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

时间:2022-06-06 17:42:14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通用15篇)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人类正着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加深对有关环境问题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课前准备:

  配合教学用的录像、照片及其他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除了垃圾和水污染之外,人类还面临着其他一些环境问题。目前,我们面临着哪些环境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

  二、关于大气污染:

  1、说一说当地的空气质量状况,简要说说原因。

  2、阅读教科书中有关大气污染状况和原因的内容,请学生谈一谈感想。

  3、讨论,哪些做法污染大气?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教师介绍一些空气质量好的旅游、名胜地,简要说明那里为什么空气质量好。介绍几个著名的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并分析其原因。

  4、说一说,我自己能做些什么?

  关于白色污染:

  1、出示一些白色污染严重地区的.图片,讨论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2、阅读教科书中有关白色污染的内容,谈一谈感想。

  3、讨论,我们平时的行为在加剧白色污染吗?我们以后应该怎么做?

  4、人们想出了什么应对措施?比较、认识可降解塑料。教师介绍可降解塑料的制造原理和使用效果。

  三、关于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1、欣赏教科书插图中的珍稀动植物。你认识他们吗?请学生介绍他熟悉的珍稀动植物教师给予补充说明。

  2、他们为什么稀少?阅读教科书,了解人类活动对这些动植物生存的影响。

  3、人类现在采取了什么措施?教师介绍我国几个自然保护区的情况。

  4、讨论,人类的活动对环境起着怎样的影响?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正反两方面影响。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利用健康测试等活动,认识什么是健康,确定研究影响健康因素的主题。

  2、对自己和周围的同学健康状况进行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什么是健康。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

  教学准备:

  人体健康测试记录表。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教师提问:什么是健康?

  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完善学生的理解。

  板书课题:《我给健康下“定义”》

  二、探究学习。

  1、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五幅图。

  说一说:他们的行为健康吗?

  师生交流评议。

  2、人体健康测试。

  学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的21世纪人体健康标准,测试自己和好朋友的健康状况。并将测试情况记录在测试记录表上。

  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讨论。

  分析:从测试结果中发现了什么?能分析其中的`原因吗?

  学生代表交流汇报,师生评议总结。

  三、拓展活动。

  学生小组合作确定研究主题。(教师加以引导,学生自主确定主题)。

  第二课时

  一、争议中引入,讨论中明确。

  健康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的理解可能更会引起争议。基于此,教材不仅设计了几种对健康的不同见解,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形成对健康的认识。然后,教材又出示了几幅不同内容的画面,包括正面的合理饮食、注意锻炼、认真读书等健康行为,也包括情绪暴躁摔书本、善于挑剔打架等不健康的心理方面内容,旨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健康不仅仅只是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状态、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内容。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从而完善对健康定义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

  二、活动中分析。

  在学生达成对健康概念的定义后,教材编排了人体健康测试活动。测试的标准选自21世纪人体健康标准,意在使学生对健康做进一步的了解。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先结合标准分组测试或给自己打分,然后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教学中应注意,学生测试的结果会出现很大的不同,因此对于原因的分析也会有所区别,特别是标准中的第一条和第二条、第四条可能不被学生所接受,因为在他们的头脑里,可能认为这几点并不是健康所包含的范围。

  三、活动后确定研究主题。

  人体健康测试活动后,教材刻意编排了确定研究影响健康因素的主题活动。教材中提示了几种研究的方向:即心脏、大脑、心理、青春期发育等内容,以引领学生研究的走向。教学中,教师应提示学生可以研究这几方面的内容之一,也可做某一方面的专项研究,力求完成知识训练点的内容。例如可引导学生在研究心脏方面内容时,专项研究心脏的作用或心脏跳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等。但应注意,教师切不可限定学生研究的主题内容,以免限制学生学习自主性。

  【教学后记】

  待学生确定研究主题后,教师应立即将学生进行分组、编排,并布置以组为单位课下进行方案设计(也可下一课时课上进行),进而做好研究的衔接工作。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搜集和整理资料,能预测结果并进行验证。

  2、会动手制作、改进并演奏简单乐器。

  3、知道有关声音的基础知识。

  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

  录像(交响乐合奏、自制乐器演奏)、橡皮筋、吸管、树叶、尼龙线、金属管、金属片、玻璃杯、易拉罐、剪刀、胶水、细线、直尺、队鼓、锣、钗、三角铃、口琴、塑料泡沫颗粒。

  教学重点:

  知道有关声音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会动手制作、改进并演奏简单乐器。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主题。

  1、(播放视频课件)利用多媒体再现优美的合奏场景和旋律,帮助学生感知乐器的类型及其不同的音效,激发学习兴趣,揭示“大家动手做乐器”的单元教学主题。

  2、羡慕这些演奏者吗?我们也用自制的乐器来办个音乐会,好不好?

  教师板书课题。

  二、确定目标。

  1、师生交流。

  你都知道哪些乐器呢?

