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比较,知道小数部分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会运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
过程与方法:
通过直观的分数模型和数射线来探究小数的性质。
情感与态度:
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性质。
教学难点:
运用小数性质进行化简。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口答:小数改写成分数。
0.7 = 0.73 = 0.731=
口述小数改写成分数的方法。
2。哪个分数与哪个小数相等,并说出各个小数表示多少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7/ 10 21/1 00 307/1000 0.7 0.21 0.307
二、中心阶段:
1、出示例1:比较0.3,0.30,这两个小数的大小?
2、学生讨论后看书进一步交流:
(1)可把这两个小数分别改写成分数,结合直观图比较。
把正方体看作整体“1”,把它平均分成10份,每一条是十分之一,涂色部分是3条,表示十分之三,因此0.3 =3/10
把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平均分成100份,每一块是百分之一,涂色部分是30块,表示百分之三十,因此0.30 =30/100。
从图中可以看出,涂色部分大小相等,用分数表示3/10=30/100,用小数表示0.3=0.30
(2)借助数射线找位置理解:从数射线上看,每一大格表示0.1,0.3表示3个0.1,3格表示0.3,每一小格表示0.01,0.30表示30个0.01,30格表示0.30,两个数在同一点上,所以0.3=0.30。
3.师:是不是所有的这种形式的小数都相等呢?
比较0.7与0.70,0.10与0.100,0。 5与0.500,这些分数的大小?(说说么想的)
0.7= 0.70,0.10= 0.100,0.5= 0.500
观察与思考:“从左往右”看或“从右往左”看每组小数,你发现了什么?
(1)小数部分的位数起了变化。
(2)小数部分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4.总结:小数部分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我们把这个变化规律称为“小数的性质”。
理解几个重点词语:小数部分的末尾,添上,去掉。
5.练习:
下列这组数中,哪些数的0可以去掉,在原题中划掉:
0.08 8.08 8.00 0.808 0.80
小结:只有小数部分末尾的“0”才可以去掉。
书P27下面小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
6、师:运用小数性质,可以进行小数的化简。
P27 3/①
练习:利用小数的性质化简下面各小数:
对于题目要求有何疑问?
化简:不改变小数的大小,去掉小数部分末尾的“0”。
6.0=6 6.060= 6.06 6.0060= 6.006 6.600= 6.6 6.000=6
三、练习阶段:
判断:
(1)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8.8080中的0都不能够去掉。(╳)
(3)0.9=0.900(√)(4)3.030=3.3(╳)
(5)7.050=7.05(√)(6)6=6.000(√)
四、总结:
今天的收获和大家交流一下。
五、拓展:
一个小数,它的整数部分有两位,最高位是2,小数部分有三位,最高位是5;其余各个数位上的数字都是0,写出这个小数,同时说明它的组成,并化简它。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
2.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计算小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数学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提高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归纳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整数减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调查学习用品的价格获取学习的材料
师:课前老师布置了调查你所用书的价格,老师已经将其中三本列在上面,谁来汇报一下?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
师将表格补充完整
书名单价(元)
语文书6.63
数学书6.09
《亲近母语》 10.9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语文书和数学书一共多少元?语文书和《亲近母语》共多少元?
生2:亲近母语比语文书贵多少元?语文书比数学书贵多少元?
生3:三本书共多少元?
生4:两书总价比第三本书贵多少?……
师:刚才大家提了许多可以用加法或减法来解决的问题,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这两个问题。
①一本数学书和一本语文书一共多少元?
②亲近母语比语文书贵多少元?师:根据问题,怎样列算式?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6.09+6.63= 10.9-6.63=
师:这2个算式是小数加法和小数减法。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板书课题:小数加减法
二、自主探索构建新知
1、师:怎样计算6.09+6.63=的和与10.9-6.63=的差呢?
①独立研究: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试做。完成后可和组内伙伴讨论研究。
(学生练习,师巡视参与)
②交流算法:师:谁来介绍自己怎样列竖式和你的想法(实物投影演示算法)
生:列竖式时9分和3分对齐相加满十进一,进上去的1和6角对齐相加,然后6元和6元相加……
师:对刚才同学的算法有没有其他的想法?
(谁还能照着**的说法再来说说小数加法该怎样来计算?) (生讲师板书竖式)
生:百分位的9和百分位的3对齐相加,得十二进一,百分位上写2;十分位的0和6相加,再加进上来的1,得7,个位6加6……
师:(讲算理)9和3相加得12,这个12表示多少?……
师:你能说清楚这个过程了吗?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③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笔算小数加法,先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④出示减法的对错2种竖式,(先错后对)请生评价,说明相同数位对齐只要把小数点对齐(板书)就可以了。
对的学生说过程,师板书竖式,并问算理(如:百分位上的7是怎么得来的?)
