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言文教案(通用12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文言文的类型有哪些,你见过的文言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言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言文教案 1
教学目标
1、落实《考试说明》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训练,集中训练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2、在学生掌握翻译的原则和方法上,加强学生踩点得分的意识,通过对已学的难词难句的.突破掌握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关键句子),强化得分点。
2、掌握解题方法,答题步骤。
3、调动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教学思路
以练得法,以法导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量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归纳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资源
网络 高三资料参考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由同学自主谈谈翻译的困惑和亮点以及平时采用什么方法去突破,由此归纳出翻译的原则标准。
译文标准: 字字落实
一一 对应
文从句顺
二、自主探究,得出翻译的方法。(温故知新)
1、练一练: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②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归纳:留——人名、地名、官名、制度名词等
2、练一练:
①“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②“昼夜勤作息”
归纳:删——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同义互用等
3、练一练:
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②吾妻之美我者
③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归纳:换——单音节词、通假字、活用、古今异义词等
1、 练一练:
①大王来何操?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不得。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归纳:调——变序句(主谓倒装、宾前、定后、状语后置、省略等)
5、练一练 :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
②以相如功大,拜 为上卿。
归纳:补——省略成分(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6、练一练 :
①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②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
③至七月,乃扶病入觐,奏对称旨。
归纳:猜——利用字形、句子结构、语境等揣摩
三、归纳总结
字字落实 留删换
三标准 一一对应 六方法
文从句顺 调补猜
四、试一试 行不行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庄子之齐,见饿人而哀之,饿者从而求食。庄子曰:“吾已不食七日矣!”饿者吁曰:“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哀我者,惟夫子。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
(1) 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
译:
(2) 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
译:
(操作步骤:收集学生的作业,在幻灯片上呈现学生的答案,让学生点评答案。在发现问题中运用方法,掌握方法。)
五、高考链接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周维城传(节选)[清]张惠言
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候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而恽候奉调,余去富阳。富阳高傅占,君子人也,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①能施与好人,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吴翁者,徽州人,贾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嘿②置其户中,不使知也。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之息,资遣之归。三百金立罄。二人者,今以问富阳人,不能知也。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知我。”
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
[注] ①丰:人名;②嘿(mò):悄悄地
(操作步骤:课堂上让学生在黑板上演练,课堂上通过高考真题演练,运用方法,及时纠错,巩固知识。)
六、总结:学生谈学习心得,改善下次课堂教学。
七、拓展延伸
自我评价
根据学情,设计课堂内容,注重高三复习的时效性,运用以练得法,以法导练的教学模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构建和谐的课堂。
文言文教案 2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 分析中考说明文言文阅读要求,让学生了解考点。
2. 以中考考点为纲,带领学生复习两课要点。
过程和方法:
1、以四个板块为线,通过问答法、练习法、表格整理法对两课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
2、明确文言文复习思路,培养学生依据考点自主复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古代明君贤臣为了国家大事敢于进谏、从谏如流的精神,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文言实词复习整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依据考点自主复习的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答法、练习法、表格整理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入语:同学们已经复习了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四篇课文,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第六单元的两篇文言文——《曹刿论战》和《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复习内容 《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明确考点和课堂环节
文言文考点:文学常识、名句默写、实词虚词、节奏断句、语句翻译和内容理解。
教学环节:背默板块——译释板块——整理板块——理解板块
三、背默板块
1.合上课本,齐答:《曹刿论战》选自________,《邹忌诺讽齐王纳谏》选自___________。
2.表格比较记忆:
书 名 作 者 体 例 别 名 记事年代
《左传》 (相传)左丘明 编年体 《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 春秋时期
《战国策》 刘向 国别体 《国策》 战国时期
3.学生背诵《曹刿论战》。
4.布置课下检查《邹忌讽齐王纳谏》。
5.当堂默写课内名句。
3.核对答案,订正错别字。
四、译释板块
1.指导翻译释词的方法。
2.示范释译词句。
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练习翻译。
①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④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五、整理板块
1.整理课内通假字。
通 假 读 音 词 义 例 句 出 处
2. 动手整理课内古今异义词。
3. 一词多义词整理复习。
六、理解板块
提出两课内容中重点问题,学生思考口答。如果有难度,可以展开讨论。
(1)《曹刿论战》一文的文眼是“远谋”二字,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呢?
(2)曹刿入见,问“何以战”,鲁庄公摆出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条,肯定了最后一条,原因是什么?
(3)邹忌劝谏齐威王的策略,高明在何处?
七、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复习了文言文《曹刿论战》和《邹忌讽齐王纳谏》,围绕中考考点,我们以四个板块复习了文学常识、课文背默、实词用法、文句翻译和内容分析。文言语句节奏的划分,重点虚词用法归纳,我们将在第二轮复习文言文专题时进行。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更多的`复习任务还要请各位同学课下完成,请同学们运用课堂上学的复习方法,课下有步骤地复习,力争让第一轮复习落到实处,夯实基础,减少中考中文言古诗部分丢分现象。
八、作业
1.以表格形式整理本册八课文言文中的17个通假字。
2.记忆复习一词多义表格中涉及这两课的32个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3.以四个板块的步骤复习《愚公移山》。
九、板书设计
复习内容 《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 释词原则 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课堂板块
一、背诵默写
二、解释翻译 翻译原则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三、归纳整理
四、内容理解 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书 名 作 者 体 例 别 名 记事年代
《左传》 (相传)左丘明 编年体 《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 战国时期
《战国策》 刘向 国别体 《国策》 春秋时期
实词 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 一词多义
通 假 读 音 词 义 例 句 出 处
徧 遍
biàn 遍及,普遍。 小惠未徧 《曹刿论战》
十、课后反思
文言文教案 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疏通课外文言文大意的方法;
2、帮助学生养成课外文言文阅读的好习惯;
3、激发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学生先交流关于学习课外文言文的意义和困惑,以便课前交流;
2准备好周末作业;印发关于疏通课外文言文技巧的学案资料;
3、做好教学课件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进行课外文言文专题训练一个半月了,大家是否想过:究竟我们学习课外文言文有何重要意义呢?
