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精选22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93页4、7 及94页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公顷、平方千米的意义及与其他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2.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教学过程:
1. 做93页第4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应先求什么,再怎么办?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纠正。
2. 做 94页第7题。引导学生思考:要求这个问题,应知道什么?
如果把每4平方米植1棵树改为每平方米植4棵树该怎样做?
引导学生加以区别。
3. 补充 练习
1、一个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周长和一个正方形的周长相等。这个正方形的面积一定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个长方形的花坛的面积是48平方米。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
3、用两根同样长的铁丝分别折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面积分别是24平方厘米和25平方厘米,求这根铁丝的长和折成长方形的各边长。
4、用总长为24米的一段篱笆在一堵墙边圈起一块长方形菜地,这快菜地的`面积最大可以是多少?
课后反思:
通过综合练习,学生进一步巩固了公顷、平方千米的意义及与其他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正确判断长方形或正方形掌握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和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2、估算并计算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化策略。
3、让学生在练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教学难点:
估算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灵活应用相应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3分钟)
54—13 54—18 34+49 49+14
69+26 25+63 48+27 36+35
二、梳理知识。(预设6分钟)
师生回忆复习所学知识。出示课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的含义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出示学习目标:
1。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什么样的
2。能正确、熟练的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3。会估算生活中一些物体的周长。
三、练习(21分钟)
【基本练习】
练习六第2—3题自主练习单:
完成书本第2—3题先完成的同学思考:
(1)在第2题中,你能用不同方法数或算出各个图形的周长。
(2)在第3题中,计算各图形周长时,怎样算比较简便。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或者算法得出各个图形的周长。
【对比练习】
完成练习六第4、5题。
比较,说说求栅栏或者线的总长度就是求什么。
追问: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有什么不一样?
指出:虽然计算方法不一样,但这两题其实都是求图形的周长。
【操作练习】
完成练习六第6题。
先独立完成,在全班交流。
提问:这题要先知道什么?
【估算练习】
完成练习六第7题
给出规格相同的练习本组织学生进行相关估计和测量、计算活动。
提醒学生先估计封面的长和宽,再估算出它的周长。
【创编练习】
一个长方形分成A、B两部分,这两部分哪一部分的周长大?
四、课堂总结
你这节课有什么新的收获?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 篇3
(一)教材说明
1.本单元教材内容
全单元教材主要由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简单的换算、解决问题等内容构成。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教材的设计思路由侧重于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到通过测量活动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面积和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3)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富有现实意义。
(4)让学生在经历操作、估测等活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和合作学习的乐趣。
(二)单元教学提示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实践探索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上。
1.在动手操作中认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
2.突出学生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掌握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3.教学过程紧紧围绕发展学生空间观念这一主题展开。
(三)各节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面积和面积单位
本节教材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两个内容,共由3个例题、2个课堂活动和练习六构成,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建立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概念,为后面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单元主题图:向学生展示了朝夕相处的教室,让学生看到教室里有很多的面。通过主题图的学习,为生的学习活动了良好的示范,有利于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面积的重要性。
例1:了观察物体的面和平面图形,让学生主要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来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物体的表面和平面图形都是有大小的,这种大小在数学上就称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面积。
例2:仍然是比较面积的大小,不过方法在例1的基础有了变化,通过比较的两面墙中贴瓷砖的大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大小、树叶的大小等,让学生产生统一面积单位的需要。
例3: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本小节主要包括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应用面积公式求面积,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以及比较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这节教材突出了探索性、实践性和应用性。
例1:是用任意个1cm2的正方形拼长方形,在拼的过程中去发现用的正方形个数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的关系,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之间的关系。
例2:是测量出给定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之后,再用1cm2的正方形纸片去覆盖长方形,并发现面积的平方厘米数与长、宽厘米数之间的关系。通过上述两次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例3:先计算电视荧屏的面积,再计算遮电视机的方巾的面积,通过教师一句启发性的提问“正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很自然地过渡到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例4:有两项任务:一是估测,二是比较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简单的换算
面积单位的换算是面积教学中的难点之一,本节教材内容限定在“简单的换算”之内。之所以说“简单”,是因为一是涉及的面积单位换算在两个相邻单位之间进行;二是较大单位的数是较小单位的数的100倍、10000倍;三是单位换算只在两个相邻的单名数之间进行,不出现复名数与单名数之间的换算。本节教材的内容包括探索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共设计了3个例题和1个课堂活动。
例1:以求大正方形的面积的形式探索1dm2与1cm2之间的进率。
例2:hm2和km2三年级小朋友没有这些相关知识经验的感受,那么探索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以及hm2与m2、km2与m2之间的进率关系就更难了。因此,教材对这几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作了淡化处理。用“同样地”三字告诉学生,像上面那么去推导也一定能得出1hm2=10000m2,1km2=100hm2。
例3:是面积单位的换算在生活中的应用。简单的单位换算涉及的内容不多,所以只设计了课堂活动,没有设计习。
解决问题
例1:表面上是“估计图中大约有多少只企鹅”,实际是通过估计面积来估计企鹅的只数。这个问题不是要学生得出一个准确的答案,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估计过程,获得一些基本的估计方法。
例2:主要是体现解决问题,教学的重心应放在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上。“给教室的地面铺方砖,需要多少钱?”选用不同价格的砖,需要的钱也就不一样。
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基地
活动内容比较多,涉及的知识不仅包括数学方面的,也包括生物、气象等多方面的,一方面让学生强调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又强调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整个活动可以分为活动准备、开展活动、活动3个部分。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 篇4
导学内容
导学内容(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40~41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七第2题。
教学目标
1本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培养探索和探索能力。
2闭莆粘し叫蚊婊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3痹诮饩鲇朊婊有关的实际问题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导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1cm2的正方形卡片若干张,。
导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什么叫面积?
说一说下面图形的面积是多少。(1小格是1cm2)
出示下面图形:
教师:你知道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吗?
学生可能无法回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猜一猜,并把猜的结果记录在图的旁边。
教师:同学们用估计的办法测得了这个图形的面积,但不精确,如果要准确知道它的面积可以怎么办?
学生如果不能回答,教师可以引导:长方形的周长可以测量、计算,那长方形的面积呢?
(板书课题: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探索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1庇檬格子的办法探索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用1cm2的正方形摆长方形,至少要多少个?(2个)
学生取几个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边摆边思考:用了几个正方形?摆出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cm2?
