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依依教案

时间:2022-04-03 13:43:26 教案 我要投稿

往事依依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往事依依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往事依依教案

往事依依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成长的源头,感受她对学生时代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片深情。

  2、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自觉性。

  3、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难点: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三、教具:录音机

  四、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读书生活的散文,浅显易懂。考虑到它在内容上与第一单元“亲近文学”有内在联系。语气优美,饱含深情。作者通过小时侯读文学作品的几件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抒写了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白做人之理,做一个志向高尚的人。

  五、教学过程:

  ⑴、内容呈现

  1、快速默读课文,不动唇、不指读。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教师配乐(钢琴曲《秋日私语》)朗读课文。学生感受作者成长的源头。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的深情。

  ⑵、设置问题情境:

  于漪老师是一位才华横溢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家,在近四十年的从教生涯中,她致力于探索语文教学规律,教学风格独特,著述颇丰,成就斐然。这和她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在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于漪老师就深情地追忆了自己少年读书生活中的依依往事,追忆了文学对她深刻的影响。

  ⑶⑷交流对话:

  1、教师与学生对话

  话题一作者回忆了几件往事?往事带来了哪些好处?

  明确:往事

  小时侯读《评注图像水浒传》

  学生时代读《千家诗》

  听国文老师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好处

  懂得了生动的形象可形成深刻的记忆

  给我带来了生活乐趣

  使我热爱自然、获得美的享受

  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

  是自己的心和时代更加贴近了

  话题二:第五段所举事例都是初中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有何异同?

  明确:

  相同:两位老师讲的内容都是抒情诗,作者都是爱国诗人。讲课时老师都采用诵读,都入情入理,学生都深受感染“我”都牢记了所讲内容,且由此激发了喜读诗词,爱好新文学的热情。

  不同:①一个是国文老师,一个是代课的国文老师。

  ②所讲内容是一古一今

  ③讲课情状一个是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右摇晃,一个是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表情凝注在眼睛里。

  ④ “我”读了辛词每“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而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则“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话题三课文第六段引述老师的话的落脚点在哪里?“我”为什么对此“铭记于在心”且“一生受用不尽”?

  明确:老师这句话的落脚点在“做人”,在作者看来。“当时老师并不说多少大道理,但教我们读书明理,明做人的道理”(于漪语)作者正是按老师的谆谆教诲去身体力行:数十年如一日。从中获益匪浅,所以“我”永远铭记在心且受用不尽。

  2、学生与老师对话:

  话题一:勾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思考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完成后在小组交流。

  话题二:全班交流勾画的好词好句,畅谈自己的感受和所引起的丰富联想。

  明确:教师要注意适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抓住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由课内到课外进行拓展延伸。

  3、学生与学生对话

  话题《千家诗》中引用的诗句能否颠倒?为什么?

  明确:不能。课文在引用这类诗句时依次为我们展现了春夏秋冬的风光。这样写符合大自然的演化时序。切合人们的感受习惯。如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似一幕幕特写的镜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引导读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

  4、师生与作品的对话

  话题课文多处前后照应,这既是结构安排的需要,更是内容充实、突出主题的需要。举例说明。

  明确举例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七段结尾相互呼应。首段紧扣标题是为了引起下文,末尾点题是为了深化主题。

  举例第三段说“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第五段进一步讲“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强调了读好书能启迪心智,指点做人。

  四迁移阅读,反馈检测。

  阅读《书渴》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书渴”的正确含义

  《往事依依》备课资料

  一、《往事依依》课文作者链接—于漪的学术境界

  于漪,1929年生,现年76岁,江苏镇江人。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现任全国中语会阅读研究中心理事长。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作为中国特级教师群体的优秀代表,当代汉语文教育界具有鲜明学术个性和广泛影响的标志性人物之一。关于语文在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她这样作比方:基础教育是“树”,语文是“根”。她寄语语文教学:“语文姹紫嫣红,春色无限: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对青春年少的学生而言,能启心智,长见识,陶冶性情,诱发不尽的遐想。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走进语文,激情点击,心领神会,共同欣赏这无边春色。”于漪主要著作有: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于漪教育文丛》、《于漪文集》、《追求综合效应》、《语文教学谈艺录》、《教你写作文—中学生作文指引》、《学海探珠》、《作文讲评五十例》、《语文园地拾穗集》、《语文教苑耕耘录》、《于漪文体教学教案选》、《于漪教案选》、《明清的故事》、《春秋战国的故事》等是10余种。她一心着力于学生的发展,把语言教育和思维锻炼、情感熏陶、人格培育化为一体,实践和理论两手都硬朗,一步一步,趟出了一条承前启后、沟通中外的宏富之路,站在了中国语文教育研究的前沿。她的语文教育观概括为五句话:胸中要有教文育人的蓝图,培养学生语文的好习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进行多种能力训练,开拓视野,课外延伸。这五句话表述的是以目标、习惯、感情、能力、视野为基本发展要素的立体的教书育人的思想体系。

  二、与课文有关的四时写景名句积累(课内)

  春: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

  夏:绿树浓荫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

  秋: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冬: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三、课外写四季美景名句选萃

  春天: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夏天: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天: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冬天: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四。从下列写景诗句“春草嫩绿夏草青,秋草枯黄冬草尽;春雨绵绵夏雨急,秋雨凉爽冬夹雪。”中任选一句,展开想象,扩写成一段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字;有兴趣的同学可配上一幅画或音乐。(200字左右)

  五、迁移训练: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有很多描写春夏秋冬、四季风采的诗句,试将下列诗句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排列,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B、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C、五月榴花照眼明D。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E、绿树阴浓夏日长F。梅花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G、春城无处不飞花H。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I、千山鸟飞绝,万惊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J、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K、天接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L、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M、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N、山舞银蛇,原弛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春:夏:秋:冬:

  春:A G H K L M夏:C E J秋:D冬:B F I N

  六。修改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把正确的写在括号内。

  (1)厉厉在目()

  (2)记忆尤新()

  (3)走头无路()

  (4)美不盛收()

  (5)明刻心上()

  (6)眼花燎乱()

  (7)五采缤纷()

  (8)兴高彩烈()

  七、阅读训练:阅读下面一篇短文,按要求答题。

  《生命之歌》

  一位朋友向我讲述了在南美洲一片森林边缘发生的故事:那一天,由于游客的不慎,使临河的一片草丛起火了,顺着风势游走着的火舌活像一挂红色的项链,开始围向一个小小的丘陵。这时,明眼的巴西向导向我们叫道:“一群蚂蚁被火包围了!”我们随着他指点的方向看去,可不是,被火舌缩小着的包围圈里已经变成了黑压压的一片。“这群可怜的蚂蚁肯定要葬身火海了。”我心里惋惜地想着。,,,,。蚁团在火舌舐动的草丛间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并不断发出外层蚂蚁被烧焦后身体爆裂的声响,但是蚁团却不见缩小,显然,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线毫,肝胆俱裂也不离开自己的岗位。一会儿,蚁团冲进了河流,随着向对岸的滚动,河面上升腾起一小层薄薄的烟雾……

  我听着这则蚁国发生的真实故事,像听着一曲最悲壮的生命之歌,小小的蚂蚁,其重不足毫克,真正是比毫毛还要轻上十倍、百倍。然而,在人类往往也要遭到重大伤亡的火灾面前,竟然能如此沉着、坚定、团结一致,不惜牺牲自己,以求得种族的生存,其斗争的韧性,其脱险方式的机警,又是如此感人,怎能不发人沉思,油然生出敬慕的情感来?

  渐渐地,我自感到原先那种认为“蝼蚁之命,何足挂齿”的想法,实在是太无知、太浅薄了。

  【阅读训练】

  1、请概述这则故事。(不超过25字)

  2、第一段中说“外层蚂蚁被烧焦”了,可“蚁团却不见缩小”,这是为什么?

  3、第二段有“又是如此感人”一句,作者认为蚂蚁的什么地方感人。

  4、第一段的横线上,原文有以下几句话,你认为怎样排列才恰当?

