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案(优)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了解香菱的性格。
2.香菱学诗给学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从香菱身上找到学习语文的启示。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大家知道这首判词说的是谁吗?
二、简介香菱身世。
小说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自幼被拐,十几岁时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为妾;后来正妻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很快就被折磨致死了。
三、分析香菱学诗的情节。
1.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
香菱学诗可分三个步骤: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的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
2.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如“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3.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提示:专心致志,废寝忘食。
4.比较分析香菱写的三首诗。第三首是: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简析:她仿佛对月低吟,顾影自怜,把自己沉痛的'遭遇融入寒月之中,结句的感喟本是自己的心声,却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曲折含蓄。如果说离愁,思绪这种深沉的感情,在第一首是肤泛的,在第二首是游离的,到第三首就变成实在的,意趣真切,余韵悠长。
四、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特别是写作上的启示。
做有心人,提高兴趣。转益多师,不耻下问。勤于实践,不怕失败。
五、总结。
香菱学诗的过程,可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古今成就大事业者所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来概括: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第三境“蓦然回首,那人在灯火阑珊处。”
六、欣赏《叹香菱》。
课后可试着分析一下林黛玉在本文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内容,学习布娃娃礼貌待人,小狗有错就改的品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布娃娃态度的变化与小狗行为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小朋友,老师知道你们都是聪明好学的孩子,认识生字的本领可强了,敢不敢挑战自己呢?出示生字词,谁来认读?指名读,正音,齐读。
进来 你好 说完 随便 如果
看见 离开 客人 敲门 马上
布娃娃 不好意思
一只小狗 一座房子
一把摇椅 一个布娃娃
二、初读课文
1、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课文,边听边想,是谁在敲门?填一填( )敲( )的门。
2、自读课文,边读边想,小狗进了几次布娃娃的`房子?用横线画出小狗进布娃娃家的句子,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读情况。
三、理解课文
导读课文,学习课文1、2自然段。
小狗看见一座小房子是怎么做的?
房子里有什么?小狗又是怎么做的?
1、出示灯片,思考:小狗第一次进布娃娃家,布娃娃是怎么说的?(指名读文)
(1)理解:“你怎么随便就进来了?”
指导学生朗读这一句话,初步认识问句。理解“随便”。
(2)比较句子 你怎么随便就进来了?
你怎么就进来了?
(3)用“随便”说句子。
2、指导练读对话,学习课文3~~9自然段。
(1)你觉得小狗这样做对吗?为什么?谁来读读布娃娃和小狗的对话?
(2)出示课件,为什么布娃娃说,进来前敲敲门就好了?这说明布娃娃,引导学生回答:懂礼貌。板书,懂礼貌。
(3)听了布娃娃的话,小狗会怎么想,怎么说,又怎么做了?请找出来读一读。出示灯片。敲门?你会吗?哪位孩子上来示范下,真有礼貌。我们一起来敲敲门,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出示课件,小狗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板书,知错就改)
过渡:小狗知道自己错了就改,真是一个好孩子。现在老师想请两个孩子来扮演小狗和布娃娃来表演下。
四、拓展延伸
1、你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喜欢它?
2、我是懂礼貌的好孩子。
早上来到学校,见到老师时,你会怎样说?
我迟到了,教室门是关着的,我该怎么做了?