⑤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笔算小数减法,先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2、巩固练习师:你会计算小数加减法了吗?独立完成:语文书和《亲近母语》共多少元?语文书比数学书贵多少元?6.63+10.9= 6.63-6.09=
3、师:(归纳算法)谁能来说一说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计算时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其实也就做到了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师:一起把这个方法来读一遍
三、加强训练巩固算理算法
1.师:知道小数加减的方法后,下面老师要来考考大家,列竖式计算:
0.87+5.68= 14-0.014= 25.09+0.524= 3.15-2.851=
每2大组做一组,请4名学生板演反馈学生的练习,在评价中巩固算法。
2.师:大多数同学都掌握得不错,现在要求大家直接写出得数,有没有信心写对?
生:有
师:好,仔细看题,快速算出得数
0.7+0.3= 2.6+0.8= 5 +0.5= 0+6.3= 15.6+7= 5-1.6= 4.5-0.5= 2.61-1.31=
集体反馈,及时纠正错误。
3.改错
师:这两个同学是这样计算的,你们帮忙看看他们算的对吗?错的请改正。
四、应用新知展示算法培养个性
师:大家已经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其实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在日常生活中用处可大了。
这是菁菁校园“迎六一歌咏比赛”时,4位评委给3个年级打的分。
(课件显示)
三年级9.9 10 10 9.2
四年级10 9.8 9.9 9.9
五年级9.8 9.9 9.8 10
师:请你当当小评委,要颁这个奖,得先知道什么呀?
生:要算总分,看看谁第一名就是一等奖
师:好,小组合作,拿出草稿本,分别算出三个年级的总分。
生交流算法,师及时展示学生中的不同算法:
如计算四年级的总分:10+9.8+9.9+9.9=39.6
10×4-0.2-0.1-0.1=39.6
9×4+1+0.8+0.9×2=39.6
师:你们有结果了吗?(将结果填在领奖台上)师:想一想,五年级的分数至少再多几分可争得第一名?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温度》是北师大版小学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87页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正负数的表示方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会正确读写。
本课教学我努力体现了《标准》倡导的理念“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这节课教学设计的特点:
1、力求数学知识的情境化、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与生动、丰富的儿童生活紧密联系才能便于儿童理解,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自觉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课前让学生调查我国一些城市的气温;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结合切身的体验来比较两个温度的大小。这样,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旁,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
2、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更何况现在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小学生。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对教材进行了设计,在活动中尽量让学生动手实践,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今社会“主体回归”的意识已日渐重视,我们作为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因此,我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多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他们自己支配整个课堂,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最后,我让学生自己对本节课中的收获进行总结,此时,我把权力交给了学生,使他们在主动、乐意总结的`过程中巩固了知识的运用。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教师讲的过多,还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由于时间的关系,一部分学生没有真正体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整节课中学生的积极性是挺高的,但主动性还不够,好多东西都需要老师提醒、点拔以后才能说出,这同时也表明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有待培养。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张数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教学重难点
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看图说一说你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交流。
2、图中告诉我们等量关系是什么?
(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
3、求姐、弟各有多少张?你会画线段图吗?画一画。
X
弟弟
3X180
姐姐
4、设谁为X比较简便?为什么?
5、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呢?你会列方程解答吗?
6、学生汇报。
7、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样想?
4X=180(1个X与3个X合并起来是4X)
2X=9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那姐姐有135张邮票。
8、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9、做完后还需要验证,怎样验证?
10、想一想,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张的条件,可以怎么列方程?
先画线段图,再列,方程解答,并交流。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90+X张邮票。
90+X+X=18011、通过刚才解决问题,你们有什么收获?
活动二:解释运用:试一试
解方程:5Y+Y=96X+3X=724M-2M=48
Y+Y=335X-2X=1232X-X=4
(1)读题
(2)怎样解方程
(3)怎样检验?
练一练
1、解方程:
2、岚岚几岁了?
列方程并解答
理解题意,解方程解答,并检验
X+6X=35或7X-X=30
3、列方程30X=600。
生独立完成。
4、(1)书上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能提什么问题?
(2)怎样列方程?
25X-4X=31.5
(3)怎样解方程?
(4)你怎样验证?
板书设计
邮票的张数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样想?
4X=180(1个X与3个X合并起来是4X)
2X=9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那姐姐有135张邮票。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复习四则运算。
过 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做题习惯和检查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 学难点: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巡视学生练习情况,集体校对。
做口算练习第一页上的1。
二、情境引入
学习有关奥运的知识。
(出示贺年卡)谈话:这是老师在假期收到的贺年卡,你认识它吗?(福娃)
说说有关“福娃”的知识
三、四则运算练习
1. 提问:
你想了解更多奥运知识吗?
正确计算结果就有答案了!
学生同桌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1.没有括号的计算题。
出示:
2630-867+133
581-31×18
做完自觉复习
2.有括号的计算题。
(158+125)×2
196÷(712-698)
456÷19×83
交流自己检查的方法。
3.小结计算顺序并练习。
组织学生集体校对答案。
齐读奥运知识
2.将答案填入书本第一页,全班一起朗读有关奥运知识。
3.你们还想了解吗?
33×(225÷15)
944÷(105-89)
1210÷(89+21)
2112÷(16×3)
134×16÷67
1300×(700÷10)
组织学生集体校对答案。
学生同桌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做完自觉复习
交流自己检查的方法。
齐读奥运知识
将答案填入书本第一页,全班一起朗读有关奥运知识。
四、课堂总结
归纳:四则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我们要注意什么?
