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精品9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知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从读、品、观中感受泉的魅力,体会泉多、水美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读中悟泉的特点、感受美,感官欣赏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 体味语言文字的优美。
教学难点
通过关键字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感受泉城之美。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语
2、说说泉城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
二、讲读课文
(一)第一部分
1、自由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中的3句话分别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读句子,交流
(1)第一句,泉多(七十二泉)
(2)第二句,思考:这句话共有几个分句,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泉水的?
a指名读这句话后回答问题。(这句话有4个分句,前两句写泉的形态,后两句写泉的声音。)
b作者为了把泉的不同形态和声音写出来,用什么词连接的?(有的……有的……)
用“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c小结:第二句话从形态和声音写出了泉水的美丽。
d指导朗读第二句。(一、三两句声音高些,二、四句声音要低缓)
范读,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3)第三句:最著名的泉水
板书:珍珠泉 五龙潭 黑虎泉 趵突泉
4、齐读课文。
(二)、品读四大泉:
1、为什么作者只介绍这几处?(最著名)它们为什么会在这七十二泉中脱颖而出呢?让我们停下脚步,细细品味。
自读描写这四泉的部分,出示要求:你最喜欢哪处泉?找出相关的文字介绍你喜欢的这处泉。说说它吸引你的理由。
2、帮扶部分为珍珠泉以及趵突泉,根据学生回答随意调节:
趵突泉部分
“一个开阔的方形泉池,差不多占了大半个公园。”(大)
“池里的水很清,游鱼水藻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清)
“泉池正中有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咕嘟咕嘟”地从泉底往上冒,如同三堆白雪。”(美)
a结合这句话,理解“冒”——泉水多但流速相对慢,高过泉面。
b出示趵突泉的图片,帮助感受“美”
c 介绍趵突泉得名由来:大股泉水像拥有生命般日夜跳跃冒出水面,因此得名“趵突泉”,指导朗读。
d小结:是啊,泉池开阔、泉水清澈再加之喷涌而出时那如同白雪的层层波浪,趵突泉不愧名列(七十二泉之首)。
e谁愿意用你的朗读来展现趵突泉的美?指名读、齐声品读。
珍珠泉部分
“泉池约一亩见方,清澈见底。”(池大水清)
“泉水从地下往上涌……拎到了睡眠上来。”(形态美)
理解“涌”——水流细而急。(可与“冒”比较)
珍珠泉的美:体会三个“忽~忽~”——瞬息万变,“拎”——神奇、有生命力
指导朗读
3、放手自学部分:
五龙潭:生读相关部分,再作介绍。动作理解“汇注”
黑虎泉:生读相关部分,再作介绍。
4、小结:泉城的四大名泉果然各具特色,风光无限。齐读2-5自然段。
5、回读第一自然段
游历济南,泉的.美景一览无余。这些泉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6、文章读到这,你想说些什么?
(三)得名由来
1、引读第5自然段
三、总结
泉是济南的魂,那一汪汪千姿百态的清泉把济南装扮的万般风情、充满灵动。让我们再度走入济南,齐读课文《泉城》。
四、作业布置。
了解济南的其他名泉,班内交流。
板书设计:
9、泉城
珍珠泉 神奇
泉多 五龙潭 泉多
泉美 黑虎泉 气势 天下闻名
趵突泉 大、清、美(首)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杨震却金的教育意义。
2、掌握课文中文言实词的含义。
3、流畅地阅读课文,理解课文意思。
教学重点:
1、深刻理解杨震却金的教育意义
2、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
课型:新授课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以及杨震的生平事迹
三、生字:
老师先读一遍课文,指出生字
荆、莱、邑、谒、愧、遗、晔
形似字:魁、槐、愧 密、蜜
多音字:遗
四、释义:
却:拒绝,不接受 迁:调任
之:到 故:过去
举:推荐,举荐 为:做
谒:拜见 至:到
遗:赠送 知:知道,了解
君:你,表示尊称 何:怎能,怎么
谓:说 愧:羞愧,惭愧
五、课文解析:
“却”点明故事中心
铮铮铁言: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在没有人知道的情况下,仍坚决拒收重金的高尚品德。
六、拓展:
说一说,杨震的行为、品德,在今天仍有的'深刻的现实教育意义。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能够说出单个词语的意思,不看课文,解释句子。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弄清作者在不同观察点听到瀑布的声音和看到的瀑布的样子,学习有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3、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弄清作者观察点的变化。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瀑布的声音和样子,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你见过瀑布吗?它是什么样的?
