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精品7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2个字,会写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
2、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在读、想、演中理解诗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热爱家乡。
重点难点: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在读、想、演中理解诗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背诗导入
1、同学们,你们会背哪些诗了呢?
2、课件依次展示《村居》、《所见》、《咏柳》诗歌的图片。
师:今天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幅图,你能用学过的或自己积累的诗句来描绘看到的景象吗?
3、师:小朋友们看,几句简单的诗句就可以描绘出我们看到的景象,这就是诗歌的神奇之处。那你们知道咏柳的作者是谁吗?(生:贺知章)
5、师:小朋友们真聪明,今天我们来学习由贺知章写的另一首诗歌,题目叫—《回乡偶书》(课件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学法指导
学习一首古诗,我们要过四关,这四关分别是:我会认、我会解、我会读、我会想。同学们,你们能和老师一起顺利过关吗?
第一关:我会认
师: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翻到115页,自由地大声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然后去找一找树叶。
师:老师发现你们读得可认真了,接下来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比比谁的字音读得准。
师:好了是吗?那陈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能把字音读准了。(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谁愿意来试试?(2个)下面我请一位小老师来带领大家读,谁行?(1个)我们一起来准确地读一读。
第二关:我会解
1、解题:你会扩词吗?我们来扩词!
回:回家回来回到乡:家乡故乡乡土
偶:偶然偶尔偶遇书:读书书写书信
连起来就是:回到家乡偶尔写下这首诗。
2、第一句:离:离开回:回来
整句句意:年轻时离开家乡,年纪大了才回来!
第二句:音:声音口音改:改变
整句诗意:我的口音没有改变,但是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了!
第三句:识:认识
村里的儿童已经不认识我了
第四句:客:客人何:哪里
笑着问我是从哪儿来的。
第三关:我会读
指导读好升降调、重音、长音
第四关:我会想
师:请再读读这句诗,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客”是谁?贺知章。“客”从哪里来?板书“何来”“客”来做什么?)
师: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提了不少好问题。老师也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诗句里的“客”也就是贺知章是指从外地来这里做客的客人的吗?(板书“客?”)请你们仔细地读读诗歌,也可以观察一下插图,找找答案吧。(生自读诗歌,观察插图。)
师:心中有答案了吗?谁来说说看?(生交流:贺知章不是做客的客人。)你从诗歌的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生:他从小离开了家乡,到老了才回来。)(少小、老大变红)(生:乡音无改……)
师:贺知章爷爷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外地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回到家乡,整整五十年哪!他时时刻刻都在想念家乡的亲人,盼望着可以早日回家乡看看,
每当他看见天上的明月圆了,他会默默的吟诵起李白的静夜思——(生齐诵)
每当遇见故乡的故人时,他想问问家里的近况,可最终,他只是像王维一样,问了问窗前的寒梅——(生齐诵王维的《杂诗》)
现在终于盼到这一天了,
当他走在回乡的路上时,他说——少小离家老大回
当他从镜湖看见自己斑白的两鬓时,他说——乡音无改鬓毛衰
当他看见村里的孩童时,他说——儿童相见不相识
当孩子们把他当做客人时,他说——笑问客从何处来?
三、拓展训练
师:其实,贺知章回到家乡后,面对熟悉的情景,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的是第一首,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第二首,相信你们会有新的感受。指名读——齐读
(出示诗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配乐朗诵)
语文教案 篇2
一、导入新课:
历史的星空多么璀璨,是英雄俊杰之士的肝胆,像日月一样照彻了历史的乾坤。天地因有正气而万劫不衰,一个民族也因为有英雄而万代不朽,他们是照耀星空的日月!他们是贯穿古今的永不枯竭的江河!他们是民族的脊梁!这些英雄的品质比松挺,比梅香,比翠竹更挺拔!今天,让我们借助《梅香正浓》这篇课文回到那民族危亡的时刻,感受他们的气概。
二、自主学习:
(一)、读标准音:寡廉鲜(xiǎn)耻纵情逸(yigrave;)乐高官厚禄(lugrave;)
拜谒(yegrave;)崇(choacute;ng)敬虬(qiuacute;)枝峥嵘(zhēngroacute;ng)捐(juān)躯昏庸(yōng)
殉(xugrave;n)自刎(wěn)尸骸(haacute;i)飨(xiǎng)楹(yiacute;ng)酷(kugrave;)爱召(zhagrave;o)集
瞻(zhān)仰体恤(xugrave;)戕(qiāng)害伫(zhugrave;)立怂恿(sǒngyǒng)
(二)解词:
1、酷爱:十分喜爱。
2、拜谒:拜访、拜见。
3、高官厚禄:官大,待遇高。
4、尸骸:尸骨。
5、楹联:挂或贴在堂屋柱子上的对联。
6、寡廉鲜耻:形容人没有操守不知羞耻。
7、戕害:杀害、残害。
(三)自由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主题:作者借傲雪的梅花,在风雨中依然清香如故的不屈不挠的品格,重点介绍了明朝的遗臣的史可法的.感人事迹,歌颂了民族危亡之时英雄们的崇高气概。)
三、合作学习(深入阅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第2-6自然段,详细写了史可法的英雄事迹,共写了哪几件事?
