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一年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一年教案1
教学内容:课本第55页及第59、60页的1-6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动手操作,熟练掌握8和9的组成,为8、9的加减法打下基础。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有规律的`掌握8、9的组成。
教学用具:教具一箱、学具一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拍手游戏6、7的组成。
师:凑成6。我拍2,生:我拍4。
2、口算7以内的加减法。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8、9的组成。板书课题。
二、新授。
1、8的组成。
(1)让学生拿出8个五角星,把它们分成两堆,看有几种分法?
(2)学生汇报,师板书。
(1)这7种你只要记住哪几种就可以全部记住。得出:
小学数学一年教案2
解:由a1=,得
例2:某商场第一年销售计算机5000台,如果平均每年的售价比上一年增加10%,那么从第一年起,约几年内可使总销售量达到30000台(保留到个位)?
解:根据题意,每年销售量比上一年增加的百分率相同,所以从第一年起,每年的销售量组成一个等比数列{an},其中
a1=5000,于是得到
整理得两边取对数,得用计算器算得(年).
答:约5年内可以使总销售量达到30000台.
例3.求数列前n项的和。
例4:求求数列的前n项的'和。
练习:教材第58面练习第1题.
三、课堂小结:
1.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当q=1时,当时,或;
2.这节课我们从已有的知识出发,用多种方法(迭加法、运用等比性质、错位相减法、方程法)推导出了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并在应用中加深了对公式的认识.
四、课外作业:
1.阅读教材第55~57页;
2.《习案》作业十七.
小学数学一年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等比数列的定义;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二)过程与能力目标
1.明确等比数列的定义;
2.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会解决知道,n中的三个,求另一个的问题.
教学重点
1.等比数列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教学难点
等差数列"等比"的理解、把握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下面我们来看这样几个数列,看其又有何共同特点?(教材上的P48面)
1,2,4,8,16,…,263;①1,…;②
1,…;③④
对于数列①,=;=2(n≥2).对于数列②,=;(n≥2).
对于数列③,=;=20(n≥2).
共同特点:从第二项起,第一项与前一项的比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二、新课
1.等比数列的定义:一般地,若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等比数列的`公比,用字母q表示(q≠0),即:=q(q≠0).
思考:(1)等比数列中有为0的项吗?
(2)公比为1的数列是什么数列?
(3)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的数列存在吗?
(4)常数列都是等比数列吗?
(1)“从第二项起”与“前一项”之比为常数q;{}成等比数列=q(,q≠0.)
(2)隐含:任一项
(3)q=1时,{an}为常数数列.
(4).既是等差又是等比数列的数列:非零常数列.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1:
观察法:由等比数列的定义,有:;
;…………………
.
迭乘法:由等比数列的定义,有:;…;
所以,即
3.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2:
三、例题讲解
例1.一个等比数列的第3项与第4项分别是12与18,求它的第1项与第2项.
解:
例2.求下列各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例3.教材P50面的例1。
例4.已知数列{an}满足,(1)求证数列{an+1}是等比数列;(2)求的表达式。
练习:教材第52页第1、2题.
三、课堂小结:
1.等比数列的定义;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变形式.
四、课外作业
1.阅读教材第48~50页;
2.《习案》作业十五.
小学数学一年教案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等比中项的概念;
2.掌握"判断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常用的方法;
3.进一步熟练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性质及应用.
(二)过程与能力目标
1.明确等比中项的概念;
2.进一步熟练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性质及应用.
教学重点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性质及应用.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等比数列的定义及性质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等比数列的定义.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3.{an}成等比数列
4.求下面等比数列的第4项与第5项:
(1)5,-15,45,……;(2)1.2,2.4,4.8,……;(3),…….
二、讲解新课:
思考:类比等差中项的概念,你能说出什么是等比中项吗?
1.等比中项:如果在a与b中间插入一个数G,使a,G,b成等比数列,那么称这个数G为a与b的等比中项.即G=±(a,b同号),则,反之,若G=ab,则,即a,G,b成等比数列∴a,G,b成等比数列G=ab(ab≠0)
例1.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它的和为14,它们的积为64,求这三个数.
解:设m,G,n为所求的三个数,有已知得m+n+G=14,,
这三个数为8,4,2或2,4,8.
解法二:设所求三个数分别为则
又解得
这三个数为8,4,2或2,4,8.
2.等比数列的性质:若m+n=p+k,则
在等比数列中,m+n=p+q,有什么关系呢?
由定义得:
,则
例2.已知{}是等比数列,且,求.
解:∵{}是等比数列,∴+2+=(+)=25,又0,∴+=5;
3.判断等比数列的常用方法:定义法,中项法,通项公式法
例3.已知是项数相同的等比数列,求证是等比数列.
