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我要的是葫芦》教案一等奖及反思(通用9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要的是葫芦》教案一等奖及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要的是葫芦》教案一等奖及反思 1
教学目标:
1、认识“葫、芦、藤、哇、盯、邻”等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植物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懂得与课文有关的事理。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使之乐于并善于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
教学难点:
弄清葫芦与叶子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
自制课件、若干葫芦贴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它是——小葫芦(生答)
(课件:葫芦动画跳出)
2、咦,小葫芦怎么不高兴啦?(课件:葫芦不高兴)
原来你们把它的名字叫错了。它叫——葫芦hu lu (生答)
(课件:图变成字,加上拼音)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课件出示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4、齐读“我要的是葫芦”;小声读“我要的是葫芦”;边读边想,不出声地读“我要的是葫芦”。你想到些什么问题?
生:“我”是谁?
生:为什么说我要的是葫芦?那不要的是什么?
生:那要到葫芦了吗?……
二、初读感知,认读生字。
1、答案藏在课文里。我们赶快打开书,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两遍。
2、“秋天到,葫芦香,摘个葫芦大家尝”,我们来摘葫芦吧。
(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学生自由认读)
2、调皮的汉字宝宝摘掉了拼音小帽,着急地跑出来和大家交朋友。仔细看看哪些生字容易读错,请能干的小老师提个醒。
3、课件:葫芦藤谢哇蚜盯邻治赛
师:老师也给大家提个醒儿,“葫芦”的“芦”单独念lu,组成词念轻声。
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吧!
三、图文结合,自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孩子们,让我们带着生字词,走进课文,走进葫芦园!(课件:葫芦图)
配乐声中学生观察葫芦生长过程。
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喜欢吗?你特别喜欢哪一句?
自读第一自然段,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生读:“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师:听出来了,你有点喜欢小葫芦。有更喜欢小葫芦的吗?
生:再读。师:哪些词语你特别喜爱?
老师还欣赏一个词“挂”。每次读到“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我仿佛看见挂在藤上的小葫芦随风摆动,好像在和我们打招呼呢。(课件:挂)
3、来,我们把心中的喜爱读出来。(配乐朗读)
4、比我们更喜爱葫芦的人是——(种葫芦的人)。你从哪句体会到?那个种葫芦的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越看越喜欢。
师:看一次?生:看几次。
师:对,强调看几次。生再读。
5、如果你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你盯着小葫芦会说什么?
7、你还想怎样表达你对小葫芦的喜爱?
8、让我们带着心中的喜爱再美美地读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让葫芦在我们脑海里生根、开花、结果。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出来了同学们太喜欢小葫芦了。——可是……告诉你们一个不幸的消息:那些可爱的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课件:小葫芦变黄,落了)你有什么感受?
2、来把我们心中的惋惜,难过读出来。
“不久,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3、是呀,看着小葫芦一天天变黄,落掉,我们怎能不难过呢!来,我们再来读读这句。
(三)、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我们学到这儿,你的脑海里一定出现了几个问号,你有什么问题?(课件:)
板书:葫芦图|?
师:是呀,这么好的葫芦,叶子上爬满了蚜虫。好心的邻居劝他快治一治。
生:(读)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
师:种葫芦的人听完有什么感觉?
生:奇怪。
生:(奇怪地、惊讶地)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师:(惊讶地、夸张地)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师:什么意思?
生: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师:同学们看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
生: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不屑地)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什么意思?
生: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师:同学们读一遍。
生:(齐读,不屑地)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
师:(出示: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请男生读一、三句,女生读二、四句。
男: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女: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男: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女: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师:同位互读一遍。
生互读。
(四)拓展延伸,感悟哲理。
师: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师:(稍停顿,面向学生)好心的邻居呀,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怎么就要了我的小葫芦的命啊?这是为什么呀?
生:咳,你呀,为什么不听劝,后悔了吧!
生:他们是一体的。
生:叶子给小葫芦提供营养,没有了叶子小葫芦怎么生长啊。
师:我明白了,我不该不听你的话,谢谢你。
师:(播放录相)请同学们看屏幕,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
四、想象拓展。
“小糊涂”听了同学们的劝告,已经不糊涂了。第二年,他又种了一棵葫芦,……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编一个小故事,讲给在坐的老师,同学听,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联系
葫芦图-——葫芦叶图
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是新课标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生动有趣,简短精悍,学生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就能读通课文,也很容易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也能发现这个人得不到葫芦是因为他不治虫.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课文紧紧围绕“葫芦”不断发展下去。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围绕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那个人喜爱葫芦?
