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精华(8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理解作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学习作品中的象声词、对话以及“小熊还在睡觉”和“小熊睡得很香”两句话。
2. 启发幼儿体会作品中的母子情感。
活动准备
1. 熊宝宝一个,动物图片。
2. 幼儿操作材料“小熊醒来吧”。
活动过程
1.分别出示熊宝宝和动物图片,教师富有激情地朗诵,一直讲到“地都震动了,小熊还在睡觉”。
师:小熊在干什么呀?有哪些动物在叫?是怎么叫的?帮助幼儿学习有关象声词,指导幼儿边学习边表演该动作的.动作,幼儿教案《幼教小班语文教案《小熊醒来吧》》。
师:小熊有没有被吵醒?谁会吵醒小熊呢?引导幼儿通过想象,说出熟悉的动物及发出的声音,如小鸭呷呷,大狗汪汪等。
3. 幼儿想象后,老师继续朗诵下一段。
师:小熊醒了吗?谁叫醒了它?妈妈是怎么说的?带幼儿一起学说妈妈说的话,体验妈妈说话时的亲切、温柔的语气。
4. 启发幼儿思考问题。
师:为什么那么多的声音没有吵醒小熊,妈妈只说一句就叫醒了小熊?(那是妈妈的声音,每个孩子都对自己的妈妈的声音最熟悉)
5. 让幼儿完整的欣赏一遍故事,请小朋友一起学说象声词、对话以及“小熊还在睡觉”和“小熊睡的很香”
6. 启发幼儿思考:
师:小熊爱妈妈吗?妈妈爱不爱小熊?小朋友爱不爱自己的妈妈?怎样爱自己的妈妈呢?
小结
今天我们小朋友都不错,我们小朋友应该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列宁由于仔细观察,善于联想分析而找到了养蜂人;懂得要细心观察周围事物,培养自己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
2、继续练习一边默读一边想。
3、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逐渐掌握一边默读一边想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学具:8号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蜜蜂引路哪里谈天惊讶观察
果然
二、揭示课题。
齐读课题。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三、学习课文。
1、默读全文,边读边看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一边默读一边想:
①列宁为什么要找养蜂的人?
②列宁找到养蜂的人了吗?
③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
④各在第几自然段写着呢?
(2)默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列宁为什么要找养蜂的人?
(3)默读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想:
①列宁在路上发现了什么?
②他为什么要仔细观察?
再默读课文。想一想:列宁为什么去敲那所小房子的门?
四人一组讨论:列宁为什么去敲那所小房子的门?
自读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边读边想:“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一句中“果然”表明了什么?
(4)朗读第三自然段。
读后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
(5)小结: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了养蜂的人。
(6)默读第四自然段。
读后回答:养蜂人为什么惊讶地说?
“惊讶”是什么意思?
提问:①列宁为什么说:“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②课题为什么是“蜜蜂引路”?
