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

时间:2022-04-08 17:19:34 教案 我要投稿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通用26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通用26篇)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巩固在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里添加小括号,会改变运算顺序和计算结果。

  2、会根据图表列综合算式,会正确使用小括号,会读综合算式。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复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小括号,综合算式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运算顺序。

  师:混合运算的几种基本类型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今天我们来做练习巩固一下。

  1、课件依次出现教材第8 题的算式,让学生说说这些算式的运算顺序和结果,并说出为什么。

  2、学生口算以上四道算式。

  3、学生展示计算结果。

  4、师:请同学们观察上下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预设:数字和运算符号相同,但运算的顺序及运算的结果不同。

  结论:运算顺序不同,计算的结果可能不同。

  师:接下来我们继续讨论混合运算的相关问题。

  二、看图列综合算式。(第6题)

  1、将第51页第6题的苹果和叶子图分解出现, 学生根据图形,说出苹果的得数。

  设计意图:将苹果图分解出现,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利于列出正确的综合算式。

  2、学生口头表达图形的计算过程。

  师:谁来说说左边这幅图的计算过程。

  预设:

  生:先算81÷9=9,再用9-3=6。

  设计意图:通过口头表述苹果图的计算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数学思维能力。

  3、根据图形列综合算式。

  (1)师:你会根据左图的计算过程,列一道综合算式?

  学生独自列算式,教师巡视,选择一些卡片上来展示。

  预设:

  生1:81÷9-3=6

  生2:(81÷9)-3=6

  生3:9-3=6

  师:谁来说说你同意谁的,为什么?

  教师用课件演示列综合算式的过程。

  4、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师:为了完成这道题,你会先怎么做?再怎么做?

  预设:

  生1:我会先看题目: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教师板书:看)

  师:接着怎么做?

  生:1:我会先算出43-36=7,再算21÷7=3.

  (教师板书:算)

  生1:接着列算式。

  (师板书:列)

  师:列好后还要怎么样?

  生1:最后还要检验。

  (教师板书:验)

  师:根据这个图形,你会列综合算式吗?

  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选择一些卡片上来展示。

  教师用课件演示列综合算式的过程:

  设计意图:列综合算式由不用小括号过渡到需要添加小括号,凸显了小括号的作用。

  三、看表格列算式。(第9题)

  1、减法。

  (1)出示过渡题目:

  被减数56减数35

  师:被减数是多少?减数是多少?

  师:怎样列式?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张贴被减数和减数及相应的数字。)

  (2)将56换成42+14,出示如下课件:

  被减数42+14减数35

  师:这个时候,被减数是多少?减数是多少?

  师:你又会列式吗?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并收集学生的作品展示。

  预设:

  生1:42+14-35=21

  生2:(42+14)-35=21

  生3:42+14=56

  56-35=21

  学生评价作品并验证作品。

  读出综合算式。

  师:你会读出这道算式吗?是多少减多少?(教师一边指着算式42+14-35,一边问)

  预设:

  生1:42加14减35。

  生2:42加14的和减35。

  师:综合算式比较规范的读法是,先算的符号读成“与”,比如这道算式可用读作:42与14的和减35。

  (3)小括号在减法算式中的应用。

  出示下表:

  被减数62减数15-3

  师:你还会列式吗?

  师:被减数是多少?减数又是多少?

  根据上表列出相应的算式,并计算。

  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收集典型作品展示。

  预设:

  生1:15-3=12

  62-12=50

  生2: 62-15-3=50

  生3: 62-15-3=44

  生4:62-(15-3)=50

  学生评价作品,并验证作品。

  读出综合算式:

  师:你会读62-(15-3)这个算式吗?

  预设:

  生1:62减去15减3的差。

  生2:62减去15与3的差。

  生3:62减15减3。

  设计意图:从不用括号的`综合算式过渡到需要添加括号的综合算式,既体现了层次感,又再次凸显了小括号的作用。

  2、除法。

  (1)课件出示下表:

  被减数6+6减数3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表格,跟刚才那个相比,哪里不一样了?

  师:被除数是多少?除数又是多少?

  师:你还会列式吗?

  根据上表列出相应的算式,并计算。

  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收集典型作品展示。

  预设:

  生1:6+6÷3=8

  生2:6+6÷3=4

  生3:6+6=12

  12÷3=4

  生4:(6+6)÷3=4

  学生评价作品并验证作品。

  师:你会读出(6+6)÷3这个算式吗?

  预设:

  生:6与6的和除以3。

  (2)课件出示下表:

  被减数36减数16÷4

  师:你还会列算式吗?

  师:这时被除数是多少?除数又是多少?

  根据上表列出相应的算式,并计算。

  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收集典型作品展示。

  预设:

  生1:36÷16÷4=9

  生2:36÷(16÷4)=9

  生3:16÷4=4

  36÷4=9

  学生评价作品并验证作品。

  师:你会读这个算式吗?

  预设:

  生:36除以16与4的商。

  3、巩固练习。

  被减数7x950减数2836÷6

  被减数54-2214减数883-76

  生先独立完成,展示后评价时:

  师:你会读出你写的算式吗?

  预设:

  (1)7与9的积减去28。

  (2)50减去36与6的商。

  (3)54与22的差除以14.

  (4)14除以83与76的差。

  设计意图:相应的巩固练习,加深学生的对小括号作用的认识,巩固了综合算式的读法。

  四、课后练习。

  出示下图

  学生先独立思考,尝试列出综合算式。

  设计意图:根据分步算式列综合算式,比根据表格列算式更深一个层次,知识难度层层递进。

  五、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 篇2

  教学内容:教材第49页中的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探索过程,明白“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的计算方法。

  2.理解并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根据正确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

  目标解析:

  在算式的比较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探索过程,并在计算、比较中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会列综合算式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自我评价纸口算纸答题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一)口算比赛

  1、师:课前老师就听说我们二一班的同学们数学计算能力非常棒,今天老师先准备了1分钟的口算题卡,想看看大家的计算能力到底怎么样?我们先来比一比好吗?

  师:你们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有一张自我评价纸,老师会结合同学们的课上表现,奖励给大家评价星星,这节课得到评价星多的同学老师会为你准备一份小礼物,希望同学们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在这节课上展示出来。

  2、教师组织学生完成1组1分钟口算。

  3、反馈计算结果。教师订正,学生自己判,统计全对、错3个及以下、错5个及以下、错5个以上学生数。

  师:整体来看大家的计算速度有很大的不同,我觉得有的同学有点紧张了,没关系,老师不会通过这一次比试就对大家下定论,因为这节课上我们还有很多的机会来展示自己。请全对的同学在自我评价纸上画2个星星,错题在3个及以下的同学画1颗星星。

  (二)计算(课件出示出示下面各题)

  75-36+24= 8×3÷4= 6×8-5=

  9×(6÷3)=7+(9-6)=

  师:这是我们学过的题目,分组完成。指名侧板书。(教师提前写好)

  反馈学生做题情况,板书同学给订正,并总结我们学过的混合运算计算顺序。指名4人侧板书并订正。

  学生自我评价。(作对的同学涂1颗星星)

  (三)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例3:7×(7-5)(77-42)÷7

  师:大家看这两个算式,比较一下,和我们刚才完成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一个算式中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而且有括号)

  师:这样的混合运算该怎样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继续研究。板书(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交流,进一步梳理同级运算、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回顾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下面自主探究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师:以前我们学过了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中含有小括号的算式,我们要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指示)像这样加减乘除混合并有小括号的算式,老师告诉同学们我们也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计算顺序。

  1、播放课件。(展示运算顺序)

  2、学生学习情况反馈:

  师:看了刚才的演示,结合以前的学习你能试着总结一下这样的混合运算该怎样计算吗?

  (学生试总结,教师课件出示完整过程及运算顺序,并板书)

  3、经历完整运算过程,指名板书。

  (算式条贴:(14+7)÷7 5×(16—9)

  师:老师这有两道题,你选择其中一题,来试着算一算写在答题纸上。

  (1)学生选择试算,指名板书两题。

  (2)学生口述运算顺序并订正。

  (3)学生自我评价。

  设计意图:在唤起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推,自主学习,亲身体会规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又在算式的比较中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巩固深化,综合应用

  师:同学们又了解到了一种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学们你们都得到多少颗评价星。随机抽取学生问。选取得星多的同学到台前教师送一个小礼物。

  师:同学们你们想得到惊喜吗?那老师就再给大家制造一些机会,我们来做一些练习。同学们要加油了!

  师:下面的活动同学们要涉及到和小组同学合作。同学们还记得自己所在的学习小组吗?(课前分好)

  (一)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1题)

  76-(12+25)(12-5)×3 48÷(8-2)

  34-(28-13)6×(7+2)(88-56)÷8

  1、学生任选一题说说运算顺序。(全部说一遍)

  2、小组合作完成其中两道题目。

  师: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任选2个算式,独立完成,后小组完成订正。反馈各组学习情况,教师巡视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师:刚才我们以各种形式对今天学习的内容进行了练习。从反馈情况看大家掌握的还不错。看看自己的评价表,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二)(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2题)

  4+5×7(72-18)÷9 24÷4+2

  (4+5)×7 72-18÷9 24÷(4+2)

  1、师:同学们观察一下,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样的运算因为有了小括号,就改变了原来算式的运算顺序。看来小括号的作用还真是不小。说一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2、学生两人一组,自选一组题目完成并互相订正完成,进行自我评价。

  师:同学们在合作学习的时候都非常认真,合作的也很好,尤其是****组,这组同学在自己的评价纸上再加一颗评价印章,希望其他组继续努力。

  (三)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纸上,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教师强调:什么时候需要加“小括号”?

