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精品)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读”来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文章蕴含的生活哲理,正视并积极克服生活中的困难。
教学重点、难点:
以小见大的写法。
教法学法:
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溪流走一步是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深秋走一步是寒冬,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天。走一步,再走一步,天地就将不一样。今天让我们走进美国心理学家莫顿·亨特的世界,和他进行一次心灵的沟通吧!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1、作者简介
莫顿·亨特(1920—20xx),美国作家、心理学家。代表作品有《痛击》《走一步,再走一步》。
2、生难字词
(1)字音
灼人(zhuó)
寻觅(mì)
突兀(wù)
椿树(chūn)
滑稽(jī)嘘声(xū)晕眩(xuàn)恍惚(hū)
抽噎(yē)呻吟(yín)
(2)词义
(灼)烧、烫。
(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抽噎)一吸一顿地哭泣。
(哄堂大笑)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停顿恰当,读对语气。
2、读懂文章大意,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小说情节。(根据记叙要素讲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即可,完成表格的填写。)
四、比读害怕合作探究
(7、8、9、16、17对比阅读,从心里、动作和环境几方面入手比读害怕。)
五、演读对话自信专注
爸爸:“现在,下来。要吃晚饭了。”
我:“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
爸爸:“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
我:“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
爸爸:“听我说,不要想着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看着手电光指的地方,看到那块石头没有?看到了吗?”
我:“看到了。”
爸爸:“好的,现在转过身去,然后用左脚踩住那块石头。这就是你要做的。它就在你下面一点儿。你能做到。不要担心接下来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相信我。”
爸爸:“很好。现在,往右边下面一点儿,那儿有另外一个落脚点,就几英寸远。移动你的右脚,慢慢地往下。这就是你要做的。只想着接下来的这步,不要想别的。好了,现在松开左手,然后抓住后面的小树干,就在边上,看我手电照的地方,这就是你要做的。”
六、联读原著体会哲理
故事一:莫顿·亨特,美国作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作为上尉飞行员的莫顿·亨特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莫顿·亨特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莫顿·亨特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
故事二: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自小体弱怯懦,从不敢冒险。一次他跟随伙伴攀登二十米高的悬崖。当他攀登到离崖顶三分之二路程的石架上时,由于恐惧他全身颤抖,上不去下不来。其他伙伴不但不帮忙反而嘲笑他之后各自回家了。恐惧和疲乏使他全身麻木,不能动弹,只能在石架上哭泣。暮色中父亲的手电光照着了亨特。黑夜中惊魂未定的亨特随时有掉下来的可能。面对险情,深知儿子禀性的父亲,没有上石架把他抱下来,也没有搬梯子让他下来,或者拿绳子把他吊下来,而是要他自己从石架上爬下来。旁人也许认为父亲太冒险,心肠太硬了。那么父亲是如何帮他脱险的?父亲没有责骂他,而先安慰他,稳定他的情绪,“下来吧,孩子,晚饭做好了。”亨特哭着说:“我不下去,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父亲开导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看见了。”亨特说。接下来父亲指导他爬下第一步。“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亨特伸出左脚试探着踩到了它,顿时有了信心。父亲鼓励他:“很好。”“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亨特照做了,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亨特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投入父亲强壮的手臂中。虽然哭泣了一会儿,但他随之产生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次经历使亨特悟出生活的一个哲理:每当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自己所要到的地方。
七、联系实际拓展延伸,并赠送小诗一首。
溪流走一步是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天。
走一步,再走一步,天地就将不一样。
八、课堂随笔小练习
面对成绩下降,丧失信心时,要________。
面对朋友不信任,不愿说话时,要________。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2
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教学目的: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
3、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背着书包,兴高采烈地来马集镇中,开始了我们人生当中的新起点。那么,在今后的三年以至更长的将来,你想要做什么或者达到什么目标呢?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你准备怎么做?
根据学生所说,导入新课,板书文题。
二、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生自学生字、自渎课文。
3、点名朗读全文。
4、问题:(1)诗中所说的“海”是什么?(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2)这首诗两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节:写童年时的想望和困惑,是现实中的“山”和“海”;
第二节:写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山”和“海”是理想的境界。
5、全班齐读全诗。
三、研习诗歌
1、读文章要善于抓取信息,抓取信息就是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那么,这首诗的中心可用哪两个词语概括?它们内在的含义又是什么?
本义比喻义
自然界的海海——理想境界
爬奋
山斗
自然界的山山——重重困难
2、这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请用一句话来说。
——要克服苦难,就要克服重重困难(历尽千辛万苦);要克服困难,就要翻越无数座山。
3、理想的实现很不容易,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请找出有关的词语并作说明。
(1)终于——爬山费了很大的力气,花了很多的时间。“我”满以为上了山就可以看见大海了,结果依旧是山,“哭着回来了”——铁青——写出了作者失望、沮丧的心情。
“铁青”——这是作者表达的主观感觉,因为心情不好,看山也好像“铁青着脸”。这和杜甫的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伤心时看见美丽的花儿也好像在流泪一样。
(2)一次又一次——失望多,也表明实现理想不容易。
(3)一座座——困难重重。
(4)一次次鼓起信心——作者不灰心。
4、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作者经历了千辛万苦,遇到了重重困难,可是他并没有灰心,那么是什么力量,让“我”能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的?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诗人相信远方有海,理想可以实现。这个信念,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断斗争。
枯干: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满湿:滋润。因为“我”心中有理想,心灵就不再枯干,理想给了我奋斗的动力,生活也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5、齐读全诗,并体会刚才所说的内容。
四、重点诗句探究
1、诗中说“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呢?
“种子”比喻妈妈给我信念,但童年的认识是很肤浅,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断的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可见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要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在心中扎下深根。
2、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3、“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是什么意思?
4、“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什么意思?
5、“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五、拓展延伸
读了这首诗,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六、总结与作业
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并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悟文章所寄予的生活哲理。
2、感受“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上海的意义。
3、了解“小中见大”,以事寓理的记叙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前布置大家作了预习,其中有一条预习任务:用“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困难而且战胜困难的经过写下来,哪位同学来读一读自己的文章?
2、学习生字词。
二、整体感知
1、作者小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呢?我说标题和作者,请几位同学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把课文读一遍。
2、请学生复述课文。复述前先让学生说说复述故事要交代清楚哪些内容。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我”和一群孩子攀爬悬崖,在悬崖上上不去,下不来,最后在父亲的引导下,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式爬下了悬崖,并且得到了宝贵的人生启示。
三、引导探究
1、我们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请大家把课文的标题盖起来,然后自己为文章重新拟写一个标题,写在文题下面。
2、互相讨论自己的标题,然后点名说。
3、引导学生比较,你的标题和作者的标题哪个好?为什么?
