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爬山教案十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爬山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爬山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
2、初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件什么时候的事。
3、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还记得叶圣陶先生有篇文章叫《爬山虎的脚》吗?叶老对爬山虎进行了这样的描写:那些叶子绿得那样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的很。这美妙的景象同学们一定留有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学生齐读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课文我们已经预习过了,这是一篇状物的文章吗?(不是)
对,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什么时候的事?
3、范读课文,学生思考刚才的问题。
文章主要讲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帮作者修改作文,以及在这一年暑假请作者去他家做客的事。
板书:改作文 做客
4、课文哪几个小节写的是叶老帮作者修改作文?(引导学生分段)
1——5写叶老帮“我”修改作文。
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3、4自然段。把叶圣陶先生修改“我”的作文的句子划下来,认真读一读。
指名读!
5、请大家翻到130面,我们来看看修改稿的部分,看了叶老的修改你有什么感想?(学生各抒己见)
6、作者当初刚看到这份修改稿时,有什么反应呢?(指名读)
为什么会一下子愣住了呢?
因惊讶和激动,自以为写得很好的作文,没想到叶老竟改了那么多地方;更没想到叶老会如此认真细致地修改一个中学生的作文。那么叶老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叶圣陶(1894~1988)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政治活动家。原名叶绍钧,笔名叶、圣陶、斯提等。江苏苏州人。1923年起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主编或编辑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国文月刊》、《笔阵》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投入抗日救亡活动。1946年后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1949年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著有小说《隔膜》、《线下》、《倪焕之》,散文集《脚步集》、《西川集》,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并编辑过几十种课本,写过十几本语文教育论著。
7、那么叶老为作者改了哪些地方呢?你能举例来说说呢?
学生说!老师板书:
① 把用得不准确的词改准确。
② 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
③ 把长句断成短句。
④ 删去重复啰唆的词句。
⑤ 增添一些词句,使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完整。
⑥ 改正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
的确,文章中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叶老都一丝不苟地进行了修改。我们的感受和作者的相比,谁的感受更多更深些呢?
8、“我”到底得到了哪些启示呢?
这不仅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看到了作家对待写作一丝不苟的态度,明白自己以后写作文要认真对待,多修改。所以作者说:“我们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拂”,轻轻擦过,“春风拂面”指像春风一样从脸上轻轻擦过,形容使人感到非常愉快、舒服。作者运用这个比喻,更形象地表达出自己对叶老的感受。指导朗读这句话。
9、叶老不仅为“我”改了作文,还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请同学画出叶老的评语,读一读,请全班一起朗读。
如果说叶老认真细致的修改令"我"叹服,让“我”受益匪浅。那么,这则短短的评语,则——(学生接读:"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
10、你可以想象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会想写什么?
“我”根本没有想到叶老会如此认真地对“我”的作文进行指导,并给予很高的评价。“我”十分地惊喜,十分地感动,并受到了巨大的鼓舞,或许由此产生了当作家的梦想。
1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学习的这么多内容和爬山虎一点关系都没有,是不是文章的内容和题目不相符合呢?
做客的时候看见了爬山虎。
12、小作者到叶圣陶先生家做客时,课文中几次写到“我”注意到叶老先生家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把相关的描写爬山虎的句子找出来,画一画,读一读。
读读作者两次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体会“我”当时的心情?
