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精华【9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读准带拼音的生字,理解“要塞、苍劲、气势磅礴、广袤无垠、慷慨悲歌、干戈扰攘、征战频仍”等词。
2.有感情的朗读本课。
过程和方法目标:
结合图片、资料,学生交流、思考、朗读,领悟文章内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山海关之雄伟壮观,还要体悟其“忠贞”的灵魂。
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内容查找资料,搜集中华儿女与外族入侵作斗争的故事,了解山海关历史,明确山海关的不可替代作用。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去过山海关吗?
山海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今天我们就走进
山海关,板书课文题目。
2、初读课文
要求: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要读准确,句子读正确,读错的字写在纠错本上。
容易读错的字:
铮铮响、大扁额、雉墙的垛口、脖颈儿、屏藩要塞、烽台烟墩、广袤无垠、逶迤翻腾、身披盔甲、金戈、慷慨悲歌、干戈扰攘、征战频仍、抵御、捍卫
3、品读领悟
中心话题:
来到思慕已久的山海关作者看到了什么?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学生自渎合作、探讨、交流。
预设点1
结合4、5自然段和资料,你看到什么?摘出重要的字词,从这里你想到了什么?把自己的理解写在书上。
这段中着重抓住“巍然耸立于白云之间、高耸云天、气势磅礴……好雄伟的关塞,好险要的去处!”
体会山海关的雄伟壮观。
北面是燕山山脉,重重叠叠,万里长城连绵起伏;南面是苍茫无垠的渤海,万里长城从角山上“直冲下来”,“一头扎向渤海岸边”。。。。。。
这时让同学交流感受。
再朗读,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山海关,耸立于万里长城的脖颈上,进出锦西走廊的咽喉之地,的确是名不虚传的天下第一关”。通过“脖颈”“咽喉”
这两个词让学生感觉山海关险要的地理位置,结合学生发言指导朗读。
追问:你读那里这几段山海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点2
结合6、7、8自然段,说一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摘出有关的句子,再一次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并结合自己搜集的中华儿女与外族入侵做斗争的故事进行讨论。
学生会从“我真想……”
“我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等句段中感受作者的思绪。通过“我还想随着那蜿蜒南去的老龙头,纵身跳进那碧波万顷的渤海,去一洗那炎夏酷暑的汗水、关山万里的风尘……我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古战场上,身披盔甲,手持金戈,站立在这威武的雄关之上,一股慷慨悲歌的火辣辣的情感涌遍我全身。这雄关巍然屹立于华夏的大地上,山海之间、咽喉要地,一次又一次地抵御着异族的侵略,捍卫着神圣的国土。这高耸云天的坚固的城墙上的一块块砖石,哪一处没洒过我们英雄祖先的殷红热血?”让学生感受作者内心油然而生的慷慨情怀。
生:作者思如泉涌,尽情宣泄。
生:作者的想象不至于此,甚至回到金戈铁马的“古战场上”,不难发现,作者写雄伟的山海关,是因为“这雄关巍然屹立于华夏的大地上,山海之间,咽喉要地,一次有一次地抵御着异族的入侵,捍卫着神圣的疆土。
师:对。“这高耸入云的坚固的城墙上的一块块砖石,哪一处没撒上过我们英雄祖先的热血?这雄关外面的乱石纵横、野草丛生的一片片土地,哪一处没有埋葬过入侵着的累累白骨?”这段铿锵有力的文字,字字动人心魄,足以说明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这雄关所发生的`巨大作用。
生:一个热血沸腾、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在这里作者既在议论又在抒情。
师:进一步体会我们的祖先为了捍卫国土献出了自己的鲜血,他们身上散发着爱国情怀,结合学生发言,指导朗读。
预设点3
结合9、10自然段说一说作者的议论和抒情,看到作者这么强烈的感受,说说自己的感受。
在学生充分理解与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己的感悟,鼓励学生大胆说己的见解,并作出恰当、及时的。
生:山海关之所以雄伟壮观,是因为它那伟大的体魄、忠贞的灵魂,它永远刻在人们心中。
师:对,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山海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作者在文中把抒情同记事巧妙地结合起来,在叙事中抒情,在抒情中叙事。从而使我们深深地受到感染。
4、再次朗读课文
5、作业
搜集关于山海关的历史故事。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巩固复习学过的生字新词,了解汉字造字方法以及汉字的演变过程。积累反义词。
2、阅读短文《种植春天》。
教具准备:搜集有关中国汉字发展过程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有趣的汉字
1、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这是一个什么字?
