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式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不等式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不等式教案1
复习巩固解下列不等式:
①5x+54<x-1②2(1一3x)3x+20
③2(一3+x)<3(x+2)
④(x+5)3(x-5)-6
先让学生板演、练习,然后师生共同点评、订正,指出解题中应注意的地方,复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有目的地思考,既可巩固已学内容,又为下面的新课做好铺垫。
提出问题20xx年北京空气质量良好(二级以上)的天数与全年天数之比达到55%.若到20xx年这样的比值要超过70%,那么,20xx年北京空气质量良好(二级以上)的天数至少要增加多少天?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激发学习热情,此题既承上启下,又能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解决问题1、20xx年北京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数是多少?
2、用x表示20xx年增加的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数,则20xx年北京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数是多少?
3、20xx年共有多少天?与x有关的哪个式子的值应超过70%?这个式子表示什么?
4、怎样解不等式在学生讨论后,教师做解题过程示范.
5、比较解这个不等式与解方程的步骤,两者有什么不同吗?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只是不等式两边同乘以(或除以)一个数时,要注意不等号的方向.解一元一次方程,要根据等式的性质,将方程逐步化为x-a的形式;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则要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将不等式逐步化为xa或xa)的形式.一连串的问题引发学生阵阵思考。
展示整个解题过程,有利于学生发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初步感知实际问题对不等式解集的影响.
让学生自己讨论总结,即可渗透类比思想,又能掌握注意点.
巩固新知1、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
(1)(2)2、.当x或y满足什么条件时,下列关系成立?
(1)2(x+1)大于或等于1;
(2)4x与7的和不小于6;
(3)y与1的差不大于2y与3的差;
(4)3y与7的和的小于-2.学会举一反三,巩固已学知识。a)的形式.一连串的问题引发学生阵阵思考。展示整个解题过程,有利于学生发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初步感知实际问题对不等式解集的影响.让学生自己讨论总结,即可渗透类比思想,又能掌握注意点.巩固新知1、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1)(2)2、.当x或y满足什么条件时,下列关系成立?(1)2(x+1)大于或等于1;(2)4x与7的和不小于6;(3)y与1的差不大于2y与3的差;(4)3y与7的和的小于-2.学会举一反三,巩固已学知识
不等式教案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概念,会利用数轴较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几种情况。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利用数轴解不等式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不等式组解集的求法,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用数轴求不等式组的解集,渗透用数学图形解题的直观性、简捷性的数学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观察法、归纳总结法。
2.学生学法:学会利用数轴将两个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出来,并观察出其公共部分,再小结出不等式组的解集。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概念,会用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几种情况。
(二)难点
正确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含义。
(三)疑点
弄清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和不等式组的解集的关系,以及对四种不等式组解集的一般形式的理解。
(四)解决办法
加强对不等式组解集含义的理解,并熟练掌握用数轴表示不等式解集,利用观察法、归纳法即可掌握求不等式组解集的办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直尺、铅笔、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设计提问有关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及其解集的概念,并复习用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方法。
2.教示范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四种常规图形的表示方法,并引导学生理解记忆它们。
3.通过反复的师生共练,从实践中归纳小结出不等式组解集的规律。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重点学习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组解集的方法,并能熟练地加以应用。
(二)整体感知
要正确表示出不等式组的解集的关键在于学会用数轴表示。若有解,必为其公共部分;若无公共部分,则为无解.并要正确地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
(2)已知一个数比2大但比4小,请在数轴上表示数。
学生活动:口答(1)题.板演(2)题,如下图所示:
教师分析:一个数比2大但比4小,说明取值使不等式与都成立,把一元一次不等式与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记作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①②的解集
可以看出,使不等式,都成立的值,是所有大于2并且小于4的`数(记作),它们是不等式①、②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在数轴上表示成:
不等式①、②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由不等式①、②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教法说明】通过学生板演,教师分析,使学生形成对不等式组解集的初步认识,激发了他们应用旧知识探索新知识的热情。
2.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不等式组的解集:一般地,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由它们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
说明:求不等式组解集的关键是找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若有公共部分,公共部分即为解集;若无公共部分,则不等式组无解。
(2)解不等式组:求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组。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解答下列各题。
例1利用数轴判断下列不等式组有无解集?若有解集,请求出。
① ② ③ ④
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同时指定四个学生板演.板演完成后,由学生判断是否正确。
解:① ②
不等式组解集为不等式组解集为
③ ④
不等式组解集为不等式组无解
【教法说明】教学时,可用彩笔在数轴上描出折线的公共部分,这样可以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不等式组解集的含义,并掌握解集的表示方法。
3.尝试反馈,巩固知识
利用数轴判断下列不等式组有无解集?如有,请表示出来。
教学活动:独立完成,同桌互阅,投影出示正确答案。
教师活动:抽查部分学生,纠正错误。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不等式个数多于两个,解集求法有无变化呢?同学们通过解答下列各题,仔细体会。
利用数轴解下列不等式组: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尝试得出答案;指名回答,与投影出示的正确解题过程对比.
答案:(1)(2)(3)(4)无解
4.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单项选择:
(1)不等式组的整数解是()
A.0,1 B.0 C.1 D.
(2)不等式组的负整数解是()
A.-2,0,-1 B.-2 C.-2,-1 D.不能确定
(3)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正确的是()
(4)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正确的为()
(5)根据图中所示可知不等式组的解集为()
A.B.C.D.
学生活动:前后桌结组讨论完成,各组以抢答方式说出答案.
参考答案:C,C,D,A,C
【教法说明】设置上述题组旨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抢答形式完成则是为了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
(四)总结、扩展
不等式组
1.图示
2.折线特点
3.解集
4.解集与公共部分关系
折线的公共部分
即为不等式组的解集
无解若,不等式组的解集是什么?有规律可寻吗?
【教法说明】学生通过实践尝试得到规律,以此揭示规律存在的一般性、必然性,既训练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也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
注意问题:教学时,每组不等式不要超过三个,关键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解不等式的方法,不宜过于难、过于多,避免重复的机械计算.
八、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P78 1;P79 A组1.
(二)选择题:
填空题:
1.不等式组的非负整数解是_______________.
2.若同时满足与,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
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为,则与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
【教法说明】补充题旨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解题灵活性.
参考答案
略.
