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19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口算过程,自主探索口算方法。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3、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口算思路,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方法:
启发式和尝试教学法
教具:
题卡、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看卡片说得数(表内乘除法)
二、提出问题,引入新知
刚才的口算题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表内乘除法口算,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经常会遇到许多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口算除法。(板书课题,提出目标。)
同学们请看黑板上的挂图,你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回答)
根据我们获得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自己轻声说一说)
师有重点地板书如下:
生1: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黄瓜?
生2: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生3:李阿姨平均每人运多少箱?
生4:李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生5:李叔叔平均每次大约运多少箱?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
指第一个问题,会列算式吗?(指名列式)
请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会读吗?指名读(顺读、倒读)
三、思考交流,探索新知
1、60÷3=20(箱)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呢?自己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
2、小组选代表全班交流
方法一:想乘法算除法——20×3=60,所以60÷3=20。
方法二:去添0法——6÷3=2,所以60÷3=20。
方法三:摆小棒的方法来验证。
方法四:6个十÷3=2个十=20。
小结:同学们的'口算方法都不错,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方法。我们做题时不管采用哪种口算方法,只要算得又对又快就行了。
4、生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并与同桌说说第三题的口算方法。
5、指名回答,师板书。强化两种读法。同时说出第三题的口算方法。
6、刚才我们所学的知识就在14—15页,同学们看书填空,有不懂的就提出来。(4、5题下节课再研究)
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撑握了各种各样的口算方法。下面我们就用这些方法进行练习,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四、活动体验,巩固运用。
1、做一做1、2题。
(1)题独立完成。
(2)题独立完成,指名说口算方法。再观察一列(还可再加两题),看看能发现什么?
师生总结: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商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师:计算时,应根据题目条件灵活计算。
(3)学习“你知道吗?”了解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让生感受数学符号产生过程和数学家的智慧。同时让学生查阅课外资料,了解一些有关除法史料以及对学生渗透数学文化。
2、看算式,写得数。(小黑板)
480÷6640÷8420÷7540÷9400÷5210÷7800÷8 100÷5200÷4320÷8450÷9280÷4300÷6560÷8
指名核对,并选题说计算方法。
3、列式计算。
(1)320里有多少个4?
(2)90除以3等于多少?
(3)7除420得多少?
(4)被除数360,除数是9,商是多少?
独立完成,指名核对。
4、在□填上合适的数
180÷□=30210÷□=30
1500÷□=300 3000÷□=600
五、回顾全课,畅谈感受。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哪些哪些收获?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2
一、素质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体育中的实例,探索队列中蕴涵的数量关系与比赛中的搭配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意识。
二、教材分析
体育中的数学是通过研究体育中体操队列与安排比赛场次的问题,将基本的数量关系与组合问题融合在一起。通过体操队列的变换队形,探索行数、每行人数与总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突出表现为用列表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安排比赛场次来研究组合问题,探索运用图示、列表、计算、连线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会有序思考。
教材将两个知识点与学生接触较多的体育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解决两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来获取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体现数学的实际价值。
三、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一年一度的体育节要到了,体育节中会遇到好多问题,为了让同学们在体育节上有出色的表现,我们先来解决一些比赛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师:说一说在体育节上可能会有哪些数学问题?
(二)新课
1.比赛项目一:体操表演
(1)(出示图片)这是我们年级体操队彩排时的'队形,如果要变换队形站成4行,每行要站多少人?
(从队形可以看出,这个体操队有6行7列,总人数为67=42(人),要站成4行每行人数应为424=10(人)2(人),每行可以站10人,另外两个人可以在前面领操。)
(2)如果站一个方队(正方形队伍)可以怎样做?
(队伍有6行7列,要站成方队,可以去掉一列或是增加一行。观察图片。)
(3)为了出场时的队形是方队,我们只出场36名队员,他们可以站成一个几行几列的方队?
(方队的行列相等,因为66=36,因此所站成的方队是一个6行6列的正方形。)
(4)在表演过程中要不断变化队形,这个方队可以变成哪些长方形队伍,请你找一找?