(学生思考)
小瑶:因为这对于我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一个厚实的基础;
小帆:因为能激发我们的爱国的热情;
师:没错,课外文言文中蕴含了丰富的知识和人生哲理,这是我们了解中国几千年优秀的文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所以,我们要加强课外文言文知识的学习,积累语文素材,提高我们的文化文学涵养。
2、师: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同学们在学习课外文言文的过程中,有没有碰到比较棘手的困惑与难题呢?
小然:我觉得最难的就是怎样停顿语句;
小倩:我觉得最困惑的一点就是很多的闻言词汇不太理解;
小川:我想,最大的障碍就是怎样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其实,我们如果能够将课外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的话,也就是说,最大的困惑就是怎样疏通理解课外文言文的大意,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疏通课外闻言文言文的大意。
二、以例文《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来教学
1、师:首先,请同学看到所印发的资料《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大家先一起来大声地朗读一遍,注意速度稍微慢一点。
(学生齐读,老师事后进行字音订正与朗读评价)
2、师:请根据课文自由地进行一次大意的翻译,特备是将不懂的地方进行标记,方便待会进行解答。
学生:出声地进行翻译,动笔标记字词等疑难问题,然后提问:
小敏:请问老师:参知政事是什么意思?
3、师:这是古代的一种官位名称,可以直接翻译就行。
小鑫:“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怎么理解?
4、师:也就是说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也”字是语气助词,无需翻译出。
5、师:其实,在翻译过程中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下面老师教会一点方法给大家,请先看到学案资料,并同时打开课件进行讲解。
(学生看幻灯片资料并及时做笔记)
师:基本方法两个:直译和意译。
1、直译法(常用)对号入座,直接翻译的方法;
2、意译法 根据大意进行礼节性翻译,一般是针对于特殊句式,如倒装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就采用意译的方法,否则,翻译出啦很别扭。
师:在具体翻译过程中需要用到下列具体方法:简称为六字真经
留(古今同义的、人名、地名官名等)
删(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如“也”)
补(单音节词换双音节词、补省略的主语等)
换(古今异意、通假字等)
调(调换语序,如倒装句等)
变(灵活变通的意译法)
7、师:同学们看看课文《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我们找出一些具体的实例来学习这几种方法,先请同学们找出能够直接保留的例子:
学生:范仲淹、邓州、参知政事等等
师:说得很好,这些人名、官名等就可以直接保留翻译,你无需知道邓州具体指那里,你就指导是一个地名,这样,它至少不会对你的理解造成障碍。
师:再找出一处用“删”的方法来理解的例子?
小瑶:小鑫刚才提到的“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中间的那个“也”字就是。
师:其实,翻译当中用得最多的还是“补”的方法,也就是说将古代的单音节字词补充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字词,请同学们到课文当中去找找。
小豪:“家贫无依,少有大志”可以理解成:家庭贫穷没有依靠,少年时就有远大的志向,这就是用“补”的方法来翻译的。
师:以上三种方法用得最多,至于“调、换、变”的方法就比较少点,同学们根据定义去学会运用就可以了。
三、运用以上方法来疏通理解《狡猾的蝙蝠》
1、师:刚才我们大家已经通过课件资料和文段的实际运用锻炼来学习了一些关于疏通课外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下面我们再来通过一篇文章《狡猾的蝙蝠》来巩固提高。
2、师:首先,请大家先大声地齐读一遍课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
(学生齐读课文,之后,老师及时地就朗读进行点评)
3、师:请同学运用我们刚才所学过的方法技巧来疏通这个寓言故事。尽量地采用直接翻译的方法。
(学生自行地翻译课文,并标记出有疑难问题的地方)
4、师: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下刚才翻译的情况,尽量说到:那个地方运用何种方法进行
翻译的。
小艺:“麒麟”等三种动物的名称都直接保留就行
小忠:“凤责之曰”中的“责”意思是责怪、责备,运用的是将单音节字词补充为双音节的字词。
小琪:“吾有足,属于兽,贺汝何用?”一句中的“吾、汝”的意思是:我、你,这里运用的是将古今异意的字换成现代汉语中词语。
小焕:“如今世上恶薄”的“恶薄”怎么理解呢?
师:可以理解为险恶败坏的意思,这里需要根据上下文来进行理解性翻译,也就是说需要自己的灵活变通,以此来理解句子的大意。刚才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并不是光靠以上的“六字真经”的翻译方法就可以完全解决课外文言文的疏通理解的,这还需要我们要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会一些关于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的良好的习惯。
5、师:同学们要记住老师的话:学习除了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技巧之外,还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习课外文言文而言,需要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老师给大家用四句话来简单概括:敢于挑战,学会猜测,加强积累,注重停顿。
学生:老师,请您具体给我们解释一下这四句话的深刻含义。谢谢!
