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7个生字。积累词语8个。
2、正确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知道有雾的时候,会是怎样的情景,并展开想象说一说。
4、能模仿雾说话,并正确写下来。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7个生字。积累词语8个。
2、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能模仿雾说话,并正确写下来。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猜谜,揭示课题。
1、猜谜:像云不是云,像烟不是烟,风吹轻轻飘,日出慢慢散。(打一自然现象)
2、板书课题:23雾(学生跟着书空。)
3、齐读课题。
4、你见过雾吗?说给大家听听。
二、听录音,整体感知。
1、提出听的要求:从前有一片雾,特别淘气,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仔细听,边听边去看看,淘气的雾把什么藏起来了?
3、根据提示,交流。
出示:从前有一片雾,是个淘气的孩子,它把___________________藏起来了。
三、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1、把课文读正确。
(1)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要求: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要做到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分节指名朗读课文,相机正音,同时指导朗读中出现的难读的句子。
2、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1)指名朗读2——7节。找找,淘气的雾说了哪些话?
(2)出示雾的话:我要把大海藏起来。
我要把天空连同太阳藏起来。
现在我要把岸边藏起来。
现在,我该把谁藏起来呢?
我要把自己藏起来。
(3)指导读好这几句话,读出雾的淘气,第四句要读出问自己、在思考的语气。
(4)过渡:淘气的雾是怎样把大海、天空、太阳、岸边、和自己藏起来的?
3、引渡第二节:有一天,雾飞到海上,说道——————————。于是,——————————。无论——————————,还是——————————,都——————————。
4、想象读。
(1)男生读,女生闭眼想象。
(2)女生读,男生闭眼想象。
5、指名朗读第3小节,其他同学闭眼想象。
(1)学习第3节中出现的生字:周。
(2)读生字连成的词:四周。
(3)全班交流识记的方法。
(4)同桌互读,边读边想象。
6、出示句子:房屋、街道、树木、桥梁,甚至行人,甚至小黑猫,雾把一切都藏了起来,什么也看不见。
师点拨:房屋、街道、树木、桥梁是大的`事物,行人小一些,小黑猫就更小了。所以作者用上了两个甚至。
(1)挑战赛读这句句子。
(2)学习第四小节中出现的生字:城、桥、梁。
(3)出示词语:城市,桥梁。
(4)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全班交流。老师可以提示城、桥都是形声字。
7、想象练说:出示:淘气的雾把—————————藏了起来,于是,——————————。(师提示:雾还会把什么藏起来,出现什么情况呢?想一想,说一说。)
8、学习5——7小节。
(1)小组合作读5——7节。可以给学生提供几种参考的形式:一半读,一半闭眼想象画面,然后交换;份小节读;一部分人读雾说的话,一部分人读其余内容。
(2)小组赛读。
(3)学习生字:躲、及。
出示词语:以及——读准词语——交流识字方法——给“躲”找朋友。
四、读一读,写一写。
语文教案 篇2
【课前透视】
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壁虎向小鱼姐姐、黄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因为他们各自尾巴都有用处所以没有借到。通过这个故事,同学认识到小鱼、黄牛、燕子尾巴的作用,了解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的功能,课文浅显易懂,线索明了,其中三四五自然段结构相似,人物对话角色鲜明,是进行朗读训练的最佳范例。
课文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文中没有注音,上学期同学接触过这样的文章,另外同学在《比尾巴》一课又初步了解了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所以教师可指导同学借助图画或其他手段自主识字和阅读,培养同学自主合作的意识。
【教学目标】
1、会认“壁、虎”等9个字,会写“和、姐”等6个字。
2、运用猜读等方法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作用。
【教学重点】
读好对话的不同语气,了解动物尾巴的作用。
【信息资料】
1、课件、生字卡片、动物头饰。
2、同学搜集有关动物尾巴的资料。
【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猜谜语:
出示谜语:活动地盘在墙壁,专门收拾飞蚊虫,尾断无碍会再生,医学名称是守宫。
2、复习导入:
你还记得《比尾巴》这篇课文吗?指名拍手背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有关动物尾巴的童话故事。
〖对话平台
一、自学(同学自身想方法扫除字音障碍,利于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
1、课文没有注音,怎样才干读懂这个故事呢?同学联系以前的经验自身想方法。
(看图、查生字表、猜读或请教他人)
2、同桌互相检查读文,重点看字音是否读准确,句子是否读通顺。
二、识字(有创意的识字方式,让同学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指名当小老师领读读得准的词语,并提醒大家应注意的地方:
蛇是翘舌音。
虎的声母是“h”,不是“f”。
师生角色互换让同学在主动参与和胜利体验中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为今后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读文(举一反三,让同学感悟对话的不同语气,提高朗读水平)
1、图文对照读课文,考虑:
小壁虎向谁借尾巴了?借到了吗?
