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时间:2022-06-16 12:34:22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通用16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通用16篇)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来测量周围物体,在探索比较中发现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2、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幼儿参与测量的兴趣。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4、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初步的测量经验。

  2、尺子、绳子、软尺、吸管、小棒、短积木、铅笔、筷子、纸卡段、盒子、书等物品。

  3、记录表、水彩笔、磁性板。

  活动过程:

  一、引题:提出任务

  今天小朋友来当“小小测量员”,用三种不同的工具来测量相同的一条边,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二、探索:分组测量并记录

  1、幼儿两人自由结伴协商、自主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来测量物体同一条边。

  2、教师巡回观察、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3、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三、分享: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1、将各组幼儿的测量记录表张贴在磁性板上,幼儿边看边交流,讨论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2、引导幼儿分析记录结果,说说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并在分析比较中获得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条边测量结果不同的经验。

  四、游戏:问答竞赛小游戏,启发幼儿再次测量。

  1、测量黑板的长边,用什么工具量的次数最少(或最多)?为什么?试一试。

  2、测量活动室长度有三种长短不同的工具,选取什么工具测量速度最快?为什么?试一试。

  3、如果没有这些工具,我们还能用什么办法来测量活动室的长度?试一试。

  五、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再次尝试探索用各种不同的工具来测量物体的高度、远近等。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2、教师是否必须选择和幼儿同等的测量对象进行示范讲解呢?怎样选择才能更好地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视线呢?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第二个环节

  适宜行为:我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操作特点,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均能遵守规则,并且学习效果较好;老师组织也比较轻松。

  不足之处:我设计的小环节比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儿什么都想试一试,操作时间显得不够充分。

  问题:

  1、各个小环节的设计均为了一个目标——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个小环节和第二个小环节结合起来,让幼儿操作起来时间显得更充足呢?

  2、难度会太大了吗?因为幼儿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况要幼儿初步感受了测量方法后,马上就步入第二个目标——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进程是否会太快?

  对策:

  1、考虑将这个教学内容分成三个课时,把此次的目标、重点放在“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上。第二个大环节,就改为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操作,继续学习、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当然,我们可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有圆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学习不同的测量方法。

  2、把“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这一个目标放在第二个课时来进行。这样,幼儿学习起来不会那么辛苦,操作的时间也更宽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整体感受:设计活动环节,既要根据幼儿的活动特点来设计好环节,又要很充分地考虑各个环节的目的性和可行性,还要考虑好各个小细节的处理。自身的业务水平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的设置、随机的观察、引导语的把握均是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篇2

  活动目的:

  1、喜欢参与测量活动,乐意运用自然测量的知识来解决所碰到的问题。

  2、自主选择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初步认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并且初步学习正确测量的方法。

  3、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探究精神,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1、长短不一的测量工具、粉笔

  2、故事图片

  3、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以故事的'方式引入,提出问题:蓝猫和淘气的争论如何测量小汽车的车顶长度?

  幼儿讨论

  (二)幼儿尝试活动

  幼儿自选工具测量某一物体

  引导幼儿比较观察测量的结果,并与同伴对比,有什么发现?

  (三)讨论

  1、比较测量的结果

  引导幼儿寻找测量结果与工具的关系

  2、讨论测量的方法

  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不要偏离边线;首尾相连

  3、小结:使用测量工具的长短不一样,那么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四)幼儿自主测量

  1、提出测量的要求:选择一种工具,量时找准起点,用笔画个记号,沿边线测量,首位相连。

  2、幼儿操作。

  3、讨论与总结:

  (1)你用什么工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2)谁也是用这个工具的?结果一样吗?

  (3)你还测了什么?结果怎样?有人测的和他一样吗?你的结果呢?

  (五)延伸活动

  1、讨论:还有什么也可以当测量的工具?

  2、我们身体的那些部位也可以当测量工具?

  3、幼儿游戏:跳远。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学习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2、继续探索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活动重点:

  学习用不同的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

  活动难点:

  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完整的铅笔、积木、回形针、橡皮等测量工具(幼儿人手2份)

  记录表格(见活动材料)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以故事的方式引入。

  1、创设问题情景,引入问题。

  师:小朋友,瞧,图上有谁?它们在干什么?(米老鼠和唐老鸭,它们在比赛跳绳)再看下面一幅图,想知道它们在说什么吗?再来看第三幅图,它们现在在做什么?(在测量跳绳的长度)它们用的测量工具一样吗?(不一样)再看一看最后一幅图,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它们在争论谁的跳绳长。)

  2、引导幼儿讨论测量长度的工具和方法。

  师:请你们也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可以测量跳绳的长度呢?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二、迁移幼儿已有测量长度的经验。

  师:我们中班的时候已经学习过测量长度的`方法了,你们还记得吗?那我请一个小朋友用黑板擦来量一量黑板的长度,你们仔细看他测量的方法对不对。

  师:他测量的方法,对吗?谁愿意来跟大家说一说。并示范一下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呢?(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不要偏离边线,首尾相连,量一下记录一下。)

  三、幼儿尝试测量,探索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1、幼儿自主选择两种不同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度。

  师:小朋友真能干,都已经掌握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了,现在我想请你们每人自己选择两个不同的测量工具,分别量一量课桌的长度,并在表格上记录用每个工具测量的次数和结果,(教师可示范记录方式)

  师:你们刚才用两种测量工具,测量的结果一样还是不一样?请你说一说,你刚才是用哪两个工具测量的?桌子有几个XX长?用XX测量时量了几次?桌子有几个XX长,用XX量了几次?(请个别幼儿回答)

  师:我们测量的是同一个物体,为什么每个人两次测量的结果都不一样呢?是不是我们搞错了呢?现在我们都用这种工具(积木和回形针)来量一量我们书本的长度,看看结果有什么变化,好吗?

  2、集体选择两种同样的工具测量书本的长度。

  师:现在请你们用回形针和积木量一量你的幼儿用书有多长,并像刚才一样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好吗?这次测量结果一样吗?幼儿用书有几个回形针长?用回形针量了几次?幼儿用书有几个积木长?用积木量了几次?

  3、引导幼儿讨论并小结。

  师:我们每次的都是同一个物品,为什么测量的次数和结果不一样呢?仔细观察你们的记录表,你会发现什么?(引导幼儿发现测量工具长,量的次数就少,测量工具短,量的次数就多的道理。)

  师:小结,测量工具长,量的次数少,测量工具短,量的数次就多。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能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2、尝试用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体验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有初步的测量经验。

  物质准备:测量工具、记录卡、彩色纸皮等。

  环境准备:布置独木桥的情景。

  三、活动过程:

  (一)、引题:创设游戏情景,幼儿自主探索测量的方法。

  引导语:我们一起来走独木桥吧!独木桥有些坏了你们要慢点哦!(见图片1、2)大班数学活动《学习自然测量》

  师:刚才我们走过的独木桥有些坏了走着可真危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修一修吧!要知道每块独木桥有多 长, 我 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测量呢?(见图3)

  老师带来了一些小棒,请小朋友用这些小棒来量一量每块独木桥有多长,把你用的工具和测量的结果记在

  记录卡上。

  1、幼儿用小棒自主测量独木桥的长度,师观察。(见图片4、5)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自然测量》

  2、个别幼儿演示,梳理测量经验。

  (1)刚才你量了几次?你是怎么量的?(提问个别孩子,并演示测量过程。)

  (2)引导幼儿发现测量中的问题:为什么用一样长的工具测量同样长度的独木桥结果会不一样?

  师:测量是需要方法的,方法不正确,量出来的结果就不一样了,不准确了。(见图片6)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自然测量》

  (3)我们应该怎么测量呢?

  3、师幼共同梳理正确的测量方法。

  我们要先找到起点,工具从起点开始量,量一次要用笔帮忙做一次记号,第二次要从记号后面开始接着往后量,不要量歪了,量的时候中间不能空出来,也不能重叠,量到最后要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把结果记下来。(见图片7)

  (二)、探索:测量并记录。

  引导语:第一次的任务我们完成了,你们会测量了吗?现在我们一起用学到的测量方法再来量一量独木桥到底有多长呢?量好了把结果记在记录卡第2行的后面。

  (1)幼儿再次用小棒测量独木桥的长度,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见图片8)

  2)师观察指导、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3)师生交流测量结果。

  师:你们刚才又用小棒量了独木桥,这次你们量完的结果是多少?

  刚才你们都从什么位置开始量,量好一次做了什么?一次一次要怎么接?量完还要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

  (三)、二次探索,购买材料。

  1、引导语:现在我们就去材料铺买长度一样的材料来修铺独木桥好吗?记得哦!我们买的材料既不要浪费也不能太短了。要买和我们刚才量的一样长的才可以,出发吧!!!

