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落花生》
一、背景知识
1、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有一篇课文《落花生》,它是一篇现代优秀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所受的家教。作者许地山,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以朴实洗炼、清新自然的笔墨,写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感触,常寄寓深邃的哲理和优美的情思于字里行间。
2、这篇精读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的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在表达上颇具匠心,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二、设计理念
1、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只是示例教学。课堂上对课文内容的处理不要面面俱到,要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让学生学得充分,学得深刻。就如《落花生》这篇课文我认为教师应抓住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要善于质疑,设置悬念,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求异性思维。
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借物喻人,教师可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作者借助落花生比喻哪一类人?也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一类人具备着落花生的这种精神。同时,新课程理念(二)提到的关于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问题。我认为《落花生》这篇课文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当然我们在评析时要赋予落花生以一种主体性,或者说它是主体精神的某种体现。“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落花生没有努力去炫耀自己,而是默默地生长,在地下结果。
炫耀自己是一种自我欲望的满足,而把果子埋在地下,却是十足的贡献。苹果在生长的同时由于其颜色、芳香吸引了羡慕的目光,也就炫耀了自己,在生长和死亡的过程中满足了自我的欲望。但它毕竟还是有果实的。那些只炫耀自己,只满足自己,没有果实,丝毫不贡献的主儿,大概许地山连提也不愿提到它们。也许,落花生的默默奉献并没有要以此贬低别的什么,甚至由此引起纷争、斗争,它也许只要我们品尝它,而不要我们去拿它跟别的植物比较。所以我们如果把这种奉献扩展到人际关系的斗争、社会的贡献,甚至到增加许多道德、伦理的内容进去,那就违背了作者的原意。
《落花生》没有要我们把它的哲学当作工具,而只是讲了一种人生的意义,传达一种极高尚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又是那么一种极普遍的植物--花生,那么一块极普通的闲地,普通的父亲母亲,普通的故事所产生出来的。一切都是那么通俗。课文重点是在深入理解文章说的几句话上由落花生的特点进而阐明做人的道理。落花生外表不好看,但它有用,有益于人类,有着内在的美,有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
文章否定的是那种“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这种“东西”只会炫耀自己,哗众取宠,而无真才实学,外表好看心灵却不美,对别人、对社会没有好处,甚至有害,那绝不是美的、有价值的东西。
2、我认为在学习该篇课文时,应该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三、设计思路
我在设计这堂课时,把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父亲话的含义,从而抓住课文的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全文思想感情。另外,为了突破本课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具体步骤如下:
(1)、课前,让学生了解花生的生长特点及有关花生的常识。(学生可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获知,课堂上教师可利用课本P48页插图,让学生了解花生的生长特点。)
(2)、课堂教学中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几件事。重点从父亲说的这几句话中领悟到做人要做具有花生这种品格的人。
(3)、本文语言浅显,但所说明的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所说明的做人道理的问题上,教师要注意三点:一要保证学生个体进行充分阅读、思考和小组进行交流讨论的时间。二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突破本课教学难点,要对作者的立意有所了解,取得认同。三要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用不同方式表述自己的见解。
(4)、“分清文章的主次”是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5)、比喻手法所能体现的总是事物的某一方面,而不是事物的所有方面,所以有句名言说:“比喻总是跛足的。”比较也是一样。本课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仅仅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以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非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父亲说那段话的目的,不曲解课文的本意。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主要讲一家人议论花生的好处,教育学生懂得不要只讲体面,只求外表美,应该做一个有真才实学,对人民有用的人。
2.初步学会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借助具体事例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4.学会生字新词句。
5.分角色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本设计安排了让学生感知,感受,感悟和感染四个层次。感知,以朗读为主;感受,以口说为主;感悟,以学习语言为主;感染,以诵读为主。
【设计特色】
在反复朗读中感知感染,在学习语言中感受感悟。
【设计目标】
1、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感悟长城的伟大,进一步激发民族自豪感。
2、抓住特点,帮助学生以主要句概括主要内容,以及由物联想到人的典型写法,从而深刻领会题旨。
3、以各种形式多读,领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设计重、难点】
第2、3两段典型段,通过多读,引导学生感悟长城的伟大,通过多读,口语中进行升华,让学生领会长城是我过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设计过程】
一、在初读中感知、感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读准、读通、读畅。
2、学生各自谈自己阅读的感受,不受限制,畅所欲言。
3、从初读中你感受到万里长城是怎样建成的?请再读有关段落:
⑴ 从第三段可看出万里长城是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⑵ 从第四段可以知道万里长城的建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充分感知教材是学习教材的'前提,因此我安排了多次让学生读书的时间,学生读了课文后就有表达的欲望,可见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让学生反复读书之后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时的感受最真切、最自然。)
二、在学习语言中感悟、感染
1、读了全文后你感觉到哪几段最打动你的?
