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与学问》教案

时间:2024-11-01 10:36:56 教案 我要投稿

《怀疑与学问》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怀疑与学问》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怀疑与学问》教案

《怀疑与学问》教案1

  教学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学习文中生字、词。

  2.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及之间的逻辑联系。

  3.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4.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怀疑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教学重难点:①理解论证的层次。②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及之间的逻辑联系。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熟读本词,扫清字词障碍,搜索有关简介顾颉刚生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由抢盐事件导入课题,群众为什么抢盐?缺乏对信息的怀疑判断,看别人买就跟着买,形成抢购潮。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社会上的一些传言呢?对,要有怀疑精神。那么怀疑和学问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

  二、简介作者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三、字词正音释义:

  顾颉刚(jié) 程颐(yí) 虚妄(wàng)步骤(zhòu) 懒惰(duò) 停滞(zhì)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它自己就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停滞】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四、朗读课文,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6段)层层深入论证。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3—5自然段)

  第一层:(3—4段)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亦即怀疑;

  第二层:(5自然段)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6自然段)

  五、整体感知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中心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①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名言“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也可。)

  ②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引用古代名言,开门见山地提出来的。

  2.本文由两部分构成,它们是通过哪一句话联系在一起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①第六段首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②二者之间是层层深入的递进关系。

  ③此句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使全文结构自然分为两大部分,前一个分句是第一部分的分论点,后一个分句是第二部分的分论点。

  3.什么是怀疑精神?它对做学问有什么作用?

  ①事前经过一番思考,不随便轻信的态度就是怀疑精神。

  ②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六、深入研读

  (一)探究论据

  1.为了证明论点,作者运用了哪些论据?

  (1)事实论据:①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②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③听说“腐草为萤”④戴震善问的例子

  (2)道理论据: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③“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④“我怀疑,所以我存在”——笛卡尔

  (二)探究写法

  1.举例论证

  ①第4自然段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分论点,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清楚地告诉人们做学问时怀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

  ②第6自然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也很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

  ①开头引用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古代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作为论点,也起到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

  ②第5自然段又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③第6自然段的说理是:“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论证了“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正反对比论证

  第6段通过正反对比论证怀疑精神对治学的重要性

  (三)探究语言

  1.本文语言准确、精练。下面的句子中共有四个“常常”,它们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不能,四个词语之间存在着一层更进一层的逻辑关系,前一句是后一句的基础和条件。所以不能调整。

  七、拓展延伸

  搜集有关“治学”的名人名言。

  1.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张载

  2.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董仲舒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4.古人学问并称,明均重也,不能问者,学必不进。——陈宏谋

  5.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朱熹

  八、课堂小结

  本文中心论点鲜明突出,论证层层深入,精辟充分。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事例分析得透彻周密。文章引用名人名言、举事例进行论证,使文章有理有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怀疑与学问》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3.学习本文通过事例和讲道理论证论点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学习本文中心论点的提出。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2.难点: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墨守:战国时期的墨子善于守城,后来就用“墨守成规”表示因循守

  旧,不肯改进。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它自己就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停滞: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2.阅读课文,思考预习提示中的问题,试编写阅读提纲。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荣识初编》等。

  2.导语。

  一切有成就者,都是脑子里装满了问号的人。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顾颌刚从小就敢于提出疑问,进行考。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有心存疑问,勇于提,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是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这篇课文议论怎样做学问,阐明了怀疑和学问之间的关系。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对我们今后怎样做学问,一定会有很大的启发。

  三、正课

  1.默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

  讨论并归纳:

  (1)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分论点: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讨论并归纳:

  (1)事实论据:

  ①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②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③听说“腐草为萤”

  ④戴震善问的例子

  (2)道理论据: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3.请编写本文的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

  四、小结

  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文章运用许多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虚妄()2.步骤()

  3.懒惰()4.启迪()

  5.停滞()6.塾师()

  7.程颐()8.顾颌刚()

  (二)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文。

  1.学者先要会疑。

  2.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3.尽信书不如无书。

  第二课时

  一、预习

  再读课文,思考文章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理解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找出了文章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这节课我们再进一步研究文章如何运用事实和道理论证中心论点的。

  三、正课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程颐和张载的名言提出来的。这种写法,既开门见山提出了论点,同时名言本身也是证明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

  2.提问:本文的两个分论点是怎样找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第6段开头一句是承上启下的总结句,也是两个分论点。中心论点从“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3.提问:第3段举国难危急的时候有许多口头的消息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证明了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引出“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的道理。

  4.提问:什么是怀疑的精神?

  讨论并归纳: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

  5提问:第4段举“三皇五帝”、“腐草为萤”两则事例证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这两则事例告诉我们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

  6.提问: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学问。学问,都要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讨论并归纳: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最非。

  7.提问:“怀疑”“思索”“辨别”这三步骤能否前后对换?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因为这三个步骤是按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先对事物产生怀疑,再进一步思索疑点,辨明正确与错误。前后)顺序不能对换。

  8.提问:第6段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讨论并归纳:应分五层。

  第一层(①句):承上启下,总结上文,提出本段论点。

  第二层(②③④⑤句):从道理上论证第①句的.论点。其中②③句是从反面论证,④⑤句从正面论证,通过正反对比论证怀疑精神对治学的重要性。

  第三层(578句):用戴震治学善问的例子论证第①句的论点。其中第6段提出本段中的一个小论点:“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第78句用戴震治学善问的事例来证明第6句,从而也证明了第①句的论点。

  第四层(910句):正面论述了一切学问家以怀疑精神做学问,会对文化建设起巨大作用。

  第五层(11句):反面补述墨守前人旧说的恶果。第四、五层从正反两个方面讲道理,论述第①句的论点。

  9.提问:课后练习三。

  10.提问:课后练习四。

  讨论并归纳:

  (l)第2段,第4段是先讲道理,再举事例。第1段、第3段、第5段以道理论证为主。第直段引用朱喜、陈献章的话、第2段引用孟子的话、第4段引用李四光的话作为讲道理的依据。

  (2)相同之处在于都以名人名言作为道理论据论证中心论点。不同之处课文的中心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程颐和张载的名言提出的;短文则先开门见山提出明确的中心思想,然后再引用名人名言进行论证。

  (3)本文第3段和第5段的论述,是课文所没有的,我认为这些论述是很有道理的。第3段“疑能增进兴趣”带着疑问去读书,其味无穷。第5段提出不仅要敢疑还要善疑。

  (4)标题《读书贵有疑》《谈“疑”》等。

  四、小结

  本文中心论点鲜明突出,论证层层深入,精辟充分。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事理分析得透彻周密。文章引用名人名言、举事例进行论证,使文章有理有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怀疑与学问》教案3

  教学目的:

  一、领会“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观点;

  二、理解、掌握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教学重点:

  一、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二、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难点:

  一、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二、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二、新授。

  (一)背景及作者介绍

  顾颉刚(1893—1980),江苏省吴县人,历史学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二)朗读课文,了解内容,学习文中的生字生词。

  颉()滞()儒()塾()

  启迪墨守虚妄辨伪去妄

  (三)再读课文,熟悉内容,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或归纳教学设计>文章各自然段的段义。

  第1自然段:“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第2自然段:“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第3自然段:传说不一定可靠,但做学问有时只能靠它。

  第4自然段:论述对于传说,无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5自然段: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6自然段: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四)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

  两个分论点:

  1.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2.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五)划分教学设计>文章的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的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二部分第一层(3、4自然段):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二部分第二层(5自然段):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三部分: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小结:本文的结构是层层深入的递进式结构。

  三、作业:熟读课文,记忆生字生词。给本文列提纲

  一、复习引入新课。

  教学设计>文章的结构层次。

  二、新授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破折号后注明作者,是完整的引用格式,体现了作者治学严谨的风格。