3、讲解:瀑布就是从高山陡壁上或突然降落的地方流下来的水,远看好像挂着的布。
4、观看录像:谈谈观看后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词读音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认真听,正音;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瀑布的?
根据讨论,板书:声音、样子
三、导读
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作者离瀑布还很远,就听见了瀑布的'声音,说明瀑布的声音很大。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理解“叠叠”(一层一层)
一层又一层的浪涌上岸滩,声音是怎样的?(谁来模仿)
这说明瀑布的声音怎样?
谁能把瀑布的声音的大读出来?(个人练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阵阵的风吹过松林”会是怎样的声音?(谁来模仿)
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
3、再听瀑布的声音
联系课文,你觉得用哪个词来形容瀑布更恰当?(板书:雄伟壮丽)
4、有感情地朗读
5、填空:瀑布的声音像()。
四、导读第二节
1、从瀑布的声音,我们就感受到了瀑布的雄伟壮丽,接着,我们跟着作者继续往前走,来看看瀑布的样子。
2、自读第二节: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方法学习第二节,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把你看到的景象画下来;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美美地读一读,把你读懂的意思读出来,喜欢说说的同学,可以用你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瀑布的美景。
3、交流自学情况。
出示学生的画:点评
两座高大的青山,根据诗中的“千丈青山”画成
(山很高大,山上长满了绿色的村)
中是的白色的水:根据“一道白银”画成
“一道白银”在诗中指什么?
为什么把瀑布比作一道白银?
(瀑布的水清澈透明,它从山下直冲下来,在阳光的照射下,银光闪闪,真美啊!)
请喜欢读的同学有感情地读一读。
画面定格,请用你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4、你们说得真好,老师不禁想起李白的两句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有感情朗读。
(读出作者的惊喜,读出瀑布的雄伟壮丽)
6、填空
瀑布的全身像()。
7、接着作者又情不自禁地来到哪里看瀑布?(完成板书)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把你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2、完成填空。
3、用学习第二节的方法,自觉第三节。
语文教案 篇4
一、话别情,解诗题
1.导入送别:今天我们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⑴上课前,请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字?答案就在诗题里。
【师】这是篆书“送”字,原来是指两个人打着伞送新娘出嫁,渐渐演变成送别的意思。字的左半边,读“chu”,是走走停停的意思。
⑵这一路走,一路停啊,你想起了哪一次送别?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⑶把这个“送”字放进诗题中,把你的感受也放进诗题中,齐读诗题。
2.诗的题目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⑴诗题中的“之”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谢谢你的提醒。
⑵诗的题目中有两个表示地点的词,分别是——黄鹤楼和广陵。
黄鹤楼在哪?
广陵就是哪里?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你把题与诗联系起来了,从诗中发现了这个秘密。好!
3.仔细看看这个“陵”字,这就是我们——铜陵的“陵”字。
⑴那我们可要写好这个字,写这个“陵”需要注意什么?
【生】“陵”字左小右大,右中间的撇点要小一点,最后写“折文”。
⑵伸出手,咱们一起写。
⑶打开作业单,把“陵”字写三遍。
⑷习字展示:谁想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你们觉得他写得怎么样?
还有谁想展示?谁来评一评?你平时是怎么练字的?
【师】说得好!只要我们坚持一看二写三比较,每位同学都能写出一笔好字。
二、读古诗,初体会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打开课本,放出声音自由读,反复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试着读出诗的节奏。
【学生自由练读】
2.朗读指导:
⑴谁能字正腔圆地读一读,读准字音。
⑵谁能有板有眼地读一读,读出节奏。【师】听出节奏了吗?
⑶谁能把诗的节奏读得再夸张些? 【师】画节奏线。节奏出来了,诗的味道就有了。
⑷就像这样读,一起来试一试。
你们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后三个字我来读。诗的题目一起读。
调换一下,我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
3.诗的韵味有了,情感也出来了。说说看,你感觉到了什么?