3、通读全文。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阅读的方法就是:一边默读一边想。
四、巩固练习。
1、按课文内容填空,再读一读。
(1)列宁想找养蜂人()怎样养蜂,可是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列宁就()去找。
(2)养蜂的人看见列宁,()地说:“您好,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3)列宁笑着说:“我有(),是您的()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2、用“观察”写一句话。
①说说观察的意思。
观察:仔细察看(事物或现象)。
②练习用观察说一句话。
例:小明仔细观察蚂蚁是怎样觅食的。
夜晚,我仔细观察天空中的星星,终于找到了北极星。
春天来了,我仔细观察柳树是怎样发芽的。
③把说的句子写下来。
五、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蜜蜂引路哪里谈天惊讶一所派
当地观察往常向导果然敲
2、背诵第三自然段。
六、板书设计。
8蜜蜂引路
花丛
列宁亲自找边走边看观察
蜜蜂
养蜂的人房子
七、课后小记。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育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及在科学上的价值,懂得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完成思考·练习的第二题。作者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按照提纲,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4、指导学生列出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提纲,再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根据这块琥珀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是本课的重点。通过课后思考·练习中第二题解决重点。
三、教学过程
课前一说。
揭题、引读
1.揭题。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化石?(学生可能回答在博物馆中见过恐龙化石、海龟蛋化石、类人猿头骨化石等。)你们见过松柏树脂的化石吗?松柏树脂的化石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琥珀。随之板书课题。指导学生根据拼音读准课题。
2.引读。课文中讲的是一块什么样的琥珀?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段的前三句话)录像机出示琥珀的投影,让学生仔细观察,特别注意它们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发挥想象,练习表述
这是一块与众不同的琥珀,两个小东西是怎样被关到里面的,你能发挥想象讲述一个小故事吗?指1-2名同学试说。
(三)看看作者是怎样想象的,把想象的部分找出来做上记号,再指名读出来
(四)理解脉络,讨论分段
1.仔细分析一下作者的想象分哪两部分内容(一是琥珀的形成过程,一是琥珀的发现过程)指名分别读出这两部分。
2.这两部分内容作者描写较细致的是哪一部分?(琥珀形成的过程。)边读边想琥珀形成需要哪两个阶段?(①松脂球的形成;②松脂球变成化石。)
3.讨论分段。全文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
第二段(从一个夏天到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讲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第三段(从海风猛烈地吹到这是很少见的)讲这块琥珀的发现过程。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这块琥珀在科学上的价值。
(五)学习重点内容,教师点拨
完成思考·练习的第2题。
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按照提纲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可同位互说,后集体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1.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约摸大概估计。因为这个时间是推测、估算的。总有一万年了的意思是:至少有一万年了,不会少于一万年。这个推算、估计是有根据的,因为松脂球变成化石,需地壳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变成化石至少也得一万年之久。)
2.夏天,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是要有松树、柏树,所以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松树林里。光有松树还不够,还要松树渗出树脂来。所以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炎热的夏天。松树渗出的一滴松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树脂一定是很大的,只有在非常热的时候松树才能渗出这样一大滴树脂,所以科学家想象这是在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的晌午。)
3.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
(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还需要具备一些条件,这就是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海在翻腾怒吼,后来发生地壳变动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最后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变成了化石。)
4.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树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这块琥珀与一般的琥珀不同,它里面包裹着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因此,这块琥珀的形成必须具备特殊的条件,那就是事情非常凑巧,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而且正好把它们一齐包在里面。从刚、刚好、一齐等词语看出事情真是巧极了。如果不是凑巧,就不可能形成这样一块琥珀。)
(六)按照上面的学习方法,先列出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提纲,再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参考下列提纲:
1.风吹浪涌,卷到岸边。
2.孩子赤足踏着,挖出。
3.渔民认出琥珀。
(首先是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也把埋在泥沙中的琥珀卷到了沙滩上,这才有了被发现的可能。发现琥珀的是渔民父子俩:孩子好奇心强,踏着一块硬东西就把它挖出来;父亲经验丰富,认出是块少见的琥珀。)
(七)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八)质疑问难
(九)总结全文
作者通过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运用有关这方面的科学知识,展开了合理地想象,想象出这样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虽然是推测出来的,但有科学的根据,因此是合乎情理,令人信服的。文章先写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接着写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最后写这块琥珀的特征以及它的价值。说明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苍蝇和蜘蛛了,点明文章中心。
教学后记
一、电教手段的运用
所设计的配音、影片巧妙。随着生动的解说词与逼真动化影像的展现,将每个小读者引入古老的森林进行遨游,小小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是: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字有形、五彩鲜明、形象具体的情景,寓教于乐,充分体现了观察表达的教学要求。能遵循儿童心理学规律,运用认识论进行教学,通过幻灯投影,使学生初步感知,继而默读全文,给予材料的复现,加深感性认识,再通过表达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课教学设计,即使学生学懂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个重点,而且也突破了琥珀的科学价值这个难点。
二、创设情境活动
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创造良好的情境,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
三、不足之处
本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真对部分学生朗读基础差的情况,教师应多指导,范读,就一个自然段的朗读训练,不应茫目的多读,也会受到训练的效果。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司马光临危不慌、砸缸救人的故事,激发学生向司马光学习遇事镇静、机智过人的情感;
2)学习本课10个生字和一些词语,认识走(走字底);
3)学习并会用谁和谁干什么的句式说话;
4)能根据语言内容读出情感,背诵课文。
教学用具:生字卡片、投影片、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今天我们又要学习课文了,先请你们看课题:22.司马光(齐读)
2)(介绍司马光)司马光是900多年前一个很有名的人物,他姓司马,名光,司马是复姓。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生思考: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事?
