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欢树》教案

时间:2022-02-24 16:24:45 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合欢树》教案(通用6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合欢树》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合欢树》教案(通用6篇)

  《合欢树》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体会作者选材组材的技巧,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深刻寓意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具体深入理解文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和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探讨合欢树丰厚的象征意义,解读作者复杂的心理变化。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2、品读淡然的叙述背后的情感张力。

  教学方法:

  以朗读带动理解;师生共同研究、探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

  双腿瘫痪史铁生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二十多年来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并多次获得各项文学创作奖。那么他是怎样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疾而获得写作上的`成功的?他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在支撑着他、激励着他?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世界,走进史铁生对于他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中。

  二、(1)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主题是什么?

  明确:两部分 母爱

  (2)思考:哪一处细节最让你感动?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母爱?

  明确:无私无怨 坚强执着 宽厚仁慈 牺牲自我的爱。

  三、文章是写母爱,为什么以《合欢树》为题?思考下面的几个问题

  1、合欢树是怎么来的?经历了怎样的生命历程?

  2、为什么课文在第7段才提到合欢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母爱树 希望树 思念树

  3、作者多次写到那个刚来到世上“瞪着眼睛看树影儿”的孩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中三次提到那个“刚来世上的孩子”,前两次说他“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这里的“树影儿”,这里的“树影儿”就是合欢树的影子,合欢树上处处是母爱的影子,作者始终对合欢树怀着一种复杂的感情,一方面找借口不肯去看,另一方面“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也许是他不知如何去面对失去这一份厚重的母亲吧。也许他只想把这一切深深地藏在心底,独自咀嚼,“悲伤也成享受”吧。

  四、小结: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小小的合欢树,凝聚了史铁生如此深沉浓厚的情感,我们的生活里也不乏细节的感动,当心中某根柔软的琴弦被触动,不要吝惜,把情思凝于笔端,美好就会在一刹那收藏。

  《合欢树》是史铁生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追忆母爱之曲。曲中音符如行云流水般演绎着,敲击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款款文字渗透着对母亲去世的悲伤之情,跳动着对母亲的真切怀念之心。亦母亦子合欢树,一枝一叶总关情

  五、作业:

  一、背有关赞美母亲的名句

  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罗曼.罗兰(法)

  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 ———冈察洛夫(俄罗斯)

  妈妈,你是母亲、知己和朋友的完美合。 -----泰戈尔(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意大利)

  花从春走过,留下缕缕花香;叶从夏走过,留下片片荫凉;风从秋走过,留下阵阵金浪;雪从冬走过,留下种种希望。

  《合欢树》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

  合作探究“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法

  教学工具: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意蕴深厚的叙事散文,它以深沉的笔触,记录了一个母亲对儿子所付出的艰辛,塑造了一个感人至深的伟大的母亲形象,表现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眷恋和思念。

  教学过程:

  导入

  导语:有这样一位母亲:每天,她总是伫立在门前,看着儿子摇着轮椅远去的背影,一动不动地站着,无论风霜,无论雪雨,这份爱恋绵长而悠远,对于儿子,这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记忆。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走进这对母子,故事中的儿子就是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

  学生自由回答有关作者的知识,教师适当补充

  了解作者及背景,帮助理解主题

  感知课文

  请同学自由读课文

  1、 勾画生字词

  2、 引导提问

  (1)课文都写了哪些事?

  (2)通过这些事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①我作文比赛得奖,引来母亲对儿时作文的表白。

  ②我腿残废,母亲帮我寻医问药。

  ③我想写作,母亲给我借书。

  ④母亲照料合欢树。

  ⑤我不敢看又想去看合欢树。

  母亲对我的爱及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理清文章思路

  品味语句,品味感情

  勾画最令你感动的语句,体会作者是如何在叙事中传达感情的。

  [示例]

  1、常去侍弄它,不敢太大意。医院已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了很多钱。

  2、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总是在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3、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4、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5、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留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不但长出了叶子,而且还比较茂盛。母亲高兴了好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

