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时间:2024-07-17 13:36:17 秀雯 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精选18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精选18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1

  教学目标:

  1、美术知识:了解葫芦的有关知识,掌握设计葫芦娃娃的方法。

  2、美术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品德教育:通过欣赏及学习制作葫芦娃娃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以及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

  葫芦的特点以及设计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

  纹样的设计

  教学准备:

  课件、彩色复印纸、剪刀、铅笔、葫芦、作业展示栏、彩色复印纸、剪刀、铅笔

  教学过程:

  环节教学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理念

  一、初步探究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2、讲授新课

  (1)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引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运用剪纸的方法设计葫芦娃娃。

  (点击课件,播放课题首页)

  (2)创设文化情境,了解葫芦。

  教师:老师请来了一位神秘嘉宾来和我们一起上这一课,大家欢迎!

  跳跳:嗨,大家好!我是葫芦娃娃,我的名字叫跳跳,谁愿意和我一起玩闯关游戏!

  第一关:你曾在哪里见过葫芦?

  葫芦是一年生攀缘草本植物,有卷须和软毛,叶片呈卵状。果实光滑,初绿色,后变白、变黄。全国各地都有种植葫芦的人,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第二关:葫芦的用途?

  葫芦的果实嫩时可做蔬菜食用,老熟时可做容器,亦可药用。经过烫烙、绘制、刺绣和加工还可以做成工艺品呢!

  第三关:跳跳不跳了,这是为什么呢?

  跳跳:呜……,你们知道我为什么哭吗?因为我没有伙伴跟我玩,你们能给我找几个葫芦娃娃来跟我玩吗?

  教学理念:参与闯关游戏,积极思维。通过开门见山的方法导入新课,交代本课任务,使学生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

  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好玩的心理,通过闯关游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活动。

  二、深入探究

  (3)探究学习,学剪葫芦娃娃。

  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葫芦外形;

  葫芦的外形是对称的',一般分上下两个园,上面的圆较小,下面的圆较大。

  其次,引导学生推测葫芦娃娃的创作步骤;(播放课件:创作步骤)

  折:采用对折的方法;

  画:画轮廓时,要求要大;

  画五官时,学习用不同的基本纹样表现五官;

  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基本纹样组合成朵花纹填满葫芦娃的肚子。

  剪:注意安全;

  注意对纸屑的处理。

  教师边演示创作过程边启发学生思维,引导他们进行创作。

  (4)引导赏析,开拓视野。

  (点击光盘,播放教师设计制作的葫芦娃娃,供学生欣赏。)

  观察、分析葫芦的外形。

  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大胆的表述自己的想法;大胆的将想法运用于创作实践中。在范图中找出常用纹样。通过引导发现,使学生了解葫芦的外形;通过教师的启发,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通过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提高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制作葫芦娃娃的过程中学会观察、思考、归纳的学习方法。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评展延伸

  (1)学生作品展示

  (2)电击课件:

  小跳跳:哈!哈!谢谢大家给我叫来这么多的小伙伴,我跟小伙伴玩去喽!再见!

  (3)教师: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学习它有什么用?

  (4)延伸:展示葫芦灯笼。

  教学理念:通过跳跳的话使学生感受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四、课上所学知识、技法;

  教学理念:通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启发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扮美自己的生活。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2

  学习目标

  1、学习使用毛笔等水墨画工具,掌握一些简单的用笔、用墨的方法。尝试体会水墨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2、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怎样用笔、用墨,尝试用水墨作点、线、面的练习。

  教学难点

  水分及墨色的掌握。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欣赏作品。摸一摸,看一看,猜一猜是用什么绘画材料画的。例:这张纸是白板纸,纸上的点是用水彩笔画的。

  2、教师示范展示水墨画,请学生说说范图用了什么绘画工具。

  3、教师小结,板书课题。

  二、小组交流、讨论。

  1、请同学谈谈你对水墨画了解多少?你用水墨画过画吗?

  2、小组交流并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感知体验,动手实践。

  1、教师示范介绍正确的执笔方法。

  2、介绍用笔、用墨方法。(中锋、侧锋、逆锋,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

  3、学生体验、感受水墨的乐趣和魅力。

  a、四人一组,随心所欲作水墨的浓淡变化的练习。

  b、作水墨交叉线的练习,(线条有直、斜、浓淡、旋转、锯齿等)。

  四、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1、水墨和中国画颜料、油画棒、水粉在一起相处会融合吗?

  2、水墨结合各种颜料作点、线、面的练习。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不同的绘画材料结合水墨进行创作。

  五、大胆展示,互相评价。

  展示作品,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感受。表扬创意新颖、主题鲜明的作品。

  六、收拾整理,课堂小结。

  七、板书设计:

  第四课水墨的趣味用笔:中锋、侧锋、逆锋用墨: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六面体细节也随六面体产生变化;表现六面体细节,体现六面体的立体感。

  过程与方法:观察六面体细节,辨别对错,尝试画出六面体的特征;用六面体的组合绘画创作出身边的景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生活物品学习六面体,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生活的情趣。学生在绘画中感受表现生活物体的乐趣。

  教学重点:

  绘画六面体的细节

  教学难点:

  表现六面体细节的立体感

  作业要求:

  基础层面:能画出六面体物体的细节,表现独有的特征。

  拓展层面:能用六面体物体作为画面的主体,完成一幅画。

  教学准备:

  学具:勾线笔、涂色工具

  教具:勾线笔、涂色工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巩固与回忆

  1、复习上一课的六面体立体感表现。

  2、学生上黑板画出六面体

  3、寻找教室中的六面体

  生:讲台、电视机、饮水机的底座、粉笔盒、黑板擦……

  4、回忆生活中的`六面体

  生:微波炉、电冰箱、橱柜、大楼、电话机、大巴士……

  二、尝试与交流

  1、播放课件:把六面体添加细节,变成紫藤架。

  2、学生尝试添加成自己喜欢的物体,表现物体特征。

  3、反馈。

  师:有些学生画出的物体怎么这么别扭?总觉得哪里不对。

  4、交流成功与不成功的经验。

  三、指导与绘画

  1、出示两幅六面体物体的作业图,师:为什么同一个六面体最后画出来的效果不一样?请学生辨别对错。

  2、学生观察,从两幅画中挑选正确的细节添加图。

  3、教师指导:添加细节时要注意,角度产生了变化,细节也产生了变化。

  4、范画:如何添加细节。

  5、学生练习。

  6、鼓励学生用六面体物体作为画面的主体,完成一幅画。

  四、展示与评论

  1、展示作品。

  2、自评:

  自己作品中哪个地方表现得不足。

  3、互评:

  发现哪些作品中六面体细节表现得很好。

  4、教师评讲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搜集到的各种废旧材料,加工成造型各异的形式新颖的不同物品。

  【过程与方法】通过废旧材料的联想及艺术作品的欣赏,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制作方法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实践中多种材料的选择,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善于发现、利用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制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发现身边的废旧材料,并能合理利用,制作出立体或半立体的`工艺品。

  教学难点:作品制作的新颖、美观以及能否用多种材料和方法结合完成制作。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利用废弃材料制作的工艺品、废旧材料、剪刀、胶水、课件。

  学生准备:废旧材料、剪刀、胶水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来看大屏幕,看一看这是些什么东西你们都认识吗?

  出示废品图片。

  教师:上节课同学们制作出了许多漂亮的剪贴画,这节课我们要用我们的双手将这些废品变废为宝。

  (板书)——变废为宝

  (二)探索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废旧物品,并思考如何让废旧物品变废为宝。

  提问:人们通常会拿这些废旧物品做什么呢?观察它的形状、颜色,想象怎样才能变废为宝?

  教师:同学们先来看一段动画视频,看看用这些废弃物能制作出那些艺术品。

  出示用废旧物品制作的艺术品动画视频,引导学生欣赏。

  教师:老师家里也有一些废旧物品,大家看看老师将这些废旧物品制作成了什么?

  教师出示作品图片。

  提问:你们喜欢哪一件作品?能看出这些作品用到了哪些废旧物品?在制作中用到了哪些方法?

  教师:有一个同学用家里的一次性纸杯作出了一个可爱的小企鹅,我们一起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2.播放动画《旧物改造——制作小企鹅纸杯》。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动画,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暂停,讲解纸杯的设计思路,启发学生对材料的再认识。

  教师:看了老师的示范,你们想到用你们手中的材料制作出什么样的物品了吗?赶快讨论讨论,说出自己的创意。

  3.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创作思路。

  提问:你们带了哪些废旧物品?可以将它改造成什么?

  4.出示学生作品。

  教师:我们再看看其他小朋友将废旧物品进行了怎样的改造。

  提问:你能看出他们都利用到了哪些废旧物品?

  (三)能力反馈(学生动手实践)

  作业要求:

  用手中的废旧材料制作一件工艺品。

  步骤提示:

  1.在画纸上画出要做的工艺品外形及结构设计。

  2.将准备好的废弃材料用剪刀修剪成工艺品所需要的形状。

  3.利用胶水拼接材料。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打破物体原有的形态进行组合和创造。帮助学生共同解决制作上的难点。

  制作完成后回收可利用的材料,整理桌面,保持教室环境的卫生和整洁。

  (四)课堂讲评

  展示学生的作品,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发展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提问:说一说你的作品的创意体现在哪里?(启发学生从材料的运用上讲。)

  你对其他同学的哪件作品最感兴趣?为什么?(启发学生从材料的运用和制作的造型上讲。)

  教师总结、评价。(主要从作品的想象力是否丰富、联想是否合理、材料运用是否恰当及小组合作是否愉快等方面进行评价。)

  本课总结:这节课通过开展回收废旧物品、“变废为宝”小制作的活动,不仅培养了我们动手动脑的能力,提高了审美情趣,还使我们养成了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让我们一起去寻找更多的材料,做出更多漂亮的工艺品吧。

  (五)拓展延伸

  提问:你还可以用废弃物制作更多的工艺品吗?鼓励学生尝试用更多的材料和方法来制作各种新颖独特的立体造型。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5

  一、 教学内容

  课本第1—4页。

  二、 教学目标

  1、 能抓住教师的形象神态进行描绘,培养自己的观察力。

  2、 能记忆或想象画出师生之间印象深刻的故事,培养自己的绘画表现力。

  3、 掌握贺卡设计的方法步骤,能制作一张尊师卡片送给自己喜欢的老师,表达自己的心意,提高自己的动手设计能力。

  4、 在充满生活情趣的绘画与制作中,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三、 教学重点:

  掌握贺卡设计的方法步骤,能制作一张尊师卡片送给自己喜欢的老师,表达自己的心意,提高自己的动手设计能力。

  四、教学难点:

