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黄鹤楼送别》
(齐读课题)
2、谁来把题目扩充得具体一些?(学生在说的时候适当提醒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前往扬州而饯行)
这么一扩充不就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了吗?教师适当板书:(李白、孟浩然)谁再来说一说。
3、过渡:暮春三月,长江边柳如烟,花似锦,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好朋友孟浩然饯行,老朋友乘舟渐行渐远,面对着一江浩荡的春水,李白心情异常激动,随口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诗)
4、谁来读——你读——你在读——我们一起读
5、同学们你读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板书:依依惜别)
6、是啊,一首诗就是一段情,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个故事,用心感知这依依惜别之情。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词语、句子,再把你找到的词句好好读一读,细细品一品,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二、学文悟情
(一)(出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你读出了什么?那些字词触动了你的心弦?“藏”了什么?(不忍,不愿,不舍)带着你的感触在读这句话。
2、看着这段话,还有谁也想说说?(引读:一会儿.....一会儿.....)他们在干嘛?
3、是啊!江边的景色的确很美,文中有好多词句描写了这美景,谁找出来读读?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这就是“烟花三月”,也叫“暮春三月”的美景)
4、这么美的景色,要是平日,李白与孟浩然会在黄鹤楼上干什么?
饮酒、吟诗、聊天、赏景....多么潇洒,多么惬意。
5、而今天呢?这些景还能入他们的心吗?(他们是借欣赏美景来隐藏内心的伤感。)
6、李白,你在想?你呢?孟浩然,你呢?(这份情很深,这份情很浓)
7、指导朗读:这真是“眼前有景无心赏,惜别之情心中藏”!你读。
谁也不愿提起“分别”,谁也不想表现出“伤感”,都把这份情默默地藏在心底?谁还想读?
(二)过渡:可是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感情,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出示终于,李白……)——指名读
1、从李白的言行中,你读出了什么?(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敬仰之情
A(“您”)生活中我们总对什么人尊称您?
李白一口气用了六个“您”,足见李白对孟浩然十分的(敬仰),请你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这段话。
B你从哪里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孟夫子”)
夫子——古代对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你的知识真渊博,请你读一读这段话。
C还从哪儿读出尊敬?(“兄长和老师”)
(出示补充资料,指名读)这段文字让你明白?孟浩然就是他的——兄长,就是他的——老师
D李白如此敬仰孟浩然,敬仰他的什么呢?(人品和诗篇)
E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孟浩然的诗篇?(誉满天下)
F什么叫誉满天下?你能帮他找个近义词吗?
G是啊,说到孟浩然你一定会想到一首诗——《春晓》,从几岁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几乎人人都能吟诵,谁来背一背?(指名背),孟浩然些的诗还有许多,你知道?
H他一生写了260多首诗。诗圣杜甫这样评价:(出示)清诗句句尽堪传(读),意思是说孟浩然的诗清新优美,每一句都值得千古流传。这就叫——齐读。因此,李白说——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2、李白不仅敬仰他的诗篇,还敬仰他的人品。李白这样赞美孟浩然(出示《赠孟浩然》,)
a看看,上面的注释,能读懂李白敬仰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吗?
b就是这样一个风流潇洒,不羡权贵的孟浩然怎能不让李白深深的敬仰呢?吾爱——读
c其实,我们大家知道,李白又何尝不是一样的风流潇洒,不羡权贵,因此李白和孟浩然不仅是朋友,用王勃诗里的一个词他们更是心灵相通,志同道合的——知己。
d指导有感情朗读:假如你就是李白,自己十分敬仰的兄长、老师,知己即将离去,你会怎么说?——谁来读?谁还想读?
3、从李白的言行中还读到了什么?(不舍之情)
A是啊,在交通落后的古代,和我们交通便利的现代大不一样,今天我们分别了,也许明天就能再见,而在交通极其落后的`古代,这一别也许——永远也见不了。
B同学们这杯中盛的难道仅仅是满满的酒吗?李白把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不仅融在真挚的话语中,也浸在了醇醇的酒中。
4、那孟浩然呢?你读。
A从他的言行中你又看明白了什么呢?他想告诉李白什么?
B指导朗读:孟浩然真不愧是一位兄长和老师!谁来做孟浩然来安慰一下李白。
C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同桌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
指名读,男女生读。
(三)知已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师范读(岸边杨柳依依,教师出示视频。)
1、你感受到了——(指几名学生说)
友人登上了船,李白伫立在江边——引读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
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
2、同学们,现在你就是岸边的李白,面对着浩荡的江水,你的心情也会像这江水一样波澜起伏,你回想起哪些美好的画面,又有哪些话要对你的好友倾诉呢?闭上眼睛好好想一想,把你想说的话写在书上。
学生交流
3、此时的江水成了什么?(李白的祝福,李白的牵挂就伴着这滚滚的长江水一起送友人直到扬州。)
4、一切景语皆情语你怎样理解“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5、所有的景物都带上了依依惜别之情。我们再读这小节。
(四)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再次出示这首诗,齐读)
1、学到这儿,这首古诗的意思懂了吗?谁能结合文中的话来说一说。
2、“孤帆”是什么意思?
老师忽然产生了一个疑问,长江自古就是水上交通要道,而扬州又是繁华的都市。此时,长江上来来往往的帆船应该许多,但李白为何说长江上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一只小船呢?
3、引导有感情朗读:“过尽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一个“孤”字就像这首诗的眼睛,向我们传达诗人对好友的一片深情,谁要读?
4、李白将一切对好朋友孟浩然的不舍、牵挂、祝福。都吟在了这首诗中。谁还想读?
5、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是人去楼空,但黄鹤楼却见证了一场千古送别,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同学们,假如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面对滔滔的江水,飞翔的沙鸥,你一定会情不自禁想起两个人——(指板书),你一定会情不自禁的想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指板书),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地吟诵道——(背古诗)
三、拓展延伸
1、生活就是这样,今天聚,明天散,为此,许多诗人都把这感人肺腑的情境凝结成一句句诗文,你知道——我罗列了几句,我们一起读。
2、让我们记住这一句句的经典。下课。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2
一、谈话激趣
1、你知道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是谁吗?
2、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当时任工部侍郎的著名诗人贺知章(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建设部的副部长吧),读了他的诗作,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拿去换酒与他共饮。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对李白说:“你是不是神仙下凡到了人间?”因此,李白又被人称为——诗仙。(板书:诗仙)
3、除了写诗厉害,你知道李白还有哪些超人之处吗?他喝酒也非常厉害。他在《将进酒》里写道:“会须一饮三百杯”,杜甫也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因此,李白又被人称为——酒仙。(板书:酒仙)
4、喝酒写诗,无人能比。但李白还有一样本领,却只能排名第二,那就是他的剑术,当然是整个唐朝排名第二。(在裴旻之下)年轻时候的李白还是一位路见不平、拔剑相助的侠士,因此,他又是一名侠客。(板书:侠客)
5、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仙、酒仙、侠客李白的诗作。
二、循序渐进,读懂诗题
1、读准诗题
(1)谁来读读诗题?
(2)诗题中有三个生字,谁来读读?