2、重点指导第三自然段,读好小壁虎和小鱼对话的语气:
⑴ 出示句子:
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
小鱼,把尾巴借给我。
通过比较朗读,同学体会出小壁虎说话很有礼貌,语气略带请求。
⑵ 小鱼为什么不把尾巴借给小壁虎?
同学做动作理解“拨水”,体会小鱼的心情。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对话。
3、方法迁移:
同学练习分角色读好小壁虎和黄牛、燕子的对话。
四、评价(自评和互评结合,培养同学阅读欣赏和评价能力)
同学带头饰分角色扮演对话,先自评然后请大家评价。
五、写字(有针对性的指导,利于提高同学的书写质量)
1、重点指导“有、在、什、么”四个字。
2、同学书写,教师和时展示写得好的字。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一、导入(读说结合,再次感知读文)
回忆:
小壁虎向谁借尾巴了?为什么没借到?先指名概括的说说,再选择自身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二、读文(感悟读文利于培养同学理解和感受能力)
1、学习6、7自然段,自读讨论:
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心里很难过,只好爬回家里找妈妈,结果怎么样?为什么?
2、指导朗读:
小壁虎这时的`心情可高兴了,它的话该怎么读?
(同学自由读、指名读、全班评读、齐读)
三、扮演(童话扮演不只协助同学深入理解课文,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1、分角色朗读全文。
2、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分配角色,同学进行发明性扮演。
(熟悉角色,加上表情动作练习排练。)
3、分组扮演,全班评议改进。
评议规范:
扮演的连贯性;角色的表情语气是否恰当。
四、拓展(多种形式的练习设计,激发同学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1、书后练习“读读说说”。
2、小壁虎还会向谁去借尾巴呢?模仿文中的说法结合查找的资料,再续说一两个自然段。
3、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五、写字(延时评价写字有利于同学健全人格的形成)
学写“变、条”两个字,同学互相评价打等级,假如不满意可重新申请。
【教学建议】
一年级同学排演课本剧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求不要太高,必要时可示范引导。另外,教师可在同学搜集动物尾巴资料的基础上,开展“动物尾巴介绍会”。
语文教案 篇3
授课时数:2课时
授课时间:年月日
备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
1、学习“日积月累”,丰富本单元的相关知识。
2、实践活动组织完成“初显身手”。
3、完成习作指导,学习《太阳城》,了解太阳的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太阳在生活、工作、城市建设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感受到太阳能创建幸福家园的美好前景。
教学重点:
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从感性上理解抽象的事物。
课前准备:多媒体电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摘录笔记
1、出示书中的例子。
2、观察这两句话的特点。
3、请你积累一些这样的句子。
4、读一读。
二、初显身手
1、你能用准确的语言叙述你对阳光的.理解吗?
2、选择实验地点,准备实验工具。
3、仔细观察,做好相应的准备。
实验步骤:
1、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感受阳光。
2、集体演示交流,分享成功。
3、谈自己的收获。
4、撰写阳光报告,(与习作相结合)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忧伤、哀痛、受益无穷、假若"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初步把握的主要内容,体会时间的意义。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让学生从学习中获得一些启示,引导学生对时间的意义有所感悟。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语句,感受珍惜时间的意义。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师:(自编谜语)同学们,你们喜欢谜语吗?有哪些谜语?说来让大家猜猜?老师自己编了一个谜语,你们想听吗?听好--什么东西有的人觉得充裕?有的人总觉得不够用?什么东西你珍惜它,就会给你带来财富?什么东西你浪费了它,也就等于浪费了自己的生命?