九、板书设计
不等式教案3
各位评委、各位专家,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数学》第一章第五节“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
下面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课堂设计、效果评价六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既是初中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在知识上的延伸和发展,又是本章集合知识的运用与巩固,也为下一章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教学作铺垫,起着链条的作用。同时,这部分内容较好地反映了方程、不等式、函数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转化,蕴含着归纳、转化、数形结合等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探究能力及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分2课时学习。本课时通过二次函数的图象探索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通过复习“三个一次”的关系,即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以旧带新寻找“三个二次”的关系,即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关系;采用“画、看、说、用”的思维模式,得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品味数学中的和谐美,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理解“三个二次”的关系;掌握看图象找解集的方法,熟悉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能力目标——通过看图象找解集,培养学生“从形到数”的转化能力,“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观察、分析、探求的学习激情、强化学生参与意识及主体作用。
三、重难点分析
一元二次不等式是高中数学中最基本的不等式之一,是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重要工具。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要把握这个重点。关键在于理解并掌握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确定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方法——图象法,其本质就是要能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认识方程的解,不等式的解集与函数图象上对应点的横坐标的内在联系。由于初中没有专门研究过这类问题,高一学生比较陌生,要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三个二次”的关系。要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归纳“三个一次”的关系作铺垫。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学法指导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本节课主要是教给学生“动手画、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善提炼、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这样做增加了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教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了教学的主体;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生“学”有新“思”,“思”有新“得”,“练”有新“获”,学生也才会逐步感受到数学的美,会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只有这样做,课堂教学才富有时代特色,才能适应素质教育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应把学习看成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生应与一定的知识背景即情景相联系,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景中。
本节课采用“诱思引探教学法”。把问题作为出发点,指导学生“画、看、说、用”。较好地探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五、课堂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探究能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兴趣,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探索过程中,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被动答题走向主动探究。
(一)创设情景,引出“三个一次”的关系
本节课开始,先让学生解一元二次方程x2-x-6=0,如果我把“=”改成“”则变成一元二次不等式x2-x-60让学生解,学生肯定感到很突然。但是“思维往往是从惊奇和疑问开始”,这样直奔主题,目的在于构造悬念,激活学生的思维兴趣。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请同学们解以下方程和不等式:
①2x-7=0;②2x-70;③2x-70
学生回答,我板书。
2、我指出:2x-70和2x-70的解实际上只需利用不等式基本性质就容易得到。
3、接着我提出:我们能否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呢?学生可能感到很困惑。
4、为此,我引入一次函数y=2x-7,借助动画从图象上直观认识方程和不等式的解,得出以下三组重要关系:
①2x-7=0的解恰是函数y=2x-7的图象与x轴
交点的横坐标。
②2x-70的解集正是函数y=2x-7的图象
在x轴的上方的点的横坐标的集合。
③2x-70的解集正是函数y=2x-7的图象
在x轴的下方的点的横坐标的`集合。
三组关系的得出,实际上让学生找到了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来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让学生看到了解决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希望,大大激发了学生解决新问题的兴趣。此时,学生很自然联想到利用函数y=x2-x-6的图象来求不等式x2-x-60的解集。
(二)比旧悟新,引出“三个二次”的关系
为此我引导学生作出函数y=x2-x-6的图象,按照“看一看 说一说 问一问”的思路进行探究。
看函数y=x2-x-6的图象并说出:
①方程x2-x-6=0的解是
x=-2或x=3 ;
②不等式x2-x-60的解集是
{x|x-2,或x3};
③不等式x2-x-60的解集是
{x|-23}。
此时,学生已经冲出了困惑,找到了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来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方法。
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不妨趁热打铁问一问:如果把函数y=x2-x-6变为y=ax2+bx+c(a0),那么图象与x轴的位置关系又怎样呢?(学生回答:△0时,图象与x轴有两个交点;△=0时,图象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0时,图象与x辆没有交点。)请同学们讨论:ax2+bx+c0与ax2+bx+c0的解集与函数y=ax2+bx+c的图象有怎样的关系?
(三)归纳提炼,得出“三个二次”的关系
1、引导学生根据图象与x轴的相对位置关系,写出相关不等式的解集。
2、此时提出:若a0时,怎样求解不等式ax2+bx+c0及ax2+bx+c0?(经讨论之后,有的学生得出:将二次项系数由负化正,转化为上述模式求解,教师应予以强调;也有的学生提出画出相应的二次函数图象,根据图象写出解集,教师应给予肯定。)
(四)应用新知,熟练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借助二次函数的图象,得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学生形成了感性认识,为巩固所学知识,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例题:
例1、解不等式2x2-3x-20
解:因为Δ0,方程2x2-3x-2=0的解是
x1= ,x2=2
所以,不等式的解集是
{ x| x ,或x2}
例1的解决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巩固了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应用;二是规范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题格式。
下面我们接着学习课本例2。
例2 解不等式-3x2+6x2
课本例2的出现恰当好处,一方面突出了“对于二次项系数是负数(即a0)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可以先把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再求解”;另一方面,学生对此例的解答极易出现写错解集(如出现“或”与“且”的错误)。
通过例1、例2的解决,学生与我一起总结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一化正—二算△—三求根—四写解集。
例3 解不等式4x2-4x+10
例4 解不等式-x2+2x-30
分别突出了“△=0”、“△0”对不等式解集的影响。这两例由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讲评学生完成情况,寻找学生中的闪光点,给予热情表扬。
4道例题,具有典型性、层次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为了避免学生学后“一团乱麻”、“一盘散沙”的局面,我和学生一起总结。
(五)总结
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四部曲”:
(1)把二次项的系数化为正数
(2)计算判别式Δ
(3)解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
(4)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结合图像(或口诀),写出不等式的解集。概括为:一化正→二算Δ→三求根→四写解集
(六)作业布置
为了使所有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我布置了“必做题”;又为学有余力者留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我布置了“探究题”。
(1)必做题:习题1.5的1、3题
(2)探究题:①若a、b不同时为零,记ax2+bx+c=0的解集为P,ax2+bx+c0的解集为M,ax2+bx+c0的解集为N,那么P∪M∪N=______________;②已知不等式(k2+4k-5)x2+4(1-k)x+30的解集是R,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
(七)板书设计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1)
五、教学效果评价
本节课立足课本,着力挖掘,设计合理,层次分明。以“三个一次关系→三个二次关系→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为主线,以“从形到数,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为灵魂,以“画、看、说、用”为特色,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思想上既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还特别突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探究能力的训练,创新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美,体验求知的乐趣。
不等式教案4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提高他们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的运用.
难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的运用.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 什么叫不等式?说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
2. 当x取下列数值时,不等式1-5x<16是否成立?
3,-4,-3,4,2.5,0,-1.
3. 用不等式表示下列数量关系:
(1) x的3倍大于x的2倍与5的差; (3)y的与x的的差小于2;
(2) y的一半与4的和是负数; (4)5与a的4倍的差不是正数.
4. 按照下列条件写出仍然成立的不等式,并说明根据不等式的哪一条基本性质:
(1)m>n,两边都减去3; (2)m>n,两边同乘以3;
(3)m>n,两边同乘以-3; (4)m>n,两边同乘以-3;
(5)m>n,两边同乘以 .
(以上各题中,从第2题开始,用投影仪打在屏幕上.学生在回答上述问题时,如遇到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点拨)在学生回答完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本节课我们将通过学习例题和练习,进一步巩固并熟练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尤其是不等式基本性质。
二、讲授新课
例1 在下列各题横线上填入不等号,使不等式成立.并说明是根据哪一条不等式基本性质.