鹤:第四声,发音要到位。指生读。
孟、陵:都是后鼻音,注意孟的写法,第一笔是横撇。指生读。
2、个性读题
(1)这首诗题目很长,共有十个字、五个词。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词重要就着重读哪个词,试着读一读吧。
(2)生自由练读后师指名读,相机点拨:
☆听出来了,你想强调“黄鹤楼”,黄鹤楼是送别的地点。知道黄鹤楼吗?(位于湖北武汉市的长江之滨,是中国三大名楼之一)
☆他强调的是“送”,为什么呢?( 对,这是一首送别诗。)
☆同学们听出来了吗?他强调的是“孟浩然”,孟浩然是谁?(李白要送的人,也是李白的好朋友。)
☆强调“广陵”,广陵是要去的目的地,也就是今天的扬州。扬州可是唐朝最繁华的城市,也是当时国际上有名的大都市。李白年轻的时候曾经到扬州游玩过一段时间,他说他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热闹的城市。盛夏时节,他和朋友“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好不惬意。
☆ “之”是什么意思?(去、到。)
(3)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读法,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自已再读一读题目。
(4)同学们,你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了吗?
3、感性读题
(1)古代交通不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时尚,当时的送别诗差不多和我们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像《送友人》《别董大》《山中送别》《易水送别》等等等等,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名一别”。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他们两人一样的'才华横溢,一样的风流潇洒,他们互相仰慕,情投意合,相间恨晚,无话不谈,彼此不再寂寞。快乐相处之后的离别,显然是那样难舍难分。
(2)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再读一读诗题吗?指生读后齐读。
(3)对,我们这才算真正的“读懂诗题”。(板书:读懂诗题)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
三、自主学习,读通诗句
1、自由读
学好古诗的第二步是读通诗句,读通诗句的要求是“认清字形,读准字音”,你能做到吗?来,自由的读一读这首诗。(板书:读通诗句)
2、指名读
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强调生字的读音要准。“辞”平舌音,“唯”)
3、读出诗的节奏感
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故人/西辞/黄鹤楼”—这是二二三节奏。谁能接着往下读?
“故人西辞”四个字连起来读,变成四三节奏(范读),想读的接着读吧!
4、古诗还讲究押韵,这首诗的一、二、四行的最后一个字,读一读,你发现什么?它们的韵母相同或相近,是这首诗的韵脚。我们在朗读时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音读得轻一点儿,更能读出古诗的韵律美。谁来试试看?
(诗人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范读。
5、齐读。
四、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诗读通了,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学好古诗的第三步就是理解诗意。(板书:理解诗意)
怎样读懂古诗,你有什么好方法吗?(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书上的注释。借助注释,我们就可以逐字逐句地读懂古诗。)
2、请大家借助注释,自己试着说说每行诗句的意思。
3、四人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故人西辞黄鹤楼”:故人?辞?何谓西辞?(简笔画:长江、黄鹤楼、扬州)老朋友辞别了西边的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告诉了我们什么?下?(相当于诗题中的?为什么用“下”比如说咱们去北京说不说下北京?从“西”和“下”看得出来作者用词特别准确。)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乘船)到扬州去。
“孤帆远影碧空尽”:尽?什么消失了?孤帆指的是?消失在哪儿了?碧空?
孤零零的小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碧蓝的天空里。
“唯见长江天际流”唯?天际?唯见什么呢?
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5、指生连起来说诗意。
五、展开想象,体验诗情
1、学好古诗,咱们不光要理解诗句,还得体验作者蕴含诗句字里行间的情感。(板书:体验诗情)读了这首诗,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2、惜别
(1)故人。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誉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为了亲密的朋友。李白曾写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意思就是说“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这么亲密的朋友就要分别了,他们怎么舍得呢?读出不舍。
(2)孤帆。长江自古就是黄金水道,交通要塞,怎么会只有一只帆船呢?(作者只关注友人的这只船,江帆点点,只见一船。)读。孤还有什么意思?(孤独、寂寞。没有了好朋友的亲密相处,人再多,帆再多,心都是孤独寂寞的。)读。读出孤独。
(3)尽。老朋友走了,李白仍独立江楼,目送友人。朋友看不见了,他看着逐渐变小的船;船看不见了,他看着船上的帆;帆也看不见了,他仍不肯离去,孤独的站在那里,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东边流去。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目送之中!读。
3、感悟
多么真挚的情意,多么感人的画面!李白有多少话想对孟浩然说啊!如果你就是李白,你最想说什么呢?
4、升华
(师范读,生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唯见长江天际流。
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男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
六、小结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关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我们今天学的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下节课还将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还有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骆宾王的《易水送别》。大家不妨找来对比着读一读,感受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结合课文注释或、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2、体会末两句诗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过李白写的一首诗《赠汪伦》还记住吗?(学生背)这首诗写的是谁送谁的呢?(汪伦送李白)
2介绍李白(多媒体)
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这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 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 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这首送别诗写的是 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送谁到那里。
三、预习检查:
3、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 唯(wèi)。
四、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2、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3、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前两行: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后两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船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五、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六、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理解诗句的意境。
七、作业练习:
1、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4
一、导入
1、师:听我的描述猜猜他是谁:他是唐代著名诗人,好饮酒。酒后绝妙的诗词随口成诵,人们盛赞他“斗酒诗百篇”,称他为“诗仙”。
生回答:李白。
2、师:真棒!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难再见面。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别诗吗?
生答《赠汪伦》。
教师叫生齐背。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1、齐读诗题
师:这首诗是李白三十多岁时写的。孟浩然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华、人品。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因此,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想想题目讲的什么意思。
2、指名讲题目意思。
板书:李白送孟浩然
三、初读
1、师:李白为好友孟浩然送别,心情如何呢?请同学们听听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
2、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学生读古诗。
3、指一名学生:老师见你读得津津有味,能给大家读读吗?(学生读。)
4、师:真不错!第一次就读得这样好!谁想再读读?(2-3名学生读。)
师:一起来一遍。
学生齐读全诗。
5、大家读得真好!只是每行诗的意思你们明白吗?请你们对照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
6、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生字动画进行以下教学活动:
首先学习第一、二行诗。
(1)自由读这两行,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学生质疑。)
(2)指名讲诗意。(2-3名学生讲。教师引导学生把话讲通顺。)
(3)齐读这两行诗。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诗意。
7、学习三、四行诗。(用学习一、二行的方法进行。)
8、师: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1-2名学生讲大意。)
四、深入理解,感悟诗情。
1、师:大家学得真好!请默读古诗,找出哪两行叙述了李白与孟浩然送别的事情,哪两行写了李白送别时看到的景色?
提示:第一、二行。
2、师:读得真细致。知道他们分别的时间吗?
生:烟花三月。
师:能描绘一下烟花三月的具体景象吗?
学生口头描绘。
3、师:我们来看看几幅图片:
师:这就是“烟花三月”,你们看“烟花三月”的扬州美不美呀?
生回答:美!
4、师:是呀,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这是多快乐的事情啊!但今天,老朋友却离李白而去。李白的心情会怎么样呢?
提名学生回答。
师:你们看,诗人在平淡的叙事中,依依惜别之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5、师:下面我们再来品品后两行诗,这两行诗明着是写景,其实更写出了诗人的心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1)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师:“尽”的是什么?不“尽”的又是什么?