  学生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给这些乐器分类。(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

  2、拓展视野。

  教师此时向他们提供一些自制乐器的品种,供他们参考、选用,从而确定制作目标。同学们可以模仿已有的乐器,也可以自己发明一种乐器。

  教师展示自制乐器的图片。(图片展示:吸管风琴、铁管编钟、土琵琶、柳笛等。)

  3、确定目标。

  同学们中间有会演奏乐器的吗?

  本单元,我们将自制一种简单的乐器,并用它来演奏一首乐曲。请大家讨论,准备做哪一种乐器呢?

  小组讨论,将确定的乐器名称写在“科学资料本”上。

  请各组汇报自己的乐器名称。

  三、可行性分析

  1、制作乐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具备很多条件,否则,是不会成功的。想一想,我们到底需要哪些条件?写在“科学资料本”上。

  小组讨论后认为,制作“可乐音乐罐”这件乐器,需要这些条件(教师帮助归类、板书):

  ①样版:别人做过这种乐器没有?我们可以参考的品种有哪些?

  ②工具和材料:铝易拉罐、吸管、直尺、小刀、剪刀、胶布

  ③知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怎样调整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④技术:会在易拉罐上挖孔

  ⑤经济:买七个易拉罐饮料

  还有一个方面,也决定了制作的成功与失败——小组怎样合作才能成功?

  想一想,制作自己的乐器,我们已经具备了哪些条件?需要解决的困难有哪些?

  如果有些困难是无法解决的,那恐怕得重新确定制作目标了。预测一下,制作过程中存在着不可解决的困难吗?

  下一节课我们首先解决同学们普遍存在的知识上的疑惑,希望大家课后也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制订计划

  1、设计说明

  指导学生以“路线图”的形式描述小组行动步骤,绘制乐器结构图、确定制作工具与材料,明确组员的责任分工。教师在各组计划的基础上拟定班级行动步骤。

  二、模拟课堂

  1.画小组路线图

  师:在动手制作之前,我们要做哪些事?请用“路线图”的形式把小组的工作步骤画出来。(如果同学们没有接触过“路线图”,则教师要呈现下图,供学生参考借鉴)

  “可乐音乐罐”制作小组行动路线图

  (为便于相互观摩、评价,要求学生将路线图用彩笔画在两开左右的大白纸上。)

  生:(讨论、绘图,然后集中展示各组的路线图。)

  2.画班级路线图

  师:请同学们归纳一下,各组有哪些相同的步骤?

  生:都想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还有怎样调整乐器的音调。

  生:都需要进行小组成员分工。

  师:有些步骤是共性的,如解决这几个知识点的疑惑;有的步骤是具有个性的,各组之间不一样,如组员的分工、准备的工具与材料等。对于共性的步骤,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全班一起来解决;个性的步骤,由各组分头行动。(教师一边讲述,一边板书下图)

  全班行动路线图

  3.绘制乐器结构图

  师:请同学们将准备制作的乐器画出结构图,要在图上标明所需要工具、材料及数量。(教师在银幕上呈现一幅乐器结构的样版图)

  (学生合作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在制定研究方案的基础上,搜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

  2、利用自己擅长的形式解释本组研究内容的过程和结果。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让学生共同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

  在制定研究方案的基础上,搜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

  教学难点:

  利用自己擅长的形式解释本组研究内容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实验记录表、手表、跳绳、神经系统课件、血液循环系统课件。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健康,那怎样才能做到健康生活呢?就让我们一起《登上健康快车》。

  二、探究活动。

  1、计划于组织。

  (1)学生完成“脉搏频率与各种运动的关系”实验,并填写好实验记录表。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制定“情绪与脉搏快慢的关系实验设计”研究方案。

  (3)学生自读“小资料”,了解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教师加以讲解引导。

  2、事实与证据。

  (1)学生搜集证据,对“情绪与脉搏快慢的关系”的实验加以研究。

  (2)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对研究情况进行交流。

  (3)学生自读“资料卡”,了解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三、总结。

  第二课时

  一、计划与组织阶段。

  教材在此环节提供了“健康从‘心’开始研究小组”、“捍卫‘人体司令部’研究小组”、“探究‘心理奥秘’研究小组”、“‘青春期知识知多少’研究小组”四个小组的研究情况。着重提供了“健康从‘心’开始研究小组”的样张,特别注重数据的积累。教学中,教师不要限制学生研究内容,即使同样在“心”小组的研究,学生研究内容也可能不尽相同,有的想研究心脏的作用,有的想研究心脏的保健,有的想研究心脏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等。教师应鼓励学生,既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制定研究方案,又可以在研究中分头进行,以便搜集证据时相互补充完善。同样,“青春期知识知多少”的'研究也会因学生兴趣的不同而出现具体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制定的不同。

  二、事实与证据阶段。

  教材在此环节重点介绍“青春期知识知多少”研究小组的样张,侧重学生搜集到的各种数据,并采用统计表、折线图、资料图卡等多种表达形式进行分析和表达。同时,考虑到学生在本小组内容的探究中也会发现其他小组研究的内容,因而教材也设计了小组之间相互补充数据、相互合作解疑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研究方式、方法寻找证据,并及时交流方案。

