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26 08:24:13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集合9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集合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理解新词。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这个小村庄什么样?村庄里住着什么样的人?村庄里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

  二、教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检查自学生字、字词情况。

  1.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斧”读“fǔ”,不要读成“fó”或“fǒu”

  “造”读“zào”,不要读成“zhào”

  2.分析、识记字形。

  “犁”上下结构,下边是年“牛”字,不要写成“木”字。

  “栋”左右结构,注意“栋”和“炼”的右半部分。

  “具”中间是三横,不要写成两横。

  “冒”这个字是上宽下窄,上扁下长;“冒”字的上部分不是“曰”字,第三、四笔的'“横”与两边是不相连的,可和下部分里边的“横”做比较。

  3.难确定的部首。

  犁:查“牛”字部

  具:查“八”字部

  黎:查“禾”字部

  4.理解词语

  斧头:也叫“斧子”。砍竹、木等用的金属工具,头呈楔形,装有木柄。

  造犁:制作翻土用的家具。

  不断:连续不间断。

  拎起:用手提起。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一栋栋:一座座。

  应有尽有:应该有的全都有了,表示一切齐备。

  锋利:(工具、武器等)头尖或刃薄,容易刺入或切入物体。

  黎明: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本文指洪水来势迅猛,势不可挡。

  何处:什么地方。

  包括:包含(或列举各部分或着重指出某一部分)。

  奇多:出人意料的多,或罕见、少有得多。

  四、自由读文,把你不明白的句子画下来。

  五、作业

  1.写生字、字词。

  2.读书。

  3.查找与环保有关的资料。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练写醒、胸、摆、接、礼、群

  教学目标:

  1、知道左右结构的字在字形结构上的特点,在书写时能较准确地运用。

  2、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激发学生对汉字喜欢的情感。

  3、了解初步的书法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对汉字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知道“醒、胸、摆、接、礼、群”等字在字形结构上的特点,能书写好作业的这些字。

  教学准备:田字格卡片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回顾导入。

  简单回顾上学期“左窄右宽的字”的特点:上平下缩、左长右短、上缩下平、上平下平、上缩下伸的特点。

  二、指导练写本课的字。

  1、读帖观察书写“醒、胸、摆、接、礼、群”字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整体要领:

  (1)左右松紧适度。

  (2)注意左右部分的宽窄、长短、高低、大小。

  2、个别指导。

  醒:左边中间的'横要短,左右一样宽,一样齐。

  胸:右边被包围部分是“凶”,不要写漏了竖。

  摆:左窄右宽,下面是“去”,要写正确。

  接:右边的“妾”,女要写的扁。

  礼:左边的第一点和右边的竖对正。

  群:左上的第2笔要出头。

  3、教师范写。

  4、学生临写,师巡视评价。

  四、学生练写,师巡视指导。

  注意:提示书写姿势要正确。

  五、总结评价,展示作品。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简析】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状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抒写了“我”由此产生的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享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 能识记本课生字词及文学常识。

  ②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③能梳理本文思路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④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2.过程与方法:

  借助资料,自读分析,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观察大自然,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教学重点】 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学会观察大自然。

  【教学难点】 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的方法来写景状物。

  【教学准备】

  教师:巴金资料、星空图片、儿歌《小星星》、课文朗读录音等制作成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想】

  教学本篇文章可按照“初读---精读---研读---赏读”的思路,引导学生通过感悟讨论,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仰望星空,依然望见那颗星,依然感受到那颗星在照亮文坛,他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中国现当代文坛的巨匠巴金先生,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精美散文《繁星》,进而走近他的文学世界,感受其文学的魅力。

  1.走近作者:(幻灯片展示)

  本文作者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fèi)甘,四川成都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现当代文坛的巨匠,是新文学的开拓者,被誉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20xx年被授予“人民作家”的荣誉称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鲁迅称他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2.背景介绍:(幻灯片展示)

  1927年1月15日,巴金爷爷乘法国邮船“昂热”号离开上海前往法国,为的是学习经济学,“向西方寻求真理”。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爷爷撰写了38则《海行杂记》。《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3.文体知识:(可在预习课文时展示认知)

  本文的体裁是游记,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

  取材范围: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有趣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画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内容上可以写人记事,也可以写景状物。所写内容一般是作者自我感悟最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