2、那个人这么喜爱葫芦,为什么没有得到葫芦?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涵盖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那个人爱葫芦表现在:
1、“那个人每天都去看几次。”
2、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可以让学生通过看图,观察那个人的神态,想像他的心理活动,揣摩他的语言,体会那个人对葫芦的喜爱,再通过表情朗读表现出来。那个人这么喜爱葫芦,最后却没有得到葫芦,一是因为他不懂“叶--虫--葫芦”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个道理;二是因为他不听邻居的劝告。对这个问题的理解除了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还应该深化下去: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不懂这个道理。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地方:
1、他看见叶子上生了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2、当邻居劝他时,他感到很奇怪:“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这里主要让学生通过朗读人物的语言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通过讨论,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物的神态、语言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来。
《我要的是葫芦》教案一等奖及反思 2
教材说明: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二年级上P63页的一篇课文。(教材附后)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构建了开放且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正如《我要的是葫芦》一课,语言生动形象,十分贴近儿童生活,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本课选自第四单元,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学会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而这篇寓言讲述的是有个人种了一课葫芦,他一心盼望葫芦快快长大,但是却全然不顾葫芦叶子上的蚜虫,最终导致蚜虫越长越多,那些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个全落下来的结果。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学习生字和积累词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并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学生特点:
对于刚刚升入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丰富的想象力,并具有初步识字、朗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但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还有待逐步提高,需要老师加以积极有效的引导。尤其是认识的字特别容易混淆,很快反生。而本课的生字大多是形声字,偏旁表意的特点十分明显。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采用创设情境等多种方式,让他们在学中乐,乐中学。
教学目标:
1、能准确认读“葫、芦、哇”等生字,并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本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创设情境、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教学准备:
《我要的是葫芦》相关图片、字卡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趣
1、齐读课题,板书:葫芦。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指出“芦”单独读时是第二声,比如芦苇的芦。但和葫交朋友时放在后面,我们就读轻声。齐读词语:葫芦。
2、那么这小葫芦长在什么上面呢?有个人他就种了一棵葫芦,咱们快快拿起书本翻到63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一读吧!
二、随文识字
1、读完后谁来说一说这小葫芦长在什么上面?(板书:葫芦藤)其中“藤”字是后鼻音,指导读准。知道葫芦藤长什么样吗?瞧,老师这就有一(棵)葫芦。(课件演示“一棵葫芦”的图片,引导:“棵”是木字旁,表示的是植物)再出示一个小葫芦,同学们这能说是一棵葫芦吗?对,这是一个葫芦。
2、学生自由说一说:在图中你看到的这棵葫芦它有着怎样的葫芦藤,怎样的叶子和小花?还可以怎么说?课件出示:()的葫芦藤、()的叶子、()的小花。
3、请同学们到书中找找课本上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来描写葫芦的?出示句子: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指导读该句。
4、是啊!这葫芦就像一个个小灯笼挂在上面,真有意思。(点击:“挂”)老师这也有个小葫芦,谁能帮帮我把它挂上去呢?其他小朋友注意他的动作。(引导“挂”要用手,所以“挂”字是提手旁)这个字你还会记吗?(引出:哇、蛙、洼……)师相机板书。
5、“哇”,这是个语气助词。你们知道还有哪些语气助词吗?(啊、呀、吧、呢……)相机板书。
6、小结:我们能想到这么多字,可真了不起。以后我们也要多多观察,善于积累,这对我们日后的学习很有帮助。
7、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你们喜欢吗?种葫芦的人喜欢吗?你从课文中哪句感觉到的?出示句子: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这个“每”字你在哪见过?如果给它加个偏旁它会变成什么字?(引出:霉、海、梅、莓……)指导读该句。
8、还有哪可以看出种葫芦的人很喜欢这些小葫芦呢?
出示句子: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的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你从哪个字、词或句感受到了他十分喜爱这些小葫芦?
A、“长的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大南瓜有多大?学生比划一下。那赛过大南瓜又有多大呢?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可加上动作。
B、“快长啊,快长啊!”
指名读,其他同学评价。指导读出急切的语气。
C、“盯”字。
请一个学生上台来演一演,该怎么看这个小葫芦才叫“盯”?说说你是怎么看的?其他同学也学着他的样子盯着这葫芦看,并说说你们是怎么看的'?(引出:要用上眼睛所以这个字是目字旁)再次齐读该句。
9、这个种葫芦的人是冲着葫芦大喊吗?他是怎么说的?“自言自语”是什么意思?师引说:当我写作业时遇到难题时,我会自言自语地说(“怎么这么难啊?”……)当我一不小心踩进了水坑,溅得满身是泥时,我会(自言自语地说:“真倒霉。”……)当我看见外面下起了倾盆大雨时……(我会自言自语地说:“妈妈忘带雨伞这该怎么办啊”……)引导学生说。
10、现在你们就是那种葫芦的人,自己和自己小声地说一说吧!接着,老师读该句的旁白,同学们边盯着这葫芦边自言自语的说。
11、(播放课件:蚜虫的图片)糟糕,叶子上开始生蚜虫了,那些可怕的蚜虫顺着藤慢慢地爬了上去,而且越来越多。这些可怜的绿叶就这样被蚜虫一口一口的撕咬着,在他们的身体上已逐渐形成了多少千疮百孔!而这种葫芦的人并不是没有发现。当他起先看到叶子上出现一些蚜虫时他的反应如何?(出示句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出示句子: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12、看到这样,如果你是他的朋友,或者你只是个过路的人,你会焦急吗?那你会怎么说或者怎么做呢?同桌之间互演。之后汇报练习成果。
13、书上也有一个好心人来劝说他了,一起来读一读吧!