(生说自己的见解,师引到时间上)
师:同学们,对时间,你有什么看法呢?
(生自由表达,说出自己对时间的看法。)
师:同学们,时间是摸不着,也看不到的,但又是时时存在的,并且一去不复返的,有个人,在他外祖母去世的时候,和我们想法一样,认为时间一天天过去,是很可悲的事情,可是后来,他却又同时间赛跑(板书课题)。你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可以把你喜欢的内容多读几遍。
(生读书,时间要充裕,使每个学生都能读完)
师:(检查读书,了解读书情况)谁来读自己喜欢的内容?
师:刚才读了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谁来告诉大家呢?
(生说,互相补充,教师相机指导。)
三、再次读书,质疑问难
师:同学们读书很认真,了解了课文大意。我们知道,学贵有疑,读了这篇课文,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要想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得认真读书呀。
(生再次认真读书,注意发现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问题?你觉得哪写句子不好理解呢?
(生发言,师生共同补充)
四、三读课文,重点探究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好,正是老师想提出的问题呢。那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靠老师吗?对,得靠我们认真读书。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认真读一读,看能不能解决一些问题。
(生读书,教师与学生个别交谈)
师:谁来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你觉得应该怎么读呢?读了这些内容,你有什么想法呢?
(学生读书,谈感受。师生共评,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五、总结:
这节课,你读了这篇课文,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请你用一句话写出来。(学生写,教师巡视,写完的站起来念给大家听。)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背诵。
2、收集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和时间赛跑,我们看看,哪些人跑在了时间的前面好吗?先看看你昨天和时间赛跑的结果把。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2、你记住了哪些生字词和优美的语句呢?
(把生字词写在练习本上)
二、学生选择,深入探究
师:请你找出认为难理解的语句,和大家一起研究好吗?
(生读书,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和难理解的语句,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看法。)
师:请你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小组交流后,各组选出本组的语句,在班上交流。主要是针对含义深刻的句子和难理解的句子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展开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看法,谈感受。)
三、延伸,深化中心
师:同学们,我们理解了含义深刻的句子,你觉得本文的作者写这篇的目的是什么呢?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今天,你又读了课文,又有怎样的感受呢?师: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我们也要和时间赛跑。咱们身边,有哪些同学和时间赛跑,跑在了时间的前面呢?珍惜时间的名言可多了,你收集了哪些呢?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咱们一起看看,读一读吧。(出示幻灯)最后,让我们也来写名言怎样?请你把自己珍惜时间的想法,自己的感受用一句话写下来吧。(生写,师巡视,指导,写完的先念)
师总结:虽然时间一去不回头,但我们和时间赛跑,一定会成功!
四、作业
写读后感或者写自己亲身经历的这样的事情。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简介】
《想他人没想到的事》是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六册中的一篇选学课文。内容比较简单。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骆驼画得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誉的故事。从而教育同学要爱动脑筋,常想他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局部词语的意思,会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说话。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同学的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
⑴ 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⑵ 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文本对话,感悟课文内容;
⑶ 巧设空白,通过对比探究,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⑷ 通过拓展资料,丰富知识,扩大阅读面,体验创新。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常想他人没想到的事能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并树立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意,培养同学的创新精神。
2、难点:
用“虽然……但是……”来评价三位徒弟的画,提高同学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人一张白纸。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很喜欢画画,经常出一句诗,让前来考试的人画画,以此来选拔人才。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宋徽宗没有一个满意。但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由连声叫好。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衣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请问,宋徽宗刚开始为什么不满意?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为什么又连声叫好呢?
(根据同学的回答,出示课题:想他人没想到的事)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选学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考虑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
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2、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屏幕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誉。
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誉?)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些问题自身去找一找。
3、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⑴ 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很多小骆驼)
⑵ 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骆驼头)
⑶ 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两只在山谷中走)
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4、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课件显示三幅画)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誉?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
画师是怎么评画的呢?老师故意把画师的话隐去,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来评评三位徒弟的画,把画师的话补充完整。
5、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
⑴ 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 理解“若隐若现”。
课件显示:“若”的意思:① 要是;② 你;③ 好像。应选择哪一种?连起来说意思。
⑶ 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6、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誉小徒弟的画了吗?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7、小徒弟是怎样表示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8、齐读课文:
下面,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示出来。
四、拓展内容
引言:像这样想他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俺们再来学一篇。
1、《踏花归来马蹄香》:
你从哪里看出这个人的画很有创意?他是怎么表示出香的?
