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合唱》教案

时间:2024-12-02 06:52:56 教案 我要投稿

《青蛙合唱》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青蛙合唱》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青蛙合唱》教案

《青蛙合唱》教案1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到并用嗓音与动作创造性地表现音乐的高低与强弱变化。

  2、喜欢欣赏音乐,初步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活动准备:

  1、准备一大一小的两只青蛙教具。

  2、教育挂图《青蛙合唱》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入,吸引幼儿兴趣。

  师:长满荷叶的`池塘里来客人了,你们猜是谁呢?

  2、出示一大一小两只青蛙,模仿青蛙的声音向幼儿问好

  师:呱呱呱。小朋友们好,我是小青蛙(老青蛙)

  3、通过教师示范,引导幼儿感受并尝试用嗓音表现老青蛙低、粗、哑、响的声音与小青蛙高、细、亮、轻的声音。

  师:小青蛙和老青蛙的声音是怎么样的,谁来学一学。

  4、引导幼儿欣赏音乐,提出要求

  ①第一遍欣赏

  师:青蛙要歌给我们听。老师要考考你们的小耳朵,注意听什么时候是小青蛙唱歌,什么时候是老青蛙唱歌。

  ②第二遍欣赏

  教师启发幼儿用相应的动作表现

  师:小朋友都听的好认真,把小青蛙和老青蛙都认出来了。那你们能不能在听到小青蛙的时候,双手举过头顶做青蛙;听到老青蛙是,双手放在膝盖附近做青蛙。我们来试试吧!

  ③全曲听完后,教师把最后一句再谈一遍引导幼儿讨论

  师:这时候是谁在唱歌?

  教师小结:原来是小青蛙和老青蛙一起在唱歌,这种唱歌的方法我们叫“合唱”。

  5、出示教育挂图,帮助幼儿进一步体验音乐的节奏与结构。

  师手持青蛙教具(左右各持一种)跟着音乐在涂上按节奏演示:荷叶的大小代表音乐力度的强与弱,一张代表一小节。力度强的小结大青蛙跳到大荷叶上;力度弱的小结小青蛙跳到小荷叶上;最后两小结大小青蛙一起跳。(教师手持教具跳时,根据音乐的强弱加重或减轻跳的力度和弧度,让幼儿从教师的动作中也感受到音乐的强弱。)

  6、组织幼儿游戏

  师:今天的青蛙合唱好听吗?(好听)那我们来跟着音乐来玩《青蛙跳荷叶》的游戏。

  请幼儿分成两组一组是老青蛙、一组是小青蛙跟着音乐有节奏地跳。

  游戏前引导幼儿自己思考并尝试解决以下问题:“老青蛙应该跳的重还是轻?小青蛙呢?”

  第二遍游戏时幼儿可增加学青蛙叫,并体会最后一句合唱部分和谐的感觉。

  7、结束

  师:游戏好玩吗?(好玩)这么好玩的游戏我们去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吧。

《青蛙合唱》教案2

  活动目标:

  1、熟悉乐曲旋律,分辨乐曲的音高和不同力度变化。

  2、用指图、动作、乐器伴奏等方法表达对乐曲的感受。

  3、体验和表现欣赏活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老青蛙、小青蛙唱歌图片各一张,背景图、图谱。

  2、乐器:碰铃、小鼓。

  活动过程:

  一、准备:复习《在农场里》

  1、谈话导入:小朋友,你们知道农场里有些什么动物呀?那我们一起来学学农场里动物唱歌。

  2、复习《在农场里》,用不同音高唱(大猪、小猪;大牛、小牛;大羊、小羊)。

  二、初步熟悉音乐旋律,感受乐曲中的强弱对比。

  1、小朋友唱得真好听,老师告诉你们,在农场的池塘里还有一群动物在快乐地唱着歌呢!他们是谁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安静欣赏《青蛙合唱》。

  提问:是谁在唱歌呢?你们有没有听出来有几只青蛙在唱歌呀?

  2、“原来,池塘里有两只青蛙在唱歌,一只是老青蛙,一只是小青蛙。”师根据幼儿回答,出示背景图、青蛙唱歌图。

  3、那老青蛙和小青蛙唱歌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呀?(欢快、清脆;低重、沉闷)

  4、再次欣赏《青蛙合唱》。

  我们再来听听看,音乐的哪一段是欢快、清脆的,是小青蛙在唱歌?哪一段是低重、沉闷的,是老青蛙在唱歌?

  提问:音乐哪一段是小青蛙在唱歌?哪一段是老青蛙在唱歌?音乐最后又是谁在唱呢?(老小青蛙一起唱)。

  5、听音乐指青蛙。

  现在,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你们听出音乐中是谁在唱歌,就用手指向谁。音乐最后是老青蛙和小青蛙一起在唱,就用两只手同时指向两之青蛙。

  三、学习用多种方法表现对乐曲的感受。

  1、用不同的动作表现音乐的高低。

  小青蛙的歌声是怎样的?请小朋友想一个动作表示小青蛙高高的歌声;老青蛙的'歌声是怎样的?请小朋友想出一个动作表示老青蛙低低的歌声。

  请小朋友按自己创作的动作边听音乐边表现。

  2、学习用嗓音表现音乐的高低、强弱。

  A、小青蛙的歌声高而响,清脆而欢快,谁还会用嗓音来学一学小青蛙的歌声呢?靠青蛙的歌声重而低,很沉闷的,谁会用嗓音学一学呢?

  B、小朋友唱得真好听,那能不能用好听的、有节奏的声音来唱一唱呢?看,老师把乐曲中老青蛙、小青蛙唱歌的节奏谱带来了,我们看着节奏谱一起来唱一唱。(师指图谱)

  C、听着音乐再来唱一唱。

  D、分角色来唱一唱。

  E、交换角色唱一唱。

  四、为乐曲伴奏,表现强弱变化。

  1、小乐器也来了,想来为青蛙唱歌伴奏。出示小铃、小鼓,讨论怎样为青蛙们伴奏。

  2、听音乐演奏一遍。

  3、交换乐器演奏一遍(朱丽娟)

《青蛙合唱》教案3

  教学理念:

  一、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能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让学生去感受、体验、表现和创造音乐。

  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鼓励学生大胆创造,从而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玩中学。

  三、在课堂上充分体现明主和谐的氛围,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他们成为一个真正的音乐小主人。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唱歌曲《青蛙合唱》,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并能用亲切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二、从音乐中感受青蛙的可爱形象,通过扮演不同角色的青蛙来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热爱大自然,并懂得青蛙是我们人类的朋友。

  三、通过多种音乐实践活动来渗透音乐知识,初步建立音的高低这一概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

  在夏日清凉的夜里,有一群可爱的小动物正在开音乐会呢!小朋友想听听是谁吗?

  【教学设想】几片荷叶、几朵荷花把教室进行简单的布置,变成一个美丽的池塘,让同学们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导入歌曲。

  三、新歌教学

  1、初听歌曲(出示多媒体动画课件,视听结合)

  师:小朋友们现在知道是谁在唱歌了吗?

  生:青蛙

  师:对,这里有小青蛙和老青蛙在唱呢!同学们能分辨出它们的叫声吗?

  2、教师引导学生模仿小青蛙和老青蛙的叫声(激发情趣)

  3、用青蛙的叫声“呱”模唱旋律。

  4、填唱歌词(学生唱“呱”的部分,教师唱其余部分,师生共同完成)

  5、跟录音完整地跟唱全曲。

  6、讨论歌曲中较难掌握的地方,然后单独提出来练习。

  四、分角色演唱(巩固歌曲)

  1、教师扮演老青蛙,学生扮演小青蛙。

  2、让学生还能用什么形式来分角色演唱。

  【教学设想】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以及创造性活动,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效果。

  五、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渗透音乐知识,初步建立银的高低概念。

  1、比一比:谁高谁低,并举出例子。

  2、想一想:哪句越唱越高?哪句越唱越低?

  3、说一说:教师出示大提琴和小提琴的图片,并给同学们听听各自的音色,让同学们说说这两种乐器,哪种适合演奏小青蛙,哪种适合演奏老青蛙?

  4、师生同乐,共同表演。

  【教学设想】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实践的活动中来,通过亲身的感受与体验,从而渗透了音的高低这一音乐知识。

  1、创编歌词(拓展歌曲,提高学生的创编能力。)

  2、课堂小结(出示小诗,渗透思想教育,让孩子们懂得青蛙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它,同时也要热爱大自然。

  小青蛙,呱呱呱,捉害虫,保庄稼,个子虽小功劳大,我们大家都爱它!

《青蛙合唱》教案4

  活动目标:

  1、熟悉乐曲旋律,分辨乐曲的节拍、音高和不同力度的变化。

  2、用指图、动作、乐器伴奏的方法表达对乐曲的感受。

  3、体验和表现欣赏活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老青蛙和小青蛙唱歌的图片各一张。

  2、人手一件乐器。

  活动过程:

  1、复习歌曲《在农场里》。

  2、感受与表现乐曲《青蛙合唱》的节拍。

  (1)今天,池塘边真热闹,原来是老青蛙和小青蛙在表演合唱节目,听!他们的歌是几拍子的?

  (2)听音乐并说出音乐是三拍子的。

  (3)教师与幼儿在乐曲声中,轻轻划拍。

  (4)幼儿随音乐拍乐曲的节拍。

  3、感受与分辨乐曲的音高。

  (1)谁能听出是谁先唱歌,谁后唱歌?最后又是谁在唱歌?

