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29 11:57:43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通用【9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通用【9篇】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课时安排

  1课时

  《半截蜡烛》教案 A案

  课前准备

  课前查阅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法西斯对德国人的残酷迫害。

  教学过程

  一、揭题,了解故事内容

  1、导语:同学们,晏子的能言善辩,使我们体会到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剧本。(板书:半截蜡烛),从中去感悟文中人物语言的机智巧妙。(学生齐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了解故事内容。

  (1)学生默读,了解故事内容。

  (2)指名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位家庭妇女伯诺德夫人把绝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一天晚上,德国军官闯进她家,点燃了蜡烛。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德军巧妙周旋,保住了蜡烛,保住了蜡烛中的绝密情报,也保住了一家三口的生命。)

  二、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人物语言

  1、过渡:同学们,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那么,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在他们一家与德军的巧妙周旋中,你认为谁的贡献最大?你最欣赏谁的语言,为什么?

  2、学生自读感悟,做批注。

  3、同座之间进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4、在交流贡献的过程中引导感悟人物语言。

  (1)预设一:认为伯诺德大人贡献最大。(因为当她看到德军点燃蜡烛时,急忙取出油灯,还说这灯亮些,准备把蜡烛换下来,从这里看出伯诺德夫人十分勇敢和机智……)

  师: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你们认为伯诺德夫人当时说话应该是怎样的神情、语气?(轻松自然、镇定、不露马脚)。谁来试着读一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师:读到这里,我们不禁感到伯诺德夫人多么机智勇敢,想演一演吗?那你可要好好地准备准备了,仔细揣摩一下她的动作、心理和表情。(学生准备──指名演。)

  老师做旁白,一名学生演。

  表演得怎么样?同学们评价一下。(“急忙”取油灯,吹蜡烛,但是在德军面前却是非常从容的。)

  再演一次。学生读伯诺德夫人的心理活动,教师旁白,学生演。评价。

  (2)预设二:杰克也有贡献。(因为他想出了抱柴火这个办法,虽然没有实现,但一定是他这种勇敢的做法感染、带动了妹妹杰奎林,她也才会勇敢地和德军战斗。)

  师:杰克的表现怎么样,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

  学生交流:(从他说的话“天真冷,……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看出杰克很聪明,他这么说德军不会怀疑他。从“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烛台”看出他十分镇定。)

  师:让我们带着镇定的语气来读读这段话。(学生读)

  (3)预设三:认为杰奎琳的贡献最大。(因为是她将蜡烛拿走,保住了情报的。而且她很勇敢,很聪明。她说“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选择了一个合适的理由,还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让人觉得她真的很困的样子。杰奎琳选择了司令官,而没有选择中尉,因为从上文看出两个中尉都是很粗暴的人。说明她很聪明。她说“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和“和您聊天真有趣”这样的话可以得到德军司令的喜爱,就不会刁难她。说明她很机智。)

  师:你们觉得杰奎琳的话该怎样读呢?

  学生交流看法。(天真、纯洁。)

  师:大家试着读一读。(自读、指名读、评读、再读。)

  师小结:保住情报站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杰奎琳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师小结:是啊,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困境,甚至可以挽救一个家庭,拯救一个国家。(电脑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

  师:学完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三、初步体会剧本这种文学形式的特点

  1、导语:跟你读过的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比较,这篇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学生默读思考。

  同桌同学交流着法。

  3、全班交流。(主要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内容。对话之前一般有个括号,提示这个人说话时的动作或神情,或者说明他们当时正在干什么或当时的情景。)

  师:是啊,剧本就是通过人物对话和提示语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的。这样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且领略到人物语言的独特魅力。希望大家回家后找些剧本来读一读。(为学生推荐《日出》《雷雨》等经典之作。)

