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教案

时间:2022-02-28 12:39:51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政治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政治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道德义务含义,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的关系;

  能力目标:增强对公民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这一道理的理解能力,提高对履行道德义务重要意义的认识能力,提高践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明确履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重要意义,明确忠实履行应尽的义务的要求;增强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做负责任的公民。

  重点和难点

  重点:公民为什么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填好教师事先发下来的调查表,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有关义务知识的认识状况;请学生总结自己升入中学以来履行过哪些道德义务,并写成书面材料,共班级展评;将自己了解的三类行为,即法律鼓励做的行为、法律要求做的行为、法律禁止做的行为,写成书面材料,为参加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教学方法:课前调查法;情感激励法;小品表演法;设疑讨论法

  授课过程

  导入新课:

  从活动“小明履行了哪些义务?”导入(帮助学生认识义务来自亲情、道德、法律等各个方面,法定义务是必须履行的义务。)

  1、请学生仔细阅读图文资料

  2、经过思考,分四组分别讨论其中的一个方面,将相关内容分别填在表格中。

  3、几个学生介绍自己填写的内容后,教师对此发表自己的见解。

  4、小明的上述活动,分别履行哪方面的义务?哪项是法定义务?哪一项义务是我们必须履行的?

  小结:我们在社会中生活,不仅享有宪法规定的各项基本权利,还要对他人、对社会履行相应的义务。这些义务来自亲情、道德、纪律、法律等各个方面。其中,法定义务是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的。

初中政治教案2

  课题:经受挫折的考验

  一、教材分析

  本课地位与作用本单元前一课时讲述了面对挫折,人们的不同态度。初步认识到应该具有迎难而上,勇于战胜挫折的品质。那么如何培养这种优秀的品质,掌握一些合理的方法,是本单元学习的目的与落脚点。因此,经受挫折的考验是本单元的重点。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学习知道:不畏挫折,开拓进取的优秀品质可以在学习及生活中培养,并初步掌握培养这种品质的几种途径和方法。能力目标:能够将学习的这些锻炼方法转化成一种观念并付诸于实践,从这些方面努力,实现“知”向“行”的转变。在生活、学习中,逐渐形成这种优秀的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认识在不畏挫折,开拓进取心理品质方面进行锻炼的必要性。勇敢迎接挫折的不期而至,战胜挫折后能产生一种成功的情感体验,并意识到这种品质在当今社会极为重要。教学重点掌握锻炼方法:正确认识挫折,敢为天下先,培养高尚志趣,适当转移目标。教学难点1、敢为天下先2、情境结合,情感渲染,学生能产生共鸣教学方法榜样教育、体验式教学、情境教学、自主探究学习、赏识教育、合作式教学课型讲授新课课时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素材: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处理:设问:贝多芬一生遭遇哪些挫折?(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效果:通过榜样教学,感受贝多芬战胜重大挫折的坚毅。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培养自己不畏挫折,开拓进取的宝贵品质。

  2、讲授新课

  (1)、培养高尚的`志趣

  素材:贝多芬一生遭遇的重大挫折。

  处理:学生找出支撑贝多芬战胜挫折的原因。(师归纳:兴趣、志向)并引导学生讲出做自己喜欢、自己追求的事再苦也觉甜的经历。

  效果:认识到培养高尚的志趣,从心理上给了我们战胜挫折的勇气与信心。

  (2)、正确认识挫折

  素材:周南中学身患癌症的高考学生颜艳录像(5分钟)

  处理:颜艳生活中遇到了哪些挫折?(病魔、贫困、高考的压力)

  效果:引导学生反思我们平时遇到的挫折,比较起颜艳所受的挫折是微不足道,而我们平时是怎样看待自己的挫折呢?

  活动设计:《实话实说》栏目现场采访

  道具:一个无线话筒,一台学生自制的摄像机(材料:纸盒)

  处理:设计平时在学习生活常遇到易产生挫折感的典型事例。请学生做小记者采访(采访6个同学),一个同学扛摄像机。最后教师灵活归纳。

  效果:让学生深层次的领悟,正确认识挫折是战胜挫折的前提条件。同时正确认识挫折又需要积极、乐观、自信的心理品质。

  (3)、敢为天下先

  活动设计一:试一试:把鸡蛋竖起来

  处理:多媒体打出画面示意,让几个学生亲自试一试,想办法把鸡蛋竖起来。教师进行赏识教育。

  效果:让学生体会看似不可能的事,其实很简单。关键在于敢为天下先,敢有奇思妙想,这也是战胜挫折的重要手段。

  活动设计二:议一议:把木梳卖给和尚有可能吗?

  处理:打出直观的画面,以讨论的方式,为如何把木梳卖给和尚想出招数。鼓励学生有奇思妙想。教师在此活动中赏识教育与层层启发式教育相结合。鼓励创新意识。(讨论3分钟)

  效果:让学生领略到合作、团结的力量是无穷的。走出困境、解决难题既需要毅力,也需要智慧,需要有创新精神。

  三、结课

  人生中总会遭遇挫折,能不能战胜挫折关键在于有没有积极、乐观、自信的心理品质,找到正确的方法。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面对挫折能从容应对。

初中政治教案3

  教材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三课《走向自立人生》

  教学设计思路: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初期,是个体从童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是半成熟、半幼稚的时期,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交错的时期,他们一方面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另一方面也容易冲动,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符合他们需求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自觉接受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增强法律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懂得自立的含义,知道自立不局限与自我服务劳动;了解自立的表现,知道自立的方法和途径。

  2、能力目标:初步形成并不断提高管理自己学习、生活的能力,为将来走向自立人生打下坚定的基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自立的生活态度,在实践活动中体验自立的意义和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懂得自立的含义;理解自立的必要性

  难点:理解自立的必要性

  关键:树立自立的生活态度,形成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教学方法:

  (1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联系学生生活、思想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 )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3 )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小组讨论等合作学习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

  (1 )今天早晨自己穿衣服的请举手;

  (2 )今天早晨洗脸了的同学请举手;

  (3 )今天早晨自己洗脸了的同学请举手。

  (这三个小问题看起来非常滑稽,而且也非常浅显,但却紧扣主题。通常情况下学生都会给予肯定的回答,然后教师接着追问:为什么要自己穿衣服、自己洗脸?学生的回答一般都会围绕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答案引出本课的主题。)

  教师总结:洗脸穿衣是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干,今天我们这节课要讨论学习的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有个别同学可能由于特殊原因会给予否定的回答,比如:手受伤、生病等,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不排除有极个别同学是父母给穿衣等,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可以让这名学生自己说出理由,然后让全班同学讨论: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讨论之后教师小结,再引到本课主题上。)

  二、讲授新课

  (一)、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板书)

  教师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些什么?有哪些值得你回忆的记忆?(美好回忆)

  学生思考,交流。

  (设计这个环节,目的是结合学生已知,引导到说出自立的含义。学生可以回忆幼儿园、小学阶段的生活,课堂上老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可以回忆父母的谆谆教诲,甚至是一个曾经听过的童话故事。)

  1、自立的含义: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板书)

  学生举例:(请几位同学列举一件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例子,这既为讲解自立的表现及其分类做了准备,同时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立的信心。)

  教师归纳:同学们所举的这些例子都是自立的表现,那么同学们能不能把这些自立的表现进行一下分类?提问3—4 名同学,然后再由教师总结并板书。

  2、自立的表现:(板书)

  (1 )、生活自立(板书)

  (2 )、学习自立(板书)

  (3 )、处理社会问题自立。(板书)

  (把重点放在讲解处理社会问题自立方面,中学生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主要是家庭问题和学校问题,家庭问题更为重要一些。有些学生认为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不懂得去感恩。这个地方是教育学生的好时机,应该让学生知道自己是父母的纽带,当父母出现矛盾是要善于调节;让学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知道感谢父母,不仅用成绩回报,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体贴父母、关心父母。)

  学生讨论:自己的事情不自己干行不行,为什么?

