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小学微课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微课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微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读会写“窖、泯、厄、禀告、皎洁、风韵”等字词。
2.理解、积累“审美、闲适、慧心、落难、心旷神怡、得失之患、险象迭生”等词语。
3.了解寓言的特点,准确理解、概括寓意。
4.学习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并简要概括,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5.体会寓意,培养应对财富和不幸的审美心态和坚韧意志。
教学重点
复述;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寓言得失相依的哲理美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白兔和月亮》对人类的讽刺意味和《落难的王子》的奇妙构思。
教学方法
1.朗读法。作为文学体裁之一的寓言故事,内容大多涉及人生道理,带有劝喻或讽刺意味,《白兔和月亮》主题词是“得失之患”,《落难的王子》的感悟是厄运能使性格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寓言故事情节,体会寓意的表达。
2.自读与点拨结合法。所选寓言两则,故事精短,构思奇妙且含意隽永。运用合作研讨解决阅读理解中的疑难问题,准确把握寓意。
3.延伸积累法。搜集整理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培养战胜困难的坚韧意志。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英国哲人培根说过“幸运并非没有恐惧和烦恼;厄运也决非没有安慰和希望”。一只先前心旷神怡地赏月的白兔,一旦拥有了月亮却紧张不安心痛如割,一位先前极为脆弱的王子,遭遇凶险的厄运却能勇敢地承受不被打倒。周国平的《人生寓言》将为我们阐解如何去应对幸运和厄运这人生的两大难题。
二、寓言及作者简介
1.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起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2.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三、初读课文,理清生字词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慧心:原是佛教用语,指能够领悟佛理的心,今泛指智慧。
风韵:优美的姿态神情。
险象迭生:(di)
金窖(jio)
泯(mn):灭,丧失。
落难:遭遇灾难,陷入困难。
厄运():不幸的命运。
得失之患: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闲适:清闲安逸。
四、感悟课文
学习《白兔和月亮》
1.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以下述生词为提示,请学生复述这个寓言故事。注意复述故事的语气。
审美心旷神怡闲适险象迭生得失之患慧心未泯
2.概括文章内容:
(心旷神怡)赏月——得月——(紧张不安)赏月——还月
给赏月前加一个修饰语,从课文中找。
3.白兔的心情为什么会有前后的`变化?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得失之患)
4.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学习《落难的王子》
1.用“天哪,太可怕了......”这句话为提示复述课文内容。
2.“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在我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提示]这句话表现了一个旁观者对不幸者的叹息。第一次是王子对天灾人祸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对王子落难而言;第三次是后人对“我”遭受厄运而言。这是叹息者未经磨难的一种虚妄的假设。(其实未必如此,假如灾难真的落到了人们的头上,谁也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揭示了它在现实中的普遍性。
3.你认为这样的“厄运”,对王子来说,是好还是坏?
厄运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
五、学完这两篇短文,你有什么话想说呢?
请学生当堂写下来,再请几个学生上黑板书写。
六、出示名言警句:
苦难磨炼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富勒《至理名言》)
厄运中满怀希望,在好运中不忘忧虑,这样便能泰然担待祸福。(贺拉斯《歌集》)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板书:
心旷神怡地赏月
白兔和月亮转诸神之王赏赐
主题词:得失之患折转折
紧张不安心痛如割请求撤消
落难的王子:寓意: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坚强起来
小学微课教案2
一、教学目标:
观察、活动、交流,初步理解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能区别几个和第几个。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1、出示排队买票图,谈话,图上有几个人?他们在干什么?
2、数一数有帽子的小男还孩排在第几?无帽子排第几?
2、排第2是谁?第5是谁?
3、游戏:寻找宝物
教师将一个金苹果藏在8个盒子里的第1个,叫学生寻找
教师将一个金雪梨藏在8个盒子里的'第4个,叫学生寻找
教师将一个金钥匙藏在8个盒子里的第7个,叫学生寻找
4、游戏:表演“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将孙悟空及各种妖怪的头饰摆成一行,让学生选。
5、游戏(买东西)
将各种要买的东西排成一行,选一选你要买什么东西。
(一)想一想做一做:1—5题。
(二)你能说一句带有几和第几的话吗?在我们身边找一找。
(三)本节你知道了什么?要求学生互相说一说,再交流。
教后记:1学生基本上能掌握几和第几的定义
2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用几和第几说活
3通过三个游戏使学生巩固掌握几和第几的定义
小学微课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4、5的分解与组成,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培养学生有序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3、渗透相对性的观点。
学习重点:掌握4、5的.分解与组成,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学习难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准备:小圆片、小棒、幻灯机、纽扣
预设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一起做个游戏好吗?老师手里有4颗纽扣,把4颗纽扣分成两份,猜一猜,左手里有几颗?教师把右手放在身后。
学生猜,猜对的回答是根据什么猜的。那么为什么猜不对呢?
二、新授:
1、质疑:那么有什么方法玩这个游戏才能正确知道答案一定是正确的呢?(学生讨论,说自己的想法)
从而引入要把数分解。
2、动手分一分:教师出示4个圆片,把4个圆片作为一个整体,把它分成两份,每份都有圆片,有哪些分法呢?(学生动手分一分,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分法)
3、汇报学习情况:指名学生上来摆一摆
学生边摆边说,4可以分成几和几
4、动动脑:说说自己还有什么方法来分数(如用手势、用事物表示等)
5、引导学生将图片抽象成数字,4可以由几和几组成?
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6、再一次玩刚才的游戏,指名回答。(答案有多种,体现学法多样化)
7、读一读:4的分解式,边读边做手势
(想一想,如果先说部分,再说整体应该怎么说?)