2、教师:这幅画展示了中国汉字发展的观察,你们能用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一下中国汉字发展的历史吗?(展示搜集到的资料)
3、教师引导:人们造字起源于图画和记号。但是毕竟能画出来的东西不多,所以有出现了许多造字方法。
4、教师出示资料,简介这种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二、看图猜成语。
1、指导学生看懂图意。
2、学生动脑猜一猜。
3、集体反馈。(一鸣惊人、座无虚席)
4、补充练习。
三、读读记记。
1、学生自由读一读文中的几组词语。
2、指名反馈:这几组词语有什么特点?
3、教师小结――反义词。
4、教师和学生以对答的方式读这几组反义词。
5、再读,读中积累。
6、拓展练习,说书你知道的几组反义词。
四、阅读欣赏。
1、教师板书题目:同学们,春天可以种植。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思考:
(1)把你喜欢的词语抄到词语库里。(2)短文讲谁种植了春天,他用什么种植?
2、指名反馈积累的词语。
3、教师指名反馈:是谁种植了春天?他用什么种植了春天?
4、教师引导:哪儿体现了农夫的爱心?
5、教师启发: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6、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五、课堂小结:同学们,只要我们都献出爱心,伸出我们真诚的`双手,相信我们的世界会像春天一样美丽和温暖。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诧”等六个汉字。
2、用毛笔字书写“晋”“肯”“晨”,写得匀称,纸面干净。
教具准备:钢笔、毛笔、水。
教学过程:
一、写字板。
1、教师出示本课要写的字,学生认读。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以及它们在书写时的注意点。
3、集体反馈,教师强调:“诧”“偶”“附”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窄,右边宽,左要让右;“寂”“畜”是上下结构的字。“寂”上松下紧,注意把宝盖头写得宽大些,“畜”上下写均等,横要适当拉长。
4、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辅导。
二、写毛笔字。
1、复习正确的毛笔字执笔姿势。
2、引导学生观察今天要写的字,说说它们的结构。
3、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虽然它们都是上下结构的字,但是具体书写的时候都应根据字的具体结构适当地变化。
4、引导学生观察“晋”“肯”“晨”写法的不同。
5、指名反馈,结合文章的图加以巩固。
“晋”:上下两部分,高矮相等,上下对正,第二横要注意拉长点。
“库”:上部分扁宽,下部分窄长,上下要对正。注意上面的横要拉长,竖要写得短点。
“晨”:上部分窄短,下部分宽长。书写时“日”要写得扁,“辰”的撇和捺要适当展开。
6、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辅导。
7、赏析学生写的字,进行适当的评点。
三、课堂小结:你们看,虽然都是上下结构的字,但是在具体的书写时还是有区别的。所以要把字写好,在写字前一定要先读字。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夸一夸他人的优点或特长。
了解你身边的人的优点或特长。
教学过程:
一、动员,激发学生乐于赞美他人。
1、教师先随意地赞美几个学生。
2、教师现场采访刚才被表扬的人的心情。
3、教师小结:同学们,赞美可以使人心情愉快,赞美可以使人充满自信,赞美可以使人精神抖擞……今天,我们就来赞美我们班的同学。
二、指导赞美。
1、指名读一读赞美他人时的注意点。
2、教师进行强调。
3、指导赞美方向。
(1)读题目,从中受到启发。
(2)教师启发学生说一说,还可以赞美同学的什么?
三、赞美进行中。
1、同桌互相赞美。
2、同学间互相赞美。
3、教师启发:回去赞美爸爸妈妈,你会怎么说?