2、关于赵佶皇帝以诗做画的故事还有许多,比较有名的还有这一篇。有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
下面四幅图,哪一幅最适合“深山藏古寺”的画面,为什么?
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无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个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深山藏古寺)
3、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
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或者你有没有想到他人没想到的事?
五、考考你
1、导语:讲了这么多创新的故事,老师也想考考你们有没有创新思维。俺们也来“画骆驼”,比比谁画得骆驼大。
启发:课文中,小徒弟是用“以少代多”的方法赢得了称誉,现在俺们要画大,俺们可以用──“以小衬大”的方法来表示。
2、每人在白纸上画,而后交流。
3、总结道理: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俺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他人没想到的事)
五、板书设计
想他人没想到的事
大徒弟 许多小骆驼
画师 二徒弟 许多骆驼头
小徒弟 两只在山谷中走 以少代多(妙)
六、设计意图
根据课改精神,针对教材特点,并联系同学实际,俺对本课教材做了如下处置:
1、故事连故事,让同学入情入境,自主学习:
新课标倡议的是自主学习的精神。或许,很多人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自身学习”或“自由学习”。俺的理解是,自主学习应该是师生互动,积极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因此,上课伊始,俺就用一个故事导入课文,激起同学的兴趣。接着学习课文中的故事,学完后又引出类似创新的故事。整堂课,同学都在听故事,学故事、用故事中增加知识,为同学创设了一种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俺想,这对三年级的同学来说,既符合他们那种的爱听故事的心理,又是一种愉悦的享受。同学会非常自觉、主动地学习。
2、文中留空白,让同学动脑动口,主动探究:
文中,画师评画是全文的重点。在复印教材时,俺故意把它隐去,目的就是给同学一次考虑练说的机会: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多,为什么画师对他们两个人的画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加以称誉呢?由于文章在关键之处嘎然而止,这样很容易激起同学的好奇心理,发生急于补充教材的激动。而后,组织同学合作探究这三幅画,自身去体验小徒弟画的妙处,明白师父称誉小徒弟的原因。最后引导同学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来说一说,这样,既锻炼了同学的口才,又提高了同学的审美情趣,还培养了同学积极探究的能力,使他们的思维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俺想,这比直接让他们去读画师的话要好的多。
3、课后设拓展,让同学动手实践,主动体验:
《语文课程规范》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力培养同学的语文实践能力。对此,学完课文后,俺交叉了两个故事。它们既是对课内知识的补充,又是课外知识的延伸。俺想这对同学在写作文时如何构思、选材都会有一定的好处。当然,假如一味地听故事,未免太枯燥,太单一。最后,俺在新课快要结束时,布置了一个实践操作:书中竞赛看谁骆驼画得多,俺们就来竞赛看谁骆驼画得大。(对采用何种竞赛,俺考虑了很多,但很得意于忽然蹦出来的思维火花──竞赛骆驼画得大)这样的题材,有顺手捏来之妙处,不会有牵强附会之嫌疑。通过竞赛,鼓起了同学想创新的欲望,学到一点点以小见大这种创新的方法,体验到创新的滋味,又在创新的过程中明白了道理:创新头脑不是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要平时积极动脑,常想他人没想到的事。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积累优美丰富的语言材料。
2.、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语段,领会文章第二人称的妙用、拟人手法的运用。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细腻的描写),学习运用。
四、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联想想象法、朗读法、点拨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大家生活在城市里,有很多同学可能是足不出户,我在这里想问问同学们到户外爬过山吗?相信我们同学都有过走入山林,到山林中去游玩的经历,可以说说你走进山林时有些什么感受,有些什么收获吗?和我们的同学一样,有位作家李汉荣也非常地喜欢爬山,而且对他来说,爬山还有另一种乐趣,那就是可以拜访山中的众朋友。这些好朋友将会让他忘却疲乏,带回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在山里他究竟拜访了哪些朋友呢?这些朋友又各有什么魅力呢?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开始我们难忘的山中之旅。