教师:用5个、10个、18个小正方形分别摆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怎么摆?请根据你的操作填写下表。
学生逐一填表后展示汇报。
姓名正方形个数(个)
面积(cm2)长(cm)宽(cm)
提问:从上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学生1:长方形的面积与正方形的个数有关,用了多少个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多少cm2。
学生2:与长方形的长有关,长越长,长方形的面积越大。
学生3:不,与宽也有关,如果宽很短的话,长方形的面积不一定大。如…
…
教师:也就是说长方形的面积与它们的长和宽都有关系,对吗?
2庇酶哺堑陌旆剿鞒し叫蔚拿婊计算公式出示下面的几个长方形:
学生分组用1cm2的正方形去覆盖上面3个图形,并填下表:
图形长(cm)宽(cm)面积(cm2)
ABC
教师:从刚才的探索中,你又发现了什么?通过交流,尽量让学生感受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
教师:根据上表看一看,算一算,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长乘宽就等于面积。
教师:是这样的吗?再算一算学习例1时拼的长方形,看是否都具有这一关系?
教师:请你们大胆猜一猜,可以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毖橹し⑾
(1)数一数,算一算,填一填。
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cm,
长方形面积是()每格1cm2,面积是()
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cm
长方形面积是()
(2)算一算。
三、巩固应用
1奔扑阆旅嫱夹蔚拿婊
2蓖瓿闪废捌叩2题
让学生完成练习七第2题。
3笔导活动:测量并计算面积物体名称课桌面数学书面文具盒面黑板面长宽面积
四、反思
教师: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
3、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验证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
(指课题并齐读):长方形和正方形。
2、观察:寻找身边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
3、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特点?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然后再互相讨论。
二、自学例1。(15分钟左右)
1、出示合作要求:
①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直尺、三角板,想一想打算用什么方法验证?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提示:用直尺量,看看出它的每条边长度怎样。
②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去验证;
通过对折,并重点理解对折的方法:引导学生说“把长方形的上下边对折,他们重合在一起,说明上下边相等;同样证明左右边相等。
③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方法,形成小组的意见。
2、集体交流
①学生依照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方法,自己去发现正方形的特征。②全班交流并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
③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划出四个角都是直角。
归纳总结
三、练习。(15分钟左右)
(一)适应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
同桌互相合作,也可以小组间4人一起合作,拼成即可。
(二)对比练习。
1、想想做做第3、4题。
如何在一个长方形里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强调: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三)综合练习。
1、想想做做第5、6题。
针对学生错例,提醒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图形的注意点。
长方形长是8厘米,宽是2厘米,几个这样的长方形才能拼成一个正方形?借助画图解决,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
你这节课有什么新的收获?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2课时认识周长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能测量、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2、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的成功,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
教学重点: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和计算周长。
教学难点:
对周长含义的理解。计算出周长。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找一找,摸一摸数学书封面、课桌面、直尺边线。
强调从哪里开始就要从哪里结束。
2、观察:篮球场、游泳池、树叶的边线。
这些图形都是封闭图形。
3、揭示课题:周长
用自己话说说,什么是周长?
二、自学例2。(15分钟左右)
1、同桌合作要求:
①打开书本39页,如何知道两个图形周长?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然后再互相讨论。
②先自己测量,计算,再交流
③哪个图形周长长?
提示:应先量出每个图形的各条边的长度,然后将图形中各条边的长度相加算出周长。
2、小组合作要求:
①拿出准备好的树叶,(每个小组只要测量一片大小适中的树叶)
你能指出树叶的周长在哪里吗?怎样才能知道树叶的周长?
②准备什么工具?如何测量?
③一人固定树叶,一人用线缠绕,一人准备直尺,一人记录。
细线在这里有什么用处?尽可能将细线与树叶外围的边重合在一起。
3、集体交流:
每个小组测得树叶的具体长度;
在测量树叶周长时有什么注意点。
如何测量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感受“化曲为直”。
三、练习。(15分钟左右)
(一)适应练习。
1、想想做做第2、3题。
让学生说一说在描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然后独立描出每个图形的边线。如何计算各个图形周长?说说自己列式时思考过程。
(二)综合练习。
1、想想做做第4题。
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三)创编练习。
用10厘米长的铁丝分别围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它们的周长()A长方形长B正方形长C三角形长D一样长
这句话中的重点字词是“分别”
不管怎么围,围成什么图形?什么不变?体会“变与不变”。
四、课堂总结
你这节课有什么新的收获?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3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会解决与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以及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图形与几何的学习经验,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教学难点:
择优选择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时间:3分钟)
1、出示一张篮球场的平面图,并标出它的长和宽,提问:根据这张图以及相关的条件,你能想到什么?
相机出示问题: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2、启发:要求篮球场的周长,就是求什么图形的周长?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就是求几条边的长度之和?
3、指出: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板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自主建构。(时间:15分钟)
1、自主学习导学单:
(1)独立计算篮球场的周长。
(2)把你的计算方法小组内说一说。
小组交流:
(1)核对答案,订正错题。
(2)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
2、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
(1)题目中给出的数据只有两个,但连加算式中却出现了4个数据,这是为什么?
(2)28+15算出的是什么?把算出的结果再与2相乘算出的是什么?
(3)上面的四周方法算的都是长方形几条边的长度之和?你认为哪些算法是比较简便的?
预设:
(1)28+15+28+15=86(米)
(2)28+28+15+15=86(米)
(3)282=56(米)
152=30(米)
56+30=86(米)
(4)28+15=43(米)
432=86(米)
3、说说喜欢哪种方法。
4、完成“试一试”
全班交流
(1)25+25+25+25=100(米)
(2)254=100(米)
比较:算出的都是正方形的几条边的和?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些?
小结:我们又学习了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将课题补充完整: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三、内化练习。(时间:15分钟)
【基本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引导:列加法连加算式的学生进一步优化方法。
2、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你打算量出哪几边的长度?为什么?
【拓展练习】
3、想想做做第3题。
要求小华跑了多少米,就是求长方形操场的什么?
4、想想做做第4题。
为什么要用“大约”这个词表达计算结果?
【创编题】
学校将原来边长为50米的正方形操场,扩建成一个长80米,宽50米的长方形运动场。你知道扩建后操场的周长增加了多少米吗?