  四、作业

  1、讲述《半截蜡烛》的故事。

  2、小组合作进行课本剧的表演。

  3、阅读其他剧本,感悟人物语言。

  《半截蜡烛》教案 B案

  课前准备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基本情况。

  2、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1、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写法上很特殊的课文──《半截蜡烛》,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2、学生读课文,自由交换意见。

  3、课堂交流每个人自己的看法。

  学生的意见会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1)课文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2)整篇课文是对话的形式。

  (3)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4、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一种新的文体──剧本。

  二、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我们今天读的是剧本,读剧本和读课文有点不一样,你能读懂这个剧本吗?轻声地读一读。想想这个剧本讲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2、课堂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大意。具体的说法可以有很多种,不要过于强调概括和简练,只要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转述出来,并能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经过,都应该得到鼓励。

  3、说说读剧本和读课文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从剧本里读懂这个故事的?

  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回答,教学重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感觉和体验,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不一定能明确的说出)读剧本更要联系上下文,联系具体的情景。

  三、深入阅读,感受形象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保护半截蜡烛的?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想象体验:半截蜡烛被点燃了,正在一点一点的熔化,如果秘密被德国鬼子发现,那会怎样呢?

  想象的空间很大,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德国鬼子对伯诺德一家的迫害;

  (2)德国鬼子对地下活动的.破坏等。

  对学生的想象要有引导,要求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而不是用概念化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象。

  3、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

  4、在这样的情况下,杰克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尝试朗读“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

  5、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尝试朗读“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6、自由组合成小组,尝试表演这段故事。

  四、内化形象,感悟语言

  1、闭上眼睛,想象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谁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脑中的这个人物形象,写一写。

  2、交流每个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说一说,你的印象来自于课文中的那些词句,有感情的朗读。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1、阅读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2、说说课文和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各有什么特点。

语文教案 篇2

  一、本单元内容:

  精读课文《果断的判断》《语言的魅力》《六个馒头》

  略读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4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42个生字

  2、能说出课文的大意,并提出不懂得问题

  3、用“和谐”“目的”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懂得遇到问题时,要善于思考,相信自己作出的正确判断;要有同情心,要善于体贴尊重人、乐于帮助人、乐于奉献,并感受语言的魅力。

  6、继续学习体会揣摩语言,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基本意义。

  三、重点分析:

  1、继续学习体会揣摩语言,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基本意义

  2、了解法国著名诗人用语言帮助盲人的事,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感受语言的`魅力。

  3、练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句

  四、难点分析:

  1、能说出课文的大意,并提出不懂得问题

  2、懂得遇到问题时,要善于思考,相信自己作出的正确判断;要有同情心,要善于体贴尊重人、乐于帮助人、乐于奉献,并感受语言的魅力

  3、体会《六个馒头》中同学间的纯真、丰厚的友谊。

  五、知识点地位及系统性分析:

  本单元延承上一学期默读课文的学习,继续有关于默读的训练。此外,依旧重视学生在学习课文中的情感体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写作内容与课文联系比较紧密,可以把读写结合起来,在学习《语言的魅力》后就让学生尝试写作

  六、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水平及能力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课文和默读课文的能力,查字典及积累词语等方面也有了一定的能力,通过介绍自己成长经历中印象深刻的一件事这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特别是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水平。

  七、课时分配:

  精读课文《果断的判断》《语言的魅力》《六个馒头》 分别两课时

  略读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 为一课时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4 为三课时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按笔顺规则正确、工整地书写4个生字,感受汉字的字形美。认识一个部件。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初步认识方位。

  3、激发学生识别方向的下兴趣以及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方位。

  教学准备

  教师:1、在太阳的早上把学生带出教室,面向太阳站好来确定学校的东方、南方、西方、北方。

  2、准备课文插图,生字卡片。

  学生:1、回家了解自己家的大门朝什么方向,左右各是什么方向。

  2、自制太阳形状的生字卡片。

  建议教学本课用1-2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始游戏,感知方位

  1、在《健康歌》配乐下,让学生练习向左转、向右转、向后转、向前看,初步感知方位。

  2、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对照图画,自读课文,想办法认识生字。

  3、、听到大家的读书声,课文里的一些词语高兴地跑出来了,你认识他们吗?