(1)若a–3<9,则a_____12; (2)若-a<10,则a_____–10;
(3)若a>–1,则a_____–4; (4)若-a>,则a_____0.
答:(1)a<12,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 (2)a>-10,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3.
(3)a>-4,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2. (4)a<0,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3.
(在讲授本课时,应启发学和在添加不等号“>”或“<”时,要和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进行对比,观察它是根据不等式的哪条基本性质,是怎样由已知条件变形得到的.同时还应强调在运用不等式基本性质3时,不等号要改变方向=
例2 已知,用a<0,“<”或“>”号填空:
(1)a+2_____2; (2)a-1_____–1; (3)3a_____0; (4)a-1______0; (5)a2 _______0; (6)a3______0; (7)a-1______0; (8)|a|______0。
答:(1)a+2<2,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 (2)a-1<-1,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
(3)因为3a,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2. (4)->0,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3.
(5)因为a<0,两边同乘以a<0,由不等式基本性质3,得a2>0.
(6)因为a<0,两边同乘以a2>0,由不等式基本性质2,得a3<0。
(7)因为a<0,两边同加上-1,由不等式基本性质1,得a-1<-1.
又已知,-1<0,所以a-1<0.
(8)因为。a<0,所以a≠0,所以|a|>0.
(本例题除了进一步运用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外,还涉及了一些旧的基础知识,如a<0表示a是负数;a>0表示a是正数;|a|是非负数.后面几个小题较灵活,条件由具体数字改为抽象的字母,这里字母代表正数还是代表负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例外 判断下列各题的推导是否正确?为什么?(投影)(请学生回答)
(1)因为7.5>5.7,所以-7.5<-5.7; (2)因为a+8>4,,所以a>-4; (3)因为4a>4b,所以a>b; (4)因为a<b,所以<>'
(5)因为>-1,所以a>4; (6)因为-1>-2,所以-a-1>-a-2;
(7)因为3>2,所以3a>2a.
答:(1)正确,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3. (2)正确,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
(3)正确,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2. (4)不对,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3,应改为>; (5)因为>-1,所以a>4
答:(1)正确,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3。 (2)正确,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
(3)正确,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2。 (4)不对,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3,应改为。
(5)不对,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5,应改为a<4。
(6)正确,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 (7)不对,应分情况逐一讨论。
当a>0时,3a>2a。(不等式基本性质2)
当a=0时,3a<2a。
当a<0时,3a<2a。(不等式基本性质3)
(当学生在回答本题的过程当中,当遇到困难或问题时,教师应做适当引导、启发、帮助)
三、课堂练习(投影)
1。按照下列条件,写出仍能成立的不等式:
(1)由-2<-1,两边都加-a; (2)由-4x<0,两边都乘以-;
(3)由7>5,两边都乘以不为零的-a。
2?用“>”或“<”号填空:
(1)当a-b<0时,a______b: (2)当a<0,b<0时,ab_____0;
(3)当a<0,b<0时,ab____0; (4)当a>0,b<0时,ab____0;
(5)若a____0,b<0,则ab>0; (6)若<0,且b<0,则a_____0。
四、师生共同小结
在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指出:①在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时,当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字母,字母代表什么数是问题的关键,这决定了是用不等式基本性质2还是基本性质3,也就是不等号是否要改变方向的'问题;②运用不等式基本性质3时,要变两个号,一个性质符号,另一个是不等号。
五、作业
1。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把下列不等式化成“x>a”或“x<a”的形式:
(1)x-1<0; (2)x>-x+6;
(3)3x>7; (4)-x<-3。
2。设a<b,用“>”或“>”号连接下列各题中的两个代数式:
(1)a-1,b-1; (2)a+2,b+2; (3)2a,2b;
(4); (5); (6)-b,-a。
3。用“>”号或“<”号填空:
(1)若a-b<0,则a_____b; (2)若b<0,则a+b_____a;
(3)若a=0,则a+b_____b; (4)若<0,则ab_____;
(5)b<a<2,则(a-2)(b-2)____0;(2-a)(2-b)____;(2-a)(a-b)。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不等式基本性质,尤其是基本性质3。故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注意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让学生以练为主,从而使学生在初步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的基础上,通过口答,笔做,讨论等不同的方式的练习,提高学生将不等式正确、灵活进行变形的能力。
不等式教案5
教学目标
本节在介绍不等式的基础上,介绍了不等式的解集并用数轴表示,介绍了解简单不等式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掌握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以及什么是解不等式。
2.使学生育能够借助数轴将不等式的解集直观地表示出来,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回忆给学生介绍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
2.教会学生怎样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反复的训练使学生认识到数轴的重要性,培养其数形结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归纳、类比、推断而获得不等式的解集与数轴上的点之间的关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与创造性。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认识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
2.将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在数轴上。
难点
学生对不等式的解是一个集合可能会不太理解。
教学突破
由于受方程思想的影响,学生对不等式的解集的接受和理解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建议教师能结合简单的不等式和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不等式的解可以是一个集合,并组织学生讨论举例,加深理解。
另外,应在本节的过程中让学生能理解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让他们熟悉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回顾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等式。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什么是不等式,以及有关数轴的知识。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不等式的定义,并基本说出数轴的三要素是: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能将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2.创设情景:我们现在知道了不等式的解不唯一,那么我们如何将不等式的解全部表示出来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二、不等式的解集
1.讲述不等式的解集的定义,引导学生观察不等式x+2>5,并说出-3 、-2 、 3.5 、 7中哪些是不等式的解,哪些不是?-3 、-2不是不等式x+2>5的解,3.5 、 7是不等式的解。
2.给出“解不等式”的概念,并就上述例题由不完全归纳法给出不等式x+2>5的解集是x>3 。
3.将x>3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以此图为例讲述在数轴上表示基本不等式的方法:(1)在数轴上找到3;(2)向右表示比3大的点;(3)空心点表示不含有3,所以有下图。
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x ≤ 3,并找学生上台板演。
4.就学生在黑板上的'板演,指出画图应注意的事项,并让学生观察前后两图的区别。
通过对比两图的不同,发现区别是大于和小于导致图上所取的方向不同,有等号和没等号导致空心和实心的区别。
5.给出适当的例题,巩固本节内容。
本课总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是不等式的解集,并教学生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探讨与反思
为了提高数学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使课堂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应着眼在为学生个性品质的优化创设最佳课堂教学环境。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是数学思维活动。
不等式教案6
认识不等式
教学目标:
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生活中的不等量关系,理解不等式的概念,知道什么是不等式的解,为以后学习不等式的解法奠定基础.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和探索,得到生活中不等量的关系.
2.通过理解得到不等式的概念,从而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中数量的分析、抽象过程,体会现实中有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
3.了解不等式的意义,知道不等式是用来刻画生活中的数量关系的
4.知道什么是不等式的解.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分析具体事例,从对具体事例的分析中得到不等量关系.
2.引导并帮助学生列出不等式,分析不等式的成立条件.
3.通过分析、抽象得到不等式的概念和不等式的解的概念.