引导学生画图。
四、课堂总结
你这节课有什么新的收获?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通过涂色和连线,感知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并学习分辨这两种图形。
活动重点:
区别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活动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复习引人
1、复习圆形和椭圆形(教师出示图形,幼儿说出图形名称)。
2、找出生活中所见的圆形和椭圆形。(球)
活动二:认识正方形、长方形
1、出示图形,对比图形,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并领读。
2、数一数长、正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展示交流。有4条边,4个角。
3、出示图形让幼儿游戏找朋友。(形和正方形找)
4、提问:正方形有几个角,几条边;长方形有几个角,几条边。
活动三: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
1、区别:相同点和不同点。(角。不同点:长方形两条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2、小组讨论交流,并作出展示。
3、作业练习:把正方形涂成红色,把长方形涂成绿色。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这两种图形的特征,为后面学习长、正方形的周长、面积以及立体几何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分析:
1、借助观察、操作,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
2、经历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发展空间想像力和创新意识。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欣赏图形美,培养爱护鸟类、保护环境等环保意识。
教学要点分析: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 归纳总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教学中通过学生分组合作、动手实践、讨论交流,自主获取新知,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空间观念。
教学策略设计: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根据这一理念,我认为教学中,教师的着眼点,不应只是规律性结论的呈现,而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为此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以美丽的鸟巢导入新课,通过猜测、操作、分析、比较等方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出长、正方形的特征,并应用这些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小棒。
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揭示课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信息窗1情境,点击鼠标。
小朋友们,小鸟的家漂亮吗?看到它们这么漂亮的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鸟巢是怎样做的?它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今天我们重点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帖)
设计意图:好奇是孩子的天性,由情景中的数学问题导入新课,能很快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悬念,并迅速切入正题,为后面的合作探索与深化理解巧设孕伏。
第二环节:分组合作 探究特征
本环节设计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 猜测特征
我是这样进行的:(老师手指课件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小朋友们,我们大胆的来猜想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会有什么样的特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出:大家的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下面就要通过我们的动手操作来进行验证。
这里更多体现了课堂的生成,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成了课堂的主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第二层次:探究特征
首先研究长方形的特征:大家的桌子上有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小棒等学具。听清要求:利用这些学具,动脑筋,想办法,找一找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角有什么特征,一会儿要在全班交流你们组是怎样发现这些特征的。
学生分组学习结束后,全班进行交流。有的小组通过测量的方法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有的小组是通过对折的方法发现的;有的小组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在此基础上,再利用课件演示长方形的特征。(演示课件)
最后教师板书特征: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贴在黑板上)
接下来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的特征,利用手中的学具,运用各种方法看一看正方形有哪些特征。学生在分组合作、全班交流后,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教师板书: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贴在黑板上)
在这个层次里,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学生分组合作、讨论比较、总结特征,预设与生成交替出现,课堂真正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第三个层次:比较特征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长、正方形的异同,然后全班进行总结,教师用韦恩图表示出长、正方形的关系。(画图)
有对比才有鉴别,本层次的设计就是想通过比较长、正方形的异同,让学生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避免思维产生混乱。
到此,新授已经结束,师生共同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指着黑板比划一下)然后对开始的猜想进行判断。
本课的第三个环节 实际应用 解决问题
练习的设计紧扣重点,由易到难,形式多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
第一个练习: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说出其它两条边的长度,并说明理由。
第二个练习:用小棒摆长方形、正方形
每个同学都有长短不同的小棒若干根,两人一组,选择合适的.小棒分别摆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要说清这样摆的理由。在这里学生有可能摆出平行四边形、菱形,那么让学生说明为什么不是长、正方形,怎样才能变成长、正方形。
第三个练习:给出一张长方形纸片,让学生想办法变成最大的正方形。目的就是想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最后一个环节:全课总结
以学生谈感受的方式,评价本节课的收获、体验,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感受数学的魅力。
创新特色:
本节课的教学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观:课堂不仅是预设的,也是生成的,以改以往那种老师提前考虑周密,单等学生按照老师设计路线走的教学模式。
课堂需要预设,没在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但仅有预设是不够的,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本节课恰好体现了预设与生成二者的互补关系。
新课伊始,老师大胆的让学生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不怕学生离题万里,也不怕学生早就知道,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和展示自己的已知,不论对错都给以细心呵护,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现了生成课堂的生命活力。接着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学具、用品,让学生潜心研究大家的猜测。在学生遇到困难的地方稍加点拨,对学生的新奇发现预以肯定,体现了教师对教材、学生、课堂的精心钻研。
整个课堂孩子――这群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随机性。
教学后记: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发现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拓宽,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一般特征,对学生来说已不是新鲜知识,而我还走着探究特征--应用特征的老路,显得有点预设过多。
本节课在预设时,可以在一些环节上做一调整,例如:猜测特征时,把学生的猜测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证明自认为正确的特征,去说服别人;在证明猜测的同时及时总结新的发现,补充完善课本知识。使教与学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生成性教学中提高教师的实践智慧。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江苏教育版课程标准教科书三年级上册58-60页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在探究过程中,注重学生观察、操作、猜想等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3.创设互相协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备课重点:
长、正方形的特征,已有的学情分析都表明学生是大致认识的。这样的状况并不表明,教学就此轻松,而恰恰给教学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性因为似懂非懂,新知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吸引力;因为一知半解,教学也就更不易组织和深入。
重点思考:
怎么基于而又超越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在处理教学细节时,突出了特征的揭示,怎样出自学生自己,而且又是兴趣盎然的?
验证的安排,怎样超越细枝末节而又重点突出,在取舍中凸显教学智慧?
生活的联系,怎样从司空见惯中提炼新的题材和赋予更多的数学思考?
特征的运用,怎样紧扣两个图形的特征提高数学思考的含金量?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揭示长方形特征
1.已经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小朋友举举手?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形是什么样的?在桌上找一找什么颜色的图形是长方形?
学生找到了大大小小的长方形。
2.通过以前的学习,大家对长方形已经有了大体的认识,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猜猜它是不是长方形的游戏,看看大家对于长方形的了解到底有多少?
