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21 10:59:51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选6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精选6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时间的可贵。

  2.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发奋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偷”指的是谁。

  2.指导学生明白时间可贵的道理。

  教学方法:

  诵读法、感悟法、讨论法、自学法

  教学准备:

  学案、课文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一、 复习生字词。

  ( ) ( ) ( ) ( ) ( ) ( ) 作家 摇动 猜猜 舍不得 浪费 懒觉 ( ) ( ) ( ) ( ) ( ) ( ) 警察 厉害 宝贵 知识 贪玩 成绩 ( ) ( ) ( ) 影子 惊奇 睁大眼睛 (课前让学生给生字注音,组内交换批改。小老师帯读)

  二、 自读课文,质疑。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了课文后,我会思考提出问题:

  三、 引导学生小组内讨论学习,解疑。

  1、找出小明和爸爸的对话,用“ ”划出,并选择其中的一次对话在小组内分角色有感情地读读。

  2、请小组展示读,老师适时引导理解感悟句子。

  ①您是怕妈妈说您懒,还是怕爷爷拧耳朵呢?(指导用“是还是”说话)

  ②在你睡懒觉的时,它偷走你宝贵的`时光;在你上课不专心的时候,

  它偷走你就要得到的知识;在你贪玩的时候,它偷走你应该取得的成绩(引导学生明白:当我们睡懒觉的时候,时间就白白的浪费了;因为我们上课不专心听课,时间就又浪费了,知识就没有学好;因为我们贪玩,学不好知识,成绩就跟不上了。)

  ③总是悄悄地来,悄悄地去,看不见影子,也听不到脚步声。

  3、小组讨论归纳小结。

  ①这厉害的“小偷”偷走了我们什么“东西”呢?(时光、知识、成绩)

  ②这厉害的“小偷”是谁?(睡懒觉、不专心、贪玩)

  4、明理悟情(教育学生懂得珍惜时间)

  四、巩固练习

  1、仿写句子。您是怕妈妈说您懒,还是怕爷爷拧耳朵呢?

  2、我会查找有关珍惜时间的格言:

  五、整理与评价

  1、自我评价:认真,自我奖励( ) 还行( ) 需加油( )

  2、小组内评价:积极参与讨论( ) 团结协作( )大胆表现( )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对促动今后更大的进步)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自读课文,了解以米开朗琪罗为代表的雕塑风格和以罗丹为代表的现代雕塑风格。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猜图中的雕塑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引导学生了解以米开朗琪罗为代表的雕塑风格和以罗丹为代表的现代雕塑风格,理解罗丹的创造对艺术发展的贡献。 通过解读文中意蕴丰富的句子,读中感悟,理解罗丹的创造在艺术上的突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罗丹的创造对艺术发展的贡献。 体会罗丹勇于探索的精神,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具有永恒的价值。

  重点难点:

  1.感悟罗丹的创造对艺术发展的贡献是本文的`重点。可以通过让学生“猜图中的雕塑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把作品与课文中对不同时期雕塑风格的描述联系起来,进而了解以米开朗琪罗为代表的雕塑风格和以罗丹为代表的现代雕塑风格,理解罗丹的创造对艺术发展的贡献。

  2.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罗丹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的价值,可以抓住文中意蕴丰富的句子解读,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如课文题目《走路的人》,课文结尾“他就如同他的杰作《走路的人》一样,一直在走着,不停地走着。”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前搜集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作品图片和以罗丹为代表的现代雕塑作品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猜雕塑作品的创作时期

  1.板书课题。

  2.出示课件看图片,猜图中雕塑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

  二、欣赏作品,介绍两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1.介绍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米开朗琪罗。出示课件

  2.课件欣赏米开朗琪罗代表作品。

  3.介绍现代雕塑的代表人物——罗丹。出示课件

  4.出示课件欣赏罗丹的代表作品。

  三、初读课文,了解不同时期的雕塑风格

  1.自由读课文,比较两个不同时期雕塑的不同风格。

  2.交流讨论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出示课件

  3.通过两种不同艺术风格的强烈对比,理解罗丹在艺术上的突破。

  4.联系课文中对不同时期雕塑风格的描述,再来判断自己猜的作品时期是否正确。

  四、细细品读,欣赏罗丹作品的奇特

  1.出示相关课件1900年,第5届世界博览会在法国巴黎举行。在这次世博会上,罗丹展出了150件作品。

  2.出示相关课件一尊奇特的雕塑作品。

  3.小女孩儿看到了一尊怎样的雕塑作品?