指名回答问题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一)
先乘除后加减,小括号最优先
2630-867+133 33×(225÷15)
581-31×18 944÷(105-89)
(158+125)×2 1210÷(89+21)
196÷(712-698) 2112÷(16×3)
456÷19×83 134×16÷67
1300×(700÷10)
反思与重建
经过一个寒假,学生的口算能力有所下降,速度较慢,必须通过强化训练得到改善。期间要重视学生的书写和计算习惯的培养,注重草稿与验算。
作业布置
基础练习(A套、B套)
A套:P5的递等式计算
B套 :补充计算
每日一题
在 6+36÷3-2×4-1=47
这 个算式中添上括号,使等式成立。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例子,理解精确数和近似数的含义。
2.掌握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学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近似数和精确数,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今年三十五岁了,度过了一万多个日日夜夜。
想一想:在老师介绍自己的这两个数字中,你认为哪个数字描述得更精确?为什么?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实时指导,引导学生得出:三十五岁更精确,一万多个日日夜夜是个近似(大概、大约)的数。
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近似数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6情境图。
2.初步感知。
让学生读一读两个情境中的信息,联系情境中的内容想一想:如果让你把划线的四个数字分一分,你想怎样分?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交流。
3.加深理解。
(1)思考:你知道上面哪些数是近似数吗?
教师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明确:220万和1902万是近似数;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用精确的数表示,而只用一个与它比较接近的数来表示,这样的数是近似数。
(2)让学生结合具体例子说说生活中的近似数。
(二)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7“20xx年某市人口情况统计表”。
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并读出这几个数。
2.借助直线理解找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1)教师出示一条直线:
38万 39万
(2)在直线上描出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
提问: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大约在直线的什么位置?分别把它们描出来。
学生尝试在教材的直线上进行描数。
教师投影学生完成的结果:
38万 384204 386685 39万
(3)观察直线,探究找近似数的方法。
提问:观察直线上384204和386685这两个数,它们各接近多少万?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组织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384204在385000的左边,接近38万;386685在385000的右边,接近39万。
方法二:384204千位上是4,比385000小,接近38万;386685千万位上是6,比385000大,接近39万。
教师对以上两种方法都应给予肯定。
3.介绍“四舍五入”的方法。
(1)教师介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要把这个数按要求保留到某一位,并把它后面的尾数省略。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是4或比4小,就把尾数的各位都改写成0;如果是5或比5大,要在尾数的前一位加1,再把尾数的各位改写成0。
(2)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男性和女性人数的近似数。
先让学生独立写,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求它们的近似数的。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384204≈380000
386685≈390000
4.完成教材第22页“试一试”。
(1)课件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3)提问:怎样将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近似数?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归纳。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2页“练一练”。
这道题是结合生活情境来区分精确数和近似数。其中,56785和1617是准确数,4600000000、2000000和3000000是近似数。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四”第5~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汇报。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进一步掌握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感受运算顺序的必要性,准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集智式备课
(一)基础训练
【口算】24×5=32÷4=8+27=900÷3=
60÷4=72-44=45×3=85+28=
【解答题】用小棒摆8个六边形,共需要多少根小棒?
(二)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例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1、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引导学生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3、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学会知识。
4、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并说一说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5、教师用线段图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6、教给方法:我们可以用画线段图、简图等方法来帮助我们理清解题思路,保证准确的'解决问题。
【小结】如果在一道算式中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法或者乘、除法,都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用画线段图、简图等方法来帮助我们理清解题思路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1、直接写出计算结果。
37+12-20xx÷6×790-52+28
6×2÷432÷8×548-13+5
2、划出下面题目的计算顺序并计算任意两题。
192+8+15745×30÷54290-68+951600÷50×90
143-45-5724×5÷30434÷7×8240÷20÷4
3、啄木鸟医生(判断并改正)
850÷25×2345-164+36
=950÷50=345-200
=19=145
1、课本P5做一做1、图书馆里有故事书98本,今天借出46本,还回25本。现在图书馆里有故事书多少本?
【提高练习】1、先计算,再列出综合算式。
240÷12=236+70=237+263=
125×14=1750÷25=25×36=
20+1750=943-306=900-500=
2、列综合式计算
(1)4除900的商减224,差是多少?
(2)504加140除以28的商,和是多少?
(3)比一个数的3倍少12是60,这个数是多少?
3、课本P8练习一
4、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
小张有8张10元的。小王有18张2元的。
【拓展练习】
用两种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只要求列式不计算)
过年了,小兰用压岁钱为自己的小图书馆购买了一批课外书。小图书馆有2个书柜,每个书柜有6层,每层放了15本书。现在小兰的图书馆里有多少本书?
(四)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39+46-18=49÷7×4=73-45+27=18×4÷9=
2、一件儿童上衣48元,一条长裤比上衣便宜9元,一条裙子又比长裤贵5元。这条裙子多少钱?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复习整数、自然数、小数、正数、负数的概念。
2、复习大数的读、写法及大数的改写和省略。
3、复习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4、复习数的整除。
5、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在整理复习中形成知识网络,学会复习方法,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列出本节课复习的目标,让学生明确。
一、复习整数、自然数、小数、正数、负数的概念。
1、出示课本数轴图。
提问:看到数轴上的数,你有什么想要说的?