(因为无论怎么样变化,总人数36不变,136=218=312=49=36,所以可以站成1行36列、2行18列,)
(5)把结果整理填写在书中的表格内。
2.比赛项目二:拔河比赛
(1)四年级的1,2,3,4班要进行几场拔河比赛。
(1班和2班,1班和3班,1班和4班,2班和3班,2班和4班,3班和4班。)
注意:进行过一次比赛的两个班级不能重复。
(2)能不能用一种更加简单的方法来表示。
①可以用连线的方法。
②可以用计算的方法。
3+2+1=6
③还可以画线段图。
(3)提供列表格的方法,请同学们根据表格来说一说这种方法的含义。
(在表格中,两个班级交叉的表格代表两班之间的一场比赛,自己班级和自己班级不能比,用斜线划去,而斜线将表格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代表各班之间的比赛,而另一部分是重复的,舍弃。)
(三)作业
1.如果我们班的学生要站成方队,可以怎样做。
2.完成教材77~78页的问题。
四、教学反思
研究体育中的数学问题,目的就在于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每一个教学契机,让学生经历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体操表演中,要站成4行后又余2人,我请学生将数学问题的解决与生活中的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进行实际设计,怎样站才能更美观呢?学生设计出让这两个人领操,给人感觉此举很有意义。在突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还关注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突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但学生的内在潜力是无限的。在比赛中列表格的方法对学生来讲偏难,但通过呈现方式的改变,将表格放手交给学生,请他们来分析这种方法的道理,在探究表格意义的同时,学会用列表格的方法解决搭配问题,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3
单元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几何直观图,使学生了解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不超过两位的小数,并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学会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能解决简单小数的比较问题。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认识小数对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小数的认识,小数的大小比较,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小数加减的实际应用。这些内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见过小数甚至用过小数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旨在将日常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初步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地运用小数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加、减法的计算。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习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里是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材中出现的小数的小数部分都只有一位或两位,小数的计算也只涉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这两部分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为小数加、减法的学习做准备,而在小数加、减法的学习中,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更加深刻,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课标分析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小数,发展数感。
2.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能读、写小数,会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会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4.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5.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春季是运动的最好时节,我们同学们都很爱好运动,不久我校就会举行一次越野比赛,现在老师将越野图展现给大家。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出示越野图的起点和终点位置。
2.如果你是一名运动员,你将从起点向什么方向行进?(方向标)加方向标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方向标画在起点的位置?(以起点为观测点)
3.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例1的.学习是让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时,可以与主题图的教学结合进行,通过情境使学生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活动中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索。
知道在出发点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吗?如果这样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样确定方向准确吗?怎么样走会更加的准确?
准确的可以说是东偏北30°,那可以用北偏东60°这样表示吗?在说具体位置时,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向。——靠近哪个方向就把那个方向放在前面。
(距离 1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
1号点在起点的东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是 1千米。你学会表示了吗?
三、巩固练习 内化提高
做一做呈现了小明家附近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通过方向与距离的确定,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
练习三第1、2题是相应的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练习。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方向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掌握镜子内外图形对称、左右错位的规律,能利用镜子寻找对称轴(特别是不能对折的物体)。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交流,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特征的过程,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解释生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探索镜面对称的一些特征。
教学难点:
感知镜面对称现象,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镜子。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引入新课
1、讲《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猴子在路边散步,看到天空高挂一轮圆月;猴子走到井边,发现井边有一轮圆月,猴子以为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里;猴子大声叫喊,同伴扛来长长的网兜。众猴子怎么也捞不出“月亮”。问题:“这是什么原因?”(不是月亮掉到井里,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在生活中,你们好有没有发现类似的现象?”(照镜子时,出现的现象;光滑的.地板也会出现倒影等。)
2、揭示课题。
(1)总结,说明以上几种现象的特征。
(2)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组织活动
1、教师示范。
(1)在黑板上贴一个大的黑体字——“王”的一半。
(2)把镜子放在虚线上(对称轴),让全班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3)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看到“王”字,镜子里的图形是镜子外图形的对称图形。)
(4)让学生试一试。
2、试一试。
第(1)题:让学生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在书上画出对称图形。说一说,这条虚线在对称图形中称什么?
第(2)题
(1)镜子中的小女孩是举起了左手,小女孩其实举起的是哪只手?
(2)从镜子你能知道现在是几点吗?
(3)小组讨论:你发现了镜子中有什么数学学问?究竟小女孩照镜子时是几时?
(4)小组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
3、小游戏
模拟照镜子的游戏。
师:假设苏老师站在镜子前,谁来做镜子中的苏老师呢?
(师生表演。)
采访镜子中的人:你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准确?
(同桌互相做游戏,请一组学生全班展示。)
三、归纳小结,提升认识
师:今天同学们有什么收获?你的心情怎样?