  (这个讨论,采用分小组的形式,最后由小组派代表总结发言,在学生讨论期间,教师到各个小组指导。最后教师总结,从而引出自立的必要性:人不可能一辈子依赖他人,必须依靠自己。)

  3、自立的必要性:人不可能一辈子依赖他人,必须依靠自己(板书)

  (二)、自我检测:究竟会做多少事?

  (学生打开课文35 页,做自测题,在会的项目上打勾,自己还有什么表现补在下面空白处;并判断哪些属于个人生活的范围,哪些属于家庭、集体、社会生活的范围)

  这个练习设计力图让学生了解,现在的“ 自立”“ 自己的事” 已经扩大了范围,它的意义更深了。

  教师提问:你能做到哪几条?哪几条不容易做到?你还能做到哪些?(学生交流时教师尽量从鼓励角度出发,及时点拨,发现闪光点。)

  (三)、故事新编。

  给下面一个故事续编。故事是这样的:有位学生考上了浙江某大学,父母把他送到大学,帮他登记报到,买好饭菜票,在宿舍帮他挂好蚊帐,铺好被子,整理好柜子。临走时,父母千叮嘱,万交代,孩子拉着妈妈的`手哭了。傍晚,他要去洗澡了…… 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找个好朋友一起编下去。

  (学生可能编出:男生编了男同学进浴室,洗洁精当沐浴露,还忘记带内裤等;女生可有意思拉,还编了干净衣服掉水里了,只能穿脏衣服出浴室,答案五花八门,其实好多都是他们在寄宿生活中的遭遇。)

  教师顺势提问:这位大学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后来他会怎样反思自己的行为?如果不改正可能会产生什么结果?

  (学生讨论交流后选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

  自立的生活表现在方方面面,也从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的成长和发展。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跟学生一起大声读)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四)、自己动手,实践体验。

  1、自查课桌椅内物品整理整洁情况,给自己打分。

  2、打十分的学生上台介绍整理物品的小诀窍。

  3、花五分钟给自己的课桌椅进行大扫除。

  4、说一说看着自己劳动成果后的心情。

  (通过这个活动,一方面让学生动手学会寄宿生活中关键的一个本领—— 整理物品,另一方面,要让他们体验到劳动后是快乐的,心情是轻松的。)

  (五)、总结

  教师:劳动是快乐的,自立是自豪的,我们要用我们的双手证明自己“ 我能行!” 通过这堂课,你对自立有哪些认识呢?说说你的凡人小语。

  学生:思考后交流。

  以下是几位学生的大作:

  不下蛋的母鸡,不是好鸡;不自立的人,不是好人。

  自立乃生也。

  望闻问切靠自己,衣食住行靠自立。

  长在温室中的花,不一定好看;

  长在悬崖上的树,不一定柔软;

  要使自己的生命闪光,需要自立。

  学会自立,生活将变得更加美好。

  教后反思: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同学生融为一体的感觉。

  1、我充分了解学生,了解他们在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在小学一年级就有一堂思品课,但主要着力点在培养学生自我服务的意识,减少对父母长辈的依赖。所以当学生们回忆到小学老师教的歌《劳动最光荣》时,大家唱了起来:“ 太阳光金亮亮,雄鸡唱三唱,花儿醒来了,鸟儿忙梳妆……” 课堂气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我仿佛是学生的一员,感受着童年的快乐。

  2、设计的活动内容不落俗套,饶有兴趣。最精彩和有价值的活动有两个:一是故事新编,二是凡人小语。第一个活动让学生在笑声中接受教育,提高认识;第二个活动也符合初一学生具有一定的理性思考能力的特点,通过活动,说说启发。而在形式上模仿了名人名言的格式,使学生更有成就感。

  3、设计学案时,能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现状,每一个环节能考虑学生可能会说些什么,教师该引导什么。所以,整节课,教师没有大段的发言,只是精练的几句点拨,效果很好。在活动中,教师也参与其中,跟学生同乐同忧。再有感受到课堂也是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成长是教师快乐的源泉,教师也向学生学习到了不少新鲜的东西。

  板书设计

  自立的含义: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生活自立

  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自立的表现: 学习自立

  处理社会问题自立

  自立的必要性:人不可能一辈子依赖他人,

  必须依靠自己。

初中政治教案4

  【课标原文】

  4.5知道我国的人口现状,了解计划生育国策。

  【教学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口意识,支持和拥护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了解我国人口现状及其特点,懂得计划生育政策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教学过程】

  导入

  多媒体出示漫画“地球在呻吟”,并配音。(出示幻灯片1)

  教师设问:同学们,面对此情此景,你作为人类中的一员有什么样的感受?或者你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发表感言(略)

  学生回答后,教师做积极、肯定的评价,并指出: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和联合国环境计划组织联合发表的《20xx年地球生态报告》显示,人类若依照目前的速度继续消耗地球资源,那么所有的自然资源会在20xx年前耗尽。人类要在地球上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国为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的问题,已经实行了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今天就要探讨的主题是——计划生育是国策(多媒体打出幻灯片2)。

  教师:刚才我们谈到了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的话题,国家实行计划生育的原因是什么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片——内容是关于春运期间火车站、汽车站拥挤的人流图。(出示幻灯片3)

  教师提问:看了这组图片你有和感想?有何发现?

  学生交流

  教师:刚才同学们一起观看并回忆了自己亲身体验的车站、码头人口众多的情景,大家共同的感受是中国人口众多。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人口现状及其特点吗?

  数一数,算一算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第二相关内容,并指导学生计算填写好相关的内容。(出示幻灯片4)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引导: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中国这么多人中接受过大学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情况又如何呢?(多媒体出示幻灯片5,学生思考中国的人口特点还有那些。

  让学生阅读材料,充分发言。(出示幻灯片6)

  看一看,议一议

  学生观看小品《超生游击队》。

  学生交流感受:略。

  教师引导: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现在已经负载了近13亿人口。而今后几十年,我国人口问题不仅难以缓解,还将日趋严重。严峻的人口形势决定了我们必须实行计划生育,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实行计划生育,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制定的基本国策,也是目前条件下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实行计划生育,国家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它的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教师指导观察教材第二◎中的四幅漫画,完成第一、第二和第三相关内容。

  教师引导: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人口问题更加突出,人口形势更为严峻。人口众多和新增人口多,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接近我们生活来说,就影响到我们每个同学的学习、生活。为了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推行计划生育,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家庭幸福、民族繁荣与社会进步,20xx年12月,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教师提问: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有哪些好处?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计划生育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从国家来说,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从公民个人来讲,有利于提高个人生活质量,有利于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工作学习,有利于创造更好的条件,促进后代的健康成长。

  教师简要小结本节课(出示幻灯片7)

  同学们,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人口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我国必须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教学用题】

  1.下面是一位记者与农村放羊娃的一段对话:“为什么不上学---放羊----放羊干什么----挣钱----挣钱干什么----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娃娃----生娃娃干什么----放羊”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记者与放羊娃的对话中反映出什么问题?