2)通过交流,概括出课文讲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朗读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数数课文有几个小节,标上小节号。
4)用手势告诉老师,课文有几小节?(指名分节读课文)
5)用引读法学习第一小节。
①从前,有个孩子叫什么?
②什么时候,有个孩子叫什么?
6)在投影片上找出谁是司马光。
讲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第二小节。
①指名读课文。(想想:他是谁?)
②比较句子:一天,他和小朋友们在花园里玩。
司马光和小朋友们在花园里玩。
两句话的意思一样吗?为什么课文第二小节要用 他而不用司马光?
③出示练习。
一个小朋友掉到_______里去了。
学习掉(动作演示)缸(看图介绍)。
④小朋友掉到水缸里了,焦急吗?用焦急的语气读一读。
⑤齐读第一、二小节。
(2)学习第三、四小结。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
a.找出小朋友慌了的句子,用____划出来,找出小朋友表现的句子,用------划出来。
b.看这个练习,想想该怎么填?
________都慌了。司马光_________一块石头,使劲________那口缸,缸_______了。
②交流从小朋友们慌了的句子中圈出的表示动作的词语。
板书:小朋友们都慌了,叫、喊、跑、找,学习喊。(分析字形)
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怎么叫,怎么喊?(试着喊、叫)
③读出小朋友慌了的语气,读第三小节。
④小朋友们都慌了,如果你在场,你会想什么办法救掉在缸里的小朋友?(简要板书)
⑤司马光怎么做,找出动词,标出△。
板书:司马光没有慌 拿起 使劲砸
学习起(析字形,动作演示)砸(动作演示,书空)使劲(找同义词:用力)
⑥用镇定的语气读课文第四小节。
⑦同桌对读第三、四小节(男女生对读),试着背背。
2)学习第五小节。
①指名读课文,想想:司马光使劲砸缸,结果怎样?
②交流,学习流(看投影片)。
③用轻松愉快的语气朗读课文第五小节。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评价想法,概括全文
1)四人小组讨论:你们想的方法和司马光的方法,哪种好,为什么?
2)学习课文,你知道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第二课时(略)】
【附板书】:
22 司马光
小朋友们都慌了,叫、喊、跑、找
司马光没有慌 拿起 使劲砸
【附对本课教学的说明】
《司马光》是一篇讲读课文。司马光是900多年前的一个人物。在备课时,我首先考虑的是让学生有兴趣地学,能在有限的40分钟内,学到知识,掌握一些识字的方法,有获得知识后的愉悦体验。
一、引导学生乐学。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自己参与才能获得认知与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愉悦情境,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体性,使学生乐于学习。
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有些学生连大缸也没见过,课文语言比较简练抽象。在导入教学时,我用复合投影片让学生比较形象地理解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出众智慧和意义所在。那么课文中又是怎样具体描述的呢?这样就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产生了学习课文的需要。
课文第三小节写了小朋友都慌了,叫着,有的跑去找大人。这一节内容如果由教师讲解,学生就会觉得平淡,提不起劲。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怎么叫?怎么喊?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一个个边做动作边喊叫。喊叫的过程中,学生也在学习语言,而接下去的评价喊叫是否合理的过程,更是一种对语言的理解、运用、表达的过程。这样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理解了喊、叫的意思,而全体学生都参与了喊叫和评价,也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原则。
二、指导学生会学。
学生在一堂课上的所得,并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更应该是素质的提高,学会学习的方法和形成能力。