①号图形(一个角是锐角的图形),是长方形吗?用手中的长方形说清楚理由。反衬出长方形内角是直角。
②号图形(直角梯形)这个是吗?从边和角两个方面去看,得出长方形对边相等,有四个直角。
3.组织学生验证长方形边的特征。
长方形真的上下边相等、左右边相等吗?用手中的长方形验证一下,再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验证,再交流汇报。由于学生手中的长方形有大有小,所以测量出来的数据各不相同,但每一个个体的测量结果都证明了长方形对边相等。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自己动手摆、动脑想和动口说等过程,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发现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若干、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若干、自制1号2号长方形学习卡片、报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复习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我想考考大家,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你能说一说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
(2)请你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
(3)说一说黑板的面积、操场的面积、书本封面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明确不同的面积单位在什么情况下适用。
二、情境导入
1、为学生提供一张报纸,想办法测量这张报纸的面积。
师:这是一张报纸,它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
你知道这张报纸的面积吗?估一估
生1:大约有1000平方厘米。
生2:大约是几十平方分米。
生3:大约是1平方米。
师:究竟面积有多大?我们可以通过测量的办法量出来。在量的时候应选择什么样的面积单位最合适?为什么?(平方分米)
生交流选择平方分米的原因。
师:小组合作,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测量出他的面积。
学生小组研究测量的方法并动手摆一摆。
汇报展示各组的测量情况。
小组1:
小组2:
师:怎么回事?为什么要用5乘4?
生:因为一行能摆5个,可以摆4行。横着数这一行刚好5个,竖着数这一列刚好4个。这就表示有4个5.
师:同意吗?(学生赞同)鼓励采用这种方法。看来,不用全摆满,只摆1行1列也能知道报纸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明白只需要摆一行,摆一列,然后用行数和列数相乘即可以得出所需的正方形的个数,从而得出测量的物体表面的面积。
2、即时练习:用这种方法测量一下课桌的面积。
三、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1)拿出1号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应该用什么面积单位测量?不用尺子你能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吗?
学生开始自主探究。
交流汇报:
生1:每行摆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1行。每列摆3个1厘米的正方形,摆1列。就是说:有3个5,用乘法:3乘5,得15平方厘米。
生2:我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因为横着摆了5个小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1厘米。
生3:我发现这个长方形的宽是3厘米。
生4:我明白了,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用长和宽相乘就行了。
生5:原来只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就能算出它的面积。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和长、宽之间的关系。
(2)拿出2号长方形(长7厘米,宽4厘米)。
师:用刚才大家想出的办法,算出2号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时,注意单位。
(3)交流总结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师适机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4)探索正方形的面积
出示长6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让学生计算它的面积。
生:6×5=30(平方分米)
电脑演示将上面的长方形的长变为5厘米,此时的长方形变成了什么图形?
生:正方形。
师 :你能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生:5×5=25(平方分米)
师:想一想正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注意观察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生: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师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会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长方形的长变化后(长和宽相等)的面积,从而让学生发现当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时,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长和宽就成了正方形的边长,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四、巩固练习
1、课本66页第(3)题。生板演后集体订正。
2、解决问题,出示:学校篮球场的长是28米,宽是15米。篮球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设计意图】用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检测本节课新授知识的学习效果。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六、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 篇10
授课内容教科书第36~38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基本特征。
2、培养、操作及思维的能力。
3、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出示教室立体图。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藏在我们教室中的数学知识。在教室里你们能找出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吗?先用手沿着边围一围,再让我们把它描下来。(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2、举例。
生活中像这样的僵局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3、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1)猜想。
谈话: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特征,仔细观察黑板面,课桌面以及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你发现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请学生汇报。
(2)验证
谈话:同学们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6人一小组,互相讨论,想办法验证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不是真的有这些特点。你打算用什么方法验证?
(3)班内交流,总结。
提问:你发现长方形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板书:长方形四条边,对边相等)
讲述:我们把相对着的边叫做对边,相邻边叫做邻边。
提问:你是怎样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指名回答。
除了这两种方法以外,老师发现还有小朋友用其他的方法发先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指名回答并在展示台上演示。
小结:刚才同学们用折、量、比这些方法说明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讲述:通常我们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
提问: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呢?指名回答并板书。(四个角都是直角)
你是怎样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呢?指名回答。(用三角形的直尺比一比,课件演示)
小结:刚才小朋友自己动手发现了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就是长方形的`特征。
4、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通过电脑演示长方形的变化,呈现正方形。指出:长方形的长缩短到和宽相等,这样就成了一个正方形。
引导学生依据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方法,自己去发现正方形的特征。
全班交流并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
讲述: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板书:边长)
3、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应用拓展
1、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再将围成的长方形改成一个正方形,说说围成的图形为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形,分别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3、用长方形纸折出正方形,并说明折出的为什么是正方形。
4、剪出一个正方形。
(1)照样子剪出图形,再看看是什么图形?
(2)说一说,剪出的图形为什么是一个正方形?
5、动手测量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先量一量,再填一填。
(2)先估计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大约各是多少,再量一量。
6、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三、全课小结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进一步认识、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的操作过程,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能辨析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3、学会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难点:掌握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长方形、正方形纸和三角板。
学具:长方形、正方形纸、三角板、观察表、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导入:小朋友,当你吃过晚饭,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散步吗?你最喜欢镇海哪里的夜景?是啊,我们的镇海越来越美了,就连一幢幢楼房在夜空下也那么的温馨迷人。(媒体播放)
2、设疑:当你陶醉在美景中时,有没有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呢?(抽象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3、了解:能谈谈你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吗?(根据学生的原有认识,完成观察表中的有关问题,如几条边几个角)
4、揭题:原来你们早就和它们交上朋友了,看来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起继续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应该是不成问题了。(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初步感知:
1、根据原有认知结构,判断课件中的图形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
2、质疑:看来有4条边和4个角的图形也不一定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那么它们的边和角里一定还藏着许多秘密等着我们去一一发现,你们愿意吗?
(二)深入探究:
1、认识长方形:
1)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会有什么秘密?
2)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
3)汇报交流,媒体选择性对学生的方法加以演示。
4):小朋友真会动脑筋,通过自己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知道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媒体出示,齐读)
5)认识“长”、“宽”
6)找一找身边的长方形并指出它的长和宽。
7)激励引入到正方形的研究中。
2、认识正方形
探究方法同上,但有所简略于汇报演示。
3、尝试验证会什么一开始有些四边形不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4、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1)四人小组根据刚才的发现讨论两者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汇报交流。
5、学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1)用小棒摆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说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想把你摆的长方形画下来吗?(先发表各自的意见,然后教师范画,再学生自己试画)
3)画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方法一样吗?要注意什么?