提示:“尽”的是帆船和孟浩然的身影。不“尽”的是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友情。
(3)师:是啊。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友的身影;目送着朋友的小船消失了,只见一片儿白帆;最后连那点儿白色的帆影也不见了。此时,李白离去了吗?
生:没有。
师:他在干什么?
生:他久久地不愿离去,仍注视着帆影消失的地方。
师:李白看见了什么?
生:滚滚的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4)师:这滚滚流去的仅仅是长江水吗?大家来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后汇报。
(5)师:李白独立江边,久久凝望,他的目光,他的心紧紧与朋友相随。他们真是“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他们的友谊真是“情深意长”。
五、背诵古诗
1、师:我们已体会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假如我们现在就站在江边,看着好朋友乘着帆船渐渐远去,心中感慨万千,吟出这首送别诗吧!女同学先来。
女生齐读。
2、师:这是柔情地相送。男生来读一读。
男生齐读。
3、这是豪壮地送别。
4、一起来吧!能背就背,不能就读。
5、齐背这首诗。
六、拓展延伸
1、李白后来又为这次送别写了一首五言诗。
板书: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师:这首诗非常的直白,就像上面这首诗的注释。来,一起读一读。
学生齐读两遍,把诗抄写在书旁。
2、提名学生说一说这首《江下行》的意思。教师指导并相机板书:
板书:
目光送
李白情深意长孟浩然
心相随
七、作业
1、查找有关送别的诗句。
2、小练笔
同学们,假如你是孟浩然,你看到好友李白如此伤心,你会对他说什么?请你写下来。
八、总结
师:李白和孟浩然之间那种真挚的友情感人至深,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这种友人之间的深情厚意吧。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5
1、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书写“陵”字。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背诵古诗。
2.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2、学情分析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一、导入
1、师:今天的课让我们从一首歌开始(播放《送别》)这是李叔同的《送别》。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随着乐曲,你能想起自己读过或学过的哪句诗、哪首诗来?(生回忆背诵)
2、师:这些都是送别诗。为什么古代那么多送别诗呢?
师: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朋友一旦分别就很难再见面,于是,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送行表达深情厚谊就成了当时一种习俗!这种诗就被称为送别诗。我们要学的20课就安排了两首很有名的送别诗。今天就让我们先来学第一首好吗?(生答好)
齐读诗题。
二、解题
师:看老师写课题,写字要一笔一划,做人也要认认真真,如果同学愿意可以举起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注意“陵”的右下部是折文。
师:自己再轻声读读课题,看看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送别的内容?
生:送别的地方是黄鹤楼,要去的目的地是广陵,送的友人是孟浩然。
师:你真能干!一下子找到了三处!黄鹤楼了解吗?(生介绍)(补充课件)
师:崔颢还为黄鹤楼题过一首诗李白还夸过这首诗呢: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一来更让黄鹤楼名声大振。
师:广陵了解吗?
生:广陵就是扬州。
师:是!扬州在汉朝时叫广陵,之后两种叫法都有了!
生:扬州很美!
师:素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美誉!(课件)
师:黄鹤楼也好,扬州也罢,都在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师随机出示长江略图,明确地理位置)如果还知道些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情况就更好了!谁知道?
生:李白写过一首《赠孟浩然》。
生: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
师:不仅年龄大,而且名气也大!孟浩然当时已诗名满天下,而李白还只是二十四、五岁的诗坛新秀!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下面,谁能连起来把题目的意思说说
生: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朋友孟浩然到风景优美的扬州去。
师: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名一别”。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城——广陵。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古诗见证这场送别。
三、读诗
1、课件播放全诗。
2、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师:刚才老师看有的同学边读边把重要的内容画出来,我非常欣赏这些让自己的思考留下记号的同学。那我先来看看你们读得怎么样了。谁先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只有认真听,你才能发现别人读的闪光点和不足,你才能进步得飞快。
生:读诗
师:你读的时候注意到了用不同颜色表示出的生字,读音很正确,还注意到了古诗的停顿,相当不错了。
谁还愿意读?
生:读诗
师:你不仅注意了停顿,而且很有板有眼,节奏感鲜明,可以当小老师了。
很多同学都想读,那我们大家一起来读。(生齐读)
师: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故人/西辞/黄鹤楼”—这是二二三节奏。谁能接着往下读?指名读。
师:看来大家读得不错,一起来。
四、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1、师:读准字音读通字句,可以帮我们更好的理解古诗,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诗句中每一句话的意思?你有什么好方法吗读懂古诗吗?
师:其实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书上的注释。借助注释和手中的工具书,我们就可以逐字逐句地读懂古诗,先自己学一学,等会,把你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把你能够解决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2、学生自学古诗。
3、汇报:(根据学生的问题和汇报内容随机调整讲授内容的顺序)
师:有什么不懂的吗?
生提出问题
师:真了不起,学贵有疑,这么多问题,我们着重来看烟花三月啦,天际流啦,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体会一下诗句的内涵。
(1)故人西辞黄鹤楼
生解释
师:听明白了么?故人是指老朋友,前面我们了解了李白和孟浩然交往的故事,可以说他们是真的的忘年之交,两位才华横溢的大诗人感情深厚。西辞就是辞西,辞别西方,向西边告辞。这句诗交待了(送别地点)如果老师去南方城市广州,我就要-----
生:北辞。
师:谁能用一句诗来说明老师要去广州?(老(恩、吾)师北辞凤凰城)
师:好,就这样先解词再连在一起理解整句诗。接着汇报。
(2)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刚才有同学问道“烟花三月”的理解,谁来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生:“烟花三月”就是指春天美景。
生:三月是我们农历的三月,是公历的四月份,正是鲜花盛开的春季。
师:四月份的确是春意最浓的时候,咱们唐山春天有什么花?怎么美?说说看。
生:四月有蔷薇。
生:公园里,马路边鲜花又多又艳。 ……
师:那就说“鲜花三月”好了,为什么说“烟花三月”呢?先议一议。
生:因为花多,像浮动的烟雾。
师:对!注释中提到的。
生:李白当时在长江边送孟浩然,江边水气大,映衬着蓝天的水气像“烟”一样。
师:这就叫发现!这就叫智慧!
生:“烟”还有可能是雾气缭绕,雾里看花,有种神秘感!
师:老师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烟花三月的世界,让我们去看一下烟花三月的景像。(课件)
师:谁能说说你刚才仿佛看到的烟花美景,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诗,当然,也可以是自己的话。
生:五彩缤纷。
生:万紫千红。
生:千里莺啼绿映红。
生:万紫千红总是春。
师:如此烟花美景只有扬州有吗?(指板书)
生:武汉也是。
生:路上也有。
师:整个长江中下游一带,一路的繁花似锦,沿途的春意浓浓,读出这种美感来,先自己练练……谁来读?
生:(生读,节奏稍快。)
师:从你的读中,教师仿佛看到花朵啦,但还不够多!