4.通过习题巩固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的分析和抽象过程使他们体会现实中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从而培养其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分组讨论学习,体会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使学生获得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3.通过联系与发展、对立与统一的思考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4.通过创设问题串,让学生仔细观察、对比、归纳、整理,尝试对有理数进行分类,体验教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不等式的概念和不等式的解的概念.
难点: 对文字表述的数量关系能列出不等式.
教学突破: 由于学生在以前已经对数量的大小关系和含数字的不等式有所了解,但还没有接触过含未知数的不等式,在学生分析问题的时候注意引入现实中大量存在的数量间的不等关系,研究它们的变化规律,使学生知道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方便之处. 在本节的教学中能够在组织学生讨论的过程中适当地渗透变量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其中的函数思想,并引导学生发现不等式的解与方程的解之间的区别.在处理本节难点时指导学生练习有理数和代数式的知识,准确译出不等式.
教学过程:
一. 研究问题:
世纪公园的票价是:每人5元,一次购票满30张可少收1元.某班有27名少先队员去世公园进行活动.当领队王小华准备好了零钱到售票处买了27张票时,爱动脑的李敏同纪学喊住了王小华,提议买30张票.但有的同学不明白.明明只有27个人,买30张票,岂不浪费吗?
那么,究竟李敏的提议对不对呢?是不是真的浪费呢
二. 新课探究:分析上面的问题:设有x人要进世纪公园,①若x30,应该如何买票? ②若x30, 则又该如何买票呢?
结论:至少要有多少人进公园时,买30张票才合算?
概括:1、不等式的定义: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不等式用符号,.
2、不等式的解: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3、不等式的分类:⑴恒不等式:-7-5,3+41+4,a+2a+1.
⑵条件不等式:x+36,a+23,y-3-5.
三、基础训练.
例1、用不等式表示: ⑴ a是正数;⑵ b不 是负数;⑶ c是非负数; ⑷ x 的平方是非负数;⑸ x的一半小于-1;⑹ y与4的和不小于3.
注:⑴不等式表示代数式之间的不相等关系,与方程表示相等关系相对应;
⑵研究不等关系列不等式的重点是抓关键词,弄清不等关系.
例2、用不等式表示: ⑴ a与1的和是正数;⑵ x的2倍与y的3倍的差是非负数;⑶ x的2倍与1的和大于⑷a的一半与4的差的绝对值不小于a.
例3、当x=2时,不等式x-12成立吗?当x=3呢?当x=4呢?
注:⑴检验字母的值能否使不等式成立,只要代入不等式的左右两边,如果符合不等号所表示的关系,就成立,否则就不成立. ⑵代入法是检验不等式的解的重要方法.
学生练习:课本P42练习1、2、3.
四、能力拓展
学校组织学生观看电影,某电影院票价每张12元,50人以上(含50人)的团体票可享受8折优惠,现有45名学生一起到电影院看电影,为享受8折优惠,必须按50人购团体票.
⑴请问他们购买团体票是否比不打折而按45人购票便宜;
⑵若学生到该电影院人数不足50人,应至少有多少人买团体票比不打折而按实际人数购票便宜.
解:⑴按实际45人购票需付钱_________ 元,如果按50人购买团体票则需付钱501280%=480元,所以购买团体票便宜.
⑵设有x人到电影院观看电影,当x_____时,按实际人数买票______张,需付款_______元,而按团体票购票需付款________元,如果买团体票合算,那么应有不等式________________,
由①得,当x=45时,上式成立,让我们再取一些数据试一试,将结果填入下表:
x 12x 比较480与12x的大小 4812x成立吗?
30
40
41
42
由上表可见,至少要__________人时进电影院,购团体票才合算.
五、小结:⑴不等式的定义,不等式的解.
⑵对实际问题中探索得到的不等式的解,不仅要满足数学式子,而且要注意实际意义.
六、作业: 课本P42习题8.1第1、2、3题.
补充题:
1.用不等式表示:
(1) 与1的和是正数; (2) 的 与 的 的差是非负数;
(3) 的2倍与1的和大于3; (4) 的一半与4的差的绝对值不小于 .
(5) 的2倍减去1不小于 与3的和; (6) 与 的平方和是非负数;
(7) 的2倍加上3的和大于-2且小于4; (8) 减去5的差的绝对值不大于
2.小李和小张决定把省下的零用钱存起来.这个月小李存了168元,小张存了85元.下个月开始小李每月存16元,小张每月存25元.问几个月后小张的存款数能超过小李?(试根据题意列出不等式,并参照教科书中问题1的探索,找出所列不等式的解)
3.某公司在甲、乙两座仓库分别有农用车12辆和6辆,现需要调往A县10辆,调往B县8辆,已知从甲仓库调运一辆农用车到A县和B县的运费分别为40元和80元,从乙仓库调运一辆农用车到A县和B县的运费分别为30元和50元,(1)设从乙仓库调往A县农用车 辆,用含 的代数式表示总运费W元;(2)请你用尝试的方法,探求总运费不超过900元,共有几种调运方案?你能否求出总运费最低的调运方案.
不等式教案7
学习目标:
1、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意义。
2、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能借助数轴正确的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3、通过探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以及解集的确定,渗透转化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4、体验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习重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学习难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确定。
一、学前准备
【回顾】
1.解不等式 ,并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预习】
1、 认真阅读教材34-35页内容
2、____________ _ 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______ _______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叫做解不等式组。
4、求下列两个不等式的解集,并在同一条数轴上表示出来
①
二、探究活动
【例题分析】
例1. (问题1)题中的买5筒钱不够,买4筒钱又多的含义是什么?
例2. (问题2)题中的相等关系是什么?不等关系又是什么?
例3. 解不等式组
【小结】
不等式组解集口诀
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解不了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四种类型如下表:
不等式组(a
(1)xb
xb 同大取大
(2)x
x
(3)xax
a
(4)xb
无解 大大小小解不了
【课堂检测】
1、不等式组 的解集是( )
A. B. C. D.无解
2、不等式组 的.解集为( )
A.-1
3、不等式组 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4、写出下列不等式组的解集:(教材P35练习1)
三、自我测试
1.填空
(1)不等式组x-1 的解集是_ __;
(2)不等式组x-2 的解集 ;
(3)不等式组x1 的解集是__ __;
(4)不等式组x-4 解集是___ ___。
2、解下列不等式组,并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1)
四、应用与拓展
若不等式组 无解,则m的取值范围是 ____ _____.
不等式教案8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在初一时已经学过数轴,对数轴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数轴的画法,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成一一对应关系,并且建立了一定的数形结合思想.以前学生所学的方程的解具有唯一性,而不等式的解的个数有无数个,这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开始;在前一课时,学习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学生可利用性质解一些简单的不等式,为本节内容打下了基础。但对不等式解集的含义及表示方法还全然不知,因而在教学中要作更进一步的探索和学习.