  能记忆或想象画出师生之间印象深刻的故事,培养自己的绘画表现力。

  五、 教学准备

  卡纸。

  六、 教学设计

  本课围绕“老师”这个主题,将表现性绘画和手工制作融入到师生情感交流之中,教师的教学艺术将激活学生对教师的美好印象。语言的交流、心灵的对白、细节的把握将再次勾勒师生学习生活的直观画面。

  活动一重在启发学生观察、记忆自己喜欢的教师的形象特征,教学可作如下安排:引导记忆——学习讨论——提供指导——创造表现——交流评析。

  上课前讲发生在某位教师(或者是自己)身上的故事,让学生猜猜这位教师是谁,并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推理分析:“你是怎样猜出来的?”,“这位教师外形有何特点?”,“你还知道他(她)喜欢干什么?”,通过交流学习讨论引发学生对教师的注意和记忆。在学习指导中可通过示范画或学习作业的展示观察,让学生重温“自画像”那一课中人物的基本画法,抓住自己喜欢的教师的特点进行独特的.创作表现。作业之后,可将作业进行展示,先让学生们猜猜画上是哪位教师,再请作者本人进行介绍,首尾呼应,结束本课的学习。

  活动一作业表现仅仅是教师个体形象,活动二与活动一比较,要表现的人物更多,情节更生动。教学中可作如下安排:观察比较——学习讨论——提供指导——自主表现——交流评析。

  可利用CAI出示两副学生作业,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第一副画是一位教师的具体形象,第二副画是将第一副画中的教师形象与一些学生形象进行组合的画面,通过比较揭示本课学习主题。学生讨论师生相貌、身材、衣着的区别,并在CAI中强化表现意识,在提供学习指导时可通过CAI让学生在画面中对既定的教师、学生形象进行尝试组合构图,出现人物形象组合的各种图画,并鼓励学生根据记忆加上一定的主观想象,积极思考“学生和教师在何处干什么?”的故事情节,大胆表现,在交流评析中对自己表现的印象深刻的画面故事畅所欲言。

  活动三是关于卡片设计制作的学习内容,可以信息加工策略为主导设计学习活动,教学安排如下:观察分析——掌握规律——拓展思路——自主设计——体验交流。

  教师出示尊师卡揭示课题,并让学生拆分卡片,了解卡片的构成要素包括:衬底、形象、文字,探讨卡片的设计方法和设计规律。教师提供各种卡片供学生欣赏,开拓学生的视野,并向学生提供卡片外形和图案设计的思路,如根据文字、祝词进行联想等。学生设计制作完毕后可相互欣赏,并赠送给自己喜欢的教师。教师充满谢意的表白既是对孩子的肯定,又促进情感交流的升华。

  评价不能局限于绘画或制作表现的因别,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价继续构建师生友谊之桥,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作业要求:活动一,以写生或记忆的方式画一画自己喜欢的老师,可以是头像、半身像或全身像。活动二,记忆或想象画出自己和老师之间印象最深的事情。活动三,设计制作一张贺卡送给自己喜欢的老师,表达自己的心意。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6

  教学目标:

  1、运用不同的材料和多种方法制作不同形式的小龙,

  2、在欣赏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设计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材料的特征,用不同方式制作不同形式的小龙。

  教学难点:

  合理利用材料进行创新。

  教学用具:

  铅笔、记号笔、图片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观察法、启发法、示范法

  教学流程:

  一、唱歌导入

  同学们,你们会唱《龙的传人》吗?

  我们来唱一唱好吗!“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

  你还知道哪些龙的歌曲?学生唱有关龙的歌曲。

  二、新课

  龙是我们中国人独创的形象。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与成功的标志。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民族被视为龙的传人。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龙,你能说一说龙是什么样子的吗?

  1、欣赏(多媒体)从古至今各种形式龙的作品。

  镂空龙凤纹玉佩(战国时期)

  竹龙(山东泰安)

  糖龙(四川成都)

  走龙(云南大理)

  九龙壁(北京)

  龙头风筝龙柱(山东)学生欣赏、说一说龙的特征。

  2、小组探究龙的特征

  通过欣赏了解龙的形象特征。如

  马头、鹿角、鹰爪、蛇身、鱼尾等。

  3、展示龙的作品。

  老师这有一些废旧材料做的.龙的作品。

  提问:这些龙是怎么做的?请同学说一说。

  4、小组探究:

  1)、准备长条形纸做龙身,用剪刀剪出龙纹。

  2)、用快餐盒做头,添加上眼睛等。

  5、启发构思你能想出和书上不一样的方法做龙吗?

  学生想,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6、实践创作:利用不同的废旧材料的特点和彩纸,采取剪、贴等方式做一只有趣的小龙。学生做一做,教师巡视指导。

  7、作品展示评价 、学生自评互评。评选出“最佳创意作品”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并评选最佳创意作品。

  三、小结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7

  教学目的:

  1、通过对自行车结构、功能的初步认识,指导学生设计自行车的草图。

  2、培养学生富有创意的运用各种类型的材料,在创作中体验设计自行车美感,在创作与探索中,捕捉创作灵感,逐步形成创造性的构思。

  3、通过讨论交流,相互启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对自行车结构、功能的初步认识,指导学生设计自行车的草图。

  教学难点:

  创造性的利用各种材料,设计制作出有新意的自行车。

  教学准备:

  师:各种自行车的图片资料。

  生:绘画工具及一些吸管、废光盘之类的材料。

  第一课时

  施教时间:11月4日——11月26日

  教学过程:

  活动一:

  欣赏与探索:

  1、展开作品: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自行车的共同点是什么?