  2.这两句名言的作用是什么?(提出中心论点,并证明中心论点)

  3.这两节作为教学设计>文章的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不把他们从文中删去?[用了引用名的写法。这两节在全文中起了提出中心论点,并充当论据的作用,还使教学设计>文章开头显得活泼有新意,所以不能删去。]

  (二)分析学习教学设计>文章的第3、4节。

  1.朗读课文,找出3、4节中举的三个事例,说说它们要证明的内容分别是什么?[国难危急时刻有各种传说的例子,“三皇”、“五帝”的传说,和“腐草为萤”的传说。第一个事例论证的传说不,定可靠,不能随便相信;第二和第三个事例,论证的是对于传说要善于怀疑,告诉人们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

  2.我们怎样才能正确对待传说?[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3.什么是怀疑精神?[经过一番事前的.思考,不随便轻信的态度就是怀疑精神。]

  4.“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中的“这”指代的是什么?[怀疑精神]

  5.给第四节课文划分层次。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二层。

  1.细读这节课文,想想这层内容与上一层的内容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不能,因为这一层紧承上一层内容,也是更进一层的说明。相对于书本、学问来讲,人们很容易对传说产生怀疑,只有人们能对传说产生怀疑,才有可能对书和学问产生怀疑,课文中的排列更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2.“怀疑、思索、辨别”三步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人之有先怀疑才可能思索,只有思索才可能辨别是非,三个步骤是按人对事物进行怀疑时的先后顺序排列的,进行调整后就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了。]

  3.作者是如何论证对一本书或一种学问进行怀疑的?[先从正面论证要对书和学问进行怀疑,再从反面论证对书和学问不怀疑就是盲从,就是迷信。]

  4.文中引用孟子的话的作用是什么?[证明作者的观点正确,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三、小结:

  1.思考这部分课文用哪种论据证明作者的观点?[用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2.作者用两个小层次论证了具有怀疑精神的必要性,它可以帮助人们消除迷信或盲从,进而也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四、作业。完成课后第二题。

  第三课时

  一、复习引入。

  二、新课。

  (一)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朗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第一句在内容和结构上起的作用是什么?[在结构上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前半句归结上一部分所论述的论点,后半句提出本段的论点。]

  ②文中第②③④⑤句与第①句的关系是什么?[第②③④⑤是用讲道理的方法证明第①句提出的论点,第②③句从反面说理,第④⑤句从正面说理]

  ③文中第⑥⑦○8句与第①句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第⑥⑦○8句是用事例论证第①提出的论点,第⑥句提出一个小论点,第⑦○8句是用事例来证明第⑥句提出的小论点和第①句的全段论点。]

  ④第○10○11句分别是从那什么方面论述的?[第⑩句是从正面论述,第○11句是从反面举行论述]

  2.思考第⑨句中“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能否删去?为什么?[不能删去,因为“一切”包括所有的学问家,表示无一例外,有强调的作用,如果去掉就失去了这种强调作用]

  3.第⑨句中的四个“常常”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它们的顺序不能调换,因为“怀疑”、“辩论”、“判定”、“修正”这四个词的顺序是人们对过去学说进行怀疑的全过程,如果调换顺序就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不相符合。]

  4.这段文中共有三个“这样”,把他们找出来,说说它们分别指代的是什么?[第一个“这样”指到“对别人的话,不仅过思考,都不打折扣的承认;第二个和第三个“这样”指代的事“对过去学者的学说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5.第○11据中“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语能互换吗?[不能,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文化”活动的一种,文中的顺序是从部分到整体,互换之后就讲不通了。]

  6.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

  (二)分析本文中论据的种类。

  本文中共用了两种类型的论据:到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事实论据体现在第4节和第6节。道理论据体现在第1、2、5、6中。

  (三)分析本文的论证,各举一例。

  本文中为了突出论说的力度,是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三种论证方法。举例略

  (四)总结扩展。

  论点和论据是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论点能统率论据,论据能紧扣论点。我们不仅要学习扣住论点选择有说服力的论据,还要能够从材料中准确的提炼论点。

  完成下列扩展练习。

  美国一家工厂的大型机器发生了故障,许多人都未能修好,老板请来一位专家。专家仔细检查后用粉笔在机器的某个地方花了一条横县,机器很快修好了,老板为此付给这位专家一万美元。有人不服气,这位专家说:“画一条线,只值一美元;知道在哪画,值九千九百九十九美元。

  1.从这则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知识有价]

  2.根据这则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三、作业:完成课后第二题和第四题。

《怀疑与学问》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学习本文语言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特点。

  3.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及文化进步的重要意义。

  【课前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本文作者顾颉刚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作用。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出示课件1)

  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出示课件2)

  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日心说。(出示课件3)

  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出示课件4)

  教师总结:

  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与学问、创造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

  板书课题:19 怀疑与学问(出示课件5)

  二、知识备查,扫清障碍

  (一)文本知识

  1.作者简介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古史辨派创始人之一和主要代表是谁吗?

  预设:(出示课件7)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著述颇丰,为古史辨派创始人之一和主要代表。

  代表作品:《秦汉的方士和儒生》(原名《汉代学术史略》)《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等。

  2.背景资料

  教师:了解本文的背景资料,有助于我们理解这篇议论文。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篇议论文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

  预设:(出示课件8)

  本文选自《宝树园文存》卷三(中华书局20xx年版)。1922年,顾颉刚先生到上海任商务印书馆编辑,这段时间他与胡适和钱玄同通过信件议论群经辨伪问题,开始复兴历史上的疑辨运动,并把儒家的辨伪变成历史家的辨伪。在1923年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学说,引起了一场古史大论战。1926年,顾颉刚把论战双方的文章收集起来,编成《古史辨》第一册,于是,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一个以“疑古”为旗帜的古史辨派,《怀疑与学问》即为此段时间所作。

  (二)预习检查

  1.教师引导学生读下列字词读音,要求学生读准下列红色的字词读音。(出示课件9)

  2.指名学生读出、区分下列多音字的读音。(出示课件10)

  3.要求学生分组辨析下列形近字的读音与字形书写。(出示课件11)

  4.请同学们根据课文语境解释下列词语。(出示课件12)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墨守:表示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不攻自破:指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停滞: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盲从: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出示课件13)

  教师提示:同学们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要求在课文中找。

  (学生自主寻找,然后抢答。)

  学生:中心论点是“学则须疑”。(出示课件14)

  教师追问:那么,分论点呢?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1:分论点一,是“怀疑在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学生2:分论点二,是“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教师追问: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出示课件15)

  教师总结: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分论点是证明总论点的。

  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

  1.说说作者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出示课件16)

  (学生仔细阅读本文,讨论分析回答。)

  教师提示:文章开篇引用这样的名言,有什么作用?

  教师出示名言: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生总结:引用名言,提出观点: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

  2.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出示课件17)

  教师:同学们,我们可以结合句义来分析,看看论点与引用学者的名言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学生分析,教师点拨。)

  学生1:引用名言,意在表明做学问要有怀疑的精神,也要善于怀疑。既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做学问“须疑”与“会疑”。

  学生2: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更有说服力。

  教师补充:也使文章开头显得活泼有新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说说文章是怎样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的,其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出示课件18)

  教师点拨:论证方法中,事实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这几种是比较常用的。另外还有不太常用的,如因果论证、引用论证和理论论证。

  论证是指阐述自己的观点后,对其加以证明,使自己的观点有了一个证明。

  教师提示: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证明“指出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的依据”。

  (师生分析,教师指正。)

  预设1:指出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的依据。(出示课件18)

  预设2:论述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出示课件19)

  预设3:论述求知需有怀疑精神,不应盲从迷信。(出示课件20)

  教师总结:指出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的依据。 论述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论述求知需有怀疑精神,不应盲从迷信。 得出结论。 (出示课件21)

  教师:同学们,在论述的过程中,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出示课件22)

  (学生默读本段,然后分析归纳。)

  教师点拨:本题表面是分析段落的作用,事实是论证思路的分析,同学们可以从本段与上下段之间的关系和论证思路方面分析即可。

  预设1: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

  预设2: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

  预设3: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

  教师指导:分析判断论证方法及作用(出示课件23、24)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命题方式:“请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等。

  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明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4.说说文章是怎样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的?(出示课件25)

  语句展示: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师生分析:“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总结上文。

  教师:那么,“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呢?

