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器》教案

时间:2024-05-14 14:13:45 飞宇 教案 我要投稿

《计算器》教案(通用14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计算器》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计算器》教案(通用14篇)

  《计算器》教案 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信息技术知识目标:学会电脑中日历时钟窗口的打开,日期、时间的设置;能打开计算器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数学知识目标:了解计算器的功能和操作方法;会使用计算器计算及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使他们体验到将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生活中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设置电脑中的日期、时间,会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时间的设置,知识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准备申奥专题片(4分钟)、申奥成功一瞬全国各地欢庆的录像片段(半分钟)、趣味数学题(课前写在纸上,藏在学生的电脑键盘下)、奥运小知识,并了解哪些学生已会在电脑上使用“计算器”和设置日期、时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任务。

  课始播放申奥专题片。激情导入:同学们一定不会忘记这一段难忘的时光,全中国都在为申奥而努力。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22时,在莫斯科,萨马兰奇一声雄浑的宣告声“Beijing”,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城市,全中国立刻成了欢腾的海洋,全球华人都沉浸在巨大的狂喜中,这一天因此成为中国人记忆中美好的一天。

  有谁还记得这一天是星期几吗?(有同学会说是星期几,也有同学会说不知道。)到底是星期几老师也不知道,谁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有学生会说可以上网查找、查看日历等。)

  二、任务驱动,尝试练习。

  任务一:打开日历和时钟窗口,查看2001年7月13日是星期几。

  你们身边有日历吗?(学生回答。)其实现在我们每个同学的身边都有日历,在哪里呢?在电脑里。如何打开? 让会的学生当小老师,在教师机上作示范操作,介绍打开日期/时间窗口的几种方法。然后让全体学生挑选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打开日期/时间窗口,并查看申奥成功那一天是星期几。教师巡视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帮助解决。(学生调整年份为2001年,月份为7月,日期为13日,结果是星期五。)

  学生练习:

  1、查看2004年的2月份有几天。

  2、查看2004年的儿童节是星期几。

  3、查看2004年的母亲节是几号(每年五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天为母亲节)。

  任务二:将电脑的日期和时间设置为2001年7月13日22∶08∶00点。

  2001年7月13日22点08分,正是北京申奥成功的时刻,我们再现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好不好?

  学生尝试将电脑的日期设置为2001年7月13日,时间设置为22∶08∶00.(有些学生会,也有些学生不会,可能有学生想到用“帮助”,有学生会找同学请教)。

  教师肯定学生尝试中的成绩和好的学习方法,并进行操作演示,提醒需注意的问题,同时复习删除键、退格键的使用,强调两者的区别。

  时间设置完后,计算机系统的时钟就按照新修改的日期和时间运行了,你们去瞧瞧,是这样吗?北京申奥成功的时刻是北京时间22∶08∶00,大家猜猜:为什么会是在晚上?

  学生自由发言。

  大家知道吗?申奥会议是在莫斯科召开的.。(引出时区的概念)莫斯科时间和北京时间的时差是4小时,当时的莫斯科时间应是18∶08∶00.对时区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上网查资料或寻找有关书籍阅读。

  学生练习:设置计算机系统的日期、时间为当前时间。

  任务三:打开计算器。

  北京申奥成功离现在(2003年11月)已经几年了?(两年多。)离现在几个月了?(28个月。)离现在几天了?几个小时了?(学生一时难以回答。)如果一个月按30天计算,我们可以列出算式,30×28=?天,24×30×28=?小时计算。可是口算一下子算不出来,怎么办?

  在电脑里有位好帮手——计算器,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难题,它在哪里呢?

  学生尝试练习:打开计算器。

  任务四:练习计算器的使用。

  现在同学们能算出北京申奥成功已过去多少天、多少小时了吗?30×28=?24×30×28=?看谁算得又快又正确。请算得最快的同学说说是多少天、多少小时,其他同学也是这个结果吗?

  三、自我反思,小结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呢?

  学生小结本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日期/时间窗口的打开,日期、时间的调整,计算器的使用。

  教师补充:我们还懂得了在信息技术学习中,不会时可寻求帮助,并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我听了就忘记,我看了就记住,我做了就理解。”希望小朋友们在实际生活中多动手、多动脑!

  《计算器》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时代,计算器是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计算器计算,发现算是的规律,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奥秘和魅力。

  教学工具

  ppt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请来了同学们的好朋友,它就是(出示计算器)你们知道用计算器有什么好处吗?

  学生回答:计算方便,省时,准确率高……

  师:计算器有这么多好处,但是它始终比不过人的.智慧,今天我们就和计算器来进行一次较量,看看到底谁更聪明,好不好?

  二、自主探索

  猜数字

  师:首先我们来玩一个“猜数字”的游戏,你们说,我来猜。

  从1---9这九个数字中选一个你最喜欢的数字,但要想在心里,别说出来,比如我最喜欢“3”,就在计算器上连输9个“3”,然后把它除以“12345679”,除完后你只要告诉我答案,我就知道你喜欢几了,大家信不信?

  师:好,开始活动。

  学生活动,汇报。

  生:54

  师:6板书54----6

  生:27

  师:3板书27----3

  ………

  师:下面同学们能猜吗?

  师:你们怎么也那么厉害啊?

  生:有规律的,答案是我们喜欢数字的9倍。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有本领,那么我们就来进行一次智力大闯关的游戏吧,看看你们能闯过几关。

  第一关:寻找规律

  1、出示例9。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目。

  1÷11=

  2÷11=

  3÷11=

  4÷11=

  5÷11=

  请大家先独立操作,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再在小组内说一说。

  (1)商是循环小数(2)循环节都是9的倍数……

  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商。

  6÷11=______

  7÷11=______

  8÷11=______

  9÷11=_____

  师:恭喜大家,第一关顺利通过,接下来进入第二关探寻奥秘。

  第二关:探寻奥秘

  出示1234.5679×9 =

  1234.5679×18 =

  1234.5679×27 =

  师:先用计算器算出得数。

  汇报得数

  师:你能直接写出后3题的得数吗?(写在课本P37)

  1234.5679×36=__

  1234.5679×63=__

  1234.5679×72=__

  学生回答,师检查辅差。

  师:你们是怎么得出结论的?

  生:

  师:那这一道题呢?

  出示:( ) ×( )=99999.99999

  师:恭喜大家,闯过第二关,有请进入第三关。

  第三关:数字金字塔

  出示:

  o 3×7 =

  o 3.3×6.7 =

  o 3.33×66.7 =

  o 3.333×666.7 =

  师:先用计算器计算。

  汇报得数

  填空:3.3333×6666.7 = 。

  3.33333×66666.7 = 。

  师:你们是怎么得出结论的?

  师:再考考你们?

  3.33……3×66……6.7=( )

  100个3 99个6

  师:恭喜大家,闯关又一次成功了,和计算器的较量结果,谁赢了?用掌声表扬一下自己吧。

  三、小结:

  师:刚才我们是用了什么方法从而闯关成功的呢?

  (学生回答,老师作适当引导)

  总结:用计算器计算------观察规律------用规律写商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所学的《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板书课题)

  师:今天同学们都表现的非常好,大家勇于探索,勇于闯关,不畏困难,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像今天这样勇于闯关。

  四、尝试练习:

  师:下面,我们就用刚才所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吧

  1、P38第13题。考眼力。

  2、P38第15题。先找出规律,再按规律填数。

  五、课外拓展

  师:数字是同学们的好朋友,但是自然数经过某种数学运算之后会陷入一种循环的境况,这种境况就叫做数字黑洞,想了解吗?