二、教学任务分析
1、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 学生已初步体会到生活中量与量之间的关系,不仅有相等而且有大小之分,为了弄清这种大小关系,教材在此创设了丰富的实际问题情境,引出不等式的解的问题,进一步探索出不等式的解集,同时还要求在数轴上把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出来,从而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了学生符号表达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中设置的“议一议”意在引导学生回忆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认识数轴上的点是有序的,实数是可以比较大小的,体现了新教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能够根据具体情境中的大小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②能够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培养学生从现实情况中探索、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②经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并试着把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的'作用,通过探索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3、教学重点:
(1)理解不等式中的相关概念
(2)探索不等式的解集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4、教学难点:
探索不等式的解集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环节,第一环节——复习旧知识;第二环节——情境引入;第三环节——课堂探究;第四环节——例题讲解;第五环节——随堂练习;第六环节——课堂小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识
活动内容:师:上节课,对照等式的性质类比地学习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且也探索出了它们的异同点,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多媒体呈现)
活动目的:让学生回顾前一节内容,也为本节课教学做准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活动效果:学生基本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内容:在某次数学竞赛中,教师对优秀学生给予奖励,花了30元买了3个笔记本和若干支笔,已知笔记本每本4元,笔每支2元,问最多能买多少支笔?
活动目的:由一个实际生活情景引入,能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有实际生活意义。
活动效果:学生1:3个笔记本共花去12元,还剩18元,可买9支笔.
学生2:我认为可以买1,2,3…9支,最多9支.
此时学生讨论激烈,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探索欲望极强。为以下不等式的解集作下铺垫.
第三环节:师生互动,课堂探究
活动内容:通过学生们的相互交流,抽象到数学上:设至少可买X支笔,那么买笔记本的总价格与买笔的总价格的和不超过30元,因此: 3×4+2X≤30,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可解得X≤9.
(一)提出问题,引发讨论探索交流:
1、若某人要完成一件工作,要求他完成这项任务的时间不得少于4小时,你知道他允许用的时间有多长吗?(X≥4)
2、燃放某种礼花弹时,为了确保安全,人在点燃导火线后要在燃放前转移到10米以外的安全区域,已知导火线的燃烧速度为0.02m/s,人离开的速度为4 m/s,那么导火线的长度应为多少㎝?
分析:人转移到安全区域需要的时间最少为 (S),导火线燃烧的时间为 秒,要使人转移到安全地带,必须有: >
解:设导火线的长度为x(㎝),则:
>
∴x>5
(二)想一想:
(1)x=5、6、8能使不等式成立吗?
(2)你还能找出一些使不等式x>5成立的x的值吗?
(三)导入知识,解释疑难:
通过以上问题情境的引入可知:所列出的不等式中都含有未知数,而符合条件的未知数的值很多,只要将其中任一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原不等式中,均能使不等式成立,把“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有时有无数个,有时有有限个,有时无解。
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既然不等式的解集在通常情形下有很多个符合条件的解,那么我们能否用一种直观的方法把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出来呢?请同学们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议一议: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将不等式X>5的解集和不等式X-5≤-1的解集分别表示在数轴上,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学生1:
X>5 X≤4
学生2:
X>5 X≤4
教师:同学1他这样表示无法区别有“等于”和没有“等于”。同学2的方法让人认为解集是在两个数之间,也容易引起误解。那么我们怎么来解决呢?以上两个解集应表示为:
注意:将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在数轴上时,要注意:
1)指示线的方向,“>”向右,“<”向左.
2)有“=”用实心点,没有“=”用空心圈.
活动目的:通过生活情境导入不等式的意义及解集的含义,从而引发表示不等式解集的必要性。学习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解集时,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表示,以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活动效果:本环节从生活实际情境引入,大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较简单的问题串,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感受。最后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四环节:例题讲解
活动内容: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求不等式的解集,并把解集表示在数轴上
(1)X-2≥-4 (2)2X≤8 -2X-2>-10
解:(1)X≥-2
(2)X≤4
(3)X<4
活动目的:给学生做个示范,给出格式及方法。
活动效果:学生基本都能轻松掌握
第五环节:随堂练习
活动内容:
1、判断正误:
(1)不等式X-1﹥0有无数个解
(2)不等式2X-3≤0的解集为X≥
2、将下列不等式的解集分别表示在数轴上:
(1)X>4 (2)X≤-1 (3)X≥-3 (4)X≤5
3、填空1)方程2x=4的解有( )个,不等式2x<4的解有( )个2)不等式5x≥-10的解是( )
3)不等式x≥-3的负整数解是( )
4)不等式x-1<2的正整数解是( )
活动目的:对本课知识进行巩固练习。
活动效果:学生都能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的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第六环节:课时小结
活动内容:
1、理解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的概念
2、会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不等式,并把解集表示在数轴上。
活动目的:鼓励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什么是不等式的解、不等的解集、解不等式的概念以及怎样把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在数轴上。活动效果: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较为准确地描述不等式解、解集、解不等式的概念,对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解集的方法及注意事项都能准确表述。
第七环节:作业
习题1、3
四、教学反思
1、要充分领会教材和使用教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领会教材,注重知识的衔接,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同时也不时渗透集合的概念为高中学习作好衔接,设置问题情境让他们有兴趣参与探究、学习,从而去思考。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合作的精神,教学中重点放在不等式解集的探索过程。
2、充分体现学生的合作交流、积极参与
通过教师的引入让学生体会采用类比法思想自己推导出不等式的性质,进一步通过问题情况的引入,积极参与交流探索,最后老师作进一步诱导,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的不同见解,以及思维的误区,及时进行纠正、指导。把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热情激发出来,使得人人参与交流、探索,给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平台。
3、需注意的方面:
在给予学生充分交流的同时,老师需积极参与,与学生一起创建建模的理念,并不时纠正不正确的思维。老师在小组活动中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启发引导,对合作交流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更正,对困难学生要给予帮助,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有实效性。
不等式教案9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体会解不等式的步骤,体会比较、转化的作用,数学教案-一元一次不等式和它的解法。
2.学生理解、巩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3.用数轴表示解集,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够体会将文字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学会用数学语言表示实际的数量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介绍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2.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复习和对不等式性质的利用,导入对解不等式的讨论。
3.学生体会通过综合利用不等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解不等式的方法。
4.学生将文字表达转化为数学语言,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5.练习巩固,将本节和上节内容联系起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体会数学中的比较和转化思想。
2.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从而更好的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树立辩证统一思想。
3.通过学生的讨论,学生进一步体会集体的作用,培养其集体合作的精神。
4.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体会不等式解集的奇异的数学美。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2.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阶梯步骤,并能准确求出解集。
3.能将文字叙述转化为数学语言,从而完成对应用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突破:
教材中没有给出解法的一般步骤,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经历将所给的不等式转化为简单不等式的过程,并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巩固过程。在解不等式的过程中,与上节课联系起来,重视将解集表示在数轴上,从而指导学生体会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在研究中,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求解,从而锻炼他们活跃的思维。
四、教 具:计算机辅助教学.
