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

时间:2022-02-26 13:40:57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1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长度单位、面积单位。

  2、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并能正确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

  通过图形和直观演示加深对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由直观到抽象地区别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10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根1分米长的毛线和1个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请同学们说一说你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

  2、你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3、引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有什么不同。

  二、探究新知

  学习教材第63页例3.

  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

  (1)请同学们动笔画一条1厘米的线段和一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2)提问:①什么样的图形为1平方厘米?

  ②小组讨论说一说你看到的1厘米和1平方厘米有什么不同。

  ③你能与用手势比画1厘米和1平方厘米吗?

  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1)请同学们用手势演示1分米和1平方分米。

  (2)教师手里有一根毛线,它的'长大约是1什么?(展示1分米长的毛线)

  (3)出示正方形请同学们估测这是1什么?

  引导:你们看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的区别了吗?

  (4)请你们在练习本上画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

  (5)展示学生画的图。

  3、比较1米和1平方米。

  (1)教师的讲桌的长是1米多,你能到前面指认一下是从哪里到哪吗?

  (2)讲桌的面积有多大是指什么?(表象地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同学们有了1厘米和1平方厘米,1分米和1平方分米的表象,你能说一说1米和1平方米的区别吗?(小组合作到前面演示,双臂张开大约是1米,四个同学把伸开的双臂手搭手围成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4、通过估算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1)先小组合作估计同学们所用课桌的长度和宽度,教师用皮尺帮助学生验证。

  (2)估计自己课桌面的面积大小,再用同学们准备好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3)说一说,你周围哪些物体的一个面分别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64页练习十四第5题。

  2、画一个正方形并标出这个人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

  3、用9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摆图形,算出它们的面积和周长、

  4、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一条线段长1平方分米。

  (2)一居室的面积大约是10米。

  (3)一根铅笔长15厘米。

  (4)一座高楼高约100平方米。

  (5)小明从学校要走50米的路才能到家。

  四、思维训练

  动脑筋,想一想。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直观图形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巩固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能够正确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加深了对年级单位和长度单位概念的理解。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利用直观教具正确地用分数表示相关的数。

  2、能利用分数知识将低级单位的长度、钱币换算成高级单位,并用十分之几的分数表示,为下面认识小数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600÷3320÷4690÷3720÷9

  60×40×7889+2572-56

  80×6080+6015×616×5

  二、在下图中涂上分数所表示地部分。

  3/4

  2/3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6题

  2、做“想想做做”第7题

  提问:为什么第一个括号填写1/10,第二个括号填7/10?

  教师在线段上再任意表上几个括号。

  3、做“想想做做”的`第8题

  出示放大图。

  这把尺总长是几厘米?也是几分米?看着直尺说一说1厘米是1分米的几分之几?为什么?也就是几分之几分米?3厘米和7厘米呢?

  4、做“想想做做”第9题。

  5、做“想想做做”第10题

  6、做“想想做做”第11题

  四、全课。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第49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教学难点: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例2主题图 彩色笔

  教学过程:

  学前准备

  1、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

  3810

  20xx

  9140

  8160

  7230

  5031

  6230

  7021

  2、笔算。

  357= 2321=

  让学生集体完成并指名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做完后请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全班集体订正。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9页例2.

  出示例2.

  教师:读一读题,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要求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也就是求37个48是多少,怎样列式呢?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3748

  老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计算方法。

  (1)估算方法:4850 3740 5040=20xx(盒)

  大约有20xx盒。

  (2)笔算方法: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7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方法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7乘8得56,在个位上写6,向十位进5;7再乘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4,得28个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5个十,得33个十,所以在十位上写3,百位上也写3;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3去乘48,所得的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列式解答:4837=1776(盒)

  答: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怎样计算。学生讨论后总结。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进位乘法和不进位乘法的计算过程相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分别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与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相加时不要忘记加进位的数。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建议: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2、把握好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学习要求。

  3、放手让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法。

  课时安排:

  5课时。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通过有小数的大小比较,加深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加强整数和小数的联系,分数和小数的联系。

  教学重点:

  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并导入新课。

  提问: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是怎样的?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是怎样?