(第2、3段)
2、学习第2段:
⑴ 领悟第3句的比喻句,找出本体、喻体是什么?
⑵ 找出描写人民劳动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
3、练习感情朗读第2段。
4、学习第3段:
⑴ 这么高大坚固的长城令“我”想到了什么?从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⑵ 师深情朗读这段话:
生凝神倾听后告诉老师想到、看到、听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讲:
① 我看到民工沉重的脚步。
② 我听到民工那痛苦的呻吟。
③ 我看到民工倒毙路上。
④ 我想到长城是用民工的血汗、生命筑成……
⑶ 仿照老师感情朗读这段话,集体读,小组读,个别读:
生:读多少次?我不能再读下去。
师:读到懂!读到能理解!
(充分感知教材是学习的前提,因此安排了多次让学生读书的时间,学生读了课文后就有表达的欲望,让学生反复读书之后畅所欲言表达自己感受,这时的感受最真切、最自然。例如:学生通过多读上述这段话,学生感情真是流露出来,当时我扫视教室,学生真的流出了眼泪,怪不得有些学生说无法读下去。)
⑷ 尝试背诵第3段。
三、在口语中升华
你读了这篇课文,肯定印象很深?请同学们用一句话体现出来。
1、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劳动人民你真伟大。
3、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4、长城!我生长在幸福的生活中,我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社会建设作出一份贡献。
【评点】
情感性是语文学科的个性,本文设计以“感知、感受、感悟和感染”四个层次逐层推进,既体现了教材的特点,也完全符合学生的情感心理发展过程,有“知”才能有“爱”,有“爱”才能有“悟”,而 入于“化”(感染)。在导读过程中,本人以多种手段煽情,把教学推向高潮。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的
1、以图画为引子,使学生了解学校及学校生活,并且指导他们观察画面中人物的动作、神态,使学生初步感受教师爱的温暖、同学们的友爱和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
2、依据画面提示,对学生进行尊师、守纪、团结友爱等方面的入学常规教育。
3、通过观察、说话和表演,产生与老师同学交流的愿望,并能做到说话时声音洪亮。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对学校生活有个初步的了解。 2、进行观察和思维训练。
三、教学难点:使学生懂得如何遵守校纪班规,尽快适应校园生活。
四、教学方法 谈话导入,联系图画进行教育,创设情境,深化教育主题。
五、教具挂图
六、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课
同学们,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实验二小,从踏入校门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那么有谁知道小学生的生活与幼儿园里的小朋友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那小学生的生活是怎样的呢?(出示照片)
二、观察图画,理解内容
(一)1、老师给大家介绍了我们的学校,现在你们能不能看着图,为大家介绍一下这所阳光小学呢?这是什么地方?都有谁?他们在做什么?
2、讨论
①、开学第一天,你见到老师应该说些什么?
②、图上这位小同学与老师说了些什么?老师会对他说些什么?(及时点评)
3、情景练习
同学们从踏入校门的那一刻起,接触最多的人就是老师。老师教给同学们知识,并且关心同学们成长。那么在学校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与老师相处呢?
①、请两位同学上台表演,一演老师、一演学生。
情景:a、在路上师生相遇如何互致问候?
b、在办公室里、在教室里……
②、师生评议。
③、总结
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二)1、爸爸妈妈送我们到校门口时,我们应该说些什么?
2、看图。想一想:图上的父子、母女正在说些什么?(让学生根据他们的动作、神态大胆、合理地想象)
3、情景表演
①、表演、评议
②、总结:要热爱父母、尊敬父母。
(三)1、当你在上学、放学路上遇见同学,你会怎么办?(情景表演)
2、评议
3、总结:同学之间要互相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伸出援助之手。
(四)、观察远处,画上还有谁?他们在干什么?(打扫卫生)
问:他们为什么要打扫卫生?不打扫卫生会怎么样?