【预设】难过 伤心 孤独……
【师】这是你的感觉。
还有不一样的感觉吗?
三、想画面,悟诗情
1.如果说文字是诗的外衣,那么情感就是诗的灵魂。【板书:情】读这首诗,有人读出了哀伤,有人读出了向往,有人读出了失落,有人读出了思念。这些复杂的情感都藏在诗里,可是诗中有 “情”字吗?那作者把他的“情”藏在哪儿了呢?
2.出示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读——
⑴品读:故人西辞黄鹤楼
①李白在哪儿送别孟浩然?在书上圈出“黄鹤楼”。
②为什么说“西辞”呢?谁能在把“黄鹤楼”和“扬州”放在地图上?
【师】你说说,“西辞”是怎么回事呢?
【生】黄鹤楼在西边,扬州在东边。“西辞”就是指孟浩然面向西边辞别了黄鹤楼。
【师】同学们,孟浩然面向西边辞别黄鹤楼,那就是在辞别黄鹤楼下的谁呀?
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师】名楼美景依然在,故人已到分别时。
指名读——
③李白称孟浩然为故人,“故人”就是老朋友。他们究竟是怎样的老朋友呢?
【生】
【师】这才是李白心中的“故人”,是好友,是手足,是先生,更是知音知意知心人。
情到深处不忍别,离愁更苦。 一起读——
⑵品读:烟花三月下扬州
①这难舍难分的送别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样的三月?在书上圈出“烟花”。
【师】“烟花”是什么意思?
【师】你心目中的“烟花三月”是怎样的?
【师】繁花似锦,草木葱茏,像烟,像雾,这“烟花三月”给你一种怎样的印象?
②想去看“烟花三月”吗?
【师】黄鹤楼下,长江两岸,春天勃然怒放。樱花开遍了山林,一簇簇,一丛丛,如
烟似雾,云蒸霞蔚。油菜花秀满了田野,杜鹃花染红了山坡。江边,桃红柳绿;
江上,雾霭迷蒙。这是花团锦簇的三月,这是诗情画意的春天。
③烟花三月美如画,你能美美地读吗?
【生】……【师】真美呀!
【生】……【师】听着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烟花三月。
黄鹤楼下花似海。老朋友,扬州更美! 女生读——
扬州城里柳如烟。孟夫子,一路顺风! 男生读——
两位诗人一路走一路说,走进满目青翠的春天里,走进一望无边的花海中。
这是诗意的送,这是浪漫的别。 一起读——
3.听到涛声了,看到小船了,孟浩然真的要走了。故人一别,千山万水相隔,没有手机电话,就是写封信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收到。此时的李白纵有千言万语,也只能望着,望着。出示第二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起读——
⑴李白站在江边,看到了什么?在书上圈一圈。
【生】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
【师】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
【生】
⑵我发现:大诗人也有出错的地方。你想想,大唐盛世,长江两岸应该是游人如织,千帆竞渡才对,怎么可能就一艘孤帆呢?【板书:孤帆】
【师】千帆过尽都不见,一心只为孟浩然。原来,这个“孤”字,并不全是眼前景,更是一份依依不舍的情啊。
指名读——
⑶孤帆远影碧空尽。【板书:尽】“尽”是什么意思?什么消失了?这些景物带着谁一起消失了?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朗读,想像以及搜集相关资料,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等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朗读录音带、苍耳的种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千姿百态的植物点缀着美丽的大自然,装扮着我们的生活。植物王国的故事,也十分有趣,那么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如何一年年生长繁殖,让绿色铺满大地的呢?今天我们继续到《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开火车读字词卡片:植物办法四海为家旅行降落伞山洼豆荚炸开观察蒲公英准备苍耳仔细粗心飞得高就得告别妈妈粗心的小朋友却得不到它.
3、过度:小朋友们,植物妈妈在什么方面有办法,又有哪些好办法呢?你们想不想知道?请大家轻声读课文,想一想你都读懂了什么?
二、研读课文,学习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1、读了课文,你知道植物妈妈在什么方面有办法?(指名回答)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植物妈妈?教师板书:蒲公英苍耳豌豆
2、老师请五位小朋友逐自然节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课文的哪几小节介绍了这几种植物?