  写法特点: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

  二、测评反思: [方法:师生问答,交流反馈。]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舱 cāng 面 摇摇欲坠zhuì

  霎 shà眼  半明半昧mèi

  2.词语解释:

  纳凉:乘凉。 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霎眼:眨眼。 半明半昧:一会儿明亮一会儿昏暗。

  3.本文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观看繁星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时间顺序:从前 三年前 如今)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三、揭示目标:1.2.3.(1分钟)

  四、整体感知: [方法: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听课文配乐朗读,理清课文脉络?(媒体、幻灯片展示)

  一(1):写作者从前在家乡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二(2):写作者三年前在南京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三 (3、4) :写作者如今在海上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2.从课文中勾画出作者三次观看繁星的时间、地点和感受,完成下面的表格:(幻灯片展示)

  时 间 地 点 感 受(可用原句回答) 情感表达有何不同?

  [下一环节进行] 第一次 从 前 在家乡 甜蜜 温馨(…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对星天的依恋之情。 第二次 三年前 在南京

  亲密 投机(…我的朋友,…在和我谈话一样。) 与星星的伙伴之情。 第三次 如 今 在海上 惬意 信赖(对我霎眼,…它们在小声说话。) 与星星的知心之情。 五、重点探究: [方法:精读课文,讨论交流。]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本段首句“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开篇点题,表露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为下文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作铺垫。)

  2.看课文插图,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如何理解星光“虽然微小”,却“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因为当时作者很年轻,充满幻想,充满朝气,所以他在“微小”的星光中,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3.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

  本段末句“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那个巨人”指的是什么?“跑”字在句中有何作用?

  (“那个巨人”指的是“巨人星座”。“跑”既写出了巨人星座的形状,又暗示了船在前行,本句话运用联想和想像的方法来写景状物,表达了作者心中涌动的喜悦之情。)

  六、难点突破: [方法: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结合作者三次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分析其各自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为什么会有所不同?

  ((依恋---伙伴---知心; (情感表达方面有所不同是因为作者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

  2.读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思考:哪些内容写的是实景?哪些内容是作者的想像和联想?请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回答。

  (实景: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

  想像和联想:船在动,星也在动; 我好像看见…;

  我仿佛看见…我仿佛听见…;

  他用手指着:…; 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小结:这两个自然段由实到虚,采用联想和想像的手法,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七、美点赏析: [方法:赏读课文,体验感悟。]

  本文善用修辞,语言优美。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例句:“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赏析:本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摇摇欲坠的无数星星”比作“无数萤火虫”,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修辞+好处]

  1.排比句:“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赏析: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依次从触觉、听觉和幻觉的角度描写了海上之夜的柔美、静谧和奇妙。 [修辞+感官+内容]

  2.拟人句:“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赏析:本句话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修辞+效果]

  八、总结提升: [方法:师生总结、归纳。]

  (1)内容小结:《繁星》是一篇优美的描写星空的抒情散文。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2)写法借鉴:

  (善用修辞来表情达意。

  (运用联想和想像的方法来写景状物(由实到虚,虚实结合);

  (3)学法归纳:学习散文(游记),建议同学们先初读,整体感知;后精读,研究重点;再研读,探究难点和疑点;最后赏读,体验感悟。

  九、精练达标: [方法:当堂测试。]

  1.本文作者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他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2.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3.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时 间 地  点 感  受 情感表达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十、作业布置:

  积累本篇文章中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

  背诵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附:板书设计

  《繁星》 巴金

  时 间

  地 点

  感 受(可用原句回答)

  情感表达有何不同?