8、玩猜一猜游戏:教师两只手分别拿纽扣,让学生看见其中一只手里的数目,并告诉学生总数,猜一猜另一只手里有几颗纽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9、自学5的分解式: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按照学习4的分解过程,可按照:摆一摆,说一说,写一写,读一读的学习方法学习。
10、汇报学习情况:要求每组都要说一说
三、练习:
1、师生拍手说数的组成,同桌两人做这样的拍手练习
2、做课本做一做及的练习,再指名回答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小学微课教案4
一、预习指导
1.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言,重点理解“诗歌是跳舞,散文是走路”这个说法的含义,并试着想一想还有什么类似的比喻,可以说明诗歌与散文的差别,比如“写字”与“书法”的区别等。
2.学生大声诵读《老虎》一诗,直接感受诗歌铿锵的节奏,思考诗人运用了怎样的句式,形成了这种节奏效果。
二、作品讲解
1.介绍诗人布莱克的生平(见参考资料),可以侧重于布莱克诗人之外的画家身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绘画特征。
2.分析此诗的艺术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相同疑问句式的不断重复,形成了一种密集的、追问的节奏;色彩的对比、反差,更鲜明地呈现了老虎的形象;诗歌速度、节奏的变化,使得紧张中有松弛。
3.这首诗在理解上有一个难点,是它的宗教背景,诗人实际上借用了“上帝创造世界”的观念,“老虎”的创造者,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圣经》中创造万物的上帝形象,尤其是“不就是造羊的把你也造了?”这一句,更是说明了这一点。羔羊与老虎,是典型的基督教意象,它们虽然是对立的象征──羔羊,代表善良、温顺,老虎则代表野性、暴力──但都是上帝的造物,了解这一背景,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诗的内涵。讲解这首诗的宗教背景,可给学生介绍《圣经》中“创世纪”的故事。
4?围绕“老虎”形象展开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作为诗人想像的产物,“老虎”象征了什么。无论在语言的节奏上,还是在老虎的刻画上,这首诗都有一种强烈的`可感性,但诗人书写的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形象,他更多地是书写一种主观的想像,亦真亦幻,恰恰是这首诗的神奇之处。老虎,作为一种清晰可感的幻象,作为一种内涵丰富的象征,直接就是生命创造、反抗激情的化身。
三、扩展与比较
以“动物”为吟咏的主题,是一个重要的诗歌类型。写“老虎”,古今中外也有很多名作,可以挑选其中的一些作品,如牛汉《华南虎》、博尔赫斯《老虎的黄金》与布莱克的《老虎》进行比较
小学微课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先介绍人物后叙事的记叙方法。
2、了解“之”在课文中的指代对象。掌握“咨、矜、睨、颔、忿”等5个字。
3、初步学会利用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归纳中心思想。
4、感受“熟能生巧”这个道理,并在学习中勤学苦练。
二、教学重点
1、“之”字的指代意义;利用关键词语归纳中心。
三、教学难点
1、领会先介绍人物后叙事的记叙方法。
四、教学课时: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
2、掌握“咨、矜、睨、颔、忿、谥、酌、杓”等字的音和形;理解“当世无双、十中八九、自矜、熟能生巧”等词语的意义。
3、了解了解先介绍人物后叙事的.记叙方法
(二)教学过程。
1、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人他是当时公认的文坛领袖,是一个在散文、诗、词各方面都成就卓著的作家。他团结和培养了许多著名的作者,领导了北宋的xxx运动。
“唐宋八大家”: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和苏辙。
2、检查预习要求。
注音:尧咨(zī)自矜(jīn)家圃(pǔ)睨之(nì)
颔之(hán)忿然(fèn)酌油(zhuó)
3、全文,注意句读,注意句中停顿。讲读第一段
思考:①故事中先出现的陈尧咨这个人物有何特点?为什么要先概括他的特点?
明确:善射;自矜(在讲到“当世无双”时可以用“举世无双”、“首屈一指”、“无与伦比”进行对比。
②卖油翁是怎么观射的?他观射时的神态说明了什么?
明确:睨之,久而不去,微颔。说明略表赞许的同时又感到美中不足。
③小结:这一段简介人物,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原因,这个原因就是陈尧咨对自己的箭术的评价和卖油
翁对他的评价明显有差距,有矛盾。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了解先介绍人物后叙事的记叙方法
2、归纳本文的中心和协作特点
(二)教学过程
1、讲读第二段
①这段文字从冲突的发展过程来看,可以分成几个回合?
第一个回合:“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连续发问,咄咄逼人,表现出强烈的自矜、自傲。而卖油翁沉着招架,淡淡回答:“无他,但手熟尔。”轻描淡写却底气十足。
第二个回合:卖油翁轻描淡写的话更有损陈尧咨的自信自矜心理,于是引出问与答的第二个回合。
陈尧咨忿然作色:“尔安敢轻吾射!”火冒三丈,出语狂敖。而卖油翁心平气和,用自己数十年的练就的绝技来教育陈尧咨。
从“我亦”二字中可以看出,卖油翁并未因自己的绝技二自满自夸。
第三个回合:陈尧咨在事实面前服输了。由“忿”到“笑”,说明他对自己的缺点已经有所认识。
②小结:
“卖油翁酌油”这个情节写得曲折有致,人物形象也非常鲜明,究其原因,是因为作者抓住了人物最富有个性的神态、言行来描写。陈尧咨的轻狂自傲,卖油翁的从容稳重跃然纸上了。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归纳本文的中心和协作特点。
2、熟读成诵
3、将本文译写成现代汉语的记叙文。
(二)教学过程
1、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记叙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这件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2、归纳协作特色。
本文短小精悍,作者未发表一点议论,却把道理说得明白生动,引人深思。
3、熟读成诵。
4、译写练习。
六、板书设计
陈尧咨卖油翁
(略)(详)
技艺:善射(十之八九)善酌(堪称绝技)
态度:自矜(浮躁自傲)手熟(从容沉静)
中心:熟能生巧
七、练习辅导:
1、释下面的加点词语:
善射自矜释担微颔发矢无他因曰
2、课后练习三要求解释加点的“之”字。
小学微课教案6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1、例2。
预设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实物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小朋友,今天我们第二次见面了,就是老朋友了,对吗?你知道我这个老朋友喜欢怎样的学生吗?我更喜欢爱提问题的小朋友。你想问我什么呢?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小朋友,刚刚过去的十一长假大家玩得开心吗?你都见到了哪些景色?老师在这里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各地的建筑,大家看他们漂亮吗?那你觉得他们什么地方最漂亮呢?(学生会说出有角)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角。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在我们身边,很多物体上都有角,你能找到吗?小朋友先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小组活动找角)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小朋友真棒,找到的角这么多。
2、教师出示五角星,问:看,老师給大家带来了什么?那你说他为什么叫五角星呢?谁到台前把这五个角指給大家看一看?其实角的规范的指法是这样的,教师示范指角。
好,现在大家用规范的方法,指指你周围物体表面上的角吧。
同桌互相指一指。
谁再到前面指一指你找到的角。
3、那我们知道三角板上有三个角,现在请大家摸一摸这些角,看有什么感觉?闭上眼睛摸一摸。
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这个尖尖的地方就叫做角的顶点。
再摸一摸还有什么感觉?(平平的,滑滑的)
4、那我们摸的时候有尖尖的,滑滑的感觉,你能否借助周围物体表面上的角把它描下来。学生描角。
教师选几份展示。评价。
谁是火眼金睛,这些角里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把你的发现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指名汇报。
都有顶点。
都有两条边。是不是每个角都有两条边呢?师对角图逐一指一指。
5、小朋友观察的真仔细,其实每个角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教师边说边画。连画3个角。你觉得老师画的怎么样?
你发现老师刚才是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现在大家会画了吗?
学生试画。并标出各个部分的名称。
觉得自己画的.很好的请上来給大家看一看,找2、3生。问:你觉得他画的怎么样?好在什么地方?