(评析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关注学生情感。)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搭配(2)(教材第102页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3.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有序地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
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
1.(课件出示)同学们,元旦快要到了,小红代表我们学校去参加县里面举办的跳棋比赛。可是,小红遇到了麻烦事,为穿哪套衣服而烦恼,她左选右选,还是拿不定主意,同学们你能帮帮小红吗?
2.(屏幕显示:一件牛仔上衣、一件T恤;两条裙子、一条裤子)哪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小红都有哪些上衣和下衣呢?(生答:2件上衣,3件下衣)
你会建议小红穿哪套衣服呢?(学生自由说,请学生说)
3.你们提到了这么多的穿法,同学们真是有心,如果一件上衣只配一件下衣的话,一共有多少不同的'搭配?(学生思考)
此时,不少同学心里已经有了想法,我们不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都有怎样的搭配方法?
同时思考: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找学生来回答他们的搭配过程)
(1)先选上衣,一件上衣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就有三种不同的穿法,另一件上衣也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也有三种不同的穿法,有2个3种不同的穿法,一共有6种不同的穿法。
(2)先选下衣,一件下衣分别与两件上衣搭配,有2种不同的穿法,三件下衣就有3个2种不同的穿法,也就是6种不同穿法。
请同学们回顾刚才的搭配方法,思考:上衣的数量和下衣的数量与有多少种搭配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回答)2×3=6(种)。(板书)
6.同学们真棒,刚才老师还给你们留了一个问题,我们在搭配的时候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学生回答)
刚才我们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得出来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把学具卡片拿出来,现在我们有一张图,在一幅图中怎样表示出不同的搭配呢?(用连线)想一想连线时应注意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回答完再课件演示)
7.同学们,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进了数学广角,刚才你们为小红搭配衣服,就是运用了我们数学广角的知识——搭配(板书课题)。
通过有顺序的搭配可以为我们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同学们可要做个有心人,说不定你还能在生活中发现并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呢?
刚才同学们为小红搭配的衣服,每一套她都非常喜欢,老师代表小红谢谢你们,选好了衣服,小红该吃早餐了,她又拿不定主意了,你能再帮她一次吗?(生答)(课件出示)
同学们请看屏幕,早餐里都有哪些饮料和点心?(生答)
如果饮料和点心各选择一种,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呢?
(1)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用我们刚刚学的方法,找出不同的搭配来。学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教师强调,按一定的顺序搭配)谢谢同学们的热情帮助,为小红解决了这么多问题,下面我们来放松一下,一起到公园里看看吧!(课件出示)
请看屏幕,公园里都有哪些景色?(生答:有猴山,百鸟园,数学乐园)
再仔细看看从猴山到百鸟园可以怎样走?从百鸟园到数学乐园呢?我要从猴山先到百鸟园再到数学乐园呢?一共有几种走法?
(1)先自己标一标。
(2)交流汇报。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的太优秀了,请把你们的另一个学具拿出来,拉一拉,看看还能组成哪些两位数?记下来,也可以把数字换掉拉一拉。
【课堂作业】
教材第102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1.教材第104页“练习二十二”第4、6题。
2.完成《典中点》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板书
2×3=6(种)
按一定的顺序搭配,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反思:
搭配这个知识学生比较熟练,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比较紧密,如何培养学生有顺序的搭配是这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节课力争从两个方面进行教学重难点突破:一是教学生首位固定法;二是教学生连线法。在教学时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和感悟这两种方法的作用,既方便快捷又避免遗漏。体会越深,前后感悟越矛盾,学生就能更深刻的掌握这个知识点。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教材第9页例5及练习二第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表述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
3.使学生敢于、乐于和他人交流。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生活中常要用到方位知识,谁来和大家说说?
我们在参观游览的时候也会用到。
二、进入情境,运用新知
1.出示第9页例5彩图。
这幅图画了些什么?