(二)、初步感知
1、播放音频朗读。
2、检查字词,疏通课文。由学生自己找出难读难认难懂的字词,或由教师指出重点字词。(出示幻灯)
栀(zhī)子憔(qiáo)悴(cuì)湛(zhàn)蓝携(xié)来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声望卓著)逝川(流淌的河流)津津乐道(形容饶有兴味地谈论)
(三)、研读与赏析
1.展示思考题目.出示幻灯片.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依次找出来)
2、作者都是怎样称呼它们的?(图示)
3、从称呼上看,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4、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2.学生自渎课文,分小组讨论明确.出示幻灯片,
1.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
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2.古桥——老朋友树林——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蚂蚁——小弟弟
3.讨论后归纳(图示):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所以视大自然看为朋友,为我们等外营造了一个诗情画意的童话世界。这样倍感亲切、动人,使作者的孤独之旅成为欢欣之旅。
4.讨论后明确(图示):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四)、合作实践。出示幻灯片
1、从称呼角度看,文章在写作上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读5节,找出起最有特点的句子形式,试仿写
讨论明确:
1.运用第二人人称的写法,如同和人对话,显得亲切自然。
2.“你好!---------”典型的第二人称。注意称呼的选择。
示例:
A、你好!云雾姐姐:你让我忘记了许多愁苦,得到了许多欢乐,在走进你的同时,我有了腾云驾雾的感觉,让我尝试了飞翔。
B、你好!落叶,你曾为脱离母体而哭泣,曾为散落空中而忧愁;但当你感受到大地的气息,你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你不再哭泣,不再忧愁,而是无私的`将生命的最后一刻献给了大地,一如生时的超脱和平静。谢谢你,落叶。
C、你好!石桥啊,你没有
卢沟桥的壮观,也没有长江大桥的雄伟,但你在我心中却十分高大。你每天都躬着身躯,让人们踏着你的脊背,你默默无闻,让我们看到你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D、你好!雪妹妹:你那么干净洁白,你是美丽的化身,你从天空富有诗意的落下来,跳着优美的舞蹈,我喜欢你!
E、你好!柏树,你用臂膀组成了绿荫,为我们遮挡强烈的阳光,用树叶做成了一张张邀请卡,邀请四海的亲朋好友,我带着敬佩祝福你四季常青。
小结:作者从山中众朋友身上得到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灵魂;要深深扎根于我们深爱的土地;要热爱大自然,做人要淳朴善良,富于爱心,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五)诉心声拓展与延伸
1、在作者的笔下,各种各样的景物好像都活了,都有了它们自己的生命,在朗读中,哪一样景物深深地打动了你?如果可以,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静心默读。一边读一边想象文中动人的画面,并且给画面配上色彩和声音,让画面在脑中动起来;也可以联想生活中或者书中,影视作品中相似的情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诗情画意的画面,好,请进入角色。找出自己最喜欢、最令自己感动的景物,欣赏领略语言之美、景物的形象之美。)出示幻灯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己喜欢的景物的语句。
(2)全班交流: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
我希望自己成为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
(3)不知道大家感受到了没有,为作者所赞扬的、被我们所喜爱所肯定的景物都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一种为我们所熟悉的,在我们身边存在着的可贵的品质,有哪些呢?
2、文章小结: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也好像和作者一起经历了一次精彩的森林之旅,这次愉快的旅行真是令人难忘,最重要的是它提醒了我们,大自然是我们的好朋友,能给我们以许多启迪,我们可以尽情地去亲近大自然,放松我们的身体,同时也应该爱护大自然。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问题:
1、文章体现了人与自然一种怎样的关系?
2、生活中人与自然有哪些不和谐的现象?
3、假如你是自然中的一员,你想对破坏自然的人们说些什么?