6、小朋友都会画角了,那现在大家都能当小老师了,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角。
角会判断了,我看大家是不是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看看这些图片中有没有角,它在哪里?
数一数下面两个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7、小朋友想不想做一个角?看哪些小朋友能在一分钟内做完一个角。
做完的小朋友可以帮帮同桌的小朋友。
现在和老师一起玩角,注意用心玩,边玩边观察。来慢慢变大,慢慢变小。
通过刚才玩角,你发现了什么?
现在老师做好了一个角,大家做一个角,比老师的角大。比老师的角小。
和老师的角同样大。
你怎么知道和老师的角就同样大呢?
现在是第3次玩了,请一个小朋友做老师的小助手,谁愿意?小朋友你先做一个角,尽量大。大家都来当评委,看老师做的这个角,谁的的?老师再想想办法,教师把角的边拉长,问:现在呢?再次拉长,问:这次呢?现在你们又发现了什么?(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跟张开的大小有关)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同学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有一个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大家看一看这两个角谁大谁小呢?
2、摆一个角需要几根小棒?3根小棒能摆出多少个角呢?
3、大家通过努力知道了角的许多秘密,现在我们再来做一个小游戏,自己创造一个角,大家有没有信心?(毛线,铁丝,圆形纸片)
把你创造的角贴在黑板上。
评价黑板上的各个角。
你觉得上面这些作品有创意的是哪些?为什么?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其实角的王国里还有很多秘密,以后我们再去探索,好不好?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来自数学网的精品推荐。更多资源请本站其他频道查找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来自数学网的精品推荐。更多资源请本站其他频道查找
小学微课教案7
一、课标要求
2知识与技能:了解离子的概念,并掌握它的形成规律及与原子的区别。
3过程与方法:多采用指导阅读、组织讨论来进行教学,让抽象思维变换为形象思维。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微观想象能力,推倒思维方法。
二、课堂程序
1、复习:⑴回忆在原子中:核电荷数===
⑵分析讨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2、引入:分析11号、17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其最外层电子数特点后印入。
3、新课:
(一)离子的形成
(1)定义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2)表示方法——离子符号
书写要求:先写上元素符号,再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明所带的电荷数,数字前,符号后,是“1”省略不写。
(3)练习书写离子符号:氢离子镁离子铝离子
氟离子氧离子硫离子
(4)离子符号的含义
例:2Mg2+表示
表示
(5)阴、阳离子由于作用而形成电性的化合物,列如:NaCl等。
(二)离子与原子的`比较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概念
电性
表示方法
相互转化
(三)小结:构成物质的粒子有、、。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例: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例:
三、课堂练习P78/1、2
小学微课教案8
【课前寄语】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大家一定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成语来源有很多,有源于口语的,历史故事的,古书中名言警句的摘录或节缩的,外来语等等,其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接触这篇寓言。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2.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描写,理解本文的内容。
3.懂得无所畏惧、敢于而且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貌似强大的东西的深刻道理。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还记得小学学过的“狐假虎威”的.故事吗?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老虎在受了狐狸的欺骗后,觉得自己在众兽面前颜面尽失,千方百计想挽回家族的损失,但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令老虎苦恼不已。有一天,机会终于来了。且看,老虎在《黔之驴》中的表现。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作者与作品
作者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这个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在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了解作品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则。《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作者认为这三首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
3.文体常识
寓言:一种文学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4.字词积累
黔之驴(qián)好事者(hào)庞然大物(páng)远遁(dùn)
益狎(xiá)跳踉(liáng)噬己(shì)慭慭然(yìn)
5.解释加点词语。
(1)庞然大物(巨大的样子)(2)憖憖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3)他日(另外)(4)虎大骇(害怕)
(5)益习其声(渐渐)(6)驴不胜怒(忍受)
(7)计之曰(盘算)(8)技止此耳(本领)
(9)虎因喜(于是)(10)乃去(才)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串译全文: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求: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合上书本后能准确、生动地讲述故事。)
2.文中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分为六个层次,请找出各层次中表明虎的心理的词语。
【交流点拨】第一层写虎被驴这个“庞然大物”所吓住。“以为神”三个字,把老虎的敬畏心理写活了。下面极形象地用“蔽”“窥”“稍”等词,勾画出老虎既好奇,急于想摸底,又害怕的神态。
第二层写虎渐渐出来靠近驴,“憖憖然”写出虎小心谨慎的样子。希望能摸清驴的底细而又小心谨慎的心理。
第三层写虎被驴的叫声吓了一大跳,远远地逃走,以为将要来咬自己了。驴子不仅外形大,而且嗓门大,怪不得虎害怕。但驴的叫声只是它的本能,并没有对虎构成威胁。所以虎来来回回又观察它,感觉它似乎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第四层写虎日久天长,更加熟悉了驴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驴子,在它周围走动,心有余悸,始终不敢向驴进攻。
第五层写虎又渐渐靠近驴子,又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靠、冲撞、冒犯它,来激怒驴子,看看驴还有什么本领。果然,驴禁不住发起怒来,使出了自己的绝招“蹄之”。经过多日的调查研究,虎终于摸清了驴的虚实,自然非常高兴。
第六层写虎吃掉了驴,取得了胜利。这一层写得痛快淋漓。老虎威风大震,“跳踉大阚”,从动作、声音两个方面写出它一往直前的气势,终于把庞然大物的驴吃掉。
步骤三深层探究深入理解
1.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
【交流点拨】因为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
2.虎后来为什么吃掉驴?
【交流点拨】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3.黔驴之技有哪些?驴的如此本领可用一个什么成语表示?