2.通过指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说说各场馆所在位置。
同桌互相问答。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小结:我们在参观游览的时候,先辨别方向,再弄清楚要去的场馆和设施在什么方向,然后前往。如果有人问路,要把行走路线说清楚。
三、巩固运用
1.第9页“做一做”。
2.小游戏:问路(第11页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第12页第5、6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分析、概括等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2、理解分数各部分名称,会正确读写几分之一。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直观地认识几分之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体会分数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叙述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准备:
各种图形的纸片若干、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出示:今天是小胖的生日,小丁丁带了一个蛋糕来为他祝贺,他们俩会怎么分这个蛋糕?(对半平分)
每人能分到几个蛋糕?(讨论)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认识
1、(交流,汇报)小胖和小丁丁每人能分到几个蛋糕呢?(半个)
2、半个蛋糕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
3、在数学中,我们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指导的读法和写法。
4、这里的`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所以小胖和小丁每人能分到个蛋糕。
5、动手操作
(1)在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纸片中选一个你喜欢的图形,动手折一折,找出它的,涂上颜色,并说一说。
(2)那么空白部分又占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3)看图说一说
A、把一个圆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2部分,每一部分都是圆形纸片的,是()个圆形纸片。
B、把一个三角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2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三角形纸片的,是()个三角形纸片。
C、学生自己选一个图形说一说。
(4)观察比较两个图形的涂色部分都是它们的,大小是否相同?
(一个正方形、圆……都是一个整体,因为整体大小不同,所以所得到的二分之一的大小也不同。)
(二)认识
1、小胖和小丁丁正准备切蛋糕时,小巧和小亚也来祝贺小胖的生日了,于是他们决定四个人平分这个蛋糕,那又该怎么分呢?每人再拿出一个圆形纸片替代蛋糕,动手折一折,分一分。(可以同桌商量)
(1)交流方法。
(2)每人能分到多少蛋糕?你是怎样想的?
(3)说一说是什么意思。会写吗?一起来书空一下。
2、动手操作
(1)你能从另外一些图形中找到吗?(每人再选一个图形,折一折、涂一涂,并且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得到它的的,然后全班交流。)
(2)在这些图形的空白部分中有没有它的?
(3)看图说一说
A、把一个正方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4部分,每一部分都是正方形纸片的(),是()个正方形纸片。
B、学生自己选一个图形说一说。
(4)正方形和圆形纸片的涂色部分同样都是它们的,大小相同吗?为什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9
教学重点:
被除数中间不够商1怎么办。
教学难点: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有0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32÷8 45÷5 63÷7 42÷6 54÷9 25÷5
13÷4 26÷8 33÷6 52÷8 46÷9 61÷8
2.列竖式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760÷4 405÷2
3.被除数末尾或中间有0时怎么办?
二、新授
1.出示例7: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⑴读题,做什么方法,为什么做除法?怎么列式?
⑵ 832÷4=?自己列竖式算一算,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两个学生板演。
⑶汇报:你是怎么算的?3÷4不够商1,怎么办?为什么要写0,不写行不行?还有没有不同的写法?
⑷打开书31页,看看书上的.两种写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
2.做一做:615÷3 624÷6 218÷2 525÷5
⑴同桌任选一题列竖式计算,再同桌交换检查,说说算法。
⑵请学生板演
⑶集体订正
3.判断对错33页,第2题
⑴这些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⑵集体订正
4.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两个分数相加等于1和相应的减法的过程。
2、会计算两个分数相加等于1和相应的减法。
3、在自主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谈话引入本课。
二、新授:
1、填符号、写算式。师出示小黑板,呈现(1)组图,先分别用数表示两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再提出在○中填上合适符号的要求,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如:两个图形一样大,两个1/2合起来等于1。接着在○里填“=”。
2、在前面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写出加法算式。接着鼓励学生:你能写出一个减法算式吗?在学生交流写出的减法算式时,重点了解学生是怎样想的。
3、(2)组图可仿照上面进行。
三、看图列式计算:
1、让学生独立观察图,说一说图表示的意思。
2、鼓励学生写出加法算式,并计算。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思路。
3、看图写减法算式,仿照上述过程进行。
教材只呈现了1-1/3=2/3的算式思路,教学时,还应启发学生写出1-2/3=1/3。
四、练一练:
第一、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第三题,先鼓励每个学生都讲一讲图中的故事,并提己想到的问题,再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如,4/4=1,1-1/4=3/4,1-2/4=2/4等。
五、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1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97~98页有关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内容和相应的”做一做”中的题目,完成练习二十六的第1~5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与方法,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通过试验、操作、观察、思考,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发现、创新的能力。
3、渗透真知源于实践的唯物主义的。
三、教具:
CAI课件、长方形纸
四、教学设想:
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引入,如果要测量一个长方形操场的面积,用面积单位去量,这种方法好不好?如果要求长方形游泳池的面积,我们能把面积单位摆到水面上去吗?从而引入面积计算的.新方法: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然后,出示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一摆可以摆下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其次,由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和刚才动手操作的情况,你是怎样得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的,并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最后通过练习与拓展,巩固所学的知识,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2
一、单元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第一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二、教学内容:
万以内进位加法
三、教学目标:
1、经历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认识过程,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2、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进位的加法题。
四、教学重点:
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五、教学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1、口算:
50+70300+500900—50044+22
30+5035+5587+49(遇到困难)
2、87+49不能用口算一下子就算出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万以内进位加法。
(二)新课展开
1、春天到了,学校安排我们坐车去动物园春游,三年级一班有45人,二班有47人,一辆车限坐88人,两个班坐一辆车能坐的.下吗?