4、学生自由发言:
3、师总结:(图示)我们应该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形成和谐的朋友关系。我相信,这也是本文作者的心声。
(六)、作业布置
拓展延伸作业:(图示)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
(七)、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培养诵读的,使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2.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在比较阅读中对李白和杜甫两大诗人进行研究性。
(二)内容选取:与诗歌相关的背景材料和诗歌体裁;扩展面的李白的《古风·其十九》。
(三)过程安排:
1.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拨,让学生在朗读中挖掘诗歌中的信息,对其进行补充空白、细节,进行创造性的,使诗歌形象化,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体味诗歌语言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人的创作风格,通过听录音朗读让学生自己在朗读过程中试着读出这种感情。
3.在把握诗歌的艺术风格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比较《兵车行》和《古风·其十九》。
(四)、手段:
1.朗读。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慢慢品味,教师作适当引导和点拨。
2.学生互相评价朗读。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3.让学生发挥创造性想象,进行角色扮演。假设学生是诗人或者是诗中人物,发表感想或进行其他形式的表演,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二、教学实施
(一)导入:介绍杜甫,导入新课
1.学生介绍杜甫(主要是举例所学的名篇名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
2.简单介绍杜甫及作品背景
《兵车行》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十一年(752)年困守长安时候所作。关于诗的背景,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玄宗用兵征讨吐蕃,一说是征讨南诏,多取后一说。《资治通鉴》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士卒死者六万,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
3.释题——“行”的读音xíng。“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这首诗属于歌行体。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
(二)学生初读全诗,初步感知
1,高中学习方法.要求看阅读提示注解等各方面内容,准备的提问
2.提问
(1)要完整地叙述一件事,就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它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哪位同学率先回答?
明确:它讲的是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穷兵黩武,为了和南诏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所造成的惨痛后果。
(2)大肆征兵,老百姓生离死别的画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些诗句来描述?
明确:诗歌的第一段
(三)分析诗歌第一段
1.学生齐读,正音“耶”、“干”,释义“耶娘”、“妻子”、“干”。
“耶”通“爷”,父亲。
“干”读“gān”,冲。
“妻子”,妻子和子女。
2.问:“耶娘妻子”相送时为什么会“牵衣顿足拦道哭”?
明确:这不是一般的相送,很可能是生离死别。
3.老师追问:这一点可以从后面的哪些诗句得到印证?
明确:“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4.问:“尘埃不见咸阳桥”一句中的“不见”可否理解成咸阳桥特别卫生、一尘不染呢?
明确:不对,应该说明了当时被抓的“行人”和相送的亲人之多,扬起的尘埃淹没了咸阳桥。
5.要求学生展开自己的,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一送别场面。
(四)分析诗歌第二段
1.指名读,由学生评价。
2.问:“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一句中的“道旁过者”、“行人”可能指何人?“点行频”何以见得?在诗中有没有具体的描述?
明确:道旁过者——杜甫
行人——征人
点行频——“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3.“点行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武皇开边意未已,边庭流血成海水。”
4.问:“武皇”指何人?上述诗句说明了什么?
明确:借指唐玄宗,含蓄地表达了对以唐玄宗为代表的唐皇朝统治者“开边”政策的`指责。
(五)分析诗歌第三段
1.让学生齐读后说说这一段中哪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回答最后一句,“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怪怕人的!
老师补充:第一段写人哭,这一段就写鬼哭了。连鬼都哭,你说惨不惨?
2.问:对于这样的惨相,役夫是否“敢申恨”?
明确:不敢,敢怒不敢言。
老师追问:最终有没有“申恨”?
明确:有。
不敢申恨可最终还是申述了,把征夫的苦难和恐惧的表现得淋漓尽致。
3.问:“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一句是否表明了杜甫走出了“重男轻女”的封建传统观念?