分析第一句写爬山虎的句子:
把“阳光”照在绿叶上“闪烁着迷离的光点”比作“小精灵”,表面上写有了阳光,爬山虎才能生机勃勃,熠熠生辉,实际上表现出“我”受到叶老鼓励,充满了从事文学事业的信心——已“拥有”那份“心思”。
分析第二次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那片爬山虎”初见时“绿葱葱”,再望则变得“沉郁”,要指导学生理解时间的推移,懂得叶老“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融化了”“我小小的心”。“我”开始意识到:“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预示“我”将在叶老认真、一丝不苟的品质影响下积极从事文学事业。
13、爬山虎因阳光照耀而绿,“我”因叶老的教导而深受鼓舞,作者每当想起叶老的教导和期望,就像那片爬山虎一样,总是充满生气和活力,所以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是的`,从这件事中我好象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写的。
修改作文──────作品就是这么写的一丝不苟
邀请作客──────作家就是这样做的平易近人
14、为什么说“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通过这件事知道了,做一个作家应该有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品,像他那样真诚质朴、平易近人。写文章也应该像叶圣陶先生那样,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情,因为当时肖复兴才15岁,还是个孩子,他对问题的认识还不可能很清楚,所以课文中说是“好像知道了”“模模糊糊懂得了”这样讲是恰如其分的。
最后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意思就是15岁那个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自己的脑海中,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激励着自己前进。最后的这句话点明了题目。
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作文这件事,对肖复兴的成长影响很大,齐读11小节。后来肖复兴发奋学习,充实做人,勤奋写作,终于成长为当代有名的作家,至今为止,已出版了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的文学大奖。(出示书《日子的回忆》,他主编的杂志《人民文学》,<<文汇报.笔会>>,<< 今夜无法入睡>>。
爬山教案 篇2
一、情境导入,预习交流(3)
1. 出示图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了吗?(指名:爬山虎)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第六课《爬山虎的脚》。(板书题目,齐读)
2.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的什么?(生答:叶子)有什么特点?(生答:绿 均匀)。(师随机板书)
3. 这一墙的爬山虎美不美?(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齐读第二自然段)
1.你们知道爬山虎的叶子长得这样茂盛,这么美是因为爬山虎哪个部位的功劳吗?(爬山虎的脚)是的,今天我们一起看看叶圣陶老先生是如何写爬山虎的脚的。
二、自主阅读,导学问难(6-8)
1.出示自学提示,指名读一读。教师讲解自学方法及要求。(a.带着问题默读课文3-5自然段。b.找出相关语句,圈出重点词语并在空白处用简练的话进行概括)
2.生默读课文,进行自主学习。
3.同学们刚才自学的非常认真,下面咱们就来小组讨论讨论。(小组讨论,综合答案)
三、互动研究,精读体验
(一)第三自然段(12)
师: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小组代表汇报
1.(1)交流脚的位置,相机板书:茎上长叶柄的反面。同时强调“反面” (a.你从哪句话找到的?(你能读读这句话吗?)B.再读这句话,继续寻找答案b.其他组补充)
(2)(师板书)注意“茎”和“柄”的写法,茎字为上下结构,捺要变为点,“柄”是左右结构,注意左窄右宽。(师板书,生注意观察并练写:“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2.(1)交流脚的样子,相机板书: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同时强调“枝状”“细丝”(学法同上)
(2)蜗牛的触角有什么特点?(指名说说)说明此时爬山虎的脚(很柔软)
3.交流脚的颜色,相机板书:嫩红
4.师总结:脚的位置、形状、颜色,那就是它的特征。谁能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爬山虎的特征。(随学生复述,师指板书: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5.爬山虎的脚引人注意吗?(生答:不引人注意),所以叶圣陶老爷爷说以前也没注意到爬山虎的脚。现在他能把爬山虎的脚描写的那么形象、准确是因为他这次(认真观察)了。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15)
1.师:下面咱们再来看看第二个问题。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呢?(指名小组代表读描写往上爬的句子)
2.师:请同学们自己也读一读这个句子,在表示向上爬的动作的词语下面画“▲”,体会爬山虎是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3.请一生反馈(触、巴、拉、贴),相机板书:触、巴、拉、贴。
4.你是怎样理解“触 巴 拉 贴”这几个动作的呢?还记得我们帮助理解词语的几个方法吗?(结合上下文、查字典、结合生活实际,位置互换进行比较)现在就请每个小组选取一种方法再来体会体会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
5.小组讨论,进行汇报。
(1)用什么方法理解词语
(2)阐述小组的理解(体会触、巴、拉用力的程度逐渐加深,“拉”用力向上的状态)
(3)从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作者认真细致的观察,用词的精准,爬山虎的脚的重要作用,爬山虎顽强向上的生长状态)
(4)带着理解读一读这几句话。
教师小结:是呀,从爬山虎向上爬墙的过程我们不仅感受到了作者用词之精准,更感受到了爬山虎的脚的重要作用以及它顽强向上的生长状态。狂风大作阻挡不了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脚步,他的脚——(接读),暴雨来临依然阻止不了它,它的脚——(接读)。看着这样坚韧的爬山虎的脚,你们佩不佩服?让我们读出对它的敬佩 。
6.(1)作者开始将爬山虎的脚比作了蜗牛的触角,现在它比作了什么?他们有什么不同?(体会爬山虎的脚有力,能紧紧的抓住墙壁,一脚一脚向上爬),所以它才能(牢固)地紧贴在墙上。
(2)谁愿意再读一读这句话,读出爬山虎脚的坚韧、有力!(指名读,男生读)
7.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1)现在,你们对爬山虎的脚怎么爬墙是不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老师能不能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呢?(不能)为什么?
