两个重点句子。

  “书读千遍,其义自见。”

  (1)文中哪些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句话,请把它们画下来。

  (2)交流,教师相机介绍《桃花源记》,帮助学生理解“在我们的脑海中,渐渐地活画出那个捕负人有趣的经历……”

  (3)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4)指导朗读第17自然段,注意感情的变化。。

  “多背一些名篇,储存在记忆里,在一次次的重温中,不断地加深着理解,就好像牛儿吃下草,经过多次反刍,慢慢地消化,慢慢地吸收。”

  (1)指名读该句,说说“反刍”的意思。

  (2)这卫把温习背过的课文比成牛儿反刍好在哪里?从两个“慢慢”你读懂了什么?

  (3)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说说“背课文”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3、小结:在背课文的过程中,作者掌握了科学的读书方法,从背书中获益颇多。

  二、你原来对“背课文”持什么态度?学习课文后,你有什么新的看法吗?

  三、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后练习:理解重点词句。

  板书设计:

  4、背课文

  第一次:背简单的课文有趣

  第二次:朱自请的《匆匆》激励

  第三次: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熟能生巧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复习汉语拼音,区别形近字,练习准确地搭配词语,缩写句子。

  2、以劳动或比赛为内容进行说话、听话训练。

  3、独立阅读短文,练习概括中心。

  4、学写建议书。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同总教学要求1。

  教学过程:

  一、提出要求:

  完成字词句部分的四道题。

  二、练习第一题。

  1、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学生自读,比较每组两个音节的声母有什么不同。

  3、指名一组一组地比较声母读音。

  达到区分平翘舌音、n--l、w--h、y--r的目的。

  三、练习第二题。

  1、指名读题。

  2、学生自练,逐组区分字形并组词。

  3、全班讨论,订正。

  归纳出易混的形近字,一种是音同形近,一种是音异形近。

  四、练习第三题。

  1、指名读题。

  2、学生自练,用直线搭配词语。

  3、指名读,全班订正。

  4、教师小结。

  五、练习第四题。

  1、指名读题目和例句,明确要求。

  通过两个例句使学生懂得:什么是缩写句子,怎样缩写句子。

  2、个人尝试练习,指名做题。

  3、小组讨论。

  4、全班校对订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以劳动或比赛为话题进行听话、说话的训练。

  教学过程:

  一、提出要求:

  1、教师提出要求。

  2、学生读课本中的要求。

  3、指名口述训练的内容、要求。

  (内容:口述劳动或比赛的情况。

  (要求:讲印象最深的;从怎样进行的、人们的表现、反应等方面讲。)

  二、拓宽思路。

  1、个人想自己准备讲什么。

  2、指名说,互相启发。

  三、指导怎样说明白,说清楚。

  重点指导按劳动或比赛的过程练习说,语句通顺连贯。

  四、指导怎样说得更好。

  重点指导在讲清经过的基础上,讲得更全面些,讲出人们在劳动或比赛时的表现,观众的反应,注意突出给你印象深的地方。

  五、在练说中指导。

  1、个人练说。

  2、在小组中互相说,互相纠正,补充。

  3、指名说话,师生订正、补充。

  六、鼓励把说的.内容在课后写下来。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独立阅读短文,练习分段,归纳主要内容,概括中心思想,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提出要求:

  指名读课本中的阅读要求。明确学习目标。

  二、初读,了解大意。

  1、自由读,想这篇短文主要讲了什么。

  2、指名读,说。

  三、细读,理解内容。

  1、自由读,想短文内容是分几个意思讲的,在书上标出来。

  2、讨论分段。

  3、归纳段意。

  一、讲齐白石爷爷是世界著名的大画家。

  二、他从小时候学画起,长期以来勤于观察,刻苦练习。

  三、齐白石爷爷终于获得了成功。

  4、练习归纳全文内容。

  四、再读,概括中心。

  引导学生由课文内容,思考作者写这篇短文要告诉我们什么,读了这篇短文懂得了什么。中心思想最好由学生讨论得出。

  中心思想:短文通过叙述齐白石爷爷长期以来是怎样勤于观察、刻苦学画的,赞扬了他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

  五、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读。

  2、指名读,全班评议。

语文教案 篇7

  教材与学情分析

  《小小的船》是一首富有童趣、朗朗上口的儿童诗。诗歌将弯弯的月儿和小小的船巧 妙地联系起来,描绘了一幅有趣的夜景图——月儿是停泊在天空中的小船,“我”坐在 “船”上看闪闪的星星和蓝蓝的天。诗歌以合理的比喻为纽带,将遥挂天空的月儿瞬间拉 到眼前,把现实和奇妙的幻想不留痕迹地融合在一起。读着诗歌,脑海中便会闪现一幕幕 形色兼具的图景,带来亦真亦幻的奇妙感受。

