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23 11:08:21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大全7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大全7篇]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查字典理解字词。

  2.阅读描写生活中普通事物的小品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常常会带给我们启示,像那个“我”至今还常常想起的顶碗少年,还有那一棵棵优雅自在,显示着勃勃生机的桃花心木。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的。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指生逐段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速度课文,口头完成填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然后分别具体写(),最后写()。

  4.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在此基础上体会的顺序和方法。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画出的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

  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

  理解要点如下:

  ⑴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⑵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⑶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⑷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指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3.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题目:《活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文言文实词的含义,会认读课文,读准句词。

  (二)过程与方法

  体会文章的结构形式,理解说明语言的简明、生动,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民间艺术的神奇

  教学重点:疏通全文

  教学难点:

  1、课文第二段的分析。

  2、本文的写作手法。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它们都是由中国相继传入世界各地的,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其中,毕昇的活字印刷早于西方四百多年,毕昇开创了现代印刷术的先河。本文就是介绍毕昇活字印刷术的一篇科技说明文。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了解作者作品

  1、作者简介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誉之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上最卓越的人物”。他出身于封建官僚的家庭,幼时嗜好医学,33岁中进士。

  政治上比较进步,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助手之一。47岁拜翰林学士,55岁时王安石变法失败,便退居江苏润州(今镇江市)附近,建梦溪园,写成《梦溪笔谈》一书,享年65岁。

  2、作品简介

  《梦溪笔谈》是笔记文学体裁的综合性论著。全书包括《补笔谈》、《续笔谈》共30卷,计609篇。其内容广博,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医学、军事、历史、文学、哲学、等几乎无所不包。

  其中以自然科学为主。它总结了古代,特别是宋代自然科学领域的光辉成就,记录和赞扬了当时劳动人民的创造,阐述了自己在自然科学方面的

  见解,是我国和世界科技发展史上一部重要文献,受到国内外广泛重视和高度评价。被称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四、疏通文意

  1、读准字音

  和(hu) 炀(yáng)更(gēng)互

  燔(fán)土讫(qì) 予群众(zng)

  2、认真听课文朗读录音(播放《活板》音频)。

  3、自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正确。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朗读课文)

  4、翻译课文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自己翻译,并释疑解难)

  5、概括段落大意

  ①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每段大意;

  ②为第二段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个层次的大意。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看书,完成学习任务,时间5分钟)

  讨论后明确:

  第一段:介绍我国雕版印刷发展的情况。

  第二段:具体说明活版印刷的.发明、制作、效能和使用方法。

  第一层:活版发明的时间和发明人。

  第二层:活版的制作方法,包括制活字模与排版、制版两项。

  第三层:活版印刷的效能,在于印得越多越快。

  第四层:活版的印刷使用方法及应注意的事项。

  第三段:交代活版的下落。

  6、归纳全文内容

  请同学们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用一句话来归纳全文的内容。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文章重点介绍了由毕昇发明的活版的制作和使用流程及显著效果。

  五、合作探究:

  本文着重采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

  明确:全文采用了时间顺序;主体部分采用了程序顺序:刻字——排版——印刷——拆版。

  六、课堂复习整理(指导学生自主完成)

  七、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并完成课后练习三。

  2、熟读课文第二段,口述活版的制作过程。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10个生字,认真学会6个生字,并端正、整洁地书写,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逐步培养孩子养成爱护学习用具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1.学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感悟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语感。

  2.指导学生把对课文的感悟转化为自己日常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准备

  1.识字、词语卡片

  2.学生学习习惯调查。

  3.课文插图。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学生生活,激发阅读愿望。

  1.展示学生丢弃的文具,引发思考:这么好的文具,怎么被我们丢掉了?文具们可伤心了!它们都要离开你们找贝贝去了。你们想不想留下它们哪?