板书设计:
小狗 推门 布娃娃
(知错就改) (有礼貌)
敲门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3.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朗读和勾画圈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
教学难点:
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
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5分钟
学生拿着自己找的图片或小屏风,向同学作介绍,语言可能不生动,教师可以就此导入,看做者是怎样介绍的。也可以用古诗词中有描写屏风的诗句导人。
二、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15分钟
教师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
a.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b.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
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
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三、研读与赏析 20分钟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a.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b.“…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四、课堂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五、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 完成练习册基础部分。
B组(中等生):完成书后习题。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整理笔记。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10分钟
1.陈从周:
(1918—20xx),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2.作者对“屏”的感情:
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3.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二、授课过程: 20分钟
1.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
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2. 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3. 研读赏析
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三、课内外比较阅读练习。10分钟
将《说“屏”》与《文房四宝》比较阅读。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B组(中等生):完成练习册。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整理笔记。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说“屏”
陈从周
作用
分类 → 设置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及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
3、初步把握本课所介绍的各种纸的特点和作用,体会到人类社会在进步科学技术在发展,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从人物的对话中体会纸的不同特点和用途。
教学难点:
理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比一代有出息呀!”的意思。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头饰、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生日歌》,学生拍手跟唱。
(师戴头饰):今天是我——纸奶奶1898岁的生日。我生于东汉时期,公元105年,蔡伦发明了我。我的诞生结束了龟板、竹简、丝帛等笨重、昂贵的用纸年代。从此,我的名字在世界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谁都知道我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今天,我的子孙们都会来为我祝寿,可我不要蛋糕,也不要礼物,你们猜猜我要什么?(要他们汇报自己学到的本领)
2、(摘下头饰):你们想去参加纸奶奶这个特殊的生日会吗?(点击出示:11*纸奶奶的生日)齐读课题。
3、不过,纸奶奶有一个要求,要通过了两关考试,才能去。
二、实践体验,闯关感悟
(一)、词语关
读下面的词语。(齐读、小组开火车读)
蔡伦水煮恭恭敬敬消毒书刊纸壶
速溶纸搅拌手帕
祝贺大家顺利通过第一关,现在进入第二关。点击出示:
(二)、填表关
认真读课文,按要求填表。
1、你们会填吗?(会或不会,如果“会!”可让会的试填,发现问题后师指导填表。)
①请同学们翻开P51,齐读第三自然段,这段介绍什么纸?(点击出示避水纸)
②它有哪些特点和作用呢?请划出最能反映它特点和作用的句子或词语回答。(不怕水、浸、泡、煮)
(雨衣、游泳衣)师点击。
③小结学法。
刚才用先读课文,看介绍什么纸,再划出最能体现它特点和作用的句子或词语的方法填表。
2、自主阅读,感悟体验
①现在请你们用刚才的方法选自己最喜欢的内容去读,边读边想边划,找出纸的特点和作用,然后与同学议一议,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②学生汇报,师点击出示表格内容。
你喜欢什么纸?请有感情地读出有关段落,再说出最能体现它特点和作用的句子或重点词。
(师注意表扬:并从学生回答中引导、归纳、升华)
③纸奶奶和它的子孙比,谁的本领大?在比中理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比一代有出息呀!”的意思。
再次祝贺你们顺利过关,走!咱们一起去参加纸奶奶的生日聚会吧。(点击,播放生日歌)同学们,你们愿意上来演一演吗?
三、角色体验,升华情感
1、请几位同学分别扮演各种纸和纸奶奶,其余同学当评委。
演得真棒(带头鼓掌)
2、同学评议谁演得好,好在哪?
四、大胆想象,激发创新
1、(师戴上头饰):今天的.生日,奶奶太高兴了。刚才我的子孙还说明年要学到更大的本领来向我汇报呢!你们说他们的愿望能实现吗?(能)(点击课件)出示:那么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你们还能发明什么纸呢?仿照《纸奶奶的生日》一文,把它的特点和作用讲清楚!
2、学生汇报。
3、小结:还有这么多人要说,真是一个比一个棒,一代比一代强。奶奶太高兴了,这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五、拓展训练,体验创造
孩子们,请回去把你们的想法模仿书上的介绍方法写下来,明天再寄给纸奶奶好吗?(点击音乐《难忘今宵》,在歌声中下课)
语文教案 篇5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一、学习目标
① 摘抄优美词语,积累语言。
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 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
④ 学习欣赏文章美。
⑤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弱者的良好品质。
二、学习重难点
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 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③ 学习欣赏文章美。
三、课前准备
学生:熟悉课文,借助工具书给不认识的字注音
教师:录音机,磁带(歌曲《爱的奉献》)。
四、自学设计
1、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经无数次地走进美丽的童话世界,在那里,我们认识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今天,我们再次步人美丽的抒情童话世界,那里有诗一般的境界,有汩汩流淌着的爱的清泉,还有等待我们结识的新朋友??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2、教师投影出示学习目标,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① 教师范读课文,播放背景音乐《爱的奉献》,声音要轻,创设温馨情境。
② 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然后讨论:
a.课文中有哪些句子表现了盲孩子的心情变化?