  4.品读句子,体会雕塑的奇特。

  5.抓住“看了很久”“惶惑不解”两个词,体会小女孩儿看到这尊雕塑后的反应。

  6.面对小女孩儿的询问,罗丹是怎么说的?出示课件句子

  7.品读句子,谈体会。

  师: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忽略头、手等次要部分,正是为了突出人物专心走路的姿态。)

  8.这座雕塑就是罗丹创作的《走路的人》。出示课件

  五、读中感悟,理解罗丹对艺术发展的贡献

  1.这尊雕塑的出现,说明了一种什么样的艺术风格的诞生?

  由罗丹创造的、全新的艺术风格。

  2.由小女孩儿的反应,想象大众对这种艺术风格的看法。

  3.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大众对这种新的艺术风格不是一下子就能理解和接受?

  4.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指导。(受传统的雕塑风格的影响)

  5.这种新的艺术风格的诞生的意义。

  教师相机指导。(是罗丹在艺术上的突破,是对大众审美情趣的一种超越,正是艺术生命力之所在。影响到后来整个雕塑艺术的发展。)

  六、解读重点语句 ,深入理解课文

  1.出示课件他就如同他的杰作《走路的人》一样,一直在走着,不停地走着。

  2.说一下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有双重意蕴,“一直在走着,不停地走着。”既是指作品《走路的人》的艺术主题,又是指罗丹用毕生的精力去追求更新、更高的艺术境界,在艺术的道路上从来没有停下过探索的脚步。

  3.出示课件假如在1900年第五届巴黎世博会上,你是一名记者,请你来采访一下罗丹先生。

  4.模拟采访。同桌两人情景对话。

  5.20xx年,第41届世博会将首次在中国举行。作为参观者,你希望在世博会上看到什么样的艺术作品或科技作品?出示课件

  七、理解文题,升华对主题的理解

  1.思考:课文为什么以 “走路的人”为题?课件出示

  2.归纳学生发言。

  “走”不仅是雕塑所表现的动作,也是罗丹要借雕塑来表达的一种观念和主张。

  凡是立志于探索创新的人,都可以叫“走路的人”。

  3.我们都是“走路的人”!课件

  4.谈学习这篇文章后的收获。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2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四字词语。

  3、通过人物的言行感受卖木雕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4、能够用几句话夸夸黑人少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课

  1、你们知道非洲吗?说说非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物产,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

  2、了解大瀑布

  图片出示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并读好这个词语。

  3、展示非洲的木雕工艺品

  非洲的木雕工艺品非常有名。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有关非洲木雕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不懂的词语做出记号。小组同学互相解决。

  2、认字,读词语。

  三、重点书写:售、掏、辨、卖。

  四、学生质疑,根据学生问题解决部分词语的意思,同时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名不虚传、清晰可辨、游人如织、出售、掏钱

  二、精读课文

  1、抓重点词句,体会“我”对木雕象墩的喜爱。

  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真是(名不虚传),那里景色(壮观),游人(如织)。那里的木雕工艺品(琳琅满目),(各式各样)。那些象墩(构思新奇),大象雕的(栩栩如生)。

  2、请快速默读全文,用横线画出我喜爱木雕象墩的句子,并讲讲理由。

  3、交流:

  “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我的喜爱,并进行品读。

  (“捧”字上的发挥。象墩很重,课文里说沉甸甸的,我很喜爱它,就进距离观赏它,像捧着宝贝一样小心呵护着它。“仔细”我是那么认真的看着,我在观察我的心爱的事物才会这么仔细的。我仔细观赏的观赏也可以看出来的。观赏是观看又欣赏。对于艺术品才会用观赏一词。在我的眼里,这个木雕象墩已经不再是普通的工艺品,它是我仔细挑选后目光定格的焦点,是我最喜爱的东西。爱不释手,看图是什么意思?释做什么解释呢?)

  (2)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这时候会想些什么呢?想象说话。

  “太好了!”我高兴地喊起来,掏出钱包就要付钱。

  从太好了,高兴,喊,就要这几个词语可以看出我喜爱。

  3、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我遗憾的是什么呢?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黑人少年的美好心灵

  木雕象墩的确使人爱不释手,使“我”心动。但是黑人少年的言行更让人感动。

  自由读课文的第5到15自然段,想想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交流:

  预案A

  少年摆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我们是朋友!”我感动极了,连声说,“我们是朋友!”

