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案

时间:2022-08-18 15:10:48 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曹刿论战》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曹刿论战》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曹刿论战》教案(通用10篇)

  《曹刿论战》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三)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了解文章大意。

  导入新课:

  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记叙过曹刿的故事。曹刿即曹沫。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

  (出示文言,教师讲述故事大意)

  曹刿,不但勇力过人,而且智慧亦有过人之处。

  (二)诵读活动

  1.教师范读课文。

  活动策略:

  朗读时语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内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2.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诵读要求与策略:

  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其他学生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三)读文正音

  1.学生端坐,师生齐声朗读。

  2.请学生认读下列词语。

  曹刿,又何间焉,小信未孚,下视其辙,望其旗靡

  (四)读文欣赏

  1.请学生自读第1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了解大意。

  学生活动要求:

  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译。要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对方朗读、翻译中的失误与不足。

  2.明确段中重要词语的解释。

  齐师伐我:伐,征伐、攻打。史称“春秋无义战”,这是对统治者而言的,追究这场战争的起因,鲁庄公也是不光彩的;但当齐国大军压境,就鲁国人民而言,奋起抵抗,反侵略的爱国意义就非常清楚了。

  曹刿请见:请,请求,动词。见,拜见,动词。

  肉食者:周代礼制规定,天子食用牛;诸侯平时食用羊,朔日(每月初一)才能食用牛;大夫平时食用猪、犬,朔日才能食用羊。这是当时生产力低下的必然结果。

  孟子说“七十者可以衣帛食肉”,可见当时,一般庶人很难吃到肉。

  所以,肉食者就指有官职的人,当政的人。

  肉食者鄙:鄙,鄙陋,相当于孤陋寡闻,这里指目光短浅。

  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介词,凭,用,靠。

  牺牲玉帛:这是四种祭神的供品,都是名词。牲,指牛、羊、猪。牺,指纯色的牛、羊、猪。帛,指丝织品。

  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动词。

  忠之属也: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类事情。忠,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与敌人打一仗。

  3.了解第1段对话的层次并背诵。

  学生活动策略:

  可以利用对话的形式,两个学生为一组,逐层练习背诵。

  先试背,再齐背,还请学生有感情地背。

  4.小结第1段。

  (五)课堂小结

  运用对话的方法,围绕着“远谋”这条贯穿全文的.线索组材。曹刿的“远谋”表现在,他使鲁庄公明白,战争的决胜条件是民心的向背。

  (六)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

  2.背默第1段,熟记词语的含义及特殊用法。

  第二课时

  (一)活动导引

  1.请学生提问并回答重点语句的含义。

  2.背诵第1段。

  (二)诵读活动

  齐读第2、3段。

  (三)交流活动

  1.请学生自读第2、3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

  2.请学生明确字、词语的含义。

  公与之乘:乘,乘一辆战车。

  春秋时期,战车是方形的,大约宽3米,驾上马以后,全长也有3米左右,就是说一辆战车大约占9平方米的路面。

  车上有三个乘员。指挥战车的指挥人员(主帅或将),一个是右,也叫戎右,即车右,是保护指挥人员的;一个是御,也叫御戎,即御马驾车的人。

  每辆战车后一般跟有15名徒步的士兵。在主帅和各级将领的战车上,插旗安鼓。主帅车上插旗两面,一般将领车上只插一面,用以标志主将和各级将领所在的位置。鼓是铜制的,主帅击鼓,发出攻击的命令,各级将领闻声击响各自车上的鼓。在战鼓齐鸣的号令下,所有战车一起冲上前去,所有的徒步士兵也一起冲上去。

  公将鼓之:鼓,击鼓,动词。

  齐人三鼓:三鼓,击了三次鼓,文言中数词与名词直接连用,翻译时要将量词补充出来。

  3.探讨、交流第2、3段的内容要点。

  教师辅助策略:

  同桌为一组,交流意见并将文中内容进行概括。

  4.齐读第2、3段。

  5.背诵第2、3段。(出示背诵提示)

  学生活动策略:

  按照战斗的进程先试背,再齐背,然后请学生有感情地背。

  (四)提高升华

  曹刿是个有远谋的人,在长勺之战中表现了他的战略思想和指挥才能;他认为战争胜利要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拥护,战斗中要抓准战机,在“彼竭我盈”时反攻,在“辙乱”“旗靡”时追击。这就是曹刿的战术,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长勺之战”的取胜之道。

  但是,为什么作者要在战前写“其乡人”对他的劝阻?

  学生活动要求:

  沉思默想,调动积累,学生间相互提示、补充、丰富。

  (五)小结全文

  学生活动要求:

  能够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理清每一段的层次。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教师辅助策略: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引导、及时评价。

  (六)课后作业

  背默3、4两段。

  《曹刿论战》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篇目。它通过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掌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4、学习曹刿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掌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任务〗

  指导朗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教学步骤〗

  一、简介《左传》和长勺之战

  1、关于《左传》,在书下注释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做如下补充介绍:《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公元前682年,齐国国君公孙无知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争夺君位。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但最后却是公子小白取得了君位,他就是后来的.齐桓公。齐桓公对鲁庄公怀恨在心,即位后便两次发兵攻鲁,本文所记述的便是齐鲁两国间的第二次战争──长勺之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掌握字音。

  刿(guì)鄙(bǐ)孚(fú)间(jiàn)

  夫(fú)靡(mǐ)

  2、同学齐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

  教师可依照以下几个梯度指导朗读:

  ⑴读准字音;

  ⑵掌握节奏;

  ⑶注意语调。

  节奏举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语调举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曹刿论战》教案 篇3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得。

  (2)让学生谈谈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曹刿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了解本文记述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2.难点

  理解曹刿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你肯定了解了不少的知识,你知道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有哪些吗?(全班交流)

  你知道以少胜多的战争有哪些吗?

  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古战场,了解这场以少胜多的"齐鲁长勺之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走近作品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知识点: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2. 长勺之战的背景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3.理清线索,梳理结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

  (1)试概括大意。

  (2)的线索有几条?

  点拨:有两条线索:

  ①事物发展的线索: 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②人物活动的线索: 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研读课文,把握曹刿战略、战术思想

  1.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进行评价的`?

  2.为什么“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3.为什么“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

  4.从战争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小组合作讨论:并归纳。

  (二)品评曹刿、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曹刿:爱国热情,政治远见,卓越才能,过人谋略。

  鲁庄公:政治无能,军事无知;实事求是、虚心听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为求真知 ,

  不耻下问。

  (三)再读课文,体会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四.课堂讨论

  鲁国的获胜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从曹刿的做法和孟子的“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来谈谈

  如何做好集体中的一员?

  五.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

  《曹刿论战》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此文内容的论述为指导,深入钻研课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

  [难点、重点分析]

  1、“长勺之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鲁国为什么能取胜?

  分析:“长勺之战”的双方是齐国和鲁国,当时齐襄公做了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怕受连累,分别出奔到莒国和鲁国。这时齐国大臣先后杀了齐襄公和继立者公孙无知,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想回国做国君。公子小白从莒国抢先回到齐国,当了国君(即齐桓公)。鲁国派兵送公子纠回齐失败。后来,齐国虽然杀死了公子纠,解除了争夺齐国君位的严重威胁,但齐桓公还是以此为借口,仗着国大力强,发兵攻打鲁国,爆发了长勺之战。

  齐国攻打鲁国,显然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但鲁国按曹刿的意见,打败了齐国,使这次战争成为我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有名战役。

  鲁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要重视士气。要“一鼓作气”,因为第一次擂鼓时战士们勇气十足,是战斗的最佳状态;而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泄完了,所以进攻要等敌人击完三遍鼓时,我们再进军。