证明:设数列的首项是,公比为;的首项为,公比为,那么数列的第n项与第n+1项分别
它是一个与n无关的常数,所以是一个以q1q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思考;(1){an}是等比数列,C是不为0的常数,数列是等比数列吗?
(2)已知是项数相同的等比数列,是等比数列吗?
4.等比数列的增减性:当q1,a10或0q1,a10时,{an}是递增数列;
当q1,a10,或0q1,a10时,{an}是递减数列;
当q=1时,{an}是常数列;当q0时,{an}是摆动数列.
思考:通项为的数列的图象与函数的'图象有什么关系?
三、例题讲解
例4.已知无穷数列,求证:(1)这个数列成等比数列;
(2)这个数列中的任一项是它后面第五项的;
(3)这个数列的任意两项的积仍在这个数列中.
证:(1)(常数)∴该数列成等比数列.
(2),即:.
(3),∵,∴.
∴且,∴,(第项).
四、练习:教材第53页第3、4题.
五、课堂小结:
1.等比中项的定义;
2.等比数列的性质;
3.判断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的方法.
六、课外作业
1.阅读教材第52~52页;
2.《习案》作业十六.
小学数学一年教案5
〖教学目标〗
1.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利用10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加强对图形的认识,能利用图形设计美丽的图案。
〖教材分析〗
本课时旨在通过“小小运动会”这一活动情境,综合复习前面所学的知识,即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和图形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意识,也渗透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思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把活动课与复习课有机地整合,让学生在有趣的现实活动中整理复习有关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特点在实践与综合应用中更为突出。在“小小运动会”这一活动情境中,让学生根据自己在情境中看到的、收集到的信息来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给学生以较大的自主空间,也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来解决问题的思想。
2.鼓励学生思考方法的多样化
在提问题、设计图案等环节上,鼓励学生提出或设计出与众不同的问题及图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3.注意导向,体现“数学”
在运用学过图形设计奖杯,并将作品展示,互相交流时,如果教师不把握好度,不及时导向,学生很可能会停留在美术的角度去评价,比如图案的颜色、图案的形状等,而忽视这当中的数学知识,变成美术的活动课了。因此教师要及时导向如下一些问题:奖杯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某某同学设计的奖杯里有什么图形等。
4.联系实际,拓展知识
“安排车辆”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要求学生既要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又要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比较合理地把运动员分配在两辆车内,这既拓展了知识,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虽然也存在着差异,但大部分学生思维比较活,口头表达能力较强,喜欢提问题和帮助别人解决问题,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所以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以学生为主体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争取门票,参观运动会(口算练习)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运动会吗?今天,老师就想带你们去看看动物们的运动会,不过在去之前,你们要先过一关,即争取拿到门票才可以参加。
口算:
32-8 45-15 63+8 5+29 18-9
25+7 8+36 34-9 55+45 34+18
(口算之后,请学生讲一讲计算100以内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用争取门票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口算练习,激发他们的兴趣。)
(二)活动二:观看开幕式,辨认图形
师:同学们的口算真不错,还提出了要注意的地方,大家都顺利地拿到了门票,好,现在我们就去观看动物们的运动会吧!
1.出示动画的开幕式情境图:鞭炮声――小鸟、蜻蜓、蜜蜂组成的'图案――动物运动员有序地进场。
2.学生讲讲看到什么:蜻蜓围成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蜜蜂围成了一个圆形和一个长方形;兔子有18只,小狗有34只,松鼠有9只,猴子有27只。
(模拟的开幕式情境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他们的目光是那么专注,看得那么认真,所以要他们回答看到什么时,就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了。)
(三)活动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看得很认真,收集了很多信息,请你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解决,可以吗?
1.小组合作
以2人为一组进行合作:一人提问题并记录(贴图加字的方法),另一人解答(说算式并写算式)。5分时间,看哪一组合作得最好,提的问题多且又能
正确解答。
2.展示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作出评价。)
如:
师小结:我们刚才从动物运动会的开幕式上辨认图形、提问题并解决问题,可见,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同学们平时多留心、多看、多想,那么你的数学会学得很棒很棒。
(四)活动四:动手操作,设计奖杯
师:你们看,动物们的比赛可起劲了,他们正在进行一些什么项目的比赛?