课文第二小节有一句话:一天,他和小朋友在花园里玩。我让学生先读读、想想,比较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吗?为什么课文中用他而不用司马光。学生通过读,明白两句话是一样的,用他就避免了重复。这中间还用了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读下文,这是一种读书学习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掌握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又如课文第三、四小节分别写了小朋友慌了和司马光没有慌的表现。如果由教师一味讲解,学生就会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索然无味。我让学生先读读这两节,讲讲读懂了什么?再读读课文,用_____划出小朋友的表现,再用-------划出司马光的表现,然后思考下面这个填空题:( )都慌了。司马光( )一块石头,使劲( )那口缸。通过这样的读读、划划、讲讲、填填,使学生学习、内化了课文语言,学会了读懂课文的方法。通过对小朋友和司马光不同表现的比较,激发学生学习司马光临危不慌的愿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乐趣。
三、让学生有利于发展地学。
学会课堂上所教的知识,这不是学生学习的终结,也不是课堂教学的终结。课堂教学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要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
在学习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方法前,我先请学生讲讲他们救小朋友的方法。有的说推缸倒水救人,有的说用绳子把落水的小朋友拉上来,也有的说用抽水机将缸里的水抽调,还有的说打110报警电话学生的这些想法有的不合理,有的不符合当时情况,但学生都通过自己的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发展了思维。学完课文后,我再请学生比较自己的想法,发展了思维。学完课文后,我再请学生比较自己的想法与司马光的做法哪一个更适合当时的情况。这样,训练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一种发展。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这两首古诗。
2.懂得课文中所运用的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在《马》诗中着重体会诗人是如何以马自喻,借马抒怀的。
课前准备:
二框投影片、一段音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
1.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1课《古诗三首》。这三首都是唐诗。唐诗,是中国诗的高峰。这节课我们学习其中两首。它们都是五言诗。(板书:五言诗)诗的内容都与将士的戎马生涯有关。
2.你们以前是怎么学古诗的呢?(指名说)(我们不仅要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还要知道诗人是通过哪些字词来表现这个意境的。)
二.学习第一首《马》诗
1.简介作者李贺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马》,这是唐代杰出的青年诗人李贺所作,李贺从小才华出众,却一直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终日闷闷不乐,忧伤激愤,只活了二十七岁。他生前泄了许多优秀的诗篇,其中他写下了一组以马为题材的组诗二十三首。今天我们所写的《马》是其中的一首,诗人是借什么来抒发自己怎样的情怀呢?
(出示填空)《马》这首诗诗人是借_______(马自喻),抒发自己_________(想做一番大事业)的情怀。
2.师范背.先听老师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
3.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燕(yan)、络(luo)的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读
4.理解前两行的词语。
我们先看前两行诗句:
①这里的“大漠”是什么意思?(广阔的沙漠,这里指北方的原野。)
还可以说怎样的沙漠?(无边无际、一望无垠、一望无边)
“燕山”是指什么?
②“大漠沙如血”的“沙如血”是什么意思?
“燕山月似钩”的“月似钩”又是什么意思?
“钩”是什么意思?
③这两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我们可以从____看出,意思是____。
④沙石的颜色是黄的,为什么说是“沙如雪”呢?你能联系上下诗句来理解吗?
因此,我们在译释古诗的时候,习惯上总把原因说在前,结果说在后。
5.谁来试着解释一下。(请一两位同学)
6.这两行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板书:景)呢?(映示灯片)请同学们读读诗句看看画面,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月儿、群山、沙石怎么样?面对此景,诗人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复片,复上马)
7.练读。这是一幅供马驰骋的广阔原野图,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语气舒缓些。
8.广阔壮美的北方原野给马提供了一个可以奋起奔腾的环境,这使诗人想到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呢?(板书:情)齐读后两行。
9.提出不理解的字、词,进行必要的点拨。
①金?络脑?