6、师:课外文言文肯定是有一定难度的,有难度的肯定就需要我们去挑战,首先必须要有勇气,如果一碰到课外文言文就感觉难或苦不堪言,这从心理上就失败了,所以,先要有一颗去挑战困难的心态;其次,在一篇课外文言文中,大部分是我们能够理解出来的,但是也肯定有一小部分是需要我们去结合学过的知识和上下文进行合理化的猜测,这其实也是很有以一定的事情。当然,也并不是说通过今天一节课就能够帮我彻底解决问题,这需要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加强文言文的字词积累,多去朗读,并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因为停顿节奏的正确将在不同程度上决定着你对这各句子的正确理解。
四、教学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学习了关于怎样疏通课外文言文大意的方法指导,我相信一定会给大家的课外文言文的学习带来较大的帮助,当然,在今后,我们还需学习关于怎样来断句、怎样揣摩文言文中心等相关的训练,总之,希望同学们学会老师所教给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多去钻研探索,加强积累,更多地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
文言文教案 4
【教课目的】
1、正确、流畅地朗诵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说明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个故事。
3、经过感觉伯牙与锺子期之间的诚挚友谊,理解“知己”的真实含义,建立正确的友谊观。
4、领会牧童擅长察看、敢于挑战威望的精神。
理解要认真、认真地察看事物,不可以凭幻想象,也不可以迷信威望,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
【教课重难点】
1、学生能依靠说明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累积。
2、感觉朋友间互相理解、互相赏识的单纯友谊。
3、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包含的道理。
【教课课时】
2课时
【教课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露课题
(播放古筝曲)同学们,我们听到的这支优美动人的曲子,名字叫作《高峰流水》 。这支曲子的背后,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来认识这个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师范读,配乐。
3、自由读课文,依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留。(课件出示朗诵节奏区分)
4、指名读,学生评论,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5、齐读,指引学生感觉文言文的节奏和神韵,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三、小组合作,疏导文意
1、师:课文读得很有古文的神韵了,我们此刻就来读懂此中的意思吧!想一想我们从前有哪些理解古文的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全文的意思。
2、学生借助说明和工具书,合作议论,弄懂课文意思,师巡视指导。
3、全班沟通课文意思。(课件出示译文)
四、品读课文,感悟“知己”
(一)何为“知己”?
1、什么叫知己?(理解自己情意,有共同语言的人。)从哪里看出锺子期是伯牙的知己?在文中画出有关句子。
2、指名读。
3、师: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这说了然什么?(学生自由说一说)
4、伯牙鼓琴。思虑:他的琴艺怎么样呢?在文中如何表现出来的?(指名答)伯牙能通过琴声把自己内心想的东西表达出来。
5、锺子期听之。他从伯牙的琴声入耳到了什么呢?用“——”在文中画出有关句子。
课件出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明确:“善哉”是表赞叹之意。(教师指导读好赞叹的句子)这句话表示,伯牙隐蔽在琴声中的想法,锺子期能心领意会。
6、假如你是锺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峰、志在流水时,你忧如看到了什么?(指引学生想象回答:渐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
7、师:大家一同想象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的画面。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志在明月,锺子期会如何赞叹?教师指引学生说句子。
示例:“善哉,渐渐兮若清风!”“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8、师小结:只有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只有他最能理解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这就
是——知己。知己相聚,是一种如何的场面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快乐、激动、喜悦)
9、指导朗诵。(自由读、分组读)
师:同学们的朗诵让我们领会到了真实的知己欢聚时的那一份和睦,那一份欢喜!确实,多么欢喜的相聚,多么难忘的光阴!无奈世事难料,锺子期不幸逝世。
(二)知己之死。
课件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认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锺子期死了,伯牙为何会认为世上再无知己了呢?
2、锺子期死了,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在这里伯牙“绝”的只是是“弦”吗?
他在隔离琴弦的同时也隔离了什么?
3、齐读。(教师指导,要求读出伯牙此时的心情。)
4、为何锺子期死了,伯牙要绝弦呢?好不简单苦练学会的琴技就这样放弃了?
5、在碰到锺子期前,有没有人赞叹伯牙呢?那些人会如何赞叹伯牙?锺子期又是如何赞美的呢?
6、终于有一天,伯牙碰到了自己的知己锺子期!面对这样善听的锺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己,伯牙又是一种如何的心情?他会对锺子期说什么?
五、拓展延长,回味“绝弦”
1、师:锺子期死后,伯牙到他的墓前哀悼。面对锺子期的墓地,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
(出示短歌:伴低落凄凉的古典音乐,师范读)
忆昔昨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己人。但见一抔土,惨淡伤我心!悲伤悲伤复悲伤,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必,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你能够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
明确:悲哀欲绝、痛不欲生
3、锺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从前那无人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峰流水又弹给何
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教师播放《高峰流水》乐曲,指导学生齐读课文。
六、教师小结
自古以来,“良友易求,知己难觅”。一曲“高峰流水”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知己美谈,到现在,仍为世人津津乐道。这就是“高峰流水觅知己,千古知己最难觅”。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插图,怀疑:图上画了些什么?
2、教师相机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齐读)
3、“书”是什么意思?“戴嵩”是谁?你对题目是如何理解的?(学生自由沟通)
二、疏导词句,理解内容
1、联合说明,理解内容。
(1)学生比较说明,试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圈点标注,标出不懂的地方。)
(2)学生自由沟通对文章的理解。
(3)(课件出示全文说明)学生对应古文,整体认识故事内容。
2、教师指名归纳课文内容。
3、感觉人物精神。
(1)默读课文,思虑:牧童是如何评论这幅画的?他的原因是什么?(指名说)
(2)师:你感觉牧童身上有一种什么精神?(牧童有擅长察看、敢于向威望挑战的精神。)
(3)师:处士面对牧童的话有什么表现?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处士是一个敢于应战、乐于接受他人建议的人。)
4、有感情地朗诵课文。(齐读,注意读出牧童的语气。)
三、再读课文,意会主题
1、自由朗诵课文,思虑:哪句话揭露了这篇课文包含的道理?(指名说)
2、归纳: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课件出示:要认真、认真地察看事物,不可以凭幻想象;不可以迷信威望,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
3、朗诵课文,复述课文。
四、讲堂小结。
初读文言文,我们必定有了新的体验,快快总结,作为经验累积吧!