  师生互相交流

  1句:“全副心思”“到处”“总能”体会母亲为了治疗而奔波不厌其烦的态度。

  2句:“惊惶”“昼夜守着”及语言描写的语句都很好地表现“我”病情不好时母亲的心情及她奋力同病魔抗争的形象。

  3句:“到处”“顶着风或冒着雪”表现母亲看到“我”对生活有了新的企盼,又是希望又是无奈。鼓励我写作,也是对人生的激励和劝勉,只不过能让我摆脱精神上的痛,一切的努力都值得。

  4句:“她心里太苦了”表现了母亲的艰难,母爱的伟大,同时也表现了“我”对母亲的深深的理解、思恋和怀念。

  5句:此时合欢树是“我”的化身,是母亲希望的寄托,对生命的期待和憧憬。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受母爱

  看书质疑凿深作品

  老师师引导补充:

  1、母亲去世后,为什么“我”开始不愿看合欢树,后来又想去看合欢树?

  2、如何理解“悲伤也成享受”这句话。

  3、课文写合欢树的树影,写刚刚出生的瞪着眼睛看树影的孩子有什么作用?

  4、有同学说既然写的是母亲,干脆就以《我的母亲》为题好了,你怎么看呢?(合欢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1、“我”此时的心情是复杂的,想去看看合欢树,但是又怕睹物思人,几次都借故走开了。最后终究抵挡不住对合欢树的牵挂,对母亲的怀念,又去看了合欢树,从这一“离”一“去”的过程中折射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那份深深的眷恋。此时的合欢树已经成了母亲的化身。

  2、母亲的爱、母亲的意志、母亲的命运、母亲的苦难,让作者明白了生存的意义,生存的价值,也让作者在逆境中更坚强。

  3、有衬托渲染的作用,衬托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树影会触发童年的记忆,混合着幻想的诗意,关联着难忘的亲人!

  4、合欢树寄托了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对母子同欢的期望,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追忆和思念。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实施情感教育

  拓展延伸

  “亦母亦子合欢树,一枝一叶总关情”。母爱,她沉浸于万物之中,充盈于天地之间,我们的记忆中,赞扬母亲的故事、诗文、名言警句有哪些?

  故事:

  孟母三迁、岳母刺字。

  名言警句: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诗句:《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培养学生多搜索、多积累的习惯

  歌曲升华主题

  《烛光里的妈妈》

  欣赏歌曲

  情感教育

  布置作业

  屏幕显示保加利亚作家海托夫的文章:《趁双亲还在》。

  直到中学毕业,我才意识到父亲为我所做的一切,对他充满感激和惋惜之情。因此,我下定决心,只要拿到我挣来的第一笔钱,我就给他买些苹果。因为他需要这样的营养品,在我家居住的巴尔干山村是买不到苹果的。我今天推到明天,明天推到后天,终于在一个春日,得知了父亲于夜间逝世的噩耗……直到现在,在我父亲逝世二十多年以后,那些未买的苹果依然如鲠在喉。

  面对至爱自己和自己至爱的亲人,你想说什么想做什么,要趁早。

  作业:结合学习本文的感悟,写一篇《重读的爱》的随笔,500字左右。

  生读海托夫文章

  课下完成随笔

  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

  提高写作能力。

  《合欢树》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深沉伟大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3.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

  4.体会现实生活中展现出来的母爱,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文章中用平淡朴实的语言,通过各种描写方法刻画了一位伟大的母亲,把自己对母亲真挚的感动展现出来,这正是学生应学会以小见大、平凡中见真情的写作方法,所以我把“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感受作者母子情深“作为教学重点,而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象征的写作方法较生疏,把“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作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

  高效课堂重视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课堂上更多的是授予学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归纳方法。基于此,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点拨、引导、释疑等,而学生发挥自主权,可以写写划划、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流程:

  高效课堂的标准不是看老师的教而是看学生的学,不是看老师讲得是否精彩,而是看学生学得是否生动,看老师在课堂上是否激发、开发、诱发、启发、焕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为了让学生真正实现当家作主,学生能自己完成的,老师决不包揽,所以我设计的课堂流程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完成。

  (一)情境激趣:

  出示一张图片,介绍图片上的人物以及代表作,既让学生了解作者,又能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奠定基础。我设计的导语是:这就是《合欢树》的作者史铁生。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领奖典礼上,一位获奖者是坐着轮椅来领奖的。第二年,这个残疾人又以另外一篇小说获得该项殊荣,他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的主人公史铁生。1969年史铁生到陕西延川清平湾插队放牛,一次遭遇到暴雨和冰雹,高烧后发现腰腿疼痛,当时没在意,后来发展成双腿残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想以死来解脱自己,最后终于在母亲的帮助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代表作有小说《我遥远的清平湾》、《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等。今天我们就来详细学习这篇文章,看看母亲是怎样来帮助这位残疾人的,同时来感受一下他对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出示课题《合欢树》)在此基础上出示教学目标,明确达到的学习要求。

  (二)检查预习:

  对于一些基本的字词以及理解,学生自己完全可以通过字词典在课下独立完成,在对课文内容感知的基础上,简单的问题是不成问题的。我布置的预习题如下(出示幻灯片):

  1.给下列生字注音:

  呛( ) 敷( ) 熏( ) 灸( ) 虔( )诚 瞎逛( )

  2.解释下列词语:

  茂盛: 虔诚:

  安慰: 惊惶:

  侥幸: 侍弄:

  3.概括文章的主要事件,并根据这些内容划分结构层次。

  (三)、读悟结合,自主学文: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好文章内容,我把课文的两部分分开来讲。

  1.默读1-6自然段完成如下表格 (出示幻灯片):。

  时间事件对母亲的描写母亲的性格特征

  学生独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完成表格,既能明白课文的写作顺序,又能理清文章事件,还能通过对母亲的各种描写体会到这种深沉伟大的母爱,这样学生自己能完成的东西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可以进行补充,矫正。

  2.小组交流合作完成7-12自然段:

  小组合作学习无疑给他们提供了说话的机会,让他们把自己在自学中获得的多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和小组其它成员进行无拘无束地讨论交流,这样会让学生感到很自由、很轻松。也就解除了往日课堂上常有的那种压抑感,使他们敢于问、乐于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课堂是自己活动的天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在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中,教师要巡视参与,成为小组中的一员,或倾听学生的见解,或循循善诱,耐心引导。师生间是平等、互助的关系,在不断的讨论交流中,学生渐渐消除了对老师的戒备心理,渐渐“亲其师,信其道”。课堂气氛自然变得十分轻松、活跃。我设计的讨论问题如下(出示幻灯片):

  (1)合欢树是怎么来的.?

  (2)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的笔墨写合欢树生长过程?

  (3)在母亲逝世后,作者对母亲亲手栽下的合欢树的态度的变化过程又是怎样的?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补充矫正,明确:其实可以说合欢树就是作者自己,母亲悉心照料的合欢树就是病中的自己,也可以说合欢树相当于母亲,合欢树就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物,它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是母亲生命呈现的另一种方式。那么大家认为合欢树象征了什么?(教师归纳补充并板书)

  (四)延伸拓展:

  学习了这篇课文,在学生的内心深处肯定引起共鸣,学生肯定想畅所欲言,这样我设计综合性题,引发学生对母爱的认识,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请结合这篇课文的内容,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这篇课文对你有什么感触。

  (五)小结:

  利用课堂小结,既可以理顺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使教学环节更完整、学生思路更清晰,从而使课堂教学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我是这样设计的:课文以平淡朴实的语言,运用各种描写方法,以合欢树为媒介,既蕴含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又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深切思念,其实母亲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我们身上,就像《懂你》歌词所唱“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 让我们珍惜这份深深的母爱吧。播放《懂你》这首歌,再次以情感收尾,留有回味。

  《合欢树》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

  2、从细节描写中体味母亲对我的深情。

  3、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4、基于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采用由散入整的组合法,在内容主旨理解的同时,对散文写作有初步的认识。

  5、品味文中细节的内涵能够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学会感受爱、表达爱、珍惜爱。而作者在对往事的追叙中,也完成了自己对亲情的感悟,这种感悟除了通过细致的细节来表现之外,都集中在合欢树这一象征物上。所以,要把握文章深刻的内涵,就必须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内涵,这样也能帮助学生感悟亲情的美好。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更是人类心灵的一道美丽的风景。合欢树在史铁生的心中挥不去、抹不掉,永远烙在他的心中。

  二十岁,对你意味着什么?