  (四)混合运算计时自选练习。(准备一组练习题)

  为学生准备一组混合运算练习题,学生自己选择完成练习。遇到问题可以请同组同学帮忙,也可以请老师帮忙。老师会深入到同学们中间观察大家的表现,对于表现好的同学老师会为你加上评价印章。

  (五)拓展练习:(课件出示)

  在数字间填写适当的运算符号{+ — × ÷()}使等式成立

  2 2 2 = 2

  要求:1、独立思考,看你能想到哪些填法?

  2、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本组想到所有填法。

  3、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汇报。(发给各组1个纸条,便于各组记录所有填法)

  四、课堂小结,梳理知识

  1、总结评价印章情况,颁发神秘惊喜。

  2、同学们谈感受。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页例2,以及练习十一第4~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投影仪;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脱式计算。

  35-4+27 6×3÷2

  学生计算,说说计算的过程。

  2.谈话: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在混合运算里加、减是同一级,乘、除是同一级,我们再计算一道算式里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那么,如果一道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怎么办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二、互动新授——乘加问题。

  1.出示例2。

  谈话:看,这是跷跷板乐园,同学们玩的多开心呀!仔细观察,每个翘翘板上有多少人?有几个跷跷板?草坪上有多少人?(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有4人,草坪上有7人。)

  提问: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学生自由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适时引导。

  方法一:分步计算,先算翘翘板上有多少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

  4×3=12(人)12+7=19(人)

  方法二:列综合算式。

  4×3+7、7+4×3或7+(4×3)

  教师提问:观察这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这几道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

  教师说明:像4×3+7、7+4×3这样,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而不管乘法在前还是在后。

  2.谈话:如果把乘法换成除法,应该怎么办呢?

  出示:20-8÷2 81÷9-2

  师:乘、除法是同一级的,把乘法换成除法,计算时,也是先算除法运算,再算加减运算。

  学生计算,指名两位学生写在投影片上。集体订正时,要提醒学生注意书写格式。

  20 –8 ÷ 2 81 ÷ 9 + 2

  =20 – 4 =9 + 2

  =16 =11

  3.小结计算方法。

  谈话:观察黑板上的这四题,你能总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4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的剩下两小题。

  圈出第一步先算什么,并说说理由。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4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有除法和加减法,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2.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5题。

  学生先计算出左边的得数,再和右边的数进行比较。

  学生独立比较,集体交流,说说计算的方法。

  3.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6题。

  先填空,再列出综合算式。

  让学生先看懂树叶上的数有哪些,再列式计算。

  学生计算,写出计算的结果。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师生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的,要先算乘法;有除法和加减法的,要先算除法。

  板书设计:

  第2课时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

  20 –8 ÷ 2 81 ÷ 9 + 2

  =20 – 4 =9 + 2

  =16 =11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的,要先算乘法;有除法和加减法的,要先算除法。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8例2及“做一做”,完成P50~51“练习十一”第5、6题。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和运用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德育教育:爱是什么?(爱可以是一个拥抱;可以是一次感动;爱也可以是一件礼物;一声问候;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最真真实实的爱,最看得见,摸得着的爱,爱还可以事一个动作,一句话语。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练习题

  指名学生回答。

  师: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呢?

  学情预设: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同级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师:刚才这几道题,我们都采用了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这节课我们学习新的内容。(板书课题: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掌握算法

  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P48例2主题图。

  学情预设:跷跷板乐园场地内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个人,场地内还有7个人。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能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吗?谁来说一说?

  学情预设:预设1: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预设2:坐跷跷板的'比没坐跷跷板的多多少人?

  预设3:没坐跷跷板的比坐跷跷板的少多少人?

  2.解决问题。

  师:我们一起来解决下面这个问题。(出示课件)

  师:想一想,要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情预设:先求坐跷跷板的有多少人,再把坐跷跷板的人数和没坐跷跷板的人数加起来。

  师:请列式解答。

  教师巡视,注意案例收集。

  学情预设:

  预设1:3×4=12(人)12+7=19(人)

  预设2:3×4+7=19(人)

  预设3:7+3×4=19(人)

  预设4:7+(3×4)=19(人)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说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师:你能尝试用递等式来计算上面的综合算式吗?

  指名学生板演。

  在集体评析计算过程中,教师用下划线和箭头进一步标注运算顺序。

  学情预设:

  脱离情境后会有学生仅仅看算式,出现不同的答案的情况。作为错误案例,教师正好可以引用,追问:“这个解答先算的是什么?”“符合我们解题的要求吗?”……从而引出规定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师:不同的综合算式,有什么联系?

  学情预设:都要先算“坐跷跷板的一共有多少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

  师:也就是不管乘法算式写在哪里,和加法在一起的时候,都要先算乘法。如果没有规定这样的顺序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学情预设:一道题就有两种结果。

  师:是的,这样就不能保证计算结果的唯一性了,这不符合我们数学运算的要求。

  师:观察7+4×3和7+(4×3),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情预设:学生会发现运算顺序相同,结果相同,但后一个算式给乘法加了小括号。

  师:这样还有必要加小括号吗?

  学情预设:没有,不加小括号更简洁。

  师:所以,我们要注意数学表达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设计意图:例2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不仅数量关系简单,而且有情境图作为直观支撑,

  学生还有过学习乘加的经验,给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和处理信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学生在该阶段会用综合算式,但习惯用脱式的会比较少。从情境出发,首先让学生明确在有加法、乘法的综合算式中,不管乘法放在哪个位置都应该先算乘法。

  3.结合已有经验,归纳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师:还记得上节课所学的关于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吗?

  学情预设:同级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师:现在一个算式中有乘法,又有加法,不是同级的综合运算,应该怎么计算呢?

  学情预设: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师:也就是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级运算。(引导学生说出)

  师:这节课学习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熟悉脱式计算的格式

  课件出示教科书P48“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析。

  教师组织学生从运算顺序是否正确、格式是否规范、计算是否正确等方面评析学生的计算情况。

  师:谁能说一说,刚刚的脱式计算在格式上需要注意什么,跟以前有什么不一样?

  学情预设:横式的等号写在式子的右边,而脱式计算的等号写在算式的下面,上下对齐,还要写在式子的左边;尽量做到数与数对齐,计算符号与计算符号对齐。

  设计意图: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表述较长,且二年级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时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这里分两步(乘和加、减混合,除和加、减混合)分别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50“练习十一”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先算出综合算式的答案,再标记在算式的下面,最后进行比较。

  (3)指名学生汇报各题是怎样算的,集体核对。2.完成教科书P51“练习十一”第6题。

  师:比较上面的树形图与综合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先从上往下观察运算顺序,再从左往右观察书写顺序。

  设计意图:每个练习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且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这样能化解难点,同时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培养灵活运用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运算顺序和昨天学习的有什么不同?你还有什么不懂之处?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用今天学的运算顺序?

  板书设计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会计算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2.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新知,通过计算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增强学生细心计算的意识,锻炼学生准确计算的能力,规范脱式计算的格式。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唤醒已有经验

  1.回顾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练习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指名学生与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并强调脱式计算的格式:横式的等号写在式子的右边,而脱式计算的等号写在下面,上下对齐,还要写在式子的左边。

  2.复习小括号的知识。

  师:你还记得58-(14+6)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吗?

  学情预设: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师:你能进行脱式计算吗?

  学生在进行脱式计算时,提醒学生注意,用横线标出第一步的计算内容。没参与运算的部分就照写。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也与小括号有关。(板书课题: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交流,进一步梳理同级运算、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回顾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下面的自主探究作铺垫。

  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识

  1.自主尝试进行脱式计算。

  课件出示教科书P49例3。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情预设: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学生独立解答,请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学情预设:大多数学生会结合脱式计算的格式和小括号的作用,写出脱式计算的过程,但脱式计算的格式掌握得还不够熟练,教师巡视时注意引导并收集相关的教学案例。

  设计意图:关于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他们已有这方面的学习经验。所以通过独立练习,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为明确概念留下真实而宝贵的素材。

  根据学生板演,进行集体讲解。

  2.总结运算规律。

  师: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情预设:都有小括号;都是两级运算;有乘除法,也有减法。

  师:两道算式都含有小括号,有乘除法,也有减法,还没学你们怎么就会做了呢?

  学情预设: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回顾旧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含有括号的算式,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呢?