  诗歌共有两句,第一句运用比喻,将弯弯的月儿和小小的船两幅图景带进读者脑海 里,弯弯的月牙和小小的船在形状上相似,都是“弯弯的”“两头尖”,二者合二为一。第 二句说“我”坐在小船上,实际是想象自己坐在月亮上看星空,以充满童趣的幻想,勾画 了坐在月亮船,与星星相伴,畅游蓝天的浪漫图景。文中出现 3 个“小小的船”,第一个 指的是 真实的小船,第二、三个指的是弯弯的月亮。 课文插图画了一个小女孩躺在月亮上,伸出手,向着蓝空中的星星说些什么,两颗星 星正对着她微笑,充满想象和童趣。

  文是叶圣陶先生的名作。韵文以简洁明快、丰富有趣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美丽、静谧的夜晚,也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领略到大自然的妙趣及夜色的温柔。本课教案设计意在通过创设情境,在观看夜空美景的情境中识字,把孩子们带入飞上月亮、遨游太空的画面之中,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语言训练来表达他们脑海中的夜景,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目标与重难点教学目标

  1.认识 的 船 等10 个生字和门字框1 个偏旁;会写 月 儿 等 4个字和横折 钩 竖弯钩 2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结合插图,想象诗歌描绘的图景,感受夜空的美丽

  3.仿照例子,用简单的叠词说 的 字短语,积累 的 字短语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读准 船 两 等生字的字音;会写横折钩和竖弯钩 2.想象诗歌描绘的图景,感受夜空的美丽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有关星空及带有歌曲《闪烁的小星》《小小的船》的多媒体。(教师)

  2.熟读课文,预习生字。(学生)

  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激发兴趣。

  (1)(多媒体配乐)出示美丽星空图:一个小女孩儿坐在月亮上,一只手托着小星星非常高兴地看周围一闪一闪的星星和蓝蓝的天空……

  (2)导问: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感受?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揭示课题。

  (1)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中月亮的形状,引导想象:你们看,这月儿弯弯的,两头尖尖的,像什么?(小船)

  (2)引出课题:叶圣陶老爷爷把它写成了一篇韵文,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小小的船》。

  3.读课题。

  (1)教师指导正确读课题:“船”字谁会读?谁还想读?大家一起读。你们见过哪些船?教师出示各种船的图片,并相机指导学生认识“舟”字旁,了解带有“舟”字旁的字一般与船有关。

  (2)导学:在“船”的前面加个“小小的”,请你读一读,你感觉这艘船怎么样?(小小的、很轻、很可爱……)

  (3)教师指导学生感受小船的可爱,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课题。

  4.引导学生质疑:看到课题,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或者想知道些什么?

  5.过渡:课文真的是写船吗?请同学们读课文,看插图,找找答案。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展现美丽的画面,把学生带入晴朗夜空优美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继续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或想知道的问题,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帮助学生把生活经验、文本、美丽的图画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喜欢上阅读。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提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停下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再往下读。

  (2)用“ ”把要求会认的字画出来,用“____”把要求会写的字画出来。

  (3)把生词多读几遍,不会的向同学、老师请教,再多读几遍。

  2.学生同桌互相检查读,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3.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识字情况。

  (1)开火车认读带有拼音的生字卡片。

  提示:“船、看、见、闪”是前鼻音;“船、闪”是翘舌音。

  (2)教师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去掉拼音的生字并及时评价。

  4.学生在小组内合作练习朗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2)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其他同学当小老师,认真听、仔细评。

  5.教师检查练习朗读情况,提示学生读准字音。(“月儿、船儿”的“儿”要读二声。“在”是平舌音。“闪、船”是翘舌音。“的”读轻声。)

  设计意图:提出自学要求,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互帮互学,培养了合作精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易错字的读音和儿化音进行指导,提高了学生的识字效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全诗。

  2.启发想象:你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预设:

  (1)学生自由说自己想到的图画:晴朗的夜晚,蓝蓝的天空,弯弯的月亮,闪闪的星星,一个小朋友飞到太空中坐到月亮船里面。

  教师随机用演示星星忽明忽暗的景象,帮助学生理解“闪闪的”这个词语。

  3.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并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出示朗读要求:

  ①想一想:课文共有几行,由几句话组成?