总结:校园是我们共同的家,这里有教室、绿树、红花。作为其中的一员,我们应该爱护我们的校园环境。练习用“有的、、、有的、、、还有的、、、”造句。
三、对照现实,热爱校园
1、同桌互相说一说我们的校园,各地方都有些什么?
2、指名说,其他同学补充。
3、集体参观我们的校园,熟悉环境(可让讲解较好的`学生作小导游,边走边说)。
四、作业
回家动手画一画我们美丽、可爱的校园。
第二课时
一、观察图画,认识同学。
1、看图,同学们在干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让学生知道新同学、老师之间相互认识可能会说些什么。)
2、能够养成正确书写、看书的习惯。
二、互相介绍
1、师生互相介绍自己。
2、同学之间互相介绍自己。(用简单的话介绍一下自己的名字,自己的爱好,或者是喜欢的食物。)
3、表演同学之间是如何相互认识的。
三、怎样与同学相处
我们都相互认识了,我们应如何相处呢?
1、观察图画,其他同学的动作、神态是怎样的?
2、看了这些小同学,那么我们又应该怎样相处?
四、老师看看谁的执笔姿势最正确。头正、身直、脚放平。写字要做到三个一。
同学之间应该相互帮助,团结友爱,今后,大家就是好朋友了,希望大家和睦相处,共同学习。
板书设计:
我爱上学
爱学校 爱老师 爱同学 爱劳动
自我介绍
课后反思:
1、由于刚刚入学的孩子年龄较小,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边玩边学。
2、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每幅图后,让学生进行演练。学生互相评价,教师随机指导,可引起学生积极参与,效果不错。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关雎》所体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3.把握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 在诵读中体会本诗的内涵。
2、 了解兴的表现手法。
3、 用对照品析字词,丰富语言,提高鉴赏能力。
4、 训练快读快背,提高背诵优秀诗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
1、 双声叠韵连绵词的运用
2、 正确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男女青年纯真美好的爱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走进《诗经》开篇的第一首《关雎》。 学习新课之前,老师要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了。还是抢答吧。回答问题:
1、《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个什么位置?《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它收录了哪个时代的作品?距今有多少年了?西周年到春秋时期,约3000年的历史
3、它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305篇。) [注,所以又叫《诗三百》,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之一。称为《诗经》]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国风,是各地的民谣;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
查看比赛结果。
二.授新:
(一)整体感知
1.读诗歌,大家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请同学们回顾归纳一下读好诗歌的方法或窍门。……
2.明确:要读得字字清晰,要读出轻重缓急,我们大家一起来读。……
3.明确:节奏把握好,两字一顿,感情要明朗。听老师读,边听边思考诗歌内容,试用一句话概括。……
4.有说喜欢有说思念,看来主人公的情感是有变化的。请结合注释边读边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前后有怎样的波动?(爱恋—相思—梦幻)
第一节: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君子看了之后就想到了他心中的姑娘,心中充满了爱慕之情。(雎鸠关关相对唱,双双栖在小洲上。纯洁美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 )
第二三节:河的两岸长满了荇菜,随着那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可见相思之苦。(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收采。纯洁美丽好姑娘,朝朝暮暮都想爱。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常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复去难入眠。)
第四五节:在君子所憧憬的一片美好的爱情梦幻之中,君子为她弹琴鼓瑟,敲钟打鼓,取悦她,心中充满了欢喜之情。(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纯洁美丽好姑娘,弹琴鼓瑟来示爱。长长短短鲜荇菜,仔细挑来仔细选,纯洁美丽好姑娘,钟鼓声里露笑脸。)
5.语言概括准确。下面请两位同学把诗歌读一遍,注意朗读的语调,读出情感和意境。
(二)研讨探究
1. 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看看文章开头写了什么?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
2.除了雎鸠之外,文中有哪些具体的形象或事物?(荇菜、水、淑女、睡不着的人)
3.如果说眼前有一幅画,画面的中心人物是谁?对一位美丽的女子。她在随风飘荡的荇菜丛中采摘,文中采摘意思的有哪几个字? (流、采、芼)
4.大家能作出几个采摘的动作吗?这些动作用准确的现代汉语怎么说?(捞、采、摘)
5.那位采荇菜的女子在忙碌着,没曾想到有一双眼睛正看着她了。大家能否想象出诗中君子第一次见到采荇女的情景?(想象)
6.情景描绘得历历在目,她很聪明地抓住了瞬间。傍晚的色彩,少女的动作,仅仅一刹那,却让它变成永久的记忆。同学们有过这样一刹那的所见吗?生活中或电视上,一个瞬间的美丽,你捕捉到了吗?大家不好说,瞬间美丽,我们不一定说男女之间的印象,其他人的`也可以呀。(朱自清写他的父亲为他买橘子时的背影)