生:小兔在赛跑,小狗在比赛跳绳,小猴在比赛爬树,松鼠在进行跳远比赛。
师:那我们为他们加油,为他们设计奖杯,好吗?比比看,谁设计的奖杯最美。请同学们拿出信封中的图形,拼出一个你认为最美的奖杯,然后再涂上颜色。
程序如下:
设计奖杯(生独立完成)――展示交流(引导学生合理评价,并着重讲讲奖杯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
(五)活动五:比赛结束,安排乘车
有两辆车,运动员够坐吗?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先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这些运动员怎样安排在两辆车内比较合理?然后汇报。
(六)活动六:小结收获,自我反思
〖教学反思〗
反思整节课的教与学,本节课有以下一些特点及问题。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本节课能够把活动课与复习课有机地整合,使学生能够在有趣的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来提问题、解决问题,并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得到内化。如:设计奖杯这一环节,看似美术课,其实里面包含着辨认图形及图形的运用等数学知识。正是由于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所以比较好地体现了本节课是数学的复习课,而不是其他科目的复习课。
2.体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线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不但有自己的观察思考,更有小组的合作探讨、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讨论中明白道理,在合作中享受成功,在交流中发展自我――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同时,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完善自我认知方式,从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充分地发挥。如:这些运动员怎样安排在两辆车内比较合理?这个问题经过学生的讨论,他们的回答让你惊奇,“小狗和松鼠一辆车,猴子和兔子一辆车,车上空余的位置给它们放行李”。
3.注重数学应用
数学具有广泛的应用性,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应用,会应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解决现实的问题,了解数学的价值。如设计奖杯、安排车辆等问题,都是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与值得思考的地方。
1.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方面是如何使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如:可以把“动物们的运动会”改为“学校学生自己的运动会”;另一方面是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一些知识整理与归纳的方法,潜移默化,掌握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
2.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
虽然本节课已经精心设计了小组的分工协作,如:提问题、解决问题中的2人合作:一人提问题并记录,一人解答写算式,然后交换。但实施时,出现一些学生代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做练习等现象。因此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如何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探讨的。
小学数学一年教案6
课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的口算。
2。使学生能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迁移类推,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片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演示课件“”】
2+9= 3+8= 4+7= 5+6=
3+9= 4+8= 5+7= 6+6=
4+9= 5+8= 6+7= 7+6=
5+9= 6+8= 7+7= 8+6=
2。( )里应填几?【继续演示课件“”】
5+( )=11 4+( )=12 5+( )=14
4+( )=11 2+( )=11 3+( )=12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继续演示课件“”】
(1)出示例1:11—5=□。
①启发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②汇报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思维,开发学生思维。
想加算减;
数的组成;
因为11—6=5,所以11—5=6;
……
③启发学生想:十几减5还有哪些题?怎样计算?
使学生明确:
11—5=6
12—5=7
13—5=8
14—5=9
15—5=10
(2)出示例1:12—4=□。
①启发学生分级讨论、交流。
②联系本题,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③启发学生想:十几减4还有哪些题?怎样计算?
使学生明确:
11—4=7
12—4=8
13—4=9
14—4=10
2。教学例2。【继续演示课件“”】
(1)分级讨论、交流,十几减3、十几减2有哪些题,怎样计算?
(2)汇报时,使学生明确:
11—3=8 11—2=9
12—3=9 12—2=10
13—3=10
3。引导学生对比。
启发想的计算可以怎样想?使学生明确。
想加算减;
想十几的组成;
想:11—5=6→11—6=5 ……
11—4=7→11—7=4 ……
11—3=8→11—8=3 ……
11—2=9→11—9=2 ……
三、全课小结。
略。
随堂练习
1。“做一做”第1题【继续演示课件“”】,投影出示,启发学生说明图意,独立填写。
2。“做一做”第2题【继续演示课件“”】,口算,竞赛。
3。练习五第3题【继续演示课件“”】,分级讨论交流,独立填写。
(此题渗透统计思想,必要时教师做一下说明。)
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4、5题(图片“练习四”、“练习五”)。
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一年教案7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 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概念。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分析〗
观察物体的内容是培养空间观念的崭新素材,这部分内容在《标准》中相应的知识技能目标是“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一年级下册在“观察物体”中,通过安排学生观察小汽车,体会在观察同一个物体时,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涉及学生的空间想像和对几何图形的记忆,这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基础。教材还通过“练一练”中“连一连、看一看”等观察玩具、茶壶的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动手操作,经历“观察实物――初步感知――形成表象”的过程,逐步建构起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本册“观察物体”,只要求学生能辨认从两个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的形状,但因为“练一练”第3题中出现三个面的情况,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酌情渗透。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小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已经知道前面、后面、侧面、上面、下面等位置关系;但他们的认知水平还处于由直观认知逐步向抽象认知过渡的阶段,他们的空间观念也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本课内容学习需要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实际观察和操作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观察、感知、操作、思考、想像等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在玩中学、乐中悟。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猜一猜,它是谁
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
生:(齐答)喜欢。
师: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我这里有一张小动物的照片,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呢?(出示一张小动物的背面图,学生很好奇,纷纷做出判断。)
生1:好像是鹅。
生2:是鸡。
……
师:我们再来看看它的另一张照片。(出示小动物的侧面照片。)
生:是鸭子。
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我们再来确认一下。(出示小动物的正面照片。)
生:鸭子!猜对了!(学生很兴奋。)
师:为什么刚开始猜的时候我们不敢确定谁猜得对呢?