  ②把自己喜欢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学生按要求朗读课文。

  4.教师组织学生汇报朗读成果,及时评议。

  5.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画出停顿。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6.学生自由练读后,教师指名读,大家评议。

  7.多媒体出示课文填空,指导学生朗读叠词,巩固识字效果。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8.出示“朗读争霸赛”情境,提出评价标准,组织学生挑战读。

  (1)出示评价标准:

  声音响亮,读音正确。朗读流利,读出韵味。

  (2)组织学生有序地比赛,读后及时评价。

  (3)评出优胜者,给予奖励。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意在进行学法指导,教会学生朗读的方法,在朗读中巩固识字,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精神。针对小朋友好胜的心理特点设计了“朗读争霸赛”,帮助学生展示朗读的成果,激发学生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

  四、指导识记,书写生字

  1.组织学生做采蘑菇的游戏。

  (1)讲明游戏规则后请3名同学到前面来做采蘑菇的游戏。(多媒体播放歌曲)

  (2)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记住生字的。

  ①教师指导学生认识“门”字框、“白”字旁。请同学说一说在生活中你还认识了哪些带有这些偏旁的字。

  ②猜谜识记“闪”:一个人站在门里。

  熟字加偏旁识记“闪”:人+门=闪。

  ③做动作识记会意字“看”:“手”放在“目”上就是“看”。

  ④组词识记:见──再见、看见、见面。

  ⑤教师指导识记多音字,并请学生给多音字组词。

  预设:

  “看”也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àn,在“看门”一词中读ān。

  2.给蘑菇找朋友。

  (1)导学:生活中有哪些朋友可以和这个字组成词语呢?你还能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吗?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说得又多又好!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

  (3)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预设:

  ①组词:小船 星星 看见 闪闪的 里面 两头 不在

  ②造句:

  看见:在动物园里,我看见了老虎和狮子。

  闪闪的:闪闪的霓虹灯引人注目。

  3.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田字格里的范字“月、儿”,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月”和“儿”都有钩,但钩的方向不一样。)

  (2)教师一边示范,一边指导新笔画的书写。

  横折钩的写法:横要平,竖要直,向左向上钩。

  竖弯钩的写法:竖要直,弯要圆,向右向上钩。

  (3)学生仔细观察每个字的每一笔写在什么位置,同桌交流。(“月”里面的两个横画之间距离要适当,不与横折钩相接。“儿”的竖弯钩要写在竖中线上。)

  (4)教师范写“月”和“儿”,一边示范,一边巩固横折钩和竖弯钩的写法。学生书空。

  (5)指导学生观察“头、里”。

  预设:“头”有三个点,它们的位置不一样。“里”的横画比较多,它们之间的距离均匀,长短不一样。

  (6)教师指导学生书空。(“头”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里”的笔顺可记成写完“甲”再写两横。)

  (7)指导学生先描红,再自由练写,比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8)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评议。

  设计意图:在游戏中识字,有利于学生自主表达。交流多种识字方法,能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从构字规律上帮助学生认识生字,便于学生认识汉字,并且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练习组词、说话,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意识。根据“月、儿、头、里”四个生字的字形特点,分组呈现,有利于学生抓住特点正确书写汉字。

  五、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引导回顾:谈谈你的收获。(这节课你记住了哪些字?学会了几种识字方法?你认为你写得最好的字是哪一个?)

  2.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梳理学习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针对学生学习情况布置作业,有利于巩固识字效果。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再现情境

  1.引导回顾: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你还记得课文写了什么吗?

  2.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配上音乐,出示星空图片。

  3.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想象:让我们飞起来吧!飞到美丽的蓝天上。看,许多一闪一闪的星星在向我们招手。我们快飞吧,飞吧!飞上蓝天坐在小船上。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

  (1)我好像看见了一闪一闪的星星。

  (2)我仿佛看见了宇宙飞船上天。

  (3)我仿佛看见了月球人,很帅气。

  (4)我好像看见了蓝色的天空特别大。

  设计意图:在学生回忆课文的过程中再现情境,使学生集中精神;配上音乐,可以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把学生带入有声有色的情境中。静中有动的图画情境,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习情绪高涨。

  二、创设情境,合作学习

  1.学习第一、二行诗。

  (1)导问:我们坐在哪儿了?(小船上)这小船不是真船,它就是月儿,你感觉怎么样啊?

  预设:我感觉很快乐。我很开心。

  (2)(出示月亮的图片)导学:图片上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

  (3)指导朗读。出示句子: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请学生自由读,个别读,最后互相评一评。

  (4)指导学生画出描写“月儿”“船”的词语。

  (5)设疑:为什么用“弯弯的”“小小的”,而不用“弯的”“小的”?

