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教案【实用】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教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教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体会画家借物抒情的表达方式。
学习写意画的用笔、用墨、并进行临摹变化,表现荷花的画面。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与记忆中,激发表现荷花的兴趣。在观察与比较中,体会画家借物抒情的意境。在临摹与变化中,体验写意画的用笔、用墨。
3.情感:学习大师借物抒情表现荷花。
教学重点:学习画家写意画的用笔、用墨,表现荷花的画面。
教学难点:能临摹画家写意画的用笔、用墨、创意表现记忆中的荷花。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创设情境:从多媒体课件中欣赏国内艺术的不同美术作品。导入新课。
2.让学生能用语言说出色彩单纯明快的'美、体会中国画写意技法表现大自然的动物、植物。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设问提出要求:(1)让学生观察生于淤泥沼泽中的荷花,在圆盘似的绿叶衬托下,如出水芙蓉亭亭玉立,而感受“出淤泥而不染”的寓意:。(2)让学生了解荷花的生长过程,荷花的作用,开阔视野:(3)观察荷花的造型、色彩和花、叶、茎的结构,如荷花以红荷花与白荷花为多,花瓣阔大,瓣头带尖,提高学生观察与表现的能力。
4.板书课题:
一边板书一边让学生打开课本,并认真阅读课文内容。
(二)教授新课:
1.观看课件,欣赏课件中的各种图片。
2.问:在欣赏中,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你在生活中遇到的
知道的哪些和这些不同的荷花的艺术作品?
3.小组活动:讨论你所知道的不同艺术作品。你准备用什么去画荷花。
(三)作业布置:
能创造性地运用写意画的用笔、用墨表现记忆中的荷花。
(四)巡视辅导:
学生作业,教师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进行讲评。
(五)结果:
作业评述:展示全班作品,让学生自评优秀作品。
1.教师小结:能凭记忆想象、大胆尝试表现的作品进行表扬。
2.课后拓展:设问:你今天学会了什么?特别美的地方在哪里?
小学教学教案2
教学目标:
复习、巩固水墨画的基础知识。即,工具材料,用笔用墨。学习几种动物的画法。
教学重、难点:
训练学生的用笔、用墨。用笔用墨的技法、技巧,以及动物的造型。
教学过程:
一、简要地复习国画的基础知识和用笔用墨等作画技巧。
二、教师出示几幅动物的'水墨画,并结合课本的范图,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a.欣赏灵活多变的用笔,加深中锋、侧锋以及点笔的了解。
b.欣赏用墨焦、浓、重、淡、轻五色,加深学生对墨色的了解。
c.构图以及动物的造型。
d.欣赏名家名作,了解名家的风格及其代表性作品。了解几位画坛大师,
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
三、教师现场示范,让学生直观了解作画的全过程,并归纳出步骤:
a.讲解归纳动物的大形体。
b.讲述调墨、调色。
c.分步作画,讲解画动物的先后顺序。
d.修改调整完成。
四、布置作业,画两幅自己喜欢的小动物——麻雀、虾。
五、老师巡回指导,主要是用笔、用墨以及动物的造型。
六、征集作业、讲评,提高审美能力。
小学教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会认“静”“夜”等10个生字,会写“目”“耳”等4个生字。
2.朗读古诗,并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
课前准备:(板书)(课件)
床前明月光,
夜疑是地上霜。
静
思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设计思路
从背古诗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从初读──理解──诵读──唱读,使古诗教学充满韵味。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师:会背这首诗的请举手!背给老师听听。(生背)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播放李白的图像,认识唐代诗人李白。师:李白可是唐代有名的大诗人哦。还会背哪些唐诗?
2.指三四名背。(评价语:你背得真好听!你背诗的样子很可爱!等)
过渡:
咱班孩子的肚子里装着很多诗哦,称你们小诗人一点儿也不过分。今天咱们这些小诗人要好好地学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坐正,咱们要认真地学!请齐读这首诗。
二、认识二类字
过渡:这首诗里有10个字,我们一起来读。
1.幻灯:10个带拼音的生字,齐拼读,读准字音,重点读好“静、床、光、望、乡”几个后鼻音和三拼音节的字。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幻灯效果:学生记住了哪个字,那个字即在屏幕中消失,同时配有鼓掌声,以此激励孩子。)
3.幻灯:再出现10个不带拼音的生字,多种方式认读。
4.只留“静”字在屏幕。师:把“静”字放在课题里看你们能不能读准,请读课题。
三、释题-理解
1.小朋友们,课题里的哪个字交代了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夜)(师手指课题。)哪个字交代了李白当时的心情?(思)
2.诗句中哪些地方写“夜”呢?(明月)从这个词怎么看出是写“夜”?
3.诗句中哪些地方写“思”?(思故乡)评价:对,这是作者直接地告诉我们他在思。请大家把李白思念故乡的感情读出来。指导:你们没读出李白思念故乡的感情,应该把“望”和“思”读真切一点。(师同时在黑板上标上着重号,并示范。)再读一遍试试,这次加上动作。
4.老师看到你们是抬头和低头,可是李白说他是举头和低头。“举”和“抬”有什么区别?你们做“举”的动作给我看。(师:这不是举,而是伸手。再举一回,举起千斤重担来。对,这才叫“举”。)
5.李白抬起他的头像举千斤重,举得好费力。孩子们,你们说李白的头怎么就这么重?“举头”这个词怎么读?