  (2)听音乐,教师与幼儿边听边看图片。

  (3)提问:小青蛙唱歌的声音怎么样?老青蛙唱歌的'声音怎么样?

  (4)重复欣赏。听出音乐中是谁在唱歌,我们就用手指向谁,音乐的最后怎么指。

  (5)继续听音乐,用高举双手和放下双手表现乐曲的高、底。

  4、为乐曲伴奏,表现强、弱变化。

  (1)两只青蛙唱歌,谁的歌声大?谁的歌声小?

  (2)大家的乐器都会学青蛙唱歌,我们来为他们伴奏。启发幼儿讨论怎样为青蛙伴奏。

  (3)在教师指挥动作的暗示下,用轻轻敲和较用力敲为青蛙伴奏,最后用力敲。

  (4)全体幼儿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小青蛙伴奏,另一部分为老青蛙伴奏,最后全体敲。

  5、复习音乐游戏"要下雨啦"。

  重点:用指图、动作、乐器伴奏的方法表达对乐曲的感受。

  难点:熟悉乐曲旋律,分辨乐曲的节拍、音高和不同力度的变化。

  教学反思:

  活动过程对幼儿探索精神,合作能力得到了发展,充分做到了以幼儿为主体。幼儿通过美丽的荷叶展开想象,联想到青蛙以及青蛙的各种叫声并向同伴表现。

  幼儿在师幼、同伴之间的的互动中感受音乐的乐趣,从而对音乐感兴趣、能充分体验、展开丰富想象和极力表现。感受平时也应该用合适的声音表现歌曲,不能喊唱、乱唱。

《青蛙合唱》教案5

  活动目标:

  1、学唱二声部歌曲,用活泼、欢快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2、体验与同伴合作演唱的乐趣,进一步喜爱合唱这种演唱形式。

  活动准备:

  二声部图谱、已学会的一声部

  活动过程:

  一、律动进场。《小树叶》

  师:请大家跟着音乐的旋律做动作,进音乐王国去表演吧。

  练声:

  1、复习《落下来》

  来到了音乐王国,我们来唱唱《落下来》大家边唱边做动作,注意身体放松,面带微笑,轻声整齐的唱,感觉像一个人在唱。

  2、合唱训练

  (1)看手势唱音阶。

  师:小音符被我们好听的声音吸引来了,他们要和我们做个"看手势唱音阶"的游戏。请看我的手势唱出音阶。

  师:请这半的孩子看我的这只手,这一半的小朋友看我这只手,看我的手势唱音阶。

  二、学习二声部合唱《小青蛙》

  (一)复习歌曲《小青蛙》

  师:"你们唱的真好听,现在老师弹一首曲子,小朋友听听是什么歌曲?"

  "你们的耳朵真灵,那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情绪来表演唱这首歌曲呢?"(用欢快跳跃的声音,快乐的表情来表现这首歌曲,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师:"刚才小朋友在演唱的时候,强弱拍子不够明显,这是两拍子的歌曲,第一拍要唱的重一些,第二拍要唱的轻一些,我们再来试一试。"

  (二)探索第二声部的演唱内容,学习伴唱。

  (1)师范唱合唱第一遍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本领,二声部合唱,我请林老师跟我一起来唱这首歌,请小朋友仔细听,我们是怎么唱的?"

  提问:"听了我们的演唱大家感觉怎么样?"(欢快)

  "刚才我和林老师唱的一样吗?"

  "哪个老师唱的跟你们一样,哪个老师唱的和你们不一样?"

  (3)师范唱第二遍

  师: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小朋友在听一遍.

  师:"刚才马老师和林老师唱的一样吗?哪位老师唱的和你们一样?(和你们一样的,这是歌曲的第一声部。)哪位老师和你们唱的不一样,(林老师)林老师唱了什么?(呱、咚、游)林老师唱的是歌曲的第二声部。

  (4)教师引导幼儿结合图谱,探索歌曲的第二声部。

  师:"现在老师再来唱一遍,请小朋友认真听,马老师唱的什么地方唱的不一样?在什么地方又和林老师一起唱同样的歌词?(教师一边指图谱一边演唱)

  师:"刚才马老师在什么地方唱的跟林老师不一样是歌曲的前半部分还是后半部分?"(前半部分)

  A、小青蛙在池塘边玩耍的时候,很开心,发出好听的叫声。

  ("呱"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B、接着,它就在东边跳跳,西边跳跳"咚"的一下子跳到水里面

  ("咚"我们也来唱一唱。)

  C、在间奏的地方,青蛙在游泳"游"一起来试一试)

  D、接下来在什么地方马老师和林老师唱一样的歌词?(歌曲的后半部分)好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5)全体幼儿跟随教师学习第二声部。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完整的演唱一遍"

  青蛙叫"呱""呱""呱""呱"

  跳到水里"咚""咚""咚""咚"

  青蛙游泳"游""游""游""游"

  一起唱"咕儿呱呱……"

  (6)抓出重难点,学习象声词(呱、咚、游)

  师:刚才我们唱的(呱、咚)都是象声词,在念这些象声词时我们要念的活泼一点,跳跃一点,我们来试一试。"游"前面两个小节要念足两拍,后面的也是跳跃一点。

  (7)配上音乐进行练习

  现在我们配上音乐来试下,

  三、尝试进行二声部合唱

  (1)与老师合作进行二声部合唱

  师:"大家学得真快,现在看我指挥,我唱第一声部,你们来唱第二声部,注意我一个人唱你们这么多人音量不能太大,要懂得控制自己的音量,唱的时候大家都要能听到马老师的歌声。跟你们合作真是太愉快了,我们再来一遍吧。

  (2)幼儿分组合唱。(交换)

  师:"马老师发现你们能控制自己的`音量,真是越来越有音乐家的潜质了,接下来我们分成两个声部来唱。以这里为界限,这一半的唱一声部,这一步的唱二声部,唱不时候要倾听别人的声音,大家一起唱就像一个人唱一样,第二声部的歌声音量不能超过第一声部的音量。

  (3)请两位孩子合作表演,

  (4)跟老师互动

  师:"今天来了很多老师和我们一起学本领,我们来邀请后面的老师一起唱一唱,我们小朋友唱第一声部,请老师唱第二声部,在咕儿呱呱的地方我们一起唱,

  四、律动下课。幼儿随音乐跳出音乐室。

  师"你们和老师配合的真不错,今天我们学习了二声部合唱,小朋友有学会了新本领。是不是很开心,我们一起跳个舞吧!

  教学反思:

  喜爱动物是儿童的天性,通过学生互动的形式,激发学生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努力创设一种非常宽松、活泼的氛围,以轻松生动的语言,指导学生进行音乐活动,放手给学生一个自由充分发挥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一种放松的、活跃的心里状态,这样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使他们学得开心、学得主动。不足的地方是在最后的综合表演环节中,由于学生的兴奋度过高,所以课堂有点吵、乱,下次组织综合表演时,我必须加强有效的组织能力,在活动前,要明确的提出具体该怎么做的要求,让学生更有序的进行表演。

《青蛙合唱》教案6

  【参考答案】

  《青蛙合唱》是小学音乐一年级的一首教唱歌曲,选自《汤普森》钢琴曲。歌曲为D调,3/4拍,速度稍快,旋律轻快活泼,描绘了自然界中小青蛙和老青蛙的歌声,体现了一篇大自然的美好风景。

  第二题:

  音的性质有哪些?分别由哪些因素决定?

  【参考答案】

  音高——发音体在每秒钟内振动次数的多少(频率);

  音值——发音体振动时延续时间的长短;

  音量——发音体振动时振幅的大小;

  音色——发音体材质和振动时泛音的多少以及出现的次序等多种因素。

  第三题:

  教学设计中采用了什么导入方式?为什么要用这个方式进行导入?

  【参考答案】

  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了情境创设的导入方式,模仿青蛙的叫声,提问学生这是哪一种动物的叫声?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思考,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应该能说出是青蛙的叫声,所以我可以联系学生的回答,提问学生有没有仔细聆听过青蛙的叫声呢?从而顺势引出新课题《青蛙合唱》。

  通过这样设计既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着手,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又将课堂思路引领到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中,从课下到课上形成了一个自然地、生动的过渡。

  第四题:

  教学设计中教学重难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设置?

  【参考答案】

  对于本节课重点的设置是能够完整地演唱歌曲。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对于唱歌课来说,最重要的应该是学唱环节,通过层层递进的学唱环节,学生能够完整演唱歌曲。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刚刚步入小学,对于识谱读谱没有太多经验,所以能够完整学唱这首歌曲应该是更为重要的内容,当学生对于歌曲的学唱有了一定经验后,可以适当加入一些表情或者更加自信的学唱歌曲。

  对于本节课的难点设置是模仿小青蛙和老青蛙的声音,感受大自然中的音响,并了解音的高低。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根据生活经验学生应该知道青蛙的声音,但是对于小青蛙和老青蛙声音的区别,可能并不了解。所以能够模仿小青蛙和老青蛙的不同叫声,这样的难点设置能够更加深刻的体会自然界中的音响,同时了解音的高低也能够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五题:

  教学重点如何突出?教学难点是如何突破?