  【教学后记】

  事实与证据的探究阶段,不拘于时间和场所的限制,教师可采取课上与课下,分散追踪与适时集中短暂交流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提醒学生及时修改方案,注重对数据资料的分析与整理,找到相应的表达形式,以便进行全班范围的交流与汇报。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区分声音的大小与高低。

  2、能找到改变乐器发声的响度与音高的方法。

  3、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于合作的科学研究态度。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于合作的科学研究态度。

  教学难点:

  能找到改变乐器发声的响度与音高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适合制作乐器的材料。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学生说一说自己准备制作什么乐器,激发学生制作的欲望和兴趣。

  二、动手制作。

  1、选择材料。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自己的设计选择合适的.制作材料。

  教师巡视指导。

  2、动手实验。

  学生小组实验各种不同材料发声的大小、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代表汇报交流,师生评议。

  3、制作乐器。

  小组合作制作乐器。(教师强调在使用小刀、剪子时要注意安全)

  4、改进乐器。

  学生小组演奏乐器,发现不足,合作研究加以改进。

  三、总结。

  各组派代表汇报自己的制作成果。

  第二课时

  一、检查同学们的准备情况

  ◆模拟课堂

  师:同学们的工具和材料都带来了吗?

  (如果有没带齐的情况,则在批评之后,安排他们:

  1.向其他小组借同类材料;

  2.教师帮助他们在实验室里寻找替代材料;

  3.临时更换可制作的乐器。)

  二、提出制作要求

  ◆模拟课堂

  师:制作过程中同学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团结合作,井然有序;

  2.专心致志,不要大声吵闹;

  3.讲究卫生,不乱扔垃圾;

  4.注意安全,有紧急情况马上汇报。

  5.节约时间。

  三、同学们分组制作乐器

  ◆模拟课堂

  教师巡回指导,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技术上的帮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限,一些数据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避免他们走太多的弯路。如:

  四、调试乐器

  ◆模拟课堂

  师:如果有提前做完的,就尝试演奏并调试自制的乐器,使它能真正奏出一首简单的乐曲。

  如果一节课还没有做完,下课后或放学后,接着把它完成。

  下节课我们将举办自制乐器演奏会,请同学们做好准备。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道组成太阳系的星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2.会收集资料,能对数据进行处理,从而认识了解太阳系。

  3.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

  第一课时

  一、认识太阳系中围绕太阳转动的行星情况。

  1.提问:哪位同学知道,太阳周围除了地球和月球之外,还有什么天体?

  2.学生讨论并自由回答。

  3.谈话:看来同学们对太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太阳周围除了地球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天体围着它转动,这些天体都像地球一样,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我们才能看到它们。这些天体包括“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太阳系行星成员的特点,下面就让我们阅读教材第40页列举的有关太阳系八行星的数据资料。

  4.学生阅读资料并讨论各自的发现。

  二、整理太阳系行星数据资料。

  1.谈话:结合刚才阅读的数据资料和你讨论过程中自己的发现,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顺序是怎样的?计算其他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大约是水星与太阳距离的多少倍,把你们思考、计算、整理的结果记录在课本第41页的表格中。

  2.学生整理数据资料,填写相应表格内容。

  3.汇报整理数据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提问:

  (1)你能按距离太阳的近远顺序说一说围绕太阳转动的八大行星的名称吗?

  (2)你有什么好办法将它们记住?(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一记,然后我们来比一比谁的记忆力最棒。

  (3)填写教材第40页上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名称。

  (4)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九大行星的`知识,愿意与老师、同学交流一下吗?

  4.提问:八颗行星中,体积最大的是哪一颗?体积最小的是哪一颗?

  5.学生汇报,教师给予积极的肯定或鼓励。

  6.谈话:按体积从大到小给八颗行星排个顺序,并把这个顺序记录在教材第41页的表格中。

  7.学生填写八颗行星大小排列顺序后组织同学举行简要汇报,教师小结排序结果,统一大家认识。

  8.提问:同学们,上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除了课堂上学到的这些知识,你还有哪些问题?还想知道些什么?

  9.学生自由提问。

  10.谈话:同学们的问题还真不少,现在我们把这些问题归归类,看看有哪些是同一类型的问题。

  11.教师指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从

  “矮行星知识”、“太阳系小天体知识”“太阳系天体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类,并积极肯定学生科学的问题分类方法。

  12.谈话:希望同学们在课后从“矮行星知识”、“太阳系小天体知识”“太阳系天体之间的关系”这些方面收集资料,为我们下节课编辑太阳系小报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了解太阳系小天体和矮行星的相关信息。

  1.谈话:经过上节课课后同学们的资料收集,现在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除了行星以外的有关太阳系其他天体的信息吗?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简要板书进行梳理,同时给予发言同学以正面的积极肯定。如果学生的发言中已经涉及到有关“太阳系小天体”——彗星的介绍,教师可以强调教材中也有类似的讲述;如果学生没有提到,教师还有必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2页有关彗星的内容。

  3.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吗?