6.齐读后两句。
7.我们在诗句中找到了“夜”,找到了“思”,但我们不能明白的是,李白为什么要强调静夜、静思?在诗句中的'哪些地方隐含着“静”呢?同座讨论一下。老师引导:天上只有一轮什么?(明月)地上只有一个谁?(李白)是啊,天地这样广阔,却只有“明月与李白”相对望,难怪李白强调静夜里静思,他更加地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了。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情,怎样的语气读这首诗呢?学生感情朗读全诗。
过渡:
其实古人读诗很讲究韵味,他们读出来的诗有点像唱歌一样的好听。你们听──—
四、吟读
1.师范读。(师边读边在黑板上画拍子:半拍、半拍、向上一拍、半拍。平声拖半拍,仄声向上拖一拍,读来饶有趣味。)
2.生自由读。
3.指一名学生汇报读。(师打拍子指导读:你看着老师的拍子读。)
4.集体汇报读。(师:全体起立,跟着老师的拍子读。)
过渡:
这样读诗才有味道。古人读诗的时候为了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有时候是唱读的。我们一起来唱—
五、唱读
1.师(放《静夜思》音乐):来,我们一起唱。
2.师:喜欢唱吗?先诵后唱,我们再唱一遍。
六、总结
看着你们唱诗的样子,我要悄悄地告诉你们,你们不是小诗人,而是小诗仙了!小诗仙们,下课!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古诗,唱读古诗。
2.认识10个二类字。
3.用二类字扩词,比比谁组的多。
二、指导写字
1.观察范字,指导书写。
“耳”上横短,下横长;“头”的第五笔是“长点”。
形成写字口诀:
拼“耳”字:ěrěr
写“耳”字:横竖竖横横横
数“耳“字:“耳耳一二三四五六”生边数边书空。
2.描红、临写,提醒正确的的写字姿势。
3.评价学生作业。
三、实践活动
晚上观察天空,烁烁自己看到了什么,鼓励用图画来展示。
【教学反思】
《静夜思》这首诗,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播放《静夜思》配乐朗诵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的美。然后请愿意读的同学站起来战时自己的风采,让学生都很羡慕他,从而带动其他同学也愿意站起来读,还通过小老师领读,小组比赛读,男女比赛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练习朗读,培养他们热爱读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朗诵,背诵古诗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
一年级的识字教学也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根据拼音自己练习读,发现自己读得不正确的可以请同桌帮助。然后通过与字娃娃交朋友的游戏来调动认字的积极性。将生字与音节打乱,“找朋友”,“认朋友”等游戏性的教学环节中,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学生愿意在玩中学,这样既补充了丰富的拼读练习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激发了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在认读的过程中,我还注重字音的纠正如:“床”、“光”、“望”、“乡”都是后鼻音,学生读起来不容易读标准,我采取的方法是:注意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再读不准的就看老师的口型读,直到学生读准为止。
会读不是最终的目的,关键是否能牢固掌握,我还通过复习巩固加深写生对字型的认识。首先,在教学中,可以用组词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字义,加深对生字的记忆。如,光—光明,月光,灯光;举—举手,举重;用“词语转盘”的形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游戏中复习本课的生字。还让认识字的同学说出自己是怎么认识的,请认识的学生当小老师,教那些不认识字的同学。于是我采用包干到人的方法,让认字有困难的同学自己去给自己选择小老师。大家互相帮助,一起学习,一起读字,一起读书。这种方法一经实施,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小老师认真负责得教,同学们也喜欢学,到了第二节语文课,大伙儿基本上都能熟练地读出这些字了。最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学会了如何与人团结合作,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这节课,我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读书,学习这一教学理念。在新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明显增强。特别是:假如你是大作家李白,我想问问你当时在思念故乡的什么人你想对他说什么呢
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想象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思念家乡的情感态度得到了升华。
小学教学教案4
春天的颜色
这是我呀
第二课时
外国民间玩具
好大一幅画
学习目标:
通过各民族和古代部落、现代建筑的壁画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表达巨幅作品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组织画面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锻炼学生毅力;培养学生绘画兴趣,享受绘画和活动的快乐。
学习重、难点:
欣赏图片资料时,观察需要仔细,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大胆的表现,展示自己。
学习准备:
图片资料若干。学生绘画用具等。
学习方法:
第一课时:
一、引
1.准备活动环境。
2.师:动的情景;徐州出土的众多的画像砖,是汉代的先祖们活动、生活的缩影和对佛教的崇拜。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回到远古时代,去寻找我们的祖先们留下的生活和艺术的痕迹。
二、议
1.儿童自己欣赏书上的图片,感受画面形式和场面,初步理解作品内容。
2.儿童用自己的.理解说说自己的感受。
3.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岩石和壁画,让学生观看、感受和进一步理解,并进行适当的讲解。
A、画面的共同特点:尺幅较大,概括性强,自由奔放,描写的景物和当时的生活有关,有震撼人的形式美感。
B、画面的由来:劳动记事,图腾,宗教或信仰崇拜的巫术,表达感情、游戏、自娱、狩猎、抗击自然灾害等方面的。
C、重点了解一些有广泛影响或个性特点的作品:
a、尼沃洞穴中带箭的野牛和印第安人的带箭的美洲狮形象,常常被人类学家们用来说明旧石器时代岩画起源于巫术的典型例子,“他们非常喜欢用这类人工制品去仿造他们梦寐以求的猎物”。
B、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原始社会岩画,用石头磨画而成,刻画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崇拜。
C、八千年前非洲原始人在洞穴岩壁上的人物活动图,人物和动物形象栩栩如生。
d、敦煌壁画,记载着很多本身经卷故事,著称于世界。
猜一猜:南美洲高原上许多巨大的画,它是什么时候,什么人画的?为
什么要画?画的是什么?
(2)壁画等巨幅绘画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
A 商业宣传广告。
B装饰生活环境,
C人们自娱自乐
(3)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巨幅绘画作品,它们的作用是什么,有什么效果。互相讨论,表述。
第二课时:
一、引
1.组织儿童分组,安排场地、准备巨幅绘画创作的材料。
2.和学生共同商量绘画表现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参考:
小组表现同一个主题,先集体构思,再分配具体任务到个人,一起表达。
小组里每个人都自由发挥,看看组合到一起回形成什么样的画面。
二、议
老师提醒注意事项:
1.儿童大胆涂抹,不要受约束,尽情表现自己的想法。
2.儿童注意色彩的搭配,让画面有流动感。
3.儿童在墙壁绘画时,如果站在凳子上要注意安全。
4.儿童注意环境卫生的保护。
5.友好合作,互相支持。
三、练
分头活动。
1.在墙壁绘画。
2.在大纸上绘画。
3.在地面绘画。
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不怕苦和累,坚持到底,并协助学生完成美术活动。
四、学习小结
1.创作的作品,并说说自己的创意和构思。
2.欣赏,相互评价,相互讨论。
3.进一步鼓励学生的表现。
4.留念
五、反思
小学教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字词。
教学反思
本文浅显易懂,学生在自读中就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如何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这是我努力思考的问题。为此,我设计了一个“分工读文”“师生共画”的过程。怎样分工合作读文、绘画,这要靠学生自己来安排,在他们的分工中,显而易见地就体会了文中的道理。
同时,我还设计了一个情境。与韩维同学商量不画美人鱼,可以画章鱼。他在我班是名个性极强的学生,向来是不达目的不罢休。学习本文后,他懂得了,要分工合作。这样也引导了其他同学。韩维同学的转变,让我感到了孩子们真的长大了,真是懂事了。
案例评析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重视“人”的发展。众所周知,学生不是等人喂的鸭子,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我们必须给学生一个平等、开放的教学氛围。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们看到了师生角色的变换,看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地“学”。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总的来说,有两大特点:
一、把教材读活了。
教材是课堂的重要资源,又是阅读和教学的凭借。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不难看出,教者将“读”的练习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学生培养了良好的语感,也感悟了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及道理。
教者还注重了学科间的整合。本节课教者把音乐、美术、品德与生活诸多科目集为一体,使学生的积极性更浓了,课堂气氛更活跃了。
二、学生动起来了。
教者抓住了学生爱画画这一特点,让学生自己分工,师生合作作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小学教学教案6
详细介绍:《要下雨了》是一篇科学童话故事,用浅显的文字,生动、形象的语言形式介绍了雨前的一些自然现象,读来饶有趣味。学习这篇课文,要注意三点:一是抓联系理解课文内容,要引导学生认识到雨前动物行为的变化与雨前气候状况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注意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习惯;二是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一些重点词句的意思来体会、揣摩语言形式的表达效果;三是抓朗读训练,以读促理解,特别是对话,带有疑问语气、感叹语气的句子的朗读训练要到位。
可按下列设计进行教学。
一、释题激趣,整体感知
(一)出示课题要下雨了
提问比较:要下雨了与下雨了意思有什么不同?(要下雨了说的是将要下雨了,要是将要、快要的意思;下雨了是说雨已经下来了。)
(二)启发激趣
其实,下雨前大自然会给我们传来一些信息,仔细观察一下,我们会看到一些有趣的自然现象。(下雨前会出现些什么现象呢?小动物们是怎么知道要下雨了呢?你想知道这些知识吗?)