  ①可万万没有想到②这区区的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③火神肆虐的热浪里已夹杂着蚂蚁被梦烧而发出的焦臭气味④竟开始迅速地扭成一团⑤突然向河岸的方向突围滚去

  答:恰当的排列顺序是、 、 ② 、 、 ⑤ 。

  参考答案:

  四题、(略)

  五题、春:A G H K L M夏:C E J秋:D冬:B F I N

  六题、(1)历(2)犹(3)投(4)胜

  (5)铭(6)缭(7)彩(8)采

  七。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1、被大火包围的蚂蚁,抱成一团,机警地逃离火海。

  2、蚂蚁死后仍抱住蚁团,从远处看,蚁团并不见缩小。

  3、斗争中表现出的韧性,脱险方式的机警。

  《往事依依》教学反思

  这是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一篇散文。本文选材精当,内容浅显,学生易懂。对于这样一篇内容较为浅易的文章,如果仅仅解读文本,了解于漪老师回忆的几件往事,学生的学习收获是不大的,也不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具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他们的求知欲望强烈,如果这篇课文没有一些新的东西,或者没有一个新的角度,他们往往就会觉得平平淡淡,收获不多。

  怎样来教这样一篇课文呢?我反复考虑,数易其稿,最终定位在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打通阅读和写作之路。即用指导学生写作的方式来阅读这篇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写作的方法,受到写作的启示。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样把阅读和写作组合起来,并有机融合在一起的问题了。如果用写作的方法来解剖这篇课文,课上起来肯定毫无生气,也缺乏阅读教学的韵味。有人形容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双翼。只有两个翅膀同时煽动起来,让阅读和写作比翼双飞,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我主要采用了一下方法加以整合,经实践检验,教学效果良好。

  教学思路整合。以文章的写作框架确定阅读教学的思路,即从结构入手,以“凤头、猪肚、豹尾”的篇章结构确定教学板块,以写作指导作为贯穿前后的主线,给人以整体感,同时又有所变化,最后引导到读书积累上来,以一副对联作为结束,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和人生的启迪,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整合。阅读教学的精髓在于学生的朗读,积累,感悟和品味语言的能力,这些内容如果分开进行,每一项都有很大的空间,但往往给人一种割裂的感觉,既然我的教学定位在打通阅读和写作之路上,所以就大胆取舍,把课文内容的教学引导到文章的选材上来,把语言的品味教学过渡到写作语言上来,使之有机融合在一起。如首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件事大声朗读,之后明确作者围绕主题,写到的一些往事:看山水画、读千家诗、听国文老师讲课,这些材料能删去一部分吗?能颠倒次序吗?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回答后,自然得出写作启示:选材要丰富,并注意材料的典型性和安排的次序。

  教学形式的整合。文章是阅读课,所以要有阅读的味道,定位在阅读和写作融合,以阅读指导写作,所以教学的形式很重要。在教学中我采用写作启示录的形式,目的是让学生乐于接受。在最后从结构、内容和语言上总结成三点,给学生以清晰的印象。如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后,教师提问:你认为本文的开头符合凤头的标准吗?这样的问题,既兼顾篇章结构、又能够品味语言,学生乐于思考回答,在此基础上,自然得出写作启示:文章开头要紧扣题目,短小而精美。

  教学设想和实际教学效果总是存在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语言品味还不够到位,由于注重竞赛形式,并兼顾写作启示,为了赶时间,没能在语言品味上深入,另外教师预设的多,而学生虽有发现,因预留时间偏少,而不能充分展示出来。

  二是在总结写作启示时,对于学生有创意的发现,应及时关注并给予鼓励。

  三是作业的布置,应对学习的内容有所延伸和拓展,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印象

往事依依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积累相关的歌咏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诗词,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过程与方法:听读、默读相结合,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

  感体验价值观:使学生了解到“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一个金色的少年时代,每个童年都有令人难忘的岁月,同学们的童年有哪些乐趣,能与我们分享吗?今天,我们要跟随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回忆她童年的“依依往事”,去一同感受童年的人、童年的事、童年的一切。

  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思考:文章记述了哪几件“依依往事”?

  小时侯:看图画:(1)小屋里的山水画

  (2)《水浒传》中的一幅幅插图

  学生时代:读石印本《千家诗》

  听讲课:(1)听两位国文老师讲课:听教辛弃疾词《南乡子》

  听教田汉新诗《南归》

  2、这几件事有什么共同点?

  都与读书有关。

  三、请同学们到文中找一找,这几件事分别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尽量用课文中的词句回答

  看画《水浒》:如临其境、津津有味——单纯而朴素的童真童趣

  读书《千家诗》: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编织我美丽的生活花环——使我贴近生活热爱生活。

  听课: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对这几件往事的回忆,给我们展现了作者当年在优秀文化的熏陶中不断地成长的思想情感历程。真是往事依依。“依依”是什么意思?留恋。文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往事依依”,难以忘怀?学生找文章首尾部分“记忆犹新”、“铭刻在心”。文章开头紧扣“依依”,结尾回应“依依”,中间叙事围绕“依依”,在追溯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中,涌动着一股情感的热流。

  四、我们从作者的依依往事中可以探寻到她成长的源头。那就是少年时代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我们的人文修养。正像赵丽宏在《为你打开一扇门》中说的那样: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大量的阅读,的确让作者受益匪浅。我们读这篇文章,或多或少也有一些收益。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和段落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品一品,好在哪里?

  学生朗读。

  学生读、讲;教师点评。

  ***积累了大量生动形象的`词汇,四字短语用得恰到好处;

  ***化用古人诗句,对称呼应,韵味十足。

  2、齐读诗句春夏秋冬

  同学们也读了很多诗歌,其中有描写四季风光的吗?

  说说、背背

  3、学生如说不出***化用古人诗句,就补充。

  实际,作者在文章中还化用了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原文如下: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希望课后能够背诵。

  五、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同学们有过哪些阅读的体会?哪些文学作品将你的精神摆渡到了更高的境界?学生发言。

  六、想一想,于漪,一位七十多岁的长者,如果就在现场,你想她最想对在座的同学们说点什么呢?

  ——抓紧时间,珍惜光阴,多读书,读好书。

  好,我就用这句话结束这节课,愿与同学们共勉:珍惜光阴,多读书,读好书吧!课后请同学们制订本学期的读书计划。

往事依依教案3

  教材分析:

  本文通过“我”对初中求学生涯中一些常萦绕胸怀因而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学情分析:

  本文内容浅显,初中学生阅读文字上无多大障碍,文中引用的《千家诗》中的诗句可讲清大意,其他内容不必作过多的分析。关于这篇文章的内容,主要引导学生认识两点:一是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教学目标:

  1.能概括作者童年时的几件事情,了解作者的童年趣味生活。说出她对文学作品的感情。

  2.能通过朗读,感受本文语言的优美,并能具体点评。

  3.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4.能举例说出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自学:

  学生了解作者,熟读课文,读准生字词,做好批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检查预习;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探寻写作思路。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第一单元,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把我们带进了亲近文学、走进文学之门。但我们一踏进大门去就觉得眼花缭乱,似走入仙境,又似走入迷宫,近处是弯曲盘旋的山路,远处是波澜壮阔的大海。这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让人痴迷又让人不敢涉足。

  没关系,这节课,于漪老师用她曾经跋涉过的脚印,指引我们拥抱文学,用她曾经渡过这雾海的小船,载我们去遨游五彩斑斓的文学海洋。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第六课,首先,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于漪老师。

  二、【学生活动一】自学检查

  1、准确读出下列加点字:

  涟漪徜徉水浒水泊停泊浩淼歌咏重读

  阴晴雨晦镌刻谆谆教导绚丽依稀铭刻意境

  2、作者简介

  于漪(1929-),女,江苏镇江人。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

  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等。

  于漪老师认为讲课要有情趣,应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中,做到声情并茂,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一次在讲课时朗读《祖国啊,我的母亲》,读到动情之处,于老师真的声泪俱下,听课的师生无不为之震撼。

  三、【学生活动二】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放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①题目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依依”一词的意思是对往事的留恋,不忍心分离。

  ②文中能说明作者对往事“依依”之情的句子是: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

  ③概括于漪老师“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几件事,往事对于“我”的成长有什么深远影响?(概括参考如下)

  1.小时候观画和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懂得了生动的形象可形成深刻的记忆。

  2.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美不胜收。给我带来了生活乐趣,使我热爱自然、获得美的享受。

  3.老师讲课入情入理,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印象。激起我课外阅读的兴趣,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使自己的心和时代更加贴近了。

  4.老师关于读书的教导,铭刻在心,一生受用。

  四、【学生活动三】总结全文。

  ①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

  ②结合所选四件事,你认为课文选材好在何处?