  【参考答案】

  关于教学重点的突出,我主要采取了如下教学步骤:

  (1)先引导学生初步聆听歌曲,通过初步感知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速度后,更有利于学唱环节的展开;

  (2)我会进行范唱,请学生小声哼唱,同时身体跟随旋律律动,感受音乐结构;

  (3)弹奏钢琴,请学生跟琴学唱乐谱,提示学生注意旋律的走向,并请学生在学唱后自主讨论歌曲的旋律是怎么进行的;

  (4)引导学生完整学唱歌谱;

  (5)引导学生模仿歌词中小青蛙和老青蛙的`声音来朗读歌词;

  (6)引导学生词曲结合完整演唱歌曲;

  (7)分两组分别演唱小青蛙、老青蛙以及合唱部分,并进行分组评价。

  关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我主要采取了如下教学步骤:。

  (1)弹奏钢琴,学生跟琴学唱乐谱,提示学生注意旋律的走向,并请学生在学唱后自主讨论歌曲的旋律是怎么进行的。

  (2)学生自主讨论后,教师讲解旋律中的音分别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进行。

  (3)教师在钢琴上弹奏1和5的音,引导学生仔细聆听,说一说哪个音比较高,哪个音比较低。

  其实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他们现阶段的情况来进行的,所以这样的设计既是他们能够接受的,又能够在此基础上学习领会到新的东西。

《青蛙合唱》教案7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游戏中掌握节奏型。

  2、通过嗓音造型、手指游戏、图谱识记、表演等形式体会《数青蛙》音乐的生动有趣。

  3、认真倾听并积极参与歌唱活动。

  4、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活动准备

  录音机一台、磁带一盒、节奏卡一张、图谱一幅。

  活动结构

  1、声势活动练习(拍手、跺脚、拍腿……);

  2、嗓音造型练习(节奏朗诵);

  3、动作造型练习(表演手指游戏);

  4、图谱识记练习;5、游戏练习(个别、分组、集体表演)。

  指导要点

  1、声势活动练习(拍手、跺脚、拍腿……)。听老师的鼓声,请小朋友模仿拍节奏,通过拍身体的各部位(手、腿、肩等)及声势练习(跺左脚、右脚、双脚等)巩固节奏型。

  2、嗓音造型练习(节奏朗诵)。引导幼儿创造性地运用小动物的叫声或幼儿的名字进行节奏朗诵活动,进一步巩固节奏型。

  3、动作造型练习(表演手指游戏)。通过谈话的形式,引出童谣《数青蛙》,一边一句句分析童谣一边自然配合手指的表演,引导小朋友自己发明手指表演的方法,如四指并拢与拇指对碰表示呱呱叫,用拳头表示青蛙的大眼睛,手腕带动手掌,手心朝下上下翻表示青蛙跳等。在玩手指游戏的过程中熟练歌谣和节奏型。引导幼儿在《数青蛙》的音乐中玩1-2遍手指游戏。

  4、图谱识记练习。教师一边朗诵节奏一边用手指图谱,帮助幼儿识记音乐所表达的乐句顺序。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参与音乐,如让幼儿一边看图谱一边运用节奏朗诵和声势活动为音乐配伴奏。

  5、游戏练习(个别、分组、集体表演)。让幼儿扮演青蛙围成“池塘”进行配乐表演。

  6、结束活动:幼儿自音乐声中随教师跳出活动室。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选材成功:没有歌词却很有特色音响效果的律动。《数青蛙》配上一首幼儿较熟悉,且有琅琅上口有节奏的儿歌《数青蛙》,使音乐、语言与动作的结合得到最充分的表达,形成一幅青蛙边歌边舞的热闹完美图景。

  2、程序设计:采用声势活动练习→嗓音造型练习→动作造型练习→图谱识记练习→游戏练习的方式引导幼儿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调动原有的经验来学习新知识,使幼儿脑中的旧知识得到激活,进行重新组合与匹配形成新知识。

  3、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始终遵循幼儿音乐活动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即幼儿是音乐活动的主体,活动设计就须从幼儿的兴趣和音乐作品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出发,体现活动设计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23、中班教案《保护青蛙》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青蛙会捉害虫,是人类的好朋友。

  2.用自己的行动来保护青蛙,萌发热爱青蛙的情感。

  3.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4.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活动准备:

  场景布置,卖青蛙人(教师扮演)。

  活动过程:

  一、通过谈话巩固幼儿对青蛙的外形特征的了解

  1.春天来了,天气变暖和了,呱呱呱!谁呀!

  2.谁能告诉大家青蛙长什么样子?

  3.你们知道小青蛙的家在哪里吗?

  二、通过谈话、模仿、亲身体验等途径,引导幼儿知道青蛙的本领

  1.你们知道小青蛙有什么本领吗?

  2.老师请小朋友像青蛙那样睁大眼睛看看它是怎样捉害虫的?

  3.我们大家也来学一学小青蛙捉害虫(解释舌头的伸缩)。

  4.教师小结:青蛙的本领真大,能捉这么多的害虫,是农民伯伯的好朋友,也是我们的`好朋友。

  5.老师还给小青蛙编了一首儿歌呢!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来学一学好吗?小青蛙,呱呱呱;田里住,水上划;捉害虫,本领大,我们都要保护它。

  6.今天老师就请小朋友做小青蛙,去田里捉害虫好吗?

  7.幼儿亲身体验青蛙捉害虫的本领,捉完后边唱歌边跳舞,高兴地回到位置上。

  三、结合现在的社会现象,引导幼儿学习怎样保护青蛙。

  1.谈话引导幼儿怎样保护青蛙

  (1)我们要怎样保护青蛙呢?

  (2)要是遇到菜场有人在卖青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2.通过情景演示,鼓励幼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保护青蛙

  (1)卖青蛙人(教师扮演):“今天这些青蛙可肥了,买回去把它杀了做红烧青蛙吃,味道可好了,快来买呀!”

  (2)发生什么事情了?我们想什么办法去救它们?

  (3)我们小朋友很勇敢的,能不能自己去救青蛙,那我们对卖青蛙的人怎么说?

  (4)真高兴,现在我们成为好朋友了是吗?一起念儿歌、跳舞。

  小青蛙,呱呱呱;田里住,水上划;捉害虫,本领大,我们都要保护它。

  活动反思:

  对于“青蛙”这个词,幼儿都不陌生,我们的目的是想达到:知道青蛙会捉害虫,是保护庄稼的能力,能用自己的行动保护青蛙。在活动中先让幼儿了解青蛙是从小蝌蚪生长出来的,小蝌蚪从失去尾巴,失去前脚和后脚,慢慢变成青蛙。随着孩子对青蛙的了解,我们就从青蛙捉害虫展开让幼儿更加了解青蛙,因为幼儿能说出很多关于青蛙的事情,但这样的现象都是很表面的,再深沉的就不太了解了,因此孩子缺少对于这方面东西的学习,这节课就要让幼儿增加相应的知识点。最后引导幼儿说说怎么样才能保护青蛙

《青蛙合唱》教案8

  活动目标:

  1、学习辨别音乐的强弱、高低,并能用不同动作来表现对音乐的理解感受。

  2、尝试用语言节奏表现青蛙的叫声。

  3、能从音乐高低变化中区别老青蛙、小青蛙,并学习用不同的声音来演唱,体验演唱的乐趣。

  4、熟悉歌曲旋律,为歌曲创编动作。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大“荷叶”一片,钢琴。

  2、虫子一串,青蛙指偶两个(老青蛙、小青蛙)。

  活动过程:

  1、出示荷叶,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呀?哦!原来是一片大大地、绿绿的荷叶呀,我们让她静静的躺在水面上吧!(师生手持荷叶站在原地不动。)

  2、倾听音乐,感受和辨别音乐的强弱。

  师:风儿吹来,荷叶会怎样呢?听,风吹来了,是什么样的风?(另一教师弹轻风的音乐)请你们猜一猜,轻轻的风吹过来,荷叶怎么动?(轻轻的)荷叶是轻轻的柔柔的抖动。(师再次弹轻风,师生共同轻轻抖动荷叶。)我们转起来,轻轻地抖起来,踮起脚尖。(师生小碎步转、抖动2遍。)

  师:听,又来了一阵风,是什么风?(师弹狂风音乐,幼儿听。)你们听了有什么感觉?我们边听边抖动荷叶。(再次弹狂风,师生抖动荷叶。)

  师:嘘!风停啦,(师生停在原地)我们都知道风是会变的,让我们来跟着风声来变化着抖动荷叶吧!(弹两种不同的音乐,师生共同变化抖动荷叶。)

  3、尝试用语言节奏表现青蛙的叫声,用不同的声音区别老青蛙、小青蛙声音的变化。

  (1)师:风停了,荷叶停在了水面上(师生把荷叶放在地上),小朋友,荷叶上是谁最喜欢坐得呀?(小青蛙)小青蛙们,我们一起来跳上荷叶休息一会!(师生共同跳上荷叶,坐下来。)

  (2)引导幼儿尝试用语言节奏表现青蛙的叫声。

  师:小青蛙,你们最喜欢坐在荷叶上干嘛?是怎么叫得?(个别幼儿学叫)这只青蛙叫得真好听,还有节奏呢?其实,青蛙叫不一样的声音就是在说不一样的话,听我说:××▕××▕你好!你好!×××▕×××▕真高兴!真高兴!那你们能不能把叫声也像说话一样说给大家听呢?(幼儿学说)说得真好!还有谁叫出不一样的呢。(鼓励幼儿学)