2、列式计算。用举手的方式,认为不行的举手?为什么不行?说明理由。
3、同桌交流算法:
5+7=1240+40=8012+80=92
45+7=5252+40=92
47+5=5252+40=92
4、同学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真能干!那有没有同学直接用45+47算的,说一说你是怎样思考的?(请生上台演示)
5、列竖式计算
6、多媒体出示例1图片,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7、列竖式计算(重点讲解)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独立完成做一做1、2
2、请生回答,集体讲解订正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位数的运算法则,你们学会了吗?
(五)作业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3
【教材、学情分析】
《面积的含义》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初步掌握周长。
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后面认识面积单位和探索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重要基础。这部分内容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面积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知识,但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早就已经对面积。
有了初步的体验,只是还没有将生活体验转化为知识体系,学生对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的安排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更好地激活探究面积的数学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具体的事物认识面积的直观含义。
(2)学习通过各种方法比较两个不同物体的面积大小。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比较课本和黑板的面积大小入手,让学生体会面积的直观含义。
(2)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面积大小,体会策略的多样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在具体的动手操作中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教学重点】
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关联的情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再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及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有效的数学活动不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具准备】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树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比赛导入:同学们],喜欢画画吗老师这里有两片树叶,想请同学们帮它们涂上颜色,谁愿意帮这个忙呢。
2、设问:想想看,到底谁涂得快呀为什么。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选择树叶涂色比赛作为导入,一是缓解课前紧张气氛,鼓励学生以轻松的心态上课;二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探究面积的含义
1、摸一摸,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
(1)摸一摸叶子,引导出“表面”。
(2)谈话:教室里有许多物体,你去摸摸看这些物体的面。
师;你摸到了那些物体的面呢
(4)教师示范摸物体的面,学生动手摸数学书封面,感受封面的大小。引导学生体会各种物体都有面,并且让学生体会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
2、摸一摸,比较面的大小。
摸课桌面和凳子面,体会这些面的大小,并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哪个比较小。
3、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
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4、揭示面积的含义,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对熟悉的事物的表面进行比较,使学生首次感受面积的含义。学生在说的同时通过模仿、迁移可以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从而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便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清晰的表象。]
(二)感受平面图形的大小
1、认识平面图形面积的含义
师:如果我们把桌面和黑板表面画在纸上,得到了两个什么呀。
这两个平面图形有什么关系呢引出平面图形也是有大有小的,所以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揭示完整定义:我们把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设计意图:平面图形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的面积对于小朋友来说也很难想象。为了进行直观教学,将平面图形从物体的表面“请”下来,通过物体表面的面积很顺利地迁移到平面图形的面积,使学生对平面图形的面积有了清楚的认识。】
2、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1)情景再现,判断大小
学生用“面积”的概念表述导入的桌面和黑板表面的平面图形的大小
(2)探索方法、比较大小
出示某学校的平面图
先讨论,再说一说发现了什么比较两个差别大平面图形(小结:观察法)
比较生活区和办公楼的面积
先让学生猜测,再同桌互相合作动手操作。
指名演示方法(小结:重叠法,测量法)
出示不规则图形(探究出:数方格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用观察法比较面积大小到用其他方法来比较大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会合作,是新课程对当代小学生提出的要求,也是他们将来适应社会所必须的。通过集体的智慧,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3、教学“试一试
(1)独立思考,用什么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2)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交流汇报等方式,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三、练习反馈,应用新知
1、我会想:“想想做做”第4题。
完成后追问:图形上蓝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
图形中红色部分的大小又是图形的什么?(分辨面积和周长)
2、我会看:“想想做做”第2题
我们祖国的国土面积就是居世界第三位。这就是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我国一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今天老师从其中描出了江苏、安徽、四川、湖南四个省份。观察一下,你想说什么吗?你能从图中看出那个省份面积最大,哪个省份面积最小吗?引导学生说说如何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
3、我会数:“想想做做”第3题。
这里还有四个图形,你觉得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呢?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呢?(数格子)
自己数一数、再比一比。(自主学习汇报,集体交流)
这个图形你是怎样数的啊?(交流半格的数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不同的应用中体会比较的方法随具体情况变化而变化。从而加深对不同图形的面积的比较理解,体会这些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四、总结评价,提高认识
你们今天学得高兴吗?请小朋友来谈谈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收获?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面积的含义
把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观察法重叠法测量法数方格法。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及操作、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建立分数概念的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去寻求分数,能自己往下写分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功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初步建立几分之一分数的概念。
教学用具:
各类卡片图,各类折纸。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T:小朋友们,我们都知道在奥运赛场上有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在法庭上有公平、公正的大法官,在学校里老师又用公平、公正的方法来教育我们,你也想做一个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小法官和小老师吗?(想!)那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出示:小华、小丽两个小朋友。
a:出示6个大苹果,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要求学生说出平均分成两份,学生上去分好。)
b:出示四罐牛奶,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平均分成两份,学生分。)
c:出示两个汉堡,又该怎样来分?(齐分,学生上去分。)
(小结:我们都把它们进行了平均分板书。)
d:出示一个大饼,你能公平公正地来分一分吗?你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数来表示吗?