  4、认读生字:(1)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让学生读;(2)摘掉拼音小帽再读;(3)交流自己最得意的认识拼音的方法;(4)同桌利用生字卡片互相考一考。

  5、生字开花游戏:给生字组一个词语或说一句话,它就开出花朵来。

  三、读中感悟,指导背诵

  1、边读边借助动作表演,感知方位。

  2、学生试着在书上的.插图中标出东、西、南、北的位置,互相交流,说出理由。

  3、指导朗读和背诵。

  四、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1、傍晚时我们面向太阳,前面是哪个方向?

  2、让学生说说自己座位前、后、左、右各是哪些同学,转身后再看看,前、后、左、右又是哪些同学。

  3、在生活中你还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辨别方向?

  五、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让学生用自己习惯或喜欢的方式记忆字形。

  2、全班交流汇报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点拨。如:用部件法记忆早字

  3、重点指导书写早、后、西字。

  4、学生练习,自评互评。

  六、个性练习

  1、请学生谈谈太阳是从哪个方向升起来,又从哪里落下去。

  2、让学生说出自己前后左右的同学。

  附:板书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点:

  一、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二、了解本文记叙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掌握课文中一些字词的用法。

  教法与学法:

  启发式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二、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

  一、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二、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的作者、出处及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一、题解:

  1、作者及出处:

  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后加的。《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历史背景:

  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著名战例之一。

  二、给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

  (课堂练习)

  1、重点字注音:

  guìmóu jiànbózhé jié mǐ

  刿谋间帛辙竭靡

  2、重点词解释:

  齐师伐我——军队;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衣食所安——养;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小大之狱——案件;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故克之——战胜。

  课堂小结: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

  布置作业:

  1,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检查上节课重点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自读理解情况。

  二、小结每段所述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自读理解情况。

  教学过程:

  一、分析第1段

  1、(课堂练习)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课堂练习)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战争的时间、国家?

  ②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齐师伐我”(即对鲁国来说是正义之战)

  ③庄公的态度?“公将战”

  ④刿请见的原因?

  直接原因-“齐师伐我”

  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⑤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爱国

  ⑥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三次

  ⑦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

  “衣食分人和祭神弗加”;“断狱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人民的支持

  ⑨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取信于民”

  ⑩表现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公将战”,“衣食所安”“牺牲玉帛”“公将驰之”

  5、小结:

  本段写了两层内容,概述战前曹刿求见庄公,通过与庄公的对话,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二、分析第2段

  1、(课堂练习)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课堂练习)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刿与庄公二人的表现分别是什么?表现出各自的什么特点?

  刿:“未可”,“可矣”,等待时机,观察时机――善于抓住有利战机

  公:“将鼓之”,“将驰之”――盲目指挥,“鄙”

  ②体现刿指挥正确的句子?“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③本段表现了刿的什么能力?决断能力

  ④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介绍了战争的哪两个过程?反攻和追击

  5、小结:

  讲述战争经过。

  三、分析第3段

  1、(课堂练习)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课堂练习)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表现庄公“鄙”的句子?“公问其故”

  ②一“未可”为何?“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③齐人三鼓后为何“可矣”?“夫战,勇气也,……彼竭我盈”

  ④二“未可”为何?“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⑤后为何又“可矣”?“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⑥总结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反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追击时机——其“辙乱旗靡”之时

  ⑦从本段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注重观察敌情,注重士气,注意抓住有利战机。

  5、小结:

  本段是全文重点,写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

  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

  布置作业:

  1,翻译全文;

  2,背诵全文,下节课检查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总结本文写作特点,重点句式及词语。

  二、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

  同上

  教学过程:

  一、写作特点:

  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论”