  (3)倾听音乐,学习用不同的声音区分老青蛙、小青蛙。

  师:你们看,(出示指偶)荷叶上有两只青蛙,他们在荷叶上愉快地唱歌,我们来听听是谁在唱?(配班老师弹两段不同节奏的青蛙音乐,幼儿倾听。)先是谁唱的?后面的呢?我们再来听一听,比比谁的耳朵最灵,(再次倾听)小青蛙唱的歌是怎样的?是跳跳的,还是连连的,细细的还是粗粗的?(跳跳的、高高的、细细的)老青蛙呢?(连连的、低低的、粗粗的)

  师:老青蛙说:我要跳到荷叶上去玩。小青蛙说:我也要去。(老师情景表演)他们见了面唱起了歌,(问幼儿)谁先唱?(老师示范唱一遍小青蛙)该轮到老青蛙唱了。(示范唱一遍老青蛙)我们跟着小青蛙唱一遍,好吗?(幼儿学唱,师生一起唱。)小青蛙的声音是细细的,老青蛙的声音是粗粗的,和我一起唱。(师生一起清唱)

  师:青蛙的歌好听吗?谁愿意做老青蛙呢?谁愿意做小青蛙呢?(教师帮助幼儿分组)记住要唱出老青蛙和小青蛙不同的'声音哦!(幼儿分组唱2遍)

  4、游戏:小青蛙捉害虫,结束活动。

  师:哎呀!我们唱得肚子好饿啊,我们去捉害虫吧,一起把荷叶收起来。噢!对了!我们是怎么跳得?听到高高的声音就跳得高高的,听到低低的声音呢?(配班老师放高低的音乐,幼儿听音乐跳。)来捉害虫啦!哇!好累啊,我们回家啦!

  教学反思

  活动过程对幼儿探索精神,合作能力得到了发展,充分做到了以幼儿为主体。幼儿通过美丽的荷叶展开想象,联想到青蛙以及青蛙的各种叫声并向同伴表现。

  幼儿在师幼、同伴之间的的互动中感受音乐的乐趣,从而对音乐感兴趣、能充分体验、展开丰富想象和极力表现。感受平时也应该用合适的声音表现歌曲,不能喊唱、乱唱。

  25、中班教案《青蛙戏水》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练习甩布块,锻炼上肢力量,促进幼儿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2、体会集体合作游戏的快乐。

  3、使幼儿学会用肢体动作配和游戏的玩法。

  4、幼儿可以用完整的普通话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在活动中协调性和灵活性的锻炼和培养。

  难点:幼儿对活动的积极性参与以及幼儿的灵活性培养。

  活动准备

  气球10个、青蛙头饰、一块大布、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1、开始:

  青蛙妈妈带着孩子跳到场地,带领幼儿做活动准备。

  2、游戏:

  a、荷叶与风(布块的游戏)

  教师出示布块引,导幼儿将布块变成大荷叶。幼儿分别站在布块外边,根据老师指导做游戏。

  b、荷叶与露珠(气球的游戏)

  教师将气球放在布块上,(模拟露珠出现了),引导幼儿数露珠并观察大小,模拟露珠在荷叶上滚动。

  教师引导幼儿将露珠在布块上轻轻滚动。

  c、青蛙躲雨(躲在布块下的游戏)

  教师:“哎呀,下雨了,怎么办?”

  引导幼儿在荷叶下躲雨的办法,引导幼儿将荷叶高高抛起躲在荷叶下。

  3、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1、中班是幼儿发展的重要阶段时期,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习开发思维,这很重要,需要幼师指导学习。

  2、对活动过程的反思:

  a、对幼儿发展的反思,在活动中幼儿还是缺少自觉能力和思维的创新,对幼儿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有了锻炼与发展,也使一些不合群的小朋友能克服孤僻的性格。

  b、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由于他们进入幼儿班是带班的班主任,所以对班级也有所了解,对他们的经验水平和学习特点还有性格特征都有全面的把握。

  c、对幼儿互动的反思,在活动中个别幼儿对教师指令不清时应该再更详细的教导,个别不能达到要求的降低要求,这样活动就能进行的顺利。

  3、对活动效果的评价,整体幼儿参与较高,对于发展的幼儿来说活动相对简单,对于个别幼儿来说活动相对复杂,应使更多幼儿参与活动。

  4、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更全面的考虑到各个环节,更加充分的做好这次活动。

《青蛙合唱》教案9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唱歌曲《青蛙合唱》,感受歌曲中音的高低变化,进一步树立学习音乐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学习过程中运用聆听、表现、模仿、合作等方法,学生能够完整表现歌曲并建立音乐感知能力。

  【知识与技能】

  能够认识音的高低;模仿小青蛙和老青蛙的声音,感受大自然中的音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完整地演唱歌曲。

  【难点】

  模仿小青蛙和老青蛙的声音,感受大自然中的音响,并了解音的高低。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模仿青蛙的叫声,提问学生:这是哪一种动物的叫声?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刚刚老师所表现的是青蛙的叫声,同学们有没有仔细聆听过青蛙的叫声呢?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青蛙们的合唱。

  引入课题,《青蛙合唱》。

  (二)感受体验

  1.初听歌曲

  并设问:歌曲的情绪和速度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歌曲旋律比较欢快,速度为中速。

  2.复听歌曲

  并设问:歌曲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你听到了什么有特色的部分?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这首歌曲描绘的是自然界中青蛙们的合唱,在歌曲当中有小青蛙和老青蛙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丰富多彩,接下来我们用自己的声音来描绘一下大自然的声音吧。

  (三)学唱歌曲

  1.教师范唱歌曲,学生小声哼唱,同时身体跟随旋律律动,感受音乐结构;

  2.教师弹奏钢琴,学生跟琴学唱乐谱,并提示学生注意旋律的走向;

  3.学生自主讨论后,教师讲解旋律中的音分别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进行;

  4.教师在钢琴上弹奏1和5的音,引导学生仔细聆听,说一说哪个音比较高,哪个音比较低;

  5.教师钢琴弹奏旋律,请学生跟琴完整演唱曲谱;

  6.教师引导学生模仿歌词中小青蛙和老青蛙的声音来朗读歌词;

  7.教师引导学生词曲结合完整演唱歌曲;

  8.分两组分别演唱小青蛙、老青蛙以及合唱部分,并进行分组评价。

  (四)巩固提高

  教师将学生分小组选用自己喜欢的动物重新给歌曲填词,提醒学生注意与组内其他成员的配合;

  创编完成后请各组进行表演,并互相评价推选出最受欢迎的小组。

  (五)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青蛙合唱》,体会到音的高低不同,模仿自然界中的声音。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更加热爱大自然,愿意倾听大自然中不同的声音。

  请同学们课后收集其他关于小动物的歌曲,并在下节课进行分享。

《青蛙合唱》教案10

  活动目标

  体验和表现欣赏活动带来的快乐。

  熟悉乐曲旋律,分辨乐曲的节拍、音高和不同力度的变化。

  用指图、动作、乐器伴奏的方法表达对乐曲的感受。

  活动准备

  老青蛙和小青蛙唱歌的图片各一张。

  人手一件乐器。

  重点

  用指图、动作、乐器伴奏的方法表达对乐曲的感受。

  难点

  熟悉乐曲旋律,分辨乐曲的节拍、音高和不同力度的变化。

  活动过程

  1、复习歌曲《在农场里》。

  2、感受与表现乐曲《青蛙合唱》的节拍。

  (1)今天,池塘边真热闹,原来是老青蛙和小青蛙在表演合唱节目,听!他们的歌是几拍子的?

  (2)听音乐并说出音乐是三拍子的。

  (3)教师与幼儿在乐曲声中,轻轻划拍。

  (4)幼儿随音乐拍乐曲的节拍。

  3、感受与分辨乐曲的'音高。

  (1)谁能听出是谁先唱歌,谁后唱歌?最后又是谁在唱歌?

  (2)听音乐,教师与幼儿边听边看图片。

  (3)提问:小青蛙唱歌的声音怎么样?老青蛙唱歌的声音怎么样?

  (4)重复欣赏。听出音乐中是谁在唱歌,我们就用手指向谁,音乐的最后怎么指。

  (5)继续听音乐,用高举双手和放下双手表现乐曲的高、底。

  4、为乐曲伴奏,表现强、弱变化。

  (1)两只青蛙唱歌,谁的歌声大?谁的歌声小?

  (2)大家的乐器都会学青蛙唱歌,我们来为他们伴奏。启发幼儿讨论怎样为青蛙伴奏。

  (3)在教师指挥动作的暗示下,用轻轻敲和较用力敲为青蛙伴奏,最后用力敲。

  (4)全体幼儿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小青蛙伴奏,另一部分为老青蛙伴奏,最后全体敲。

  5、复习音乐游戏"要下雨啦"。

【《青蛙合唱》教案】相关文章:

小班音乐《青蛙合唱》教案04-03

小班音乐青蛙合唱教案11-23

合唱训练教案09-20

小学合唱社团教案09-13

青蛙写诗教案01-14

青蛙看海教案03-03

小青蛙教案11-28

《小青蛙》教案07-11

合唱训练教案十二节,合唱训练方案与计划11-17

小学合唱社团教案范文09-14

《青蛙合唱》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青蛙合唱》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青蛙合唱》教案

《青蛙合唱》教案1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到并用嗓音与动作创造性地表现音乐的高低与强弱变化。

  2、喜欢欣赏音乐,初步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活动准备:

  1、准备一大一小的两只青蛙教具。

  2、教育挂图《青蛙合唱》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入,吸引幼儿兴趣。

  师:长满荷叶的`池塘里来客人了,你们猜是谁呢?