出示句子:“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
这个好心人是谁呀?(课件出示:邻居)如果把“邻”字的偏旁去掉是个“令”字,这个基本字它还可以跟其他哪些偏旁交朋友?(随机出示字卡:令、零、铃、玲、领……)这个基本字和大多数偏旁加在一起组成新字后他的读音都是后鼻音。咦,这和邻居的邻在读音上有什么不同,谁发现了?(它是前鼻音)齐读词语三遍:邻居。
14、邻居是什么意思?(住处附近的人家)这位同学就坐在他旁边的位置。这叫……(邻座),隔壁班叫(邻班),在我们附近的国家叫(邻国)
15、对于邻居好心的劝告,种葫芦的人听了没有?因为他认为……
出示句子:“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谁能给他换种说法但意思不变?
出示句子:叶子上的虫不用治。齐读这两句话。
16、叶子上的虫就真的不用治吗?(课件出示:文中两副插图,形成对比)你发现了有些什么变化?学生自由说。
17、为什么这些长得好好的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一个一个都落了呢?学生自由说。
观看动画:养分传送的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到小葫芦的生长和它的根、叶是密不可分的,它要靠根、叶给它传送养分)所以叶子都被蚜虫吃掉了,小葫芦还能长得成吗?
18、当种葫芦的人看到那么可爱的小葫芦结果全都落了,他的心情会怎样,你能感受到吗?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三、拓展延伸:
续编故事:第二年春天当万物复苏时那人他又种了一棵葫芦。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这时如果叶子上又出现了蚜虫,他会怎么做呢?
教学反思: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就必须扎扎实实地给学生打好语文这个基础,而识字是语文教学的第一关。但是面对繁重的识字任务、繁琐的识字,怎样省时高效地使学生掌握呢?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由字到词,再由词到句。并通过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语文课上“我能说”、“我能演”、“我能做”,使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例如:请同学上台来挂葫芦,其他同学观察他的动作,从而使学生意识到“挂”要靠手,所以是提手旁。然后再想想还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学生们很快想到了“哇、畦、洼”等生字,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识字面,并使以前所学知识得以巩固。再如:教学生字“邻”时,先让学生说说可以换哪些偏旁,学生回答有“领、零……”然后通过字卡演示出他们的读音。很快他们就发现“令”这个基本字和大部分偏旁交朋友时都是后鼻音,而邻居的“邻”却是前鼻音。当学生对该字的特殊读音有了认识后,再通过扩词“邻座、邻国”等来加深对义的理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努力抓住一条主线:引导孩子们顺其自然地识字,并在识字活动的基础上渗透汉字文化及人文教育。想象是孩子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几个想象说话的环节。如:“当看到那么多蚜虫时,如果你是种葫芦人的朋友或者只是个过路的人你会说些什么?”以及最后续编故事:“第二年春天他如果又种了葫芦,当再次生了蚜虫时他会怎么做?”通过这样的大胆想象,不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同时也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培养。
此外,低年级学生对人物的感知通常要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通过课件创设情境向学生们展示了葫芦的可爱,蚜虫的可怕等,从而激活学生们的思维,使之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其中部分生字还可以让学生多组词从而加深对义的理解。而且在教学中,学生随时都可能有即兴语言的表达,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及时地促进学生,我觉得在这点上做得还不够好。我想在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多加磨练,并多多汲取其他老师好的做法。教与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希望经过努力,学生能在我的引导下轻松愉快地进入语文这个灵动而充满激情的世界!
《我要的是葫芦》教案一等奖及反思 3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读好几个重点句,为理解情感目标打下基础。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朗读好几个重点句子。
难点:
了解叶子和果实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葫芦实物、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1、 出示实物,小朋友你们认识在这是什么东西吗?板书“葫芦”
2、 “葫芦”的“芦”读轻声,说说你发现了什么?(都是草字头,因为它是植物。)
3、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知识爷爷为我们精心准备的文章“我要的是葫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导: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顺。
1、 生初读课文(自由读)
2、 指名分节读。(正音)
三、学习课文第一、四自然段
1、 导:那位种葫芦的人非常想要葫芦,最后他的愿望有没有得到实现呢?
2、 找出最有利的证据,用朗读告诉大家结果,(预设生马上就能找到第四自然段)多元朗读(一个个)
3、 导:好可惜啊,是不是这葫芦打小开始就是长的不好长的不茁壮呢?
4、 学习第一自然段
(1)、生读句子,师在黑板上画出葫芦小时侯可爱时的简笔画。
(2)、是啊,这葫芦多可爱啊,你能通过自己的读告诉大家吗?
