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案(精华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做出角。
2、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会用多种方法来比较角的大小,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3、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
教学难点: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探索多种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具准备:三角尺、活动角、学具盒:小棒、活动角、圆形的手工纸、吸管、剪刀、钉子板
学具准备:三角尺、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出示五角星,引出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认识角
1、画角,反映最初心中的`角
(1)同学画角
(2)老师画角
2、摸角,体会数学世界的角
(1)摸三角尺上的一个角,感受角的特点。
(2)寻找小朋友画的角、老师画的角和三角尺上的角的共同点。
(3)揭示:顶点、边的名称。知道“角有( )个顶点,( )条边。”
(4)练习:想想做做1
3、找角,发现身边的角
(1)寻找生活中的角。
(2)寻找平面图形中的角。
(3)想想做做2。
(4)想想做做3。
4、做角,用身边材料创造角
(1)小组活动
(2)小组汇报。
三、比较角的大小
1、出示四个钟面。四个钟面上,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
2、比较2、4的两个钟面上角的大小。
3、汇报方法。
4、小结比较方法。
5、练习:想想做做第5题。
四、感受角的作用。
二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弄清数的组成,理解计数单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课件出示问题,回答问题:
1个十和2个一组成()20是()个十组成的
5个一和1个十组成()()个十和()个一组成17
2、课件出示第33页图。提出问题:
(1)图上有几个小朋友?
(2)他们在干什么?(数一共有几只羊)
(3)他们都说了些什么?(有的.说大概有100只,有的说比20只多得多……)
教师:他们回答对吗?这些羊大概有几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数、数的组成。
二、新授课。
1、教学例1。
(1)教师:同学们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数出10根用橡皮筋捆一捆(学生动手操作)。10个一是多少?(10个一是一十)(板书)是几捆?(一捆)继续数出10根捆一捆。
教师:你们如果再接着数出9根,现在一共是几根?(29根)
教师:大家数到29根小棒,如果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30根)这10根又要捆一捆,现在一共有几捆?(3捆)
(2)排木块,全班同学数一数有几块?(10块)拿3排木块是多少块?(30块)再加2块呢?(32块)接着再加3块现在一共是几块?(35块)
(3)教师:刚才我们已数出30根小棒是几捆?(3捆)如果加入7捆小棒现在一共是几捆?(10捆)10捆是几根小棒呢?(100根)10个一是一百。(板书)
在教学中要注意每数到接近整十时,再数一个是几十要停顿强调。如29后面是30,39后面是40……同时每数完整十数就问同学们怎么办?(捆成一捆)
教师:数物体的个数可以1个1个地数,还可以10个10个地数,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
2、教学例2。
(1)70是7个十组成的,46是4个十加6个1组成的。
(3)做课本第35页例2上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先从五十七根小棒数到六十三根,再接着数到七十二根,有些学生可能对五十九后面,六十九后面的数是什么有困难,老师要给予辅导。
3、教学例3。
教师出示课件。(数纽扣)
大家数一数黄色的纽扣有多少粒,红色的纽扣有多少粒。绿色的纽扣有多少粒。
大家知道怎么写这些数吗?我们先在计数器上表示这些数,再写一写。
三、巩固练习。
1、做课本第37页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形,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独立完成后,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的同学。
2、两人一组,互相说数字,再说出它的组成。
甲:我是15。十五是由1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乙:我是50。五十是由5个十组成的。
丙:我是32。三十二是由3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数,在生活当中仔细观察一下,看看哪里有我们今天学习的数。
二年级数学教案3
一、教学内容:
P75~76
二、教学目标:
1、巩固连及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计算,提高正确率和速度。
2、引导学生运用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灵活性。
3、引导学生运用连加等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完成连加练习
(二)指导练习
1、完成P75第1题
独立计算,集体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2、指导学生完成P75练习题2
(1)第1小题可能用下面两种估算方法,尽管得数有所差别,但都应视为正确做法。
(2)引导学生列出加法算式,计出结果说明。
(3)先估算再口答。
3、完成练习题3
4、完成练习题4
5、完成练习题5
(三)全课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在计算过程中明白估算的重要性
(四)作业:
课本P76中的小调查(以小组为单位)
二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需要几个轮子”的具体情境,经历3的乘法口决的编制过程,会用三的乘法口决进行表内乘法的口算,能够发现乘法口决的排列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编制和掌握3的乘法口诀,记忆3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理解3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并熟练运用。
教具准备:
纸张、多媒体课件、
教学学法:
1、教法:本节是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学生通过实际的看一看、数一数,自己归纳编写乘法口诀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将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采取半扶半放——放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活动体系。
2、学情:我班的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很多孩子都没有乘法的基础。因此在教学时,对于这一特点,要多组织学生理解、记忆和运用。学法:在本课的学习中,通过让学生动手画,动笔完成表格,动脑编制并且记忆3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通过同桌练习乘法口诀对应的乘法算式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动机,导入新课。