  老师小结:突出整数比较大小时,要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加以比较,同分母的大小比较,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把相同分数单位分数的分子进行比较。

  口算比赛:(用手势表示“大于号”、“小于号”)

  16 ○ 1228 ○ 3886 ○ 844/5 ○ 3/57/12 ○ 5/1216/20 ○ 9/20

  导入新课:前一阶段,我已经学会了比较整数大小和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今天我们先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二、新课。

  1、小组探究学习:P90 例2

  2、补充例题(图略)请看图,说出左图和右图中有几个几分之一,用小数怎样表示?这两个小数哪个大?为什么?

  要求:从小数的含义上理解得出。

  0.4 < 0.7

  紧接着要求学生再观察下图并要求边看图边思考

  这图和上图有什么不同?比较时应先比较哪一位,再比较哪一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时突出下图中有整数,而上图没有;有整数的'情况下,小数大小的比较,要先比较整数部分,再比较小数部分,就如同比较整数大小一样,先要比较千位,再比较百位,……比较大小都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进行比较。

  进而说明左图的数大于2,右图的数不到2,所以圆圈中应该填“>”。

  2.5 ○1.8

  3、学生试练。

  2.5○2.38.6○8.90.23 ○ 0.533.22 ○ 1.28

  使学生明确两数的整数部分,个位上都相同,就要再看小数部分哪个大。

  4、教师简单小结比较小数的方法。

  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和过去学过的整数的比较方法相同,比较大小都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进行比较。有整数部分的小数,要先比整数部分,再比较小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再看小数部分哪个大。

  三、练习

  P90下边的“做一做”

  补充练习,在○里填上合适的小数。

  ○ > ○ > ○ > ○ > ○ > ○

  四、全课总结(略)。

  五、教学反思

  由于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点,难度并不是很大,所以在在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时,我充分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尝试、自主研究、自主总结。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简单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是几十几的数),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的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除法的全过程。渗透转化和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加深对口算除法的.理解,发展数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是几十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是几十几除法的算理。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练习

  60÷3= 360÷9= 80÷4=

  300÷6= 2400÷6= 4000÷5=

  2、想一想,填一填

  (1)84里有( )个十,( )个一。

  (2)46里有( )个十,( )个一。

  (3)62里有( )个十,( )个一。

  (二)探究新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来我们一起看看这道题。

  1.动手操作,理解算法

  (1)出示例题:

  把66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张?

  (2)读题,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呢?

  生:要把66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

  (3)理解题意并列式

  板书:66÷3=

  3.学生自己试着做一做并说明理由,可以借助小棒图。

  4.全班交流,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

  生1:66就是6捆和6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得到2捆和2根小棒,就是22根小棒。

  生2:我是这样想的:把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6个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一,和起来就是22。

  师用多媒体演示分一分

  5.借助图片,理解算理

  出示图片1:

  60÷3=20

  6÷3=2

  20+2=22

  小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是: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再用个位的数去除以一位数,最后把两部分合起来就是商。

  6.口算,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96÷3= 46÷2=

  (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

  64÷2= 84÷4= 77÷7=

  28÷2= 69÷3= 63÷3=

  210÷3= 350÷5= 8100÷9=

  420÷6= 160÷2= 1200÷6=

  (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作业:第13页练习三,第5题;

  第14页练习三,第7题、第9题、

  第10题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6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48页练习十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

  2、运用所学知识正确、熟练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和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和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计算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复习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3420=答案

  1710=答案

  1330=答案

  2130=答案

  4320=答案

  3240=答案

  5170=答案

  6330=答案

  7210=答案

  巩固复习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为复习笔算打好基础。

  2、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1244=答案

  3213=答案

  4211=答案

  2123=答案

  指名四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其他同学在 练习本上完成,完成后每个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指名学生任选一题说出计算过程。

  3、教师小结: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时,用第二个因数的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第一个因数,再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二、巩固练习

