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班科学捉泥鳅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班科学捉泥鳅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班科学捉泥鳅教案1
活动目标:
1、知道空气到处都有,无处不在,并能说出空气的基本特征。
2、知道空气的重要性,生活中许多物品都离不开空气,初步知道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3、幼儿对探索空气的过程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知道空气的基本特征及重要性
活动难点:对空气的主动探索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活动准备:
白色塑料袋20个、气球20个、空瓶子20个、盛水的透明盆子4个(放上水)、给自行车打气的图片一张。
活动过程:
一、让幼儿知道空气到处都有,无处不在。
出示白色塑料袋,引入主题。
1.小朋友请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塑料袋)请看现在塑料袋是什么样的?(老师捏在手里,扁扁的,小小的)老师用力一张一收,抓紧袋口,装满空气。
提问:小朋友请看,先塑料袋怎么样了?(鼓鼓的)对,为什么会鼓鼓的呢?里面装了什么?(空气)对,是空气娃娃在里面。(老师快快一放)现在塑料袋又怎么样了?(扁了)空气娃娃跑哪里去了?(不知道)那我找一找。老师随意走到一位小朋友面前,再次装满空气,问:空气娃娃在哪里呢?(在xxx的面前)
“空气娃娃在xxx的头上吗?”老师试验,让幼儿说出来。
2.好了,空气娃娃真调皮,到处藏的都是。现在我们小朋友也来找一找空气娃娃藏在哪里?(请小朋友把放在椅子后面的塑料袋拿出来自由找一找。提醒幼儿到每个角落去找。(如桌子上面、下面,椅子背后,空调边上等)都找到以后,相互说说各自都在哪里找到了空气娃娃。
老师小结:我们小朋友在教室的每个角落里都找到了空气,可见空气到处都有。
3.(出示空瓶子)小朋友,这是什么?(瓶子)对,是空瓶子,那瓶子里有空气吗?(看不见)摸一摸,闻一闻,倒一倒,都不行。那怎么才能知道瓶子里有没有空气?如果把瓶子放进水里装水,如果有空气的话,会怎么样呢?(幼儿讨论)(就会冒泡泡)请小朋友们试验(提前放好装满水的盆子,放到孩子中间)
幼儿玩一次,如果看不到泡泡,就再玩一次。
教师提问:有泡泡吗?为什么会冒泡泡?
因为瓶子里有空气娃娃,水进去以后,把空气娃娃挤了出来,所以才会有泡泡。
小结:空气娃娃是看不见,摸不着,抓不到也闻不到的。
二、知道空气的重要性。
1.(出示给自行车打气的图片)
小朋友请看,这幅图上的哥哥在干什么?(在打气)
自行车的轮胎怎么了?(没气了)如果自行车没气了,还能骑得动吗?(不能)
对了。所以,当自行车快没气的时候,就要给自行车打气。我们来学学打气。那么小朋友们还看到什么东西需要打气?(电动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等)老师小结:可见生活中许多东西都离不开空气。
2.对了,小朋友说的`都很好,那我们人类需要空气吗?请小朋友自由回答。
游戏:请小朋友闭上自己的嘴巴,并捏住鼻子,会有什么感觉呢?为什么?