  2、结构上,过渡自然,前后照应。

  3、语言简练生动。

  4、人物形象对比鲜明。

  二、重点句式及词语:

  1、(课堂练习)判断句式:

  ①忠之属也。

  ②夫战,勇气也。

  ③夫大国,难测也。

  2、(课堂练习)古今异义的实词:

  古今

  间:参与隔开,不连接

  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

  狱:案件 监狱

  可以:两个词,意为“可以凭借”一个词,表示可能或许可

  三、(课堂练习)重点句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何以战?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8、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四、课堂小结:

  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完成一课一练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蛋、取”等12个生字,会写“听、唱”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喜欢朗读诗歌。理解“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的意思。

  3、懂得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有爱鸟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点:

  1、认识“蛋、取”等12个生字,会写“听、唱”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的意思。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方案一:听音乐导入。

  1、播放《百鸟朝凤》片段,让学生说说仿佛听到、看到了什么。

  2、导语揭题:

  在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鸟类是一个大家族,无论是陆地、海洋还是天空,到处都有鸟类的`身影。那么鸟妈妈是怎样把他的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呢?

  学生齐读课题。

  方案二:看图导入。

  1、出示插图:两只蛋旁边画有一只小鸟。

  看见这些你会想到什么?

  2、教师板书课题:两只鸟蛋

  学生齐读课题。识记“蛋”字。(给“蛋”组词。)

  方案三:观察、触摸实物导入。

  1、让学生摸盒子里的实物,有什么感觉?猜猜这是什么?——鸟蛋

  2、让学生观察实物后齐读课题。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遇到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字就多读几遍。

  2、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再读课文。自由读或同桌互读互帮。

  4、指名在全班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议。学习其优点,纠正其缺点。

  5、齐读全文。

  三、结合语境,识记生字

  1、学生在课文中圈出生字,读读,想想,有什么好的记字方法。

  2、同桌或小组交流:有哪些记住生字的好办法。

  3、用多种方法识记。

  做动作识字:“取、捧、抬,连”

  联系生活常识识字:“蛋、凉、轻”

  找反义词识字:轻

  说话识字:“仿佛、定”

  做练习题,区分“向”和“像”,学习“向”。

  4、把生字放回课文——生自由读课文。

  5、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读后指名评价。

  6、分小节练读。指名读,相机指导。小组内表演读,全班表演读。

  四、总结

  从这篇小课文里我们看到了一位可爱的孩子在母亲的启发下,幼小的心灵里萌生出对生命的珍爱,对小鸟的关爱,对大自然的热爱,让我们再一次对这位小男孩儿投去敬佩的目光吧。(出示文中插图)

  五、作业

  把课堂上收获说给你的家人或好朋友听。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感情。

  2、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有没有同学喜欢雨景,请用一两句话来说说下雨是的情景。

  2、同学们说的都不错,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山雨的`美丽。

  二、自由读课文说说山雨的美。

  1、自由读文。

  2、你觉得那一句美,读给大家听听。

  3、简单评评为什么觉得这句美?

  三、知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图文结合,欣赏品文。

  1、指导看图。

  2、动笔画一画你想像中的山雨图。

  3、交流欣赏,说说你画的是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

  五、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你喜欢的句子。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摘抄好句。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2、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明确交际内容——掌握交际方法——创设情境,互动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清楚表达的能力和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清楚表达,并能说得生动有趣。

  教学准备:收集书中人物

  教学设计:

  1.你们都爱看课外书吗:那么在这些书中肯定有很多人物形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开展调查:你们都喜欢读哪些课外书,列举出最受同学欢迎的几部书。

  3.小组讨论:这些书那些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为什么喜欢书中的这几个人物?讲一讲这个人物身上最能表现他性格特点的一两件事情。

  4.全班交流。

  5.学生评价。

  6.评出班上的“说书大王”个性化备课: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船的演变,体会人类的智慧和科技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独立识字。

  2以读为主,逐段阅读,扶放结合,引导自学、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从船的演变,感悟人类的智慧与社会的发展。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对未来的向往。

  重难点、关键: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船的演变。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3学习课文1、2自然段,认识船演变的最初阶段。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

  1如果让你出去旅游,你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为什么?