结合壁虎向上爬的样子体会: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2)师总结:同学们,叶圣陶老先生的用词多妙呀,既写出了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向上爬的,又写出了它坚韧向上的精神。
8.你们喜欢这样的爬山虎吗?请你自己再充满感情的读一读,争取把这段积累下来(生自主背诵)
9.结合板书一起背诵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师:同学们,爬山虎能够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前提是?(触到墙),那么没有触到墙的呢?(生答:不几天就“萎了”)
师:是的,本来是不大会引起我们注意的植物。但叶圣陶陶爷爷却写的那么生动形象,这是什么原因呢?
生:(观察细致,抓住事物的特征)
四、拓展延伸,综合实践(2)
同学们,文章主要写的是爬山虎的(脚),题目也是爬山虎的脚,可是作者为什么先写它的叶子呢?一墙令人看着舒服、好看得很的叶子与脚有什么关系呢?(指名说说)
师小结:这是一种由远及近的描写顺序,作者在这里先写了叶子,不仅给下文写脚做了铺垫,二这一墙美丽的爬山虎叶子,更加衬托了爬山虎的脚起到的重要作用。你们看,叶圣陶老先生不愧是个名家,他含蓄得自然,铺垫得巧妙,你们写文章要学习这种写作手法啊!
五、反馈总结,感悟收获(3)
1.通过今天的课你有什么收获?(指名说说)
2.师总结:叶圣陶先生仔细观察、抓住事物特征进行描写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3.请你带着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对爬山虎的脚的敬佩之情再来美美的读一读课文。(机动)
六、作业设计
1.再次读一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2.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植物或花卉,观察它的形状、颜色等特点,写一写。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颜色:嫩红
爬 触→巴→拉、贴(牢固)
爬山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比较多。这样的文章对刚刚升入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有难度。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不容易理解,对文中所表现的叶老关爱下一代的精神也缺少深刻的感受。基于此,我想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感受叶老认真的态度,以及对下一代的关爱就是教学难点。感受叶老的人品和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就是教学重点。教学中力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不同内容的对比,补充课外资料,自主练习修改句子中的问题等方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5.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文品和人品。
三、教学准备
学生练习朗读、背诵第6课《爬山虎的脚》,了解有关爬山虎的知识以及叶圣陶的生平。
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及字词卡片,《一张画像》的修改稿,搜集有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出“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思路,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感受叶老的认真、平和。
教学重点
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认识两个修改符号,并能运用其修改句子中的问题。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刚才我们复习了《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要学习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放声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二)自学生字新词
同桌练习读准含有生字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形式读词。
2.自由读句子。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3.指导“曲”在“曲线”这个词中的读音。
4.自由读这两组词。想想第一组和第二组分别是写谁的。
莫名其妙愣住意外
认真平和质朴
第一组写肖复兴。
第二组写叶圣陶。
(四)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写了叶圣陶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怎么分成两部分?(修改作文1-5.邀请做客6-10)
三、细读课文,重点品味
(一)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二)全班交流
1.第三自然段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借助资料袋感受叶老为“我”修改了很多处(密密麻麻),指导朗读。
2.第四自然段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1)通过对比一“张”和一“幅”,体会用字的准确。
(2)通过了解“删”字的造字过程,学会这个字,并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3)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认识两个修改符号。
(4)师生合作读整段。
(5)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叶老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
3.第五自然段
“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实施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1)通过朗读明确写作文的两个要求:写具体事实,表达真情实感。
(2)鼓励学生质疑,体会叶老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四、整合课文,升华情感
通过填空练习,理清三、四、五自然段的思路,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当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时,我(一下子愣住了)。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五、读写结合,练习修改
(一)复习巩固两个修改符号。
(二)运用修改符号试着修改一句话。
六、拓展延伸,提出问题
(一)刚才你们修改的就是肖复兴《一张画像》中的句子,你们想知道他在作文中都写了些什么吗,课下可以读一读。
(二)再看课题,第一件事中没有提到爬山虎,可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是为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解决这个问题。
(三)布置作业
第一课时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喜欢的部分。
4.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5.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一、复习巩固,听写词语
二、回忆内容,深入理解
(一)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谁和谁之间的哪两件事?