  学生:提出下文论点。

  教师总结:承上启下,使论述逐层深入。

  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出示课件26)

  (1)通过正反对比证明怀疑精神对治学的重要性。

  (2)用戴震和笛卡儿等人的例子论证论点。

  (3)正面论述了一切学问家以怀疑精神做学问,会对文化建设起巨大作用。

  (4)反面补述墨守前人旧说的恶果。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讨论:“怀疑精神”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出示课件27)

  (师生讨论,教师点拨。)

  预设1:示例: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随便轻信的态度,就是作者所说的怀疑精神。

  预设2:示例: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是做学问的前提。

  五、课堂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不仅适用于治学者,也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2.把握本文主题和论证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8)

  上一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文章内容,弄清了文章的脉络。今天我们再来详细探讨一下文章在语言运用方面有哪些可取之处。

  二、深读课文,合作探究

  1.“怀疑”“思索”“辨别”这三步骤能否前后对换?为什么?(出示课件29)

  教师点拨:同学们,我们应该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去分析能否前后对换。

  预设:不能。因为这三个步骤是依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先对事物产生怀疑,再进一步思索疑点,辨明正确与错误,所以前后顺序不能对换。

  2.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出示课件30)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教师:同学们齐读上面的文字,然后讨论思考、分析回答。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们怎么看?

  (学生分析,然后回答。)

  学生:不绝对。凡是称得上学问家的,都具备怀疑精神,没有这种精神,也成不了学问家。

  【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出示课件31)

  (学生分析语境,整体分析回答。)

  预设:顺序不能调整。因为这四个“常常……”是“一切学问家”对“流俗传说”“过去学者的学说”从“怀疑”到“修正”的认识发展过程,是符合逻辑的,体现了议论文语言严谨的特点。

  3.文章最后一句中,“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能互换吗?(出示课件32)

  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师生讨论,共同分析。)

  学生:不能互换。

  教师追问:为什么不能这两个词能互换?

  学生: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是从部分说到整体,互换位置后就讲不通了。

  三、课堂小结

  1.这课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课的主题。(出示课件33)

  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

  2.同学们,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出示课件34)

  (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千百年来,无数志士仁人和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宝贵的文化遗产,这是我们净化自我、感悟人生、丰富知识、提高修养的至善秘籍。只要我们敢于怀疑这些圣贤和经典,只要我们去研究揣摩,就一定会获得极大的喜悦和无穷的收获。

  3.我们一起明晰本课的写法,体会它的写作特色。

  预设1:论点鲜明,层层论证。(出示课件35)

  文章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话,提出中心论点。第3-5段先从消极方面论证,第6段再从积极方面论证。第3、4段说要有怀疑精神,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见,便只能靠别人传说,而别人的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第5段扩展开去,提出“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思索与辨别,不可盲从迷信”。由此可见,本文层层深入,对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意义,作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层次分明。

  预设2:引用名言、列举事例论证论点,说服力强。(出示课件36)

  首先,本文使用了道理论证,引用古代著名学者的话作为论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如第5段中引用孟子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有力地证明了段首提出的论点。此处,本文还使用了举例论证。为了论证对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论点,第4段举了古书上“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第6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又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读书善疑的事例为证,极具说服力。

  四、课堂检测,当堂反馈(出示课件38-42)

  要求学生当堂做完下列题目,师生再共同订正,看看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及时要求学生巩固。

  五、知识迁移,拓展延伸(出示课件43-48)

  同学们,阅读《问题意识与怀疑精神》一文,回答下列问题。

  六、课后巩固,布置作业(出示课件49)

  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一定有过让你极其认同或异常反对的观点。请选择其中一个观点,以此写一篇议论文,论证你的观点。

  附录:板书设计(出示课件37)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谈治学方法的短文。文章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短短的篇幅把几个重要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且有深度。本文有不少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论点的提出方式,论据的使用方法,论证和语言的特点。这些方面,有的在第二单元的议论文中见到过,有的则是第一次出现。在教学时,重点主要放在了厘清文章结构,以整体把握文章、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层进式论证、正反说理对比论证、语言特点等方面,让学生对议论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不足之处在于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设计的不足,以后需要多注意。

  【课后预习】

  1.利用工具书疏通《谈创造性思维》的重点字词的音形义,为学习本文扫清障碍。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

  3.本文是用什么顺序来论证“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的?

《怀疑与学问》教案5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方法。

  2.学习本文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作用。

  3.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提取信息,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2.认识怀疑和创造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3.品味论证语言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明白怀疑和创造之间的关系。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因而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和学问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

  二、资料助读

  顾颉刚(1893~1980),江苏省吴县人,历史学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三、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1.学生自读课文。

  2.师生共同正音。

  颉(jié)虚妄(wàng)停滞(zhì)大儒(rú)塾师(shú)

  3.学生积累词语。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墨守:旧中国时代的墨子善于守城。表示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停滞:因受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和发展。

  辨伪去妄:辨别虚伪的,清除去掉不合理的。

  四、引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问题,然后回答交流。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中心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明确: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名言“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也可。)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引用古代名言,开门见山地提出来的。

  2.本文由两部分构成,它们是通过哪一句话联系在一起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六段首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二者之间是层层深入的递进关系。此句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使全文结构自然分为两大部分,前一个分句是第一部分的分论点,后一个分句是第二部分的分论点。

  3.什么是怀疑精神?它对做学问有什么作用?

  明确:事前经过一番思考,不随便轻信的态度就是怀疑精神。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五、合作探究

  学生快速浏览文章,回答问题,小组内交流统一答案然后班级交流。

  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引用了哪些名言?又列举了哪些具体事例?它们分别属于什么论据?

  讨论并归纳:

  明确:

  (1)道理论据:

  a.“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b.“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c.“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d.“我怀疑,所以我存在。”(笛卡儿)

  (2)事实论据:

  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b.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c.听说“腐草为萤”……(b、c两个例子论证“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d.戴震善问的例子。(论证“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六、课堂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第2课时

  一、#教案# 导语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文章的论点、论据和文章结构,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二、合作探究

  学生细读课文后思考,然后交流回答。

  1.第一、二段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既提出了中心论点,又将它作为道理论据,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2.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是用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以及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等来证明论点。试举出课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例子。

  (学生分组讨论五分钟)师生交流:

  (1)课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

  第4自然段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分论点,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清楚地告诉人们做学问时怀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第6自然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也很有说服力。

  (2)课文中所用的道理论证:

  开头引用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古代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作为论点,也起到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第5自然段用关于“怀疑”“思索”“辨别”的阐述和引用孟子的名言论证了“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第6自然段的说理是:“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论证了“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教师设疑:第三段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相机提出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概念,有利于学生多了解一些论证方法。)

  明确: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证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4.本文多次运用对比论证,一共有几处?