生:(生又读,节奏放慢,较有感情。)
师:这回老师仿佛看到一大片花了,能不能让大家仿佛看到看不尽、看不透的阳春烟景。
生:(生多人读。)
师描述:在唐朝,三月的扬州是江南最繁华最迷人的城市,瘦西湖畔,杨柳依依,从宁静的楼阁向外望去,一片烟雨迷蒙,等到百花盛开之时,整个扬州城都沉浸在幽幽的花香之中。唐朝的诗人都向往到扬州一游。想到孟浩然要去的是这样一个地方,李白的心里会怎样想?那我们来读一读前两行诗。(指导学生读出孟浩然此行的美好,读出李白的向往,羡慕。读出诗句的美丽。)
(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游玩,李白的心里很羡慕,很向往。但是,当他看着孟浩然渐渐远去的时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让我们来看诗的三四句。谁来理解3、4两句诗的意思?(生理解)
师:“碧空尽”怎么理解?
生:船消失在天水相接的尽头了。
师:尽是消失的意思,是不是像现在的大轮船一样,“呜——”很快就消失了?
生:不是。
师:从哪儿看出?
生:远影。
师:解释一下。
生:船划起来较慢。
师:说明目送的时间长。
师: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啊?(船)
师:几只?(一只)
师:对!孤帆就是孤孤单单的一只船。
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
生: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
师: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
师:大家再看课件,此时李白就站在黄鹤楼上,望着帆影远去,船开了好一会了,他在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那船已成一点小影儿了,李白舍不得啊,不想走啊!还有哪里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生深沉地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那船已消失在了蓝天碧水的尽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他心潮澎湃,高声诵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在船上渐行渐远的孟浩然面对与自己依依不舍的李白,此时会怎么想?模仿《赠汪伦》的后两句。江南三月美如画,不及李白送我情。
师:此时,尽了的是帆船,未尽的是友情。此刻李白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想像一下,李白和孟浩然在离别时可能会说些什么?
生1:(拱手)今日相别,何日再见!
生2:(略带悲伤)朋友,一路走好!
生3:(深情地)天下哪有不散的筵席啊!
生4:(自信地)后会有期!
师:是呀,今日相别,后会有期!可是,相见的日子遥遥无期呀!
4、有感情朗读古诗师:让我们再次回顾这首诗,看视频。青山为据,流水为证,茫茫的长江水已为李白的真情所动容。其实朗读也是一种表达感情的好方法,你们能把自己从诗中感悟到的情感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么?(师放课件生在乐曲声中练读,再指名读,评价)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吗?如此的深情厚意李白用仅仅28个字就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字有数而意无穷啊。让我们再次读起这首诗。
师:刚才我看见好多同学已经熟读能诵了,(指名背诵)
师:古诗读起来有韵味,唱出来就更有韵味了。(跟随课件唱古诗)
五、总结
1、师:时间真是飞快,与同学们共同学习短暂却又弥足珍贵的40分钟已经接近尾声。你们的朝气蓬勃,你们的乐观向上让我如此难以割舍。分别在即,老师也想赋诗一首表达此时心中的感受:
金秋时节实小逢,吟诗学赋乐融融。童心稚语留心中,依依不舍师生情。
同学们,你们能用一两句话表达一下心中的感受么?能用诗情画意的语言最好。
生:(学生汇报)
师:好了,感谢同学们的深情厚意,最后,老师老师要将学习古诗的方法送给大家作为礼物,(课件)以后我们可以用这个方法学习更多的诗词,感悟更多的人间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6
教学目的:
1.通过讨论学习,自读自悟读懂诗歌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2.了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生平,积累李白的古诗。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和诵读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基础知识:
生字:
鹤:黄鹤,仙鹤,丹顶鹤。
陵:广陵,陵墓,丘陵,陵谷,陵园。
辞字义:告别。辞别,拜辞,告辞,说辞,文辞。
唯字义:同惟,单单,只。
唯物论,唯心论,唯唯诺诺,唯美主义。
区别字:词——辞,唯——维——惟
释词: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
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烟花:指艳丽的春景。尽:消失。
唯见:只见。天际:天边。
教学设计(A案)
一、揭题、解题
1、揭题,2、读题,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同,学讲解古诗;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四、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五、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设计(B案)
一、引题解题
同学们,我们中国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有魅力的便是古代诗歌。诗是人类情感的升华,千百年来人们把诗作为了情感的寄托。
有一种情感,它忧伤却又充满希望,它美好却又略显遗憾,请同学们听一段音乐。
这首歌曲所表达的就是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千百年来,诗人们在送别之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2.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送别诗。(板题、读题)
问:在什么地方?送谁?去哪里?“之”在这里是到某个地方去的意思。(再读题)
3.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知道广陵是什么地方吗?那么黄鹤楼呢?谁能够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
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让我们从具体诗句中来体会李白送别好友时的那种真挚情感。
二、读准字音
同学们,以前你们学习古诗,运用过哪些方法?
这些都是好方法,我们今天都可以用上,下面让我们来读诗,因为多读是学习古诗最重要的方法。
(板书:学习方法1多读)
请同学们自由读诗,先把诗读通顺、字音读准确。
三、学法指导
1.这首诗的格式是七言绝句,虽然只有短短28个字,可是却成为了千古流芳的.佳作,这真是一字千金啊!咱们一定要好好品味。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在读的过程中,把诗中每个字都仔细揣摩,参考注释想想它们的意思,把自己不懂或感兴趣的地方用铅笔画下来。
2.让我们看到一二句诗,这其中有没有哪个关键词让你印象深刻或者疑惑不解呢?
西辞辞是什么意思?告别西边去哪里呢?
下扬州“下扬州”为什么要用“下”字呢?
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地方都在长江沿岸,扬州在黄鹤楼的下游。从“下”这个字上,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写诗,用字都非常准确,一定要细心对待诗中的每一个字,要学会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
(板书:2抓关键词)谁来读一读这两句?
烟花三月烟花是什么意思?借助了注释来学习古诗,这也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
(板书3.借助注释)
“烟花三月”究竟是怎样一幅画面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课件出图音乐)。
谁能用学过的词语或句子形容一下送别时的美景?
仅仅只有花吗?真是一片生机勃勃啊,这正是“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也是“千里莺啼绿映红”,这更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多么美丽的景色啊!谁来读读这两句?
让我们想像看到朦朦胧胧一片花的海洋。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长江沿岸的一片繁华似锦。让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当孟浩然在这样的美景相伴下,安全的到达了风景秀丽的扬州。这正是李白所希望的,是他对朋友的美好祝愿。这“烟花”二字透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刚刚我们通过想象画面的方法,更深刻地理解了诗意,这也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
(板书4.想象画面)
刚刚我们通过这些方法,学习了一二句诗,请问同学们,你们读懂了什么?
四、学生自学
一二句诗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繁花似锦、春意盎然的送别场面。那么,三四句诗作者又是怎样通过描写景色来抒发自己情感的呢?请同学们运用黑板上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句诗。
你是用怎样的方法学习这两句诗的?
孤帆李白先看到了孤帆,长江上可能不可能只有一只孤独的帆船?可为什么李白认为那是一片孤帆呢?是啊,此时作者的眼中只有朋友远去的影子。
尽尽是没有了,还看的见朋友的帆船吗?那么也就是作者的眼睛一直目送着朋友的帆船。李白为什么会一直看着船,不肯离去,直到看不到为止呢?在古代,交通和资讯都不发达,两人若是分别了,想要再见面就非常难了。你能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吗?从这个尽字上,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唯见李白还看到了什么?唯见是只看见,也说明看不到别的了,李白他还想看到什么?