  2、出示一大一小两只青蛙,模仿青蛙的声音向幼儿问好

  师:呱呱呱。小朋友们好,我是小青蛙(老青蛙)

  3、通过教师示范,引导幼儿感受并尝试用嗓音表现老青蛙低、粗、哑、响的声音与小青蛙高、细、亮、轻的声音。

  师:小青蛙和老青蛙的声音是怎么样的,谁来学一学。

  4、引导幼儿欣赏音乐,提出要求

  ①第一遍欣赏

  师:青蛙要歌给我们听。老师要考考你们的小耳朵,注意听什么时候是小青蛙唱歌,什么时候是老青蛙唱歌。

  ②第二遍欣赏

  教师启发幼儿用相应的动作表现

  师:小朋友都听的好认真,把小青蛙和老青蛙都认出来了。那你们能不能在听到小青蛙的时候,双手举过头顶做青蛙;听到老青蛙是,双手放在膝盖附近做青蛙。我们来试试吧!

  ③全曲听完后,教师把最后一句再谈一遍引导幼儿讨论

  师:这时候是谁在唱歌?

  教师小结:原来是小青蛙和老青蛙一起在唱歌,这种唱歌的方法我们叫“合唱”。

  5、出示教育挂图,帮助幼儿进一步体验音乐的节奏与结构。

  师手持青蛙教具(左右各持一种)跟着音乐在涂上按节奏演示:荷叶的大小代表音乐力度的强与弱,一张代表一小节。力度强的小结大青蛙跳到大荷叶上;力度弱的小结小青蛙跳到小荷叶上;最后两小结大小青蛙一起跳。(教师手持教具跳时,根据音乐的强弱加重或减轻跳的力度和弧度,让幼儿从教师的动作中也感受到音乐的强弱。)

  6、组织幼儿游戏

  师:今天的青蛙合唱好听吗?(好听)那我们来跟着音乐来玩《青蛙跳荷叶》的游戏。

  请幼儿分成两组一组是老青蛙、一组是小青蛙跟着音乐有节奏地跳。

  游戏前引导幼儿自己思考并尝试解决以下问题:“老青蛙应该跳的重还是轻?小青蛙呢?”

  第二遍游戏时幼儿可增加学青蛙叫,并体会最后一句合唱部分和谐的感觉。

  7、结束

  师:游戏好玩吗?(好玩)这么好玩的游戏我们去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吧。

《青蛙合唱》教案2

  活动目标:

  1、熟悉乐曲旋律,分辨乐曲的音高和不同力度变化。

  2、用指图、动作、乐器伴奏等方法表达对乐曲的感受。

  3、体验和表现欣赏活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老青蛙、小青蛙唱歌图片各一张,背景图、图谱。

  2、乐器:碰铃、小鼓。

  活动过程:

  一、准备:复习《在农场里》

  1、谈话导入:小朋友,你们知道农场里有些什么动物呀?那我们一起来学学农场里动物唱歌。

  2、复习《在农场里》,用不同音高唱(大猪、小猪;大牛、小牛;大羊、小羊)。

  二、初步熟悉音乐旋律,感受乐曲中的强弱对比。

  1、小朋友唱得真好听,老师告诉你们,在农场的池塘里还有一群动物在快乐地唱着歌呢!他们是谁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安静欣赏《青蛙合唱》。

  提问:是谁在唱歌呢?你们有没有听出来有几只青蛙在唱歌呀?

  2、“原来,池塘里有两只青蛙在唱歌,一只是老青蛙,一只是小青蛙。”师根据幼儿回答,出示背景图、青蛙唱歌图。

  3、那老青蛙和小青蛙唱歌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呀?(欢快、清脆;低重、沉闷)

  4、再次欣赏《青蛙合唱》。

  我们再来听听看,音乐的哪一段是欢快、清脆的,是小青蛙在唱歌?哪一段是低重、沉闷的,是老青蛙在唱歌?

  提问:音乐哪一段是小青蛙在唱歌?哪一段是老青蛙在唱歌?音乐最后又是谁在唱呢?(老小青蛙一起唱)。

  5、听音乐指青蛙。

  现在,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你们听出音乐中是谁在唱歌,就用手指向谁。音乐最后是老青蛙和小青蛙一起在唱,就用两只手同时指向两之青蛙。

  三、学习用多种方法表现对乐曲的感受。

  1、用不同的动作表现音乐的高低。

  小青蛙的歌声是怎样的?请小朋友想一个动作表示小青蛙高高的歌声;老青蛙的'歌声是怎样的?请小朋友想出一个动作表示老青蛙低低的歌声。

  请小朋友按自己创作的动作边听音乐边表现。

  2、学习用嗓音表现音乐的高低、强弱。

  A、小青蛙的歌声高而响,清脆而欢快,谁还会用嗓音来学一学小青蛙的歌声呢?靠青蛙的歌声重而低,很沉闷的,谁会用嗓音学一学呢?

  B、小朋友唱得真好听,那能不能用好听的、有节奏的声音来唱一唱呢?看,老师把乐曲中老青蛙、小青蛙唱歌的节奏谱带来了,我们看着节奏谱一起来唱一唱。(师指图谱)

  C、听着音乐再来唱一唱。

  D、分角色来唱一唱。

  E、交换角色唱一唱。

  四、为乐曲伴奏,表现强弱变化。

  1、小乐器也来了,想来为青蛙唱歌伴奏。出示小铃、小鼓,讨论怎样为青蛙们伴奏。

  2、听音乐演奏一遍。

  3、交换乐器演奏一遍(朱丽娟)

《青蛙合唱》教案3

  教学理念:

  一、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能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让学生去感受、体验、表现和创造音乐。

  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鼓励学生大胆创造,从而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玩中学。

  三、在课堂上充分体现明主和谐的氛围,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他们成为一个真正的音乐小主人。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唱歌曲《青蛙合唱》,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并能用亲切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二、从音乐中感受青蛙的可爱形象,通过扮演不同角色的青蛙来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热爱大自然,并懂得青蛙是我们人类的朋友。

  三、通过多种音乐实践活动来渗透音乐知识,初步建立音的高低这一概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

  在夏日清凉的夜里,有一群可爱的小动物正在开音乐会呢!小朋友想听听是谁吗?

  【教学设想】几片荷叶、几朵荷花把教室进行简单的布置,变成一个美丽的池塘,让同学们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导入歌曲。

  三、新歌教学

  1、初听歌曲(出示多媒体动画课件,视听结合)

  师:小朋友们现在知道是谁在唱歌了吗?

  生:青蛙

  师:对,这里有小青蛙和老青蛙在唱呢!同学们能分辨出它们的叫声吗?

  2、教师引导学生模仿小青蛙和老青蛙的叫声(激发情趣)

  3、用青蛙的叫声“呱”模唱旋律。

  4、填唱歌词(学生唱“呱”的部分,教师唱其余部分,师生共同完成)

  5、跟录音完整地跟唱全曲。

  6、讨论歌曲中较难掌握的地方,然后单独提出来练习。

  四、分角色演唱(巩固歌曲)

  1、教师扮演老青蛙,学生扮演小青蛙。

  2、让学生还能用什么形式来分角色演唱。

  【教学设想】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以及创造性活动,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效果。

  五、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渗透音乐知识,初步建立银的高低概念。

  1、比一比:谁高谁低,并举出例子。

  2、想一想:哪句越唱越高?哪句越唱越低?

  3、说一说:教师出示大提琴和小提琴的图片,并给同学们听听各自的音色,让同学们说说这两种乐器,哪种适合演奏小青蛙,哪种适合演奏老青蛙?

  4、师生同乐,共同表演。

  【教学设想】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实践的活动中来,通过亲身的感受与体验,从而渗透了音的高低这一音乐知识。

  1、创编歌词(拓展歌曲,提高学生的创编能力。)

  2、课堂小结(出示小诗,渗透思想教育,让孩子们懂得青蛙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它,同时也要热爱大自然。

  小青蛙,呱呱呱,捉害虫,保庄稼,个子虽小功劳大,我们大家都爱它!

《青蛙合唱》教案4

  活动目标:

  1、熟悉乐曲旋律,分辨乐曲的节拍、音高和不同力度的变化。

  2、用指图、动作、乐器伴奏的方法表达对乐曲的感受。

  3、体验和表现欣赏活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老青蛙和小青蛙唱歌的图片各一张。

  2、人手一件乐器。

  活动过程:

  1、复习歌曲《在农场里》。

  2、感受与表现乐曲《青蛙合唱》的节拍。

  (1)今天,池塘边真热闹,原来是老青蛙和小青蛙在表演合唱节目,听!他们的歌是几拍子的?

  (2)听音乐并说出音乐是三拍子的。

  (3)教师与幼儿在乐曲声中,轻轻划拍。

  (4)幼儿随音乐拍乐曲的节拍。

  3、感受与分辨乐曲的音高。

  (1)谁能听出是谁先唱歌,谁后唱歌?最后又是谁在唱歌?