(1)文章的标题告诉我们遇到大困难要把它分解成小困难然后克服,这和文章内容一致。
(2)文题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
4、“我”究竟遇到了什么困难?请在文中找出来。
(1)第4节,“我”不能像别人一样活泼勇敢,做一些冒险性的游戏。
(2)第13节,朋友抛弃了“我”,把我一个人丢在悬崖上,而且天也黑了,我感到很无助(反衬手法)。
(3)第15节,长时间呆在悬崖上,动不了,我很紧张,害怕。——要求找出作者爬悬崖时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词语:
爬: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里咚咚乱跳
蹲:心惊肉跳头晕目眩哀求啜泣
伏:恐惧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4)第17节,作者心里害怕,他不能突破心理上的障碍,没有信心,所以下不去。
5、作者遇到的困难不仅有夜幕,悬崖等客观的困难,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内心的障碍。那么,我们反过来问一下,这些能塑算得上困难吗?
其实,我们很多时候,就觉得这些经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请在文中找一找,哪些地方能看出来,这些经历不算困难?
(1)第7节,悬崖只有20多米高。
(2)从朋友和杰利的言行,可以判断出这不算困难。如第13节,别的小朋友能轻松(一个接一个、左折右转)地爬上去,又轻松地绕过悬崖。
在这里,不是为了写其他的小朋友,而是为了小“我”,这种方法叫作“反衬”。
(3)父亲指导“我”爬下悬崖的过程也很简单,“我”也没费力气就下来了。
6、既然不是什么困难,而“我”却为什么认为这是一个极大的困难呢?
——第1、4节,“我”年幼,体弱多病——这种方法叫“伏笔”,即“前后照应”。更重要的是“我”的心理上的障碍。
7、就是这不是什么困难的困难,却让“我”的心情变得糟糕透顶(出示投影):
心情的变化:
恐慌恐惧绝望
(开始不敢上)(上了,又很害怕)(加上黑夜,最后)
8、这个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呢?(读16~23节)形成板书:
(1)克服困难的步骤:
起初:会摔死的——毫无信心;
继而:走一步——萌生信心;
随后:再走一步——信心大增;
最后:走下悬崖——巨大的成就干。
(2)此时的心情怎样?
恐慌恐惧绝望
惊奇而自豪
四、拓展延伸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要会分解困难(原文句)——用名句说: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2)要对自己有信心。
(3)要善于收获经验(反思总结)。
(4)只有勇于尝试,才能得到回报。
2、在写作上,你有什么收获?
——倒叙,可以产生悬念;环境反衬人物的心情;照应与伏笔。
小事情反应一个大道理——作者写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他小时候的一段经历,更重要是从经历中懂得了克服困难的道理。
五、读汪国真的诗结束课文学习
1、诗见课本P.10的方框。
2、完成课后练习二。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把握课题含义,理解文中蕴含的生活哲理。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过程与方法: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先给大家讲个故事:“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经历的是怎样一件事吗?”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二、整体感知:
1、看导语
师:先请大家把导语一起读一下。
生齐读导语
师:导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的一次“脱险”的经历,那么是什么险呢?作者怎么会陷入险境呢?后来又是怎么脱险的呢?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又是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先默读一遍课文,注意默读速度,要求五分钟内看完。
2、默读课文
3、复述课文内容
师:现在请同学们来试着复述一下课文情节,先来个抢答
——故事发生在哪个城市?哪个国家?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其中重点提到了哪个孩子?
——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师:如果把故事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为“冒险”,第二部分为“脱险”,该如何划分?
生:1~15段为第一部分,16~23段为第二部分。
师:好,那么现在请一位同学来复述第一部分,也就是“冒险”部分。注意抓住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还有心理变化。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先小组交流,后大班交流)
生:
师:现在请另一位同学来复述第二部分。注意父亲怎样引导“我”走下悬崖的过程。
生:
三、合作探究:
1、作者陷入的是什么险境?怎么会陷入险境呢?后来又是怎么脱险的呢?
2、从课文看,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3、作者“爬悬崖”和“脱险”过程中,分别有哪些心理变化?
4、第15小节环境描写的作用?
5、文中两处“啜泣”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6、课文哪些地方详写,哪些略写?这样安排的好处?
四、主旨探讨
师: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两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把具有启示意义的句子划出来,用自己的话总结归纳。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师: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你还获得了哪些启示呢?写作指导:以小见大,以事寓理,详略得当
交流课后第二题。
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
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体验反思: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学生练笔,小组交流,全班反馈)(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真诚鼓励)。潜能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生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重点片断,感受文章内容。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4
教学目标
①正确地朗读课文。
②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③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④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二、学习字词
①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②投影出示练习。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略)
三、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教师可以投影出示以下问题,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教师可提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可以找两位学生复述,其他同学听后评析复述情节。以上环节主要为了帮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尤其是细节描写,为下一步探究性阅读、多角度阅读打基础。)
四、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五、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学设计(探究性品味“脱险”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一、朗读思考: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②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应帮助学生扣住文章主题讨论理解这些问题。
二、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①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②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③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三、总结全文
①让学生再谈学习之后的体会。
②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③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布置作业
1、练习:一、二、
2、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迷途笛音》文章在作业本上)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5
教学目的:1了解本文结构特点,体会本文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悟。
2体味人生,关爱生命,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
3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设想:本文语言既有形象化的描写,又有哲理性的陈述,句式变化多样,比较适合朗读。因此教学中,应注重朗读,结合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积累:1、不积跬步,无以行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荀子2、学生课前一分钟口语表达练习。
一、导入: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于人的童年,想一想,你有哪些经历让你至今依然不忘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美国作家莫顿`亨特,感悟《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带给我们的宝贵的启示。
二、教学目标,检查预习。找生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生领读,师纠正。
三、朗读课文,先自由读,再找学生范读,边读边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1、读完后,你最想说得是什么?
2、你觉得课文中哪句话最能打动你?为什么?