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看着滚滚长江向天边流去,就像时间一去不复返,江水带走了他和孟浩然两个人喝酒聊天、吟诗作对的美好日子。他们的友谊是多么的深厚啊!?
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请大家看插图,此时李白就站在长江边上,望着帆影远去,船开了好一会儿了,他在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一句诗。(齐读)
那船已成一点小影儿了,李白舍不得啊!还在哪里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齐读)
那船已消失在了蓝天碧水的尽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他心潮澎湃,高声诵到(齐读)
五、提升拓展
听了同学们读得那么深情,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了。(课件放音乐,师范读)
(音乐不停)怎么样?你们还想读吗,你觉得怎么读能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你就怎么读。
人生充满着别离和重逢,从古到今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一样的深情、一样的情景,不一样的美丽诗句。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叫《阳关三叠》,也是出自一首送别诗,它就是咱们下节课要学到的《送元二使安西》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吗?
《赋得古远草送别》《赠汪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董大》
中国的诗歌文化博大精神,希望今天的课能够让同学们爱上古诗,学会如何学古诗。
记得我们的方法吗?要多读,并借助注释,抓住关键词,想象当时的画面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赋予诗鲜活的生命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4、培养同学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学写生字。
2、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1、同学:
⑴ 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资料。
⑵ 读熟课文。
2、教师:
生字卡片。
【课时布置】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
1、你们学过李白的那些诗歌呢?比比看,哪个小朋友背得最多最好?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看到题目,你想提什么问?
生:黄鹤楼在那里?
生:烟花三月是什么时候?
生:碧空会有尽头吗?
……
3、师:很好,今天我们一边欣赏,一边解决这些问题。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读诗,把字音读正确。
2、检查读,赛读。
3、同学交流读后感悟。
4、自由读全诗,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三、自主感悟,探究诗意
1、导语。
2、个性化阅读,感悟诗意。
3、合作交流,加深理解。
4、总结:
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的地方,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具有诗意和浪漫色彩。
四、读中品析,再现意境
1、过渡。
2、同学读诗,渗透学法。
3、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同学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送别情。
4、看课文插图,扮演体验送别情。
5、解决疑难:
⑴ 故人:
老朋友。
⑵ 西辞:
告别后向东而去(扬州)。
⑶ 烟花三月:
春天烟笼春花。绚丽无比。
⑷ 孤帆远影:
一片孤帆消失在远方。
碧空尽:
在天边消失了。
惟见:
只见。
天际流:
天边流。
⑸ 抽生理解诗意。
6、小结:
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好朋友一去,不知何时才干相见!让我们一起来读!
五、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过渡:
真正了解了诗歌以后,就要把自身当作诗人去读诗,再现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2、同学练读全诗,小组赛读:
总结:那么,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一起去送送孟浩然吧。
六、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交流送别诗,体会送别情。
2、选择个性化作业:
⑴ 画一画:
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场景。
⑵ 演一演:
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情景。
【板书】
下 (去)
(西) 黄鹤楼──扬州 (东)
(湖北省)
【作业】
1、誊写生字。
2、背诵课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8
教学目标
1、探究紊字,会写课后的字,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闭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凉攀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李白的诗歌、生平资料;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试着理解诗歌。
师:生字、词卡片;声像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质疑导入
1、蹦闾说过李白吗?他是个什么人?你学过他的什么诗?
2、蹦阍敢庠傺б皇桌畎椎氖吗?出示课文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课文题目。
3、生试着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师相机点拨。
4、你想了解些什么呢?黄鹤楼在哪儿?孟浩然是谁?怎么送的呢?谁送谁呢?
二、初读课文,略知大意
1、郑声情并茂地朗读诗歌。
2、像老师一样读读这首诗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3、旧字卡片,学生抢读。
师: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读?给大家提个醒。重点指导:孟、陵的读音。
4、全体同学当小老师评价,适时鼓励。
5、放回文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把诗句读通顺。
6、热读。要整齐、声音洪亮,读出感情。生互评。
7、识凉攀,结合课文插图,大胆形成自己的理解。
8、楣攀,试着解决开始提出的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
三、深入探究,精读感悟
1、难习情况,准备在全班交流。(老师此时巡回指导、收集整理学生在小组中提出来的问题,拟定接下来的导学重点。)
2、比班交流,了解诗意。
(1)结合课文题目理解故人指谁。简介孟浩然其人,并阐明他和李白是忘年交,黄鹤楼点明了送行的'地点,烟花三月点明了时间。
(2)反复朗读前两句。结合书上的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在黄鹤楼(李白)送别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春光烂漫的三月里,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到扬州去。
(3)把后两句作为想象意境、体会感情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孤帆、唯见展开合理的想象。
(好朋友的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滚滚地向天边流去。)
3庇懈星榈乩识粒体会意境。
(1)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2)生练习朗读,并加上动作。
(3)表演读。(一人扮演李白,一人扮孟浩然,表演黄鹤楼送别的情景,另一名学生配音。)
(4)闭上眼睛,低吟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景象。
四、指导背诵,加深感悟
1、录音范读,体会古诗的情绪节奏。
2、分别选出一名同学在全班赛读,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3、学习课后古诗《黄鹤楼》。
黄鹤楼风景优美,自古就被许多文人墨客所喜欢。他们常在这里观赏胜景,写诗交友,所以留下了不少诗文。下面我们一起再来读读另外一首很美的诗。
展示崔颢的《黄鹤楼》。
5、读,简略理解诗意。试背。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学会了一首古诗,还结交了几个生字朋友,愿意把它们记住吗?
2、分类识记。本课生字左右结构的最多,找出来比一比。浩、唯、陵是左窄右宽的字;帆、故、鹤左右相当;影是左宽右窄的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9
一、话别情,解诗题
1.导入送别:今天我们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⑴上课前,请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字?答案就在诗题里。
【师】这是篆书“送”字,原来是指两个人打着伞送新娘出嫁,渐渐演变成送别的意思。字的左半边,读“chu”,是走走停停的意思。
⑵这一路走,一路停啊,你想起了哪一次送别?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⑶把这个“送”字放进诗题中,把你的感受也放进诗题中,齐读诗题。
2.诗的题目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⑴诗题中的“之”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谢谢你的提醒。
⑵诗的题目中有两个表示地点的词,分别是——黄鹤楼和广陵。
黄鹤楼在哪?
广陵就是哪里?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你把题与诗联系起来了,从诗中发现了这个秘密。好!
3.仔细看看这个“陵”字,这就是我们——铜陵的“陵”字。
⑴那我们可要写好这个字,写这个“陵”需要注意什么?
【生】“陵”字左小右大,右中间的撇点要小一点,最后写“折文”。
⑵伸出手,咱们一起写。
⑶打开作业单,把“陵”字写三遍。
⑷习字展示:谁想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你们觉得他写得怎么样?
还有谁想展示?谁来评一评?你平时是怎么练字的?
【师】说得好!只要我们坚持一看二写三比较,每位同学都能写出一笔好字。
二、读古诗,初体会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打开课本,放出声音自由读,反复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试着读出诗的节奏。
【学生自由练读】
2.朗读指导:
⑴谁能字正腔圆地读一读,读准字音。
⑵谁能有板有眼地读一读,读出节奏。【师】听出节奏了吗?