4、教师组织学生模拟赞美爸爸妈妈的场景。
5、动员学生回家后赞美一下爸爸妈妈。
四、活动小结:同学们,赞美能给人一份好心情,赞美能给人一份自信,赞美能给人一种力量。真诚地赞美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吧,你们一定能够从他们的微笑中找到赞美的快乐。
五、布置作业:回家赞美爸爸妈妈。
第四课时
教学要求:指导写题目为“夸夸”的作文。
教学难点:写习作的时候,能够通过具体的实例突出人物的某方面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指导读题目,明确要求。
1、先确定要夸谁,把题目补充完整。
2、用具体的实例表现人物的特点。
二、指导选择材料。
1、指名说说你想夸谁,夸他什么?(学生先自由地说一说)
2、教师根据学生说的进行方向性引导,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去夸。
(1)人物优秀的精神品质。
(2)好性格。
(3)特长(长处)。
3、教师小结:不管大家夸的是谁,首先要做到真诚,也就是你是真心想赞美他;其次要做到真实。就是你所赞美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事件也必须是真实的。
三、指导表达。
1、选择一个赞美的主题。
2、事件要能体现这个主题。
3、事件叙述要具体、生动。(注意对你所赞美的人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做细致的刻画)
4、适当地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
四、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五、欣赏习作,修改习作。
六、布置作业:把习作读给被你赞美的人听,听听他的建议,然后再改一改习作。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自学本课生词,正确认读“策、焚、蹿”,掌握“狐、狸、哑、策、拇、焚、舔”7个会写的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懂得珍视想象。
过程与方法:在续写故事和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想象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懂得珍视想象。在续写故事和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想象的美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鸟儿长有翅膀,可是很少去想鸟儿拥有翅膀的快乐。今天,我们一起想想,鸟儿的翅膀能给鸟儿带来什么?
生:①飞到高空欣赏到红花、绿叶密密层层……欣赏到高大挺秀的大树、潺潺流淌的小河。
②带鸟儿飞到神往的地方,看到更多的.鸟朋友。
③带鸟妈妈找到食物,带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幸福成长。
师:真好!同学们,鸟儿有翅膀有这么多的快乐。我们的心灵长上了翅膀,又会创造出多少快乐和幸福呢?老师课前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作业,续写故事,要评选出“最佳畅想奖”。谁来讲讲自己的故事是怎样发展的?
生:①——②——③——。
师:同学们的心灵都插上了翅膀,只不过有的飞得高、飞得远,有的还需努力,都不错。你们想看看别人是怎样续写这个故事的吗?
出示课题:《心的翅膀》
二.初读
1.指名读课文,检查预习。
①解释词语:神秘兮兮、哑然失笑、大喜过望、
绞尽脑汁、心急如焚等词。
②强调注意“腼腆”一词的读法。
③强调蹄、策、舔的字形。
2.说说成人和孩子各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3.复述故事
先小组复述,再指名复述。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心的翅膀》一课,知道了成人和孩子的想象力是有着很大差异的。今天我们将继续讨论这个话题。
先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带领同学们再回顾一遍课文。
二、出示中心话题:
面对同一个故事的开头,成人和孩子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差别?结合课文相关内容说说,并谈谈从中悟出了什么?
1、小组学习,结合中心话题,在小组中讨论学习,也可以参考课后第二题来谈。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适时引导,抓住以下三个点。
(一)身为工程师的丈夫,学识渊博,但他挠了挠头发,很认真地说:“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在我启发后,他想了好半天才说:“我想不出来。”
感悟:因一味追求知识,埋葬了想象力,他完全没有一点想象力,变成一个知识的容器,一个不折不扣的书呆子。
(二)"我’’的同事回答,既不生动,也不新奇.他想象的思路就像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
感悟:人不能总按自己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式去想,这就像一只小鸡一样在狭小的经验世界里扑翅膀,永远也不能像雄鹰一样展翅翱翔。
(三)四年级的孩子们让我“大喜过望”
“胖胖小男孩儿”的想象大胆,打开了想象思维的大门,“小女孩”的想象生动,仿佛亲眼所见一般。“小眼镜”的想象心思细腻,情感丰富。“腼腆小女孩”的想象情节是那么丰富,精彩。
感悟:他们没有渊博的知识,但他们拥有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不受拘束的心灵,美好的想像。
⒊教师小结:
和成人相比,孩子们有多美好的想像,想像使生活变得绚烂多姿。
三激发情感,拓展想象:
⒈同学们,孩子们的心是长了翅膀的,尽管稚嫩,但飞得很高,飞得很美。在生活中,你们是否也遇到过类似他们这样的人?
学生:
(1)学习伙伴有的只埋头苦学,上课却不敢举手,他缺少自信,缺少想像的翅膀。
(2)当自己有一个美好的愿望的时候,有的时候却不被家长理解。
2.补充小文章,启发学生体会想象的美好。
四、教师总结:
同学们,每一个孩子的心灵都是长了翅膀的,大胆地去飞翔吧,你能飞多高,天空就有多广阔,你能飞多远,天空就有多辽阔。我也要长上想像的翅膀,和你们一起去飞翔。有些同学在课堂上总是安静地听,不主动思考,这样下去你就会象文中的成人一样过早地折断飞翔地翅膀,成为小书呆子,你们一定不希望自己变成这样的人吧!让我们先来一个约定,那就是每节语文课都给自己一次想像的机会,
给心长上翅膀,让我们一起在文学王国里翱翔,好不好?