  1、笔算。

  1244=答案

  3213=答案

  4211=答案

  2123=答案

  2332=答案

  4121=答案

  2223=答案

  3412=答案

  全体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订正结果。

  2、3911=答案

  3131=答案

  2333=答案

  2224=答案

  1241=答案

  让同学们任选两题在练习本上完成(竖式计算),老师巡视,把完成既正确书写又好的同学的练习本进行展示,让其他同学向他学习,并把这道题的卡片送给这位同学,以示鼓励和表扬。

  3、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47页的第4、第5题,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列式计算,写出计算过程和结果。

  这两道题是图文结合题,所以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题和图,正确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列竖式计算。

  3421=答案

  3113=答案

  1212=答案

  2211=答案

  1125=答案

  2、每个胶卷售价21元,买14个交卷要用多少元?

  3、每箱苹果重13千克,32箱苹果共重多少千克?

  4、每个工人每天挖树坑11个,15个工人一天挖树坑多少个?

  四、思维训练

  1、连一连。

  1810 860

  3112 605

  20xx 180

  5511 372

  2、小华每天坚持写13个毛笔字,他在7月和9月共写了多少个毛笔字?

  3、李老师买了2个足球,张老师买了4个篮球,王老师买了1个足球、1个篮球、3个网球,他们每人所用的钱正好相等,1个足球的价钱相当于几个网球的价钱?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复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在实际练习中,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和会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列竖式计算的能力。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7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难点是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色:

  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教学中,借助教材创设的平均分桃子的情境,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理解:树上一个桃子也没有,每只猴子一个桃子都分不到,即0÷3=0。然后进一步举例,归纳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样的安排生动自然,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了新知。

  2.重视学生的操作体验。

  实践出真知。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直观地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将学生的操作贯穿在笔算学习的过程中,将每一步操作与竖式计算过程对应起来,避免了空洞的说教,使学生透彻而又轻松地理解了竖式计算的过程,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印有桃子图案的卡片(两种:一种是每张有100个桃子的卡片,一种是每张有1个桃子的.卡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教材8页情境图。

  师:3只猴子来到桃树下,准备美美地吃上一顿,但是它们却遇到了难题,我们一起来帮它们解决吧。

  ⊙探究新知

  1.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1)观察情境图,提出并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①3只猴子平均分6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到几个?

  ②3只猴子平均分3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到几个?

  学生根据除法的意义可以很快地列出算式并写出答案:6÷3=2,3÷3=1。

  (2)观察第三幅情境图,解决问题。

  师:一个桃子也没有了,用什么数表示?这时3只猴子能分到桃子吗?用算式怎样表示呢?

  引导学生明确:一个桃子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把0平均分成三份,每份都是0,用算式表示为0÷3=0。

  (3)问题拓展。

  师:如果一个桃子也没有,10只猴子来分,结果怎样?用算式怎样表示?50只、100只呢?你们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顺理成章地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结论,促进了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2.探究被除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1)出示教材8页第二个例题,理解题意并列出算式。

  师:这3只猴子找到了多少个桃子?我们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看图完整地叙述问题,然后列出算式:306÷3。

  (2)估一估,分一分。

  ①请学生估计一下这个算式的商是几位数并说明原因。

  ②请学生用手里的学具卡片分一分,并用简单的算式表示分的过程。

  (3)引导学生独立计算。

  (4)集体交流。

  ①小组交流,每组推荐几种不同的算法写到黑板上,准备全班交流。

  ②全班交流。

  师:请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学生口述,教师利用课件配合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先分“百”,再分“十”,最后分“个”。

  师:你是怎么算的?

  学生小组交流后总结如下:

  方法一 口算。

  300÷3=100,0÷3=0,6÷3=2,100+0+2=102。

  方法二 用竖式计算。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8

  教学内容:

  人教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六册第三单元。

  设计思路:

  本节课要通过一道道练习题的精心设计,来体现以下特点:

  一、营造人文的课堂环境。

  课堂教学只要以人为本,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本人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增强成功的体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平均数问题的理解进行阐释,使教学活动真正面向全体,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另外,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感受,不以教师权威压制学生的思维,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使学生敢想、敢说、敢质疑,做到课堂教学体现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发展学生、激励学生,从而提高人的教育原则。