  (2)听音乐,教师与幼儿边听边看图片。

  (3)提问:小青蛙唱歌的声音怎么样?老青蛙唱歌的'声音怎么样?

  (4)重复欣赏。听出音乐中是谁在唱歌,我们就用手指向谁,音乐的最后怎么指。

  (5)继续听音乐,用高举双手和放下双手表现乐曲的高、底。

  4、为乐曲伴奏,表现强、弱变化。

  (1)两只青蛙唱歌,谁的歌声大?谁的歌声小?

  (2)大家的乐器都会学青蛙唱歌,我们来为他们伴奏。启发幼儿讨论怎样为青蛙伴奏。

  (3)在教师指挥动作的暗示下,用轻轻敲和较用力敲为青蛙伴奏,最后用力敲。

  (4)全体幼儿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小青蛙伴奏,另一部分为老青蛙伴奏,最后全体敲。

  5、复习音乐游戏"要下雨啦"。

  重点:用指图、动作、乐器伴奏的方法表达对乐曲的感受。

  难点:熟悉乐曲旋律,分辨乐曲的节拍、音高和不同力度的变化。

  教学反思:

  活动过程对幼儿探索精神,合作能力得到了发展,充分做到了以幼儿为主体。幼儿通过美丽的荷叶展开想象,联想到青蛙以及青蛙的各种叫声并向同伴表现。

  幼儿在师幼、同伴之间的的互动中感受音乐的乐趣,从而对音乐感兴趣、能充分体验、展开丰富想象和极力表现。感受平时也应该用合适的声音表现歌曲,不能喊唱、乱唱。

《青蛙合唱》教案5

  活动目标:

  1、学唱二声部歌曲,用活泼、欢快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2、体验与同伴合作演唱的乐趣,进一步喜爱合唱这种演唱形式。

  活动准备:

  二声部图谱、已学会的一声部

  活动过程:

  一、律动进场。《小树叶》

  师:请大家跟着音乐的旋律做动作,进音乐王国去表演吧。

  练声:

  1、复习《落下来》

  来到了音乐王国,我们来唱唱《落下来》大家边唱边做动作,注意身体放松,面带微笑,轻声整齐的唱,感觉像一个人在唱。

  2、合唱训练

  (1)看手势唱音阶。

  师:小音符被我们好听的声音吸引来了,他们要和我们做个"看手势唱音阶"的游戏。请看我的手势唱出音阶。

  师:请这半的孩子看我的这只手,这一半的小朋友看我这只手,看我的手势唱音阶。

  二、学习二声部合唱《小青蛙》

  (一)复习歌曲《小青蛙》

  师:"你们唱的真好听,现在老师弹一首曲子,小朋友听听是什么歌曲?"

  "你们的耳朵真灵,那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情绪来表演唱这首歌曲呢?"(用欢快跳跃的声音,快乐的表情来表现这首歌曲,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师:"刚才小朋友在演唱的时候,强弱拍子不够明显,这是两拍子的歌曲,第一拍要唱的重一些,第二拍要唱的轻一些,我们再来试一试。"

  (二)探索第二声部的演唱内容,学习伴唱。

  (1)师范唱合唱第一遍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本领,二声部合唱,我请林老师跟我一起来唱这首歌,请小朋友仔细听,我们是怎么唱的?"

  提问:"听了我们的演唱大家感觉怎么样?"(欢快)

  "刚才我和林老师唱的一样吗?"

  "哪个老师唱的跟你们一样,哪个老师唱的和你们不一样?"

  (3)师范唱第二遍

  师: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小朋友在听一遍.

  师:"刚才马老师和林老师唱的一样吗?哪位老师唱的和你们一样?(和你们一样的,这是歌曲的第一声部。)哪位老师和你们唱的不一样,(林老师)林老师唱了什么?(呱、咚、游)林老师唱的是歌曲的第二声部。

  (4)教师引导幼儿结合图谱,探索歌曲的第二声部。

  师:"现在老师再来唱一遍,请小朋友认真听,马老师唱的什么地方唱的不一样?在什么地方又和林老师一起唱同样的歌词?(教师一边指图谱一边演唱)

  师:"刚才马老师在什么地方唱的跟林老师不一样是歌曲的前半部分还是后半部分?"(前半部分)

  A、小青蛙在池塘边玩耍的时候,很开心,发出好听的叫声。

  ("呱"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B、接着,它就在东边跳跳,西边跳跳"咚"的一下子跳到水里面

  ("咚"我们也来唱一唱。)

  C、在间奏的地方,青蛙在游泳"游"一起来试一试)

  D、接下来在什么地方马老师和林老师唱一样的歌词?(歌曲的后半部分)好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5)全体幼儿跟随教师学习第二声部。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完整的演唱一遍"

  青蛙叫"呱""呱""呱""呱"

  跳到水里"咚""咚""咚""咚"

  青蛙游泳"游""游""游""游"

  一起唱"咕儿呱呱……"

  (6)抓出重难点,学习象声词(呱、咚、游)

  师:刚才我们唱的(呱、咚)都是象声词,在念这些象声词时我们要念的活泼一点,跳跃一点,我们来试一试。"游"前面两个小节要念足两拍,后面的也是跳跃一点。

  (7)配上音乐进行练习

  现在我们配上音乐来试下,

  三、尝试进行二声部合唱

  (1)与老师合作进行二声部合唱

  师:"大家学得真快,现在看我指挥,我唱第一声部,你们来唱第二声部,注意我一个人唱你们这么多人音量不能太大,要懂得控制自己的音量,唱的时候大家都要能听到马老师的歌声。跟你们合作真是太愉快了,我们再来一遍吧。

  (2)幼儿分组合唱。(交换)

  师:"马老师发现你们能控制自己的`音量,真是越来越有音乐家的潜质了,接下来我们分成两个声部来唱。以这里为界限,这一半的唱一声部,这一步的唱二声部,唱不时候要倾听别人的声音,大家一起唱就像一个人唱一样,第二声部的歌声音量不能超过第一声部的音量。

  (3)请两位孩子合作表演,

  (4)跟老师互动

  师:"今天来了很多老师和我们一起学本领,我们来邀请后面的老师一起唱一唱,我们小朋友唱第一声部,请老师唱第二声部,在咕儿呱呱的地方我们一起唱,

  四、律动下课。幼儿随音乐跳出音乐室。

  师"你们和老师配合的真不错,今天我们学习了二声部合唱,小朋友有学会了新本领。是不是很开心,我们一起跳个舞吧!

  教学反思:

  喜爱动物是儿童的天性,通过学生互动的形式,激发学生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努力创设一种非常宽松、活泼的氛围,以轻松生动的语言,指导学生进行音乐活动,放手给学生一个自由充分发挥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一种放松的、活跃的心里状态,这样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使他们学得开心、学得主动。不足的地方是在最后的综合表演环节中,由于学生的兴奋度过高,所以课堂有点吵、乱,下次组织综合表演时,我必须加强有效的组织能力,在活动前,要明确的提出具体该怎么做的要求,让学生更有序的进行表演。

《青蛙合唱》教案6

  【参考答案】

  《青蛙合唱》是小学音乐一年级的一首教唱歌曲,选自《汤普森》钢琴曲。歌曲为D调,3/4拍,速度稍快,旋律轻快活泼,描绘了自然界中小青蛙和老青蛙的歌声,体现了一篇大自然的美好风景。

  第二题:

  音的性质有哪些?分别由哪些因素决定?

  【参考答案】

  音高——发音体在每秒钟内振动次数的多少(频率);

  音值——发音体振动时延续时间的长短;

  音量——发音体振动时振幅的大小;

  音色——发音体材质和振动时泛音的多少以及出现的次序等多种因素。

  第三题:

  教学设计中采用了什么导入方式?为什么要用这个方式进行导入?

  【参考答案】

  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了情境创设的导入方式,模仿青蛙的叫声,提问学生这是哪一种动物的叫声?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思考,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应该能说出是青蛙的叫声,所以我可以联系学生的回答,提问学生有没有仔细聆听过青蛙的叫声呢?从而顺势引出新课题《青蛙合唱》。

  通过这样设计既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着手,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又将课堂思路引领到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中,从课下到课上形成了一个自然地、生动的过渡。

  第四题:

  教学设计中教学重难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设置?

  【参考答案】

  对于本节课重点的设置是能够完整地演唱歌曲。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对于唱歌课来说,最重要的应该是学唱环节,通过层层递进的学唱环节,学生能够完整演唱歌曲。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刚刚步入小学,对于识谱读谱没有太多经验,所以能够完整学唱这首歌曲应该是更为重要的内容,当学生对于歌曲的学唱有了一定经验后,可以适当加入一些表情或者更加自信的学唱歌曲。

  对于本节课的难点设置是模仿小青蛙和老青蛙的声音,感受大自然中的音响,并了解音的高低。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根据生活经验学生应该知道青蛙的声音,但是对于小青蛙和老青蛙声音的区别,可能并不了解。所以能够模仿小青蛙和老青蛙的不同叫声,这样的难点设置能够更加深刻的体会自然界中的音响,同时了解音的高低也能够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五题:

  教学重点如何突出?教学难点是如何突破?