(三)学生自读课文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提醒学生读准生字的读音,把句子读通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标上序号;文中先后出现了哪些小动物,做上记号,主要写的动物是谁,打上着重号。
学生自读课文后,可围绕问题读了这篇童话你知道些什么简要讨论一下文章内容。
二、读读说说,理解品味
图文对照,引导学生学习词句,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一)学习1、2、3自然段,可设计下列问题导读
读了第1自然段,我们知道些什么?(小白兔在山坡上割草;因为天气很闷,所以小白兔直起身子,伸了伸腰。板书:天气很闷)
见到小燕子,小白兔说了些什么?它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说这些话的?它为什么要大声喊?(大声喊是因为小白兔觉得小燕子跟往日不一样往日飞得高,今日却飞得很低,感到有些奇怪,注意指导学生朗读小白兔说的话,要读出急切的、疑问的语气。板书:燕子低飞)
是啊,小燕子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呀?谁能读读小燕子说的话,然后告诉大家?(重点指导学生朗读燕子说的话,以读促理解,特别注意读出我正忙着捉虫子呢!这句话的语气。板书:空气潮湿)
(二)学习4、5、6自然段,可设计下列问题导读
小燕子告诉小白兔要下雨了,小白兔相信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是要下雨了吗?谁能读读这句话?(小白兔将信将疑,要读出这句话的疑问的语气。)
看到小鱼都游到水面上来了,小白兔说了什么话?这些话该怎么读才好呢?跑过去问说明了什么?(小鱼的行为跟往日不同,小白兔感到奇怪,急切地想知道缘由。重点指导朗读这句话,语速稍快些,读出急切、疑问的语气。板书:小鱼出水)
是啊,小鱼怎么有空出来呀?谁能读读小鱼说的话再告诉大家?(原来要下雨了,水里闷得很,小鱼游到水面上来透透气。指导读小鱼说的.话,语速稍慢,语气亲切。)
尔后,可让学生进行一次情境体验:学生假想自己是一尾小鱼,潜游在水下,感到水里很闷稍稍屏住呼吸,然后伸直身子,张口透透气。这样,可加深学生对雨前天气闷这一现象的感受。板书:水里很闷。
(三)学习7、8、9自然段,可设计下列问题导读
燕子、小鱼都说要下雨了,这时小白兔又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要指导学生先找出文中的句子:连忙往家跑。和把消息告诉了蚂蚁。之后,还要说说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小白兔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它基本相信要下雨了。)
蚂蚁知道要下雨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导学生读蚂蚁说的话,是要重读,要读出句子肯定的语气。)
下雨前,蚂蚁为什么要搬东西呢?它们会向什么地方搬东西呢?(往高处搬,以避免雨水的冲击,板书:蚂蚁搬东西)。
听了蚂蚁的话,小白兔又是怎么做的?它为什么这么做呢?(小白兔加快步子往家跑,因为此时,小白兔完全相信要下雨了。)
重点指导读第8自然段,语速稍快,特别要读出小白兔急切的语气。
三、整体回顾,加深印象
(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二)边读边思考课后练习1的问题,之后讨论回答出来。
四、巩固练习
(一)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特别注意对话的朗读指导,注意指导读出疑问句、感叹句的语气。
(二)指导学生做课后练习2、3题。
小学教学教案7
教学目的:
1. 把音乐教学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构建创新有趣的音乐课堂。
2. 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协同表演的.能力;通过唱和动的结合,培养学生音乐和动作的协调能力、表演能力。提高参加活动的自信心。
3. 巩固3、5、6、三音的音准及手号,能用3、5、6、三音按所给节奏创作音乐短句。
教材分析:这是一首非常受低年级学生喜爱的儿童歌曲,作者巧用3、5、6、三音组成了一首旋律优美、活泼、生动风趣的歌曲。通过我的左手和右手之间的有趣故事,教育孩子认识到生活中左手和右手必须团结才能做好每一件事,要爱护自己的左右手,同时,利用这首歌让学生掌握x xx x- 三种节奏。通过歌曲《左手和右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创编歌词、表演
教学准备:多媒体、电子琴
教学设计:
1. 猜谜语导入,故事激趣
利用大屏幕播放歌曲旋律,使学生有初步印象。
2. 欣赏歌曲:配合歌曲做简单的动作,请学生说出歌曲中唱的内容。
3. 按歌曲节奏朗读歌词
Xx xx x x xx xxx-
这是我的左手 哎呀飞走了
4. 歌曲学习
听歌曲,为歌曲打拍子。
教师弹琴,学生跟唱。
跟录音小声唱词。
生齐唱。
5. 自编自演
分小组两人面对面的表演。在编动作时把左手、右手、飞走、不见、拉住、找到、拍拍手、拉拉手表演出来,编得要生动有趣。(大屏幕出示舞蹈片段,在欣赏再创编。)
6. 创编歌词
按节奏说话
X xx xx x
校 园里 真美 丽
按节奏用3、5、6、三音唱一唱
X xx xx x
5 35 66 5
在节奏谱中将节奏记下来,跟着同学降级下的谱子唱一唱。
小学教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与营养、发育和预防“病从口入”有密切关系;
2、从小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良好饮食卫生习惯的意义。
教学难点:让学生养成并坚持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机、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上一段时间,各位同学已学了不少卫生知识,今天老师准备和你们一起学习如何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2、即时出示课题。
二、学生表演小品(音乐)
1、这位同学表演得精彩吗?大家回想一下,刚才那位同学为什么会肚子疼?
2、拿出一只塑料小熊举例什么叫做暴饮暴食。
3、如果同学们也暴饮暴食,小小的胃一下子装得满满的,肠和胃负担过重,引起消化不良就意味着要吃药打针。但也不是说完全不能吃,好象花生核桃水果等可以增加营养的摄入,就可以吃一点。但买食品时要注意生产日期和有效期,过了期的食物就不要吃了,否则就会象刚才那位同学那样。
三、看图(CAI课件)
1、问:小朋友正在干什么?什么时候吃早餐,午餐, 晚餐?