  4.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太阳系的组成,教师适时地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评议,以完善并巩固同学对太阳系组成的认识。

  5.组织同学自行阅读教材第42页有关冥王星的小资料。

  6.谈话:通过冥王星由大行星到排除行星行列之外过程的了解,你如何看待科学认识的发展和人们对于错误认识改正的态度?

  7.学生在班级内展开汇报交流,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相互间就各自观点展开讨论。如果学生有思考或表达的障碍,教师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引导或总结。无论是学生自行探讨还是教师引导,在这里活动目的只有一个:让同学们认识到科学研究的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同时认识到科学认识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

  二、整理太阳系的资料,设计制作以太阳系为主题的小报。

  1.提出制作以太阳系为主题的小报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制作这样的小报,可以选择怎样的专题?”

  2.学生个别汇报各自打算,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并视学生汇报的实际情况指导同学可以以“太阳系天体新信息”为专题,也可以以“人们探索太阳系天体历程”为专题,还可以以“人类探索太阳系求真求是的精神”为专题。

  3.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围绕自己选定的专题,我们应该收集或选择哪些资料和图片丰富我们的小报?为了让我们的小报特色更突出,在内容选取和形式编排上要注意什么?”

  4.学生小组讨论商量后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并相互提出意见或建议,以完善小报的制作前的设计工作。

  5.组织学生按照既定计划制作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

  6.根据学生主题小报制作完成情况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展示、介绍和评比。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电磁铁的特性作假设性的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会设计简单的实验记录表和试验报告。

  2、知道电磁铁在通电条件下有磁性,电磁铁也有两极,它的两极是可以改变的。

  3、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学会制作电磁铁的方法)、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4、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培养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态度。

  教学方法:

  1、本课通过课题直接引入新课,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

  2、教师在组织制作电磁铁这一教学环节上,往往采取教师教,学生做这种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本课教学时,教师可课前组装好电磁铁,课上实验完毕后,让学生自己拆开电磁铁,观察结构,再组装好。既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究电磁铁的特性,又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制作能力、探究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也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收集的用电磁铁做成的物品,交流收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及感受、体会、从而导入新课。

  教学重点:

  知道电磁铁的磁性。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出示课前收集的各种用电磁铁做成的物品(板书通电的线圈)

  2.提问:

  他们是怎样工作的`?(引导学生说出电磁铁是否有磁性和两极)

  二、猜想假设

  学生质疑。猜想原理

  三、制定方案

  学生讨论并制定探究方案

  四、实施探究

  1.演示实验:

  (1)做个电磁铁,不接电源,用它接近大头针。

  (2)将电磁铁连接电源,再用它接近大头针。

  (3)将电磁铁电源切断,再用它接近大头针。

  2.谈话:

  刚才的实验你看到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3.讨论:

  这个装置有时有磁性,有时没有磁性。你认为这与什么有关系?

  4.谈话:

  你想亲自动手验证自己的想法吗?实验完毕后,请你拆开这个装置,看看它的结构是怎样的?还要把它组装好。

  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

  学生自己动手做个电磁铁,(分有铁芯和无铁芯两种情况)

  五、展示交流

  小组汇报结果

  (1)有铁芯的电磁铁磁力大。

  (2)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切断电流后没有磁性。(板书通电有磁性断电没磁性。

  六、拓展创新

  生活中利用电磁铁来工作的物品很多,找一找,说一说它们都有什么作用。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知道了电能产生磁,学会了制作电磁铁,了解了电磁铁的应用。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经历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收集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结论、把实验结论和同学们共享的科学探究过程,知道植物的向光性和植物根的向水性。

  2、在实验过程中能与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方案。

  3、能和小组同学一起,坚持实验观察,并做好记载。

  4、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

  5、在实验过程中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产生新的问题。

  6、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一人准备一株矮小的植物。

  2、小组准备:探究记录本;标签纸4张;纸盒四只;水壶一只;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植物角的植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变化?

  教学说明:通过谈话,唤起学生关于植物角植物变化而产生的问题的记忆,提出研究问题。

  学生可能根据上节课提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和阳光照射的方向有关;和长期只在花盆的一侧浇水有关;和土壤里肥料分布不均匀有关等。学生的猜想有的有一定的依据,有的则是无依据的。如果出现不合理的猜想,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辨析,排除不合理的猜想。

  2、提问:怎样才能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教学说明:学生可能会根据以往科学探究的经验,提出“做实验”。猜想只有通过实验才能验证,本环节旨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验证意识。

  二、设计实验

  1、谈话: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小组的猜想是什么?怎样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教学说明:小组内可能有不同的意见,教师要建议小组内相对集中地研究一个问题。

  2、小组讨论:各小组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实验中涉及的因素有哪些?你们控制的变量是什么?怎样控制变量?请各小组讨论后制定实验方案。

  教学说明:实验方案的制定,应该由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完成,相信学生经过三年的科学探究经历,能较好地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3、交流实验方案:你们小组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你们打算怎样进行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哪个小组给大家汇报一下?