第一件:写在民族危亡之时几次起草奏章,提出救亡方略,规劝皇帝,为国家民族的前途担忧。
第二件:写史可法在明朝大势已去之时,发誓与扬州城共存亡。
第三件:扬州陷落,史可法宁死不降,最后“大骂气绝身亡”。
2、感情线索:
崇高——感动——伤感而肃然——感慨万分
四、探究学习:
文章的结尾“梅香”的含义?
(指梅花的品格,及具有“梅花”品格的英雄身上所体现的凛然正气)
五、回顾反思:
1、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2、请学生结合历史讲,具有“梅香”品格的英雄的事迹
教学后记: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七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十二个字,正确读出“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体会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感悟人物形象。
2.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借助孔子名言及文中插图,用联系生活实际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品行。
3.练习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激发学生对孔子与老子的崇敬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孔子拜师的经过部分,带领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借助文章插图,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同时感受人物的品行。
教学难点:
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借助文中插图,用联系生活实际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品行。
三、教学策略
这篇课文从文题看,直接揭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文章紧紧围绕“拜”字,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孔子为什么拜师,怎样拜师以及拜师后怎样学习的过程,这是一条贯穿全篇的主线。事情的经过部分又是围绕孔子与老子的对话展开的,这又出现一条辅线。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既要抓住主线体会孔子的品行,又要不放辅线,体会老子的品德。在文章结尾处进行小结,把两条线并拢,让学生体会先人品行的伟大。教学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沿着作者行文思路,遵循学生阅读的规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文本对话。
2.借助孔子名言解读人物品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积累这些名言警句,并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用自己的行动实践这些名言警句。真正落实积累与运用的目的,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学习中得以传承。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直插行文思路
1.同学们,你能依据课件中的提示向大家介绍介绍这位人物吗?
出示课件:(孔子画像)
画上人物是( ),名叫( ),字( )。
他是( )时代的( )家。
他的代表著作是( )。
我知道他的一句名言是( )。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于这个伟大人物的故事──孔子拜师。注意把“拜”字写准。
3.在这个故事里,“拜”字的意思是就是很有礼貌地请对方做老师。
4.还记得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吗?
总结:为何拜师、怎么拜师、怎样学习、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回顾整体,并引导学生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运用已知,通过提示,整合对孔子的认知。借助课题中的关键字──“拜”字理清行文思路,既对主要人物有了初步感知,又理清了学习文章的思路。
(二)品析文本,感悟人物言行
1.学习第一部分:决意拜师。
(1)请同学们出声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孔子的行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虚心好学)从哪些内容感受到的?(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远近闻名)
(2)小结:同学们能够联系上下文进行学习。正因为孔子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才使他走上了拜师之路。你知道孔子名言中的哪句话能体现他的这种行为吗?
总结:学无止境。
(3)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决意拜师这段内容。
【设计意图】强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这一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人物形象。把孔子的语言和孔子的行为这两者进行了紧密的联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名言解读人物言行”的教学策略。
2.学习第二部分:洛阳拜师。
(1)请同学们默读这部分,边读边思考:“孔子是怎样拜师的?与老子见面时又是怎样的情景?”