  2、幼儿购买材料修铺独木桥。(见图片9、10)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自然测量》

  (四)结束:

  师:我们的独木桥修好了,我们一起来走过修好的独木桥去外面找找别的东西,去量一量它们有多长。老师这里给小朋友准备了一些测量工具,你们也可以自己去找一样喜欢的东西来当测量的工具,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测量本领来量一量,把结果也记下来。(见图片11、12)

  活动延伸:

  幼儿自主选择周围的物体测量,师重点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和记录。

  你还量了什么?是怎么量的?它有多长?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篇5

  活动内容:

  学习自然测量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自己的尝试活动学习自然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学习记录的方法。

  2、探索用不同长度的量具进行测量,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活动材料及环境创设:

  1、知识准备:课前组织幼儿进行自由探索活动,引导幼儿用笔代替尺子测量教室内的桌椅,自由尝试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2、教师用记录纸、记录笔、小棒、磁带。幼儿人手一份动物挂饰(兔、猫、鸡、狗等)及测量用具。

  幼儿分组材料:吸管棒、笔、小木棒、线、积木、铁丝、抹布、记录纸等。

  3、将教室布置成“小熊乐园”的环境。(乐园大门、小火车、小熊家等)

  设计意图:

  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幼儿要在一次活动中较为正确地掌握自然测量的方法,并同时知道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是不太容易的。因此,教师针对这一活动的重难点,本着在活动中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及数学思维能力,设计了活动的教学流程:自由分散探索---集中讨论学习---分组操作探索---集中讨论归纳。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到“小熊乐园”参观引题,结合自由探索活动小结幼儿尝试测量活动的结果,引导幼儿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1、师:小熊请小动物们到“小熊乐园”参观学习,看看“小熊乐园”是怎么建造的,学会后回到森林里建造自己的乐园。你们听,小熊乐园的火车来了,让我们坐着火车去吧!

  (幼儿做开火车律动入室)

  2、请个别幼儿尝试用小棒测量大门。

  3、教师根据幼儿活动情况小结。示范讲解用小棒测量大门的方法及记录的方法。

  4、教师让小动物学习用笔测量自己坐的积木椅子,教师指导个别能力较差的幼儿。

  5、教师提问:你测量的椅子有几根笔这么长?为什么用一样的笔测量的结果是不同的?

  教师根据幼儿测量结果进行记录,并引导幼儿发现用同样的测量工具测量积木,积木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多,积木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少。

  二、教师指导幼儿在自由分组活动中继续学习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测量用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介绍分组活动的材料及活动要求。

  A组:让小动物们用吸管棒测量小熊家里的'桌椅和床铺有多长。然后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B组:请小动物们分别用长短不同的小棒分别测量一下大门的一块砖有多长,然后将结果记录在纸上。

  C组:小动物们可以自由选择盘子里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测量小熊火车的一节车厢有多长,你们可以选2、3种工具测量,一边测一边想用哪种东西作测量工具比较方便测量。

  2、教师交待分组活动的要求。

  3、教师组织幼儿分组活动,重点帮助幼儿掌握测量的方法,并引导在B组活动的幼儿思考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师组织幼儿讨论交流,引导幼儿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展示A组幼儿的测量结果。

  2、教师根据B组幼儿的测量结果引导幼儿发现:为什么一块砖测量的次数会不同?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教师引导幼儿发现砖块时使用的工具长,测量的次数就少,测量的工具短,测量次数就多。

  3、教师提问:你选择了什么测量工具测量火车的车厢,你喜欢用哪种工具进行测量?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做为测量工具?

  4、师:小动物们测量了“小熊乐园”里的这么多东西,现在知道怎么建造动物乐园了吧,让我们回到森林里动起手来,建造我们的动物乐园。

  幼儿律动出室

  四、延伸活动

  1、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利用各种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活动。

  2、寻找哪些工具进行测量更方便。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物测量桌子等物体,知道测量的正确方法。

  2、能表达测量结果,感知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愿意用自然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

  活动准备

  1、测量工具:纸条、绳子、小木棍等;

  2、相关的PPT课件、记录表、记录用的铅笔等。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动手尝试

  1、电话铃声响起,师以“接电话”形式导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师:喂,您好!你是喜羊羊呀,你想买跟我们班一样的桌子,哦,等会儿我量好再告诉你!

  2、幼儿讨论,自选方法。

  师:我们要用什么量?怎么量呢?(老师这里有绳子、纸条还有小木棍,我们用这些工具可以量出桌面的长度吗?)一起来试试吧!边量边想自己是怎么量的。

  3、动手尝试,交流方法。

  师:刚才你们是怎么量的?(个别提问,口头表述)

  4、结合幼儿的回答,教师用PPT演示要测量的桌面的长边。

  师:好,刚才小朋友说了很多方法,谁愿意来这里演示一下,你刚才是怎么量的?(幼儿演示)

  (二)示范讲解,合作测量

  1)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

  师:找准起点,做上记号,移动工具,头尾相连,不留空白,不能重叠,一直量到终点。数一数有几个记号。

  2)请幼儿两人一组用小木棍量桌面的长边,各自记录在自己的记录单。

  3)个别幼儿演示测量方法,表达测量结果。

  师:请红黄蓝绿四队代表汇报测量结果。用什么工具测量桌面的长边,结果是多少?

  4)师幼共同小结:用同样的工具测量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的。

  (三)反复实践,发现秘密

  1)请幼儿选择另外两种测量工具量桌面的长边,并记录测量结果。

  师:如果用不同的工具测量桌面的`长边,结果会怎么样呢?我们再来试试吧!

  2)幼儿操作,记录结果。

  师:刚才我们已经用了其中一种工具进行测量,还剩下两种工具,请小朋友用这两种工具分别来测量桌面的长边,记下结果想想发现什么秘密?

  3)分享交流,提升小结。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总表上记录,引导幼儿观察,思考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发现什么秘密?

  4)师幼小结:工具不同,结果不同,工具长,量的次数少,工具短,量的次数多。

  四、经验迁移,解决问题

  1、打电话回复喜羊羊

  师:你好,喜羊羊啊!我们小朋友帮你量好了,用三种不同的工具量结果不一样,我把这三种不同的工具和量的结果都寄给你自己定吧。

  师:这样做出来的桌子会跟我们一样吗?为什么?

  幼儿:会一样,因为我们的工具和测量的结果都告诉喜羊羊啦。

  2、师:你们真聪明,现在我考考你们,不用自然物和工具,你能很快测量这个教室从门口到对面墙脚的长度吗?(启发幼儿用跨步和用手连接等方法)

  3、幼儿在游戏中活动自然结束。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教幼儿学习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测量的方法,激发幼儿参与测量的兴趣。

  2、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来测量周围物体,在探索比较中发现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1、长度不同的筷子、铅笔、吸管等。

  2、若干张记录表格。

  3、粉笔若干。

  4、魔箱和宝藏图。

  活动过程:

  1、以游戏“看谁跳得远”引入活动,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2、学习测量方法。

  (1)自主探索测量方法。

  要求幼儿人人动手,运用测量工具(筷子),测量桌子的长度。

  测量结束,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测量方法和想法与老师、同伴们交流。

  (2)教师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

  测量时,筷子的一头要对齐桌子的边角,在筷子的另一头用粉笔画一条短线作记号,第二次测量的时候要从记号的开始处接下去量,边量要边数,一根筷子,两根筷子,……最后就能记住桌子长度有多少根筷子长。同时强调测量工具(筷子)必须沿着边测量。

  (3)幼儿分组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①幼儿两人一组,用不同长度的筷子,测量活动室的门、窗户及黑板的边,并记录测量结果。

  ②教师巡回观察、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③请个别组幼儿交流测量时遇到的困难,并采取哪种办法解决,再汇报测量的结果。

  (4)引导幼儿分析讨论:同样的.门、窗户、黑板,为什么都用筷子测量,而结果却不一样?

  老师用与孩子一样的测量工具(筷子)进行演示,引导幼儿观察筷子的长短,得出筷子长,量出的次数少;筷子短,量出的次数多。

  3、游戏:找宝藏。

  幼儿从魔箱里摸出一张画有藏宝地点的标记图,根据图运用各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找出宝藏。

  4、结束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各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还知道了测量的结果和量具的长短有关。出来今天用的量具外,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来测量呢?小朋友会去后找一找、试一试好吗?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篇8

  一、活动目标

  让孩子感受即使不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我们用身体也可以进行测量。初步学习用手、脚印测量的方法。

  2.了解手尺的概念,基本掌握手尺的度量单位“拃”。

  二、活动准备:

  绘本课件、记录纸、笔、测量关联的物品。

  三、活动过程

  有个小朋友叫豆豆,今天我们就来听一个豆豆的故事。 看课件,引导孩子认识、使用身体尺。

  环节一:认识手尺,学习用“拃”进行测量

  1.妈妈是用什么尺子给豆豆量尺寸,做裙子的?

  2.了解手尺概念,学习手尺测量方法。

  3.请小朋友也试试用自己的小手做一把手尺,学说手尺的度量单位“拃”,同伴之间相互比较手尺的大小。

  4.操作:现在请你用手尺量一量自己的手臂吧!

  5.讨论:(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测量柜子)为什么老师和小朋友用手尺量的柜子尺寸是不一样的呢?

  6.小结:因为手尺大小不同,所以量出的尺寸也不同。

  环节二:学习用脚印进行测量

  1.谁能帮豆豆想想还可以用我们身体的什么部分量量大衣柜?

  2.谁来说说怎样用脚印测量?

  3.练兵:请你在自己的位置上练一练,用脚印测量的.本领。

  4.讨论:(老师和小朋友一起量柜子)为什么老师和小朋友用脚印量的柜子尺寸是不一样的呢?