  首先从全文来看:文章所选的四件事情都是作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读书的不同的感受,要言不烦。能看出读书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的不同的影响。其次从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来说,虽然选择的都是初中国文老师讲课的情况,但是写出了其中的不同,一个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摇右晃。一个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里。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的作用。

  五、分层作业:

  A1.熟读成背文中所提到的《千家诗》中诗句。

  B2.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对你有何影响,用一段200字以上文字加以描述。

  A3.完成导学练知识积累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欣赏语言,品味描写;情感熏陶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学生活动一】默写

  二、【学生活动二】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作者用怎样的语言把一件件往事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品一品。

  问:文章的哪些词语、句段最能打动你的心,为什么?

  提示:1.生动的字词2.特殊的句式

  3.恰当的修辞或艺术手法4.丰富的思想内容

  5.动人的情感6.深邃的人生哲理

  例如:

  1.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分析:将思绪一下拉进过去的几十年,用鲜明的对比(“不少”、“有的”与“几件”对比,“已经模糊”“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与“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形成强烈的反差)引出对几件事情的回忆,给青少年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

  2.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分析:“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描绘了读书的益智作用。“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和“让人看不上眼”对比,显示石印本《千家诗》的魅力。

  【学生活动三】模仿秀

  请你也找一找文中还有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哪些语句引起了你的联想,让你想起曾经看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

  (方法:默读、勾画、联想、评注)

  小组交流,互相补充,分工协作,力求完整。

  三、【学生活动四】悟一悟:

  写人通常要注重描写,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人物风貌,请大家认真品读文中对老师讲课的情状的描写,找出它们描写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并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相同:本段所举两个事例都是初中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讲的内容是抒情的诗,诗词的作者是爱国的诗人,讲课时老师都采用诵读,都入情入心,学生都深受感染,我都牢记了所讲的内容,且由此激发了喜读诗词,爱好新闻学的激情。

  不同:①一个是国文老师,一个是代课的国文老师。

  ②所讲内容是一古一今

  ③讲课情状一个是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右摇晃,一个是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表情凝注在眼睛里。

  ④“我”读了辛词每“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而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则“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作用: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感、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

  四、【学生活动五】动感地带。

  1.从“依依往事”中寻找作者成长的源头:

  正是学生时代所读的书编织了“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对自然、对生活、对家乡、对祖国的情感),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2.于漪老师回忆的几件事,都与读书(画)有关,你从中受到怎样的启迪?

  “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3.你最喜欢什么书?书中的故事、情感、或形象给你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制作一张读书卡片,向你的朋友推荐你最喜欢的一本书。

  五、【学生活动六】总结全文,唤起共鸣。

  美的书可以吸引人,美的语言可以打动人,美的情感可以震撼人,亲爱的同学们。请热爱读书吧!让我们尽情抒发对书的激情吧!

  学生齐声朗诵有关读书的一段话:“读书真好!她使足不出户的我可以欣赏到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欣赏到高山流水,小桥人家。读书真好!她使我可以穿越历史隧道,走马塞上,看楚汉交兵,金戈铁马;看火烧赤壁,笑关羽败走麦城。读书真好!她使我徜徉于想象的时空,和李白举杯邀明月,与李商隐共剪西窗烛。”

  结束语:同学们,读书能使人充实,使人明智,使人成为现代文明人,让我们多读书,读好书,成为充实、明智的现代文明人吧!

  六、分层作业:

  A1、摘抄有关写四季的诗歌或好句、好段。

  B2、完成导学练阅读理解部分。

  板书设计:

  往事依依

  于漪

  引出回忆

  看读品听登选材精当

  ↓山水千国北语言优美

  回忆往事===>水浒家文固======>前后照应

  ↓画传诗课楼蕴含哲理

  篇末点题

往事依依教案4

  一、教材分析。

  于漪老师深情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都写得有声有色,情文并茂。真诚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真切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二、教学建议。

  1、本文选材精当,要言不烦。内容浅显,学生易懂。因此,不必细讲。学习时可作两方面的引导:一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的道理。

  2、文章前后照应,语言优美,文采斐然。文中饱含深情,富有哲理。学习时重点体会文中蕴涵的感情。

  三、教学策略。

  1、通过学生合作学习,重点品味语言内涵。

  2、引导学生体验生活,重点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

  四、教学目标。

  1、 情感目标。

  体验作者爱生活、爱读书的深情。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概括问题及流畅表达的'能力。

  ②教给学生品读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体会文章情感的能力。

  3、知识目标。

  ①、掌握文中重点字的写法、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②、能够概括文中抒写的几件往事。

  ③ 画出文中精彩语句并体会感情。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或许,你曾仰望那深邃的夜空,点数过闪烁的星星;或许,你曾眺望那浩瀚的大海,呼唤过飞翔的海鸥;或许你也曾象于漪老师那样,观画、读诗、赏文……依依往事,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于漪老师的少年时代,用真情去探寻她成长的源头吧! (板书课题)

  (二) 解题:

  依依:有两个意思①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如杨柳依依。②形容留恋,不忍分离,如依依不舍。 题目中的依依应是第二个意思,这里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注释①)。表达了作者对往事怀有怎样的情感?(学生答:怀念、依恋、以往情深等均给予肯定)

  过渡:作者对往事有着如此深厚的情感,首先让我们看一下作者回忆了那几件往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概括回忆事件的内容。

  1、 朗读课文,用笔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或词语。

  2、 从文中哪里看出是对往事的回忆?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作者回忆了哪几件往事。

  投影打出,帮助学生解决字词:(生指出并画出,师补充)

  ① 注释词语:(见注释)

  搜索枯肠 徜徉 浩淼 风物 芳菲 雕镂 镌刻

  ② 补充词语:

  年华:时光,年岁。华,指时光。

  历历:(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清楚楚的。

往事依依教案5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第一单元,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把你带进了亲近文学、走进文学之门。但我们一踏进大门去就觉得眼花缭乱,似走入仙境,又似走入迷宫,近处是弯曲盘旋的山路,远处是波澜壮阔的天海。这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让人痴迷又让人不敢涉足。

  没关系,这节课,于漪老师用她曾经跋涉过的脚印,指引我们拥抱文学,用她曾经渡过这雾海小船载我们去遨游五彩斑斓的文学海洋。

  2、作者简介

  于漪 江苏镇江人,1929年生,现年75岁。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任全国中语会阅读研究中心理事长。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教学谈艺录》等。

  播放于漪录像。简单评价一下:和蔼可亲、热爱生活(最好)、有精神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0分钟完成以下内容(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请简要概括出作者回忆的几件依依往事:(训练学生概括能力,可讨论)

  回忆一:小时候看画和《水浒传》插图,犹如身临其境。(以趣动人)

  回忆二: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编织了童年美丽生活的花环。(以美动人)

  回忆三:两位国文老师颂读诗歌的情状,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以情动人)

  回忆四:老师关于读书的教导,铭刻在心,一生受用。(以理服人)

  找规律

  2、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都与什么有关?

  与读书(画)有关。

  3、“往事依依”应该有许多件,为什么作者的往事都是与“读书(画)有关”?