【交流点拨】黔驴之技不过一“鸣”一“蹄”,这两个字生动传神地写出驴在“庞然”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技能;驴的这种本领可用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来表示。
4.怎样概括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
【交流点拨】驴: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装腔作势,借以骇人,虚有其表、实际无能。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恐惧心理;它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一)总结课文
1.本则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交流点拨】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本文意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强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2.归纳妙点
(1)妙在词语运用恰当,特别是动词的使用传神。
(2)妙在心理活动描写,细致逼真,且富于变化。特别是把老虎的心理刻画得一波三折,层次清楚(畏惧——好奇——害怕——怀疑——胆怯——窃喜)。
(3)妙在形象塑造,对比鲜明,相映成趣。明在写虎,暗在写驴,揭示作者创作意图:以虎衬驴,以驴为戒,用寓言形式揭露官僚贵族貌似强大,实则腐败无能的本质(驴被虎吃的角度)。变换一个角度,理解寓言,虎吃掉驴的角度: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表面现象迷惑,只要弄清其本质,认真对待,就一定能战胜它。其它角度:如要坚持不放弃,要知己知彼,不要虚荣和卖弄,要正确估计对手等。
(二)拓展延伸
有人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虽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作者除了讽刺那些徒有外表、实质虚弱无能的人以外,从驴子和老虎身上还分别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1)从老虎身上得到的启示
【交流点拨】①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②要想解决问题,先要了解对方的情况,才能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③要克服畏惧心理;④遇到困难,不应逃避;⑤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勇猛顽强的作风;⑥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表面现象迷惑,应该多观察,透过现象看本质;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⑧不虚荣买弄;⑨正确估计对手;⑩坚持,不放弃。
(2)从驴子身上得到的启示
【交流点拨】①不了解情况,不能轻举妄动;②没有本事,不能逞强;③不能让敌人了解掌握自己的底细;④我们应该掌握文化知识,有了真知识、真本领,才能使自己有立足之地,而且要谦虚;⑤以黔驴的可悲下场,讽刺那些毫无自知之明而自招祸患的人。
板书设计
黔之驴
柳宗元
驴虎
形态:庞然大物——以为神畏驴
声音:鸣——甚恐↓
动作:踢——喜(技止此耳)食驴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八年级语文驴和人的新寓言
五驴和人的新寓言
教学目标
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王小波的人生经历及其作品。
2.通过把握文章语言环境,准确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进而准确深入地体会作品主题。
3.通过朗读训练,引导学生把握作者含蓄、幽默且充满讽刺意味的语言风格。
4.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会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
小学微课教案9
一、设计理念
1、古诗教学重在反复的吟诵,由于这两首诗课前学生都已经会读了,所以课中我着重让生吟,吟得有滋有味。
2、我们班是小班化教学,课中对诗的理解我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解决(低段诗的教学对意思并没有强调,而且这样还可以真正发挥小组的作用提高孩子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3、分散写字是写好字的关键,因此我把生字分开两课时来学习,而且有比较的学习黄、童。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反复吟诵诗歌。
难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三、教具准备:挂图、小诗人头饰、生字卡片、轻音乐、简笔画
第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a、逐幅出示简笔画图,让生用背过的古诗句来猜一猜
例: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师小结: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字的确是非常的了得,竟然短短地几个字就能把一幅画表达得淋漓尽致,你们觉得有趣吗?这节课,我们也来学学古诗吧!
Sujin
c、出示课题:所见
(1)教学所准平舌音并进行生字开花。
(2)理解题意。
导语:袁枚在乡间到底看到了什么美景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
(二)、初读古诗,体会意境
1、出示挂图(师:这就是袁枚的所见),谁来说说袁枚看到了什么?
导语:那你知道袁枚是怎么向我们介绍这幅美景图吗?
2、自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至少5遍。
3、小组合作读,注意互相正音。
4、齐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导语:刚才小朋友找出了一些不懂的词句该怎么办呢?生讨论得出须自己解决。
1、自由读,小组合作谈谈自己学懂了哪些,解决不懂的地方(可借助挂图来理解。)
2、生谈谈通过小组学习学到了什么,师相机指导,重点抓住:意欲捕鸣蝉理解这是一幅描写夏天的古诗。
3、生看挂图,师简述诗意
4、指导朗读(师范读小组合作朗读小组竞赛读,评评争取从不同角度理解自由读齐读配乐读)
5、生带上小诗人的头饰配乐读。
6、想想诗中的牧童捉到蝉了吗?
(四)、小诗人背诵会
1、准备阶段2、小组选代表背3、齐背
(五)、指导书写诗、林、闭
1、观察诗、林、闭在田字格的位置。
2、师范写并讲注意点
3、生书写,互相评价
4、师反馈。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1、看口型猜生字游戏所、枚、蝉、闭、立、捕
2、有感情地背诵所见,引出今天再来学习一首夏天的古诗小池,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池
二、初读感知,理解诗歌大意
1、自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至少5遍。
2、小组合作读,注意互相正音。
3、齐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3、自由读,小组合作谈谈自己学懂了哪些,解决不懂的地方(可借助挂图来理解。)
4、师简述古诗意思
三、再读感悟,体会诗歌韵味
d、配乐自由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生对古诗读起来朗朗上口。)
e、说说觉得这首古诗哪里写的最美?你能用简单的几笔把它画下来吗?
f、生作画。
四、学习生字
g、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认读
h、小组合作,认记字形
五、指导书写童、黄、立
5、观察童、黄的异同点
6、师范写并讲注意点
7、生书写,互相评价
8、师反馈。
六、课外拓展
1、找找背背描写夏天的古诗。
2、找找夏天的有关图片
13、《夏感》导学案
【导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3、品味优美句子。
4、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导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3、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
【导学难点】
品味文中优美句子
【课时】1课时
【预习导引】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贮满(zhù)澹澹(dàn)芊芊(qiānqiān)
磅礴(páng)(bó)黛色(dài)匍匐(pú)(fú)
3、解释下列词语。
贮满:储存、积存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芊芊:草木茂盛
磅礴:气势盛大
黛色:青黑色
匍匐:爬行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的感受的。
【导学过程】
一、导入:
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对于季节,我们有着太多的感触,我们爱春的生机勃勃,爱秋的硕果飘香,爱冬的银装素裹,然而爱夏的却寥寥无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梁衡的散文《夏感》,看看他到底爱夏的什么,去领略夏天的独特之美。(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他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
三、检查预习:
见预习2、3。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注意字词,句读,情感。然后全班齐读。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的感受?
讨论明确: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
五、研读赏析:
1、你认为文章哪一段最优美?请简述理由。
2、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三至五个个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讨论归纳:
比喻句: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象了。
“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
“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
拟人句:
“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是作者的想像,生动形象。
“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六、拓展延伸:
1、文章最后写道:“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据你所知,有关夏天的古诗句有哪些?