【教课反省】
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联合,我在教课时注意指引学生对文言文进行读、思、悟。只需将课文读得充足,读得入理,读出神韵,理解自然瓜熟蒂落。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能够充足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感觉到伯牙与锺子期之间的诚挚友谊,领会朋友间互相解,互相赏识的友谊。学生也能从牧童的表现中领会他擅长察看、敢于挑战威望的精神。课堂成效较好。
文言文教案 5
[教材简析]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中的一篇文言课文。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执一词争执不下。就连象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渗透了要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实事求是的道理。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勇于探索的精神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课文动画朗读,课文内容,重点词语、句子及其意思。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激起学生辩论:
教师:同学们,你们猜猜老师今年多少岁?要说出自己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并说出理由。
2、 导入:
教师:大家刚才辩论得真激烈,不过答案老师会在下课时告诉大家,而且要看同学们这节课的表现。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与辩论有关的文章——《两小儿辩日》。(教师板书题目,学生读题。)
二、质疑:
从课题中你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三、过渡:
教师: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那场两千多年前的辩论,相信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一定会找到满意的答案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此环节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通过一个看似不经意的话题,激起了学生的辩论,自然引入课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初读课文。
1、 教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读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
2、 读了课文后,文中除了写了两个小孩,还有谁?(教师板书:一儿、一儿、孔子)
3、 以前你对孔子有哪些了解,能给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吗?(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可以是孔子生平、言论等。)
4、 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5、 教师:刚才同学们第一次读课文,读的时候有什么困难吗? 学生:说说朗读中的困难。(如:不易断句,有些不顺口等。)
6、 教师:大家在学习中能善于发现问题,很好。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课文朗读,大家想不想听。(课件:动画情景,课文朗读)
教师:大家认真听朗读,看看别人是怎么停顿、断句的,认为必要的,还可以在书上作上记号。
学生:听朗读,作记号。
7、教师:有收获吗? 学生:交流在朗读上的收获。(如某些地方的停顿、断句、某个字的读音,语气等。)
8、教师对个别难的地方重点指导。
课件出示:
孔子东游,见 两小儿 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 日始出时 去人近,而 日中时 远也。”一儿以 日初出远,而 日中时 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 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 远者小 而 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 沧沧凉凉,及其日中 如探汤,此不为 近者热 而 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 为汝 多知乎?”
强调:知=智 读音 zhì
8、教师:让我们学着课件里那样在同桌那里读一读。认为读得好的,就给他在书上画一棵五角星。
学生:同桌互相读,评价、画五角星。
9、 教师:有多少人得到了五角星?(看学生举手人数)看来效果不错。
教师:一起读给老师听听。(学生一起读课文。)
文言文教学中朗读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没有回避这个难点,而是直面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说出困难,其实也就抓住了朗读的基本要领和方法。再让学生在美妙的动画和音乐中欣赏范读,不但对朗读指导有水到渠成的作用,更是让学生感受到了文言文的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最后通过画五角星的办法,肯定了学生的进步,树立了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二、深入理解:
1、 教师:
大家再次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句子的意思?
学生:读文,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 交流:
说说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句子的意思。
(学生回答时,教师利用课件出示相关的句子和意思。并相机强调个别重点词句的意思。
(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离。
(5)日中:中午。
(6)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7)及:到了。
(8)则:就。
(9)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3)决:裁决,判断。
(14)孰:谁,哪个。
(15)汝:你。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很清凉,到了中午的时候感觉就像把手放进热水里一样烫,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富有智慧啊?
3、 总结方法:你们是怎么理解到这些句子的意思的?
学生:交流方法。(如结合课后注释,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已有知识、多读等。)
4、 还有不理解的句子吗?谁来帮帮他?(让学生知识资源互补。) (学生回答时,教师课件出示相关句子的意思。)
5、 教师:出示课件:出示词语、句子,让学生抢答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6、 教师:谁能在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用学生喜欢的讲故事的方式巩固句子意思)
学生:先同桌互相讲,再抽学生在班上讲。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根据注释和其他一些方法理解句意已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所以教学中重在进行方法总结和指导,并采用说一说,帮一帮,讲一讲等多种形式加以了巩固。
三、品读课文。
1、 教师:过渡:刚才这位同学故事讲得很生动。而这么生动的故事。我们的古人用简短精悍的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见我们中国的古文是多么的富有魅力。
2、 教师:在你的印象中,古人是怎样读课文的呢?(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大家也想象古人那样把课文味道读出来吗?谁愿意来读一读。(抽生读)
3、 评价:教师:他像吗?哪些地方像?哪里还不像,味道还不够?你 认为应该怎样读?(请点评的学生读一读,老师还可以适当点拨)。
4、 教师:谁还愿意读一读》(抽学生读,观察学生表情,信心足不足。)教师:老师再帮帮你,给你配上音乐。(学生配乐朗读)
5、 教师:美吗?让我们大家一起像他那样读一读。学生:全班配乐齐读。
在理解了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模仿古人读书的样子读,并配上音乐。创设这样的情境,仿佛把学生带入了中国几千年的灿烂的文化中,更加激发了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喜爱和对文言文的兴趣。
四、升华拓展。
1、教师:在这场两千多年前的辩论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是什么?理由呢?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教师相机完成板书)
2、教师:孔子面对两个小孩的提问,是怎么做的呢?(不能决也)孔子那么知识渊博的人,面对两个小孩的提问,他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可见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实事求是)(教师板书)
3、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教师相机板书:勇于探索)
4、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可以是文言文的特点。可以是读书方法,也可以是人物品质给自己的启示等)。
5、教师:对呀,我们不但要像两个小孩那样在知识的海洋里勇于探索,还要像孔子那样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识是无止境的,两千多年前孔子无法回答两个小孩的问题,可现在科学发达了,我们能解决这个问题了。那么两个小孩谁对谁错,为什么?
