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文具和学具教案

时间:2022-06-16 16:36:13 教案 我要投稿

认识文具和学具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认识文具和学具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认识文具和学具教案

认识文具和学具教案1

  活动目标:

  1.认识学习用品,知道他们的用途。

  2.尝试学习整理、摆放文具用品的方法,能有序地摆放物品。

  3.逐步学习自己整理文具,增强做一名小学生的愿望。

  4.帮助幼儿体验和理解故事内容,尝试讲清简单的事情。

  5.幼儿活动时遵守秩序的观念。

  活动准备:

  1.每人准备一只书包、铅笔盒、书本等。

  2.情境表演:《两个小朋友》(小学生自己收拾文具盒的情景,一个会自己收拾,一个不会收拾。)

  活动过程:

  1.谈话,书包里有什么。

  师(出示书包):小朋友,这是什么啊?(书包)那你们知道书包里有些什么物品?(书、本子、铅笔盒等等)

  2.认识学习用品,并知道它们的用途。

  (1)逐一出示书包内的物品:书、铅笔盒、本子、笔、尺、橡皮等用品,让幼儿讨论各种物品的用处。

  (2)引导幼儿将这些物品进行归类。

  师小结:铅笔、文具盒、书包、三角套尺、卷笔刀、橡皮、彩色铅笔、水笔、签字笔、没有用过的本子等都是文具。

  (3)形成学习用品的概念,知道这些都是小学生学习时需要用到的用品。

  3.观看情境表演《两个小朋友》,比较两个小学生(小明和小方)的文具有什么不同。

  幼儿表演,一个幼儿书包里的文具整理的又快又好,另一个幼儿整理的很乱。

  (1)师:两个小朋友的表演你发现了什么?(一个整理的很快,另一个还没整理好)

  (2)为什么会这样的,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师小结:大的东西放最下面,有点大的东西放上一层,最小的物品放最上面,整理好后放进书包。)你喜欢小明还是小方?(为什么?)

  (2)师小结:学会自己收拾文具学具很重要。

  3.讨论:小朋友我们应该怎样爱护自己的学习用品?

  4.幼儿讨论收拾文具的方法,学习将自己书包里的学习用品收拾摆放整齐。

  (1)请两至三名幼儿示范收拾文具的方法。如何收拾的好,为什么?收拾的不好,请幼儿指出怎样改正。

  (2)幼儿共同操作收拾整理自己的文具和学具。

  5.创设“上课,下课”情况,幼儿练习摆放整理学习用具,感知体验收放文具的快乐。

  比一比:看谁收得又快又整齐。

  活动反思:

  教学一开始,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星期天笑笑去文具店买文具,可是文具店里的标价牌上的标价她看不太明白,因此想请同学们帮帮忙。你们愿意吗?你能从这幅图里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在解读主题图的时候找到小数,发现这些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不一样,不是整数元的,有的不到1元。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有购物的经历,因此他们对于标价所表示的几元几角几分能够很清楚地知道,我及时地抓住这个时机,趁热打铁,研究这些价格的组成部分,让他们小组讨论这些数的共同特点,从而了解小数的意义:当我们不能用整数表示一个数的'时候就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如5角是1元的一半,不能用1元来表示,我们就可以用0.50元来表示。像0.50、8.00、3.50、16.85、1.06等这些数我们就叫做小数。

  巩固练习时我发现有不少学生对于“贰圓、贰角、壹角、壹分、贰分”小面额的人民币不认识,其原因:一是因为学生对汉字的“壹、贰、叁……”不认识,二是因为有些小面额的人民币目前已经很少见了,有的已经不流通了,学生不认识。发现问题后,我及时把“壹、贰、伍、拾”这几个汉字写在黑板上,并在字上注上了拼音,让学生读一读,这样学生在完成第三页“练一练”第一题:用小数写出具体的几张钱币为几点几元时错误就少多了。我还要求学生这样表述:“几个几元几个几角几个几分合起来是几元几角几分,写成几点几元。”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用“合起来”的回答方式可以帮助他们今后理解小数加法的算理。

  总之,全课围绕着价钱的两种表示形式认识小数及小数表示的意义,较好的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新的知识。