  答:因为作者回忆的是学生时代的生活,学生时代是读书学习的时代,回忆起来,当然离不开读书。

  再说,读书,编织了“我”童年美丽生活的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开启了“我”的心智,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正因为这样,“我”才对学生时代有关读书(画)这些往事留下深刻印象,产生了依依之情。

  4、作者回忆这些往事对我们青少年有什么启迪?(练习第一题)

  从作者的依依往事探寻她成长的源头:少年时代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三、品味欣赏

  于漪的这篇散文,用一个字来评价就是:美。美在哪里:形美、神美。形美—语言风格、词语优美、神美—思想内涵有深度和广度。

  1、文中哪些词语、句段最能打动你的心,为什么?(3人左右即可)

  教师范例:2段写看画入了神的几个词语用得准确贴切:“凝视”、“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寥寥数词,就把一个痴迷于想像的小学生形象勾勒出来。

  阅读文章,要学会扣住关键字词来把握主要内容。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在对下列往事的描写中,分别侧重于哪个字,请填出:

  回忆一:小时候看画和《水浒传》插图,犹如身临其境。(以趣动人)

  回忆二: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编织了童年美丽生活的花环。(以美动人)

  回忆三:两位国文老师颂读诗歌的情状,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以情动人)

  回忆四:老师关于读书的教导,铭刻在心,一生受用。(以理服人)

  3、下面我们逐一来感受:

  一、以趣动人

  作者能这样做,她用什么方法,你会吗?凭借联想和想像产生的。

  艺术欣赏的最高境界,就是与艺术品产生共鸣。方法是:一、培养兴趣;二、融自己于其中(转换角色、角度、时空)去联想、想像,去探求、去感知。(须笔记)

往事依依教案6

  学习目标

  1、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能积极主动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朗读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领略作者杰出的文采。

  3、品味文章中精彩的语句并体会它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学习重点

  1、了解作者通过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几件事而激起的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文精彩的语句。

  学习过程

  1、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历程都不一样,有一些事情我们早就淡忘了,但有一些事情却永远地刻在了脑子里,因为这些事情或者震憾过我们的心灵,或者给过我们深刻的启迪。我就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件事,记得那是我工作的第三年,有一天,我们语文组的>文组的老师到青少年宫听报告。

  报告开始前,我们象往常一样在底下开着小会,不久,主持人宣布报告开始,坐在报告台前的是一位慈眉善目、举止端庄而又气质高雅的长者,她一开口,全场一下静了下来,她的态度亲切、自然,声音柔和、略带磁性,语言清新、质朴而又文采飞扬,她向我们讲述她从教以来的经历、她的教育思想、她对教育的热爱,她的话使我震动,她的话又如醍湖灌顶,使我从此端正了自己的教学态度。这位可敬的长者就是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师于漪老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她写的一篇叙事散文《往事依依》(板书)。

  2、解题

  哪位同学知道“依依”是什么意思?明确:形容留恋,不忍分离。题目中是“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意思。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下面我们就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来了解一下是什么样的事情让于漪>于漪老师“萦绕胸怀,十分留恋”。

  ①师生共读课文,读完后教师板出学生读得不准的字词,一起正音释词。(或投影出示生字、生词,学生齐读)

  ②究竟是什么样的'事情让于漪>于漪老师“萦绕胸怀,十分留恋”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一、看图画时,犹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

  二、读书犹其是读《千家诗》让我享受自然美。

  三、老师讲课入情入理,激起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四、老师的教导让我受益终身。

  ③这几件事情都和什么有关呢?

  读书。读书,编织了“我”童年生活美丽的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开启了“我”的心智,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正因为这样,“我”才对学生时代有关读书(画)这些往事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了依依之情。

  ④于漪>于漪老师从中得到什么启迪呢?

  培养了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其实,无论是看画、读诗还是听课,都是在受着美的熏陶和体悟高尚的情感,这会使作者一生受用不尽。

  4、品味语言内涵

  读文章只粗略了解内容可不行,还得细细品味语言。一篇好文章往往要用一些精彩的语句表达思想感情,请同学们静下心来把课文再默读一遍,然后以“我最喜欢的词句是……它让我仿佛看到、听到、感受到……”的句式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在谈论的过程中我要积极地给予肯定和引导,尤其是学生谈到第六段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谈自己所喜欢的书籍类型,并说明这些书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5、小结延伸课外

  这堂课我们知道了作者少年时代从读好书中获益匪浅,也了解了别的同学读过哪些好书还计划读什么样的书,相信对我们每个人都有所启发。回去后请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读书计划,以便自己有更丰厚的收获,促进自己的健康成长。

  板书设计:

  往事依依

  于漪

  看山水画热爱大自然

  读《水浒传》

  听国文课 读书热爱生活

  登北固楼

  读中外小说热爱祖国

往事依依教案7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成长的源头,感受她对学生时代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片深情。[由整理]

  2、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好处。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自觉性。

  3、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述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教学重点:

  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好处。

  教材分析:

  着力品位准确、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自主感受其景其情其意,培养主体意识、

  合作与探究精神。主体部分描述的四件事的资料,引导生尝试比较阅读。

  教学设想:

  《往事依依》作者是于漪,著名语文教育家,本文是一篇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散文;鉴于本文资料浅、易懂。因此,教学着重引导学生:一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之理,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名师,最终让学生能像于漪老师那样热爱文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或许,你曾想亲近文学、打开文学之门。或许你曾仰望那深邃的夜空,点数过闪烁的星星;或许,你曾想叠只纸船,送给远方的朋友;或许你也曾像于漪老师那样,观画、读诗、赏文……依依往事,我想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这天,让我们一齐回到于漪老师的少年时代,用真情去探寻她成长的源头吧!(板书课题)

  2、预习反馈:(出示幻灯)

  师:昨日,老师布置了回家预习课文资料的任务,下面先看看大家的预习效果怎样,同时也测试一下大家的记忆力。请一位同学来读生字词。

  徜徉(chángyáng)素蛾(é)婵娟(chánjuān)浩淼(miǎo)雨晦(huì)慷慨(kǎi)雕镂(lòu)镌刻(juān)谆谆教导(zhūnzhūn)心旷神怡(yí)

  3、作者简介(出示幻灯)

  于漪江苏镇江人,1929年生,现年75岁。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任全国中语会阅读研究中心理事长。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教学谈艺录》等。

  师:同学们,我们一齐来认识下于老师。于漪老师是一位才华横溢、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家。在近四十年的执教生涯中,她致力于探索语文教学规律,教学风格独特,著述颇多,成就斐然。这和于老师青少年时期理解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在我们这天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于老师就深情地追忆了自己少年读书生活中的依依往事,追忆了文学对她的深刻影响。那么,于老师回忆了哪几件往事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一遍。(要求:用笔画出这几件往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于老师回忆了哪几件事?(出示幻灯)

  看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读《千家诗》、听老师讲课……

  2、大家想一想,看山水画和读《评注图像水浒传》都能够归纳为看什么?能不能概括地再精练点?(明确:看图)

  3、作者主要回忆了三件往事:看图、读诗、听课。(板书)

  4、这三件事都与什么有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都与读书有关,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5、作者在小时侯读了哪些书?看了哪些图?

  看了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出示幻灯)

  6、作者读《评注图像水浒传》时的感受如何?(明确:身历其境,津津有味)(板书)

  7、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原话,并齐读。

  8、作者在看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时,领悟到了一种什么感情?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往事二:读诗

  1、作者小时侯看图,那么到了学生时代,作者读了哪些书呢?

  读《千家诗》

  2、:从文中找出作者读了《千家诗》中的哪些诗句?

  “万紫千红总是春,骚人搁笔费评章。”

  3、好的诗句,不仅仅要多读,还要像于老师那样,在平时要善于积累词句,能够信手拈来,熟记于心。下面我们就分组来背诵这四组诗句,看哪组背得又快又准确。

  分组背诵诗句

  4、同学们都背得十分准确。思考:这些诗句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

  5、对,这些优美的诗句都是描述四季风光的。除了这些好的诗句以外,作者还从《千家诗》中读了什么?

  “红紫芳菲,白鹭上青天。”

  6、这些都是描绘五彩纷呈世界的精妙词语。作者从读《千家诗》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往事三:听课

  1、作者回忆的第三件事是听课。听课给作者的启发是什么?两位老师讲课有何异同?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一齐来学习第5段。(师范读第五自然段)(出示幻灯)

  2、听课给了于老师什么样的.启发?用文中原话回答。

  (明确:老师入情入理的讲情……阅读的兴趣)(板书)

  3、两位国文老师讲课有什么不同?

