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23 09:20:38 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实用的语文教案9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推荐)实用的语文教案9篇

语文教案 篇1

  【我的发现】

  这是一项引导同学自主发现组词规律的练习,重点引导同学探索和发现两组词,虽一字之差,但词性和词意却大不相同。教学时要放手让同学去观察、议论、鼓励同学发表个人见解,从而使同学体验发现的快乐,感受汉语的丰富。引导发现时不必用准确的术语来表述,同学用自身的话大致说清词语之间的关系即可。

  过程建议:

  1、读一读,辨一辨,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拓展延伸,加强积累。你还能说出这样的词语吗?

  饮水──( ) 录音──( )

  电影──( ) 会议──( )

  【日积月累】

  这局部包括三项内容:“读读认认”、“我会填”和“我会读”。其中“读读认认”是让同学巩固反义词,并通过反义词识字,加强积累。“我会填”是八个偏正式短语,要求同学在搭配词语中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对词语的意思,教师不必作过多的解释。“我会读”目的是积累古诗词,受到保守文化的熏陶。

  〖读读认认

  过程建议:

  1、同学借助拼音读读不认识的字,仔细观察每组里两个字之间有什么关系。

  2、运用自身发现的规律,再读这些字,交流识字方法。

  3、采取多种游戏方式说反义词。

  4、拓展练习:生活中你还发现有哪些这样的反义词?

  〖我会填

  过程建议:

  1、回忆所学课文,小组内交流,找出可以搭配的词语。

  2、全班交流,启发同学说说还可以填什么词语,鼓励大家发表不同意见。

  3、选择自身喜欢的.短语说一句或几句话,教师鼓励创新。

  创设情景说话:风光秀丽的黄山__________;

  络绎不绝的汽车__________。

  〖我会读

  过程建议:

  1、同学借助拼音自读诗歌。

  2、练习给诗配画:你觉得该画什么?(有条件的还可以看录像)

  3、创设情境,让同学进行对读或扮演读。

  4、欣赏民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口语交际】

  这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夸家乡”,是对本组专题的深化和延伸。可与综合性学习活动结合起来进行,也可以与展示活动同时进行。课前要让同学联系学过的课文,自身通过观察、咨询或查阅资料,了解家乡有哪些风景名胜、物产、名人以和家乡近年来有哪些变化等等,培养同学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交际准备:

  同学搜集的关于家乡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把同学分成若干交际小组。

  过程建议:

  1、汇报展示、讨论交流:

  ⑴ 展示并向同学介绍自身搜集到的有关家乡的资料(文字、绘画、照片等)。同学间相互交流资料内容和获取经过。

  ⑵ 把内容相近的归为一个组,互相交流,说说对对方资料的看法和感受。

  2、充沛“对话”,夸夸家乡:

  ⑴ 小组合作或派代表用自身喜欢的形式向全班介绍自身眼中的家乡。其他组可向介绍者提问或作补充说明。

  ⑵ “导游”“推销员”介绍自身搜集的资料和知道的情况,“游客”提问,“导游”“推销员”解答。

  3、写一写:

  ⑴ 把自身介绍的内容和口语交际中听到的有关内容加以综合,组成一段夸夸家乡的话写下来。也可以给自身画的画或照的照片配上一段话,还可以用连环画的形式写话。

  ⑵ 写好后读一读,再和同伴交流、分享。

  【展示台】

  本次“展示台”以爱祖国、爱家乡为主题,内容和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材举了两个例子,一是在词语接龙游戏中展示自身积累的词语,二是展示自身收集的反映家乡变化的照片。教学时,可利用教材中学习伙伴的话激发同学展示的兴趣和愿望,充沛展示自身各方面的才干和学习效果。

  1、让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题目进行词语接龙练习,看哪组接得长。

  2、教师再选择两个词语让同学用“开火车”的形式做词语接龙游戏。 如“生活”“美好”。

  3、展示反映家乡变化的照片开自身画的画。办一期夸家乡的专栏。

  4、展示、交流在《葡萄沟》一课后安排同学们准备的其他资料或学习效果。

  【宽带网】

  这次“宽带网”是对本组专题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展示了我国民族和行政区划的知识。其目的一是让同学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在服饰、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有自身的鲜明特点;二是让同学通过查阅地图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划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理位置。

  1、演示局部民族图片或录像,创设情境:你知道画面上的人是哪个民族的吗?你是根据什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展示自身找到的资料,说一说自身知道的民族的生活习惯,并说说是怎样了解到的。

  3、出示“中国地图”,找一找你所在的省、市。

  4、从地图上找到四个直辖市和两个特别行政区。

  5、同桌互相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个省在什么地方。

  6、欣赏《爱我中华》歌曲,激发同学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精练性、音乐性的特点。

  2、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3、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4、掌握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

  二.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和教学目标2

  三.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设想:以朗读帮助理解,在熟读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积累的生物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音乐美,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再品析语言,了解这首诗的主要手法,理解其作用。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诗歌,整体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本文是一首科学诗,以诗的形式介绍科学知识,我们来探讨一下,到底介绍了哪些知识?