  2.快去找小贝贝商量商量吧。

  (二)板书课题,随文认读生字:文具。

  你有什么办法记住“具”?提示:1.“具”里面是三横。

  2.八笔写成。

  (三)给足朗读时间,读准生字字音。

  1.借助拼音读课文,画下生字新词反复朗读。要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互相帮助对方读准字音。

  3.反馈指导:

  (1)文具、丢、时候、仔细、平时、已经。

  (2)学生评读,鼓励与纠正并用。

  (四)反复阅读实践,读通课文内容。

  1.自由读文,边标自然段序号边把遇到困难的语句画下来。

  2.同桌互助,帮助对方把课文读通顺。如果两人都读不好,示意老师指导。

  3.读文,师生评议:能否做到了正确、流利。

  4.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读生字。

  (五)整体阅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你有什么想和大家谈的问题吗?

  (六)联系实际质疑,引发深层探究。

  1.铅笔,只用了一次,橡皮,

  《语文A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文具的.家》》,来自网!

  只擦了一回,就找不着了。你有过这样的问题吗?你想过为什么吗?

  2.读文,从哪些词语中你能体会到贝贝像妈妈疼她一样,疼爱她的小伙伴们?

  3.再次探究读文:怎样才能做到不丢文具呢?(小组讨论)

  4.鼓励学生互动,结合课文或实际谈自己的想法。

  (七)选择性阅读、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1.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背积累。

  2.赛读、赛背。

  (八)总结学习收获,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看图画,训练想象,培养习惯。

  1.出示课文的插图,假如你就是其中一个文具,你会想什么?说什么?

  2.先自己想、练,再作交流,鼓励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引发学生自主表达。

  学生在以文具的身份,向主人诉说自己的遭遇时,受到自我教育。在学生交流中,渗透爱护文具的习惯培养。

  (二)联系自己,学习表达,学语育人。

  1.看看自己的小书包说说,你有哪些小伙伴?

  2.试着用书上的语言说说,你是怎样疼爱它们的?

  3.再用自己的语言练一练。

  4.在小组里人人发言,推选说的最好的同学作总结。

  (三)学习生字,辨析字形,正确书写。

  1.复习“文具”,并用“文具”说一句话。

  2.自己拿出识字卡片,独立分析:你能用什么办法记住它们?

  3.同桌检查,汇报,再说说觉得哪个字有困难。

  4.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指导。

  5.生字找朋友——组词练习,巩固记忆。

  6.描红、抄写字头。(写字好的同学可以为有困难的同学抄写字头。)

  7.教师巡视,随时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四)巩固识记,积累词语,学以致用。

  1.读读“我的词语库”,比比谁先记住它们。

  2.用上几个词语,说说自己是怎样爱护文具的。

  按照“自己先练→小组练习→推荐全班交流”的流程进行。

  板书设计

  文具的家

  铅笔、橡皮、转笔刀文具

  仔细、疼爱、平平安安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飘、鲜”等7个字。学写“北”“家”等6个字。并积累词语,选择喜欢的词语说话。

  能力目标: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诗歌,使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国真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国真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中国地图 看,这是我们祖国的地图,它像什么?它傲立于世界的东方。小朋友你知 道咱们国家的名字叫什么吗?(中国) 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地感受一下——我们的祖国真大。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诗歌,随文识字

  1、自读诗歌 借助拼音自由读诗歌,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遇到你认为难的字就多读几遍,不认识的字做记号。

  2、小组合作读。合作读的过程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错的字音。 选一小组汇报读。其他同学做小评委,评议朗读诗歌的同学的优点与不足。

  3、读诗歌,谈收获。

  a、指名读各小节诗,课件出示图片

  b、生谈读完诗歌后的收获。(课件演示)

  4、检查字音和认字情况 “开火车”形式读生字,后用生字卡片反复读、组词,选词说话。

  5、再读诗歌,加深理解。 边读边想我们的`祖国有多大。(课件出示全文) 师:假如我们一天走8小时,平均每小时走我们操场的20圈也就是4千米,我们按这个速度走下去,沿着国界线走一圈,我们没有任何困难、任何阻碍的情况下,我们要走整整三年多的时间。

  你有什么感受?