  【参考答案】

  关于教学重点的突出,我主要采取了如下教学步骤:

  (1)先引导学生初步聆听歌曲,通过初步感知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速度后,更有利于学唱环节的展开;

  (2)我会进行范唱,请学生小声哼唱,同时身体跟随旋律律动,感受音乐结构;

  (3)弹奏钢琴,请学生跟琴学唱乐谱,提示学生注意旋律的走向,并请学生在学唱后自主讨论歌曲的旋律是怎么进行的;

  (4)引导学生完整学唱歌谱;

  (5)引导学生模仿歌词中小青蛙和老青蛙的`声音来朗读歌词;

  (6)引导学生词曲结合完整演唱歌曲;

  (7)分两组分别演唱小青蛙、老青蛙以及合唱部分,并进行分组评价。

  关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我主要采取了如下教学步骤:。

  (1)弹奏钢琴,学生跟琴学唱乐谱,提示学生注意旋律的走向,并请学生在学唱后自主讨论歌曲的旋律是怎么进行的。

  (2)学生自主讨论后,教师讲解旋律中的音分别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进行。

  (3)教师在钢琴上弹奏1和5的音,引导学生仔细聆听,说一说哪个音比较高,哪个音比较低。

  其实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他们现阶段的情况来进行的,所以这样的设计既是他们能够接受的,又能够在此基础上学习领会到新的东西。

《青蛙合唱》教案7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游戏中掌握节奏型。

  2、通过嗓音造型、手指游戏、图谱识记、表演等形式体会《数青蛙》音乐的生动有趣。

  3、认真倾听并积极参与歌唱活动。

  4、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活动准备

  录音机一台、磁带一盒、节奏卡一张、图谱一幅。

  活动结构

  1、声势活动练习(拍手、跺脚、拍腿……);

  2、嗓音造型练习(节奏朗诵);

  3、动作造型练习(表演手指游戏);

  4、图谱识记练习;5、游戏练习(个别、分组、集体表演)。

  指导要点

  1、声势活动练习(拍手、跺脚、拍腿……)。听老师的鼓声,请小朋友模仿拍节奏,通过拍身体的各部位(手、腿、肩等)及声势练习(跺左脚、右脚、双脚等)巩固节奏型。

  2、嗓音造型练习(节奏朗诵)。引导幼儿创造性地运用小动物的叫声或幼儿的名字进行节奏朗诵活动,进一步巩固节奏型。

  3、动作造型练习(表演手指游戏)。通过谈话的形式,引出童谣《数青蛙》,一边一句句分析童谣一边自然配合手指的表演,引导小朋友自己发明手指表演的方法,如四指并拢与拇指对碰表示呱呱叫,用拳头表示青蛙的大眼睛,手腕带动手掌,手心朝下上下翻表示青蛙跳等。在玩手指游戏的过程中熟练歌谣和节奏型。引导幼儿在《数青蛙》的音乐中玩1-2遍手指游戏。

  4、图谱识记练习。教师一边朗诵节奏一边用手指图谱,帮助幼儿识记音乐所表达的乐句顺序。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参与音乐,如让幼儿一边看图谱一边运用节奏朗诵和声势活动为音乐配伴奏。

  5、游戏练习(个别、分组、集体表演)。让幼儿扮演青蛙围成“池塘”进行配乐表演。

  6、结束活动:幼儿自音乐声中随教师跳出活动室。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选材成功:没有歌词却很有特色音响效果的律动。《数青蛙》配上一首幼儿较熟悉,且有琅琅上口有节奏的儿歌《数青蛙》,使音乐、语言与动作的结合得到最充分的表达,形成一幅青蛙边歌边舞的热闹完美图景。

  2、程序设计:采用声势活动练习→嗓音造型练习→动作造型练习→图谱识记练习→游戏练习的方式引导幼儿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调动原有的经验来学习新知识,使幼儿脑中的旧知识得到激活,进行重新组合与匹配形成新知识。

  3、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始终遵循幼儿音乐活动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即幼儿是音乐活动的主体,活动设计就须从幼儿的兴趣和音乐作品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出发,体现活动设计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23、中班教案《保护青蛙》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青蛙会捉害虫,是人类的好朋友。

  2.用自己的行动来保护青蛙,萌发热爱青蛙的情感。

  3.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4.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活动准备:

  场景布置,卖青蛙人(教师扮演)。

  活动过程:

  一、通过谈话巩固幼儿对青蛙的外形特征的了解

  1.春天来了,天气变暖和了,呱呱呱!谁呀!

  2.谁能告诉大家青蛙长什么样子?

  3.你们知道小青蛙的家在哪里吗?

  二、通过谈话、模仿、亲身体验等途径,引导幼儿知道青蛙的本领

  1.你们知道小青蛙有什么本领吗?

  2.老师请小朋友像青蛙那样睁大眼睛看看它是怎样捉害虫的?

  3.我们大家也来学一学小青蛙捉害虫(解释舌头的伸缩)。

  4.教师小结:青蛙的本领真大,能捉这么多的害虫,是农民伯伯的好朋友,也是我们的`好朋友。

  5.老师还给小青蛙编了一首儿歌呢!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来学一学好吗?小青蛙,呱呱呱;田里住,水上划;捉害虫,本领大,我们都要保护它。

  6.今天老师就请小朋友做小青蛙,去田里捉害虫好吗?

  7.幼儿亲身体验青蛙捉害虫的本领,捉完后边唱歌边跳舞,高兴地回到位置上。

  三、结合现在的社会现象,引导幼儿学习怎样保护青蛙。

  1.谈话引导幼儿怎样保护青蛙

  (1)我们要怎样保护青蛙呢?

  (2)要是遇到菜场有人在卖青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2.通过情景演示,鼓励幼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保护青蛙

  (1)卖青蛙人(教师扮演):“今天这些青蛙可肥了,买回去把它杀了做红烧青蛙吃,味道可好了,快来买呀!”

  (2)发生什么事情了?我们想什么办法去救它们?

  (3)我们小朋友很勇敢的,能不能自己去救青蛙,那我们对卖青蛙的人怎么说?

  (4)真高兴,现在我们成为好朋友了是吗?一起念儿歌、跳舞。

  小青蛙,呱呱呱;田里住,水上划;捉害虫,本领大,我们都要保护它。

  活动反思:

  对于“青蛙”这个词,幼儿都不陌生,我们的目的是想达到:知道青蛙会捉害虫,是保护庄稼的能力,能用自己的行动保护青蛙。在活动中先让幼儿了解青蛙是从小蝌蚪生长出来的,小蝌蚪从失去尾巴,失去前脚和后脚,慢慢变成青蛙。随着孩子对青蛙的了解,我们就从青蛙捉害虫展开让幼儿更加了解青蛙,因为幼儿能说出很多关于青蛙的事情,但这样的现象都是很表面的,再深沉的就不太了解了,因此孩子缺少对于这方面东西的学习,这节课就要让幼儿增加相应的知识点。最后引导幼儿说说怎么样才能保护青蛙

《青蛙合唱》教案8

  活动目标:

  1、学习辨别音乐的强弱、高低,并能用不同动作来表现对音乐的理解感受。

  2、尝试用语言节奏表现青蛙的叫声。

  3、能从音乐高低变化中区别老青蛙、小青蛙,并学习用不同的声音来演唱,体验演唱的乐趣。

  4、熟悉歌曲旋律,为歌曲创编动作。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大“荷叶”一片,钢琴。

  2、虫子一串,青蛙指偶两个(老青蛙、小青蛙)。

  活动过程:

  1、出示荷叶,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呀?哦!原来是一片大大地、绿绿的荷叶呀,我们让她静静的躺在水面上吧!(师生手持荷叶站在原地不动。)

  2、倾听音乐,感受和辨别音乐的强弱。

  师:风儿吹来,荷叶会怎样呢?听,风吹来了,是什么样的风?(另一教师弹轻风的音乐)请你们猜一猜,轻轻的风吹过来,荷叶怎么动?(轻轻的)荷叶是轻轻的柔柔的抖动。(师再次弹轻风,师生共同轻轻抖动荷叶。)我们转起来,轻轻地抖起来,踮起脚尖。(师生小碎步转、抖动2遍。)

  师:听,又来了一阵风,是什么风?(师弹狂风音乐,幼儿听。)你们听了有什么感觉?我们边听边抖动荷叶。(再次弹狂风,师生抖动荷叶。)

  师:嘘!风停啦,(师生停在原地)我们都知道风是会变的,让我们来跟着风声来变化着抖动荷叶吧!(弹两种不同的音乐,师生共同变化抖动荷叶。)

  3、尝试用语言节奏表现青蛙的叫声,用不同的声音区别老青蛙、小青蛙声音的变化。

  (1)师:风停了,荷叶停在了水面上(师生把荷叶放在地上),小朋友,荷叶上是谁最喜欢坐得呀?(小青蛙)小青蛙们,我们一起来跳上荷叶休息一会!(师生共同跳上荷叶,坐下来。)

  (2)引导幼儿尝试用语言节奏表现青蛙的叫声。

  师:小青蛙,你们最喜欢坐在荷叶上干嘛?是怎么叫得?(个别幼儿学叫)这只青蛙叫得真好听,还有节奏呢?其实,青蛙叫不一样的声音就是在说不一样的话,听我说:××▕××▕你好!你好!×××▕×××▕真高兴!真高兴!那你们能不能把叫声也像说话一样说给大家听呢?(幼儿学说)说得真好!还有谁叫出不一样的呢。(鼓励幼儿学)