生1:背面不好认。
生2:从后面看不出特征。
生3:光看后面看不出是什么动物,看到它的侧面我就猜到是鸭子。
……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后面,侧面,前面。)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棒!因为照相的人站的位置不同,拍到小动物的样子也就不一样。要想辨认它,就要从多个角度去观察。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探究新知:观察小汽车
师:请同学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认真观察桌面上的小汽车,然后说说你看到的是小汽车的什么部位。(课前每组学生的桌上准备了一辆玩具小汽车。)
生1:我看到的是车的尾部。
师:哪些同学也是看到车尾?请站起来。(每组均有学生站起。)
生2:我看到的是车头。
……
生3:我看到的'是车门和两个车轮。
……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下面我们和组内同学换座位观察一下好吗?
(学生很高兴地在小组内互换座位。)
师:你在这个位置上看到小汽车的哪个面?和刚才看到的一样吗?请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学生独立观察,相互交流。)
师:刚才,我们在不同的位置上对小汽车进行了观察,(课件显示课本主题图)笑笑和淘气也在观察小汽车。根据你的经验,判断下面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生1:淘气站在车的后面,看到的是车尾,第一幅图是他看到的;笑笑站在车的侧面,看到的是第二幅图。
生2:第一幅图是淘气看到的,因为他站在车后面,看到的是车尾;第二幅图是笑笑看到的,她站在车的侧面,看到车门。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请同学们再想一想,淘气和笑笑站的位置相同吗?看到小汽车的形状一样吗?
生1:他们站的位置不同,淘气站在车的后面,笑笑站在车的侧面。
生2:他们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小汽车的形状也不一样。
师:刚才,我们坐在座位上观察了玩具小汽车的前面、侧面和后面,还可以从什么位置去观察呢?
生:把玩具小汽车拿起来,就可以从下面观察。
师:你真会想办法!现在请小组长拿起玩具小汽车,其余同学从下面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车的底盘。
生2:我看到了车的四个轮子。
……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我坐的位置不同,看到车的形状也不同。
生2:我发现要看清玩具小汽车的样子,可以从它的前面、后面、侧面和下面去观察。
生3:观察的角度不一样,看到东西的形状也不一样。
……
师:对!同一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如果要看清物体的全貌,该怎么办?
生1:把几个面都看一看。
生2:可以转一圈看。
师:你们的办法都不错!
(三)应用拓展:小摄影师――连线――模拟――游戏
1. 小摄影师
师:刚才同学们观察很仔细,下面我们放松一下。假如我们现在给一个同学照相,请同学们用手做相机,如果这个同学站的符合要求,你们就说“咔嚓”,好不好?
(学生很兴奋,师请一男生上讲台,其他学生跃跃欲试。)
师:照侧面相。(男生侧面面向全体,其他学生举起双手,说“咔嚓”。)
师:正面相。(男生面向全体,其他学生举起双手,说“咔嚓”。)
……
2. 看图连线
师:同学们摄影师当得不错,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
(课件出示“练一练”第1,2题,学生很顺利地说出准确答案。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点击连线。)
师:这两道题没有难住你们,有信心做下一道题吗?
3. 看到的茶壶是什么样子的
师:各小组取出茶壶,要求把茶壶把正对黑板。请同学们坐在座位上认真观察桌面上的茶壶,把你看到的形状用一个动作表示出来。
(学生纷纷根据看到的茶壶形状,用肢体模仿。)
师:(问一生)你为什么这么做?
生:我看到茶壶把在左边,就左手叉腰;茶壶嘴在右边,右手就向右伸出去。
师:(问一生)你的动作怎么和他相反呢?
生:我看到的茶壶嘴在左边,茶壶把在右边,我就向左伸左手,右手叉腰。
师:(指一生)你又为什么这么做呢?(模仿学生两手合十前伸的动作。)
生:我只能看到茶壶嘴,看不到茶壶把,我就这样做!(说完又做了双手合十向前伸的动作。)
师:同学们做的动作和回答都很精彩!淘气、笑笑也在观察茶壶。(课件显示第13页第3题)他们看到的各是哪幅图画,请同学们先小组讨论,再在书上连线。
(学生讨论后在书上连线,集体反馈、订正。)
4. 游戏:看图找位置
师:同学们练习完成得很好,下面我们做一个游戏。老师为每组准备了一个玩具和一个配套的信封。现在请各组小组长把玩具正面对着教室黑板在桌上放好,组里的每个成员都从信封里抽一张图片,当老师说“开始”,你再看图片上玩具是什么样子的,再迅速找到相应的位置。记住:不许转动玩具!看谁找得又快又对!