4)生独立画正方形,指名板演并让他人。
三、交流,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很么不满意的?(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四、练习巩固,拓展深化
1、猜想边长、长、宽的长度
2、数一数有几个长方形、正方形
3、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指定长度,画上美丽的图案,并说说想把自己的设计用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 篇12
教学内容:教材P105、106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练一练”,练习二十三第1-4题。
教学目标: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具准备:长方形纸片2张,正方形纸片1张;直尺1把,三角尺1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下面图里哪些是线段?为什么?(出示小黑板)
2.比一比,下面图里哪些是直角。(出示小黑板)
指出:要知道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
3.引入新课。
我们认识了线段和直角之后,就可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
(1)让学生观察数学书的封面,要求学生跟老师一起用手指沿封面的边指一周。
提问:课本的封面、黑板的面都是什么形状的?(板书:长方形)
让学生观察黑板的面,教师指一指。
(2)出示:长方形纸片。提问:这张纸片的面是什么形状?
提问:长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
(板书: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3)提问:平时你看到的方桌的桌面是什么形状?(板书:正方形)
你能举出日常生活当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
出示正方形纸片。
提问:正方形也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齐读: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2.认识长方形。
(1)数一数,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板书:四条边四个角)
(2)引导学生对折。先说明“对边”,并让学生自己指一指哪些边是对边?
学生对折,得出:对边相等。(板书:对边相等)
用尺量一量,长方形纸片上4个角都是什么角?
提问后板书:都是直角。
(3)你能出,长方形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回答同时,教师把长方形贴在黑板上。
(4)说明长方形的长和宽。让学生指一指。
3、认识正方形
(1)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片,跟着了老师折一折。
(2)观察一下正方形纸片,正方形有几条边和几个角?
(3)请同学们拿出直尺量一量,四条边有什么关系?用三角板比一比,四个角有什么特点。
(4)你能出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吗?
你见过哪些物品的面是正方形。
板书:四条边,四个角都相等,都是直角。
说明正方形的边长。提问: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关系。
4、特征。
(1)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谁来告诉大家,长方形有什么特点,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2)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4题。
第2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认识的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P107-109页练习二十三第5-11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具准备:
三角尺1把,长8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纸片2张,任意长方形纸片一张。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
学生说一说各是什么图形。
2、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要进一步认识他们的特征,分清哪个是长方形,哪个是正方形。
二、基本概念的练习
1、举例说明长方形和正方形。
你平时看到过哪些物品的面是长方形的?哪些物品的面是正方形的?
2、练习二十三第5题。
让学生在书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出示)。
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3、练习二十三第6题。
让学生在下面量一量。
看谁量得快。你为什么量得这么快呀?有什么好方法吗?为什么?
提问:你是怎么量的,指名回答。
指出:在同一个长方形里,长相等,宽也相等。在同一个正方形里,边长都相等。
4、练习二十三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
5、完成练习二十三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6、练习二十三第9题
让学生拼,老师指导。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三第10题
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让学生量一量。
拼成长方形,长是多少呢?宽是多少?
拼成正方形怎么拼?边长是多少?
把其中一个长方形对折,提问:是什么图形?(两种情况)长是多少?宽是多少?或边长是多少?
2、做练习二十三第11题
让学生尝试。
提问:折成的正方形的边长和长方形的哪条边相等?为什么?
四、解答思考题
让学生先数。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 篇13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36—38页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动手操作、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的过程,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长、宽和正方形的边长,能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能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2、使学生能体会到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的过程,尝试反思认识图形的过程和方法,积累学习经验,培养观察、比较和抽象图形的初步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图形来自现实世界,现实生活里充满几何图形,培养认真观察、比较和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形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空间观念。
课前预热:
交代一下有哪些工具。把方格纸夹在数学书第一页。
在我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平面图形,在教室里找找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呢?
是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在生活中最常见了。老师也找了一些,让我们乘着动听的音乐,一起走进美丽的图形世界。
老师发现三( )班的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就让我们带着善于观察的眼睛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刚才的画面中既有长方形又有正方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板: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 猜测长方形特征:引导学生从边和角两个角度进行研究。
老师这儿还有一些平面图形,都是四边形,这是……(长方形),这是……(正方形)。你能从中找出所有的长方形、正方形吗?(请一人上台)
回答错误时:有没有不同意见?/回答正确时:和你想的一样吗?
老师想采访采访你,这些图形大小不一样、形状也不一样,为什么都是长方形,你是怎么想的?它们是否具有共同的特征呢?让我们听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好吗?
预设:
② 学生可能说长方形是长的。
②学生可能说长方形一条边长,一条边短。
请你来指一指长边在哪?短边呢?
你不仅关注了边,还注意到长方形有的边长、有的边短
<<<1234>>>
在他指的过程中你有没有发现长方形有几条边啊?我们一起类似数一数哪四条边?
2条长的边怎么样?短的边呢?(板书:边、长边、短边)。
像这样的两条长边我们可以叫一组对边,还有一组对面你发现了吗?谁来指一指
同学们发现长方形长边相等,短边相等,我们可以简单的说是对边相等。
③ 除了边还可以观察哪个角度?
生:角是直直的。
请你指一指哪个角是直直的?还有补充吗?
像这样直直的角我们给他个名称,叫什么角?
(板:长方形的特征)
小结:(指着板书说)同学们想到了长方形有这些特征。
二、 验证长方形特征。
这些是我们用眼睛观察到的,是不是这样呢?有办法验证吗?
请大家从学具篮中,拿出长方形纸片,举起来。在操作之前,老师想给大家一些建议。(屏幕展示:温馨提示)
(教师点读:先……再……)
有想法了吗?好,开始。(学生独立操作)
反馈:下面,谁先来说说你是怎样验证长方形边的特征的?
(1)量一量:
①反馈数据:你能说说量的结果和发现吗?
②还有谁也用了量的方法?说说你的结果。
小结:刚才几位同学用量一量的方法(板书:量一量)发现长方形上下两边相等、左右两边也相等。
过渡:老师发现你的方法和他们的不一样,你能上来和大家分享吗?
(2)折一折:
①上台演示。
他是用折一折的方法来验证的。
②咱们一起试试他的方法。先上下对折,这两条边……(完全重合),说明……(相等);打开,再左右对折,发现……(完全重合),说明……(相等)。
小结:我们通过折一折的方法(板书:折一折)也发现长方形对边相等。
过渡:那你又是怎样来验证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呢?