师:这就是要求同学们一日三餐要定时定量。(并解释“定时定量”)
2、问答题(小黑板)
⑴ “早上时间太紧张,可以不吃早餐。”对吗?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师:经过一夜的消化,早上起来肚子已空空的,如果不吃早餐,挨饿上课。而上午课时多,活动多,体力消耗大,热量一下子供应不上,就会头晕眼花。长期如此会引起贫血等疾病,所以早餐不但要吃,还要吃的好,要吃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好象牛奶加面包或者鸡蛋更好。
⑵“一日三餐哪一餐最主要?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师:上午体内的热量消耗大,需要得到补充,而且还要为下午的学习活动做准备,所以午餐要吃饱。而晚餐吃的太多,会引响睡眠。所以不要吃的太饱。但如果晚上有很多事情要做,要帮妈妈洗碗扫地,还要学习,那晚餐要吃得较好。
四、看图(出示图片)
1、学生一边看图片一边讲解。
这位小朋友拿着饭碗睁大眼睛,正在收看“叮当”这个节目,这时大雄被肥仔捉住打,圆头圆脑的叮当正跑过去救大雄。那小朋友顾不上吃饭喊:叮当跑快点。
2、“吃饭时看电视,对吗?”
学生分组讨论。
师:吃饭时情绪要稳定专一,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会引起情绪变化。看到高兴时哈哈大笑,看到悲伤时擦眼流泪。这样会影响食欲和营养的吸收,这样是不卫生的,你们是这样吃饭吗?所以一定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五、判断题(CAI课件)
六、儿歌:
饮食卫生要做到:
一日三餐,定时定量,
不偏食,不挑食。
早餐吃得好,
午餐吃得饱,
晚餐吃得少。
暴饮暴食最不好。
从小养成好习惯,
身体健康又强壮。
七、 猜字游戏。
分别请两位同学表演,让其他同学猜少年儿童饮食“十”忌。
忌“零”食,忌“偏”食,
忌“哭”食,忌“笑”食,
忌“甜”食,忌“咸”食,
忌“走”食,忌“玩”食,
忌“暴”食,忌“蹲”食。
八、 阅读课文(出示思考题)。
1、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包括哪些内容?
2、什么早餐一定要吃好?
九、 总结。
我们养成了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才会有健康的身体。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一份力量。所以从今天起,我们一定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十、作业。
为什么三餐要定时定量?
附板书:
饮食卫生习惯
一日三餐
定时定量
早餐吃得好
午餐吃得饱
晚餐吃得少
小学教学教案9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都有同感:指导学生作文时颇感棘手。我们学习了新《语文课程标准》后,懂得了新课标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作文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要求,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这个要求给语文教师的启示就是:作文课堂教学应是以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新的有效教学方式,从而让学生习作时变被动为主动,从“要我写”向“我要写”转变。作文教学中如何才能实现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呢?我认为教师应当做好以下几点:
一、注重培养学生习作兴趣
以往作文教学都是根据教材要求,每次上完一个单元就让学生习作,叫同步训练,这种方法当然也管用。但是固定了学生的选材范围。领会能力强的学生当然不在话下。学困生就感到吃力了。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领会程度布置习作,让学生感兴趣,这样作文起来就会轻松了。
在新课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习作,这样的编排就很科学,有三个题材供学生选择:1.写“难忘的第一次”;2.请你认真观察某个物品加以想象,悟出一个道理;3.写观看漫画“假文盲”的感受。从这三个题目看,第二和第三个题目很多学生是放弃选择的,因为他们不感兴趣。而大多数学生选择了第一个题目,因为他们亲身经历过了,所以记忆犹新。有话可说,写起来就轻松了。给学生选择大的习作空间,学生才会感兴趣,才能达到习作的目的。因此,注重培养学生习作兴趣是很有必要的。
二、注重学生的习作感悟
以前,很多语文教师非常重视习作方法的指导,文章的“开头——过程——结尾”用什么样的方法写,怎样写都一一讲述得清清楚楚,甚至一节课时间几乎都用于指导上,这种限制思维的指导显然是不科学的,会导致学生的习作千篇一律,没有创意。在一次统考评卷抽查中,我发现五十个学生的作文,就有几个学生作文雷同,他们几乎都是写同样的事情。例如:作文要求写“我与书的故事”,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看完一本书后的感受。写记叙文的学生中,九个学生这样写“我把书收在怀中,不让雨水淋湿,回到家里,书安然无恙,我却成了落汤鸡。”显然,这些学生要么是在教师范读佳作时记牢了人家作文精彩的片段,要么是教师在指导时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这样,学生只能如此写才符合教师的要求,学生的个性化容易受到压抑,自然在习作中自我表达的情感也不会流露。然而,要张扬学生自身的习作个性,主动习作极需要依靠学生自身的习作感悟,哪怕教师在作文课堂中只讲了一篇文章开头如何写,只要学生一旦有了习作感悟,他就能按自己的思维发展很快把过程、结尾写出。学生习作感悟就如同我们平常所说的语感一样,有语感,对文字的理解就会顺理成章。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注重学生习作感悟是非常重要的。
培养学生的习作感悟,我们可以依靠学生阅读文章,体会写法上去培养。例如,教师在上作文课前布置学生从《同步作文选》和《优秀作文选》中,找一篇自己喜爱的文章,然后带进课堂进行集体交流,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体会写法。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写法,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除体会自己的文章写法外,还体会了其它许多别的同学喜爱的文章的写法。这样,由学生自己感悟总比教师一味传授写作技巧的效果好得多。
三、注重习作教学中的发展性
如果教师以看学生习作结果,来衡量学生的学习将会产生低效率的作文教学水平,那是因为我们的教师往往从学生习作的字数,学生习作中的文字表达的优美与否,文章结构等这些结果来看待学生的习作,这很容易导致教师向学生的习作提出高要求。对于不会写或写不好的学生只会挫伤他们的写作自信心,让学生怕写作文以致写不出文章;对于能写的学生则让他们在习作中只向教师的目标迈进,凑字数、抄袭范文,乱套结构的现象就会出现。学生习作根本谈不上有独特的个性,而且这也只不过是“要我写作文”而已。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习作的发展性过程,学生习作完全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张扬了个性,作文教学实效就会大大提高。
四、注重学生生活体验