  数字黑洞(指一名学生读数字黑洞的内容)

  使用计算器,小组合作

  任意给出四个互不相同的数字,组成最大数和最小数,并用最大数减最小数,对所得结果的四个数字重复上述过程,你会发现什么呢?

  师:仿佛掉进了数学黑洞,永远出不来,非常的神奇。

  《计算器》教案 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计算器的常用功能键,会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两步运算。

  2、能力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究较复杂的两步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3、情感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了解计算器到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

  会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两步运算。

  教学难点:

  认识计算器的功能键M+和MR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引领探究

  1、激趣复习引入。

  师:神舟六号飞船成功发射,又成功返回,这其中要用到大量精确的计算。当我们在生活中需要进行精确计算时,都需要用到什么?

  (引出计算器。)

  2、复习旧知。

  师:现在请大家用上节课学的知识帮神舟六号算一算。

  (神舟飞船绕地球一周需要5400秒,行程43200千米,飞船每秒航行多少千米?)

  3、学生独立按键计算,复习巩固旧知。

  4、新课引入,使用计算器计算(二)。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器的基本使用,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使用计算器。

  [说明:复习上节课学习的一步计算的方法——只要按照算式中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按键,就能够得到正确的结果。通过神舟六号的例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新课:探究两步计算的按键操作方法。]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主例题。

  师:神舟六号发射成功,举国欢腾,神舟六号实物巡回展览也到过上海科技馆,你们去看过了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上海科技馆举行神舟六号展览,数万名热情的上海市民前来参观。开展第一天就接待了15370名观众,第二天接待了10867名观众,第三天接待了11309名观众,前3天上海科技馆共接待了多少名观众?

  列式:15370+10867+11309=

  2、学生自主学习。

  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并在学习单上完成按键顺序表。

  3、集体小结

  按了第二步的加号,就出现了第一步加法的计算结果26237,然后按11309,结果就出来了。 两步运算比一步运算增加了一步,当计算第二步运算时,我们还要在计算器上再接着按第二个运算符号进行计算。

  [说明:探究用计算器进行两步计算和一步计算的区别,计算同级运算的两步运算并不难,学生掌握起来并没有难度,只需要依次按键就可以了,这一新授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4、学生独立完成P53的例题。

  5、夺星任务

  89721-34796-432157421+83694-3786297146÷42÷257728×54÷504

  三、感悟探究

  1、出示:6789-112×53.

  师:这也是一道两步运算,你能用计算器计算这题吗?

  [说明:探究不能从左到右直接按键计算的两步计算,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学生可能产生多种方法:可以先计算乘法的积,记在纸上,再用6789减去这个积,得出最后的差;也有学生从左到右按键,得出错误结果。教师可以加以引导,让学生自己讨论,最后则指点学生产生用计算器的功能键帮助我们计算的想法。]

  2、学生尝试、质疑。

  师:我们能不能使用功能键,让计算器自己记下这个积,使计算方便呢?

  3、老师操作,学生观察。

  [112] → [×] → [ 53] → [ M+ ]→ [ 6789] → [ —] → [ MR] → [ =]

  师:我多按了哪些键?你能在计算器上计算自己试试看吗 ?

  4、小组合作,边实践、边讨论: 按了M+和MR后屏幕上发生了什么变化?M+、MR有什么作用呢?

  5、得出结论,看书验证。

  M+是累加键 它具有储存的功能;MR是存储数呼出键 它具有呼出的功能。

  师:在计算器中有一个记忆库,在计算四则运算时,可以将第一步计算的结果按M+储存起来,当需要时,再按MR呼出。这样计算有什么好处?

  6、独立尝试用功能键计算:54145÷(454-369)= 友情提示:(请在做完一题后,用MC清除屏幕)。

  [说明: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用计算器计算简单的两步运算对他们来说并不困难,因此本节课在最后的层次,拓展他们的认识,让学生探究用计算器的功能键M+、MR来计算不能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两步计算的题目。在课本第66页整理与提高这一单元,也出现了这样的不能从左到右计算的两步题目,而且课本介绍了很多的功能键,让学生有所了解对他们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也是很好的锻炼。]

  《计算器》教案 4

  教学内容:

  练习课,课本第28页到32页练习三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读、写亿以上的数。

  2、通过让学生观察、发现规律,从而感受有些题目用简便方法比计算器还要快一些。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灵活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

  计算器,数学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回忆亿以上数的读法、写法和改写方法。

  学生相互启发、补充。集体交流,达成共识。

  2、教材第28页的第5题。

  (1)投影出示,读题。

  (2)按题目要求,独立完成。

  (3)教师有针对性地辅导。

  3、写出下列各数。

  (1)一亿三千八百万写作:()

  (2)四亿零八十万七千写作:()

  (3)六百亿九千零二万写作:()

  (4)一千零二亿零二十万写作:()

  4、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亿”做单位的数。

  (1)300000000 =()亿

  (2)2800000000 =()亿

  (3)80200000000 =()亿

  (4)50000000000 =()亿

  二、巩固练习

  1、教材第31页第15题

  (1)四人一组,分组游戏。

  (2)讲明游戏方法

  每人用数字卡片摆出一个多位数,其他三人分别读一读。

  (4)反复摆、读,交流自己的读数的方法。

  2、把下面相等的数用直线连接起来。

  2045000000七亿

  32100000000七十亿零八百零五万

  700000000三百二十一亿

  350070000二十亿四千五百万

  7008050000一百零三亿

  10300000000三亿五千零七万

  3、用3、6、0、0、0、0、8、9、这八个数字,按要求写出八位数。

  (1)最大的数。()

  (2)最小的'数。()

  (3)不读0的数。()

  (4)约等于1亿的数。()

  (5)改写成8369万的数。()

  4、教材第30页第13题。

  5、教材第31页第14题。

  注意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6、教材第32页的第19题。

  (1)看清题意,说说自己的想法。

  (2)集体口算结果

  (3)出示题目的下部分。

  (4)看看结果是否合理,分析一下错误原因。

  (5)计算出精确值进行验证。

  (6)谈谈做题感受。

  说明:这第二课时应是第十一课时,而上一课时“1亿有多大”的活动课应是本课时。

  《计算器》教案 5

  教学目标

  1、掌握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的方法。

  2、会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教学建议

  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难点是准确操作计算器。

  2、计算器上的标准差用 表示,和教科书中用S表示不一样,但意义是一样的。而计算器上的S和我们教科书上的标准差S意义不一样。在计算器上S和 是并排在一起的,按同一键,都是统计计算用的。因S在前, 在后,这样要想显示出标准差 ,就需要发挥该键的统计功能中第二功能,于是就得先按 键,再按 键。

  教学设计示例1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会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计算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四)养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渗透了用高科技产品求方差值的简单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具有数学美的底蕴。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的步骤。

  2、教学难点:正确输入数据。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计算器上的键S主认为是书上的标准差S,教科书中的符号S与CZ1206计算器上的符号S的意义不同,而与计算器上的符号 相同。

  4、解决办法:首先使计算器进入统计计算状态,再将一些数据输入,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已学过用科学计算器进行过哪些运算?(求数的方根、求角的