(学生按要求放好玩具,抽出图片。“开始”的口令发出后,学生看图片,找相应的位置。学生找到位置后,各组汇报游戏情况。)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师: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想给自己留什么作业?
……
〖教学反思〗
本课以观察学生熟悉的小汽车、茶壶、玩具等物体为线索,引导学生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一致的。因此,本课教学的着眼点主要放在“趣”“实”“活”三个方面。
首先,我创设了“猜一猜,它是谁”的问题情境,从一开课就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为什么刚开始猜的时候,我们不敢确定谁猜的对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在“猜”中思考,在思考中产生求知的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之中。
“趣”还体现在换位置观察小汽车、当“小小摄影师”为同学“照相”、用肢体语言模仿茶壶是什么样子的、看图找位置游戏等多个环节,这既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充分展现了数学的魅力,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
深入挖掘教材,“遵循而有所立”,是设计本课的指导思想;怎样既让学生真正觉得“有趣、好玩、有新意”,又使这节课的知识技能目标落到实处,是本课教学所极力追求的目标。在课堂上如何更科学有效地组织合作学习、开展数学活动,以及如何适当把握本册“观察物体”中学生发散的“度”,还有待进一步思考、改进。
〖案例点评〗
这节课,教师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的教学思想。
首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由实物到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注重学生的感知体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采用逐步渗透、深化、螺旋上升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其次,三个学生围桌而坐的座位排列形式,使桌上物体自然形成了前面、侧面及后面的三个方位,使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小组合作学习与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恰如其分。
再有,“玩中学”让学生乐此不疲。问题情境的导入、探究新知和应用拓展的各项活动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参与热情,使生成的课堂真正地做到生活化、趣味化、活动化,平实自然,充分体现教者动态的、开放的、务实的教学理念。
小学数学一年教案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二)过程与能力目标
综合运用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性质、前n项和公式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
进一步熟悉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的理解、推导及应用.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相关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2.数学思想方法:错位相减,分类讨论,方程思想
3.练习题:
求和:
二、探究
1.等比数列通项an与前n项和Sn的关系?
{an}是等比数列其中.
练习:
若等比数列{an}中,则实数m=.
2.Sn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则是等比数列.
解:设等比数列首项是,公比为q,①当q=-1且k为偶数时,不是等比数列.
∵此时,=0.
(例如:数列1,-1,1,-1,…是公比为-1的等比数列,S2=0)
②当q≠-1或k为奇数时,=
=
=
()成等比数列.
评述:①注意公比q的各种取值情况的讨论,②不要忽视等比数列的'各项都不为0的前提条件.
练习:
①等比数列中,S10=10,S20=30,则S30=70.
②等比数列中,Sn=48,S2n=60,则S3n=63.
3.在等比数列中,若项数为2n(n∈N*),S偶与S奇分别为偶数项和与奇数项和,则q.
练习:
等比数列{an}共2n项,其和为-240,且奇数项的和比偶数项的和大80,则公比q=2.
综合应用:
例1:设等比数列{an}的公比为q,前n项和为Sn,若成等差数列,则q的值为-2.
解:
.
例2:等差数列{an}中,a1=1,d=2,依次抽取这个数列的第1,3,32,…,3n-1项组成数列{bn},求数列{bn}的通项和前n项和Sn.
解:由题意an=2n-1,故
Sn=b1+b2+…+bn
=2(1+3+32+…+3n-1)-n
=3n-n-1.
三、课堂小结:
1.{an}是等比数列其中.
2.Sn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则一定是等比数列.
3.在等比数列中,若项数为2n(n∈N*),S偶与S奇分别为偶数项和与奇数项和,则.
四、课外作业:
1.阅读教材第59~60.
2.《习案》作业十八.
小学数学一年教案9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二)过程与能力目标
1.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其获取思路;
2.会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前n项和有关的问题.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1.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理解、推导及应用.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等比数列的定义.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3.{}成等比数列=q(,q≠0)≠0
4.性质:若m+n=p+q,二、讲解新课:
(一)提出问题:关于国际相棋起源问题
例如:怎样求数列1,2,4,…262,263的各项和?
即求以1为首项,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的前64项的和,可表示为:
①2②
由②—①可得:
这种求和方法称为“错位相减法”,“错位相减法”是研究数列求和的一个重要方法.
(二)怎样求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
公式的`推导方法一:
一般地,设等比数列它的前n项和是
由得
∴当时,①或②
当q=1时,公式的推导方法二:
由定义,由等比的性质,即(结论同上)
围绕基本概念,从等比数列的定义出发,运用等比定理,导出了公式.