3、“走一下”和“再走一步”说明了什么?(或者说“走一步,再走一步”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4、家长怎么样来教育学生?请小组讨论完成。
四、质疑问难:讨论明确以后,集体交流,提出不同的意见,教师做适当指导点拔。
五、拓展延伸,培养能力。
1、师引导学生如何复述故事性文章,师出示复述要求。
2、研讨与练习二。
3、研讨与练习三。以上由学生自己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方式完成。
六、课后小结,提出希望。
1、师送学生一首诗——《一步》
2、布置作业:A类:抄写“读一读,写一写”,理解词语含义。B类:根据“研讨与练习三”的要求,写一段话。
附板书设计: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故事:遇险——脱险
哲理:把困难分解再去克服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6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并能复述课文。
2、在朗读中品味我冒险、脱险时的心理感受。
3、学会从不同角度阅读,以父亲、小伙伴等为点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本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这么会陷入、险境的呢?又如何脱险呢?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其中蕴含着什么哲理呢?
二、默读
要求:
1、注意速度。
2、内容:什么险?如何脱险?传递了什么哲理?
3、要求不看书复述。
三、复述
1、复述前的准备。
(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什么时间?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几个?悬崖有多高?石架有多高?
2、复述:
⑴ 自己放声准备。
⑵ 班上复述。
⑶ 学生评。
⑷ 教师评。
⑸ 总结经验。
四、冒险过程中,着力写我的心理感受,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五、脱险过程中则真切得写出了我在父亲帮助下心理变化过程,能找出原句并进行概括吗
六、理解题意,你能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吗?文中有帮助你理解的关键性语句吗
第二课时
一、变标题(理解内容)
可以从不同角度自拟标题,有如下说法:
第一次爬悬崖、脱险、永远不能忘记、战胜恐惧、八岁的记忆、最初的那一步、星光下的悬崖、当朋友离我而去。
二、变语言(体会深意)
文中许多语言是值得细品的:
1、那是费城七月里的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至今还能感受得到。将这句中的至今去掉,感受得到换成回想起来,比较一下效果。
2、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鲜峰,将句中的只有去掉,比较一下效果。
3、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改为我瘦骨嶙峋,心在胸腔里冬冬直跳效果如何?
4、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去掉终于,将尽量改为努力,效果如何?
5、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闷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自己。这句话似乎不合情理,改为我忍不住啜泣起来效果如何?
6、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将这个句子末尾的感叹号改为句号如何?
三、变角色(认识人物)
学生分别以内德、杰利、父亲的口吻讲述这一故事,注意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如:内德是那些不关心我的孩子们当中的`一个,他也是那些无情嘲笑我的孩子眼中,我是一个可笑的胆小鬼,他在这整个事情当中,心理是如何想的?如何说的?又是如何做的?事后有没有再反思自己?
四、变结局(拓展思维)
如:杰利找的是我的母亲。
杰利没有找到我的任何亲人。
杰利在途中劝说伙伴们一起回来帮助我。
杰利被伙伴们恶作剧地拉走,不允许他去报告我的家人,也不允许他独自来帮助我。
五、变环境(引发想象)
我长大后,有一天,又遇见了类似的困境,(这种困境可以让学生自由想象),在那种不同的环境中,我的所想所做又是如何呢?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7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文章。本文运用质朴的语言,描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在美国作家莫顿享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了57年前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小时候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体弱多病,和五个小男孩一起爬悬崖,他好不容易爬到一处岩石架,爬了1/3高度,再也上不去,要下也下不来,陷入可怕的两难境地。后来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战胜困难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困难和危险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做起从脚下做起,就能战胜它取得成功。
(二)学情分析:
对于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他们有理想,有目标,有干劲,所以对学生进行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
(一)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并小结出怎样复述故事情节的方法;悟出“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从一件事中能悟出人生的哲理。
【设计意图:课堂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发挥着灵魂和引导作用。目标的确定要明确、简洁、能达成。每节课的目标不要超过三个,学习目标的定位不能过低,使学生达不到基本的学习要求,又不能太高,造成大多数学生努力也难达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就很难打造高效课堂。】
三、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基本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重要内容
2、领会文章主旨,感悟人生哲理
四、教学方法
整堂课的教学中我运用情景导入、快乐自学、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多媒体辅助教学、精彩展示、点拨归纳等教学方法,相信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具体整合点
(一)利用多媒体了解作者,层层设疑,激发学习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出示自学和巩固的相关问题,可以节约课堂时间,增加课堂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三)利用多媒体可以把教学的重点直观的呈现出来,有助于难点的突破。
(四)利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更多的获取关于战胜困难的事例,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情感的升华。
六、教学流程和设计意图
(一)课前准备:
⑴字词积累:加横线字注音
啜泣()一堵墙()耸立()
崩土()颤抖()嶙峋()
头晕目眩:小心翼翼:
⑵查找作者莫顿亨特的资料
⑶分小组预习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查阅名人战胜困难的事例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他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激趣导入:(通过多媒体配乐播放一组作者莫顿。亨特的照片)
同学们,他是一名专写青春励志作品的作家,又是一名出色的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他在六十五岁那年回忆了57年前的一件爬悬崖的事,写了一篇文章《悬崖上的第一课》,后来被改名选入我们的教材,你想知道他是谁吗?(莫顿。亨特)
大家猜一猜,童年时的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一件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事,为什么还会再提起?下面让我们走进文本,寻找答案。
(三)快乐自学
出示:
1、默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了解作者;
2、运用记叙文六要素复述课文
3、“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样一个故事情节在文中什么地方,请你找出来。
4、从文中找出,哪里是“走一步”的内容?哪里是“再走一步”的内容?
5、文中哪句话能体现出这个事件给我们的启示?
(四)精彩展示
按照以上快乐自学中设计的问题有选择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可像蜻蜓点水一样一点即过。如:本文的生字词有哪些?这样把更多的时间留给重难点的突破。如:本课课文长,复述全文学生不太容易把握,教师就得适当点拨,1。难点突破
出示:(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大家想想,这个题目是文中谁说的一句话?父亲
(2)、那是父亲对谁说的?文中的“我”
(3)、父亲在什么时候对儿子说的这句话?父亲在儿子困在半山腰的时候说的。
点拨归纳:我们来给这个事件配上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要素,让它更加具体。我请一个同学将刚才的内容来个小结,如何?
2。朗读品析、合作探究(大屏幕)
分角色朗读:“暮色苍茫......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思考交流:抓住重点词语、描写我的心情变化的语句,品味我是如何在父亲的指导下一步又一步的脱离险境的?