我是这样导入的:(出示图片三轮车)同学们,你们见过三轮车?1辆三轮车需要3个轮子,2辆三轮车需要6个轮子,那么3、4、5、6、7、8、9辆三轮车需要几个轮子?(板书:需要几个轮子)
【设计意图:从孩子的生活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出3的乘法。吸引了学生的兴趣的同时也把本课的主要研究问题引了出来。】
二、实践,编写3的乘法口诀。
1、填一填
(电脑出示表格)
说清楚表格的意思。每个数字代表什么,让我们求什么。用三根小棒来代替三个轮子。三根小棒就组成了三角形。那么有几辆车就要摆几个三角形。接下去,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一边摆三角形,一边完成表格。全班反馈。
(电脑填好表格)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表格的意思,找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能力。】
2、说一说,写一写
根据表格,一辆车有3个轮子,让学生说是1个3。并且列出两个乘法算式。先让学生说一说编制乘法口诀注意的方面再编制乘法口
诀。2辆车需要6个轮子,也就是几个3?学生列2个乘法算式并编制乘法口诀。说一说口诀的意思。接下去,同桌一人说算式,一人编口诀,并把算式和口诀填写在课本16页试一试的'第2小题中。全班反馈。(师板书3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真正的让孩子动手去画、去说、去写。教师在一三得三、二三得六的时候可以采取半扶半放的方法,引导孩子编制口诀。以后的口诀完全放手教给孩子自己去做。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含义。注意找2—3个孩子说,加深理解,也有利于记忆。教师在这一环节要巡视,了解口诀的编制情况。】
3、集体交流并记忆。
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3的乘法口诀。说说你是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的?发现什么规律了?同桌交流,全班反馈。提出问题:如果你记住了三五十五,不知道三四多少怎么办?用你喜欢的方式记一记口诀。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记忆乘法口诀。进一步体会3的乘法口决的规律。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也可以提高孩子记忆的兴趣。】
4、巩固练习
设计了以下几个小活动
(1)小兔过河,蜗牛找家,找朋友,采蜜
(2)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同桌练习
一生说口诀,同桌说两个乘法算式。看谁说得好。练习2—3组。
【设计意图:用学生所熟悉的汉字进行3的乘法口诀的练习,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转动乘法转盘,动用了孩子的眼和脑,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顺便也对2和5的乘法口诀进行了复习。同桌练习加深了对3的乘法口诀的记忆和理解。】
三、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既是复习的过程,也可以看到哪个知识点学生有困难,练习课重点复习。】
板书设计:
需要几个轮子(3的乘法口诀)
1×3=3一三得三
2×3=6二三得六
3×3=9三三得九
4×3=12三四十二
二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组织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理念:
1、学习的内容具有现实意义。
2、学习的方式以自主探新、合作交流为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天,我们的朋友小仙子来到了课堂上,请听:(录音):你们好,我们又见面了,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许多漂亮的小车,准备奖给那些上课认真听讲、发言积极、表现出色的小朋友,你们想要吗?那我们先到动物学校参加“动物运动会”吧!瞧,运动会比赛多激烈啊!(课件演示:“动物运动会”热闹的情景)
二、新授
1、引导学生观察,学会按不同的标准进行统计
师:仔细观察,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我想知道参加运动会的小动物各有多少只?
各项参加的小动物有哪些?
师:要想知道有哪些体育项目,要分几类进行统计呢?
根据学生所说引出学生设计的统计图:
项目
合计
跳高
长跑
只数
师:要想知道有哪些小动物,要分几类进行统计呢?
动物种类
合计
狗
兔
猴
只数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想了解什么就进行分类)。
1、练习
出示93页图(课件)
同桌讨论,你想按什么分类进行统计。
三、应用实践
1、我们班有这么多的`小朋友,你想了解他们的什么情况?
学生说:了解学生爱吃的水果、学生爱好的体育运动等等。
看电视节目的情况。
要想调查学生爱吃的水果,应列哪些项目。
学生设计统计表。
2、你想调查我校老师的哪些情况?
3、你还想调查哪些知识?根据调查的设计调查表。
四、布置实践
作业:现在小仙子要对大家说:“(录音)小朋友,今天表现真棒,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同一事物可以根据不同标准来分类统计的?课后请仔细观察,如果确定了统计内容就可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统计。
二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例题,第74—75页”想想做做“1—4题。
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直观的操作,把”几倍“和”几个几“之间的联系凸现出来,使学生初步认识倍,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本质含义。
教学准备:花、铅笔盒、铅笔、小棒12跟、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看图数一数各是几个几。
(1)☆☆☆☆☆☆(3个2)
(2)○○○(1个3)
2、画三角形:请你画出3个4。
△△△△△△△△△△△△
二、实践操作探索新知
1、出示花坛图: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蓝花有2朵,黄花有6朵,红花有8朵)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又是怎样列式解答的?(多个学生说问题,并自己口答列式,要求其他小朋友思考对不对。)
告诉学生:除了比多比少之外,我们还可以对他们从另外的角度进行比较,还可以怎样比较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
(1)出示蓝花和黄花图.
提问:蓝花有几朵?你能把黄花两朵两朵地圈一圈吗?
(2)学生圈一圈.
(3)提问:黄花有几朵?黄花里有几个2朵?
师:蓝花有1个2,黄花有这样的3个2朵,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朵数的3倍。(学生跟着读一读)
2.再出示一行红花图(共有8朵红花)
提问:红花有几个2朵?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你能先圈一圈再填空吗?
学生动笔圈一圈。请学生说说思考过程,并列式解答。
提问:为什么红花是黄花的4倍呢?