憋得喘不过气来,因为我们的身体也需要空气,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离不开空气。空气重要不重要?(重要)所以,我们大家要保护好环境,净化空气。环境好了,小朋友也能呼吸到新鲜、清新、干净的空气,才能健康长大。
3、(出示气球)
今天,老师想和小朋友一起玩气球的游戏。小朋友们想玩吗?(想)气球怎样才能鼓起来?(吹)我们要吹什么进去?(空气娃娃)对了,那我们每个小朋友每人拿一个气球,把它吹起来,看谁吹得大。
小朋友吹气球。
吹好以后,老师带着孩子到户外去玩。
活动反思:
我所设计的本次活动,孩子们的参与度非常高,目标完成的很不错,很符合中班孩子学习与发展的需要,整节活动使幼儿始终处于游戏活动之中,既知道了空气的基本特征及重要性又充分享受了游戏的快乐。活动中所有幼儿参与都很积极,仅有两三个年龄较小的幼儿,注意力不太集中,需老师的个别提醒,他们的注意点更多的放于周围小朋友的反应,这大概与他们的认知水平及自控能力有关,所以出现游离于活动之外的倾向。
中班科学捉泥鳅教案2
设计意图:
中班幼儿活泼好动,对动物保护色的话题非常感兴趣,经常会问:"小动物遇到敌人怎么办""小蝴蝶会保护自己吗"……但自然界中具有保护色功能的动物离幼儿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对于我们这些小城镇的幼儿更是如此。为了顺应幼儿的发展需要,我利用图片、视频等网络资源,借助电子白板特有的功能,以幼儿喜爱的"捉迷藏"游戏贯穿活动始终。让幼儿通过活动,初步理解动物的保护色,探索动物保护色的奥秘;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满足好奇,学会观察,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玩中学、学中乐。
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动物具有与环境一致的保护色,理解保护色的作用,增强探索动物奥秘的兴趣。
2.学会观察、了解周围事物的动态,学会发现问题。
3.加深爱护动物的情感,共享游戏的快乐。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1.PPT课件、视频一段、电子白板。
2.两人合用一张动物图片,上面有蜘蛛、蝗虫、枯叶蝶、螳螂、青蛙、狮子、北极熊、螃蟹、猫头鹰等。
活动重难点:
结合《纲要》和幼儿已有生活经验,我将"引导幼儿知道动物保护色及其作用"确定为本次活动的.重难点。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用课件的形式给幼儿直观、形象的展示;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活动氛围,采用鼓励、表扬、引导以及个别指导的方法,让幼儿大胆想象、表现;运用游戏,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寻找小动物所在位置,建构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让幼儿更好地了解与接受。
活动过程:
一、故事激趣,在情境中导入
1.图一:演示课件,引导幼儿说说艾玛的外形。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朋友,看,它是谁?艾玛长得什么样?艾玛要和你们玩个捉迷藏的游戏。
2.图二:引导幼儿描述艾玛躲藏的位置,教师演示课件。
3.图三:请幼儿用激光教鞭指出艾玛第二次躲藏的地方,教师演示课件。
4.引导幼儿说出艾玛在图二、图三中躲藏的位置并进行标注。
5.提问:艾玛为什么会选这些地方?
6.小结:艾玛非常聪明,它躲的地方与它身上的花纹差不多,所以我们不容易找到它。
(评析:以绘本故事《艾玛捉迷藏》导入活动,激发了幼儿对动物保护色的兴趣。在幼儿与艾玛进行了两次捉迷藏游戏之后提问:"我们怎么会把那么多东西当成是艾玛?艾玛为什么会选这些地方?"引导幼儿思考、小结,获得初步的印象,为下一环节打下了基础。)
二、动物搜寻,在探索中发现
1.拿出动物图片,幼儿两两合作找出其中隐藏的动物,用笔圈出来。
师:艾玛的朋友也来捉迷藏了,请你和好朋友一起来找找它们躲在哪里,找到后就在小动物身上贴上标记。
2.请幼儿说出在哪里找到了哪些动物。
3.运用电子白板技术验证幼儿的发现。直接找出的动物:青蛙、蝗虫、螳螂;链接的动物:狮子、北极熊;使用放大镜的动物:螃蟹;使用聚光灯的动物:猫头鹰;使用动画演示的动物:枯叶蝶、蜘蛛。
4.讨论:仔细看看动物和它们躲藏的地方,你发现了什么?它们的颜色为什么跟周围环境这么像?有什么用处吗?
5.教师总结:这些颜色是用来保护自己的,我们叫它保护色。动物世界很神奇,为了保护自己,许多动物都有和环境相近的保护色,以此来隐蔽自己。有了这种独特的保护色,敌人就不容易找到它们,就能保护它们的安全。
(评析:此环节采取两两合作的形式进行,幼儿合作观察,找出隐藏在图片不同背景中的9只动物,并做上相应的标记。然后,组织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在此基础上,教师充分运用电子白板的特殊功能,采取放大、聚光等不同的形式,进行重点演示与验证。并追随幼儿的回答,点击和标注相应的动物,引导幼儿说出枯叶蝶、蜘蛛等动物的颜色和周围环境的颜色很相似,知道这就是动物的保护色,是动物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直观形象的展示,使幼儿轻松愉快地获得了新经验。)
三、视频欣赏,在分享中提升
1.师:刚才这些动物朋友只有一种保护色,艾玛还有一个朋友特别厉害,能变好多种颜色,你知道是什么吗?我们来看一看。
观看视频"变色龙"。观看过程中提问:刚才它变成了什么颜色?为什么会变成绿色?这次它会变成什么颜色?