  二、深刻的思维引领。

  本人在练习课教学中呈现的练习题,只要针对学生在学习求平均数问题过程中极易出错的典型问题为着眼点,把学生学习中的“模糊点”,常犯错误有意识引进课堂。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在探究交流中碰撞,使之明确错因,并主动纠错。然后,有针对性地让学生通过合理的习题进行深度挖掘,举一反三,对学生思维进行深刻、逆向性、批判性的指导和渗透。这样的课堂设计会因习题的多元化而倍显生动精彩,使学生感到一股浓浓的数学味,体验到思维的快感,抵制错源,享受课堂师生的`平等交流的快乐,从而更加乐于学习数学。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通过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节约资源和环保教育。

  重点、难点:

  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利用有关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平均数的定义

  2、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课堂练习:

  (一)基本训练

  师:我们已经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看一道习题。

  1、判断:

  ⑴小华所在班级平均身高131厘米,小明所在班级平均身高135厘米,所以小华比小明矮。( )

  ⑵全体同学为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12元,李洁同学可能捐了15元( )

  ⑶小明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成绩是93分,小明的语文成绩是93分。( )

  2、小丽家这一星期用塑料袋情况如下图:

  看图填空:

  ⑴图中每格代表( );

  ⑵用塑料袋最少的是( );

  ⑶平均每天用塑料袋( );

  ⑷你的建议是( )。

  3、以小组为单位(6人一组)统计你家上个月用水情况,制成统计图:

  姓名合计

  用水量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汇报后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教育。

  (二)拓展训练:(课件出示)

  1、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求这个小组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2、商店买来5筐苹果,第一筐重38千克,第一筐重39千克,第一筐重43千克,第一筐重34千克,第一筐重36千克,求平均每筐重多少千克?

  3、哪一组的成绩好?

  4、选择题:想一想:下面哪个列式才对?

  5、小丽期末考试中三门的平均成绩是96分,其中语文是89分,英语是100分,她的数学成绩是多少?

  6、小华期末考试中四门的平均成绩是92分,其中语文是96分,科学和英语都是87分,他的数学考了多少分?

  7、小芳有36本书,小丽有22本书。小芳送几本书给小丽,他们两人的书就同样多?

  三、练习小结。

  四、作业

  1、复习课本第42、43页的内容。

  2、做课本第45页的第5题。

  3、收集资料: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及作用。

  附板书设计:

  求平均数的练习课

  (一)平均数的定义: 几个不相等数-----→相等的数

  (求平均数)

  1、移多补少

  2、计算方法:

  (1)先求出总数----→ 把各个部分数加起来。

  (2)再求平均数----→ 总数÷份数=平均数

  (二)平均数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总数÷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份数=总数

  总数÷平均数=份数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同学经历实际生活中运用估算的过程,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并且养成估算的习惯。

  2、重视培养同学应用数学的意识,了解估算在生活中应用的必要性,发展同学估算能力,让同学拥有良好的数感。

  3、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形成具体问题采用具体的方法分析的辩证观点。

  教、学具准备:课件、同学收集生活中要求估算的素材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随同着金黄的落叶,秋天来到了我们的身边。红星小学准备组织同学们去公园秋游,但是遇到了一些问题想请你们来解决,一起来看看吧。(出示图片第60页例5的主题图)

  (这里由秋游中遇到的买门票与车票的问题直接引入本课。是因为“秋游”是同学所熟知和喜爱的活动,能为同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同学解决问题的愿望。)

  “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

  师: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用自身的方法算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板书:49×104

  二、探究新知

  1探究把因数估计得大些的情况。

  (1)同学独立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请解决好的同学上黑板写出过程,并介绍一下自身所用的方法,适当地加以解释。

  (前面同学已经学过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而且同学也有一定的实际购物经验,在此基础上让同学根据实际情况独立解决这个问题,最后在全班汇总,研讨各种解决方法的可行性。在这里老师放手让同学尝试,培养同学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介绍:用笔算算出的,这样的结果很准确。)

  应该准备5000元。(介绍:先利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到各个因数的近似数,再计算出结果)