引导复习:自然数、小数、整数、正数、负数的概念。
像0,1,2,3……这样的数叫做自然数。
像0.1,0.2,0.01,0.02……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比0大的数叫正数;比0小的数叫负数。
整数包括正整数、负整数和0。
2、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书上的填空。
集体讲评、评价。全对的可获得1颗☆。
二、复习大数的读、写法及大数的改写和省略。
1、出示信息:
⑴据统计,去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80元,实际增长5。4%
⑵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通过验收的'人口地区覆盖率达到85%。
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比去年增加1.4倍。
⑷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公布,我国总人口数为1295330000,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为3.44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取得明显成效。
提问:从这组信息报道中,同学们能感受到什么?你是怎么看出的?
小结:数学在我们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我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数。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信息。
2、让学生看课本38页第2题,自己先读一读,再读给同桌听,最后指名反馈。全对的可获得1颗☆。渗透科普知识的教育。
3、写数和改写。
指名回答写数的方法是怎样的?
怎样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以亿为单位呢?
三、复习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1、正、数负是一对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常常可以用正、负数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收入与支出、前进与后退等
2、学生独立完成。
重点讲一讲结余怎样计算。结余就是在原有资金的基础上,收入为加,支出为减,计算出最后剩余的钱。
集体讲评,全对的可获得1颗☆。
3、举例说明生活中用正负数描述的现象。
四、复习数的整除。
1.出示一组数:1,2,3,6,7,8,12,15,19。
看到这组数,你有什么想说的?
引导复习:因数和倍数(在复习倍数时,复习2、3、5的倍数的特征);质数与合数;公倍数;公因数。
补充复习:分解质因数。
2.完成书中练习题。
整除的概念。a÷b=c(a、b、c均为整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b能整除a。
集体讲评,全对的每题可获得1颗☆。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学情分析:
对于小数的知识,学生在三年级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在具体情境下理解小数的含义,能读写不超过两位的小数,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简单的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能够依托长度单位、货币单位实现分数与小数之间的沟通,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经验。由于小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还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些都为学生自主探究小数的意义奠定了知识和方法的基础。
但是由于小数的意义属于概念教学,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所以,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实践,积累生活经验,从而在上课后能根据遇到的问题,想到需要产生一种新的数来记录这些数据,加深对小数产生的必要性的认识。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对概念认知的思维特点,我觉得在由分数到小数的过渡中,学生会感到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可以充分里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适当的进行引导,得到一位小数的意义。然后再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两位、三位等小数的意,循序渐进的学习新知。有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的事物展开学习,充分利用有效资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进行十进制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过程与方法:
在认识小数现实模型(如元、角、分)的基础上,通过分数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进行十进制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寻找生活中的小数,体会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进行十进制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教学难点:
利用学生面积模型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解释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的意义(一)》,直接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一)》。小数对于我们一点也不陌生,在三年级时我们就学习过“元、角、分和小数”,一些商品的标价用元做单位时,要用小数表示。那除了商品的标价可以用小数表示外,你们还在哪些地方见过小数?
同学们,我们学小数,干嘛还要带上“意义”这两字呢?“意义”是什么意思呢?当学生说不清楚的时候,借助词典理解“意义”一词的含义。词典中的解释:①表示什么②价值,在帮助学生明白什么是小数的“价值”之后小结:意义即表示什么,为什么。
【设计意图】
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课题,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更快的进入新知学习的状态。课题中“意义”一词非常抽象,学生不易理解,采用查词典的方式,不但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教给了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解决的办法,一举两得。通过解释课题让学生更加明确了这节课学习的目标和任务。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出示一张正方形,明确用一张正方形表示“1”。(2张、3张……呢?)
认识一位小数
⑴课件出示:一张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涂出其中的1份。让学生说出阴影部分怎样用表示。
生1:
生2:0.1
师:其实0.1就表示,板书:0.1表示
⑵课件演示把正方形2份涂色,学生说出怎样表示。
把“1”平均分成10份,2份是它的,就是0.2。
板书:0.2表示
2里面有多少个0.1?让学生上来指一指说一说。
⑶演示涂色部为3份、让学生再说一说分别怎样用分数表示,写成小数是多少。板书:0.3表示
3里面有多少个0.1?让学生说一说。
⑷同学们,我们还可以这样继续写下去:0.4表示,0.5表示…
至少我们还可以写出九句这样的话。谁能用一句话说出这些小数它们表示什么?
零点几表示十分之几。
刚才我们认识小数的意义,一句一句非常具体, 0.1表示什么,0.2表示什么……特别具体,后来我们用一句话概括出来,零点几表示十分之几,这个过程叫做抽象。
认识两位小数
⑴课件出示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其中一份涂上颜色,让学生说出阴影部分怎样用分数表示。
教师指出:把“1”平均分成100份,1份是它的就是0.0 1。
板书:0.01表示
⑵点击其中的23份涂色,问:怎样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
把“1”平均分成100份,23份是它的,就是0.23。
板书: 0.23表示
提问: 0.23是几个0.01?