  另外,还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当齐军大败,纷纷溃逃之时,曹刿没有马上要庄公率军追击,而下车观察敌军的车辙是否纷乱,登上车前的横木向远处眺望溃退的齐军是否有诈,然后再追击齐军。

  通过齐鲁“长勺之战”,说明只要能取得人民支持,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制造并利用有利的战机,弱军也能打败强军,小国也能打败大国。

  2、《曹刿论战》的详略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分析:做衣服,选好料子,确定式样之后,还要量体裁衣,最后才能做出合体美观的衣服,写文章也是如此。在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之后,要根据表现中心意思的需要,对材料进行分类,分清主次,决定详略,这就是剪裁。在这方面,古人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曹刿论战》一文紧扣“论战”,叙述了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材料安排详略得宜,生动耐读。第一段略去曹刿求见的详情细节,对曹刿与庄公的论战作了详写。其中又着重于战前政治准备的论述,因为这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前提。第二段不作战争场面的一般描写,只概述了作战的过程。文中只用四个短句直接写战斗场面的一般描写,只概述了作战的过程。文中只用四个短句直接写战斗场面:“战于长勺”,交代战斗地点,“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概括了鲁军防御、反击、追击三个阶段。写曹刿指挥作战,只用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只讲其然,不讲其所以然。第三段是论战的重点,详写曹刿论“何以胜”。“夫战,勇气也,”解释了“击鼓”一事,论战争中要养精蓄锐,激励士气,依靠勇气去压倒敌人。“夫大国,难测也,”解释了“追击”一事,表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文章之所以这样安排详略是表现中心的需要。文章的题目是“xx”,意在说明取胜的道理,表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当然要详写论战,略写作战。

  3、从齐鲁“长勺之战”可见鲁庄公怎样的性格?

  分析:由“长勺之战”可见鲁庄公既有目光短浅、迷信的一面,又有虚心听取下层人士意见的一面。

  在战前的政治准备中,他首先想到的是衣服、食物这些养生的东西,自己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拿来分给别人。以及敬神用的牲畜玉帛,有多少说多少,不敢夸大数目,总是诚心诚意,这些本身和战争的取胜没有关系。而鲁庄公却津津乐道,足见其迷信、愚腐的特点。在战斗中,他不懂“一鼓作气”的道理,更不懂“兵不厌诈”的战术,而要盲目出击,其“肉食者鄙”的特点暴露无遗。

  另外,“长勺之战”的胜利没有曹刿不成,而曹刿能够参政、议政和鲁庄公的虚心纳谏不无关系。从文中不难看出,曹刿并非“肉食者”,国家危难之时,他能挺身而出,固然可颂,但如果鲁庄公一意孤行,拒不接受这样一个平民的意见,出战不带他去,战斗中也不听他的建议,那战斗的结果就会是另一样了。

  4、《左传》是怎样一部书?

  分析:《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而完整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一般人认为它原是一部独立的历史著作,也有人认为它是传(zhuàn解释)《春秋》的(《春秋》是鲁国的一部大事年表性质的史书),故又称《春秋左氏传》。事实上不论历史或文学价值,《左传》都远远超过了《春秋》。

  《左传》所叙史实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76年)。它比较忠实地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一些情况。

  《左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写出了当时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凶恶残暴和荒淫无耻,写出了当时统治者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现了他们希望有安定和平的社会秩序以及重视人民生活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在写作技巧上,《左传》在记叙各个战场和复杂事件时井然有序,繁简适度,善于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其他细节中突出人物性格、值得后人学习。

  但是《左传》是为统治阶级提供借鉴的,它提倡的道德、秩序、歌颂或谴责的内容,也大都从统治阶级利益出发。至于占卜预言、迷信天命等糟粕更是充斥于书中,反映了其阶级的和时代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左传》中的一段著名文章《曹刿论战》。这段文章,毛主席在他的重要著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曾全文引介,并作了精辟的评析。这段文章很值得我们一学。