公式的推导方法三:
===
(结论同上)
“方程”在代数课程里占有重要的地位,方程思想是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数学思想,利用方程思想,在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搭起桥梁,使问题得到解决.
(三)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当时,①或②当q=1时,思考:什么时候用公式(1)、什么时候用公式(2)?
(当已知a1,q,n时用公式①;当已知a1,q,an时,用公式②.)
三、例题讲解
例1:求下列等比数列前8项的和.
小学数学一年教案10
教学内容课本第105—106页。
教学目标
巩固8、7、6加几的计算,培养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培养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念凑十法的口诀表。
2.口算:8+57+69+76+8
二.指导练习
1.完成可课本105页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讲评。
提问:第一个算式中,第二个加数和得数的变化,让学生懂得:一个加数不变,和随着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
2.完成课本105页的`第2题。
(1)让学生看图,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内容。
(2)从画面上看,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条件?
(3)根据两个条件,你可以提什么问题?
(4)学生自己列式计算,全班讲评。
3.完成课本105页的第4题和106页的第8题。
看图,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学生叙述后,列式,计算。讲评时,要求学生说一说问什么这样列式?
4.比赛,看谁算得快。(完成课本106页得第5题)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并对个别题目进行提问,你是怎样算得?
5.游戏。(完成课本106页的第6题)
一部分同学拿算式,4个同学拿得数。
6.完成课本106页的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小学数学一年教案11
教学目标
1.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1)正确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了解公比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了解等比中项的概念;
(2)正确认识使用等比数列的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等比数列的首项、公比、项数及指定的项;
(3)通过通项公式认识等比数列的性质,能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2.通过对等比数列的研究,逐步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品质.
3.通过对等比数列概念的归纳,进一步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习惯,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等比数列是另一个简单常见的数列,研究内容可与等差数列类比,首先归纳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导出通项公式,进而研究图像,又给出等比中项的概念,最后是通项公式的应用.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和对通项公式的认识与应用,教学难点在于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①与等差数列一样,等比数列也是特殊的数列,二者有许多相同的性质,但也有明显的区别,可根据定义与通项公式得出等比数列的特性,这些是教学的重点.
②虽然在等差数列的学习中曾接触过不完全归纳法,但对学生来说仍然不熟悉;在推导过程中,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分析猜想能力;第一项是否成立又须补充说明,所以通项公式的推导是难点.
③对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综合研究离不开通项公式,因而通项公式的灵活运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建议
(1)建议本节课分两课时,一节课为等比数列的概念,一节课为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应用.
(2)等比数列概念的引入,可给出几个具体的例子,由学生概括这些数列的相同特征,从而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也可将几个等差数列和几个等比数列混在一起给出,由学生将这些数列进行分类,有一种是按等差、等比来分的,由此对比地概括等比数列的.定义.
(3)根据定义让学生分析等比数列的公比不为0,以及每一项均不为0的特性,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对比等差数列的表示法,由学生归纳等比数列的各种表示法. 启发学生用函数观点认识通项公式,由通项公式的结构特征画数列的图象.
(5)由于有了等差数列的研究经验,等比数列的研究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只需把握课堂的节奏,作为一节课的组织者出现.
(6)可让学生相互出题,解题,讲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等比数列的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推导并掌握通项公式.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类比、归纳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的归纳及通项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
教学方法
讨论、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给出以下几组数列,将它们分类,说出分类标准.(幻灯片)
①-2,1,4,7,10,13,16,19,…
②8,16,32,64,128,256,…
③1,1,1,1,1,1,1,…
高一数学等比数列前n项和022
小学数学一年教案12
教学目标
1.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上体会数的意义,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数数、读数、写数,初步体会数序的含义.
教学重点
正确数出物体的个数.
教学难点
正确书写数字.
教具、学具
数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一)引入
教师谈话:开学这几天,你认识了几个新朋友?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1.同学之间互相介召、互相说.
2.指名回答.
教师提问:有认识一位新朋友的吗?谁认识了两位新朋友?有更多的吗?
这2个新朋友是谁?
教师谈话:有一位小朋友叫淘气,他也认识了一位新朋友笑笑.有一天,淘气
请笑笑到家里做客.
(二)出示主题图
教师提问
1.看到这幅图,你想说些什么?
2.他们在玩些什么玩具?请你数一数,说一说.引导学生说出图上的物体数量.
(学生:他们在玩玩具,有5个积木、4辆汽车、3个皮球等等)
同时也激发学生数数、用数的积极性.)
二、尝试探索.
(一)教师提问
1.你是怎样知道这些物体的数量的?(数出来的)
2.你是怎样数的?(一个一个的数、两个两个的数)
(二)指名数一数.说一说.
