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教案(精选12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如梦令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如梦令教案 1
教学目标:
理解诗人曲折抒发的惜春之情
感受李清照言浅意深、含蓄曲折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曲折抒发的惜春之情
教学难点:感受李清照言浅意深、含蓄曲折的语言风格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人称“千古第一才女”,创“易安体”的李清照记忆课下文学常识
2、介绍李清照的生平
南渡前多写悠闲生活,韵调优美
南渡后多怀乡忆旧,情调忧伤
二、理解意涵
1、朗读这首词,说说这首词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场景、对白?
人物:主仆两人
场景:春雨后的屋中
对白:“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结合杜甫《三绝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联系下文,说说李清照昨夜纵酒的缘由可能是什么?
不忍见花被吹落
3、李清照醒后第一件事是什么?
了解经历风雨后,庭院之中的海棠情况如何
4、既然如此关切,念念不忘,李清照为什么不自己去看海棠究竟如何了?“试”体现出她怎样的心理?
很关切,又不敢于、忍心面对
5、从“却道”的“却”字,你能品读出诗人怎样的心绪?
她心中早已知晓海棠花的境况
对侍女粗心的不悦
6、“知否,知否?”怎样朗读才符合诗人当时真实的情感?
对侍女的粗心的`嗔怪
自己的心境无人理解的无奈
7、“绿肥红瘦”写出了什么?诗人的用字有什么高妙之处?
写出海棠花经历一夜风雨后可能的景象。仅仅四字就形象可感。
用拟人的手法,更凸显诗人的爱花惜春之情
8、作为一名女子,诗人的惜春其实还有怎样的一层含义?
惜青春时光的短暂易逝
三、朗读与总结
1、理解女诗人惜春之后更为细腻的心绪后,带着这一份理解,再回过头来看前文,你对李清照之前的回避、躲闪、不忍有了怎样的认识?
2、在跟深切的理解诗人内心曲折深藏的情感后,再一次朗读诗歌,在朗读过程中重读并重点感受以下字词:“试”“却道”“知否,知否?”“应是”。读出诗人内心复杂幽微的情感波澜。
3、归;纳语言风格——言浅意深,含蓄曲折
教学反思
《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在教学本课是,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作为文言文,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难点之最,因此在教学设计是个人认为本堂课的“煽情”或者“铺垫”应该做好。老师朗读一副对联,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词句把课文读活读美、提醒学生体会33个字包含了无比丰富的内涵,直到最后跟着音乐吟唱本词。并且教师通过范例来吟诵这首词,使学生的兴趣马上浓厚。所有这些,都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如梦令》的乐趣,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
2、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本课不仅采用了让学生课前自学的方式理解每句词的意思,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找出“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三幅画面,帮助学生把握整首词的基本内容。另外,我也做到了注意课堂细节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意思。例如,当学生把“兴尽晚回舟”中的“兴”读成第一声时,我就马上给予纠正,读准了“兴”的声调是第四声,学生也就理解了它的意思。
3、在教学时,我抓住一个“醉”字切入,从词中去逐层感受“美酒”、“美景”、“美丽的意外”带给词人的深深的醉意。让学生根据词语联想画面,“日暮溪亭”“藕花深处”“一滩鸥鹭”,在这些词语的引领下,让学生的脑海中出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那画面有声有色、有人有景、有静有动,充满了无穷的生机与魅力。这一板块设计,试图唤醒学生所有的器官感受词: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嘴诵、用脑想象、用心灵感受,打开身体所有通道接收词的信息,进入词境,使学生学词的过程成为愉悦身心的过程。但是,在课堂上我的美好愿望并没有实现,因为好多学生并没有进入词的意境,没有充分展开想象,这一环节只是成了少数优秀生的殿堂。
如梦令教案 2
教学理念:
引导学生依托文本展开想象,绘出文字的画面,倾听文字的声音,品尝文字的味道,并初步学会对诗词的品读、吟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2.有感情地吟诵词。
3.初步了解词的特点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抓住字词,想像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重温李清照《夏日绝句》,引出李清照其人。
2.揭示今天所要讲的内容《如梦令》。
二、话题引入,初读感知。
1.词的名字叫词牌名,也叫长短句。
2.既然是歌词的.曲调,就该有节奏,请同学们划出词的节奏。
3.指名读,正音:兴、藕
三、“胖”读全词,古文今译
1.根据注释,说说读懂了哪个词或哪一句?
2. 交流:
(1)不知不觉中把词读胖了,写下来就是一篇篇幅长的文章。
(2)才33字,描绘了词人与朋友一次郊游的经历,体会词的特点:凝练含蓄。
四、“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1.整首词可以读成一个字,可以读成哪个字?
