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教案

时间:2025-02-05 10:10:39 志华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采莲曲教案(通用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采莲曲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采莲曲教案(通用10篇)

  采莲曲教案 1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生词卡、钥匙的图片、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识字写字;学习l—3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 板书“钥匙”,指名读词。

  2、 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钥匙?你想要一把什么样的钥匙?

  3、 板书“不会丢失的钥匙”,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难读准的字多读几遍。教师巡视辅导。

  2、组内自主识字。教师要注意发现会学习的小组,教学生小组合作的方法。

  3、检查初读效果。采用抽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挑读等形式,大面积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4、送生字宝宝回家,默读课文。要求:静下心来读课文,嘴里不出声,在心里读。一边读一边想你知道了什么?

  5、学习课文的1—3自然段。了解事情的起因,并朗读。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上面写有“系、喔、哄、吱”四个字,问学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你最会记哪个字?

  2、书写时你想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握”,学生在书上描红。

  4、在本子上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4—12自然段,了解“指纹锁”的特点,感受现代科技的神奇,激发学生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探索兴趣;学写后面的四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回顾前文,设置疑问,激发探究兴趣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课文《不怕丢失的钥匙》,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岚岚的钥匙弄丢了。(贴上钥匙的图片,板书:丢了)

  二、朗读感悟,交流感受,探寻钥匙的秘密

  1、教师过渡:手指怎么能当钥匙呢?这小小的手指真有这样神奇吗?这节课,我们继续探寻钥匙的秘密。请同学们默毖课文4—12自然段,边读边想,将找到的钥匙的秘密用波浪线画出来,默读时不指读不出声。

  2、师:同学们,钥匙的秘密找到了吗?请把你们读懂的钥匙的秘密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

  3、交流自学成果,教师适当点拨并指导朗读。学习4—6自然段。

  师:同学们,咱们一起来交流交流你们读懂的钥匙的秘密吧!手指能当钥匙吗,它能打开什么样的锁呢?“指纹锁”还叫什么呢?

  师(出示“电脑鉴别锁”的词语卡片):来,一起读一读吧!师(贴上词语卡片):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把书上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师:原来指纹锁就是用手指头当钥匙的呢!(教师贴上手指的图片)你是从岚岚爸爸的话语里知道的,你读书非常认真。同学们,这把指纹锁是什么样子的呢?请你们在书上找到并自己读一读。(学生自由读句子)

  4、师:这把锁是什么样子的呢?谁来说一说呢?(指名答)

  这把“指纹锁”和咱们平时见的锁有什么不—样呢?(指名说)

  师:你观察得可真仔细啊!瞧,普通的锁在这儿有个什么呀?(教师边描述边引导学生观察图画)

  而“指纹锁”在那个插钥匙的`位置上没有小孔,有一个什么啊?你们瞧!这个玻璃球像什么啊?(指名答)

  师:说得真好,这个圆圆的玻璃球,一闪一闪的,像宝石,像珍珠,像露珠。小花猫的眼睛,就是那样亮晶晶的。(出示“亮晶晶的”的词语卡片)

  谁能读好这个词语。这个亮晶晶的玻璃球书上是怎么写的呢?把书上的句子读一读吧!(学生自由试读)

  5、学习第7—第9自然段。

  师:是啊,这个像小花猫眼睛的玻璃球,正看着岚岚呢!一闪一闪的,好像在说:“快进来呀!”这下岚岚可着急了,她和爸爸说了些什么呢?自由读。指名读。

  想想岚岚是怎样想的?想想你们平时着急的样子?(同座分角色练习朗读)(指名分角色朗读对话)

  师:读得真棒啊!我听出来啦,岚岚十分着急呢!我们也来当当这对父女,男声读爸爸,女声读岚岚。(学生分角色朗读)

  6、学习第10自然段。

  师:岚岚这样着急,可爸爸却说:“别急!”让我们听听爸爸的介绍,看看怎样用指纹锁呢?请你们读一读课文第10自然段,边读边画出爸爸做动作的句子。(并反馈)

  爸爸为什么让岚岚把手贴在玻璃球上?师:爸爸是不是这样用指纹锁的呢?我们看一看吧!