下节课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希望大家课后积极收集有关资料。
五、作业:
把故事讲给父母听。
六、下课时,老师向学生揭晓自己的真实年龄。
次环节一定不能忘记,这既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守信,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文言文教案 6
一、导入新课
出示常见的文言文警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些警句,再把你理解的意思讲一讲。
2.跟我们平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比较一下,这些警句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文言文的一般特点:有些字与现代的读音、意义不同;言简意赅,语意深远……)
3.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文写成的。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今天我们学习的《学弈》这篇文言文,仅有5句话,70个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警示世人的道理。
二、读通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1.师范读课文。
2.总结老师读文言文的特点:
一是速度比较慢;
二是句中停顿较多。
3.学生小声跟老师读两遍。
4.学生自由练读,读通为止。
5.学生边读边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6.讨论交流。(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三、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再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四、读书明理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2.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联系实际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对学习、工作的重要性。)
五、练习背诵
六、课后扩展
教师把以前学过的“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文言成语故事,印发给学生,练习读文言文,还可以试着背诵一篇。
板书设计:
学弈
一人专心致志
弗若
另一人思——射鸿鹄。
文言文教案 7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文言的倒装句式
2、能将含有倒装句式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如何判断文言倒装句的类型
2、掌握翻译的要求
教学过程:
一、展示学生课前练习。
1、善哉,祁黄羊之论也!
2、有人于此,指其过而告之则喜,何如?
3、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4、命召公主入营,立之阶下,不之视。
二、翻译文本内的倒装句并总结归纳其特点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其倒装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分析正常的句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
(2)冤哉,亨也!
2.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谓语的后面,译成现代汉语时,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何不试之以足?
分析"以足"介宾短语做"试"的状语。
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教案《文言文翻译教案》。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例: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分析此句为"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构成的定语后置。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分析此句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构成的。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3.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1)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对于这类句子,有两种形式需要注意:
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
二是代词作宾语。
例:宁信度,无自信也。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在这类句子中,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例:沛公安在?
分析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
⑶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义。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分析"句读"为"不知"的前置宾语,"句读之不知"的"之"字,是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三、翻译课内语句。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6.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文言文教案 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把握相关的文言字词,翻译并背诵课文,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疏通文意以学生运用辅导资料自己把握课文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以及背诵课文。
难点: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诵法、讲授法、自主合作与探究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根据作者简介导入文章。
2、新课讲授:诵读课文,分组对课文进行翻译,讲解课文。
3、巩固练习:通过问题,巩固学生对这篇课文的了解。
4、 小结作业:
小结: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者而从制,其不善者而改之。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好的,今天的课程就告一段落。
我们的课后作业是:借鉴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趣,尽量做到语言优美。
讲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是《陋室铭》。上课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刘禹锡。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播放幻灯片)
他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这篇名文流传说是被“气”出来的。刘禹锡热心于政治革新,得罪了不少当朝权贵,失败后被贬到和州当刺史。按规定,他应得到三间三厢的房子。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故意刁难。仅半年,连搬三次家,最后一次,竟搬到了城中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刘禹锡想,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气得知县哑口无言,《陋室铭》由此产生。
(二)新课讲授:
师:教学千法读为本,学习文言文,诵读尤为重要。首先请同学们自由地诵读全文。一要读准确,二要读出节奏,三要读出感情。
师:下面听老师再诵读一遍,然后4人一个小组,一边读课文一边根据课文注解疏通文意;(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师: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下这篇文章里的字词和一些特殊用法。
1、在(zài):在于,动词。
2、名(míng):出名,著名,文中指因......而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3、灵(líng):名词用作动词,有灵气。
4、斯是陋室(lòu shì):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斯:这。是:表示判断。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5、惟吾德馨:好在我(室主人)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惟:犹“以”,强调原因。吾:我,这里是指住屋人自己。德馨:德行馨香。《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藓的痕迹蔓到台阶,苍翠碧绿;青草的颜色映入竹帘,一片青葱。
7、鸿儒(hóng rú):即大学问家,这里指学识渊博的学者。鸿:大。
8、白丁:本义指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9、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奏(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10、金经:古代用泥金书写的.佛经,这里泛指佛道经籍。
11、丝竹: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12、之: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3、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14、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文书。
15、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16、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17、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师:现在,老师会挑选几位同学来翻译这篇课文。很好,同学们翻译的都很棒。
(三)巩固练习:
师: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全文只有9句,寥寥81字,以立意鲜明,构思精巧,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流传百世,显示了它永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师: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哪两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
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
2、德馨体现在哪些方面?
师: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品性是什么样的?
师:高洁傲岸,安贫乐道。刚才还有同学引用了前篇课文里的:出淤泥而不染。非常好。
4、作者的这种通过对陋室的描绘而表达志向的写法叫做什么?
师:托物言志。之前我们学过的很多文章都采用了这种写法。
(四)小结作业:
小结: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者而从制,其不善者而改之。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好的,今天的课程就告一段落。
我们的课后作业是:借鉴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趣,尽量做到语言优美。
文言文教案 9
教学目标:
1、积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3、通过本文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了解学习应持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点:
1、积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教学用具:
PPT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高中阶段,学习是我们的主要任务,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至于对学习所应持的态度和方法,相信同学们也都了解很多。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有人对学习的重要性和对学习所应持有的态度及方法进行了阐述,这个人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荀子,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感知他的观点。
二、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孟子强调施仁政、行王道,强调以礼治国、民贵君轻;荀子强调“法后王”,主张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认为“性本恶”,所以要“明礼而化之”。荀子是韩非子的老师,他承认儒家的基本思想,但事实上是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
三、文本研讨:
1、这是一篇议论文,课文既然是“劝学”,也就是劝勉人去学习,那么,你觉得文中哪句话可以作为课文的中心论点呢?