  请仔细观察和思考:它们的基本形是什么样?都有什么用?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及时鼓励学生,并适时进行小结。(都有车头—像T字—掌握方向、轮子—圆形—行走、坐垫—坐、脚踏板—引导轮子滚动)

  2、再次欣赏课件中的自行车,进行讨论、交流:

  (1)请先知道的同学谈谈自己的发现。

  (这些自行车与刚才所看到车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点)

  (2)其它同学可提出不同的意见。形成交流的课堂局面。

  师:及时鼓励学生,并适时进行小结。

  活动二:

  1、总结学生发言,并进行简单范画:

  师:真好,通过小朋友们的观察,大家发现了,不管什么样的自行车都有个扶手、轮子、坐垫、脚踏板,可是它们的.外型却可以多种多样的,只要美观大方、好用就能让大家喜欢。今天我想请小朋友们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设计一辆多功能的自行车。

  2、欣赏其他学生作品,开拓学生的思维。

  师:在当一名小设计师前,我们先去看看其他小朋友是怎么设计自己的自行车。瞧他们设计的自行车根据需要都做了不同的改变,还进行说明。

  活动三:

  师:小朋友们,我们都知道自行车的基本构造,想不想马上动手制作设计一辆吗?拿出你们的画笔,开动自己聪明的脑筋,画出一辆和其他人不一样的自行车。比一比谁的作品和别人不一样,最有创意。

  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视辅导。

  活动四:展示、评价、反思:

  1、对台上的作品进行评价。师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赞扬优点,提出建议。

  2、如果再设计一次,你将在那些地方进行改进?

  拓展:

  今天我们初步学会设计自行车,下节课我们来动手制作自行车看看生活有哪些物品适合制作成一辆自行车,请大家开动脑筋准备一些材料。

  札记:说实话现在城市里面骑自行车的人太少了,所以当我让孩子们回忆自行车的外形时,竟没有几个能说出来的。还好,穆乃善老师有辆自行车,我带着学生们到车棚里好一顿观察,学生们终于了解了自行车的主体框架结构,带着收获回班创作去了。我不禁感叹:时代的发展太快了,也许用不了几年,课本上就会出现“我设计的私家汽车”“我设计的私家飞机”了。

  第二课时

  施教时间:11月29日——11月30日

  活动一:

  1、请同学们谈谈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说一说自行车的结构,组成部分。

  2、根据手中的材料说一说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并且谈一谈要怎么利用这些材料。

  3、欣赏课本范图,讨论制作步骤。

  活动二:

  作业要求:

  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一组制作的最好。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活动三:

  作业展评,让学生参与评选,评一评:

  1、哪一组制作的应用的最好。

  2、好在哪里?

  教育学生爱护环境卫生,收拾好工具和材料,整理桌面,保持教室环境的整洁。

  札记:用易拉罐做自行车的孩子普遍遇到了切割困难的问题,幸亏我带了一把大刀子,这节课我们一起忙着,即做好了,又增进了师生感情。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8

  教材分析:

  本课是色彩知识系统学习中的一个环节,在学生已学会原色和间色及调配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做尝试性的色彩游戏,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明度,什么是明度渐变,由此让学生体验明度渐变可产生的纵深感及节奏美。

  教学目标:

  1.学习色彩的明度渐变知识,并能用色彩的明度渐变创作图案画。

  2.掌握明度渐变的调色方法。

  3.体验明度渐变有序排列的图案所产生的纵深感与节奏美,培养学生色彩表现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色彩明度渐变的知识。

  2.掌握明度渐变的调色方法。

  教学准备:

  师:范画、毛笔、水粉颜料

  生:课本、毛笔、水粉颜料、调色盘、画纸等。

  教学过程:

  一、练习、观察

  今天上课同学们都准备了什么工具?同学们喜欢用颜料作画吗?

  老师现在要考考同学们,看大家是否忘记了色彩的调制方法。 请从颜料盒中任意拿出一种颜色(除黑白灰),挤一些在调色盘里,然后把白色颜料拿在手里,多次与这种颜色调,每次加一点白色,用毛笔调匀,再依次练习,仔细看色彩用什么变化。(同桌两人一起调色练习,仔细观察色彩的变化)与平时调出的色彩有什么不同?(全部交流)

  这种色彩的变化我们称之为色彩的明度渐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色彩的明度渐变。(板书课题)

  二、介绍知识

  明度是指色彩的明亮程度。各种有色物体由于它们的反射光量的区别而产生颜色的明暗强弱。色彩的明度有两种情况:一是同一色相不同明度。如同一颜色在强光照射下显得明亮,弱光照射下显得较灰暗模糊;同一颜色加黑或加白掺和以后也能产生各种不同的明暗层次。二是各种颜色的不同明度。每一种纯色都有与

  其相应的明度。黄色明度最高,蓝紫色明度最低,青、绿色为中间明度。色彩的明度变化往往会影响到纯度,如红色加入黑色以后明度降低了,同时纯度也降低了;如果红色加白则明度提高了,纯度却降低了。

  色彩的明暗基调是指一个色彩结构的明暗及其明度对比关系的特征。整体的色彩是暗的,还是亮的;是明度对比强烈的,还是对比柔和的,这种明暗关系的特征,将成为这个设计的色彩效果的基础。

  按照孟谢尔色寺的明度色阶表,将色彩的明度划成十个等级,即存在10种明暗基调。即:低长调、低中凋、低短调、中长调、中间中调、中短调、高长调、高中调、高短调、全长调。

  在高调中(亮色调):为了避免色弱感,可以在色彩排列上加强色相的对比节奏,这样可以增强高调色的色彩力度。

  低调色(暗色调):有一种重量感和物质感,在处现低色调时,加强冷暖对比可以增强低色调的'生动感。

  三、欣赏

  如果用色彩的明度渐变来创作一幅画,会是什么效果?让我们来欣赏几幅用色彩的明度渐变作为表现手法的作品。

  欣赏老师准备的范图、美术书中的图片、优秀学生作品

  四、 交流

  欣赏了这些优秀的渐变画,你知道加入什么色彩调配才能调出明度渐变的效果?