明确:中国老百姓一贯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现在倒好,怕生男,只想生女了。是什么造成老百姓这一传统观念的转变呢?——战争!残酷的而又无休止的战争使老百姓心灰意冷。老百姓对战争的怨恨与控诉,通过这句诗深刻而又凝练地表达出来了。
(六)扩展学习:试将《兵车行》跟李白《古风·其十九》相比较,说说二者艺术风格有什么不同。可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方面进行比较。
古风(其十九)
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提示:可从两位诗人的创作风格入手,如果时间不够就作为课后研究留给学生回去思考。
(七)小结:车声隆隆,马鸣萧萧,似乎还不曾消逝……《兵车行》所描绘的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离乱之苦,让我们从中体会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现在让我们听着录音朗读,再一次体味诗歌沉郁怨愤的基调。
(放录音)
板书设计:
兵 车 行
杜 甫
1 送别场面——
2 征夫控诉—— 天怒人怨 —— “行人但云点行贫”、“武皇开边意未已”
3 悲惨生活——
高中语文学习方法
古人曰“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同样,要学好语文,建构成语文知识的大厦,形成语文知识的汪洋大海,关键也在于平时多“积累”。
我们学习课本中的知识,也是在积累语文学习的基础。不是所有的语文知识都在课本中。课本中所选的都是典型,是提高我们理解能力的一个基础。
1.多读书。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读书能使人头脑充实”,可见,读书对人们来说是多么重要。
就学习语文而言,广泛的阅读,更能开阔我们的视野,陶冶我们的情操,大大扩大我们的知识面,拓宽和活跃我们的思路,而且,通过大量阅读,我们将学会分析和鉴赏,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还可开创我们写作的源头活水。二十多年前,吕淑湘先生曾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一文中说过:“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的说是得益于多读书。”时至今日,搞学情调查,经常读书的同学不但写作水平高,而且语文成绩大多名列前茅。事实证明,要想学好语文,不读书是万万不行的。希望我们的同学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多读书,读好书。
2.多动笔。
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多读书的基础上还要多动笔,养成记日记和摘抄读书笔记的习惯。把平日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记录下来;在阅读过程中,把书中优美词句和精彩片断等摘抄下来,建立起自己的语文知识仓库,时间久了,语文能力就会在这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渐提高,说起来就“出口成章”,写起来就“下笔成文”。不会再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希望同学们不仅要做“读书”的典范,而且要做“动笔”的楷模。
3.多实践。
“生活是个大课堂”,“万物皆书卷”,大家都知道,语文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特别近几年来,随着“大语文教学观”的建立,语文试题多元化,我们要学好语文,再象过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单纯依赖语文课堂是绝对不够的。这就要求同学们平日要多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视听媒介,了解国内外大事,接受更多的社会信息,并积极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来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巩固、加深和扩大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我们只有树立“生活处处有语文”,处处留心学语文的观念,才能把语文学活、学好。
总之,学习语文是慢功夫,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决不可能一蹴而就,收其效于朝夕,正如荀子所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要想学好语文,请从“积累”开始。
高三语文学习方法浅析
有句话说:“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学科的和仅做题目是不够的,而是要理清思路。
语文大致分为这样几个部分: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和,每个部分的考点各有侧重,高中历史。
现代文阅读的考点如修辞、句式等,其具体要求可以翻阅《手册》,明确考点对答题的准确性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阅读的考点是依托于文本呈现的,因而对文章的理解是答题的关键,而阅读理解的是通过平时的大量阅读逐渐养成的,所以在课业较重的情况下也要尽量抽出一部分时间来阅读,一是培养阅读、二是积累文学素材,阅读材料的篇幅和内容可与文章相仿。
文言文阅读需要的点相对更多,实词、虚词、通假、文言句式等等。文言文的各个点必须要在课文中理解和掌握,然后通过练习加以巩固,方能熟练的运用于文言文的答题。
诗歌鉴赏对理解能力要求较高,对整体把握和感悟的能力也要求更高。复习这部分时,要熟悉一些诗歌的基本常识和作家作品的风格流派等内容,还有一些诗歌中常用的艺术表现,如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托物言志等,并结合具体诗歌理解这些表现手法的形式和作用。在做题时,依然要明确考什么,是词句的理解还是诗歌的整体感悟,然后有的放矢的答题。平时要多读多背多积累。
作文一看立意二看文采,并且更注重前者,审清题目是关键。而立意和文笔都需要平时阅读和练笔的积累,并且前者还需要对社会和生活的关注和思考。此外,对所积累的知识和技能的呈现也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如在文章中引用诗歌和文言名句,列举与文章主体相关的人物的事例,可以拓宽文章的纵深感和文学性,仅此一例就可看出不仅要平时的积累,也要在考试中着意呈现。另外用词丰富、句式灵活多变也增加文采。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10-06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9-02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
[精选]语文教案09-05
语文教案(精选)09-07
(精选)语文教案08-15
【精选】语文教案08-02
(经典)语文教案07-23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