  三角函数值等),那么用计算器和用查表进行这些运算在运算速度、准确性等方面有什么不

  同,(计算器运算速度快、准确性高,查表慢,且准确性低)。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它会使我们更能充分体会到用计算器进行运算的优越性。

  这样开门见山的引入课题,能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进行统计运算,是科学计算器的重要功能之一。一般的科学计算器,都含有统计计算功

  能,教科书以用CZ1206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为例说明计算方法。用CZ1206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一般分成三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输入数据,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这些统计量除了平均数 、标准差 外,还有数据个数n,各数据的`和 ,各数据的平方和 。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另一个量S。计算器上的键S,并不表示教科书上的标准差S。

  (三)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讲清解题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方法:在打开计算器后,先按键2ndF、STAT,便使计算器进入计计算状态。第二步输入数据,其过程一定要用表格显示输入时,每次按数据后再按键DATA。表示已将这个数据输入计算器。这时显示的数,是已输入的数据的累计个数,表中所有数据输入后显示的数为8,表明所有数据的个数(样本容量)为8,如果有重复出现的数据,如有7个数据是3,那么输入时可按37(前面是输入的数据,后面是输人数据的个数)。第三步按一下有关的键,即可直接得出计算结果。

  在教师讲情操作要领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两组)让学生自己操作,用计算器求14.3节例1中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每输入一个数据,就检查一下计算器上的显示是否与教科书的表格一致,如发现刚输入的数据有误,可按键DEL将它清除,然后继续往下输入。

  教师还要指出教科书上的符号S与CZ1206型计算器上的符号S的意义不同,而与该计算器上的符号 相同,在CZ1206型计算器键盘上,用 表示一组数据的标准差。由于这个计算器上未单设方差计算键,我们可以选按键 ,然后将它平方,即按键 = ,就得到方差值 。

  让学生把表5、表6与前面的笔算结果相比较,结论是一致的。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计算器与笔算两种算法,总结出计算器有哪些优越性;(省时,省力,计算简便。)

  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参与教学过程,不仅便于学生掌握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的步骤和要领,而且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计算器的优越性,更有利于科学计算器在中学的普及使用。

  课堂练习:教材P177中1、2.

  (四)总结、扩展

  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用科学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在运算中,要注意操作方法与步骤,由于数据输入的过程较长,操作时务必仔细,避免出错,在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的前提下,可通过比较两组数据的标准差来比较它们的波动大小,而不必再转到相应方差的比较。

  方法小结:用CZ1206型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一般分成三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输入数据,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

  布置作业

  教材P179中A组

  板书设计

  随堂练习

  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标准差

  1、60,40,30,45,70,58

  2、9,8,7,6,9,7,8

  教学设计示例2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计算器上有关统计计算的符号。

  2、使学生会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3、使学生体会到用计算器统计的省时、省力的优越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方差的方法。

  难点:计算器上符号的准确识读与应用。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我们学过哪些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

  2、我们学过哪些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与标准差的方法?

  引入新课

  随着科学的进步,一些先进的计算工具逐步进入千家万户,我们可以用这些计算工具来进行计算。本课我们学习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与方差的方法。

  新课

  让学生阅读并在教师指导下计算教材例中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同时,通过应用计算器,了解 的作用。

  接下来让学生作如下练习:

  填空题:

  1、计算器中,STAT是____的意思,DATA是____的意思。

  2、计算器键盘上,符号与书中符号____意义相同,表示一组数据的____。

  3、在CZ1206型计算器上设有标准差运算键,而未设____运算键,一般要通过将标准差____得到____。

  选择题:

  1、通过使用计算器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只需通过比较它们的____即可 [ ]

  A.标准差

  B.方差

  C.平均数

  D.中位数

  2、如果有重复出现的数据,比如有10个数据是11,那么输入时可按 [ ]

  3、用计算器计算样本91,92,90,89,88的标准差为 [ ]

  A。0 B。1 C。约1.414 D。2

  4、用计算器计算7,8,8,6,5,7,5,4,7,6的平均数、方差分别为 [ ]

  A。6.3,1.27 B。1.61,6.3

  C。6.3,1.61 D。1.27,1.61

  教师可先用投影片(或小黑板或示意图纸)写好操作效果图和学生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

  接下来师生共同继续作课本上练习

  小结

  1、熟悉计算器上各键的功能。

  2、学会算(用计算器)平均数、标准差、方差。

  四、教学注意问题

  1、本课教学内容关键是动手,要让学生动手作,为帮助学生中动手能力差者,要提倡互相帮助。

  2、学生做作业时可提示他们可核对以前的题目的准确性。

  《计算器》教案 6

  [教材简析]

  教材通过相对复杂的问题情境,引入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先让学生讨论“在计算器上,怎样按出买铅笔的钱数?”通过交流,教给学生在计算器上按出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按法,再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李芸一共用了多少元?”。试一试则继续通过例4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解决小数减法的实际问题。

  “练一练”安排了两道题。第1题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第2题是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的两步混合运算式题。

  练习九第6题和第8题是借助计算器解决生活中常见的小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第9题是让学生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此外教材还安排了一道思考题,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推理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在计算器上按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的简便按法,会使用计算器正确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

  2、让学生在借助计算器解决生活中常见的小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小数加减法应用的广泛性,感受计算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3、让学生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 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超市购物过吗?昨天晚上李芸同学也去超市购物了,想看看她采购了些什么吗?(出示购物单)

  2、 提问:

  (1)从购物单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呢?

  (2)你能算出李芸买这些物品一共用了多少钱吗?应该怎么算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3)要把这么多的小数加起来,如果笔算,你感觉怎么样?

  3、 揭题:在生活中,有时遇上比较多个数的计算或大数目的计算时,我们可以用计算器帮忙,这样就省事多了。今天我们就利用计算器来计算小数加、减法。(板书课题: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

  (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话题,从而自然地引出用计算器计算的学习内容,简洁而直切主题)

  二、 运用计算器计算

  1、 获得简便按法。

  (1)提问:你还记得怎么在计算器上按小数吗?想一想买铅笔的钱可以怎么在计算器上按出来?(学生操作,教师巡视,了解他们的按法)

  (2)反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按出0.80的?还有别的方法吗?

  方法一:按照0.80的次序在计算器上一一按键。

  方法二:0不按,直接按。和8。

  (3)比较:你喜欢哪种操作方法?为什么?

  (4)教师小结:在计算器上按数时,有不同的方法,虽然结果相同,但运用简便的按法可以提高我们计算的速度。

  2、 计算器计算

  (1)谈话:现在你能运用计算器算出老师一共用了多少钱吗?

  (2)学生操作计算器进行计算。

  (3)反馈计算结果。

  3、 交流操作感受

  (1)谈话:刚才我们运用计算器计算出了老师一共用了多少钱,在计算器上操作时你有什么体会呢?你觉得在使用计算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2)学生说说操作的注意点。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提醒学生要注意操作时读数、按键的细心。

  (通过相对复杂的问题情境,注重有序引入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的过程:讨论“怎样按出买铅笔的钱”——交流按法,获得“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的简便按法”——用计算器计算“小芸一共用了多少元”。学生在一个有序、有效的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到用计算器计算的学习活动中来,并获取了相关的本领,形成了一定的操作技能)

  三、再次操作,熟练运用

  1、 完成“试一试”

  (1)教师谈话:如果李芸付出100元,营业员应该找回多少元呢?(出示试一试)

  (2)学生列式,用计算器计算。

  (3)反馈计算结果。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列式计算的,计算结果是多少?(学生可以直接利用例4的计算结果计算也可以用100减去每种商品的金额)

  (4)检验。

  提问:我们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呢?可以怎么样来检验呢?