2.叶老为“我”修改作文这件事,让“我”感受到了什么?
3.叶老邀请“我”到他家做客,又给“我”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我”应邀做客,叶老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第8自然段
通过看文中插图、想象、朗读感受叶老平易近人,和蔼亲切。
3.第9自然段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通过朗读、补充课外资料──叶老和“我”谈话的内容,感受叶老的亲切、质朴。
4.第10自然段
(1)理解词语:楷模──榜样,模范。
叶老的人品──平易近人、真诚宽厚;作品──一丝不苟,写作极为认真。
5.在叶老家,还有什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爬山虎)
(1)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再读一读。
(2)全班交流: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知道爬山虎因作者心情不同、时间的变化、光线的变化,前后描写不同。
6.叶老的谈话不仅给了“我”信心,还带给“我”怎样的收获呢?
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联系课文内容填空:
作家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家的作品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整合课文,解决问题
1.结合重点句理解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2.小结:批改作文、邀请做客这两件事,给了肖复兴极大的影响,鼓舞着他努力学习,坚定了他的文学之路。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四、拓展延伸,总结课文
(一)“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那个夏天以后会发生什么事?补充肖复兴的相关资料。
(二)肖复兴没有忘记叶圣陶先生对他的教诲,没有忘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三)再读课题,布置作业。
爬山教案 篇4
一、课文说明
这是一篇充满童趣的小短文。通过学习课文,学生会更加接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7个字,认识一个新笔画:卧钩。
2.自主积累词语。
3.通过读课文,感受克服困难,登上山顶的快乐。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5.说说爬山的体会。
三、教学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一幅小朋友爬山的画。
3.课文朗读带。
四、教学时数
2 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看过山吗?爬过山吗?(请爬过山的小朋友谈一谈爬上山顶时的感受)我们来看一幅爬山的画,看完后跟同学讲讲你看到了什么?
从引导学生想象我们登上山顶时的快乐开始,结合插图说出山峰、小路、小鸟、小草、野花的样子,以及会对小朋友们说些什么。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想象后,再发表不同的意见。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让学生根据拼音,自己拼读生字,把自己拼读不出来的字点上点儿,教师范读时注意听。
2.师范读。
(三)随机指导朗读,并进行文中学字。
1.要求: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师范读、领读、学生指读、分小组互相读、个人读等)
2.随文学词。
如:(投影出示)“星期天,我和同学们去爬山”。
(1)自读句子。
(2)师在“星期天、爬山”下面画上横线,指名学生读,正音,范读。
(3)把“我和同学们”去掉,剩下“星期天、爬山”这两个词语,指名读,读得好的学生带读。
其他自然段也用这种方法学习词语。
山脚下 微笑 欢迎 对 点头
加油 勇敢 山顶 心里
(4)打开书,把刚才学过的词语画上横线、读词。(配乐、强调读写姿势)
3.把要求认读的字圈出来,再读。
星期天 爬山 山脚下 微笑 欢迎 对
点 头 加油 勇 敢 女生 山顶 心里
(1)出示卡片,指名读、领读。
如:期、期、星期天的期
(2)分小组互读、互听。
4.去掉其他部分,只读生字。(出示卡片)
期 爬 脚 欢 对 点 和
油 勇 敢 女 顶 心
(1)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读、开火车读)
(2)游戏:找朋友。
方法:把词语卡片和生字卡片分发给学生,一生手拿“星期天”卡片起立,问:“星期天的期在哪里?”另一个手拿卡片“期”的学生起立,答:“星期天的期在这里。”
5.说一说:登上山顶后我们心里为什么美滋滋的`?感受克服困难,登上山顶的快乐。
(四)读读我的词语库,说说你还积累了哪些词语。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
1.指名朗读句子。
2.分组读自然段,小组比赛有感情地朗读。
3.齐读全文。
(二)游戏活动,加深理解。
1.教师启发:小朋友们朗读得很有感情,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听一听录音机里小朋友的朗读,在脑海里把这篇短文编一套课间操。