  二十岁,对史铁生意味着什么?

  二十岁的儿子瘫痪了,对母亲意味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2、题目为合欢树,那么作者有没有一上来就写合欢树呢?哪些地方提到了合欢树?

  提示:作者一共四次提到合欢树:(7--12自然段)

  (1)通过邻人和初生小孩的注目引出合欢树;

  (2)写合欢树的由来,似乎是当初误以为的"含羞草",历经变迁,长成一棵树影婆娑的参天大树;

  (3)通过刚来到世上的孩子眼中写合欢树的影子;

  (4)文末,再次通过那个孩子长大后忆起童年往事时会跑去看那棵合欢树,却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怎么种的。

  3、后半部分才提到合欢树,那么前半部分写些什么内容?仔细阅读1-6自然段,圈画出描写"我"和母亲的句子。

  我母亲性格

  十岁作文比赛得第一最美的女人聪明争强好胜,率真可爱

  二十岁两腿残废后母亲有了白发处处对儿子隐忍退让,坚强

  三十岁小说发表母亲已经去世早早的离世因操劳而早逝

  母亲的变化:

  从一位"好看的母亲"变成早生华发的母亲,从一位能为自己作"蓝底白花的裙子的母亲"变成了生活中只有儿子的母亲,从一位争强好胜的母亲变成处处对儿子隐忍退让的母亲。

  4、开头写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冲突,从这件事情中可以看出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1)、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起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显得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

  (2)、展现母子间曾经有过的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合家欢乐的生活,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夺魁的气氛形成对照。

  (3)、回忆母亲,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感染力。

  6、还有哪些事情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爱呢?

  学生课文中圈画,后交流发言。

  明确: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往往显得真实,和有感染力,1)给"我"治病:

  "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肖像描写)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动作描写)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语言描写)

  2)为"我"借书:"她到处去给我借书"

  3)推"我"去看电影:"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

  4)鼓励"我"好好写作:"你小时侯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

  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母爱?

  v无私无怨、v坚强执着、v宽厚仁慈、v牺牲自我的爱。

  思考下面的几个问题:

  1、合欢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2、为什么课文在第7段才提到合欢树?3、史铁生为什么没看成合欢树?

  4、"她心里太苦了",母亲到底苦在哪里?

  5、作者多次写到那个刚来到世上"瞪着眼睛看树影儿"的孩子,有什么作用?

  6、由题目"合欢树"的"合欢"二字,我们首先能联想到哪些词语?

  比如:合家欢、合家欢聚、合家团聚等等。

  7、文章以"合欢树"为题,却几乎处处写"悲伤"。

  那么文中有体现欢乐情绪的内容吗?有表示欢乐心情的词语吗?

  首段:母亲的率真、我的顽皮,一家人的和乐融融也莫过于此了;"悲伤也成享受"(为什么?)1234 123、问题:能回忆怀念母亲的物品想必有很多,史铁生这篇文章为什么选择合欢树来悼念母亲?

  明确:母亲对合欢树的精心照料是她呵护关心我的写照。

  交流要点:

  对合欢树希望的表现:

  "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会,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

  "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

  对"我"的希望表现:

  ●对治好"我"的`希望: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

  ●对"我"从事写作的希望: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母亲的话中体现出的小心翼翼又满怀希望,一方面尽力维护残疾儿子的尊严,一方面激励和鼓舞儿子写作的信心。

  比较第一段和第三段母亲对我写作的表现的不同态度。

  交流后明确:母亲对"我"对合欢树都抱有无限的希望,希望合欢树能开花,希望"我"由写作闯出一条路以获得生活的信心。

  合欢树象征什么呢?合欢树其实就象征着史铁生,象征着母亲的儿子"我"。"我"的残疾,母亲的用心照顾;体现在合欢树虽然没有发芽,母亲叹过气,"还舍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合欢树茂盛了,母亲认为是好兆头,兴许儿子的病从此有希望呢?于是"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在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找到"寄托"时,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抱了希望。鼓励着"我"去做"我"喜欢的事情:"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只是担心着儿子,不知道儿子的前途在哪里,他什么时候才能走出一条息的路?她担心着,访问演出好像念叨着"合欢树几年才开花一样。"