  (2)你对解决这一问题有何建议?

  2.每掀过一张日历,就有五万个中国娃降生在已经十分拥挤的国土上;地球没绕太阳一周,我国净增1184万人口。目前我国十五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现仅有8.5年,20xx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占人口多数的农民受教育的年限更少,4.9亿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农村15岁至60岁劳动年龄人口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高达47.6%;每百万人口中从事研发的人数仅为545人。

  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现阶段那些国情?

初中政治教案5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与朋友交往的感受;树立正确的友情观,学会主动交友。

  2.能力目标:区分“损友”和“益友”,学会辨别和分析交友方面的一些错误认识和做法,有选择地交朋友。

  3.知识目标:体会真挚的友情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明确什么是真正的友情。

  【重点难点】

  1.重点:友情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2.难点:友情是人的一种正常心理需要;正确区分“损友”和“益友”。

  【学情分析】

  进入中学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接触面逐渐拓宽,中学生普遍有强烈的交往需要,迫切需要找到知心朋友,以倾诉内心的困惑,交流对生活的感受和看法,希望自己能被别人接受;得到理解和支持。但是,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有时并不能够很好地理解生活中的友情,不清楚“什么是真正的友谊”,“选择朋友的标准是什么”,“具有什么样的品质的人受人欢迎”等问题。因此,引导学生学会与同伴积极地交往,让他们正确地理解友谊,善待友谊,学会寻找好朋友,对青少年友谊观的形成以及青春期情感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

  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比较法、个案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感悟友情,珍爱友情

  (一)轻松一刻(说说、唱唱)——营造友好、轻松的氛围,感悟友情

  引言:我们生活在社会中,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尤其不能少了和朋友的交往。友谊可以成为鼓舞一个人前进的力量,可以使人欣慰,使人奋发,使人向前。爱因斯坦曾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严正的朋友。”

  1.请学生列举以“朋友”或“友情”为主题的歌曲或者文艺作品的名称,看谁知道得最多

  2.请一两位同学上讲台来为大家演唱自己所喜爱的以“朋友”或“友情”为主题的歌曲(或者播放有关“朋友”或“友情”为主题的音乐,如周华健演唱的歌曲《朋友》等),并请同学们欣赏并一起来演唱。

  3.思考并交流:

  (1)在歌曲播放和演唱的过程中,请问你对其中哪个画面或哪句歌词印象最深?为什么?

  (2)你认为朋友能给你提供什么样的帮助?

  (学生发言:3一4人)

  (二)真情告白:我的交友故事——联系实际,体验感悟

  每个人从小到大都在编织友情,都有过这种情感的丰富体验。请大家讲一讲自己和好朋友之间的故事(最愉快的交往、最难忘的朋友,或者回忆一下在你成长的道路上,哪一次来自朋友的善意劝说或告诫,使你至今难以忘怀)。

  活动过程:

  第一步:小组交流。学生6~8人一组围坐,先组内交流自己的.交友故事或在交友方面最深的感受和此时新的感悟。

  第二步:全班交流,分享体验。各组推荐或自荐一人为代表,用简练的语言谈自己交友的经历,或是有代表性、典型的事,并用概括的话说出自己对朋友和友情的感受。(问题提示:(1)自己为什么需要友情?(2)在学习上自己曾经得到知心朋友的哪些帮助?

  (3)知心朋友在自己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应该怎么办?

  (4)在自己取得成功时,希望知心朋友怎么做?(5)知心朋友对自己最深刻的一次帮助是什么?)

  学生汇报自己的感受,如:

  ①我感受到交朋友应该真诚,不能虚情假意,否则不会做长久的朋友;

  ②我感到朋友越多越好,人生路上不寂寞;

  ③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应该有好朋友;

  ④我希望自己能结交很多朋友;

  ⑤患难见真情,难得是挚友;⑥多一份友情多一条路。

  学生活动评价指导:主要运用他评方式,即教师通过观察、旁听l『解各组成员参与交流的情况以及态度如何等,进行评价。

  第三步:教师总结,概括出友情的作用:

  友情可以帮助我们排解生活中的烦恼和忧愁。

  友情使人分享更多的欢乐和幸福。

  友情促进个人和集体的进步。

  (三)反思交流——“假如没有友情,我的生活将是……”

  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想象,自由发言。(领悟:每个人都需要交往,每个人都需要朋友。)

  2.出示马斯洛“需要金字塔”的挂图(或者课件)。

  (1)思考与交流:看“需要金字塔”,哪些需要是物质方面的,哪些需要是心理方面的?

  (2)讲解需要层次理论,着重指出被爱和爱别人是一种精神和心理的需要,而友情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心理“营养”,是我们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教师还要讲清楚封闭心理的危害,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友情。(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会有许多种需要,而爱的需要是一种基本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都是和友情相联的。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在变化,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而这种愿望在和同龄朋友的交往中更容易实现,同学友情也就会成为中学生渴求的心理需要。如果一个中学生长期得不到友情,就无法从友情中体会交往的乐趣,情绪会变得孤僻,长期下去,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所以,获得友情不仅是满足人正常的心理需要,而且也能维护心理的健康。)

  (3)温馨小语:

  “得不到友情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是一片繁华的沙漠。”

  (四)友情宣言活动——“友情真谛之我见”

  活动过程:

  第一步: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对“友谊”或者对“朋友”一词的理解,或说说自己所知道的一些有关友情的名人名言、谚语。(也可以让学生填写教材53页“我对朋友的理解”栏目。)

  第二步:请学生走出来,对全体同学宣读自己的“友情宣言”,然后找出自己的好朋友,请他接下去宣读,轮流进行。

  二、慧眼识人,慎重交友——辨别真假友情

  (学生交友的现状,认识交友的标准,让学生明确自己不是随意地和任何人都能交朋友的,而是有自己选择的“标尺”。)

  (一)童谣频道——播放歌曲《找朋友》

  思考与交流——择友标准大家谈:

  1.这首幼儿时代就耳熟能详的歌曲,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2.你心目中真正的朋友是什么样的?

  3.你的择友标准是什么?哪些朋友可以称为益友?哪些朋友可以称为损友?