2.师:变色龙来到了我们的教室,我们一起到花丛中找找吧。看一看你找的变色龙藏在什么颜色的花朵里,它会变成什么颜色呢?
意愿涂色,让变色龙变一变,变好之后就把它藏在相应颜色的花丛中。
(评析:此环节让幼儿观看一段变色龙的视频,观看前这样过渡:"动物世界很神奇,为了保护自己更好地生存,许多动物都有和环境相近的保护色,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只有一种保护色,艾玛还有一个朋友特别厉害,它的保护色更神奇,它的名字叫变色龙。"观看时进行暂停并提问:"刚才它变成了什么颜色?""为什么会变成绿色?""它是怎样保护自己的?"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去观看变色龙保护自己的特殊方法,充分调动幼儿的思维,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引发幼儿分享交流的欲望,使幼儿在相互交流中分享新的经验。接着让幼儿找出藏在花丛中的变色龙的图片,引导幼儿根据花的颜色用蜡笔给变色龙涂上相应的颜色,如在红花中找到的变色龙就要涂上红颜色。在找一找、变一变、说一说变色龙色彩变化的过程中,加深对动物保护色的认识。)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中班科学捉泥鳅教案3
活动目标:
1、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及有兜的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
2、认识泥鳅的外形特征,初步了解其生活习性。
3、消除对动物的恐惧心理,能大胆勇敢地与动物交往。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泥鳅每组五到六条,
2、操作材料每组一份(包括:毛巾、网兜、食品夹、一次性手套、保鲜袋、筷子),
3、实物投影仪,塑料筐、记录表格
活动过程:
一、出示泥鳅,激发幼儿捉泥鳅的兴趣。
1、师:今天,黄老师带来了一群动物朋友,猜猜,是谁?
小结:这是一群调皮可爱的小泥鳅。
2、教师和个别幼儿尝试捉泥鳅,让孩子感知泥鳅很难捉这一现象,进一步激发幼儿捉泥鳅的兴趣。
3、请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用什么方法能捉住泥鳅。(教师肯定孩子的想法。)
二、介绍材料,幼儿第一次探索:使用什么材料能将泥鳅捉住。
1、师:刚才,小朋友说了很多的方法,使用许多的材料能将泥鳅捉住,黄老师也准备了一些工具有……(逐一介绍材料),请你用这些材料来试一试,玩一玩,用什么材料可以把泥鳅捉起来。请你把捉到的泥鳅放到绿色的框子里。
2、幼儿操作。(放背景音乐《捉泥鳅》)
3、互相交流捉泥鳅的经验。
师:你捉到泥鳅了吗?你用什么方法把泥鳅捉起来的?为什么?
出示“捉泥鳅纪录表”,集体记录能够捉起泥鳅的工具。
看着记录表集体说说操作结果。
4、教师小结:
毛巾等材料表面比较粗糙,碰到滑滑的泥鳅,能增加摩擦力,这样泥鳅很容易捉起来;
而网兜、保险袋他们都有一个兜,能将泥鳅兜住,所以也能捉起泥鳅。
三、幼儿第二次探索:用什么材料捉泥鳅最快最方便。
1、设疑:用那种方法捉泥鳅最快最方便?(幼儿自由猜测)
2、幼儿第二次操作(放背景音乐捉泥鳅),教师鼓励幼儿每一种工具都玩一玩,比一比到底哪一种最快最方便。
3、幼儿交流操作经验。
师:刚才,你们把每一种工具都试过了吗?到底哪一种最快最方便呢?