  合欢树虽然象征看"我",都得到过母亲的喜欢,受过母亲的照顾,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我的小说如今常获奖,我"走"出了一条路了,但母亲已不在了。最想看合欢树开花的人偏偏不在,最愿意看到"我"获奖的人偏偏不在;如果说合欢树开花是对母亲的报恩,"我"的获奖不也是对母亲的报答吗?作者期望借一个小男孩长大后,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想起他自己的妈妈,跑去看看那棵树,替自己完成未了的心愿。

  3、我为什么回避一直想看的合欢树。

  要点:合欢树是母爱的象征。

  合欢树是我的象征,承载了母亲的关爱和希望,却一度让母亲失望,不理解母亲,觉得愧疚和后悔。如今,树已枝繁叶茂,我已功成名就,而昔日百般呵护我们的母亲却已撒手西归。睹物思人,近乡情怯,作者回避的不仅仅是树,更是一个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一份永远还不清的恩情。我只能用文字一遍遍忏悔,向逝去的母亲志哀。

  4、重点: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小小的合欢树,凝聚了史铁生如此深沉浓厚的情感,我们的生活里也不乏细节的感动,当心中某根柔软的琴弦被触动,不要吝惜,把情思凝于笔端,美好就会在一刹那收藏。

  《合欢树》是史铁生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追忆母爱之曲。曲中音符如行云流水般演绎着,敲击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款款文字渗透着对母亲去世的悲伤之情,跳动着对母亲的真切怀念之心。亦母亦子合欢树,一枝一叶总关情

  接着,作者追忆合欢树的由来,从追忆可见,母亲无意栽种合欢树的时候是"我"已两腿残废。想来那时母亲内心的伤痛是难以言表的。她挖回这棵"刚出土的绿苗",很大程度是寄予了一种生命常青的愿望。因为绿是生命的象征。

  我们可以细细品味这段话"母亲从来喜欢这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留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不但长出了叶子,而且还比较茂盛。母亲高兴了好多天,以为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甘太大意。又过了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叼,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这似乎是母亲全心为"我"找药方到支持"我"写作的过程的写照。我想这位母亲在料理合欢树时定是充满了对儿子的痊愈的希望的。

  合欢树被弃置在路边,在被无意栽种的一年里,无人打理。然而第三年却"长出了叶子",还比较茂盛。这是一个顽强的生命,在逆境中生存了下来。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勇于面对才能拥有充满阳光的将来。

  合欢树是母亲亲手栽下的,是母亲亲自料理过的,它的身上有着母亲的影子,凝聚着深沉的母爱。母亲虽已逝去,而合欢树仍在健康生长,"年年都开花,长得跟房子一样高了",暗喻着母爱长青,母爱永恒。

  《合欢树》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梳理文中的多次“错过”,通过换词、析词、补词的方法揣摩体会作者几次错过中的情感流动,通过补写诗歌、习作交流来探究作者选材表达之妙。

  2、借助关键语句品析、师生经验交流,把握“合欢树”、“孩子”中对母爱、生命的哲理思考。

  3、通过拟写比喻反观自我,回味母爱,表达真实感受。

  教学重点

  1、通过换词、析词、补词揣摩把握作者几次“错过”中的情感流动。

  2、通过补写诗歌、习作交流探究作者选材布局之妙。

  教学难点

  1、借助关键语句品析、师生经验交流,领会“合欢树”、“孩子”等重点语句中对母爱、生命的哲理思考。

  2、通过拟写比喻、课外阅读来反观自我,回味母爱,真实表达。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推送:微课《寒潭里盛开的花》,学生预习了解史铁生生平及作品。)

  一、导语(以史铁生身残志坚的事迹启发学生的感悟和憧憬,3分钟)