(3)比一比:
(请一人上台演示,要标出直角符号)通过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教师举出三角板)他想到了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来比一比的方法。
你们都是用这个方法验证的吗?发现了什么?
都想到了用一个直角去比一比(板书:比一比)验证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
小结特征: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验证了长方形……(学生接着说)拿出你的长方形,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它的特征。
三、 研究正方形特征。
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从哪些方面来验证长方形特征的,又用了哪些方法呢?现在,咱们就用这些方法来研究正方形边有什么特征,角有什么特征?
学生独立操作。
谁先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发现了什么?
反馈预设:
(1)采用量的方法。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每条边都相等)
(2)两边对折,你发现了什么?(请学生上台折)
(屏幕展示)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上下对折,说明……,左右对折,说明……,就能说明四条边都相等了,红边和蓝边可没比过,怎么折能说明它们相等?
(学生说对角折)发现红边和蓝边……(完全重合),就说明……(相等)。看来正方形不仅对边相等,而且这两条相邻的边也相等,所以(稍作停顿)每条边都相等。
看来我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还得周全一点。
提问:还有其它折法吗?(学生不出现时,教师演示)
(3)正方形角的特征,你是怎么验证的?你们也是这样吗?
(板书:四个角都是直角)
小结特征:现在能说说正方形的特征了吗?(指名说)
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你发现正方形和长方形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呢?
老师一开始给出的图形中,哪些图形既不是长方形也不是正方形呢?
说说你的理由
四、 介绍四边名称。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每条边的长都有名称,想知道吗?答案就在大家的数学书里,请把书翻到59页,找到了就把它划出来。找到了吗?读读看。
变式:(横着放)老师手里的长方形这一条叫做……,这一条呢?(四条全部指一指)(再竖着放)现在你能找到它的长和宽吗?
看来同学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们来判断下下面这些图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呢?
看来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形或者长方形,既要看边的'特点还要看角的特点。
五、练习
(1)在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中,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是最聪明。你能用两副一样的三角尺,拼成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吗?同桌合作完成动手拼一拼。
反馈:(学生把长方形、正方形都放在展台上,教师指着屏幕说)
选出的是两块完全相同的三角尺。能说说为什么这样拼吗?(引导学生用特征说出)这样拼就能使它的边怎么样?角呢?
你能说明它是正方形吗?
(2)刚才我们用三角尺拼一拼,现在咱们来剪一剪,你能在长方形纸上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
说说你怎么折的?为什么是正方形呢?
(3)接下来我们再来量一量
请一个同学来读题:先量一量,再填一填。看明白了吗?好,开始。
说说你量出来的结果是多少?正方形的边长呢?
的确长方形的每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那你知道我们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吗?
你估一估大约是多少厘米?请你再量一量。
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
(4)老师这有一张方格纸,有一个要求,谁来读一读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每个小方格的实际变长不是1厘米,但他们都表示变长1厘米的正方形
请你在这张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好后说一说你画的长方形长和宽是多少?正方形的边长呢?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指出:某条边占据几个方格的长,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六、全课总结。
让我们回顾一下,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我们是怎样研究的?你还知道了什么?我们以后还要学习更多的图形,等待大家去探索、去发现。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能通过实际测量,培养学生的与人合作交流以及实践能力。
3、让学生在运用公式计算面积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教学资源:
投影仪、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做练习八第6题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出每个图形的面积。
2、同桌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思考和计算的`。
3、全班组织交流评议
二、做练习八第7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仔细看图。
2、提问:你从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3、学生独立完成。
4、交流时要求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做练习八第8题
1、先让学生猜一猜。
2、再让学生动手拼一拼。
3、学生计算两个图形的周长,指名两位学生板演。
4、集体评议。
四、做练习八第9题。
1、指名读题,理解题目要求。
2、同桌合作完成,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全班交流,巩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五、做练习八第10题。
1、学生准备好《少年报》的报纸。
2、讨论计算面积必须已知什么条件。
3、尝试解决第一个问题后反馈交流。
4、小组讨论尝试解决第二个问题。
(1)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测量
(2)尝试计算出结果。
六、全课:
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练习,有何收获?
2、作业:完成练习册。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经历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养成仔细观察、认真读题和根据条件提问题的习惯。
2、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会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同学们,喜欢公园吗?老师今天带领大家到月湖公园去观赏,(出示课件)。公园里的花坛真漂亮。为了维护花坛里的花草,同学们准备为花坛装置护栏(显示护栏)。仔细观察这幅图(出示情景图),图中提供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同学独立考虑后回答。)
生1:长方形花坛的护栏长多少米?
生2:给长方形花坛安上护栏需要多少元?
师:这个同学提的.问题非常好,谁还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吗?
生3:给正方形花坛安上护栏需要多少钱?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解决红点问题,探索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
师:要求“给长方形花坛安上护栏,需要多少钱”,可以先求什么?为什么?
生:可以先求给长方形花坛的周长。
(1)独立考虑。
师:你能求出长方形花坛的周长吗?不只要会算,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算,有了一种算法,有没有两种、三种?先自身算算。(教师巡视指导)
(2)班内交流。
师:同学们,谁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1:8+4+8+4=24(米)
师:哦,同学们看这位同学是把长方形的四条边围着加起来,算的就是这个长方形的什么?
生齐答:周长。
生2:8+8+4+4=24(米)
生3:82+42=24(米)
师:方法很好!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4:(8+4)2=24(米)
师:哦,这种方法有点不同,你能指着长方形花坛和大家说说你是先求的什么吗?
生4:我是先求的一个长加宽,再乘2求出两个长加宽,就是求出长方形的周长。
师:这个同学的方法你们听明白了吗?谁再来说说这位同学的想法?
(另一同学又说一遍。)
师:哦,这位同学你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5:38=24(米)
师:能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5:因为两个宽是4+4=8,再加上两个长是8,就是3个8,所以可以用38来计算。
师:这个同学的想法很独特,不错。
师: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求出了长方形花坛的周长是24米,现在能求出给长方形花坛安上护栏,需要多少钱了吗?