  三、教师小结

  四、课外作业

  搜集有关祖国各地的图片资料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我们的祖国真大

  北方 飘雪花 南方 开鲜花 有的滑雪……

  有的游泳……有的围着火炉吃西瓜

  第二课时

  一、检查上节课学习内容

  1 、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卡片认读。

  2 、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比赛看谁读得好。

  二、交流收集的图片

  1、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收集的祖国的什么地方。

  2、全班交流 小组内推荐一名说得好的同学在全班汇报。

  三、写字练习

  1、在黑板上田字格中,教师范写“北”让学生观察笔顺书空后在练习本上写。

  2、仔细观察课本田字格中范写的字后,讨论其余5个字应该怎样书写。

  3、指名学生说说这几个字怎样书写,书空笔顺。说说写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教师范写,学生练写。

  课外作业:

  把诗歌读给爸爸妈妈听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理解“人是什么”这个问题,树立伟大的志向,把握现在的的美好时光。

  教学重点:

  理解对现实的把握是“构成人的最重要部分”。

  教学难点:

  理解中外哲学家对“人是什么”的回答。

  课时计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也许从未有人去认真想过,因为同学们都知道,人是能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或者说,人是能用大脑进行思维并能用语言进行交流的高等动物。不过,这都是从生物学或社会学的角度回答的。如果从哲学的角度问人是什么,又该怎样回答呢?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赵鑫珊的哲学论文《人是什么》。

  二、解题

  赵鑫珊,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有《赵鑫珊文集》《哲学与当代世界》等多种著作。

  三、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课文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开头到“……”处为第一部分,余下的为第二部分。

  不要把前后两个部分看成互不相关的两种回答。前一部分的中心点是,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这一部分实质上就是把握现时,后一部分进一步向过去与未来展开,实质上就是向人的心理活动方面展开,可以更好地理解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什么在于把握现时,不断工作。

  对前一部分问一个为什么,就可以领会前后的联系:为什么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都认为人生就是不断工作,他们不畏劳苦的动力从何而来?这样一问,就知道后一部分正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第二部分根据“对往事的回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分为三层。

  四、学生质疑思辨。

  让学生自己质疑思考,在课文旁边打问号,并写下思考结果。然后组织交流,说说自己发现了哪些问题,思考的结果是什么,教师相机给予指导。

  第二课时

  解题指导

  一、本题要求把握课文前一部分内容。

采用列表形式,可以看出这一部分的结构,也便于前后比较。语言要求精要,就要注意提取要点。

回 答

评 论


爱因斯坦


人的本质是由社会规定的,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为社会所支配。/人可以通过自我努力,使自己坚强起来。/做一件合理的事情,生活就有奇异的光彩。

这个回答明确而又质朴,能为我们欣然接受。/这个回答使人自强不息。/爱因斯坦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日月。


雨果


生命是短暂的。

非常忧郁,特别暗淡,充满悲观主义色彩。


歌德

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

诗人的一生实在是富有伟大创造力、为人类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的一生。

康德

人是借助想象力创造文化的生物,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康德的回答是他一生从事创造性脑力劳动、辛勤耕耘的总结。


孔子


生无所息。

不妨赋予崭新的含义,写在我们的旗帜上,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

  二、本题把握课文后一部分几个主要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

  作者认为“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

  对现时的把握之所以“构成人的最重要部分”,是因为把握现时是实现志向的必要前提,是走向未来美景的可靠保证,否则,在一个个五光十色的希望肥皂泡中蹉跎岁月,浪费青春年华,就会丧失自我,不成其为人。

  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追忆往事可以给人智慧,可以使人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可以照亮当前人生的道路,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憧憬未来、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才有不竭的动力,去牢牢地把握现时。一旦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

  三、本题引导学生消化课文内容。

学以致用,是一个优良传统。古人提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吸收精华,思考消化,正是两个重要的环节。

  摘抄示例

  [追忆往事]