五作业:
把自己续写的故事再润色,写在小本本上,读给朋友听。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掌握“院子、分开、路边、青草”等词语。认识“聪、巧、硬、止、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懂得解决问题不能使蛮劲,要抓住其特点想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新课《聪明的华佗》。
2.华佗长大后成了我国著名的医学家。
二、指导看图,了解图意。
1.出示课件,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图上画了些什么人?从服饰上看,他们是什么时候的人?
3.图上画的小男孩就是小时候的华佗。旁边的中年妇女就是华佗的妈妈。摸着胡须的老人就是华佗的师父蔡先生。
你看,图上的.小华佗在干什么?
4.华佗为什么拿青草喂小羊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篇课文吧!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轻声自由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字音。
(2)对照课后生字表,画出生字及生字所带出的词语,多读几遍。
(3)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
(1)认读生字。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说出大意就可以了。)
四、分段细读,理解课文内容。
1.通过自学,我们已经初步知道文章讲了华佗小时候的事。接下来,我们深入学习,看看华佗聪明在哪儿?
2.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这段讲什么?
(2)齐读第一句,谁能给“有名”换一个词语,但这句话意思不变?(出名)把“出名”放进句子,再读一读。
(3)理解“学徒”。
3,蔡医生是怎么收下华佗的呢?自由读读第二、三、四自然段。
小组学习:
(1)蔡医生出了一个什么题目考华佗?
(2)用“﹏﹏”画出写两只羊打架的句子。
(3)华佗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用“——”画出有关的句子。
4.小组反馈学习结果。
(1)蔡医生是怎样考华佗的?指名说,全班开读第二自然段,
(2)找一找写两只羊打架的句子。
出示句子“两只羊头对着头,角对着角,你顶过来,找顶过去,斗得很凶”。读一读。
(3)华佗是怎么想的?(齐读想法。)“硬拉”会有什么后果?你有什么好办法?说给大家听听。
(4)华佗想到了好办法吗?哪个自然段写了华佗的做法?
①看图,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②找找描写毕佗动作的词语。(“拨”“拿”“摇动”。)
华佗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你觉得华佗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③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④指导读这一段,要表现出华佗的聪明。齐读。
5.学习第五段。
(l)蔡医生收下了华佗为徒吗?齐读最后一段。
(2)你从哪几个词中看出蔡医生对华佗很满意?
(3)用高兴的语气再读一读。
五、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你觉得华佗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有什么收获?
六、朗读全文。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晴朗夜空的美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看懂图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11个生字,挑选其中的几个生字写一写。
教学重点:
识字认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课件、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迷语。
出示课件: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弯刀。
学生猜谜——月亮。
师:你们平时见到的月亮什么样?
学生自由回答。
点评:教师注意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
(教师出示有关月亮的照片。)
师:多么神奇的月亮!我国古代的人们创造了许多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想不想听听?
教师配乐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远古时代,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人们都倒在地上喘不过气来。有一位英雄叫后羿,这一天,他拉开神弓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了一个让它给咱们带来光明和温暖。王母娘娘因此给了后羿一包长生不老的仙药,他就交给了妻子嫦娥保管。
有一个叫逄蒙的坏人一心想得到这包药。有一天,他趁后羿不在就威逼嫦娥交出长生不老药,嫦娥急中生智,一转身将药吞了下去,她的身子便飘了起来,飞到空中。因为她舍不得离开后羿,便飞到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上去了。这就是嫦娥奔月的故事。
点评:一个美丽的月亮的谜语,几幅美丽的月亮的图片,再加上一个美丽的月亮的故事,已经把学生领到了美丽的月亮跟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油然而生。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师:蓝蓝的天空,闪闪的星星,弯弯的月亮,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呀!有位老爷爷把它写成了一首儿歌。
教师配乐范读。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你们一定想把它读好,对么?那么,你想给自己提出什么要求?
学生自己提出对自己的要求,教师整理。
点评:教师的这一设计,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生自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
师:请你打开书,一边指一边读。比一比谁最先能把字音读准。
指名读。评读。
三、细读课文
1.课件出示: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师:谁愿意读读这些句子?