  第一次

  从 前

  在家乡

  甜蜜 温馨(…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对星天的依恋之情。

  第二次

  三年前

  在南京

  亲密 投机(…我的朋友,…在和我谈话一样。)

  与星星的伙伴之情。

  第三次

  如 今

  在海上

  惬意 信赖(对我霎眼,…它们在小声说话。)

  与星星的知心之情。

  酷爱星天 热爱自然 追求光明

  仰望璀璨的星空 抒发美好的情怀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能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流利的表达,内容比较充实。

  2、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写好后与同学交流,学习彼此的长处,互相修改习作。

  3、学习掌握透过字面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说话、作文中运用。

  4、积累带动物名称的成语。

  课前准备

  1、实物投影仪

  2、观察、记录自己喜欢的动物(外形、脾气、怎样进食、嬉戏、休息),或收集照片,描画动物。

  3、查找带动物名称的成语。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高傲的白鹅,性格古怪的猫,慈祥、尽职的母鸡……在喜爱他们的作者笔下,一只只小动物栩栩如生。同学们,你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吗?在于动物的相处中,你一定觉得很有趣吧!今天,我们通过交流,共同分享这些乐趣,好吗?

  二、全班交流

  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的名称。

  三、分组交流

  1:分组:喜欢同一种动物的同学自由组成一组。

  2出示要求:

  a)具体说出动物的特点;

  b)表达真情实感;

  c)认真听,进行评议。

  3分组交流。

  四、全班汇报

  汇报提示:

  1形式:可结合展示“观察记录”“动物照片”“动物画像”或表演,进行发言。

  2内容:可从外形、脾气、进食、嬉戏、休息等方面说说特点。

  评价提示:

  可采用问答、发表看法、评选等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互动。

  五、拓展延伸

  喜欢同一种动物的同学自由组成一组,把自己的“观察记录”“动物照片”“动物画像”等材料组合成一份手抄报,向大家展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

  第二、三课时

  作文

  展示台

  展示各组完成的手抄报,激发兴趣。

  明确习作要求

  学生自读习作提示,:明确要求: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

  精彩回放

  1回忆自己和动物相处中发生的事。注意哪些情景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2与同桌交流印象最深的一幕。

  习作与评议

  1学生试写,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2出示学生习作片段,引导评议,进行修改。

  3四人小组轮流读自己的习作,共同进行评议。教师巡视,及时点拨。

  4每组推选一个精彩片断,交流赏析。

  修改习作,誊写习作。

  展示优秀习作

  优秀习作贴在“学习园地”展示,其他同学参观评议。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1自由读文中的三个句子。

  2想一想:小林和小东有什么发现,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为什么?

  3小林说的“学习运用这种方法”指的是什么?

  4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1)自主发现;

  (2)组内交流。

  5想想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例子,进行交流。

  6联系自己的习作,有运用这种方法吗?

  日积月累

  1自读成语,要求读的正确。

  2你发现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3自选一个成语,讲讲成语的故事或意思。

  4游戏:成语接龙

  5竞赛。每组推荐一名学生在括号里填上动物的名称。看看谁是胜者。

  九()一毛对()弹琴如()得水()死狐悲

  杯弓()影()毛蒜皮()立鸡群指()为马

  为()作伥车水()龙万()更新门可罗()

  ()()点水顺手牵()哀()遍野抱头()窜

  课外延伸

  尝试积累带有十二生肖的成语。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知道读报的好处以和如何读报。

  2、懂得为什么要养成读报的好习惯以和怎样才干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自学课文。

  1、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二、了解全文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

  1、了解结构。

  第一段(1——3自然段):每天读报的好处。

  第二段(4——5自然段):怎样读报〉

  第三段(6——7自然段):读报的收益。

  2、大家交流读报的好处以和收益。

  3、理解:

  (1)原来读报读得着迷了,把锅里煮的佳肴忘到九霄云外,鸡鸭鱼肉变成了一堆黑炭。

  写出了读报入迷的程度,也说明报纸作为人的一种精神需求,有时会超出人对物质的'需求。

  (2)这样,报纸就天天有新内容,每天都会给你新的感受,新的启示。

  这里连用了三个“新”字,第一个“新”表示报纸的时效快,紧跟时代和社会,后两个“新”说明人们不时地通过报纸了解社会,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三、了解课文的写作特色

  1、全文用了不少问句,比方:“报纸竟有这么大的魔力吗?”“报纸上有什么东西这样令人着迷?”等,这些放在自然段的开头的问句,揭示了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也提醒了读者对这一问题的注意。

  2、篇末点题。

  3、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全文,发出号召,点明写作本文的用意。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认识“全、奇”等14个生字,会写“爸、全”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与人之间的亲情。

  3.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情感美,喜爱读诗歌。

  教学过程

  (一)猜谜揭题

  1.小小一间房,只有一扇窗,唱歌又演戏,天天翻花样。(猜一家用电器)

  2.谈话:你喜欢看电视吗?说说你最喜欢看什么电视?你知道爸爸妈妈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吗?