  (3)倾听音乐,学习用不同的声音区分老青蛙、小青蛙。

  师:你们看,(出示指偶)荷叶上有两只青蛙,他们在荷叶上愉快地唱歌,我们来听听是谁在唱?(配班老师弹两段不同节奏的青蛙音乐,幼儿倾听。)先是谁唱的?后面的呢?我们再来听一听,比比谁的耳朵最灵,(再次倾听)小青蛙唱的歌是怎样的?是跳跳的,还是连连的,细细的还是粗粗的?(跳跳的、高高的、细细的)老青蛙呢?(连连的、低低的、粗粗的)

  师:老青蛙说:我要跳到荷叶上去玩。小青蛙说:我也要去。(老师情景表演)他们见了面唱起了歌,(问幼儿)谁先唱?(老师示范唱一遍小青蛙)该轮到老青蛙唱了。(示范唱一遍老青蛙)我们跟着小青蛙唱一遍,好吗?(幼儿学唱,师生一起唱。)小青蛙的声音是细细的,老青蛙的声音是粗粗的,和我一起唱。(师生一起清唱)

  师:青蛙的歌好听吗?谁愿意做老青蛙呢?谁愿意做小青蛙呢?(教师帮助幼儿分组)记住要唱出老青蛙和小青蛙不同的'声音哦!(幼儿分组唱2遍)

  4、游戏:小青蛙捉害虫,结束活动。

  师:哎呀!我们唱得肚子好饿啊,我们去捉害虫吧,一起把荷叶收起来。噢!对了!我们是怎么跳得?听到高高的声音就跳得高高的,听到低低的声音呢?(配班老师放高低的音乐,幼儿听音乐跳。)来捉害虫啦!哇!好累啊,我们回家啦!

  教学反思

  活动过程对幼儿探索精神,合作能力得到了发展,充分做到了以幼儿为主体。幼儿通过美丽的荷叶展开想象,联想到青蛙以及青蛙的各种叫声并向同伴表现。

  幼儿在师幼、同伴之间的的互动中感受音乐的乐趣,从而对音乐感兴趣、能充分体验、展开丰富想象和极力表现。感受平时也应该用合适的声音表现歌曲,不能喊唱、乱唱。

  25、中班教案《青蛙戏水》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练习甩布块,锻炼上肢力量,促进幼儿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2、体会集体合作游戏的快乐。

  3、使幼儿学会用肢体动作配和游戏的玩法。

  4、幼儿可以用完整的普通话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在活动中协调性和灵活性的锻炼和培养。

  难点:幼儿对活动的积极性参与以及幼儿的灵活性培养。

  活动准备

  气球10个、青蛙头饰、一块大布、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1、开始:

  青蛙妈妈带着孩子跳到场地,带领幼儿做活动准备。

  2、游戏:

  a、荷叶与风(布块的游戏)

  教师出示布块引,导幼儿将布块变成大荷叶。幼儿分别站在布块外边,根据老师指导做游戏。

  b、荷叶与露珠(气球的游戏)

  教师将气球放在布块上,(模拟露珠出现了),引导幼儿数露珠并观察大小,模拟露珠在荷叶上滚动。

  教师引导幼儿将露珠在布块上轻轻滚动。

  c、青蛙躲雨(躲在布块下的游戏)

  教师:“哎呀,下雨了,怎么办?”

  引导幼儿在荷叶下躲雨的办法,引导幼儿将荷叶高高抛起躲在荷叶下。

  3、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1、中班是幼儿发展的重要阶段时期,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习开发思维,这很重要,需要幼师指导学习。

  2、对活动过程的反思:

  a、对幼儿发展的反思,在活动中幼儿还是缺少自觉能力和思维的创新,对幼儿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有了锻炼与发展,也使一些不合群的小朋友能克服孤僻的性格。

  b、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由于他们进入幼儿班是带班的班主任,所以对班级也有所了解,对他们的经验水平和学习特点还有性格特征都有全面的把握。

  c、对幼儿互动的反思,在活动中个别幼儿对教师指令不清时应该再更详细的教导,个别不能达到要求的降低要求,这样活动就能进行的顺利。

  3、对活动效果的评价,整体幼儿参与较高,对于发展的幼儿来说活动相对简单,对于个别幼儿来说活动相对复杂,应使更多幼儿参与活动。

  4、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更全面的考虑到各个环节,更加充分的做好这次活动。

《青蛙合唱》教案9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唱歌曲《青蛙合唱》,感受歌曲中音的高低变化,进一步树立学习音乐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学习过程中运用聆听、表现、模仿、合作等方法,学生能够完整表现歌曲并建立音乐感知能力。

  【知识与技能】

  能够认识音的高低;模仿小青蛙和老青蛙的声音,感受大自然中的音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完整地演唱歌曲。

  【难点】

  模仿小青蛙和老青蛙的声音,感受大自然中的音响,并了解音的高低。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模仿青蛙的叫声,提问学生:这是哪一种动物的叫声?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刚刚老师所表现的是青蛙的叫声,同学们有没有仔细聆听过青蛙的叫声呢?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青蛙们的合唱。

  引入课题,《青蛙合唱》。

  (二)感受体验

  1.初听歌曲

  并设问:歌曲的情绪和速度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歌曲旋律比较欢快,速度为中速。

  2.复听歌曲

  并设问:歌曲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你听到了什么有特色的部分?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这首歌曲描绘的是自然界中青蛙们的合唱,在歌曲当中有小青蛙和老青蛙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丰富多彩,接下来我们用自己的声音来描绘一下大自然的声音吧。

  (三)学唱歌曲

  1.教师范唱歌曲,学生小声哼唱,同时身体跟随旋律律动,感受音乐结构;

  2.教师弹奏钢琴,学生跟琴学唱乐谱,并提示学生注意旋律的走向;

  3.学生自主讨论后,教师讲解旋律中的音分别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进行;

  4.教师在钢琴上弹奏1和5的音,引导学生仔细聆听,说一说哪个音比较高,哪个音比较低;

  5.教师钢琴弹奏旋律,请学生跟琴完整演唱曲谱;

  6.教师引导学生模仿歌词中小青蛙和老青蛙的声音来朗读歌词;

  7.教师引导学生词曲结合完整演唱歌曲;

  8.分两组分别演唱小青蛙、老青蛙以及合唱部分,并进行分组评价。

  (四)巩固提高

  教师将学生分小组选用自己喜欢的动物重新给歌曲填词,提醒学生注意与组内其他成员的配合;

  创编完成后请各组进行表演,并互相评价推选出最受欢迎的小组。

  (五)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青蛙合唱》,体会到音的高低不同,模仿自然界中的声音。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更加热爱大自然,愿意倾听大自然中不同的声音。

  请同学们课后收集其他关于小动物的歌曲,并在下节课进行分享。

《青蛙合唱》教案10

  活动目标

  体验和表现欣赏活动带来的快乐。

  熟悉乐曲旋律,分辨乐曲的节拍、音高和不同力度的变化。

  用指图、动作、乐器伴奏的方法表达对乐曲的感受。

  活动准备

  老青蛙和小青蛙唱歌的图片各一张。

  人手一件乐器。

  重点

  用指图、动作、乐器伴奏的方法表达对乐曲的感受。

  难点

  熟悉乐曲旋律,分辨乐曲的节拍、音高和不同力度的变化。

  活动过程

  1、复习歌曲《在农场里》。

  2、感受与表现乐曲《青蛙合唱》的节拍。

  (1)今天,池塘边真热闹,原来是老青蛙和小青蛙在表演合唱节目,听!他们的歌是几拍子的?

  (2)听音乐并说出音乐是三拍子的。

  (3)教师与幼儿在乐曲声中,轻轻划拍。

  (4)幼儿随音乐拍乐曲的节拍。

  3、感受与分辨乐曲的'音高。

  (1)谁能听出是谁先唱歌,谁后唱歌?最后又是谁在唱歌?

  (2)听音乐,教师与幼儿边听边看图片。

  (3)提问:小青蛙唱歌的声音怎么样?老青蛙唱歌的声音怎么样?

  (4)重复欣赏。听出音乐中是谁在唱歌,我们就用手指向谁,音乐的最后怎么指。

  (5)继续听音乐,用高举双手和放下双手表现乐曲的高、底。

  4、为乐曲伴奏,表现强、弱变化。

  (1)两只青蛙唱歌,谁的歌声大?谁的歌声小?

  (2)大家的乐器都会学青蛙唱歌,我们来为他们伴奏。启发幼儿讨论怎样为青蛙伴奏。

  (3)在教师指挥动作的暗示下,用轻轻敲和较用力敲为青蛙伴奏,最后用力敲。

  (4)全体幼儿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小青蛙伴奏,另一部分为老青蛙伴奏,最后全体敲。

  5、复习音乐游戏"要下雨啦"。

【《青蛙合唱》教案】相关文章:

小班音乐《青蛙合唱》教案04-03

小班音乐青蛙合唱教案11-23

合唱训练教案09-20

小学合唱社团教案09-13

青蛙写诗教案01-14

青蛙看海教案03-03

小青蛙教案11-28

《小青蛙》教案07-11

合唱训练教案十二节,合唱训练方案与计划11-17

小学合唱社团教案范文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