⑶谁还能用一句话说出这些小数它们表示什么?
零点几几就表示百分之几。
这个知识也是我们…(抽象)得到的。怎么样,抽象有用吗?(有用)好玩吗?(好玩)。那再抽一回?(好)不抽了,其实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很多,不仅仅有抽象,还有一个也很重要--推理。
认识三位小数
刚才我们得到两个重要的知识--零点几表示十分之几,零点几几表示百分之几,根据这两条,你能不能推测出一个新的结论?
生:零点几几几就表示千分之几。
但是通过推理得出的东西,往往比较空,它一定是这么回事吗?所以需要验证。
与学生一起进行验证。
读一读这些分数和小数,你发现了什么?
归纳: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分母是10的分数是一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是两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是三位小数,…。换句话说,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方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认识小数以平均分正方形为载体,从分数入手,理解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构建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两次抽象一次推理,让学生经历具体--抽象--概括--推理--验证的过程,全课贯穿学知识与学方法并重的思想,突出数学的本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扎扎实实的掌握知识,体验数学思想和方法。
三、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说一说下面每个数中的“3”分别是什么意思?
39元 5.63元 3.04元
73米 3.25米 6.318米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的意义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位置制。可让学生结合直观图,试着说出小数中每个数字的意义。
课本第3页“练一练”第2、3题。
借助直观模型建立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联系,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数感。学生独立完成后再相互交流。
把附页2中的图剪下来,图一图。
通过数形对应,加深对各个数位间关系的理解。可让学生先将附页2中的图剪下了,两人一组开展活动,一个学生说出一个小数,另一个学生摆出来;或者一个学生先摆出来,另一个学生说出小数。
【设计意图】练习可以促进知识转化技能技巧,可以进行思维训练,发展学生智力。我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拾级而上的原则设计基本练习、综合练习、拓展练习。
四、交流评价、全课总结
这节课已接近尾声,回头看今天你都有哪些收获,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设计意图】交流不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回顾,更是对学习过程的回顾,我设计了回头看这一环节。回头看,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回头看,你是如何获取这些知识的?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从知识、方法、过程、经验、情感等方面进行总结。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本人任教四(4)、四(6)两个班,学生人数分别为60、45人。四(6)班学生思维活跃度相对较弱,四(4)班学生整体思维比较活跃。根据中年级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有少部分学生,由于知识脱节,单元知识能过关,但综合能力较差,对于概念理论知识理解过于肤浅,对知识运用也欠灵活,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比较浮躁,计算能力较差,还需进一步提高,应用题分析能力还可以,个别学生仍需继续辅导。从学生习惯方面看,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题马虎,丢三落四,抄错数,不用直尺等许多学习习惯有待改善;还有个别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心。
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主要是以新课标新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线,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书写规范化的习惯、检查验算的习惯,要结合知识的复习整理,逐步培养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总结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其中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特点:
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三、学期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一)课前谈话,激发图形旋转的兴趣。
课件呈现谜语:有家兄弟真奇怪,一天到晚转圈圈。不吃饭来,不休眠。(打一物品)先猜一猜,再说说“兄弟”指的是谁,“转圈圈”是指指针在做怎样的运动。
揭示课题:图形的旋转。
【设计意图:通过谜语的引入新课,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很好的唤醒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情境创设,体会图形旋转的要素。
1、认识图形旋转的基本要素。
课件播放动画,一只钟面的指针顺时针旋转90°,另一只钟面的指针逆时针旋转90°,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都绕着一个点在旋转。(板书:定点)2、时针都旋转了90°。(板书:角度)3、时针旋转的方向是相反的(板书:方向)……
重点交流预设3:课件放大动画,观察(课件播放)。
引出:像这样和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叫顺时针方向,和时针旋转方向相反的叫逆时针方向。(板书:顺时针、逆时针。)
你能用手臂演示一下顺时针旋转吗逆时针呢
【设计意图: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是认识的难点,学生常常会混淆。为了清晰学生的认识,此环节信息技术的运用,通过对两只钟面上时针旋转现象的观察感知,以及手臂动作的体验,来弥补学生语言描述的不足,概念构建更为准确,同时,也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巩固图形旋转的基本要素。
完成教材“想想做做1”。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钟面、台秤及转盘指针等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再次感受与巩固旋转的基本要素。】