  二、检查预习:

  a)检查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的读音和含义。

  b)检查朗读情况。

  三、老师朗诵,要求学生注意音节的停顿,语调的变化。

  四、学生朗读诗歌,探讨问题:

  a)诗歌主要写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b)诗歌的主体部分是哪几节?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诗的主体部分的主要内容?

  c)人们认识自然界的演变过程中,化石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d)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五、抽学生朗读,教师作适当指导。

  六、组织学生探讨问题,明确答案。

  a)这首诗主要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b)诗歌的主体部分是3—6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化石重现了一个逝去万载的令人神往而奇幻的生物进化世界。

  c)化石起到了保存物种生命信息的作用。

  七、布置作业:

  a)抄写课后词语。

  b)朗读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诗歌,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了解诗歌的主要手法,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教学步骤:

  一、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诗的第一节连用了四个反问句,有什么作用?诗行中提到的几个“最早的生物”依次是指什么?(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

  2、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3、请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一下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

  二、再读诗歌,品味语言:

  1、诗歌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各举一例,并说明作用。

  2、诗歌的语言讲究含蓄,包含的内容却很丰富,分析下列句子的言外之意。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化石引起人们想象出生物进化的历程)

  b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化石证明了世界是物质的)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化石能够记录生命演化的历程)

  三、三读诗歌,总结诗歌的内容、特点。

  四、拓展阅读:艾青的《鱼化石》

  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三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领会运用比 喻的妙处。

  4.培养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预习】

  1.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1)注音:

  峰峦 一霎间 点缀 绫纱

  弥漫 晕头转向 月晕 崩塌

  (2)释义:

  峰峦: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征兆:

  崩塌:

  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

  (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句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 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并在课本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3)设计一种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

  4.在文中圈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或者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结合全文理解其的含义。

  【学习过程】

  一、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展示预习

  2.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 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二 、重点研讨

  1.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2.本文是一篇介绍科 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 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 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达标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鱼鳞( ) (2)峰峦( ) (3)一霎间( ) (4)冰雹( ) (5)弥漫( ) (6)圆弧 ( )

  2、“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 千,变化无常。”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 者又是如何来展示云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

  三、课后作业

  1.练习:一、二、

  2.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3.收集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积累成语,感受祖国语言的多姿多彩。

  2.读背名人名句,养成搜集、运用名人名句的习惯。

  3.能自己或合作制作习作集,并能有所创造地进行设计、美化。增强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写作的自信心。

  4.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出自己的感受,注意分段表述;能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5.自主阅读,旁批读中的感受,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感悟语言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1彼鸭名联。

  2彼鸭、整理自己喜欢或同学认为精彩的习作。

  3彼鸭、阅读描写运动会的习作。

  教学时间

  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读成语,不懂的借助工具书了解其意思。

  2.这些成语中带点字的意思有什么特点?

  3.试着运用这些成语。

  二、语海拾贝

  1.读名联,重在学生自主阅读,积累名言名句,不必逐个讲解,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师生交流释疑。

  2.熟读成诵,积累名言。

  3.交流自己积累的名联。

  三、互动平台

  1.师:本单元的4篇课文充满着智慧,给我们的人生很多启迪,你学了之后都受到什么启发?四人小组交流。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读后受到的启发,同一篇课文让学生补充说一说受到的不同的启发。

  4.师总结:是啊!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与时间赛跑,与人合作、资源共享,希望同学们把受到的启发落实到行动上,老师期待着你们的成果!

  四、综合性学习

  1.设计习作集封面。

  (1)根据搜集的习作,给习作集确定一个主题,取一个好听的名字。

  (2)小组交流如何设计一个美观、大方、有创意的习作集封面,组长记录设计方案。

  (3)全班交流设计方案,根据小组交流的方案自选喜欢的动手制作习作集封面。

  (4)小组合作,讨论互助。

  2.展示习作集封面。

  3.评选最佳习作集。

  4.全班展示最佳习作集,观摩学习。

  五、习作百花园

  1.激发兴趣,明确要求。

  (1)激发学生习作的愿望:播放近期学校举行的`运动会的画面,教师配上热情洋溢的旁白,用活动的气氛感染学生,产生写作的愿望。

  (2)让学生自己阅读习作要求,教师相机点拨,帮助理清习作要点。

  2.引导学生选择习作素材:选择运动会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场景在小组里说一说。

  3.全班交流:各小组推荐讲得最好的同学在班上讲一讲,以启发思路。

  4.教师提供描写运动会比赛场面的精彩片段大家欣赏,集体评议,进一步明确写作要求。

  5.自主习作,鼓励创新。

  6.同学之间相互修改习作。

  7.自我修改完善。

  8.赏析写得好的文章,激励表扬。习作批阅完后,选出在选材、语言等方面较好的习作,供大家评议,再点评、总结、表扬。

  六、自主阅读园地

  1.自主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2.抽学生说一说阅读要求,教师总结强化、明确要求。

  3.自读文章,旁批读中的感悟,特别关注文章的语言描写突出了人物哪些特点。

  4.同桌交流。

  5.全班交流。

  6.说说故事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

  7.选择你喜欢的方式,积累好词佳句,可以背诵、摘抄等。

  8.拓展:课外阅读《三国演义》,进一步了解故事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要点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二、课前预习内容

  ㈠文言基础知识

  A.语音

  盍(hé) 诲(huì) 裘(qíu) 敝(bì) 肱(gōng) 少(shào)者怀之

  智者乐(yaò)山 ,仁者乐(yaò)水 知者乐(lè),仁者寿。

  B.通假字

  ①可谓好学而已(已:通“矣”)

  ②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

  C.重点字词

  ①就有道而正焉(正:使自己的道德行为得到修正,使动用法)

  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动用法,使……安逸;使……信任自己,使……得到关怀和爱护)

  ③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勤快) 回虽不敏(敏:聪敏、聪明)

  ④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秉赋、人生的责任与义务等多层含义)

  ⑤是智也(是:代词,这)

  ⑥盍各言其志(盍:何不)

  ⑦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炫耀;施:表白)

  ⑧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

  ⑨小人长戚戚(长:总是,常常;戚戚:忧愁,哀伤)

  ⑩一日克己复礼(一日:一旦,表示假设关系)

  D.本课中所涉及的成语与格言。

  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③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⑤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⑥克己复礼

  ⑦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E.重点虚词:

  主要是“于”、“而”、“之”、“且”,请学生针对原文,选择例句自己归纳其用法。

  ㈡学生根据注释,依此翻译节选各则,并思考每一则所反映的儒家的思想是什么,体会孔子思想的博大与深邃。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代有名的宰相赵普曾经对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更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这个意思。

  (二)检查学生预习内容。

  (三)孔子、《论语》简介

  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四)文本内容讲析;

  1.“学而”篇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读解】:此则讲的是好学的态度、表现与要求。君子可以不求食饱、不求食好,居住环境不追求舒适,居住环境较好的话会有一种依赖性,会对个人修养道德没有帮助,反而使自己变得很懒惰;做事和工作都要勤劳、敏捷、认真,而且要小心说话,俗话说得好“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能让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样。

  孔子认为好学,要学业精通,就必须勤奋。学会居安思危,这样就可以算是孔子所提倡的那样。这句话可谓与我们现代人的追求是反过来的,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给大家的教育,就是要读好书才能有好职业,不断拿学位才能有好的生活、“娶(嫁?)美女(帅哥?)买房买车”。

  这也是现实的,能拿在手里的;但这并不是说孔夫子古板、落后,而是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我们的一生,终究是精神生命的一生,物质追求和感官享受终究有限,而精神的升华才是人生的最终之道。外在的追求会导致冲突紧张而又矛盾的一生,精神的升华却会呈现心理的平安与人生的顺遂。我们并不是要把两方面对立起来,而是要把重心放平衡,人生就有无限的宽裕,而物质的追求,实在会让生命总是紧张而烦恼。

  2.“为政”篇

  原文:“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子曰:“由(子路)!我教诲你的知道了吗?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句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啊!”

  【读解】:这一则讲的是人的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分为了几个阶段,真可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地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在不断的学习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孔子学习如饥似渴,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自己,“入太庙,每事问”。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孔子以学习为乐,并对学习有很深的体会。

  后一则强调了要正确的估量自己,不夸耀,不虚伪,人要有自知之明。

  3.“公冶长”篇

  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孔子说(子: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盍:何不)”子路说:“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衣[轻]裘:泛指衣服。“轻”字为衍文,是因《论语雍也》中有“衣轻裘”而误衍。“裘”:本指皮衣。共:动词:指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敝之:指把车马、衣裘用破,用坏。敝:使动用法。憾:抱怨)。”颜渊说:“(我)想的不是夸耀自己的好处(伐:夸耀),不夸大自己的功劳(施:表白)。”

  子路说:“愿意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说:“老年人,使他们安逸;平辈的人(朋友),使他们信任我;年轻人,使他们归依我。”(安、信、怀:都作使动词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朋友”、“少者”。安:安逸。怀:归依)

  解读:本章写的是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以言“志”为题,讨论怎样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为具体内容简短的一段对话。

  提出对处理“老、中、轻”三代人的人际关系的原则,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新时期,尊老敬老、真诚守信、关心青少年成长,已成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4.“雍也”篇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先生说:“知道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以之为乐。” 先生说:“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智者活跃,仁者沉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读解】: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 后一段话,充满了辩证法,也是孔子对人的个性的深刻体悟,很能给人启迪。“山的沉稳,水的灵动”,也许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可缺少,也许,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智者或者仁者,但是作为目标来追求,人生就会更加有意义。

  5.“述而”篇

  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经常心绪不宁。”

  【读解】: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所以心胸宽广坦荡;小人患得患失,忙于算计,又每每庸人自扰,疑心他人算计自己,所以经常陷于忧惧之中,心绪不宁。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6.“颜渊”篇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视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仁。孔子说:“抑制自己,履行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归向仁。实行仁,全凭自己,难道凭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的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现象不看,不合礼的声音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颜回虽然迟钝,也要求实行这些话。”

  【读解】:这一则,孔子论述“仁”,强调克制私欲,用礼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侧重强调了个人的修身。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从这则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对老师所学的信服,也可以看出师生关系的和谐。应该说,讲究自我表现约束,用一定的社会规范来调适自己的行为与语言,提高个人修养,使人与人的关系和谐,这种思想是值得提倡的。

  7.“季氏”篇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依衰,戒之在得。”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需要戒除的事情:少年时候,血气还没有固定,要戒除的是女色;等到壮年时,血气正旺盛,要戒除的是争斗;等到老了的时候,血气已经衰落了,要戒除的是贪欲。”

  【读解】:这一则,孔子从人生的三个阶段,强调了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少年戒女色,壮年要成熟稳重,做事情要凭借理智,要三思而后行;老年要淡泊,不可以贪婪。应该说,孔子说这些的出发点,还是“礼”的规范。这则对我们今天加强个人修养,很有启迪意义。

  (此环节教学预设说明:翻译可以交给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点拨;然后对于各则语录所反映的思想,让学生自由讨论,教师也参与到其中,形成师生探讨互动的课堂气氛!)

  (五)学习《论语》意义。

  1.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论语》则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经典。

  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及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论语》则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经典。

  虽然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家学说成了被打倒的对象,但是儒家某些思想仍然在我们的生活里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尽管西方文化一直在向我们这个东方古老的国家不断渗透,国人中受其影响甚众,但国学作为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汉学不断成为世界各国学术界要了解和研究的对象,今年就有许多国家兴办了孔子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宣扬国学,宣扬儒家文化,有效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文逐渐兴起,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确是靠了边,试问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国学了解多少?如果不在青年人中大力宣扬国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地传承,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象世界其他古老文明一样灭亡,就是因为文化传承起了很大的作用。

  现在重提国学教育,宣扬儒家文化,就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虽然今天我们不可能把儒家思想和著作作为教育的主要部分,但至少要了解,相信通过了解,我们一定有所收获。

  四、课后作业

  1.背诵几则你最喜爱的论语。

  2.抄写熟记词语并翻译全文。

  3.预习《老子五章》。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准确翻译课文第二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准确翻译课文第二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准确翻译课文第二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直接引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送东阳马生序》

  二、展示学习目标(幻灯片)

  准确翻译课文第二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三、准确翻译课文第二段

  (一)自学文本

  1.出示自学指导(幻灯片):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自己的文言积累翻译课文,将重点词语的理解批注到书上,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做上标记。10分钟后我们,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看谁翻译得更准确。

  2.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二)质疑答疑。 学生质疑,学生答疑,学生解答不了的老师点拨。

  师问:有没有翻译不了的词、句?