3、你认为那种植物妈妈最聪明,你最喜欢哪种植物妈妈的办法,就认真地读读这个小节。并想一想它的办法好在哪呢?吧你的想法和同桌的伙伴交流。
4、汇报交流:
(1)请喜欢蒲公英妈妈办法的同学一起读读这小节。(生齐读)
你们见过蒲公英吗?平常我们还管它叫什么你知道吗?
蒲公英娃娃是怎样离开妈妈的呢?
有谁吹过蒲公英吗?你见过蒲公英被风吹走时的样子吗?谁能说说蒲公英被风吹走时是什么样子吗?(它们被风一吹,就一个挨着一个飞走了,飞得到处都是)一个挨着一个,连续不断可以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说是哪个词?(纷纷)
这些蒲公英娃娃纷纷离开了妈妈。它们可能会飞到哪,在哪里安家呢?(学生想象)
这些蒲公英娃娃飞到哪就在哪安家,用课文中的一个词就是(生:四海为家) 。
朗读指导:请同学们看看课文的插图。看,小蒲公英在空中飞啊飞,它们终于长大了,可以自己去闯天下了,它们是多么快乐,多么自豪啊!吧你自己想象城那个快乐的小蒲公英,吧你此时的心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自由读指名读评议齐读背诵
(2)蒲公英妈妈真了不起,它用什么送走了自己的娃娃?板书风其实苍耳妈妈的办法也很巧妙,刚才说喜欢苍耳妈妈办法的同学一起读读第三小节,想一想它的办法好在哪呢?(学生读,发表自己的看法)
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礼物,打开礼包,看看是什么?(出示苍耳的种子)动手摸一摸它那带刺的铠甲,把它挂在衣服上,动一动,走一走,想想苍耳妈妈的办法好不好?
是啊,苍耳妈妈多有智慧呀!它能借助小刺挂住动物的皮毛,让孩子们走遍天下四海为家。板书:动物。谁愿意读读这个小节,把你对苍耳妈妈的敬佩和赞赏读出来。自由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练习背诵.
很多同学喜欢蒲公英妈妈和苍耳妈妈的办法,有谁喜欢豌豆妈妈的.办法吗?大声地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的办法呢?
用双手做豆荚炸开状,体验豌豆炸开时的情景。
孩子们出去旅行开心吗?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蹦着,跳着?是啊,小豌豆离开妈妈多开心啊,请你有感情地读读这小节,把你的感受读给同桌听。指名读,教师引读,学生接读。练习背诵。
6、植物妈妈传播种子是不是只有这几种方法呢?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请大家齐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读了这小节,你知道了什么?
那里指的是哪里?仔仔细细是什么意思?你能说几个这样的词吗?粗心的小朋友得不到它,它指的是什么?怎样做才能得到更多的知识呢?
三、课外延伸
对呀,自然界有徐徐小多多的知识,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大自然的无穷奥秘。除了课文中向我们介绍的这几种植物外,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呢?(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材料)
老师还为大家带来了一首小诗,这首诗中也为我们介绍了一些植物妈妈的办法,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柳树妈妈准备了降落伞,
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
只要有风轻轻一吹,
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
凤仙花妈妈很聪明,
它给孩子穿上一件容易破的衣裳,
小朋友用手一碰,
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了妈妈。
椰子树妈妈有办法,
它把家安在大海边,
只要孩子成熟落了下来,
它就能跟着海水到岸边发芽。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探索了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奥秘,其实植物妈妈不仅会传播种子,有些植物还会捕食昆虫呢,这多不可思议啊!希望小朋友们都能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成为一个会观察、爱思考的孩子,将来去揭开大自然的未解之谜。
五、板书设计
15、植物妈妈有办法
蒲公英风
苍耳动物
豌豆太阳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运用激励性的评价手段,让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感受,从而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感受学习乐趣的同时学到更多的知识。另外,教师在课堂语言的设计上,无论是从问题的提出,还是小结过渡,都力求语言的精准和富有感染力,尤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觉得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多种方法,结合生活经验,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利用感官参与,做动作体验等等,教学的效果较好。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6个生字及其组成的词语,认识“手”部(手字底)
读懂课外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复述课文。
能通过观察图画、讲述故事,使学生懂得谦让的道理,培养学生具有对人谦让的美德。
教学重点:
读准生字的字音,掌握字形,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
让学生懂得孔融为什么拿小梨,教育学生学习孔融对人谦让的美德。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口头复述故事的能力。
教时:
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会生字的读音,理解字词意思;读懂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谦让的道理。
教学过程:
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老师向你们提出的家庭礼仪要求吗?(指名讲讲)(在家要孝敬父母,有好吃的东西要让给长辈)对,这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古时候,有一个人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好榜样,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他的故事的课文。
板书课题:
18.孔融让梨(齐读课题)
问:读了课题,你知道课文主要写谁?(孔融)写他的什么事?(写他让梨的事)。
指导看图,了解课文大意。
图中哪个是孔融?他家有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小孔融是怎样做的?你怎么知道孔融拿的是小梨?