  师:原来,岚岚的指纹被记录下来,指纹锁就是这样利用电脑识记住人的指纹打开的呢!同学们,再读读书,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刚才的画画,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做做爸爸的动作呢!

  7、学习第1l、第12自然段。

  ①师:指纹锁识记住了指纹,就一定能用手指打开吗,请同学们读读最后两个自然段,看看岚岚相信了吗?(引导学生体会岚岚半信半疑的心情,指导朗读)

  ②学生读句子,再读词卡“半信半疑”。岚岚是怎么做的呢?指名说。

  师:你们瞧!岚岚将右手拇指往玻璃球上一按,锁舌不声不响地缩了进去,一放手,锁舌又重新伸了出来。(指导学生读好“不声不响”)

  师:同学们,这锁真的被打开了,多么轻巧,多么神奇啊!

  一点儿声音也没有,是不声不响的呢!(出示词语“不声不响”的卡片)谁来读一读?

  师:来,让我们伸出拇指和岚岚一起去感受指纹锁的神奇吧!(学生伸出右手拇指边说边和课件中的动画一起演示开锁的过程。)想想,我们的指纹能打开锁吗?那能打开岚岚的锁吗?

  ③师:瞧!“指纹锁”用手指打开了呢!可真灵啊!(出示词语卡片“真灵”)

  师:你还想夸奖指纹锁呢!我们一起来读吧!(学生齐读词语)

  ④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书,分享岚岚开锁的快乐吧!(学生齐读第1l自然段)

  ⑤师:想一想,岚岚打开了锁,还会说什么呢?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8、师小结:岚岚丢了一把普通的钥匙,回不了家,可着急啦!爸爸换上了一把指纹锁,指纹锁利用电脑鉴别人的指纹,岚岚就可以用手指当钥匙打开指纹锁。有了指纹锁,我们就有了一把不怕丢失的钥匙。(教师板书“不怕丢失”,井伸出右手拇指。)

  三、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1、师:我们的手除了能当钥匙,还很神奇呢!让我们进入汉字王国,用我们的手写出美观的汉字吧!写得好啊,汉字王国还会送你们一份礼物呢!出示 “晶、眼、拨、哈”四个字。(学生齐读)

  2、师:你们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呢!赶快和同座位的同学交流交流吧!(学生自由交流讨论,指名说。)

  3、教师范写“拨”字。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5、展示、评议。

  6、师:我刚才看了,许多小朋友都写得很好,你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

  四、拓展知识,延伸课外

  1、师:同学们,如果你们对此还有兴趣,老师推荐大家到“中国锁网”这个网站去查找更多的资料。

  2、师:在锁的世界中走了一趟,你们必定有不少的收获和想法吧!岚岚想请你们做个小小设计师呢!你们想为自己配一把什么样的钥匙呢?请你们发挥想象,开动脑筋,为自己设计出一把既奇妙又实用的钥匙吧!在下次的奇思妙想展览会中展示吧!

  3、师:小设计师们,用你们智慧的大脑和勤劳的双手设计出一把新颖的钥匙吧!老师期待着你们的创造发明!

  采莲曲教案 2

  【唐】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一、教学目的

  1、 会认裁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结合看图、读图,了解诗文大意,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教学难点: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1、 同学们大家上学已经两年了,在这两年里,大家学习了许多的古诗,谁来给大家吟诵一番。

  2、 今天怎么再来学习一首。你们看!(出示荷花图)你们看到了些什么呀?(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教师补充荷花又被称为芙蓉(板书芙蓉)

  3、 这么多碧绿碧绿的荷叶,和娇艳的芙蓉显得是多么的美啊!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首与这有关的诗:由唐代诗人王昌龄所写的《采莲曲》(教师板书)。

  4、 谁来给咱们把诗题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采莲曲》是怎样写的呢?咱们来听一听吧!

  2、你们也想读了吧!赶快把不认识的生字读准,你就能读准了!快自己读一读吧!

  3、同桌互读,相互指正读音。

  4、指名读生字。指导多音字觉

  5、指名读词卡(荷花、芙蓉、两边开、看不见、一色裁、乱入池中、罗裙)

  6、学生自由读整首诗。同桌互读。

  7、指名读,全班评。全班齐读。

  (三)感受诗境,理解诗意。

  1、 大家可真会学习啊!一下子就把古诗读准了。那咱们就轻轻地关上书本,赶快去欣赏这一湖美丽的荷花吧!(出示荷花图,播放歌声)

  2、 呀!哪来的歌声,你此时想到些什么?(一定是有人来了)

  3、 咱们刚读过的古诗里哪一行能让让我们找到答案?(出示第四行)给大家来读一读吧!