  应该准备5500元。(介绍:把两个因数都估计成是大一点的整十数,再将它们相乘,得到估算结果)…………

  (2)同学在小组内交流,选择合适的算法,并说明理由。

  师:假如你是带队的老师,你会选择哪种估算方法呢?请在小组内讨论,并说明理由。…………

  (教师充沛地尊重同学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同学通过在小组中的讨论,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了解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同学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小组派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

  (4)小结

  师:这些方法都是正确的。但生活中我们在做准备时,一般都采用估算的方法。同时为了使准备显得更充沛,在估算时不一定要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而是将数字估计的大些。对于这个问题而言,当然是选择把钱准备多些的方法更符合实际。

  把板书补充完整:49×104≈5500 (元)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是要用乘法的估算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乘法的估算

  2研讨可以用四舍五入方法的情况。

  (1)出现解决的问题

  师:现在同学们来到“海洋世界”的水上扮演馆,这时他们又发现了一个问题。你们还能选择正确的方法来解决吗?试一试!

  课件出示:

  在“海洋世界”的水上扮演馆中,观众的看台分成了12个区,每个区有58个座位,大约可以同时容纳多少人观看扮演?”

  (2)解决问题,并找出合适的方法。

  师:请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

  同学独立完成,再请做好的同学上黑板写出来,并请他们介绍自身的方法,说明自身的理由。(请几位方法不同的同学,注意要会说出自身的理由。)…………

  再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找到认为合理的方法。

  小组派代表说明自身的选择,全班讨论出合适的方法。…………

  (3)小结

  师:我把同学们的意见整理了一下,意思就是在这里它只要求大家了解大概能容纳多少人,就要使结果尽量地接近准确值,所以同学们可以用把两个因数四舍五入的方法来估算。说得真有道理,我也同意你们的意见。

  3研讨乘法估算的方法。

  师:我们找到的估算方法有这么多,那你认为,乘法到底该怎样估算呢?

  同学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再在全班汇报。

  (让同学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了解到解决问题时应当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并培养了同学分析问题、归纳方法的能力。)

  小结:把同学们的意见归纳起来就是,估算时,一是要使计算简便,(把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或整百的数);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在作准备的时候可以把因数估计大些,有的时候也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使结果更接近准确值。一句话,就是估算方法有很多种,却没有固定的方法,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师:来到了游乐场。(出示图片)这些是游乐场局部的游玩项目,有摩天轮、极速风车、旋转木马······。

  1、解决游玩中数学问题。

  师:他们在游乐场中又碰到问题了,继续吗?

  (1)必答题:摩天轮最大载重量4000千克,四年级同学平均体重是28千克,四年级104名同学可以同时乘坐摩天轮吗?

  师:摩天轮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你喜欢的游乐项目,并从中选择一道数学问题,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解决。

  (2)自选题。

  A:旋转秋千一次可以乘坐48名游客(满坐),上午运行15次,上午玩旋转秋千的游客大约有多少人?

  B:玩超速风车每人每次需要18元,四年级104名同学,需要准备多少钱买票?

  18×104≈20xx(元) 18×104≈2200(元)

  20 100 20 110

  2、解决返程的数学问题。

  师:秋游活动即将结束,他们准备乘车返回学校,请同学们帮算一算:从游乐场到学校的路程是125千米,同学们乘车返回时,客车每小时行63千米,3小时能否返回学校。

  (使同学能灵活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四、反馈小结

  自我评价和小结。评价一下自身在这节课中的表示以和收获。

  师: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掌握的数学知识也是多种多样的。当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时候,也是要注意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希望大家都能在生活实际中用好我们的数学!