1.小组讨论:你认为怎样数数比较好?为什么?
思考:如果有更多的物体,又可以怎样数数呢?
(三个三个的数、五个五个的数、十个十个的'数)
2.小组合作:数出铅笔盒里文具的个数.(指名展示,全班交流.)
3.如果你想请你的新朋友到家里做客,你准备怎样做?
学生1:我准备拿2个洋娃娃请好朋友玩.
学生2: 我准备拿4辆小汽车请好朋友玩.
(三)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刚才同学们准备了那么多的玩具,你们真是一个好客的小主人.同时我也听出来了,你们说出了许多数量是1 、2、3、4、5的物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教师板书:玩具 (1、2、3、4、5)
(四)指导书写.
教师谈话:我们会数出数量是1、2、3、4、5的物体,这些数该怎么写呢?谁会写 1 ? 2怎么写?
(指名板书)
教师提问:你们觉得他们写的怎么样?那么怎样写才能写的又漂亮又规范呢?
出示田字格及示范字
教师提问:看到这些字你有什么感觉?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练习怎么写的.(生描示范字,师巡视指导.)
(五)比较数序.
1.看图数数.
教师谈话:淘气和笑笑玩的高兴及了,妈妈给他们准备了一些水果.
出示水果图
教师提问:都有那些水果?各有多少个?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明确:1、3、5叫单数,2、4叫双数.
2.比一比.
什么水果最多?什么最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4.数序
教师谈话:2个好朋友刚吃过水果,动画片开始了.
出示火车图
教师提问:他们在干什么?淘气说老虎在第一节,笑笑说熊猫排第一节,他们谁说的对?小松鼠在第几节?大象呢?
1.本节课,让学生在经历数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感悟一些数数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力求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提供学生参与学习的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增强了应用意识,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
2.数学的学习不仅在课上、课下,也不应该局限于教师的引与学生的主动探索,还应该利用恰当时机进行拓展.如数数的方法,以及单数与双数的概念,教师巧妙的设计,把他们引入课堂,通过做游戏的形式,使学生感悟、理解,同时也为今后的加减法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小学数学一年教案13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较多,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并且学懂、学透是本节课学习的目标。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有如下特点:
1.注重教学内容的循序渐进。
虽然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较多,但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根据教材的安排,先教学整十数的读写,再教学一般数的读写,然后是特殊数的读写,最后是100的读写。这样由浅入深,由一般到特殊,有梯度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既轻松又有一定的挑战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注重发挥教具的作用。
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直观地理解数位的意义,将摆小棒与拨计数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熟练地操作小棒和计数器,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合作学习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计数器
学生准备小棒标有计数单位的计数器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出示一捆和一根小棒:谁能说说这是多少根小棒,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2.请学生在计数器上表示11这个数,再说说自己的想法。
3.请学生写出11这个数,再说说自己是怎样写的`。
4.导入新课:上学期我们借助小棒和计数器认识了20以内的数,今天我们继续借助小棒和计数器来认识100以内的数。
设计意图:复习用小棒和计数器表示20以内数的方法,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36页例3情境图。
(1)观察一下图中有几种颜色的纽扣,数一数每种颜色的纽扣各有多少粒,数完后汇报交流。
(黄色纽扣有四十粒,绿色纽扣有二十七粒,粉色纽扣有三十三粒)
师:这些数都比20要大,又是100以内的数,该怎样写呢?又该怎样读呢?我们这节课就来探究一下。(板书课题:100以内数的读写)
(2)尝试用小棒和计数器表示40,然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40这个数用小棒怎样表示?用计数器呢?
学生操作后进行展示。
(3)讨论40的写法和读法。
师:根据我们以往的写数和读数的经验,你认为40该怎样读写呢?
引导学生先说出40的组成,然后分别说出40的写法和读法。
(40是由4个十组成的,应该在十位上写4,个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读作:四十)
师:能用刚才的方法在计数器上表示70吗?能写出来并读一读吗?
(学生操作后交流、订正)
小学数学一年教案14
【背景介绍】:
根据新课程标准,为了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学得有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力求体现新课改革的理念,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给学生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轻松;力求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认识图形》是继“认识立体图形”之后的一个教学内容。学生在上节课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我主要采取观察讨论法和实验操作法,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并且融观察、实验、操作、交流、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为一体,引导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
【案例描述】:
片断一:动手操作,感受新知。
师:你能不能把这些图形请在白纸上呢?
生:能!
师:老师请你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积木,用它的一面在纸上画一个图形。
学生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积木,用它的一面在纸上画一个图形。
师:小朋友们动作真快啊!现在请你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你画了个什么图形,好吗?
生互说。
(出示图形屋)
师:看,这里有什么?