  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颁奖典礼上,人们惊讶地发现有一位获奖者是坐着轮椅来领奖的。第二年,这个残疾人又以另外一篇小说获得该项殊荣。他,就是史铁生,他自双腿瘫痪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二十多年来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并多次获得各项文学创作奖。那么他是怎样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疾而获得写作上的成功的?他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在支撑着他、激励着他?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世界,走进史铁生对于他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中。

  二、走近作者(检查预习,学生自主发言谈自己了解的史铁生及作品,7分钟)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在陕西延川清平湾插队放牛,一次遭遇到暴雨和冰雹,高烧后发现腰腿疼痛,当时没在意,后来发展成双腿残废。1972年因病致瘫,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想以死来解脱自己,(“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后转回北京,1971-1981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

  1979年开始创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知青题材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

  哲理性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散文:《我与地坛》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

  阅读回答:《合欢树》是一篇写的文章?

  要求:如果你赞同这一观点,请在文中找出依据。

  如果你不赞同这一观点,也在文中找出依据。

  四、精读课文——错过,就是过错!(20分钟)

  Ⅰ:寻“我”与“母亲”的错过

  (一)心心相错——抓对话

  1、不相让的斗气

  找出10岁时的母子对话,体会母亲话里“呢”的作用和我的回答中修饰语“故意”的内涵。

  “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10岁(呢)。”(母亲的得意、孩子气)

  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我的任性,针锋相对)

  ——体会“我”少年时的叛逆。

  2、不理解的隔阂

  找出20岁时的对话,尝试在两个“说”之前加上修饰语。

  “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

  3、不体谅的心痛

  找出20岁时的另一次隐对话,分角色诵读,体味其中情感。

  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自暴自弃)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自责自悔)

  补充材料:“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我与地坛》)

  ——借助填补修饰语、诵读、补充材料,体会青年时对母爱的不理解。

  (二)生死相错——抓虚词

  不复见的永别。

  读读删掉虚词的第四段,体会修饰语所表达的情感。

  30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也获奖,母亲(却)已不在人世。

  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7年。

  ——借助对虚词的品析,体会作者随时间流转对母亲的理解和歉疚。

  (三)作者以现在的眼关注往事时,为什么挑选出的都是与母亲相错的时刻?

  1、源于“我”的感情(错过=过错)

  在错过中犯下的过错,成为悲伤愧疚的源头。

  根据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补写诗歌,师生交流。

  世界上最伤痛的距离,是生与死的距离,更是当我就在你面前,你不能体会我爱你。

  世界上最伤痛的距离,是当你就在我面前,我不能体会你的爱,更是。

  2、彰显“我”的表达

  “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

  ——引入同龄人习作帮助学生理解。

  习作片段:

  她问我要是把诗的意境展现于微电影的镜头形式,有哪些景可取。我没有仔细思考,然后态度也不太好地教训几句:一首诗就那么几个字,拍成视频不就是一两秒的功夫?

  随后她说不劳烦我了然后我也下了。这不是什么大事,要说就说家常琐事吧。但是我却慢慢感到不安。麻麻肯定因被我冷落而伤心。

  我也想到前几天的事。我妈有个缺点,在她讲课的时候老是要黑我,比如是什么吸引了我家的小胖子天天在杭外跑步之类的。然后不知为何传到了同学耳朵里然后我就跪了。

  那天和麻麻吃饭我义正严辞地批评了她一顿:你这是强烈干涉我的人生自由!她一脸委屈:我以儿子为自豪嘛。自豪你妹,你要自豪我就不要混了?

  一如麻麻再怎么染发也遮不住的白鬓,再怎么化妆也盖不了的皱纹,岁月如诗如歌如童话,如狼如虎如尖牙。慢慢的慢慢的麻麻也会忘事儿,也会叹息,也会悲伤。而她始终默默地搀着我成长,在我的身后,一脸猥琐且幸福。

  母爱并不总是温情脉脉,“爱我的人伤我最深”,世俗的母爱更多时候是争吵、责备、埋怨、哭泣、唠叨、代沟。而能在这样的不和谐中发现隐秘的和音,在隔离之中找到跨越,即是“人所难言,我易言之”。