五、教学流程:
(一)、复习:
1. 给出方程:(x+4)/3=(3x-1)/2,抽学生演算。(注意步骤)
2.学生回忆不等式的性质,并说出解不等式的关键在哪里。
3. 让学生举一些不等式的例子。在学生归纳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后,据情况点评。
4. 新课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解简单不等式的方法。这节课我们来共同探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
1.学生练习,并说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2.认真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不等式的性质,说出解不等式的关键在于将不等式化为x≤a或x≥a的形式。
3.举出不等式的例子,从中找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例子,归纳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4.明确本课目标,进入对新课的学习。
1. 复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步骤。
2.让学生回顾性质,以加强对性质的理解、掌握。
3.运用类比思维
4.自然过度
(二)、新授:
1、 学生观察课本第61页例3 ,教师说明:解不等式就是利用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对不等式进行变形的过程,初中数学教案《数学教案-一元一次不等式和它的解法》。提醒学生注意步骤。
2. 分析学生的解答,提醒学生在解不等式中常见的错误:不等式两边同乘(除)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要改变。
3. 激励学生完成对(2) 解答,并找学生上讲台演示。
4.强调在数轴上表示解集时的关键
5.出示练习。
6.鼓励学生讨论课本第61页的例4 。提示学生:首先将简单的文字表达转化成数学语言。
7.指导学生归纳步骤。
8.补充适当的练习,以巩固学生所学。
9 . 类比解一元一次方程,仔细观察,理解用不等式的'性质(3)解不等式的原理,并掌握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的方法。
10.学生类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与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同时完成练习。
11.完成例3(2):2(5x+3)≤x-3(1-2x)的解答。教师提示,组内讨论后,检查自己的解答过程,弥补不足,进一步体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
12.理解、体会在数轴上表示解集的方法和关键。
13.学生组内讨论完成。
14.认真完成对例题的解答,在教师的提示下找到不等量关系,列出不等式:(x+4)/3-(3x-1)/2>1,并求解。.
15.组内讨论并归纳后,看教师所出示的课件。
16.认真完成练习。
17.电脑逐步演示,让学生从演示过程中理解不等式的解法。
18.巩固对一般解法的理解、掌握。
19.通过类比归纳,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0.让学生明白不等式的解集是一个范围,而方程的解是一个值。
21.培养学生的扩展能力。
22.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以加深对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的理解。
23.通过动手、动脑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
24.巩固所学。
(三)、小结与巩固:
1.引导学生对本课知识进行归纳。
2.学生完成后。
3.练习与巩固。
1.学生组内讨论小结,组长帮助组员对知识巩固、提升。
2.学生加强理解。
3.完成练习:书63页第4题,第5(2、4)题。
1.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2.点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巩固本课所学。
不等式教案10
[教学目标]
1.了解不等式概念,理解不等式的解集,能正确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2.培养学生的数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不等式的解集的表示.
难点:不等式解集的确定.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一.问题探知
某班同学去植树,原计划每位同学植树4棵,但由于某组的10名同学另有任务,未能参加植树,其余同学每位植请
树6棵,结果仍未能完成计划任务,若以该班同学的人数为x,此时的x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依题意得4x6(x—10)
1.不等式:用“”或“”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不等式.
解析:(1)用≠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也叫不等式
(2)不等式中含有未知数,也可以不含有未知数;
(3)注意不大于和不小于的说法
例1用不等式表示
(1)a与1的和是正数;
(2)y的2倍与1的和大于3;
(3)x的一半与x的2倍的和是非正数;
(4)c与4的和的30%不大于—2;
(5)x除以2的商加上2,至多为5;
(6)a与b两数的和的平方不可能大于3.
二.不等式的解
不等式的解: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不等式的解.
解析:不等式的解可能不止一个.
例2下列各数中,哪些是不等是x+13的解?哪些不是?
—3,—1,0,1,1.5,2.5,3,3.5
解:略.
练习:1.判断数:—3,—2,—1,0,1,2,3,是不是不等式2x+35的解?再找出另外的小于0的解两个.
2.下列各数:—5,—4,—3,—2,—1,0,1,2,3,4,5中,同时适合x+57和2x+20的有哪几个数?
三.不等式的解集
1.不等式的`解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分析不等关系,渗透不等式的列法
学生列出不等式,教师注意纠正错误
明确验证解的方法,引入不等式的解集概念
解析:解集是个范围
例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x=3是不是不等式2x1的解
B.x=3是不是不等式2x1的唯一解;
C.x=3不是不等式2x1的解;
D.x=3是不等式2x1的解集
2.不等式解集的表示方法
例4在数轴上表示下列不等式的解集
(1)x—1;(2)x≥—1;(3)x—1;(4)x≤—1
分析:按画数轴,定界点,走方向的步骤答
解:
注意:1.实心点表示包括这个点,空心点表示不包括这个点
2.大于向右走,小于向左走.
练习:如图,表示的是不等式的解集,其中错误的是()
练习:
1.在数轴上表示下列不等式的解集
(1)x3(2)x2(3)y≥—1(4)y≤0(5)x≠4
2.教材128:1,2,3
第3题:要求试着在数轴上表示
[小结]
1.不等式的解和解集;
2.不等式解集的表示方法.
[作业]
必做题:教科书134页习题:2题
指导辨析
总结规律和方法
延伸阅读
9.1.1不等式及其解集
9.1.1不等式及其解集
教学目标1、感受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意义,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自发地
寻找不等式的解,会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地表示到数轴上;
2、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模型的过程,经历探究不等式解与解集的不同意义的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3、通过对不等式、不等式解与解集的探究,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将它们应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不等式、不等式解与解集的意义,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地表示到数轴上。
知识重点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提出问题多媒体演示:
1、两个体重相同的孩子正在跷跷板上做游戏.现在换了一个小胖子上去,跷跷板发生了倾斜,游戏无法继续进行下去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2、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11:20时距离A地50千米。要在12:00以前驶过A地,车速应该具备什么条件?若设车速为每小时x千米,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通过实例创设情境,从“等”过渡到“不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探究新知(一)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1、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2、师生共同3、归纳得出:用“<”或“>”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4、等式;用“并”表示不5、等关系的式子也是不6、等式。
2、下列式子中哪些是不等式?
(1)a+b=b+a(2)-3>-5(3)x≠l
(4)x十36(5)2mn(6)2x—3
上述不等式中,有些不含未知数,有些含有未知数.我们把那些类似于一元一次方程,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3、小组交流:说说生活中的不等关系.
分组活动.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并做记录,最后各组选派代表发言,在此基础上引出不等号“≥”和“≤”.补充说明:用“≥”和“≤”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也是不等式.
(二)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
问题1.要使汽车在12:00以前驶过A地,你认为车速应该为多少呢?
问题2.车速可以是每小时85千米吗?每小时82千米呢?每小时75.1千米呢?每小时74千米呢?
问题3.我们曾经学过“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就是方程的解”,我们也可以把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刚才同学们所说的这些数,哪些是不等式50的解?