  师小结: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已有脱式计算的经验,对小括号也有一定的认识,尝试知识迁移,独立计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在计算过程中理解算理。

  3.对比练习,发现小括号的作用。

  课件出示练习题。

  指名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然后独立完成,再指名板演,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课件出示练习题。

  师:每列上下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学情预设:预设1:上面的算式有括号,下面的没有;

  预设2:第一列上面先算减法,再算乘法;下面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第二列上面先算减法,再算除法;下面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预设3:结果不同。

  师: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学情预设:小括号能改变运算的顺序。

  设计意图:在唤起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推,自主学习,亲身体会规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又在算式的比较中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练习提升

  1.完成教科书P49“做一做”第1题。

  师:这6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学情预设:都是含有小括号的两步运算。

  师:有小括号的算式,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学情预设: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全班交流。

  2.完成教科书P49“做一做”第2题。

  指名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进行计算。

  师:加小括号之前和之后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在计算顺序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比一比每组两题的得数,你能发现什么?

  学情预设:每组算式都是两级运算,每组算式中的数和运算符号都相同,但由于加了小括号,运算顺序和结果都不同。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改变运算顺序。

  3.完成教科书P49“做一做”第3题。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树状图,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学情预设:大部分学生能很好地解决填空,但是列综合算式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65-(5×6),21÷43-36。

  教师针对典型错误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写综合算式时,要和树状图的运算顺序相同,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是否要给算式添加小括号。

  师小结:根据树状图写综合算式时,先找运算顺序,再写算式,最后看是否需要加小括号。需要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的,就要加小括号。

  4.课件出示练习题。

  师: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你是怎样列综合算式的?需不需要加小括号?

  设计意图:在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在练习中不仅凸显小括号的作用,而且训练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这样既巩固了新知,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学情预设: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律;小括号的作用;树状图如何改写成综合算式。

  板书设计:

  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教学反思:

  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会计算带小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有此基础,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通过知识迁移,很容易发现含有小括号算式的运算规律,再次感受小括号的作用。但在将分步算式或树状图改写成综合算式(小括号的应用)上困难很大。所以需要通过教师指导以及有针对性的练习来加深学生对其的熟练程度,以实现教学目标。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页例1,以及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加减或乘除混合运算,学会解答同级两步混合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掌握含有同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口算。

  23+5 32-6 7×6 72÷9 67-30

  38+5 28÷4 4×5 45-2 36÷9

  学生口算,说出得数。

  2.开火车连算。

  教师用卡片先出示前两个数,再出示第三个数。

  4+5= 9-3= 15-7= 8+4=

  3×8= 24÷6= 36÷9= 4×8=

  54÷9= 6×2=

  3.算一算。

  58-14+6=

  交流:你还记得这道题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吗?(有加有减,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

  二、互动新授

  1.加减问题。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算式。

  53-24+38

  师:观察这个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生:先算53-24=29(人)再加下午的38人,一共有67人。

  师:那老师想问问你们,像这样有减法又有加法的综合算式,我们应该先计算哪一步呢?

  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有减法有加法,我们应该先算哪一步呢?

  学生:从左往右。

  2.乘除问题。

  你们真是好孩子,我们来看看小明遇到什么困难,他想请大家帮他算算,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

  15÷3×5

  师引导观察这个算式,提问:你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

  学生:先算15÷3=5 ,再算3×5=15

  师:同学们你们真棒,这么快就帮小明解决了问题。想一想像这样有乘法,又有除法的综合算式,我们应该先记算哪一步呢?

  学生:从左往右。

  15÷3×5

  =5×5

  =25

  我们先算15÷3,得出5,再把这个商5与原来的算式中的“×5”写在下一行。接着我们计算5×5,其结果为25,将其写在第三行。25也是整个算式的结果。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板书)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1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人算式里面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

  2.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小组交流,说说计算的'方法。

  3.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3题。

  “哪张荷叶上的算式计算是对的?”学生判断,说说判断的方法,说说不对的地方在哪里,把它改正过来。

  集体交流。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是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教材第49页例3以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有括号的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有括号的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有括号的两部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掌握含有括号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知道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口算,说说下列运算的顺序。

  (1)出示:56-8+9= 49÷7×4=

  说说这两题是什么样的题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两题是同一级的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2.出示:7×7-5 77-42÷7 15-6×2

  说说这两题是什么样的题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学生口算,说出得数。

  2.小敏更是个粗心的孩子,他在计算15-6×2的时候,得到的结果是18,你知道他在计算时犯了什么错误吗?

  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得出结论:15-6×2是既有乘又有减的两级运算,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减法,结果是3,小明得出的结果是18,说明他是先运算的减法,后运算的乘法,他的运算顺序是错误的。

  追问:那么,15-6×2,如果要先算减法,有办法吗?怎么办呢?

  预设:添上小括号。

  3.揭示课题: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二、互动新授——括号问题

  1.出示15-6×2

  师:小括号的作用可大了,算式里添上小括号,不管小括号里面是加减还是乘除,都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算式。

  教师填上小括号:(15-6)×2

  现在这道题,变成先算什么?(小括号里的15-6),再算什么?

  你能计算吗?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

  师生共同交流。

  (15-6)×2

  =9 × 2

  =18

  提问:如果小明解决的是这道题,他算得对不对?(对)因此,我们再计算混合运算的时候,不要像小明一样粗心,一定要先分析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以免计算错误。像这样,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教学例3

  谈话:7×7-5、77-42÷7,这两道题,老师给他们加上小括号,7×(7-5)、(77-42)÷7,计算的顺序有没有变化,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出示例题,让学生试着在自己的本子上做一做。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并寻找错例。

  计算完,集体交流。

  交流时,请学生说是他们是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

  计算的对吗?翻开课本第49页,核对一下。

  同桌互相交流、校对。

  3.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拿出练习本,学生计算,划出第一步先算什么,第二步再算什么。同桌互相交流。

  三、练习提升

  1.完成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2题。

  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计算。

  变式后和原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在计算顺序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比一比每组两题的得数,你能发现什么?

  2.完成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3题。

  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学生交流汇报自主学习成果。

  教师提示交流内容包括:问题是怎么解决的,每一步列式的含义,列综合算式时因注意什么。

  教师适时评析错例。

  教师强调并追问:说一说列出的综合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和数量关系。这样列式,第一步求出什么?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算式里有小括号,我们应先算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计算算式里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算式里有小括号的,我们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算式。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 篇8

  课题名称第五单元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不带括号的同级运算的顺序

  重点分析

  脱式计算是一种新的书写格式,这节课较难的部分就是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难点分析

  学生可能存在知道是怎么算的,但并不知道怎样去表述计算过程,还会存在计算顺序是对的,但由于口算能力比较弱导致计算结果错误。

  教学方法

  演示法:充分借助课件进行直观演示,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更好地掌握脱式计算。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都学过哪些运算符号吗

  加号、减号(同级)

  乘号、除号(同级)(目的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同级运算)

  (不同级)(不同级)

  判断下面的算式是同级运算还是不同级运算:

  16+9—8=5×2-10=

  3×2÷6= 48÷8+17=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第47页例1。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2.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3.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要知道下午有多少人,要先知道什么?走了要怎么办,又来了又要怎么呢?

  4.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

  5.反馈解法,初步感知

  (1)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方法一:分步算式方法二:综合算式

  ①53-24=29(人)② 53-24+38=67(人)

  29+38=67(人)(口算)(划线法)

  ③53—24+38=67(人)

  5 3

  —2 4(竖式计算)

  ___________

  2 9

  + 3 8

  ___________

  6 7

  明确概念,揭示课题

  (2)什么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它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呢?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3)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刚才我们用划线法、竖式计算都计算出了答案今天我们要学一种新的书写方法叫脱式计算。7.运用规定,脱式计算

  动态出示出示:32-14+10脱式计算整个过程

  (4)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5)体会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课件出示:53-24+38,15÷3×5,说说每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归纳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第一关:牛刀小试,越练越行

  23+6-11 2×8÷4

  = □○□ = □○□

  = □ = □

  2。第二关:熟练运用,快速改错。

  34-17+3 3×8÷4

  =34-20 =24÷4

  =14 =6

  小结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在没有小括号的算式中,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对含有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进行脱式计算。

  2.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引导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规范脱式计算的格式。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规律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括号的知识。

  你还记得58-(14+6)它的运算顺序吗?

  58-(14+6)

  =58-20

  =38

  学生在进行脱式计算时,提醒学生注意,用横线标出第一步的计算内容。把不参与运算计算的部分落下来。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也与小括号有关。(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

  (一)独立尝试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7×(7-5)(77-42)÷7

  (二)根据学生板演,进行集体讲解。

  总结运算规律。

  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之处?

  1都有小括号;都是两级运算;有乘除法,也有减法。

  2含有括号的算式,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呢?

  算式里含有小括号的,我们一定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计算括号外面的。

  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在算式下面第一行落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和运算符号,在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等号要对齐。

  三、巩固练习

  1、对比练习,发现小括号的作用。

  课件出示练习题。

  7×5-2 7×(5-2)

  =35-2 =7×3

  =33 =21

  (1)左、右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讲解:左面的算式没有括号先算乘法,再算减法;右面的算式有括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减法,再算括号外面的乘法。

  小结算式里含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通过比较发现小括号的作用可以改变计算结果不同,小括号还能改变运算的顺序。

  2、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在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在练习中不仅凸显小括号的作用,而且训练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这样既巩固了新知,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 篇10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线段图的邹形)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四能,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

  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口算。

  (30-20)÷5 = 72÷(18-9)=

  65-8×5 = 20+7×5 =

  问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 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问题:1. 仔细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2. 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意思?