自由练读
指名读(注意脸部表情)
小结:对呀,这葫芦长的这么可爱,叶子的功劳少不了,你知道叶子都有哪些功能呢?
四、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导:种葫芦的人他多么希望葫芦长得快些啊,可是为什么他的希望会破灭呢。
1、 自由读第2、3自然段,划出种葫芦的人说的话。
2、 反馈,指名说这两个句子,并在小黑板上划出这两个句子。
3、 自由读这两句话,想想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自己琢磨读懂的地方
小组交流自己懂与不懂的地方。
4、 反馈(两个句子按学生的回答顺序随机教学)
(1)、他盯着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预设学生可能的反馈点: “盯着”眼里只有葫芦 “赛过大南瓜”为什么会这么想。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理解句子意思,他心里想?(注意拓宽学生思路)
◎指导朗读(自言自语):自由读,等下请读的最认真的小朋友来试。指名读,评(脸部表情)指名读小组练读齐读
(2)、那个人感到很奇怪,他说:“什么?叶子上的虫子还要治?我要的是葫芦。”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他怎么想的? 指导朗读,注意朗读的多元化。
◎邻居看到了是怎么劝他的啊。同桌两人跟角色朗读,全班分角色朗读。
◎你听了会怎么劝啊(要求跟书上的不一样),并完成板书。
五、学习生字
◎1、自渎生字卡片,考考同桌
2、游戏:师举葫芦,生举卡片 师指图片,生举卡片 师举卡片“盯”,生做动作。
◎1、小黑板出示四个可以利用前课迁移的生字“言、挂、哇、治”[这四个字较简单,可以根据前课多学的生字“信、哇、抬”迁移过来。所以就不做重点讲解。]
2、师书写,生说说注意点
3、 生书写。
板书:
反思:◎这节课上的非常的轻松,教师学生都学的很高兴。教师对教材的处理,重点的把握与难点的突破,在上课之前,教师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学情,发现学生对“叶子和果实之间的关系”是个难点,了解了其他班级也是这样,于是在思考,应该怎样让孩子明白这个道理。如果直接问孩子懂了这个道理了没有,肯定与新课程的'目标相违背,于是我认真地看了。其他人的一些先进的经验,我发现,通过朗读,让生体会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是个很好的途径,再通过人物心里想些什么来突破难点,以及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你会怎么劝种葫芦的人?)◎这堂课上有个亮点就是对生成的资源能合理正确的利用起来。在感悟种葫芦的人说的两句话时,学生分别提了两个问题,“他为什么想小葫芦赛过大南瓜啊?”我紧紧抓住这一点。让生说理由,从中体会出,他一心只想要葫芦,然后在学生的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朗读,自然也接水到渠成了。“叶子上的虫子还用治?他到底在想什么啊?”让生充分的说,并进行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个体的感悟能力,让生读出自己的感觉来。而且非常注重学生的表情。◎第二、三自然段的教材处理
《我要的是葫芦》教案一等奖及反思 4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葫、芦、藤、哇、盯、邻”。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叹句的语气。
3、学写“挂、哇、每、慢”这四个字。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读课文,自己观察画面,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通过看图和学文,了解葫芦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学习难字“挂、怪”。
2、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图画-- 葫芦,这是什么?葫芦可以入药,能治病。
2、今天我们学习一个跟葫芦有关的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请同学们读一读,纠正读音:芦:读“葫芦”一词时,是轻声,跟着老师再读。想一想怎么记?
3、范读课文。认真听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自学课文
要求:
1、借助拼音把树叶里的生字读正确,并想一想该怎么记。
2、给课文标上小节号。
3、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指读课文,评议。
我在每个组请一个同学读每人读一节其他同学当一当小评委评一评他们读的怎么样
四、学习课文,知其意
1、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人的葫芦园去看看吧!自由读课文第一节,思考:葫芦一开始长得好吗?你从那里看出来?(细长的葫芦藤“藤”藤字怎么记:这长长的顺着竹竿爬上去的就是葫芦藤。点雪白的葫芦花绿色的葫芦叶可爱小葫芦)你知道可爱的小葫芦是怎么长出来的吗?你能用先……再……最后……来说一说吗?绿色的葫芦叶和可爱的葫芦有关系吗?看课件葫芦的叶、果的关系。葫芦根葫芦茎和葫芦叶向小葫芦输送养分小葫芦渐渐长大了。那个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这么可爱,他从心底里发出感叹。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记“哇”字这是什么句?应该怎么读。谁来试一试。
2、细长的葫芦藤绿色的葫芦叶雪白的葫芦花可爱小葫芦你喜欢这棵葫芦吗?我也好喜欢这棵葫芦我要用的朗读来告诉它。范读。你想试试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练习:细长的()雪白的()可爱的()
3、讨论:那个人喜欢葫芦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在课文中划一划找一找(四人小组)
(1)“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每天都”“几次”说明什么?你能用每天说一句话吗?