明确:“学不可以已”。已就是停止的意思,这里的“可以”和今天的“可以”有所不同,这里是两个词,“可”即相当于今天所讲的“可以、能够”,“以”仅作为起舒缓作用的语气助词。
2、那么,作者是如何来论证这一中心论点的呢?我们首先来看第一段。课文大家都预先翻译过了,下面同学们可以把这一段翻译时遇到的疑难之处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明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介词,第一个相当于“从”;第二个相当于“比”。
木直中绳。中:符合的意思。
輮以为轮。“輮”同“煣”,通假字。这也是一个省略句,“以为”中省略了宾语“之”。
虽有槁暴。“有”同“又”,通假字。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判断句的标志。
金就砺则利。“金”,古今异义词。这里指“金属做成的刀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每日。“乎”同“于”,相当于“对”。介宾短语后置句。“而”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已。“知”同“智”,“而”连词,表递进。
3、这一段讲的是学习的意义,那么,作者讲到了学习具有哪些重要意义呢?其中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式呢?
明确:比喻论证。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 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学习可以提高一个人。
总结:知明而行无过矣。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荀子的生平经历,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习了一些文言文基础知识,了解了第一段的论证方法。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来感学习后两段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荀子的生平经历,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习了一些文言文基础知识,了解了第一段的论证方法,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的后两段。
二、文本研析:
1、还是按照上节课的程序,同学们首先将第二段自己在翻译时遇到的疑难之处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明确:吾尝终日而思矣。“而”是表示修饰的连词。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之”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所学”是“所字结构”,是一个名词性结构。
登高而招。“而”表修饰的连词。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而”表示转折的连词。
非利足也。“利”为使动结构,“使……锐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借助。“水”名作动,游泳。
文言文教案 10
[教学目标]
1.会写4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到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学习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2.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穿越时空去与一位古代的伟人对话,他就是孟子。谁能说说你对孟子的了解。(生举手答)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学弈》。
(板书课题:学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你们知道“学弈”是干什么吗?(学下围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对,看注释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有疑问的地方可在书上做记号。
2.指名读课文,师相机正音。
3.课件出示本课易读错的字词,学生齐读。(诲、惟、鸿鹄、弓缴、弗、矣、与,强调“为”是个多音字)
4.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分小组自学,讨论每句话的意思,教师点拨指导。
2.理解句意。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弈秋,是全国下围棋最好的人。)
(2)使弈秋诲二人弈。(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
(3)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诲。)
四、品文明理,提升感悟
1.什么原因使得两个人学习的结果不一样呢?
(第一个人学习时专心致志,凡是弈秋说的他都记得,比较用心;而第二个人在学习时却三心二意,所以结果不同。)
2.请同学们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任何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取得成功。)
3.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五、指导背诵
1.让学生根据课件出示的停顿提示,反复诵读。
2.教师引导学生先将课文分层次,然后根据提示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讲述一个关于孔子的小故事。
2.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让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3.老师出示孔子的画像课件,并简单介绍孔子。
孔子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博学的人)然而,有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竟难倒了孔子呢!你们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
二、读通课文,掌握字词
1.请同学试读,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字,请圈出来,与同桌交流。
2.指名同学分小节读,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读错的语句。
3.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领悟读法,注意每句话的停顿、语速、语气)
4.全班放声齐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义
1.举日——“象”的观照
(1)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放松!再放松!请随着我的提示,在自己的脑海中想象太阳的样子。
早晨,太阳慢慢地出来了,圆圆的,红红的,大大的;中午,太阳升上了天空,升得很高很高,圆圆的,小小的,亮亮的。看到了吗?
(2)请你们回忆一下课文中的词语,选择两个词语来形容你看到的太阳的样子,一个形容早晨的`太阳,一个形容中午的太阳。然后,把这两个词语默写到本子上。(板书:车盖盘盂)
(3)请大家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提示,继续想象太阳。
师设置情境:早晨,太阳刚刚升起,照在你的身上,你会有什么感觉?中午,太阳升得很高很高,你置身在强烈的阳光下,你的身体热起来了,不断地热着,不断地热着,都快热得受不了了。感觉到了吗?那么,也像刚才那样,从课文中找出两个词语,来形容你对太阳的感觉,一个形容你对早上太阳的感觉,一个形容你对中午太阳的感觉。请把这两个词语默写到本子上。(板书:沧沧凉凉探汤)
(4)理解“沧沧凉凉”“探汤”
(5)齐读词语。
2.择日——“理”的寻思
引导学生探究“车盖——盘盂”“沧沧凉凉——探汤”每组词语之间的关系。
(1)师:大家注意看,我在这两个词语之间画一条线,在那两个词语之间也画了一条线(板书:车盖——盘盂沧沧凉凉——探汤)。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画?这里有些什么名堂?学生自由举手回答。
(2)教师引读相关语句,指导学生读出“一大一小,一冷一热”的感觉。最后学生齐读。
(3)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辩日——“趣”的体验
(1)师:一个说早上近中午远,一个说早上远中午近。两小儿各说各的观点,各说各的理由,你不服我,我不服你,谁也不肯善罢甘休。用书中的一个词来说,就叫——(辩斗)
(2)理解“辩斗”(辩论,争论)
(3)请同学们找出两小儿“辩斗”的句子,同桌之间分好角色,然后大声朗读两小儿的辩斗。(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辩斗”,教师巡视倾听。)
(4)师提示“辩斗”语气、神态、动作要逼真。可在原文语句前创造性地加上“此言差矣”“非也”等反驳的言辞,还可以赋予两小儿动作,尽量还原两小儿激烈“辩斗”的场景。
4.决日——“知”的分享
(1)师:他们争执不下,就去问谁?孔子给他们怎样判决的?(不能决也)(生回答,师板书)
(2)通过用“决”组词的方式理解“决”在文中的意思。
(3)学生自由举手表演“问孔子”的情景。
(4)师创设“解疑”情境1:那依你之见,是日始出时去人远,还是日中时去人远呢?请小先生不吝赐教。
(5)师创设“解疑”情境2:那“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又是为什么呢?哪位高人愿意指点迷津?