  3. 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你们会解决吗?

  (二)尝试解决,体会方法

  分步列式: 综合算式:

  90-36=54(个)

  54÷9=6(次)

  追问: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二)尝试解决,体会方法 问题:

  1. 综合算式先算什么?求出的是图上的哪个部分?

  2. 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需要知道什么?

  3. 这两个在题目中,哪个告诉我们了?哪个没告诉我们?

  4. 要先求出“剩下多少面包需要烤”,需要知道什么?

  5. 谁能完整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检查反思,归纳总结

  问题:1. 解答正确吗?说说你的想法。

  2. 今天研究的问题为什么必须两步解答?

  小结: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两个和它有关的信息,如果其中的一个信息直接给了,另一个信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要先求出它来,再解决最后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问题:

  1. 你知道了什么?

  2. 想求“平均每个笼子放几只” 你会解答吗?请写一写。

  3. 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说明。

  4. 为什么要先求“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5. 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问题:1. 你知道了什么?

  2. 要求“平均每天挖多米” 你会解答吗?

  画一画,算一算,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60-15)÷5

  4. 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3. 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来解决?

  剩下的要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3.同学们在做操,如果9个人一排,可以站几排?

  问题:1. 你知道了什么?

  2. 你会解答吗?把你的想法写出来。6×3÷9

  3. 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来解决?

  4. 这道题的综合算式不需要加小括号吗?

  5. 解答正确吗?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页的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

  2.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课件出示)

  16+9+8=32-10-6=

  25+20-10=48-8+17=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按照什么顺序计算?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

  课件出示第47页例1: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1.同学们做什么呢?(阅览室阅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他的这句话是鼓励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多读书,读好书。阅读不仅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就是用()减去(),然后再加上()。(学生口答)

  3.该怎样列算式?

  4.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

  (二)反馈交流解法。

  1.交流解法,初步感知。

  (1)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分步算式:

  53-24=29(人)

  29+38=67(人)

  综合算式:

  53-24+38=67(人)

  (2)汇报交流: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

  2.解释概念。

  (1)什么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能说说你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

  (2)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3.运用规定,脱式计算。

  (1)课件出示:53-24+38,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脱式计算:

  (2)讲解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示范板书:

  教师边讲解边说明:先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和写出每一步的计算结果,运用脱式计算。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长短要一致。

  (3)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4.体会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1)课件出示:15÷3×5,指定学生说说运算顺序。你能把这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15÷3×5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教师指出:加与减是一级运算、乘与除是二级运算。

  (3)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4)归纳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同级混合运算,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

  23+6-11 2×8÷4 72÷8÷3

  =□○□=□○□=□○□

  =□=□=□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学生计算每道算式,教师巡视,巡视时关注学生书写的规范性。

  (二)小法官。

  3×8÷4 34-17+3 18÷3×3=2

  =24÷4=34-20=18÷9

  =6(√)=14(×)=2(×)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

  2.口答:这些综合算式应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五、知识梳理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掌握了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2.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同级混合运算,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 篇12

  重点分析:“不带括号的同级运算的顺序”是在小学生学习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新内容。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经验中已对加减混合的综合算式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会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口算,并直接写出结果。但缺少的是把这些零星的数学知识系统化。

  难点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知道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能列出简单的综合算式,但是很少见到乘除混合算式,在以前的教学中也提到过这样的运算顺序,但是不是非常透彻,大多数学生已经知道,同级运算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但也有个学生不是非常清楚。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导入

  1、复习乘法口诀

  2、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你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1、探索新知我们要怎么列式计算呢?

  可以先求出中午走了之后剩下的人,再求下午的总人数。

  第一步:53—24=29

  第二步:29+38=67

  2、还什么更简单的方法吗?

  可以列综合算式。

  53—24+38=67

  3、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你还记得以前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吗?

  为了便于看出运算顺序,可以写出每次运算的结果。

  4、你发现了什么?

  一道题中有加法和减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5、我们知道了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那下面这个综合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15÷3×5

  应该是先算除法再算乘法。

  6、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一道题中有乘法和除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请列式计算下面算式。

  48-8+17=

  24÷4×5=

  小结:

  在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 篇13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包括只含同一级的混合运算,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境,体验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帮助学生理解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解决问题主要是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转化成混合运算的应用题,运用括号,能使列出的综合算式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相一致,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学情分析

  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加、减、乘、除的基础知识,懂得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计算基础,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让学生独立计算时进行演绎推理,经历“观察算式——回忆运算顺序——规划计算步骤——按次序进行计算——反思并积累体会”的过程,既发展了他们数学思考的能力,又提升了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平。以观察、比较、分组讨论、推理和应用及口算、听算为主线。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采用问题——发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问题解决: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能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在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积累学习的经验,形成计算技能,并且能用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第一课时: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春天到了,看公园多美啊!你们想不想也到公园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呀?但去之前我们先要为自己准备午餐。

  教师:看,这是超市的食品专柜,从图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一包饼干7元,一个面包4元,一个蛋糕6元,一盒牛奶2元,一筒可乐3元。

  师:图中告诉了我们一些食品的价格。小红为春游活动准备了午餐,她想买3盒牛奶和1包饼干,一共要花多少钱呢?你能帮小红列式计算吗?把你的想法写在本上。

  学生1: 2×3=6(元)

  6+7=13(元)

  学生2: 2×3+7=13(元)

  生3: 7+2×3=13(元)

  教师:你们是怎么想的?(学生说说自己列式的想法)其他同学同意吗?这三种方法都很好。

  教师:三位同学说的都很好,老师告诉你们第2个同学和第3个同学列的算式叫做综合算式,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混合运算。

  二、 新授

  (一)乘加问题。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个算式

  ① 2×3+7

  ② 7+2×3

  学师:观察这两个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1:2×3+7先算2×3=6(元)也就是三盒牛奶的钱数,再用三盒牛奶的钱数加上一包饼干的2元就是一共花的钱数。

  教师:7+2×3又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2:虽然7在前面,但也要先算2×3=6(元)再加上一包饼干的2元,一共花了13元。

  教师小结: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三位同学的想法,请你认真观察,动脑筋想一想,这三种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教师:细心的同学一定发现了,这三种做法表面有所不同,但是要求一共花了多少元?都要先计算三盒牛奶的钱数再用三盒牛奶的钱数与一包饼干的钱数这两部分合在一起就是要求总钱数,你们发现这三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了吗?

  教师:那老师想问问你们,像这样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综合算式,我们应该先计算哪一步呢?

  学生: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加法。

  教师:刚才我们计算了小红出游准备午餐的价钱,现在你想不想为自己的出游准备午餐呢?任选2种食物试着买一买,数量不限,想想该怎样列式?

  学生汇报,一个同学说他列的式子。

  教师:快结合这幅图猜猜这位同学想买什么?这个综合算式该怎样计算?

  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有乘法有加法,我们应该先算哪一步呢?

  学生: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二)乘减问题。

  教师:相信同学们也计算出了自己买东西要花多少钱了吧,小明也准备了午餐,但是小明在买东西的时候,遇到了困难,你们想帮助他吗?

  教师:你们真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我们来看看小明遇到什么困难,小明带了20元,想买4个面包,他想请大家帮他算算,他还能剩多少钱呢?你们会列示吗?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20—4×4=4(元)

  教师:观察这个算式,你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

  学生:先算买4个面包用去多少元,再用小明带的20元减去用去的钱数就是剩下的钱数。

  教师:你的思路真清楚,那这个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先算4×4=16,也就是4个面包用去16元,再用小明带的20元钱减去用去的16元就是剩下的钱数。

  教师:同学们你是这样想的吗?

  教师:同学们你们真棒,这么快就帮小明解决了问题。刚才我们通过为春游准备午餐,一起认识了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现在请大家再来看看这些综合算式,(出示)想一想像这样有乘法,又有加法或减法的综合算式,我们应该先记算哪一步呢?

  学生:都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找2个同学说)

  (三)除加、除减问题。

  教师:同学们总结的真好,现在我们来做几组小练习,看看谁学得最好,请你观察这个综合算式,应该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最后口算出结果。

  28-6×3=  5×9-40=  54÷9—4=  20+48÷6=

  教师:通过3、4题我们知道了像这种有除法,又有加法或减法的综合算式,我们要先计算除法,再计算加法或减法。(找2个同学说)。

  教师:那么通过我们上面的学习内容,你能总结一下在一个算式里,有加法或减法,又有乘法或除法时,我们应该按着什么样的顺序进行计算吗?