  教学说明:一个小组的实验方案如何,能反映全班同学设计实验方案的`水平,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师生会发现一些实验设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有指向地指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

  4、全班共同分析:他们的方案设计的合理吗?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教学说明:在学生分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敏锐的眼光,及时发现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方案进行完善。

  5、完善实验方案:请各小组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

  教学说明:学生在分析样本后,会反思自己的实验方案,然后在小组内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

  三、组装实验材料

  1、准备实验材料:我们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我们需要哪些实验材料?

  教学说明:在准备实验材料之前,学生要根据实验方案,准备实验需要的材料。

  2、分组组装实验材料。请同学们根据实验方案组装实验材料。

  教学说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可能有一些实验材料没有写进实验方案中,也有可能一些材料多余了,有可能对实验方案进行再次修改。

  3、小组分工:怎样操作?怎样观察和记录?

  教学说明:组装好了,小组同学应该有一个分工:有记录员,有操作员,有观察员……小组内进行合理的分工,对实验的有序进行将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4、反思与评价:在组装实验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你认为本组同学表现如何?

  教学说明:在实验装置完成后,有必要对组装实验的过程进行反思。因为在这一过程中,是一个不断修正实验方案的过程,也是一个在经历中获得积极体验的过程。对小组同学、班级同学积极性的评价,对本组同学经验的反思,都会是一种深刻的探究体验。

  第二课时

  一、汇报交流

  提问: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验和观察,我们各小组都有哪些发现?

  教学说明:学生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把学生这些观察报告在全班进行交流,有助于学生了解其他小组实验的成果,也是师生共同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的需要。教师应引导向光性小组和向水性实验小组分别进行汇报交流。

  二、归纳分析

  1、讨论:各小组实验的情况有相同的地方吗?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发现分组实验实验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进一步发现,控制的变量和实验结果之间的关系。

  2、思考:这些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阳光控制组可以得出结论:植物生长向着有光的地方生长,这在科学实验中是证实;而水份控制组得出的结论是:植物生长方向和浇水的方向无关,这在科学实验中是证伪。

  3、提问:在实验中,我们还发现了什么问题?

  教学说明:在实验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是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的一般经历,这也应该成为小学生在科学探究实验中的过程。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是要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问题。

  4、小结:我们在实验中,发现植物生长过程中,不断地向有光的地方倾斜,科学家通过研究也发现了这个秘密,这叫做植物的向光性;植物生长的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无关。

  三、延伸拓展

  问题:植物生长的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无关,植物的根的生长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有关吗?怎样知道?

  教学说明:一个研究的结束,意味着一个新的研究的开始。此环节引导学生对新问题进行思考,意在为进行新的研究打下伏笔。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 篇9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重在研究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即是前两课的延伸与扩展又是后一课的铺垫,地位很重要。本科内容逐渐递进,从生物间广泛的“伙伴”关系和“竞争”关系入手,深入到具体的食物关系,引入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展现生物间复杂的食物关系,再由此启发学生思考食物关系的断裂将会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及人类在其中可能发挥的破坏作用,为下一课学习生态平衡做好准备。

  教学内容分两部分:一是研究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初步了解食物网。二是思考破坏自然界食物关系断裂将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科学已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的科学课探究学习。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接触《科学课》已有3年多的时间了,已形成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学生也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对自然界的动植物充满着好奇,喜欢多方位的观察与了解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在教学中老师如何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观察探究将受到很大的挑战。为此,我对本课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科学地探究思考起到有效地引导。而自然界中动植物间的食物链与食物网对于学生来收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各种食物链的资料。

  2、能够把食物链中的生物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能够分析生物间的食物关系。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食物链、什么是食物网。

  2、知道食物链的组成。知道食物链的营养来自于绿色植物并会书写食物链。

  3、认识食物链上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意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

  2、知道食物链被破坏的后果,能自觉地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了解生物之间错综复杂的食物关系。

  (二)教学难点:能够完整的找出、写出食物链。

  五、教学方法创新:

  (一)选择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

  本课宜采用由直观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的.教学方法。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

  通过图片、动画及影视等手段把各种动物之间食物关系演示出来,变得直观、具体、形象,学生易于理解。

  (三)媒体、网络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让学生人人动手画出几种动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演绎、归纳总结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运用问题驱动法,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发挥“整合”的作用。

  让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交流,使更多的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符合儿童身心、智力发展的有效活动。

  六、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师: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在同一个区域里往往生活着许多不同的生物,它们有的是相互合作的“伙伴”,像蜜蜂和花。有的是相互敌对的“竞争者”,像田鼠和猫头鹰。但是,到底是什么把这些不同种类的生物联系在一起的呢?