b.归纳一下本文的情节发展步骤。
以上两个问题学生讨论不会有太大困难,可指导学生边讨论边把能表现盲孩子心情变化的语句在书上用横线标出(他的日子过得很寂寞。??盲孩子似乎感受到了光明,看到了色彩,它很快乐。??“啊,我看见它了,萤火虫……”他从来没这样快乐过。??盲孩子望着他的影子惊喜地叫起来:“啊!我的影子,是你吗?我好像看见你了!真的,我看见你了!”??他看见了周围的一切。)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再归纳出文章情节步骤,教师板书如下:
盲孩子很寂寞→“影子”的陪伴给盲孩子带来快乐,带来温暖→影子、萤火虫、太阳、月亮的爱使盲孩子得到光明
3、探究研读,理解文章主旨,欣赏文章美。
①组织学生讨论,欣赏文章美感。
a.本文是一篇美丽的抒情童话,它营造了一种纯真温馨的氛围,有着诗情画意般的境界。你分析一下课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种意境美的。
b.美好的意境是靠美好的语言表达的,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体会一下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
可四人小组讨论,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都受到美的感悟熏陶。
第l题让学生理解意境美,可从盲孩子热爱生活,渴望光明,情调轻松欢快,情境多姿多彩方面理解。如:“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采摘野花野果”,“听潺潺的流水声”,萤火虫“幽蓝”“翠绿”的光,以及太阳、月亮、“弯弯的彩虹”、“各色花朵”、“绿草”、“露珠”等,这一些就构成了一种绚丽的、诗情画意般的境界。
理解第2题,学生可以从个人角度举例分析美的语言,不强求一律。例如:
◆全篇几乎都由短句构成,好读,不拗口,如“他还看见了天上出现了弯弯的彩虹。”“他还看见了各种颜色的花朵。”“还有绿草。还有草叶上明亮的露珠。”
◆叠音词很多,不仅形象感强,描写情态逼真,还可以舒缓语气。如“轻轻”、“咩咩”、“哞哞”、“潺潺”、“阵阵、”“飘飘忽忽”、“幽幽”、“缓缓”等。
◆节奏感强。如“话音刚落,一声霹雳炸响,风夹着雨,雨带着风来了。”“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含蓄,有象征意义。如“我从阳光里来,也从月光里来,还从灯光里来。”“光明是我的母亲。是她让我来到你身边陪伴着你的。”“他俩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
◆按句排列,短小、活泼、跳跃,像小溪流水,自然流畅,适合孩子阅读。如“他是一个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②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文章主题。
[讨论]结合课文情节的发展和诗情画意的境界,我们应如何理解文章主题。
对于文章主题的理解,可以借助于练习一出示的两种说法让学生评判。鼓励学生多向思维,有新的见解。对练习一所列出的两种理解,应该肯定都是正确的。让学生明白,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其主题,得出不同答案。如学生说出这两种以外的答案,如:不管自己曾遭遇什么不幸,都要像盲孩子一样热爱生活,追求光明未来等,也应予以肯定。当然,从文章整体内容理解,关爱像盲孩子一样的弱者,使他们感受生活的美好,则更贴切一点。
4、总结
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主题,构成了这篇美的课文。我们来分角色朗读一遍课文,让这种美在我们心中永驻。
(一人读叙述语言,一人读“盲孩子”的话,一人读“影子”的话,齐读众多“萤火虫”的话,可再播放背景音乐《爱的奉献》。)
5、布置作业
① 你在生活中接受过别人的真诚帮助吗?你在生活中有过帮助别人,给别人带来快乐和幸福的经历吗?请你以“爱”为中心,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写篇短文,表达出学了这篇文章的心理感受。
② 摘抄优美的词句,写到练习本上。
6、信息反馈: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5个字,掌握“围拢、漂亮、长虹、荣耀、稀罕”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这句话的含义。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珍珠形成的资料,以及珍珠的价值。
导学过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自主识记生字词,理解“围拢、荣耀、稀罕”等词语的意思。
2、自由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激情谈话,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整体感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一只怎样的贝?
3、引导学生找到文中这一中心句,齐读。
4、引导探究:从这句话中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既说它可怜又说它可敬呢?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一)探究贝的“可怜”
1、为什么说它是一只可怜的贝呢?从哪些语句中你能深切感受到这只贝的可怜?默读课文3—4自然段,画出相关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
2、班内交流,
A、有感情读出相关句子,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B、同学补充,再有感情读,展示自己内心的感受。
C、重点指导理解第三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具体描写了贝的可怜。要引导学生抓住这段话中的.坚硬、棱角、折磨、无论如何、只好、越来越、默默的等词语,通过多形式的朗读,去帮助学生理解,贝在忍受皮肉之苦的同时,还忍受着失去荣誉,受尽冷淡,独自面对孤独和寂寞等一系列的精神折磨,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对贝的同情之情。
3、抓住课文中对一只贝丑陋的描写,引导学生找出课文1、2自然段中
描写贝壳漂亮的句子,有感情地汇报读,通过对比,强化学生对一只贝可怜的认识。
4、教师小结:是的,这是一只多么可怜,多么不幸的贝呀!它(失去生命 失去荣誉 受尽折磨 丑陋让人讨厌 有苦说不出……)
(二)探究贝的“可敬”
1这是一只可怜的贝,那么从哪里又看出它是一只可敬的贝呢?贝是怎样面对磨难的呢?顺着这个问题,带领学生一起去挖掘文本中,贝对待痛苦的态度。
2、学生讨论、交流。
“用血与肉磨制,它默默地忍受着,它说不出来”
3、、配合学生回答,拓展练习:
一年又一年,这只贝,周而复始地在用自己的血与肉磨制珍珠。
即使 ,即使 ,即使 ,他都没有停止努力,
他从不埋怨,从不退缩,默默承受,直至磨制出稀罕的珍珠。
这真是一只 。
(三)升华情感。
1、同学们, 此时,你还觉得它可怜吗?学生自由说。
师总结:是的,在它对待不幸中,我们更是感受到它的可敬。现在我们再来齐读第三自然段,感受贝可怜背后的可敬。
2、是的,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那么你们是觉得更可怜还是更可敬呢? 让我们再来深情地读一读这句话。
齐读句子: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你喜欢这只不漂亮的贝壳吗?为什么?有什么话想对这只贝说吗?