(三)动手操作,探索图形旋转的方法。
1、旋转线段。
课件出示线段AB,师:你能绕它的一个端点旋转90°吗
学生尝试,并填写:线段AB绕 点 方向旋转90°。
有目的的选取不同学生作品展示。
预设:
定点和角度相同,如果方向不同,图形旋转后的位置也不同。
定点不同,即使方向和角度相同,图形旋转后的位置也不同。
【设计意图:本环节,首先通过实物投影分组展示学生作品,再通过课件中的动画演示,一方面,为下面简单图形的旋转做好基础准备;另一方面,在开放的情境中,通过对比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图形旋转的基本要素的重要性。】
2、旋转三角形。
(1)出示:你会把三角形(形如60°三角尺)绕A点顺时针旋转90°吗能想象出三角形旋转后的样子吗你能试着画出三角形旋转后的图形吗
学生探究尝试,教师巡视。
预设:
先旋转三角尺,再画出图形。
现象旋转后的图形,再直接画出图形。
先分别旋转两条直角边,再连接起来。
重点交流方法:你是怎么想到先旋转两条直角边的'
预设:我想到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短边现在指向3点,顺时针旋转到6点,所以向下画两格,长边现在指向12点,顺时针旋转到3点,所以向右画三格,最后连起来。(课件同步演示)
(2)出示:你会把三角形(形如45°三角尺)绕A点逆时针旋转90°吗
学生操作,老师巡视并做适当指导。
学生交流,课件动画验证。
【设计意图:基于学生已经掌握了线段的旋转,三角形的旋转留足了学生自由探究的空间,充分将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出现了不同的画法。在肯定方法的同时,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方法的优化,通过一探索二练习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图形的旋转基于线段的旋转。纵观这一系列的探究学习活动,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运用。课件中三角形旋转的动画演示,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及学习兴趣,同时还丰富了学生图形旋转的表象,对学生图形旋转方法的掌握、教学重难点的突破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巩固练习,积累图形旋转的经验。
(一)旋转长方形。出示:把长方形绕A点顺时针旋转90°。
学生画图。
展示、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师:现在,关于图形旋转的画图方法,你有什么想说的
预设:先确定定点、方向和角度,然后画出由定点引出的关键边,最后画出完整的图形。
(二)旋转小旗图。出示:将小旗图绕B点逆时针旋转90°。
学生画图,老师巡视,选取代表性的作品依次展示,学生评价。
师:同学们,小旗图的旋转给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图形在旋转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位置变了,形状、大小不变)
(三)填空。出示图,问:这个图像什么里面有旋转吗
填一填:①图形1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到图形( )所在的位置。
②图形( )绕O点( )时针旋转90°到图形3所在的位置。
③图形2绕O点逆时针旋转( )°到图形4所在的位置。
学生先独立思考填写,再交流,课件演示旋转过程。
【设计意图:在对三角形旋转的深入探索研究之后,练习环节设计了三个层次,通过长方形、小旗、风车等图形的旋转和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学生理解旋转的基本要素,积累图形旋转的经验,掌握图形旋转的画法,并且初步感悟图形旋转的性质,最终形成知识的运用。】
(五)全课总结,体验图形旋转的魅力。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谈话:同学们,其实生活中许多美丽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多次
旋转后得到的,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组图片。(课件播放)
课后,同学们不妨自己也来试一试,并把你的作品上传到学校网站,和大家分享,让我们一起感受数学的美!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呈现简单图形旋转后形成的图案,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图形旋转的认识,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感受数学知识的运用价值,增强学生对的美的欣赏力与创造力。同时,借助学校网络平台,展示、分享学生的作品,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与自信心。】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教材分析:
学生在之前学过求整数的近似数,已形成基本的学习经验。
学情分析:
在学习前唤起学生的经验回忆四舍五入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正确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难点:
怎样准确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一)、创设情境,复习较大数的近似数
(二)、认定目标,导入新课
(三)、互动交流
(四)、全课总结
师:豆豆的身高0.984米。0.984是一个精确值,那我们可以说豆豆身高大约多少米呢?
师:如果保留两位小数,就要第三位数省略。 0.984的'第三位小数是“3”,小于5,舍去,所以0.984≈0.98。
师: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数是精确到哪一位的?
师:你们还可以求出这个小数在别的不同情况下的近似数吗?
师:如果保留整数,就要把小数部分省略。小数第一位,也就是十分位是9,大于5,向前一位进一,所以0.984≈1。
师:保留整数的近似数是精确到哪一位的?
师:尽管两个数的大小相等,但表示的精确程度不同。求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零不能去掉。
师:求近似数时,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
生:精确到小数第二位,也就是百分位
生:精确到个位生:①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取近似值,如果保留整数,就看十分位是几。要保留一位小数,就看百分位是几。……然后按“四舍五入法”决定是舍还是入。②取近似值时,在保留的小数位里,小数末一位或几位是0的。0应当保留,不能丢掉,为了实现学生已有知识的正迁移,通过联系生活中的事例,复习四舍五入法取较大数的近似数,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
作业填空:
(1)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要根据()法来保留小数的数位,保留整数时,表示精确到()位,保留一位小数时,精确到()位,保留两位小数时,精确到()位......