  《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即按年代顺序记事)。这是一部非常珍贵的史书,当中保存了我国春秋时期许多重要的史料。这部书特别长于记述战争,本篇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其原因是什么,其奥妙何在,本篇作了简洁而生动的记述,学完后大家会对之有个了解。

  现在,请一位同学把“阅读指导”和注解①念一遍。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正音。

  刿(guì)间(jiàn)弗(fú)偏(biàn)帛(bǒ)

  孚(fú)辙(zhé)轼(shì)竭(jié)靡(mǐ)

  四、学生朗读课文。

  先提出朗读要求:

  ①字音准确。

  ②句读正确。

  叫一名同学朗读第一段,再让全班同学齐读第二、三段,读毕酌情讲评。

  五、讲解课文。

  第一段

  1、全班同学齐读。

  齐读前提出要求:思考回答“第一段主要写什么?”齐读毕提问一二名同学,以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

  2、词语、句子。

  3、内容。

  提问一:第一段主要写什么?(要求用一两句话作答)

  讲解:第一段主要是通过曹刿和庄公的对话,写曹刿对应具备什么条件才能保证战争胜利这个问题的`看法。

  提问二:曹刿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什么?他否定了鲁庄公的什么看法?

  讲解:曹刿认为要得到“民”(庶民百姓)的支持才能保证战争胜利。在鲁庄公作出第一个回答后,曹刿就提到了“民”的支持,“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当鲁庄公说到办案子一定合情合理时,曹刿便明确肯定道:“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在曹刿看来,办案合情合理,符合百姓愿望,如此处理政事,能够得到百姓支持,具备这个条件,就有了战胜敌人的保证,因此他明确断言:“可以一战。”曹刿否定了鲁庄公的两个看法:一是他能得到左右朝臣的支持以取胜,一是他能得到神灵的保佑以取胜。要注意,曹刿否定鲁庄公的第二个看法是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诚信不能使神真正信任,神不会保佑的,并不是说神的保佑没有用,他不是在否定神的保佑。

  第二段

  1、全班同学齐读第二段。

  读前提出要求:思考回答“第二段写什么?”读毕提问一二名同学。

  2、词语、句子。

  3、内容。

  提问:第二段写什么?(要求用一两句话概括作答)

  讲解:第二段写长勺之战的战斗经过,写曹刿是如何指挥鲁军打败齐军的。

  第三段

  1、叫一名同学朗读。

  读前提出要求:思考回答“这段主要写什么?”

  2、词语、句子。

  3、内容。

  提问:这段主要写什么?(要求用一句话作答)

  讲解:这段主要写曹刿谈这次战胜齐军的原因何在。

  全文内容提问:这篇文章写出曹刿的什么特点?(提问两三名同学)

  讲解: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能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民从”,具备了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些人识见鄙陋,就包括考虑不到这点。

  二、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写道:“春秋时候,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实词总结(从略)

  虚词总结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

  《曹刿论战》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1、本文记录曹刿对战争的论述,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战略上把握时机,这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详略得当,语言简练,充分体现了《左传》的特点。

  2、课标对初中阶段的古诗文教学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能使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理解词句的含义,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等,背诵积累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名篇。这在本单元的字词掌握有一定难度。第二是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中的深厚文化底蕴。本文是一篇很好的素材。

  学生学习经验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文阅卷基础,但分类总结积累文言知识的意识还比较弱。从历史的角度和现代观念理解评价文章方面易流于表面。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赏析文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与用法。

  2、理解曹刿对战争的论述。

  知识目标:

  1、积累文中的文言字词,正确地翻译课文。

  2、了解本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分析认识曹刿、鲁庄公鲜明的人物形象。

  情感目标:

  学习曹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秀品质和卓越的军事才华。

  教法:

  情境创设法示范朗读法讲解点拨法

  学法:

  圈点勾画法诵读法交流探究法

  预习设计:

  1、查阅读资料,了解《左传》;

  2、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

  在历史上的大大小小的战争可谓何其的多呀?但是决定战争胜败的砝码一定决定于军事实力的强大吗?你知道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吗?