  学生:在算式中,有加减或乘除法,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板书)

  三、 练习

  1. 说一说先算什么,再计算。

  6×4+4= 25—3×7=  72÷8—4= 20—63÷9=

  2.当小老师,判断,并改错。

  6+9÷3=5 5÷5+5=6 9—3×2=12 48÷8—4=2

  四、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老师相信只要你在课堂上积极开动脑筋,你就会越来越聪明的。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理解并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目标解析:

  创设跷跷板乐园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并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在算法的比较中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在练习的设计中注意层次性,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

  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正确的运算顺序进行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理解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课件、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第48页例2的情境图。

  (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注重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提取信息:跷跷板乐园场地内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个人,场地内还有7个人。

  (二)根据上面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问题预设:

  1、跷跷板乐园里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

  2、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三)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1、解决“跷跷板乐园里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

  (1)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

  (2)学生汇报、交流。

  2、解决“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1)想一想: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2)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方法一:分步计算 方法二:不含括号的综合算式 方法三:添加小括号的综合算式

  4×3=12(人)  4×3+7  7+(4×3)

  12+7=19(人)  =12+7  =7+12

  =19(人)  =19(人)

  3、指解法不同的学生进行板演,并让他们分别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设计意图:例2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不仅数量关系简单,而且有情景图作为直观支撑,学生还有过学习乘加的经验,给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和处理信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因此这个素材是极好的学习资源,教学时应充分运用。同时,有这个直观媒介,学生大多能依据主题图比较清楚地阐述自己解决的思路,为后面探究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做好了铺垫。

  二、合作交流、初步探究

  (一)交流比较、理解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哪种方法,都要先求玩跷跷板的人数。

  (二)优化算法、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1、呈现算式:7+(4×3)和7+4×3。

  2、引导学生比较。

  (1)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讨论交流:加上小括号是什么意思?不加小括号行吗?让学生明确在这里小括号可以不要,这样就更简洁些。

  3、学生独立脱式计算7+4×3,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关注脱式书写规范的指导。

  4、师生归纳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设计意图:此环节依据学生提供的不同解题方法,引导他们围绕每种方法都是先算什么以及在比较中优化算法,展开充分的交流。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并经历探究的过程,更好地理解规定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必要性。同时在比较中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三、运用规定,进行计算

  课件出示:7+12÷3  43-24÷6  18÷3+67  54÷9-3

  1、让学生独立解决,同时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要求书写规范。

  2、全班交流,并根据学情进行归纳指导。

  设计意图: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表述较长,且二年级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时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这里分两步(乘和加、减混合,除和加、减混合)分别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

  四、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一)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做一做”)

  教师引导学生读题,明确先算什么,加深对没有括号的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中“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的巩固。

  (二)接力赛(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第4题)

  以小组接力的形式完成,每小组派6名学生上台板演,一人做一题,一人做完下一位才能接着做下一题。最后以正确率、书写规范和速度等方面对学生加以评价。

  (三)比大小(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第5题)

  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算出综合算式的得数,再标记在算式的下面,最后进行比较。教师巡视,关注学生解题的习惯。

  (四)改错(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8×3+4  12-3×4  4+4÷4

  =24+4  =9×4   =8÷4

  =28   =36   =2

  ( )   ( )   ( )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说错误的理由,加深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五)列综合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第6题)

  教师利用课件进行动态展示,帮助学生理清运算顺序,加强对列综合算式的指导。

  设计意图:每个练习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且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这样能化解难点。同时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形成灵活运用的能力。单纯的计算练习形式难免会使学生产生枯燥、疲倦和懈怠,所以适当采取竞技的形式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五、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运算顺序和昨天学习的有什么不同?你还有什么不懂之处?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用今天学的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提纲挈领的小结,不仅引导学生掌握运算顺序,还要学会根据情况正确选择。: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掌握脱式计算的写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二)正确进行脱式计算,并提高计算能力。

  (三)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会脱式、分步写出每次计算结果,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7-2= 7+8= 7×9= 54÷6=

  3×6= 6÷3= 9×7= 6×5=

  48+16= 54÷9= 47-18= 21÷7=

  60-18= 7×8= 5×4= 8×6=

  2.先观察下面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再说说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最后算出结果

  24+8-6 3×6÷9 47-10+5 28÷7×6

  学生算出结果后,师生共同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学习新课

  1.教师谈话

  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上面同学们口算的四个两步混合式题,也可以写出每次运算结果,怎样进行书写呢?请同学们共同研究一道题。

  2.出示例1 47-12+5

  为了使学生理解掌握脱式计算的步骤,教师可逐题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观察并思考。

  (1)这道题都含有哪些运算符号?

  (2)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

  (3)第一步计算得多少?写在哪儿?第二步计算得多少?写在哪儿?

  这样使学生逐步理解掌握,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完成脱式过程。

  例1 47-12+5

  =35+5

  =40

  3.教师出示:48+16-37 54÷9×7

  让学生尝试性地做一做,以模仿例1的书写格式,使学生初步学会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并请两个学生到黑板板演:

  学生甲 48+16-37

  =64-37 64是哪一步计算结果?

  =27

  学生乙 54÷9×7

  =6×7 "7"照写下来,为什么?

  =42

  学生完成后,教师可提问旁注,强调两道题的书写步骤,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上述三道题计算时的书写格式。

  通过观察讨论使学生清楚:

  (1)每道题第一步计算结果,都要写在第一行的下面。

  (2)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要照抄下来。

  (3)在算式下面第二行要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

  (4)左边的等号上下要对齐。

  4.教师出示例2 6×3+50 50-6×3

  然后请同学们观察后回答:"这两个式题各含有什么运算符号?和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可设问:"这样的.混合式题应该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呢?"

  学生思考片刻后,教师指出,像这样的题,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接着师生共同完成例题的计算过程。

  例2 6×3+50 50-6×3

  =18+50 =50-18

  =68 =32

  请较好学生说出"6×3+50"先算6和3的积,再加上50,算出它们的和。"50-6×3"先算6和3的积,再从50里面减去。以渗透四则式题按运算顺序的读法。

  为了巩固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教师可再强调指出50没有参加计算,在原算式下面先照抄下来,再写出要减去的6和3相乘的结果。

  为了巩固例2的计算步骤,可出"19+5×3"和"7×8-29"两道同类题,让全班学生做一做。

  5.教师出示例3"54÷6-7,7+54÷6"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两步式题。学生看清题目后,教师可指出:"像这样的两步混合式题有除法和加、减法,而没有括号,要先算除法。"

  然后请同学们试着自己完成。并请两名学生板演。

  学生甲 54÷6-7 学生乙 7+54÷6

  =9-7 =7+9

  =2 =16

  学生完成后,可让同座位同学互相说一说,每道题是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

  学习了三道例题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本节课学习的两步混合式题的特点,小结出运算顺序和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及注意的问题,并有重点地板书在黑板上。

  (三)巩固反馈

  1.根据下面算式,正确填上( )里的数

  2.找出下面各题中的错误

  3.脱式计算下面各题

  (1)58-4×8 (2)4×8+15

  (3)45÷5-8 (4)8+45÷5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着重教学含有两级运算而没有括号,乘除在后,但需要先算的两步式题。这是教学中的难点,因为学生较长时间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开始做这样的题容易受原来思维定势的影响,因此在课堂设计上要注意突出这一难点。在三个例题安排的基础上,每个例题教学后,又安排了"试一试"的题目,以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使学生正确掌握运算顺序,提高计算能力。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 篇16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62页的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提示: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混合运算已有初步的认识,在学习用小括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困难不是很大。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掌握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购物”的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掌握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能按运算顺序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计算本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口算,说说运算的顺序。

  课件出示课堂活动:64÷8+32 80-5×9

  说说这两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2.小明是个粗心的孩子,他在计算15-6×2时,得到的结果是18,你知道他在计算时犯了什么错误?

  让学生讨论,指名回答:运算顺序是错的,他先算减法,再算乘法。

  追问:对于15-6×2,如果要先算减法,有办法?(添上小括号)

  3.揭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提出问题,引出本课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说说图上所能看到的数学信息?

  生:阿姨买了一件成人衣服和3件同样的儿童衣服一共用了207元,成人衣服一件120元。一件儿童衣服多少钱?

  师:先列分步算式,再列综合算式。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购物的情景,让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2、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3、全班交流。

  (1)指名说分布算式,教师板书

  207-120=87(元)

  87÷3=29(元)

  (2)师:每步算式求出的是什么?这道题先进行什么计算,再进行什么计算?

  生:第一步求出的是3件儿童衣服的钱,第二步求的是1件儿童衣服的钱。

  生:先算减法,再算除法。

  (3)让学生汇报自己列出的综合算式,教师板书

  207-120÷3 (207—120)÷3

  师问:要求一件儿童衣服多少钱,必须先求什么?(小组讨论)

  生:必须先求3件儿童衣服的钱。

  师:207—120÷3 这样列式能先算出3件儿童衣服的钱吗?要求3件儿童衣服的钱应先算哪一步?

  生:不对。

  师:怎样才能先算207—120?这里要先算减法,列综合算式时必须在减法这部分添上小括号,因为数学上有个规定:算式中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所以(207—120)÷3是对的。

  师:这个括号起着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4、完成试一试教材61页。学生独立计算,指定两人板演。

  提问:这两道算式里都有括号,都要先算哪一步?

  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探索新知,发现矛盾,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形式解决矛盾从而得出正确结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巩固练习

  1、说说运算顺序。(80-25)×8

  2、第62页课堂活动2题。

  3、计算:(34+22)÷7 25×(34-26)

  四、达标反馈

  1、比一比,看谁算的对。

  35÷(21-14) (51-43)×7

  2、找朋友,连一连。

  3、一袋开心果有60颗,要想分给7个人,每人分9颗,还差多少颗?

  五、课堂小结

  师:说一说,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生: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小括号外的。

  师:要是没有小括号呢?