认识文具和学具教案2

  活动目标:

  1.认识学习用品,知道他们的用途。

  2.尝试学习整理、摆放文具用品的方法,能有序地摆放物品。

  3.逐步学习自己整理文具,增强做一名小学生的愿望。

  活动准备:

  1.每人准备一只书包、铅笔盒、书本等。

  2.情境表演:《两个小朋友》(小学生自己收拾文具盒的情景,一个会自己收拾,一个不会收拾。)

  活动过程:

  1.谈话,书包里有什么。

  师(出示书包):小朋友,这是什么啊?(书包)那你们知道书包里有些什么物品?(书、本子、铅笔盒等等)

  2.认识学习用品,并知道它们的用途。

  (1)逐一出示书包内的物品:书、铅笔盒、本子、笔、尺、橡皮等用品,让幼儿讨论各种物品的用处。

  (2)引导幼儿将这些物品进行归类。

  师小结:铅笔、文具盒、书包、三角套尺、卷笔刀、橡皮、彩色铅笔、水笔、签字笔、没有用过的本子等都是文具。

  (3) 形成学习用品的概念,知道这些都是小学生学习时需要用到的用品。

  3.观看情境表演《两个小朋友》。

  比较两个小学生(小明和小方)的`文具有什么不同。

  幼儿表演,一个幼儿书包里的文具整理的又快又好,另一个幼儿整理的很乱。

  (1)师:两个小朋友的表演你发现了什么?(一个整理的很快,另一个还没整理好)

  (2)为什么会这样的,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师小结:大的东西放最下面,有点大的东西放上一层,最小的物品放最上面,整理好后放进书包。)你喜欢小明还是小方?(为什么?)

  (3)师小结:学会自己收拾文具学具很重要。

  4.讨论:

  小朋友我们应该怎样爱护自己的学习用品?

  5.幼儿讨论收拾文具的方法。

  学习将自己书包里的学习用品收拾摆放整齐。

  (1)请两至三名幼儿示范收拾文具的方法。如何收拾的好,为什么?收拾的不好,请幼儿指出怎样改正。

  (2)幼儿共同操作收拾整理自己的文具和学具。

  6.创设“上课,下课”情况。

  幼儿练习摆放整理学习用具,感知体验收放文具的快乐。

  比一比:看谁收得又快又整齐。

认识文具和学具教案3

  活动目标

  1、认识学习用品,知道他们的用途。

  2、尝试学习整理、摆放文具用品的方法,能有序地摆放物品。

  3、逐步学习自己整理文具,增强做一名小学生的愿望。

  4、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5、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活动准备

  1、每人准备一只书包、铅笔盒、书本等。

  2、情境表演:《两个小朋友》(小学生自己收拾文具的情景,一个会自己收拾,一个不会收拾)

  活动过程

  1、认识学习用品,并知道它们的用途。

  ——逐一出示书包、书、铅笔盒、本子、笔、尺、橡皮等用品,并讨论它们的用处。

  ——形成学习用品的概念,知道这些都是小学生学习时需要用到的用品。

  2、观看情景表演《两个小朋友》,比较两个小学生的文具有什么不同。

  ——提问:表演说明了什么?你喜欢小明还是小方?为什么小明作业做完了,小方还没有完成?

  ——小结:学会自己收拾文具学具很重要。

  3、讨论:怎样爱护自己的学习用品?如何将书包望的用品摆放整齐呢?

  4、幼儿讨论收拾文具的方法,学习将自己书包里的学习用品收拾摆放整齐。

  ——请一幼儿示范收拾文具的方法。

  ——幼儿共同操作收拾整理自己的文具和学具。

  5、创设“上课,下课”情况,幼儿练习摆放整理学习用具,感知体验收放文具的快乐。

  ——比一比:看谁收得又快又整齐。

  活动反思

  如何立足于学生实际,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发展,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开展数学学习是我自课改实验以来一直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的问题。为了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数学学习,在课前我积极地进行了思考,分析了学生的学情和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然后依据《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凸现数学教学生活化、生动化、人文化的特点,使教学切实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1、让生活走进课堂。