小组内交流朗读的语气、品析“我”逐步战胜困难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五)拓展升华
1。学习完课文后,我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对课文的感受,这句话要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
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提供一个范例:大屏幕出示——
如:十多年前,我走上了讲台,成了一名教师,一路走来风风雨雨,坎坎坷坷,跌跌撞撞,每一次生活中出现困境时,每一次想放松自己时,我总是提醒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阴霾总会过去,阳光总在风雨后。
2。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在困境中站立的名人事例:大屏幕出示——
霍金,他因患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一张轮椅上达40年之久,他却身残志不残,使之化为优势,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
“贫寒出贵子,孝子当院士”——甘肃省通渭县农村的杨子恒,发奋苦读考上大学,出国留学,当选为2006年度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让灵魂保持站立的姿势”——河北省无机县农村的北京大学大女生的刘默涵,在被不幸和困难击中时,她自强自立,靠勤工俭学,解决了个人生活费用,创立了自己名字命名的助学基金,帮助了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
借助多媒体欣赏完上面的事例后,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接下来让同学们把在课下整理的名人挑战自己,不怕困难的事例以卡片的形式在小组园地里展示出来,并写上他最让你佩服的理由
3。老师寄语:(播放音乐《隐行的翅膀》)
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当我们感到前途茫茫、灰心丧气时,不要忘了告诉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溪流走一步是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万水千山,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只有“走一步,再走一步”,你才可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六)轻松演练(出示)
一、下边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啜泣(chuò)一堵墙(dǔ)峭壁(qiào)耸立(sǒnɡ)
B。崩土(bēnɡ)蓬乱(pénɡ)颤抖(zhàn)嶙峋(xún)
C。凝视(nínɡ)嘲笑(cháo)头晕(yūn)目眩(xuàn)
D。陡峭(dǒu)动弹(tɑn)摔死(shuāi)小心翼翼(yì)
二、根据解释写出相应词语:
⑴我听见有人啜泣,正(惊奇,诧异)那是谁。()
⑵我(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地伸出脚去探那块岩石。()
⑶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告诫,教导)。()
三、你认为文中亨特的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够及时的进行课堂练习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了课堂效率,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8
教学设想:
1、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在预习中通过阅读自己提出问题,经归类整理后由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回答(或布置为作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并通过阅读指导教会学生怎样提出恰当的问题从而最终提高阅读能力。
2、锤炼学生的语言敏感力:通过揣摩语句、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文本的内涵,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
3、学以致用,不为学习而学习。教学要以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提高认识为终极目标,对于课文既要让学生做深入细致的揣摩和研读,又要让他们远离文本本身做客观的审视(从形式到内容)从而获得启发。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记叙方法;掌握训诫、耸立、蓬乱、攀、颤抖、瘦骨嶙峋、蹲、心惊肉跳、凝视、嘲笑、头晕目眩、啜泣、纳罕、疲乏、小心翼翼、屡次等字词。
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详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3.情感、态度教育:感受“我”终于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个脚印来沉着应付的心理从而得到人生的启迪。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记叙文中如何以实寓虚,即文章如何借事论理; 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指导:
提前一天阅读课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问题,如:词语的音、形、意;文章的结构;语句的理解等等,以组为单位归纳整理由课代表上交。(注意:自己的问题要做好答案)
导入:
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它就如同一座座高山挡在我们的面前,面对它,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海,也正因为这样,世界上才就有了弱者与强者之分。然而,弱者和强者并没有天然的不同,只是他们面对“高山”时,眼中所见到的景物不同而已。今天就让美国作家莫顿·亨特领着我们回到他的童年,和他一同回味那次让他终生受益的际遇,来领悟他面对大山时眼中看到了什么。
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4分钟,教师投影学生预习时所提问题并提醒学生在默读时对问题加以注意。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孩子为什么要爬悬崖?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我眼中的悬崖有多高?
孩子们是否爬上了悬崖?情况如何?“我”的情况如何?
故事的结局如何?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
2、教师组织学生抢答
(可以采取男女生分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组织学生复述并由教师指导总结
叙事要注意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教师要根据抢答阶段的内容加以总结并投影六个要素,引导学生全面复述)
(1)、起因 玩厌游戏 别出花样
(2)、经过 其他孩子:顺利攀越,安全返回;我:中途被弃 进退两难
(3)、结果 朋友求援 父亲解困
(4)、蕴涵 走一步 再走一步
自主探究:
1、写攀越悬崖的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可能有哪些内容不写?
(由学生评价同学复述的情况并说明理由,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内容的主次、详略)
明确:
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介绍时间、地点和故事的起因是略写,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好友杰利回家领父亲来的过程则略去不写;以后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父亲的指导则略写。
2、作者为什么这么安排材料?
(学生讨论,回答)
文章通过一次攀爬悬崖的过程,揭示了怎样去对待困难和克服困难的道理。“我”攀爬悬崖的过程和心理是叙事的重心,因而详写,其他则略写,这样安排,文章才能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3、从表达手段看,全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从表达手段看,本文前面主要侧重记叙(叙事),最后一段是议论,作者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来揭示人生道理,这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体验反思 :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是否也遇到过让自己难以忘怀的事情,它给了自己什么启发?
布置作业:
1、读文章中记叙攀爬悬崖经过的部分并划出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是否也遇到过让自己难以忘怀的事情,它给了自己什么启发?将之写成一段话。
3、搜集三、五条对待困难的名言、警句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9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
训诫:告诫,教导。
耸sǒng立:高高地直立。
峭壁:陡直的山崖。
颤chǎn抖:哆嗦,发抖。
嶙lín峋xún:文中指人瘦削。
凝níng视:聚精会神地看。
啜chu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纳罕hǎn:诧异,惊奇。
心惊肉跳:形容担心祸患临头,非常害怕不安。
头晕目眩xuàn:头发晕,眼睛发花。
小心翼翼yì:原来形容严肃虔诚的样子。文中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莫顿亨特,美国当代作家。
2、相关知识:
关于《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享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小时候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体弱多病,和五个小男孩一起爬悬崖,他好不容易爬到一处岩石架,爬了1/3高度,再也上不去,要下也下不去,陷入可怕的两难境地。后来照父亲说的,一小步,一小步下来,终于脱险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富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通过“我”童年时的一次爬山经历,感情到一个具有意义的人生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最大的困难。
二、文章脉络
文章共23段,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13),冒险。写“我”跟着小伙伴们爬上了半山腰的一块石架,上下不得。
第二部分(14~22),脱险。写“我”恐惧地伏在石架上,后来在父亲的鼓励之下,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下石架。
第三部分(23),感情。写由小时候爬山的事感悟出的人生道理。
三、写作方法
1、叙事技巧娴熟
本文在叙事中注意前后照应,注意设下伏笔,使得文章记叙周密。“我”的病弱在文中前后照应。文中几处提到杰利,笔笔都有匠心,杰利叫我“别做胆小鬼”、杰利的不放心都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本文采用倒叙的笔法,用笔俭省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和起因。结束回忆也用笔干脆利落,这样一起一收与正文浑然一体。
2、描写准确恰当
本文成功地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
文中人物的语言准确地反映出人物各自的性格。如“我”的胆怯、父亲的耐心细致,都在文中有恰到好处的描写。
“我”的动作、心理使得整个事件真实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景物描写的交代、渲染、衬托作用,都起到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3、小中见大,哲理深刻
这篇文章虽然语言平白,但仍耐人品读。就选材而言,无疑是“以小见大”的典范。这样的小事,无论对哪个人而言都是比比皆是。小事的升华得益于“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平白却富有冲击力和音乐感的标题表述方式,当然也得益于作者对人们常规思维的突破:人们常常习惯目光长远,却常常忽视“走一步”与“再走一步”对困境中的人生巨大的支撑力量!本文的第二个特点是以孩子的口吻叙事使本文更适于孩子们阅读。无论情节叙述、心理描写还是语言风格都属于孩子们。这篇文章也给那些成人化的学生作文提供了优秀的反例,它让人深思:对孩子而言,到底什么事才是有意义的“事”呢?