5.悟日——“智”的启迪
(1)师:这个问题,在我们看来,是一个科学常识,并不太难。但搁在两千多年前,却是一个难题。不但难倒了两个爱思考、爱辩斗的小儿,也难倒了大思想家、大学问家、大教育家孔老夫子。
(2)齐读最后一段。(板书:知)这里的“知”怎么理解?“孰为汝多知乎?”用现在的话怎么说?
(3)师:面对两小儿的嘲笑,孔子又会怎么想、怎么回答呢?请你写一写。可以用白话文来写,那就用“孔子说”开头;如果你对文言文感兴趣,你也可以模仿文言文的语气写,那就用“孔子曰”开头。
四、通读课文,领悟道理
老师小结:《两小儿辩日》是一则生动的民间故事。采用“问答式”的对话来表现人物并阐明道理。作者将抽象的自然现象用生动具体的语言和巧妙的比喻讲述出来,让人感受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精神以及聪明机智、天真可爱的形象,也体会到了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为人处世的态度。
[教学板书]
14.文言文二则
学弈
一人专心致志
另一人思鸿鹄将至
结果:虽与之俱学 弗若之矣
道理:做事应专心致志,一心一意。
两小儿辩日
日初出日中
一儿近(大)远(小)
另一儿远(凉)近(热)
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教学反思]
在《学弈》一文的教学中,我主要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读通并理解课文之后,我引导学生探究课文中的两位年轻人学习的结果是否一致,然后弄清导致结果不一致的原因。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由于文章内容并不难懂,学生都说得很好。
在《两小儿辩日》一文的教学中,我创设了“解疑”的情境,极大限度地发掘了学生搜集信息、自主探究、解答疑难的能力,创造了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但不足之处在于没有让学生多朗读课文,今后再教授文言文时,还是会多让学生通过朗读感知文意。
文言文教案 11
一、分析第2、3、4段,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
1、齐读第2、3、4段。
2、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
三个场面:
①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
②一家人醒而梦。
③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惶恐
3、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这三段所描写的声音种类井口头作答。思考:三个场面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
声音的变化总的来说是按“小一大(第一个场面)一小(第二个场面)一大(第三个场面)”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又各有特点,如:第一个场面声音,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第二个场面突出鼠倾盆器的声音来烘托屋内的静;第三个场面更是写得有生有色,达到高潮,声音由少而多,应接不暇。另外,声音有的是单独相继而出,有的是同时发出,
4、思考: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何作用。
不能省去。这段写—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二、分析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段。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2、思考:课文“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3、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
1、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
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2、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人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三、揣摩语言,领会主旨。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遥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俄而”、“少顷”、“未几”。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4、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宣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四、总结课文主旨。
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五、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题。
文言文教案 12
课程目标:
1.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理解课文里的重点词语。
2.恰当流利地阅读课文,背诵英文课文。依据课下注解结合前后文,掌握故事情节。
3.可以从文章中感受到学习培训务必全神贯注、不能三心二意这个道理,学习培训孟子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感受学海无涯这个道理。
课前准备:
1.布局学生们掌握孔子的平生材料。
2.课件制作
课堂教学时长:
2学时
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一、交谈导进,揭露课题研究
1.老师交谈: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贵财产,它简明扼要,展示了在我国悠久历史,绚烂的文明行为。许多古文还揭露了深奥的道理。今日,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教育性、挑战性与哲理于一体的古文。板书设计课题研究,大声朗读课题研究。
2.四字成语导进:“全神贯注”这一四字成语你熟知吗?谁可以讲下它的意思。“全神贯注”这种四字成语源于《孟子·告子》中的一篇古文──《学弈》。(板书设计:学弈)
详细介绍孔子材料:孔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君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省邹县)人。在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学家。是孟子往后的儒家文化高手,被尊为“亚圣”,后人将他和孟子合称之为“孔孟之道”。他一定人的本性原来是善的,都有着仁、义、礼、智等天资道德素养。给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论据。《孟子》是孔子和他的徒弟合著的,基本内容孔子的政治活动、社会学说、哲学理论和个性涵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呀?(“弈”,原本特指下象棋,“学弈”便是学下围棋。现今“围棋对战”,便是下象棋的意味,但不限于下象棋。)
4.指导学生就课题研究怀疑,立即整理归纳并板书设计:
⑴谁学下棋?
⑵如何学下棋?
⑶学得很结果怎么样?
⑷《学弈》这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堂学生们早已课前预习了课文内容,谁能给大伙儿讲一讲《学弈》这篇故事?