学习生字新词。
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正音:让(rang):读准翘舌音和后鼻韵母。
岁(sui):读准平舌音。
拿(na):读准鼻音“n”
出示词语卡片认读新词。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共有几句话?
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课文共有五句话,四个带“。”(句号)的句子,1个带“?”(问号)的句子。全文分为两个自然段来写,第1、2句为第1自然段,第3-5句为第2自然段,每个自然段的开头都低两个格写。(认识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
讲读第1自然段:
第1小组读第1句,学生思考回答: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小主人叫什么名字?从图中哪里看出故事发生在“从前”?(图中人物的.衣着是古时候的衣服,他们的头发梳妆也不同于现在,说明时间距离现在很远很远。)
课文不用“从前”,可以换个什么词?(“古时候”、“很久很久以前”)。
谁能用“从前”说一句话?
第2组朗读第2句,思考回答:
孔融那时有多大?一天他和谁干什么?
(“四岁”说明孔融那时很小,相当于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比我们现在还小两三岁。)
把两句话连起来读读。(指名读、小组读、开火车读)。
指导学生看挂图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讲读第2自然段
孔融和哥哥一块吃梨时,他是怎样做的,课文哪一句告诉我们?(齐读第2自然段第1句)
看图,问:“拿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做“拿”的动作。孔融拿小梨是别人要他这样做的吗?(不是,是他自愿拿的)。
这时谁看见了?他的神态怎样?(感到奇怪)。
孔融在家里是最小的,他先拿梨,可又不拿大的,却拿小的,这时候,爸爸看见了,感到很奇怪,他说了些什么?(指名读第2句)
指导朗读爸爸说的话(幻灯显示)(范读、齐读、自由读、指名读,读出疑问的语气)。
老师提示:“问”:有不懂的地方向对方提出来。所以句子要用“?”(问号)。
你从图中哪里看出爸爸是在问孔融?(因为爸爸对着孔融)。
假如你是孔融,你会怎样回答?(让学生讲讲自己的想法)。
(9)孔融怎样回答的?指导朗读最后一句。
(10)孔融和哥哥一块儿吃梨,他为生么吃小梨?从他的法和说话中,可以看出孔融是个怎样的孩子?
(11)你们现在知道课题中的“让”字是什么意思了吗?(让学生说说)。
老师归纳:“让”的意思是把好处给别人。课文是指孔融把大梨留给其他人,自己吃小的。这是一种对人谦让的美德。
(12)把第2自然段的三句话连起来读读。
(13)指导学生看挂图背诵第2自然段。
朗读全文。
问:你们学习孔融让梨的故事后,懂得了什么道理?今后应怎样做?(四人小组讨论后指名说说)。
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要点:
复述课文、指导写生字。
过程:
复习:背诵课文。
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一个念旁白,一个当爸爸,一个演哥哥,一个淹孔融)
复述课文。
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讲出来,要讲得生动、完整,重点要抓住孔融和哥哥吃梨时,他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自由讲、四人小组讲、指名讲、师生评议)
指导书写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让:左右结构,左边“讠”(言字旁),右边“上”,合起来就是“让”。
前:上下结构,上面“丷”(八字部),中间“一”,左下“月”,右下“刂”,合起来就是“前”。
岁:上下结构,上面“山”(山字部),下面“夕”(“多”的一半)合起来就是“岁”。
拿:上下结构,上面“人、一、口”,下面“手”(手字底),拿起来就是“拿”。
问:半包围结构,外面是“门”,里面是“口”,合起来就是“问”。
老师示范板书,学生在练习本上开字头。
用以上生字口头组词(开火车讲)。
学生练习写字(老师巡视)。
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把《孔融让梨》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认识3个偏旁,分别是凶字框、口字旁、春字头。
2.会认3个字。
3.知道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6个生字,认识3个偏旁。
2.能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谁愿意说一个谜语让大家猜一猜?(学生说,学生猜)。老师说一个谜语,请你们大家猜一猜谜底是什么?看谁听得准,猜得对。“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你们猜出是什么了吗?我们学完这篇课文,你就会知道的。
二、看图。
1.出示图:学生自己认真观察图,看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2.请同学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可以从远到近,也可以从近到远的顺序。(图上画了山、水、花、鸟)那么这首诗是怎么写山、水、花、鸟的呢?