2.讨论:风景很美,再加上词人喝了酒,所以就沉醉了,才有了下边的情景。整首词可以读成“醉”字。
五、在多层“醉态”中歌唱少年情怀
1.“醉”态一:醺醺沉醉,忘记了回家
出示: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 溪亭日暮
⑴想象是怎样的一幅景象?你看到了什么?
傍晚,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山、近水、亭子,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真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
⑵出示图片: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看到这样的景色,他们会干些什么?
⑶古人喜欢饮酒,好朋友在一起,更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而且,酒能助兴,使人诗兴大发,历史上,曾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李清照尽管是个女子,但她也爱饮酒,在她的许多词里都写到了酒。这一次也不例外,从哪儿看出来?醉得怎样?美美地醉一回!读。
(4)朗读:读出浓浓的醉意。
(5)仅仅沉醉于酒吗?还有什么也醉人呢?这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喝着喝着,竟忘记了回家。
2.“醉”态二:醺醺沉醉,找不到回家路
出示: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 藕花深处
⑴你又看到了什么?
⑵出示图片:多美的荷叶荷花,但此时已是傍晚,一切显得朦朦胧胧。来到这样的地方,词人又一次沉醉了。
⑶朗读。
3.“醉”态三:醺醺沉醉,不找回家路
出示: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一滩鸥鹭
⑴你看到了什么?出示鸥鹭群飞图片:多么壮观的场面啊!
⑵你又听到了什么?从哪个词中听到的?
争渡:醉了,活泼的天性,大声的笑啊叫啊,那是多么欢快热闹的场面啊!
⑶“惊”字除了讲惊起鸥鹭,你还读出了什么意思?
这真是“鸟惊人也惊”啊!带给大家的一个惊喜,使他们陶醉在这意外的大自然的壮观中,忘记了找回家路。
⑷朗读。
4.小结:你感受到这是一次怎样的郊游活动?让少女李清照沉醉的不仅仅是美酒,还有美景。
七、拓展
出示MV文件《如梦令》,让学生感受诗词的美。
如梦令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二、教学重难点
目标2
三、德育教育目标
1、竞争意识的培养。
2、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教法学法
圈点勾画法,情景绘画法,启发式,讨论式。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会不会唱《童年》这首歌?(会!)
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为大家唱一唱这首歌,好不好?(指名学生唱歌)
唱得非常好!这首歌好听吗?(好听!)
对!这首歌非常的动听,多年来,它不知道打动过多少人的心。特别是那朴实优美的歌词,让人回忆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所以有人说“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词却是情感的载体。”现代是这样,在古代就更是这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怎样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
(二)完成目标1
如梦令和我们这篇课文学过的三首古代诗歌有一点不同,这是一首词。那么,什么叫做词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板书目标1)
关于词的知识,大家可以看到老师上课前发给大家的资料。(多媒体显示)请同学们迅速的阅读一下,注意勾画知识要点,并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什么叫词牌?2、词怎样进行分类的?(指名回答)
在了解了有关词的一些基本内容之后,我们学了就用,试着用初学的知识来看一看《如梦令》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它属于词中的哪一类呢?
(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词牌名如梦令,属于小令,因为它只有33个字)
(三)完成目标2
下面,我们就具体的来看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完成我们本节课的第二个目标(板书目标2)
这第二个目标的完成我们将采取一种比赛的形式,比一比,看一看,谁学得好,谁学得快。
老师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每个大组就是一个代表队。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将进行三个环节,每个环节中获胜的代表队将获得一面小红旗,得小红旗多的代表队就是最后大赢家。(老师出示准备好的图表)
1、抢答题.