2.同座相互讨论。
3.让学生跟老师一起做课间操。(认为自己编得好的学生,可以按自己编的动作表演)
4.教师小结:小朋友们一起去爬山,高高的山峰、弯弯的山路欢迎我们,快活的小鸟为我们加油,青青的小草、美丽的野花鼓励我们。登上山顶后,我们的心里美滋滋的,因为我们勇敢坚强,克服了困难。小朋友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应该这样,克服困难,努力学习。
(三)写字。
1.复习笔画名称。
(1)出示投影:一丨丿丶
(2)指名认读、集体复习认读
2.学习新笔画。
(1)出示投影:wò gōu
(2)范读、指名读、齐读
(3)写法:向右下一路下笔,再向上钩出
3.找出有“”的字:心。
4.分析字形、指导书写(强调读写姿势)。
(1)如:心。师边示范边说笔画名称,强调“丶”在横中线,偏左;第二笔“”在横中线下;第三笔“丶”在竖中线上;第四笔“丶”在横中线上,偏右。学习书空,组词、说话。
(2)其他生字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讲一个,写一个;看准一个,练一个。(注意每个字的笔顺)
(五)作业安排。
1.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7个生字,并组词语。
2.朗读课文。
爬山教案 篇5
活动目的:
1、 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增加幼儿对折纸的兴趣。
2、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学习折纸:猴子爬山。
活动准备:
1、 猴子爬山的.折纸范例一份。
2、 手工材料人手一份,剪刀一把。
活动过程:
1、 教师边念儿歌,边操作折纸范例,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小猴子,真可爱,花果山下来爬山,爬爬爬,爬上山后笑哈哈。
教师:小猴子爬山好玩吗?你们想不想要一个这样的玩具?那小朋友想一想这个小猴子爬山是怎样做的?
2、引导幼儿分析制作方法。
3、教师讲解示范折纸步骤:
(1) 正方形纸,对边折。
(2) 一角向下折,一角向面折。
(3) 将手插进中间层撑开成锥形,两腰向内压,成正方形。
(4) 剪下上面一角,画上猴头。两面下角沿虚线折,露出中间层。
(5) 将画有猴头的小三角形夹在中层上。
(6) 用双手各拉住中层下角,上下两角贴紧轻轻拉动,猴子即可爬山了
4、发下材料,让幼儿自由动手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5、作业完后,互相欣赏作业。
爬山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字。正确读写“均匀、重叠、空隙、铺满、叶柄、蜗牛、蛟龙、嫩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具体表达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撂跤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用细心观察和连续观察的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并进行具体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满墙的植物是什么吗?”(生:爬山虎)“你结合图片说说它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你重点说出了‘爬’这个特性”,人走路用脚,那爬山虎在墙上爬行也是要靠脚的,那它的脚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2、板书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老先生笔下的《爬山虎的脚》
二、预习检测
1.检测词语认读
均匀重叠痕迹铺满叶柄蜗牛(指名读,读的正确、声音洪亮)
嫩茎蛟龙(指名读,茎和蛟读音容易出错,你都读正确了,真了不起!)——开火车读
空隙借助字义区分字音
2.写字教学,学写“逐”
a交流易错点:一个汉字首先应书写正确,所以我们先从易错点交流,出示“逐”的甲骨文,象人(脚)在豕等动物后面追逐的样子,解释“豕”(“猪”的意思,三撇分别代表“突出的鼻子、短而粗的退”),所以你就不可以再把它的腿绑住了;三撇平行要等距
b交流主笔和结构:接下来,要写工整和美观,就从主笔和结构来交流一下吧,横折折撇短为妙(和距离点的距离一致),平捺为主笔要舒展,让整个字看起来更稳定。走之底的字要注意内紧外松,中间写紧凑,豕和走之底的间距要小。
范写;学生练写;投影反馈,三星评价;再次修改。
【不一定非要按照先说易错点再说主笔和结构的顺序来交流,只要孩子将注意事项说到位了就可以了。田字格应再大一点,把“内紧外松”的特点凸显出来。】
三、初读课文
今天我们继续训练用段意合并法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爬山脚的特点。
【本篇课文的文体是“状物类”,状物类文章应该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
老师总结:你不仅概括地十分准确,通过你的回答,我们还知道你已经理清了课文的叙述顺序,作者按照先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再写“爬山虎叶子的”,最后写“爬山脚的特点”的顺序来安排写作,这样会让文章显得更有层次。
四、再读课文,品析文本
过渡:课文的题目叫《爬山虎的脚》,那作者是怎样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具体的呢?