生:屋子。
师:是谁的屋子呢?
生1:长方形。
生2:正方形。
生3:圆形。
生4:三角形。
师:嗯,真好!这些屋子真漂亮啊,你想不想让你画的图形住到这么漂亮的家里去呢?
生:想!
师:那就请你自己上来帮它们找到自己漂亮的家。
生分小组上来,为画好的图形在黑板上找到自己的家。
师: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找对了家?我们来看看这间漂亮房子里是不是住的全是长方形呢?
生:是的!
师:这个呢?都是什么图形啊?
生:正方形。
师:这间屋子呢?
生:全是圆形。
师:我们再来看看最后一间漂亮房间,它们找对了吗?
生:对了。
片断二:自主探索,发现特征。
师:看,老师手里有个信封,你们知道里面住着谁吗?
生:不知道。
师:那你想不想知道啊?
生:想。
师:请小组长拿出打开信
小学数学一年教案15
【教学目标】
1、结合数的认识,学生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的计算。
2、巩固数的组成概念,渗透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渗透加法交换律。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算理,掌握各种不同口算方法。
【教学具准备】
主题图、课件,计时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新授铺垫。
1、看看谁最棒。
3个十和2个一组成()
5个十和8个一组成()
28里面有()个十()个一
46里面有()个十()个一
65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2、认识整十数
10、20、30、40、50、60、70、80、90、
[通过“数的组成”和“认识整十数”这部分的复习,为下面学习“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进行必要的铺垫。]
3、揭题:整十数加一位数相应的减法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教师创设情境。
(1)过渡:同学们最近的表现特别好,老师决定买一些本子作为奖品奖给大家,大家说好不好?
(2)课件显示购买情景,售货员阿姨先拿给了3包,也就是3个十是30本,又拿给了2本。
(3)提问: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1:一共买了多少本?
生2:一共花了多少钱?
(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出“一共买了多少本?”的问题进行板书。给能根据这一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的都加以鼓励。)
[通过课件展示将学生带入生动的生活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经常思考、提问的意识。]
2、解决30+2和2+30。
(1)师:如果想知道“老师一共买了多少本练习本?”,应该怎样计算?
(2)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30+2=32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请学生说说是怎样想才得到30+2等于32的?
(3)同桌交流讨论:30+2=32对吗?同桌两人商量一下,看看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到的知识算一算。
(4)汇报算法:①接数法:30接着数2个,就是32,所以30+2=32。
②拨计数器:先在十位上拨3颗珠子,再在个位上拨3颗珠子,就是32。 ③数的组成:3个十和2个一组成32。
(5)优化算法:大家想的方法很多也很好,那你觉得这几种方法中,哪种方法用起来最方便?
引导学生说出:算30+2,用数的组成计算最方便。
[使学生理解列出30+2是依据加法的`含义,将30和2合起来,而计算30+2的结果,则是依据百以内数的组成,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32。]
(6)问:“要求一共多少本?还可以怎样列加法算式?”
教师板书:2+30=
学生说算法,并得出结果。
(7)观察30+2=32和2+30=32,你发现了什么?
师:是的,30+2=32和2+30=32的结果是相等的,只是30和2交换了一下位置而已,这是我们以后将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
随练。看同学们学的这么好,下面我们进行一次小小的比赛,好不好?谁能用数的组成口算出下面的算式,加油吧!还有小奖品等你呢!
20+5= 60+4= 3+50= 2+40=
3、解决32—2=和32—30=。
(1)师:刚才老师如果把2本奖给了同学,那老师还剩多少本呢?应该怎样计算?
(2)学生口答,教师板书:32—2=30。
问:你能告诉大家是怎样计算的吗?
(32里面有3个十和2个一,去掉2个一还剩3个十,就是30;还可以想加法算减法,因为30+2=32,所以32—2=30等等。)
(3)如果老师拿走3包,还剩几本?你打算怎么解决?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32—30=2
(32里面有3个十和2个一,去掉3个10还剩2个一,就是2;还可以想加法算减法,因为30+2=32,所以32—2=30等等。)
随练:70+8= 78—70= 78—8= 5+70= 75—5= 75—70=
三、闯关练习
过渡:聪聪看到大家表现的很好,想领着你们做一个闯关游戏,愿意吗?
第一关:出示口算题
第二关:出示一图四式题。
第三关:出示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今天我们学的什么知识?
(口算)对,我们学的是整十数加一位数和几十几减几这样的减法,整十数加一位数,就是把整十数和一位数合起来;几十几减一位数,就是在这几十几里去掉一位数。
【小学数学一年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小学一年级的教案12-21
小学一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02-13
数学小学一年级上册教案01-06
小学一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10-23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精选)04-10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04-08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05-21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下》教案06-07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05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