⑶谁能把诗的节奏读得再夸张些? 【师】画节奏线。节奏出来了,诗的味道就有了。
⑷就像这样读,一起来试一试。
你们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后三个字我来读。诗的题目一起读。
调换一下,我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
3.诗的韵味有了,情感也出来了。说说看,你感觉到了什么?
【预设】难过 伤心 孤独……
【师】这是你的.感觉。
还有不一样的感觉吗?
三、想画面,悟诗情
1.如果说文字是诗的外衣,那么情感就是诗的灵魂。【板书:情】读这首诗,有人读出了哀伤,有人读出了向往,有人读出了失落,有人读出了思念。这些复杂的情感都藏在诗里,可是诗中有 “情”字吗?那作者把他的“情”藏在哪儿了呢?
2.出示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读——
⑴品读:故人西辞黄鹤楼
①李白在哪儿送别孟浩然?在书上圈出“黄鹤楼”。
②为什么说“西辞”呢?谁能在把“黄鹤楼”和“扬州”放在地图上?
【师】你说说,“西辞”是怎么回事呢?
【生】黄鹤楼在西边,扬州在东边。“西辞”就是指孟浩然面向西边辞别了黄鹤楼。
【师】同学们,孟浩然面向西边辞别黄鹤楼,那就是在辞别黄鹤楼下的谁呀?
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师】名楼美景依然在,故人已到分别时。
指名读——
③李白称孟浩然为故人,“故人”就是老朋友。他们究竟是怎样的老朋友呢?
【生】
【师】这才是李白心中的“故人”,是好友,是手足,是先生,更是知音知意知心人。
情到深处不忍别,离愁更苦。 一起读——
⑵品读:烟花三月下扬州
①这难舍难分的送别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样的三月?在书上圈出“烟花”。
【师】“烟花”是什么意思?
【师】你心目中的“烟花三月”是怎样的?
【师】繁花似锦,草木葱茏,像烟,像雾,这“烟花三月”给你一种怎样的印象?
②想去看“烟花三月”吗?
【师】黄鹤楼下,长江两岸,春天勃然怒放。樱花开遍了山林,一簇簇,一丛丛,如
烟似雾,云蒸霞蔚。油菜花秀满了田野,杜鹃花染红了山坡。江边,桃红柳绿;
江上,雾霭迷蒙。这是花团锦簇的三月,这是诗情画意的春天。
③烟花三月美如画,你能美美地读吗?
【生】……【师】真美呀!
【生】……【师】听着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烟花三月。
黄鹤楼下花似海。老朋友,扬州更美! 女生读——
扬州城里柳如烟。孟夫子,一路顺风! 男生读——
两位诗人一路走一路说,走进满目青翠的春天里,走进一望无边的花海中。
这是诗意的送,这是浪漫的别。 一起读——
3.听到涛声了,看到小船了,孟浩然真的要走了。故人一别,千山万水相隔,没有手机电话,就是写封信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收到。此时的李白纵有千言万语,也只能望着,望着。出示第二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起读——
⑴李白站在江边,看到了什么?在书上圈一圈。
【生】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
【师】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
【生】
⑵我发现:大诗人也有出错的地方。你想想,大唐盛世,长江两岸应该是游人如织,千帆竞渡才对,怎么可能就一艘孤帆呢?【板书:孤帆】
【师】千帆过尽都不见,一心只为孟浩然。原来,这个“孤”字,并不全是眼前景,更是一份依依不舍的情啊。
指名读——
⑶孤帆远影碧空尽。【板书:尽】“尽”是什么意思?什么消失了?这些景物带着谁一起消失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在送别好友孟浩然时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浓缩了诗人对友人无限的依依之情,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但同时又有一种开阔大气的意境。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李白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而不露,余味无穷。
在教学这首诗前,我既想教给学生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又希望他们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充分理解诗人的情感。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及文中的有关注释,自己尝试着逐步理解诗歌中的字词以及句子的意思,再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感情朗读。最后把诗歌描绘的静态画面具体化,活跃课堂,激发想象。
如在体会诗歌情感、意境时,以“带着朋友的句句叮咛,孟浩然毅然乘船东去,只留下李白一人独自站在江边远望……他望到了些什么?”这个问题为发散点,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从各个方面去思考、感悟,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有学生回答:“李白站在江边,望到了一望无际的天空以及滔滔的江水。”也有学生提到了诗歌中的“孤帆”一词,为此,我马上提问:“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为什么只见“孤帆”?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用这样三个带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开启学生思维,实现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让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用自己的语言去沟通,去表达,并且通过朗读把李白的恋恋不舍传递给远方的孟浩然,引领学生感同身受,与诗歌达到共鸣.
课后我想,古诗教学只有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才能促进他们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和内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样,学习古诗也应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法来进行自主学习,交流探讨,这样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能将诗中所蕴涵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深深扎根于他们的心灵深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1
文本解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者,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也。给人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李白与孟浩然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呢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因此“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送别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通过想象和移情体验,感受诗的情绪和意象
3、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理解题意。
1、揭题。师: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在我们祖国的文化瑰宝—诗词当中,历朝历代的赠别送行的诗文不可胜计,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堪称“送别诗”之经典的古诗。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3、简介时代背景。
二、初读感知,了解诗的大意。
1、自由地朗读诗,把它读正确、读通顺。
2、反馈,指导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3、利用下面的注释,交流诗的大意
三、再读诗文,读出画面,读出意境。
1、你读出了哪些画面
预设:(1)黄鹤楼楼下诉别
(2)烟花三月一幅美景
(3)孤帆远影
(4)滚滚长江东逝水
2、理解“烟花三月”(诗人与好友在春意盎然、繁华似锦的阳春三月,在这天下名胜黄鹤楼分别,
3、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品“孤”
(1)“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孤帆”什么意思
师:当时正值大唐“开元盛世”,从湖北武汉东去江苏扬州,沿江皆是繁华之地。
(2)李白伫立长江边,难道真的只看到了一艘小船吗那为什么他说是“孤帆”呢透国一个“孤”字,还让你看到、联想到什么,
预设:(李白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目光只注视着孟浩然的船。
只看着那只船,说明他们的感情非常深厚。)
(3)指导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是啊!这个孤字,充分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佩和感情的深厚。这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啊!