  一位是教古文,一位是教白话文。

  4、两位老师教的资料也不一样。第一位国文老师教《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在讲课时的神情是什么样貌的?(明确: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5、作者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明确:爱国)

  6、第二位国文老师是教白话文的。老师讲了什么资料?(明确:田汉《南归》)学生齐读田汉《南归》。老师在讲课时,神情又是怎样的?(明确:老师朗诵着,进入了主角,那深深……感动了。)白话文老师的讲课,给了作者什么样的启发?

  此后……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三、总结课文,拓展练习:

  1、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几件事情都和什么有关呢?为什么都与读书有关呢?

  (1)读书。(2)因为作者回忆的是学生时代的生活,学生时代是读书学习的时代,回忆往事,当然离不开读书。读书编织了“我”童年生活美丽的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开启了“我”的心智,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同学们,值得于老师回忆的往事太多了。那么,于老师为什么选取这三件往事来回忆呢?于老师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第六自然段。齐读第六自然段。(板书)

  2、透过与大家合作学习,我们一齐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品味到文中蕴含的真挚感情。下面我们一齐来做个练习:假如你是于老师,此刻的你想对往事说些什么呢?

  (出示幻灯:与往事说声”谢谢”)

  3、请大家思考五分钟,并在练笔本上试着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过会我们一齐来欣赏大家的“佳作”,老师给大家带给了一篇范文。(出示范文)

  谢谢你,小屋里的山水画,

  谢谢你,一幅幅“水浒插图”,

  谢谢你,石印本《千家诗》,

  谢谢你,入情入理的国文课,

  范文:小屋里的山水画,你我朝夕相见,就像儿时的闺中密友,每次应对你,我总是展开想象的翅膀,顷刻间仿佛置身于青山绿水之间,是你让我年幼的心灵开始感受国画的意境,领略山川的俊美……

  四、延伸拓展,布置作业:

  透过刚才大家对往事的“真情告白”。从中,我们能够发现:阅读课文,我们犹如走进色彩斑斓的文学天地,令人目不暇接。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这是否是一日之功呢?作者从小  作业:《文学与成长》

  五、板书设计

  往事依依

  于漪

  看图――身历其境,乐在其中

  读诗――沉醉意境,美不胜收

  听课――入情入理,激发兴趣

往事依依教案8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于漪,江苏省镇江市人。1929年2月出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1965年入党,1978年获“特级教师”称号,上海市扬浦中学语文教师。先后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主要著作有《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等。

  二、导入新课:

  “凡与于漪交往过的人,都称赞她的做人。她正直,敏捷,纯粹,真诚,厚道;她胸襟开阔,性格开朗,才华横溢……”这是语文教育界对她一致的评价,她之所以从一个教育学专业毕业初教历史的中学教师成为一个有口皆碑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学家,和她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往事依依》中,于漪深情地追述了文学对她的深刻的影响。

  三、整体感知:

  范读课文(配乐)

  听读要求:1.用圆圈画出你认为优美的词语。

  2.用浪线画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

  检查听读:1.请学生读画出的词语。

  2.请学生读画出的句子。

  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的语言如诗如画,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哪几件往事?

  1.生说

  2.师板书作结:

  往事:看画读诗听课

  四、课文赏析:

  (一)第一件往事

  作者在回忆这三件事时,情真意切,那么作者是如何写的呢?

  小组讨论:

  1.作者在看画时产生了哪些遐想?

  生说师评,然后齐读第二节。

  2.你们有没有过这种遐想,请闭上眼睛,听一段音乐,头脑里浮现出什么景象,有哪些感受?(放音乐)

  让学生自由发挥。

  (二)第二件往事

  看画如此,那么读诗同样如此。

  小组讨论:

  1.文中哪些词句写出了作者读诗的感受?

  讨论之后齐读第四节。

  2.你读过哪些关于四季景色和歌颂祖国山河的诗?(小组课前收集,派代表发言)

  (三)第三件往事

  师:看画令作者遐想,读诗令作者陶醉,老师的授课同样令她难忘。

  小组讨论:

  1.在于漪心中,两位国文老师留给她什么印象,对她有哪些影响?

  2.请生模仿读诗,谈谈自己的老师对自己的影响。

  问:依依往事,往事依依,这些往事为什么令作者如此难忘?

  师引导:看画,引起遐想,使自己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读诗,陶冶情操,装点了

  童年生活的花环;听课,倍受感染,激发爱国情怀。

  五、扩展探究:

  师: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为什么都与读书有关,这与她后来取得的.成就有无关系,她成长的源头是什么?

  1.学生讨论,教师引导齐读第六节。

  2.既然读书这么重要,那么你们读过哪些书?从中得到什么好处?

  学生谈体会,师生共评析。

  师.总结:书有不同的档次,有高雅的,也有低俗的,我们要尽可能选择一些高雅的作品欣赏。阅读面不能仅局限于文学作品,还可以欣赏一些优美的音乐、美术、摄影等,把感受写下来,丰厚自己的人文底蕴。(投影字幕)

  六、布置作业:

  随笔:用你生花的妙笔,写你自己的依依往事。

往事依依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阅读文学作品对人的成长的意义,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2、朗读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课前准备:

  1、学生搜索有关作者的资料。

  2、自学字词,按照一般预习要求阅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推测写作意图,感受文章特色

  3、圈出文中大量运用的成语与名言佳句,理解其意思。

  三、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四、自学成果检查交流

  1、介绍作者:

  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搜索的作者资料,教师投影作者的照片。

  2、检查字词

  3、学生自由谈论阅读这篇文章的.感受。

  五、指名配乐朗读

  六、学生分组讨论:

  A、预习要求中对课文三个方面的认识B、自己阅读课文产生的问题

  (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整理成文字)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提出问题,寻求解答。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抓住某一个问题适当讨论。

  七、思考概括文中回忆了少年时期哪几件往事,各自的感受是什么

  (在预习基础上的进一步思考归纳,整体感知课文)

  参考:

  回忆了四件往事:

  1、小时候观图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

  2、学生时代读书美不胜收

  3、老师讲课入情入理,激起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4、老师教导令我受益终身。

  同学小结:文章采用了对比引出回忆——回忆往事——收束全文的结构形式。

  八、思考:

  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都与读书(画)有关,你从中获得哪些启发?你能从她的依依往事探寻到她成长的源头吗?

  (独立思考,自由讨论)

  九、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课文(在笔记本上形成文字)

  十、课外阅读:田汉《南归》

  十一:检测题

往事依依教案10

  教学目标

  1、 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以及精彩的句子。

  2、 体会作者对少年往事的深切怀念和这些金色回忆对她人生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从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中,理解成长的过程。

  2、 难点:体会作者对往事深切怀念之情和回忆对“我”人生的影响。

  教学设想

  通过学习本课,激起学生少年时代的记忆,让他们重温往事,唤醒他们的思想激情。学生在此过程中,再次思考了现在和未来,对人生重新定位。

  预习安排

  1、 同学们回忆你们的往事,选一两件使你无法忘怀的事。为什么使你难以忘记?

  2、 预习课文,给不认识的字词标音,并且使用工具书查出不理解的词语。上课的时候老师与学生一起学习一些重要词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二、听课文朗读,正字音

  漪( ) 淼( )

  徜徉( )慷慨( )

  凝( ) 镌( )

  谆谆( ) 镂( )

  娥( ) 婵( )

  搜索枯( )肠 历历( )在目

  三、于漪小档案

  看山水画-----读《水浒传》------读《千家诗》-----------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听老师的谆谆教导

  四、读读议议

  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从“依依往事”中可以看出作者成长的源头在何处?

  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最能吸引你,最能打动你的心 ,为什么?