3.小结:红花的朵数有4个2朵,红花就是蓝花的4倍,也就是几里有几个2,就是2的几倍。
如果要列式计算,怎样列式?可以用除法列式。学生说,教师板演:
8÷2=4
说明:“倍”不是单位名称,不用写上。
2、变化:蓝花添上一朵是一个几?(1个3)(摆出一个3朵花)
现在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为什么呢?你是怎么摆的?(学生在桌子上摆一摆)
红花的朵数也要是蓝花朵数的.2倍,想一想要怎么办呢?(学生在桌上先摆一摆,再说一说:去掉2朵,再摆成3个2)
要使红花的朵数是蓝花朵数的3倍应该怎么样呢?(学生摆一摆、说一说:添上1朵,再摆成3个3)
2、在复习题上补充
(1)在五角星上面添上1个3个正方形
提问:正方形有几个几?五角星有几个几?五角星的个数是正方形的几倍
(2)在圆上面添上一个正方形
提问:圆的个数是正方形的几倍?你是怎样看的?
要使三角形的个数是正方形的3倍,在三角形的上面画几个正方形呢?(1个4个正方形)
3、教师小结:今天学习的有关“倍”的知识实际上就是在过去学习的“几个几”知识上发展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必须要看清楚:①谁和谁比。②第一行有1个几,第二行有这样的几个几。③谁就是谁的几倍。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做完后,让学生说说怎么想的。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摆一摆,分一分。填空后,连起来读一读,思考对不对。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皮球图。
提问:有几只白皮球,几只花皮球?
学生每2个连一连,看看10个花皮球里有几个2?
(2)提问:l0里面有几个2?花皮球的个数是白皮球的几倍?为什么说花皮球的个数是白皮球的5倍?
(3)出示箩卜图.
提问:有几个白萝卜,几个红萝卜?
学生按要求先分一分,再填写。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量一量,完成第一小题。
(2)思考第二小题。提示:应该把哪条线段的长度看作一份?要求“第一条线段的长度是第二条的几倍?”就是求“第一条线段有这样的几份”,用什么方法计算?
四、全课总结
要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要用除法算。
二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第52—54页例1、例2、“想想做做”第1—4题和“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比划、举例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通过测量长度提高测量操作能力,进一步积累测量物体、线段长度的经验。
3.使学生积极参加操作、估计、测量等活动,主动了解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感受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
教学难点:
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每人一条1分米长的纸条,1分硬币,磁卡,1厘米、米尺。
教学构想:
二年级上册教学了厘米和米,学生初步具有了1厘米和1米的概念,能够利用这两个单位表示常见物体的长度,会用米尺或学生尺测量线段的长度。但是,日常生活中有些物体相当短,其长度达不到1厘米那么长;有些路程实在长,用米为单位计量其长度十分麻烦。这就需要比厘米更小或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
学生在认识分米时,必然会联系厘米和米。所以说,没有厘米和米的概念为基础,不容易认识分米。在建立分米概念的同时,还能进一步体验厘米和米。同样,学生认识毫米要以厘米为基础,建立毫米与厘米之间的联系,既认识了毫米,也强化了厘米的概念。
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重点在于知道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学生感知长度,单凭介绍、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充分的操作活动中体会,才能获得对分米和毫米的正确认识。
教学过程:
一、认识分米
1、量一量
提问:老师今天带来一个漂亮的文具盒,怎样可以知道这个文具盒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用尺量一量)
师:文具盒长是20厘米,宽是10厘米。(边说边板书:10厘米)
像这样10厘米的长度我们还可以用另一个单位来表示——分米,可以用字母“dm”来表示(板书课题:分米,dm)10厘米就是1分米(板书:1分米)20厘米呢?(2分米)
师:这个文具盒的长和宽还可以这样说:这个文具盒长大约2分米,宽大约1分米。
2、感受1分米
(1)提问:1分米有多长?直尺上就有答案。从哪到哪是1分米?(请学生上实物投影指出),里面有几个1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学生齐读。
(2)你会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吗?你准备怎样画?先和同桌说说,再画在白纸上。请你帮同桌量一量,看看画的线段是不是1分米。
(3)体验:
①请你伸出大拇指和食指,用直尺比划出1分米。
②一人比划1分米,另一人用尺量,看看估计得对不对。
③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在1分米的地方剪断,一起量一量,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4)师: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粉笔长……)
3、米和分米的关系
师:(出示米尺)(1)这有一把米尺,它里面有几个这样的1分米?为什么?拿出直尺,平放在桌上,一人看一人数。(板书:1米=10分米)学生齐读。
4、实践操作:“想想做做”第3题
先用身体尺估一估课桌和凳子的高各是多少分米,再和你的同桌合作:量一量有多少厘米,再说说接近几分米。
[评析:学生目测的数据与结果有差距,但通过目测再让他们去实际测量,学生又一次感知长度,培养了估计能力。]
二、认识毫米
1、初步感受1毫米
我们以前量过数学书的长边和短边,现在老师想请你帮个忙,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是多少。
同学们有的说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有的说1厘米不到,老师还想知道得更准确,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接着板书课题:毫米)
2、关于1毫米
①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②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学生齐读。
③在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电话卡或银行卡的厚度、书上数出10张纸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3、体验1毫米。
提问:你能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大约有多长吗?
同桌互相比划,用5角硬币插进去量一量对不对。
4、提问:你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吗?(量小蚂蚁的身长)
三、小结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学习了几个长度单位?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米、分米、厘米、毫米)从大到小分别是:米、分米、厘米、毫米。
过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智慧屋,里面有很多难题等着我们去挑战,有没有信心?