明确: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代杨万里《小池》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西江月》
2、请你模仿文中下列句子,发挥想像,写几笔“夏之色”、“冬之色”。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示例:
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八、教师小结:
本文围绕三个方面来写夏天突出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九、课外阅读下面文章:
海滨仲夏夜(峻青)
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而且比天空的景色更要壮观。因为它是活动的,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而后面的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
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了绯红,绯红又变为浅红。最后,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突然显得高而远了的天空,则呈现出一片肃穆的神色。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夜色加浓,苍空中的明灯'越来越多了。而城市各处的真的灯火也次第亮了起来,尤其是围绕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从半空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和那一片片密布在苍穹里的星斗互相辉映,煞是好看。
在这幽美的夜色中,我踏着软绵绵的沙滩,沿着海边,慢慢地向前走去。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出温柔的刷刷声。晚来的海风,清新而又凉爽。我的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兴奋和愉快。
夜风轻飘飘地吹拂着,空气中飘荡着一种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柔软的沙滩上还残留着白天太阳炙晒的余温。那些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劳动了一天的人们,三三两两地来到了这软绵绵的沙滩上,他们浴着凉爽的海风,望着那缀满了星星的夜空,尽情地说笑,尽情地休憩。愉快的笑声,不时地从这儿那儿飞扬开来,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地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
我漫步沙滩,徘徊在我的乡亲朋友们中间。
我看到,在那边,在一只底儿朝上反扣在沙滩上的木船旁边,是一群刚从田里收割麦子归来的人们,他们在谈论着今年的收成。今春,雨水足,麦苗长得旺,收成比去年好。眼下,又下了一场透雨,秋后的丰收局面,也大体可以确定下来了。人们为这大好年景所鼓舞着,谈话中也充满了愉快欢乐的笑声。
月亮上来了。
是一轮灿烂的满月。它像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似的,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沙滩上,也突然明亮了起来,一片片坐着、卧着、走着的人影,看得清清楚楚了。啊!海滩上,居然有这么多的人在乘凉。说话声、欢笑声、唱歌声、嬉闹声,响遍了整个的海滩。
月亮升得很高了。它是那么皎洁,那么明亮。
夜已经深了。
沙滩上的人,有的躺在那软绵绵的沙滩上睡着了,有的还在谈笑。凉爽的风轻轻地吹拂着,皎洁的月光照耀着。让这些英雄的人们,在这自由的天幕下,干净的沙滩上,海阔天空地尽情谈笑吧,酣畅地休想吧。
(节选自散文集《秋色赋》,有改动)
板书设计:
夏之景:景美修辞:比喻、拟人
感观:由视觉、听觉到嗅觉。
夏之色:金黄(收获已有而希望之未尽)
夏感:紧张、热烈、急促
人美夏之律:紧张、急促(人勤快)
赞美
【教学反思】
小学微课教案10
学习内容:立定跳远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和实践,95%的学生能够初步体会立定跳远的蹬、摆技术要领。
2.技能目标:通过学生对预摆与蹬地的学习,85%学生能够掌握立定跳远的蹬摆动作的技术要领。
3.情感目标:通过自主、协同的小组合作模式,学生能在练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互相学习,互帮互助,并在学习中亲身体会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蹬摆技术要领。
教学难点:动作要连贯,协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通过出示问题卡片的形式,直接引出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观察教师的动作示范。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
二、学生讨论、研究教师的动作
学生间研究、讨论刚才所留意到的动作,有的可能留意的是手的摆动动作;有的可能留意到的是脚的伸屈动作或是蹬地动作,此时,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围绕问题,经过分享、讨论得出答案。
教师引导总结得出形象易记的口诀:一伸、二屈、三蹬地
三、尝试练习
1、教师带领练习。
2、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查指导。
四、比一比、赛一赛
1、教师组织学生示范动作并进行比赛。
2、学生在这一环节中,既要观看,又要即使进行评价。如:手臂摆动如何?蹬地快速有力吗?腿部是伸、屈是否正确呢?
3、学生间通过互相评价,得出动作掌握得较好的同学,即时给予掌声鼓励。
五、再次巩固、强化练习
教师带领学生边喊口诀边练习,进一步巩固、强化动作。
六、学生与教师的评价总结
同学们分享、交流立定跳远蹬摆动作的感受。教师对在跳远练习中表现优秀的同学给予表扬和鼓励。
《立定跳远》微课教学反思
体育教学的目的不光在于让学生锻炼身体,而且还在于激发和保持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体育本身带有一定的兴趣,只要适当调整教学计划,使教学内容尽量与学生兴趣接轨,稍加引导就可以激发出学生的浓烈学习兴趣。
本节课教学对象是三年级学生,他们的身体素质还没发展起来,协调性较差;注意力较分散不易集中,理解记忆力也不够完全,立定跳远动作虽然简单,但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同时,大多数小学生都具有好动、好玩、好思考等特点。在此次的《立定跳远》教学中,我们抓住了这些特点,综合运用提问、练习、思考、探索、讨论等教学方法,在教师引导下,逐渐完成探疑过程。这样学生既学会了立定跳远的动作,同时培养了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本课将“比一比,赛一赛”这一环节有机结合地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始终沉浸在良性的学习氛围中自觉、自主、能动地学习。
此次的微课教学录像有别于以往的录像课。在教学设计和整个教学过程里,我都一直在思考着:如何体现微课的特点?又如何在短短的10分钟内让学生初步掌握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呢?因此,在选择课的主要内容和确定重点上,既要充分考虑三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又要紧扣立定跳远的技术要领,最终把立定跳远的蹬摆动作编成了口诀,让学生在口诀的指导下,更容易地理解动作,掌握动作要领。除此以为,教学设计、教案上紧扣我校“双优”的教学理念外,在整个课堂的进行中,也充分体现了这点,不仅仅提出的是“精”、“要”的问题,而且在课堂上,恰时地提出,让学生在学习、练习的过程中,带着问题思考、研究,从实践中得出结果。
在教学中我既想让学生掌握动作技术,有所收获;又想在枯燥的'立定跳远中有所创新,突出亮点,但由于立定跳远所要求理解、掌握的重、难点,对三年级的学生而言,短短的10分钟是难以达成的,为把握时间而去精简地进行教学,多少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
唉!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我会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思考,通过不断地实践、观看录像课,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督促自己摄取更多的知识、取经充实,希望在前辈、同行的指导,自身的探索下,得到更大的进步。
小学微课教案11
学习目标(实现一个小目标,就是向理想进了一大步!)
一、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揣摩文中写景的妙处。
二、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感悟生命的永恒。
预读(看谁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静心自学。)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比比谁知道的多。
1、宗璞:
2、“紫藤”简介:亦称“朱藤”、“藤萝”,豆科,高大木质藤本。奇数羽状复叶,成熟后无毛。春季开花,蝶形花冠,青紫色,总状花序,产于我国中部,供观赏,花含芳香油;茎皮纤维可织物;果实、根入药医用。
二、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迸溅()盘虬卧龙()酒酿()伶仃()仙露琼浆()
迸溅繁密稀落伶仃挑逗
忍俊不禁仙露琼浆盘虬卧龙
三、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思悟(相信自己,我能行!)
一、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树的?
二、作者是怎样描写紫藤萝花的?揣摩语句,体会写景之妙。
三、文章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各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
四、作者由花的勃勃生机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课外延伸(坚信自己,我真行!)
一、人们往往赋予一些花木以某种象征意义,试搜集几种说法或吟咏花木的诗句,与同学交流一下。
二、读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应当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检测题(我努力我进步,我成功我快乐!)