  【设计意图:导入采用了激发学生的提问法。并抛出了两个词“伙伴”“竞争者”,学生一听来了兴趣,接下来本课的新授内容做好引导】

  2.探究新授:

  (1)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动画,请同学们在看地过程中思考,在这个故事中有几种动物?这些动物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结果怎样?(课件播放)动画看完了,谁能回答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你能给这段故事用一个成语起个名字吗?螳螂以蝉作为自己的食物,黄雀以螳螂作为自己的食物,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板书:蝉螳螂黄雀)科学上,规定了用箭头来表示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箭头要指向吃者。(统一用“→”表示“谁被谁吃”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片,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那蝉又吃什么呢?(完善板书)这样我们的食物关系就完整了,就像这些动植物一样,自然界中的生物之间这样一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称为“食物链”。(板书:食物链)

  (3)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的食物链,像这样的例子你还能说出几个吗?看来同学们的生活经验不是很丰富,大家还需要多用心观察生活。

  【设计意图:教师设问,让学生分组进行研讨、交流,充分体现小组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4)这次,老师请来了3位生物朋友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浆果、田鼠、猫头鹰),咱们来看看他们分别是谁?请小组同学合作找到他们在食物链中的位置。(小组讨论1分钟、生汇报)

  【设计意图:教师设问,让学生分组进行研讨、交流,实践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方式,可以突破教学难点。】

  (5)我们来观察一下这几组食物链,它们有什么相同或者相似的地方?这几条食物链是从什么开始到什么结束的?学生讨论1-2分钟。

  (6)(食物链的源头都是植物,终点都是凶猛的食肉动物)在每条食物链里,植物充当什么角色,我们同学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科学家把像绿色植物这样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命名为生产者。(课件出示)那么凶猛的食肉动物呢?咱们也来给它起个名字!科学家把像动物这样以其他生物为食的生物叫做消费者。但是,植物的养料又从哪里来的呢?(生答:阳光、水分、空气等)除了大家介绍的这些无生命物质,老师还要给大家介绍一个在植物养料供给上的重要角色,它就是分解者。(媒体介绍什么是分解者)分解者不仅分解小动物的粪便,还分解一些动植物的残骸,把它们分解为植物可以吸收的养料。哪些生物可以充当分解者呢?同学们了解地真多,比如说:蘑菇、蚯蚓、细菌、屎壳郎等等它们都是分解者。但是,我们在食物链中并不能发现它们。因为他们无“捕食”行为,也没有“被捕食”行为,所以不写进食物链。

  【设计意图: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总结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定义】

  3.合作探究,理解新知

  (1)(课件出示图片)咱们大家一起来看一下,下面这些生物之中,哪些是生产者?(生答)哪些是消费者?(生答)哪些又是分解者?(生答)先请一名同学说说都有哪些植物?(1名同学发言)

  (2)在清楚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后,我们来个小竞赛,有信心获胜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种生物,(鹰、青草、蛇、鸟、牛、老鼠、谷物、兔、鹿、狐狸)请一名同学说说它们都是什么?请小组同学合作在记录单上画、写食物链。比一比,哪组画地多。

  汇报:很好,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吗?

  同学画出了这么多的食物链,老师课前也画好了,同学想看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新知,明确难点,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给学生营造亲自动手找出多条食物链的情景,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寻找”的过程中,把知识转化为方法,把方法转化为实践能力。】

  4.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观察这些连接在一起的食物链,你发现了什么?这些交叉的食物链构成了什么形状呢?科学家给它取个形象的名字,叫做食物网。特别注意一下老鼠和鸟,看看它们被吃了几次或者吃多少种食物?也就是说,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

  (2)说一说:万一其中的一种生物灭绝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维护生态平衡,下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

  (3)人类与大自然也通过食物链和更复杂的一些食物网而相互联系,如果,在这张图上我们再增加人,你还能找出一些包括人在内的食物链吗?这个研究任务就留给同学们课后去完成好吗?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

  铁片、锈铁、铁锈、电路、磁铁、锤子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生活实例图片:很多的铁制物品被锈掉了,影响了我们的使用,要控制铁锈就要了解铁锈。

  二、观察铁锈,和铁形成对比认识

  1、提出问题,明了探究任务:铁锈是从铁变来的,那么铁锈是铁么?生答。怎样证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呢?

  2、取出铁、锈铁、铁锈(刮下来的),仔细观察回答,如何支持我们的看法?

  3、引导思路:要看铁锈是否是铁,除了观察等外,我们还要看铁锈是否拥有铁所具有的特性来验证,寻找证据借鉴课本资料实验探讨填写35页表格。(指出:是对比实验,注意可变因素的唯一性,以及实验注意点)

  4、反馈交流探讨结果,展示填表。如何用你的发现说明你的看法的?