  3.看图:这是谁的家,他家都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你知道他们在看什么节目?说说你观察的依据。

  过渡:这家人看电视,真有些奇妙,你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读一读第5课。

  (二)读文思考,感悟体会

  1.读文

  (1)借助拼音自由读。

  (2)自愿试读,纠正字音。

  (3)读准生字,注意“赛”是平舌音,“音”是前鼻音。

  2.思考

  (1)“我”家看电视,很奇妙,表现在哪里?

  (2)读最后一小节,想一想:每人心里都装着一样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3.讨论

  就以上问题,交流自己的感受。

  问题一提示:(先给时间让学生说,再出示句子分析说明)

  爸爸:“明明是个足球迷,却把一场精彩的足球赛关掉,——打瞌睡睡觉。”

  奶奶:“奶奶啥时换了频道?——不看电视只看我们,和我们一起拍手欢笑。”

  我们:“不看球赛,让妈妈听听音乐,看看舞蹈。”

  问题二提示:心里装着的东西是——“爱”(对他人的关爱)。

  4.感悟

  读课文二、三、四节,用“因为……所以……”说话。

  句一:因为爸爸爱奶奶,想让奶奶……,所以……。

  句二:因为奶奶爱我们,想让我们……,所以……。

  句三:因为我们都爱妈妈,想让妈妈……,所以……。

  联系自己家,用“因为……所以……”说话。

  出示课文后面学习伙伴的.提示,练习说话。

  出示课后学习伙伴的提示,让学生说说学了这篇课文的感受。

  (三)逐段朗读,认记生字。

  1.自由轻声读,勾画出课文生字。

  2.小组合作分析生字,交流认记方法。例如:

  合体字:全(人十王)奇(大十可)妙(女十少)精(米十青)

  员(口十贝)音(立十日)

  部首字:却(卩)赛、完(宀)掉、换、拍(扌)写(冖)

  3.游戏活动,巩固生字

  (1)开火车认读生字,看哪组的火车开得快。

  (2)四人小组接词比赛,看哪组接的词语最长。

  全( )( )( )奇( )( )( )

  精( )( )( )赛( )( )( )

  关( )( )( )员( )( )( )

  写( )( )( )音( )( )( )

  4.写字指导

  指导写上下结构的字:重点指导“写、完、家”三个字。

  (四)课后活动

  观察家里人都喜欢看什么电视,学了课文后,该怎么做。

  把课文朗读给爸爸妈妈听,让全家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语文教案 篇7

  教师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情感。

  2、指导学生学习作者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场面描写。

  3、指导学生读写迁移,能完成小练笔。

  学生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习作者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场面描写。

  3、读写迁移,能完成小练笔。

  教学重点、难点:

  送别时老师的叮嘱以及肖邦的情感变化,教学时,要通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等方法带领学生质疑、理解体会。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3课,齐读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对于这样一位伟大人物的刻画,文中却只有一句对他的语言描述,细心的你能快速找到它么?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祖国沦陷→离别祖国→思念祖国→难忘祖国

  2、明确目标: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离别祖国,感受离别的动人场面

  3、效果预期:

  相信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完成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有信心么?准备好了么?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离别的场景,

  梳理全段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策略:默读课文2自然段这段写了告别的哪三个场景?哪个场景深深地打动了你?为什么?圈出关键词语,并在旁边批注感受。

  以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2)四人小组交流:

  (内容包括:1、读懂了什么?2、是从哪里读懂的?3、是怎么读懂的?4、想到了什么?5、还有哪里读不懂?)

  自主学习: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受,各成员进行整理和分工。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交流:

  四人小组上台交流,重点引导汇报以下几点:

  (1)赠送银杯

  (1)(结合文中句子“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交流时引导学生作者是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刻画了这个感人的场景。

  补充时,学生交流出了“宁恋家乡一抔土,莫恋他乡万两金”

  (2)吟唱送别曲

  (结合文中句子“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交流时拓展《即使你远在他乡》歌词,深化学生情感。

  (3)老师叮嘱

  师相机评点:你们很会读书,善于从书中得出自己的见解;你们能从课外资料中应证自己的观点,真了不起!