四、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1、2、3题。
(1)说出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想想怎样看更方便。
(2)第2题,量出下面图形每条边的长。
学生独立测量。
汇报交流。提问:平行四边形的哪两条边长度相等?
(3)第3题。先估一估自己的课桌和凳子的高大约是几分米,然后小组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各接近几分米?
2、想想做做第4题。
先估计,再测量,把数据记录下来。
3、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铁钉长2()。
(2)床长2()。
(3)大米宽2()。
(4)黄瓜长2()。
让小朋友独立选择,在交流时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自己选择的长度单位,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为何选这样的长度单位。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都是什么单位?它们之间的关系你知道吗?读一读。
六、课堂作业
基础练习:
1、我们认识的长度单位有()、()、()、(),用字母表示分别是()、()、()、()。比毫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是()。
2、1分米=()厘米1厘米=()毫米1米=()分米
()厘米=1分米()厘米=1米()分米=1米
综合练习:
1、在()里填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张电话卡厚1()一根黄瓜长2()
一支粉笔长8()一本数学书厚8()
一张课桌高7()一幢大楼高20()
教室门高2()一支铅笔长约2()
拓展提升:
一根小棒长1分米,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段长()。
二年级数学教案8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90—91页内容。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再现第七单元“小熊开店”探索与交流除法各种运算方法的过程,在学生已经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6~9乘法口诀求商的算法,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除法运算的本质。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能够体会乘法与除法间的联系。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不难,但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加强,所以本节课重在学生语言表达的训练。同时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体验。
2、会用乘法口诀求商,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3、进一步体会乘法和除法的关系。
五、教学重点:
能熟练的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六、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导学单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每年到了冬天,小鸟们就要飞回南方过冬了,森林里的小动物纷纷忙着为小鸟们准备房子,今天我们就要来解决小动物给小鸟准备房子的相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瞧,这是长颈鹿为小鸟们设计的房子。
(多媒体课件出示长颈鹿及房子的画面。)
(设计思考:通过小学生很感兴趣的'动画情境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新授
1、小鸟飞来了,请你找找图中的数学信息:
一共有42只小鸟,6只小鸟住一间房子。(板书)
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长颈鹿要准备几间房子?(贴)(学生齐读完整问题)
再独立完成学习题单
学习题单
问题一:长颈鹿要准备几间房子?
1、这个问题是平均分吗?是(),不是()[打√]
2、列出算式:
3、怎样计算呢?请将你的方法在方框里写一写、画一画。(看谁的方法多)
二年级数学教案9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要创设具体地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
2、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3、关键:组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观察、多操作、多实践,熟记“1元=10角、1角=10分”的进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认识人币
简单的计算
认识人民币
教学内容:义务教材第46页的第例1——————例2(认识人民币)
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2、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懂得1元=10角、1角=10分,学会兑换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功用。
3、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
4、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CAI课件一套常用的面额的人民币(不同版本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为你们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CAI演示:点击出现蓝猫图像)你们认识它们吗?今天是蓝猫文具店开业的日子,它邀请我们全班去参观文具店,你们想去吗?一起来吧!
二、探究新知
1、参观文具店回答问题(CAI演示)
(1)师:谁能说说文具店有什么文具?价钱是多少?(学生回答)
(2)师:你们喜欢这些文具吗?可是用什么买呢?(学生回答)
2、认识人民币
(1)师:中国的钱币叫人民币,你们认识人民币吗?
(2)操作初认人民币
师:将桌面上的人民币拿出,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看誰认得多(学生活动)
汇报认识情况(学生回答,师板贴人民币:硬、纸币)
问:观察这人民币,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纸做的钱币是纸币,金属做的人民币叫硬币
(3)再认人民币
师:(指纸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的纸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活动后,汇报识别方法)
师:像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在读时有一个相同处是什么?所以它们的单位是元,那你能说说看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单位是什么?(学生口答)
师: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纸币我们会认了,那么硬币你会辨认吗?
师:识别人民币可以从人民币的大小、图案、面值、颜色上来记住。观察1元、5角硬币正面,它们有相同的标记是什么?
师: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而且是中国制造的,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能在上面乱写乱画。
(4)元、角、分的关系
师:蓝猫想让大家看一个小片段,看完后说说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生观看CAI课件:元、角、分之间的兑换关系)
师:看完了这个片段,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元=10角1角=10分)
问:你知道1元=()分吗?
(可以小组讨论后再回答)
3、分类:按单位分:元、角、分
按质地分:纸币、硬币
看书上人民币与平时所见到的,人民币有什么不同,有红色斜线,这样叫样币。
三、换线游戏:
(1)我指人民币,你举起与我相同的人民币
(2)我说面值,你举起起相应的面值
(3)我说颜色,你来回答
(4)一张2角可以换()个1角
一张5角可以换()个1角
小朋友动手换一换。
四、活动
1、拿一件玩具,这件玩具是1元1角,有几种付钱方法,找出哪种方法最简单。
2、选四名售货员,开始下位购买
五、小结:
小朋友,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学会了很多知识,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认识人民币
分类:按单位分:元、角、分
按质地分:纸币、硬币
1元=10角
二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课本第16页的内容及第17页练一练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中掌握3的乘法口诀。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与掌握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
教具准备
小棒。
学具准备
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要帮助小熊一起解决“需要几个轮子”这一数学问题,大家打开课本16页,观察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生:有一个小朋友在给三轮车安装轮子。
师:大家发现图中的数学问题了吗?
生:一辆三轮车3个轮子,9辆车需要几个轮子?