师: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
悟“尽”
(4)同学们,你们认为真的“尽”了吗“不尽”又是什么
出示背景资料:(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李白也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俩人志同道合,趣味相投,在写诗上,孟浩然也算是李白的良师益友,李白从孟浩然那里获益良多。因此李白对孟浩然极为推崇。有诗为证: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流”情
师:人们常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李白目送“孤帆远影碧空尽”有青山为据,流水为证。茫茫的长江水已为李白的真情所动容,在李白的眼里这滔滔江水就是与孟浩然传输真情的畅渠。
(5)孤帆远去,江水滔滔,李白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
孤帆远去,李白伫立江边,叹道:“滚滚的长江水啊,请()”
四、课外延伸:寻找“送别诗”
设计意图:
语文学习是据“言”得“意”(吸纳)、由“言”表“意”(倾吐)的转换、融合过程。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必须寻求言意融合,找准言意融合的切入点,也就是最易形成课程的生长点,在本诗中,我觉得“孤、尽、流”这三个字恰恰就是“亮点”。首先“孤帆”初读并没感觉出什么情味,而细细品味之后才发现作为古时交通要道的长江怎么可能是“孤帆”呢这实在是有悖常理。究其原因,这与李白当时的心境有关。因此我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和品评,从中悟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情感,实现了语言和意韵的融合。这样的教学,我想不架空,不做作,不浅薄,具有浓厚的语文韵味。与之相对的是“尽”字,通过质疑,对比,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通过课外背景资料的补充,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更好地“悟”得语言内在的真意,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形成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持续动态发展的言意融合过程,如果说“孤帆、尽”这两个词让我们感悟到李白与孟浩然的依依惜别情的话,那么这个“情”又如何释放、延续下去呢古人喜好托物抒情,寓“意”于“象”。如月代表怀人和思乡,雁代表思乡和漂泊,柳絮代表愁绪、飘零,落花表现生命的短暂等等。
“流水”在这里既是写实的,又是象征的。象征着思念,象征着惆伥,象征着别情离恨。李白的这种心情,用“水”字表达,最微妙,最含蓄。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写话的练习,通过滚滚东逝的长江水带去李白的一份思念,一份祝福,一份对繁华似锦的扬州的向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2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丰富的人文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古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以“情”为切入点,通过“触景情更深、事世难料情难舍”层层推进的诵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引导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诵读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读”是主线,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诗韵、读出诗情,层层递进,显象得意。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书写“陵”字。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背诵古诗。
2.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送别》乐曲)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你们想听吗?播放。这是李叔同的《送别》。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
2、随着乐曲,你能想起自己读过或学过的哪句诗、哪首诗来
3、师:同学们随着乐曲想起的诗都与一个词有关,那就是送别。为什么古代那么多送别诗呢?有知道的么?(环视,等待)好,老师告诉你:古代呀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朋友一旦分别就很难再见面,于是呀,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送行表达深情厚谊就成了当时一种习俗!这种诗就被称为送别诗。当时的送别诗就喝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送别诗里的 传世之作,它就是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二、解题
师:自己再轻声读读课题,看看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送别的内容?
生:送别的地方是黄鹤楼,要去的目的地是广陵,送的友人是孟浩然。
师:你真能干!一下子找到了三处!黄鹤楼了解吗?(生介绍)
师:滕王阁,岳阳楼是另外两个。
生:崔颢还为黄鹤楼题过一首诗呢!
师:嗯!李白还夸过这首诗呢: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一来更让黄鹤楼名声大振。广陵了解吗?
师:黄鹤楼也好,扬州也罢,都在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师随机板画长江略图,明确地理位置)谁知道些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情况?
师:听了这些资料介绍,谁能连起来把题目的意思说说。
师: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被称为“三名一别”。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古诗见证这场送别。
三、初读古诗,节奏朗读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2生)
师: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故人/西辞/黄鹤楼”—这是二二三节奏。谁能接着往下读?指名读。齐读。
师:还可以把“故人西辞”四个字连起来读,变成四三节奏(范读),谁来读?师生4字和3字轮读。
师:用你喜欢的方式再大声朗读这首诗,用一个词概括你读完这首诗之后的感觉。
四、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师:诗读通了,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怎样读懂古诗,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师:好,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学生自学古诗。
学生汇报:故人西辞黄鹤楼
师:听明白了么?西辞就是辞西,辞别西方,向西边告辞。这句诗交待了(送别地点)如果老师去南方城市广州,我就要-----生:北辞。
师:谁能用一句诗来说明老师要去广州?(老(恩、吾)师北辞洮南府、)
师:好,就这样先解词再连在一起理解整句诗。接着汇报。
师:烟花三月告诉了我们什么?(送别的时间)
师:烟花三月”就是公历的四月份,正是江南鲜花盛开的时节,扬花柳絮再江面随风飞舞,远远望去,如烟似雾,唐代诗人杜牧以一首《江南春》、白居易以一首《忆江南》向我们展示了江南春天秀丽的风光。(出示2个纸板,指名读)
师:你还想起了哪些优美的词语可以描绘这美丽的景色?
生:、、、
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
师:谁能说说你刚才仿佛看到的烟花美景,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诗,当然,也可以是自己的话。
师:如此烟花美景只有武汉有吗?(指板书)
生:扬州也是。路上也有。
师描述:整个长江中下游一带,一路的繁花似锦,沿途的春意浓浓,在唐朝,三月的扬州是江南最繁华最迷人的城市,瘦西湖畔,杨柳依依,从宁静的楼阁向外望去,一片烟雨迷蒙,等到百花盛开之时,整个扬州城都沉浸在幽幽的花香之中。唐朝的诗人都向往到扬州一游。想到孟浩然要去的是这样一个地方,李白的心里会怎样想?那我们来读一读前两行诗。(指导学生读出孟浩然此行的美好,读出李白的向往,羡慕。读出诗句的美丽。)
师: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游玩,李白的心里很羡慕,很向往。但是,当他看着孟浩然渐渐远去的时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谁来理解3、4两句诗的意思?生理解略。
师: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啊?(船)师:几只?(一只)
师:对!孤帆就是孤孤单单的一只船。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
生: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
师: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
师:大家看插图,此时李白就站在黄鹤楼上,望着帆影远去,船开了好一会了,他在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那船已成一点小影儿了,李白舍不得啊,不想走啊!还有哪里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生深沉地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那船已消失在了蓝天碧水的尽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他心潮澎湃,高声诵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此时,尽了的帆船,未尽的是友情。此刻李白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拿起你手中的笔用几句话写出李白的心情。出示:故人的船已渐渐远去,李白的心中不禁想:——————
生汇报:读所写。
师:这深深的情浓浓的意化作了这首千古名诗。
生齐声颂读全诗
师:黄鹤楼的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
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轻一些再来一遍。
师:帆去远,心相随啊!多么的情深意长啊!“故人已乘孤帆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是人去楼空。不思量,自难忘。名楼,名城,名士,成就了这首千古名诗。
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凭栏远眺,浮想联扁,面对滔滔江水,你一定会情不自禁想起两个人——生:李白和孟浩然;
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地吟诵到——生齐读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3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4、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
2、古代送别诗一组(补充阅读材料)
3、课件。
一、谈话激趣
1 歌星、演员、运动员,你喜欢哪些人?诗人、作家、科学家,
你对谁的印象最深刻?
你们想知道老师崇拜的名人是谁吗?
2、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师:诗仙李白、酒仙李白,侠客李白,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
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
后人望尘莫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诗。(课件出示课题)
二、读懂诗题
1、齐读题目
读准“孟浩然、广陵”,强调“孟”的第一笔是横撇。
指导写“孟”字。
2、个性化读题
①自由读题,,觉得哪个字眼重要就着重读那个词。
②指名读,点明是送别诗,
相机交流黄鹤楼、孟浩然、广陵的相关资料。
③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读法,你想怎么读题目呢?
同学们自已再读一遍题目吧!