  明确:(1)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

  (2)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

  (3)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第6段“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指“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作一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三、研读赏析

  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教师指出本文作为议论文,语言准确、精练。请同学们画出相应的语句,朗读体会。

  全班交流。

  明确: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如:“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短短两句,几个字,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无可置疑。

  四、拓展迁移

  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向同学说两三分钟话。

  要求所举例子能说明观点。

  明确: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就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和口头论述观点的能力。多鼓励学生对事物提出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予以分析评论,课上学生演讲,让他们有了更多进行逻辑思维的机会,这样,学生的认识与思维水平能得到充实和提高。

  五、课堂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

《怀疑与学问》教案6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递进式论证结构。

  2.运用递进式结构进行课堂练笔。

  【教学重难点】

  学习文章递进式论证结构。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有一只鹅,在很小的时候就被主人放到一个大肚长颈的瓶子中养着。鹅的身子窝在瓶子的肚子里,脖子刚好能伸到瓶口之外。每天主人都忘不了来喂这只鹅,鹅呢,在瓶子里养尊处优很快就长大了。当鹅的身子膨胀到了不能经由瓶口从瓶子里被拿出来的时候,用什么样的办法可以在既不损坏瓶子又不弄伤鹅的前提下把鹅与瓶子分离?

  请大家帮帮这只鹅,看如何把它与瓶子分离。除了思考这个分离的方法之外,有没有同学想提出自己的疑问?

  二、助读资讯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1920年毕业北京大学哲学系,是我国现代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在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三、活动一:探究课文,明确结构

  1.通读课文,提取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学则须疑;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这篇文章讲的是“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大家找找看,课文哪一段的哪句话具体阐明了怀疑对做学问的作用?

  明确:

  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小组合作完成,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并说说这些论据分别论证什么论点?

  明确:

  ①事实论据:

  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c.听说“腐草为萤”。

  d.戴震善问的例子。

  ②以上四个事实论据分别论证了:

  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这一论据论证了“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这一分论点。

  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听说腐草为萤”。这两个论据论证了“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这一分论点。

  c.戴震善问的例子,论证了“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一分论点。

  ③道理论据:

  a.“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b.“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c.“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d.“我怀疑,所以我存在。”(笛卡儿)

  ④以上四个道理论据分别论证了:

  a.“学者先要会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这两句名言是为了论证“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一中心论点的。

  b.“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一名言论证了“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这一分论点。

  d.“我怀疑,所以我存在。”这一名言论证了“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一分论点。

  通过以上的小组合作,我们明确了什么是怀疑精神,为什么说治学必须要有怀疑精神,怎样做才能体现怀疑精神这三个问题。那么,就本篇课文而言,我们可以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理清全文结构。

  4.理清全文论证结构。

  明确:

  ①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1—2)(中心论点)——是什么

  ②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的分论点(3—5)(分论点)——为什么

  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听说“腐草为萤”。(论据)——怎么样

  c.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a.戴震善问的例子。(论据)——怎么样

  b.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5.通过梳理,我们对课文结构一目了然,这样的结构方式是什么结构,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

  递进式结构。

  递进式结构的基本模式:将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层间可用诸如“不仅……还是……”“……况且……”等关联词语过渡,同时又以此反映层次间递进的关系。

  简而言之:

  “是什么”就是下定义,“为什么”就是探原因,“怎么样”就是谈做法。

  四、活动二:再析例文,学以致用

  1.出示并引导分析例文一:《让梦想在现实中起舞》。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让思想自由飞翔。沉湎幻想难以取得成绩,让梦想建立在踏实的现实基础上方有成就。正视现实,但不委身于现实,保持幻想,但不沉溺于幻想,让梦想在现实中去跳一曲酣畅淋漓的舞蹈!

  阅读例文,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梳理结构。

  明确:

  第一句:“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让思想自由飞翔”解释了什么是“让梦想在现实中起舞”。

  第二句:“沉湎幻想难以取得成绩,让梦想建立在踏实的现实基础上方有成就”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让梦想在现实中起舞”。

  第三句:“正视现实,但不委身于现实,保持幻想,但不沉溺于幻想,让梦想在现实中去跳一曲酣畅淋漓的舞蹈”明确如何做,才能“让梦想在现实中起舞”。

  2.出示并自主分析例文二:《节俭是一种美德》。

  节俭是一种美德。

  因为节俭体现了一个人对他人劳动成果和人格的尊重。

  想必每个人小时候都念过这样一首诗吧:“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只是“盘中餐”凝结着农民们的辛勤汗水,我们大家的“身上衣”“手中物”,又有哪一样没有饱含着千万人的辛勤和汗水呢?所以,对这些东西的'浪费,就是对他人劳动果实的不尊重,也就是对他人人格的不尊重。

  赏析提示:

  ①什么是节俭。

  ②为什么说“节俭是一种美德”。

  ③怎样做才称得上是节俭。

  根据赏析提示,请同学们自主梳理例文结构。

  明确:

  什么是节俭——节俭是一种美德。

  为什么说“节俭是一种美德”——因为节俭体现了一个人对他人劳动成果和人格的尊重。

  怎样做才称得上是节俭——珍惜他人的劳动果实。

  3.课堂练笔:请围绕“论网络游戏利弊”这个主题,写一个递进式结构的小片段。

  提示:

  ①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②为什么这样说。

  ③我们应该怎样做。

  五、课堂寄语

  通过对本篇课文结构的剖析,了解到这是一篇有深意的议论文,运用递进式结构,层层论证了“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一中心,文中引经据典,论述有理有据,具有很强的论证力。

  通过本篇课文内容的学习,希望同学们都能手握一把“怀疑”之钥匙去打开学问的大门,在生活中大胆怀疑,小心求证,相信一定会获得巨大的喜悦和无穷的收获。

《怀疑与学问》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方法。

  2、学习本文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的作用。

  3、学习本文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透彻周密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提取信息,提出疑问,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对于本文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的学习,采用小组探究,全班交流,师生总结的方式完成。

  情感态度:

  1、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2、认识怀疑和创造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2、难点:

  品味论证语言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明白怀疑和创造之的关系。

  四、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一、导语设计: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时候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和学问和创造有什么关系了,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目的引用名人事例引发学生对怀疑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欲望。)

  1、作者简介(学生展示搜集到的作者资料,说不全由其他人来补充。这也是对预习内容的检查)

  2、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示:按照写了些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去阅读。)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掌握阅读一般议论文的方法,并提出质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敢于质疑的语文习惯。从理清文本结构入手,尽量培养学生自己搜集整理信息的意识,在结构和基本内容整理后,提出问题。)

  3、讨论交流:

  ①我读出了什么?

  ②我还想知道什么?

  学情分析:学生知道的可能有本文的论点,分论点,论证的方法,从中得到一些启示。还想知道的如个别句子的含义,论据的作用。有些段落读不懂,如最后一段等。

  (通过学生自由发言,呈现学生阅读结果,把握重点,对于学生的.疑难问题,可能会参差不齐,但仍需板书到黑板上,体现对学生劳动成果的尊重,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

  学生互相补充,教师指导解答。补充重点、板书。

  4、合作探究:

  ①解决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论证方法,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明确作者论述的思路。

  (通过采用三种方式

  ⑴小组讨论解答;

  ⑵学生帮助解答;

  ⑶老师指导学生解答。直到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为止。)

  ②围绕分层和“论证语言”两方面进行。

  (1)讨论文章第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2)辨析第六段中的“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否去掉,四个分句能否调换顺序。(设计意图:对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的学习,采用小组探究,全班交流,师生总结的方式完成。以生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适当指点语言研究的方法,让学生加以体会。)

  5课后总结: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高尔基曾经说过:“爱书吧,它是你知识的源泉”;对于过去的文化,毛泽东曾经说过:“要批判地吸收”;邦达列夫(原苏联)曾经说过:“那些大人物一生都在怀疑,在探索”。书上说的,难道还要怀疑吗?怀疑与学问有什么关系呢

  6、拓展延伸

  你一定有过不少怀疑的经历。请选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写一篇六百字左右的记叙文。

  7、板书设计:

  怀疑与学问

  中心论点:

  做学问“须疑”与“会疑”。

  分论点:

  1、怀疑是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2、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证。