  5.集体

  小结:因为脚印大小不同,所以量出的尺寸也不同。 四、实践操作 1.今天我们学会了用手尺和脚印进行测量,现在我们用新学到的本领量量自己的小椅子,然后记录在表格上。2.介绍记录表及记录表的填写方法。 五、发散引导 展示部分小朋友的测量结果,引导幼儿在课后尝试用手尺和脚印测量其它物品。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运用自然物接续摆放的方法,测量物品的长短高矮。

  2、探索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3、乐意进行物品的无间隙接续摆放。

  活动准备

  1、教师操作图片卡;

  2、教学挂图;

  3、插塑积木,古式积木和纸条。

  活动过程

  一、故事欣赏。

  二、问题解决。

  1、围绕故事情节进行提问,激发幼儿进行测量的`兴趣。

  (1)羽儿用什么为周夫人测量?周夫人的身高有几根筷子长?

  (2)到了布料店,羽儿买了多长的布?他买对了吗?为什么?

  (3)5根筷子和5根簪子测量出来的数字都是5,可是买来的布却短了,为什么?

  2、操作图卡,引导幼儿了解相同数量的不同测量物的长短比较。

  量一量筷子和簪子的长度。

  3、引导幼儿操作古氏积木和插塑积木,尝试进行测量比较,理解测量的结果和量具的大小、长短有关。

  引导幼儿操作古氏积木和插塑积木,进行测量纸条长度。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拓展。

  1、请幼儿操作作业单。

  2、集体检查操作结果。

  3、:今天我们学会了用不同种工具进行测量,还知道了测量的结果和量具的大小、长短有关。除了今天用的量具外,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来测量呢?小朋友回去后找一找、试一试好吗?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知道用自然物测量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的正确方法。

  2.能用数字记录测量的结果,感知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愿意用自然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吸管,稻草,绒条,笔,围巾图片(红色围巾和粉色围巾),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话题,引导幼儿动手操作,掌握正确测量的方法。

  (一)教师以“买围巾”为话题,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二)教师引导幼儿知道用自然物“吸管”来可以测量围巾的长度。

  1.师:我想买一条围巾的长度是“5个吸管一样长”的围巾。你们猜猜看哪条围巾可能是老师想买的呢?(请个别幼儿回答)

  2.师: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我们猜的对不对呢?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红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粉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呢?(引导幼儿说出“量一量”)

  3.小结:我们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知道红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粉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

  (三)师幼讨论测量的方法,并引导幼儿动手操作。

  1.师:我们应该怎样操作才能准确地测量出红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粉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呢?

  2.师幼讨论,请个别幼儿示范

  3.小结:吸管要放在围巾的下面,以围巾的一头“对齐”(对齐就是要让吸管的最边上要跟围巾的最边上在同一条直线上)

  4.师:刚才小朋友们说了很多方法,现在老师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两条围巾,还有许多的吸管,请小朋友们帮老师量一量到底哪条围巾才是老师想买的呢?

  (1)提出操作要求:小声讨论;听到音乐声停下手中的材料。

  (2)教师观察指导,帮助幼儿理解正确测量的方法并指导幼儿借助笔做记号。

  (四)教师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1.提问: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2.请个别幼儿示范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发现测量中的问题:每次测量时头尾没有衔接好,有的空了很长,有的重叠在一起了。

  3.教师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帮助幼儿直观感知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先从围巾的一头对齐开始量,量一次后在吸管的后面用铅笔做个记号,移动吸管从记号开始接着往下量,注意中间不能空出来,也不能重叠,一直量到最后,量完了最后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

  【评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创设“买围巾”的情境,很好地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活动中教师通过系列问题启发幼儿用“量一量”的办法解决老师遇到的难题,在教给幼儿正确的测量方法之前,教师组织幼儿讨论并试着量一量,充分体现了幼儿活动的自主性。】

  二、教师出示吸管、绒条、稻草作为测量工具,正确的测量同一条围巾,并用数字记录结果。

  (一)教师出示多种测量工具,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

  1.师:今天老师除了带吸管来测量围巾,还带来了别的东西来(出示吸管、绒条、稻草等测量工具)我们一起来看看。现在请小朋友用这些东西帮老师量一量这条围巾的长度,用上我们刚才学的测量方法准确地测量。

  2.介绍记录表。

  (二)教师引导幼儿正确测量,并学会用数字记录。

  1.提出操作要求:

  (1)先用一种测量工具测量,测量完记录,再用另一种工具测量记录;

  (2)听到音乐停止操作,坐回座位上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三)教师引导幼儿感知测量工具的长度与测量数字的关系。

  引导语:小朋友们刚才测量时有没有什么发现呢?

  1.引导幼儿观察并分享交流

  (1)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2)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和记录结果,提问: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用这两个工具测量出来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2.小结:原来我们测量的围巾长度是一样的,只是测量工具的长度不同,所以结果不同,长度越长,量的次数少,长度越短,量的次数多。

  【评析:此环节在幼儿了解测量方法之后进行操作,进一步巩固测量的方法,同时通过观察、比较测量结果,发现不同长度的测量工具测量的结果是不一样。】

  三、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运用自然测量来解决问题。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很多种物品来测量,小朋友们都学会测量和记录了吗?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需要测量的,我们就可以用今天学的测量方法来解决问题。

  【评析:通过学习测量方法,引导幼儿把测量经验延伸到生活中去。】

  活动延伸:

  师:老师会把围巾放在益智区,小朋友们试一试还可以用什么测量?并记录下测量的结果。

  活动反思: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的目标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幼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科学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在感知具体事物基础上初步尝试归类、排序、概括、抽象,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它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和能力。下面就针对本次大班数学活动《自然测量》谈谈感受: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篇11

  活动目标:

  1、学习自然测量长度的方法,尝试测量周围的物品并表达测量结果。

  2、了解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初步懂得根据测量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活动准备:

  测量工具(铅笔、长条积木、吸管、纸条等)、笔、记录表、黑板、粉笔、抹布等。

  活动过程:

  1、幼儿尝试测量,教师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归纳、演示正确的测量方法。

  2、幼儿用同种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和宽。

  (1)幼儿尝试用铅笔测量并在表(一)做记录。

  (2)请全班幼儿展示记录表,集体验证测量结果。

  (3)引导幼儿感知同种测量工具测量不同物体,次数多的较长,次数少的较短。

  3、幼儿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地板方格线的长度。

  (1)幼儿尝试选择三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在表(二)做记录。

  (2)引导幼儿探索量具的不同与测量的结果有关,工具长,次数少,工具短,次数多。

  4、同伴合作选择合适的工具测量教室周围的物品。

  (1)幼儿说说: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当测量工具?

  (2)引导幼儿互相合作根据测量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记录在表(三)。

  活动反思:

  1、本活动操作的材料大部分是现成的,有的是和幼儿一起准备的,随手可得的,适合日常教学。

  2、创设幼儿操作探索的环境,引发幼儿大胆参与尝试。活动以幼儿动手操作为主,通过操作实践,由浅入深,环环紧扣。让幼儿尝试测量,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同种工具测量桌子的长或宽,并做记录——不同工具测量地板方格线的长,并做记录——自选工具测量自选的物体。在活动中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尝试、探索,到最后大部分的幼儿能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测量,获得了有关自然测量的经验,通过测量、记录比较明白了测量工具与测量对象的关系。

  3、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操作,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趣味性和探究性。在活动中的'材料有:铅笔、纸条、吸管、长条积塑、绳、小棒、纸筒等等,每个幼儿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在看、想、说、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提高了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幼儿在测量时都忘记了地板是脏的,有的跪着量,有的趴着量,看着他们那么专心的样子,我都不忍心一直提醒他们要蹲着量。

  4、教师还是紧张语速较快,测量方法讲得不够清楚,第一次测量时对幼儿提的问题给予了回避,教师不能灵活根据幼儿的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言行,语言还是不够简练,说的话还是比较多。

  活动点评:

  “自然测量”这个活动,是2006年XX市幼儿园“教坛新秀” 张秋云老师在参加评比中组织的集中教育活动。教材选自大班科学领域。该活动以生活化为主导思想,以来自幼儿园环境中的自然物品作为操作材料,引导幼儿积极地与操作材料互动,让幼儿充分体验到数学活动的乐趣,真正做到了“玩中学,学中玩。”该活动有许多值得大家借鉴的地方,归纳起来有四点:

  整个活动目标明确,层次清楚。

  第一环节是“幼儿尝试测量,教师归纳、演示正确的测量方法。”让幼儿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第二环节是“让幼儿用同种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和宽”,从中感知“同样的测量工具,量次数多的就长,测量次数少的就短。” 第三环节是“ 让幼儿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地板方格线的长度”, 从中感知“测量工具长,量的次数就少,测量工具短,量的次数就多。” 第四环节是“ 同伴合作选择合适的工具测量教室周围的物品”,利用创设的情景,让幼儿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测量工具与测量对象的关系”与“要比较两个应该使用同样的测量工具”。在四次的测量中,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篇12

  一、说教材

  1、教材来源:此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游戏当中。在一次的游戏当中,发现两个幼儿在为自己测量的数值有了争吵,因为他们的测量结果不一样,也为测量的方法进行着争执,都认为自己才是正确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对于数的认识已经不对的加深,当然其中的测量也是他们认识数的一种方法。居然发现幼儿对于测量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就有必要使幼儿对于测量有个正确的认识,加深幼儿对于测量方法和记录方法的认识,激发幼儿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我认为此教材有一定的生活性、必要性,就如《纲要》中所说"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的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强调了幼儿园教育活动尤其是数学教育活动必须回归于生活与幼儿生活实际密切沟通,以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在生活、活动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

  2、目标定位:数学教育目标是数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规定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教育评价的依据。《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的探究对象。"且根据纲要的有关精神我从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这几个方面制定了以下四个目标:

  1、尝试借助自然工具测量周围的物体,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感知测量工具的不同,测量的结果不同。

  2、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幼儿对测量的兴趣以及积极的探索精神。

  3、学会做简单的测量记录。

  4、体验活动的乐趣,愿意参与活动。

  5、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6、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根据目标,我们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通过幼儿自由探索和发现,使活动得到深化。活动的难点是:学会做简单的测量记录以及用不同测量工具,感知测量结果的不同,主要通过幼儿的自主操作,通过集体评价,使幼儿了解到如何进行正确的记录。总之,我们树立了目标的科学观、系统观,力求形成有序的目标运作程式。使活动呈现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情景、游戏之中。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准备:

  1、测量工具:吸管、筷子、毛线、编织绳、粉笔等自然测量物2、记录工具:记录表、铅笔全方位的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可能。

  二、说教法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除了以饱满、积极的情绪影响幼儿,以自己良好的教育感染幼儿之外,还通过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来引导,激发幼儿观察认知:

  1、操作法:操作活动是联系幼儿周围环境和心理结构的纽带,皮亚杰发生论认为:儿童的逻辑数理知识都是来源与幼儿与物体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所谓的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我安排了两次的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幼儿的兴趣后的第一次操作,主要是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探索物体的长度,通过看一看、量一量、记一记中获得感知。第二次操作是让幼儿根据正确的测量方法和记录方法进行不同材料对于同种物体的测量。感知测量结果的不同。

  2、交流讨论法:交流讨论法指让幼儿之间或是幼儿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发表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大家共同讨论出一个结果。活动中,我请个别幼儿上来分享自己的测量方法、记录方法和结果,通过交流、演示和讨论,得出正确的测量方法和记录方法。

  3、比较观察:比较观察即对相似事物中的不同因素,对事物进行对照和辨别——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在本次活动中,才用此方法,一是让观察和比较个别幼儿的测量方法和记录方法和老师的有什么不一样,哪种方法更好,更准确。二是让幼儿用不同的操作材料,测量同一种物体,感知测量结果的不同。

  4、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实物或是教具展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次活动,教师演示了如何完成简单的记录表,让幼儿初步感知简单的记录方法。

  三、说学法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写一写等多种感官参与,不知不觉中体验到测量的乐趣。

  2、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通过两次的操作活动中我们就鼓励幼儿自由地去探索测量物体从而感知测量的基本方法,伴随着动作,幼儿的思维就会灵活起来,因而就有了更丰富、多样的测量方法、记录的方法。通过介绍性评价,把大家的经验汇合,总结出正确的测量和记录的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次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

  活动反思:

  《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篇13

  一、活动目标

  1、讨论、分析并懂得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个对象,得出的结果不同;

  2、运用已有经验,进行多种工具的测量,尝试简单记录;

  3、感受测量活动的趣味性。

  二、活动准备

  1、直尺、卷尺、皮尺、小棍、书本、橡皮、铅笔等测量工具若干。

  2、幼儿用书。

  3、教学PPT

  三、活动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幼儿测量的兴趣。

  师:大家看黑板上的图片是什么呀?

  幼:小朋友在擦桌子。

  师:我们平常是完饭也经常的这样擦桌子,但是小朋友知道我们的桌子有多长吗?

  2、幼儿讨论,教师帮助幼儿小结测量的方法。 师:小朋友们都知道如何测量我们的'桌子呢? 幼:尺子、米尺、指头……

  师:非常好!其实我们还可以用我们身边的物品来进行测量。比如说我们桌子上的书、铅笔、橡皮。下面老师告诉小朋友们如何用这些物品来进行测量,老师测量的时候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一起数。请看黑板。

  3、指导幼儿用书、橡皮、铅笔再次测量桌子。

  师:那现在请小朋友们开始测量吧!

  (启示幼儿测量物体需要从物体的最头端起开始测量,测量时用手暂时记录长度,下次测量需要紧挨手部最后端起开始测量。)

  4、幼儿记录测量结果。

  5、分析测量中的问题。

  四、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们回家测一测父母和自己的腰的尺寸,并尝试记录下来。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能用自然物正确地测量线段及图形边的长度,并比较长短。

  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教学准备:

  1、两名运动员比赛跳远的图片(运动员跳出的线段长度是2的`倍数),2厘米长的短棒若干。

  2、幼儿用书,形针若干,小木棒若干。

  3、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1、学习测量的方法。

  提问:图上的运动员在干什么?我们来做小裁判,评一评他们谁跳得远?(启发幼儿用测量的方法来比较)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测量的方法:用小棒沿线段一一排列,使小棒头尾相接,没有空隙。在线段下写下所用小棒的数量。

  请一位幼儿上来,分别尝试测量另外一个运动员跳的线段的长度,教师帮助幼儿写下所用小棒的数量。

  比一比谁跳得远,并说一说为什么。

  2、讨论并尝试测量另一幅图。(方法同测量图一)

  3、幼儿用小棒或回形针测量幼儿用书上运动员跳高、跳远、投掷的线段长度,并给跳得远、投得远、跑得高的那名运动员贴上小红花。

  教学反思:

  一环又一环的情境创设抓住了幼儿学习的兴趣,使幼儿在兴趣中学会了能按从大到小排序或从小到大排序,真正做到在玩中学。

  本节课幼儿操作的材料很多,能力差的幼儿有的操作没能完成,这需要教师课下帮助幼儿完成,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篇15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实践学习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使幼儿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测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测的次数越多。

  3、初步培养幼儿互相合作的能力。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5、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笔、积木、筷子、布条、纸条等)2、记录测量次数的纸、笔。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教室里的每一样物品有多长吗?

  2、学习自然测量。

  (1)幼儿尝试自由测量,记录结果。

  (2)交流,教师请个别幼儿测量从黑板的一端到另一端,并引导幼儿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测量工具要和起点对齐,在测量工具的另一头用笔做个记号,第二次测量时,要从记号开始接下去量。

  (3)教师与一位幼儿合作,再次进行测量,并做好测量次数的记录,最后说出测量结果。

  (3)幼儿自由结伴,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线路进行测量,教师进行观察,适时进行辅导。(4)请部分幼儿说一说测量的结果。

  3、体验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师:“我用两种不同的测量工具测同一条线路,测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吗?”

  (2)请两位幼儿进行实践操作,引导幼儿比较测量结果的数目为什么不同,说出用长的工具量出来的次数少,用短的工具量出来的次数多。

  4、活动延伸:鼓励幼儿在区角活动中使用各种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比较各种不同的结果。

  活动反思:

  《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篇16

  活动目标

  1.学会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进行简单的记录。

  2.通过动手动脑的活动,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

  3.探索测量工具长度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能对物体进行测量。

  活动难点

  感知测量工具长度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家长与幼儿共同收集若干测量的自然物,如:铅笔、吸管等,初步懂得用生活中的自然物测量物体。

  2.知识准备:已认识物体的长、宽;以及记录的经验。

  3.材料准备:记录表10张;粉笔2人一根;铅笔、吸管、水彩笔等测量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以问题引入,引导幼儿说出多种测量工具,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有个任务,要去做一块新黑板,我先量一量旧黑板。糟糕了,没有尺子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用哪些物品来测量旧黑板呢?

  (二)介绍测量工具及记录表。

  (三)第一次体验:幼儿用筷子测量活动室的物品。

  1.结合图示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师边讲解边用正确方法测量黑板)

  (1)用正确的方法测量:从起点开始,沿边量,第一次量应在尾部做记号,记号是第二次量的起点。

  (2)测量工具要沿边缘测量;

  (3)在测量记录表格中记录次数。

  (4)提出操作要求:用正确的方法测量,并作记录;两个人合作,一个人测量、一个人记录,轮流进行;操作时保持安静有序。

  2.幼儿自由操作,师观察幼儿测量与记录情况。

  (1)重点指导幼儿必须一次一次的连着量,中间不能留空,也不能重叠。

  (2)提醒幼儿正确记录测量结果。(如果测量物的长度不是测量工具的整数倍,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记录)

  3.教师提问,幼儿自由交流:测量的是什么物体?你是怎么量的?为什么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结果不同?

  4.师小结正确的测量方法。

  小结:从起点开始,沿边量,第一次量应在尾部做记号,记号是第二次量的开始。

  (四)第二次体验:幼儿再次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感知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要求:运用正确的`方法测量,可以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鼓励幼儿尝试用两种以上的工具测量同一种物品。

  3.讨论:为什么记录表中相同的物品,会有不同的测量结果呢?