  学生回答后就让他们再利用计算器来进行检验。

  (继续利用例题的情境巧妙追问,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解决小数减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再次经历用计算器计算的过程,并注重让他们养成检验的学习习惯。)

  2、 完成练一练1.

  (1)谈话:现在大家都能利用计算器来快而对地计算题目了吗?

  (2)出示题目,学生各自独立计算,完成后同桌交换核对。

  (3)反馈学生计算情况。

  教师注重让学生分析计算错误的原因,让学生养成仔细看题、操作的好习惯。

  3、 完成练一练2.

  (1)谈话:刚才我们计算的都是两个小数相加减,如果三个小数相加减,你还能算得又对又快吗?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赛一赛。

  (2)学生操作计算器

  (3)反馈计算结果。

  表扬算得又对又快的学生,针对有错误,提醒学生看清数目和运算符号,认真按键进行计算。

  (用计算器计算,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正确操作方法,还得让学生形成熟练的计算技能,提高操作计算的速度,因而以上的练习就是为此而设计的,并注意让学生对自己计算错误的反思,形成仔细、认真等良好的学习品质。)

  四、巩固应用

  1、 练习十九第6题。

  (1)学生读题。

  (2)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算式。

  (3)学生用计算器计算结果。

  (4)教师提问:根据题目里的信息,你还能提出一些不同的问题吗?

  (5)学生提问,教师选择部分板书,再让学生列式解答。

  2、 练习十九第8题。

  (1)出示小明家九月上旬的收支情况表

  先让学生观察表,说说在表中看懂了些什么?再提问:上月结余是什么意思?收入与支出又各是什么意思?

  (2)示范算出“小明开学缴费”后的余额。

  教师提问:9月1日小明缴费后还有多少余额呢?怎样列式计算?(学生口答算式)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填入表格,汇报核对结果。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填写好表中9月2日到9月10号的金额。

  (4)汇报反馈填写结果。

  教师注重针对其中9月5日的`余额、9月7日的余额进行提问,让学生明确是怎么算出来的。

  (5)思考:最后合计这栏各要算哪些部分的合计?各应该怎么算?

  (6)学生用计算器计算,汇报核对。

  (以上两个练习的设计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借助计算器解决生活中常见的小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法应用的广泛性,感受计算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3、 练习十九第9题。

  (1)谈话:刚才我们利用计算器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我们还可以利用计算器来探索一些规律。

  (2)出示题目,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题。

  (3)汇报答案,教师板书结果。

  (4)观察规律。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前面三个题目以及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规律。

  (5)独立填写最后一题的得数。

  学生根据前三题得数的规律填写最后一题的得数。

  (此练习让学生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既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推理等能力,又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对数学学习的盎然兴致)

  五、全课总结

  让学生想一想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些什么新的收获?(可以同桌交流或全班交流)

  六、思考题

  可以先适当地引导学生思考:

  (1) 假如只是被减数十分位上的8看成了3,那得数比正确结果怎么样?

  (2) 假如只是减数百分位上的1看成了7,那么得数又有什么影响?

  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本题的结果与正确结果相差多少。

  (思考题的设置体现了分层教学的目标,旨在让学生通过简单的推理解决问题,加深对小数加、减法的理解,发展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计算器》教案 7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26页例1例2,做一做。

  教材分析:

  例题中只呈现加减法计算的例子,按键数字和屏幕显示的结果对应出现;乘除法式题要由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在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的运算的同时让学生探索计算的规律,把计算和探索规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让学生学习了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又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兴趣,还是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的直接途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1、师:谁会使用计算器计算?

  学生介绍使用方法:按on/c键,显示:0 输入题目,按=键,显示结果,再按on/c键,清屏。

  2、出示:386+179=,学生尝试使用计算器计算。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计算器计算的?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

  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

  3、自己试试看

  26×39= 312÷8=

  4、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屏。

  5、计算。

  765+469= 589×76= 3208-2965= 625÷25= 6848-579+386=

  再计算。

  946×57×0= 100÷5= 3028-2965=

  估算:99+199≈

  计算后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你有什么想和大家说的?

  (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计算器计算都是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简算的题目,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6、看谁算的快,练一练。

  7、做第26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观察发现

  1、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2、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

  9999×5= 9999×7= 9999×9=

  师总结:碰到9999乘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3、完成第27页的“做一做”。

  三、练习

  (一)基础练习

  1、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111111×1111111=?

  2、神奇的198。

  321-123= 654-456= 987-789= 951-753= 357-159= 9856-9658= 8745-8547= 5412-5214=

  (二)巩固练习

  1、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

  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天大约滴12千克的水,这些水就这样被白白地流掉了

  ◆照这样计算,一个没关紧的水龙头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______千克。

  ◆把这些水装在饮水桶中(每桶按20千克计算),这些水大约能装______桶。

  ◆如果一个三口之家每月用6桶水,这些水够用______个月,约合______年。

  (1)学生用计算器输入数据,计算得数,再指名汇报结果。教师提醒学生要做到:看清数据、正确输入。

  (2)看完这些数据,你想说点什么?

  (3)小结:节约用水要从点点滴滴开始,有这样一句广告词:“当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滴水的时候,那就是自己的眼泪!”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争当一个节约的好孩子,为创建和谐节约型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

  2、练习三第12题。

  要求先笔算,再用计算器验算。注意学生计算后填表时相应数据填写得是否合适、是否正确。

  3、练习三第14题。

  这是有规律的计算题,用简便方法计算比计算器还要快,体现了计算方法的灵活性。

  (三)拓展练习。

  8765-32×21的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操作的?

  1、学生独立操作,指名汇报。

  2、教师介绍“M+”、“MR”的使用方法

  先按32×21,得数是672.然后按下“M+”,这样就可以把这个答案保存下来,然后按“8765-”,再按“MR”就可以把刚才的672调出来了,最后我们就可以得到答案8093.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三第11、13题。

  《计算器》教案 8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00~101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和基本功能,能正确地运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目的一、两步式题的计算。

  2、能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基本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感受应根据计算的需要灵活确定不同的计算方式。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谈话:在电视里,我们经常会看到一种游戏,叫“魅力联想”,看过吗?想不想玩这个游戏?(依次展示下列各项,得出答案是“算盘”)

  提问:还想玩吗?(把“提示三”中的内容改为“诞生于上世纪”,把“提示四”的内容改为“很轻,可握在手中”,得出答案为“计算器”)

  揭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谈话:了解计算器吗?你在哪儿看到过计算器?把你知道的与同桌交流。

  投影出示计算器模型,引导学生说出计算器上主要键的名称及功能。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计算器的信息?

  二、 初试本领

  谈话:会使用计算器吗?我们先来“初试本领”。注意,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准备好身边的学习用品,开始!