  ○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感到孤独、寂寞的时候,他就会从一些甜美的回忆中得到某种难以言传的慰藉和快乐。

  ○使已死的东西复活,其愉快不下于创造。

  ○串起记忆中那早已散落的明珠,是为了借助于昔日这面反射镜来照亮当前人生的道路,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没有回忆的人是残缺的人,干巴巴的人;人类和个人从本质上说都是历史的。人类的历史意识给人类以智慧,使人类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有利于瞻望未来。回忆就是个人的历史意识活动。

  ○追忆往事就其本质来说,也是一种幻想,一种“白日梦”。它们的功用往往是用幻想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弗洛伊德说,夜梦是愿望的满足;白日梦即幻想,也是愿望的实现。

  [憧憬未来]

  ○18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说得好:上天赐给人两样东西——希望和梦——来减轻他的苦难遭遇。

  ○没有希望的人,就是绝望的'人,就是死气沉沉、没有生气的人。人一天也不能没有希望。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

  ○不断追求真理要比占有真理更高贵。

  ○使人真正感到幸福和满足的,是不断地追求,是追求的过程。充满希望的旅行(过程),要比到达目的地好。

  ○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活强者。

  ○一旦你的工作结束,便意味着你必须开始新的工作。……你永远都不能说“结束”这两个字。

  ○回忆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

  ○人啊,多一点希望,多一点晨光……

  [把握现时]

  ○伟大志向造就伟大人物,但要以牢牢把握现时为必要的前提。

  ○只有珍惜、牢牢地把握现时每一分钟,以最有效的方式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才是未来美景最可靠的保证。否则,就会在一个个五光十色的希望肥皂泡中蹉跎岁月,浪费自己的青春年华。

  ○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把握不了现时的人是一个不成其为人的人,是一个丧失了自我的人。在人生和世界的激流中,他必然会像初冬从树上飘落下来的最后一片枯叶,在西风残照中孤零零地漫无目的地乱舞。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讨论初步认识月球及其未解之谜。

  2、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

  3、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月球的魅力和神秘。

  【教学准备】

  教师:

  1、课件。

  2、有关月球之谜的课外资料。

  学生:

  搜集有关月球的传说及知识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看图猜诗句。

  2、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说有关的诗句──出示诗句后齐读。

  3、同学们可真能干,知道这么多的课外知识。读了这么多的内容,你有什么发现吗?

  (是啊,这些都是描写月亮的诗句。)

  4、月亮可真是充满了诗情画意。揭示课题:课件出示月球图片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月球之谜。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出示本课字词,自由读(你能读正确吗)

  2、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把这些词语在课文中找到,读正确。

  3、指名读词语。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引入:

  (出示图片)看,这是一轮多么明亮的圆月啊,我们用这一个词来形容她:皎洁。理解皎洁。

  2、当这一轮明月升上高高的夜空,是多么美妙的景色啊:

  出示第一句,指名读──自由读

  3、理解遐想:出示遐想,什么是遐想?你知道人们关于月亮有哪些美好的想像吗?

  (请学生说一说)

  追问:你是从哪知道这些故事的.?

  对啊,这也是学习课外知识的好途径。

  看了这么多的传说故事,再来看看这迷人的月亮,你有什么感受?

  4、对着神秘的月亮,你有些什么美好的想像呢?

  (听音乐,边听边感觉)

  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像。

  5、再读第一句:

  让我们带着无限美好的遐想,再来读读这句话(配乐朗读)。

  6、是啊,月亮太美了,人们多么向往有一天能到月亮上去,看看吴刚和嫦娥,和他们一起遨游月宫。但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无法登上月球,只能望月兴叹。人们多么想知道。

  (出示三个问题,齐读)

  7、指导读好问句。

  (是啊,人们迫切地想知道这些谜底。人们真想去月球看看)

  8、齐读最后一句话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引入:

  1969年7月20日,是个值得全世界人类记住的日子。在这一天,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月球,集中到了两个人身上。

  1、介绍第一次登月的基本情况,观看图片。

  2、自由读第2自然段:宇航员踏上了月球,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景色呢?