  指导朗读:让我们把这浓浓的师生离别情,爱国情读出来吧!

  教师小结作者的表达方法。

  任务二:

  快速浏览第4段,肖邦用怎样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的日夜思念?有感情地读一读,交流读书的感受,看看作者的叙述有什么特点?

  (2)四人小组交流:

  (内容包括:1、读懂了什么?2、是从哪里读懂的?3、是怎么读懂的?4、想到了什么?5、还有哪里读不懂?)

  自主学习: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受,各成员进行整理和分工。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交流:

  四人小组上台交流,重点引导汇报以下几点:

  作者是按照先总后分的叙述特点表达的。

  指导朗读

  三、检测导结:

  想象肖邦的同学们离别时的画面是怎样的?试着写一写。

  可以从人物的对话、神态、动作几方面来写。学习作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四、总结:

  课文通过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课题用"把心脏带回祖国"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板书设计

  3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吟唱送别曲 环境描写

  离别祖国 老师叮嘱 神态、动作

  赠送银杯 语言

  【教学总结】

  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平静。我被一个长眠在异国他乡,灵魂却渴望回归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动了。我相信学生们同我一样,也一定或多或少会有感动。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我对本课的教学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揭题质疑

  上课伊始,我首先抓住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题目中的“我”是谁? “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让学生初步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然后话锋一转:可是,肖邦既然如此地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国家?为什么当初要选择离开呢?

  2、带着问题初读探疑

  让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无奈,通过从课内课外获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愤中离开祖国的不得已: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督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

  3、深读课文,抓重点句

  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段,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

  4、讨论解疑、悟情

  我抓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这几个“送别”场面,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从肖邦的神态、动作中体悟他满怀爱国之心、报国无门、远走他乡的无奈和忧愤,当然还有一份对祖国的不舍。当《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送别曲在课堂中响起时,我相信,学生此刻已经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这样,顺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异国他乡用音乐作为武器、拼命工作、忧愤而死的生活经历,就能理解肖邦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和眷恋。

  通过这四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肖邦不仅是一个杰出的音乐家,还是一个满腔热情的爱国者,从而使学生对肖邦的敬仰之情达到沸腾的顶点,同时也使学生在心中升腾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理解了本文之后,引导学生背诵第2自然段。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在通过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说明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和理解说明顺序;

  3.揣摩语言,了解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

  4.领会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筛选有关信息;

  第二课时:理解文章思考,揣摩语言。

  第一课时

  一、提出问题,导人新课

  围绕标题进行讨论,就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并结合生物书上的内容说一说,食物是从哪里来的。

  二、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分组、或分人分段朗读)

  1.掌握下列词语,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参天消耗根系细胞供给吃荤

  秸秆糠麸赫赫有名

  2.老师根据读的情况,有针对性地纠正错误读音。

  三、搜集有关信息,理解课文内容

  讨论:

  1.刚才同学们就自己的理解谈到了食物的来源,而课文的作者是从什么视角来谈这个问题的呢?作者是站在科学的高度,从食物来源最原始的途径和方法来谈论这个问题的。我们从这篇文章中获得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三言两语亦可。)

  提示:

  生物的体积增大了千万倍需要很多的有机物质来组成。

  一切生物只要活着就要消耗能量,一个成年人一天要消耗1400千卡1)g_k的能量。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

  获得食物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一种叫做自养,绿色食物都属于这一类;另一种叫作异养,动物都属这一类。

  世界上除了极个别的细菌能不依赖阳光而靠化学能来合成食物外,其他一切生物都是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获得食物的,等等。

  2.狼和虎一类猛兽并不是以植物为食,为什么说它们归根结底是靠植物来生适?

  提示:因为它们是靠兔子二类的小动物来生存;而兔子一类的小动物则是靠吃草来生活,所以说不吃草的动物归根到底是靠植物来生活的。

  3.自养和异养的生物有什么不同?这两种获得食物的途径有什么联系?