新《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这就表明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不少教师虽然理论上认同这个观点,但实际上与其背道而驰,刻意追求学生按照一定的范文进行习作,立意要统一,写法要统一,这样的作文训练使得学生思维个性严重地受到束缚,学生作文也就只能够造就出“固定式”的文章。然而,真正实现个性化文章并不是依靠教师灌输习作观念,而是让他们亲自走进生活,感受生活,让学生的心灵、思想说话,让真实作文在他们心中安营扎寨。比如,习作要求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农村的孩子参加了劳动,他们会懂得马蹄草是生长在泥土里的,他们会知道怎样去从泥土里挖出来。而城市的孩子可能就认为是长在树上的,或者有的只知道市场上有;城市的孩子只知道老鼠是坏蛋,要消灭它,也知道鼠肉能吃,味道不错,但你要他写怎样捉老鼠,他就不知道了。而农村的孩子,就能把捉老鼠的乐趣写得具体生动,原因就是他有生活的体验;同样,你让城市的孩子写参观记,他们去参观过了,所以能写,而农村的孩子,连城都没进过,更别说去参观风景名胜了,要他们写就写不出来。因此,同一题材的习作,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生活体验不同,写出的文章就不同。这就表明了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就是他们心灵的轨迹,也是他们习作的'真实题材。“新颖的题材源自真实”,正是这样一个道理。由此可见,注重学生生活体验,才会让作文教学走上一条光明的大道。
五、注重多元的开放式习作评改
对学生习作后进行评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而评改作文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自己写作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不断提高自身写作水平。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都是教师包揽了评改。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教师的包揽,容易使教师用主观标准去评价作文。因此,给学生评改作文时会导致评价落差大,结果是评价为低下的学生则受到了习作上的打击,习作上稍有进步的学生却受到了忽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让学生学会评价与修改自己的作文,实质上也是对这种教师包揽一切的习作评改的改革。
笔者在开放式评改习作时,多采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共评”的方法进行。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这样的几个环节后,学生能从自己的作文中看到优点,也看到不足;从同学的作文中,也能吸取经验,资源共享。评改完之后,可以由学生小组推荐佳作,作自我展示,让全班同学分享自己习作成功的快乐。因此,注重学生多元开放式习作评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张扬自我的个性并参与到习作评改中来,促使学生对自己的习作有更深刻更主动的反思,学会修改自己的作文,在写作上不断取长补短,取得进步。
总之,如何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总结、提高。我相信,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作文教学可以说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吧!
小学教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向小燕学习,帮助大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2、初步培养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学会用“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的句式说话以及“谁在哪里会……,会……,会……,还会干什么”的句式说一句话。
教学重点:
看图用“什么时候,谁在那里干什么”的句式说一句话。
教学难点:
把四幅图连起来,用“谁在那里会……,会……,会……,还会干什么”的句式说小燕在家里会干哪些事。
教学准备:
四幅挂图,四张词语卡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这节课是听说训练课。请小朋友们看第21课书上的`四幅图。图中的小女孩名叫小燕,大家仔细地看清楚,小燕在干什么呢?
二、逐幅看图说话
1、出示挂图1(小燕扫地)
(1)请小朋友们仔细看这幅图,说说小燕在干什么?(小燕在扫地)。指名回答,并在图下贴出卡片“扫(sao)地”。
(2)然后问什么时候,小燕在哪里扫地。(早上,小燕在家里扫地)。指名回答。在黑板上写出句式:“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让学生看图练习句式,做到大面积训练。(可以是早上、放学以后不同时间);然后,班级齐声说:早上,小燕在家里扫地。
2、依次出示挂图2(小燕擦桌子)、挂图3(小燕倒垃圾)、挂图4(小燕帮奶奶穿针)。
(1)问小燕在家里还干了什么事呢?指名回答,老师分别在图下贴出卡片:擦桌子、倒垃圾、穿针(在擦、倒、针三字上标上拼音)。
(2)用“什么时候,谁在那里干什么”的句式说出来。大面积训练。然后分组训练,同桌之间相互说,反复练习。
3、看挂图4,想一想,小燕为什么帮奶奶穿针?(奶奶视力不好。);怎么看出奶奶视力不好呢?(奶奶戴着老花眼镜。),以培养学生的观点采择能力和观察力。
3、连贯的看图说话
(1)按次序地看4幅图,想一想,小燕在家里会干哪些事情,然后用一句话连起来说这四幅图的内容。
哪个小朋友能看这四幅图,按次序,用一句话说说小燕在家里会干哪些事?
出示句式:小燕在家里会( ),会( ),会( ),还会( )。大面积训练。
(2)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出示句式:小燕在家里会( )、( )、( ),还会( )。大面积训练。
四、总结
小朋友们,你们想一想,如果小燕的妈妈回家看到小燕做了这么多家务,一定会表扬她的。那么,妈妈会怎么说呢?(让学生自由回答,要求展开想象,并模拟妈妈的语气。)
五、联系实际
老师知道,我们班上也有许多小朋友像小燕那样爱劳动。那么,小朋友们,你们在家里会干哪些事?
出示替换词“我”。用“我在家里会( ),会( ),会( ),还会( )”的句式和“我在家里会( )、( )、( ),还会( )”的句式说话。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看图说话,学会了什么句式?指名回答后教师小结。这节课,小朋友们都很认真,能仔细看、认真听、大胆说,学会了两个句式。第一个是 “什么时候,谁在那里干什么”,第二个是“小燕(或我)在家里会( ),会( ),会( ),还会( )。或小燕(或我)在家里会( )、( )、( ),还会( )”。希望小朋友们都像小燕一样热爱劳动,多帮助大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做个好孩子。
七、作业练习
把4幅图用“什么时候,小燕在哪里干什么”表述出来,并写在方格本上,再把“小燕在家里会( ),会( ),会( ),还会( )”这句话写在方格本上(注意标点符号)。
八、课外活动和作业
布置学生向小燕学习,帮助大人学做家务活,并且用学到的句式对爸爸、妈妈说话。
小学教学教案11
师:请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字?
生:爱。
师:这是繁体的爱。师讲爱的意思。手牵着手,心贴着心,就有了爱。我们的眼前似乎浮现出熟悉的画面,这是第一次抱母亲中……爱如茉莉,爱是心手相依,淡淡的茉莉的清香。我们再次走进爱的故事。齐读课题。
生读。
师:拿出手来,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师:一起 读,再读。
生读
师:文中有哪几个主要人物?
生:有乔依,还有老妇人,还有女店主。
师:女店主又是______
生:乔依的妻子。
师板书人物。
师:用简短的话说说怎样的一个爱的故事?
生简要说了三个人之间的故事。
师:说得清楚,再请一个人说,就像他这样说。
生说清了关系。
师:看来理清了线索。大家看,乔依和老妇人原本是互不相识,老妇人和女店主也不认识,他们却把爱一个个地传了下去。这个故事讲的就是陌生人之间爱的传递的故事,他们是怎么传递的呢?让我们首先走近乔伊。看他怎么传递爱的。读一读第一小节。
生开始读第一节。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______
生:他处境凄凉……
师:他反复强调了一个什么词?
生:凄凉。
师:这两个字都是什么旁?人想到了什么?