  生答。

  (三)交流研讨。

  1.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

  重点词语:(板书)

  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穷冬:隆冬。 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舍:这里指学舍书馆。 支:通“肢” 媵人:这里指服侍的人。 汤:热水。

  沃灌:浇洗。 衾:被子。 寓逆旅:住在旅店。逆旅,旅店。

  被: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缨:帽带。 腰:腰佩。腰,用作动词。 容臭: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緼袍敝衣 :破旧的衣服。緼,旧絮,敝 破 。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懂得文中小动物的做法是不对的,我们应该保护小树,保护环境。

  4、让学生懂得树是人类的好朋友。

  教学重点: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让学生明白树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它。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表演法

  教学准备:让学生准备小动物的头饰。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辅助手段

  一、导课

  小朋友小黄牛栽了一棵小椿树,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它长的怎么样?组织教学听录音用课文内容的录音

  二、教学认读生字

  1、指导学生记“嫩、攀、醉”

  2、学生的讨论结果。

  3、让学生借助拼音读认读生字。

  4、小组讨论你准备怎样记这些字。

  三、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哪里见过这个字。

  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

  指导书写1、学生说一说。

  2、学生自己哪种方法好。

  3、给生字组词。生字卡片

  四、初读课文教师纠正学生读错的地方。

  1、让学生自己试着读课文。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板书设计:一片树叶

  哟漂欣赏味滋接伙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辅助手段

  一、精读课文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学生个别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课文录音

  二、理解课文内容

  让学生说说小兔子、小猴子、小熊在走过小椿树时是怎么做的。

  课后回顾:

  这课文易于朗读和表演,我在课堂上充分的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每个小动物心情。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你觉的他们做的对不对,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课堂气氛很活跃。

语文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27个词语的意思;能写出“平滑、清晰、费事、凹进”等词语的反义词。

  2、知道镜子的简单历史,并能复述。

  3、初步了解世界文化的发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镜子发展的历史。

  教学难点:理解制镜技术为什么会不断发展。

  三、教学准备

  1.有关课文的录音、镜子。

  2.收集有关镜子的材料。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会读写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2、初步了解镜子的发展史,了解世界文化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

  1.引题。

  (1)说说我国古代有哪些发明。

  (2)揭题,我国历史悠久,青铜镜也是我国发明的',后来镜子制作技术不断发展。出示课题18镜子小史。

  (3)导入:镜子的发展史到底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学课文。

  二.初读感知。

  (1)听课文录音,思考:初读了课文,你对镜子的发展史增加了怎样的了解?你能用箭头表示出来吗?

  板示:()一()一()一()一()

  (2)到交流反馈。

  (平静的湖面)一(青铜镜)一(水银玻璃镜)一(镀银玻璃镜)一(镀铝玻璃镜)

  3.学习字词。

  (1)自学,指出易错的音和形。

  (2)交流。

  音:粘在玻璃上。

  形:漆一膝趴一扒锡一踢粘一沾

  (3)出示词语:

  习惯梳头然而估计普遍轰动

  购买工艺平滑均匀清晰耐用

  (4)完成《作业本》(2)中的作业。

  4、研读课文。

  (1)你还想通过学习更深入地了解什么?

  (要点:每一种镜子分别是怎么样的?为什么会这样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的?)

  (2)师导入:一种事物适应了当时的需要,它就产生了;而后,又因为使用中发现了缺点,要用更好的事物取而代之。所以,我们研究镜子的发展,实际上就是研究每一阶段镜子的优点和缺点。

  (3)自读课文,围绕刚才的问题,划出有关的语句。

  (4)四人小组交流评议(每人主讲一个阶段镜子的优、缺点)。

  (5)交流反馈。

  (6)练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镜子发展的原因。

  5.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向好友介绍镜子的历史。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设计】

  1、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对象及课时】

  初中二年级、一课时。

  【教学手段】

  实物投影、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教师讲解总结。

  【教学方法】

  激趣法。

  【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

  向学生介绍古希腊“特洛伊木马”的故事,了解什么是入侵者进而提出什么是生物入侵者的概念。

  二、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正字音

  三、转入正文学习,主要通过以下问题的解决来完成教学重点(问题由实物投影展出)

  形式:学生自由讨论找出问题答案,教师加以总结归纳。

  问题一: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答案:课文第一段。

  问题二:本文向我们还介绍了哪些内容?

  答案:本文还讲了生物入侵者带来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所采取的相应措施。

  四、了解课文内容后,进而探究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明确:

  1、使用了逻辑顺序 作用: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2、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五、教师总结全文

  明确:这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它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者以及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生态现象的高度警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提高我们的环保意识以及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六、板书设计

  引出话题: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第一段

  摆出现象:生物入侵者与非生物入侵者的介绍。 第2~4段

  《生物入侵者》 探究原因:新鲜水果、蔬菜贸易,跨国宠物贸易。 第5段

  揭示态度:两种不同态度(截然相反)。 第6~7段

  采取措施:通过议案、成立部门。 第8段

  七、作业

  抄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推荐)实用的语文教案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下册教案12-14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教案(经典)11-06

[精选]语文教案09-05

(精选)语文教案08-15

在线咨询

(推荐)实用的语文教案9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推荐)实用的语文教案9篇

语文教案 篇1

  【我的发现】

  这是一项引导同学自主发现组词规律的练习,重点引导同学探索和发现两组词,虽一字之差,但词性和词意却大不相同。教学时要放手让同学去观察、议论、鼓励同学发表个人见解,从而使同学体验发现的快乐,感受汉语的丰富。引导发现时不必用准确的术语来表述,同学用自身的话大致说清词语之间的关系即可。

  过程建议:

  1、读一读,辨一辨,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拓展延伸,加强积累。你还能说出这样的词语吗?