  ——通过补诗和作文示例,引学生理解文中的人、事、物是经过作者情感过滤的特殊的人、事、物,因此阅读本文不仅仅在于了解母亲,更要体会“我”通过人、事、物映射出的对母亲的感情。

  第二课时

  Ⅱ:寻“母亲”、“我”与合欢树的错过(25分钟)

  (一)错过花开——抓虚词

  诵读第8段,抓住五个虚词,仔细品读,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领会这一段与“我”的`成长虚实相应的关系。

  那年竟(惊喜)

  第二年还(不放弃)

  又过一年才(期盼)

  再过一年都(自责)

  ——抓住几个虚词,以少胜多,细细咀嚼,把握合欢树这一虚实相生的象征。

  (二)错过相见——抓关键词

  文中有几次欲看合欢而错过?请找出来,仔细揣摩表面的“不愿”、“不能”之后的不想、不敢。

  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子,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不愿中的不敢)

  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我心里一阵抖(痛),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不敢中的期待)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伤痛后的面对)

  想摇车进小院真是不能了。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不能中的纠结)

  ——对文本的理解不能从字面滑过去,要发现潜行在字词之下的情感涌动,体会表面平实的文字与内在强烈的感情间形成的巨大张力。

  (三)为什么作者反复描述合欢树与“我”一次次错过?

  错过不仅是过错,也是另一种相遇

  1、对合欢树一遍遍的思量和回味,使他和合欢树在精神上相遇。

  有一天那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1。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2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问:两处“那棵树”含义一样吗?

  那棵树1:“孩子”的合欢树,孩子感受到的母爱。

  那棵树2:“我”的合欢树,我感受到的母爱。

  生命流转,母爱轮回,合欢树对于“我”的独特意义,“我”对生命的独特体验,不会消亡。

  ——理解反复出现的似与文本无关的孩子是教学重点所在,也是难点所在,为攻破重难点,此处紧紧抓住“孩子”最后一次出现的语句,对重复的“那棵树”作深入剖析,挖掘相同的表象所指下的不同深层语意,帮助学生顺利理解作者通过孩子表达的对母爱和生命的思考。

  2、对合欢树一遍遍的思量和回味,使他得以和自己相遇。

  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合欢树=母亲,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物,它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是母亲生命呈现的另一种方式。(所以“悲伤也成了享受”)

  “亦母亦子合欢树,一枝一叶总关情。”

  五、艺术拓展(15分钟)

  1、展示蒋子丹对史铁生作品的评价“我们从史铁生的文字里看得到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时也在这个人内心的起伏中解读了宁静。”

  请同学们结合《合欢树》说说“起伏”、“平静”各指的是什么?

  提示:文字(平实),起伏(感情),宁静(思考)

  2、回顾“这是一篇关于的散文”的问题,再次填充空白处,写出自己的理解。

  提示:生命、人生、母爱。

  3、师生共同填写小诗总结全文。

  生命是一场又一场的错过

  生命是一幕又一幕的相遇

  生命是一回又一回的凝眸

  生命是一次又一次的挥别

  生命是一笔又一笔青春任性的墨迹,在岁月的宣纸上慢慢变淡发黄——以蒋子丹对史铁生文字的评价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推向理性认知,由一课走向一类,开阔视野,帮助学生打开阅读史铁生作品的一扇门。

  六、作业(5分钟)

  1、好的比喻和好的散文一样,需要融合“我”的情感、“我”的思考、“我”的表达。以此为标准,比较下列比喻的优劣,并写一个关于母亲的比喻,表达你所感受到的母爱。

  学生作品示例比较:母亲就像一把雨伞,为我遮风挡雨。

  母亲就像一只鸭子,嘴是硬的,心是软的。

  母亲就像一缕阳光,刺目但却温暖。

  2、推荐阅读《我与地坛》,读出其中的“起伏”和“宁静”,把它写下来,在微博上分享。

  七、教学反思

  《合欢树》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

  2.引导学生研读和品味作品,体会作者沉静、淡然的语言风格所具有的情感张力。

  3.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感受母爱、学会珍惜。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沉静、淡然的语言所具有的情感张力。

  【教学难点】

  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教学目标

  从文章题目和文体入手把握文章内容。

  二、教学过程与教学环节

  1.导入新课。

  孟郊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李陵悲吟:“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人啊,恬然于父母铸就的港湾,便会向往外面世界的精彩;能够承欢于爹妈的膝下,谁又能够理解母爱的伟大?人们常说,“只有失去了,才知道珍贵”,史铁生的《合欢树》里蕴含着的,就是这样一份对于他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

  2.快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

  3.品味母亲的形象。

  问题:母亲生前的哪些话、哪些事至今还缠绕着“我”?