揭题:我们要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它叫做分数(板书)
(二)探究新知,不断摸索:
1.认识。
T:刚才我们把一个大饼通过平均分分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我们就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这个分数就是。那怎么来书写呢?跟着老师一起写(学生举起手指一起写),先写──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把大饼平均分成了2份,再写1表示其中的一份,读作二分之一(齐读两遍,并举起手跟老师一起边演示边说:把大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教师拿起分好的大饼:左边这一份是整个大饼的,那右边这一份呢?(齐说:)
同桌活动:从信封中拿出各种折纸,你能折一折这些图形的吗?(请学生交流,注意语言的表达。)
T:老师也忍不住想来折一折了(拿起一个正方形的折纸,随便一折,将它剪下,举起一块说是。)(学生反对,强调没有平均分不能用分数来表示。)
T: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没有碰到过的例子?(学生交流。)
2.自己再想一个分数,把这个分数折出来,画出来。
请学生同桌合作,利用折纸,折出自己想出的一个分数,用画阴影部分的方法表示好,并请画得最快的几个小朋友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写上你所表示的分数。(教师选取部分,一起评价,并说说这个分数所表示的意思,注意学生语言的表达)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一口气来说一说:
2.用手势来判一判:
3.根据分数在图中涂阴影,仔细观察,比较一下这些分数的大小:
4.它是一个长方形,把它这样对半平分,再平分在每一块上涂上颜色,你知道每种颜色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吗?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今天,你收获了多少,能一起来分享吗?
2.课外,请你再去折一折,你还能折出多少分数来?
3.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数学题,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智力,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逻辑思考能力。
2)让他们学会通过思考与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解答例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学会善于思考。教学难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课前准备:
准备课堂上要讲的内容,预测提问环节所需要的使用的时间。多媒体课件,火柴棒,小奖品。
教学过程:
课前先向学生播放一些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生活例子。讲一个小故事,动物中的数学“天才”蜜蜂。(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通过小故事起到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一、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火柴游戏,层层导入:同学们还想知道知道数学更多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来一起玩一个与数学有关的趣味游戏好吗?
学生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演示摆法。
1、下图是用24根火柴杆排成1大1小两个正方形,只能移动其中的4根火柴,要使其变成3个正方形,你会吗?
2、六角星变菱形用18根火柴摆1个六角星(见图)。请你移动其中的6根火柴,使六角星变成6个面积相等的菱形。你知道应该怎么移动吗?
3、用12根火柴杆,组成4个连靠在一起的单位正方形,如下图。游戏要求:
(1)试试看,移动3根火柴杆,把它变成3个不相连靠的正方形。
(2)恢复原状,再试试看,移动4根火柴杆,把它变成3个不相连靠的正方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答对进行适当的奖励),并进行分析,然后逐渐深入课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结合生活,小组互动。
此环节分为四个小部分:
1将学生分成几组,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
2从日常生活出发,模拟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抢答。
3最后进行统计,对表现最好的小组进行奖励。
4、对相关题目进行详细的解释,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习兴趣。
具体如下:
1.一加一不是二。(打一字)
解析:“一”字、加号“+”、再来一个“一”字,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二”,而是“王”。谜底是:王
2.一减一不是零。(打一字)
解析:“一”字、减号“-”、再来一个“一”字,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零”,而是“三”。谜底是:三
3.+-×(打一成语)
解析:把支分解开即为“+、-、×”)谜底是:支离破碎
4、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打一字)
谜底是:口(意为“只”少“八”)
5、成绩是多少?(打二个数学名词)
解析:学习成绩是用得分的数目计算的。问“多少”,可以换一个说法,改问“几何?”在中国古代数学书里,问一种物品有多少个,总是问“物有几何?”直到现在,有些地区的方言里,买东西问价钱,还是说“几何?”所以,问“成绩多少”,等于是问“分数,几何?”谜底是两个数学名词:分数、几何.