  生: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师:计算时要先理清顺序,再仔细计算。

  六、布置作业

  1、把下面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

  51-43=8 8×7=56

  2、第62页练习十五1—3题。

  3、三年级有男生27人,女生21人,如果每排坐8人能坐几排?

  板书设计:

  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分步:207-120=87(元)

  87÷3=29(元)

  综合算式:(207-120)÷3………………必须加小括号

  =87÷3

  =29(元)

  答:一件儿童衣服29元。

  (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 篇17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2.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板演练习:

  (1)88÷2×10+1(2)88÷[2×(10+1)]

  2.口算:

  3.填空:

  4.订正板演题。

  提问:这两道题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那么运算顺序是什么?(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演算;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应该先算乘除法即二级运算,再算加减法即一级运算;在含有括号的算式中,应该先脱掉小括号,再脱掉中括号。)

  (二)学习新课

  1.引出课题。

  提问:这两道题与板演题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相同点:都是四则混合运算;不同之处:板演题是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两道题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讲授新课。

  (1)小组讨论:想一想,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汇报讨论结果: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3)讨论例题。

  ①对例1提出问题:这个算式里含有几级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个算式含有两级运算,应该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试做例1。

  用投影仪进行订正,并请有错误的同学找出错误的原因,防止再出现类似的错误。

  ②对例2提问:这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该怎样计算?(应该先脱掉小括号,再脱掉中括号。)

  试做例2。

  用投影仪进行订正,找出错误原因,并加以改正。

  (4)提醒教师注意,学生计算时,要加强巡视,随时发现问题,随时给予辅导和纠正。

  (三)巩固反馈

  1.全体齐练基本练习。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同组的两位同学互相说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在练习本上完成,比赛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用投影仪进行订正。

  2.游戏练习,提高学生做题兴趣。

  游戏方法:一、三、五组同学完成第(1)题,二、四、六组同学完成第(2)题,做完后两人交换检查。如果同组同学做对了,请你画上“√”,如同组同学做错了,你们一起找出错误原因,并且改正过来,看看哪些组完成得快。

  3.变式练习。

  和是多少?

  ②看谁做得快?(很显然,如果用简便方法计算,则会做得又对又快。)所以,应大力表扬用简便方法做得对的同学。

  (2)按照下图的顺序进行计算,然后列出综合算式:

  让学生根据框图列式计算,可以先分步列式计算,再列成一个综合算式计算。这样不仅可以渗透一些程序的思想,也可以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

  (3)说出下面图形的'名称,并计算出表面积。

  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先让学生识别图中表示的是什么形状,再想表面积应该怎样计算。由于已知数据都是分数,所以要让学生注意检查列式计算,避免错误。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用投影出示),请熟记下列口诀:

  看到四则混合题,找找括号有没有,

  先小后中脱掉它,步步认真要仔细。

  要是没有括号的,先算乘除再加减,

  逐步验算要及时,巧妙灵活一定对。

  (五)布置作业

  第70页第1题,第70页第2题(后两题),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学生已通过第七册的学习,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较熟悉了,本册教学分数加、减法和分数乘、除法时,又出现过一些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式题,所以,本教案没有再详细地说明运算顺序,而是强调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学习新课的过程,着重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获取了新知,掌握了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巩固练习的设计有层次,有坡度。先安排了基本练习,全体齐练;接着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检查的方法,养成检查的习惯,安排一个团结协作的游戏;最后是一组变式练习,不仅指出能够简算的可以简算,还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 篇18

  课题名称

  同级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同级混合运算

  重点分析

  本节课主要内容有“掌握含有加、减法或乘、除法同级运算的两步式算式的运算顺序的脱式计算”和“初步体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两方面的内容,重在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脱式计算的方法。

  难点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知识,懂得了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以及最简单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但是对于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方法,还不是非常的清楚和了解,很容易出现运算顺序错乱的问题。

  教学方法

  利用情景教学法、演示法、发现、讨论法,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放映东风小学图书馆的动画,吸引学生的兴趣。

  2.提出问题,学生设问题。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二、尝试探究,明确规则。

  1.尝试解题,感受规则。

  (1)分析解题思路,初步感受规则。

  ①出示问题: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来了38人,阅览室下午有多少人?

  ②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独立解答。解答后,让学生交流自己是怎样算的'。

  学生口述,板书:53-24=29(人),29+38=67(人)

  学生口述,板书:53-24+38=67(人)

  这一种综合算式是怎么想的呢?可以这样列式吗?

  (2)认识混合运算

  请学生观察左边的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看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不论是分步算式还是综合算式,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先求出中午剩下的人数,再去加下午来的人数,不同的是分步算式列出了两个独立的一步算式,一个减法,一个加法;而综合算式是把这两个独立的算式综合成一个算式,既含有减法又含有加法。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的算式,通常叫混合运算

  (3)学习书写规范,应用运算规则。

  示范:刚才这位同学列出综合算式,并且直接口算出结果,如何把每一步的计算过程表示出来,它有特定的书写格式(教师边板书边阐述基本格式规范。)

  说明:在计算综合算式时,可以把先算的一步划线,提醒自己注意运算顺序。

  在第二行先写上等号(为了便于第二行的算式和第一行的算式对齐,第二行的等号要写在算式稍左的位置),再写上第一步的得数,暂时不参与运算的符号与数按顺序移下来。(边说明边板书)

  指出第二步要再写等号,等号和上面对齐,再写出得数(板书)

  揭示:像这样的计算过程就是用递等式计算。

  谈话:对于混合运算,你能进行计算吗?请大家试着算一算。算完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自己计算的顺序,先算了什么,再算的什么。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小结

  你们今天学会了什么呢?有什么样的收获?

  计算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两步式题应按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 篇19

  教学内容:

  p.35、3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感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用以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获得成功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重点难点:

  理解三步计算运算顺序;运用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光盘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题

  1、很多同学都喜欢下棋,我们一起去看看王老师买棋时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

  演示例题,指名说说图上的信息

  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象棋的单价是12元,围棋的单价是15元

  读问题:她一共要付多少元?

  这是一道购物的实际问题,遇到这类问题你马上会想到哪个基本数量关系式?

  复习:单价数量=总价

  2、学生尝试列式,并交流

  (1)分步列式:123=36元 154=60元 36+60=96元

  (2)综合:123+154

  (可能还有):(12+15)(3+4)

  讲评:指着分步列式,让学生明确每一步算式的意思。

  比较两个综合算式,让学生说说下面的算式为什么是错的?它这样算出的结果表示什么?

  明确:要用象棋的单价乘象棋的数量等于象棋的总价,围棋的单价乘围棋的数量等于围棋的总价;分别算出两样棋的`总价加起来就是一共要付的钱。

  3、运算顺序

  123+154 123+154

  =36+154 =36+60

  =36+60 =96(元)

  =96(元)

  比较这两种运算顺序,它们都对吗?哪个更好?为什么?

  指出:这是一个三步混合运算,有乘有加,先算乘,即分别先算象棋和围棋的钱。

  4、学生完成试一试:150+12065

  做完后交流,可能会有个别学生先算乘,如果有可请学生说说正确的运算顺序,乘除在一起的时候,谁在前谁先算。

  5、结合两题引导学生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二、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做在自备本上

  802+764

  2406-217

  45-2034

  51-363+25

  指名板演再结合具体问题交流。

  2、下面的运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题略)

  建议:做混合运算,要先观察该题的运算符号,可把先算的步骤划线表示,然后再算。

  3、比一比,你能说出原因吗?

  2530+2520

  84040-40040

  25(30+20)

  (840-400)40

  第一组题可引导学生结合乘法意义来说,或是结合具体问题来举例说明。

  三、解决实际问题

  1、(第4题)读题后让学生解释人均居住面积的含义和求法,并列出综合算式。

  2、(第5题)分析我们组比你们两组的总人数多6人,指名说说你们两组的总人数怎么算?

  3、(第6题)比较两小题,说说两题的联系。

  4、把这3道联系实际问题做在作业本上。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 篇2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9—40页。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正确地计算。例题安排了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第一层次,从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要求学生独立解答,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过程。第二层次,告诉学生要先算出美术组的人数,列综合算式时,就要用到中括号,引导学生列出正确的综合算式,并按顺序完成计算。第三层次,引导概括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上升为数学结论。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中括号,以及中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让学生经历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获得发现数学结论的成功体验。

  3、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中括号的作用是改变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观察算式,说说下面两题的运算顺序。

  小黑板出示:120÷6+4×2120÷(6+4)×2

  指名回答,并说出理由,集体口头解答。

  2、小结计算顺序。(小黑板出示)

  回忆: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提问:比较这两题,你还发现了什么?

  总结:括号能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巩固前两课所学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新知的学习做准备]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整理信息。

  谈话:学校艺术节快到了,每个兴趣小组正在进行紧张的练习,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出示2个小挂图)

  提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指名汇报信息)

  根据回答板书相关信息:航模组:男生8人、女生6人

  美术组:是航模组的2倍

  谈话:请你列综合算式,算出美术组有多少人。

  指名板演,并说说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2、提出问题,分步解答。

  继续出示挂图:合唱组及问题。

  板书:合唱组:84人

  提问: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

  提问: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你想到了哪个数量关系式?