  要求:1、独立阅读、思考。

  2、在书上做好圈点、批注

  五、作业 探寻名人文学踪迹

  你还知道哪些名人的有关文学的往事,给大家说说;你自己呢,也曾经有被文学感染的.经历与体验吗?(可以是受某本书、某句诗、某本书的插图、某堂课、某个老师等等的影响)

  再看于漪的一段自我介绍。

  我1929年出生于历史名城镇江。长江水哺育我成长,金山、焦山秀丽的景色给我以良好的熏陶,满眼风光的北固楼在我心中播下了忧国忧民的种子,中华文化的熏陶使我在少年时代就有了美好的憧憬:做一个对国家真正有用的人。

  在中小学读书是认真而努力的。十分幸运我碰到了好老师,……语文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对中外著名文学作品的着迷,给我以深深的感染。“做一名深受学生尊敬和欢迎的好老师”,在许多优秀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下,我立下了这样的志向。

  1951年夏,我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从此。在基础教育这块园地里辛勤耕耘,至今已60个春秋。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深厚灿烂的文化使我激动不已,我常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感到自豪和骄傲,更始终认识到自己重任在肩,要终身进取,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师:从这两段文字我们可以找寻到于漪老师的成长源头吗?

  (生发言,师点拨引导)

  师:同学们,你们说的真好,于漪爱家乡、爱祖国、爱中华民族、爱中华文化、爱生活、爱学习、爱老师……我们在联读的同时,也寻找到一代名师的成才源头,相信对任何一个立志成才的中国人来说,对在坐的每位同学来说,这都是必经之路!

往事依依教案11

  一、导入

  今天,老师先要给大家介绍另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她的名字叫于漪。(板书于漪)

  于漪,江苏省镇江市人,1929年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是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担任过全国中语会阅读研究中心理事长。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教学谈艺录》等。

  从何时起,她与语文结下了这段不解之缘?又是什么让她与语文结缘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于漪老师的对往事的回忆。(板书《往事依依》)

  二、解题

  依依:这里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

  文章一开始就将这种特殊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齐读第1小节,看看于老师是用何种方法来强调对某些往事的“依依”之情。

  对比不少事情已经模糊

  有的搜索枯肠....

  不可得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索

  历历在目:

  记忆犹新:

  三、整体感知

  1、这几件究竟是什么事呢?文章一开始就给我们设置了这样的悬念,既引出下文对往事的回忆,又激起了我们阅读的兴趣。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你能分别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件事吗?力求精练、准确。(如若学生概括太简洁,可引导他们要在概括中突出事件的性质,才能与“依依”相呼应)①我看山水画入了神,乐在其中。

  ②我看《评注图像水浒传》,犹如身临其境。

  ③我在学生时代读《千家诗》,沉浸在美的享受中。④老师入情入理地讲课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⑤老师谆谆教导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

  四、细读理解

  1、在作者所介绍的这些往事中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与“读书”有关。疑问:第一件看山水画怎能说与读书有关呢?

  小组讨论:看山水画事件与看《评注图像水浒传》事件有无联系?与作

  者的读书生涯有什么关系?

  写看山水画是为了引出看《水浒传》。由于平日对看画的入迷,所以当作者打开《水浒传》时,首先是被书中的插图吸引的(一????就????)。同时,作者看画的习惯也影响到她读书的习惯——形象思维。(“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在山水之间,乐在其中”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做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正是这种形象思维的作用,使我找到了读书的乐趣.

  。

  2、到了学生时代,读《千家诗》对我来说有什么样的意义或影响?(找原句)

  “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

  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

  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有哪些美的`享受呢?

  可在诗篇中领略祖国山山水水四季风物,诗中丰富的颜色也给生活涂上绚丽的色彩。

  四季之景分别是哪几句?(秋冬之句需解释)

  补充介绍文中引用的诗句

  宋朱熹《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唐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唐高骈《山居夏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宋朱熹《题榴花》: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唐韩愈《晚春》: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飞雪。

  宋苏轼《冬景》: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些诗句作者信口拈来,说明她在读书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美的享受,也接受了美的熏陶。我们也读了不少古诗,你能和作者一样,当堂背诵一些诗句,来歌颂祖国的山川四季吗?

  3、第三件读书往事发生在课堂上。和她的老师有关。我们常说好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在文中,于老师跟我们谈到了她的几位老师?这两位老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又有什么共同点呢?这两位老师的事与读书又有什么关系呢?

  不同点:国文老师代课的国文老师教古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新诗《南归》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动作描写)那深深感动的深情凝

  注在眼睛里(神态描

  写)

  共同点:

  讲课时都充满感情,国文老师悲歌慷慨,情满胸腔。代课老师将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通过什么来表现老师讲课时充满感情的投入?)他们的讲课感染了全班。“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对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此后我每次登上????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这几句诗????此后,我对新闻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到这里,让作者爱上读书的,是书中丰富的感人的情感了。

  补充:

  感受诗歌情感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词是辛弃疾在他最后一任官职镇江知府任上写的。北固亭在镇江城北的北固山上,可以俯瞰长江。诗人登北固亭极目远眺,只见滚滚长江,却难见中原故国,不禁心潮起伏,思绪万端。他从京口曾是三国东吴都城,想到当年孙权年仅十九岁便统帅万军坐镇东南,多次战胜强敌的英雄业绩,对此眼前只图苟安的南宋小朝廷的昏庸无能,感慨万端便写下了这首词。

  田汉《南归》

  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盎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孤独、惆怅、感伤

  4、老师用她的谆谆教导明确地告诉作者,读书的意义。齐读第6小节——理

  五、小结

  朗读第7小节

  第7小节在全文中的作用:篇末点题,再次强调回忆美好的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

  “金色”的回忆,读完全文,你来说说,于老师为什么说这些依依的往事是金色的回忆。

  “金色”代表美好,读书带给她童年的乐趣,带给她的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都是美好的回忆。

  “金色”代表珍贵,这些故事让她与书结缘,丰富了知识,增添了智慧,更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六、拓展

  同学们刚才通过对“金色”的回忆的阐述,为我们很好地总结了整篇文章。作者从小酷爱读书,几十年如一日,青少年时代所受的文学熏陶促使她不断奋进,终于成了当今著名的语文教育家。

  那么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一些与读书有关的故事呢?能否跟我们大家来讲一讲。(可以是课堂表达,也可以是课后随笔。)

往事依依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能学习并进行情况描写。

  2、能学习文中的优美字句,语段。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同目标2

  三、教学方法

  独立合作研读课文

  四、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师:同学们,自从我们学习了赵丽宏先生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之后,文学就在我们心中留下了初步的影子。生活中不能没有文学啊!今天,我们和于老师一起走进《往事依依》,探究一下于老师是怎样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步入人生之路的。(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查

  1、注音

  徜徉()()

  浩淼()镌刻()

  2、解释

  年华:依依:邱:淼:

  旷:呈:

  3、作者简介

  三、研读课文,探讨

  1、大家都已预习了这篇文章,下面,我想请一个同学把这篇文章的第1段朗读一遍,要带着感情读。在听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想一想:这一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生朗读课文第1段)

  师引导:读得怎么样?(生答)还有哪个同学愿望再读一遍?(又一生读)这一次读得怎么样?

  (读得有感情,好像有点意味深长)突出这点。

  2、哪个词最能体现?

  年华似流水,还有但字。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有些感情了,不错。让我们来齐读这一段吧。(生齐读课文第1段,感情投入,在年华似流水和但等处作重音和语调的处理。)

  师:(略有夸张地范读这一句,表达出一种感慨万端的情绪)年华似流水这几个字为什么要如此朗读呢?听到老师的朗读,你领悟到其中哪些感情?

  A、年华像流水一样,非常快,从小到大,一步一步就流走了,很难再回来。

  B、时间过得很快,有惋惜的意味,还想让时间再来一次。

  C、舍不得年华流去,有一种希望,让年华停下来,让自己重新走一次。

  D、这里表达的是一种感叹,感叹时间过得很快。跟下文的转折正好联系起来。

  师评:同学们说得不错。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它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也紧扣了题目。紧扣题目的是哪一个词呢?(生齐声回答:依依)

  3、请大家看书下注释,什么叫依依呢?在文中是什么意思?(生回答)

  依依是留恋的意思,在文中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以这里我们已基本明白,文章的第1段很重要,它有总领全文的作用,它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师边讲边板书)

  4、这一段中哪两个词最重要,为什么?