二、探究拓展题:
现在小明一家过一座桥,过桥时候是黑夜,所以必须有灯。现在小明过桥要1秒,小明的弟弟要3秒,小明的爸爸要6秒,小明的妈妈要8秒,小明的爷爷要12秒。每次此桥最多可过两人,而过桥的速度依过桥最慢者而定,而且灯在点燃后30秒就会熄灭。问小明一家如何过桥?
答案:
第一步:小明与弟弟过桥,小明回来,耗时4秒;
第二步:小明与爸爸过河,弟弟回来,耗时9秒;
第三步:妈妈与爷爷过河,小明回来,耗时13秒;
最后:小明与弟弟过河,耗时4秒,总共耗时30秒,多么惊险!
三、自主创作题:
根据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自主创作一幅与数学有关的图画。(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习兴趣。)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
2、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一、提出问题
(出示主题图)
师:元旦到了。小明、小华和小英正在用彩笔画画,准备布置“迎接元旦”专刊。他们要用美丽鲜艳的彩色图画歌颂伟大的祖国,迎接新年的到来。从这幅图画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枝。他们一共有多少枝彩笔呢?
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
小精灵问了: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二、探讨交流
请同学们说一说:
(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
(2)12×3表示什么意思?
(3)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让小组内每个同学先思考3分钟,在纸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来。也可以摆出小棒(或其他学具)或画画图等。如果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法都写出来。
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小组长归纳一下本小组一共想出了哪几种算法。这时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尤其要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
全班汇报。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各种算法,教师将其板演在黑板上。
三、分类评价
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算法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思路。
估计学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几类:
1.摆学具求得数。
引导学生摆。因为一个因数是12,所以一行摆1捆零2根;因为另一个因数是3,所以摆3行,一共摆了3捆零6根,也就是得36。
2.画图求出得数。
例如画出如下的图:
3.连加法。
12+12+12=36 4.数的分解组成。
10×3=30
2×3=6
30+6=36 5.拆数法。(转化成表内乘法) 8×3=24
或7×3=21
或6×3=18 4×3=12
5×3=15
18+18=36 24+12=36
21+15=36
评价各种算法,组织学生议论,每一种算法是怎么算的,各有什么适用范围。
1.摆学具和画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我们学了数学以后就应尽量使用计算的方法来算。
2.根据乘法的含义用连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数的个数比较多,算起来就比较麻烦。
3.把一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几个乘积加起来。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
4.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然后把几个乘积相加,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也都能算,但有时也比较麻烦。如25×6=9×6+8×6+5×6+3×6等。
四、介绍竖式
从刚才议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成方法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算式像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式呢?下面就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4页看看小英是怎样列出乘法竖式的。
先出示有部分积相加的竖式,再出示简便竖式,并说明为什么可以写成简便竖式。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有发现错误,指导订正。
五、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作业。每道题先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
六、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笔算时你认为要注意什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7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需要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来估测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回顾、讨论、交流,在必要的时候适当予以指导、提示,而不是过多地干涉学生的活动,让学生自觉地获取知识,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
1、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通过解决“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总结估测的方法,在交流中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并针对不同情况结合学生的经验加以估测方法上的指导,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2、及时总结,促进知识的生成。
在教学中,当学生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之后,教师作以恰当的总结,帮助学生把没有表达清楚的地方进行完善。这样,不仅使学生受到了启迪,更提高了表达的'技巧和能力,从而得到成功的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表示它们的长度吗?