7.瞬间的美丽,在有心人眼里,无论是低头还是采荇,都那么有情致。让我们来看,采荇菜的女子优雅的姿态,让君子怎样了?(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魂不守舍,睡不着觉。
8.此时这位君子是什么心情?(苦闷、痛苦、无助)
9.这位女子值得他苦闷、痛苦吗?(值得,窈窕淑女嘛。不仅体态美,而且这位女子还在劳动,荇菜为水中之物,故而在采摘时要左一把右一把地顺水流去捞,可见这位女子正在劳作,劳动者往往是最美丽的,可见这位女子的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10.看人千万别只看外表。诗歌中的男子没有得到勤劳的淑女的爱就痛苦地失眠了,真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请读前三节,要读出单相思的难耐,要注意延长字音,如:求之----不得----
11.有的同学读得摇头晃脑,有的着眉头,那么,君子如愿以偿了吗?说出理由。
12.看来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见仁见智,理性一点,他是在做梦,浪漫一点,他是美梦成真,从字面来看,是在做梦。但我认为结果不是最重要的,我想知道你们喜不喜欢这首诗,看看它有什么特色?
A.诗歌的开头为何要写“雎鸠”?先写景再写人,这是《诗经》所特有的一种艺术手法,叫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三大表现手法。简介:
板书
赋:直接地陈述铺叙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B.本文除了采用表现手法之外还用了双声(例辗转,声母同)和叠韵(例窈窕,韵母同)的连绵词、反复
3.作用: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读起来也很有韵律感。
13.一起读一遍,体会韵律感。
14.试背——提示首字
三.拓展思维
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对异性的喜爱之情?
(同学们可以做到两点:一是学会选择,二是保持风度。)
小结:爱情与友情亲情一样,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歌诵的主题。但应该是以相当成熟的年龄和心态为前提的,过早地去涉及它,那对自己和别人都是一种无情地伤害,就好比揠苗助长。而现在呢,我们聪明的做法或许就是来欣赏前人为我们留下的经验之谈,欣赏它的美好。
四.作业:
A、背诵并默写本文;
B、写一个美丽的瞬间情景或摘抄一首你喜欢的爱情诗。
板书设计:爱恋(兴奋、期待)——相思(苦闷、惆怅)——梦幻(幸福、陶醉)
语文教案 篇5
爬天都峰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主要讲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
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第二自然段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第三、四、五自然段讲“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遇,并约定一起爬天都峰。第六、七自然段,写“我”与老爷爷,还有爸爸,一起奋力向上爬,终于爬上了天都峰顶。第八、九自然段,写“我”与老爷爷登上天都峰以后,相互道谢。第十自然段,讲爸爸总结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少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课文最后以爸爸的话结尾,发人深思。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相互鼓励,相互学习。这就是“真有意思”的“意思”。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掌握多音字“都”、“假”在语句中的正确读音;理解“犹豫、奋力、终于、居然、汲取”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会用“终于”写一段话。
2、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讨论、品味重点词句,体会其中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懂得只要有勇气、奋发努力,就能不怕困难;知道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舞自己,是一种可贵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2、读懂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爸爸说的话的含义。
教法与学法:
师:品析重点词句法。
生:读议法、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师生交流有关天都峰的资料。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大约有1.5公里长。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拿出生字、词语卡片,小组内互相认读、正音。
2.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3.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4.理解重点词语。
犹豫:拿不定主意。
奋力:充分鼓起劲来。本课指努力向上攀登。
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出现的情况。本来是指“我”、爸爸和老爷爷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顶。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
汲取:吸取。
四、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1.自由读,标出自然段,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分小组互相交流。
3.全班交流。
(课文主要讲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
五、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指名分读每个自然段,并说说各写了什么?