  投影出示:

  计算下列各题:

  ① 1 256 - 768 =

  ② 477 × 167 =

  ③ 32 ÷ 4 =

  ④ 36 × 99 ≈

  交流计算结果。

  小结:为什么有的同学计算得这么快呢?能把你的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吗?(交流并得出:在计算时,能口算或要求估算时,不需要使用计算器)

  三、 再显身手

  谈话:看来,大家对计算器的使用真的比较熟练。想不想“再显身手”?请看这组题:

  ① 438 × 15 - 1 274

  ② 2 940 ÷ 28 + 763

  ③ 40 000 - 165 × 182

  ④ 25 120 ÷ (449 - 289)

  提问:这四道题与上面四道题相比,有什么不一样?会做吗?请试一试。

  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

  交流计算结果(学生的答案可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引导:你有没有感觉到这四道题的计算过程不一样?(第③、④题要先算后一步,而①、②两题只要按顺序计算就行了)

  讨论:用计算器计算③、④两题,该怎么操作呢?我们以第③题为例,谁来介绍介绍你是怎样算的?(突出记住中间数、使用MR键、倒减等方法)

  四、 欣赏史料

  谈话:同学们学习得非常投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则短片,好吗?

  短片配音:

  你知道吗

  在人类计算工具发展的历史上,人们一直就没有停下自己追求的脚步。

  远在商代,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十进制计数法,领先于世界千余年。到了周代,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工具——算筹。算筹是一种用竹、木或骨制成的颜色不同的小棍。计算时,通常编出一套歌诀形式的算法,一边计算,一边不断地重新布棍。

  到了东汉末年,我国人民又发明了算盘,这也是计算工具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的发明。这种轻巧灵活、携带方便、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计算工具,至今仍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945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美国,它被人们誉为“人类文明最光辉的成就之一”。

  1977年,日本卡西欧公司生产出了第一部微型计算器,这种袖珍型计算器可握在手中,使用方便,适合所有人的使用。

  如今,计算机技术正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正被许多行业所使用,有的计算机每秒钟可计算1 000万亿次,过去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的计算,现在片刻间就能算出结果。

  提问:感受到科学前进的脚步了吧?看了上面的短片,你有什么想法?

  五、 一展风采

  谈话:让我们尽情享受科学带来的快乐吧!请拿起计算器,一展自己的风采!

  谈话:请看问题1——有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

  ① 每天大约滴水16千克,照这样计算,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 )千克的水。

  ② 把这些水装入饮水桶,若每桶装25千克,大约可装( )桶。

  ③ 如果一个家庭每天需要4桶水,这些水可够( )个家庭用一天。

  学生独立完成后,核对答案。

  提问:解决了上面的问题,你有什么想法?

  谈话:再来看问题2——有一天,小明在用计算器计算“490 × 16”时,发现计算器的键“4”坏了,聪明的小明灵机一动,很快还是用这个计算器把正确的结果算出来了,你知道他是怎样算的吗?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练习。

  组织交流,并选择其中一种方法用计算器验证。

  六、 挑战极限

  谈话:同学们的表现很出色,真的让老师领略了大家的风采,想挑战计算器的极限吗?

  计算:111 111 111 × 111 111 111.

  学生尝试计算。(发现计算结果前面多了一个“E”字,且不同的计算器显示的结果不一样)

  提问:有问题吗?有什么问题?(计算器的数位不够了)

  追问:谁能帮大家解决这个问题?

  谈话:我们来向书本请教,先完成课本第101页“想想做做”的第4题,做了这道题,相信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引导学生渐次观察,直至发现其中的规律。

  小结:做了这道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计算器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所有的计算问题,解决问题更多的要依靠人的智慧)

  播放短片:“珠心算”比赛现场录像片断。

  谈话:这个片断是20xx年全国珠心算现场会上,二年级小朋友表演的镜头。珠心算,就是在头脑里面打算盘,看到这个镜头,你又想说什么?(突出:先进的工具也有它的局限性,有时看起来比较传统的计算方式,也能显示出它的奇妙之处)

  总结:看来,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工具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培根说过:“人的智慧才是天下最伟大的力量!”(投影出示)

  总说明

  一、 关于教材

  “用计算器计算”一课的教材,与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非常合拍,给教师的教学定位、教学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具体说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遵循知识建构的规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这里找到学习的起点,拾级而上;二是内容鲜活,与生活实际结合得很紧;三是数学味很浓,习题中编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本质的内容,比如“找规律”、“认识有趣的数142857”等;四是定位巧妙,围绕普通型计算器展开,为教学留有更为广阔的加工和改造的空间。教学时,我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充分把握教材所带来的便利,并对教材巧妙加以整合。

  二、 关于计算器功能键的教学

  计算器功能键的教学,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但教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法展开?确实值得思量。我认为,教学中不应该花太多的时间对它的各种功能键的作用及使用方法逐一介绍,而应该抓住生活中经常使用、对学生建构科学素养起核心意义的内容进行教学。因此,我凸显了计算器中“记忆键MR”、“清除键AC”等键的使用,而计算器其他键的作用及有关信息,则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随机地动态解决。又因为各种键的使用不需要太多的智力参与,也没有多少探究的价值,故而,我将这些教学内容通过谈话的形式,在学生认识的空白处描摹,由学生或由老师直接介绍。

  三、 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

  “知识经济时代,人不能沦为工具的奴隶”已成为人类的共识。计算器教学只是一个载体,它应该承载着益智、辅德和育美的功能。本课中,我安排了“魅力联想”“初试本领”“再显身手”“一展风采”和“挑战极限”等几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都在全力彰显上述理念。“魅力联想”目的是引出课题,盘活课堂、预留悬念;“初试本领”是尝试用计算器进行基本计算,掌握使用计算器的方法,初步体会应根据计算的需要灵活选择不同的计算方式;“再显身手”是本节课知识层面的教学,解决用计算器进行混合运算的方法,旨在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一展风采”以生活问题为依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强化计算器的使用,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的数学意识;“挑战极限”力求让学生在认知不平衡的矛盾状态中,引发数学思考,提升数学素养,通过自己的探索达成新的认知平衡。

  四、 关于算盘的介入

  课的开始,我引出了算盘,课末又以算盘收尾,主要出发点是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悟数学文化的广袤与久远,感受“人”和“工具”这一对矛盾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作用,初步受到辩证思想的教育和熏陶。

  《计算器》教案 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第九册第二单元第4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并能够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借助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体验学有价值的数学。

  3、在师生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准备:

  1、师、生自备计算器。

  2、教师准备一些有关计算器知识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比赛激情

  1、出示一组计算题, 师生同时进行计算比赛。(教师用计算器,学生用笔算。)

  1706-923 79.2-0.43+9546 84÷0.03×0.83

  19。2÷0032 28。36+1.94-23508 21.28×3.1÷7.6

  通过比赛,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认为这种比赛不公平,用计算器当然算得快等等,然后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你已经知道了有关计算器的哪些知识?(请同桌学生互相说一说)

  3、集体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根据符号说出常用键的名称以及它的功能,也可能有学生会说如何使用计算器等。)

  4、尝试用计算器计算:

  (1)挑选比赛中的三道题题:1706-923和19.2÷0.032,3405×26÷195×37进行计算。

  (2)重点讲评3405×26÷195×37,指名学生在实物台上边演示边说操作过程,其他学生补充、评议。

  5、想一想:在使用计算器的过程中,你还有哪些疑问?(以小组学习的方式把问题记录下来。)

  二、释疑、操作

  1、各小组汇报疑问之处。

  2、同学之间互相释疑,有困难的地方教师进行补充。

  3、说说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样的计算器,在哪里见过?干什么用的?