  4、 指名读,齐读。指导读好始觉

  5、 姑娘来了,只听到歌声却看不见身影。这可真是乱入池中看不见啊!(出示第三行)谁能象老师这样来读一读。先练一练,再指名读。

  6、 人在花中游,花在人旁走。看不清是人还是花。直到听到了优美的歌声才发觉有人来了。谁还能给咱们来读一读(指名读)

  7、 读到这我不禁要问了,为什么我们听到了姑娘的`优美歌声却看不到她的身影呢?

  8、 难怪看不到啊!原来姑娘身穿绿色的罗裙犹如荷叶,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谁来读一读。

  9、 (播放课件)感受指导朗读一色裁芙蓉向脸。

  (四)领悟诗情,朗读试诵。

  1、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荷叶罗裙,芙蓉人面,可真让人难以分辨,要不是突然听见的歌声,还真不知道有人来了。利用录音机试读整诗。

  2、指名读。配乐。全班评

  3、学生试背。指名背诵。

  (五)拓展学习。

  1、 出示汉乐府《江南》学生自读。全班齐读。

  2、 告诉学生有关荷花的部分网站,利用课余可继续学习有关荷花及古诗的有关知识。

  采莲曲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1)在音乐辅助下,展开想象,通过听读、美读,感知诗歌的画面美和诗歌人物的形象美。

  (2)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会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个性化赏读,把握诗歌的抒情意境美。

  2、情感目标:理解诗人在种种意向之中所蕴涵的情感,培养自己高尚的审美情趣。

  3、过程方法:听读感知——赏读品悟——合作探究——比较拓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听读美读,展开想象,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知诗歌的画面美和人物的形象美。

  2、难点: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通过个性化赏读,把握诗歌的抒情意境美。

  三、教学方法:

  1、美读法 2、讨论法 3、质疑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

  五、教学时数

  1课时

  六、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营造美的氛围,导入新课:

  师导入:同学们,盛夏时节,江南水乡最美的景色是什么?是啊,江南水乡盛夏,碧清如镜的湖面,青绿的莲蓬立于婷婷玉立的荷花和青绿如盖的荷叶间,接天莲碧,幽香阵阵。此时,采莲就是件乐事,挎个竹篮,踏上小船,一头扎进绿、白、粉、红交织成的斑斓世界,一边采莲,一边赏花,该是多么诗情画意!忽然飘来一叶莲舟,传来悦耳的歌声,那是谁?(采莲女)同学们想领略这美丽的江南水乡意境吗?让我们走进朱湘的诗歌《采莲曲》中,去尽情地体验和感受其中的美妙吧!

  (二)听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画面美:

  1、多媒体播放配乐诗歌朗诵,学生静静聆听,默默感受,走入诗歌的画面。

  2、教师提问:听着动情的朗读录音,你听出了美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听到了什么声音?嗅到了什么味道?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看到了:美丽的农家采莲少女划着一叶轻舟,在溪水中采莲;莲叶碧绿田田,荷花鲜红妖娆,微波荡漾,杨柳摇摆,蜂蝶飞舞……;听到了浆声应答着歌声,风声和着浪声;嗅到了花香和衣香;感受到采莲女在时时思念着自己的心上人)

  3、师引导:是啊,这首诗歌的画面不仅有色、有声,而且有味、有情,它就像一幅精致优美的水彩画,一支典雅悠扬的古典乐曲,让我们共同朗读诗歌,去具体品读这闪光欲滴的奇丽世界!