  (1)这里的“我们”意思一样吗?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2)中国和非洲有过怎样的深厚友谊呢?提供背景资料。

  ○“暮色中,我忽然发现在一堆隆起的岩石上……他是专门在这里等候我的。”

  黑人少年坐在一堆隆起的岩石上,心想:为了( ),我一定要在这里等到那位中国游客。

  预案B

  “暮色中,我忽然发现在一堆隆起的岩石上……他是专门在这里等候我的。”

  黑人少年坐在一堆隆起的岩石上,心想:为了( ),我一定要在这里等到那位中国游客。带着这个问题读上下文,解决问题。

  ○联系上文,学习“遗憾句子。”

  ○联系下文,学习最后几句。

  少年摆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我们是朋友!”我感动极了,连声说,“我们是朋友!”

  (1)这里的“我们”意思一样吗?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2)中国和非洲有过怎样的深厚友谊呢?提供背景资料。

  4、小结。

  黑人少年哪里是在卖木雕,分明是把木雕送给了这位中国游客。而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是来实践自己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实践“我们是朋友”的诺言。

  5、让我们带着崇敬之情再来读读课文吧。师生分角色朗读10到15段。

  创境写话。

  我手里捧着拳头大小的木雕小象墩,同行的伙伴都向黑人少年投去了赞赏的目光。为首的我们的带队领导林武同志。他兴奋的说:“( ) 。”接着林武同志的发言,我不无感慨地说:“( )。”一行人中有一个和黑人少年一般大小的男孩,他从队伍后面挤上来说:“( )。”我们的谈话被树林边出售凉茶的本地居民——一个同样黝黑皮肤的中年男士听到了。他也凑上来说:“( )。”

  教学反思:

  在特级教师的评比中,正好选中的就是这篇课文,而且我们都可以享受一场“特级”盛宴,“准特级”们都上了这一课,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我校的晓蓉老师的课,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吴老师的课堂轻松的氛围,吴老师很亲切,但同样很亲切的人很多,但吴老师的功力让我想起了维果茨基所描述的一位老教师,从他的嘴里说出的一句简单的:孩子们好!都具有无穷的魔力。吴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整体、个体的调控也很到位,对孩子在课堂上出现的任何问题都能够及时地进行反馈,这就是我们所进行的关注差异、符合差异的教学啊。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卖木雕的少年,卖木雕的少年- 教案,卖木雕的少年 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学会生字,理解它所组成的词。

  2、 正确流利、与感情的读课文,背诵课文。

  3、 体会比喻句。

  4、 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与感情的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

  课内外结合,体味作者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

  图文结合,朗读感悟长城和运河的雄伟和壮丽。

  课时布置: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出示图片,板书课题

  2、 生齐读课题

  3、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想知道更多吗?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 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

  (2) 感知主要内容的

  (2) 会读会认田字格中的生字.

  (3)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 不朽 发明 奇迹 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同学不良的学习习惯,协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 蜿蜒 嘉峪关 谱写

  不朽 发明奇迹 天堂 杭州 绸带

  (2)指名读这些词语.

  (3)指名初步解释词语.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体悟课文内容

  1 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局部都围绕“奇迹”写了哪三个方面?

  2 同学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局部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身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异的景象呢?

  2.讲读.

  3 比较:“奇异”在不在句子中的异同。

  4 “穿行”能否改成“爬行”? (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示在哪些地方? 用

  5 自身的话说一说.

  6 你觉得长城怎样? “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的意思。

  7 诗篇.“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 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

  8“发明”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9 “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发明了这人间奇迹? 是俺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俺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发明了这人间奇迹.

  10最后两行在第一局部中起什么作用? (突出中心)

  11.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 (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 (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发明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 (敬佩并自豪地)

  12、将第一局部三方面内容分组读. 生评议.

  13、 指名读, 生评议.

  14 、齐读.

  五.安排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

  注意“坐姿四诀”和握笔姿势.

  2.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

  巨龙 连绵起伏 奇迹 曲折 蜿蜒

语文教案 篇5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为了搞清这个问题,先请小朋友们默读课文第三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生:(默读课文第三段)

  师:好。小朋友,列宁的住处在哪儿?要是你们能说出来,我就把它画出来,好吗?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师:(边板画示意图边说)这座小山离莫斯科不远,山下有一条小路,列宁边走边看,看到了花丛。谁能说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花丛在路边。书上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说明花丛在路边。

  师:对了,花丛在路边。(边说边画花丛)那么,园子在哪儿?