  (学生发言:3—4人)

  (二)情景剧场(小品)(分__真的友情与庸俗的“哥们义气”的区别)

  人物:小明、青年、两个坏学生、两个警察。

  情节:小明放学后,被两个坏学生拦住抢钱,高个子青年解围。小明感激不尽,视其为恩人,并交为朋友。平时和男青年吃喝玩乐,还学会了抽烟、喝酒。小明受到了欺负,都让青年帮助他打架。有一天,青年偷了一台照相机,让小明帮助藏起来,.小明帮助藏了起来。案发后,两人均被警察抓走。

  请学生分析:这个小品说明在交友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

  在小品中,小明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能交那些对自己行为产生不良影响的朋友,结交了这样的人做朋友,不会“帮”你,反而会“损”你、“害”你。我们把这种对自己道德品行产生不良影响的朋友称为损友。

  孔子也发表过对损友的见解:

  损者三友——

  友辟:心术不正的人(容易引导你步人歧途)。

  友柔:华而不实的人(使你容易变得虚伪)。

  友佞:阿谀奉承、花言巧语、谄媚的人(使你目中无人)。

  我们的生活要求高质量的生活,我们的友情也需要高质量的友情,与益友交往是高质量的,与损友交往则是低质量的。因此要善交益友,不交损友。

  (三)“我谈益友”活动——结交良友

  第一步:请学生结合自己的交友经历,自由畅谈一下:自己(学生).与a成为朋友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朋友可以称为益友呢?在自己(学生)心目中,益友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第二步: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归纳结交良友的若干准则,并做简单解释。如:

  1.志同道合,共同奋斗——这是结识朋友的基础。

  2.坦诚相待,推心置腹——这是结识朋友的标准。

  3.彼此勉励,荣辱与共——这是结识朋友的目的。

  4.讲求原则,广交益友——要分__真的友情与庸俗的哥们义气。

  5.相互尊重,淡泊名利——尊重他人即是尊重自己。

  6.心系他人,设身处地——与他人相处,凡事替换一下“位置”。

  7.平易近人,宽容大度——适当宽容是化解人与人之间矛盾甚至怨恨的溶液。

  8.忠于友情,讲究信誉——诚实守信是我们选择、结识朋友的标准之一。(也可以按照教材进行归纳)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认为益友分为三类:

  益者三友——

  友直:正直的人(影响你的品行)。

  友谅:诚实守信的人(影响你的责任心)。

  友多闻:有学问的人(影响你对知识的兴趣)。

  这个标准是古人总结的。友情的建立是根据自己的“标尺”选择的结果,在选择朋友时要分__真的友情与庸俗的“哥们义气”的区别。前者以共同的事业为基础,后者以各自的私利为出发点;前者以造福于社会为准绳,后者以满足彼此的私利为准则;前者具有广泛性、原则性,后者却具有狭隘的排他性、不讲原则。

  交朋友,建立友情,要有自己的选择,要经过自己认真的思考。交朋友时,要交那些对自己有帮助的朋友。帮助可以是很多方面的:可以是品德方面的,可以是学习方面的,也可以是技能方面的。总之,就是能使自己上进。这样的朋友是应该多交的,我们把这种能够帮助自己上进的朋友称为益友。

  (四)乐交需要自己帮助的朋友

  温馨故事:快速阅读教材54页王小刚和李小勇的故事。

  讨论与交流:你身边是否有你需要的朋友?

  教师总结:生活中,人人都希望自己能结交到对自己有帮助的益友,借助友谊为自己的进步助一臂之力。但交友不能只从自己的需要、利益出发。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需要我们关心和帮助的人,伸出我们的关爱之手,和他们交朋友,在那里也可以开出友谊之花。

  结束语:友情是朋友间真挚的情感、心灵的交流,是经过岁月洗礼的真金,是精神世界的宝贵财富。生活中充满友情。在你成功的时候,有人与你同欢乐;在你悲伤的时候,有人与你分担忧愁。生活在友情中,你会像一滴水溶人大海,一棵禾苗生长在沃土,拥有一种博大的力量。

  【课后作业】

  《基础训练》P31训练一

  【板书设计】

  生活需要友情(感悟友情,珍爱友情)

  与友同行 善交益友

  慧眼识人,慎重交友

  乐交需要你的朋友

  【注意事项】

  1.给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营造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有效的空间,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鼓励每一个同学主动结合自己的交友实际发表观点,引导学生体验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交友故事和感受。教师的作用主要不是教给学生有关友情的道理,而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交往中、在交流中学会交友,在交流中感受友情,获得友情。同时帮助学生整理出那些有价值的观点,弓I导学生做出更进一步的思考。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在教学设计上按照“创设情景一感悟体验一引导探究一理性概括一思想升华”的途径,设置若干教学环节,重点放在学生的互相交流和讨论上。

  2.小品剧结束后,注意给学生营造一种让学生积极踊跃发言、表达自己观点的气氛。教师尽可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看待学生的观点,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在课堂上敞开心扉进行交流。

  3.如果时间不够,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不讲。如果讲解,也要注意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有争论的,不要绝对化。

  4.课前准备:

  师:

  (1)准备几首有关以“友谊、朋友”为主题的歌曲(磁带或者做好多媒体课件)。如周华健《朋友》,谭咏麟《朋友》,臧天朔《朋友》,童谣《找朋友》等。

  (2)准备一个因为友情而获得成功的故事和一个因为缺乏友情而导致心理失调的故事。

  (3)准备马斯洛“需要金字塔”图(或课件)

  生:

  (1)每位同学准备一个自己交友的小故事。

  (2)收集有关友谊的格言、小故事。

初中政治教案6

  一、说教材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是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的第二框题,在教材第105页至108页,计划一课时。本框内容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理解之上,善待他人”两目组成,主要内容是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采取什么方式对待他人,要设身处地地替对方想一想,要善于站在别人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与人融洽相处,对他人多一分欣赏,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友善,多一分爱心。所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我与他人关系”中的“交往的品德”:“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这框题内容的学习,对学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

  2、能力目标:在生活中、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对他人多一分欣赏,多一分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学会换位思考。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换位思考的实质。

  2、教学难点: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四、说教法

  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情感体验式教学法”、“活动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方法进行教学。这样做符合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八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联系实际安排教学,有利于形成积极融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说学法

  为了顺利达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设计的学法指导是:

  1、让学生结合课本105页虚框内容和生活中给别人取绰号的现象导入新课,让学生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和这样做的危害,让学生直接进入情感体验。

  2、让学生分组准备一个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小故事,在班上交流,并谈感受,在活动中去掌握知识,领会做人道理,提高语言表达、分析、理解等能力。

  3、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课本108页的虚框内容,懂得如何去理解他人、欣赏他人,与人为善。

  六、说教学过程

  1、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直接利用课本105页的虚框内容和学生中给别人取外号的现象导入新课,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集中注意力,形成一堂课的良好开端。

  2、讲故事,谈感受,学习新课。

  老师或学生讲别人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强加给自己的小故事及当时的`感受,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及这句话的实质,引起思想上的共鸣。交流几个准备好的关于“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小故事,并讨论主人公的感受,从中掌握课本知识“换位思考的含义、实质”领会做人道理。

  3、自己动手,完成课本所设活动。

  先让学生朗读课本108页的《相关连接》并讨论长者的话给大家什么启示?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感受,完成课本活动内容,懂得如何去理解、欣赏他人,与人为善。

初中政治教案7

  教学目标:识记物质的定义。结合基本事实理解下列观点: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的。在理解这两个观点的基础上明确本框题的中心观点:“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在阐述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客观性基础上,使学生理解第一节的中心观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主要在历史观上的分歧。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唯物史观的最基本概念。教育学生树立“人们发展生产力和选择生产关系不能随心所欲”的观念