问题4,数中哪些是不等式50的解:
76,73,79,80,74.9,75.1,90,60
你能找出这个不等式其他的解吗?它到底有多少个解?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讨论后得出:当x75时,不等式50成立;当x75或x=75时,不等式50不成立。这就是说,任何一个大于75的数都是不等式50的解,这样的解有无数个。因此,x75表示了能使不等式50成立的“x”的取值范围。我们把它叫做不等式50的解的集合,简称解集.这个解集还可以用数轴来表示(教师示范表示方法).回到前面的问题,要使汽车在12:00以前驶过A地,车速必须大于每小时75千米。
一般地,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的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归纳出不等式的意义。
在甄别不等式的过程中,加深对不等式意义的理解,引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同时体会到在现实生活中,不等关系要比相等关系多得多.“补充说明”是为了让学生能完整地理解不等式的定义.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并通过计算、动手验证、动脑思考,初步体会不等式解的意义以及不等式解与方程解的不同之处.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意识、有计划、有条理地设计一些引人入胜的问题,可让学生始终处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分散了难点.
巩固新知1、下列哪些是不2、等式x+36的解?哪些不3、是?
-4,-2.5,0,1,2.5,3,3.2,4.8,8,12
2、直接想出不等式的解集,并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1)x+36(2)2x8(3)x-20
拓广探索
比较分析对于问题1还有不同的未知数的设法吗?
学生思考回答:若设去年购买计算机x台,得方程
若设今年购买计算机x台,得方程
巩固对不等式解的概念的理解。巩固对不等式解集概念的理解,并会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解决问题某开山工程正在进行爆破作业.已知导火索燃烧的速度是每秒0.8厘米,人跑开的速度是每秒4米.为了使放炮的工人在爆炸时能跑到100米以外的安全地带,导火索的长度应超过多少厘米?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感受新知识的用途。
总结归纳1、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2、不等式的解与不等式的解集;
3、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通过总结归纳,完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
小结与作业
布置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34页习题9.1第1、2题
2、选做题:教科书第134页习题9.1第3题.
3、备选题:
(1)用不等式表示下列数量关系:
①a比1大;
②x与一3的差是正数;
③x的4倍与5的和是负数
(2)在-4,-2,-1,0,1,3中,找出使不等式成立的x值:
(1)x+53,(2)3x5
(3)在数轴上表示下列不等式的解集:
①x2②x>-3
(4)不等式x5有多少个解?有多少个正整数解?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本课设置了丰富的实际情境,比如跷跷板游戏、爆破问题等,研究这些问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不等式是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形式,它也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模型.
教学中要突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等式与方程一样,都是反映客观事物变化规律及其关系的模型.在教学中,类比已经学过的方程知识,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甄别,从而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
教学过程也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本课采用启发诱导、实例探究、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揭示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这种教学方法以“生动探索”为基础,先“引导发现”,后“讲评点拨”,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与障碍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再加上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不等式及其解集导学案
不等式教案11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基本不等式,并能用之证明不等式和求最值;
2.掌握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性质;
3.会解简单的高次不等式、分式不等式、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简单的无理不等式、指数不等式和对数不等式.学会运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价转换的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本章知识点
二、讲解范例:几类常见的问题
(一) 含参数的不等式的解法
例1解关于x的不等式 .
例2解关于x的不等式 .
例3解关于x的不等式 .
例4解关于x的不等式
例5 满足 的x的集合为A;满足 的x
的集合为B 1 若AB 求a的取值范围 2 若AB 求a的取值范围 3 若AB为仅含一个元素的集合,求a的值.
(二)函数的.最值与值域
例6 求函数 的最大值,下列解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解一: ,
解二: 当 即 时,
例7 若 ,求 的最值。
例8 已知x , y为正实数,且 成等差数列, 成等比数列,求 的取值范围.
例9 设 且 ,求 的最大值
例10 函数 的最大值为9,最小值为1,求a,b的值。
三、作业:
1.
2. , 若 ,求a的取值范围
3.
4.
5.当a在什么范围内方程: 有两个不同的负根
6.若方程 的两根都对于2,求实数m的范围
7.求下列函数的最值:
1
2
8.1 时求 的最小值, 的最小值
2设 ,求 的最大值
3若 , 求 的最大值
4若 且 ,求 的最小值
9.若 ,求证: 的最小值为3
10.制作一个容积为 的圆柱形容器(有底有盖),问圆柱底半径和
高各取多少时,用料最省?(不计加工时的损耗及接缝用料)
不等式教案12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很多人在自己的童年生活中,都做过跷跷板的游戏,当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同时坐上等臂长的跷跷板的两边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这是什么原因呢?
2、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11:20时距离A地50千米,要在12:00到达A地,车速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如果要在12:00之前驶过A车速又应该满足什么条件?
问题一:汽车能在12:00准时到达A地
问题二:汽车能在12:00之前到达A地
(意图:从实际问题引入不等式,同时从等式自然的过度到不等式)
二、探究新知
(一)不等式的概念
上面的两组式子有什么不同点.
在学生对比的基础,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用不等符号连接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不等式
练习1:下列式子是否是不等式?
(1)-2<5(2)x+3>2x(3)4x-2y<0(4)a-2b
(5)x2-2x+1<0(6)a+b≠c(7)5m+3=8(8)x≤-4
练习2:用不等式表示:
(1)a与1的和是正数;
(2)a是非负数;
(3)a与b的和不小于7;
(4)a与2的差大于-1;
(5)a的4倍不大于8;
(6)a的一半小于3.
(二)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
x+37中x=5满足不等式吗?
我们把x=5带入不等式发现,左边=8右边=77成立,所以5是不等式x+37的.解,不等式x+37还有其它的解吗?
什么是不等式的解?
学生总结:
1、不等式的解就是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
2、不等式的解不止一个;
师生归纳:
一般的,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的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
练习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3是2x1的解B.x=3是2x1的唯一解
C.x=3不是2x1的解D.x=3是2x1的解集
4.下列数值哪些是不等式x+36的解?你能确定它的解集
不等式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发展学生的认知体系.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的过程,掌握其应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数学抽象思维,体会本节课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
2.难点:如何应用一次函数性质解决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问题.
3.关键:从一次函数的图象出发,直观地呈现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的范围.
教具准备
采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知识迁移
问题提出:请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解不等式5x+6>3x+10;
(2)当自变量x为何值时,函数y=2x-4的值大于0?
学生活动观察屏幕,通过思考,得到(1)、(2)的答案,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在学生充分探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思路点拨在问题(1)中,不等式5x+6>3x+10可以转化为2x-4>0,解这个不等式得x>2;问题(2)就是解不等式2x-4>0,得出x>2时函数y=2x-4的值大于0,因此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从直线y=2x-4(如图)可以看出.当x>2时,这条直线上的点在x轴的上方,即这时y=2x-4>0.