首先,请大家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在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老师的停顿节奏,并借助课文的注释和作者的有关知识初步的理解本首词的内容。听完之后,请大家抢答下面的问题。注意,除了回答问题之外,还要从课文中找出答题的根据。
①老师配乐范读
②学生抢答
题目:本首词的作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著名的女词人,婉约派的代表)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词人的一次郊游)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不是,“常记”)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夏天,“藕花深处”)她是一个人去的吗?(不是,“争渡”)为什么要争渡?(“误入藕花深处”)为什么会误入?(“沉醉”)既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不行,因为“日暮”)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③答题最多且正确率最高的队为胜利者,为该队加上小红旗。
2、必答题
①一次郊游之后,在回家的路上,由于沉醉其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了荷塘的深处才发觉。尽管这景色迷人,还是急着寻找归路。怎么渡怎么渡的声音在静夜里格外清越,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鸣叫起来,扑腾腾飞起来,这时,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情趣横生的意境。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夕阳的余晖,清清的.池塘,娇美的荷花,惊飞的鸥鹭,争渡的船只……这幅画面美不美?(美!)原来词人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这样一幅美妙的画面,可惜,我们却不能亲眼目睹。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为老师弥补这个遗憾呢?(愿意!)好,请大家拿出你们的纸和笔,将这幅美丽的画面画出来,展现给大家看。(配乐范读)
请每个代表队的的同学共同讨论完成。画的时候,请注意词中所提及的事物。(学生作画,教师指点)
学生完成画后,由学生自由进行评论,并选出最好的图画,为该代表队加上小红旗。
(对画的评价应紧扣词的内容,并讲究画面的美感.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图画)
②在完成了以上的环境之后,同学们对本首词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了,下面我们要完成的是对本首词的当堂背诵。
在这个环节,老师限时三分钟,请每位同学背诵本首词,在背的时候注意节奏和停顿,并在背诵中再一次体会作者的感情。老师会随机的在每队抽一位同学代表本队背诵。
(学生背诵)
教师抽背,并请同学们从熟练程度,背诵技巧,感情投入等方面评价,评选出胜利者,并为该代表队加上小红旗。
3、选答题
(选择回答该题的队,答对加一面旗。答错扣两面旗,由一位同学主答,可有一次补充机会。)
如梦令教案 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吟诵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我们先放松一下,请你看看画面,猜猜是哪首古诗,背一背。
(随机出示:《山行》《望庐山瀑布》《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江南春》《春日偶成》《池上》《小儿垂钓》《寻隐者不遇》《清平乐村居》)
2.同学们的古诗积累真不少。你有没有发现这些诗歌中,其实,有一首是不一样的?(板书:词)
3.出示《清平乐村居》:想想词和诗有什么不同?(长短句、词牌名、曲调等)
4.示图板书,“如梦令”是词牌名。作者李清照,出示资料介绍。(那时的李清照只有20几岁,生活在书香门第的家庭,琴棋书画样样擅长,是一位才女。)
二、读词
1.先听一听配音朗读;再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正音:兴、藕;齐读。
3.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4.交流:这首词描绘了词人与朋友一起郊游的经历。
三、品词
1.过渡:刚才,我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板书:读)但学习诗词,光读懂还不够,我们还要把这诗词读活了、读美了。就像喝酒一样,一口喝掉不知味道。好酒要慢慢地品,才能品出味道来。(板书:品)
古诗词怎么品出味道来呢?把老师的经验告诉你:要细细地读读每个词每句话,然后静静地想想其中的含义,边读边想,你就会走进诗词中,慢慢地有了自己的感受,就会品出味道来。下面,我们就随词人一起郊游,请你读读这首词,展开想象,想想你看到了哪些画面?
2.讨论,交流。(按游玩顺序,板书: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
溪亭日暮
⑴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画面里有什么呀?(溪水、亭台、夕阳、云彩、飞鸟……)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景物连起来,描绘出一幅“溪亭日暮图”吗?
出示图片:傍晚,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山、近水,亭子、树木,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一切都显得那么美丽和幽静,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
⑵同学们真了不起,读着词语,能想象出这样的画面,这就是“品词”。
朗读“溪亭日暮”:读的时候,你的眼前好像就有这幅画,把品味到的美读出来。
⑶欣赏着这样的美景,此时此刻,想想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会干些什么?(饮酒、作诗、赏景、聊天……)
古人喜欢饮酒,好朋友在一起,更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而且,酒能助兴,使人诗兴大发,像唐朝的李白,被称为“诗仙”。李清照尽管是个女子,但她也爱饮酒,在她的许多词里都写到了酒。这一次也不例外,从哪儿看出来?(沉醉)美美地醉一回!(干杯)
⑷仅仅沉醉于酒吗?请你品品“沉醉”这个词,还有什么也醉人呢?(美丽的景色、快乐美好的心情)
⑸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朗读:读出浓浓的醉意。(板书:醉)
藕花深处
⑴你又看到了什么?(荷叶、荷花……课文《荷花》;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示图片:多美的荷叶荷花。
⑵李清照怎么会来到“藕花深处”的?读读词句。
交流:因兴尽而晚回,因晚回而误入。尽管已是傍晚,但荷叶荷花太美了,词人不知不觉中来到了深处。
⑶是啊,李清照误入藕花深处,却看到了这么迷人的景色,此时她的心情怎样?(又一次沉醉了)朗读。
一滩鸥鹭
⑴你还看到了什么?(鸟多、壮观)听到了什么?(鸟叫声)出示图片:你看,在溪水旁,一群鸥鹭鸣叫着,拍打着翅膀,冲破夜幕,飞上天空,多么壮观的场面啊!
朗读“一滩鸥鹭”,读出壮观。
⑵你还听到了什么?从哪个词中听到的?(争渡)争着划船,大声的笑啊叫啊,那是多么欢快热闹的场面啊!