2.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
爬天都峰之前——爬天都峰——爬天都峰之后
3.分角色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体会燕子过海的辛苦和艰难,懂得要爱护益鸟燕子。
2.学会本课生字11个,理解“寒冷、昼夜、疲倦、崇敬”等词义。
3.运用前两课学到的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读懂描写燕子过海不怕辛苦、艰难和写水手们对待燕子的态度的句子。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能按提示用“……怀着……心情(干什么)”写句子。
6.能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重点、难点:
理解写燕子过海不怕辛苦、艰难和写水手们对待燕子的态度的句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燕子过海的辛苦和艰难。
2.学会本课生字11个,理解“寒冷、昼夜、疲倦、崇敬”等词义。
3.运用前两课学到的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读懂描写燕子过海不怕辛苦、艰难和写水手们对待燕子的态度的句子。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写燕子过海不怕辛苦、艰难和写水手们对待燕子的态度的句子
教学难点:体会燕子过海的辛苦和艰难。
教学准备:地图、地球仪、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题。
每当春天,燕子就会从南方飞到北方;到了秋天,燕子
又要从寒冷的北方飞到温暖的南方去。同学们你知道吗,燕子从北方飞到南方去,会飞过哪些地方?今天,我们来学习《燕子过海》一课,看看小燕子是怎样飞越大海的。
二、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
1.听录音。
2.看地图或地球仪,知道燕子过海要飞过哪些地方。
3.请学生简单地说说课文什么地方令人感动。
4.再听录音,说说课文的哪句话写得特别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研究课文的开头。
1.许多同学说课文的开头写得好,我们来读一读,具体说说好在哪里。(运用了设问——自问自答的写法)
2.自问自答的写法在本单元的哪一课学过?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这是我小学的老师》)
3.练习朗读,把大海无边无际、很辽阔的感觉读出来。
四、学习第2自然段。
1.轻声自读这一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理解词语“不分昼夜”。
讨论:燕子干吗要“不分昼夜”地飞呀飞?
3.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这一段,边听边想像:你脑
海里有没有出现一幅美丽的图画?你觉得课文的哪些词语用得特别好?
(①风平浪静:没有风浪。
②“蓝色”一词写出了颜色。
③“寒冷”、“温暖”是一组反义词,用在句子中很具体。)
4.读读写写这些好词语。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五、学习第3自然段。
1.自读这一段,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燕子实在是太疲倦了。
2.理解重点句:
“燕子一定是太疲倦了,看见我们的船像雨点一样地落下来,伏在甲板上休息。”
①出示句子,齐读;
②比较读,说说加点字作用;
A“燕子一定是太疲倦了,看见我们的船像雨点一样地落下来,伏在甲板上休息。”
B“燕子一定是疲倦了,看见我们的`船像雨点一样地飞下来,停在甲板上休息。”
播放录音
出示句子
③交流:
(“太”写出疲倦程度深;“落”说明已经飞不动了;“伏”是说燕子已经疲倦到连站都站不动了,只能伏在甲板上休息
④让学生做“伏”的动作
⑤对比读,体会
3.那为什么燕子只休息“一会儿”就又“展翅起飞”了呢?
4.理解“崇敬”的意思:
讨论:水手们为什么“崇敬”小燕子?
你是怎样学懂这句话的?
5.再读读这一段,看看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如:停止了呼吸的燕子,已经没有知觉了,水手们为什么要“轻轻放”)
六、小结,朗读。
1.小结:
每当春天,燕子就会从南方飞到北方;到了秋天,燕子又要从寒冷的北方飞到温暖的南方去。一路上,它们要历尽千辛万苦,飞过辽阔无边的大海。在过海时,有的勇敢的展翅飞翔,有的却永远不能飞起来了,它们回到南方真不容易!这些小燕子为了回到南方不怕辛苦,不畏艰难,真值得我们赞美和学习!
2.感情朗读。
七、作业布置。
1 抄写词语4遍。
2 作业本1、2。
3 感情朗读课文3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燕子过海的辛苦和艰难,懂得要爱护益鸟燕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按提示用“……怀着……心情(干什么)”写句子;
4.能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对祈使句和设问句的作用理解
教学难点:仿写句子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感情朗读课文1、2、3自然段。
2.说说课文插图的内容。
二、学习第4自然段。
1.读这一段,思考:这些话是谁对谁说的?