  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5、下面的文章应该怎么写呢?应该回忆往事了吧?下文回忆哪些事呢?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件事吗?这句话力求精练、准确。(生充分阅读课文,准备回答)

  E、主要写于老师小时候读《水浒传》和对《千家诗》的热爱,还有国文老师对于老师的'影响。

  F、还有小时候在家里看山水画。还有初中读书的时候新派老师教田汉的《南归》诗。

  G、看山水画不能算一件事,它只是为引出读《水浒传》的。这两者实际上是一件事。

  师评价:同学们发言很踊跃,概括得也比较准确。主要写了四件事情:一是读《水浒传》,二是读《千家诗》,三是听国文老师讲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四是听新派的老师讲田汉的新诗《南归》。(师边讲边板书)

  师:根据于老师描写的情景,我们也跟着国文老师背诵一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好吗?(生齐背)

  同学们真不简单,没有学过,大家竟然背下来了。看来是被于老师所描写的情景感染了,也热爱上了这首词了。

  6、想一想:于老师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件事来回忆呢?可以讨论一下。(生围绕问题讨论)

  H、因为这几件事给于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些事都跟读书有关系,因为于老师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绝大部分来自读书。

  I、因为倒数第2段写了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可以看出读书给于老师很多帮助。

  师评价: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其实,这些都包含在往往依依里,特别是依依一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也是紧扣这些事。开头是总领,这一部分写了四件事,当然就是分写了。下面我们讨论一下结尾,请同学们朗读末尾两节。(生齐读末尾两节)

  师:我觉得,同学们还没有读到位,没有把于老师那种深厚的感情读到位。文章开头写了:年华似流水结尾又写道:往往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青春的激情(生情不自禁地齐声跟读起来)

  师:好,我们来齐读一遍,要读出依依的分量,读出深情,读出前后呼应的感觉。(生齐读课文末尾两段)

  师:于老师在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中,成长为一位知名的教育家、著名的特级教师。好,我们还是回到题目上来吧。文章的最后两段有何作用?开头总领,中间分写了四件事,结尾应该干什么?(总结全文)

  师:是的,总结全文。(师边讲边板书)同学们在文章开头抓了两个词语,结尾该抓哪些词语呢?

  青春激情。

  师:还有什么词语?

  还有不断奋进。

  师:同学们有没有不同意见?其实,两个动词唤和催也很有表现力。

  它们表达了回忆往事的意义,对我们也有启发意义。

  师:我想,同学们讲的这些正是于老师写作这篇文章目的之所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理解渗透到朗读中,再来品读这两节。(生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师:同学们研究一下,这几件事是怎么衔接在一起的?(学生快速阅读,寻找答案)

  有承上启下的句子,我觉得是第3段。

  师:请你读一下。(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第3段)

  师:读得非常好。我已受到了感染,好像是被于老师的情感带进去一样。除了这一处,还有没有呢?

  师:还有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误读为lóu)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情趣。

  师:找得正确。雕镂的镂应该读作lǒu,者不读lóu(师边纠正边板书:镂lǒu)这一句中还有重要的字读时应该强调出来,是哪一个字呢?生:也字。

  师:你为什么要抓这个也字呢?

  因为不仅把上面的内容读书和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雕镂在我心上,还把后面的事情也

  师:噢,你是说也字起到了联系上下文的作用。

  38页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教师,是年轻的新派人物也是的。

  师:同学们找得很仔细。这里也有一个也字。于老师用了一个并不起眼的字,却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自然地衔接起来,使文章结构特别紧凑,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还是通过朗读来感悟一下这几处过渡语句吧。(生齐读几处过渡句)

  师:最后,让我们齐读课文的第4段,跟随于老师一起陶醉《千家诗》的意境中。(生齐读课文第4段)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难忘的课就要结束了,我希望大家做人就要做像于老师这样的人,从小热爱自然,热爱读书,热爱文学,把握现在,创造明天,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五、课堂检测

  板书设计:

  往事依依

  于漪

  一、总提(感叹)

  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读《水浒传》(古典小说)

  文

  二、分写读《千家诗》(古典诗歌)

  学

  听教辛词《南乡子》(宋词)

  作

  听教新诗《南归》(现代诗歌)

  品

  三、总结(呼应)

  青春激情、不断奋进

往事依依教案13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这是一篇回忆童年读书生活的散文,浅显易懂。考虑到它在内容上与第一单元“亲近文学”有内在联系,语言优美,饱含深情,故而将整体感知作品,理解文学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及品味欣赏文章语言作为教学重点,并作适当的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于漪老师是一位才华横溢、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家,在近四十年的从教生涯中,她致力于探索语文教学规律,教学风格独特,著述颇丰,成就斐然,这和她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在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于漪老师就深情地追忆了自己少年读书生活中的依依往事,追忆了文学对她深刻的影响。

  二、板书课题,解释“依依”的含义。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动笔标示生字词。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注意参看注释和利用工具书),如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全班讨论解决。

  3.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小组讨论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写了哪几件往事?第一段中哪两个词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往事的追忆之情?

  (2)你认为作者追忆这些往事的用意是什么?

  (3)作者的经历,对你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启迪?(教师要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并做适时的.点拨指导。)

  4.全班共同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相机引导,及时鼓励。

  四、品味语言。

  1.请学生用心默读课文,勾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思考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完成后可先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勾画的好词佳句,畅谈自己的感受和所引起的丰富联想。(教师要注意适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抓住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由课内到课外进行拓展延伸。如调动学生的诗词积累、生活经历、读书体验等。)

  3.教师小结,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五、全班带着感情齐声朗读课文最后两段。

往事依依教案14

  教材分析

  于漪老师深情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都写得有声有色,情文并茂。真诚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真切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教学建议

  1、本文选材精当,要言不烦。内容浅显,学生易懂。

  因此,不必细讲。学习时可作两方面的引导:一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的道理。

  2、文章前后照应,语言优美,文采斐然。文中饱含深

  情,富有哲理。学习时重点体会文中蕴涵的感情。

  教学策略

  1、通过学生合作学习,重点品味语言内涵。

  2、引导学生体验生活,重点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体验作者爱生活、爱读书的深情。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概括问题及流畅表达的能力。

  ②、教给学生品读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体会文章情感的能力。

  3、知识目标

  ①、掌握文中重点字的写法、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②、能够概括文中抒写的几件往事。

  ③、画出文中精彩语句并体会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的写法,了解重点词的意思。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3、概括文中作者所回忆的几件往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或许,你曾仰望那深邃的夜空,点数过闪烁的星星;或许,你曾眺望那浩瀚的大海,呼唤过飞翔的`海鸥;或许你也曾象于漪老师那样,观画、读诗、赏文……依依往事,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于漪老师的少年时代,用真情去探寻她成长的源头吧!

  (板书课题)

  二、解题:

  依依:有两个意思①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如杨柳依依。②形容留恋,不忍分离,如依依不舍。

  题目中的依依应是第二个意思,这里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注释①)。表达了作者对往事怀有怎样的情感?

  (学生答:怀念、依恋、以往情深等均给予肯定)

  过渡:作者对往事有着如此深厚的情感,首先让我们看一下作者回忆了那几件往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概括回忆事件的内容

  1、朗读课文,用笔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或词语。

  2、从文中哪里看出是对往事的回忆?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作者回忆了哪几件往事。

  明确:1、投影打出,帮助学生解决字词:(生指出并画出,师补充)

  ①注释词语:(见注释)

  搜索枯肠

  徜徉

  浩淼

  风物

  芳菲

  雕镂

  镌刻

  ②补充词语:

  年华:时光,年岁。华,指时光。

  历历:(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清楚楚的。

  茫茫:没有边际看不清楚(多形容水)。

  身历:亲身经历。

  重(chong)读:重新读,再一次读。

  雨晦(hui)风雨如晦。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犹如黑夜。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绚丽:灿烂美丽。

  眼花缭乱:眼睛看到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旷,心情开阔。

  油然: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的产生。

  万端:(头绪)极多而纷繁,各种各样。

  滚瓜烂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

  依稀:模模糊户。

  凝注:凝聚,凝结。

  ③多音字或形似字。

  竟:未竟之时、有志者事竟成、竟然。

  竞:竞争、竞赛、竞选。

  彩:五彩、喝彩、剪彩、丰富多彩。

  采:采茶、采购、采取、兴高采烈。

  3、明确:第一段,(生读)

  看山水画、读《水浒传》,读《千家诗》,听国语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

  (学生交流后明确)

  四、小结:今年暑假,参加新教材培训时,72岁高龄的于漪老师作了精彩的电视讲座。她新颖的教学理念、深厚的文化功底,无不来源于长期不懈的读书与实践,令我们敬佩不已!