  (明确这些计算器虽然大小、功能、形状各不相同,但都具有一个最基本的功能——计算的功能。)

  4、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1) 计算前面比赛中的另外三道题。(教师巡视需要帮助的学生)

  (2) 师生第二次竞赛:(选用练一练第1题中的部分习题再补充几道。)

  第一组:4187+5492 10825-9418 1.25×8

  289×108 600÷20 40584÷456

  第二组: 1036-897+218-164 1350÷15×2100

  21.28÷7.6×0÷21.7 20-3.816+0.903-7.05

  (3)反馈结果,交流计算方法。(这时学生可能会提出象1.25×8,600÷20,21.28÷7.6×0÷21.7 不需要用计算器,口算就行了。)

  (4)进一步明确计算器要用于复杂的计算,才能显得方便的道理。

  三、简单应用

  1、 解决实际问题

  据统计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小时大约滴0.66千克的水。

  (1) 照这样计算,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多少千克的水?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并汇报结果)

  (2) 把这些水分别装在饮水桶中(约重19千克),算算大约能装多少桶?

  (3) 对于计算出来的数据,你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4) 如果这些水用来大家喝,你知道能解决学校几个班多少时间的饮水量吗?(课后可向学校事务室了解情况,并计算出结果。)

  2.、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 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

  41×6

  441×6

  4441×6

  44441×6

  (2) 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同桌交流)

  (3) 运用自己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结果。

  444441×6

  4444441×6

  44444441×6

  (4) 上面写出的答案正确吗?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呢?

  (5) 运用你认为合适的方法验证结果的正确性。

  (6) 请你运用发现的规律,自己写出几个算式。(小组交流)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想法?

  教学设计意图:

  本节课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增加内容。虽然在教材中这是一个新的内容,但对于计算器这个现代化的计算工具来说,学生并不陌生,由于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他们对计算器有着程度不同的了解,有的学生甚至已经能熟练操作了,面对这个实际情况,我首先从尊重他们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让他们说说自己已经知道了哪些有关计算器的知识,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使用的方法,在尝试用计算器计算中,重点解决运用计算器进行混合运算的按键顺序。

  其次,采用师生互助式的学习方式,对于在使用计算器的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些疑问,通过小组学习、学生互相释疑、教师补充这样的学习方式来进一步学习、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培养了师生之间的互助合作精神,唤起学生提问题的意识,从而掌握如何正确操作和使用计算器。

  第三,新课标指出“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根据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一年浪费多少水资源”的生活情境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这两个环节,借助计算器的计算,增强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同时在活动中进一步感受计算器的优越性。

  《计算器》教案 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复杂的小数乘、除法,并有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在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算式中的规律,并能按规律直接填得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引导发现规律、描述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中的美以及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并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2、教学难点:

  发现规律。

  教学工具

  计算器、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情境引入

  (一)小组合作,使用计算器。

  现在老师给出一个表格,请根据内容用计算器算一算。你能发现规律吗?

  (二)小组汇报,展示过程,讨论发现。

  每组请两个同学来汇报她们的最终计算结果。

  师:看了以上的结果,大家有什么感受。

  师:同学们最终的答案都是一样的,真的是很神奇,仿佛掉进了数学黑洞,永远出不来,今天,我们还将利用计算器去探索更多的有趣的神奇的数学规律,有兴趣吗?

  生:有。

  2、探索新知

  (一)探索规律

  (课件出示例题:)

  1÷11=

  2÷11=

  3÷11=

  4÷11=

  5÷11=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结果。

  指名汇报结果。

  1÷11=0.0909

  2÷11=0.1818

  3÷11=0.2727

  4÷11=0.3636

  5÷11=0.4545

  ……

  师:观察计算出来的结果,分组交流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汇报结果:商是循环小数,循环节都是被除数的9倍。

  (二)尝试应用规律

  你能不用计算,用发现的规律写出后几题的商吗?学生尝试写出后几题的商。

  指名汇报计算结果。

  6÷11=0.5454

  7÷11=0.6363

  8÷11=0.7272

  9÷11=0.8181

  你是根据什么来写出这几道题的商呢?让学生说出自己应用规律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三)验证规律

  学生用计算器验证规律。

  小结:一旦发现规律,就可以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

  460×0.008=(3.68)

  4.6×0.8=(3.68)

  0.46×8=(3.68)

  0.046×80=(3.68)

  0.0046×800=(3.68)

  (2)用你找到的规律直接写出得数,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

  1122÷34=33

  111222÷334=333

  11112222÷3334=3333

  1111122222÷33334=33333

  ┆

  11111112222222÷33333334=33333333

  生:我发现了:

  ①积都是由“3”写成的;而且“3”的个数与被除数中“1”、“2”的个数相等。

  ②商都比除数小1,(或 “除数-1”就是商)

  ③商中的“3”的个数比除数中3的个数多一个。

  (3)算一算,找规律:

  46×96= ( 4416 ) 69×64 = (4416)

  14×82= (1148) 28×41 = (1148)

  26×93= (2418) 39×62 = (2418)

  生:我找到的规律:

  ①等式左边的因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交换位置就是等式右边的因数。

  ②两个因数十位上数字的乘积等于个位上数字的乘积。

  师:同学们都非常棒,不但会用计算器计算,还会用计算器探索一些题目的规律,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这几道题(师课件出示题目):

  (1)用计算器计算出前三题,找出规律,再用找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面的答案。

  9.9×9.8= 97.02

  9.99×99.8= 997.002

  9.999×999.8= 9997.0002

  学生思考找规律。

  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用你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面的得数。

  9.9999×9999.8= 99997.00002

  9.99999×99999.8= 999997.000002

  9.999999×999999.8= 9999997.0000002

  (2)用计算器计算出前几题,找出规律,再用找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面的答案。

  5×9= 45

  55×99= 5445

  555×999= 554445

  5555×9999= 55544445

  师:用找到的规律直接写出得数。

  55555×99999= 5555444445

  555555×999999= 555554444445

  5555555×9999999= 55555544444445

  (3)先计算出前三个的商,找出规律,再把其他算式补充完整。

  2.88÷9= 0.32

  3.798÷9= 0.422

  4.6998÷9= 0.5222

  生:认真读题,独立思考。

  师:用你找到的规律补冲完整。

  __÷9 = __

  __÷9 = __

  师:同学们都非常棒,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些题目来巩固一下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3 巩固提升

  1、第19页做一做

  3.3×6.7 =(22.11)

  3.33×66.7 =(222.111)

  3.333×666.7 =(2222.1111)

  3.3333×6666.7 =(22222.11111)

  3.33333×66666.7 =(222222.111111)

  2、课件出示练习题。

  (1)用计算器计算前3题,直接写出后3题的结果。

  1234.5679×9=

  1234.5679×18=

  1234.5679×27=

  1234.5679×36=

  1234.5679×45=

  1234.5679×54=

  学生独立填写结果。指名汇报结果。

  1234.5679×9=11111.1111

  1234.5679×18=22222.2222

  1234.5679×27=33333.3333

  1234.5679×36=44444.4444

  1234.5679×45=55555。5555

  1234.5679×54=66666.6666

  (2)不计算,运用规律直接填出得数。

  6×7=42

  6.6×6.7=44.22

  6.66×66.7=

  6.666×666.7=

  6.6666×6666.7=

  6.66666×66666.7=

  学生先独立观察,发现规律后填出结果。

  6×7=42

  6.6×6.7=44.22

  6.66×66.7=444.222

  6.666×666.7=4444.2222

  6.6666×6666.7=44444.22222

  6.66666×66666.7=444444.222222

  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在这节课上,我学会了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复杂的小数乘、除法,在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算式中的规律,并能按规律直接写出得数。