二、探讨新知
1、数一数,填一填。
师:一辆车3个轮子,2辆车几个轮子?
生:2辆车6个轮子。
师:好的,下面大家就用圆片代替轮子摆一摆、数一数,看看3辆、4辆……9辆车分别需要几个轮子,并把表格填完整。
(学生独立摆、数、填,老师个别辅导。)
师:请小朋友说说你是怎样填的?
生:我是每次加3、6加3等于9、9加3等于12……
师:好办法,就是每多一辆就多了3个轮子。用连续加3的办法可以算出9辆车需要27个轮子。
2、合作学习,摆一摆,说一说,写一写。
教师用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问:摆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
生:摆一个三角形要3根小棒。
师:一个三角形是几个3?能列一个乘法算式吗?
生:1个3,1×3=3或3×1=3。
师:很好,同学们的乘法知识掌握得很不错。大家能编句口诀记住1×3=3吗?
生:一三得三。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能自己编出乘法口诀。接下去,同桌之间相互合作,两人一边摆三角形,一边说算式,编口诀,并把算式和口诀填写在课本16页试一试的第2小题中。
(学生同桌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编写情况。)
3、集体交流反馈。
师: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同桌之间合作得非常认真。相信每个小朋友都有不少的收获吧!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收获呢?
(引导学生说了算式和相对应的乘法口诀,老师可以多让一些孩子反馈,加深他们对乘法口诀的印象。)
师: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自己编出了有关3的乘法口诀。下面,每个小朋友自己把乘法口诀读一读。想一想,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很快地记住3的乘法口诀。
4、找规律,记忆口诀。
(1)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中交流。
(2)全班反馈。
师:你是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的?
生1:我想,如果忘记了,可以用加法算一算。
师:哦,你是把乘法算式转化成加法算式来记的。其他小朋友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2:我发现上下两句口诀得数相差3,我背诵的时候只要每次加3就可以了。
师:你的发言真精彩,其他小朋友发现这个规律了吗?大家试试,用××同学的方法是不是能较快地记住3的乘法口诀。
(给学生再次用规律记忆口诀的.时间)
师: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都要善于观察、思考。这样,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三、巩固练习
1、口诀接龙。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口诀接龙比赛,接得又对又快的小组获胜。
2、练一练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用口诀的情况和认真观察题目的习惯。
(可以采取同桌交流的学习形式进行反馈)
3、练一练的第2题。
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规律后填数,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找到的规律。
四、总结
师:最后我们用今天学的3的乘法口诀,计算有关3的表内乘法,比一比,哪位小朋友用口诀求积最棒。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计算并说出所用的口诀。)
五、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二年级数学教案11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p44-46乘法的初步认识
二、教学准备
小棒摆成的小伞图,三角形图,星星图,花边图,小屋和树的图片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
3、学会观察和独立思考。
4、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信心。
(二)教学策略选择
本节课的教学设想是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引发继续学习的需要,这是教和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生成点。因此在教学中适时捕捉这些资源的生成点,了解学生的起点,根据学生实际调控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互相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资源共享。在教学中重视数形的有机结合,提供具体情景,通过以下几个层次使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
1、了解起点
首先通过谈话来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然后从学生的谈话中找出值得质疑的问题,从而引入新知的探究。这样在了解学生的起点中捕捉教学的生成点,用好学生身边的材料,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
2、探究验证
这个环节以情景引入,直接出示小棒图提供同数相加的学习素材,然后让学生列出算式,最后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的对照,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合作讨论中理解乘法的意义。
3、解释应用
精心设计的练习,避免了集中练习对学生造成的疲劳感,特别是在课的末尾安排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5×2”的意义,将趣味性、创造性、思维性融为一体,丰富了学生对乘法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了解起点
1、引入:
(1)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和减法,今天我们来学习乘法。(板书课题)问:关于乘法,你已经知道了哪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自由发言,如果学生之间有不同意见,由学生自己各抒己见,师不发表任何意见)
(2)你会说哪些乘法算式?(指名几位同学在黑板上写一写)
(3)会读这些算式吗?(读刚才同学写在黑板上的算式)学生尝试读教师指导正确的读法。
2、关于乘法,你还想知道什么?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顺势导入:那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
二、探究验证
1.创设情境
谈话:昨天,我们班玩拼图游戏,有的小朋友用小棒摆出了这些图形(出示图,共5幅)。看,他们拼出了什么?
(师在黑板上贴出以上图形时,有意把每幅图形上下之间的位置分开,为下一环节写算式做准备。)
交流汇报(有小伞,三角形,星星,花边,小屋和树)
2、展开
(1)每个图形各用了几根小棒呢?请列出算式。(学生可能列加法算式,也可能列乘法算式)
(2)反馈汇报:引导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
师:你想汇报哪幅图?算式是什么?
生:我汇报的是小伞图,算式是:5+5+5+5=20(师把算式板书在小伞图的下面)
师: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5×4=20
师即时追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算式的?同时及时板书
5×4=20。
【备选一】如果学生先汇报乘法算式,就先请其解释算式的来历,再通过提问:“谁有不同的方法?”来引出加法算式。
【备选二】如果学生之中没出现用乘法计算的方法,就提示:谁能用乘法来表示吗?