四、重难点导析
⑴“我”遇到了什么困难?怎样解决的.?解决这个困难的关键是什么?
“我”和小朋友们在游戏中,不经意地爬上了一堵垂直的峭壁,下不来,“我”很恐惧,伏在岩石上不敢动弹。暮色中父亲用手电筒照着,引导“我”一步一步地走下悬崖。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化整为零,将一个大困难转化为一个个小困难,一个个自己稍作努力就能解决的困难。在解决这些困难中,“我”逐步树立了信心,直至信心大增,直至克服了困难。
⑵“我”遇到的困难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能分别说说吗?
这个题目设计旨在引导大家养成细心阅读的习惯,学会边阅读边归纳、分析。困难具体表现在这几个方面:①悬崖陡峭,在“我”眼中是一堵高不可攀的险峰;②“我”孱弱多病,八年来身体一直不好;③暮色苍茫,大地越来越暗。
⑶为什么别的孩子爬上山顶,而“我”不能?文中好多处提到“杰利”,有何用意?
此题仍然是培养我们细致阅读的习惯。“我”不能爬上山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由于“我”的身体原因造成的。文中多处提到了“我”体弱多病,细心阅读就不难发现,“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是直接交待,“我”“全身颤抖,冷汗直冒”“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心惊肉跳”“几乎晕倒”以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等是侧面暗示。阅读中要善于找出这些带有铺垫作用的句子,体会写文章的周密表达。
多处提到“杰利”,也是行文的需要,一方面表现他是富有友情的。起初他鼓励“我”“别做胆小鬼”;当大家离去时,他“看起来好像有点不放心”;最后是他领着父亲来找我的。杰利是个和其他孩子一样贪玩,又有别于其他孩子的小朋友。另一方面因为杰利这个富有友情的小朋友的存在,为后文与父亲找到此处埋下伏笔,使文章行文更加严密。
⑷你对父亲找到“我”后不上山崖去接“我”是如何理解的?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理解文章的深层次的内容。父亲眼看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是他并不上去救孩子。细读父亲怎样教“我”下来,很值得人深思。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历一次磨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父亲这样做,只给指导、鼓励,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
⑸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走一步,再走一步”仅仅指当时“我”下悬崖石架的情形吗?
从内容上看,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已不局限在“我”那次下悬崖石架的经历了。而是指人生旅途中的种种挫折,在面对这些挫折时,不要想整个困难有多大,而只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一步步走,直至解决所有困难。在文章中,这段文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的哲理凸现在读者眼前。
“走一步,再走一步”首先是指那次“我”在父亲的鼓励下克服困难的过程,其次还指人生面临挫折时克服挫折的一步步具体行动。
【练习解答】
一、文中有亨特心理活动的直接描述,他是通过行动、语言描写来刻画的,要仔细体会。后一问可由学生根据对人物的认识来回答,但要把握住基本点:身体不好,一向胆小,面对困难紧张乃至恐惧,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克服困难的好方法,战胜了自我。
二、“成就感”指终于下了悬崖的成功,战胜了怯懦的成功,运用父亲教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经验的成功。对于亨特来讲,是非常了不起的,是战胜自我的成功。
三、读这篇课文,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壁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小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四、略。
【类文品读】
①我有个事业非常得意的朋友。每天跑进跑出,比谁都忙。有一天,我问他你都在忙什么啊,又是为谁忙啊?
②他先愣了一下,接着笑笑,说:“我也不知道为谁忙,只觉得背着一个好大好大的包袱,里头全是我公司职员家里的老老少少,要吃要喝,为了他们,我想不干都不行,我是被逼得往首冲。”
③“你怎么不说是你自己的野心,使你往首冲呢?”我不以为然地说。
④“没错啊,我自己的雄心和理想当然也逼我冲。想想,一个人不被逼,不被环境逼、理想逼,怎么可能成功?”
⑤我就是一个很全逼学生的老师。学生找我学画,我会建议他们用自己最珍爱的工具,因为我发现当他花了一笔令他心疼的钱之后,他们就不会轻易放弃。然后,他们愈画愈好了,得到我的夸赞,盼着下次还能受赞美,于是加倍地努力。除了我遇,他们也自己遇自己,一步步走向成功。我班上许多作品入选美展和得奖的学生,都是在这样“内外交逼”的情况下造成的。从另一个角度看,逼学生的老师,何尝没有遇自己?为了以身作则,让学生每个礼拜都能见到老师新作品诞生,我也不得不画,因而有了更多的成绩。“教学相长”不也是“教学相逼”吗?
⑥一个在家从来不入厨房的人,留学在外,居然烧得一手好莱,因为环境逼。一个登山者,跳过一条他平常绝不敢跳的深沟,因为有只野兽逼。所幸世界上有“逼”这件事,我们才能超越自已,完成超出自己能力的事。于是你该理解下面这段话的道理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⑦这段话说的不就是四个字吗?
——逼你成功。
1.简析第②段描写和语言上的优点。
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⑤段划线处“内外交逼”的意思是: 。
3.⑥段划线引文是谁的名言,引文在本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请给本文拟个题目。
5.谈谈你今后如何对待“逼”?