【设计意图】借助默读思考内容,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读书,既理清叙述层次又帮助学生明确了本段的重点内容。
(2)孔子的拜师路有着怎样的艰辛?在文中标画出相关词句。这些又让你有怎样的感触呢?(路途之遥,时间之长,行路之艰,求师之切)
出示课件: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小结:同学们抓住了“上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终于”这些词语体会到孔子拜师的艰辛。抓住文中重点词语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感悟人物的品行。
(3)功夫不负有心人,历尽艰辛之后,孔子终于见到了自己的老师。这就是孔子和老子见面时的情景。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人物的神态、动作。看看,哪位是孔子?哪位是老子?他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啊?(图中孔子弯腰行礼,态度恭敬;图中老子俯首弯背,态度谦和)
【设计意图】插图是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学生会先对两位人物有一个初步的感性了解,再引导他们回归到文本,研读对话内容,使学生逐渐明白,只有通过品读作者生动的文字,才能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鲜活的画面。这样图文结合,旨在提升学生对两个人物品行的认识和理解。
(4)课文中写到了孔子在见到老子时他们之间的两组对话。圈一圈孔子的表现,想一想孔子在拜师时的态度是怎样的?(彬彬有礼:上前行礼、连忙、请、再次行礼;诚心诚意;执着求学)
(5)在孔子的治学名言中,哪些名言体现出了他这样的言行呢?(学无止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老子迎接孔子言行时,又是怎样的?(谦和有礼:迎候;喜悦)
(7)分角色朗读这两组对话,再现孔子和老子在相见时的情景。
【设计意图】联系前期了解到的孔子的治学名言,来解读人物的品行。再次运用“名言解读人物言行”的策略,帮助学生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再次感受到孔子确实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3.学习第三部分:认真求学。
(1)快速阅读第三自然段,圈画词语并交流在孔子向老子求学的过程中,他们各自有怎样的表现?(孔子很刻苦:每天、不离左右、随时;老子诲人不倦:毫无保留)
(2)请同学们两人一组配合朗读,读出对他们的敬佩。
【设计意图】通过圈画词语,使学生感悟到求学者的刻苦,传授者的无私,在孔子与老子身上都有着令人欣赏与敬佩的地方。在交流之后的朗读可以将理解与情感融入其中。引领孩子们读文入境,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
(三)回归整体,评价人物品行
1.请同学们朗读最后一段,思考:通过学习孔子拜师的故事,你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谦和有礼、勤奋好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
2.全班齐读孔子名言。
出示课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小结:先人们的品行见证了他们的语言和思想,他们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后人,使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代代传承。
【设计意图】借助积累的孔子名言对人物进行评价,从而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让孔子的人物形象走进孩子的心里。
(四)拓展延伸,引入综合性学习
1.小结:这篇课文通过一个小故事,让我们认识了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方面。
2.拓展延伸: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会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去感受其他方面的传统文化。如,精美的民间工艺,古老的民族艺术,独特的风俗习惯……让我们在本单元的课内课外学习中,继续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感受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
【设计意图】小结语既让学生认识了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又明确了古代名人的故事属于我们宝贵的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拓展延伸的内容则是引导孩子认识到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多姿多彩,激发孩子们对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进行了解的兴趣,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迁移延伸,再去了解有关传统文化的名人与知识。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学会12个生率,绿线中的3个生率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一说怕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3.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怕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难点·关键
通过朗读训练,体会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
课时划分: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宇新词,理解词语意思。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3.学习第一段,理解课文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
3.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l.自读课文,要求:
(l)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划出生字新词,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出示生率新词。
蜡烛伯诺德夫人屋里熄灭
遭到厄运盯着杰奎琳
楼梯灯芯摇曳
(2)指读、正音后齐读。
(3)说说生字新词的'意思。
3.指名读课文、正音。
4.通过读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
附对开始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解答)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分节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
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提供句式:当_________,(谁怎么做)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怎样)_______________。
2.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l~2节):写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第3节):写一名德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节):写大儿子杰克想借搬柴生火之机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怕一7节):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紧急关头,借口上楼睡觉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四、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后,字词质疑。
区别理解绝密、绝妙两词。
2.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3.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方法来收藏,她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儿?