师:“弯弯的月儿”什么样呢?我们一起画一画吧。
(老师在黑板上画,学生在纸上画。)
点评:学生通过画体会到“弯弯的”、“两头尖”,很巧妙。
师: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弯弯”的事物?
学生自由回答。
师:看!弯弯的月儿多像一条小船。
对比体会:
弯的月小的船,
小的船两头尖。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点评:这样的设计,学生很快体会到“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弯弯,小船弯弯,非常可爱。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自由读。指名读。集体读。
2.课件出示: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师:一个晴朗的夜晚,我们坐在院子里抬头仰望。只见蓝蓝的天空,无数颗星星一闪一闪的,还有一轮弯弯的月亮,多美啊!让我们飞上蓝天,坐到月亮上去,这时你又会看到了什么?
点评: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能坐到月亮上去,太美妙了!插上想象的翅膀,美美的想吧。
学生展开想象自由回答。
师:再来读读这两句,把我们的想象读出来。
学生自由练读。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指名读。比赛读。评读。
课中操:
随着歌曲“小小的船”学生自由表演唱。
四、学习生字
1.学习生字。
出示课件:生字在课文中变成红色。
师:你记住了哪些生字?能说说是怎么记住的吗?
随着学生的介绍,教师出示相应的生字课件,巩固识字。
2.巩固生字。
出示课件:生字
师:这些生字从课文里跑出来了,你还认识它们吗?自己读一读。
出示课件:打乱顺序的生字,点一个出一个生字和一部分航天器的形状。生字都出现后,背景出现一个完整的航天器。
师:如今,人们乘坐航天器,不仅可以到月亮上去,还可以飞到更远的宇宙中去呢。
点评:这里,教师的设计非常独到,将生字落在航天器的一部分上,最终组成一个完整的航天器的图形,既有趣味性,又有科学性;既达到了复习巩固生字的目的,又自然的引出,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的梦想已经一一变成了现实。同时,暗示学生打好基础就是实现梦想的重要途径。
五、学写生字
课件出示要写的生字。
师: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注意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指导写生字。
六、课后延伸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适时出示课件:
1.有关的诗词。
2.阿波罗15飞船的宇航员和月球车的图片和有关月球的知识。
师:有兴趣的同学在课下可以上网,到“月亮网站”再收集一些资料。
点评:这里鼓励学生上网收集有关月球知识的资料,推荐“月亮网站”,倡导收集古诗词等环节的设计,沟通了课堂内外的学习渠道,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引导了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真正把学生当成了学习、发展的主人。
语文教案 篇6
八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课文背影预习教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学习重点】:
1、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传 神的细节描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课前自学、课中交流】
《背影 》是一支爱之曲,情之歌。她曾使多少人魂牵梦绕,又曾使多少人潸然泪下。文中处处都凝聚着爱,一种细致入微、无处不在的深沉而热烈的爱。
1、言行中看父亲
A纵观全文,找找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情,体会父亲对儿 子细致入微的爱。
B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请问 :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找 出来并体味父亲言语里面蕴涵的深厚感情。
2、细节中悟父爱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要费事些。我要去,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帽子,穿着褂子和棉袍,走到铁道边,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着上面,脚向上缩;他身子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 他的背影,我的泪流下来了。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 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八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课文背影预习教案第二课时
比较阅读,问:你认为文中哪些细节特别打动你,为什么?
3、感动中谈父爱
“背影”成了父亲 最好的诠 释,于是《背影》也成了最动人的篇章。看到这篇文章,我们不由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你也一定被父亲深深地打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个眼神,也许是一份特别的礼物……请你叙述一次让你最为感动的事。
【课堂小结】:
教师赠言:
同学们,世间的爱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 暖我们的生命历程。如果你们对父母、亲人心存感激,就趁他们还健在的时候,趁他们还爱着我们并能接受我们的爱的时候,珍惜这份爱并好好地表达出来吧。哪怕只是一句轻轻的问候,一个浅浅的微笑,哪怕只是给父母端上一杯水,或盛上一碗饭……有关亲情,有关爱,老师没有确切的答案给你们,今天的课只能算是一块“砖”,抛给你们,希望引 出你们对家人爱的“玉”来。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教学重点]
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关于描写荷花的古诗文名句
1、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
2、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阅读提示
(1)配乐朗读或自由朗读。
(2)给文章每个段落标号,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
(3)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探究作者情感路线。
2、分析结构
教师启发指导:从作者行踪变化看,让学生概括每段内容。
观荷缘起: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去荷塘: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观荷塘:第4段: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河塘上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离荷塘:第7、8、9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三、文本研习
问题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深人静之时本应好好休息了,但许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
问题2:为排遣不宁静,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
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问题3: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
学生可能回答“找到”或者“没有找到”
到底找到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请看第3自然段的内心独白,我们先一起来朗读这个自然段。
问题4:这一段独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样的心情?