②为什么要配“金络脑”?(提示:俗话说好马配好鞍)
③有没有配上?从哪个词看出?“何当”是什么意思?
④“走”是什么意思?骏马跑,我们可以说什么?
10.谁能连起来说说后两行诗句的意思。
11.纵横大漠,快踏清秋,在广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驰骋,这是马的愿望。写这两句诗人仅仅是抒发马的愿望吗?作者由马想到了人,想到了自己,作者借马抒发了自己什么情怀呢?
12.练读。
①读这两行诗时要把诗人渴望能在原野上纵横驰骋一样,施展才能,为国建功立业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上与前两行诗有什么不同?
②用疑问的语气读出迫切、激愤的心情。(个别读-齐读)
13.齐读。全体起立。
14.配乐背诵。
为了把诗的意境体会得更好,下面请同学们看着画面,听着音乐,把这首诗吟诵一遍。
三、学习第二首《塞下曲》。
1.过渡。(揭示写法)
李贺的《马》诗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很多的启示。我们学习的时候,运用了抓关键词语理解诗意,通过想象体会意境的方法。
2.揭题、解题
下面,我们就用这个方法学习另一首通过叙事来抒情的古诗,题目叫《塞下曲》。(板书:叙事抒情)“塞”,指什么地方?古时把长城以北的地方称塞外。“塞下曲”,曲名,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的诗歌。
3.简介作者。
《塞下曲》的作者是唐朝的卢纶,他七岁就能写诗,也是一位很有才华的诗人。在《塞下曲》这首诗中,诗人为我们描述了一则发生在边关的精彩传说故事。
4.这是个什么故事呢?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呢?
(出示填空)《塞下曲》叙述了___________,抒发了___________。
指名读全诗。
5.词语质疑。在预习中,你们理解了哪些词语?学生自由说。
6.同学们预习的很认真。诗句里词语的意思都懂了,能不能把这些意思串起来讲讲诗句的意思,谁来说第1、2行,第3、4行呢?
7.这首叙事抒情的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指名叙述)
提示:哪一行说的是故事的起因?哪里是经过?结果?
8.这首五言诗仅用了二十个字就向我们凝炼、生动地描绘了一则精彩的传说故事,李广将军的形象栩栩如生。诗中有些字用得特别好,我们来欣赏欣赏。同学们,先把第1行诗读一下。
①第一行诗句中,哪一个词最能体现当时的场面、气氛?(惊)
从这个“惊”字上,你能想象一下当时的场面和气氛吗?
读第一行,读出紧张的气氛。
②下面几行,各抓哪一个词?
a.为什么抓“引”?
(提示:表现了李将军的什么?)
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李将军英姿勇猛的形象。
b.“没”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那么,你能想象一下,当将军的手下找到这支箭时,会怎么说?学生自由说。
来,我们就用这种惊讶、称赞的语气把第3、4行读一读。
9.齐读全诗,完成填空。
叙述了_______________,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
10.个别读,齐读;配乐背诵。(请同学们听着音乐,有感情地吟诵一遍。)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进一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准备默写。
语文教案 篇6
《画》是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根据刚入学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段训练的重点,在教学本课时,要教学生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汉字,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
是意思相反的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因此,教学时,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是个谜语,谁知道谜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谜语诗,学完课文,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由学生已知的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文,同时又为本课猜出谜底作了铺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多媒体课件映出山水画,引导学生引导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2、方法多样,学习生字。首先,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在此基础上,用同位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最后来一个拼字游戏,四人小组合作,用生字卡片在桌上拼出这首诗,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快又好。既巩固了生字的认读,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三、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及动作演示等手法去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感受画的美,语言文字的美。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位听,这里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诗。
2、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3、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读好。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此时,让学生猜出谜底:画。引导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多媒体课件展示整幅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表演这首诗。最后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四、趣味练习,书写生字,课外延伸
1、找朋友游戏,把“我会说”中的六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了朋友就用头饰上的词说一两句话。
2、指导书写“人、义、火、文”