  5、小结:我们通过观察和敲击、导电、磁铁的吸引等实验得到的结果都说明铁

  锈不是铁,是铁产生的一种新物质,那么就是一种化学变化。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这是我们控制铁锈的.关键。

  三、探索铁锈形成成因

  1、教师提出问题: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也就是铁锈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大胆讨论猜测。

  3、制定研究计划。

  4、交流研究计划,相互质疑补充,(对研究命题作出指导,通过比较“铁为什么生锈?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与具体学生单一猜想问题作出比较,指导问题选择的可行性,人员分工等)

  四、总结:

  下周我们再上课的时候,相信同学们对铁锈形成的研究会有不小的收获,我们还可以获取避免生锈的方法。

  阅读43页相关资料——铁为什么会生锈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 篇11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与小组同学一起,参与设计房子,会计算房子的用料。

  2.能够与组内同学密切合作,建造房子。

  (二)科学知识:

  1.了解古代房子和现在房子的特点。

  2.知道设计在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建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造房子的艰辛和快乐。

  2.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

  二、教学重点:

  设计并建造房子

  三、教学准备:

  有关建造房子的材料、绳子、纸张、木棒、透明胶带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人们居住离不开房子,你知道房子有哪些不同的类型么?

  2.欣赏一些不同类型的房子,说说它们都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3.如果让你来建造一幢房子,你会建成什么样子。板书:造房子。

  (二)学习新课

  1.初步总结房子类型,看书上的图片,分析。

  思考问题:古代房子和现代的房子有什么不同?

  学生谈论,汇报

  2.探究造房子的原理

  (1)谈话:刚才我们比较出现代的房子在高度、功能等方面远远优于古代的房子,在建造的时候要考虑到哪些因素呢?

  (2)学生谈论,罗列,汇报

  (3)引导:根据已经学过的《折形状》和《搭支架》,怎样建造既省材料有牢固的房子,你们有些怎样的建议?

  3.造房子活动

  (1)我们造房子可以用的材料(提示:我们建造的'是房屋模型,所选材料的可行性)

  (2)分析材料

  怎样把可用的材料变得更结实(结合《折形状》所学的知识)

  怎样连接这种材料(结合《搭支架》所学的知识)

  (3)分析书上的图,你从图上能学到什么经验?

  学生讨论,汇报

  4.动手操作

  分小组自由搭建,教师巡视指导(提示:模型不宜过大)

  5.评比,总结。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作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知道人类的许多行为是破坏土壤的;知道垃圾等对土壤的危害。

  2、意识到土壤的重要,能够感激土壤;能够在自己的行动上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

  教学准备:

  1、有关土壤的资料,记录表格。

  2、收集自己进行土壤研究的所有资料和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土壤和我们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了解土壤为人们做了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土壤能为人们提供什么?

  (2)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分小组交流、讨论

  (3)把你知道的填写在书上。

  (4)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植物又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提供了食物。动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将

  它们的尸体还原成土壤中的养料,土壤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为生命提供着无尽的营养,正是有了土壤,才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2、讨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1)小组交流: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讨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1)小组交流:你认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4、讨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小结:我们小学生能做的就是搞好宣传工作。

  (4)指导学生自办土壤小报,搞好宣传工作。

  (三)拓展创新:

  引导学生写出或画出他们的建议,指导学生办好土壤小报。

  教学反思:

  学习本课后,学生感知土壤资源的缺乏,认识了保护土壤的意义,并提出了保护土壤的想法。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茎运输水分的作用;会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茎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研究成果。

  2.在探究过程中能大胆猜想,养成认真细致、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

  3.知道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2、会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茎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

  活动准备:

  1、提前剪取带叶的枝条,迅速放入滴过红墨水的水中,并在阳光下照射3~4小时,观察现象,做好观察记录。

  2、准备生长旺盛的盆栽植物、放大镜、刀片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

  探根吸收来的水分是怎样输送到植物各部分的?今天我们来学习12课、植物的茎。师随机板书带领学生观察校园中的植物。

  讨论:根吸收的水分怎样到达植物的叶、花、果实?叶制造的养料怎样到达植物体的其它部分供它们生长?

  你认为茎会有什么作用?茎的内部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如果茎确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那么水分和养料走的一条道路还是两条路?

  学生讨论,汇报结果。

  教师小结:根据以上讨论我们知道茎可能具有运输作用;茎的内部可能有两种管子,一种管子将根吸收的水分运送到植物体内的各个部分。另一种管子将叶制造养料运送到植物的.其他部分。

  二、验证我们的猜想

  谈话:如果自来水管断了,水就会流出来,那么切断植物的茎,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在这颗植物上选择一嫩枝,剪下。观察嫩枝的截面上有什么?

  讨论:嫩枝截面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用植物上面的一段茎推放在红水中,你观察到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会么叶子变红?

  讨论: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把浸泡过的茎、横切、纵切、观察。

  提问:在茎的横切面上看到了什么?在茎的纵切面上又看到什么?说明茎内有什么?茎有什么作用?

  小结:以上实验说明茎确实有运输水分的作用。在茎的内部确实有运输水分的管子。

  三、根据自己的研究,绘制出植物运输水分的示意图

  根据自己研究的成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制出植物运输水分的示意图。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可以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全班交流。

  自由活动:

  叶制造的养料是通过什么运输到植物体各个部分的?运输养料的细管子在什么部位?