这里用了两个“争渡”,为什么?比较:更表现出着急而又欢快的心情和热闹而又有趣的场面。这在词中叫“叠句”,朗读。
⑶“惊”字除了讲惊起鸥鹭,谁也惊了?惊什么?这真是“鸟被人惊”、“人被鸟惊”啊!
“一滩鸥鹭”带给了大家一个惊喜,使大家沉醉在这意外的大自然的`壮观中,再一次沉醉在郊游快乐的心情中。
⑷朗读,读出“惊”。
3.小结。
⑴同学们,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品出了那么多大自然美丽而壮观的画面,有“溪亭日暮”,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这叫“词中有画”。画中还有人,你们看,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因为观赏“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使整首词组成了一幅活动的画,也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全沉醉了的、无忧无虑,活泼甚至贪玩的李清照,和她一起分享了大自然带给我们的那份快乐的美好的心情。
整首词,词人只用了33字就写出了这么丰富的画面和情感,这就是词的特点:含蓄、凝练。
请你在找找看,这首词中哪个字最能表达她的心情?(“醉”)这叫“词眼”。李清照已完全陶醉于美酒、美景、美情之中,“这次第,怎一个醉字了得”。
⑵这次郊游的印象太深了,所以,她“常记”。让我们再次和她一起回味这次快乐的郊游吧,齐读全词。
四、吟词
1.词又叫曲,根据词牌名,有一定的曲调,可以配乐、吟唱。(板书:吟)
2.再听配音朗读,学会吟词:注意停顿、重音、叠句。
3.欣赏歌曲,随歌曲一起吟唱。
五、拓展
1.欣赏另一首《如梦令》:李清照只留下两首《如梦令》。
2.比较两首词:字数、句式、“醉”相同;表达的内容、感情不同,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人生变化。同样的词牌,可以写出不同风格的词。
3.介绍原因:李清照前半生生活条件优越,家庭幸福美满;43岁时,由于金兵入侵,宋朝南迁,全家逃亡,第二年丈夫又病故。国破、家亡、夫死三者之痛,使李清照的后半生非常痛苦,她常常“借酒浇愁”,但“愁更愁”。所以,这两首《如梦令》正是她人生变化的真实写照。齐读两首词。
六、作业
1.抄写、背诵。
2.将这首词改写成一篇生动有趣的故事。
板书:
如梦令
读溪亭日暮
词品藕花深处醉
吟一滩鸥鹭
如梦令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诵读、赏析、感悟,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诵读导入,诵读品悟,学法指导,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品内涵,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如何阅读诗词。
三、教学难点:
经典词句的赏析。
四、教学方法:
诵读、合作探究、赏析
五、教学过程:
诵读导入:
同学们,先请听老师背诵一首词,会的同学可以跟老师一起背诵:“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有没有同学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对,这是李清照的《如梦令》。这首词刻画了一位活泼可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青年女子形象,表现了她纯美的内心世界和高雅的生活情趣。同学们,李清照还有一首《如梦令》,跟我们刚才背诵的这一首一起被称为她前期词作的“两颗罕见的明珠”。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她的另外一首《如梦令》,并以此为例,来学习如何阅读鉴赏诗词。请同学们打开第29课,第四首。(板书课题,指出:如梦令,词牌名。并用课件打出课题)
学习目标:(课件展示)
通过诵读、理解、赏析、感悟,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提高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学习环节:
(课件展示)
一、走进作者
二、作品诵读
三、作品赏析(知内容、悟情感、品词句)
四、中考链接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
请同学介绍一下李清照,了解多少说多少。(提问一个同学)
课件展示:走近作者: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婉约派代表。号易安居士,济南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年生活优越,和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之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清新明丽,意境优美;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伤感,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二、作品诵读
1、齐读全词,初步感知。
凭感觉,我们应以一种怎样的感情基调来朗读这首词呢?(欢快的,悲哀的,还是一种淡淡的忧愁呢?)