尽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作者只有这幽僻的,环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才能够抛开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可见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为能够暂时得到自由,欣赏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悦。——可见作者幻想超脱现实!
明确线索
明线:游踪(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回家)暗线:情感(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
四、找出文眼、理清脉络、分析情感
1、文眼:心里颇不宁静
2、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
3、情感:
不满现实(求静)—寻求超脱(得静)—回到现实(出静)
反映淡淡的哀愁得到淡淡的喜悦仍是淡淡的哀愁
五、赏析语句
找出有代表性的语句进行赏析: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起笔的目的是什么?可联系撰文时间启发学生讲讲有关大革命失败情况,说明作者思想状况,弄清他为什么要写荷塘月色之美,发思古之幽情。
2、第3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此段抛开了写景,是否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
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痛楚心态,蕴含对现实的不满。实际上,这“情”离不开“景”,正是在那幽僻路上,抒发“独处”之情。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4、5、6自然段,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测
二、新课导入
提问:由课题可以知道,本文属于写景散文,即写“荷塘”和“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
三、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
(一)诵读、鉴赏第4段
1.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4个方面。
3.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4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1)思路点拨:手法、作用、分析
示例:
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2)小组合作
(3)成果展示(选)
(第1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赋予物以人的感情。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2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江苏省淮安中学《荷塘月色》教案28,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
5.齐声朗读课文第4段,品味其写景特点。
(二)诵读鉴赏第5段(仿照第4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1.齐声朗读。
2.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3.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可分成4组讨论后回答)
明确:
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5.齐声朗读第5段,体味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
(三)诵读、鉴赏第6段
1.齐声朗读。
2.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
明确: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
3.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学生阅读后回答)
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4.师生共同小结。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5.齐声朗读第6段,体会其特点。
四、课堂小练笔《雨中校园》
1、要求: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抒情片断,字数300字左右。
2、美文选读
五、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有顺序地观察手帕的图案,叙述得清楚明白,句子完整、通顺。
2、教育学生天天带手帕,用手帕,初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有顺序地叙述手帕的样子。
2、叙述是句子表达的清楚、通顺、明白。
教学准备:
1、一块图案清晰的大手帕。
2、每一个学生带一块有图案的小手帕。
3、录有"通知"的录音带、录音机。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听录音,导入。
通知:为了迎接省卫生检查团的考核,大队部决定进行卫生行为大检查。
2、检查过程中,发现有两位小朋友少了手帕。
过渡:老师这里确实有两块手帕,但不知其中的哪一块是哪位同学的,等会你学会说手帕的样子,说对了老师就把手帕还给你。
3、揭题:
出示小黑板:
小手帕(说话训练)
二、明确说话要求:
小朋友,平时说话训练时,教师要求你们做到哪几点?
齐说: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句子完整。
三、引出训练点。
在说话训练是,我们除了要清楚、响亮、完整的说话多此一举这要做到有序。
1、请大家看着黑板的小手帕,用一句说说这里一块怎样的小手帕。
①自己练说②指导说
2、小朋友,你们桌前也有一块漂亮的小手帕。谁能用"我有一块()小手帕?"说说看。
①出示投影片,我人一块()小手帕。
②想、讨论。
③指名说。
④自由说给其他老师听。
过渡:小朋友,就这一句话能把小手帕的样子说清楚吗?
齐说:"不能。"
四、说手帕的样子。
1、看黑板上的小手帕说,这块手帕是什么形状的?
板收:xingahuang……是……
2、训练方法。
①指名说。(这块手帕是正方形的)
②正方形这个词还可以怎样说?
③指名回答。(四方、方方正正)
④请同学看投影说。
它是。
3、我们看手帕上画着什么?
他们是怎么样的?
①同桌讨论。
②板书(图案(tuan))……有……
③指名说。
④出示句子说:手帕上有在。
4、小朋友,黑板上的小手帕我们会说了,自己的'手帕会说吗?