  教学重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是客观的

  教学难点:物质概念、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

  教学提纲:

  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1、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2、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1)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 物质资料生产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客观的

  (3)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讲授新课:

  1、理解社会的客观性比较困难的原因

  与自然界相比,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人所进行的活动,人在自己的活动中,又总是抱有某种愿望、追求某种目的、受一定思想动机支配的。总之,社会活动是人有意识的活动。

  唯心史观(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变迁,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愿望、目的、动机决定的,尤其是杰出人物的意识起着决定作用。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和间的祸福。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但从本质上看,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2、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1)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人与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同一过程。社会的产生既不是什么“神灵”的杰作,也不是人的意识的“创造”,而是客观世界自身的力量长期作用的结果。

  人类社会产生(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分析,整个社会有机体是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为基础的,为什么?因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首要条件;物质资料生产是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变化。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a、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主要因素,人们既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随心所欲的发展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

  b、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只能由生产力的实际状况来客观地决定,同样不能由人的主观意识来随意选择。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如我国现行的经济制度,就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及特点决定的。

  总之,无论是生产力的发展,还是生产关系的变更,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初中政治教案8

  教学目的

  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原因、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社会主义根本任务。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我们已学过的社会形态有哪些?

  我国经历的社会形态有哪些?

  二、新授:

  学生看书P64—67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1)含义

  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2)起止时间

  开始:1956年底(20世纪50年代中期)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结束:本世纪(21世纪)中期(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很长历史时期,上百年时间。

  (3)性质

  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2、我国的社会主义为什么还处于初级阶段

  (1)历史原因

  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社会经济极端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2)现实原因

  第一: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农业、工业、总体上),地区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差距大,参照P65表格)。

  第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还不高(参照P65最后一段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第三: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体制还不够健全。

  我国的社会主义正处在初级阶段——初中政治第五册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1)是什么?——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复习阶级社会的主要矛盾。

  (2)全面认识这一主要矛盾

  第一,既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关系的变化(阶级矛盾已不再是社会主要矛盾,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长期存在)。

  第二,也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

  (3)怎样解决?——大力发展生产力

  4、社会主义本质

  (1)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根本目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这是我国现阶段最基本国情)。

  承上启下: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有哪些?

初中政治教案9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①懂得承担责任会得到回报,但同时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②有些责任即使不是自愿选择的,也应尽力承担好;③了解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者事迹。

  2、能力目标:能够正确评估承担的代价和回报,作出最合理选择,能为自己选择负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有足够的勇气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以积极的态度承担那些不是自愿选择而应该承担的责任;崇敬那些不言代价与回报而无私奉献的人,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教学重难点 衡量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

  教学方法 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指导、活动情感激励法;讨论法;

  学习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反思。

  媒体类型: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二、不言代价与回报

  (一)什么代价什么回报

  1、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

  活动1:“班委改选”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展现情境和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1)我选择的责任是什么?

  (2)如果承担这个责任,我可能付出什么?

  (3)如果承担这个责任,会对我有什么帮助?

  (4)有没有哪种选择不需要付出代价?(略)

  教师总结:

  我们在承担自己责任的时候,不仅对他人有好处,自己也可能获得回报,如赢得自尊和自信,使自己独立性更强,得到他人的.承认等。但我们也要为承担责任付出一定的代价,如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给自己带来负担,也有可能会因失败而受到责备等。然而,我们不能因为害怕付出代价而不承担责任,因为承担责任是走向成熟的必然要求。

  问题1:怎样正确认识承担责任的回报与代价?(或:为什么说“承担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参见:P14

  活动2:“对选择的评估”理解小柯面临的几种选择,鼓励学生设想其他可能的选择。对每个选择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估

  (1)你能为小柯设想其他选择吗?

  (2)帮小柯对他面临的几项选择进行评析。

  ①竞选成功,可能的结果是什么?

  ②不参加竞选,可能付出什么代价?

  ③当上班干,可能得到什么回报?

  (3)教师总结:

  每一种选择都可能有相应的代价与回报,我们应该自己做出选择。一旦我们做出自己的选择,就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2、作出最合理的选择,担当应负的责任

  问题2: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己所承担和责任?P14、P15

  活动3:“我的决定”

  (1)教师说明:尽管责任意味着付出,但作为成长中 的青少年,我们要敢于主动承担责任,学会承担责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2)请学生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三个方面各选择一个新的责任,制定履行责任的行动计划,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具体落实。

  (二)我承担,我无悔

  1、主动承担那些不可推卸的责任

  活动4:“小青的烦恼”呈现情境和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意见,交流自己真实的想法

  (1)你认为,小青这样做值得吗?

  (2)如果是你,该如何选择?

  相关链接苏珊对不喜欢的工作也干得出色

  由此看来:对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最富有责任心的人共有的情感是面对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

  活动5:“弗兰克的故事”呈现情境和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全班逐一探讨三个问题,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

  (1)在你看来,弗兰克应该偿还储户的存款吗?

  (2)如果弗兰克决定不偿还储户的存款,会有什么后果?这样的后果会对哪些人产生影响?产生什么影响?

  (3)弗兰克为了他的决定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如果他知道负责任的代价,他还会作出这样的决定吗?

  教师总结:

  在社会上,有些人千方百计逃避自己的责任;有些人会努力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付出自己该付出的,得到自己该得到的;还有些人从来不计较个人得与失,尽心尽力地承担着社会责任。我们应该唾弃第一种人,努力成为第二种人,对第三种人,如果我们不能成为其中一员,至少我们应该心怀感激,正是因为他们,我们的社会才更加美好。

  2、感激崇敬那些不计回报与代价履行社会责任的人们

  问题3:为什么说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

  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不言代价与回报的奉献精神(如任长霞、牛玉儒、徐虎、洪战辉、丛飞等等人物。)正是因为有那些不计回报与代价履行社会责任的人们在履行责任,我们的生活才更加安全,更加多彩,更加温暖,更加充满希望。他们这种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

  [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课标要求设计教学,既有个人自主探究,也体现小组合作探究。在教学方式上,创设了富有激情的课堂情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再体验中感悟道理,得出结论。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知识和资料,引发学生思考,产生共鸣与震撼!让学生明白了正是因为许许多多的人不言代价与回报的奉献,才是我们的生活如此美好,我们应该学习这种品质和精神。这些对学生的正面教育有利于达到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突破本课的难点。

初中政治教案10

  一、教材分析

  《财产留给谁》是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二框题,是在学习了第一框“财产属于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财产留给谁”,也为第三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财产继承问题,未成年人知之不多,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这方面教育。使学生懂得继承人继承遗产,既要遵循法律规定,又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对应的课标内容

  “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权利和义务”部分:“3、4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不受侵犯,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经济权利。”

  四、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遗产继承观,在遗产继承中既要有法律意识,又要弘扬中华美德;锻炼学生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

  2、能力目标:教师通过适时的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能够保持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状态,通过设问、分组交流讨论、对比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继承权,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继承权,为以后合法继承奠定基础。

  3、知识目标:通过案例的分析、讨论及活动的体验与探究,认识什么是被继承人、遗产、遗产继承的条件、方式;什么是继承人、继承权、继承人的范围、确立依据。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遗产继承的条件、方式和继承人的范围、确立依据。