(2)“他盯着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的赛过大南瓜才好呢!”指导看图,认识“盯”,理解“盯”(像这样眼睛都不眨的看叫盯)、“自言自语”的意思;你看这里一下子用了两个感叹号。说明这个人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找一样东西代替葫芦演一演这个种葫芦的人从这里你看出了什么?
4、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种葫芦的人正美滋滋的看着它呢。那么他的愿望实现了吗?看课件咦长得好好的葫芦怎么都落了呢?看着这么可爱的小葫芦都落了心情怎么样?那该怎么读呢?自由读指名读
五、合作探究,找原因
为什么那么可爱的小葫芦,又有种葫芦的人天天看,细心呵护,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呢?(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回答:
生:因为当初没有听邻居的话。
生:因为种葫芦的人不懂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所以叶子长了虫子,他认为没有必要去治。
生:其实很多事物是有联系的,叶子如果没长好,当然就结不了果子。
六、拓展延伸,悟道理
1、说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体会?
(预设学生的回答:
A、叶子和果实有关系是很密切的。
B、种果实一定不仅要浇水、施肥,还得捉虫才行。
C、要虚心听取别人好的'建议等)
2、师:叶子和果实有联系,我们就要注意叶子上的虫;写作业和考试成绩有联系,我们就按时完成好作业……(看课件)你还知道哪些事物是有联系的,我们应该怎样做好它?
3、 总结谈话。原来葫芦的叶子和果实是有关系的,以后我们做事可不能像这个人那样,不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结果一无所获。
七、学写生字
1.注意“每”的笔顺。师范写,生竖空
2.“挂”和“哇”的右边是两个土组成
3.仔细观察范字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它们都是左窄右宽的字哇的口字旁写的比较小)
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中葫芦的人,只盯着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没有收到葫芦的故事。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教学设计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再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教学时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朗读体会,并进行分角色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将教学设计付诸课堂实践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1、字词教学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简短精悍,生字较少,共6个。教学中,我重点是学习“葫、芦”,读好轻声,并通过读“葫芦叶、葫芦藤、葫芦花、小葫芦”四个词,巩固“葫芦”的读音。但忽略了“盯”这个重要的生字,正确理解它的含义有助于体会那个种葫芦的人的思想。教学中应予以重视,深入学习。
2、学习课文
语文课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融合,感情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在品读感悟2、3自然段时,我对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的思想,还有带领学生更加深入体会的余地。我仅抓住人物的语言,没有关注人物的神态动作。如文中的“盯”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眼里只有葫芦的集中表现,应加以品析。所以在这个环节,可以这样调整教学过程: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自由读课文,然后交流谈论;当学生谈论到那个人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才导致的后果时,教师追问:“那个人为什么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学生回答后,引出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和“盯”的品析;最后进行分角色朗读练习。
《我要的是葫芦》教案一等奖及反思 5
一、教学目标
1. 会认“葫、芦、藤”等 11 个生字,能正确书写“棵、谢、想”等 8 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 了解植物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教学,让学生掌握 11 个生字的读音和 8 个字的书写。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叶子与葫芦的关系。
2. 教学难点
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表达效果,并能在实际情境中运用。
引导学生领悟故事所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联系地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激发兴趣)
1. 展示各种葫芦制品的图片(如葫芦丝、葫芦瓢、葫芦工艺品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对葫芦的了解。
2. 引出课题《我要的是葫芦》,让学生思考课题的含义,带着疑问进入课文学习。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圈出生字词,注意字音和字形。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字词,指名认读,正音纠错,重点强调“藤、盯、邻”等字的读音。
4. 开展识字游戏,如“开火车读字卡”“摘葫芦识字”等,巩固生字的认读。
5. 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和笔画,教师示范书写部分生字(如“棵、谢、想”),强调书写规范和笔顺规则,学生在练习本上临摹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书写姿势和笔画错误。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深入探究)
1. 学习第一自然段
学生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种葫芦的人看到了什么?他的心情怎样?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葫芦的句子(“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体会种葫芦人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喜爱、赞叹的语气。
2. 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可是没过多久,种葫芦的人发现了什么问题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学生回答后,出示句子“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引导学生理解“有几个虫子怕什么!”这句话的意思,体会种葫芦人对蚜虫的不在意,将其与陈述句“有几个虫子不可怕。”进行对比,感受反问句的语气更加强烈,让学生带着满不在乎的语气朗读这句话。
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种葫芦的人为什么会这样想呢?他看到叶子上的蚜虫后有没有采取行动呢?
3. 学习第三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找出邻居劝告种葫芦人的话(“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指导朗读,读出邻居着急的语气。
再找出种葫芦人的回答(“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体会种葫芦人只看重葫芦,忽视叶子与葫芦关系的错误想法,通过与陈述句“叶子上的虫不用治。”对比,感受反问句表达的坚决态度,让学生读出种葫芦人不以为然的语气。
4. 学习第四自然段
让学生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最后小葫芦的结局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结合文字描述(“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感受种葫芦人面对小葫芦掉落时的失望心情,指导朗读,读出惋惜、难过的语气。
(四)总结全文,领悟哲理(思维拓展)
1.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思考:种葫芦的人为什么最后没有得到葫芦?