指导朗读第2节第3句,并说说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伯诺德夫人机智沉着,对情报收藏工作十分负责,办法巧妙。)
4.齐读第一段。
五、指导写字
1.观察生率表,注意每个生率的笔画与结构。
2.重点指导厄与遭两字。
3.钢笔描红、临写。
4.反馈。
六、作业练习
1.抄写生率新调。
2.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这是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一篇童话,讲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小朋友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很生气,就筑起高墙将小朋友们拒于墙外,从此园里只有冬天,直到一天小朋友们从墙洞里爬进来,春天也就来了,后来在小朋友的启发下,世人拆了围墙,花园成了小朋友们的乐园,世人生活在花园和小朋友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教学时一要让同学在阅读中了解童话在主人公的布置、表达方法的选择等方面的特点,二是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火辣辣、冷酷、愉快、撤除”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感受。
【重点】
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难点】
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为什么?你们都读过谁写的哪些童话呢?请你告诉大家。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读了故事的名字,你最想知道什么呢?这篇文章将给我们带来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小朋友们带着考虑进入故事。
二、整体读文,掌握
1、自已读课文,边标自然段,边画出生字新词,自同学字词。
2、小组互相交流解决不了的问题。
3、指名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再指名提出不懂的词句。重点解决:
洋溢(指情绪气氛等充沛流露)、喧闹(喧哗热闹)、训斥(训诫、呵斥)、斥责(用严厉的言语指出他人的错误或罪行)。
这几个词在理解时可以让同学联系上下句子解决,如洋溢一词,可以引导同学联系句子,小朋友们在花园里玩时是什么样子?使同学体会小朋友们在玩时的快乐。再联系生活,什么时候洋溢着欢声笑语?然后让同学自已说句子。
还有“隆冬、瑟瑟、冷酷”可能同学也有不懂,也可联系句子,或是用换词法,或让同学想象、做一下动作,马上就可以理解。
4、让同学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指名分段读故事,考虑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在同学读的过程中纠正个别读音,如:
“火辣辣”后两个字读平音。
5、指名说说课文的基本内容。引导同学理清课文是围绕花园的变化和巨人的变化还写的。
三、总结拓展
1、巨人在回来前,回来后,醒悟后态度的变化,使花园也发生了不同的情况,多神奇呀,这倒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讨论。
2、请小朋友们在课下阅读更多的童话故事,比比谁读的童话最多。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小朋友们,在课下你们又读了多少童话故事呀?请大家来简单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吧!读了这么多童话,你有什么收获呢?
2、今天我们就继续来阅读《巨人的花园》这篇童话故事。请一个小朋友先来给大家简单讲一下这个故事吧!
二、朗读感悟
1、请小朋友们自读故事,分别画出,巨人回来前,巨人回来后,巨人醒悟后花园里的情景。
2、交流巨人回来前和回来后的句子。指名分别读这些句子:
⑴ 指导回来前的句子。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呀?是呀,花园里多美呀,用你陶醉的样子美美地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⑵ 回来后呢?请同学们把惨状突出出来,冷。指名读,指名评,再指名读,齐读。
3、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巨人看见小朋友们在花园里玩,生气地把小朋友们赶跑了,请同学们找出巨人赶小朋友们时说的话。
4、读一读这三句话,联系上下文想:巨人说这些话时心里可能是怎么想的?他说话时可能是什么样子的,他的动作、神情如何?根据同学的想象,指导同学分组竞赛读,再指名做动作读。
5、读了这三句话有什么感受呢?
6、当巨人把小朋友们赶小朋友们时,在桃树下有一个小男孩却没有跑,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八自然段想象一下:小男孩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可能会对巨人说些什么?巨人听了小男孩的话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指导同学想象劝说巨人回心转意的语言技巧,例如开始对巨人说话要婉转,然后再让他醒悟)下面我们就来读读下面的局部,请划出巨人醒悟后的句子,指导同学体会巨人这时说的话,这时他的心情如何呢?该怎样读呢?读好巨人的心情变化。
7、读了这篇童话后小朋友们是否有什么体会或发现。请谈一谈。尊重同学的个性体验。
三、拓展练习
1、先择自已喜欢的局部进行再次体会,可以几个人扮演,也可以再去读读有关段落,也可以与同学就哪个人展开评论。并把喜欢的句子誊写下来。
2、在课下自搜集自已喜欢的童话。
第三课时
一、交流各自所读的童话
将各自搜集到的自已喜欢的童话,互相交流,然后小组结合商量以自己的形式汇报展示。挑个别小组在全班展示交流。
二、改童话
其实,我们人人可以创作童话。首先,让我们来改一改。角色变换一下:把巨人变成智慧爷爷的角色, 把小男孩变成小巫的角色,题目变成《小巫的花园》。起因是:小巫和伙伴们在玩耍时发生了矛盾,于是他便把伙伴们赶出了自身家的花园,故事便开始了。
师生一起改写。
三、编童话
中外童话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它故事语言生动,情节奇异。它按人物形象,通常见的有常人体童话、拟人体童话和超人体童话。常人体童话人物都是人,但这些人的性格、行动、等都特分别奇夸张,比方《皇帝的新装》。拟人体童话,是通过拟人的手法使非人类的事物具有思想、感情和人的性格行为,如《木偶奇遇记》。超人体童话主要描写自然的人特和他们的活动,借助逾越常人和自然的、妖或宝来展开情节,如《神笔马良》。让我们学着读童话、讲童话、编童话、演童话,从童话的宝库中得到更多的宝物。下面就请小朋友们,根据自身对事物的认识,创编一篇童话。先想好要揭示的道理,然后用一个故事通过对比的方法寄托其中,给人以启迪和教益。
同学各自开始创编,大约15~20分钟后交流:
1、请每位同学介绍自身编写童话的题目。
2、选择其中的1~2篇由作者诵读,全班同学一起协助修改,使之成为一篇优秀习作。
3、同学们每小组选出一篇童话进行练习扮演。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品味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审美情趣。
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教学准备
幻灯片,有关泰山的图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授课时间: 累计节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诗,背诗