  教学难点:遗嘱继承的法定条件。遗赠区别于遗嘱。

  六、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七、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八、课时安排

  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视频导入

  著名相声艺术家侯耀文,于xxxx年6月23日突发心肌梗塞抢救无效后去世,因生前未留遗嘱,其身后的遗产引发纠纷。我们一起走近侯耀文遗产纠纷案。

  播放“侯耀文遗产纠纷案”视频。

  过渡:主持人提到:遗产究竟属于谁?侯耀文的遗产包括银行存款、有价债券、住房、汽车、收藏品(名表、珠宝、名人字画)等。侯耀文在世时拥有的这些东西能称为遗产吗?(能或不能)如果不能,称为什么?(财产)这节课我们共同探讨“财产留给谁”。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节课的课题。

  自学助学合作探究

  教师:既然提到了遗产,什么叫遗产?望文生义,遗是?(遗留)产是?(财产)偷来的、抢来的、贪污受贿的能作为遗产吗?(不能)必须是?(合法的)它既不属于集体也不属于国家,应该属于谁?(个人)谁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死者)法律上将遗留财产的死者称为被继承人。所以,遗产是被继承人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

  经过分析,作为遗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必须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财产;②必须是公民个人所有的财产;③必须是合法的财产。所以侯耀文在世时拥有的这些东西不能称为遗产,而是财产。

  我这儿有几个问题,请阅读教材P77—78,快速完成。

  ①什么是继承人?什么是继承权?

  ②继承人的范围?确立的依据?

  继承人的顺序?遗产份额分配的原则?

  ③继承方式有哪些?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阅读教材寻找答案的能力。学生能够对教材有一个感性认识。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通过共同学习来解决。

  侯耀文遗产纠纷案例环节一

  侯耀文去世后,侯耀文的哥哥侯耀华、侯耀文的大女儿侯瓒(29岁)和小女儿侯懿珊(12岁)为分遗产争得不可开交……

  请思考:在本案中,你认为哪些人有继承权?依据什么关系确立的?

  学生回答后,归纳:

  我国继承法在第二章“法定继承”中规定:被继承人的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为法定继承人,享有继承权。因此,本案中的.侯耀华、侯瓒、侯懿珊都有继承权。法定继承人的范围,是根据血缘关系、婚姻关系和抚养关系确立的。本案中的继承人,是依据血缘关系、抚养关系确立的。

  本案中的侯耀华、侯瓒、侯懿珊都有继承权,但是,他们都能继承侯耀文的遗产吗?我这儿有三种观点,请你判断:

  观点一:侯瓒认为父亲的遗产应该由自己和妹妹侯懿珊继承。

  观点二:有人认为侯懿珊还小,不应该分得遗产。

  观点三:有人认为侯耀华不具备分配弟弟遗产的条件,所以,劝他不要掺和此事。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代表发言。

  我们来梳理一下观点:

  我国继承法规定,遗产要按照继承顺序继承。第一顺序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继承人包括: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或第一顺序继承人放弃继承权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侯瓒和侯懿珊都属于法定继承人,享有继承权。而且是第一顺序继承人,没有放弃继承权。因此,侯耀华属于第二顺序继承人,所以他不能继承弟弟的遗产。

  侯懿珊虽然是未成年人,但是属于法定继承人,享有继承权。因为侯懿珊尚未成年,所以其继承权应由她的法定代理人代为行使,或征得法定代理人同意后行使。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继承案件,应当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继承权和受遗赠权。

  我们再听听律师的观点。(播放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讨论,质疑交流,在互助合作、观点碰撞、认知与迷茫两难中解决法定继承人的范围、确定依据、继承顺序等。师生及时归纳总结,对观点的梳理,律师的印证,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初中政治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空气的组成;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有大致的印象。

  能力培养: 继续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对化学现象的科学描述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对空气成分的认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品质:通过介绍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使学生受对待任何事物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科学方法:通过实验探讨空气的组成成分。

  重点 、难点:初步掌握空气的各组成成分,了解惰性气体的特殊性质和应用。对空气污染的防治。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有空气,可是空气是一种什么样物质呢?

  在十八世纪70年代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物质。直到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的普利斯特里认识空气中有一种能供给呼吸维持生命后,人类才揭开与自己生存有着重要意义的空气的面纱。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养气)和氮气(不可维持生命)组成的结论。

  一、 瑞雪——舍勒

  英国——普利斯特里

  法国——拉瓦锡

  讨论,回答

  倾听

  设疑问创设情境。

  拉瓦锡的钟罩实验

  在燃烧匙内放入红磷,在酒精灯外焰上点燃后伸入集气瓶内,塞紧瓶塞,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和钟罩内水面的变化情况。

  观察后描述出实验现象。

  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1.红磷燃烧的实验现象

  2.为什么会出现水面上升的情况?为什么水 面上升到瓶的容积约1/5处就再上升?

  回答:2 因为红磷只和空气中氧气发生反应,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认识钟罩实验的意义。

  空气成分示意图

  氧气占空气体积的21%

  氮气占空气体积的78%

  二氧化碳占空气体积的0.03%

  惰性气体占空气体积的0.94%

  其它气体和杂质占空气体积的0.03%

  观察、讨论,是

  不是体积分数所占较小的气体的作用较少呢?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空气污染的防治

  空气中有害物质分为:有害气体和粉尘

  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

  大气污染的主要防治方法:

  1.认真执行《环境保护法》。

  2.合理工业布局,改革生产工艺。

  3.工业三废经过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4.积极合理开发新能源。

  5.植树造林。

  学生记忆。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防治污染的能力和方法。

  四、稀有气体(惰性气体)

  特殊物理性质:通电发出有色光

  通入氖气发出红光,用于航空、航海指示灯

  通入氙气发出强光,用于飞机场照明和医学专用

  学生倾听,记忆。

  理解“霓虹灯”的原理。

  课后记:在课堂上加入一些有关空气污染和霓虹灯的有关知识,可有效提高课堂学生学习气氛。另外,在介绍认识氧气的课外知识中加入1802年德国汉学家克拉普罗特所著《第八世纪时中国人的化学知识》一书引起的世界化学界的争论,从而得出在1100多年前的“至德元年”(中国在南北朝583-586和唐朝756-758出现两个同样年号)中国人马和已经对氧气作了深入研究。

初中政治教案12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自尊,并能说出自尊的一些表现

  2.懂得知耻是自尊的表现

  3.明白虚荣心并非自尊心

  一、先学

  导入:当我们受到他人赞扬时,就会感到分外高兴,因为我们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第1节: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板题)

  二、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p4~8页内容,大字精读,小字略读,并在课本上划出相关答案,8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

  1.什么是自尊?请说出自尊的一些表现。

  2.你最难忘的被人尊重的经历是什么?

  3.我们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赢得别人的尊敬?

  4.知耻与自尊的关系是什么?