2.为什么作者让我们不要伤害燕子?
3.读下面的话,与课文最后一段比较读,体会:
“因为燕子在到达目的地以前飞过大海十分辛苦、艰难,所以我们不要去伤害它们。”
“当你看见燕子飞来的时候,请不要伤害它们吧!你可知道,在到达目的地以前,它们飞过大海,是多么辛苦、艰难!”
(文中第一句是祈使句,带有命令的口气,要求我们爱护燕子;第二句是感叹句,带有对燕子不怕辛苦、不畏艰难的赞美。)
4.感情朗读。
5.当你看见燕子飞来的时候,应该怎样做?
你还想对有可能伤害燕子的人说些什么?
6.读读背背这几句话。
7.朗读全文,选择自己最感动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三、仿写
1.仿写第一段的设问句。
2.用“有的……有的……”写句子。
3.用“……怀着……心情(干什么)”写句子。
四、课堂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的第3、4题。
2.听写第4自然段(作业本第6题)。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词语,落实生字听写。
2.能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3.知道蟋蟀、青蛙、蝉都是奇妙的歌手,它们都不用嗓子唱歌,分别用翅膀、声囊、响板发声的;感受它们的“奇妙”;读懂“奇妙”的意思。
4.结合课文内容拓展阅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进行仿说练习。
教学重点:
1.能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2.知道蟋蟀、青蛙、蝉都是奇妙的歌手,它们都不用嗓子唱歌,分别用翅膀、声囊、响板发声的。
教学难点:
1.结合课文内容拓展阅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进行仿说练习。
2.感受它们的“奇妙”;读懂“奇妙”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整体感知,回忆课文内容。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19课(出示课题:奇妙的歌手),齐读课题。
(一)齐读课题。
(二)复习巩固上节课学习的词语,复习巩固词语。
1.齐读词语。
第一屏:合唱队 组织 嗓音 蟋蟀 振动 优秀 洪亮
2.开火车读词语。
第二屏: 呱呱呱 知了知了 悦耳的琴声 翅膀 声囊 响板 又响亮又有节奏 十分动听
3.引导学生对第二屏的词语进行归类,积累词语了解课文大意。
第三屏; 悦耳的琴声 翅膀 呱呱呱 又响亮又有节奏 声囊 知了知了 十分动听 响板。
(重点引导学生竖列进行词语归类,使学生从小动物的叫声、声音怎么样、哪发声的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归纳,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学生自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说它们是奇妙的歌手?”
(四)全班交流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不用嗓子 引导学生说完整话:因为它们都不用嗓子唱歌,所以说它们是奇妙的歌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节课学过的词语,强化学生的记忆;通过引导学生对所学词语的归类积累,复现课文内容的大意,为学习新的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细读课文,进一步感受“奇妙”,读懂“奇妙”。
(一)创设情境,学习课文第2段,感受蟋蟀发声的奇妙。
1.感受蟋蟀的“歌声”悦耳。
教师胸前贴小黄莺图片饰演小黄莺。
导语:森林王国就要举行音乐会了,我要去寻找几名金嗓子歌手,组成一个合唱队。有一天,我飞到草丛里,听见蟋蟀在唱歌。
教师做出听声音的动作,引导学生读出小蟋蟀的叫声。
教师适时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读好句子。
课件出示:歌声好像悦耳的琴声。
(1)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读出歌声的“悦耳”(指名读)。
(2)小蟋蟀们都来夸夸自己这美妙的歌声。(全班齐读)。
2.读懂对话并知道蟋蟀是用翅膀发声的,渗透奇妙。
(1)教师继续饰演小黄莺走到学生身边,随机出示课件,师生、生生对读对话。
结合标点的变化,引导学生读出夸奖的语气。
课件出示:小蟋蟀,你的嗓音真动听!
(2)引导学生读好蟋蟀唱歌“不是用……是用……”的语句,并且知道蟋蟀是用翅膀发声的。
课件出示:你说错了,我唱歌不是用嗓子,是用翅膀发声的。
3.建立联系,强化发声的奇妙。
(1)听蟋蟀叫声的录音,感受小蟋蟀歌声的“悦耳动听”。
(2)结合音频与蟋蟀发声部位建立感受奇妙。
学生说说自己观后的感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奇妙、奇特等词语。
预设:奇妙/神奇/奇怪/奇特/……
教师适时出示四字词语(与众不同/不可思议/妙不可言)丰富学生语言,引导学生积累。
4.拓展阅读,丰富知识,深化奇妙。
(1)结合感受引导学生质疑。
过渡语:当我知道小蟋蟀是用翅膀发声的时候,我的脑子里还出现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说说你们有没有问题也想问问小蟋蟀呢?