(参考答案:
1.人物神态描写如先“愣了一下”接着“笑笑”较具体形象;语言描写用“包袱”作比喻显得生动形象。
2.外部环境的压力与内在理想的动力交互作用,促使走向成功。
3.孟子引用名言证明自己的观点,同时深化题旨,总括全文。(意思对即可)
4.逼你成功(语言概括简洁,能抓住主旨即可)
5.今后我要积极乐观地对待“逼”,变压力为动力,并且自觉加压,从而“逼”自己走向成功。(此为可有不同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0
二.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 训练学生有表情的朗读诗歌。
3. 通过对“梦”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 明确“山”和“海”的含义。
5.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6. 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7. 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三. 教学重点、难点
1.“山”和“海”象征意义的体会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2.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四. 知识分析
《在山的那边》
1. 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
2. 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作者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这首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战胜困难。
《走一步,再走一步》
1. 课文可以分为四部分:
(一)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二)经过 (4—15) 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三)结果(6—23)父亲指点 ,摆脱困境
(四)启示( 24 )走一步 , 再走一步
2.“我”心理变化过程:
最初 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 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 巨大成就感
3.“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经验”有两层意思:① 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② 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4. 主要内容: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五. 知识积累
1. 关于朗读:
(一)朗读是用出声的读来表达课文的内容
朗读有三个步骤:准确朗读、理解朗读和表情朗读。(1)准确朗读。能读准字音,朗读时能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不颠倒,句读分明,速度适宜,节奏鲜明,不出现拖腔拉调或两字一顿的错误读法。(2)理解朗读。在理解作品基础上的朗读。如句子的意思,特别是语句间一些细微的差别;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文言虚词、标点符号、关联词语等标志着句型的区别、语气的不同、间歇的长短用相应的声音读出来。(3)表情朗读。是在理解作品基础上的再创造,是把自己的热情倾注到作品中去,真实而生动地表达出作品深刻的思想。表情朗读依靠真情实感、丰富的想象和熟练的语言技巧,将音响、音力、音色、音律等声音的各方面以及语气、语调等和谐地、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2. 诗歌欣赏:
山民
韩东
小时候,他问父亲
“山那边是什么”
父亲说“是山”
“那边的那边呢”
“山,还是山”
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他只能活几十年
所以没有等他走到那里
就已死在半路上了
死在山中
……
他只是遗憾
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
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提示:《山民》是一首饱含哲理的语言诗。全诗借一个山民的口吻,表达了长期处于封闭性传统文化中的人们的要求,以及冲破文化滞闷的强烈愿望。诗中的“山”和“海”已不单指自然界中的实体,而是具有了多重的象征意义。“山”可以让人想到艰苦的生活环境、工作中的重重困难、人生道路的曲折、历史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等。“海”可以让人想象到光明的'前程、理想的目标、事业的辉煌、人生的美好前程等。
【典型例题及分析】
一. 知能达标训练:
1. 解释下列词语
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一瞬间:
2. 诗歌文体常识填空
诗歌,文学的一类,与小说、______、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高度集中地反映_____,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______,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咏朗诵。
3. 这首诗运用了象征手法,诗中的“山”象征_______,“海”象征______,“无数座山象征”________,“爬山”象征______。
二. 综合能力训练:
1. 结合全诗的内容,解释下面两句诗中“海”的不同含义。
(1)哦,山那边是海吗?
(2)在山的那边,是海!用信念凝成的海。
2. 在“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一句中,“铁青着脸”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心中扎下了深根”,这颗“种子”是什么?为什么“扎下了深根”?
4.“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几句是写实际的景物还是虚写?它有什么深沉含义?
5.“零分”指什么?为什么说“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6. 有一首歌唱到:“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本诗中与此句意思相近的诗句是哪些?
7. 小时侯爬山“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长大了,“我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你能分别用两个成语概括这两个时期的爬山经历吗?
8.“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句中“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呢?找出与“想望”意义相同的另外两个词。
答案:
一. 知能达标训练:
1. 痴想:发呆地想。
隐秘:隐蔽,不外露。
铁青: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
凝成: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
诱惑:文中作吸引、招引。
喧腾:形容声音杂乱,像开了锅似的。
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2. 散文 社会生活 想象
3. 实现理想途中的困难 理想的境界 重重困难 艰苦奋斗
二. 综合能力训练:
1.(1)指的是自然界的海。(2)指的是美好的人生理想。
2.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当时的懊恼失望之情。
3.“种子”是妈妈说的山那边是“海”的信念理想。“扎下了深根”则表示“我”对这信念的渴望。
4. 虚写;抒写了对实现理想信念的坚定不移的向往和孜孜不倦的追求。
5.“零分”指“幻想的破灭”。“我”原来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现实给我的幻想打了个零分,比喻我的幻想全然落空了。
6.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7. 大失所望 百折不挠
8. 爬山看海 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
幻想 和信念
【模拟试题】
1. 读了这首诗后,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现在”的“我”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2.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习题。
冰心诗三首
(一)成功的花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实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二)嫩绿的芽儿
嫩绿的芽儿,
和青年说:
“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
和青年说:
“贡献你自己!”
深红的果儿,
和青年说:
“牺牲你自己!”
(三)青年人
青年人,
珍重的描写罢,
时间正翻着书页,
请你着笔!
——《繁星》
(1)给加点横线字注音:
惊羡 ( ) 着( )笔
(2)解释词语:
惊羡:
明艳:
(3)第(二)首诗中“发展你自己”中的“发展”可用第(一)首诗中的哪些诗句来代替?
(4)“嫩绿的芽儿”、“淡白的花儿”和“深红的果儿”分别象征一个人的三个时期,即_____、______和_____,它们的人生观是“_____”、“____”和“_____”(用原诗中的词语填空)。
(5)第(三)首诗中“描写”和“着笔”各比喻什么?
(6)读了这三首诗,你有什么感受?请写出来。
【试题答案】
1. 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神往山那边的新天地,富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充满信心和勇气的奋斗者。
2.