  4.师幼共同小结:工具不同,结果不同,工具长,次数少;工具短,次数多。

  (五)活动延伸:请客人老师一起测量教室的其他物品,再次感受体验测量工具长度不同带来的不同测量结果

  活动总结

  此次活动,幼儿初步掌握了用不同的测量物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掌握了正确的测量方法并做记录,活动中,部分幼儿对于测量方法的记录并不是能正确地掌握好,在幼儿自由操作的时候,教师适时地介入引导;在感知不同的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时,幼儿能充分利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测量,并做记录,这个环节幼儿的兴趣较高,在掌握测量方法后,对于自由选择测量工具幼儿更自主,活动更积极。在小结环节中,幼儿通过记录表,初步感知了测量工具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整个活动过程,幼儿都能自主地进行主动的学习和探索。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通用1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12-06

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11-25

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8篇11-26

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8篇)11-26

《自然测量》数学教案12-04

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通用8篇11-26

大班数学教案《测量》04-04

自然测量大班教案及反思03-20

大班科学自然测量教案03-25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通用16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通用16篇)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来测量周围物体,在探索比较中发现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2、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幼儿参与测量的兴趣。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4、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初步的测量经验。

  2、尺子、绳子、软尺、吸管、小棒、短积木、铅笔、筷子、纸卡段、盒子、书等物品。

  3、记录表、水彩笔、磁性板。

  活动过程:

  一、引题:提出任务

  今天小朋友来当“小小测量员”,用三种不同的工具来测量相同的一条边,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二、探索:分组测量并记录

  1、幼儿两人自由结伴协商、自主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来测量物体同一条边。

  2、教师巡回观察、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3、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三、分享: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1、将各组幼儿的测量记录表张贴在磁性板上,幼儿边看边交流,讨论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2、引导幼儿分析记录结果,说说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并在分析比较中获得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条边测量结果不同的经验。

  四、游戏:问答竞赛小游戏,启发幼儿再次测量。

  1、测量黑板的长边,用什么工具量的次数最少(或最多)?为什么?试一试。

  2、测量活动室长度有三种长短不同的工具,选取什么工具测量速度最快?为什么?试一试。

  3、如果没有这些工具,我们还能用什么办法来测量活动室的长度?试一试。

  五、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再次尝试探索用各种不同的工具来测量物体的高度、远近等。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2、教师是否必须选择和幼儿同等的测量对象进行示范讲解呢?怎样选择才能更好地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视线呢?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第二个环节

  适宜行为:我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操作特点,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均能遵守规则,并且学习效果较好;老师组织也比较轻松。

  不足之处:我设计的小环节比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儿什么都想试一试,操作时间显得不够充分。

  问题:

  1、各个小环节的设计均为了一个目标——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个小环节和第二个小环节结合起来,让幼儿操作起来时间显得更充足呢?

  2、难度会太大了吗?因为幼儿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况要幼儿初步感受了测量方法后,马上就步入第二个目标——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进程是否会太快?

  对策:

  1、考虑将这个教学内容分成三个课时,把此次的目标、重点放在“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上。第二个大环节,就改为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操作,继续学习、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当然,我们可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有圆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学习不同的测量方法。

  2、把“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这一个目标放在第二个课时来进行。这样,幼儿学习起来不会那么辛苦,操作的时间也更宽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整体感受:设计活动环节,既要根据幼儿的活动特点来设计好环节,又要很充分地考虑各个环节的目的性和可行性,还要考虑好各个小细节的处理。自身的业务水平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的设置、随机的观察、引导语的把握均是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篇2

  活动目的:

  1、喜欢参与测量活动,乐意运用自然测量的知识来解决所碰到的问题。

  2、自主选择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初步认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并且初步学习正确测量的方法。

  3、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探究精神,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1、长短不一的测量工具、粉笔

  2、故事图片

  3、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以故事的'方式引入,提出问题:蓝猫和淘气的争论如何测量小汽车的车顶长度?

  幼儿讨论

  (二)幼儿尝试活动

  幼儿自选工具测量某一物体

  引导幼儿比较观察测量的结果,并与同伴对比,有什么发现?

  (三)讨论

  1、比较测量的结果

  引导幼儿寻找测量结果与工具的关系

  2、讨论测量的方法

  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不要偏离边线;首尾相连

  3、小结:使用测量工具的长短不一样,那么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四)幼儿自主测量

  1、提出测量的要求:选择一种工具,量时找准起点,用笔画个记号,沿边线测量,首位相连。

  2、幼儿操作。

  3、讨论与总结:

  (1)你用什么工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2)谁也是用这个工具的?结果一样吗?

  (3)你还测了什么?结果怎样?有人测的和他一样吗?你的结果呢?

  (五)延伸活动

  1、讨论:还有什么也可以当测量的工具?

  2、我们身体的那些部位也可以当测量工具?

  3、幼儿游戏:跳远。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学习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2、继续探索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活动重点:

  学习用不同的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

  活动难点:

  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完整的铅笔、积木、回形针、橡皮等测量工具(幼儿人手2份)

  记录表格(见活动材料)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以故事的方式引入。

  1、创设问题情景,引入问题。

  师:小朋友,瞧,图上有谁?它们在干什么?(米老鼠和唐老鸭,它们在比赛跳绳)再看下面一幅图,想知道它们在说什么吗?再来看第三幅图,它们现在在做什么?(在测量跳绳的长度)它们用的测量工具一样吗?(不一样)再看一看最后一幅图,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它们在争论谁的跳绳长。)

  2、引导幼儿讨论测量长度的工具和方法。

  师:请你们也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可以测量跳绳的长度呢?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二、迁移幼儿已有测量长度的经验。

  师:我们中班的时候已经学习过测量长度的`方法了,你们还记得吗?那我请一个小朋友用黑板擦来量一量黑板的长度,你们仔细看他测量的方法对不对。

  师:他测量的方法,对吗?谁愿意来跟大家说一说。并示范一下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呢?(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不要偏离边线,首尾相连,量一下记录一下。)

  三、幼儿尝试测量,探索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1、幼儿自主选择两种不同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度。

  师:小朋友真能干,都已经掌握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了,现在我想请你们每人自己选择两个不同的测量工具,分别量一量课桌的长度,并在表格上记录用每个工具测量的次数和结果,(教师可示范记录方式)

  师:你们刚才用两种测量工具,测量的结果一样还是不一样?请你说一说,你刚才是用哪两个工具测量的?桌子有几个XX长?用XX测量时量了几次?桌子有几个XX长,用XX量了几次?(请个别幼儿回答)

  师:我们测量的是同一个物体,为什么每个人两次测量的结果都不一样呢?是不是我们搞错了呢?现在我们都用这种工具(积木和回形针)来量一量我们书本的长度,看看结果有什么变化,好吗?

  2、集体选择两种同样的工具测量书本的长度。

  师:现在请你们用回形针和积木量一量你的幼儿用书有多长,并像刚才一样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好吗?这次测量结果一样吗?幼儿用书有几个回形针长?用回形针量了几次?幼儿用书有几个积木长?用积木量了几次?

  3、引导幼儿讨论并小结。

  师:我们每次的都是同一个物品,为什么测量的次数和结果不一样呢?仔细观察你们的记录表,你会发现什么?(引导幼儿发现测量工具长,量的次数就少,测量工具短,量的次数就多的道理。)

  师:小结,测量工具长,量的次数少,测量工具短,量的数次就多。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能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2、尝试用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体验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有初步的测量经验。

  物质准备:测量工具、记录卡、彩色纸皮等。

  环境准备:布置独木桥的情景。

  三、活动过程:

  (一)、引题:创设游戏情景,幼儿自主探索测量的方法。

  引导语:我们一起来走独木桥吧!独木桥有些坏了你们要慢点哦!(见图片1、2)大班数学活动《学习自然测量》

  师:刚才我们走过的独木桥有些坏了走着可真危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修一修吧!要知道每块独木桥有多 长, 我 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测量呢?(见图3)

  老师带来了一些小棒,请小朋友用这些小棒来量一量每块独木桥有多长,把你用的工具和测量的结果记在

  记录卡上。

  1、幼儿用小棒自主测量独木桥的长度,师观察。(见图片4、5)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自然测量》

  2、个别幼儿演示,梳理测量经验。

  (1)刚才你量了几次?你是怎么量的?(提问个别孩子,并演示测量过程。)

  (2)引导幼儿发现测量中的问题:为什么用一样长的工具测量同样长度的独木桥结果会不一样?

  师:测量是需要方法的,方法不正确,量出来的结果就不一样了,不准确了。(见图片6)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自然测量》

  (3)我们应该怎么测量呢?

  3、师幼共同梳理正确的测量方法。

  我们要先找到起点,工具从起点开始量,量一次要用笔帮忙做一次记号,第二次要从记号后面开始接着往后量,不要量歪了,量的时候中间不能空出来,也不能重叠,量到最后要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把结果记下来。(见图片7)

  (二)、探索:测量并记录。

  引导语:第一次的任务我们完成了,你们会测量了吗?现在我们一起用学到的测量方法再来量一量独木桥到底有多长呢?量好了把结果记在记录卡第2行的后面。

  (1)幼儿再次用小棒测量独木桥的长度,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见图片8)

  2)师观察指导、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3)师生交流测量结果。

  师:你们刚才又用小棒量了独木桥,这次你们量完的结果是多少?

  刚才你们都从什么位置开始量,量好一次做了什么?一次一次要怎么接?量完还要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

  (三)、二次探索,购买材料。

  1、引导语:现在我们就去材料铺买长度一样的材料来修铺独木桥好吗?记得哦!我们买的材料既不要浪费也不能太短了。要买和我们刚才量的一样长的才可以,出发吧!!!