  (若学生答出本文,则请说出了解的具体情况)

  检查预习,介绍《左传》。背景。

  二、初读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梳理字词读音。

  2、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3、学生自读课文,合作探究,根据注解翻译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要求: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或别人容易出错的字词梳理在笔记本上。遇到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向同学或老师发问。

  4、抽生全班交流不懂的字词。教师点拨。多媒体巩固(或教师向学生发问)。

  三、再读感悟:

  1、大敌当前,平民百姓曹刿为什么要去见鲁庄公?

  2、曹刿如何评价鲁庄公对战前的准备?

  3、战场上,曹刿如何帮助鲁庄公击败齐国军队?

  4、战后曹刿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有几层意思?

  5、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四、读史明智

  “读人省身,读史明智”。

  1、为什么作者描写长勺之战的笔墨很少?

  2、曹刿和鲁庄公你喜欢谁,为什么?

  五、 小结反馈

  读了本文,你懂得了什么?

  作业:

  ①请同学们找出并归纳总结本文的古今异义的词、通假字、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

  ②体会本文中对比的运用,找出一二组对比来。

  ③熟读并背诵课文。

  参考板书(随机生成):

  曹刿论战

  《左传》

  战前——何以战:取信于民

  战场——指挥:进攻追击

  战后——克敌之故:把握战机

  《曹刿论战》教案 篇6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春秋,走进古战场。春秋初期,齐襄公政令无常,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取王位,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公子纠也在鲁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抢夺王位,但被齐桓公打败。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助过公子纠,举兵攻鲁,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入侵的齐国。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中解释了《春秋》记载的这次著名的“长勺之战”。下面我们了解《左传》。

  《左传》是春秋时期根据鲁国的历史写的编年体史书,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传说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二、读准音,读顺文,读懂意

  师:下面我们学习《左传》中这篇解释“长勺之战”的《曹刿论战》

  1,指读

  2,师生合作朗读。一男同学读文章叙述性的语言,教师、女生和男生分别读乡人、曹刿和鲁庄公的.语言。

  大家朗读得非常准确。在朗读过程中,我们一定发现有许多句子不会翻译,下面结合课下注释自己翻译5分钟。

  3、质疑

  4、检查

  (1)加点词的古今义:

  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小大之狱——案件;

  (2)衣食所安——养;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故克之——战胜。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可以一战

  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何以战?”战于长勺(倒装)

  (4)重点句子:

  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5、快速背下以上词句理解

  6、通译全文

  三、品人物,释疑难

  同学们在观时,肯定有一些关于这两个人物的问题,请大家互相思考讨论

  1、曹刿为什么仅凭鲁庄公提出的第三个条件,就肯定能与齐军作战?

  2、曹刿为什么要等到“齐人三鼓”后才让鲁庄公击鼓进军?

  1、鲁庄公按照实情断案,这是忠于职守,为民办实事,能够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拥护。我认为“取信于民”是治国的根本。

  师:这位同学有自己的见解,懂治国之道。春秋时各国遇到大型战争时,仅凭常规部队是不够的,还必须大量地从老百姓中征兵,如果老百姓不拥护君主,他们就不会跟随君主去卖命的,正所谓:“君为舟也,民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曹刿深知这点。这体现了曹贵的政治远见

  (教师板书:战前——取信于民政治远见

  2、曹刿为什么要等到“齐人三鼓”后才让鲁庄公击鼓进军?

  师:我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解释的文字?

  (学生阅读文章,从第三段中找到了对应的解释文字。)

  师:这表现了曹刿善于捕捉战机,他在战中捕捉到哪两个战机?同学们能不能用文中词语概括出来?