  板书:合唱组的人数÷美术组的人数=几倍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先求出什么?(美术组的人数)

  谈话:刚才我们已经算过了,只要再加一步。

  板书:84÷28=3(口答)

  3、尝试列综合算式。

  谈话:刚才,我们分步解答了这个问题,先算出了——(美术组的人数),然后用——(合唱组的人数÷美术组的人数),现在你能不能把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在自备本上试试看,只列式。

  (学生尝试,教师巡视,指名用不同方法的学生板演)

  4、说明:数学上规定,这个算式中已经有小括号了,再添加括号,就要用到中括号,(出示方法三:84÷[(8+6)×2])。

  谈话:像这样的.括号就是中括号。伸出手来,一起跟我写一遍(描)。

  让学生尝试加中括号:请你在你的综合算式里添上中括号。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谈话:这时的算式中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该怎样计算呢?同桌互相说说这题的运算顺序。

  有信心试一试吗?(独立完成计算,最后集体校对)

  5、介绍递等式中一步一步脱式的过程和书写的格式要求(等号位置,小括号算好后脱掉,移下来的是中括号)。

  提问:你觉得第一步应该先算?也就是要算出——(航模组的人数)。

  84÷[(8+6)×2]

  =84÷[14×2]

  =84÷28

  =3

  谈话:口答。有错的同学请你订正一下。

  谈话:回顾头来看一下,这里的两个算式,一个只有小括号,一个又添加了中括号,那这个中括号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总结:对呀,中括号和小括号一样,也能改变题目中的运算顺序。

  谈话: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该按什么顺序运算?(学生尝试概括运算顺序)

  6、总结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小黑板出示: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谈话:打开书39页,请你把书上的空白填一下,填好了和黑板对照一下。

  设计意图:把例题分解组合成两问的题目,利于以旧引新,充分发挥旧知在学习新知中的“脚手架”作用,也有利于学生在总体上把握题目数量之间的关系和结构,使教学直指本课的要点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运算顺序,能使学生对中括号的作用以及运算顺序有更深的了解。

  三、巩固练习,不断深化

  1、做“想想做做”第1题。(重点说运算顺序)

  同桌相互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2、做“想想做做”第2题。(比一比,算一算)

  (1)观察每组的三道题,说说他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同桌活动,每人说一组题。指名说:重点讨论同样的数、符号,为什么运算顺序会不一样)

  (2)男、女生各计算一组,交流计算过程和结果。

  总结:看来,虽然每组的三道题目数据一样、运算符号一样,但因为有了小括号和中括号,所以运算顺序就不一样了,结果也不一样了。

  (还可让学生说说体会,仔细看题、细心计算的习惯培养)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1)观察情境图,理解图意。

  (2)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

  (3)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算的。

  设计意图:围绕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比比算算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把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使学生对混合运算的顺序有更全面的认识。

  四、拓展知识,评价总结

  1、谈话:每一个数学知识、任何数学方法的背后,总是凝结着人类漫长的探索过程。一个个括号的产生,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凝聚着人类无穷的勤劳和智慧。阅读“你知道吗?”

  学生阅读,交流: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1)为什么要引入中括号?

  (2)中括号、小括号的作用是什么?

  (3)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2、根据运算顺序添上小括号或中括号。

  (1)32×800-400÷25先减再乘最后除。

  (2)32×800-400÷25先除再减最后乘。

  (3)32×800-400÷25先减再除最后乘。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 篇21

  分数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

  1.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2.会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分数乘法中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

  分数乘法的简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一)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二)看看下面每组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 ○ ○

  (三)那么分数混合运算如何计算呢?能否应用运算定律简算呢?这节课我们来一起研究.

  板书课题:分数混合运算

  二、探索、悟理

  (一)出示例题

  (二)读题之后请同学试做(板演在黑板上)

  教师:这道题应该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强调运算顺序)

  (三)做一做

  教师提问:你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

  (四)小结

  教师提问:谁能说一说分数乘加、乘减这样的混合运算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呢?

  分数混合运算顺序:

  在一个分数混合算式中,既有一级运算,又有二级运算,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一级运算;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先做括号里边的,再做括号外边的.

  (五)仔细观察下面两题,计算中有没有好方法使它们算得又快又准.

  小组汇报结果.

  = × ×

  教师提问: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算,依据什么?(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教师说明:由这两题可以看出,乘法运算定律同样可以应用在分数中.

  (七)做一做

  三、归纳、质疑

  (一)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学生自己小结)

  混合运算、分数乘法中的简算.

  (二)你在学习中遇到了什么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吗?

  四、训练、深化

  (一)巩固混合运算

  1.判断

  (×) (×)

  (√) (√)

  2.计算

  (二)巩固简算

  1.填空

  2.简算

  (三)提高练习

  五、课后作业

  (一)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六、板书设计

  分数混合运算

  教学设计点评

  学生已通过第七册的.学习,对整数、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比较熟悉了,所以,本教学设计注意以旧引新,通过复习,让学生讨论、试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技巧。巩固练习中,从基本练习一直到提高题,设计有层次,有坡度。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 篇22

  教学内容:教材第17页例3、例4和“练一练”,练习四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在带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运算顺序。

  2.使学生知道在带有两个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里,两个小括号里的同时计算、脱式比较简便,并能照这样的方法计算。

  3.使学生掌握小括号里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小括号里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计算式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做第17页复习题。

  (1)指名学生依次说出每题里各有哪些运算,应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并口答运算过程及得数。

  (2)提问:算式里有乘法或除法,又有加法或减法,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有括号的混合运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第l小题计算时是怎样使运算过程简便的?

  2.引入新课。

  从刚才的两道题可以知道:算式里如果有加或减,又有乘或除,就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的。如果两步可以同时计算、脱式,那么同时计算、脱式比较方便。

  我们今天根据这些运算顺序的规定,来继续学习带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的一些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3。

  (1)出示例3。

  提问:这道题里有小括号时,要先算什么?有两个小括号时,

  (在两个小括号下面画线表示)运算时怎样写比较简便?

  让学生计算在课本上。

  (2)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结果是多少?(老师板书)提问:递等式第一步算了哪两部分?

  (3)指出: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同时计算、脱式时,同时计算、脱式比较简便。

  2.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把先算的部分画出来。

  指名二人板演,其余的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3.教学例4。

  (1)出示例4。

  提问:这道题先算哪里的?小括号里面又要先算什么?为什么?

  说明: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小括号里有加法和乘法,要先算乘法。(在“25X4”下面画线)

  请同学们按照计算顺序,在练习本上算出结果。(教师巡视辅导)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学生口答,老师板书递等式)

  结合板书过程提问:为什么第一步要先算乘法?

  完成计算过程后指出:括号里如果有加、减法和乘法,也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想一想,括号里如果是加、减法和除法,要先算什么?

  4.教学“试一试”。 ·

  请同学们看“试一试”的题。第一步要先算什么?为什么?二步和第三步各要算什么?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追问:为什么第一步先算除法?

  5.小结:上面两道题都是括号里有加法或减法,又有乘法或

  除法的三步计算式题。在计算时,要计算括号里的部分时,也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2题。

  分别指名说一说两题的运算顺序。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强调括号里要先算什么。

  2.做练习四第l题第一组。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提问:第一步先算什么?为什么两个小括号里的可以同时计算、脱式?

  指出: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如果有两个小括号,为了使计算简便,小括号里的可以同时计算、脱式。

  3.做练习四第2题。

  让学生先在方框里填数。

  提问:第1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第2小题呢?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

  学生口答综合算式,老师板书。

  提问:为什么第l小题前两步上要加小括号?第2小题为什么后两步加了小括号?

  指出:第1小题为了先算除法、加法,最后算乘法,所以要把除法和加法括在括号里。第2小题为了先算乘法、减法,最后算除法,所以要把乘法和减法括在括号里。

  四、课堂作业:练习第l题第二组,第3、4题。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 篇23

  教学目标

  1、结合情境,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笔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3、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体会小括号在加减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4、在学生已有连加连减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2、理解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学会笔算。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复习旧知。

  1、竖式计算。

  36+28+17= 65-25-21=

  师:我们已经学过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连加、连减笔算有几种书写格式?哪种是简便写法?在计算过程中有口算的怎么办?

  (二)、情境感知。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过公交车吗?那你们坐过吗?在乘坐公交车的时候要遵守乘车规定,要有秩序的上下车。瞧,一辆公交车在南山站停了,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1、出示主题图,出示例3。

  师:请仔细观察,看完后要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你看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图意:车上原有67人,下车25人,又上车28人,现在有多少人?

  3、呈现

  4、师:你会列式吗?生:67-25+28

  教师说明:像这样有加法也有减法的运算,叫做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加减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加减混合

  设计意图:复习迁移为学生架设了新旧知识的桥梁,既巩固了前面所学知识,又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情景感知重视情境图的有效理解,引导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同时,注意解决问题需要充分的条件,从而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另外,问题二的提出为解题的另一种方法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无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师:像这样有加法有减法的加减混合式题,你们能不能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试着来计算一下?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应该线算什么?在算什么?