《怀疑与学问》教案8

  教材解读:《怀疑与学问》是一篇议论文,议论了怎样做学问的问题。文章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话,提出中心论点。第3—5段先从消极面作论证,第6段再从积极方面作论证。文章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的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意义作了全面而精当的阐释。学习这篇课文,主要学习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方法和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的过程;掌握本文朴实、简洁、准确的语言;在理顺论证思路的基础上,为学习议论文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4.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5.学习本文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的过程,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通过事例、

  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的过程,

  学习这些论

  证方法在论述中的作用。

  难点: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法与学法:

  教法:合作讨论法。引导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同桌之间相互讨论,通过生教生的方法,解决重点难点,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学法:圈点标注读书法。引导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领下读书,并在读书过程中圈点标注关键语句,以帮助自己理解课文的论证思路和主要论证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包含作者信息、背景资料、字词信息、问题探究、图片信息等内容的PPT课件及课堂练习PPT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能够列举自己学习生活中通过怀疑获得学问的事例。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2.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3.理解论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导入新课

  (举例导入)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和学问以及创造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

  (故事导入)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的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设计意图】举例导入是教师列举因怀疑而获得成功的科学家的例子,然后引出本文的作者和课题,学生会因事例而感兴趣。故事导入是借助作者幼年读书的事例,增加学生对本文论述问题的兴趣,进而很好地研读文本。

  第二阶段:预习交流,学情诊断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并注意相关字形。

  程颐(yí) 譬如(pì) 腐草为萤(yíng)

  虚妄(wàng) 盲从(máng)停滞(zhì)

  2.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辨伪去妄: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盲从:盲目地附和随从。

  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停滞: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二)了解背景

  交流课下搜集的顾颉刚的有关信息及写作背景资料,小组内交流,互相补充,然后班内展示。(最后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出相关内容。)

  1.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2.背景资料。本文选自《宝树园文存》卷三。《宝树园文存》分为“学术编”“教育编”“边疆与民族编”“文化编”“政治及其他编”五编。顾颉刚一生所写文章,除收入《顾颉刚古史论文集》《顾颉刚民俗论文集》以外者,均收入此文存。宝树园原系顾氏先祖所建花园,先生苏州故居即建于此园旧址,故以名集。

  (三)预习质疑

  组内交流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不能解决的提交到全班共同探究。 (较难的可以在合作探究环节解决。)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检验学生对字词、作者、写作背景等内容的课前预习情况。通过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能更好地掌握学情,为下面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做好铺垫。

  第三阶段: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从中心论点入手。层层理读,理清作者论述的思路。

  1.文章提出了什么论点?

  明确:治学必须有怀疑的精神。

  2.为了论证这一论点,作者提出了几个分论点?

  明确:两个:

  (1)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2)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两个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递进。

  (二)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理清课文的思路后,为文章划分段落层次。

  明确:全文共6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的精神。

  第二部分(第3—5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即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这部分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3、4段):论述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二层(第5段):论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三部分(第6段):论证第二个分论点,即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由浅入深的问题引领,逐步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划分清楚结构层次,把握作者主要的论述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四阶段:质疑交流,合作探究(以同桌为单位,结成学习师友小组,围绕着如下问题,对每一部分进行研究学习。“师”可以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友”听,指导“友”理解每一部分的论证内容。)

  (一)第1、2段

  1.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可以说本文的总论点是“治学必须有怀疑的精神”。

  2.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种写法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强。

  (二)第3段

  1.怎样理解这一段话中四句话之间的层次关系?

  明确:因果关系:因为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②而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靠;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这种不一定可靠);③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所以④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也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这种材料最要紧最可靠;一种是别人的传说,这种材料不一定可靠)。

  2.第3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明确: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证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是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3.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明确: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个作用:一、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而对于此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了这个问题。二、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述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三、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对于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述,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三)第4段

  1.第4段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种“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具体说明了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2.本段的中心在哪层?为什么?

  明确:本段的中心在第三层。第一层提出文章的总论点:“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二层是举例说明在做学问中如何以怀疑精神对待传说;第三层则是在第二层说明的基础上作出结论,指出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在于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本文是在提出总论点后设立分论点加以论证的。第4段以一个方面论证总论点,阐释为什么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这是第一个分论点的内容,本段第三层说的就是这个内容。

  (四)第5段

  1.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

  明确:(1)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去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则是缺陷。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2)第4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5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2.本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明确:本段用了对比论证(“因怀疑而思索……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和引用论证(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

  (五)第6段本段包含几层意思?彼此如何联系?

  明确:本段包含四层意思:

  (1)首句提出本段论点,即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对于别人的话……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讲道理论证论点。先从反面阐明:“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再从正面阐明:“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3)(“许多大学问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举实例论证论点。这一层分两小层:第一小层是“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这一小层以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书向塾师发问的事例为证;第二小层概括指出“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4)(“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到段末)归纳总结,照应论点。先从正面作结:“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设计意图】以同桌之间“师友合作”的形式,通过问题引领,指导学生“兵教兵”,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并且引导学生增强教好“学生”的责任感,培养 学生讲述和理顺课文的能力。

  第五阶段:检测小结

  1.根据拼音写汉字。

  biàn()别虚wàng()停zhì( )

  2.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下面两句话的意思。

  (1)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是( )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A.思索 怀疑 辨别 B.辨别 思索 怀疑

  C.怀疑 辨别 思索D.怀疑 思索 辨别

  4.选出从反面论述的一项()

  A.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B.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

  C.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D.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检测小结答案:

  1.辨妄 滞

  2.(1)这句话是说,在学习的时候,对于应该怀疑的地方而不怀疑,就等于没有学;学习必须要有怀疑的精神。(2)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这是精辟透脱的读书法,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

  3.D【解析】此题考查词语的运用。要结合原文,推论出三个词语前后思考的逻辑顺序。

  4.A【解析】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理解。A项是从不具有怀疑精神的角度论述的,所以是反面论述。

《怀疑与学问》教案9

  一、清理梳理文章内容。

  1、 本文论点?学则须疑

  2、为什么说学则须疑?“怀疑不仅是……也是……基本条件”

  3、为什么说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传说必须怀疑甄别真伪(举例论证)

  虚妄学说一追问就不攻自破。(举例论证)

  学问都要经过怀疑才是自己的(道理论证)

  尽信书不如无书(道理论证)

  4、为什么说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只有常常怀疑、解答学问才会起来(道理论证)

  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来锻炼出来(举例论证)

  新发明、新理论、新作风都从怀疑中产生(道理论证)

  (教后:要对文章进行解剖之前都应该进行这种内容梳理,这样后面的教学才有根基。

  学生按上述要求梳理内容会感到很困难,老师要耐心的引导,要求学生反复阅读相关文字以解决这个困难。)

  二、巩固文体常识(培养学生文体意识)

  论题:怀疑与学问

  论点:学则须疑

  论据:事实论据,如:戴震质疑《大学章句》从人、事、理、言、物几个方面概括

  道理论据,如:“尽信书不如无书”

  论证:举例论证:我们听说三皇五帝、腐草为萤就应该质疑

  道理论证:逻辑推理:因为“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所以“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三、掌握文章结构(为学生树立一个议论文样板,为仿写作准备)

  分论点1:

  观点1、传说必须怀疑甄别真伪(举例论证)

  观点2、虚妄学说一追问就不攻自破(举例论证)

  论点:

  观点3、学问都要经过怀疑才是自己的(道理论证)

  观点4、尽信书不如无书(道理论证)

  分论点2:

  观点1、只有常常怀疑、解答学问才会起来(道理论证)

  观点2、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来锻炼出来(举例论证)

  观点3、新发明、新理论、新作风都从怀疑中产生(道理论证)

  四、总结本文优缺点(为使学生能够结合《少年中国说》和本文的优点来写出优秀的议论文)