  5.你认为8页方框中他们的言行反应了什么心理?它对人们的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

  三、后教

  时间到后,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如果答得好,则提出表扬,如果答错或者不完整,请其他同学补充。

  1.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他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他人歧视、侮辱。它是一种健康的心理。

  2.生自由回答

  3.生说,师总结

  只要不气馁,不灰心,不放弃,自己相信自己,自己尊重自己。

  4.生说,师总结

  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

  生活中我们往往陷入一种心理误区,是什么呢看下一题。

  5.生说,师总结

  虚荣心理。影响学习,身心健康,容易误入歧途。

  四、当堂训练

  背诵思考题1、3、4

  五、当堂检测

  互背、抽查

  六、作业

  1.

  2.

  (板书课题)

  七、教后记

  第2节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学习目标:懂得尊重他人是建立正确的自尊的重要依据明白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一、先学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课的第一节: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二、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9-11页内容,大字精读,小字略读,并在课本上划出相关答案,6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

  1.完成9页方框中的问题。

  2.看10页彩图,谈谈感受。

  3.为什么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是一致的?

初中政治教案13

  【三维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尊重教师,理解教师的工作特点,增进与教师的感情,正确对待与教师交往中的问题与困惑,以积极的心态与老师交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能力目标:从心理换位的角度正确认识和对待师生关系及其可能产生的矛盾,提高与教师进行积极沟通的能力;通过小品、讨论等形式,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3.知识目标:了解与教师交往与沟通的一些基本途径和技巧,了解教师工作的基本特点。

  【重点难点】

  理解教师,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和批评,正确认识和评价师生矛盾。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步人青春期,他们中有些可能仍然保持孩童的活泼和外露,但闭锁心理的出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意识的增强和性心理的萌芽,会慢慢地改变学生的交往状况。一方面,学生需要友谊,渴望得到朋友的信赖和尊重,需要长辈的关爱和重视。温馨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他们健康成长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和老师愉快相处,不仅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也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乐趣,学习更自信更轻松。另一方面,受学生心理年龄特征和经验的限制,很多学生不能恰当地理解相处之道。学生受到老师的表扬与批评,尤其是受到老师的批评,不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也容易导致师生交往中的各种隔阂。

  【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应该更多地以聆听者、支持者、协商者的身份进入课堂,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和氛围,设计多种活动,在活动中创设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情景,增进学生的亲身体验,锻炼实际的`交往能力。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1.学生欣赏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2.这首歌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情感和愿望?你愿意长大后也成为歌中的哪个“你”吗?说说你的想法。

  (不管学生是愿意还是不愿意,注意作正面引导)

  二、心情故事

  说说你的故事:你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师是谁?他(她)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交流与沟通

  1.分组讨论:从你的认识出发,你认为教师这门职业与其他职业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师:教师的这一职业特性决定了他们对自身和他们的工作要求非常高,特别是我们学生对教师有更高的期望。但教师也是人,也有被社会特别是被我们学生尊重、理解、关心和帮助的需要。我们不仅要了解老师对学生的期望,更要理解老师也可能出现过错,特别是当被老师批评或与师生之间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要理解老师的苦衷。

  2.小品:老师,你错怪了我。

  (故事内容:小王同学在语文课上正认真地听讲,邻座同学传过来一张纸条,约他放学后去打篮球。小王随即把纸条退还给了那个同学,并轻声劝告:“上课不要传纸条!”谁知被__发现了,马上批评了小王上课传纸条、随便讲话的行为。当时,小王同学有口难言,十分委屈……)

  请你帮他出出主意:这时小王该怎么办?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你是怎样处理的?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3.课堂调查:受到过老师的批评和表扬的情况。(采用举手的方式)

  讨论:(1)老师对我们有哪些期望或要求?

  (2)我们该怎样看待老师的批评和表扬?

  师:有些同学说得很对,我们也要理解老师,老师对我们的批评表扬都体现出对我们

  的期望,我们不仅要理解这些,更要理解老师也可能出现某种过错,特别是当被老师批评

  或与老师之间发生某种不愉快的事情时,要理解老师的苦衷,自觉反省自我,切不可对老

  师求全责备,更不应该怀恨在心。

  【课后作业】

  《基础训练》P15训练一

  【板书设计】

  教师 教师的职业特点

  批 正

  评 确

  正视师生矛盾 与 理

  表 解

  扬

  学生 学生自身特点

  【注意事项】

  1.注意正面引导。

  2.分组讨论要注意对主题的提示。

  3.欣赏小品时注意既要让学生说真话,又要让学生有正确的价值判断。

  4.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放手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

初中政治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懂得学习是一个探究和发现的过程,是苦乐交织的一种认识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活动;认识到学习能不断认识和发现自我潜能,获得一种不断超越自我的无穷快乐,认识到学习既是权利又是义务。

  能力目标:提高自主学习、克服困难和辨证思维的能力,并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到学习苦中有乐,领会学习带来的快乐,从而能够喜欢学习;懂得良好的学习环境来之不易,从而学会感激家庭、感激学校、感激社会,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任职内驱力,通过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从而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辨证得客观地看待学习中的苦与乐,并能够正确对待。

  难点: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一种享受,学习是一种快乐”。

  教学方法:事例分析法; 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多媒体展示:四季的美丽图片

  提问:为什么会有四季?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作者是谁?出自哪里?

  3.世界上有几大洲?几大洋?

  4. 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简单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在开始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调动学习积极性)

  你们都是从哪里学到这些知识的呢?(课堂、电视、课外书……)

  无论是那种途径,都是通过学习学得的。我们从出生到现在都是在不断的学习,以后也将不断的学习下去。在我们这十几年的学习中,我们的同学一定对学习有着不同的感受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咏叹一下学习。

  (二)新课

  1.咏叹学习

  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古人是怎么样来咏叹学习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春天,读书之乐乐如何?绿满窗前草不锄。

  夏季,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

  秋季,读书之乐乐陶陶,起舞明月霜天高。

  冬季,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朱熹<四时读书乐>

  你从中读到了什么?

  你觉得我们的学习又是怎样的呢?

  引出读书有苦有乐,到底是苦大于乐还是乐大于苦呢?

  2.自由辩论:学习中苦大于乐VS学习中乐大于苦

  总结陈辞:是学习是一个探究和发现的过程;是苦乐相伴,相互交融的;先苦后甜;苦中有乐。我们学习中的苦是暂时的,只要下定决心,努力克服,寻求解决的方法,困苦会烟消云散。

  让我们一起喊出“快乐学习吧!”

  3.当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讨论着学习是乐还是苦的时候,在世界的另外一些地方却有人发出了“我要读书”的呐喊。

  A .多媒体出示《我要读书》的图片资料(见课件)

  讨论:1.是什么原因造成我们的同龄人失学或面临失学呢?

  2.请同学们想象失学后生活的种.种遭遇或以后可能出现的遗憾。

  3.请大家谈谈我们现在的`学习生活和学习环境。

  B.看相关链接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青少年的学习权利和义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第四条: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第十一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结合以上材料,你有什么启示?