一、填空:
1、《紫藤萝瀑布》作者,她是代女作家。
2、在对紫藤萝花进行细致的描写时,作者先写,次写,再写,最后写_。
3、本文采用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_的思想感情。
二、人们往往赋予一些花木以某种象征意义。下列说法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A.竹子-有节,谦虚B.牡丹-默默奉献
C.松树-生命力强D.荷花-洁身自好()
三、阅读课文,回答:
1、作者为什么把花香说成“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对盛开的紫藤萝进行描写的?
3、作者描写紫藤萝的树和花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文中插入一段写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大株紫藤萝起什么作用?
课外阅读(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
白马湖之冬(夏丐尊)
在我过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移居白马湖的时候了。十年以来,白马湖已成了一个小村落,当我移居的.时候,还是一片荒野。春晖中学的新建筑巍然矗立于湖的那一面,湖的这一面的山脚下是小小的几间新平屋,住着我和刘君心两家。此外两三里内没有人烟。一家人于阴历十一月下旬从热闹的杭州移居这荒凉的山野,宛如投身于极地中。
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屋宇虽系新建,构造却极粗率,风从门窗隙缝中来,分外尖削,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糊了,椽缝中却仍有透入。风刮得厉害的时候,天未夜就把大门关上,全家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靠山的小后轩,算是我的书斋,在全屋子中风最小的一间,我常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地在洋灯下工作至夜深。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屋檐上奔窜。我于这种时候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拨划着炉灰,不肯就睡,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
现在白马湖到处都是树林了,当时尚一株树木都未种。月亮与太阳都是整个儿的,从上山起直要照到下山为止,太阳好的时候。只要不刮风,那真和暖得不像冬天。一家人都坐在庭间曝日,甚至于吃午饭也在屋外,像夏天的晚饭一样。日光晒到哪里,就把椅凳移到哪里,忽然寒风来了,只好逃难似地各自带了椅凳逃入室中,急急把门关上。在平常的日子,风来大概在下午快要傍晚的时候,半夜即息。至于大风寒,那是整日夜狂吼,要二三日才止的。最严寒的几天,泥地看去惨白如水门汀,山色冻得发紫而黯,湖波泛深蓝色。
下雪原是我所不憎厌的,下雪的日子,室内外分外明亮,晚上差不多不用燃灯,远山积雪足供半个月的观看,举头即可从窗中望见。可是究竟是南方,每冬下雪不过一二次。我在那里所日常领略的冬的情味,几乎都从风来。白马湖之所以多风,可以说有着地理上的原因。那里环湖都是山,而北首却有一个半里阔的空隙,好似故意张了袋口欢迎风来的样子。白马湖的山水和普通的风景地相差不远,唯有风却与别的地方不同。风的多和大,凡是到过那里的人都知道的。风在冬季的感觉中,自古占着重要的因素,而白马湖的风尤其特别。
现在,一家僦居上海多日了,偶然于夜深人静时听到风声,大家就要提起白马湖来,说“白马湖不知今夜又刮得怎样厉害哩!”
1、文章题目为《白马湖之冬》,但实际上主要写的是。
2、作者对“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是在什么时候?;请用一个词语概括当时白马湖的景象:。
3、从文中第二段中,可以看出白马湖冬天的风有什么特点?哪些词语可以体现这些特点?
4、第三段中,作者把笔墨宕开,运用的手法,突现白马湖冬天的风的特点。
5、第四段中哪一句话交代了作者写白马湖的冬天不写其他景致而单写风的原因?
6.请用不超过10个字的语言概述白马湖多风的地理原因。
7、全文主要运用的笔法,勾勒了一幅幅乡间冬日的写意画。
8、文中结尾说:“白马湖的风尤其特别。”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小学微课教案1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领会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节。
教学重点:
1、字词教学;
2、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
领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教学挂图、课文录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步了解课文,理清文章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老师简介钱塘江大潮的形成。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1)学习潮、浩、沸、涨,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学习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学习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
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四、作业
1、写生字。
2、练习朗读课文,体会钱塘潮的壮丽。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
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 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
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五、作业
1、背诵第四、五节。
2、收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同学间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观潮
《观潮》片断赏析
师: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23课:观潮。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生:(齐答)钱塘江大潮。
师: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你们可爱的家乡--云南有好几千里。如果说云南的石林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
(板书:天下奇观)
师: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
师:快请教一下字典,查查是什么意思。
(学生查字典)
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师: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
生:天下奇观就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
生:天下奇观就是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师:回答正确。
[评析:观潮和天下奇观都有一个观字,但意思却不相同。教师及时抓住这个观字,让学生查字典,不仅理解了观的意思,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天下奇观,由字到词,一层进一层,显得很扎实。]
《观潮》问题探讨
最近教学《观潮》(六年制第七册)一课时,有学生提问:农历八月十八日钱塘江大潮最为壮观,而十七日或十九日为什么就没有呢?它每年都那样准时吗?为什么?
很遗憾,因我居住在内蒙古,远离大海,潮涨潮落现象从未见过,对其形成的原因,几乎一无所知,所以特去信询问,望赐教。
内蒙古清水河县小庙子小学
胡秀明
《观潮》一文中写道: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在教学中,有不少学生问我,像这种大潮平常会有吗?如果没有,为什么只有八月十八这天有,并且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又是如何形成的?如果常有,为什么又只有八月十八这天最为壮观?
带着这个问题,我翻阅了许多资料,也找不到完整的答案,望贵刊帮助解答。
湖北省钟祥市路市镇丰岭小学
杜良成
钱塘江潮是一种潮汐现象。潮汐是海水周期性的有规律涨落运动,它是由月亮和太阳对地球表面海水的吸引力造成的(天体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月亮离地球近,太阳离地球远,故月亮的引潮力大于太阳的引潮力,大致是10:4、5。当月亮、太阳、地球处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月亮和太阳的引潮力加在一起,使潮水涨得更高。每月的农历初一、十五以后两三天,月亮、太阳、地球排列在一条直线上,所以这几天世界各地的潮水普遍比平时高涨。特别是中秋后的两三天,是一年中地球离太阳最近的时候,因此这时候的秋潮是全年中最大的一次。
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是与杭州湾的特殊地形分不开的。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即钱塘江口)叫杭州湾,那里外宽内窄,呈喇叭形,出海处宽达100公里,而往西逐渐收缩为20公里左右,最狭窄处海宁县盐官镇附近,只有3公里宽。潮水涌来时,一路上越往西越受到两岸地形的约束,只好涌积起来,潮头越积越高,好像一道直立的水墙,向西推进。同时,由于潮流的作用,把长江泻入海中的大量泥沙,不断地带到杭州湾来,在钱塘江口形成一个体积庞大、好像门坎一样的沙坎。当潮水向钱塘江口内涌去时,被拦门沙坎挡住了潮头,就形成了后浪推前浪、一浪叠一浪、汹涌澎湃、势如千军万马排山倒海的天下奇观!