  曹刿抓住了“彼竭我赢”之时进行进攻,抓住“齐军败绩”之时进行追击。

  抓住“辙乱旗靡”之时进行追击,因为当“齐军败绩”时,曹刿并未同意鲁庄公开始追击,可以看出曹刿谨慎小心,深谋远虑。

  曹刿深谋远虑还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

  从第四段曹刿分析胜利的原因看得出,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曹刿有勇有谋,成竹在胸,这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

  (教师板书:战中——捕捉战机,战后——分析胜因军事才能)

  师:我们能否用文中词语来概括曹刿这个人物形象?

  学生快速阅读,找到了“远谋”。教师板书“远谋”。

  细心的同学可以发现,课文略写战争的布置、战场具体情况、胜利过程却详写刿与庄公的对话也正是为了突出曹刿的远谋。

  鲁庄公是个怎样的人?

  战前鲁庄公不知道凭什么可以和齐国开战?战时又急躁草率,战斗胜利了,还不知道取胜的原因。

  衬托了曹刿的远谋

  我认为鲁庄公是位明君,虽然他不懂打仗,但他能广开言路,虚心听取曹刿的建议,不独断专行,战后虚心向曹刿请教。

  师:是啊!鲁庄公最大的优点是善于用人,他能听取一个普通百姓的建议,也是难能可贵的!

  四、总结

  “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捕捉战机”是战争胜利的直接原因。

  师: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熟悉的有关战争文化的句子还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攻心者为上,攻城者为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

  师:我们最后齐背全文,在洪亮的读书声中结束这堂课。

  《曹刿论战》教案 篇7

  课文分析: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争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全文的关键是“远谋”一语,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意,并要求学生积累文言重点词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选材、组材,详略得当的特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3、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读分析法。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达到熟读成诵;

  2、教师准备小黑析(语音、释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

  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检查预习

  1、简介《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发生的背景;

  2、语音:

  刿(guì)又何间焉(jiàn)鄙(bǐ)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编(biàn)玉帛(bó)小信未孚(fú)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轼(shì)旗靡(mǐ)

  3、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停顿和重音)

  4、释词:

  肉食者鄙又何间焉牺牲玉帛小大之狱?

  5、释句:

  a、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忠之属也

  b、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可以一战

  c、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

  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何以战?”战于长勺(倒装)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用简要的话概括文章内容;

  2、理清课文线索。

  明确:(人物活动线索:请见—问战—参战—分析;事件发展线索:迎战—备战—胜战—释战)

  四、课后思考

  在这个故事中,曹刿和鲁公各充当了怎样的角色?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课文线索

  二、深入探究

  a、第一段

  1、 “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

  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

  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明确: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2、曹刿的身分怎样?

  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5、“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三方面: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7、本段小结:这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b、第2段

  1、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2、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3、本段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c、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有两层意思:

  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三、归纳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思想。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四、背诵课文。

  《曹刿论战》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部分文言词语的含义,能正确翻译课文。

  2、巧妙地安排材料,有详有略地叙写。

  3、重点人物曹刿,鲁庄公的形象分析。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正确翻译课文。

  2、了解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掌握本文围绕“论战”为中心选择、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德育目标:

  1、学习曹刿为国家着想、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2、学习在岗位上“忠于职守”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点:

  1、文言虚词、实词的用法;

  2、曹刿、庄公的人物形象;

  3、曹刿的“远谋”和庄公的“鄙”。

  教学难点:

  1、巧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

  2、“论”战的意义。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背景,把握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分析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大家也许会想到三国时众多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比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战争中取胜呢?也许是人心所向吧?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的。但是有这么一场战役比这几场还要早,曾受到毛泽东同志的称赞的战争,也许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那就是长勺之战。鲁国一个弱小的国家,为什么可以战胜如此强大的齐国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险个究竟吧!请看课文《曹刿论战》。

  2、解题:《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3、 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刘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二、默读课文,(亦可分角色朗读)理清文意。