思考:请大家默读课文的3.4.5自然段,圈画出相关语句,并简单写一下感受。
【预设一】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师总结:作者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描写的这么具体,得益于作者在观察的时候,非常(仔细、细致)。是啊,细心观察有助于我们发现事物的特点。(板书:细心观察)
【学生直接抓到的信息是比喻句,也说出了细丝的特点-“细、和软”,我在课堂上想引导所有学生感受到作者在写细丝时的语言,应该说:“孩子,你看看,这里的细丝指的是什么啊?”学生会说“爬山虎的脚”,那我顺势引导:“孩子,你再找找,写细丝的词语还有哪一些?”,随着这样的引导,最后再来总结,原来这一部分是在写爬山虎脚的形状。而我当时,心里太急切想让孩子说出这一部分是围绕着什么来写的,所以,在引导的时候不够顺畅。】
通过阅读我们知道,这细丝就是“爬山虎的脚”,原来它的颜色是“嫩红”的。你们看,爬山虎的脚多么惹人喜爱啊。
想象画面朗读:让我们带着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段话吧!齐读
【预设二】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了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总结:①“巴”:用手演示,理解“巴”-紧紧地黏在墙上,让我们感受到爬山虎的脚有很大的抓力、很牢固。怪不得,在生物学上,爬山虎的脚有一个叫“吸盘”的专业名字呐。“拉”:有力量,如何完成这个动作的?细丝由直到弯,表面上看是缩短了距离,实际上是产生了一种拉力,使嫩茎紧贴在墙上,作者用了短短的两句话就把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过程还原在我们面前,源于他巧用动词。【课前老师让你们画一画爬山虎的脚,我收到了两幅不一样的图画,你们看一下哪一张是正确的?先找一下两张照片的.不同,再次阅读文本,找一找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为了突出爬山虎脚的这些特点,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应该是怎样的呢?——指名读——同学点评,重读动词——指名读。【图片演示“爬”的过程时,速度再慢一点,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感知。】②“一脚一脚”:与“一步一步”比较,体会到爬山虎爬得很不容易。【爬山虎唯有借助不断长出来的新的脚才能生长,所以是“一脚一脚”,而不是像人脚一样,可以交换前进。】指名读(你能带着这种情感来读一读这句话吗?)——点评“一脚一脚”放慢速度——全班齐读。⑤积累背诵:这段语言这么精彩,真的是应该积累下来啊!现在请大家结合你之前画得那幅画,尝试背诵一下这个自然段吧!男女生比赛背诵。
孩子们,作者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不仅仅是源于他细心的观察,还在于他的观察是一个怎样的过程?你从哪些词语当中体会到的?(原先、现在)(板书:连续观察)
五、方法实践,自学第二自然段
要求:作者的细心观察和连续观察在原文当中还有所体现,请大家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能够体现作者“细心观察和连续观察”的语句,交流一下自己的体会。
【预设三】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微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交流:通过“叶尖一顺儿朝下”可以看出爬山虎的叶子很整齐、排列有规律,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叶子受到重力的作用而叶尖朝下;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是为了使每片叶子都能得到充足的光照,“却也不留一点空隙”,又让我们感受到爬山虎的叶子长得是多么的茂密啊,这是一种静态之美;【“一顺儿”没有处理意思,指的是同一方向,体现排列整齐,“铺”和“均匀”相呼应,再慢一点,让学生慢慢说。】
“漾”,把被风吹过的叶子比作波浪,满墙的爬山虎,一层一层地随风飘荡,多么美的一幅画面啊,作者又赋予了爬山虎一种动态美。
【孩子们在这里抓到了“拂”这个字,“拂”是促使爬山虎叶子荡漾的原因,在这里品析“漾”时,“拂”字的品析也不能少。】
孩子,现在,你知道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还要写爬山虎的叶子了吗?这叶子之所以长得如此茂密、可以爬满整个墙壁,功劳最大的就是爬山虎的脚。
六、写作方法总结
当我们在观察一个事物的时候,能够做到细心和坚持,就很容易找到这个事物的特点,如果你还可以通过文字具体地表达出来,那你的文章一会很精彩。
七、推荐阅读
爬山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设计意图: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3、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累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爬山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七、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爬山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
b、找出爬的动作词;
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爬山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突破方法:要让学生知道“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就好像登山队员一样一脚就一脚牢地往上爬。由于大多数学生对爬山虎这一植物没有过直观的认识,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突破我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利用实物观察教学法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爬山虎实物,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台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感受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秘,还欣赏了变化多端的火烧云。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观赏一种奇怪的生物──爬山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然后说说通过初读课文对爬山虎都有哪些了解。