2、同学们,贝都如此,更何况人呢?在生活中,你是否发现如同这只贝
一样的人呢?
3、师总结:凡是像这只贝那样不惜牺牲自己,默默地做出奉献的人,都是可敬的人。同学们,老师相信,假如有一天你们遭受了什么磨难,只要想起这只坚强的贝,想起那些可敬的人,你们一定会经历风雨重见彩虹,做一个坚强勇敢的人,做一个对社会对祖国有用的人。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偏旁:羊(羊字旁)。
2.初步了解会意字的特点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
3.朗读儿歌,理解两首儿歌的意思,懂得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并能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4.在小组学习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细致观察、大胆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理解两句谚语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的含义。可安排2课时进行。
教学准备:
每个学习小组一盒积木;课文的插图;歌曲《团结就是力量》的磁带;词语卡片、生字卡片、田字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看图识字
1.出示左上图。
(1)猜一猜。
师述:这三幅图里,分别藏着一个汉字,你能找出来吗?(相机出示:人从众)
表扬猜出众的小朋友,并请学生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
(2)找一找。
这三个字有好多朋友,我们一起来给他们找朋友。
(相机出示:工人跟从群众)
(3)读一读。
小朋友,刚才我们认识了几个新朋友,请你读一读这些词语。(学生自由读,指名学生读)
(4)比一比。
小朋友的'眼睛可亮了!仔细观察这三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从众这两个字是由人累加起来的)
二、游戏诵读,理解儿歌
过渡:有一位会写诗的叔叔把这三个字合在一起写了一首好听的儿歌,我们一起来学习。(相机出示儿歌:二人从,三人众。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1.创设游戏情境,深入理解儿歌。
(1)分小组,合作搭积木。
比一比,哪一组搭得最漂亮?
(2)谈体会,明道理。
a.这一组搭的积木可漂亮啦!请你们来谈谈成功的体会。
b.这一组搭的积木倒塌了,你们失败了,从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3)听歌曲,感悟读。
只有齐心协力,团结合作,才能成功。这就是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播放歌曲《团结就是力量》)
(4)揭课题,指导读。
刚才我们学习了《识字7》左半部分的内容。(板书:识字7)
a.学生在学习小组中读一读。
b.小组推荐学生朗读,注重评价。
c.全班一起朗读。
三、探究合作,学习新知
1.小组合作学习。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新字、新词,学习了一首好听的儿歌。左边的课文,老师要请小朋友以小组为单位,用看看图、识识字、读读词或其他方法来学习。人人可以争当小老师,挑自己已读懂的说给其他小朋友听。(学生合作学习、交流,教师巡回了解,点拨指导)
2.大组交流成果。
师:谁愿意当小老师介绍一下你读懂了什么?
四、比较小结,拓展延伸
1.比一比。
(1)男、女小朋友分别读这两首儿歌。
(2)比一比,从这两首儿歌中,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理解这两首儿歌讲了同一个道路,那就是团结力量大)
2.说一说。
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或回忆童话、寓言故事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3.读一读。
带着自己的体会、感受,一起把课文读一遍。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黄变成金单丝条众群
2.认读生字。
3.说说你记住了哪些字,有什么好方法。
4.自学笔顺图,在书上描红。
5.交流书写时的注意点。
6.《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书写。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10-06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9-02
语文教案(经典)11-24
语文教案(经典)10-10
(经典)语文教案08-13
语文教案(精选)09-07
语文《麋鹿》教案10-22
语文教案【经典】09-10
【经典】语文教案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