  提示:自养是生物体自己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的食物以满足生长的需要;异养是自己不能制造食物,靠植物来生活。异养所需要的食物是靠自养的植物提供的。

  4.为什么说万物生长靠太阳?先朗读课文的5、6、7自然段,然后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口头概述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并说给同桌听。

  提示:因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离不开阳光,异养生物归根结底是靠自养生物生存。

  复述提纲:根毛从土壤中吸收水分送入叶片,叶片的气孔一方面排出氧气和蒸腾水分,一方面吸人大量的二氧化碳,叶绿体通过吸收太阳光能,把体内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含有高能的有机物质。

  5.朗读课文第10、11自然段,根据课文有关内容,画张图反映大自然动物、植物之间获取食物关系的图,表示自然界生物的食物链。

  6.在获得食物上,人与其他动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朗读思考课文的倒数第2自然段。

  提示:入也属于异养型,但人靠劳动获取食物,并能用各种方法改造植物,饲养动物,会劳动,这是人与动物本质的区别。

  四、课后练习

  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句中的含义:

  参天:(树木等)高耸在天空中。

  贮藏:储藏,保藏。

  秸秆:农作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糠麸:谷类、小麦等农作物籽实的皮。

  赫赫有名:名声盛大显著。

  第二课时

  五、理清思路,研究探讨

  讨论:

  1.如果将课文的内容分为两部分,应该分到哪里?

  提示:1、2自然段写生物对于食物的依赖,食物对于生物的重要作用,由此引出食物的来源,是文章内容的第一部分;第3自然段到文章结束写生物的来源,为第二部分。

  2.课文在说明食物来源时,为什么先说自养,后说异养?这样安排写作顺序有什么好处?

  提示:因为自养是异养的前提,没有自养长成的植物,也就不会有靠异养获得食物的动物。课文是根据事理自身的'逻辑来安排顺序的,这样安排写作顺序有助于将事物的道理说明白。

  3.课文的第一部分如果不要,文章从第二部分写起,开篇就提出问题一切生物都离不开食物。如何获得食物?,这样写行不行?为什么?

  提示:不行。如果这样写,从结构上来看是可以成立的,但从内容上来看,则不完整。作者要说明的除了食物的来源,还涉及食物的归宿,课文的第8自然段明显是与1、2自然段相照应的。前面提出有机物质从哪里来?能量从哪里来?后面则回答植物合成了这些食物,大部分都用来组成躯体和贮藏在种子或块根、块茎中,小部分经呼吸作用又被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同时,放出能量,供给生命活动之用。另外,1、2自然段从生物对于食物的依赖,食物对于生物的重要作用写起,突出了食物的重要,也说明了研究这一问题的实际意义。由此可见,文章的结构是为内容服务的。

  4.课文先介绍了植物、动物获得食物的途径,再说明人类的取食方法。作者为什么突出写人类?

  提示:人类也是大自然自勺产物,在取食方法上有着动物的共性,也是属于异养型。但人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不是被动的顺应自然,而是能够积极主动地掌握自然的规律,用各种方式改造自然。如办绿色加工厂、食物加工厂、饲养厂等,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突出与人类有利于激发我们的责任感,唤起人们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决心。

  5.由本文的写作思路和内容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思维方式有哪些特点?

  提示:看待事物不是用孤立的眼光,而是用联系的眼光,不仅看事物的现象,而且揭示事物的本质

  六、揣摩语言,品味学习

  1.一粒种子能长成参天的大树,一颗鱼卵能变成千斤的大鱼,文章开头为什么从这两桩自然现象写起?

  提示:使读者从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引起思考,把读者吸引到文章所要说明的内容上来。

  2.课文在说明植物的光合作用时用了一系列的比喻,把它们找出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提示:根毛原料采集站

  茎运输干线

  叶子食品加工厂

  叶绿体合成车间

  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化繁为简,把事理说得通俗易懂,另外,用原料采集站和运输干线,食品加工厂和合成车间准确而生动地说明了根毛与茎,叶子与叶绿体之间的关系。

  3.课文在写到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要的原料时,拿制造汽水来作比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这二者在原料的采用上有着某些相同之处,放在一处进行比较,可以加深读者的印象,增强说服力。

  4.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1)一切生物,只要活着就要消耗能量。

  提示:只要活着强调生命与能量密不可分的关系。

  (2)原来.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

  提示:原来连接上下段,从上段的提问有机物质从哪里来,过渡到下段的回答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能量的物质,使文意连贯。另外,原来一词还表达出了一种推究探索的意味。

  (3)叶子就是一个食品加工厂。

  提示:就是使语气十分肯定,说明把叶子比作食品加工厂是十分贴切的。

  (4)这莫不是要制造汽水了?