生:242=48(元)。
(3)试一试。
计算下列各图的周长。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 篇16
教学内容:教科书53-55。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正确掌握平方千米和公顷间的进率,正确运用进率进行换算。
2、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公顷、平方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美。
教学重难点:
利用公顷、平方千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导入练习课
为下面做练习题做好铺垫。
2、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单位间换算的练习
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要组织交流,说说换算方法,教师还可以补充些题目进行训练。
3、第7题
是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研究周长一定,长、宽、面积的变化规律。通过学生的猜想、操作、测量、计算、找规律,从而发现用一定长度的铁丝围成的不同长方形或正方形,周长是相等的,但面积是不相等的,这里要注意渗透函数。
4、第6题
虽然是一道选做题,但算理并不难,关键是需要把2公顷化成00平方米后才能列算式进行计算。算式:2公顷=00平方米00÷4=5000棵
5、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加一些练习题。
1、一块长方形的.菜地,长50米,宽30米,这块地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张大爷用了这块地的一半种萝卜,种萝卜的面积是多少?
课堂练习设计: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 篇1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的操作过程,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能辨析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3、学会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难点:掌握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长方形、正方形纸和三角板。
学具:长方形、正方形纸、三角板、观察表、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导入:小朋友,当你吃过晚饭,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散步吗?你最喜欢镇海哪里的夜景?是啊,我们的镇海越来越美了,就连一幢幢楼房在夜空下也那么的温馨迷人。(媒体播放)
2、设疑:当你陶醉在美景中时,有没有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呢?(抽象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3、了解:能谈谈你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吗?(根据学生的原有认识,完成观察表中的有关问题,如几条边几个角)
4、揭题:原来你们早就和它们交上朋友了,看来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起继续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应该是不成问题了。(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初步感知:
1、根据原有认知结构,判断课件中的图形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
2、质疑:看来有4条边和4个角的图形也不一定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那么它们的边和角里一定还藏着许多秘密等着我们去一一发现,你们愿意吗?
(二)深入探究:
1、认识长方形:
1)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会有什么秘密?
2)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
3)汇报交流,媒体选择性对学生的方法加以演示。
4):小朋友真会动脑筋,通过自己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知道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媒体出示,齐读)
5)认识“长”、“宽”
6)找一找身边的长方形并指出它的长和宽。
7)激励引入到正方形的研究中。
2、认识正方形
探究方法同上,但有所简略于汇报演示。
3、尝试验证会什么一开始有些四边形不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4、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1)四人小组根据刚才的发现讨论两者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汇报交流。
5、学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1)用小棒摆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说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想把你摆的长方形画下来吗?(先发表各自的意见,然后教师范画,再学生自己试画)
3)画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方法一样吗?要注意什么?
4)生独立画正方形,指名板演并让他人。
三、交流,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很么不满意的?(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四、练习巩固,拓展深化
1、猜想边长、长、宽的长度
2、数一数有几个长方形、正方形
3、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指定长度,画上美丽的图案,并说说想把自己的设计用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 篇18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后安排的一节复习课。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及周长的计算。通过复习和整理,进一步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以及一些变化题。也是为以后学习圆的周长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奠定基本的。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和整理,进一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2、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解答有关的实际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和灵活解题的能力。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3、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充分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教学难点:
在特殊的情景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教法学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因此,我设计一系列生活当中的问题,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把自己的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用上周开过的运动会上获得的奖状为数学活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心态。
二、整理
1、求镜框的长就是求什么?(奖状的周长)
2、什么是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3、什么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1)怎样求是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小结:围成长方形四条边长度的`和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2)求它的周长,先要知道什么? 学生说方法。
小结:这些方法都是求出长方形四条边的总和。
(3)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你能算出正方形的周长吗?
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就是它四条边的和,也就是边长×4。
师:通过刚才的复习我们进一步理清了长、正方形的有关概念及计算长、正方形周长的方法.下面我们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环节利用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回忆旧知识,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与归纳,把把知识“串”起来,形成知识网络,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便于掌握和运用。通过复习进一步理清了长、正方形的特点及计算长、正方形周长的方法。
三、运用
1、基本练习:计算下面各图形的周长
三角形:3厘米、4厘米、5厘米
长方形:长6分米、宽3分米
正方形:边长13厘米
不规则图形
让学生计算各种图形的周长,通过观察、比较、归纳,进一步明确长、正方形的计算方法,又增强了概念的清晰度。
2、选一选
(1)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增加5分米,它的周长增加()分米。
①5分米
②10分米
③20分米
(2)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它的长和宽的和是()厘米。
①6厘米
②12厘米
③24厘米
(3)如果大正方形的边长是小正方形的2倍,那么大正方形的周长一定是小正方形的()倍。
①2倍
②4倍
③8倍
(4)用一根铁丝可以围成一个长6分米,宽4分米的长方形,如果用它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分米。
①5分米
②10分米
③20分米
从这些练习题中可以看出,我们在计算长、正方形周长时,首先应该弄清楚解决问题所必须的两个信息,根据需要适当地改变题中的信息与问题,使原题的结构不断变化,内容不断扩充,通过变化使学生很好地了解了长、正方形周长计算的过程,使学生把握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形成知识的结构,达到了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的目的。
3、实际运用
用学到的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一个长方形操场,长70米,宽30米,小明沿着操场跑2圈,他一共跑了多少米?
(2)有一张奖状,长40厘米,宽20厘米,
①给它做一个镜框,需要多少厘米长的镜框?(学生读题,你怎么想的?要求镜框的长,就是求这张奖状的周长。)
②如果两张这样的奖状拼在一起,需要多少长镜框?
③如果要把4张这样的奖状(长40厘米,宽20厘米)拼在一起,需要多长的镜框?
想:为什么拼成后两个图形的周长比两张分开来的周长要短呢?(同桌讨论后再交流)
小结:当把两个长方形拼接起来后,这个图形的周长并不是原来两个长方形周长的和,而要减去拼接处的两条边。拼接处越少,周长越大;拼接处越多,周长越小。
(3)有一块地,长12米,宽7米。
①这块地的周长是多少米?
②现在要从中分出一块的正方形地种白菜,这块菜地的周长是多少?
③剩下那块地的周长是多少?
④如果这块地有一面靠墙,并用竹篱笆围起来,需要多少竹篱笆?
①审题:从第一句话中读到什么?(靠墙)
②画草图解答读一读问题,画一画,算一算
③反馈
两次操作一拼一剪。拼——周长会因为拼接处而减少,剪——周长增加。学生通过操作发现其中的规律,同时进一步复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4)下图是有6个长9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拼成的图形,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计算组合图形的周长,让学生感悟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
(5)小小设计师:设计出一个周长为16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玫瑰园,你能设计几种?