  五、布置作业:

  1、掌握所学字词。

  2、画出文中精彩语句,体会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内涵。

  2、体会表达情感。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重点字——补充

  谆谆告诫

  水泊梁山

  二、研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所表达感情

  请学生默读课文,出示问题如下:

  1、画出用得好的词语、写得美的语句。

  2、结合自身体验谈一谈哪些语句引起了你的联想,让你想起曾经见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

  (学生先读书,自己动手动脑;

  之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最后,代表发表见解,其他人补充,边读边体会。)

  明确:①、用词举例:第一段的“搜索枯肠”用的好,表明许多事情竭力思索都想不起来,衬托文中写得着几件事留给作者的印象非常深刻。

  第二段的“雄伟险峻”和“烟波浩淼”写得好,分别写出了梁山和水泊的特点。

  第四段中的“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美不胜收”这些词把变化多端的自然美景概括的描写出来了。

  ②、美句举例:第二段写作者读《水浒传》犹如身历其境,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个人的喜怒爱乐等感受。

  第四段中的诗句引用得好,写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景物和各种色彩,美丽如画。(请学生读文中诗句,并加以拓展。)

  三、小结延伸

  通过大家的合作学习,我们体味作者用词达意的匠心独运,也品味到到文中蕴涵的诗情画意。诸多小事给了作者良好的影响,它们为于漪老师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同学们,在你成长的道路上,哪件事给你影响最大,使你受益无穷,请讲出来听听。

  (学生讲生活体验)

  老师引导:只有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人,才有激情抒写对自然、生活、祖国的热爱;让我们象于漪老师那样多读书、读好书吧!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四、布置作业:

  1、积累文中优美语句及诗句。

  2、日记《我和于老师》

  3、课外阅读冰心的《往事》等作品。

  板书:

  六 往 事 依 依

  于 漪

  看山水画 甚得其乐

  读《水浒传》 身历其境 爱自然

  读《千家诗》 心旷神怡 爱生活

  听国文课 抒爱国情 多读书

  登北固楼 感兴亡事 好读书

  读中外小说 开阔视野

往事依依教案15

  一、 教学目标

  1、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2、能主动积极地阅读文学作品,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领略作者斐然的文采

  2、学习文中景物、人物的描写片段,体会其简洁生动的特点并模仿写作。

  3、诗、词等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三、教材学情分析

  进入紧张的初中阶段,学生们普遍怀有对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深切怀念的情愫,这为学生迅速进入课文提供了极佳的情感切入口。本文词汇量大而丰富优美,诗句应用多达十多处,且多为耳熟能详者,易于使学生积累语言、拓展联想与想象。本文中的人物、景物描写简洁生动,易于学生模仿练习。因而,无论是从情感上,还是从语言内容上,都能发掘出使学生深入体味、拓展创造的切点。

  四、相关教学理念

  在传统教学中,对于本文的教学多用两教时,且教学内容多拘囿于课文本身,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学生所获并不丰富,兴趣反而见少。为改变这一“少慢差费”现象,我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我校“四自五步法”课堂教学模式中“自主学习”、“自觉探究”、“自我创造”、“自由发展”等原则与手段,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多动脑多实践、设置探究创造性练习贯穿于课堂,尝试用一教时来高效地完成课文的学习,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

  本过程分四个板块进行。

  板块一:结合实际,激情导入

  1、“往事依依”、“依依往事”反复品读课题,结合童年经历体会“依依”一词的含义及本文的情感基调。(播映表现儿童生活的画片,如幼儿笑脸、学走路、游戏、读书、画画等)

  2、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第一步阶梯,是萌发的第一枚春芽,她对人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上海特级语文教师于漪先生的童年也是如此。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于漪先生的《往事依依》。

  板块二:整体感知,把握思情

  让学生默读、思考、讨论:使作者“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的往事及感受有哪些。(教师指导学生充分结合原文,提炼概括词句的方法,讨论评点后播映投影一)

  板块三:细节探究,品读练习

  (一)重点评点“看图画”的第二片段(播映画面)

  指名一女生朗读,让学生景物描写中的妙词佳句,并作分析评点。(教师示例:如“烟波浩淼”表现了水面开阔、水汽蒸腾的景象)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四字短语典雅凝练,富有想象空间等特点,要求学生根据西陵峡的画片,多用四字短语进行描述。(播映西陵峡画片)

  教师再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景物顺序,努力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在艺术加工的基础上,对图画再做描述。(以图表形式播映具体要求)

  教师引导学生试着赋予景物一定的`主题,并围绕之作第三次描述。

  教师小结,出示投影二:例文

  (二)评读“读诗歌”语段

  学生高声诵读文中引用的描绘四季风物的诗句,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美之所在,教师出示投影三,匹配以表现四季景物的画面和欢快的音乐。

  鼓励学生背读平时所积累的描述祖国风光、四季景物的诗句。

  学生朗读本段中其他引用,提炼出表现色彩的词语,并补充其他的表现色彩的词语。

  教师小结,鼓励学生积累词汇,勤背诗词,提高文学素养,丰富生活情趣。

  (三)评读“听上课”语段

  1、指导学生对两位老师的描写作比较,从而理解人物描写注重细节,笔法灵活,相映生姿,为主题服务。(经学生讨论,出示投影四)

  2、口头小作文:难忘的瞬间

  3、教师小结生动的细节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板块四:收束全文,课外延伸

  1、学生跳读全文综述:作者童年时期的文学生活对她产生的有益影响,从而寻觅作者成长的源头。

  2、例举地摊文学等不良读物对青少年的危害。

  3、学生互相介绍读过的优秀文学作品。

  4、学生反复朗读第六语段中“老师”的教导,并牢记之。

  5、布置课后学习

  ① 片段练笔:“状哉,西陵峡”或“某某老师速写”

  ② 通过网络查找并阅读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及相关评论

  ③ 结合朱光潜《谈读书》及下发的推荐书目,拟订初中三年的读书计划。

  六、 教学评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影象、音响等感性材料的激发,学生兴趣盎然,气氛活跃,理解深入,感受深刻。贯穿于全程的讨论、练习,有趣而扎实;诗句背读、词句评点,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材料;景物、人物描写的课堂课后练习,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人物的比较性阅读,加深了学生对写作材料与写作目的之间的相依关系的理解;课后练习,有助于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附:相关投影

  投影一:

  往事依依

  于漪

  看图画——有身历其境之妙

  读诗歌——领略祖国风物之美

  听讲课——使我深受感动

  聆教诲——使我铭刻在心

  投影二: 《哉,西陵峡》例文(略)

  投影三:

  春: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 鲜花遍地,万紫千红

  夏:绿树浓荫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 树木繁茂,石榴争艳

  秋: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秋双洁白,月色皎洁。

  冬: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白雪纷飞,寒梅飘香

  投影四:

  比较

  不同

  相同

  人物

  国文老师

  代课老师

  入情入理

  充满爱国情怀

  描写

  动作

  神态

  内容

  辛弃疾词

  田汉诗

  深受感动

  激发了爱国热情

  时代

  古代

  现代

  影响

  开始爱读辛弃疾词

  对新文学更感兴趣

  培养了课外阅读的兴趣

  投影五:

  往事依依

  于漪

  看图画——有身历其境之妙——热爱自然

  读诗歌——领略祖国风物之美——爱国爱美爱生活

  听讲课——使我深受感动——爱课外阅读

  聆教诲——使我铭刻在心——热爱文学

  相关画片、音乐略。

【往事依依教案】相关文章:

《往事依依》教案04-03

《往事依依》教案15篇04-03

《往事依依》教学反思12-07

童年往事幼儿园教案07-28

依依不舍的毕业赠言12-07

《往事》读后感04-08

《往事》读后感08-16

往事冰心读后感01-05

《往事》读后感15篇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