  提示:用莫不是表示一种推测的语气,使文句显得幽默风趣。

  (5)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光合作用。

  提示:在光合作用前冠以赫赫有名,产生一种拟人的诙谐意味,突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神奇、巨大。

  (6)老虎死后,又成了细菌的乐园。

  提示:把老虎死后的躯体比喻成细菌的乐园,生动有趣地说明了生物之间食物转换的道理。

  七、课后回顾

  学习这篇文章,你一定会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万物生长靠太阳的道理,试写一篇三百字的短文,谈谈你的感想。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识写生字词。

  2.了解居里夫人并读懂文中所写的居里夫人关心、敬爱老师的几件事。

  3.让学生懂得尊敬老师、爱戴老师是一种美德。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居里夫人并读懂居里夫人关心、敬爱老师的几件事,激发学生学习居里夫人尊敬老师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用居里夫人的事业上的成就与她敬师爱师的事相对比,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居里夫人的美好品质。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识写生字词。

  2.了解居里夫人并读懂文中所写的居里夫人关心、敬爱老师的几件事。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居里夫人并读懂居里夫人关心、敬爱老师的几件事。

  教学难点: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居里夫人的美好品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伟大的女士,她是一位波兰科学家,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金,她就是居里夫人。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她的文章《居里夫人和她的老师》。猜一猜,文中可能写些什么内容?

  二、新授课

  (1)自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可以查阅字典,也可以和同学交流交流,还可以问老师。

  (2)指名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提问:本文写了居里夫人和她的老师之间哪几件事?

  要点:一、居里夫人将自己的象牙项链送给老师做旅费回乡。二、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后,居里夫人写信邀请老师到家中做客。三、在盛大的典礼上,居里夫人穿过人群,把老师接到主席台上。

  三、悟中心

  由这几件事,你读出了什么?(居里夫人尊师敬师的美好品质)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板书:

  9、居里夫人和她的老师

  欧俄控届副署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文中所写的居里夫人关心、敬爱老师的.几件事

  2.让学生懂得尊敬老师、爱戴老师是一种美德。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居里夫人关心、敬爱老师的几件事,激发学生学习居里夫人尊敬老师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用居里夫人的事业上的成就与她敬师爱师的事相对比,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居里夫人的美好品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复习

  回顾一下,这篇文章表现了居里夫人什么样的品质?是通过哪几件事来写的?

  三、新授课

  1.教师提问,引发学生思考:文章哪里写出了居里夫人对老师怀着真挚的情感?请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相关语句,在书边做简单的批注。

  2.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意见。

  3.组织学生交流阅读收获。

  要点:

  (1)下了课,玛妮雅走进欧班老师的房间,从脖子上解下一串象牙项链,默默地放在老师的手里,然后用法语说了句为了第厄普从这一段话可以看出,一个幼小的孩子能为老师着想,能体会到老师的难处,能把自己的心爱之物送给老师做旅费,可见对老师的情感多么真挚。

  (2)欧班老师简直不敢收下,以为是邮局弄错了。一位全世界都在传颂的伟大科学家,怎么会给一个又老又穷、默默无闻的教师写信呢?直到邮差肯定没有错,她才用颤抖的手拆开了信封。

  这一段用一个反问句写出了居里夫人虽已成名却不忘恩师。

  (3)居里夫人在典礼中对老师表示敬意,足见她们的真挚感情。

  (4)幸福的泪水挂满了老人的双颊,她的学生对她还是那么热爱,那么尊敬!

  这一段表面是在写欧班老师,实则写居里夫人,通过老师的表情和心理,赞扬了这位伟人的崇高品质。

  4.指导朗读。

  抓住让人感动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读。

  5.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6.布置作业。

  搜集名人尊师敬师的故事,下节课开个故事会。

  四、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语文备课教案11-12

语文燕子教案11-19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下册教案12-14

语文教案(精选)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