4、捉泥鳅比赛。
根据幼儿的回答,每一种材料选一个代表进行比赛,其他幼儿当评委,使用哪一种材料的幼儿第一个捉起,哪种材料就最快。
5、教师小结:通过比赛,我们可以看到,用毛巾来捉泥鳅是最快最方便的,而用网兜也很方便,因此,卖鱼的地方都用网兜来捉。
四、简单认识泥鳅。
1、了解泥鳅身上有粘液,及作用。
师:小朋友,刚才我们玩了捉泥鳅,你们高兴吗?泥鳅为什么会那么难捉?(身上有粘液)泥鳅身上滑滑的粘液有什么用呢?(减少摩擦、保护)
2、认识泥鳅身上其它的宝贝及他们的作用。(采用实物投影仪)
头上有眼睛、腮(呼吸)
身上有花纹、鳍(胸鳍、腹鳍、臀鳍、尾鳍、背鳍五对)
3、简单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
泥鳅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
五、设疑,结束活动。
师:今天我们玩了捉泥鳅,还认识了我们的'泥鳅朋友,我们把泥鳅放到自然角里饲养,看一看他们喜欢吃什么。
活动反思:
泥鳅是我们身边常见的动物之一,也是幼儿园的自然角中经常投放的,但常常被教师和孩子忽视,我们对泥鳅不太关注,更难得把它作为一个资源引导孩子去观察、探索。根据孩子们的这一兴趣点,我设计了科学活动《捉泥鳅》,主要目标为:
1、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及有兜的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
2、认识泥鳅的外形特征,初步了解其生活习性。
3、消除对动物的恐惧心理,能大胆勇敢地与动物交往。
通过精心地准备材料,设计教案,到活动的实施,我都认真地对待,活动中孩子们非常地投入,效果较好。通过这一活动,我也悟出了以下几点:
1、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要顺应幼儿的兴趣。
其实,一开始,我设计的活动是科常类的《认识泥鳅》。而捉泥鳅这一活动是从我试上后才生成的。试上时,我按原来的设计按部就班的进行,由于天热,泥鳅显得特别的调皮好动,不停的在托盘里游来游去,最后竟从托盘里跳了出来,这下我可傻眼了,因为我自己害怕泥鳅,不敢捉泥鳅。在我的影响下,几个女孩子也尖叫起来,可大部分孩子都显得特别兴奋,纷纷冲过去捉泥鳅,特别眼看就要捉住了,可泥鳅一滑又逃走的时候,孩子们更是激动,看得我都忍不住想去试一试。看着孩子们的表现,我也有了新的想法,活动也从科常类的认识泥鳅改为科探类的捉泥鳅。
活动中,孩子们的表现也如我所料,活动场面可以用热火朝天来形容,孩子们个个兴趣浓厚,积极主动。
2、教师要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孩子。
一开始我也害怕泥鳅,可活动开始时,有教师捉泥鳅这一环节,为了克服自己对泥鳅的恐惧,我事先买了泥鳅在家里练习,先是戴了手套捉,适应一点后再把手套拿掉,到上课前,我已不再害怕,同时觉得泥鳅还蛮可爱的。我想也正是我这种情绪感染了孩子,活动中每个孩子都大胆探索,没有一个孩子因为惧怕泥鳅而不参加活动。
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虽然活动中孩子能与材料充分的互动,但教师缺乏向孩子传递爱护小动物的思想,因此活动时,孩子们的表现显得有点残忍,用食品夹捉泥鳅时,有的泥鳅就被夹得出血了,但孩子们还是不放过。当时我也看见抹布上的血,但为了避免节外生枝,我选择了忽略,现在想想,如果我发现这种现象后,鼓励孩子捉泥鳅时能注意保护泥鳅,玩的时候不让泥鳅受伤,那孩子肯定会注意,那活动就会更完美。
中班科学捉泥鳅教案4
活动目标:
1、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及有兜的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
2、认识泥鳅的外形特征,初步了解其生活习性。
3、消除对动物的恐惧心理,能大胆勇敢地与动物交往。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泥鳅每组五到六条,
2、操作材料每组一份(包括:毛巾、网兜、食品夹、一次性手套、保鲜袋、筷子),
3、实物投影仪,塑料筐、记录表格
活动过程:
一、出示泥鳅,激发幼儿捉泥鳅的兴趣。
1、师:今天,黄老师带来了一群动物朋友,猜猜,是谁?