二、初读文章,读通语句
1.教师范学校读文章,努力实现读起来绘声绘色,流畅自如(最好能够记诵)。进而影响学员,激起其朗读兴趣爱好。
2.读后心得教师评价,立即梳理出诵读文言文的关键点:
一是读书的速率慢一点;
二是间断要恰当。
老师可提供全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们诵读有一定的帮助。
3.学生们效仿老师随意练读,读细读顺才行。(老师要为学生们充足的时间不断诵读)
4.同座互读文章,相互之间正误。
5.老师应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如指名道姓读、赛读、大声朗读等,直至熟读才行。
三、精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1.学生们对比文尾注解,自身试着搞懂每句的意味,了解整个故事具体内容,如遇艰难老师立即协助。
2.同座相互之间答疑解惑,小组合作学习,探讨每句的意味,也可以向老师求教。老师立即就原文中较难接受的句子给予指导:如“之”在各个语句中的意思不一样;“与”是词类活用,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到,跟“吗”“呢”同样;弗若,比不上;看作是其智弗若与,在这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那样。
3.学生们对比注解,解读自己对于原文中句子的认知,老师立即解读学生们了解里的难题。
(《学弈》参照译文翻译:弈秋作为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人下象棋,其中一个人全神贯注,就听弈秋的教育;而另一个人尽管在听起来,但是他内心总是以为有白天鹅要飞来,想拿弓弩去射它。那样,尽管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很比不上前一个。可以说这是他的聪明智慧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讲:并不是这样的。)
4.同座相互之间讲说故事情节。
四、略读思索,感受原文中大道理:
老师指导学生逐一解释就课题研究提的问题
1.谁学下棋?谁是教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全国各地最擅于下象棋的弈秋。
2.(他们两个)如何学下棋?——“其一人全神贯注,惟弈秋谓之听”(其中一个人全神贯注,就听弈秋的教育,专注力十分集中化,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认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尽管在听起来,但是他内心总是以为有白天鹅要飞来,想拿弓弩去射它,学习的时候精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学得很结果怎么样?“虽与此俱学,弗若之矣”(尽管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很比不上前一个)。
解释这种情况后,老师能够询问:是怎么回事使“虽与此俱学,弗若之矣”,(指导学生了解:两人学习成果不一样,不是因为在智商上到底有多大区别,反而是学生的.学习的态度不一样——前一个全神贯注,后一个三心二意。)
4.学弈这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培训、办事务必全神贯注,不能三心二意。)
五、联络日常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们谈谈学习文中的感受。(做什么事情仅有全神贯注,一心一意才会赢。)
2.你可以结合实际说一说吗?(使学生联络日常生活、学习上的历经充足讲话,意识到不专注造成的不当结论,提高办事全神贯注的观念。)
六、复述故事,背诵英文课文。
1.同座相互之间说故事2.引导学生背背诵英文课文。
第二课时
一、巩固复习,新课导入
1.请生记诵《学弈》。
2.板书设计课题研究:文言文两则两小儿辩日
3.详细介绍材料:《两小儿辩日》出自《列子》,《列子》流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在其中收藏了很多民间传说、寓意故事和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歧路亡羊,自相矛盾等,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4.了解课题研究,质疑问难:
(1)看过课题研究,你知道了一些什么?(知道文章中的主角是两个小朋友;
了解了那篇文章内容通常是写两个小朋友辩日这件事情)
(2)看过课题研究你还想了解一些什么?
①他们为什么争论?
②她们各自观点是什么?根据是啥?
③她们争辩的结果是什么?老师立即板书设计学生们提的问题。
二、汇总学法用法,明确方向
1.回望学习培训《学弈》一文的一个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1)了解课题研究,提问问题。
(2)读准词语,读通课文内容。
(3)融合注解,输通文章内容。
(4)答疑解惑,感受大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确立方式,主动学习
⑴读准词语,读通课文内容
①学生们自读课文,留意说话速度慢一点,适度间断,到读通畅才行。
②学生们形式多样阅读课文,老师学生立即点评。
⑵融合注解,输通文章内容
①对比注解,搞懂句子,了解整个故事具体内容。
②同座相互之间答疑解惑,小组合作学习,搞明白每句的意味。
③请学生们参照注解,用现代英语口语复述故事,并依据学生们转述的情况开展及时输通点拔。
3.答疑解惑,感受大道理
⑴两小儿为何争论?(太阳是远是近)
⑵她们各自观点是什么?根据是啥?
①一小孩的立场是:“我用日始出时去人近,而中日时远也。”标准是:“日初各种大小如引擎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以远者小又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觉得太阳光早晨离人近,下午离人远,这个人是依据样子尺寸来判定的。
②另一小孩的立场是:以日初出远,而日里时近也。标准是:“日初出沧沧远走高飞,以及日中如探汤,此不以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子觉得太阳光早晨离人远,下午离人近,这个人是依据环境温度来判定的。
⑶她们争辩的结果是什么?(孟子不可以决也――孟子也无法分辨谁对谁错。)
⑷对两小儿持有见解,你允许哪一种?为何?(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发表看法,维护她们胆大发布自身看法的积极性。)
老师适度补充资料供小学生阅读:实际上太阳光早晨和下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
①远小近大的主要原因:
A、早上和中午时太阳光间距地球上的近远是一样的。因为视觉上的偏差。同一个物件,放到比它大一点的物件群内看起来小,而放到比它小一点物件群内则显得大。同理,初升的太阳,从黎明时分升高出来的背衬是花草树木、房子及群山和一小角天上,在这种较为下,这时的太阳也显得变小。
B、同一物件乳白色比黑色看起来大点,这类物理变化称为“光渗功效”。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天空,太阳光看起来光亮;中午时,背景是千万·里蓝天白云,太阳光与其说色度差距并不大,也显得小些。
②日初凉、日中热的主要原因:
A、早晨太阳散射地面,下午阳光直射地面。在同样的时间也、以诚相待面积里,照射比散射热量高。
B、在深夜,太阳照射到地面的关注度消退了,因此早晨觉得凉爽;下午,太阳光的人气照射到地上,因此觉得热。
4.学了这些有趣的小故事,你喜爱故事里的哪一个角色?为何?
⑴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身不懂的地方胆大怀疑,敢于争论。
⑵孟子严于律已、求真务实,虽然知识渊博,但是依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正确引导感受学海无涯这个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⑴分角色朗读课文内容。
⑵学生们分类表演故事。(学生们随意选择应用当代话或者使用古文演出)
⑶学生们背诵英文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