2、好,让我们来听一遍课文的录音范读。
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
4、找一位同学读一遍。(老师做简单评价:读音、节奏、感情等方面)
5、请同学们再齐读一遍课文。
(过渡: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作品赏析)
三、作品赏析
1、知内容
请结合课下注释或学习资料,理解词的内容。等一下,我请一位同学说一说。
找一位同学说词的大意,老师补充说一遍。
(小结:昨天一夜暴风骤雨。深睡了一夜觉,醒来还残留着一点醉意。问卷帘子的侍女,外面有什么变化,她说海棠花依旧绽放。我说,你知道吗?知道吗?那海棠应当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这首小令,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那么,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
2、悟情感
课件展示题目,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结合诗词说说你的理解。
让学生略加思考,找学生谈一谈。老师明确,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小结:同学们,词中一问一答,问得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自问自答,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一番景象,两般心情,个中情致,耐人寻味。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明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发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伤春之情表达得委婉含蓄却又淋漓尽致,摇曳多姿。
过渡:同学们,这首小令,是李清照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历代评论家对它总是津津乐道,此词寥寥数语却足以名垂千古。古代评论家们大多专注于词中新颖巧致的造语,尤其对"绿肥红瘦"一语推崇备至。此四字被誉为“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令世人叹为观止。传说她的丈夫赵明诚为之相思。那么,“绿肥红瘦”到底妙在何处?请大家认真品味一下,说说你的看法。
3、品词句
课件展示题目,该词是李清照的一首惊世之作,其中“绿肥红瘦”尤其为人称道,请谈谈它的妙处。(先自主思考,再小组交流。)
找两位学生谈看法,请其他同学评价他们的看法谁的比较好。
课件展示参考答案:“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叶子茂盛,“瘦”形容花的凋谢,是两种状态的对比。作者运用借代和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
技法指导:解答“精练词语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这类题的答题步骤:
第一、把词语放在句中作具体解释。
第二、看这个词语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它的表达技巧。
第三、用一些描述性的术语,如精练传神、绘声绘色、生动形象等,回答它这样用有什么作用或表达效果。如: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
总之:先说词在句中的意思,再说技巧、修辞及表达效果。
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试着背诵全词。
(小结:同学们,我们赏析了诗词,初步掌握了赏析的方法,接下来,同学们小试牛刀。)
四、中考链接
课件展示题目:
一、2006年浙江省丽水市
阅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回答问题。(4分)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①作品巧妙地运用对话方式,揭示出暮春时节自然变化,其中“绿肥红瘦”一语,新颖传神,成为“暮春”景象的代用语。
②这首词是作者青年时写的,表现了词人的心情。
参考答案略
二、2009年贵州省遵义市初中毕业统一考试
如梦令李清照(6分)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3分)
2、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参考答案略
三、1996年统考试题
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D)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参考答案略
课堂总结:
本堂课我们通过四个环节学习了李清照的这首妙语天成、凄婉而又含蓄的千古绝唱,了解了诗词鉴赏的一般方法,希望同学们能举一反三,在今后的诗词阅读中有所提高。
课后作业:
请大家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写“雨疏风骤”与“绿肥红瘦”的景象。(要求:至少运用一个比喻句或是一个拟人句。)
如梦令教案 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颗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难点: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有关“词”的知识和学过的词。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常识:
1、揭示课题,学生说说曾经学过的“词”。
2、介绍“词”的常识。
3、本节课学习的词《如梦令》,学生介绍作者李清照。
二、抓住景物,感知画面。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语气并在书上划出断句的位置;学生朗读。
2、学生朗读,要求读正确。
3、一起正音,熟读这首词。
4、学生边读边画线:文中描绘的景物。
5、交流。溪亭、日、藕花、鸥鹭
6、适当解释词中的字或词的意思。
常记:经常记起
溪亭:小溪边的`凉亭。
日暮:太阳将要下山,时间已经不早了。
沉醉:形容醉的程度很深。
归路:回家的路。
兴尽:兴致很尽心
7、学生朗读,抓住课文中所描绘的景物,感知这些景物所构成的美妙的画卷。
三、展开想象,领悟意境。
1、写作背景。这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述了一次夏日郊游的欢乐情景。
2、词人一日出游,心情如何?(愉快)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是愉快的心情,从“常记”“沉醉”二句可以看出。一个“沉醉”凝练地反映了一天的欢乐。
3、这一天的欢乐集中在归途中表现,归途中妙趣横生的画面有哪几幅?
误入藕花深处,(迷路),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人心情由沉醉到急切再到惬意,充分享受着这大自然的乐趣。
4、词中描写了一幅什么景象?用了哪些小事物?
描写了江南山村月夜的图画:
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夜晚很静,以动与静,一幅丰收景象)
星稀天外,点雨山前,路转溪头,忽见茅舍。
(焦急和迷惑之后的欣喜,情趣横生)
5、以各种形式诵读,读中进一步体会词人的心境,交流自己所感悟出来的意境。
四、完成练习,巩固提高。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如梦令教案 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
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通读全词。
1、了解诗与词的不同
出示李清照的词,比较诗与词有什么不同?