  饮水──( ) 录音──( )

  电影──( ) 会议──( )

  【日积月累】

  这局部包括三项内容:“读读认认”、“我会填”和“我会读”。其中“读读认认”是让同学巩固反义词,并通过反义词识字,加强积累。“我会填”是八个偏正式短语,要求同学在搭配词语中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对词语的意思,教师不必作过多的解释。“我会读”目的是积累古诗词,受到保守文化的熏陶。

  〖读读认认

  过程建议:

  1、同学借助拼音读读不认识的字,仔细观察每组里两个字之间有什么关系。

  2、运用自身发现的规律,再读这些字,交流识字方法。

  3、采取多种游戏方式说反义词。

  4、拓展练习:生活中你还发现有哪些这样的反义词?

  〖我会填

  过程建议:

  1、回忆所学课文,小组内交流,找出可以搭配的词语。

  2、全班交流,启发同学说说还可以填什么词语,鼓励大家发表不同意见。

  3、选择自身喜欢的.短语说一句或几句话,教师鼓励创新。

  创设情景说话:风光秀丽的黄山__________;

  络绎不绝的汽车__________。

  〖我会读

  过程建议:

  1、同学借助拼音自读诗歌。

  2、练习给诗配画:你觉得该画什么?(有条件的还可以看录像)

  3、创设情境,让同学进行对读或扮演读。

  4、欣赏民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口语交际】

  这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夸家乡”,是对本组专题的深化和延伸。可与综合性学习活动结合起来进行,也可以与展示活动同时进行。课前要让同学联系学过的课文,自身通过观察、咨询或查阅资料,了解家乡有哪些风景名胜、物产、名人以和家乡近年来有哪些变化等等,培养同学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交际准备:

  同学搜集的关于家乡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把同学分成若干交际小组。

  过程建议:

  1、汇报展示、讨论交流:

  ⑴ 展示并向同学介绍自身搜集到的有关家乡的资料(文字、绘画、照片等)。同学间相互交流资料内容和获取经过。

  ⑵ 把内容相近的归为一个组,互相交流,说说对对方资料的看法和感受。

  2、充沛“对话”,夸夸家乡:

  ⑴ 小组合作或派代表用自身喜欢的形式向全班介绍自身眼中的家乡。其他组可向介绍者提问或作补充说明。

  ⑵ “导游”“推销员”介绍自身搜集的资料和知道的情况,“游客”提问,“导游”“推销员”解答。

  3、写一写:

  ⑴ 把自身介绍的内容和口语交际中听到的有关内容加以综合,组成一段夸夸家乡的话写下来。也可以给自身画的画或照的照片配上一段话,还可以用连环画的形式写话。

  ⑵ 写好后读一读,再和同伴交流、分享。

  【展示台】

  本次“展示台”以爱祖国、爱家乡为主题,内容和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材举了两个例子,一是在词语接龙游戏中展示自身积累的词语,二是展示自身收集的反映家乡变化的照片。教学时,可利用教材中学习伙伴的话激发同学展示的兴趣和愿望,充沛展示自身各方面的才干和学习效果。

  1、让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题目进行词语接龙练习,看哪组接得长。

  2、教师再选择两个词语让同学用“开火车”的形式做词语接龙游戏。 如“生活”“美好”。

  3、展示反映家乡变化的照片开自身画的画。办一期夸家乡的专栏。

  4、展示、交流在《葡萄沟》一课后安排同学们准备的其他资料或学习效果。

  【宽带网】

  这次“宽带网”是对本组专题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展示了我国民族和行政区划的知识。其目的一是让同学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在服饰、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有自身的鲜明特点;二是让同学通过查阅地图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划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理位置。

  1、演示局部民族图片或录像,创设情境:你知道画面上的人是哪个民族的吗?你是根据什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展示自身找到的资料,说一说自身知道的民族的生活习惯,并说说是怎样了解到的。

  3、出示“中国地图”,找一找你所在的省、市。

  4、从地图上找到四个直辖市和两个特别行政区。

  5、同桌互相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个省在什么地方。

  6、欣赏《爱我中华》歌曲,激发同学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精练性、音乐性的特点。

  2、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3、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4、掌握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

  二.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和教学目标2

  三.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设想:以朗读帮助理解,在熟读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积累的生物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音乐美,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再品析语言,了解这首诗的主要手法,理解其作用。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诗歌,整体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本文是一首科学诗,以诗的形式介绍科学知识,我们来探讨一下,到底介绍了哪些知识?