这样通过引导,每幅图都分别让学生说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教师都适时板书每一道正确的算式。最后完成板书:
5+5+5+5=205+5+4=14
4×5=205×4=204+4+4+1+1=14
3+3+3+3+3+3=18
3×6=186×3=1814+6=20
10+10+10=30
3×10=3010×3=30
(3)观察并同桌讨论
咦!左边的怎么既可以写加法算式,又可以写乘法?右边的怎么只能写加法算式?
讨论:你觉得什么时候可以把加法改写成乘法?
(4)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3、老师现在想到了一个乘法算式(4×3),你猜这个乘法是从哪道加法算式变过来的?
生思考作答,引导说出两道加法算式。(3+3+3+3=12或4+4+4=12)
4.小结:现在你知道了乘法的哪些知识?
5、你认为刚才××同学说的对吗?(解释课前提出的问题。)
三、解释应用
1.出示主题图,先指导看书,这个游乐园里有哪些活动?(观缆车、过山车、小火车)选择你喜欢的活动算一算一共有几人?
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
(1)报出乘法算式,问:4×3表示什么意思?
【备选】如果报出加法算式,就问乘法算式怎么写?
(2)你喜欢乘法还是喜欢加法?
2、用乘法表示下面的加法
8+8+8=()×()4+4=()×()
1+1+1+1=()×()9+9+9+9+9+9=()×()
如果有10个9连加,乘法算式是什么?30个9?100个9?
3、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5×2吗?
(提示:5×2表示什么意思?你可以用画图、声音、动作或写加法算式等来表示5×2的意思。)
首先激活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基础,这样在了解学生的起点中捕捉教学的生成点,用好学生身边的材料,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
这个环节,我以情景引入,直接出示教材上的小棒图提供同数相加的学习素材,然后让学生列出算式,这样充分利用教材的范例,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互相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资源共享。重视数形结合,提供具体情景,学生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的对照,理解乘法的意义。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同数连加与乘法的联系,同时再次数形结合,形象的巩固了乘法的意义,并通过提问:你喜欢加法还是乘法?初步体验乘法的简洁性。
再次体验乘法的简洁性
拓展升华,使课堂成为学生舒展灵性、张扬个性的空间。
五、教学片段实录
片段一、了解起点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与减法,今天我们来学习乘法。问:关于乘法,你已经知道了哪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知道3×3=9,爸爸教的。
生2:我知道九九八十一,大同学那里学过来的。
生3:3个8是24。
......
有学生说1×1=1,另有个学生急切插嘴,说“1×1应该等于2”,(老师微笑,不发表意见,而把两个算式都板书出来。)
师:你会说哪些乘法算式?请写在黑板上。
学生板演4×5=203×4=1210×10=100
师:会读这些算式吗?
学生尝试读教师指导正确的读法。
......
师:刚才有小朋友说1×1=1,也有说1×1=2,到底谁说的对呢?
有一学生说,1×1=1,因为1×1就是一个一。(较多学生脸上现出茫然的神情。)
师:刚才小朋友说的到底有没有道理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探究。
学生在学习新知之前并非一张白纸,通过提问来了解起点,然后在了解学生的起点中捕捉教学的生成点,用好学生身边的材料,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学生的差异,他们对乘法知识的了解也不同,而学生提出的1×1=1还是1×1=2?则更激发了学生进一步研究乘法的欲望。
片段二、探究验证
情景引出小棒图后,师:每个图形各用了几根小棒呢?请列出算式。
(生独立列式,师巡视,发现有的写加法算式有的写乘法算式。)
汇报交流:
师:小伞图共用了几根小棒?算式是什么?
生1:5+5+5+5=20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2:4×5=20
师(面露欣喜之色):你是怎么想到4×5的?
生:因为我看图上有4把伞,每把都用了5根小棒。
师及时称赞:“你真了不起,乘法的知识也知道了”。学生听到老师的.鼓励,纷纷举手。老师微笑指名回答。
生3:还可以写成5×4=20
教师适时把学生说的各种算式板书在对应的小棒图下。
由于有以上的提示,学生汇报第二幅图和第三幅图时,都分别说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教师都适时板书。
反馈最后一幅图(房子和树)时,学生只说了14+6=20这一种,就没人举手了,师故意加强语气问: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学生一时陷入迷茫。
师:(面露疑惑)咦!左边的怎么既可以写加法算式,又可以写乘法,右边的却只能写加法算式呢?(小组讨论)
组1:左边的每个图形都一样,右边的都不一样。
组2:左边的加法中数字都一样,右边的加法中数字不一样。
师:对,加法中的数字一样也就是“加数相同”,适时板书:相同加数。象左边这类每个加数都相同的算式,除了用加法算外,还可以用乘法计算。
......
师:5+5+4=14能不能直接改写成乘法呢?
生1:不能,因为这里的加数不一样。
有一学生插嘴说“如果把4改成5就可以了。”我乘机问:为什么改成5就可以了呢?
生:因为改成5以后,加数就都一样了。
师:那到底什么时候可以把加法改写成乘法?
(生同桌相互交谈着,不一会儿,举起了几只小手,后来,小手越来越多了。)
生1:当加数都一样的时候可以改写成乘法,加数不一样的时候不能改写成乘法。
生2:求几个几的时候用乘法。
师生共同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适时板书: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师:老师现在想到了一个乘法算式4×3,你猜这个乘法是从哪道加法算式变过来的?
生1:4+4+4
很多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
生2:3+3+3+3
师语带夸张地说:“原来这道乘法还能写出两道加法啊!”
......