作为一首古诗,在形式上有它特有的规律,在朗读方面,要在理解诗句意思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选用恰当的情感来进行朗读,读时注意诗的节奏的变化,要读出诗的韵味。
参考节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四、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
教学反思:
授课时间: 累计节数:
第二课时
一、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注释的内容,从整体上感悟诗句的意思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各自的资料,来感悟诗句的内容,体会诗句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尝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二、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横亘于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遣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板书设计
远望
近望
望岳 凝望 惊叹、赞美、陶醉、豪迈
愿望
语文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
《刻舟求剑》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进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宝剑。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
《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身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身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刻舟求剑》共三句话,分三层,先讲楚人坐船过江掉剑,在船上刻记号,然后讲停船后,楚人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找剑。最后讲作者的评论,刻舟求剑得不到剑的原因。
《郑人买履》分两层,先陈说这个人从量尺码准备买鞋到后来“遂不得履”的全过程;然后用简单的对话点明他没买到鞋的原因。前后两局部的内在联系都很紧密。
这种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某种含蓄和幽默。
〖要点提示
1.选编这两则寓言的意图是,在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基础上,继续读一点文言文,为初中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2.除了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身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的难点。而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展开考虑,讨论,可作为教学的重点。
3.指导朗读是教学重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读文的经验。现在的学生阅读古文的障碍在于古文词语、句式运用与现代文存在差异。这种障碍的消除,对小学生来说,不能讲古汉语的词法、句法。主要方法是:首先让学生参考注释揣测句子的大意,然后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悟句子以至全文的意思。在学生练习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两则寓言的朗读,除了需要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
〖教学建议
1.这两则寓言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很多不同,然而有译文可供借助,小学生读起来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应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战略。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身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不要讲语法知识。教材中的注释,不只可以协助学生理解词、句,还可让学生从中逐步体会古今词义、表达方法的不同。要启发学生善于充沛利用,但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注释。
2.建议如下教学步骤:首先,教师范读,让学生借助注释试读课文,力求了解句子的意思;接着,指导朗读,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在反复读文中进一步感悟句子的'意思;而后,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寓言故事;最后,讨论、理解寓意,并联系实际谈谈感受。
3.理解求剑的人为什么求不到剑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可以演示船能活动的投影片,也可以在黑板上画上波浪线表示江水,把用硬纸剪成的小船挂在一条线上,再把纸剪成的宝剑从船上掉入江中,把纸剪贴在黑板上,拉动小船至岸边。让学生从观察中知道,船移动了,船舷上的记号也跟着移动,但掉在江里的宝剑没有跟着船移动。从而使学生懂得,那个人想等船靠岸后再从船舷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肯定是捞不到宝剑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必需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置事情。情况变了,处置的方法也要跟着变化。
4.理解买履的人为什么买不到履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得出结论,宁可相信自身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身的脚的人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所以买不到履。小组、班级讨论:郑国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从这则寓言联系生活想开去,你能悟出寓言告诉人们的一个什么道理?举出实例说一说。
〖学习生字3个
本课的三个生字应让学生注意读音。矣:为文言助词,相当于“了”。
〖考虑交流
求剑的楚人为什么求不到剑?
因为船移动了,船舷上的记号也跟着移动,但掉在江里的宝剑没有跟着船移动。那个人想等船靠岸后再从船舷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肯定是捞不到宝剑的。
买履的郑人为什么买不到履?
因为郑人宁可相信自身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身的脚,他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所以买不到履。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语文燕子教案11-19
语文小学教案05-30
语文教案07-20
(经典)语文教案07-23
(精选)语文教案08-15
[经典]语文教案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