生:冷
生:冰
师:它就是冷凉呀,他为什么如此凄凉?
生:工厂倒闭了。
师:这意味着?
生:没有工作了。
师:还有谁找到了?
生:妻子怀孕了,又要开始忙碌了。
师:真会读书,从后文中找到了根据。
师:妻子怀孕了,这意味着孩子……而此时他失业了。这怎么不是雪上加霜?哪里还有凄凉?
生:可能是他开了破汽车。他有钱可以把汽车修好,或买新汽车,说明他很穷
师:还有吗
生:在乡间公路上,他有钱可以在城市买套房子。在偏僻的地方……
师:最后说到,妻子回到房里,看到……他为了找工作已经快急疯了,说明他怎么样?
生:疲惫不堪。
师:他快急疯了。此时的乔依家境穷困,又失业了,孩子又快生了。能读出凄凉吗?自由读读第一小节。开始。
生读第一节。
师:谁来读。
生读。
师:是啊,他的心里很凄凉,这黄昏,这寒风这冷雪。听,播放风雪声。风冷,雪冷,人的心更冷。师感情配乐朗读领头,让学生读下去。
师:就在这时,他遇见了陌生的老妇人,你注意到乔依的什么?
生:脸上带着微笑。
师板书微笑。
师:从微笑中读出了什么?
生:乐于助人。
师:怎么读出的。
生:工作失业,还面带微笑问要什么帮助?
师:这就是乔依,面对乔依,老妇人竟紧张得闭上了眼睛?你在街上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紧张?她为何闭上眼睛?
生:她已经等了一个多小时了,以为是坏人……
师:为什么认为是坏人?
生:没有人帮助他。从后面看出,他摘下了破手套,有点没文化的样子……
师:是啊,在这特定的环境下,又没有人,来了这样的人,看上去穷困潦倒,怎能不让人怀疑呢?他们是陌生人,所以有点紧张害怕。乔依是怎么继续传递自己的爱?你读到了吗?板书:紧张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这几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生:有点像亲人一样。他经常这样做。
师:看,乔依先请她别害怕,请她坐到车里,最后说对了,我叫乔依,为什么这样说?
生:想和老妇人交朋友。
师:乔依非常理解老妇人的心情,赶紧安慰她。理解就是爱的别名。板书:理解 安慰
慰字下面有颗心,你能让别人安下心来吗?自己读一读。
生读。
师:谁来说。
生读乔依的话。
师:微笑是最美的语言。谁再来读。
生读。
师:这样的话语就叫安慰。乔依用微笑拥抱老妇人,用理解和安慰温暖了她。爱的传递到此为止吗?后来怎么做的呢?
生说修车胎的事。
出示这一段。
师:作者写得可细了,它是全文中写得最细的部分,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的'笔墨呢?
生:这样写体现他乐于助人。草草几笔,就写不出乐于助人。失业还是勤恳帮助别人。
师: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乐于助人呢?好好读一读,体会体会,开始。
生读。
师:谁来说。
生:我找到他尽力的地方是他的脚踝破了……
师:谁补充。讲一个字,他读的时候有点错误。纠正腕的读音,第四声。
生:沾满了油污。不可能让衣服身上搞得那么脏……
师:这样的帮助可不是举手之劳呀。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板书:帮助。
师:老妇人从开始的紧张不安,此时变得怎样?
生:充满感激。
板书:满脸感激。
师:她要给乔依回报,乔依怎样的表现呢?
生读。
再请一位同学读读。
生读。
师:想问问你乔依,你一个人开车时不是正需要钱吗?你为何不要老妇人的钱呢?
生答。
师:一个词就写出了他的心声,那就是?
生答天经地义。
师:哪些事是天经地义?
生答孝顺父母,好好学习,上课发言,
师:乔依的心中帮助有困难的人是天经地义的事,他一直都是这么做的,当给他钱时,他一下子楞住了。咱们读读。
生读乔依楞住了,他从没想到……他一直就是这么做的。
师:做一件天经地义的事,需要钱吗?如果说希望你做点什么的话,出示。
生接着读。
师:这就是乔依,你们看,他用微笑安慰老妇人。老妇人有没有像他希望的那样帮助别人呢?有没有,在文中找一找,读一读。
生读。
师:谁为我们读读这一段。
生读。
师:你们看,这就是老妇人给女店主的帮助,板书:帮助。
师:她为何用这样的方式传递爱呢?为何不当面交给女店主呢?
生:怕不接受。
生:怕店主觉得没面子。
师: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想怎么做,这就是爱。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读:只见餐桌上有一个小纸包……现在我也想帮帮你。
师:读这张纸条她潸然泪下。板书:潸然泪下。
师:这是怎样的泪?
生答感激、希望、
师:生活中充满了希望。出示:她轻轻地亲吻……亲爱的乔依
师:是什么让她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呢?
生答生活中有希望。
师:还有吗?
生:生活中充满爱。
师:爱的传递让她觉得一切都会好起来。让你接下去想,女店主在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时,她会怎么做呢?
生:让爱传递下去
师:爱将他们联系在了一起,他们会把爱传递下去。乔依也曾经得到过别人的帮助。
就是这样环环相扣,无限延伸,就形成了一条爱之链。这就是爱之链。读读这段话(最后一段话)
生齐读。
师: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爱之链中那一环,你一定曾经捐出零花钱,也许山村里同龄人就多了一本语文书。献出鲜血,用爱心点燃烛光。爱是接力棒,爱是同心的链,有的爱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在这节课的最后,拿起笔来,选择开头中的一个,写一写。
1 老妇人告别乔伊……
2 乔依醒来……
学生开始动笔写。
师:我请一位写得快的读一读。
生写得很好,读得也很有感情。
师:下课后把这段话写完,明天我们再来交流。下课。
小学教学教案12
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激趣导入:欣赏《我的野生动物朋友》的几幅精彩的图画,学生畅谈感想。
2、探求新知:切入课文。
3、明确文题。介绍作者。介绍珍珠鸟。
4、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课文要点。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珍珠鸟长什么样儿?珍珠鸟的习性。)
二、自解课文,探究学习。
1、小组讨论。请你探究:
①找出文中写珍珠鸟的活动变化的句子,画上横线,读一读,说说为什么珍珠鸟的活动会有这些变化?
②文中有许多吸引人的描写,请你找出你觉得好的地方,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再有感情的朗读一下。
③谈谈你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理解。
2、全班交流。学习活动:请你交流自己对上述问题的学习体会,你可以只就其中的某一方面来作交流。
3、查缺补疑。文章中,还有不能理解的语句吗?
三、自赏课文,归纳积累。通过学习课文,现在你了解了什么?