——诗每行字数一样,词不一样,有长有短。
——读起来的气势不一样。
——题目的不同。(了解词牌名)
2、认识诗人——李清照(课件出示:李清照生平简介)
二、初读体会,把词读“胖”
1、播放音频:听读
2、自己试读,挑生朗读。
3、把词读“胖”
根据课件提示的注释,理解词意,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自己读懂了那句词或哪个字的意思。
自由交流。
三、深读品味,把词读“瘦”
1、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
自由交流。
2、围绕“醉”字美读全词,想象画面。(板书:醉)
——醉态一:醺醺沉醉,忘记了回家:“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醉态二:醺醺沉醉,找不到回家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1)你强调了“晚”,为什么强调它?①喝酒喝了很长时间②天色晚,看不清。
(2)你强调了“深处”,说说看!想象一下:①放眼望去,你看到……②深深地嗅一下,你会感觉……
诗人真的是喝醉了,(板书:酒醉)
——醉态三:醺醺沉醉,不找回家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让我们想象一下:
视觉上,那时的天空……荷塘……鸥鹭……(关注色彩:绿叶、红花、白鹭、余霞,落霞与鸥鹭齐飞,荷塘与天空同色,这是一种梦幻的色彩)
听觉上,你的耳边萦绕着……(鸥鹭扑棱声、鸣叫声;水声,惊叫声、划桨声、嘻笑声、歌声、岸边的偷笑声……)
深深地闻一闻,沁入心脾的是……;皮肤上感受到的还有……甚至,还有惊起一滩鸥鹭之后的无限遐想。
哦,诗人在这美景中被陶醉了。(板书:景醉)
(3)当我们的感觉这样流动着,交织着,你的心底,弥漫着一种什么情绪?(欢乐的,轻松的,愉悦的,美好的,沉醉的,梦幻的……)
美酒加美景,给了她美丽的心情,这种心情,让我们读着,看着,也跟着陶醉了。
齐背《如梦令》。(板书:人醉)
3、你听——(《如梦令》歌词)播放蔡琴《如梦令》,尝试跟着唱和。
四、对照比读,延伸课外课件出示李清照的另一首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比较:这两首词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生仔细观察后交流。
这就是《如梦令》这种词牌名的词的特点。字数、句式和韵律都是一样的。这首词咱们以后还有机会细细地品味。
五、课后作业
推荐朗读:李清照的《声声慢》。走进李清照,了解李清照前后期作品的不同。
板书设计 如 梦 令
酒醉、景醉、人醉
【《如梦令》教后反思】
在教学《如梦令》一课时,我认真研读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的教学建议:“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歌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所以,我用了以下方法:
一、诗与词的'对比。
在课堂开始,我先让学生了解了诗与词的不同,从而更好的认识词、学习词。
二、朗读全词,读出节奏。
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配乐配图范读,再让学生自读、指名读等方式,使学生能读出词的节奏、初步了解词的情感。
三、结合注解理解内容。
古诗词的教学,最忌逐句串讲。由于这首词的意思浅白,贴近生活,学生易于理解,再加上学生课前已经预习过,因此,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首先让学生在注释的帮助下,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接着全班交流,请学生说说哪些句子的意思,让学生明白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读懂了词的内容,而作者却只用33个字就把一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感悟古诗词语言的凝练、含蓄。
四、把握重点品味语言。
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品读,发现哪个词最能概括表达词的意境,并联系词的内容说出自己的体会。要求学生不仅要感悟哪个词用得好,还要说明为什么好,具体表现在哪里。
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基础上,我再结合自身对文本解读,引导紧扣词眼,欣赏 “醉”字,分析词人陶醉在哪些美景中,因何陶醉,并感悟“醉”字和整首词意的关联,以及作者为何对那日的情景念念不忘。进而体会语言运用的精炼、巧妙,进一步感悟词的意境、情感。像这样凭借情境,让学生咀嚼诗句、品味诗句的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情味,学生就有了很具体的感受调适。此时鼓励学生把这首词背下来,于永正曾这样说过:谁拥有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好的古诗文,好的现代文一定要背,不背不记就不是学语文。
在这节课上,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了这首词,也能有感情的背诵,但是由于教师的激情不够,没有很好的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出来,所以学生在描绘词的意境的时候,表达的不是很好。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也要继续努力,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如梦令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藕”,辨别多音字“兴”,理解“兴尽”“不须归”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表达出来。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
3、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表达出来
三、教学难点:
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表达出来。
突破重点难点设想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品读吟诵,推敲语言,想像画面,力求学生能通过文字感受词的美,领悟词人的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四、教学准备:
教学媒体录音机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创景导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大家会唱《童年》这首歌吗?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一唱。
(播放音乐)是啊,童年是美好的,在第一单元中,我们用手中的笔写出了自己的童年趣事,今天让我们随着宋代词人李清照一同去感受她的欢乐趣事吧!
2、写下板书:如梦令
3、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词,观察它与我们学过的古诗有何不同?