小结:这是一群调皮可爱的小泥鳅。
2、教师和个别幼儿尝试捉泥鳅,让孩子感知泥鳅很难捉这一现象,进一步激发幼儿捉泥鳅的兴趣。
3、请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用什么方法能捉住泥鳅。(教师肯定孩子的想法。)
二、介绍材料,幼儿第一次探索:使用什么材料能将泥鳅捉住。
1、师:刚才,小朋友说了很多的方法,使用许多的材料能将泥鳅捉住,黄老师也准备了一些工具有……(逐一介绍材料),请你用这些材料来试一试,玩一玩,用什么材料可以把泥鳅捉起来。请你把捉到的泥鳅放到绿色的框子里。
2、幼儿操作。(放背景音乐《捉泥鳅》)
3、互相交流捉泥鳅的经验。
师:你捉到泥鳅了吗?你用什么方法把泥鳅捉起来的?为什么?
出示“捉泥鳅纪录表”,集体记录能够捉起泥鳅的工具。
看着记录表集体说说操作结果。
4、教师小结:
毛巾等材料表面比较粗糙,碰到滑滑的泥鳅,能增加摩擦力,这样泥鳅很容易捉起来;
而网兜、保险袋他们都有一个兜,能将泥鳅兜住,所以也能捉起泥鳅。
三、幼儿第二次探索:用什么材料捉泥鳅最快最方便。
1、设疑:用那种方法捉泥鳅最快最方便?(幼儿自由猜测)
2、幼儿第二次操作(放背景音乐捉泥鳅),教师鼓励幼儿每一种工具都玩一玩,比一比到底哪一种最快最方便。
3、幼儿交流操作经验。
师:刚才,你们把每一种工具都试过了吗?到底哪一种最快最方便呢?
4、捉泥鳅比赛。
根据幼儿的回答,每一种材料选一个代表进行比赛,其他幼儿当评委,使用哪一种材料的幼儿第一个捉起,哪种材料就最快。
5、教师小结:通过比赛,我们可以看到,用毛巾来捉泥鳅是最快最方便的,而用网兜也很方便,因此,卖鱼的地方都用网兜来捉。
四、简单认识泥鳅。
1、了解泥鳅身上有粘液,及作用。
师:小朋友,刚才我们玩了捉泥鳅,你们高兴吗?泥鳅为什么会那么难捉?(身上有粘液)泥鳅身上滑滑的粘液有什么用呢?(减少摩擦、保护)
2、认识泥鳅身上其它的宝贝及他们的作用。(采用实物投影仪)
头上有眼睛、腮(呼吸)
身上有花纹、鳍(胸鳍、腹鳍、臀鳍、尾鳍、背鳍五对)
3、简单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
泥鳅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
五、设疑,结束活动。
师:今天我们玩了捉泥鳅,还认识了我们的泥鳅朋友,我们把泥鳅放到自然角里饲养,看一看他们喜欢吃什么。
活动反思:
泥鳅是我们身边常见的动物之一,也是幼儿园的自然角中经常投放的,但常常被教师和孩子忽视,我们对泥鳅不太关注,更难得把它作为一个资源引导孩子去观察、探索。根据孩子们的这一兴趣点,我设计了科学活动《捉泥鳅》,主要目标为:
1、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及有兜的`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
2、认识泥鳅的外形特征,初步了解其生活习性。
3、消除对动物的恐惧心理,能大胆勇敢地与动物交往。
通过精心地准备材料,设计教案,到活动的实施,我都认真地对待,活动中孩子们非常地投入,效果较好。通过这一活动,我也悟出了以下几点:
1、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要顺应幼儿的兴趣。
其实,一开始,我设计的活动是科常类的《认识泥鳅》。而捉泥鳅这一活动是从我试上后才生成的。试上时,我按原来的设计按部就班的进行,由于天热,泥鳅显得特别的调皮好动,不停的在托盘里游来游去,最后竟从托盘里跳了出来,这下我可傻眼了,因为我自己害怕泥鳅,不敢捉泥鳅。在我的影响下,几个女孩子也尖叫起来,可大部分孩子都显得特别兴奋,纷纷冲过去捉泥鳅,特别眼看就要捉住了,可泥鳅一滑又逃走的时候,孩子们更是激动,看得我都忍不住想去试一试。看着孩子们的表现,我也有了新的想法,活动也从科常类的认识泥鳅改为科探类的捉泥鳅。