四、从读学写,自练运用。
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你看了这幅图片后的感想。并把它整理在自己的随笔本上。
《珍珠鸟》一课的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这一要求呢?现以京教版第十二册《珍珠鸟》为例,谈谈我的认识。
《珍珠鸟》是根据作家冯骥才的散文改编的,描写了“我”为一种怕人的珍珠鸟创造了安逸舒适、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使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说明“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课文写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从以下四点入手设计和组织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小学教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认识工程问题的特点,理解工作总量可以用单位1来表示。工作效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
2.理解掌握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
3.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解答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会怎样用单位1表示工作总量,以及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表示工作效率。掌握工程问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以前我们学过做工问题,谁还记得做工问题涉及到哪三种量?(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口述,教师出示投影: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2.一条水渠长120米,5天修完,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依据三量关系,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列式?(1205=24(米))
24表示什么?(工作效率)
之几。它们都是用工作量工作时间得到的。)
工作效率既可以是具体数量,也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占全部工作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10。
例10 一段公路和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完成?
2.分析解答。
(1)读题,思考,列式,解答,做在练习本上。
(2)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30(3010+3015)
根据什么列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
3010求的是什么? 3015求的是什么?
这两个商加起来,得到的是什么?(甲队和乙队的.工效和。)
再用30除以它们的和得到的是什么?(合修所用的工作时间。)
(3)板书解答过程:
30(3010+3015)
=30(3+2)
=305
=6(天)
答:两队合修6天可以完成。
小学教学教案14
一、教材简析
《草原的早晨》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全文共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草原在黎明的鞭声中醒来。第二自然段写牧民们赶着羊群奔向草原。第三自然段写牧羊人在远处放羊的情景。
二、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学会读写“原”,认识部首“偏厂”,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
三、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美丽和牧民们的勤劳。
四、设计理念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渗透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成功地创设了情境,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实现语文素养、音乐素养、审美情趣等多种能力的整合。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
五、设计思路
由于教学的对象是儿童,人小情多。在这节课中,我紧扣一个“情”字开展教学:
1.导入新课,初步感知时——入情
开课时,孩子们伴随着草原上优美的歌声观看录像,让学生对草原有一个整体的印象,顺势导入课题。揭示课题后,我又让学生在配乐朗读中无拘无束地想象草原景象。这两次感知虚实结合,层次分明,帮助学生自己用心参与,逐步构建起草原的概念,自然进入学习情境。
2.在朗读感悟课文的描写中——动情
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我三处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突破教学重难点。
首先,教学第一自然段中时我借助草原上热闹景象的课件演示,把观察、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加强了词语与事物表象的.联系,帮学生理解
“草原醒来了”的含义。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先看录像,再读句子,最后联想自己下课时的情景,化抽象为形象,这样将学生的体验与文本联系起来,很容易就引起了共鸣。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水到渠成,学生自然就能把羊儿的多、羊儿的欢乐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自然段通过欣赏动画,学生再一次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和牧羊人的快乐。通过读书、想象、欣赏歌曲,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学生在老师创设的音乐情境中,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理解了词语,丰富了情感,拓宽了词汇。
3.在感情朗读中——抒情
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发了,他们会情不自禁地进行抒情。我采用多种形式让孩子们尽情地诵读,抒发他们内心的真切感受。这节课,师生的情感随课文的情感起伏而推进、延续,使课堂变成了草原,孩子们成了羊儿、马儿……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孩子们,这些天,我们随着春姑娘走过了小池塘,翻过了梅花山,领略了小池塘的美丽,梅花山的热闹。今天春姑娘又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听,那儿的歌声已经响起来了!(出示图片,放歌曲)
2.师:这是什么地方?(板书:草原)学习“原”。你到过草原吗?看课件“草原风光”,你想说些什么?
3.师:草原是美丽的,那草原的早晨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草原的早晨。(板书:草原的早晨)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视听觉的效果,进一步拉进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进入美丽草原的情景之中,便于学生在自身体验中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看看草原的早晨是什么样子。
2.说说草原的早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草原的早晨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拉近学生与草原之间的距离,为下文打下一定的情感基础,便于学生很好的进入课文营造的情景。】
(三)精读课文,朗读感悟
过渡:读了课文,你知道草原的早晨是怎么来到的吗?
1.学习第一段。
①指名读。看图,闭上眼睛,小朋友想想:四周都是黑乎乎的,这时远处的天边泛起了一点点白,天慢慢亮起来了,在广阔的大草原上似乎连风儿都躲了起来。小朋友,你觉得此时此刻的草原气氛怎样?(安静、宁静)
指导读词“黎明的宁静”
②黎明的草原一片宁静,是什么把草原从睡梦中叫醒的?你听过鞭子的声音吗?谁来学一学?(读词“啪!啪!”)
是谁在天刚刚亮的时候就抽出了鞭声?(牧民)牧民们是多么勤劳啊!
谁愿意当一回勤劳的牧民,甩起鞭子将草原唤醒?(指名读)
草原还没彻底醒来,现在我们都来当勤劳的牧民,把草原叫醒。
③(出示图片)看,这就是铺满新绿的草原,小朋友你看了感觉如何?(像一块巨大的绿绒地毯。)指导读词“铺满新绿”
④铺满新绿的草原被牧羊人勤劳的鞭声叫醒,草原醒来了,草原上出现了怎样的情景呢?
⑤指名读,齐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教学时,我利用闭眼想象、图文对照等形式,使学生充分理解“黎明的宁静”“铺满新绿”“醒来了”等重点词语,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验黎明草原静态的美。】
2.学习第二段。
①随着牧民鞭声的响起,宁静的草原一下子热闹了起来,草原上的羊儿多不多?自读课文,找一找:你从哪些词语中读出了羊儿的多?(一只只、涌出、羊群)出示图片体会词语,感情朗读。
②如果你是草原上的羊儿,被关了一夜,清晨,看到通向无边草原的圈门开了,你会怎么做?来到广阔的草原上以后呢?你想干什么?指导读词“涌出”“蹦跳”
③羊儿们此是多么高兴、欢乐?谁愿意读好这句话?