  1、学生列竖式计算67-25+28=

  2、还有其他解答方法吗?67+28-25=

  小结:加减混合运算,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在笔算过程中把两个竖式写成一个竖式比较简便,计算过程中能口算的要口算,这样可以提高我们的计算速度,还要养成细心认真的好习惯。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有了连加、连减运算的基础,无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直接让学生合作探究,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来完成,重点让学生在与连加、连减运算的比较中,感受新知学习的注意事项,看清运算符号。探究其他解决方法的环节,目的是拓展学生思维,同时在进一步巩固无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二)探究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1、出示:72-(47+16)=

  2、引导学生与67+28-25=进行比较,说说有什么发现。

  3、尝试笔算72-(47+16)=

  4、讨论72-(47+16)有简便写法吗?

  5、说一说、在做加减混合运算时应该怎样做?

  设计意图:本环节直接出示带有小括号的算式,让学生跟上一题的算式进行比较,在对比中感受小括号的作用,体会运算顺序的不同。在笔算时重点引导学生讨论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有没有简便写法,充分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29页练习五的第5题

  2、完成28页做一做

  3、知识应用。

  四、课堂总结,评价提升。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又学会了什么?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教师引导梳理。

  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

  67-25+28= 70(人)

  72-(47+16)=9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 篇24

  教学内容:

  课本P28例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坐过公共汽车吗?在乘坐公共汽车的过程中是否发现了哪些数学有关的问题?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指名汇报。分小组交流在乘车过程中发现的数学问题。

  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可能会说,在途中有下车的,也有上车的。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出示应用题:车上原来有67人,到站后下车25人,又上来了28人。现在有多少人? 这道题该如何解答?

  (3)、指名列式解答并板书计算过程。 这道题的竖式能不能直接用简便写法呢?

  让学生在练习上写出连写竖式,然后指名板演。 2练习。

  三、总结提升

  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应该怎样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1(1)、观察主题图。 小组交流数学信息

  (2)、理解题意。

  独立思考解题方法,尝试解答。

  (3)、汇报并板演竖式

  2、完成课本p28的“做一做。

  3、与老师共同小结,自由说一说。

  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运算 例3: 67-25+28=70(人)

  教学反思:

  总的来说,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重点难点把握准确,大部分学生掌握了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就在我们的身边,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方法。 强化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达到巩固10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目的。

  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过,在教学习题的过程中,学生上台习题花费的时间太长,很多弄懂了的学生没有事情做,而个别没弄懂的学生又跟不上节奏,所以这个环节要改进。

  同时,我发现,学生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不必做过多的铺垫,不用多余的提问引导。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 篇2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主动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能运用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能运用运算律进行有关分数的简便计算,体验简便运算的优越性。

  2、使学生在理解运算顺序和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

  重难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及理解整数运算律对分数运算律同样适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铺垫

  1、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中国结吗?中国结造型优美,色彩鲜艳,表示热烈浓郁的美好祝福。很快,我们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元旦就要到了,到时候,老师和大家一起动手,用中国结把教师布置的更加漂亮,过一个盛大的节日,好不好?那老师这段时间挑选出了两种不同的中国结,第一种是小中国结,每个要用4分米的彩绳,第二种大中国结每个要用6分米的彩绳,两种中国结更做18个。具体的到时我们应该准备多少的彩绳,你们能根据老师刚才所给的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来帮帮老师吗?

  生:(1)做18个小中国结用彩绳多少分米?(2)做18个小中国结用彩绳多少分米?(3)做1个小中国结和一个大中国结一共用彩绳多少分米?(4)做18个小中国结和18个大中国结一共用彩绳多少分米?

  2、师:课件出示问题问题(4)做18个小中国结和18个大中国结一共用彩绳多少分米?应该怎样列式?

  生:(1)18x4+18x6= (2) (4+6)x18=

  3、师:为什么这样列式,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先算两种中国结各用彩绳多少分米(2)先算两种中国结各做一个共用彩绳多少分米

  4、师:会算吗?谁能说说运算顺序?

  生:(1)先算乘,再算加法(2)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小括号外的乘师再请个同学,你觉得呢?生再答

  5、师:确定了运算顺序就请大家动手计算,巡视,并请两位同学上台板演。师点评,我们刚才说的算第一算式是先算乘,再算加,第二个算式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乘。请同学们观察下这两道算式的运算顺序,回想下,这是我们之前学过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谁能说说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生回答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括号里面也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二、自主探索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如果将分米改为以米为单位,4分米变成分数2/5米,6分米变成分数3/5米,让你们求做18个大小中国结一共用彩绳多少米?课件出示例题。谁来说说看怎么列式?

  2、师板书其中的综合算式

  2/5x18+3/5x18 (2/5+3/5)x18

  3、师:和刚才的算式比一比,有何不同?

  生:刚才是整数,现在是分数

  4、像这样在一道有关分数的算式里,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我们称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这就是我们几天学习的新内容(板书课题)

  5、刚才老师跟大家一起回顾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你可以将知识迁移到这两道题的计算中吗?和同桌讨论说说这两道算式的运算顺序。谁来告诉老师你讨论出的结果是怎样的`?另一个同学,你觉得呢?(全班交流运算顺序)先算乘,再算加和先算小括号的,再算乘

  6、师:接下来请大家尝试计算下这两道算式。指明板演,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板演的学生说。

  7、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之前学过的整数、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吗?是按怎样的计算顺序计算的?

  8、总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也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9、做练一练第一题(1)指名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2全班交流答案

  (3)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10、总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通常是一次计算出一个得数。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乘除法连在一起时可以同时运算,做完后在仔细检查是否正确。

  三、把整数的运算律推广到分数

  1、讨论:刚才的两个算式,你喜欢算哪一个?为什么?

  2、小结:第二个算式因为括号内的和是整数,所以计算比较简便

  3、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

  生:两等式的结果相同,符合乘法分配律板书2/5x18+3/5x18 = (2/5+3/5)x18

  4、因此,我们可以得到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我们在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计算时,要恰当的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5、做练一练第二题

  6、小结: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常常是使用运算律凑成整十或整百、整千再计算,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通常是凑成整数,或者观察是否可以约分。计算步数较多的题时,要随时注意使运算简便。

  四、练习巩固

  1、做练习十二第一题,口算,抢答

  2、做练习十二第二题,(1)先说说运算顺序,在计算,(2)做做题时应注意什么?(看清运算符号,得数要最简)

  3、做练习十二第三题,使用简便方法计算

  4、解决问题,完成练习十二第

  4、9题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 篇26

  教学内容:

  补充及p.38第8、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步混合运算(包括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根据一些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式进行分析、列式。

  教学过程:

  一、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复习

  1、学生练习:(841-41)254

  讲评学生容易有的错误:=800100=8

  强调混合运算的三个等级

  (1)小括号;

  (2)乘或除;

  (3)加或减。

  指出:这题含有小括号,那第一步就应该算小括号里的;其他的步骤还轮不到算,只能把它们移下来。第二步算式中有除有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级的,应该按顺序来计算。

  2、添上括号,使下面的等式成立

  24040+202=52

  24040+202=8

  90-3035=400

  90-3035=100

  建议学生

  (1)按现在的运算顺序算一算结果;

  (2)自己尝试添加括号;

  (3)交流。在交流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有一定的推理过程,最好不是盲目地试。

  小结:混合运算一定要先观察算式的特点,考虑它的运算顺序,然后再开始计算。

  二、解决实际问题

  1、编题组练习

  (1)周六的.数学兴趣小组男生有25人,女生有15人,可以提一个什么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指出:这是我们一年级学习的解决实际问题,它只要一步就能解决。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式?

  板书:男生+女生=总人数

  (2)现在我们要改遍这题,周六的数学兴趣小组男生有25人,一共有多少人?

  这两句不变,把女生有15人这句信息不直接告诉,可以怎么说?(比如:女生比男生少10人)这样题目就边成了两步计算的问题了。

  比较两题:什么没变?(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没变)

  在列式的时候还是要对号入座:男生25,女生25-10,加起来的的时候,可以把表示女生人数的25-10加个小括号,这样看上去就更清楚了。

  (3)现在继续改编,要把这题改成三步计算的问题,信息男生有25人可以怎么改?(比如:男生的人数比女生的2倍少5人)

  这句信息是变了,基本的数量关系变了吗?

  要求学生对号入座列式:男生152-5,女生15,再把两部分合起来。

  比较小结:解决实际问题从一步发展到三步,其实很多题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是不变的,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想清楚这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再做到对号入座。

  2、书上的第8题,学生读题,说说这题所涉及的数量关系式

  边长边长=面积 小面积块数=大面积

  介绍:铺砖时,这间房子的面积是不变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铺的方砖面积比较小的时候,需要的块数就会比较多;反之,方砖的面积比较大,需要的块数就比较少。小面积块数=大面积,这里的小面积指的是方砖的面积,大面积指的是房间的面积。这个关系式还可以反过来说大面积小面积=块数、大面积 块数=小面积。

  学生列式解答该题。

  3、书上第9题,学生读题,说说该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书上的两个问题。

  交流: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老师要注意学生提的问题是否都合适。)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相关文章:

混合运算教案04-26

《混合运算》教案09-29

分数混合运算教案03-03

分数混合运算的教案02-27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混合运算》(精选12篇)03-31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09-27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精选13篇)03-17

混合运算教案两课时03-07

混合运算教案(通用28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