  3、指名读句子,出示图片和文字。

  4、指名说一说:读这几句话,月球上的景色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理解奇异)

  5、指名读:

  能读出奇异的感觉吗?──齐读。

  6、欣赏月球奇异的景色。

  7、月球的景色真是奇异啊!对比第一自然段中人们眼中美好的月亮,你有什么想说的?

  8、带着这些谜团,我们再来欣赏月球奇异的景色。──齐读

  四、初读三至八自然段

  1、宇航员们从月球采回来各种标本让科学家们做研究,科学家们做了许多研究,那么,千百年来,缠绕在人们心中的不解之谜解开了吗?让我们一起来自由地读读课文三至七自然段,边读边想: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对月球产生了什么谜团?

  2、学生自由读,读后交流。

  3、想知道这些不解之谜吗?拿出关于月球的科学资料,读一读并想想:读读这些资料,看能不能解开你心中的谜团。

  4、集体交流。

  5、出示省略号。是呀,当我们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非常希望能真正地了解月球,解开月球带给我们的不解之谜。谁知却发现,月球带更我们这么多的谜团。

  6、大家的资料都是不一样的,想知道其他关于月球的知识吗?该怎么办?

  引导学生看书。

语文教案 篇7

  我的信念

  一、学习目标

  ①理解课文内容。

  ②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③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二、学习重难点

  ①梳理课文内容。

  ②归纳居里夫人的人格特点。

  ③品味平实且富于哲理的语言

  三、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疏通文意。

  ②搜集居里夫人的有关资料。

  ③教师准备居里夫人的挂图。

  四、自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说起居里夫人,我们大都知道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推动了核科学的发展。但关于她的人格,也许我们知道的并不多。爱因斯坦曾说过:“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的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今天我们来学习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或许对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2、范读课文

  3、疏通文意,品味语言,识记字词。

  4、梳理信息

  5、教师导学

  本文内容庞杂,头绪纷繁,重在梳理。教师应引导学生首先按顺序搜集、筛选信息,而后概括纲要,最后归纳整理。这样,举一纲而万目张,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①默读,搜集、筛选信息

  让学生独立默读、思考,试着让学生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讨论归纳:

  坚忍不拔 树立信心 执著勤奋 集中目标 献身科学 探讨真理 生活简单 重大发现 保持安宁 不图财富

  珍惜时间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热爱生活 沉醉 科学

  ②概括纲要,归纳整理

  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板书:

  探讨真理 保持安宁 集中目标

  思想理念{不图财富 环境需求{追求自由 工作态度{树立信心

  沉醉科学 珍惜时间 坚忍不拔 执著勤奋

  6、重点研读

  ①研读内容

  指导学生重点研读有关词语、句子、语段,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教师应让学生自己找出相关内容,采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讨论解决。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考题备案:

  a.“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量”指什么?

  b.解释“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的含义。

  c.“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中“纯粹研究的观念”指什么?

  d.“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e.“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中的“奢望”可否改换成“希望”?为什么?

  f.“在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联系上下文,谈谈“逆来顺受”在句中的确切意思。

  g.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h.“我从没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应当”中的“这种权益”指什么?

  问题设置比较多,教师可根据需求取舍。

  ②品味语言

  a.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品味语言。理解这种朴素而平实的语言风格。不重文采,而重写实,是传记类作品的特点。如果学生感到有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与文学作品语言作比较,就容易理解了。

  b.找出课文中带有哲理性的句子,试着进行赏析。

  7、参考: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

  ◆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

  ◆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

  8、教师小结

  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如果说我们过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们学会了艰苦;如果说我们过去只能依赖他人,现在我们懂得了奉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意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9、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居里夫人放弃了镭的专利,却两次成为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对此,你怎么看?写成300字的小文章。

  10、信息反馈: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语文教案02-06

语文教案02-16

语文教案04-03

语文园地教案04-04

语文教案04-04

语文教案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