  2、幼儿购买材料修铺独木桥。(见图片9、10)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自然测量》

  (四)结束:

  师:我们的独木桥修好了,我们一起来走过修好的独木桥去外面找找别的东西,去量一量它们有多长。老师这里给小朋友准备了一些测量工具,你们也可以自己去找一样喜欢的东西来当测量的工具,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测量本领来量一量,把结果也记下来。(见图片11、12)

  活动延伸:

  幼儿自主选择周围的物体测量,师重点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和记录。

  你还量了什么?是怎么量的?它有多长?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篇5

  活动内容:

  学习自然测量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自己的尝试活动学习自然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学习记录的方法。

  2、探索用不同长度的量具进行测量,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活动材料及环境创设:

  1、知识准备:课前组织幼儿进行自由探索活动,引导幼儿用笔代替尺子测量教室内的桌椅,自由尝试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2、教师用记录纸、记录笔、小棒、磁带。幼儿人手一份动物挂饰(兔、猫、鸡、狗等)及测量用具。

  幼儿分组材料:吸管棒、笔、小木棒、线、积木、铁丝、抹布、记录纸等。

  3、将教室布置成“小熊乐园”的环境。(乐园大门、小火车、小熊家等)

  设计意图:

  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幼儿要在一次活动中较为正确地掌握自然测量的方法,并同时知道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是不太容易的。因此,教师针对这一活动的重难点,本着在活动中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及数学思维能力,设计了活动的教学流程:自由分散探索---集中讨论学习---分组操作探索---集中讨论归纳。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到“小熊乐园”参观引题,结合自由探索活动小结幼儿尝试测量活动的结果,引导幼儿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1、师:小熊请小动物们到“小熊乐园”参观学习,看看“小熊乐园”是怎么建造的,学会后回到森林里建造自己的乐园。你们听,小熊乐园的火车来了,让我们坐着火车去吧!

  (幼儿做开火车律动入室)

  2、请个别幼儿尝试用小棒测量大门。

  3、教师根据幼儿活动情况小结。示范讲解用小棒测量大门的方法及记录的方法。

  4、教师让小动物学习用笔测量自己坐的积木椅子,教师指导个别能力较差的幼儿。

  5、教师提问:你测量的椅子有几根笔这么长?为什么用一样的笔测量的结果是不同的?

  教师根据幼儿测量结果进行记录,并引导幼儿发现用同样的测量工具测量积木,积木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多,积木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少。

  二、教师指导幼儿在自由分组活动中继续学习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测量用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介绍分组活动的材料及活动要求。

  A组:让小动物们用吸管棒测量小熊家里的'桌椅和床铺有多长。然后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B组:请小动物们分别用长短不同的小棒分别测量一下大门的一块砖有多长,然后将结果记录在纸上。

  C组:小动物们可以自由选择盘子里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测量小熊火车的一节车厢有多长,你们可以选2、3种工具测量,一边测一边想用哪种东西作测量工具比较方便测量。

  2、教师交待分组活动的要求。

  3、教师组织幼儿分组活动,重点帮助幼儿掌握测量的方法,并引导在B组活动的幼儿思考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师组织幼儿讨论交流,引导幼儿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展示A组幼儿的测量结果。

  2、教师根据B组幼儿的测量结果引导幼儿发现:为什么一块砖测量的次数会不同?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教师引导幼儿发现砖块时使用的工具长,测量的次数就少,测量的工具短,测量次数就多。

  3、教师提问:你选择了什么测量工具测量火车的车厢,你喜欢用哪种工具进行测量?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做为测量工具?

  4、师:小动物们测量了“小熊乐园”里的这么多东西,现在知道怎么建造动物乐园了吧,让我们回到森林里动起手来,建造我们的动物乐园。

  幼儿律动出室

  四、延伸活动

  1、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利用各种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活动。

  2、寻找哪些工具进行测量更方便。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物测量桌子等物体,知道测量的正确方法。

  2、能表达测量结果,感知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愿意用自然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

  活动准备

  1、测量工具:纸条、绳子、小木棍等;

  2、相关的PPT课件、记录表、记录用的铅笔等。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动手尝试

  1、电话铃声响起,师以“接电话”形式导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师:喂,您好!你是喜羊羊呀,你想买跟我们班一样的桌子,哦,等会儿我量好再告诉你!

  2、幼儿讨论,自选方法。

  师:我们要用什么量?怎么量呢?(老师这里有绳子、纸条还有小木棍,我们用这些工具可以量出桌面的长度吗?)一起来试试吧!边量边想自己是怎么量的。

  3、动手尝试,交流方法。

  师:刚才你们是怎么量的?(个别提问,口头表述)

  4、结合幼儿的回答,教师用PPT演示要测量的桌面的长边。

  师:好,刚才小朋友说了很多方法,谁愿意来这里演示一下,你刚才是怎么量的?(幼儿演示)

  (二)示范讲解,合作测量

  1)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

  师:找准起点,做上记号,移动工具,头尾相连,不留空白,不能重叠,一直量到终点。数一数有几个记号。

  2)请幼儿两人一组用小木棍量桌面的长边,各自记录在自己的记录单。

  3)个别幼儿演示测量方法,表达测量结果。

  师:请红黄蓝绿四队代表汇报测量结果。用什么工具测量桌面的长边,结果是多少?

  4)师幼共同小结:用同样的工具测量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的。

  (三)反复实践,发现秘密

  1)请幼儿选择另外两种测量工具量桌面的长边,并记录测量结果。

  师:如果用不同的工具测量桌面的`长边,结果会怎么样呢?我们再来试试吧!

  2)幼儿操作,记录结果。

  师:刚才我们已经用了其中一种工具进行测量,还剩下两种工具,请小朋友用这两种工具分别来测量桌面的长边,记下结果想想发现什么秘密?

  3)分享交流,提升小结。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总表上记录,引导幼儿观察,思考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发现什么秘密?

  4)师幼小结:工具不同,结果不同,工具长,量的次数少,工具短,量的次数多。

  四、经验迁移,解决问题

  1、打电话回复喜羊羊

  师:你好,喜羊羊啊!我们小朋友帮你量好了,用三种不同的工具量结果不一样,我把这三种不同的工具和量的结果都寄给你自己定吧。

  师:这样做出来的桌子会跟我们一样吗?为什么?

  幼儿:会一样,因为我们的工具和测量的结果都告诉喜羊羊啦。

  2、师:你们真聪明,现在我考考你们,不用自然物和工具,你能很快测量这个教室从门口到对面墙脚的长度吗?(启发幼儿用跨步和用手连接等方法)

  3、幼儿在游戏中活动自然结束。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教幼儿学习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测量的方法,激发幼儿参与测量的兴趣。

  2、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来测量周围物体,在探索比较中发现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1、长度不同的筷子、铅笔、吸管等。

  2、若干张记录表格。

  3、粉笔若干。

  4、魔箱和宝藏图。

  活动过程:

  1、以游戏“看谁跳得远”引入活动,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2、学习测量方法。

  (1)自主探索测量方法。

  要求幼儿人人动手,运用测量工具(筷子),测量桌子的长度。

  测量结束,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测量方法和想法与老师、同伴们交流。

  (2)教师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

  测量时,筷子的一头要对齐桌子的边角,在筷子的另一头用粉笔画一条短线作记号,第二次测量的时候要从记号的开始处接下去量,边量要边数,一根筷子,两根筷子,……最后就能记住桌子长度有多少根筷子长。同时强调测量工具(筷子)必须沿着边测量。

  (3)幼儿分组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①幼儿两人一组,用不同长度的筷子,测量活动室的门、窗户及黑板的边,并记录测量结果。

  ②教师巡回观察、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③请个别组幼儿交流测量时遇到的困难,并采取哪种办法解决,再汇报测量的结果。

  (4)引导幼儿分析讨论:同样的.门、窗户、黑板,为什么都用筷子测量,而结果却不一样?

  老师用与孩子一样的测量工具(筷子)进行演示,引导幼儿观察筷子的长短,得出筷子长,量出的次数少;筷子短,量出的次数多。

  3、游戏:找宝藏。

  幼儿从魔箱里摸出一张画有藏宝地点的标记图,根据图运用各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找出宝藏。

  4、结束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各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还知道了测量的结果和量具的长短有关。出来今天用的量具外,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来测量呢?小朋友会去后找一找、试一试好吗?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篇8

  一、活动目标

  让孩子感受即使不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我们用身体也可以进行测量。初步学习用手、脚印测量的方法。

  2.了解手尺的概念,基本掌握手尺的度量单位“拃”。

  二、活动准备:

  绘本课件、记录纸、笔、测量关联的物品。

  三、活动过程

  有个小朋友叫豆豆,今天我们就来听一个豆豆的故事。 看课件,引导孩子认识、使用身体尺。

  环节一:认识手尺,学习用“拃”进行测量

  1.妈妈是用什么尺子给豆豆量尺寸,做裙子的?

  2.了解手尺概念,学习手尺测量方法。

  3.请小朋友也试试用自己的小手做一把手尺,学说手尺的度量单位“拃”,同伴之间相互比较手尺的大小。

  4.操作:现在请你用手尺量一量自己的手臂吧!

  5.讨论:(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测量柜子)为什么老师和小朋友用手尺量的柜子尺寸是不一样的呢?

  6.小结:因为手尺大小不同,所以量出的尺寸也不同。

  环节二:学习用脚印进行测量

  1.谁能帮豆豆想想还可以用我们身体的什么部分量量大衣柜?

  2.谁来说说怎样用脚印测量?

  3.练兵:请你在自己的位置上练一练,用脚印测量的.本领。

  4.讨论:(老师和小朋友一起量柜子)为什么老师和小朋友用脚印量的柜子尺寸是不一样的呢?