2、估测一下面前的橡皮、铅笔有多长,书桌有多高,再用尺量一下,看谁估得准。
3、揭示课题:大家估测的结果与实际长度十分接近,这节课我们就来挑战一下估测更长的距离,你们有信心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先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并让学生用手势比划一下,加深学生对这些长度单位的理解。再让学生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为本节课的学习进行预热。
⊙联系实际,学习估测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27页例6)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上学采用的是哪种交通方式。(步行、骑自行车、坐公共汽车等)
(3)每天上学在路上要花多长时间?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估测的方法。(出示课堂活动卡)
(1)汇报估测结果。
预设生1:我走200步大约是100米,从家到学校需要走600步,大约是300米。
生2:我从家到学校需要坐3站公共汽车,每站地约500米,大约1500米远。
生3:走100米我大约要用2分钟,从家到学校我大约要走10分钟,约500米。
(2)说一说你喜欢哪种估测方法,从你家到学校的距离适合用哪种方法来估测。
3、总结估测较长距离的方法。
方法一步数估测法。先看走100米需要走多少步,再数出从家到学校一共走多少步,然后换算出结果。
方法二时间估测法。先看走100米需要多长时间,再统计从家到学校一共需要多长时间,然后换算出结果。
方法三站点估测法。公共汽车走一站地大约是500米,只要知道从家到学校需要走几站地就能估算出结果了。
师小结:同学们的估测方法真多,也都很巧妙。大家在估测的时候都知道要确定一个单位长度,然后看从家到学校有几个这样的单位长度,就能估算出结果了。
4、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27页下面“做一做”。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估测,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使自己的估测更合理、更准确;然后对大家的估测方法进行总结提炼,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形成技能。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8
教学目标:
1.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能根据实际,选取合理的方法正确、灵活地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正确进行三位数加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与验算的习惯。
4.经历用万以内的加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会正确的进行笔算和验算。
教学难点:
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题;能结合实际选取合理的方法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笔算346+93 657+329
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
(二)新课导入。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去过湿地吗?
出示图片,介绍湿地情况。再出示信息: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信息呢?
2.交流问题。
学生交流,教师出示相应问题。
预设1: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
预设2:该湿地的野生植物比野生动物多多少种?
预设3:该湿地的野生植物比野生动物少多少种?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第一个问题。
(三)新课展开
1.探究计算方法。
(1)完整出示例3。
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
师:这道题,同学们想用什么方法计算?
板书算式:445+298
(2)估算结果并交流。
师:这道题的结果大概是什么?同学们能估算吗?
(3)尝试计算并交流。
师:这道题到底等于多少?同学们能自己想办法计算出来吗?请大家试一试。
全班交流方法:
列竖式计算。
(4)与估算结果相比较。
2.探究验算方法。
(1)自主探索验算方法。
师:这道题算的对不对?同学们会验算吗?
(2)交流方法。
预设1:再重新用原来的竖式计算一遍,看看答案是否相同。
预设2:可以交换445、298的位置,再算一遍。
预设3:利用原来的.竖式,把相同数位上的数从下往上再加一遍。
(3)归纳验算方法。
师:大家想出这么多的验算方法,你们真棒!今后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算 ,可要养成及时验算的好习惯哦。
3.练一练。
我是小医生,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163+979 395+475
4小结提炼笔算方法。
问题1.今天我们做的加法题有什么共同点?
连续进位
问题2.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算出得数的呢?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问题3.为了保证计算正确,你有什么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开始加起,进位的小数字不能漏写,做完以后要及时验算。
(四)练习拓展。
先想一想是否有进位,再计算并验算。
67+93 165+78 409+394
总结回顾
回顾本节课收获。
回顾新课导入时,学生提出的问题,请有兴趣的同学课后研究一下,下一节课继续研究。
作业布置
作业:第38页做一做,4题。
板书设计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9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24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其竖式的简便写法,能正确地计算这类算题。
2.在研究算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算式的'简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出示:3×2=7×2=13×2=3×20=7×200=21×4=
口算后讨论: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
⑴出示例题插图问:你从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⑵指名说出口算方法和结果。问:你是怎样由4×12=48想到4×120=480的?
⑶小结。
2.教学“试一试”
⑴让学生在书上计算,指名板演。
⑵指名板演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⑶问:第一题中乘数250末尾有一个0,积1500的末尾为什么有两个0?第二题算过7×9得63后,为什么积的末尾要添写2个0?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独立完成在书上,并进行评讲。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独立完成。组织讨论:每组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计算方法有什么区别?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组织学生口算,体会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几百几十和几相乘的口算方法。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引导学生读题。问:你能看懂表的内容吗?让我们计算什么?学生填表。问:观察这张表,你有什么发现?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你是怎样掌握的,先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
五、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第2.5.6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01-14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0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5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25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24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03-19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03-19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4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21篇)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