3、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谜语,课间玩谜语竟猜游戏。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清情节,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揣摩语言,领悟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体会狼与屠户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4、拓展:关注社会,探究人与动物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理解本文的主旨。
课前准备:
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1、查阅有关蒲松龄、《聊斋志异》的资料
2、搜集与狼有关的资料,阅读有关“狼”的作品
3、反复阅读,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理解课文内容,圈点勾画,有疑难之处画上“?”。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朗读要求能准确、流畅、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疏通文意借助工具书和课下解释,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要实词,翻译课文。
3、理解课文把握四个情节的关键以及“狼”和人在较量中的不同表现,理解课文的寓意。
4、拓展
a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基础上谈谈自己受到的启发。
b展开想象,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出示狼的图片,让学生对狼有一个形象、直观的感受。
同学们,你们在野外见过狼吗?或许我们更多的只是在公园里、电视、图画、文学作品中了解过狼的形象。你对狼了解多少?(可让学生自由回答,激发学生的热情)。
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蒲松龄的《狼》。学生回顾有关蒲松龄的知识,教师出示材料。
二、出示目标
(找学生读给大家听)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找学生读屏幕上出示的加点的生字,然后全班齐读。
缀行(zhuǐ)困窘(jiǒng)苫蔽(shàn)弛担(chí)眈眈相向(dān)少时(shǎo)目似瞑(míng)尻尾(kāo)黠(xiá)顷刻(qǐng)
2、朗读并熟悉课文。
a教师配乐范读,创设情景:声情并茂,有急有缓,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阅读节奏。b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导读的不够准确的地方。c学生看着多媒体上的图片,齐读。
3、理清情节
(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毙狼
四、疏通文字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将课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将不懂之处标出来,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小组代表翻译课文。(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
2、全班同学讨论交流,解决四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领会课文大意。最后强调本文重点文言词语。
一狼径去(走开)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似的)
一狼洞其中(打洞)乃悟前狼假寐(假装睡觉)
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顾野有麦场(回头看,“往旁边看)
盖以诱敌(原来是)
盖一癞蛤蟆(原来是)
一狼得骨止(停止)
止有剩骨(通“只”)
两狼之并驱如故(旧、原来)
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
止增笑耳(罢了)
见往事耳(罢了)
一抚尺而已(罢了)
意暇甚(神情、态度)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想)
意少舒(心情)
五、齐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文中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2、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
3、作者对这件事有什么议论?
4、学习本文后懂得了什么道理?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后,共同明确。
1、文中表现狼的狡猾的语句:“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2、文章写出屠户的机智,主要是通过他的动作表现出来的。
“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3、“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提示:对待狼一样的恶人,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胜利。(答案不求一致,尽量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六、老师小结
1、借事说理的方法
本文是在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表明态度、观点,点明主旨。这和以前学过的《伤仲永》的表达方式是一样的。
2、语言简洁生动。
七、质疑问难
请同学们把文章中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大家一起帮你解答。
八、拓展延伸
1、我们现在已经很少见到狼了,从生态平衡的角度讲,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狼?(关注自然,关注动物)
2、请结合图片适当想像,将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提倡求异思维,可以改变故事的结果。(使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像进行思考和写作,注意环境、神态、动作、心理描写。)
语文教案 篇8
【目标】
1.复习第一单元内容;(重点)
2.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对人生和生命的感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重点)
3.掌握一些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难点)