(2)近似数的结果一般的说6.0比6精确,因为6.0精确到了(),6精确到了()位,所以6.0的末尾中的”0”不能去掉。
2、按要求写出表中小数的近似数。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
4.808
20.256
1.995
板书设计:
小数的近似数:
0.984≈0.98
0.984≈1.0
想一想:0.984≈1
在表示近似数的时候,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2、3、5倍数的特征,熟练应用2、3、5倍数的特征进行判断。
2.会运用2、3、5倍数的特征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感受知识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会正确判断2、3、5的倍数。
2.会运用2、3、5倍数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整理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花吗?你都喜欢些什么花?学生回答。
师:小明的妈妈也非常喜欢花,有一天她去逛花店:玫瑰3元/枝,郁金香5元/枝,马蹄莲10元/枝,她买了一些马蹄莲和郁金香,付给售货员50元,找回了13元,小明的妈妈马上就知道找回的钱不对。你知道她是怎么判断的吗?(多媒体出示教材练习三第12页第7题图片)
引导学生分析:由于妈妈买的是马蹄莲和郁金香,马蹄莲10元/枝,所以它的总价是10的倍数,也就是整十数,而郁金香5元/枝,所以它的总价是5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两者合起来的总价一定是几十元或几十五元,因此,服务员找的钱数不对。
小结:5的倍数的和还是5的倍数。
那么:2的倍数的和(还是2的倍数),3的倍数的和(还是3的倍数)。
师:同学们灵活地利用了5的倍数的特征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非常了不起,这节课我们就来针对这些内容进行相关的练习。
板书课题:2、5、3的倍数特征的练习
【归纳提高】
1.2、5的'倍数,都只要判断哪个数位上的数就可以了?3的倍数怎样判断呢?引领学生回顾,梳理2、3、5的倍数特征。
2.你能否一眼看出下列各数一定有一个什么因数(1除外),为什么?
2940、305、850、723、9981、332、351、1570.
3.什么叫奇数?什么叫偶数?
4.(1)在8,35,96,102,3.2,111,840,1060,14中,奇数有( ),偶数有( ),是3的倍数有( ),是5的倍数有( ),同时是2、5、3的倍数有( )。
(2)的三位偶数是( ),最小的二位奇数是( )。
(3)同时是2、3、5的倍数的三位数是( ),最小三位数是( )。
【课堂作业】
学生独立做教材第12~13页练习三第8~12题。
【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对2、3、5倍数的特征进行了练习,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实际上运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的实际问题,只要我们用心思考,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相信大家还会有更多的收获!
【课后作业】
1.阅读了解教材第13页练习三后面“生活中的数学”和“你知道吗?”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一、单元教学内容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在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信息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并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4、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
5、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
6、发展统计观念,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四、单元教学安排
3课时
第1课时
平均数
一、教学内容:
平均数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平均数的过程,学会寻找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总后分,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难点: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课件出示:班级图书角的书架上层有8本书,下层有4本书。
提出问题:同学们能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吗?
2、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师生交流后,教师用课件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6本书了,这个6是它们的什么数?(平均数)我们是如何求出平均数6的呢?
师生交流后明确是通过把上层书本移2本至下层得到的相同数。今天,我们就来深度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朋友。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统计图:环保小分队的四名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如下(课件出示统计图)。
师: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后反馈:从统计图中,可以知道: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收集了12个,小亮收集了11个,小明收集了15个。
师: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求平均数的问题。
(2)解决问题: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的?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如何解决?小组交流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展示。
汇报预测:方法一:移多补少,学生汇报,多媒体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像这样,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13是14、12、11,15的平均数。
方法二:根据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得。(14+12+11+15)÷4=52÷4=13(个)。
(4)小结: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也可以用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求出平均数。数据较少时,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数据较多时,用先求总数再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5)教师追问:平均每人收集13个,是不是每个人真的都收集了13个?你是怎么理解“平均每人收集13个”这句话的?
师生交流后明确:“平均每人收集13个”表示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可以比13个多,也可以比13个少,也可以刚好是13个。
(6)区分“平均分”和“平均数”。
①把52个矿泉水瓶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几个?
②每人分到13个和平均每人收集13个,这两个“13”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师生交流后小结:平均分是实实在在的量,平均数是虚拟的量。2、教学例2。
(1)创设问题情境。
四(1)班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进行踢毽比赛,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比赛情况。课件出示教材第91页的情境图和两张统计表。
师:这两张统计表给出了他们踢毽的成绩。观察两张表,你能从中知道些什么?(参加人数、每人的踢键个数等)
(2)探索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你认为是男生队的成绩好一些还是女生队的成绩好一些呢?说说你的理由。让学生充分从多个角度分析表示男、女生队的踢毽情况。在尝试中体会到用平均数能较好地说明问题。
学生动手列式计算:
男生队:(19+15+16+20+15)÷5 =85÷5 =17
女生队:(18+20+19+19)÷4 =76÷4 =19
(3)全班汇报交流。
师:为什么男生队除以5而女生队是除以4呢?你认为是男生队还是女生队成绩好?师生交流后明确:因为男生队有5人,所以要除以5,而女生队只有4人,所以除以4。男生队平均每人踢17个,女生队平均每人踢19个,女生队的成绩好一些。
师:问题解决了吗?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交流后明确: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分析得到的数据,常常能反映一般情况,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三)巩固发散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求出平均数的。
2、四(1)班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第一组种了180棵,第二组种了166棵,第三组种了149棵,平均每组种了多少棵?