  现实生活中的数是十分丰富的,如何让学生学身边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让数学的天空更加广阔,是我这节课着力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数一数与学生学习息息相关的文具、找一找教室和生活中见过和用过的数字、玩一玩平时小朋友喜欢的数字游戏以及课后找一找等活动,使数学更贴近学生,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展现数学的魅力。

  2、让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学生的经验和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设计了数一数、找一找、写一写、说一说、玩一玩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在活动中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使数学学习不再是学生依赖教师讲授、被动接受的过程,体现了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3、开放教学,让数学教学解放学生的大脑。

  开放式教学的核心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自主学习、体验探究与成功的乐趣。为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教学中我力求体现开放性教学特点,如“找朋友”的连线,顺序是开放的;数文具的方法、数数的思维过程是开放多样的,有一个一个地数,有多个多个地数;“看一看、想一想在教室里、生活中你能找到哪些数字”,学生可以自由地观察感知,得到多种的结果,还可以开放式想像校园里、家里数字的存在与价值;此处,学生表达的语言是开放的,教师没有限制学生表达的方式与方法,而是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品质得到逐步培养。

  4、让数学教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同步发展。

  如何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本课教学中,我积极转变教师的角色,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既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又有讨论、合作交流的机会,在这些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倾听与表达,学会了矫正和评价,敢想、敢说的氛围让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而且长智慧。

认识文具和学具教案4

  活动目标:

  1、认识学习用品,知道他们的用途。

  2、尝试学习整理、摆放文具用品的方法,能有序地摆放物品。

  3、逐步学习自己整理文具,增强做一名小学生的愿望。

  4、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5、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每人准备一只书包、铅笔盒、书本等。

  2、情境表演:《两个小朋友》(小学生自己收拾文具盒的情景,一个会自己收拾,一个不会收拾。)活动过程:

  1、谈话,书包里有什么。

  师(出示书包):小朋友,这是什么啊?(书包)那你们知道书包里有些什么物品?(书、本子、铅笔盒等等)2、认识学习用品,并知道它们的用途。

  (1)逐一出示书包内的`物品:书、铅笔盒、本子、笔、尺、橡皮等用品,让幼儿讨论各种物品的用处。

  (2)引导幼儿将这些物品进行归类。

  师小结:铅笔、文具盒、书包、三角套尺、卷笔刀、橡皮、彩色铅笔、水笔、签字笔、没有用过的本子等都是文具。

  (3)形成学习用品的概念,知道这些都是小学生学习时需要用到的用品。

  3、观看情境表演《两个小朋友》,比较两个小学生(小明和小方)的文具有什么不同。

  幼儿表演,一个幼儿书包里的文具整理的又快又好,另一个幼儿整理的很乱。

  (1)师:两个小朋友的表演你发现了什么?(一个整理的很快,另一个还没整理好)(2)为什么会这样的,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师小结:大的东西放最下面,有点大的东西放上一层,最小的物品放最上面,整理好后放进书包。)你喜欢小明还是小方?(为什么?)(2)师小结:学会自己收拾文具学具很重要。

  3、讨论:小朋友我们应该怎样爱护自己的学习用品?

  4、幼儿讨论收拾文具的方法,学习将自己书包里的学习用品收拾摆放整齐。

  (1)请两至三名幼儿示范收拾文具的方法。如何收拾的好,为什么?收拾的不好,请幼儿指出怎样改正。

  (2)幼儿共同操作收拾整理自己的文具和学具。

  5、创设“上课,下课”情况,幼儿练习摆放整理学习用具,感知体验收放文具的快乐。

  比一比:看谁收得又快又整齐。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教师为幼儿搭建了自由探索的舞台,让幼儿自己探索,尝试,思考,教师只是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我们首先要有清晰的思路,对整个活动做合理的安排,做到每次操作要求明确,并能为后一次的操作奠定基础。活动层次要清晰,做到层层深入。

【认识文具和学具教案】相关文章:

认识文具和学具大班教案11-18

认识文具和学具大班社会教案11-21

大班社会教案《认识文具和学具》12-03

中班英语教案认识文具01-31

奶具的消毒和洗涤的方法11-02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案09-14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案02-28

认识“1”和“许多”教案11-08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案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