(1)xiàn zhuó
(2)惊异地羡慕;明朗艳丽。
(3)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4)少年 青年 老年 发展 贡献 牺牲
(5)“描写”比喻努力奋斗的过程,“着笔”比喻努力奋斗的结果。
(6)言之有理即可,如:成功是用汗水换来的,要发展自己,不要只看到成功,而忽略了艰辛的等。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1
内容预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教学目标
①正确地朗读课文。
②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③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④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课前准备
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学习字词
①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②投影出示练习。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略)
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教师可以投影出示以下问题组)
其他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②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
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教师可提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可以找两位学生复述,其他同学听后评析复述情节。以上环节主要为了帮助学生熟悉本文故事情节,尤其是细节描写,为下一步探究性阅读、多角度阅读打基础。
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学设计
探究性品味脱险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②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组。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应帮助学生扣住文章主题讨论理解这些问题。
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①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②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③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总结全文
①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②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③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布置作业
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点评
本案教学流程设计为整体感悟探究研读拓展延伸三大板块。
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既注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学地位,又注重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开展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探究性阅读、拓展与延伸等教学环节更是把学生的生活与语文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体验反思接受正确的审美观与情感熏陶,而对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另外,本教案在注重启迪学生开展思维活动的同时,并没有忽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体现了语文教学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理念。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于工具书掌握相关的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4、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2、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三、教学准备:
1、通过预习初步掌握字词的含义,把握文章的大概内容。
2、品味文中优美语句,领悟其深刻含意。
3、借助于多媒体、图片等辅助性教学用具。
四、教学设想:
使学生从作者在那座悬崖上学到的如何克服困难、战胜苦难的经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学生领悟人生会有这样和那样的波折,要着眼于克服困难的那一小步,要勇于跨出那一小步,人生才能跨出一大步。让学生积极思考一小步是成就一大步的基石,使学生从一小步中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整体感知课文,能复述课文内容。
2、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刚,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挺努力,却发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挺大,想和别人搞好关系,人家却不理你等等,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在困难面前,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样一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
自由泛读课文,要求学生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多媒体提示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三)研读和赏析
根据自由泛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多媒体显示问题,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回答)
1、根据复述提示: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写了些什么内容?
明确:本文可以分四部分,具体如下:
(一)、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二)、经过 (4——15) 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三)、结果(6——2)父亲指点 ,摆脱困境
(四)、启示(24)走一步, 再走一步
2、合作探究:(投影仪显示问题,学生讨论,自由回答,教师点评)
﹙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明确: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2﹚、“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玩游戏玩厌了,想玩点新花样。
﹙3﹚、“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
明确:“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4﹚、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明确: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5﹚、在文中找出有关“说”的标点运用的三种情况。
明确: ①、“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②、“看见了。”我说。③、父亲说:“下来吧,晚饭做好了!”
﹙6﹚、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四)、拓展延伸:
1、前面提到的两个“啜泣”与奥运会 刘翔、王义夫等运动员获得冠军后的“啜泣”是否相同?(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实现知识转化、延伸。)
2、谈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是怎样教育我们克服困难的?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领悟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2、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3、领会这件事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领悟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2、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字词(听、写训练)
(二)、研读与赏析:
1、学生自由朗读,划出详略描写的句子。
2、写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学生阅读、讨论解决,考察能力)
明确: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
2、合作探究:﹙1﹚、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明确: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2﹚、“我”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明确:最初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 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 巨大成就感
﹙3﹚“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明确: 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4﹚、“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评点)
明确: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三、 小结: 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板书:
事 小 实
理 大 虚
四、拓展与延伸: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对于我们学习具有那些积极的意义?面对考试失败,面对竞赛的失败,我们的心理时怎样想的?举例说明。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3
教学目标
①正确地朗读课文,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②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③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复述故事,整体感知。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讲述1945年1月莫顿亨特架机侦察的故事导入。
二.复述故事,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3.复述准备,抢答问题: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4.学生分节(冒险、脱险)复述课文
教师可提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5.讨论复述的得失,总结改进的意见。
①处理好详略
②抓住人物行动和心理活动的细节。
三.小组讨论、探讨文意
①读了这个故事,你最大的一点感想是什么?
②“我”为何将“走一步,再走一步”作为文章的题目?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四.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②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学设计
一.朗读课文,品读语言
1.圈划人物心理、行动以及环境描写的雅词美句。
2.小组讨论交流,找出能概括“我”的行动和心理过程的词句。
爬—蹲—伏
二.探究品味,感悟情理
1.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2.组织学生深入探究、提出并讨论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②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
③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3.朗读品味:
①“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
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②想象“我”在石梁上的心理,说一说。
③“我”在脱险前后有哭了两次,哭时的情感一样吗?
④学生表演父子对话,品味人物语言。(体会以鼓励为主,并教给方法的良苦用心)
三.结合体验,品味人生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一个中国父亲遇到这种情况,他会怎样做?
2.假如你就是文中的“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你将怎么办?下来后,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四.拓展练习,积累语言
从“读一读,写一写”中选用五个以上的词,以“逆境”为话题,说一段话。
布置作业:
课外练笔:《在悬崖面前》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4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学生熟练拼写文中的生字词
2通过朗读,领会课文字里行间表达的感情,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故事内容
3能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要讲一个故事。在日本,有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选手,获得了马拉松冠军。记者问起他得成功秘诀时,他却只是回答“靠智慧”。记者觉得这个回答太形式太官方了,他肯定是不肯泄露。几年后,这位选手再次获得长跑冠军,这位记者又去采访他。原来,这位选手并不是天赋超群,也不是训练有术,而是他在每次比赛前都会考察路线。在显眼的地方做上标识,这样几十公里的路程就被他分割成了很多的小目标,他就朝一个一个的小目标全力冲去。而很多选手不是体力不支,而是被前面遥远的目的地吓倒了,所以选择了放弃。同学们,现在大家来开动脑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踊跃发言,鼓励学生多角度去思考。总体围绕“如何面对困难”来引导学生)
对,同学们都说的很对,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要坚持不懈,勇于克服。如果放弃了努力,也就等于放弃了成功的机会。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看一看文中的这位小男孩是怎么面对困难和挫折的。
二 ? 学习生字词,增强基础知识
(1)让学生自由朗读,建议采取“圈读”生字词的方式练习读音。
训诫(xùn jiè) ? ? ? 耸立(sǒng lì) ? ? 迂回(yū huí) ? ?凝视(níng shì)
啜泣(chuò qì) ? ?纳罕(nà hǎn) ? ? 瘦骨嶙峋(shòu gǔ lín xún)
心惊肉跳(xīn jīng ròu tiào) ? ? 头晕目眩(tóu yūn mù xuàn)
小心翼翼(xiǎo xīn yì yì)
(2)点一学生认读,纠正读音。老师示范,带领全班齐读一遍。
(3)解释生字词的意思,让学生造句,巩固记忆。
训诫(xùn jiè):告诫,教导。
耸立(sǒng lì):高高地直立。
迂回(yū huí):曲折回旋。
凝视(níng shì):聚精会神地看。
啜泣(chuò qì):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纳罕(nà hǎn):诧异,惊奇。
瘦骨嶙峋(shòu gǔ lín xún):形容人削瘦。
心惊肉跳(xīn jīng ròu tiào):形容担心祸患临头,非常害怕不安。
头晕目眩(tóu yūn mù xuàn):(眼睛)昏花。头发晕,眼睛发花。
小心翼翼(xiǎo xīn yì yì):翼翼,谨慎、严肃。原来形容严肃虔诚的样子。文中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三,复述全文,使学生把握全文内容
给学生2分钟再次默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以及起因
(2)出现名字的小男孩一共有几个?分别叫什么?