  师总结:只要逐渐加入黑或白,任何一种颜色都可以形成渐变,成为有序排列的明度渐变图案。

  五、创作

  1.老师示范:

  教师用蓝色加白色、红色加黑色两种渐变作比较,结合学生调色小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做具体示范,也可以让部分学生跟老师一同练习、示范。

  2.学生练习:

  要求:用水粉颜料色完成作业,独立创作一幅色彩明度渐变的图案画。

  3.评价

  六、学生优秀作业展示

  1.评出“最佳效果奖”。

  2.你能用自己的作品来说说明度渐变的特点吗?

  3. 你的作品哪一部分表现得最好,哪一部分有待改善?

  七、延伸

  寻找色彩的明度渐变在生活中的运用。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9

  教学目标:

  1、通过鞋子的设计和制作使学生获得一些工艺制作的方法和技巧,养成耐心细致的工作习惯。

  2、把绘画和工艺制作结合起来,全使学生初步了解美术在生活中的用途,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会动手制作鞋子,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白纸、彩色卡纸、胶水、剪刀、彩笔、各种材料制作的鞋子、录相一段、课件

  学具:各种制作材料、工具。

  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节

  施教时间:10月25日——10月27日

  活动一:

  请同学们看看教室软木板上装饰的各种各样的鞋子,说说鞋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板书课题《有趣的鞋子》。

  活动二:

  提问:你知道鞋子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吗?想不想知道最早的鞋子是什么样子的?

  放录像:

  鞋子最早出现于5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为了取暖和保护脚不受伤害,原始人用兽皮和麻片、草绳将脚包裹起来。

  提问:最早的鞋子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活动三:

  下面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欣赏多样的鞋。(课件)

  1.包子棉鞋

  2.滑轮鞋

  3.皮鞋

  4.靴子

  5.花盆底的鞋

  6.景泰蓝做的鞋

  7.综合材料制作的鞋

  引导学生一屏屏欣赏,说说各种鞋的材料、花纹和制作的特色。

  活动四:

  课件展示

  不同季节要穿不同的鞋,(学生说说不同季节穿什么鞋)这是根据季节设计的鞋。

  运动时要穿运动鞋,休闲时要穿休闲鞋,这是根据不同功能设计的`鞋。

  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穿的鞋子也不同。

  你还见过什么有趣的鞋?

  鼓励学生说说自己从电视上、网络上见到的有趣的鞋子。

  布置学生带材料下节做鞋子。

  札记:从网上下了一个课件,里面关于鞋子的历史讲得很清楚,这个课件可帮了我的大忙,真是感谢网络的便利。

  第二节

  施教时间:10月28日——10月29日

  活动一:

  教师展示老师制作的鞋子,让学生进行点评教师制作的鞋子。(注意引导学生对鞋子制作的方法产生不同的想法:从材料上、造型上、装饰上)

  教师板书:鞋子的制作要点:材料上、造型上、装饰上

  活动二:学生分小组讨论

  小组制作鞋子的创意构思(材料上、造型上、装饰上)

  1、教师为学生分小组(四人小组),并请学生打开课本《有趣的鞋子》一课,通过欣赏课本中美丽而且有趣的鞋子,小组成员讨论一下本小组制作鞋子的创意构想。教师在学生讨论时进行巡视听取各种意见并参与讨论。

  2、教师播放鞋店员工制作皮鞋的一段录相请学生注意观察鞋子的制作流程。

  3、通过观察鞋子的制作过程,请学生进一步讨论,如何才能成功的制作出一双美丽而且有趣的鞋子(教师提醒学生注意鞋子的结构和制作程序,如鞋面与鞋底与装饰,并形成小组分工协作)。

  4、请各小组有疑问的请提出来在全班进行讨论,教师帮忙引导并讨论、总结。

  活动三:学生小组制作鞋子的活动:

  学生四人小组开始制作鞋子,教师巡视辅导。教师在辅导中注意以下几件事:

  1、不同的材料制作出不同样式造型的鞋子,如用橡皮泥、布等。

  2、装饰时的制作应细致,教师也可在黑板上提供一些小图案让学生参考资料。

  3、鞋底可用自己的脚来做样式并略扩大一点,如果材料不够可以按比例来进行缩放。

  活动四:学生作品的交流展示。

  1、各小组进行交流并互相点评、帮助,最后选出自己喜欢的作品。

  2、全班学生分小组对自己的作品自评并展示。

  3、教师在学生的自评活动中注意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参考意见。

  教师为本节课的学生活动进行总结。(学生在课后注意班级卫生的整理)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10

  教学目的:

  通过观察船的特征,了解船的作用、构造,能自己设计并用废旧材料做一艘小船模型。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设计制作的过程中注意如何合理、安全地使用材料和工具,懂得废物利用。设计有创意、美观的船模型。

  教学用具

  电脑、一艘自制船模型、剪刀、小刀、胶水、彩色纸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引出小船,先让学生自己介绍平时看见的'船,和坐船时都有哪些印象。

  教师:总结刚才学生所讲,播放幻灯片边看边介绍(传统的木船、帆船、游艇、油轮、独木舟、龙舟。)

  二、揭示课题《让我们荡起双桨》手工制作课。

  今天,老师来教大家动手制作一个小船的模型。刚才我们都看见那一幅幅美丽的图片,那就让我们亲手去做一做。

  先来欣赏课本中一些小学生制作的模型,观察造型和使用的材料(引导学生懂得废物利用),简单分析制作方法(由学生自己说)。

  教师出示一艘自制的船模型,简单介绍它制作的材料和步骤!