  5.集体

  小结:因为脚印大小不同,所以量出的尺寸也不同。 四、实践操作 1.今天我们学会了用手尺和脚印进行测量,现在我们用新学到的本领量量自己的小椅子,然后记录在表格上。2.介绍记录表及记录表的填写方法。 五、发散引导 展示部分小朋友的测量结果,引导幼儿在课后尝试用手尺和脚印测量其它物品。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运用自然物接续摆放的方法,测量物品的长短高矮。

  2、探索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3、乐意进行物品的无间隙接续摆放。

  活动准备

  1、教师操作图片卡;

  2、教学挂图;

  3、插塑积木,古式积木和纸条。

  活动过程

  一、故事欣赏。

  二、问题解决。

  1、围绕故事情节进行提问,激发幼儿进行测量的`兴趣。

  (1)羽儿用什么为周夫人测量?周夫人的身高有几根筷子长?

  (2)到了布料店,羽儿买了多长的布?他买对了吗?为什么?

  (3)5根筷子和5根簪子测量出来的数字都是5,可是买来的布却短了,为什么?

  2、操作图卡,引导幼儿了解相同数量的不同测量物的长短比较。

  量一量筷子和簪子的长度。

  3、引导幼儿操作古氏积木和插塑积木,尝试进行测量比较,理解测量的结果和量具的大小、长短有关。

  引导幼儿操作古氏积木和插塑积木,进行测量纸条长度。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拓展。

  1、请幼儿操作作业单。

  2、集体检查操作结果。

  3、:今天我们学会了用不同种工具进行测量,还知道了测量的结果和量具的大小、长短有关。除了今天用的量具外,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来测量呢?小朋友回去后找一找、试一试好吗?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知道用自然物测量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的正确方法。

  2.能用数字记录测量的结果,感知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愿意用自然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吸管,稻草,绒条,笔,围巾图片(红色围巾和粉色围巾),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话题,引导幼儿动手操作,掌握正确测量的方法。

  (一)教师以“买围巾”为话题,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二)教师引导幼儿知道用自然物“吸管”来可以测量围巾的长度。

  1.师:我想买一条围巾的长度是“5个吸管一样长”的围巾。你们猜猜看哪条围巾可能是老师想买的呢?(请个别幼儿回答)

  2.师: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我们猜的对不对呢?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红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粉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呢?(引导幼儿说出“量一量”)

  3.小结:我们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知道红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粉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

  (三)师幼讨论测量的方法,并引导幼儿动手操作。

  1.师:我们应该怎样操作才能准确地测量出红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粉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呢?

  2.师幼讨论,请个别幼儿示范

  3.小结:吸管要放在围巾的下面,以围巾的一头“对齐”(对齐就是要让吸管的最边上要跟围巾的最边上在同一条直线上)

  4.师:刚才小朋友们说了很多方法,现在老师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两条围巾,还有许多的吸管,请小朋友们帮老师量一量到底哪条围巾才是老师想买的呢?

  (1)提出操作要求:小声讨论;听到音乐声停下手中的材料。

  (2)教师观察指导,帮助幼儿理解正确测量的方法并指导幼儿借助笔做记号。

  (四)教师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1.提问: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2.请个别幼儿示范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发现测量中的问题:每次测量时头尾没有衔接好,有的空了很长,有的重叠在一起了。

  3.教师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帮助幼儿直观感知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先从围巾的一头对齐开始量,量一次后在吸管的后面用铅笔做个记号,移动吸管从记号开始接着往下量,注意中间不能空出来,也不能重叠,一直量到最后,量完了最后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

  【评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创设“买围巾”的情境,很好地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活动中教师通过系列问题启发幼儿用“量一量”的办法解决老师遇到的难题,在教给幼儿正确的测量方法之前,教师组织幼儿讨论并试着量一量,充分体现了幼儿活动的自主性。】

  二、教师出示吸管、绒条、稻草作为测量工具,正确的测量同一条围巾,并用数字记录结果。

  (一)教师出示多种测量工具,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

  1.师:今天老师除了带吸管来测量围巾,还带来了别的东西来(出示吸管、绒条、稻草等测量工具)我们一起来看看。现在请小朋友用这些东西帮老师量一量这条围巾的长度,用上我们刚才学的测量方法准确地测量。

  2.介绍记录表。

  (二)教师引导幼儿正确测量,并学会用数字记录。

  1.提出操作要求:

  (1)先用一种测量工具测量,测量完记录,再用另一种工具测量记录;

  (2)听到音乐停止操作,坐回座位上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三)教师引导幼儿感知测量工具的长度与测量数字的关系。

  引导语:小朋友们刚才测量时有没有什么发现呢?

  1.引导幼儿观察并分享交流

  (1)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2)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和记录结果,提问: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用这两个工具测量出来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2.小结:原来我们测量的围巾长度是一样的,只是测量工具的长度不同,所以结果不同,长度越长,量的次数少,长度越短,量的次数多。

  【评析:此环节在幼儿了解测量方法之后进行操作,进一步巩固测量的方法,同时通过观察、比较测量结果,发现不同长度的测量工具测量的结果是不一样。】

  三、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运用自然测量来解决问题。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很多种物品来测量,小朋友们都学会测量和记录了吗?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需要测量的,我们就可以用今天学的测量方法来解决问题。

  【评析:通过学习测量方法,引导幼儿把测量经验延伸到生活中去。】

  活动延伸:

  师:老师会把围巾放在益智区,小朋友们试一试还可以用什么测量?并记录下测量的结果。

  活动反思: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的目标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幼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科学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在感知具体事物基础上初步尝试归类、排序、概括、抽象,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它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和能力。下面就针对本次大班数学活动《自然测量》谈谈感受: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篇11

  活动目标:

  1、学习自然测量长度的方法,尝试测量周围的物品并表达测量结果。

  2、了解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初步懂得根据测量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活动准备:

  测量工具(铅笔、长条积木、吸管、纸条等)、笔、记录表、黑板、粉笔、抹布等。

  活动过程:

  1、幼儿尝试测量,教师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归纳、演示正确的测量方法。

  2、幼儿用同种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和宽。

  (1)幼儿尝试用铅笔测量并在表(一)做记录。

  (2)请全班幼儿展示记录表,集体验证测量结果。

  (3)引导幼儿感知同种测量工具测量不同物体,次数多的较长,次数少的较短。

  3、幼儿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地板方格线的长度。

  (1)幼儿尝试选择三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在表(二)做记录。

  (2)引导幼儿探索量具的不同与测量的结果有关,工具长,次数少,工具短,次数多。

  4、同伴合作选择合适的工具测量教室周围的物品。

  (1)幼儿说说: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当测量工具?

  (2)引导幼儿互相合作根据测量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记录在表(三)。

  活动反思:

  1、本活动操作的材料大部分是现成的,有的是和幼儿一起准备的,随手可得的,适合日常教学。

  2、创设幼儿操作探索的环境,引发幼儿大胆参与尝试。活动以幼儿动手操作为主,通过操作实践,由浅入深,环环紧扣。让幼儿尝试测量,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同种工具测量桌子的长或宽,并做记录——不同工具测量地板方格线的长,并做记录——自选工具测量自选的物体。在活动中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尝试、探索,到最后大部分的幼儿能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测量,获得了有关自然测量的经验,通过测量、记录比较明白了测量工具与测量对象的关系。

  3、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操作,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趣味性和探究性。在活动中的'材料有:铅笔、纸条、吸管、长条积塑、绳、小棒、纸筒等等,每个幼儿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在看、想、说、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提高了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幼儿在测量时都忘记了地板是脏的,有的跪着量,有的趴着量,看着他们那么专心的样子,我都不忍心一直提醒他们要蹲着量。

  4、教师还是紧张语速较快,测量方法讲得不够清楚,第一次测量时对幼儿提的问题给予了回避,教师不能灵活根据幼儿的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言行,语言还是不够简练,说的话还是比较多。

  活动点评:

  “自然测量”这个活动,是2006年XX市幼儿园“教坛新秀” 张秋云老师在参加评比中组织的集中教育活动。教材选自大班科学领域。该活动以生活化为主导思想,以来自幼儿园环境中的自然物品作为操作材料,引导幼儿积极地与操作材料互动,让幼儿充分体验到数学活动的乐趣,真正做到了“玩中学,学中玩。”该活动有许多值得大家借鉴的地方,归纳起来有四点:

  整个活动目标明确,层次清楚。

  第一环节是“幼儿尝试测量,教师归纳、演示正确的测量方法。”让幼儿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第二环节是“让幼儿用同种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和宽”,从中感知“同样的测量工具,量次数多的就长,测量次数少的就短。” 第三环节是“ 让幼儿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地板方格线的长度”, 从中感知“测量工具长,量的次数就少,测量工具短,量的次数就多。” 第四环节是“ 同伴合作选择合适的工具测量教室周围的物品”,利用创设的情景,让幼儿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测量工具与测量对象的关系”与“要比较两个应该使用同样的测量工具”。在四次的测量中,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篇12

  一、说教材

  1、教材来源:此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游戏当中。在一次的游戏当中,发现两个幼儿在为自己测量的数值有了争吵,因为他们的测量结果不一样,也为测量的方法进行着争执,都认为自己才是正确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对于数的认识已经不对的加深,当然其中的测量也是他们认识数的一种方法。居然发现幼儿对于测量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就有必要使幼儿对于测量有个正确的认识,加深幼儿对于测量方法和记录方法的认识,激发幼儿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我认为此教材有一定的生活性、必要性,就如《纲要》中所说"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的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强调了幼儿园教育活动尤其是数学教育活动必须回归于生活与幼儿生活实际密切沟通,以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在生活、活动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