3 古代交通不方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成了一种习俗。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别,或三名一别。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他们一样的潇洒飘逸,一样的诗才出众,互相仰慕,相间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再读一遍题目吗?(生再读题)对,我
们这才算真正“读懂诗题”(出示卡片)。
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步:
(出示卡片)“读通诗句”
三、读通诗句
1、自由读,强调读准音,认清形。
2、指名读,检查“辞”的读音,读准 “孤帆远影”。
3 指导读出诗的节奏感:二二三节奏、四三节奏
四 理解诗意,体验诗情。
1理解诗意
①先借助注释,自己学一学,再把你读懂的句子说给同桌听,
②交流自学所得。
重点词能帮助我们理解诗句,你能说出哪些词语的意思呢?
想说哪个都行。
2 体验诗情
① 结合板画,理解“西辞”。
(画出长江简图,拿出黄鹤楼卡片和扬州卡片)
哪位同学帮老师找出它们的`位置?
② 结合课件,感受“烟花三月”
范读、指名读、齐读
③ 想象悟情,朗读体验。
目送友人远去,李白在黄鹤楼上心驰神往,看呀,望呀,
他究竟看到了什么?
长江,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难道真的只有孤零零的一只帆船?
(相机板画众帆。板书:帆尽,情未尽。)
引导带着理解读,读中悟情。
④ 独特体验,个性朗读。
如果你就是李白,你想说什么?
相机引导带着自己的感悟读。
⑤ 欣赏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再创情境。
⑥ 入情入境,配乐吟读全诗
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男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
我们一起再读一遍题目。
五 小结
(音乐:送别)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
老师整理了一部分离别诗送给同学们,喜欢的话读一读,比一比,
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4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
2、理解诗意。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 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⑵ 读熟课文。
2、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揭题、解题
(2分钟。)
1、揭题。
2、读题。
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3分钟。)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理解诗意
(15分钟。)
1、学生自学古诗:
(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0分钟。)
⑴ 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同学讲解古诗;
⑵ 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四、体会诗境
(6分钟。)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五、借助诗境,训练说写
(14分钟。)
1、引导:
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
2、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5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前播放李叔同的《送别》。
1、同学们,曾经跟家人、跟朋友分别的情形,你还记得吗?那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1、2生)
2、在古代,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了,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板:送别诗)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别诗吗?(《赠汪伦》,生齐背)
3、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指导写“孟”和“陵”字。
二、理解课题
1、谁能把课题读一遍?(请2生)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你能围绕这个“送”字提一提问题吗?想知道答案吗?答案就藏在题目里,让我们一起来读2次。
2、读完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生1:从题目中我知道了在黄鹤楼送孟浩然
师:你读懂了送的地点。
补充:湖北的黄鹤楼是江南的三大名楼之一,它与江西的滕王阁、湖南的岳阳楼被称为三大名楼。
生2:从题目中我知道了李白送孟浩然到广陵。
师:你能从题目中知道那么多,可不简单呀!
教材简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首诗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诗句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读通古诗
简介
背景资料:话说,李白年青的.时候风流潇洒,挎一把宝剑、带一个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路过湖北湘阳的时候,认识了当时名满京城的大诗人孟浩然,这孟浩然比李白整整大了12岁,但年?的差异丝毫没有影响两人的交往。他们一见而故,相见恨晚,整天在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有一年春天,孟浩然要到扬州做事,这对于多愁善感的诗人来说,对于朝夕相对的好朋友来说,真是难舍难分呀!
1、李白为好友孟浩然送别,心情如何呢?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把诗句读通读顺。
2、这首诗里面有五个生字,我们先和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孟、浩、陵、辞、唯)
孟浩然:是唐朝的一位大诗人,他比李白大12岁,但两人一见而故,成为知己,让我们一起来呼呼他的名字。
“广陵:你知道它在哪里吗?它就是现在江苏省的扬州市
3、齐读生字
4、谁能把这首诗读一读。
(1)随机纠正字音。
(2)怎样才把这首诗的节奏美读出来呢?请同学们再听录音朗读,注意听清楚诗是怎样停顿的。
(3)出示节奏
(4)齐读
(5)谁来读一读?
(6)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并结合下面的注释,看看自己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可以先跟同桌交流,看能不能解决。
5、(预设学生不理解的词有:西辞、烟花三月、孤帆、尽、唯)
(1)这里的“辞”字,你们能给它组个词吗?(告辞、辞别)
诗中的“辞”字就是告辞、告别的意思。(组词也是理解字义的好方法)
师:(结合简图)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所以大诗人李白说故人西辞。
师:你知道他们分别的时间吗?(三月)诗中写“烟花三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2句古诗。
(2)“烟花三月”,那是一个春意盎然的季节。想去看看吗?边看边想你能描绘这美丽的景色吗?(出示江南春图)
(3)哪个同学更厉害,能用诗句来形容这美妙的春天?这美妙的景色,也使我不由得想起这样一首诗。(出示《江南春》,师读一次)
(4)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何其美哉!但今天,老朋友离李白而去。请同学们齐读1、2句。
(5)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地望呀望呀,他在望什么呀?(出示图)
生:望那只船
(6)“孤帆”是什么意思?
(7)在唐朝胜世,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8)对,“过尽千帆皆不是”,此时此刻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所以李白自然只看到孟浩然的“孤帆”。
(9)从这个“孤”字,你还知道了什么?
小结:这小小的一个“孤”字,就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10)当时的李白孤孤单单地站在那里,看呀看呀,一直看到远影在碧空尽。“尽”是什么的意思?(消失)。孤帆已经消失了,但李白还在那里久久凝望,此时,孤帆虽尽,什么是未尽呢?(友谊、情谊)真是“帆影尽而情不尽”呀!(板书:孤帆尽、情永在)
(11)这是多么深的情谊呀!谁来读读第3句?(请3生)
(12)齐读。
(13)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出李白当时在想些什么?
出示:故人的船渐渐远去了,李白不禁想:。
(14)汇报
(15)这深深的祝福,这依依不舍,这浓浓情意,就像这滚滚长江之水连绵不断。让我们一起来读读3、4句。(指导读3、4句)
四、朗读并背诵古诗。
(1)李白在默默地看着好朋友孟浩然离去,诗句在心中喷涌而出,一起读。
(2)人生离别多,多少年以后,当我们和亲朋好友离别的时候,我们依然会满怀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齐读)
(3)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你一定会想起这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练习背诵
我们把这美好的情感,把这千古佳句永远留在心中,好吗?那赶快背下来吧!
(5)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背背。
五、拓展
1、黄鹤楼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出示:
《江下行》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帆去远,心相随!多么的情深意长呀!
2、一首诗就是一首歌,老师给你们推荐了一首歌曲。这首歌的词儿是根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的。听了会帮助你们更深地理解这首古诗。(播放歌曲《烟花三月》)
六、作业
师: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课后,你们可以上网查找相关的送别诗,感受古人的情怀,体验友谊带给我们的温暖和感动。
出示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诗背给家长听
2、搜集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背一背。
七、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相关文章: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05-15
《黄鹤楼道孟浩然之广陵》教案02-19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10-24
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02-21
《黄鹤楼送别》教案04-07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教案(通用10篇)03-16
《送魏万之京》阅读答案03-04
送水果教案11-22
送魏万之京赏析阅读答案及解析07-01
《黄鹤楼送别》教案合集六篇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