4、汇报交流:古诗每句的字数一样,但《如梦令》的`字数不同。
5、师简介词:词是诗的一种,配上音乐可以唱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叫长短句,每首词都有词牌名。
6、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如梦令)
7、简介作者:李清照,宋代杰出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今山东人。
8、出示全词,提出朗读要求:放声朗读,读准读通。
xīng(兴奋)
相机正音生字:ǒu多音字辨析:兴
藕Xìng(尽兴)
9、教师范读,生根据教师范读划分节奏。
10、根据节奏朗读全词。
(二)初读课文,感知提问
1、这首诗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3、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
1、汇报交流
(1)这首诗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词人一次愉快的郊游)
(2)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日暮、溪亭)
2、深入文本,合探解疑
(1)同学们读词读通读顺还不算,还要读懂它,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词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汇报交流,教师相机讲解重点词句。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常记”常常回忆,表明词人在回忆往事。“醉”表明词人心情愉快,是畅饮的结果。“不知归路”是因为“日暮”,而且词人“醉”了。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兴尽”:尽了兴致,句子意思:玩得尽兴了,而且天色已晚,只好往回划船,不小心闯入了荷花池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一连两个“争渡”表现了词人急于从荷花丛中找到正确路径的心情,快速的划船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已栖息的水鸟也吓飞了。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词描绘的美丽画面。
(4)听录音朗读,闭眼想像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3、领悟词人表达的感情
①作者为什么到了日暮还不愿意回家?(被溪亭的美景所陶醉。)
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四)、巩固学习:
1、小组限时背诵比赛。
2、回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词人写作的是当天的事吗?
(3)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
(4)为什么会误入藕花深处?
六、教学结束:
布置学生回去背诵《如梦令》,下节课抽查背诵。
如梦令教案 9
【教学目标】
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理解诗人曲折抒发的惜春之情。
2、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
3、领悟表现手法,感受李清照言浅意深、含蓄曲折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曲折抒发的惜春之情。
【教学难点】
感受李清照言浅意深、含蓄曲折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南宋词风格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力图突破北宋的框架,而“极其工”、“极其变”的时期既有经历南渡的悲歌慷慨,又有极婉约之致的浅吟低唱。李清照词以靖康之难为界,前期清新自然,后期沉痛感伤。靖康巨变,使无数爱国志士发出慷慨激昂的歌声。岳飞的名作《满江红》,气吞山河,光照日月,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陆游词前期回响着“从军乐”,后期则满蕴着“爱国泪”。其词或激昂,或飘逸,或绵密,具有多种风貌。姜夔词于“婉约”、“豪放”之外,以“清空骚雅”别立一宗。其写丧乱的作品句句沉着,回肠荡气;咏物之作,更是寄慨遥深,隐约幽微。
2、知人论世: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皆有成就,成就最高的还是词。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醉花阴》中含蓄地述说闺中的寂寞和对爱情的向往。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⑴善于抒情造境。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她还善于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⑵造语浅显新奇。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魂丽,富于表现力。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板书:南渡前多写悠闲生活,韵调优美。
南渡后多怀乡忆旧,情调忧伤。
二、朗读本次,根据诗词的特点,合理想像,理清全词大意。
(昨天一夜暴风骤雨。深睡了一夜觉,醒来还残留着一点醉意。问卷帘子的侍女,外面有什么变化,她说海棠花依旧绽放。我说,你知道吗?知道吗?那海棠应当是绿叶繁茂,红花萎谢。)
三、理解词意内涵。
1、朗读这首词,说说这首词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场景、对白?
人物:主仆两人
场所:春雨后的屋中
对白:“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结合杜甫《三绝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联系下文,说说李清照昨夜纵酒的缘由可能是什么?不忍见花被吹落。
3、李清照醒后第一件事是什么?了解经历风雨后,庭院之中的海棠情况如何。
4、既然如此关切,念念不忘,李清照为什么不自己去看海棠究竟如何呢?“试”体现出她怎样的心理?很关切,又不敢于、忍心面对。
5、从“却道”的“却”字,你能品读出诗人怎样的心绪?
她心中早已知晓海棠花的境况,对侍女粗心的不悦。
6、“知否,知否?”怎样朗读才符合诗人当时真实的情感?
对侍女的粗心的嗔怪,自己的心境无人理解的无奈。
7、“绿肥红瘦”写出了什么?诗人的用字有什么高妙之处?
写出海棠花经历一夜风雨后可能的景象。仅仅四字就形象可感。用拟人的手法,更凸显诗人的爱花惜春之情。
8、作为一名女子,诗人的惜春其实还有怎样的一层含义?惜青春时光的短暂易逝。
四、朗读与总结。
1、从词的内容看,这首词当是李清照什么时期的作品?有怎样的情感?
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2、比较这首词和韩偓《懒起》,为什么李词比韩诗更给人以意趣横生之感?