  课后习题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11=0.0909

  2÷11=0.1818

  3÷11=0.2727

  4÷11=0.3636

  5÷11=0.4545

  ……

  6÷11=0.5454

  7÷11=0.6363

  8÷11=0.7272

  9÷11=0.8181

  《计算器》教案 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计算器的计算,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在使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价值,学会与他人交流,逐步养成良好的与他人合作的习惯和意识。同时使学生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与创造性,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确定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探索与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比赛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带来了我们的好朋友——计算器(板书:计算器),我们已经在上学期学会了使用计算器,谁能说说用计算器计算有哪些注意点?今天我们继续使用计算器,今天我们要用计算器干什么呢?过会儿你们就知道了。

  2.现在老师想和你们进行一场比赛,你们用计算器,我用口算,比一比谁算的又对又快?为了公平起见,我请一个同学上来出示题目。谁赢了?

  你知道沈老师为什么能算得这么快吗?老师之所以能这么快的口算,是因为我知道了乘法中一个很重要的数学规律(板书:规律)今天我们就借助计算器来探索规律。(补充课题)

  (二)猜想,举例验证,发现规律

  1.出示表格,请看这张表格,在乘法算式中乘数也可以叫因数。一个因数是36,另一个因数是30,请用计算器计算出36×30的积。

  请大家注意,现在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2,请你猜一猜得到的积和1080会有怎样的关系?下面的3组算式的积和1080又会有怎样的关系?

  刚才这个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想法,他认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跟着乘几。在数学上我们可以把这样的想法称之为猜想,要想证明这个猜想是否正确,我们还是需要对它进行验证,那应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计算)

  2.好,下面就请大家拿出作业纸,完成作业纸上的表一。

  我请一个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组计算的结果。

  请大家看到这一组三道算式,它们之间的第一个因数、第二个因数和积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竖着指)第一个因数都是36不变(板书:箭头、不变),再看看第二个因数呢?第二道算式中,第二个因数是30乘了2得到了60,(板书:箭头、×2,60),再看看积是怎么变化的呢?第二道算式的积2160就相当于1080乘2.(板书:箭头,×2,2160)第三道算式中第二个因数和积又是怎么变化的呢?谁来说一说。(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我们再来看看这一组算式,它们和刚才的三道算式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刚才一组算式是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和积在变。这一组算式是第二个因数不变,都是30……(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

  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6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也就是说,在一道乘法算式中,只要保持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了几,那么它的积……(也跟着乘几)(板书)这就是乘法中积的变化规律。和我们刚才×××同学的猜想是不是一致的?

  3.那么我们刚才找到的这个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在其它的算式中是否也存在这样的规律呢?下面就让我们当一回小小数学家,再举更多不同的例子来进一步验证,好吗?” 在验证之前,请同学们仔细看好这里的学习步骤。看好了吗?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小组合作进行验证并完成表二。

  哪个小组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们验证的例子?

  请你指在上面说一说你们的算式中,因数是怎么变化的?积是怎么变化的?你们的例子符合积的变化规律吗?还有哪个小组想来说一说?你们的例子符合积的变化规律吗?有没有哪个小组举的例子不符合积的变化规律的?

  4.小结:刚才我们调动了全班同学的力量,进行举例验证,我们发现每个小组举的例子都符合积的变化规律,我们还能举出更多的例子来吗?能举完吗?虽然我们不能举完所有的例子,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在数学上就可以说在任何一个乘法算式中,都存在这样一个规律。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5。其实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悄悄地用过了积的变化规律

  ⑴现在你能用今天发现的规律解释(口算43×60,430×6)

  ⑵再比如(竖式计算850×13)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既然找到规律了,我们就要善于应用。请同学们轻轻地把书本翻到83页。用规律快速口算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比比谁最善于应用规律。

  学生独立填写。

  我们一起来校对一下结果,做对的同学举手。

  跟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我来看一下,这里的第三列因数是怎么变化的,积呢?第5列的因数和积是怎么变化的呢?观察的真仔细,看来你们很善于应用所学的数学规律!

  2.想不想继续进行挑战,请继续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第2题。根据每组第一题的算式,直接写出后两题的得数。

  我们一起来校对一下结果,做对的同学举手。

  谁来说一说,第一组题目当中,你是怎么根据这里第一题的得数直接写出下面两题的得数的?第三组呢,你又是怎么想的呢?

  3.下面请大家再拿出我们的好朋友计算器,请大家帮老师算一下37037×3的结果,结果是多少?

  下面沈老师要考一考大家的反应能力了,看谁很快告诉老师答案,你知道37037×( )=222222吗?

  这回你们不用计算器就知道这里应该填什么啦?这样吧让我们使用计算器来验证一下,算算看,这里面到底是不是填6.

  你们为什么一下子就知道了这里是填6的呢?(真聪明,真善于观察和应用),下面就请大家继续应用这个规律完成下面的四道题目,做在作业纸上……

  (指两题说一说理由)

  4.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课堂一开始老师和大家比赛的这几道题目。现在你们知道沈老师为什么算得这么快了吗?

  沈老师只要记住一道算式的结果,就可以很快的算出其它算式的结果了。看来只要我们善于运用这个规律,就可以使我们的计算变得非常(简便)

  5。想不想继续进行比赛了?这次,是你们同学之间进行比赛了,请组长把作业纸二发给组员,我说开始以后才能动笔。

  (评价:这位同学又有了一个新的发现,我们把它称为新的猜想,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研究,老师期待着你们的成功。)

  (四)总结全课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样的收获呢?请你围绕下面五点对自己的学习做个小结。

  《计算器》教案 12

  教学目标:

  1.了解算术型计算器表面各按键的功能.

  2.了解算术型计算器工作的基本过程.

  3.掌握算术型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计算器的键盘结构,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投影下列题目。

  57+26= 82-49= 1227= 35113=

  36+47= 41-18= 2628= 54416=

  师:哪个同学和老师比赛?看谁做的快?

  师:同学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吗?这节课老师就把这中间的奥妙告诉你们,相信你们知道后比老师做的还快.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电子计算器的使用.

  (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计算器的认识

  1.师:关于计算器,同学们都知道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

  2.师:大家说的都不错,下面我们请计算器博士给大家介绍一下电子计算器方面的知识.(演示动画电子计算器)

  3.师:听了计算器博士的介绍,我们对于电子计算器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那么如何使用呢?我们继续研究.(学生拿出准备的计算器)

  4.出示思考题

  (1)计算器包括哪些按键?

  (2)这些按键的功能是什么?(学生通过实验自己验证)

  5.汇报结果

  (1)哪些是数字键?按下数字键在哪里显示?他们什么关系?

  教师任意报数,学生练习输入(教师强调输入要从高位输起)

  (2)要完成加减乘除运算并显示计算结果,还需要什么键?(四则运算键和等号键)(板书)

  练习124 (说出过程)

  (3)A.如果发现输入错误,怎么办?(清除键)(板书)

  例如:9-3,按键,教师强调:清除键只清除错误输入的4,前边输入的数据仍然保留.