三、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借助拼音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会认字。
2.画出的生字和会认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小伙伴互相读读课文,听听读音是否准确。
4.指名读课文,大家纠正读音。
四、学习生字的字形结构及字义。
1.先让学生识记生字,识记时可以联系诗句内容,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2.同桌同学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记忆的?
3.请记忆字形巧妙的同学当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
人:独体字,笔画记忆:撇,捺。也可以用手势记忆,左右手心相对,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就是“人”字。组词:好人,人民。
色:上下结构,可以用熟字“鱼”来记,去掉“田和横”换成“巴”字就是“色”字。组词:景色、彩色。
无:独体字,可以用熟字“天”来记,“天”字最后一笔“捺”改写成“竖弯钩”就是“无”字;也可以用“二”字加上一撇一竖弯钩。“无”就是没有的意思。组词:无有、无用、无人。
画:先认识“ ”(凶字框)可以用熟字换笔画的方法记忆。用“鱼”字来记,去掉上面的角字头,换成“横”,下面的“横”写成“凶字框”就是画。组词:画画,图画。
春:先认识“春字头”。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春字头”,下面是“日”字,合起来就是“春”字。学生书空“春”字笔顺。组词:春天、春雨、春风。
听:认识“口”字旁。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口字旁”,右边是“斤”字,合起来就是“听”字。组词:听讲、听话。
4.抽读生字和词语的卡片,巩固生字。
五、正确书写生字。
1.让学生自己观察生字的.重点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在书上描红。
3.教师重点指导“画”和“春”两个字。
4.其他几个字学生自己照书中的范字练习书写,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5.学生在生字本上正确、规范地书写每个生字。
六、学习诗句,理解意思。
1.学习前两行诗句。
(1)自己小声读读这两行。边读诗句,边看图边思考,这两行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2)指名读这两行。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板书:远 山 有色 近水 无声
(3)让学生找找二行诗句中的相对应的词。
“远看”和“近听”、“山和水”、“有和无”、“色和声”是相对应的词。
(4)认真看图,远处的山、近处的水怎么样?
眺望远处的山峰,你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色?(朦朦胧胧)看图水流从高处往下流,会发出什么声音?那么诗中却说走近了还是听不到水的声音,这是怎么回事呀!你们猜到这则谜语的谜底了吗?(画)
(5)指导朗读。
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同桌读,指名读。
2.学习后两行诗句。
(1)总体学法:
①读诗句,对照图,说说这两行的大致意思。
②想想诗句中是怎样写画中的山和水的。
③联系实际想,应该是什么样的景色,而书中为什么这样写?找到诗句与画的联系。
(2)学生结合学习方法自学后两行的内容。
(3)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4)指名说说对后两行诗句的理解。
(春天已经过去了,花还是那么鲜艳、美丽。当人们走近的时候,枝头上的鸟不害怕,仍然停在枝头上)板书:去 花 还在 来 鸟 不惊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又是什么样的情况?