思考:周长16米,长()米,宽()米。
在方格纸上画一画,你能画出几种?(每格边长为1米)
实物投影,算出周长进行检验
怎么思考,可以找出各种不同的画法呢?
回顾小结:长方形的周长除以2得到长和宽的和,再有顺序的一一列举,画出来也要计算检验周长是不是16米。
感受到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可以有不同的长和宽。长和宽变了,长方形的大小和形状也有所不同。并让学生理解一个长与一个宽的和正好是周长的一半。
四、总结
1、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的是长、正方形的周长。
2、我们应该运用长、正方形的特征来计算长、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明确所求问题所必须的条件,如果是间接条件,要首先把它转化为直接条件,再运用公式进行正确计算.
通过基础复习和延伸复习,每个学生都会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很多学生能正确把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以及一些变化题的处理方法。但在复习中,好象学生对长、宽、边长的变化带来周长的变化规律会判断,就此,我让学生用举例的方法,通过数据的变化来判断他们之间的变化规律。这样,很多学生都能进行判断了。但如果问题出现多种可能,学生就很难全面的考虑问题,只能说说其中的一种情况而已。
我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并通过同学间的讨论与合作,得出结论,灵活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 篇19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第5860页。
教材分析:
这一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但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还仅停留在其表面现象上,本节课的教学将有效组织和指导学生动手实际操作,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并尝试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同时,本课也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初步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
能力目标:通过直观演示、个体操作、集体交流、比较分析概括等,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及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把操作、思维和语言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手、脑、口结合的能力。
情感目标:创设学生操作与探究学习的最佳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学习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发现、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设计:
网络环境下的小组探究式学习.教师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
白板课件、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课件出示:教室图):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这些物体的'表面都有各自的形状。大家看屏幕,这是一间教室,你能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
2、(课件逐个点击这些物体的面)师小结:教室里视力表、国旗、黑板的面、粉笔盒的侧面、讲台的侧面、课桌面、电灯开关的面都是长方形的。广播喇叭的面是正方形的。其实,何止是教室里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无处不在。那么它们都有些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PPT板书课题))研究它们的特征。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 篇20
教学目标
1、经历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养成仔细观察、认真读题和根据条件提问题的习惯。
2、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会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同学们,喜欢公园吗?老师今天带领大家到月湖公园去观赏,(出示课件)。公园里的花坛真漂亮。为了维护花坛里的花草,同学们准备为花坛装置护栏(显示护栏)。仔细观察这幅图(出示情景图),图中提供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同学独立考虑后回答。)
生1:长方形花坛的护栏长多少米?
生2:给长方形花坛安上护栏需要多少元?
师:这个同学提的问题非常好,谁还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吗?
生3:给正方形花坛安上护栏需要多少钱?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解决红点问题,探索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
师:要求“给长方形花坛安上护栏,需要多少钱”,可以先求什么?为什么?
生:可以先求给长方形花坛的周长。
(1)独立考虑。
师:你能求出长方形花坛的周长吗?不只要会算,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算,有了一种算法,有没有两种、三种?先自身算算。(教师巡视指导)
(2)班内交流。
师:同学们,谁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1:8+4+8+4=24(米)
师:哦,同学们看这位同学是把长方形的四条边围着加起来,算的就是这个长方形的什么?
生齐答:周长。
生2:8+8+4+4=24(米)
生3:82+42=24(米)
师:方法很好!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4:(8+4)2=24(米)
师:哦,这种方法有点不同,你能指着长方形花坛和大家说说你是先求的什么吗?
生4:我是先求的一个长加宽,再乘2求出两个长加宽,就是求出长方形的周长。
师:这个同学的方法你们听明白了吗?谁再来说说这位同学的想法?
(另一同学又说一遍。)
师:哦,这位同学你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5:38=24(米)
师:能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5:因为两个宽是4+4=8,再加上两个长是8,就是3个8,所以可以用38来计算。
师:这个同学的想法很独特,不错。
师: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求出了长方形花坛的周长是24米,现在能求出给长方形花坛安上护栏,需要多少钱了吗?
生:242=48(元)。
(3)试一试。
计算下列各图的周长。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 篇21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能通过实际测量,培养学生的与人合作交流以及实践能力。
3、让学生在运用公式计算面积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教学资源:
投影仪、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做练习八第6题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出每个图形的面积。
2、同桌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思考和计算的。
3、全班组织交流评议
二、做练习八第7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仔细看图。
2、提问:你从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3、学生独立完成。
4、交流时要求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做练习八第8题
1、先让学生猜一猜。
2、再让学生动手拼一拼。
3、学生计算两个图形的周长,指名两位学生板演。
4、集体评议。
四、做练习八第9题。
1、指名读题,理解题目要求。
2、同桌合作完成,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全班交流,巩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五、做练习八第10题。
1、学生准备好《少年报》的报纸。
2、讨论计算面积必须已知什么条件。
3、尝试解决第一个问题后反馈交流。
4、小组讨论尝试解决第二个问题。
(1)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测量
(2)尝试计算出结果。
六、全课:
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练习,有何收获?
2、作业:完成练习册。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 篇22
导学内容
导学内容(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42页例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能借助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出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2.能运用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归纳类比能力和应用能力。
导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类推出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通过创设情景:小明的家,显示家里的电视机。小明的妈妈说:“小明,这张方巾的边长是9分米,把它用来遮电视机。”小明说:“电视机的荧光屏长56厘米,宽42厘米。”
教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
(1)电视机荧光屏的'面积是多少?
(2)方巾的面积是多少?
二、自主探索,感悟方法
教师:你能根据上节课学习的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这两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决后交流。
学生1:计算电视机荧光屏的面积可以直接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即56×42=2352(cm2)。
学生2:方巾是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没学过。
教师引导:想一想,长方形与正方形有什么联系?
学生3:可以把正方形的边长分别看成长方形的长和宽,由此,方巾的面积通过9×9=81(dm2)来计算得到。
三、归纳概括,得出公式
教师:根据刚才的讨论,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学生说一说正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
四、巩固运用
(1)完成第43页课堂活动第2题。
(2)完成第43~44页练习七第1,3,4题。
(3)让有能力的同学做第44页的思考题。
五、课堂
教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相关文章: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04-02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09-28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教案08-28
小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12-1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精选19篇)05-1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14篇04-02
《长方形与正方形》教案03-09
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反思12-08
小学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