活动中,孩子们的表现也如我所料,活动场面可以用热火朝天来形容,孩子们个个兴趣浓厚,积极主动。
2、教师要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孩子。
一开始我也害怕泥鳅,可活动开始时,有教师捉泥鳅这一环节,为了克服自己对泥鳅的恐惧,我事先买了泥鳅在家里练习,先是戴了手套捉,适应一点后再把手套拿掉,到上课前,我已不再害怕,同时觉得泥鳅还蛮可爱的。我想也正是我这种情绪感染了孩子,活动中每个孩子都大胆探索,没有一个孩子因为惧怕泥鳅而不参加活动。
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虽然活动中孩子能与材料充分的互动,但教师缺乏向孩子传递爱护小动物的思想,因此活动时,孩子们的表现显得有点残忍,用食品夹捉泥鳅时,有的泥鳅就被夹得出血了,但孩子们还是不放过。当时我也看见抹布上的血,但为了避免节外生枝,我选择了忽略,现在想想,如果我发现这种现象后,鼓励孩子捉泥鳅时能注意保护泥鳅,玩的时候不让泥鳅受伤,那孩子肯定会注意,那活动就会更完美。
中班科学捉泥鳅教案5
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2.知道利用保护色保护自己。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PPT;录音;小记录表6张;小昆虫4只为一组共6组;保护色前期准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你们玩过捉迷藏吗?捉迷藏怎么玩?(一个人抓,其余人躲)
2.有一些昆虫想和你们玩一玩捉迷藏的游戏。你们认识他们吗?
3.出示图一:引导幼儿认识昆虫。(蝴蝶、瓢虫、蚱蜢、知了、花螳螂、枯叶蝶、木枝节)
二、基础部分
(一)昆虫捉迷藏
⒈你们现在都认识了这些昆虫,那让我们来找一找吧!
⒉找昆虫
⑴(出示图二)谁躲在了这里?花螳螂为什么躲在这里?(看看它的颜色,花的颜色:花螳螂的颜色和花的颜色一样,这样子不容易被发现)哦!花螳螂是利用保护色来保护自己的。什么事保护色呢?(这种躲在与自己颜色相近的地方自我保护的方法就叫做保护色)
⑵还有许多昆虫也藏了起来,你看看这幅图上藏了哪一只昆虫?(出示木枝节)
木枝节为什么要躲在树枝上呢?(看看它的颜色、形状,所以藏在树枝里不容易被人发现)
总结:原来木枝节也跟花螳螂一样利用保护色来保护自己的。
⑶你们的眼睛可真厉害,那还有一只昆虫也藏了起来,你们找到它了吗?(出示枯叶蝶)
枯叶蝶为什么要躲在树上呢?(看看它的颜色、形状:像枯叶,躲在树上就不容易发现)
总结:原来,枯叶蝶也藏在了与自己颜色、形状相近的地方,用保护色的方法保护自己的。
⒊今天,我们了解了一个新的本领,叫做“保护色”。谁来告诉大家什么叫做保护色?(利用与自己颜色、形状先近的地方躲避敌人叫做保护色)
⒋其实,会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昆虫可不仅仅只有花螳螂、枯叶蝶和木枝节,还有一些昆虫也会利用保护色保护自己呢!你看!它是谁呀?(纺织娘、尺蠖)它是怎么保护自己的呢?(躲在与自己颜色相近的地方)
(二)帮助昆虫藏一藏
⒈还有一些昆虫不知道自己该藏在什么地方,我们一起帮它们藏一藏好吗?
介绍操作方法:我在后面桌子上分别放了一张记录表和一些小昆虫,待会每张桌子坐四个小朋友,然后这四个小朋友根据“保护色”的方法一起合作帮这些小昆虫找一找最合适它们的隐藏地方。操作前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记录表:这一栏表示什么?(隐藏的地方)那么另外一栏就请你贴上隐藏在这的昆虫。昆虫后面我贴了双面胶,待会把双面胶拨下来后请你放在盒子里就行了。行动!