  教学反思:本课从设计上体现“从同学动身,为同学的发展而预设”原则,课堂上充沛调动同学的自主参与和交流合作,在合作交流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整节课朴实、自然,时刻体现对同学发自于内心的关心和引导,突出的表示在以下方面:

  1、找准同学的认知起点,放手让同学自主探究。我从同学的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动身,让同学“试一试”,独立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果发现所找到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这里,我并没有将本节课的观念强加给同学,而是尊重每一位同学的观念,让他们在互相的交流讨论中找到合适的方法,知道要根据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2、引导同学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同学的学习能力。在课堂上,我注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同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感受他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改变自身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协助同学发展和深化对数学的认识。

  3、整节课中,以问题为纽带,引导同学通过解决问题、讲解问题、分析问题等方法,特别是协助同学自身形成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探索估算战略,培养同学的问题意识和估算意识。

  本节课也存在一些遗憾之处:

  1、是在同学对玩超速风车游戏时,四年级104名同学需要准备多少钱有争议时,有的同学说将18×104看作18×100来估算,得出的结论是钱不够;有的同学说将18×104看作20×100来估算,得出的结论却是能买到票。对此,我只是引导同学去找到正确的答案,却错过了一次进一步挖掘错误的原因,从而将知识引向深入的机会。

  2、课前,我设想:在导言后告诉同学,我们秋游时,无论坐车还是玩游戏都要注意平安,对同学进行平安教育。但是课堂上忘记了。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建议: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2、把握好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学习要求。

  3、放手让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法。

  课时安排:

  5课时。

  第4课时

  笔算小数的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对比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相同点以加深学生对小数减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的减法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小数加法

  0.37 + 0.58 10.9 + 7.8

  2、重点复习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二、新课

  1、组织学生自学P96页例4。从例4中你学到了什么?从1.2-0.6=0.6的竖式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它与小数加法比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能说一说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吗?(留时间让学生议论。)

  2、结小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略)

  3、设计情景,提出问题,巩固小数减法的计算。

  出数据信息

  尺子 铅笔 作文本 图画本 笔盒 彩色笔

  0.80元 0.50元 1.20元 0.60元 9.67元 12.40元

  师:根据以上的商品价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它。

  4、回顾对比

  小数减法计算与整数减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小数减法计算与小数加法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什么不同点?

  三、小组活动,巩固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说明:1、两人一组。每人说出一个小数。两人同时写竖式计算,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在规定的时间内,计算题目多者为胜。

  四、练习作业。

  1、完成课本P97页第1、2题

  2、课后实践作业:P97页第3题。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体验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辨认东、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观察主题图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小故事导入新课

  放寒假时小红去了一个度假村。一天她去度假村旁的森林公园玩,可找不到回去的路了。她该向东、西、南、北哪个方向走呢?

  二、愉快体验,探究新知

  1.观察主题图

  (1)出示第2页彩图。

  (2)我们现在来到了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你们看见了哪些建筑物?愿意当小导游为大家介绍一下吗?同桌之间互相解说。

  (3)指名上台讲。

  2.学习例1:出示第3页彩图。

  (1)图上画的是小明和他的学校,你能告诉老师他在干什么吗?大家想和他一样去我们的操场上认识这四个方向吗?

  早上太阳在什么方向?面朝太阳,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方向?背对的方向是什么方向?

  学生相互说说自己前面的和后面的.方向。

  现在同学们像老师一样伸开两臂,我们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

  (2)让学生说说学校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建筑物。提问学校的教学楼等建筑物在操场的哪一面?

  (3)请4位同学面朝4个方向背对背站好,让他们说说自己面对的方向。引导其他同学观察和发现东西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南北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

  强调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4)回教室填写例1.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练习一第1题)?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5人一组,1人指挥,4人做动作。(1人指挥站中间,4人听指挥站4个方向。)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回家按照4个方向观察房间的摆设,明天来告诉大家。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12

  1.电脑出示:三个花坛(图略),三个小朋友先后绕各自的花坛(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的花坛)走一圈。之后——

  师:假如三个小朋友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动身绕各自的花坛走一圈。你猜,谁最先走完一圈?请用1个手指表示选择绕三角形花坛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2个手指示选择绕四边形花坛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用3个手指表示选择绕五边形花坛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