  二、检查预习:

  a)检查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的读音和含义。

  b)检查朗读情况。

  三、老师朗诵,要求学生注意音节的停顿,语调的变化。

  四、学生朗读诗歌,探讨问题:

  a)诗歌主要写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b)诗歌的主体部分是哪几节?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诗的主体部分的主要内容?

  c)人们认识自然界的演变过程中,化石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d)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五、抽学生朗读,教师作适当指导。

  六、组织学生探讨问题,明确答案。

  a)这首诗主要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b)诗歌的主体部分是3—6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化石重现了一个逝去万载的令人神往而奇幻的生物进化世界。

  c)化石起到了保存物种生命信息的作用。

  七、布置作业:

  a)抄写课后词语。

  b)朗读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诗歌,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了解诗歌的主要手法,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教学步骤:

  一、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诗的第一节连用了四个反问句,有什么作用?诗行中提到的几个“最早的生物”依次是指什么?(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

  2、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3、请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一下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

  二、再读诗歌,品味语言:

  1、诗歌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各举一例,并说明作用。

  2、诗歌的语言讲究含蓄,包含的内容却很丰富,分析下列句子的言外之意。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化石引起人们想象出生物进化的历程)

  b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化石证明了世界是物质的)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化石能够记录生命演化的历程)

  三、三读诗歌,总结诗歌的内容、特点。

  四、拓展阅读:艾青的《鱼化石》

  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三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领会运用比 喻的妙处。

  4.培养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预习】

  1.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1)注音:

  峰峦 一霎间 点缀 绫纱

  弥漫 晕头转向 月晕 崩塌

  (2)释义:

  峰峦: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征兆:

  崩塌:

  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

  (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句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 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并在课本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3)设计一种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

  4.在文中圈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或者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结合全文理解其的含义。

  【学习过程】

  一、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展示预习

  2.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 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二 、重点研讨

  1.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2.本文是一篇介绍科 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 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 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达标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鱼鳞( ) (2)峰峦( ) (3)一霎间( ) (4)冰雹( ) (5)弥漫( ) (6)圆弧 ( )

  2、“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 千,变化无常。”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 者又是如何来展示云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

  三、课后作业

  1.练习:一、二、

  2.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3.收集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积累成语,感受祖国语言的多姿多彩。

  2.读背名人名句,养成搜集、运用名人名句的习惯。

  3.能自己或合作制作习作集,并能有所创造地进行设计、美化。增强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写作的自信心。

  4.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出自己的感受,注意分段表述;能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5.自主阅读,旁批读中的感受,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感悟语言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1彼鸭名联。

  2彼鸭、整理自己喜欢或同学认为精彩的习作。

  3彼鸭、阅读描写运动会的习作。

  教学时间

  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读成语,不懂的借助工具书了解其意思。

  2.这些成语中带点字的意思有什么特点?

  3.试着运用这些成语。

  二、语海拾贝

  1.读名联,重在学生自主阅读,积累名言名句,不必逐个讲解,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师生交流释疑。

  2.熟读成诵,积累名言。

  3.交流自己积累的名联。

  三、互动平台

  1.师:本单元的4篇课文充满着智慧,给我们的人生很多启迪,你学了之后都受到什么启发?四人小组交流。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读后受到的启发,同一篇课文让学生补充说一说受到的不同的启发。

  4.师总结:是啊!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与时间赛跑,与人合作、资源共享,希望同学们把受到的启发落实到行动上,老师期待着你们的成果!

  四、综合性学习

  1.设计习作集封面。

  (1)根据搜集的习作,给习作集确定一个主题,取一个好听的名字。

  (2)小组交流如何设计一个美观、大方、有创意的习作集封面,组长记录设计方案。

  (3)全班交流设计方案,根据小组交流的方案自选喜欢的动手制作习作集封面。

  (4)小组合作,讨论互助。

  2.展示习作集封面。

  3.评选最佳习作集。

  4.全班展示最佳习作集,观摩学习。

  五、习作百花园

  1.激发兴趣,明确要求。

  (1)激发学生习作的愿望:播放近期学校举行的`运动会的画面,教师配上热情洋溢的旁白,用活动的气氛感染学生,产生写作的愿望。

  (2)让学生自己阅读习作要求,教师相机点拨,帮助理清习作要点。

  2.引导学生选择习作素材:选择运动会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场景在小组里说一说。

  3.全班交流:各小组推荐讲得最好的同学在班上讲一讲,以启发思路。

  4.教师提供描写运动会比赛场面的精彩片段大家欣赏,集体评议,进一步明确写作要求。

  5.自主习作,鼓励创新。

  6.同学之间相互修改习作。

  7.自我修改完善。

  8.赏析写得好的文章,激励表扬。习作批阅完后,选出在选材、语言等方面较好的习作,供大家评议,再点评、总结、表扬。

  六、自主阅读园地

  1.自主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2.抽学生说一说阅读要求,教师总结强化、明确要求。

  3.自读文章,旁批读中的感悟,特别关注文章的语言描写突出了人物哪些特点。

  4.同桌交流。

  5.全班交流。

  6.说说故事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

  7.选择你喜欢的方式,积累好词佳句,可以背诵、摘抄等。

  8.拓展:课外阅读《三国演义》,进一步了解故事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要点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二、课前预习内容

  ㈠文言基础知识

  A.语音

  盍(hé) 诲(huì) 裘(qíu) 敝(bì) 肱(gōng) 少(shào)者怀之

  智者乐(yaò)山 ,仁者乐(yaò)水 知者乐(lè),仁者寿。

  B.通假字

  ①可谓好学而已(已:通“矣”)

  ②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

  C.重点字词

  ①就有道而正焉(正:使自己的道德行为得到修正,使动用法)

  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动用法,使……安逸;使……信任自己,使……得到关怀和爱护)

  ③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勤快) 回虽不敏(敏:聪敏、聪明)

  ④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秉赋、人生的责任与义务等多层含义)

  ⑤是智也(是:代词,这)

  ⑥盍各言其志(盍:何不)

  ⑦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炫耀;施:表白)

  ⑧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

  ⑨小人长戚戚(长:总是,常常;戚戚:忧愁,哀伤)

  ⑩一日克己复礼(一日:一旦,表示假设关系)

  D.本课中所涉及的成语与格言。

  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③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⑤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⑥克己复礼