  (6)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不同点。

  弯的月儿小的船。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预设:

  学生分别朗读这两句话,说说自己的体会:“弯弯的月儿”比“弯的月儿”更能突出月儿弯的程度;“小小的船”比“小的船”更能突出月儿的可爱,读起来也更上口。

  (7)指导朗读。“小小的”“弯弯的”读出欢快的节奏,表达出月儿的可爱、有趣。

  (8)导学:“月儿”除了是“弯弯的”,还是什么样的?指导学生自读自画,画出月儿的形状——两头尖。出示月儿的形状,并引导学生知道,这里把弯弯的月儿比作了小小的船,写的是月儿的`形状。

  (9)齐读。通过朗读读出月亮的可爱,以及自己满怀喜悦的心情。

  2.学习第三、四行诗。

  (1)过渡:我们一起划船在蓝天上面到处走走,哟,你们看到了什么?(星星、天空)

  (2)出示词语:星星、蓝天。

  (3)课文写星星是什么样的?(闪闪的)天空呢?(蓝蓝的)

  (4)设疑:为什么用“闪闪的”和“蓝蓝的”?

  ①出示两个句子,指学生分别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只看见星星和天。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和蓝蓝的天。

  ②出示星星一闪一闪和深蓝的天空广阔无边的情境,引导学生对照图片体会叠词的作用。

  (5)练习叠词:星星是(闪闪)的,天空是(蓝蓝)的,船儿是……,你还能说出这类词吗?(红红的太阳、绿绿的小草、白白的云、黄黄的梨……)

  (6)指导朗读。

  ①教师范读,“闪闪的星星”要读出欢快的节奏,突出星星的调皮可爱。“蓝蓝的天”要读得略慢且声音响亮,读出天空的美丽和神秘。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出星星、天空的美丽可爱。

  3.语言训练,感受夜空的美。

  (1)随机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结合图片想象,读句子并填空。

  星星很像________,多美呀!(钻石、珍珠、小眼睛、明亮的灯)

  月亮很像________,真好看啊!(小船、眉毛、镰刀)

  蓝蓝的天空像________。(写比喻句)

  洁白的云朵像________。

  圆圆的苹果像________。

  ________像________。

  (2)学生自由选择句子先组内练说,再汇报。

  (3)教师鼓励学生说出与众不同的内容。

  4.导学:夜空真美啊!闪闪的星星、弯弯的月儿、蓝蓝的天,我看着,想着,入迷了,陶醉了。在我的眼里,那月儿弯弯的,两头尖尖的,真像一只小小的船。(音乐声响起)教师范读课文。

  5.学生配乐表演读,一边读,一边加上动作。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以读为主,学生通过自主理解、体会、设计动作,充分发挥了创造性,突出了在学习中的主体性,提高了能力。设计填空的形式进行语言训练,一方面利用提供的句式帮助学生养成说话的完整性、规范性,另一方面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语言,丰富语言,促进学习思维的拓展。

  三、感情朗读,展开想象

  1.配乐表演《小小的船》。

  2.讨论:“只看见……”的“只”是什么意思?“只看见”和“还看见”有什么不同?

  3.进行说话训练。

  出示:我看见了____________。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说话。例:我看见了校园、北京、外星人、嫦娥、玉兔……

  4.检测背诵效果。

  以填空的形式提示学生背诵。(学生伴随着轻松、愉快的乐曲学会唱、学会背。)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充分练习说话,尊重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的情感体验。通过填空、配乐唱等形式帮助学生积累背诵。

  四、复习生字,积累词语

  1.复习词语。

  小船 星星 看见 闪闪的 里面 两头 不在

  2.做采花的游戏。(生字藏在花朵的后面)

  (1)请3组同学到讲台上来做采花游戏。

  (2)请做游戏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朵花的名字的。

  (3)帮花找朋友。找到朋友后用它说一句话,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好。

  设计意图:字离不开词,识字教学必须同积累词语结合起来。凭借有趣的游戏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加深对生字的记忆,可以让学生有效地积累词语。

  五、总结全文,陶冶情感

  1.鼓励学生质疑: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2.小结:大自然是美丽的,太空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奥秘。现在,我们中国也有人登上了太空,我们小朋友多学知识,掌握本领,将来也可以到太空遨游、旅行,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3.如果请你来到月亮上,你猜猜月亮上面会有些什么?你想对月亮说点什么呢?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话,既丰富了课文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又沟通了语文和其他学科及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六、布置作业,延伸拓展

  1.背诵课文并把你能从夜空里看到的或者想到的事物画下来。

  2.回家把课文背给家长听。

  3.实践活动:夜晚出去看看月亮,说说它像什么,你还看到天上有什么。

  设计意图:背诵课文既能展示学习的成果,又能引发丰富的想象。实践活动可让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用语文,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的能力。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语文教案02-06

语文教案02-16

语文教案04-03

语文园地教案04-04

语文教案04-04

语文教案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