我国自古以来,钱塘观潮之风盛行,著名诗人对之吟咏不绝。孟浩然、白居易、刘禹锡、范仲淹、苏东坡、辛弃疾、陆游等都有观潮佳作。观潮最盛之期,莫过于宋朝。那时观潮,农历八月十二日始二十日止,而以十八日为高潮。苏东坡诗云: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相传这一天称潮诞,又是朝廷检阅水师的日子。因此这一天倾城观潮,士女云集,江岸搭彩棚看台,十余里间,人山人海,地无寸隙。先是水师操演,战船在江上趋浪腾空,演出各种阵势变化,并且鸣放烟炮。等到炮息烟散,战船隐藏得无影无踪,然后有数百名凫水健儿跃入水中,迎潮而上,有的手擎大幅彩旗,踏波踩浪,出没于波峰浪谷之中,面旗尾一点儿也不沾湿,显出了弄潮儿的英雄本色。
由此看来,农历八月十八日定为钱塘江大潮的观潮日,除了上面讲的自然、地理原因之外,还有它的历史的继承性,反映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观潮》相关知识
钱塘江头八月潮,吞山挟海势雄豪,说的正是钱塘潮的壮观场面。
观钱塘潮,最佳的位置在杭州东部海宁市的盐官镇。每年农历八月十八前后,是观潮的最佳时节。当涌潮在天边出现时,如白虹横江,推卷而来。很快涌潮长驱直入来到眼前,犹如万马奔腾、雷霆万钧
在钱塘江可以看到一线潮、交叉潮和回头潮三种景象。
钱塘江的涌潮气势非凡,堪称举世奇观,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不禁要问:如此壮观的大潮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在世界众多奔腾入海的河流中,惟独钱塘江涌潮最为闻名呢?
其实,涌潮并不罕见,很多河口都可以看到,如亚马逊河、英国的赛文河、长江的北支等等。说起来,钱塘江涌潮并不能算天下第一,论强度它比不上南美的亚马逊河:论潮差,它稍逊于北美的芬迪湾,钱塘潮所以能在天下大潮中独占螯头,得益于这样几方面的条件:
首先是因为杭州湾外宽内窄的巨大喇叭口地形,加之钱塘江的河口处水下有一道逐渐隆起的沙坎,大量潮水涌来时,两侧及水下三面受到约束,潮水夺路而进,前锋受阻,后浪又至,于是汹涌的大潮就形成了。而芬迪湾从形状上看是一个矩形,形不成大的涌潮。亚马逊河强度虽与钱塘江有一拼,但它的涌潮形态远比不上钱塘江这样变化万千、一潮三看,所以,世界上只有钱塘江涌潮才称得上是无于伦比的天下第一奇观。
最初的钱塘江并没有喇叭口,也看不到汹涌的大潮,它是沧桑变迁逐渐演化而来的,这一举世无双的自然奇观恰巧形成于北纬30度上,又为这个地带增添了几分神奇。与钱塘潮相伴相生的还有一个人文奇观,那就是在潮头劈波斩浪的弄潮儿,弄潮儿这一古老的职业如今已经难得一见了。
《观潮》课文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提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小学微课教案13
教学目的:
1、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了解以人物语言及简单动作描写展示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语言、动作与人物性格的一致性。
教学难点:
1、文字疏通、词类活用现象。
2、对孔子政治思想的理解。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从体会作品语言着手,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学新课前,先来检查一下昨天字词的学习情况。
以吾一日长乎尔你们
率尔而对助词,……的样子
铿尔,舍瑟而作同上
求,尔何如你
方六七十方圆
且知方也礼义
如或知尔如果
如会同或者
吾与点也赞成
唯求则非邦也与同“欤”,助词。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本文的大致内容
(1)这篇文章选自哪里?《论语》
(2)《论语》是哪个学派的经典著作?儒家学派
(3)《论语》这部书是什么体裁?语录体
(4)语录体的特点是什么?文字精练、质朴含蓄、概括力强。
(5)“精练”等于不等于“简单”?不等于。“简单”就是容易流于肤浅,而“精练”则不同。我们刚学过《简笔与繁笔》这篇文章,从中知道,精练的文字同样能够描写复杂的典型环境,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是《论语》里最具有文学色彩的一篇。我们就来看看本文是怎样运用精练的文字塑造人物形象的。
二、齐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人物性格分析,以学生读、说为主。
(1)本文共提到了哪几个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孔子。
(2)按课文题目顺序来分析,先看子路。
子路有何性格特征?
直爽、豪放、自负。(夸耀、善于渲染气氛、语气果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
设计思想:
这是一篇第二次被选进高中教材的课文,有关词句的理解,教材中有比较详细的注释,重点可以放在文意的理解上,从而更好地把握孔子的思想。
教学时间:
一至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9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过一个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孔子以及有关文学常识。
孔子,名_____,字__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_____,思想核心是_____,政治上主张_____,鼓励人们_____,即“出来做事”。
《论语》是__________体散文,是__________记录的__________的言行。
参考答案:丘、仲尼、儒、圣人、仁、礼治、入仕;语录、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孔子及其弟子。
二、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俟,音sì莫,音mù甫,音fǔ
由也/为之求也/为之赤也/为之小
三、学生质疑,解决疑难词义,学生接力翻译
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
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则何以哉——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以”,介词,由于。
四、整体把握文意并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问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评
如果分两层,将一、二合为一部分也可以。
五、研讨性学习
1、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2、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子路:直率——哂之
冉有:谦虚——叹之
公西华:更谦虚——惜之
曾皙:洒脱——与之
对求、赤两人的评价及性格的`概括,充分结合课文内容,其实并不难。
3、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这是一个很难让学生理解的问题,因为曾点的“志”从字面上看,不过是和人出去游玩而已(教参就这样翻译的),其他三人都是从如何治理国家的角度来回答,而孔子也正希望弟子们回答他们的政治理想,所以“与点”是令人费解的。弄清这个问题,对全文的理解会有一定帮助的。
当然,人们已经从积极或消极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过不少分析,这里姑且不论。
让我们先来剖析曾皙的回答吧。
“莫春”,阴历三月,即阳历四月,从气候上看,北方(鲁国,现山东境内)的天气还是比较冷,怎么能沐浴呢?即便能沐浴,到“舞雩”台上吹风、乘凉恐怕难以解释得通吧?
何谓“舞雩”?鲁国的祈雨台!是能随便上去的地方吗?
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礼记》中也有解释:“舞雩,祭水旱也。”
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水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下面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
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
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小学微课教案14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自然数序数的含义,知道自然数除了可用来表示事物有多少外,还可以用来表示事物的次序。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良好品德。
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乐趣和自信心。
重点,难点:知道自然数可以用来表示事物多少外,还可以用来表示事物的次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观察
1、观察书上买票主题图,并讲解:放假了,小明想到乡下姥姥家去玩,为了不耽误爸爸,妈妈的工作,他决定自己乘车去,于是他一个人来到车站买票......