  生: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你怎么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生:因为书上说那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说明花丛离园子不太远,所以我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对。(边说边画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呢?

  生:养蜂人的小房子在园子旁边。

  师:(板画房子)房子旁边还有什么?

  生:房子旁边应该画上几个蜂箱,因为养蜂人要照管蜜蜂,所以把蜂箱放在房子旁边。

  生:所以列宁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板画蜂箱)小朋友们真聪明,自己已经能读懂书,把这些地方搞清楚了。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说?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山下有一条小路。小路旁边有花丛。离花丛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园子。园子旁边有一座小房子。那就是养蜂人的家,因为养蜂人在园子里放了许多蜂箱。

  生:(齐鼓掌)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第一句:

  生:(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师: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生: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个养蜂人的吧?

  生:列宁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说得好极了!可是蜜蜂的家在哪儿呢?于是列宁仔细地观察。(板书:观察)什么叫观察?

  生:观察就是有目的地看,仔细地看。

  师:对了,还要一边看一边想。那么,列宁观察什么?他是怎样观察的呢?请一位小朋友读第二句话,我们大家看图。

  (生读第二句话,师在图上添画蜜蜂)

  师:读得很好。列宁在观察什么?

  生:列宁在观察蜜蜂飞行的方向,看这些蜜蜂飞到哪儿去。

  生:列宁看见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

  师:这些蜜蜂飞进去为什么不出来了呢?

  生:因为这些蜜蜂已经飞到家了。

  生:要是没有到家,它们还会继续往前飞。

  师:对了。这时列宁继续观察,又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师:你们想这所小房子是谁的?为什么?

  生:这所小房子是养蜂人的。因为养蜂人和蜜蜂是住在一起的。养蜂人为了照看蜜蜂,总把蜂箱放在自己旁边的。

  师:对了。所以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能找到养蜂人的家。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读读第三句话。

  生:(读第三句)

  师:这句话说什么?

  生:列宁亲自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证明列宁的观察是完全正确的。

  师:对了。观察是不是正确,只有通过试一试才能知道。课文中哪个词证明列宁想的跟看到的完全一样?

  生:果然。

  师:对了。大家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齐读)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

  [1][2]下一页

  教案《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蜜蜂引路》教学实录》,来自网!

  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下面我们把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等一下我还要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

  生:(读第三段课文)

  师:好,谁会看图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努潘怠

  生: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养蜂人养的吧?蜜蜂采了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要是我跟着蜜蜂走,不是就可以找到养蜂人了吗?于是列宁仔细的'观察,发现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他想,蜜蜂总是和养蜂人住在一起的,这座小房子大概就是养蜂人的家吧?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列宁就是这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师:说得好极了。

  (师生鼓掌)

  师:小朋友,养蜂的人看见列宁会怎么想呢?我请一位小朋友读读第四段课文。努哦痢

  生:(读第四段)

  师:读得很好。小朋友,请你们看书上的图,再图文对照,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在说话?

  生:(热烈争论)

  我说是养蜂人在说话,因为他张大嘴巴笑嘻嘻的,看见列宁来很高兴。

  书上说养蜂的人是惊讶地说。可是图上的养蜂人已经不惊讶了,笑嘻嘻的。说明他的话已经说过了,这时候是列宁在说话。

  我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书上“列宁笑着说”,图上的列宁正在笑,所以是列宁在说话。

  我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引到这儿来的。”养蜂人听了恍然大悟,也高兴得笑起来。

  师:现在老师根据书上说的表演一下,你们看到底是谁在说话。(师边做动作边有感情的朗读,表演后)谁在说话?

  生:(齐呼)列宁。

  师:小朋友,你们很聪明,不仅读懂了课文,还像列宁一样会观察,会思考,真能干!老师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微笑着告诉养蜂人,是你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呢?

  生:因为列宁不知道养蜂人住在哪儿,今天突然来到了养蜂人的家,所以养蜂人感到很惊讶。

  生:列宁是伟大领袖,今天来看望一个普通的养蜂人。这是养蜂人没有想到的,所以他感到又惊讶又激动。

  师:对了。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好,你来读。

  生:(很有感情地读)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师:读得好。惊讶得眼睛都睁大了。列宁的话要读得很亲切,很有风趣。谁来试一试。(生纷纷举手。都想试一试)

  生:(读列宁的话,边读边学图上的列宁做手势)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生高兴地笑了)

  师:读得很有感情,真好。小朋友,什么叫向导?