  教师出示资料卡,引导学生认识筛管,使学生知道茎里还有一条运输养料的管子,它在导管的外面。

  教师小结并板书:在植物体内,茎担负运输作用。在茎内有两种管子。一种管子运输根吸收的水分,另一种管子运输的叶制造的养料。

  四、实践应用

  在两棵小树间拴铁丝晾衣服,日子久了,在捡钢丝的树皮上方会形成瘤状突起,这是怎么回事?(因为植物的营养是通过树皮自上而下运输的,如果破坏了树皮,叶子制造的养料向下运输的通道就被切断了,养料通不过去便积存在破坏的树皮处,形成瘤状物。)

  有的小朋友爱剥小树皮,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五、拓展活动

  用塑料袋罩住一株盆栽植物的茎叶,扎紧袋口,放在向阳处,过一段时间,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 篇14

  学习目标

  1.通过给小兔子喂食物,观察了解小兔子的食性。

  2.学习照顾、爱护小兔子。

  活动准备

  1.在饲养角饲养几只小兔子。各种食物的卡片,兔子卡片。小兔子喜欢吃什么的墙饰背景。

  活动过程

  形式:集体/小组

  1。创设情境:小兔子饿了,需要小朋友给小兔子准备食物。

  2。猜一猜:小兔子喜欢吃什么?选择相应的实物卡片贴在墙饰上“猜一猜小兔子喜欢吃什么”部分。

  3。带小朋友到食堂为小兔子找食物,喂养兔子,观察小兔子吃吗?并根据观察结果,将相应的食物卡片布置在墙饰上“小兔子喜欢吃”或“小兔子不喜欢吃”部分。

  4。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想每天带食物来喂小兔子,观察小兔子的食性,并做记录和相互交流。

  活动评价

  1.在教师的`支持引导下,能够持续喂养和观察小兔子。

  2.能够了解兔子的食性,并乐于与教师、小朋友交流自己的活动和发现。

  3活动建议:

  4.请家长注意引导、提醒、鼓励幼儿有礼貌地与人交往。

  5.将礼貌宝宝的图片张贴在图书区中,引导幼儿经常观察和讲述,以丰富幼儿的表达能力,养成礼貌行为。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 篇15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影子的产生和特点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和物体,影子随着光的改变而改变,等等,但是他们的这些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有必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实际地去观察、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遮挡物和屏;

  2、可以之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3、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4、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5、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6、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按教科书要求有目的、有步骤地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用线条和图形准确地进行记录。能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间的关系。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善于合作交流。

  【教学重难点】

  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实际地观察,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教学思路】

  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出相关概念,然后通过活动探究规律,最后用规律解释现象,同时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器材准备】

  每组一个手电筒(自带)一张4开的白卡纸、一块5厘米高的小木块,铅笔、尺子各一。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的`单元——光,我们学习第一课。板书课题“光和影”。

  二、探究影子的秘密

  1、影子产生的条件

  教师:同学们做过手影游戏吗?你们会做什么样的手影?今天我们也来做一做影子游戏,做这个游戏需要什么器材呢?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呢?

  (后两个问题一方面是提示观察的器材准备和方法,另一方面是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学生可能说需要光源、物体,忽略了需要“屏”,也不一定会说出物体要挡住光才能产生影子。这时教师不要急于纠正,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总结影子产生的条件)

  教师:各组准备好器材后可以开始实验了,还缺什么,可以到讲台上领取。实验成功的小组要准备汇报:看到手影了吗,怎样做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的,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准备材料,开始实验。教师巡视。

  大组汇报:通过汇报讨论,得出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挡光的物体、屏。

  教师:刚才同学们提到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我们平时看见过哪些发光的物体?其中哪些是自己发光的呢?大家把见到的发光物体写出来,然后在自己能发光的物体上做记号。

  小组活动。

  汇报、总结:像电灯那样自己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强调:不仅自己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影子的特点

  教师:在影子游戏这个活动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现吗?

  下面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大家能看懂教科书上三个活动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吗?

  活动一 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提示:光源位置的改变包括光线照射的角度和方向。角度可通过目测光线和水平桌面之间的夹角大致估计,方向用左、右、前、后描述。

  教师示范并演示实验和记录方法。

  活动二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提示:光屏和光源位置一定,只改变遮挡物离光源的距离。

  活动三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提示:当光源垂直照射在物体的上面时,要使物体离开桌面才能看到影子。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总结:

  (1)、光源的位置发生改变时,影子的方向和 长短都会发生改变。光源照射角度小时,影子就长;光源的角度大时,影子就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光源的方向相反的。

  (2)、当屏和光源位置一定时,遮挡物离光源越近,它挡住的范围越大,在屏上形成的影子就越大。

  (3)、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教师:像活动三中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比如街道上的交通标志。

  三、巩固运用

  教师:回顾一下我们今天学习了光的哪些知识?我们再做一次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1、改变光源的位置,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2、改变物体离光源的距离,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3、让光源照射自己的手的不同侧面,得到的影子有什么不同?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11-21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1-25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07-28

小学科学教案11-16

小学科学教案模板05-29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04-03

小学科学教案15篇02-06

小学科学教案(精选21篇)12-05

小学科学教案精选15篇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