④看到自己的羊群奔向了远方,牧民们可着急了,于是他们——骏马,追赶那——欢乐的羊群。(出示图片)想学学牧羊人的样子吗?边做动作边读。
⑤草原的早晨充满这欢乐,我们一起来读读?(读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小朋友没有见过成群的羊儿奔腾在草原上的欢快场面,没有体验过牧羊人跨上骏马驰骋草原的潇洒心情,这是教学的难点。于是,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演一演羊儿,体验一下羊儿的心情,再结合图片的赏析,说一说看到了什么,让学生主动的去说去体验,学生学得开心。】
3.学习第三段。
①羊儿奔向无边的草原,牧民们追赶着羊群渐渐远去了,远处的草原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看图,说说为什么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
③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牧羊人的歌声)听,牧羊人的歌声都传到了我们的耳朵里!(听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④这么美,这么响亮的歌声被风儿吹着,传到很远的地方去,在草原的上空来回飘荡,连天上的白云都能听得到。书上用了一个词,叫什么?(回荡)
⑤草原的早晨真美,谁愿意在牧羊人悠扬的歌声中读读这一段,读出你的感受。
4.配乐齐读全文。
设计意图:优美的歌声,美丽的画面总能打动一切,对于我们小朋友也不例外。这一环节中,我安排了关木村的歌曲,意在使学生的身心完全沉浸在美丽草原我的家的情景中,用优美的旋律来渲染气氛,打动孩子们的心灵。
七、实践活动
今天我们欣赏了草原的美丽风光,你想说点什么?课外同学们可以读读老舍先生写的《草原》以及有关写春天的文章。
板书设计:
草原的早晨
羊儿
欢
牧民
乐
小学教学教案15
教学设计理念: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115—11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的循环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事物排列的过程中隐含着数学知识。
教学准备:
CAI课件、学具(贴贴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有关规律的知识。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装扮着我们的生活。这不,聪聪和明明这两个小朋友就运用规律的知识来装饰自己的房间。
课件出示聪聪的房间,播放语音
师:仔细观察,谁能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可能有:
生1:窗帘的颜色排列有规律。(蓝长条和白长条一组,重复出现);
生2:灯笼排列有规律。(两个红的一个蓝的一组,重复出现);
生3:桌布的颜色排列有规律。
师给予表扬和肯定。
师:聪聪的房间已经参观过了,现在我们和聪聪一起去参观一下明明的房间。
课件出示明明的房间,播放语音。
师: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聪聪找出规律吗?
生:愿意。
师:今天我们就来帮助聪聪“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感觉比较自然亲切。学生在参观的同时很自然地进入观察、发现阶段,体现数学内容生活化,学生学习的是身边的数学。同时还可以唤醒学生沉睡已久的旧知)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找出墙面的规律
师:我们先来找一找墙面图案的规律。
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有些什么图形?它们是怎样排列的?
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小组交流,生生互动,激发思维。师参与其中。
组织汇报,并根据学生汇报点击课件演示。
师:哪个小组把自己发现的规律和大家说一说。
预设:
生1:我是斜着看的,斜着看每一斜行的图形都相同;
生2:横着看,上一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最后,其他图形都向前移了一格;
生3:竖着看,前面一排的第一个图形移到了最下面,就变成了后面一排的图案。
师激发提问:同学们斜着看,从上往下看,从左往右看,都发现了规律,我们再换一换方法,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规律?
点名回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发现规律。
师:这种规律就像我们所学的一种什么现象引发的规律?
生:平移现象。(板书:平移)
师:如果按照这个规律再变化一次的话,将会是怎样的结果?
找规律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2、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学会应用这种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
圆周问题的'规律。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设疑引入
师:我们先做一个猜谜游戏。
老师板书
师:猜测老师在三角形后会写什么图形。
学生猜测,答案不唯一。
师转身又写
部分学生有意识猜测后面是三角形。
师接着写,黑板上出现
学生会异口同声地说后面是
由学生说出规律。
师:这样一组一组的往下写(边写边板书),谁能说说这两种图形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生:一样多。
生:因为每组里面正好是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
生:正好一个三角形对着一个正方形
师:我们可以说三角形和正方形是一一对应着的。板书一一对应
师在省略号后继续添一个
由生说这时的个数关系。
生:三角形多一个。
生:因为前面的三角形和正方形都是一一对应着的,但最后一个三角形没有正方形和它对应了。
2、揭示课题
师:它们都是一个物体隔着另一个物体依次排列的,像这样的排列现象我们称为一一间隔排列。(板书:一一间隔排列)
二、探究规律
1、研究场景图中的三种排列。
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从图中找一找,能发现和黑板上一样的间隔排列吗?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师:这三组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同桌互相研究。
指出:夹子、白兔、树桩都可以看成两端的物体(板书:两端的物体),手帕、蘑菇、篱笆都可以看成中间的另一种物体(板书:中间的另一种物体)。排在两端的物体相同。(板书:两端相同)
师:这属于两端物体相同的间隔排列。
讨论:两端物体相同的间隔排列有什么规律?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小组合作研究。
小组汇报。
课件出示:
夹子比手帕多一个。
小兔比蘑菇多一个,木桩比篱笆多一个。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出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如果相同,两端的物体就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
2、学生自选一组把实物图抽象成图形,并在黑板上板书。
3、进一步形成规律。
4、选中其中的任一组图形,并擦掉中间的物体。
师: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一个图形一个间隔,间隔数少一。
生:因为最后一个图形没有间隔和它对应,所以间隔数少了一。
三、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师:是不是这样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动手验证一下。
课件出示要求:任意拿几根小棒和圆片,在桌上沿直线方向间隔排列成一排,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片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学生动手操作,集体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摆的?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其实这里的小棒就可以代表一切两端的物体,圆片就可以代表一切中间的物体。像这样排列,它们都有这样的规律: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
四、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列举规律:
师:其实,在我们的教室中,有些事物之间的排列也具有这样的规律。你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来说一说吗?(学生先观察,再回答)
2、欣赏老师找到的规律。
3、应用规律:
(1)电线杆和广告牌
仔细看这幅图,在这条马路边,有25根电线杆,那么中间会有多少块广告牌呢?为什么?
(2)锯木料问题:想想做做第2题
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规律来分析。
(3)栽树问题
如果在河的一边栽1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如果在河的一边栽1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两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规律来分析比较。
(4)规律延伸。
请10位女同学在讲台前站成一排。
师:请男同学站在每两个女同学之间形成一一间隔排列。
有9位男同学站在列中。
师:有请两端的两位女同学慢慢把队伍拉成一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这时没形成一一间隔排列了。
生:因为原来两端的女同学之间又出现了一个间隔。
生:还得在这之间站进一个男同学。
生:男女生一样多了。
(5)对比练习:
如果在圆形池塘的一周栽1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两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a:质疑:有的同学说14棵,有的同学说15棵,还有的说16棵,那像这样栽柳树和桃树,它们的棵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b:发现规律
c:汇报小结,和刚才男女生站队一个道理。
小结:把桃树和柳树像这样栽成一周,桃树和柳树的棵数一样多
(5)提高练习。
小军从一楼走到三楼用了6分钟,照这样计算,他从一楼走到九楼要多少分钟?
时钟6时敲了6下,5秒敲完。那么,这只钟12时敲12下,几秒敲完?
五、总结评价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一些间隔排列的规律,大家有什么收获?
今后当我们面对新的事物或者更复杂的情况时,要学会寻求方法来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小学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小学教学教案03-07
小学教学教案01-09
小学教育教学教案02-10
小学教学设计教案06-23
小学篮球教学教案06-16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01-19
(合集)小学教学教案07-05
小学体育教学教案11-01
小学教学教案精选(8篇)03-07
小学教学教案(精选20篇)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