  2学生发言。

  3教师小结导入 新课。

  4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读读、记记。

  2分段指名读课文。

  3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4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5指名强调识字重难点。

  (1) 字音

  棍 喷 稳 舰 扁

  (2) 字形书写

  喷 舰

  6回到课文,同桌合作练习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找一找:船的演变经历了哪几个变化?

  船的演变:树干筏子独木舟有了船桨帆船把桨装在船尾的大轮上蒸气机带动轮桨原子能发动机

  四学习课文的确1、2自然段,了解船的发展变化。形式

  1具体指导学习第一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文中介绍了船的哪几种发展形式

  ?各有什么特点?

  (3) 朗读这段。

  2小结学法:默读课文找出船的发展形式弄清各自特点认真读文体会。

  3学法导读,放手自学第二自然段。

  独木舟:又快又安全,可以放东西。

  配船桨:走得更快。

  帆船:借助风力跑得快。

  五总结课堂,初步感悟。

  1学生齐读课文1、2自然段。

  2说说:你从船的这些演变中,体会到了什么?

  3设问,引导课后自学:接下来,船的发展又经历哪些变化呢?请大家课后继续读文,并查找有关船的其他资料。

  4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

  17船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课文的内容,了解船的演变。

  2体会人类的智慧和社会的发展。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与探索欲望。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各种船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出示文中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并扩词。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导言: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船的几种发展形式,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二学法导读,自学课文35自然段。

  1回忆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1)指名介绍学法。

  (2)教师强调:默读课文找出船的发展形式弄清各自特点认真读文体会。

  2同桌合作,运用学法自学课文35自然段

  3独立填写自学反馈表。

  船的发展形式多样

  特点

  体会

  4指名反馈:展示、介绍表格中填写的内容,评议。

  (1) 船尾大轮上装桨:轮子转动就能走

  (2) 蒸汽机带动轮桨:速度更快。

  (3) 原子能发动机:大、先进(客轮、货轮、军舰

  油轮、潜水艇

  5总结感悟。

  (1) 教师引读板书内容,加强感知船的演变过程是日益先进。

  (2) 思考、交流:从船的演变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人类的智慧与探索; 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创新。

  (3)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三拓展激励,结束课堂。

  1拓展:说说你知道哪些船?向大家介绍介绍。

  2激励:正是因为人类的聪明才智、不断探索,才使得船从一根树干演变成为今天豪华的客轮、庞大的货轮,威武的军舰,神奇的潜水艇。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相信同学们也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加上勤奋努力,为祖国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3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

  18祖冲之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祖冲之对科学的执著与探索精神。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独立识字。

  2以读为主,抓住重点字词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祖冲之对月食的执著探索和研究。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

  重点、难点、关键: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祖冲之对月食的执著探索和研究。

  课时划分

  两课时

  18祖冲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读通课文,学习文中生字、新词。

  2读好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3学习课文1~~3自然段,了解祖冲之对月食发生的时间的研究。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月食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认识人物。

  板书课题 介绍祖冲之。

  二读通课文,学习文中生字词。

  1学生自由轻声读文,并标出段落序号。

  2从文中找出本课生字新词,读读认认。

  3分段指名读课文。

  4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5认读生字词。

  (1) 字音

  资 证 州 置 剩 准

  (2)字形

  敲 剩

  6 同桌互读课文。

  三读好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学生正确、流利地齐读课文。

  2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祖冲之的一件什么事?