(1)小朋友观察画面,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说一说画面上有哪些人,一共有多少人?
如果以穿红色衣服的阿姨排第一,说出谁排第二,小明后面的警察叔叔排第几,最后一位叔叔排第几。
学生说的时候到各组巡视,并加以指导。
(2)各小组抽代表汇报交流,并在方框里填上数。(通过说图意和填数使学生初次感知,自己填的数表示“第几”。
(3)看到小明一个人排队买票的`情境,你还想说什么?(引导学生明白:自己已经是小学生了自己能做的事要自己去做,在外出的时候,要养成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良好品德。)
二、巩固练习,强化理解
1、观察:全家福照片(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让学生说出小朋友和她妈妈在照片中的序号。还可以利用这张照片,提出有关基数和序数含义的其它问题。如:照片中一共有几个人?从右数,爷爷排第几?奶奶和爸爸各排第几?等。
2、练习:第四题,学生同桌讨论,找出规律填空。
三、寓教于乐,应用拓展
1、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把学生按6人一组,其中一人发口令,另5人站成一排,发的口令可以是学生自己的,也可以教师指出(如:请右边第四个同学拍拍手,左边第三个同学上前等。)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表现还满意吗?
主备人:张晓娟参备人:低年级组
小学微课教案15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读懂莫泊桑和福楼拜的对话,从中懂得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
有关课件。
学生
1、收集莫迫桑及福楼拜的有关资料。
2、预习生字新词,理解词意:简陋 吆喝 孜孜不倦 揣摩 烙印。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交流所收集的有关莫泊桑的资料,了解他在文学创作上的巨大成就。
2、揭示课题莫泊桑之所以会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和他的一段拜师学习写作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3、板书课题,齐读并质疑。
4、交流并归纳。
莫泊桑为什么要拜师?他拜谁为师?
他是怎样拜师的?拜师后是怎么做的?
事情的结果怎样?
二、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一)学生自读课文,不懂的词语查字典或是联系上下文解决。
简陋 吆喝 孜孜不倦 直截了当 烙印 咖啡 富丽堂皇 滔滔不绝 全神贯注 万般无奈
(二)默读课文,了解大意。
1、 边默读,边思考,解决所归纳的问题。
2、 找出文章重点拜师一段,理清三个层次。
三、学习第一段
1、读第一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板书:焦急万分
3、理解酷爱、孜孜不倦在文中的意思。
4、指导朗读。
四、品读课文,了解人物
学习第一次请教
1、轻声读一读25节。
2、找一找,莫泊桑第一次请教时,福楼拜说了什么?哪句是关键?
3、从坦白和急切两个词中,你又感受到什么?
学习第二次请教
1、第二次请教福楼拜说了什么?哪一句是关键句?
2、福楼拜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3、交流板书:一无所获 再次求教。
4、当时的莫泊桑心情怎样的?
学习第三次请教
1、 第二次请教后,莫泊桑是怎么做的?
2、这第三次请教时,福楼拜的表现怎样?为什么?他说的话中哪句最关键? 板书:勤学 善教
五、创设情景,指导复述
1、提出复述要求。
2、创设情景。
今天,我们请来了闻名世界的作家莫泊桑,下面我们欢迎他来给我们讲一讲他拜师的经历。
3、请一位学生上台复述。
4、同学按要求评价。
5、教师总结。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总结
(一)课文写莫泊桑拜师的经过,共写了他三次求教的情况,着重写了师生二人的对话,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二)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你打算今后怎样向莫泊桑学习?
作业
1、阅读莫泊桑的有关作品。
2、在家门口仔细观察来来往往的各种车辆,把各种车辆的特点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然后进行交流。
作业设计理由
学习了莫泊桑的故事,但是莫泊桑是谁也许同学们并不知道。推荐一些莫泊桑的作品,建议同学们去读读看看。这样可以加深同学们对莫泊桑的认识。
学习课文写法,孩子们对汽车进行描写,在练笔的同时,也是一种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莫泊桑拜师》课文
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从小热爱写作,孜孜不倦地写下了许多作品,但这些作品都是平平常常的,没有什么特色。莫泊桑焦急万分,于是,他去拜法国文学大师福楼拜为师。
一天,莫泊桑带着自已写的文章,去请福楼拜指导。他坦白地说:老师,我已经读了很多书,为什么写出来的文章总感到不生动呢?
这个问题很简单,是你的功夫还不到家。福楼拜直截了当地说。
那怎样才能使功夫到家呢?
莫泊桑急切地问。
这就要肯吃苦,勤练习。你家门前不是天天都有马车经过吗?你就站在门口,把每天看到的情况,都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而且要长期记下去。
第二天,莫泊桑真的站在家门口,看了一天大街上来来往往的马车,可是一无所获。接着,他又连续看了两天,还是没有发现什么。万般无奈,莫泊桑只得再次来到老师家。他一进门就说:我按照您的教导,看了几天马画,没看出什么特殊的东西,那么单调,没有什么好写的。
不,不不!怎么能说没什么东西好写哟?那富丽堂皇的马一回事,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烈日炎炎下的'马车是怎样走的?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马车上坡时,马怎样用力?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这一些你都能写得清楚吗?你看,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福楼拜滔滔不绝地说着,一个接一个的问题,都在莫泊桑的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从此,莫泊桑天天在大门口,全神贯注地观察过往的马车,从中获得了丰富的材料,写了一些作品。于是,他再一次去请福楼拜指导。
福楼拜认真地看了几篇,脸上露出了微笑,说:这些作品,表明你有了进步。但青年人贵在坚持,才气就是坚持写作的结果。福楼拜继续说:对你所要写的东西,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如你要描写一堆篝火或一株绿树,就要努力去发现它们和其它的篝火、其它的树木不同的地方。莫泊桑专心地听着,老师的话给了他很大的启发。福楼拜喝了一口咖啡,又接着说:你发现了这些特点,就要善于把它们写下来。今后,当你走进一个工厂的时候,就描写这个厂的守门人,用画家的那种手法把守门人的身材、姿态、面貌、衣着及全部精神、本质都表现出来,让我看了以后,不至于把他同农民、马车夫或其他任何守门人混同起来。
莫泊桑把老师的话牢牢记在心头,更加勤奋努力。他仔细观察,用心揣摩,积累了许多素材,终于写出了不少有世界影响的名著。
【小学微课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11-12
语文微课教案12-08
语文微课教案通用03-03
地理课微教案模板06-15
微课的教案(通用17篇)12-15
小学跳绳课教案04-24
小学信息课教案10-30
小学安全课教案01-02
小学写字课教案06-28
再别康桥微课教案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