这里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差异,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互相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资源共享。通过交流,学生发现可以利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通过比较,学生发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加法可以改写成乘法。通过比较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学生可以体会到乘法的简洁性。重视数形结合,提供具体情景,学生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的对照,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在这个环节中既顾及了教学的起点,又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片段三、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5×2吗?
开始学生无从下手。这时我提示学生:5×2表示什么意思?
你可以用画图、声音、动作或写加法算式等来表示5×2的意思。
学生独立尝试以后,纷纷举手。
生1:我画了两个“正”,一个正有五笔,表示2个5。
生2:我写的是2+2+2+2+2=10,表示5个2连加。
生3:我画了五个“×”,一个“×”有两笔,表示5个2。
......
此时,下课的铃声已响,学生兴致依然很高,个个都意犹未尽,这时,我说:“刚才小朋友们说的特棒,老师想把掌声送给你们,请听:×××××-|×××××-||刚才老师是怎样拍手的?”
生:先拍5下,再拍5下。师接上话头:也就是拍了几个5?
......
在整个“解释应用”的环节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涨,他们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探索、自主创造的活动中去。在这一过程中,我把自主探索的权利还给了学生,使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更主要的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六、教学反思
(一)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起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经说过:“如果我们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生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本节课是一节市级公开课,是借班上课的,老师对学生的基础一点也不了解。而现在的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宽了,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因此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找准教学的起点尤为重要。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让学生直接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这样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能及时地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从课堂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虽然已经知道了一些有关的乘法知识,比如乘法算式的读写、一些乘法口诀等,但乘法的意义在大多数学生的头脑里还是模糊的,陌生的。因此,本课的教学必须以此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提供亲身经历体验、理解反思的学习平台,这样在了解学生的起点中捕捉教学的生成点,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
(二)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空
新课程强调: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思维活动,而不是一个程序操练的过程。课堂是一个学生主动参与,亲自从事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的场所,是学生探究与交流数学,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学生整个学习的过程,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权利还给学生,把伙伴还给学生,把思考的空间与时间还给学生。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学好的愿望,而且都有学好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活动去探究生成。如新课阶段,教师让学生算一算每个图形各用了几根小棒,列出算式。这时,并不规定列加法算式,而是让学生自由发挥,有的列出加法,有的列出乘法算式,然后通过对左右两边算式的观察比较发现加数相同时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加数不同时不能直接改写成乘法。又如在练习阶段: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5×2吗?也留给了学生很大的思维空间。由于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的情绪饱满,参与面广,思维活跃,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学习效果非常好。
二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二年级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二年级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二年级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二年级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合二年级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重点。
难点:
培养二年级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
将二年级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
二年级学生准备:二年级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白纸条、1角的硬币、回形针、小刀、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
教学过程
课堂导语:同学们,比一比粉笔和回形针,哪个长,哪个短?粉笔和铅笔哪个长,哪个短?
一会说粉笔长,一会说粉笔短,这是为什么呢?这根粉笔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知道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统一长度单位。(板书课题)
一、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二年级学生讨论,想办法,小组交流。
(2)汇报交流,分组活动。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1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木块等作为工具测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和教师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
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交流。
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显然,同学们和教师的测量结果不同。
(4)质疑问难。
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同学们一拃一拃地量,教师也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
让二年级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渐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标准,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相同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同学选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得的结果。由此归纳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5)活动延伸。
①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一个文具盒的长。
二年级学生测量后汇报测量结果。(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回形针的长,文具盒的长是5个小刀的长)
师:数学课本和文具盒不一样长,为什么它们都用5表示?
让二年级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②归纳升华。
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样的.,它们都用5表示是因为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标准。
二、积累运用
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长、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测量。
三、总结提升
(1)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
让二年级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2)归纳强调。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
板书设计
一测量课桌的长。(分组活动,汇报交流)
二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二年级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目标而言,二年级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上感觉太匆忙。
让二年级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二年级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掌控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二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使学生知道角有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准备
课件,钉子板、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抽象出角的图形
1.创设情境,直观认识角。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手工吗?星期天,小明和小红也约好在家做手工,快到3点了,我们来看看他们做了些什么?(出示情景图)
让学生观察情景图,口答。(小明剪了一个五角星、小红折了一个三角形)
为什么叫五角星和三角形呢?(有5个角和3个角)
桌上还有哪些东西呢?(正方形纸、剪刀等)
在小组中相互指一指、说一说它们的角在哪里。(学生拿着实物在小组中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谁愿意来指出剪刀上的角?(教师注意指导正确的指角方法)这圆溜溜的钟面上有角吗?(让学生找出两根针组成的角)依次指出其他物体上的角。
2.电脑演示,由实物抽象出角。
谈话:像刚才小朋友说的剪刀叉开的地方,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图形,三角尺上的这些图形都是角。(课件演示角的抽象过程)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角。(出示课题)
3.揭示角各部分的名称。提问:请小朋友观察一下,这些图形有相同的地方吗?(有两条直直的线,而且两条线有一头是接在一起的)
介绍:这两条直直的线就叫角的边。(电脑出示名称)
两条边接在一起的点就是角的顶点。(电脑出示名称)
让学生找出剩下两个图形的顶点和边。
小结:角有()个顶点和()条边。
4.组织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是角的指出它的顶点和边,不是角的说出原因。
(2)找生活中的角。
谈话:同学们,除了我们刚才认识的一些角以外,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物体的'面上也有角,你能来说一说吗?