(3)“我”最后是怎样下来的?
(4)通过阅读说说这事一篇怎样的文章?
(发动讨论,引导学生,只要言之有理皆可)
提示:(1)美国费城。 ?七月 ?。我和五个男孩。
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2)内德,杰利
(3)杰利叫来父亲 鼓励我一步一步走下来
(4)励志的文章。
四 选读文中的精彩段落,比如(16)(17)(18)和最后一段,增强语感。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感情,语气富有情感。分小组进行练习,相互纠正改进。
【落实】学生演读“暮色苍茫……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这一部分。
【落实】学生演读文中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结构脉络,分析段落
(2)读品结合,感知文章的语言美和内容美,体会深层哲理
(3)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二 教学过程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熟悉了课文,这节课呢,我们将深入文章,更加了解文章的深刻哲理。首先,我们来看到课文的第(8)到(13)自然段。“我”遇到了什么困难?
(提问)
提示:这个题目设计旨在引导大家养成细心阅读的习惯,学会边阅读边归纳、分析。困难具体表现在这几个方面:①悬崖陡峭,在“我”眼中是一堵高不可攀的险峰;②“我”体弱多病,八年来身体一直不好;③暮色苍茫,大地越来越暗。
(2)往下看到(14)自然段,当时的我在悬崖上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我会这样感觉?
(提问)
提示: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全身颤抖,冷汗直冒。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
虽然我很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
(2)(14)自然段,“我听见有人吸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这句话似乎不合常理,不如改为“我忍不住吸泣起来”,这不是表达更直接、更简洁吗?
(提问) ? 提示:看似不合常理的句子,恰恰表现了“我”当时己因极度的恐惧和绝望失去了判断力,六神无主,意志崩溃了。改后的句子,语言虽简洁明了,却无法表现这种恐惧到了极点以至产生幻觉的心理状态。
(3)天慢慢黑下来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几乎是出于“生死一线”,那这样的险境又是怎样化解的?
提示:杰利叫来了我的父亲,父亲鼓励我自己走下来
(4)你对父亲找到“我”后不上山崖去接“我”是如何理解的?
提示:父亲眼看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是他并不上去救孩子。细读父亲怎样教“我”下来,很值得人深思。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历一次磨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父亲这样做,只给指导、鼓励,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
三 ?把握课文层次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不难发现文章可归纳为“探险——遇险——脱险”的过程”.那么我们现在一起来分析那几段是写“探险”,那几段是写“脱险”,而那几段又是写“脱险”的`、
提示: ? 第一部分1——6节:文章开篇简洁、明快、清楚地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第二部分7——15节:写爬悬崖。以“我”和其他男孩的两组镜头生动地记叙了事情的经过。
第三部分16——22节:写在父亲的帮助下,“我”克服了困难,爬下崖顶。
第四部分(第23节):作者深有感慨地总结这件事说“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
这个经验具体说,一是不要畏怯却步,要冷静;二是要化整为零,循序渐进,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四,探究性学习
(1)如果杰利没有叫来“父亲”,“我”讲怎样?
(2)杰利是我的好朋友,他是个怎样的人?
(3)父亲为什么让“我”自己走下悬崖,而不是上来救“我”?你同意父亲的这种做法吗?
(学生积极讨论发言,各抒己见,能自圆其说都可以)
五,总结课文
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在遇到巨大的困难时,既要冷静;又要化整为零,循序渐进,把危险和困难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然后把着眼点放在构成大目标的一个个小目标上,一步步地战胜困难,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使我们感受到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
六,布置课后作业
1.背诵文中富于哲理的段落。
2.以“第一次”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5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的思想感情;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整体感知:
默读文章,组织学生复述课文。(大屏幕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学法指导]
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
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复述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采取小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励学生进行思考探究)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先小组交流,后大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合作探究: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体验反思: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学生练笔,小组交流,全班反馈)(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真诚鼓励)。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生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重点片断,感受文章内容
拓展延伸: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你还获得了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
以上作业,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拓展延伸二:
比较阅读谈中美德教育方式:
学生朗读《迷途笛音》回答问题:
文章当中的迪廷除了用笛音指引我回家以外,还有什么方式?他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方式?你对他这个人又怎样的看法?你的'生活中有这种人吗,请你举例。
课后记:把两篇课文内容综合在一起阅读,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确立的,旨在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朗读教学中,给学生以朗读方法的指导,并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受到高尚情操的启迪,又得到美的艺术感染。在阅读教学时,努力形成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空间
5、讨论
1.找出课文中描写“我”爬下悬崖时的语句和“我”走第一步时的动词,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我”的什么心理?
2.父亲指点“我”爬下悬崖时,“我”的心理有什么变化?
3.课文什么地方写“我”再走一步?“走一步”和“再走一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4.父亲是怎么知道“我”陷入困境的?课文中几次写到杰利?是详写
还是略写?能否略去不写杰利?为什么?
5.“啜泣”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几次写到“啜泣”?含义有什么不同?
6.爬悬崖这件事给了“我”什么启示?(“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
的是什么?)
答案1.课文主要[写“我”( 跟小伙伴们爬悬崖 )的过程,写我爬下悬崖走第一步时的动词是( 伸、探、踩),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我的( 小心翼翼)的心理。
2.在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细地写出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 ( 毫无信心)、继而是(萌发信心),随后是(信 心大增)最后是 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5.文中两次写到“啜泣”,含义不同。第一次是( 恐惧、伤心),第 二次是(惊喜、委屈、感动、余悸、成就感)。
6.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的是:
要着眼于最初的小小一步, 走了这一步后再走下一步, 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相关文章: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2-16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01-24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2-12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2-15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6-01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优秀10-10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5篇02-25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5篇)02-26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优选15篇)06-01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优选(15篇)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