  三、动手制作。

  分小组合作,分工合作方式,同学之间互助一起设计制作属于自己小组的船模型。

  制作过程注意事项:(小黑板出示)

  1、先构思设计一艘你们要制作的船模型,这艘船需要哪些材料?(学生说)

  2、动手做时注意剪刀、小刀等锋利工具的使用,避免误伤他人与自己。

  3、合理分工,很重要。这样才能又快又好完成制作。

  师:各小组巡视,并指导制作。

  四、交流展示。

  经过15分钟左右的时间,看看哪个小组先做好。做好后,分别让九个小组,小组组长上台介绍:制作过程、材料使用、如何分工。

  五、学生自评

  评选小组作品活动:最具创意奖、最具美观奖。(奖品:一颗大红星)

  六、课后拓展。

  看,平时在我们眼中是废品,可今天却在我们的手中有了它的利用价值,制作船的模型。

  只要我们懂得合理的利用,同样可以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今后我们大家要有保护环境意识,懂得再利用。为我们居住的美丽家乡献出一份力量!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11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流畅的线条勾画出物体轮廓特征。

  2、能抓住物体外轮廓线与内部结构线的大致关系,具体细致地描画物体。

  3、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能以线条绘画的形式记录对事物的真实感受。

  教学重点:

  抓住事物的特点加以表现,用线条概括勾画出事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学会用线条的变化来加工图形,并对画面进行适当的装饰和美化。

  设计理念:

  本课凭借象形文字的图形趣味性及线条在文字与图形之间的关联性,让学生用简洁的线条表达和概括事物特征,提升学生艺术感受力与创造性,发挥和体验造型语言魅力。

  课前准备:

  范品、铅笔、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情景创设

  小区两户人家分别掉了东西,奇怪的是掉的东西都留有这样的影像,相同的轮廓,它们究竟是什么?

  2、学生观看课件图片,参与讨论,回答。

  3、老师解密,呈现两幅图:

  一幅图是饭碗上摆放一双筷子;一幅图为一团毛线上插着毛线针。

  4、揭示课题:线描外形。

  二、游戏活动 认识轮廓

  1、老师提问:这两样物品虽然不同,可是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

  总结什么是外轮廓:又叫外部线条,指群体或景物的外边缘线,每个物体的外形轮廓都不同。

  图片欣赏:物体的外轮廓。

  游戏《连连看》

  ① 知道物体的外轮廓并找到该物品。

  ② 看着实物找出物品的外轮廓。

  2、拓展:其中一张是物体的各个面的外形。

  只要你仔细看,不断转动实物就会发现,即使是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看,也会出现不同的外轮廓。(图片展示)

  三、尝试作业 讨论交流

  1、我们成功地认识了物体的外轮廓,怎样运用线条庙会下来呢?

  2、利用课件以及老师示范轮廓用线条描绘外形的.过程,强调仔细观察物体,眼睛盯着物体看,不用担心画得好不好。

  1、小训练:请你双眼盯着被咬了的苹果看,跟着感觉走,把你看到的外轮廓画下来。

  2、分析学生作业。

  说说你画时的感觉,发现了什么?遇到什么难题?该怎么解决?

  3、师生共同总结。

  仔细观察即兴作业,尽管现在画得不好,只要你大胆描绘,熟能生巧。

  四、添加完整

  1、看着这些有趣的外形,好似你只给它留上了一个背影,现在我们就利用线条来添加结构

  板书:描绘外形——添加结构线。

  2、欣赏学生范画,总结画法。

  五、自主表现

  1、提出作业要求:选择一组物品,你的眼睛一直盯住物体,仔细观察,手握铅笔,尝试画出这组物体的大致轮廓。

  2、学生大胆表现,教师注意随时调整、指导、

  六、评价交流与拓展

  1、展示学生作业。

  2、请你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12

  教学目标:

  1、设计制作一个有趣、美观而又实用的课程表。

  2、通过亲手制作课程表,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美术的形式让学生制作课程表

  教学准备:

  彩笔工具范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课程表

  师:谁知道这是什么?是做什么用的?

  二、探究新知

  1、学生交流介绍课程表

  特点、作用、内容

  2、欣赏课程表

  3、课程表的形式:平面、立体

  4、课程表的制作

  画课程表内容

  对表四周进行装饰

  5、平面课程表的制作方法

  设计(留出课程表内容的位置)

  绘画(粘贴)

  三、学生表现

  1、指出绘制应美观,可进行综合制作

  2、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创新

  四、作品展示

  让制作有创意的学生将作品在全班进行展示,教师给予表扬,并提出新的希望。

  五、小结

  对本节课情况进行小结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13

  教学重点:

  1、学会唱《童年的小竹笛》这首歌曲;

  2、通过音乐的欣赏、学习,让学生进行艺术构思与创作(绘画、表演、制作等)

  教学难点:

  通过音乐的欣赏、学习,唤起学生对儿时的回忆,进行创作,以反映儿时的稚爱、童真。

  教学目标: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出发,通过童谣歌曲的学习,为学生能够和体会歌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提高对语言节奏的感受能力,学生尝试运用多种手段表达自己的和情感,积累合作、交流、反思、创作、分享等方面的体验。

  教学准备:

  1、歌曲《童年的小竹笛》、的'光盘或录音带。

  2、不同风格、内容的童谣及录像、录音、光盘等资料。

  3、绘画、折纸材料及节奏乐器等。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生共同说一说各自耳熟能详的童谣,边说边表演,并说说个人的理解等,引导学生的兴趣。

  2、例如,《小老鼠》: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咪咪咪……猫来了,咕噜咕噜滚下来。

  3、《笑一笑》: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两只黄狗会抬轿。

  4、《不倒翁》:说你呆你真呆,胡子一大把,样子象小孩。说你呆你不呆,把你一推你歪。要你躺下去,你又站起来。

  5、《鞋子和茄子》:一个孩子,拿双鞋子,看见茄子,放下鞋子,去拾茄子,忘了鞋子。

  6、《手指歌》:伸开手,数指头,大牛不吃草,二牛不吃料,三牛不拉车,四牛不上套,剩下五牛要不要?要!

  二、学唱歌曲:《童年的小竹笛》。

  1、引导学生反复听、轻声哼唱、拍手唱、配合律动唱。

  2、充分体验歌曲的情绪和旋律等,待音律、歌词、节奏

  3、准确后可加进行打击乐集体演唱,并录音来反思。

  三、进行绘画、制作

  1、听赏歌曲《小牧童》、《童年的小摇车》和电子琴曲《童谣》,欣赏国画《牧童》,观看美术片《牧童》,引导学生听赏,观察歌与画中的情景寓意及表达的情绪等。

  2、启发学生给唐诗《咏鹅》或童谣《九九歌》配画,如引导学生描述情景,分析鹅和黄牛的线条、形状、神态等进行绘画和简单描述。

  3、补充:让学生欣赏一幅跳皮筋的活动场面的绘画,请学生看图编童谣或给童谣配画。使学生体会运用不同艺术形式创作、游戏及生活的快乐。

  四、学生练习、创作,教师巡回辅导

  1、让学生选择一首童谣进行配画(古诗亦可)。

  2、对儿时场面的回忆、重塑,进行绘画创作。

  3、用手工制作表现形式让学生进行创作。

  4、用舞蹈、歌曲、童谣表现儿时的快乐、纯真。

  五、教学:

  1、在歌唱、绘画、表演、创作活动的过程中相互交流。

  2、将自己喜欢的童谣、创作的童谣,绘画作品等存入挡案夹。

  六、教学思路拓展:

  1、欣赏表现童谣的舞蹈、结合律动展开教学。

  2、通过自制乐器,更加了解乐器的性能和用法。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14

  教学目标:

  1、了解万花筒的图案是对称的,并能描述它的对称方式。

  2、用绘画,剪纸,拼贴等方式表现类似于万花筒的图案。

  3、试着按自己的设计来表现色彩。

  教学重难点:

  1、能否表现对称的图案。

  2、能否用“先设计一个花样再复制”的思路来设计对称的图案。

  3、能否表现记忆中的.色彩的感觉。

  课前准备:

  一些有万花筒图案的图片,中心对称的图案。示范用的彩色纸,剪刀,绘画笔。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让学生看看万花筒然后讨论:万花筒里的“花”有什么特点?

  2、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的花样是如何对称的。

  3、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中最亮的那个六角形图案,它是由六个三角形组成的。

  4、其中有一个三角形的花样是真实的。其余五个都是镜子反射出来的,它们都是相同的并且围绕一个中心点对称。

  二、发展阶段

  1、我们要创作一个:“真实的”三角形花样,可以剪,可以画;再制作其余五个“镜子里的”花样,组成要做的图案。

  2、然后思考用什么方法使图案对称。(将纸叠在一起剪,用印的方法来画)

  3、色彩也是考虑的一个方面,可以让学生再一次观察万花筒,将其中认为最漂亮的一个色彩组合记住。并且将它表现出来。

  三、收拾与整理

  学生应该已经习惯将剪下的纸屑放在纸篓中。那么结束时只要再检查一下周围是否有纸屑就可以了

  四、课后拓展

  在万花筒中最亮的那个六边形图案的外面,海鸥无数个三角形花样,所以我们才叫它万花筒。不同的学生看“万花筒”,得到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建议学生试着用多种外形来概括万花筒图案的形状,表现它的缤纷。试着做一个万花筒。

  (第2课时)

  一、复习就知识

  二、学习用绘画的方式表现“万花筒”的美丽图案

  四、学生练习

  学生做作业,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及时辅导、纠正。

  五、小结

  学生展示作品,师生一起评说各幅作品设计巧妙的地方。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15

  教学目标:

  1、了解鄱阳湖的地理位置、生态特征以及社会文化状态等相关信息。能运用绘画或制作的方式表现鄱阳湖渔民捕鱼时的欢乐场景。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意识。

  3、能创造性地使用各种媒材来进行制作,提高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

  绘画中如何传达人物的心情以及如何让画面搭配得更完善。

  教学难点:

  创造性地使用各种媒材来进行制作。

  教学用具:

  水彩笔、废旧纸杯及废旧材料、双面胶、多媒体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观察法、启发法、示范法

  教学流程:

  一、提问导课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养育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孕育了中华五千年的璀璨文化。你们知道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是在哪吗?