  ⑦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E.重点虚词:

  主要是“于”、“而”、“之”、“且”,请学生针对原文,选择例句自己归纳其用法。

  ㈡学生根据注释,依此翻译节选各则,并思考每一则所反映的儒家的思想是什么,体会孔子思想的博大与深邃。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代有名的宰相赵普曾经对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更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这个意思。

  (二)检查学生预习内容。

  (三)孔子、《论语》简介

  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四)文本内容讲析;

  1.“学而”篇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读解】:此则讲的是好学的态度、表现与要求。君子可以不求食饱、不求食好,居住环境不追求舒适,居住环境较好的话会有一种依赖性,会对个人修养道德没有帮助,反而使自己变得很懒惰;做事和工作都要勤劳、敏捷、认真,而且要小心说话,俗话说得好“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能让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样。

  孔子认为好学,要学业精通,就必须勤奋。学会居安思危,这样就可以算是孔子所提倡的那样。这句话可谓与我们现代人的追求是反过来的,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给大家的教育,就是要读好书才能有好职业,不断拿学位才能有好的生活、“娶(嫁?)美女(帅哥?)买房买车”。

  这也是现实的,能拿在手里的;但这并不是说孔夫子古板、落后,而是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我们的一生,终究是精神生命的一生,物质追求和感官享受终究有限,而精神的升华才是人生的最终之道。外在的追求会导致冲突紧张而又矛盾的一生,精神的升华却会呈现心理的平安与人生的顺遂。我们并不是要把两方面对立起来,而是要把重心放平衡,人生就有无限的宽裕,而物质的追求,实在会让生命总是紧张而烦恼。

  2.“为政”篇

  原文:“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子曰:“由(子路)!我教诲你的知道了吗?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句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啊!”

  【读解】:这一则讲的是人的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分为了几个阶段,真可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地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在不断的学习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孔子学习如饥似渴,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自己,“入太庙,每事问”。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孔子以学习为乐,并对学习有很深的体会。

  后一则强调了要正确的估量自己,不夸耀,不虚伪,人要有自知之明。

  3.“公冶长”篇

  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孔子说(子: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盍:何不)”子路说:“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衣[轻]裘:泛指衣服。“轻”字为衍文,是因《论语雍也》中有“衣轻裘”而误衍。“裘”:本指皮衣。共:动词:指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敝之:指把车马、衣裘用破,用坏。敝:使动用法。憾:抱怨)。”颜渊说:“(我)想的不是夸耀自己的好处(伐:夸耀),不夸大自己的功劳(施:表白)。”

  子路说:“愿意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说:“老年人,使他们安逸;平辈的人(朋友),使他们信任我;年轻人,使他们归依我。”(安、信、怀:都作使动词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朋友”、“少者”。安:安逸。怀:归依)

  解读:本章写的是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以言“志”为题,讨论怎样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为具体内容简短的一段对话。

  提出对处理“老、中、轻”三代人的人际关系的原则,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新时期,尊老敬老、真诚守信、关心青少年成长,已成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4.“雍也”篇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先生说:“知道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以之为乐。” 先生说:“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智者活跃,仁者沉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读解】: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 后一段话,充满了辩证法,也是孔子对人的个性的深刻体悟,很能给人启迪。“山的沉稳,水的灵动”,也许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可缺少,也许,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智者或者仁者,但是作为目标来追求,人生就会更加有意义。

  5.“述而”篇

  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经常心绪不宁。”

  【读解】: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所以心胸宽广坦荡;小人患得患失,忙于算计,又每每庸人自扰,疑心他人算计自己,所以经常陷于忧惧之中,心绪不宁。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6.“颜渊”篇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视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仁。孔子说:“抑制自己,履行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归向仁。实行仁,全凭自己,难道凭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的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现象不看,不合礼的声音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颜回虽然迟钝,也要求实行这些话。”

  【读解】:这一则,孔子论述“仁”,强调克制私欲,用礼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侧重强调了个人的修身。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从这则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对老师所学的信服,也可以看出师生关系的和谐。应该说,讲究自我表现约束,用一定的社会规范来调适自己的行为与语言,提高个人修养,使人与人的关系和谐,这种思想是值得提倡的。

  7.“季氏”篇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依衰,戒之在得。”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需要戒除的事情:少年时候,血气还没有固定,要戒除的是女色;等到壮年时,血气正旺盛,要戒除的是争斗;等到老了的时候,血气已经衰落了,要戒除的是贪欲。”

  【读解】:这一则,孔子从人生的三个阶段,强调了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少年戒女色,壮年要成熟稳重,做事情要凭借理智,要三思而后行;老年要淡泊,不可以贪婪。应该说,孔子说这些的出发点,还是“礼”的规范。这则对我们今天加强个人修养,很有启迪意义。

  (此环节教学预设说明:翻译可以交给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点拨;然后对于各则语录所反映的思想,让学生自由讨论,教师也参与到其中,形成师生探讨互动的课堂气氛!)

  (五)学习《论语》意义。

  1.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论语》则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经典。

  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及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论语》则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经典。

  虽然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家学说成了被打倒的对象,但是儒家某些思想仍然在我们的生活里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尽管西方文化一直在向我们这个东方古老的国家不断渗透,国人中受其影响甚众,但国学作为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汉学不断成为世界各国学术界要了解和研究的对象,今年就有许多国家兴办了孔子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宣扬国学,宣扬儒家文化,有效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文逐渐兴起,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确是靠了边,试问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国学了解多少?如果不在青年人中大力宣扬国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地传承,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象世界其他古老文明一样灭亡,就是因为文化传承起了很大的作用。

  现在重提国学教育,宣扬儒家文化,就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虽然今天我们不可能把儒家思想和著作作为教育的主要部分,但至少要了解,相信通过了解,我们一定有所收获。

  四、课后作业

  1.背诵几则你最喜爱的论语。

  2.抄写熟记词语并翻译全文。

  3.预习《老子五章》。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准确翻译课文第二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准确翻译课文第二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准确翻译课文第二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直接引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送东阳马生序》

  二、展示学习目标(幻灯片)

  准确翻译课文第二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三、准确翻译课文第二段

  (一)自学文本

  1.出示自学指导(幻灯片):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自己的文言积累翻译课文,将重点词语的理解批注到书上,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做上标记。10分钟后我们,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看谁翻译得更准确。

  2.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二)质疑答疑。 学生质疑,学生答疑,学生解答不了的老师点拨。

  师问:有没有翻译不了的词、句?