  (1)关于“我”在一次作文竞赛中得了第一的事,母亲在“我”十岁和二十岁时有何不同的表现,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件事?

  答: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竞赛中得了第一,但母亲没有表扬“我”,而是急着跟“我”说她自己小时候作文做得还要好,还说“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这让“我”听得扫兴,就装着根本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对治好“我”的腿终于绝望的时候,发现我在写小说,母亲旧话重提,“你小时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件事?

  就形式而言,作者采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对同一件事,母亲先后说过不相同的话,这是由于“我”的境遇不同,因此目的和用意也就很不一样。对于年少的心高气傲的急切期待母亲表扬的孩子来说,一瓢冷水可以让孩子冷静,不至于骄傲、自满;对于因残疾而绝望的青年,母亲旧话重提,“你小时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这是激励,以此鼓励“我”振作精神,把写作的路走下去,以获得生的勇气和尊严,可见母亲用心良苦。在这一抑一扬之间,母亲的聪明和伟大展露无遗。

  就内容而言,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至今还在缠绕着“我”的既有母亲的慈爱、教子之道,还有母亲的美丽和悲伤。正是这一切的一切,才使我在母亲去世多年后仍对她无法忘怀。

  (2)课文描述了给“我”治病过程中母亲的哪些细节?

  答:“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肖像描写)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动作描写)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语言描写)

  (3)母亲是怎样鼓励“我”写作的?

  答:鼓励“我”好好写作:“你小时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

  为“我”借书:“她到处去给我借书。”

  推“我”去看电影:“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

  (4)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母爱?

  母爱是无条件的,无私无怨、坚强执著、宽厚仁慈、牺牲自我……

  4.快速自读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问题:课文为什么要以“合欢树”做题目呢?

  (1)母亲为什么要栽这棵合欢树呢?

  答: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

  (2)为什么我后来到院子里想去看而又不去看那棵合欢树?

  答:合欢树融入了作者对母亲无以回报的愧疚之情。母亲为他付出太多太多,牺牲了一个正常女人所追求的事业、生活和爱情。如果自己不残疾的话,母亲的生活会是另外一种样子。

  (3)如何理解“悲伤也成享受”这句话的含义?

  答:母亲的去世让人悲伤,合欢树里有作者对自己命运的一种感伤,传递出人事代谢的无奈之感。但深挚的母爱却始终温暖鼓舞着作者,感伤过后对生活充满更坚定的信念。

  (4)小结:

  合欢树虽没有在第一部分出现,但是,通过母亲对合欢树的照料,通过写合欢树的生长,母亲的内心世界得到进一步的展示,母子的情结也得到进一步的深化。母亲的形象随着合欢树的生长而凸现出来,作者对母亲的那份深深的情愫也伴随着合欢树的生长而升华。

  5.归纳写法,积累阅读经验。

  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主题是什么,用了什么手法?

  以物来命名的散文,有以下几个特点:

  (1)物融入了一段故事,而且是一段感人的故事。

  (2)融入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在里面,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物化。

  (3)作为一种象征,借物来表现高尚的品格。如冰心的《小橘灯》,茅盾的《白杨礼赞》。

  三、作业

  1.查找并摘抄有关“母爱意义”、“生命意义”的精彩语录。

  2.写一篇300字的读后感,《感悟母爱》。

【《合欢树》教案】相关文章:

合欢树的教案01-07

《合欢树》教案01-23

《合欢树》教案 10篇03-17

【推荐】《合欢树》教案4篇07-18

《合欢树》教案集锦五篇10-17

合欢树的教学反思04-22

合欢树高一上册语文教案10-17

合欢树的读书笔记06-09

《合欢树》读书心得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