预设:生1:蟋蟀用翅膀怎么发生呀? 生2:蟋蟀为什么能用翅膀发声呢?
(2)在学生所需时出示拓展资料:解疑:小蟋蟀怎么用翅膀发声的?
课件出示:我翅膀下面有许多小齿(chǐ)。左右翅膀一张一合,快速摩(mó)
擦(cā) 振动,就发出了悦耳的声音。知道了吗?
(3)通过看视频使学生直观感受小蟋蟀用翅膀发声的奇妙。
5.分角色再读第2段。
小结; 多有意思,多奇妙啊,让我们分角色完整地再读读这一段吧。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读文的兴趣,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指导学生读懂小黄
莺和小蟋蟀的对话,有语气地读好对话,为后面的分角色朗读做好铺垫;针对学生的质疑引入拓展资料,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多识字。
(二)以读代讲,感受青蛙和蝉发声的奇妙,读好3、4段。
过渡语:后来小黄莺又发现了小青蛙和蝉两位奇妙的歌手。它们之间又说了些什么呢?现在请大家四人一组分角色读读课文3、4自然段,一会儿比一比哪组读得最好。
1.小组分角色练读,读好小动物的对话。
2.学生进行赛读,读出小黄莺夸奖的语气以及发声“不是用……是用……”的语句。要求其他同学做到认真倾听。
3.学生交流:说说从他们的读中听出了什么?知道了什么?进而感受发声的“奇妙”。
4.指名补充黑板上青蛙和蝉两部分的板书,检查学生是否读懂了对话。
教师出示词卡全班同学齐读词卡,一名学生贴词卡把板书补充完整。
板贴词卡:又响亮又有节奏、声囊;十分动听、响板
5.观看视频调动听觉视觉感官,感受青蛙和蝉发声的奇妙。
设计意图通过对第2自然段的指导学习后,采用赛读的激趣方式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3、4自然段,体现“教—放”的学习过程;通过帮助老师补充板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检查学生是否真正读懂3、4自然段内容;最后通过观看视频,使学生将语言文字与动态视频相结合,感受青蛙和蝉发声的奇妙。
(三)回顾词语,回归整体。
1.结合板书进行小结,回归整体再次感受小动物发声的奇妙,带着这种感觉再次自读课文。
2.出示儿歌,复现本课的生字,强化记忆。
过渡语:课文变成了小儿歌,再来夸夸这些奇妙的歌手。
课件出示 小黄莺成立合唱队,
优秀歌手来组队。
蟋蟀歌声真悦耳,
,似琴响。
不用嗓子用翅膀。
青蛙唱歌呱呱呱,
声音响亮节奏强,
不用嗓子用声囊。
蝉儿唱歌很动听,
知了知了银色满,
不用嗓子用响板。
设计意图把上课伊始时的归类词语再次由板书完整的呈现出来,引导学生横向观察,回归课文整体,强化记忆;通过阅读由课文浓缩而成的儿歌,增强学生阅读的乐趣,同时复现本课的.生字,引导学生多识字。
三、拓展阅读、练习表达,进一步感受奇妙。
(一)结合课文内容引入拓展资料。
过渡语: 合唱队成立了,在这些优秀歌手中,可不是只有小蟋蟀、小青蛙和蝉这三个不用嗓子唱歌的小动物。为什么我会这样说呢,证据就在第5自然段中,快读读我是从哪知道的? 指名回答
过渡语: 今天我也请来了2位同样是不用嗓子唱歌的奇妙的歌手!大声喊出它们的名字。
1. 出示小蜜蜂和响尾蛇图片及文字。
2. 借助拼音学生自读拓展文。
拓展文1
dà jiā hǎo ,wǒ shì mì fēng 。xiǎo huáng yīng tīng dào wǒ de gē shēng hěn
大 家 好, 我 是 蜜 蜂。 小 黄 莺 听 到 我 的 歌 声 很
hǎo tīng ,jiù yāo qǐng wǒ cān jiā le hé chàng duì 。qí shí wǒ yě bù shì yòng
好 听, 就 邀 请 我 参 加 了 合 唱 队。 其 实 我 也 不 是 用
sǎng zǐ chàng gē de ,wǒ shì kào chì bǎng xià miàn de jiān piàn zhèn dòng cái
嗓 子 唱 歌 的 ,我 是 靠 翅 膀 下 面 的 肩 片 振 动 才
néng fā chū shēng yīn de ,nǐ jué dé qí miào ma ?