  在经过观察和考虑后,大家用打手势的方法表示出自身的选择。大多数同学选择了1,也有选择2或3的。

  师:看来,大家的`选择不尽相同。面,请前后6人为一个小组,说说各自选择的理由。

  生1:三角形花坛虽然只有三条边,但是,它的每条边都是很长的,而五边形花坛虽然有五条边,但是每条边都是很短的,所以,我认为绕五边形花坛走的朋友最先回到起点。

  生2:我也觉得绕五边形花坛走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因为五边形花坛的一条边是三形花坛一条边的一半,三角形花坛还多出半条边,所以,绕五边形花坛走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师:假如五边形花坛的边长真的是三角形花坛边长的一半,那么,绕五边形花坛走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可是,我看上去好像是超越一半的。

  生3:我认为绕四边形花坛走的小朋友会最先回到起点,因为四边形花坛的四条边都比较短的。

  大家互相争执着,谁也不让谁。这时,教师让电脑演示,同学们的眼睛注视着屏幕上的三个小朋友。随着绕四边形花坛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的瞬间,同学中发出“耶——,我猜对啦!”的欢呼。

  生2:老师,我刚量错了。

  师:你刚才是怎样量的呢?

  该同学重新进行演示。原来,他是举着一把直尺,手指指着尺上的刻度,按着同一角度,眯着小眼睛在进行着远距离的丈量。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13

  教学目标

  1、复习有关简单的路线图,进一步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和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有关简单的路线图,会辨认运动方式,并能根据要求画出相关图形。

  教学难点

  画出轴对称图形和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方位图。

  1、复习。

  (1)简单地让学生回顾一下有关方位的知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在教室里同学间的相互之间的位置情况。

  2、书本上第87页的.练习。

  (1)教材示范:邮局在(华光路)和(柳泉路)的交叉路口的(西南)角。

  让学生理解是填路名和方位。

  (2)问题1:育英小学在电影院的()方向。

  引导学生找到育英小学和电影院,然后根据它们的位置来判断。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3)问题2:公园在()和()的交叉路口的()角。

  同样引导学生先找到公园,再找到与公园相邻的两条路,再判断其方位。

  (4)问题3:张丽去上学,她可能沿着()向()走,到华光路再向()走,在马路的()侧就是育英小学。

  让学生找到张丽家和小学,然后根据张丽所走的路线来完成此题。

  (5)问题4:张丽上学还可以走哪条路线?

  同学之间说一说后集体交流。

  二、运动。

  1、回顾。让学生回忆一下,像哪些物体的运动我们认为是平移,哪些物体的运动是旋转,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2、书本上第87页的练习。

  逐一出示四幅图,让学生说一说分别是哪种运动方式?

  思考后举手发表。

  三、在方格纸上画图。

  1、出示几幅图,让学生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你们画出对称轴。

  2、在方格纸上出示几幅比较简单的图形,让学生根据对称轴画出另一半图形,并说一说是什么图形。

  3、出示书本上第88页第13题的第1小题。

  让学生独立画出轴对称图形。

  这幅图形相对来说难度比较大,如果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也可以借用镜子来完成。

  4、平移图形。出示三幅图形,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平移,在平移前让学生说一说在平移的过程要注意的问题。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5、完成书本上第2小题。

  将小船向下平移5格。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14

  设计说明

  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世界通过游戏展现在孩子面前,人的创造才能也常常在游戏中表现出来,没有游戏也就没有充分的智力发展。”用游戏导入新课,可使数学知识在游戏中愉快地、自然地被学生所接受和理解。上课伊始,设计了老师说时间,学生用动作表示时间的游戏,这样不仅唤起了学生对时间的回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2.直观演示与动手操作相结合。

  重视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本设计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以及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时间与时刻的意义及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联系。通过例题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确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比较简明、方便,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渗透比较的数学思想。

  3.注重从日常生活的各个场景入手,加深对24时计时法的理解和掌握。

  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整节课以“一天”为主线,贯穿始终。出示主题图展示生活中的一天;通过春节晚会倒计时,了解一天的开始;探究一天有多少个小时。从生活中梳理出数学知识,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时钟模型

  学生准备 时钟模型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做游戏,认时间。

  师:老师和大家做个游戏,老师说一个时间,大家不用口述,用动作告诉老师这时你在做什么,看谁表演的好。

  (1)老师先说一个时刻:中午12时,用动作示范一下。

  (2)老师报出下列时刻:凌晨3时、早上6时、上午11时30分、下午4时、晚上9时。(教师边板书边提问)