  3指名反馈,评议、补充。

  4学生根据提示,把课文分为两个部分。

  (1) 祖冲之研究月食发生的时间。

  (2) 祖冲之用事实向人们证明月食是自然现象。

  5指名分段,评议。

  (1) 第一部分;13自然段。

  (2) 第二部分:46自然段。

  6男女分段比赛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体会祖冲之对科学的执著探索。

  1教师导言:祖冲之是著名的天文学家,在这一篇课文中主要讲他研究什么呢?(研究月食发生的时间)

  他为什么想研究月食发生的时间?又是怎么研究的?结果呢?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的'23自然段,边读边想。

  3交流。

  (1) 研究的原因:人们的愚昧发生月食慌作一团,认为月食不吉利。

  (2) 研究的过程:刻苦认真翻阅、分析、研究、验证。

  (3) 研究的结果:清楚月食发生的原因,准确推算月食发生的时间。

  4指导朗读。

  五总结课堂,设置导读。

  1谈谈:读了课文13段的内容,你对祖冲之又有哪些新的了解?

  2学生发言。

  3教师导读:祖冲之经过努力准确地推算出月食发生的时间后,又是如何让人们相信月食是一种自然现象呢,请大家课后继续读文、思考。

  4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

  18祖冲之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课文,体会祖冲之对科学的热爱与执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与探索欲望。

  教具准备

  课前观察月亮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出示生字卡,学生开火车认读并扩词。

  2说说:人们刚开始是怎么看待月食的?祖冲之又是如何去研究月食发生的时间的?

  3学生齐读课文13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体会祖冲之对科学的热爱与执著。

  1导读:祖冲之又是如何让人们相信月食是一种自然现象呢?

  2学生自由读46自然段。

  3交流。

  (1) 人们的愚昧,不相信月食是自然现象。

  (2) 祖冲之对月食的胸有成竹,对科学的坚信与执著。

  4分角色读书4、5自然段。

  5结合朗读,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坦然、处置、皓月当空、灯火辉煌体会祖冲之的平静,及当时环境与月食现象的反差,感悟科学是不容置疑的。

  6学生读6自然段。

  7引导想象:众人为什么全呆了?你知道他们当时的心里回想些什么吗?

  8学生自由发言,体会:愚昧的人们面对真实的科学难以接受又不得不接受的心里。

  三总结全文,拓展了解。

  1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2谈谈:学习这篇课文的收获。

  3拓展延伸,了解月亮的变化。

  4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识记本文文言实词、虚词意思,归纳文言知识点。了解作者。

  过程与方法:体会本文构思--“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精巧与奇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方山子狂放的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构思--“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精巧与奇特。

  教学难点:

  理解方山子狂放的精神实质。

  教学方法:

  自读法、分析法、引导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常规教具。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课前给大家讲个故事。宋朝有一位文学家苏轼,又叫苏东坡。他擅长诗词,文章也写得很好,是朝中重臣,皇帝非常看重他。不过有一次,有人参奏他写诗讥刺朝政,皇帝很生气,就把他从朝中贬到黄州,也就是现在的湖北黄冈。

  苏东坡在黄冈有个好友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他们两人的爱好差不多,都喜欢游山玩水,写诗作赋,喜欢研究佛教的道理,还喜欢在一起饮酒。他们饮酒的时候,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请来一些美女,在一边歌舞助兴。可是陈慥的夫人柳月娥很爱吃醋,很不满意陈慥的行为,尤其不满意的就是陈慥喝酒时找美女来斟酒夹菜,跳舞唱歌。有时,美女们正唱着歌、跳着舞,柳氏就来了,把美女们全都赶走,后来,陈慥跟苏东坡两人在喝酒的时候,就不敢找美女来陪酒了。