  优点:结构清晰、文体特征鲜明。

  缺点:语言不够形象生动。解决办法:添加比喻论证(例如:为了说证明应试教育的摧残讲小壁虎掉到鳄鱼池的笑话)情感不充沛。解决办法:学习《少年中国说》的'语言方式:语言规整,多用修辞,以情动人。

  五、仿写(实践中化知识为能力)

  参考题目:

  《女孩也是太阳》

  《阳光总在风雨后》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或自拟题。

  要求:

  1、结构本文,有鲜明的文体特点

  2、生动的形象、充沛的感情

《怀疑与学问》教案10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设想

  本文是历史学家顾颉刚写的一篇谈治学方法的短文。他根据古代著名学者的治学经验和自己的治学经验写成此文。文章写得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短短的篇幅把几个重要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且有深度。

  本文有不少值得学习的东西。论点的提出,论据的使用,论证的特点,语言的特点,都有值得学习之处。这些方面,有的在第四单元议论文中见到过,有的则是本文中比较突出的或新出现的。

  教学重点

  可放在理清文章结构以整体把握文章、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层进式论证、正反说理对比论证、语言特点等方面。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无论历史上,无论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2、布置阅读思考题

  教师:为了有重点地学习这篇文章,我提出几个阅读思考题,同学们学习课文时考虑这些问题应如何回答。

  思考题一: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思考题二:文章的总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思考题三: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思考题四:哪些地方用了对比论证?

  思考题五: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3、学生各自阅读课文,考虑思考题的回答,着重考虑思考题一(结构层次)的回答。

  4、学生朗读课文(叫两个学生朗读)

  5、讲解文章的结构层次

  提问: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同学回答毕,教师酌情适当讲评。)

  讲解:这篇文章有六个段,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文章的总论点。第一段是一句引用:“‘学者先要会疑。’棗程颐”第二段也是一句引用:“‘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棗张载”这两段全是引用,本文用以提出的文章的总论点到底是什么呢?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个总论点,该怎么说呢?这两个问题,大家课后再考虑考虑,下节课来回答。

  第二部分(3?段)阐明总论点,这是本文的论证部分。这个部分分两层写:第一层是第3?段,第二层是第6段。这两层各围绕什么中心来写?它们和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这两个问题同学们在课后也考虑考虑,下节课来回答。

  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题二一六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先作论述后提出分论点。

  2、层进式论证、对比论证。

  3、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学过程

  1、逐段讲解课文

  第1、2段

  提问一: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讲解: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提问二: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讲解: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第3段

  教师:第三段在文章中是个重要段落,但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同学们阅读时要多加思考。这段文章一共是四句话:“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②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③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观察。④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对这段文章,有几个问题需要弄清楚。

  提问一:对这段文章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的理解,下面几种看法哪种是正确的?为什么?

  a、①│② ③ ④ b、① ② ③│④

  (并列)(并列)

  c、①│② ③ ④ d、① ② ③│④

  (因果)(因果)

  讲解:d是正确的。因为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②而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靠;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这种不一定可靠。③譬如国难危急的时候……),所以④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也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这种材料最要紧最可靠;一种是别人的传说,这种材料不一定可靠)。

  提问二: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讲解: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提问三:第三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讲解: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个作用:一、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棗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二、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三、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心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第4段

  提问一:第四段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讲解:这段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种“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提问二:本段的中心在哪层?为何?

  讲解:本段的中心在第三层。第一层提出文章的总论点(“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二层是举例说明在做学问中如何以怀疑精神对待传说,第三层则是在第二层说明的基础上作出结论,指出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在于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本文是在提出总论点后设立分论点加以论证,第三段以一个方面论证总论点,阐明为什么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这是第一个分论点的内容,本段第三层说的就是这个内容。

  第5段

  提问一:第五段和第四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四段还写第五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

  讲解:一、第四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五段则说“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四段,又写第五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二、第四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五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提问二:本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讲解:本段用了正反对比(“因怀疑而思索……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和引用名言(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

  第6段

  提问一:第六段第一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在文章中起何作用?

  讲解:这句在文章中起两个作用:一、揭示第一个分论点,提出第二个分论点。第三、四、五段在总论点提出后,先作论述,然后在这句的前一分句揭示第一个分论点棗“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这个分论点说明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的一个方面,从一个方面回答为什么说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阐明了总论点;后一分句提出第二个分论点棗“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从另一方面回答为什么说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阐明总论点。二、承上启下,使前后部分紧密相联,全文浑然一体,而且使前后部分具有层进关系,论述深入一步。前一分句承上,是上文论述的总结,后一分句启下,提出后文要论述的论点。“不仅……,也……”,分句之间是递进关系,使文章前后部分具有层进关系,论述深入一步。

  提问二:本段包含几层意思?彼此如何联系?

  讲解:本段包含四层意思:一、首句提出本段论点,即第二个分论点棗“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二、(“对于别人的话……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讲道理论证论点。先从反面阐明:“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再从正面阐明:“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三、(“许多大学问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举实例论证论点。这一层分两小层:第一小层是“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以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书向塾师发问的事例为证;第二小层概括指出“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四、(“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到段末)归纳作结,照应论点。先从正面作结:“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2、讲解两个重点

  提问一:本文多次运用对比论证,一共有几处?

  讲解:“本文共有四处运用对比论证:一、第四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二、第五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三、第六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四、第六段“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指“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作一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提问二: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讲解: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如:“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短短两句,15个字,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无可置疑。“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是一个长句,70余字,对“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的产生”,作了准确的精辟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包括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例外。“不但……,就是……”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意思;“抱怀疑的态度”,“和书中的学说辩论”,“评判书中的学说”,“修正书中的学说”,具体、细致、深入、有序地说明学问家是如何才把“新学说”“建设”起来的;四个“常常”,多次重复词语,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是对上面论述的一个精当的总结,准确指出“这样”做是“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的必要条件,阐明了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更新”、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更善”,说明优于“过去”的学说,“更新更善”,精当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这70余字的长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

《怀疑与学问》教案11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要求

  1.指导预习,要求学生找出论证过程中讲道理和举事例的句子,为研讨本文的教学重点论证方法做准备。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学重点

  1.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本文是怎样引用古人的话作为道理的论据来论证的?找出引用的句子,研究它们的作用,领会引用的精要,与论点切合和引用后阐释等特点。除了引用,本文还运用了哪些方法?

  本文引用古代大学者的话作为论据,对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起了重要的作用。开头引用古代两位著名的大学问家的话,既用他俩的经验之谈作论点,又作论据,颇具说服力。程颐的“学者要先会疑”和张载的“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两句话的意思概括起来就是:做学问要善于提出问题。中间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并作阐释:“这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引话十分精当,与该段的分论点十分切合。

  除了道理论证,本文的举例论证也用得很好。在论证对于传说必须要有怀疑精神这个论点时,举了古书上有“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戴震读《大学章句》敢于怀疑大儒朱高的例子,戴震一生在学术上之所以卓有成就,能成为大学问家,与他自幼读书就善疑好问分不开。作者举例时,还能摆出自己的经验,如读书时该怎样怀疑与发问,列出了一系列寻根究底的疑问,给人以启发和借鉴。总之,用这些事实论据来进行论证十分有说服力。)

  2.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难点

  1.本文多次运用对比论证,一共有几处?

  (本文共有四处运用对比论证。

  一、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

  二、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

  三、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四、第6段“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指“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作一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如:“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短短两句,几个字,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无可置疑。“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是一个长句,70余字,对“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的产生”,作了准确的精辟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包括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例外。“不但……,就是……”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意思;“抱怀疑的态度”,“和书中的学说辩论”,“评判书中的学说”,“修正书中的学说”,具体、细致、深入、有序地说明学问家是如何才把“新学说”“建设”起来的;四个“常常”,多次重复词语,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是对上面论述的一个精当的总结,准确指出“这样”做是“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的必要条件,阐明了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更新”、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更善”,说明优于“过去”的学说,“更新更善”,精当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这70余字的长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解文章结构

  第3、4课时:逐段分析文章,理解文章中心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一个人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无论历史上,无论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三、教师带读课文

  帮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

  四、布置阅读思考题。

  为了有重点地学习这篇文章,我提出几个阅读思考题,同学们学习课文时考虑这些问题应如何回答。

  思考题一: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思考题二:文章的总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思考题三: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思考题四:哪些地方用了对比论证?