  生:向导就是带路的人。

  师:那么在这课书里,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

  生:(齐)蜜蜂。

  师:对了。是蜜蜂。但是你们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

  生:不能。

  师:那么,列宁是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

  生:列宁有丰富的知识,他很了解蜜蜂,知道蜜蜂采了蜜要飞回蜂房去。列宁跟着蜜蜂走就找到了养蜂人的家。

  生:列宁是靠动脑筋,想办法,仔细观察找到养蜂人的。

  师:对了。列宁是靠动筋,想办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这就告诉我们,今后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地看,认真地想,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读课文,说说“孤僻、不屑、呆滞、嘉奖、懵懵懂懂”等词的意思,了解课文内容。

  2、找出课文中描写作者心理活动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体会作者的思想变化,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要知道,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的意思,体会课题含义。

  教学重点:

  抓住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并有感情地读出。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的意思:我的虚荣和脆弱让我受到的伤害是罪有应得,因为我从来就没能积累起受人尊重和宠爱的财富与引以为荣的值得骄傲的资本!——我这样的.学生,其实只配坐最后一排。并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

  有个女孩,一直以来自认为又丑又笨,脾气倔强、性格孤僻,老师只好把她安排在最后一排。她自暴自弃,非常自卑。五年级时,她却改变了。想知道发生在这个坐在最后一排的女孩身上的故事吗?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出示要求:读通课文,理解文中的新词。想想:课文主要写了“我”的两件事,是哪两件事?

  2、交流:

  出示填空,根据填空,说说课文主要写了“我”哪两件事?

  课文主要写了在语文自习课上,我因白老师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__,在当天夜里,_____________,认认真真地补上了__________________。在后来的数学课上,我又因白老师_____________感动得_______________,几天后,对语文测验____________,取得了第一名,白老师为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再读课文,抓住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

  1、白老师改变了“我”。从与白老师认识的第一天起,“我”的内心就不断地因受到白老师的“注意”而翻动着。默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作者心理活动的语句。集体交流。

  2、出示:“我不屑地瞧着她………她会知道……”。

  (1)“不屑”是什么意思?联系上文的内容和你的生活想想“她会知道……”这里“我”可能还会想些什么吗?

  (2)“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3)指导朗读出轻视、嘲弄、愤愤不平的语气。

  3、出示:“每当她带着清香的气息悠悠离去时,每当她弯下腰挨近我低低地和我说这说那时,每当她那满含笑意的目光注视着我时,我都感到从未有过的紧张、激动、惭愧和欢乐。……其实只配坐最后一排。”一句。

  (1)自由读读这句话,对作者这样的想法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预设:“我”为什么会感到从未有过的“惭愧”呢?

  (2)出示练习,联系上下文,小组讨论。

  每当她带着清香的气息悠悠离去时,每当她弯下腰挨近我低低地和我说这说那时,每当她那满含笑意的目光注视着我时,我感到从未有过的惭愧,惭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交流。

  愤愤不平、嘲弄、轻视——她真有这样的神通吗?她会知道……她会知道……

  自暴自弃——做一些毫无意义的遐想、其他的根本懒得做……

  虚荣、倔强——不想坐最后一排却倔着性子坐在最后一排……

  没能积累起受人尊重和宠爱的财富与引以为荣值得骄傲的资本——成绩差、作业不好好做……

  (4)引读:所以,作者说“我这才发现,我以往的愤愤不平和自暴自弃是,我的虚荣和脆弱让我受到的伤害是,因为我,像我这样的学生,( ) 。

  (5)指导朗读出惭愧、自责的感情。

  (6)读在白老师的特别“注意”下,我笨拙勤恳的努力终于使我在语文测验中获得第一名,这震住了我,而白老师的话更让我热泪汹涌而出。

  出示“要知道,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

  (7)默读课文第二件事,联系“我”的变化,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8)听了老师的话,此时的“我”会怎么想呢?(感激)

  想像说话:我的热泪汹涌而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总结。

  师:这件事已经过去许多年了,这许多年里作者淡忘了很多人和事,但那最后一排的位置和白老师的笑容至今仍历历在目,刻骨铭心。我知道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她,不会忘记这样—个把我的生命和灵魂引向另一种暖度、亮度与高度的享受的人。

  五、作业。

  这是一篇赞美老师的感人文章,也请你来写写自己的老师或写写你心目中的好老师。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语文燕子教案11-19

语文小学教案05-30

语文教案07-20

(经典)语文教案07-23

(精选)语文教案08-15

[经典]语文教案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