3、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求平均数可以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也可以先求几个数据的总和再除以这几个数的个数,所得的结果即为平均数。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后记
略
平均数
求平均数的方法:
数据较少:移多补少法常用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
第2课时
复式条形统计图
一、教学内容
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教学目标
1、在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认识两种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生活事例的调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以及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画出复式条形统计图。
难点:根据统计图发现信息、分析信息,提出并回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彩笔、直尺、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你们知道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们知道自己所在的区有多少人吗?(学生回答)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索发现
1、教学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1)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例3某地区城乡人口统计表。
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清楚地表示这个地区这几年城镇和乡村的人数变化呢?学生交流后,得出可以制作统计图来表示。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统计表,分别完成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2)展示学生绘制的统计图。
提出问题:从这两个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师:如果我要很快地知道xx年与xx年中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的变化情况?那该怎么办?学生讨论,汇报。引导学生把两个统计图并列排放来比较,并思考怎样把它们合并起来。
2、教学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1)提出问题:如何才能把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呢?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探讨,试着绘制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学生绘制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与小组内其他同学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复式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认识到为了区分两个内容,采用不同颜色的长方形来表示。
(4)分析复式条形统计图。
从这个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小结时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统计图发现:该地区近年来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农村人口逐年下降,人口总数逐年上升,同时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
3、教学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1)出示教材第96页不完整的`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独立把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2)展示作品。
请你说一说,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应该怎样绘制?
师生交流后明确:这个统计图中横轴表示人数,纵轴表示的是年份,所以画出的条形是横向的。
(3)分析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从这个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让学生分别说一说,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4)比较纵向与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即: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请同学们对比这两种统计图,思考:丙种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师生交流后小结:这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只是形式上的不同,当数据种类不多,但是每类数据又比较大时,用横向条形统计图表示更方便。
4、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7页“做一做”。
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并回答统计图后的问题。
(三)巩固发散
市场甲、乙两种品牌的果汁饮料一、二、三月销售情况如下表。请你动手绘制统计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2、如果你是超市的经理,下个月应该怎么进货?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本节课学习并掌握了两种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五)板书设计复式条形统计图
六、教学后记
略
第3课时
营养午餐
一、教学内容
营养午餐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营养与健康的常识,培养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根据营养专家的建议运用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调配科学、合理的午餐菜式。
3、明确科学、合理的饮食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分析整理数据、运用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科学分析结果,合理安排搭配方案。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你们平时喜欢吃哪些菜?这些菜搭配是否合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营养午餐。
(二)探索发现
1、自主配餐。
(1)出示教材第101页情境图。让学生根据要求自主选择一份菜谱。
(2)全班交流,展示学生的搭配方案。
2、科学评判。
(1)介绍科学的配餐要求:我们点的菜是否符合营养学标准呢?“不应低于”、“不超过”是什么意思?用数学符号应该怎样表示?
(2)了解每份菜中热量、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情况。出示每份菜的热量、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表。
3、小结。
我们在进行午餐营养判断时既要看热量又要看脂肪,只有两种指标都不超量时才能算是营养的午餐。
(三)巩固发散
1、学习合理搭配。
如果让你动手搭配菜谱,你会了吗?每人只搭配一组就行。要求:在这十种菜中任选三种搭配一起,营养一定要合理。分组讨论,集体汇报。各组派代表汇报本小组的搭配方案。
2、小结。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营养搭配的要求: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3、统计全班同学喜欢的菜谱。
(1)男女生各选一个代表收集数据,教师记录。
(2)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营养午餐
热量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不超过50g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六、教学后记
略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观察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中的对称,体会平移、旋转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
2、 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地完成设计图案的任务,感受数学美和数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平移、旋转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本上的图案,剪纸,学生收集美丽的图案
教学过程:
一、图案欣赏
展示与课本上的美丽图案相同的剪纸作品
提问:这些美丽的图案分别由哪个图形通过平移或旋转形成的?
组织汇报交流:最上面的图案是把单个图案(蝴蝶图案)连续平移得到的;左下方圆形图案可以看成是把单个图案(外面的两条小鱼及里面的一棵水草)旋转后得到的;右下方方形图案可以看成把单个图案(整个图案的四分之一)旋转(或平移)后得到的。这里的`每个单个图案都是轴对称图形。
二、图案设计(书中的图案)
图案(一)的设计
提问:书中有什么操作要求? (照顾到能独立完成的有限) 按要求示范完成一次平移 巡视 检查
展示部分操作漂亮的图案
图案(二)的设计 明确要求
提示: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学具完成
提问:你是怎样平移的? 展示部分学生作品
图案 (三)的设计
(教学过程同图案(二)的设计)
三、图案设计(自己的图案)
提问:你打算选什么图形作为基本图形,要把基本图形进行怎样的变换?
巡视学生合作情况 展示各个小组设计的图案
提问:你能看出这些漂亮的图案分别是有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对称、平移或旋转)而形成的吗?
集体交流 设计者解释 比一比哪一组设计的图案既美观又有创意?
小结(对学生的作品给予肯定和表扬。)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综合实践课,你学到了什么? 有什么体会?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04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7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12-30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8-21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15篇)01-31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23篇)06-19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01-17
北京版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小数》数学教案01-17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数学教案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