【过程】
一、内容要点:
第一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有诗歌,有散文;有现代文,有文言文;有中国作品,有外国作品。
《在山的那边》,“山”与“海”的形象富有象征意义。这首诗抒写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奔向理想。
《走一步,再走一步》,通过一件小事,写怎样面对困难,是成功的经验之谈。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要学会分解困难,从而战胜困难。
《短文两篇》中的《蝉》,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先抑后扬,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它启示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贝壳》也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出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它启示我们,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仔细、精致,一丝不苟。
《紫藤萝瀑布》触景生情,富于哲理,写人在遇到不幸时,要豁达、乐观、积极、进取。
《童趣》极富于想象力,表现一种独特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综合性学习”中的活动,以介绍自我为中心,旨在更进一步了解自己,展现自我风采与个性
二、基础知识:
1.听写
啜泣
宽恕
收敛
伫立
嶙峋
痴想
2.解释
忍俊不禁
一丝不苟
小心翼翼
3.积累
吟咏花木的诗句:
——含“花”的诗句:
雪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杏花:(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桂花:(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菊花:(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含“树”的诗句: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曹操:《观沧海》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题李凝幽居》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咏柳》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杨万里:《小池》
——花木象征义
莲——纯洁高尚
牡丹——富有高贵
银杏——古老文明
松柏——坚强伟大
芝兰——正气清远
百合——团结友好
紫荆——兄弟和睦
竹子——正直虚心
杨柳枝——依依不舍
并蒂莲——夫妻恩爱
梅花——坚贞不屈
万年青——友谊长存
吉祥草——鸿运祥瑞
寿星草—延年益寿
桂花—高尚不俗
红豆——相思
橄榄枝——和平
黄月季——胜利
含羞草——知耻
夭桃——淑女
铁树——庄严
菊花——高洁
三、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走一步,再走一步》片断,回答文后的问题。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1.请概括选文叙述的事件。
指导、引导、教我一步一步爬下悬崖
2.当“我”迈第一步时,那种恐惧心理克服了没有。
请你仔细阅读第七段,从文中找几个关键词语来证明白己的看法。
(没有解除恐惧心理。“似乎”、“小心翼翼”、“探”几个词语都能表现这一点。“似乎”,表了“我’’对迈出第一步信心不足;“小心翼翼”和“探”,则表现了“我”依然恐惧的心理。)
3.从最后两段文字中找出“我”心理状态变化的语句。导致“我”心理状态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我”成功迈出第一步,“顿时有了信心”;成功迈出第二步,则“信心大增”;完全爬下悬崖之后,“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他的心理状态是在获得成功的行动中变化的。)
4.文中的这位父亲是值得赞赏的'。你认为他哪一点最值得赞赏
请说明理由。
(例如:他具体指导儿子第一步应踏在哪块石头上,引导儿子成功地迈出第一步。理由:这使儿子产生了自己战胜困难的自信心,激励儿子独立走向完全成功。)
5.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识字、写字,要整段、整篇地背诵文章,你有没有背不过、写不完的感觉?读完这篇文章之后,你有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新想法?
(例如:字要一个一个地认,书要一段一段地背。只要克服一个一个小困难,学习任务总是会完成的。)
阅读下面《紫藤萝瀑布》片断,回答文后的问题。
每一穗花都是上
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联系后文,回答:“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 (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
2.如何理解“香气似乎……轻轻地笼罩着我”这一句话的含义及其作用?
(这淡淡的浅紫色的芳香,带着点淡淡的哀愁,亦不乏宁静,作者由这梦幻的芳香引入回忆。)
3.为什么要插入“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这一段?
(写这紫藤萝也曾遭遇不幸,为后面点题作铺垫。)
4.谈谈对文末“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句话的理解。
(作者通过看花,感受到花多年后重新开放的生命的喜悦,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生命的
长河是无止境的”“加快脚步”表示抓紧时间,珍惜生命。)
三.阅读下面《童趣》,回答文后的问题。
余忆童稚时……驱之别院。
1.“拔山倒树而来”一句中的“山”指(土砾),“树”指(丛草)。
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为之怡然称快”和“兴正浓”都是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突出“物外之趣”)。
3.从选文看,发现或产生“物外之趣”的条件是什么?
四、学生自主 复习
1.读课文,摘抄精彩句子,以应对语感检测题。
2.复习课后作业和同步训练。
3.结合自己手中的辅导资料、课外书,自主复习。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燕子教案11-19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语文古诗教案11-07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