⒉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⒊评价:谁来介绍一下?这是谁?为什么躲在这里?能不能躲在其他地方?为什么?(颜色相近的地方都可以用来躲藏)
总结:原来,你们都是利用保护色的方法帮小昆虫们找到它们的藏身之处的。
三、本领迁移
⒈(过度)其实,除了一些昆虫会利用保护色保护自己之外,还有一些动物也会利用保护色保护自己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好吗?
⒉(播放动物图片)
⑴狮子:这是谁,它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⑵猫头鹰:你看谁藏在这里了?它又是怎么保护自己的呢?
⑶雷鸟:这又是谁?它为什么要躲在雪地里?(雪地的颜色和自己的颜色相近)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哦!我们的雷鸟可厉害了,它还能根据季节的变化改变自己身上的颜色呢!冬天的'时候它的羽毛是白色的,可是到了夏天它的羽毛又变成了与周围颜色一样的颜色呢!
⒊那我们人又是怎样利用保护色保护自己的呢?(出示图片)(看看衣服、脸上的颜色和周围的颜色怎么样?)哦!他们为什么要用保护色保护自己?
四、活动延伸
⒈其实,我们玩捉迷藏的时候也可以用保护色的方法保护自己。谁愿意说说你想躲在哪里,为什么?
⒉我相信你们都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有空的时候就来用保护色的方法玩一玩捉迷藏的游戏好吗?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从头到尾,幼儿的参与性都是比较高的,尤其是最后一个环节,再次利用游戏将本节活动的核心内容提升,并与开头的游戏相呼应,使幼儿在愉快而又轻松的氛围下达到了预设目标要求。我相信,通过这个活动,能让幼儿真正体验在活动中享受学习乐趣。当然,在活动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如在活动过程中,我总是急切地想告诉幼儿答案,没有让幼儿尽情地回答;环节设计方面,感觉还是不够新颖,这些都需要我在日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继续完善。
中班科学捉泥鳅教案6
设计意图中班幼儿活泼好动,对动物保护色的话题非常感兴趣,经常会问:"小动物遇到敌人怎么办""小蝴蝶会保护自己吗"……但自然界中具有保护色功能的动物离幼儿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对于我们这些小城镇的幼儿更是如此。为了顺应幼儿的发展需要,我利用图片、视频等网络资源,借助电子白板特有的功能,以幼儿喜爱的"捉迷藏"游戏贯穿活动始终。让幼儿通过活动,初步理解动物的保护色,探索动物保护色的奥秘;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满足好奇,学会观察,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玩中学、学中乐。
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动物具有与环境一致的保护色,理解保护色的作用,增强探索动物奥秘的兴趣。
2.学会观察、了解周围事物的动态,学会发现问题。
3.加深爱护动物的情感,共享游戏的快乐。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准备
1.PPT课件、视频一段、电子白板。
2.两人合用一张动物图片,上面有蜘蛛、蝗虫、枯叶蝶、螳螂、青蛙、狮子、北极熊、螃蟹、猫头鹰等。
活动重难点
结合《纲要》和幼儿已有生活经验,我将"引导幼儿知道动物保护色及其作用"确定为本次活动的重难点。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用课件的形式给幼儿直观、形象的展示;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活动氛围,采用鼓励、表扬、引导以及个别指导的方法,让幼儿大胆想象、表现;运用游戏,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寻找小动物所在位置,建构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让幼儿更好地了解与接受。
活动过程
一、故事激趣,在情境中导入1.图一:演示课件,引导幼儿说说艾玛的外形。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朋友,看,它是谁?艾玛长得什么样?艾玛要和你们玩个捉迷藏的游戏。
2.图二:引导幼儿描述艾玛躲藏的位置,教师演示课件。
3.图三:请幼儿用激光教鞭指出艾玛第二次躲藏的地方,教师演示课件。
4.引导幼儿说出艾玛在图二、图三中躲藏的位置并进行标注。
5.提问:艾玛为什么会选这些地方?