  一天晚上,苏东坡又到陈慥家来。两个人一边喝着酒,一边谈佛论道。两人讲来讲去,越讲越泄气。陈慥说:"我们两个讲来讲去,把情绪搞坏了。我知道有两个美女唱得非常好,今晚干脆请她们给咱们唱两首歌。咱们边听边喝,不是挺好吗?"陈慥立刻吩咐手下人把那两个歌女找来,和苏东坡端着酒杯,听着两位歌女给他们唱歌,又觉得人世也有美好的东西。没料到夫人的丫鬟听见了,赶紧向夫人禀报,夫人从屋里出来怒火中烧。两人只好散了。

  第二天,苏东坡写了首诗,送给陈慥。这首诗是:"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意思是说,您这位居士真是挺可怜哪,又说空又说有,晚上不睡觉。说了半天,护法的狮子来了,这么一叫唤,吓得您连拄杖都掉了,心里空空荡荡的。说河东狮子,是因为柳月娥老家是河东人。这就是成语“河东狮吼”的来历。比喻妇人妒悍,大吵大闹。同时,又因为陈慥字季常,后来人们就把怕老婆的人称为“季常癖”。

  这个陈慥是谁呢?他有着怎样的家世和人生经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他。

  【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宋代诗人、散文家、词人、书法家、画家、高级厨师,是一个对中国文学史、艺术史有着巨大贡献的全能型作家。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在文学史上取得很高的成就,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称之为“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家”。苏轼如此全才,与他同时代的四位诗人甘心做他学生,形成“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现代女作家方方曾经说过:“我要是生活在苏轼那个年代,我一定要想方设法嫁他”。同时,民间传说苏轼还有个妹妹叫苏小妹,是个才貌双全、秀外慧中的女人,嫁给了秦观,其实这是民间传说的,是民间杜撰的,不是事实。

  诗人: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海棠》﹚

  散文家:与北宋古文运动领导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如《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

  词人:与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词作豪放高旷,情浓意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书法家: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绘画家:善画竹,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高级厨师: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肘子。

  【文言知识点】

  1、 通假字:前十有九年:“有”通“又”。

  犹见于眉间:“见”通“现”。 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

  2、 古今异义词: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遗像,古义,流传下来的样子。今义:人死后留下的画像。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妻子,古义,妻子和孩子。今义:男人的配偶。

  3、 词类活用:

  余既耸然异之:异,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

  岁得帛千匹:岁,名词作状语,每一年。

  4、 特殊句式:徒步往来山中:省略句。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判断句。 鹊起于前:状语后置。

  【内容解析】

  1、 文章所分成的五段中,每段各写了什么内容?用了怎样的叙述方法?

  明确:第一段,直接叙述,简介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第二段,细节描写,写了他乡遇故知。第三段,倒叙,细节描写,写方山子少年时的豪侠之气。第四段,补叙,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第五段,对方山子的赞颂。

  2、第一段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

  明确: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3、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所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俯而不答,仰而笑。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

  4、鉴赏提示说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苏轼的是他的“异”,那么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些方面?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倾向?

  明确:(1)他与常人的生活道路不同: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

  (2) 生活态度独特: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

  (3) 待人接物的方式与常人不同: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

  (4) 家庭情况及其大气、大方的行为作风:世有勋阀,岁得帛千匹。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表彰陈慥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藉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换句话说:对老友的知音之情,寄托自己身世之感。这也是本文主旨。)

  5、“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淡,请问此文是如何打破平淡,塑造丰满形象的?

  明确:本文没有像一般传记那样,平铺直叙地介绍人物的姓氏、乡里、家世、生平等。开始,只是粗略地介绍了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但其人真实姓名、家世、籍贯等均未介绍,让读者产生一种悬念,急于知道此人究竟是谁。接着,记叙自己在黄州跟他的一次巧遇,点明人物姓氏。随后追溯此隐士曾有过的年少气盛,最后说明其拥有的显赫家世。这样,由隐而显,由略而详,层层设疑,层层呼应,愈深愈见方山子的不同寻常和卓立无匹。

  作业布置:预习《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精选】语文教案08-02

语文备课教案11-12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教案[精选]09-16

语文教案(精选)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