问题探索
教师叙述:由上面两个问题的关系,能进一步得到“解不等式ax+b>0”与“求自变量x在什么范围内,一次函数y=ax+b的值大于0”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观察上述问题的图象,联系不等式、函数知识,解决问题.
师生共识由于任何一元一次不等式都可以转化为ax+b>0或ax+b<0(a,b为常数,a≠0)的形式,所以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可以看出:当一次函数值大(小)于0时,求自变量相应的取值范围.
教学形式师生互动交流,生生互动.
二、范例点击,领悟新知
例2用画函数图象的方法解不等式5x+4<2x+10.
教师活动激发思考.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讨论,运用两种思维方法解决例2问题.
解法1:原不等式化为3x-6<0,画出直线y=3x-6(左图),可以看出,当x<2时,这条直线上的点在x轴的下方,即这时y=3x-6<0,所以不等式的解集为x<2.
解法2:将原不等式的两边分别看作两个一次函数,画出直线y=5x+4与直线y=2x+10(右图),可以看出,它们交点的横坐标为2,当x<2时,对于同一个x,直线y=5x+4上的点在直线y=2x+10上相应点的`下方,这时5x+4<2x+10,所以不等式的解集为x<2.
评析两种解法都把解不等式转化为比较直线上点的位置的高低.
三、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216练习.
四、课堂,发展潜能
用一次函数图象来解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一次不等式未必简单,但是从函数角度看问题,能发现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关系,能直观地看到怎样用图形来表示方程的解与不等式的解,这种用函数观点认识问题的方法,对于继续学习数学是重要的.
五、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课本P129习题14.3第3,4,7,8,10题.
不等式教案14
9.1.1不等式及其解集
一、学习目标:
1、感受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意义,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自发地寻找不等式的解,会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地表示到数轴上;
3、通过对不等式、不等式解与解集的探究,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将它们应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二、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不等式的解与解集,并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地表示到数轴上。
2、难点:正确理解不等式、不等式解与解集的意义,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地表示到数轴上。
三、学习过程:
问题情境:1、两个体重相同的孩子正在跷跷板上做游戏.现在换了一个小胖子上去,跷跷板发生了倾斜,游戏无法继续进行下去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2、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11:20时距离A地50千米。要在12:00以前驶过A地,车速应该具备什么条件?若设车速为每小时x千米,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
探究新知:
(一)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1、用“<”、“≠”、“>”、“≥”或“≤”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用“并”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也是不等式。
2、下列式子中哪些是不等式?(1)a+b=b+a(2)-3>-5(3)x≠l
(4)x十3>6(5)2m< n(6)2x-3(7)a≥2(8)x≤y-1
(二)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
问题1.要使汽车在12:00以前驶过A地,你认为车速应该为多少呢?
问题2.车速可以是每小时85千米吗?每小时82千米呢?每小时75.1千米呢?每小时74千米呢?
问题3.我们曾经学过“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就是方程的解”,我们也可以把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刚才同学们所说的这些数,哪些是不等式x> 50的解?
问题4,数中哪些是不等式x> 50的解:76,73,79,50,80,74. 9,75.1,90,40,60 。你能找出这个不等式其他的解吗?它到底有多少个解?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一般地,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的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三)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
例:在数轴上表示下列不等式的解集
(1)x>-1; (2)x≥-1; (3)x<-1; (4)x≤-1
巩固新知:练习P123页1、2、3
总结归纳:1、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2、不等式的解与不等式的解集;
3、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
作业:1、P128,2
2、下列各数:-5,-4,-3,-2,-1,0,1,2,3,4,5中,同时适合x+5<7和2x+2>0的有哪几个数?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x=3是不是不等式2x>1的解B.x=3是不是不等式2x>1的唯一解;
C.x=3不是不等式2x>1的解; D.x=3是不等式2x>1的解集
4、如图,表示的是不等式的解集,其中错误的是( )
5、在数轴上表示下列不等式的解集
(1)x>3,(2)x<2 , (3)y≥-1,(4)y≤0,(5)x≠4,(6)1≤x≤4,(7)-2<x≤3,(8)-2≤x<3。
不等式教案15
中班数学:等于和不等于。
我们常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幼儿园的老师都想教学工作能使小朋友们学到知识,优秀的教案能帮老师们更好的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有了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篇好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班数学:等于和不等于”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动目标:
1、认识=、≠,了解其实际含义,能用=、≠表示两个集合的数量关系,初步建立等量观念。
2、复习数字1—5,了解它们可以表示的实物数量。
3、培养思维的`敏捷性,体验游戏的愉快,乐意帮助有困难的人。
活动准备:
1、数字卡片1—5
2、符号=、≠
3、昆虫卡片若干,数量为1—5
4、青蛙头饰、卡片,数量为1—5
活动过程:
一、复习数字1—5,初步认识=。
(一)点数实物1—5,并找出可以用来表示这些实物数量的数字。
1、今天天气真好,小青蛙到池塘边来玩了。
出示数量为1—5的青蛙图片。
数数每一群有几只青蛙。
2、请你帮它们找个数字朋友吧。
请个别幼儿分别找出相应的数字放在小青蛙的后面。
3、幼儿说说1只青蛙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2只青蛙……
(二)认识=
1、出示符号“=”,认识等号。
这是等号,它长什么样?
2、把它放在数字1和1只青蛙的中间,可以用来表示它们两边是一样多的。
读一读1等于1只青蛙。
3、请几个小朋友为其他数字和青蛙找到相应的符号放在中间,并读一读。
4、老师小结:相同数量的东西我们可以用“=”来表示。
二、认识≠
1、青蛙奶奶生病了,不能出来捕食,我们捉些小虫子给它吃吧。医生给它开了个食物的处方。出示数字5与≠。
这是什么符号?和刚才的=长得一样吗?
2、这是不等号,它可以用来表示两边的数量不一样多。
那么我们该给青蛙奶奶捉几只虫子呢?为什么?(幼儿讨论)
3、请幼儿从小筐中找虫子图片,并说说为什么?(因为它和5不一样多)
还有哪些数量的虫子也和5不一样多?幼儿可以从小筐中把和5不一样的虫子图片都找出来。
4、老师把1—4或更多的虫子的图片放在数字5后面,原来它们都不一样多,都可以用不等号来表示。
大家读一读。
三、巩固对=、≠的认识
1、游戏:小青蛙捉害虫
根据老师出示的数字和符号到草丛(桌子上)找虫子,看谁找得对,找得快。
比如:2=,1≠。
2、每操作一次,进行老师检查或幼儿相互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
3、反复游戏数次。(在不等号的操作中,幼儿找一个或多个图片均可)。把找到的虫子卡片放入小筐中。
4、我们带上食物一起去送给青蛙奶奶吧。
【不等式教案】相关文章:
不等式的证明教案11-21
数学不等式的解集教案12-29
高中不等式的教案(通用11篇)12-29
一元二次不等式教案11-19
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02-23
不等式教学反思12-01
不等式的教学反思11-24
不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06-08
不等式组教学反思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