  二、新课

  对了,就在我们江西的.鄱阳湖。鄱阳湖水域辽阔,鱼类品种繁多,湖畔土地肥沃,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你们想到那里去看看吗?

  1、看课件

  播放影像资料让学生认识鄱阳湖。观赏渔民满载而归的情景,体会渔民的愉悦心情。

  2、念儿歌你能编首儿歌描绘这里的景色吗?鄱阳湖水闪银光,渔民摇船捕鱼忙。撒下一网又一网,鲜活的鱼儿装满仓。

  3、欣赏优秀范画。线描作品:《鱼儿肥》水粉画作品:《打渔归来》。作品中画了哪些东西?说一说,这两幅画好在哪里?你喜欢哪一幅作品,为什么?

  4、画一画大胆发挥想象力,画一幅“鄱阳湖美景”。

  评一评看谁的画面“最具创意”?

  你们看老师能做出什么?师用剪刀剪出一个小螃蟹,提问:老师是怎么剪出来的?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吧!

  1、看书中的示意图。

  1)在纸杯上画

  2)把画好的剪下来。想一想,用纸杯还可以做什么?鱼。

  2、大家来合作。

  老师这有一幅大的“鄱阳湖美景”,请同学们把你们制作的鱼、蟹贴上来,好吗?学生制作,师巡视指导。

  作品评价。学生自评。你觉得哪只鱼蟹最好看,说一说为什么?

  三、小结:我们为家乡富饶的鄱阳湖感到骄傲。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1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真正了解健康的意义,知道健康的含义以及应注意的方面。运用以前学习过的美术知识进行综合性活动。

  2、鼓励大家积极参与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激发学生关注健康的、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使身体素质得到提高。

  3、通过此项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公众传播意识,良好的社会实践能力,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制作健康卡、记健康日记、制作海报宣传。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动脑筋做出有创意的作品。

  教学用具:

  铅笔、记号笔、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你们会唱《健康歌》吗?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动一动好吗?

  二、 新课

  “健康”是现代人最重要的财富。健康每一天从小事做起。你能说一说哪些是健康的习惯吗?学生小组讨论:不挑食,爱吃蔬菜,早晚刷牙都是好习惯。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坏处。我们今天就来制作一些漂亮的健康卡来时刻提醒我们和家人来关注健康。

  1、学做健康提示卡

  1)欣赏各种形式的健康提示卡

  2) 探索学习书中的立体卡的制作步骤和方法。

  3)自己设计一张新颖的.健康提示卡,材料选择要丰富、色彩要醒目跳跃,提示语要简洁。

  2、 画健康日记日记画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让大家轮流去做记录,通过图文形式交流健康的生活方式。

  3、小组合作做海报海报有大标题、生动的插图、和健康提示语。

  4、制作宣传服饰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一些有趣的道具

  5、实践活动我们可以在校园或社区开展健康宣传。小组成员合理分工。

  三、小结

  健康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只有健康的身体才会有美好的将来,才能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请大家行动起来,健康每一天吧!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17

  教学目标:

  1、了解井的文化背景、基本结构及主要特征。

  2、能选择不同的材料,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设计制作。

  3、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点:

  如何通过所有的材料进行造井

  教学准备:

  图片、泥、卡纸、木棒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江西有一口井吗?那可不是一般的井,是当年红军经过时,老百姓非常困难,毛主席带领红军挖的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了解并动手把它画下来,或是动手制作,好吗?

  二、新课

  1、播放一段当年红军长征的视频

  通过视频再现当年红军的情形,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展示图片

  通过图片,让学生对井有所认识,了解那个时代主要取水方式以及井的基本原理、结构、特征。

  3、引导学生创作

  学生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开始造井

  学生画井

  三、交流展示作品

  四、课后拓展

  同学们你们今天学习造井,你们以后有机会去看看井……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18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

  1、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2、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一些有明显透视效果的图片、课件。

  学生:剪刀、胶水、彩色纸、绘画工具。

  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一:

  课件展示小朋友站上课队、气球升空、兵马俑、林间小路等有明显透视效果的图片、影视资料。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说一说什么在前,什么在后。这些图片中的景象都有些什么共同的规律?(近大远小)可别小瞧前前后后,其中还有不少的奥秘,来,让我们一起去发现!

  启发学生回忆自己以前看没看到过类似的现象,并举例说明。

  教师举例:

  1、同样是一位学生,我们站在教学楼上看她,在近处看就比较大而清晰,如果她在操场上我们再看她,就小而且模糊不清楚了。

  2、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3、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活动二:

  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表现前后关系的?

  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的.前后关系?找一找语文、数学等课本、课外读物的插图上是如何表现景物的前后关系的,有哪些画法值得我们学习?

  教师在黑板上画学生们站队做操的场面,请两位同学上来分别同学的队伍,并请大家讨论、分析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先画前面的)

  活动三:

  小组讨论,选定一个主题,以绘画形式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

  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评价与总结:

  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布置下节课带剪贴工具。

  教学反思:

  还没等我把要求讲完,就有的同学开始绘画了,他把前大后小、近大远小的规律弄混了,画出了在一个平行线上大小的排列的画面了,经过我拿其他同学作品的对比,使他明白前后的空间感和左右的排列感是不一样的,他表示以后一定认真听完老师的讲解后在动手作业。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10-31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15篇07-02

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通用16篇)09-09

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设计优秀02-28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02-07

湘版美术三年级上册教案(通用17篇)04-25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11-04

四年级美术上册教案11-07

一年级上册美术教案12-22

小学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