  C.看漫画:放牛娃的理想

  说说你的感受

  (三)作业:

  根据图画和这节课所学的,结合实际,写一点心得体会。

初中政治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读世界政区图和世界面积位于前列的国家示意图,使学生能够在世界政区图上查阅出世界的主要国家,明确世界上的面积大国和人口大国,通过阅读“世界 地理区域的划分”明确区域划分的十三个分区的名称和分布。

  2.通过阅读“世界 地理区域的划分”、“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明确国界线的划分依据和领土的含义,识别国家之间的国境线,并学习运用图表分析 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观察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识别方位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使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国际常识,懂得正确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明确一个国家的主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无论大小都一律平等,树立世界各国平等相处,求得共同进步与发展的观念。

  4. 通过对世界组织的介绍和阅读各国的有关数据,培养学生树立全球意识,激发学生的的竞争意识、进取心和爱国热情。

  教学建议的教材分析

  “世界的国家”和“国界和领土”,教材分设了两个标题。实际上,“国家”和“国界和领土”是不可分的,把它们分开叙述的目的是为了强调重点不同。

  世界的国家,着重国家的特征,强调国与国之间在领土大小、国家性质、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方面的差别。这部分的重点落实到如何看待一个国家:国家不论面积大小、人口多少、经济发达与否,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教材中“读一读”的两个标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特别强调了国家之间的经济差异。

  “国界和领土”则强调国家的主权。如何划分国界或领土的争端在国际关系上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教材用三幅图“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和“中国与巴基斯坦国境线上的界碑”来说明:第一,国界线在地图上用什么符号表示(包括未定国界线);第二,国界在地表上用什么标记来表示。

  为了更深入的认识世界各地,便于分析和比较,按 地理位置、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把世界划分为13个地区。教材给出了世界 地理区域的划分图,上面有13个地区的位置和范围。13个地区的名称、位置、范围必须熟记,并在图上落实,因为它是今后要讲的分区 地理的基础。

  世界国际组织,重点介绍了两个重要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

  教材在编排上,各标题各有分工,又互为联系,从分到合。这种编排体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

  教法建议

  建议将讨论法、学习指导法和讲授法等结合起来进行授课。

  对于世界的国家,由于学生比较熟悉,可以让学生说出知道的国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实例,引导学生读图,在世界政区图上找到六个国家的位置,以及小国摩纳哥和地区格陵兰。对于各国的政治制度,不必展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可以通过 教师提供的反映各国经济状况的.图表和数据,了解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主要差异。讲清“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中“南、北”特指的 地理位置的意义和所代表的经济地位上的含义。强调我国在国际交往所持的态度: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对于“国界”和“领土”这两个概念较为复杂,但又是本节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基本概念,最好用边指图边看书边总结的方法。充分利用三幅图“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和“中国与巴基斯坦国境线上的界碑”明确:第一,国界线在地图上用什么符号表示(包括未定国界线);第二,国界在地表上用什么标记来表示。巩固所学的国界和领土的概念,并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分析实际问题中去。

  对于“世界 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师可充分利用世界 地理区域的划分图。由于有13个分区较为繁琐,又需要落实在图上, 教师可以设计游戏式的指图快速抢答或者在图上填地区的名称。注意,要学生明确13个地区都分属哪个大洲。

  对于重要的国际组织,首先应阐述建立国际组织的重要意义。由于世界是纷繁复杂的,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传统、道德、民族等的差异较大,因此建立国际组织是非常必要的。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概况,可由学生阅读后,师问生答。这部分应补充一些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发挥作用的实例,如以巴冲突、联合国在南斯拉夫的维和行动,对非洲灾荒的人道主义援助等。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重点:世界面积大国和人口大国

  国界线的划分依据和领土的含义

  教学工具

  世界政区图、“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

  教学过程:

  【导入】地球表面按水陆分布,可分为七大洲、四大洋;按热量、水分和植被的变化规律,又可分为不同的自然带。这些差异都是根据自然规律划分的。但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是居住在不同的国家的。世界上大约有190多个国家,你能举出你熟悉的国家和他们所在的大洲吗?各国之间有什么不同?

  【分组讨论】世界各国之间有什么不同? 教师肯定学生的讨论结果,并进一步讲解。

  【 板书】一、世界的国家

  【展示】“世界政区图”、“世界上面积位于前列的国家”

  【提问】这是世界上面积位于前列的国家,你能按面积大小排列这几个国家吗?以上几个国家各属于哪个洲?你知道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吗?(利用世界政区挂图讲述,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是梵蒂冈,面积仅有0.44平方千米,不足北京故宫面积的2/3;而位于地中海沿岸的摩纳哥面积只有1.89平方千米,仅相当于北京颐和园的一半。我们往往将这种面积非常小的国家称之为袖珍国家)

  【 板书】面积大小不同

  【承转】各国人口也有很大的差异,你知道世界上的人口大国是哪几个国家吗?

  【展示】“世界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读出各国的人口数,对照世界政区图看着这些国家分布在哪些洲?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哪个洲这些国家最多。(世界上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有60%分布在亚洲,这其中包括人口居世界第一、二位的中国和印度。世界上有一些国家的人口非常少,如面积居世界第二的加拿大,人口仅有2914万人,仅相当于我国人口的1/40,而前面所提到的袖珍小国梵蒂冈和摩纳哥,人口分别仅有1380人和不足3万人)。

  【 板书】人口多少不同

  【承转】同是人口大国的中国和美国,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又如何呢?世界各国按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展示】世界政区图。就你所知,哪些国家是发达国家,哪些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呢?

  指导学生阅读读一读中的资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归纳】 全球发达国家仅有20多个,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以及亚洲的日本。发展中国家有150多个,占绝大多数,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极大的差距。从地域分布上看,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而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因此国际上也把这种差异说成是“南北之差”。

  【 板书】

  【讲述】此外,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也不一样,当今世界上主要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

  【 板书】政治制度不同

  【讲述】国家不论面积大小、人口多少、政治制度有何不同、经济发达与否,地位应该是平等的,绝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我国政府一贯主张,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问题时,应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请同学朗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板书】地位平等

  【承转】有国家就会有国界问题。什么是国界线?一个国家的领土包括哪几部分?我国政府宣布的我国领海宽度为多少海里?划分国界线有什么重要意义?

  【阅读】让学生自学“国界和领土”这两段课文。

  【归纳】 国界是本国与邻国之间的界线。国界线以内的陆地、领海、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1958年,我国政府宣布的我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因此,国界确定了一个国家行使主权的管辖范围,一个国家的领土是不允许别国侵犯的。国界都是国家间经过谈判商定后,人为划分的,通常以山川、河湖或经纬线为界。

  【展示】“美国与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图。

  美国与加拿大,阿根廷与智利之间分别是以什么划定国界的?(美、加两国东段边界以湖泊中心为界,西部边界有一段以纬线为界,而美国的海外州阿拉斯加的东部与加拿大的边界有一段以经线为界。阿根廷与智利则以安第斯山为界。)

  还有一些国界线是根据 历史、社会政治等原因来划定的,如我国与俄罗斯东段的边界是根据中俄双方签定的《尼布楚条约》确立下来的。一般来说,两国的陆上边界线往往设立界碑、界墙、栅栏、哨所等作为边界的标忐。看“中国与巴基斯坦国界线上的界碑”图。

  【讲述】目前,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之间都有明确的国界线,我们称之为已定国

【初中政治教案】相关文章:

政治优秀教案01-12

初中政治教学反思09-25

初中政治教学反思07-30

小学政治教案07-13

高中政治教案02-28

初中政治教学计划05-07

同样是学习政治教案02-02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反思05-23

初中政治教学计划15篇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