  五、学生分组阅读课文,考虑思考题的回答,着重考虑思考题一。

  六、讲解文章的结构层次。

  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篇文章有6段,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文章的总论点。第1段是一句引用:“‘学者先要会疑。’——程颐”;第2段也是一句引用:“‘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这两段全是引用,本文用以提出的文章的总论点到底是什么呢?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个总论点,该怎么说呢?这两个问题,大家课后再考虑考虑,下节课来回答。

  七、逐段讲解课文。

  ㈠第1、2段。

  1、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2、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㈡第3段。

  1、对这段文章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怎样理解?

  因果关系:因为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②而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靠;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这种不一定可靠。③譬如国难危急的时候……),所以④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也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这种材料最要紧最可靠;一种是别人的传说,这种材料不一定可靠)。

  2、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3、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个作用:

  一、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二、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三、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动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㈢第4段。

  1、第4段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第一层(开头到“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种“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2、本段的中心在哪层?为何?

  本段的中心在第三层。第一层提出文章的总论点:“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二层是举例说明在做学问中如何以怀疑精神对待传说;第三层则是在第二层说明的基础上作出结论,指出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在于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本文是在提出总论点后设立分论点加以论证,第3段以一个方面论证总论点,阐明为什么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这是第一个分论点的内容,本段第三层说的就是这个内容。

  ㈣第5段。

  1、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

  一、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不论对干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二、第4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5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2、本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本段用了正反对比(“因怀疑而思索……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和引用名言(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

  ㈤第6段。

  1、本段包含几层意思?彼此如何联系?

  本段包含四层意思:一、首句提出本段论点,即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二、(“对于别人的话……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讲道理论证论点。先从反面阐明:“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再从正面阐明:“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水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三、(“许多大学问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举实例论证论点。这一层分两小层:第一小层是“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以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书向塾师发问的事例为证;第二小层概括指出“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干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四、(“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到段末)归纳总结,照应论点。先从正面作结:“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八、归纳中心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

  九、教学小结

  十、布置作业

《怀疑与学问》教案12

  一、新课导入

  本文选自《通俗论集》,标题是一个关系型的题目,表面看二者是并列的,实际上重点在谈“怀疑”的重要性,怀疑是一切学问的前提基础和手段,没有怀疑的精神就没有新发明、新学说的产生和创立。

  二、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学习文中生字、词;

  2、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及之间的逻辑联系;

  3、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4、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三、师生探究

  1、本文选自《通俗论集》,标题是一个关系型的题目,表面看二者是并列的,实际上重点在谈“怀疑”的重要性,怀疑是一切学问的前提基础和手段,没有怀疑的精神就没有新发明、新学说的产生和创立。本文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2、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我国当代史学家,江苏苏州人。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3、读准字音

  程颐yí张载zài虚妄wàng停滞zhì凶险xiǎn

  视察chá轻qīng信盲máng从折zhé扣流俗sú

  墨mò守譬pì如怀疑yí塾shú师辩biàn论

  顾颉jié刚不攻gōng自破腐草为萤yíng

  4、学习词语

  凶险xiōngxiǎn狠毒奸险;危险可怕;凶狠险恶。

  视察shìchá上级人员到下级机构或现场检查工作。

  轻信qīngxìn轻率地相信。

  虚妄xūwàng没有事实根据的。

  盲从mángcóng盲目地附合随从。

  折扣zhékòu买卖货物是,照标价减去一个数目,减到原标价的十分之几叫做几折或几扣。

  流俗liúsú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

  墨守mòshǒu为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停滞tíngzhì停下,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堵车。

  不攻自破bùgōngzìpò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譬如pìrú例如。

  辨伪去妄biànwěiqùwàng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多指理念或学说)。

  尽信书不如无书jìnxìnshūbùrúwúshū意思是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

  5、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这部分可分两层。

  第三部分(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四、自主学习(一)

  1、第1、2段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2、第3段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明确: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3、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明确:【1】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2】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3】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动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第4段可以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1】第一层(开头到“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种“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2】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5、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是否可以去掉第五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

  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不论对干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6、第5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本段用了正反对比(“因怀疑而思索……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和道理论证(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

  7、第6段课文第一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论述了什么分论点?

  【1】承上启下。

  【2】归结了第3、4、5段课文分论点后,提出第6段课文的分论点:怀疑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五、自主学习(二)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治学必须有怀疑的精神。

  2、本文的两个分论点是什么?

  分论点1-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步骤。

  分论点2-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有哪些?

  【1】事实论据:

  (1)国难危机时的口头消息;

  (2)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3)听说“腐草为萤”;

  (4)戴震善问的例子。

  【2】道理论据:

  (1)“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2)“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疑”—张载

  (3)“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六、巩固练习

  1、通读课文,同学之间讨论: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涵?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1】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随便轻信的态度,就是作者所说的怀疑精神。

  【2】怀疑精神是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是做学问的前提。

  2、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

  不绝对。凡是称得上学问家的,都具备怀疑精神,没有这种精神,他也成不了学问家。

  【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顺序不能调整。因为,这四个“常常……”是“一切学问家”对“流俗传说”“过去学者的学说”从“怀疑”到“修正”的认识发展过程,是符合逻辑的,体现了议论文语言严谨的特点。

  3、摘抄、熟记课文所引用的名言,并在课外搜集有关治学方法的名言警句。

  【1】学问对人们要求最大的紧张和最大的热情。(巴甫洛夫)

  【2】读书破万卷,下笔若有神。(杜甫)

  【3】应随时学习,学习一切:应该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一切。(高尔基)

  【4】学贵精不贵博。(戴震)

  七、归纳主题

  这篇议论文论述了怎样做学问。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八、写作特色

  1、中心论点鲜明突出,论证鞭辟入里,令人信服;

  2、引用名言、列举事例论证论点,说服力强;

  3、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

  九、阅读感悟

  千百年来,无数志士仁人和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这是我们净化自我、感悟人生、丰富知识、提高修养的至善秘籍。只要我们敢于怀疑这些圣贤和经典,只要我们去研究揣摩,就一定会获得巨大的喜悦和无穷的收获。

《怀疑与学问》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二、难点、重点分析

  1.本文是怎样引用古人的话作为道理的论据来论证的?找出引用的句子,研究它们的作用,领会引用的精要,与论点切合和引用后阐释等特点。除了引用,本文还运用了哪些方法?试举例说明。

  分析:本文引用古代大学者的话作为论据,对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起了重要的作用。开头引用古代两位著名的大学问家的话,既用他俩的经验之谈作论点,又作论据,颇具说服力。程颐的“学者要先会疑”和张载的“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两句话的意思概括起来就是:做学问要善于提出问题。中间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并作阐释:“这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引话十分精当,与该段的分论点十分切合。

  除了道理论证,本文的举例论证也用得很好。在论证对于传说必须要有怀疑精神这个论点时,举了古书上有“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戴震读《大学章句》敢于怀疑大儒朱表的例子,戴震一生在学术上之所以卓有成就,能成为大学问家,与他自幼读书就善疑好问分不开。作者举例时,还能摆出自己的经验,如读书时该怎样怀疑与发问,列出了一系列寻根究底的疑问,给人以启发和借鉴。总之,用这些事实论据来进行论证十分有说服力。

  2.本文谈到要有怀疑精神,而《说谦虚》一文谈到要谦虚,两者之间有没有矛盾?为什么?