能 发 出 声 音 的, 你 觉 得 奇 妙 吗?
拓展文2
dà jiā hǎo ,wǒ shì kào wěi bā shàng de jiǎo zhì huán chàng gē de xiǎng wěi
大 家 好, 我 是 靠 尾 巴 上 的 角 质 环 唱 歌 的 响 尾
shé yǒu yī tiān xiǎo huáng yīng zài shā mò lǐ tīng dào wǒ de gē shēng ,jiù hěn
蛇,有 一 天, 小 黄 莺 在 沙 漠 里 听 到 我 的 歌 声 , 就 很
gāo xīng dì yāo qǐng wǒ cān jiā le tā zǔ zhī de hé chàng duì 。méi xiǎng dào hé
高 兴 地 邀 请 我 参 加 了 它 组 织 的 合 唱 队。 没 想 到 合
chàng duì lǐ yǒu hěn duō hé wǒ yī yàng bù yòng sǎng zǐ chàng gē de gē shǒu ne ,
唱 队里 有 很 多 和 我 一 样 不 用 嗓 子 唱 歌 的 歌 手 呢,
duō bù kě sī yì ā !
多 不 可 思 议 啊!
(二)争当小作家,根据资料仿说练习。
1.回顾写作顺序。
(1)“师问学生答”第2段,凸显写作顺序特点。
课件出示:小黄莺飞到哪?——小黄莺飞到草丛里。
听见谁在唱歌?——听见蟋蟀在唱歌。
歌声怎么样? —— ,歌声好像悦耳的琴声。
小黄莺说什么?——小黄莺说:“小蟋蟀,你的嗓音真动听!”
小蟋蟀怎么回答?——小蟋蟀轻轻地说:“你说错了,我唱歌不是用嗓子,是用翅膀发声的。”
(2)“生问师答”第3段,强化写作顺序特点。
(3)“男生问女生答”第4段,深化写作顺序特点。
2.学生自主发现三段相同的写作顺序特点。
课件出示:小黄莺飞到哪?
听到谁在唱歌?
歌声怎么样?
小黄莺说什么?
对方回答什么?
3.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学生再读文自编童话故事。
(重点引导学生说说:歌声怎么样?小黄莺说些什么?鼓励学生运用学过的
词语,用不同的语句表述。)
4.学生展示汇报。
运用评价的机智,鼓励每个学生自编童话故事,激发学生编故事的兴趣。
设计意图结合课文内容拓展阅读,为学生的读写结合提供资料;通过游戏回读课文2、3、4自然段,让学生自主发现写作顺序的特点;最后通过编故事的环节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语句表达意思,使学生的发言充满新意;在充分的鼓励之后激发自编故事的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汉字、发展语言,在情趣盎然的活动中获得体验、感悟,语文能力真正得到提升。
四、看拼音卷,落实听写。
1.看拼音写生字,巩固生字的书写。
2.大屏幕反馈,鼓励学生在最后一个空里将课堂上学习的词语加以运用:与众不同/不可思议/妙不可言/稀奇/少见/奇妙/奇怪/新奇/神奇等。
3.推荐阅读书籍。
师:大自然中还有很多不用嗓子也能唱出动听歌声的歌手呢,请你们代替小黄莺去找一找,也把它们编进童话故事里面吧。给你们推荐一本书《法布尔昆虫记》这里面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会让你们找到想要的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小卷子的形式让学生回归整体感受动物发声的奇妙;通过看拼音写生字的
形式当堂检测学生的生字掌握及书写能力,了解课文的能力以及感受。
五、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小儿歌。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语文下册教案12-14
语文小学教案08-31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
语文教案(经典)10-01
语文教案02-09
语文教案02-05
语文教案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