2.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明白植物的叶子和果实是相互联系的,叶子是为果实提供营养的,如果叶子生病了,果实也会受到影响,从而让学生领悟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道理,不能只看到结果而忽视过程中的问题。
3. 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只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中相关因素的事情,进一步加深对哲理的理解和感悟。
(五)课堂练习(巩固提升)
1. 出示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填空题、选择题或判断题,如:“细长的( )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种葫芦的人看到叶子上有蚜虫时,他的态度是( )。”等,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生字词的掌握。
2. 用“可爱”“慢慢地”分别造句,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 画一幅自己心目中葫芦生长的图画,并在旁边写上几句话,描述一下画面内容。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我要的是葫芦》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并领悟其中的哲理。在教学过程中,趣味导入环节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初读课文环节,多种识字教学方法的运用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了生字的.读音和字形,但在书写指导方面,对于个别较难的字,如“谢”字,部分学生仍然存在笔画顺序不规范的问题,今后需要加强对易错字的示范和个别辅导。
精读课文时,通过对重点句子的分析和朗读指导,学生能够较好地体会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以及人物的情感态度。然而,在引导学生理解叶子与葫芦的关系以及领悟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哲理时,部分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我虽然组织了小组讨论,但讨论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提供更多相关的实例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课堂练习环节能够及时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但在造句练习中发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还不够丰富,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语言积累和训练。总体而言,本次教学有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我要的是葫芦》教案一等奖及反思 6
一、教学目标
1. 会认“葫、芦、藤”等 11 个生字,能正确书写“言、每、治”等 8 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 了解植物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识字写字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字的读音、字形和字义。
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难点
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并能在实际情境中运用。
理解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道理,并能将其迁移到生活实际中。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激发兴趣)
1. 出示葫芦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说对葫芦的了解。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它就是葫芦。(展示图片)大家看看,葫芦是什么样子的呀?
生:葫芦是绿色的,有大有小,形状像个数字 8。
师:那你们知道葫芦有什么用处吗?
生:可以装东西,可以做成工艺品。
2. 板书课题《我要的是葫芦》,引导学生读题质疑。
师: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看看这个故事里的人要葫芦做什么呢?大家读了课题,有没有什么想问的呀?
生:为什么他只要葫芦?他最后得到葫芦了吗?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圈出生字新词。
师:下面老师先给大家读一遍课文,同学们要认真听,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哦。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大声地读一读课文,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 同桌互读互评,互相帮助纠正读音错误。
师:读完了吗?那请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听一听对方读得怎么样,有没有读错的地方,互相帮助纠正一下。
4. 出示生字词卡片,采用多种形式认读。
师:老师把课文里的生字词都找出来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等)
重点指导:“藤”是后鼻音,“盯”是后鼻音且读一声,“邻”是前鼻音,“治”是翘舌音。
对于一些难记的字,可以采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方法帮助记忆。如:“葫”=“艹”+“胡”,“怪”=“忄”+“圣”。
师:同学们,我们来看看“藤”这个字,它是一个形声字,上面的“艹”表示和植物有关,下面的“滕”表示读音,这样是不是就好记一些了呢?大家再想想,还有哪些字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记呢?
5. 去掉拼音,再次认读生字词,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师:现在老师把拼音去掉了,看看大家还能不能认识这些字。(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深入探究)
1. 学习第一自然段
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种葫芦的人看到了什么?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种葫芦的人看到了什么?他的心情怎么样呢?
生:他看到了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他的心情很高兴。
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葫芦藤、叶子、花的句子,体会葫芦生长的可爱。
师:那大家能找到描写葫芦藤、叶子和花的句子吗?读一读,感受一下葫芦生长得多么可爱呀。
出示句子:“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
指导朗读,读出喜爱的语气,可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
师:这么可爱的小葫芦,我们应该怎么读才能读出喜爱的感觉呢?谁来试一试?(指名读)
师:读得很不错,那我们来比赛读一读,看看谁读得最有感情。(赛读)
师:大家一起读,把对小葫芦的喜爱都读出来。(齐读)
2. 学习第二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邻居看到了什么?他对种葫芦的人说了什么?
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想一想,邻居看到了什么?他对种葫芦的人说了什么?
生:邻居看到种葫芦的人盯着小葫芦,他说:“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
出示句子:“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
引导学生理解“盯”字的含义,通过做动作来体会种葫芦的人只关注葫芦的状态。
师:同学们,“盯”是什么意思呢?大家来做一做“盯”的动作。(学生做动作)从这个动作中,我们能感觉到种葫芦的人怎么样?