(春天过去了,花就谢了,当人们走近鸟时,鸟一定会飞走的。)
(6)指导朗读。
教师范读,突出“去、还在、来、不惊”这几个词。
学生练习朗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3.朗读全首诗。
(1)在诗句中找出意思相反的词。
远——近 来——去 有——无
(2)找出相对应的词读一读。
花——鸟 山——水 声——色
4.结合板书练习背诵。
(1)自己练习背诵。
(2)同桌互背。
(3)指名背诵。
板书设计:
14.画
远 山 有色
近 水 无声
去 花 还在
来 鸟 不惊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贝多芬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2、阅读方法上,以深人人物内心世界为主;写作学习上,以人物外貌描写训练为主。(或者1、体会伟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2、学习文章描写人物外貌的技法。)
[教学重点]:目标2
[课 时]:一课时
[课 型]:新授课
[电教设备]:多媒体
[教 法]: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教 程]:
一、 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当雄浑激昂的《命运交响曲》叩击着你的心扉时,你也许想起了贝多芬——这位遭到命运沉重打击的音乐巨人。但是,除了他的音乐,你还知道他更多的故事吗?耳聋后的贝多芬,在生活中是个怎样的形象?读读这篇文章。让我们一起走进贝多芬的心灵。
三、检查预习情况:
1、生字解词的掌握情况
2、搜集有关贝多芬的资料
四、出示目标
五、达成目标
(一)整体感悟:
1、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其间写了哪几件事。
2、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解释说明)
3、文中贝多芬的那些话深深触动了你?你对这些话是怎样理解的?
要求学生:速读全文,小组合作交流
教师小结
(二)重点研读
研讨学习本课要点一:体会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
1.要求学生;精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来。
小组讨论:
①互相帮助,理解句子含义。
(此时屏幕显示相关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特定文句的含义。如:贝多芬名曲创作时间与双耳失聪时间;其侄儿情况;其演奏会盛 )
②各组之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作答。
教师:适时点拨疑义,并加以提炼补充。
小结:研讨学习的经验:应联系背景理解文句含义。
3.小结要点一。
要求学生:欣赏贝多芬名曲《命运交响曲》,谈从音乐中听出了什么。
教师小结: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整个世界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灭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这样一种超生和创造的力,只有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傅雷)
研讨学习本课要点二:学习文章描写人物外貌的技法
1、师导入:我们已深入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却仍与他“对面不相识”,他的相貌如何?文中如何加以刻画?(出示贝多芬画像)
2、跳读全文,勾画关于贝多芬的外貌描写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外表的描写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内心世界。
教师:概括描写人物外貌的要旨:要以形传神,忌点点俱到,忌“脸谱化”。
3、写作练习:
三分钟人物速写(选取同班同学,描写外貌,三五十字即可,不提及姓名,文成朗读大家一起猜,同时教师点拨写法得失。)
六、归结全文
1.小组讨论:站在“客人”的角度谈谈此次访问的收获。选派代表概括小组学习成果。
2.再次聆听《命运交响曲》,深切感悟。
七、布置作业:
按照预习的要求,预习14课文
语文教案 篇9
俗话说得好,有备无患,虽然教学过程时时有遗憾,但由于对教材分析得不透,学生固有的知识把握得不准,也就是课前了解得不全面而上课,那个遗憾就大了,《自然之道》这一文教后就有这种感受。课文虽已教完,但总觉得有点不舒畅:课堂沉闷,学生启而不发,理解不深刻。回顾教学过程,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课堂上缺少了学生的活动。假如在一节课中学生的活动不充分,或者说没有使全体学生动起来,那么,这个课堂就缺乏生机和活力。这节课我估算了一下,没有完全动起来(主要是脑动)的学生占着不小的比例。对学生情况把握不准确,在教学构思上对主体性和全员性考虑不周全是其主要因素,同时课前没有布置学生搜集资料,致使学生思路不开阔,对提出的问题谈的不深刻或者无话可谈。
二是朗读没能很好地与阅读教学的特点统一起来。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它对领悟情感陶冶情操培养情趣很有好处。所谓读文悟道披文入情,强调的就是读。这节课中,由于对朗读的处理失当,从而使阅读教学显得单薄,显得缥缈,显得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三是评价缺乏激励。评价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催生剂。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无疑会唤起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的进取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评价犹如催生剂,给学生以力量,给学生以风貌,给学生以健全完美的人格。虽明于心而未能明于行,致使学生学习积极不高。以上存在的这些遗憾,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加以重视和改正的。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语文备课教案11-12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燕子教案11-19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语文古诗教案11-07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