懒起(节选)
唐
韩偓
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黑夜至白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增加了情节,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而韩偓的词也写到春雨后的海棠,也写到词人对海棠的关切,虽然含蓄,却比不上李词的意趣横生。
3、这首词写出来后曾轰动京城,文人们特别欣赏“绿肥红瘦”一句,传说吏部侍郎之子赵明诚为之相思。试赏析此句。
“绿肥红瘦”一句,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
4、归纳:语言风格言浅意深,含蓄曲折(板书)
五、作业:背诵本词。
附:板书设计
如梦令
李清照
南渡前:多写悠闲生活,韵调优美。
风格:言浅意深,含蓄曲折
南渡后:多怀乡忆旧,情调忧伤。
如梦令教案 10
一、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如梦令》。
理解诗词的意思,感受词人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赏析词句,体会词人用词的精妙。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词的内容和意境。
难点:品味词中 “常记”“惊起” 等词语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过程
导入
(1)播放一段优美的古典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古典诗词的氛围。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女词人?引出李清照。
初读
(1)学生自由朗读《如梦令》,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正音,如 “藕” 的读音。
理解诗意
(1)结合注释,小组合作讨论诗词的'意思。
(2)请小组代表发言,解释 “常记”“溪亭”“日暮”“藕花”“争渡” 等词语的含义,梳理出整首词的大意:经常记起在溪边亭中游玩直到太阳落山,沉醉在美景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奋力把船划出去,却惊起了一群鸥鹭。
赏析词句
(1)引导学生思考 “常记” 一词体现了什么,让学生明白这是词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回忆。
(2)分析 “惊起一滩鸥鹭” 中 “惊起” 的画面感,体会词人的惊喜之情。
诵读感悟
(1)学生带着对诗词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2)教师指导朗读节奏和语调,如 “沉醉不知归路” 要读出陶醉之感。
(3)学生背诵。
拓展延伸
(1)介绍李清照的其他作品。
(2)让学生课后搜集李清照的生平资料。
四、课堂小结
总结《如梦令》这首词的内容、意境以及李清照的写作风格,强调对古典诗词的欣赏方法。
如梦令教案 11
一、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如梦令》。
体会词的意境,想象词中描绘的情景。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想象画面,深入体会词的意境。
难点:理解作品背后的时代内涵。
三、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展示一幅古代女子在溪边游玩的画面。
(2)教师讲述:在古代,有一位女词人,她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下了自己一段难忘的经历。引出李清照和《如梦令》。
读词正音
(1)学生齐读《如梦令》,教师注意纠正读音错误。
(2)重点强调 “兴尽”“鸥鹭” 等词语的读音。
研读词句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词中描绘了哪些场景?
(2)学生发言,教师板书:溪亭日暮、藕花深处、惊起鸥鹭。
(3)结合词句,详细分析每个场景,如 “日暮” 时分的光线和氛围,“藕花深处” 的美丽与幽静。
体会意境
(1)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朗诵,想象自己置身于词中的情境。
(2)请学生描述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了解背景
(1)简单介绍李清照的生平以及她所处的时代。
(2)引导学生思考时代对李清照作品的`影响。
朗读升华
(1)学生带着对意境的理解和对时代背景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2)分组比赛朗读。
总结拓展
(1)总结《如梦令》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推荐学生阅读李清照的其他词作。
四、作业布置
背诵《如梦令》。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想象中的《如梦令》的情景。
如梦令教案 12
一、教学目标
掌握《如梦令》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能够分析词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词中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难点:领悟词中蕴含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激发兴趣
(1)讲述一个与古代文人雅士游玩相关的'小故事。
(2)提问:如果让你们用诗词来记录一次愉快的游玩经历,会怎么写?引出《如梦令》。
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词,读熟词句。
(2)教师提问:读完这首词,你有什么感受?
解读词句
(1)逐句解读词意,重点解释 “沉醉”“争渡” 等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词中叙事的脉络:游玩 - 沉醉 - 归舟 - 惊鸥鹭。
分析景物描写
(1)找出词中的景物描写,如 “溪亭”“日暮”“藕花”“鸥鹭”。
(2)分析这些景物对营造氛围、表达情感的作用。
情感领悟
(1)引导学生从词中体会李清照当时的心情,如愉悦、惊喜等。
(2)探讨这种情感产生的原因。
朗读与背诵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2)教师指导背诵技巧,如根据词句的逻辑关系背诵。
拓展延伸
(1)让学生将《如梦令》改写成一篇现代文。
(2)分享李清照其他不同风格的词作。
四、课堂总结
回顾《如梦令》的词句解读、景物描写、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内容,强调古典诗词的魅力。
【如梦令教案】相关文章: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10-12
如梦令教案集合五篇02-03
实用的如梦令教案3篇10-12
如梦令阅读答案11-02
教案中班教案07-15
高中教案教案03-05
[精华]高中教案教案03-05
中班安全教案教案04-04
教案幼儿中班教案02-15
小班教案小班教案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