生:他只看着葫芦,别的都不关心。
分角色朗读邻居和种葫芦的人的对话,体会邻居的着急和种葫芦的人的不以为然。
师:现在我们来分角色朗读邻居和种葫芦的人的对话,一位同学读邻居的话,要读出着急的语气,另一位同学读种葫芦的人的话,要读出不以为然的语气。(分角色朗读)
3. 学习第三自然段
学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种葫芦的人听了邻居的话吗?结果怎么样?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种葫芦的人听了邻居的话吗?最后发生了什么?
生:种葫芦的`人没有听邻居的话,最后小葫芦都落了。
出示句子:“那个人感到很奇怪,他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引导学生体会反问句的语气,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进行对比朗读,感受种葫芦的人的愚昧。
师:这句话是一个反问句,大家能把它改成陈述句吗?(学生改写)那我们来对比读一读,看看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对比朗读)
师:从种葫芦的人的话中,我们能看出他不明白什么道理呢?
生:他不明白叶子和葫芦是有关系的。
(四)总结全文,感悟道理(总结升华)
1.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说说种葫芦的人为什么没有得到葫芦。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回顾了这个故事,那谁来说说种葫芦的人为什么最后没有得到葫芦呢?
生:因为他只想要葫芦,却不管叶子上的蚜虫,不知道叶子和葫芦是相互联系的。
2. 组织学生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师:那大家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呢?小组之间讨论一下。(小组讨论)
生:我明白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我们不能只看表面,要看到事物的本质。
生:我们做事情要全面考虑,不能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
3.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要懂得事物之间的联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在生活中,很多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就像我们学习知识,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都是相互关联的,我们不能只学好一门学科,而忽略了其他学科。所以,我们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五)拓展延伸(知识迁移)
1.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师:那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呢?
生:树根和树枝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树根坏了,树枝就得不到营养,也会死掉。
生:花朵和蜜蜂是相互联系的,蜜蜂给花朵传播花粉,花朵给蜜蜂提供花蜜。
2. 引导学生续编故事,如果种葫芦的人第二年又种了葫芦,他会怎么做呢?
师:如果种葫芦的人第二年又种了葫芦,他吸取了去年的教训,会怎么做呢?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来续编这个故事吧。(学生续编故事)
(六)布置作业
1.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并和家人说一说从中学到的道理。
2. 写一篇《我要的是葫芦》读后感,字数不少于 200 字。
五、板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
葫芦藤 绿叶 小花 小葫芦(可爱)
叶子生蚜虫 不治
小葫芦落了
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六、教学反思
在本次《我要的是葫芦》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理解内容并感悟道理,教学过程较为顺利,学生参与度较高。
在识字教学环节,多种认读方式的运用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了生字的读音和字形,但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字义,如“藤”字所表示的植物形态,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引入更多直观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辅助理解。
朗读指导方面,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体会不同角色的语气并进行朗读,但在朗读的情感表达上还有提升空间,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多给学生提供朗读展示和评价的机会。
在理解课文所蕴含的道理时,学生能够在讨论中说出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但在将其迁移到生活实际的举例中,个别学生的例子不够准确或过于简单,这反映出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还不够细致,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学习,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整体而言,本次教学有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在后续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以上教案及反思仅供参考,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我要的是葫芦》教案一等奖及反思 7
一、教学目标
1. 会认“葫、芦、藤、哇、盯、邻”等生字,能正确书写“棵、谢、想、盯、言、邻”等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 了解植物的叶子和果实之间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识字写字教学。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
2. 难点
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让学生明白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念。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1. 展示葫芦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说对葫芦的了解。
2. 引出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二)初读课文,识字写字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等方式,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对于“葫、芦、藤”等形声字,引导学生根据形旁和声旁来记忆。
学习“盯”字时,让学生做“盯着看”的动作,加深理解。
3. 指导写字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书写“棵、谢、想”等字,强调笔画顺序和书写规范。
学生在练习本上临摹,教师巡视指导,纠正书写姿势和笔画错误。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 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朗读,思考:种葫芦的人看到了什么?他的心情如何?
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葫芦和叶子的句子,体会种葫芦人对葫芦的喜爱。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喜爱之情。
2. 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思考:邻居看到了什么?他对种葫芦的人说了什么?
出示邻居的话,引导学生理解“叶子上的虫还用治?”这句话的意思,体会反问句的语气。
分角色朗读种葫芦的.人和邻居的对话,感受不同的语气。
3. 学习第三自然段
默读,思考:种葫芦的人听了邻居的话后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找出描写种葫芦人想法的句子“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分析其心理。
引导学生理解因为叶子被虫蛀,葫芦都落了的结果,体会种葫芦人后悔的心情。
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四)总结归纳,领悟道理
1. 组织学生讨论:种葫芦的人为什么最后没有得到葫芦?
2. 引导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叶子为葫芦提供营养,叶子生病了,葫芦也长不好。
3. 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
1. 让学生续编故事,假如种葫芦的人第二年又种了葫芦,他会怎么做?