  生答。

  (三)交流研讨。

  1.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

  重点词语:(板书)

  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穷冬:隆冬。 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舍:这里指学舍书馆。 支:通“肢” 媵人:这里指服侍的人。 汤:热水。

  沃灌:浇洗。 衾:被子。 寓逆旅:住在旅店。逆旅,旅店。

  被: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缨:帽带。 腰:腰佩。腰,用作动词。 容臭: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緼袍敝衣 :破旧的衣服。緼,旧絮,敝 破 。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懂得文中小动物的做法是不对的,我们应该保护小树,保护环境。

  4、让学生懂得树是人类的好朋友。

  教学重点: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让学生明白树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它。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表演法

  教学准备:让学生准备小动物的头饰。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辅助手段

  一、导课

  小朋友小黄牛栽了一棵小椿树,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它长的怎么样?组织教学听录音用课文内容的录音

  二、教学认读生字

  1、指导学生记“嫩、攀、醉”

  2、学生的讨论结果。

  3、让学生借助拼音读认读生字。

  4、小组讨论你准备怎样记这些字。

  三、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哪里见过这个字。

  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

  指导书写1、学生说一说。

  2、学生自己哪种方法好。

  3、给生字组词。生字卡片

  四、初读课文教师纠正学生读错的地方。

  1、让学生自己试着读课文。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板书设计:一片树叶

  哟漂欣赏味滋接伙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辅助手段

  一、精读课文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学生个别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课文录音

  二、理解课文内容

  让学生说说小兔子、小猴子、小熊在走过小椿树时是怎么做的。

  课后回顾:

  这课文易于朗读和表演,我在课堂上充分的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每个小动物心情。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你觉的他们做的对不对,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课堂气氛很活跃。

语文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27个词语的意思;能写出“平滑、清晰、费事、凹进”等词语的反义词。

  2、知道镜子的简单历史,并能复述。

  3、初步了解世界文化的发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镜子发展的历史。

  教学难点:理解制镜技术为什么会不断发展。

  三、教学准备

  1.有关课文的录音、镜子。

  2.收集有关镜子的材料。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会读写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2、初步了解镜子的发展史,了解世界文化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

  1.引题。

  (1)说说我国古代有哪些发明。

  (2)揭题,我国历史悠久,青铜镜也是我国发明的',后来镜子制作技术不断发展。出示课题18镜子小史。

  (3)导入:镜子的发展史到底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学课文。

  二.初读感知。

  (1)听课文录音,思考:初读了课文,你对镜子的发展史增加了怎样的了解?你能用箭头表示出来吗?

  板示:()一()一()一()一()

  (2)到交流反馈。

  (平静的湖面)一(青铜镜)一(水银玻璃镜)一(镀银玻璃镜)一(镀铝玻璃镜)

  3.学习字词。

  (1)自学,指出易错的音和形。

  (2)交流。

  音:粘在玻璃上。

  形:漆一膝趴一扒锡一踢粘一沾

  (3)出示词语:

  习惯梳头然而估计普遍轰动

  购买工艺平滑均匀清晰耐用

  (4)完成《作业本》(2)中的作业。

  4、研读课文。

  (1)你还想通过学习更深入地了解什么?

  (要点:每一种镜子分别是怎么样的?为什么会这样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的?)

  (2)师导入:一种事物适应了当时的需要,它就产生了;而后,又因为使用中发现了缺点,要用更好的事物取而代之。所以,我们研究镜子的发展,实际上就是研究每一阶段镜子的优点和缺点。

  (3)自读课文,围绕刚才的问题,划出有关的语句。

  (4)四人小组交流评议(每人主讲一个阶段镜子的优、缺点)。

  (5)交流反馈。

  (6)练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镜子发展的原因。

  5.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向好友介绍镜子的历史。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设计】

  1、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对象及课时】

  初中二年级、一课时。

  【教学手段】

  实物投影、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教师讲解总结。

  【教学方法】

  激趣法。

  【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

  向学生介绍古希腊“特洛伊木马”的故事,了解什么是入侵者进而提出什么是生物入侵者的概念。

  二、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正字音

  三、转入正文学习,主要通过以下问题的解决来完成教学重点(问题由实物投影展出)

  形式:学生自由讨论找出问题答案,教师加以总结归纳。

  问题一: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答案:课文第一段。

  问题二:本文向我们还介绍了哪些内容?

  答案:本文还讲了生物入侵者带来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所采取的相应措施。

  四、了解课文内容后,进而探究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明确:

  1、使用了逻辑顺序 作用: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2、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五、教师总结全文

  明确:这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它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者以及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生态现象的高度警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提高我们的环保意识以及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六、板书设计

  引出话题: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第一段

  摆出现象:生物入侵者与非生物入侵者的介绍。 第2~4段

  《生物入侵者》 探究原因:新鲜水果、蔬菜贸易,跨国宠物贸易。 第5段

  揭示态度:两种不同态度(截然相反)。 第6~7段

  采取措施:通过议案、成立部门。 第8段

  七、作业

  抄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