  B.如果一道题计算完毕,需要计算另一道题,这时应该怎么办?

  C.如果需要清除前边的所有数据,应该怎么办?为什么?

  师:下面我们通过几道四则运算式题,检验一下大家的学习效果.

  (二)计算器的`应用

  1.出示例1:用计算器计算389+260(板书)

  学生自己试做,然后汇报过程.(教师可继续演示动画电子计算器,利用其中的计算器进行演示)

  教师关键要强调输入数据和使用运算键的方法.

  练习:

  750+1473= 2983-627= 3268=

  154843= 4939= 17805-3976=

  小结:加、减、乘、除的单项运算,只要选择相应的四则运算符号就可以了

  2.出示例2:计算68+525(板书)

  单数组学生用笔算,双数组学生用计算器计算.然后汇报结果.

  练习:

  783+5621 57+27217 94+1843

  3.出示例3:用计算器计算3024(167-83)

  三、巩固反馈

  1.用计算器计算.

  48+97 146-89 301+274 1952-764

  10263 460836 2739 159638

  2.用计算器计算

  591-243+207 5234+625 381535-27

  3259-1034 800492+76 8027-7570-84

  3.有一批货物,用一辆载重8吨的货车15次可以运完;如果改用一辆载重12吨的货车,多少次可以运完?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用计算器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根据你所了解和掌握的关于计算器的知识,你能设想一下未来计算器的发展趋势吗?

  五、课后作业

  1.用计算器计算.

  69000+135000= 352400-168000=

  300760-259065= 920084+1540217=

  2.用计算器计算.

  203-258476= 2405(85-48)=

  35(72927)= 7641-5682=

  2412(2888)= 470+2119=

  《计算器》教案 13

  教学内容:

  用计算器计算(教科书第26-2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会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四则运算。

  2.通过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操作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培养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在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计算规律。

  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抢答

  30+80= 100-26= 24÷8=

  456×23=60+80= 250–130=

  100÷25= 2780÷14=

  提问:你们为什么能很快算出这些题?

  2、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真聪明,当口算没有把握时,能想到运用手中的计算工具——计算器来帮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运用计算器进行简单地计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探究方法

  1.学习输入数字

  (1)提问:28601这个数你是怎样输的?

  (2)比较输入数方法。

  (3)同桌一人说数,另一人输。

  2.学习操作

  板书:386+179=

  估算

  (3)在计算器上操作。

  (4)比较估计值与准确值。

  (5)认识“CE”键的作用。

  3、共同操作

  (1)板书:825–138=

  (2)先估算,把估算结果告诉同桌。

  (3)师生同时计算。

  边输入边口述过程。

  (4)汇报结果。

  4、尝试独立完成。

  26×39 312÷8

  5、我说你做。

  要求:合作完成,口头出示比较简单的计算题。四人一组,轮流出题,比赛看谁先算出来。

  6、发现规律。

  (1)板书:9999×1=

  9999×2=

  9999×3=

  9999×4=

  (2)独立计算,写出结果。

  《计算器》教案 14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神奇的计算工具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6人,其中女10人,学生大多都是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他们生活的景泰县草窝滩镇草窝村这里是景泰县的枸杞之乡,这样使得大多学生在以前的生活中就接触过计算器,所以教学起来起点较高。

  3.教学内容分析

  介绍电子计算器,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探索计算规律。(课文第38页的内容)

  4.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阈学会使用计算器。

  2、 会利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四则运算,并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5.教学难点分析

  重点: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

  难点:对计算器一些功能键了解。

  关键:利用实物加强练习、应用

  6.教学课时

  一课时

  7、教具准备:

  计算器、实物投影仪、课件。

  学具准备:

  电子计算器(最好每人一个)。

  8.教学过程

  一、 提示课题:

  1、 教师取出电子计算器,让学生也合出自己的计算器。

  教师:猜一猜,今天,这一节刘我们一起学习什么?

  学生:认识计算器。

  板书呈现:神奇的计算器。

  2、 教师:你知道如何使用计算器吗?

  二、 引导探索

  1、 让学生说一说他自己所掌握的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这时,学生可能会展示一些简单的加、减速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较多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技能、知识。从中也可以了解本班学生对操作计算器的认识程度,为教学工作提供帮助。

  2、 认识一些功能键。

  (1) 由学生来说明。

  随着计处器的普及,大多数学生在教师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前,已经懂得了一些操作计算器的方法以,所以本活动可以先让一部分学生做小才师,来介绍计算器各功能键的作用,然后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

  (2) 集中说明一些功能键的作用。

  ① 开关及清除键。

  按一下此键,打开计算器,再按一下就关赣计算器。

  ② 运处符号键。

  只要介绍“+、-、×、/“键的使用方法 。

  ③ 数学键

  数字键的使用。如按12 。显示屏就显示“1 2”。

  ④ 等号键

  按下数字键及运算符号键后,按下此键,显示屏就显示出输入算式的计算结果。

  ⑤ 小数点键

  按下此键,就呈现一个小数点

  因为学生所准备的计算器的型号不同,所以各计算器中配置的功能键也不一样,以上5种功能键是比较普遍的存在。如果学生有兴趣,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计算器,介绍一些其他的功能键。

  如:时间键、日期键、括号键、存储运算键等。

  3、 尝试练习。

  (1) 计算25×4

  操作过程:

  输入25→×→4→=,屏幕上呈现100,就是计算的结果。

  (2) 计算一份菜单的价钱。

  ① 实物投影呈现:

  菜单

  酒 14元

  凉拌豆腐 3元

  肉丝: 5元

  清蒸鱼: 16元

  三鲜汤: 12元

  甜点: 8元

  青菜: 3元

  ②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③ 反馈计算结果。

  4、 索一些数学规律。

  (1) 呈现计算题。

  ① 1+2+3+4……+98+99+100

  ② 999×9 9999×9 99999×9

  (2) 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视课堂。

  (3) 反馈计算结果。

  (4) 引导提问: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特别指导观察第②题中各算式的计算结果,并进行比较)?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简便的计算方法。

  如:

  ① 1+2+3+1+……+98+99+100=101×50,只要用计算器计算101×50

  ② 999×9=8991

  9999×9=89991

  99999×9=899991

  发现:积的个位都是1;积的最高位都是8;中间几位数都是9,9的个数比第1个因数中的9个数少一个。

  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以下几个算式的结果:

  999999×9

  9999999×9

  99999999×9

  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发现规律,同时突出了运用简便方法计算很可能比计算器还要快定眯,充分体现了计算方法的灵活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9、课堂活动

  课文第39页的“试一试“。

  10、板书设计:

  神奇的计算工具

  认识功能键、时间键、日期键、括号键、存储运算键

  ① 开关及清除键。

  ② 运处符号键。

  ③ 数学键

  ④ 等号键

  ⑤ 小数点键

【《计算器》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计算器教案03-20

认识电子计算器大班教案3篇06-06

手机版房贷计算器如何使用06-03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用计算器计算》数学教案01-17

幼儿园大班科学《认识电子计算器》教学设计04-04

用计算器计算小数的加减法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5篇)11-06

四年级数学用计算器计算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2篇)04-17

高中教案教案03-05

教案幼儿中班教案02-15

中班安全教案教案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