2.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并和他们分享自己从故事中学到的道理。
五、作业布置
1. 抄写生字词各三遍。
2. 背诵课文。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在本次《我要的是葫芦》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生字、理解课文内容并领悟其中的道理。在识字写字环节,利用形声字规律和动作演示等方法帮助学生记忆生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认读和书写生字。在精读课文时,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种葫芦人的心理变化以及故事所蕴含的事物相互联系的道理。然而,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理解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度上还有所欠缺,部分学生可能只是表面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引入更多实例来加深学生的认知。在课堂互动方面,虽然有小组讨论和分角色朗读,但仍有少数学生参与度不够高,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有所收获,更好地提升语文素养。
《我要的是葫芦》教案一等奖及反思 8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故事内容,认识并正确运用文中出现的新字词,如“葫芦”、“藤”、“盯”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角色的行为和结果,理解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认识到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是不可取的,培养全面看待问题、注重细节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关键词汇,理解故事寓意。
分析主要人物的行为及其对结果的影响。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我要的是葫芦,叶子上的蚜虫与我何干?”这一错误观念的.根源及后果。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生活哲理,应用于日常行为中。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以实物或图片展示葫芦,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简短介绍葫芦的特性和用途,为故事背景铺垫。
2. 初读感知: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标记不认识的字词。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新字词,通过领读、跟读、小组互查等方式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正确掌握。
3. 深入理解:
分段落朗读,引导学生概括每部分大意。
通过角色扮演(如种葫芦的人、邻居等),让学生亲身体验角色的心理变化和行为选择,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小组讨论:种葫芦的人为何最终没有得到想要的葫芦?他的哪些做法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4.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种葫芦的人一开始就听了邻居的话,结果会怎样?
鼓励学生结合个人经历或所见所闻,分享类似“只看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例子,并讨论如何避免此类错误。
5. 总结归纳:
教师总结故事寓意,强调全面看待问题、注重细节的重要性。
学生复述故事大意及学到的道理,巩固学习成果。
6. 作业布置:
编写一篇短文,设想种葫芦的人在第二年再次种植时的不同做法和结果。
收集生活中关于“细节决定成败”的小故事,准备在下次课上分享。
教学反思:
本次《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中,通过直观展示、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思维活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了故事内容,并深刻体会到其中蕴含的道理。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之处:
时间分配:虽然教案未明确具体时间点,但在实际授课中,应更加灵活控制各环节的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同时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总结和反思。
深度挖掘:在引导学生分析故事寓意时,可以进一步深挖,比如探讨种葫芦人心理变化的原因,以及这种行为模式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从而使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启示。
个性化指导:在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环节,应更加关注每位学生的表现,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特别是对于那些参与度不高或理解有困难的学生,需要提供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我深刻认识到,教学设计不仅要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更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个体差异,以实现更加高效、个性化的教学。
《我要的是葫芦》教案一等奖及反思 9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故事内容,掌握文中出现的关键词汇和句型,如“细长”、“可爱”、“自言自语”等,并能复述故事大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理解“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弊端,培养耐心、细心和全面看待问题的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故事寓意,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全面性和连续性。
掌握并运用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型。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叶子与葫芦关系”的隐喻,将其转化为生活中的实际道理。
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葫芦生长过程的图片或动画。
故事挂图或PPT,用于展示故事情节。
角色扮演所需道具(如头饰)。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展示葫芦实物或图片,激发学生兴趣,提问:“你们知道葫芦是怎么长出来的吗?”引入故事背景。
2. 初读故事: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标记不理解的.词汇或句子。
教师讲解关键词汇,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3. 深入理解:
分段落朗读,每读完一段,引导学生总结该段大意。
使用多媒体展示葫芦生长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叶子与葫芦”的关系。
小组讨论:“种葫芦的人为什么最后没有得到葫芦?”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原因。
4. 角色扮演:
学生分组,分配角色(种葫芦的人、邻居等),准备表演。
表演结束后,全班共同评价,讨论角色心理变化及故事寓意。
5.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类似‘只要葫芦不要叶子’的例子?”鼓励学生分享个人见解。
写作练习:以“我从《我要的是葫芦》中学到了……”为题,写一篇短文。
6. 总结回顾:
总结本课学习要点,强调故事寓意。
布置作业:复述故事给家人听,并讨论自己的感悟。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多媒体和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故事内容和寓意。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促进了团队合作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待改进之处: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但仍有少数学生在角色扮演环节显得较为被动,可能是因为准备不够充分或对角色理解不够深入。未来教学中,可以提前分配角色,并给予更多时间准备,同时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指导和鼓励,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有所收获。
后续策略:为了巩固学习成果,计划在下节课开始时进行“故事复述大赛”,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并评选出“最佳讲述者”。此外,将增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故事寓意,将其转化为指导日常行为的原则。
【《我要的是葫芦》教案一等奖及反思】相关文章:
我要的是葫芦教案及反思10-30
我要的是葫芦的教学反思02-21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07-25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04-12
我要的是葫芦的教案01-23
我要的是葫芦教案08-05
《我要的是葫芦》教案09-04
我要的是葫芦教案03-03
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