  2、目标定位:数学教育目标是数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规定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教育评价的依据。《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的探究对象。"且根据纲要的有关精神我从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这几个方面制定了以下四个目标:

  1、尝试借助自然工具测量周围的物体,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感知测量工具的不同,测量的结果不同。

  2、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幼儿对测量的兴趣以及积极的探索精神。

  3、学会做简单的测量记录。

  4、体验活动的乐趣,愿意参与活动。

  5、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6、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根据目标,我们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通过幼儿自由探索和发现,使活动得到深化。活动的难点是:学会做简单的测量记录以及用不同测量工具,感知测量结果的不同,主要通过幼儿的自主操作,通过集体评价,使幼儿了解到如何进行正确的记录。总之,我们树立了目标的科学观、系统观,力求形成有序的目标运作程式。使活动呈现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情景、游戏之中。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准备:

  1、测量工具:吸管、筷子、毛线、编织绳、粉笔等自然测量物2、记录工具:记录表、铅笔全方位的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可能。

  二、说教法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除了以饱满、积极的情绪影响幼儿,以自己良好的教育感染幼儿之外,还通过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来引导,激发幼儿观察认知:

  1、操作法:操作活动是联系幼儿周围环境和心理结构的纽带,皮亚杰发生论认为:儿童的逻辑数理知识都是来源与幼儿与物体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所谓的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我安排了两次的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幼儿的兴趣后的第一次操作,主要是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探索物体的长度,通过看一看、量一量、记一记中获得感知。第二次操作是让幼儿根据正确的测量方法和记录方法进行不同材料对于同种物体的测量。感知测量结果的不同。

  2、交流讨论法:交流讨论法指让幼儿之间或是幼儿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发表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大家共同讨论出一个结果。活动中,我请个别幼儿上来分享自己的测量方法、记录方法和结果,通过交流、演示和讨论,得出正确的测量方法和记录方法。

  3、比较观察:比较观察即对相似事物中的不同因素,对事物进行对照和辨别——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在本次活动中,才用此方法,一是让观察和比较个别幼儿的测量方法和记录方法和老师的有什么不一样,哪种方法更好,更准确。二是让幼儿用不同的操作材料,测量同一种物体,感知测量结果的不同。

  4、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实物或是教具展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次活动,教师演示了如何完成简单的记录表,让幼儿初步感知简单的记录方法。

  三、说学法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写一写等多种感官参与,不知不觉中体验到测量的乐趣。

  2、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通过两次的操作活动中我们就鼓励幼儿自由地去探索测量物体从而感知测量的基本方法,伴随着动作,幼儿的思维就会灵活起来,因而就有了更丰富、多样的测量方法、记录的方法。通过介绍性评价,把大家的经验汇合,总结出正确的测量和记录的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次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

  活动反思:

  《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篇13

  一、活动目标

  1、讨论、分析并懂得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个对象,得出的结果不同;

  2、运用已有经验,进行多种工具的测量,尝试简单记录;

  3、感受测量活动的趣味性。

  二、活动准备

  1、直尺、卷尺、皮尺、小棍、书本、橡皮、铅笔等测量工具若干。

  2、幼儿用书。

  3、教学PPT

  三、活动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幼儿测量的兴趣。

  师:大家看黑板上的图片是什么呀?

  幼:小朋友在擦桌子。

  师:我们平常是完饭也经常的这样擦桌子,但是小朋友知道我们的桌子有多长吗?

  2、幼儿讨论,教师帮助幼儿小结测量的方法。 师:小朋友们都知道如何测量我们的'桌子呢? 幼:尺子、米尺、指头……

  师:非常好!其实我们还可以用我们身边的物品来进行测量。比如说我们桌子上的书、铅笔、橡皮。下面老师告诉小朋友们如何用这些物品来进行测量,老师测量的时候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一起数。请看黑板。

  3、指导幼儿用书、橡皮、铅笔再次测量桌子。

  师:那现在请小朋友们开始测量吧!

  (启示幼儿测量物体需要从物体的最头端起开始测量,测量时用手暂时记录长度,下次测量需要紧挨手部最后端起开始测量。)

  4、幼儿记录测量结果。

  5、分析测量中的问题。

  四、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们回家测一测父母和自己的腰的尺寸,并尝试记录下来。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能用自然物正确地测量线段及图形边的长度,并比较长短。

  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教学准备:

  1、两名运动员比赛跳远的图片(运动员跳出的线段长度是2的`倍数),2厘米长的短棒若干。

  2、幼儿用书,形针若干,小木棒若干。

  3、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1、学习测量的方法。

  提问:图上的运动员在干什么?我们来做小裁判,评一评他们谁跳得远?(启发幼儿用测量的方法来比较)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测量的方法:用小棒沿线段一一排列,使小棒头尾相接,没有空隙。在线段下写下所用小棒的数量。

  请一位幼儿上来,分别尝试测量另外一个运动员跳的线段的长度,教师帮助幼儿写下所用小棒的数量。

  比一比谁跳得远,并说一说为什么。

  2、讨论并尝试测量另一幅图。(方法同测量图一)

  3、幼儿用小棒或回形针测量幼儿用书上运动员跳高、跳远、投掷的线段长度,并给跳得远、投得远、跑得高的那名运动员贴上小红花。

  教学反思:

  一环又一环的情境创设抓住了幼儿学习的兴趣,使幼儿在兴趣中学会了能按从大到小排序或从小到大排序,真正做到在玩中学。

  本节课幼儿操作的材料很多,能力差的幼儿有的操作没能完成,这需要教师课下帮助幼儿完成,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篇15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实践学习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使幼儿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测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测的次数越多。

  3、初步培养幼儿互相合作的能力。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5、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笔、积木、筷子、布条、纸条等)2、记录测量次数的纸、笔。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教室里的每一样物品有多长吗?

  2、学习自然测量。

  (1)幼儿尝试自由测量,记录结果。

  (2)交流,教师请个别幼儿测量从黑板的一端到另一端,并引导幼儿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测量工具要和起点对齐,在测量工具的另一头用笔做个记号,第二次测量时,要从记号开始接下去量。

  (3)教师与一位幼儿合作,再次进行测量,并做好测量次数的记录,最后说出测量结果。

  (3)幼儿自由结伴,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线路进行测量,教师进行观察,适时进行辅导。(4)请部分幼儿说一说测量的结果。

  3、体验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师:“我用两种不同的测量工具测同一条线路,测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吗?”

  (2)请两位幼儿进行实践操作,引导幼儿比较测量结果的数目为什么不同,说出用长的工具量出来的次数少,用短的工具量出来的次数多。

  4、活动延伸:鼓励幼儿在区角活动中使用各种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比较各种不同的结果。

  活动反思:

  《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篇16

  活动目标

  1.学会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进行简单的记录。

  2.通过动手动脑的活动,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

  3.探索测量工具长度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能对物体进行测量。

  活动难点

  感知测量工具长度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家长与幼儿共同收集若干测量的自然物,如:铅笔、吸管等,初步懂得用生活中的自然物测量物体。

  2.知识准备:已认识物体的长、宽;以及记录的经验。

  3.材料准备:记录表10张;粉笔2人一根;铅笔、吸管、水彩笔等测量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以问题引入,引导幼儿说出多种测量工具,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有个任务,要去做一块新黑板,我先量一量旧黑板。糟糕了,没有尺子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用哪些物品来测量旧黑板呢?

  (二)介绍测量工具及记录表。

  (三)第一次体验:幼儿用筷子测量活动室的物品。

  1.结合图示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师边讲解边用正确方法测量黑板)

  (1)用正确的方法测量:从起点开始,沿边量,第一次量应在尾部做记号,记号是第二次量的起点。

  (2)测量工具要沿边缘测量;

  (3)在测量记录表格中记录次数。

  (4)提出操作要求:用正确的方法测量,并作记录;两个人合作,一个人测量、一个人记录,轮流进行;操作时保持安静有序。

  2.幼儿自由操作,师观察幼儿测量与记录情况。

  (1)重点指导幼儿必须一次一次的连着量,中间不能留空,也不能重叠。

  (2)提醒幼儿正确记录测量结果。(如果测量物的长度不是测量工具的整数倍,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记录)

  3.教师提问,幼儿自由交流:测量的是什么物体?你是怎么量的?为什么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结果不同?

  4.师小结正确的测量方法。

  小结:从起点开始,沿边量,第一次量应在尾部做记号,记号是第二次量的开始。

  (四)第二次体验:幼儿再次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感知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要求:运用正确的`方法测量,可以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鼓励幼儿尝试用两种以上的工具测量同一种物品。

  3.讨论:为什么记录表中相同的物品,会有不同的测量结果呢?

  4.师幼共同小结:工具不同,结果不同,工具长,次数少;工具短,次数多。

  (五)活动延伸:请客人老师一起测量教室的其他物品,再次感受体验测量工具长度不同带来的不同测量结果

  活动总结

  此次活动,幼儿初步掌握了用不同的测量物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掌握了正确的测量方法并做记录,活动中,部分幼儿对于测量方法的记录并不是能正确地掌握好,在幼儿自由操作的时候,教师适时地介入引导;在感知不同的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时,幼儿能充分利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测量,并做记录,这个环节幼儿的兴趣较高,在掌握测量方法后,对于自由选择测量工具幼儿更自主,活动更积极。在小结环节中,幼儿通过记录表,初步感知了测量工具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整个活动过程,幼儿都能自主地进行主动的学习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