  分析:“怀疑”与“谦虚”对于我们都需要,两者并不矛盾。“怀疑”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求得真知而独立思考,“谦虚”是指应承认自己的知识的不足而渴求新知。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谦虚才能求知,而求知须经怀疑,以力求真知。因此,两者都是我们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所需要的:我们既要有谦虚精神,又要有怀疑精神,这是唯物辩证法在治学观点上的应用。

  3.本文多次运用对比论证,一共有几处?

  分析:“本文共有四处运用对比论证。一、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二、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三、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四、第6段“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指“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作一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分析: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如:“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短短两句,15个字,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无可置疑。“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是一个长句,70余字,对“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的产生”,作了准确的精辟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包括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例外。“不但……,就是……”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意思;“抱怀疑的态度”,“和书中的学说辩论”,“评判书中的学说”,“修正书中的学说”,具体、细致、深入、有序地说明学问家是如何才把“新学说”“建设”起来的;四个“常常”,多次重复词语,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是对上面论述的一个精当的总结,准确指出“这样”做是“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的必要条件,阐明了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更新”、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更善”,说明优于“过去”的学说,“更新更善”,精当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这70余字的长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无论历史上,无论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二)布置阅读思考题。

  教师:为了有重点地学习这篇文章,我提出几个阅读思考题,同学们学习课文时考虑这些问题应如何回答。

  思考题一: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思考题二:文章的总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思考题三: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思考题四:哪些地方用了对比论证?

  思考题五: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三)学生各自阅读课文,考虑思考题的回答,着重考虑思考题一(结构层次)的回答。

  (四)学生朗读课文(叫两个学生朗读)。

  (五)讲解文章的结构层次。

  提问: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同学回答毕,教师酌情适当讲评。)

  讲解:这篇文章有6段,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文章的总论点。第1段是一句引用:“‘学者先要会疑。’——程颐”;第2段也是一句引用:“‘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这两段全是引用,本文用以提出的文章的总论点到底是什么呢?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个总论点,该怎么说呢?这两个问题,大家课后再考虑考虑,下节课来回答。

  (六)逐段讲解课文。

  第1、2段。

  提问一: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讲解: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提问二: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讲解: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第3段。

  教师:第3段在文章中是个重要段落,但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同学们阅读时要多加思考。这段文章一共是四句话: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②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③譬如在困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观察。④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对这段文章,有几个问题需要弄清楚。

  提问一:对这段文章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的理解,下面几种看法哪种是正确的?为什么?

  讲解:D是正确的。因为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②而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靠;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这种不一定可靠。③譬如国难危急的时候……),所以④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也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这种材料最要紧最可靠;一种是别人的传说,这种材料不一定可靠)。

  提问二: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讲解: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

《怀疑与学问》教案14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二、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三、生词识记

  程颐(yí)譬如(pì)腐草为萤(yíng)

  虚妄(wàng)盲从(máng)停滞(zhì)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来源:Z&xx&k.Com]

  尽信书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辨伪去妄: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盲从:盲目地附和随从。

  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停滞: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四、整体感知

  1.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答案示例: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2.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示例: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3.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答案示例:

  ①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己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②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③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动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第4段可以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答案示例:第一层(开头到“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种“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5.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是否可以去掉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

  答案示例: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不论对干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6.第6段包含几层意思?彼此如何联系?

  答案示例:本段包含四层意思:一、首句提出本段论点,即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二、(“对于别人的话……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讲道理论证论点。先从反面阐明,再从正面阐明。三、(“许多大学问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举实例论证论点。四、(“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到段末)归纳作结,照应论点。先从正面作结,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7.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答案示例: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

《怀疑与学问》教案15

  内容预览:

  第17课《怀疑与学问》精品教案

  【教学构想】

  《怀疑与学问》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说理透彻的议论文。

  因此,我想从议论文教学的结构人手,既注重课文的整体把握,又注重语言文字的教学,使两者得到统一,从而使传统教法与教学创新得以有机结合。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3.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难点: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因此特别喜欢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板书课题)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布置阅读思考题

  思考题一:文章的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思考题二: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思考题三: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思考题四:文章用了哪些议论方法?

  (此环节指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三、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合作探究,考虑思考题的回答(学生通过交流讨论领会作者的观点,这一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自由解读文本,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教师以平等对话的形式加入学生的学习讨论过程中。)

  四、师生共同讨论并归纳

  1.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分论点: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之后,第3自然段至第5自然段先从消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自然段再从积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自然段首句是承上启下的递进复句,精当地概括了前后两个分论点: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而前一方面的论述,又分为两层来论证中心论点:第3、第4自然段先说对传说要有怀疑精神,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这种证据有时又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而这种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亦即怀疑;第5自然段扩展开来,又提出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小论点。这样,本文议论的内容从对于传说的怀疑,进而扩大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意义,进而转到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做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在此环节中,尤其要注意鼓励学生。此外,在评价时我们应采用多种方法,比如说让学生自评、互评等,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主人翁的.地位,也更能投入到学习中去。)

  2.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请学生各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板书,评出归纳准确、简洁的学生,增加学生自学的兴趣。)

  讨论并归纳:

  ①事实论据:

  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c.听说腐草为萤。

  d.戴震善问的例子。

  ②道理论据:

  a.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b.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c.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3.请编写本文的阅读提纲,并请同组互评,选出优秀的提纲板书。

  (这个步骤有利于学生梳理文章,理清思路。)

  四、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文章的论点、论据和文章结构,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二、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是用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以及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等来证明论点。试举出课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例子。

  (学生分组讨论五分钟)

  师生交流:

  1.课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

  开头引用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古代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作为论点,也起到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第5自然段又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第4自然段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分论点,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清楚地告诉人们做学问时怀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第6自然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也很有说服力。

  2.课文中所用的道理论证:

  第5自然段用关于怀疑、思索、辨别的阐述和引用孟子的名言论证了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第6自然段的说理是: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论证了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事实论据比较容易理解,道理论据却往往由于它与论证过程联系得十分紧密而不容易辨认。因此,在分析道理论据时,我们要判断这个道理是否正确、合适,要将道理与有关事实联系起来,分析它们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例如文中说: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这既是论证的过程,又是道理论据。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学者先要会疑和文中所举戴震的事例,就会觉得作者的这个道理论据不但与论点紧紧相扣,而且是很有说服力的。)

  3.教师设疑: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相机提出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概念,有利于学生多了解一些论证方法。)

  明确: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三、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1.教师指出本文作为议论文,语言准确、精练。请同学们划出相应的语句,朗读体会。

  2.全班交流。例: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话中,.四个常常,多次重复词语,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议论文,也应重视语言的品味,这样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拓展迁移

  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向同学说两三分钟话。

  要求所举例子能说明观点。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就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和口头论述观点的能力。我鼓励学生对事物提出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予以分析评论,课上学生演讲,让他们有了更多进行逻辑思维的机会,这样,学生的认识与思维水平能得到充实和提高。)

  五、布置作业

  怀疑是要有一定根据、一定的科学道理的怀疑。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请以《也谈怀疑》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论据充分。

  (学生学习了议论文后,就要引导学生实践写作简单的议论文,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挖掘社会现象或问题的本质,提出新颖的见解,以培养创新能力。然后,再要求学生从一个角度立论,立论要新颖,有独到之处,从中心论点中分解成几个分论点,摆事实讲道理,把现象或问题的本质逐一剖析,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从学生写作的结果来看,这种尝试达到了预期目的。)

【《怀疑与学问》教案】相关文章:

怀疑与学问教案03-08

怀疑与学问教案(精选10篇)06-08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怀疑与学问》教案通用12-30

《剪枝的学问》教案03-06

剪枝的学问教案03-07

关于怀疑的句子06-17

怀疑别人的句子06-06

大班社会教案:钱的学问03-06

《包装的学问》教案(通用10篇)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