①请大家自由练习(不会说的小朋友看投影片上的句式说)。
②开火车说。
课中操《洗手绢》
小朋友,一句句的说,我们会说了,那老师请你连起来说,能行吗?
①出示句式。
②同桌互说。
③出示:"丢去"的手帕,找手帕。
五、1、小朋友,我们天天带手帕,你能告诉老师你用手帕干什么?
①指名说。
②出示句式:
我用手帕()()()
2、手帕除了帮助我们搞卫生,它不有其它的用处吗?
①讨论②观察③指名说④练说
3、小结:小手帕的作用真大啊!
六、小朋友,我们已经学会了讲清楚手帕形状、图案和用处的方法。
①把自己的手帕介绍给旁边的老师听。
②竞选班队活动课的主持人。
七、总结,读儿歌
小小手帕作用大,
清洁卫生需要它。
既好看来又卫生,
天天带它别忘啦。
板书:
小手帕
xingzhuang……是……
好看tuan……有……
yongchu……用……
教后感:
1、在设计说话训练的教案时,能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2、强化了自觉、自评、自控训练模式的教学体系,培养了学生自主独立的探索精神。
3、创设宽松、愉悦的心理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主动参与竞争意识。
4、通过在说话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以及做课中操表演《洗手帕》的歌曲等对学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①反复诵读课文,疏通课文大意,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②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③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①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②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能讲清“山市”形成的原理。
学生: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反复阅读。
爱好美术的同学可用绘画展示“山市”的美景。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导入
(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提问:你见过这样的景象吗?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出示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介绍作者、作品
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补为贡生。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作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构思奇妙,语言生动。
诵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学生自渎;第三遍,学生齐读。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奂huàn冥míng甍méng垣yuán睥睨pìnì
亘gèn扉fēi逾yù倏shū
根据查阅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碧瓦飞甍历历在目风定天清
一切乌有直接霄汉黯然缥缈
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划出来。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注意理解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⑴相顾惊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⑵数年恒不一见(经常)
⑶无何,见宫殿数十所(不久,不一会儿)⑷高垣睥睨(高墙)
⑸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连绵不断)(城市)⑹历历在目(清清楚楚)
⑺一切乌有(乌,同“无”)⑻黯然缥缈(隐隐约约)
⑼裁如星点(裁同“才”)⑽窗扉皆洞开(窗户)⑾或凭或立(靠着)
⑿倏忽如拳如豆(突然)⒀见山上人烟市肆(集市)
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⑴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
⑵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
⑶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朗,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
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赶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
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1、解释词语。
2、口头翻译。
研读思考
1、“山市”从开始到最后是怎样一步步变化的?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明确:综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①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②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先总写一笔:”高原睥睨,连亘六七里。”颇有恢宏的气象。然后分写:“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虽然寥寥数语,却可以诱发读者想像出一副跟《清明上河图》相似的画卷来。
③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因“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所以楼的形状看得格外清楚,连楼外的天空也显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距离比先前的城郭缩短了一些。更为特殊的是,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世无异,这又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观赏的兴趣。最后写幻景的消失,跟影视中的渐隐镜头颇为相似,又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2、作者描绘山市时,是以什么为序的'?
明确:是以时间为序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无何、未见、既而、逾时等。
3、山市的变化是很快还是很缓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明确:山市的变化很快,从下列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等。这些词语中“忽”表明了山市出现得很迅速,“倏忽”,表明山市变化的突然性,“无何”“未几”“既而”“逾时”等词语都表示极短的时间,表明山市的景象率化很快。
4、文章对山市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以达到这种效果呢?
明确:主要采用了以下修辞方法:
夸张: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比喻: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排比: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以上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拓展延伸
1、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以图画或语言的方式展示自己脑海中的“山市”。
可以让绘画好的同学画出,在班里展示欣赏,然后总结补充,其实,美的东西也许留在想像中会更美,想有多美有多美,正是,此时无画胜有画。
2、探究“山市”形成的原因。
开头,我们提到了海市蜃楼,这种奇观古人是无法解释的,才有了大蛤蜊哈气而成的想象。可我们现代人已经懂得了它的科学道理,你知道么?(课后查阅资料:参考高中物理第二册191页)
作业
1、课后查阅有关“海市蜃楼”的资料。
2、阅读体会蒲松龄其他的文章。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精选】语文教案08-02
语文备课教案11-12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教案[精选]09-16
语文教案(精选)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