学生观察,找角,全班交流。
[评析: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先在实物上找角;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抽象出角的图形,让学生感知角的特点,符合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一般规律,体现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在己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抽象出角的图形后,引导学生再回到生活情境中,在周围的物体上找角。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表象积累,而且进一步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观察比较,感悟角的大小
1.做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谈话:小朋友说得多好啊!这么多物体上部有角,那想不想自己来做个角呢?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请你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想出好办法做一个角。(学生小组内动手做角,教师巡视指导)
各组汇报交流。(可能有用纸折、用小棒搭、在钉子板上拉,还有用塑料条做等方法)
谈话:仔细观察一下刚才做的角,你发现了什么?(有的角大,有的角小。)
教师拿出一个活动角,你有办法把这个角变大一点吗?变小一点呢?(重叠比一比)
那么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
引导学生意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评析:在初步认识了角之后,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搭一搭、拉一拉等操作活动进一步体会角的特征,在交流中学生认识到做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初步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感知角是有大小的。]
2.比较角的大小。
(1)课件出示4个钟面。
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不同的角。(电脑出示4个钟面)你能看出上面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隐去第1个和第3个钟面,剩下第2个和第4个钟面。提问:这两个角谁大谁小呢?你还能一眼看出来吗?请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该怎样来比较。
交流各组的方法,可能有下面两种。
第一种:数格子。
第二种:用活动角做比较的工具,将活动角拉成与第一个钟面上的角一样大,再把它放到第二个钟面上,得出第二个钟面上的角大。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比较过程,让学生知道可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3)你知道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吗?请想一想,试一试。(学生探索讨论后组织展示交流)
[评析:教师先让学生通过观察直接判断角的大小,然后制造认知冲突,想办法比较两个大小不明显的角,再演示教材上的比较方法,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学习了新的比较方法。最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发展了数学思考。]
三、组织练习,应用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回答。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各自在书上填写。
提问:观察每个图形中边与角的个数,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吗?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指名口答。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在小组内交流。
提问:你能说说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四、总结
谈话:这节课,每一位同学都开动了脑筋,通过与周围同学的密切合作和自己的主动探索,获得了许多新知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谁想说一说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评析:认识角后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组织多样化的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申巩固了知识,积累了活动经验。]
总评
1.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找一找、指一指、做一做、比一比,在各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初步认识角。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全班展示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
2.巧妙运用多媒体,变抽象为直观,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初步认识角时,教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先在实物上闪动角,再去除实物中非本质的属性,抽取出角的本质属性,引出角的图形,帮助学生清晰地建立了角的表象。
二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课本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继续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教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学会较大数的平均分,体验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铺垫准备。
出示例图,把12枝铅笔平均分,你想怎样分?
小组交流讨论,得出不同的分法。
二、动手操作,体会领悟。
1、创设情景
谈话:今天是兔子妈妈的生日,为了祝贺妈妈的生日,小白兔到花园里采了许多美丽的花,数一数共有几朵啊?(出示12朵花)
小白兔拿来了一些花瓶,(出示一些花瓶)它想把这12朵花插在花瓶里,该怎么插呢?
2、明确要求:
(1)出示条件:把12朵花平均插在几个花瓶里。
(2)提问:你想知道小白兔是怎样插这些花的吗?“平均插”是什么意思?
3、自主探索,请学生上教台示范插花。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2、“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例图,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3、“想想做做”第4题
教师在黑板上画8个苹果
A、提出要求: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几个?
把它们每4个一份地分,看看能分成几份?
B、学生到黑板上动手分别操作分一分。
C、小结: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4、“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例图,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5、小结:
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的方法,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地分”,但无论用哪一种方法,最后分得的结果都是每一份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分的数量比较多时,一次分得一样多对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需要通过几次来分步完成。促使学生在平均分的过程中体会分法的不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最后全班交流,体验分法的多样化和结果的一致性。
二年级数学教案15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情境,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并掌握相应的运算。
单元教学重点: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式题。
单元教学难点:
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并掌握相应的运算。
单元课时安排:4课时
(1)小熊购物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2、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式题。
3、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
挂图、数字卡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老师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在动物学校的旁边开了一家超市,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去那儿购物。今天,小熊哥俩正在商店里购物呢!你想看看吗?
2、教师出示情境图,教师板书课题:小熊购物
二、自主探究新知
1、解决第(1)个问题胖胖应付多少钱?
1)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教师总结重要数学信息。
2)大家看小熊说的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出小熊应付多少钱?这个问题。
3)教师巡视搜集学生出现的不同做法
4)展示学生作业,并引导其他学生质疑第二个算式是什么意思?若学生中不出现第二个算式,教师引导学生将两个算式合在一起。
5)脱式计算:根据学生列出的算式,教师结合算式指导学生进行脱式计算,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
6)教师根据学生说的情况总结
三、教学准备:
口算卡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计算
(二)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P74表格,引导学生观察
(1)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你能从表格中获取什么信息?
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什么问题?
(2)列出算式,引导估算。
2、尝试计算解决问题。
3、集体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4、独立练习(完成“试一试”练习题)
(三)巩固练习
125+483+20736+257+175
全班齐练,二人板演,发现问题即时解决。
(四)全课
(五)作业:
选用随堂练习作业
【二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数学教案10-17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28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04-14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7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6-12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2-20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15
统计二年级数学教案04-03
二年级数学教案:连加06-02
二年级数学教案平移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