  2.导入。

  师:刚才我们说的是生活中常用的表示时刻的方法,叫做12时计时法。如果同学们用12时计时法表示时刻,那么应加“上午、中午、下午、晚上或凌晨”等限制词。有没有一种不用加文字说明的计时方法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种新的计时法——24时计时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分析、归纳出12时计时法的特点,并理解12时计时法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了解12时计时法在实际运用时要有限制词,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寻找表示时间的更为简便的计时方法——24时计时法,引入新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经历过程,体验感知

  1.体验生活中的“一天”。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教材82页主题图),引导学生说出在主题图中获得的信息。

  (学生汇报小女孩在一天中的作息时间)

  2.认识一天的'开始——0时。

  师:大家知道一天是从什么时刻开始的吗?(学生发表意见,教师不作答复)

  师:一天的开始到底是什么时刻呢?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吧!这是春节联欢晚会上大家在一起迎接新年第一天开始的情境。(课件播放倒计时的录像)

  师:新年的第一天开始了,钟面上是几时?(12时)是什么时候的12时?(夜里12时)

  师:到了夜里12时,就表示这一天结束了,同时又表示新的一天开始了。作为新的一天的开始,我们一般又把夜里12时说成0时。

  师:0时我们通常在做什么呢?(睡觉)现在知道一天的开始是什么时刻了吗?一起说说看。(0时)

  3.运用课件创设情境,感受一天的经过。

  师:一天的时间有多长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吧!大家可以一边看,一边随着画面和音乐表演。(课件演示)现在是0时,在睡梦中我们开始了新的一天。

  师:(钟面显示早晨6时45分)天亮了,太阳升起来了,现在是什么时候?小女孩在做什么?

  师:(钟面显示上午10时15分)现在是什么时候?小女孩在做什么?

  师:(钟面显示中午12时)时间真快,现在是什么时候?到吃午饭的时间了。

  师:(钟面显示下午3时30分)小女孩和同学们在跳绳。

  师:(钟面显示下午6时)现在是什么时候?到吃晚饭的时间了。

  师:(钟面显示晚上7时25分)现在是什么时候?小女孩在做什么?

  师:大家在睡梦中,时间又不知不觉到了什么时候?(夜里12时)到了夜里12时,这一天就结束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15

  教材简析:

  这局部内容结合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外表和平面图形的大小。教材中的例题第一道是让同学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先比较黑板的外表和课本封面的大小,并说说生活中其他物体外表的面积大小,从而使同学获得初步的面积概念。第二道例题是让同学用不同方法比较一个正方形和长方形图形的面积。通过比较,既使同学进一步丰富了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又使同学体会到计量面积最基本的'方法,即用相同的单位直接计量。

  目标预设:

  1、使同学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使同学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同学的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重点、难点:

  认识面积,理解面积的含义,能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设计理念:

  本节课要充沛利用同学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协助同学认识面积的含义。对物体外表大小的认识,同学在生活中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体会,在教学中要注意选择同学身边熟悉的物体,让同学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在这个基础上,适时地揭示面积的初步含义,并利用“面积”这个词语去观察、比较和描述。本课还要重视对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在比较中完善和强化对面积含义的认识。由于同学对物体外表大小的认识是有较多生活经验的,但是对平面图形大小的认识却不太熟悉,因此在建立面积概念要更多的涉和平面图形的的大小,并启发同学运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比较,协助同学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掌握面积的含义。

  设计思路:

  根据由直观到笼统的原则,首先认识物体外表的面积,通过摸手掌,数学书封面,课桌面,到观察黑板面,认识到什么是物体外表的面积;再由涂树叶引入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接着比较平面图形的面积的大小,比较分几个层次来,第一层次用视觉直接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第二层次用重叠法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第三层次用工具来比较图形面积大小,最后是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在最后总结全课时,根据刚才的数方格的方法为下面学习面积单位做铺垫。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01-14

苏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2-31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2-25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3-18

三年级英语下册教案优秀02-03

数学优秀教案02-16

三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教案12-13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5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