6.小结:艾玛非常聪明,它躲的地方与它身上的花纹差不多,所以我们不容易找到它。
(评析:以绘本故事《艾玛捉迷藏》导入活动,激发了幼儿对动物保护色的兴趣。在幼儿与艾玛进行了两次捉迷藏游戏之后提问:"我们怎么会把那么多东西当成是艾玛?艾玛为什么会选这些地方?"引导幼儿思考、小结,获得初步的印象,为下一环节打下了基础。)二、动物搜寻,在探索中发现1.拿出动物图片,幼儿两两合作找出其中隐藏的动物,用笔圈出来。
师:艾玛的朋友也来捉迷藏了,请你和好朋友一起来找找它们躲在哪里,找到后就在小动物身上贴上标记。
2.请幼儿说出在哪里找到了哪些动物。
3.运用电子白板技术验证幼儿的发现。直接找出的动物:青蛙、蝗虫、螳螂;链接的动物:狮子、北极熊;使用放大镜的动物:螃蟹;使用聚光灯的动物:猫头鹰;使用动画演示的动物:枯叶蝶、蜘蛛。
4.讨论:仔细看看动物和它们躲藏的地方,你发现了什么?它们的颜色为什么跟周围环境这么像?有什么用处吗?
5.教师总结:这些颜色是用来保护自己的,我们叫它保护色。动物世界很神奇,为了保护自己,许多动物都有和环境相近的保护色,以此来隐蔽自己。有了这种独特的保护色,敌人就不容易找到它们,就能保护它们的`安全。
(评析:此环节采取两两合作的形式进行,幼儿合作观察,找出隐藏在图片不同背景中的9只动物,并做上相应的标记。然后,组织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在此基础上,教师充分运用电子白板的特殊功能,采取放大、聚光等不同的形式,进行重点演示与验证。并追随幼儿的回答,点击和标注相应的动物,引导幼儿说出枯叶蝶、蜘蛛等动物的颜色和周围环境的颜色很相似,知道这就是动物的保护色,是动物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直观形象的展示,使幼儿轻松愉快地获得了新经验。)三、视频欣赏,在分享中提升1.师:刚才这些动物朋友只有一种保护色,艾玛还有一个朋友特别厉害,能变好多种颜色,你知道是什么吗?我们来看一看。
观看视频"变色龙"。观看过程中提问:刚才它变成了什么颜色?为什么会变成绿色?这次它会变成什么颜色?
2.师:变色龙来到了我们的教室,我们一起到花丛中找找吧。看一看你找的变色龙藏在什么颜色的花朵里,它会变成什么颜色呢?
意愿涂色,让变色龙变一变,变好之后就把它藏在相应颜色的花丛中。
(评析:此环节让幼儿观看一段变色龙的视频,观看前这样过渡:"动物世界很神奇,为了保护自己更好地生存,许多动物都有和环境相近的保护色,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只有一种保护色,艾玛还有一个朋友特别厉害,它的保护色更神奇,它的名字叫变色龙。"观看时进行暂停并提问:"刚才它变成了什么颜色?""为什么会变成绿色?""它是怎样保护自己的?"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去观看变色龙保护自己的特殊方法,充分调动幼儿的思维,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引发幼儿分享交流的欲望,使幼儿在相互交流中分享新的经验。接着让幼儿找出藏在花丛中的变色龙的图片,引导幼儿根据花的颜色用蜡笔给变色龙涂上相应的颜色,如在红花中找到的变色龙就要涂上红颜色。在找一找、变一变、说一说变色龙色彩变化的过程中,加深对动物保护色的认识。)四、生活链接,在运甩中拓展1.师:生活中人们也很聪明,根据动物的保护色想到了保护人类自身,小朋友想一想,人类会怎样利用呢?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中班科学捉泥鳅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优秀捉泥鳅教案06-08
捉泥鳅教案09-19
《捉泥鳅》大班科学教案(精选5篇)03-11
中班科学泥鳅教案(精选9篇)04-15
捉泥鳅教案9篇06-26
捉泥鳅教案(通用17篇)05-30
幼儿园大班《捉泥鳅》教案汇总03-30
大班科学好玩的泥鳅教案08-01
泥鳅大班科学教案(精选10篇)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