  1、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待交流。

  2、交流难词难句,并翻译课文。

  3、师归纳:重点实词:间、信、孚、福

  通假字:偏

  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

  三、整体感知。

  1、概括故事情节:

  提示: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也可以以事件发展过程为线索概括。

  明确: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3、生复述课文(建议改编成课本剧演一演)。

  四、作业布置: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思考曹刿、鲁庄公是怎样的人?试简要地分析。

  3、收集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研读课文,分析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生复述课文导入)

  二、 探究,交流。

  1、组织学生讨论:给课文换一个题目,并谈谈原因。

  2、生给课文换题目。

  3、分析详略安排与题目的关系。

  (与中心有关系,联系比较大的则详写,反之则略写。)

  4、找出文中详写略写的部分。

  三、 品读课文,赏析人物形象

  1、小组讨论:曹刿、鲁庄公是怎样的人?(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2、分析人物

  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 “鄙”: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又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四、 迁移积累:

  1、理解词义,找出、理出相应的成语。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恶贯满盈 小信未孚—— 不孚众望;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 故克之——克敌制胜 攻无不克;

  三而竭——弹精竭虑 精疲力竭 观其辙——南辕北辙 重蹈覆辙;

  故逐之一——逐鹿中原 追亡逐北 难测也——莫测高深 心怀叵测;

  未能远谋——足智多谋 深谋远虑。

  2、谈谈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试简要分析弱者取胜的原因。

  五、 作业: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整理本课的古汉语常识:字词及句式等。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左传》,进一步了解课文的背景。

  《曹刿论战》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深入钻研课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

  4、借助课文注释及词典读懂课文内容,并掌握文中对句意表达起关键作用的实词。

  5、从立意、选材、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理解课文,为与下文的比较阅读作准备。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论作战前取信于民,战争中掌握战机是本篇的重点。

  2、因为我国古代记载史实常与史论结合起来,所以此文虽是一篇记叙文,但又以“论”为中心。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主要过程:

  一:正读(所谓“正读”,就是在课文教学之初、学生朗读课文之后,教师纠正读音,纠正语调。)导入: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巨鹿之战等导入。

  1、个读、齐读课文。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2、再读课文。

  二、点读课文:所谓“点读”,就是从课文朗读转向阅读课文注释,要求学生“点”着课文注释,一个一个地读。)

  1.要求同学们认真点读课文注释。

  2.学生质疑问难,老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教师点出应该重点理解的'10个词:鄙、安、加、信、孚、狱、绩、轼、焉、靡

  4.学生边读课文边温习对课文注释的理解。

  5.再朗读课文。

  三、译读(所谓“译读”,就是同学们自读课文,自译课文,读读译译,译译读读。)

  1.各人自读自译。

  2.男生读课文,女生译课文,读一句译一句。

  3.女生读课文,男生译课文,方法同上。

  教师听学生的读与译,指出译得不当之处。再请同学们质疑。

  四、品读

  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第一自然段: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衷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齐鲁长勺之战就是其中的典型战例。今天我们学习的《曹刿论战》就是谈谈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解题:

  1、《左传》

  2、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

  3、课文标题为“曹刿论战”,曹刿是当时奴隶主贵族,为了鲁国的利益……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多媒体显示重点字音:

  2、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3、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依两条线索概括: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奋战——胜战——评战)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四、合作交流,研讨探究。

  阅读课文,小组合作,研讨探究下列问题:

  1、曹刿请战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教案】相关文章:

《曹刿论战》教案11-04

曹刿论战教案10-28

曹刿论战教案03-19

曹刿论战教案15篇06-17

精选《曹刿论战》教案4篇01-22

曹刿论战教案(精选20篇)02-14

《曹刿论战》教案15篇01-26

《曹刿论战》教案(精选20篇)05-11

《曹刿论战》教案(通用9篇)03-15

实用的《曹刿论战》教案4篇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