生自由读文后交流:
①爬山虎是一种植物而不是动物。
②爬山虎有脚。
③爬山虎是靠脚向上爬的。……
2.请五个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
三、学习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
①开火车读生字表中的生字,口头组词。(师生共同纠正易读错的字音:“均、匀”要读准前鼻音;“重叠”的“重”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作chóng;“触着墙”的“着”不读zhe,应读zháo)
②分析字形结构,抽生说每个字的特点及部首。
③分四人小组讨论生字易错的地方及如何记忆字形。
④交流讨论结果:“逐”是半包围结构,要注意里面没有一点;“叠”的结构比较特殊,下面是“且”,不能多加一横;“茎”的第四笔是横撇,不能分成两笔写;“隙”字右边上面的小字没有勾。
2。出示词语: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
①抽生读
②开火车读
③齐读
(词语的理解在分析课文中解决。)
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1.生自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爬山虎的哪两个部分?
生自读课文,交流: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
2.放多媒体课件(一墙的爬山虎随风摆动的画面),请学生欣赏,并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了什么?(生自由发言)
3.刚才你看到的画面上是怎样描述的?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4.自己读这一段话,看有什么感受。(美)
5.自己再一边读,一边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用手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
6.再放多媒体课件,男女生分组读,一组读另一组就看画面,图文结合来体会叶子的动态美。
7.作者怎么把叶子写得这么美呢?(认真观察)
8.再放刚才的课件,提问: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这个问题我们在下节课再解决。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欣赏到了爬山虎的叶子均匀地铺在墙上,风一吹过美丽极了,那么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因为它有脚)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认识爬山虎的脚
拿出准备好的爬山虎实物让学生观察,指导从脚的样子,形状,色三个方面去观察。
1.交流观察的结果。(只要学生认真观察,这个结果是很容易就能得到的,因为实物具有很强的直观性)
2.书上又是怎样描写它的脚的`呢?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有关的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3.自己读这些句子,读懂了用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教师巡视指导,并选择一份画得较好的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出来)
4.爬山虎的脚如此细小,而且还藏在叶子的下面,为什么作者还是描写得如此细致呢?
(因为作者对爬山虎的脚进行了十分仔细的观察)哪个词说明了作者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呢?(注意)
三、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爬山虎既然有脚,那它一定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那它究竟是怎样爬的呢?
1.分小组学习4自然段,自学要求为:
①找出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来;
②找出表示向上爬的动作的词;
③在小组里演示一下它是怎样向上爬的。
(生分组学习讨论,师指导)
2.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①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②表示向上爬的动作的词:触、巴、拉、贴 (板书)
③抽小组演示爬的过程,师生共同评价,纠正。(要让学生明白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3.再放多媒体课件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这一段,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
4.齐读勾画的句子,想想它是不是只是往上爬的?你是如何知道的呢?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因为前面二自然段说是一墙的叶子。)
5.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请生自读5自然段,看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生自读这一段。
汇报自读情况:
①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②感受:生自由谈 (师注意引导:“……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
③带着对爬山虎的脚的这种精神再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写作方法
通过本文的学习,总结应该如何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的方法。(结合具体的语句)
1.观察要细致,不能只看表面,要全方位的观察。
2.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坚持长期观察,而不是一时。
五、拓展延伸
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