  (在古典音乐背景中,学生分小节美读诗歌。)

  (三)美读诗歌,赏析诗歌中人物的形象美:

  1、师导入:通过刚才你的朗读,你读出了美吗?在这幅迷人的水彩画上,有景有人,你认为谁最美?(采莲女)

  2、师提问:是啊,诗歌描绘了采莲少女,她的美无处不在,你感受到了吗?请你说说她美在何处,让我们共同分享她的美。

  (明确:美在外貌:荷花般妖娆;

  美在劳动的情态:轻盈、欢快

  美在采莲的歌声:婉转悠扬

  美在采莲过程的情感:羞涩、甜蜜、喜悦

  美在……)

  3、师引导学生边朗读,边赏析,尝试着说说心中采莲女的形象,感受诗歌人物的形象美。

  (四)赏读诗歌,领会诗歌的`抒情意境美

  1、师质疑:读完这首诗,为什么我们眼中的采莲少女如此纯美,你明白是什么原因吗?作者主要通过什么艺术手法把人物形象完美精致地呈现出来?

  (明确: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以画面迷人的景色来衬托采莲少女的形象美,体现了诗歌的意境美)

  2、教师引导学生赏读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师先进行示范赏读:(多媒体展示)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美读-把握诗歌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以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积累去充实画面的内容,品读自己心目中的诗歌意境。

  3、请学生选择自己欣赏的画面进行美读,个性赏析,相互交流,品读采莲女那欢快甜蜜而又羞涩的感情,感知诗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4、师提问:这首诗歌把纯美的采莲少女与优美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奇丽的境界,这种景象仿佛只在天上才有,那么作者在诗歌中描绘这样的景象目的是什么呢?

  (明确:寄托了作者对宁静、详和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刚才的赏读,我们领会到了诗歌的美吗?让我们在典雅的音乐声中,选择你喜欢的诗节带着情感去朗读,随着采莲女的小舟飘摇到天上人间交融的绮丽世界。

  (五)迁移拓展,合作探究,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采莲文化:

  1、师引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采莲是江南常见的农事民俗活动,自古以来,采莲的诗作就非常多。现在让我们来欣赏另一首唐代王昌龄的《采莲曲》,同样是描绘采莲女的美丽和劳动场景,但是它与朱湘的《采莲曲》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异同?

  (多媒体在音乐声中出示王昌龄的《采莲曲》)

  请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的赏析,探究体会两首诗歌的写作方法的异同点。

  2、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采莲诗文?请读出来让我们共同分享描写采莲的美丽文字,共同领略采莲文化的无穷魅力!(学生交流朗读)

  (六)布置回家作业:

  用你喜欢的表达方式改写《采莲曲》,领会不同文学样式的艺术魅力。

  附板书设计:

  采莲曲

  朱湘

  (情景交融)

  人(纯美)———————— 景(优美)

  采莲女:外貌美 迷迷人脱俗的江南水乡

  歌声美

  情感美

  心灵美

  劳动的情态美

  ……

  寄托:作者对宁静理想生活的向往

  采莲曲教案 4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感知体会诗歌的形式美与音乐美。

  2.通过学习,把握诗歌意境美。

  3.理解诗人在种种意象之中所蕴涵的情感与所寄托的理想。

  【作者】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安史之乱后,回到故乡,为刺史闾丘晓所杀。他与诗人王之涣、高适、岑参、王维、李白等都有交往。

  王昌龄以擅长七绝而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他善于把错综复杂的事件或深挚婉曲的感情,加以提炼和集中,使绝句体制短小的特点变成优点:言少意多,更耐吟咏和思索。他的边塞诗充满了积极昂扬的精神,乡思和送别之诗,节奏明快,而抒情风格更以诚挚深厚见长。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译文】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的存在。

  【赏析】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荷叶与罗裙一色,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芙蓉向脸两边开

  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

  小总结

  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

  乱入池中看不见

  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的情形。

  闻歌始觉有人来

  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

  “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

  小总结

  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全诗小结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采莲曲》欣赏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诗篇大意:

  采莲姑娘的绸裙子绿得如同荷叶一般,鲜艳的荷花正迎着姑娘的脸庞盛开。采莲姑娘掩映在盛开的荷塘中时隐时现,直到听见了《采莲曲》的歌声,才知道她们正忙着采莲。

  采莲曲教案 5

  教学目标:

  会认“莲、罗、裁”3个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结合看图、读诗,了解诗文大意,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兴趣,然后出示荷花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从而引出课题《采莲曲》。

  初读古诗: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两遍,注意字音和节奏。

  同桌互读生字,教师指导正音。

  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节奏和语气。

  品读古诗:

  引导学生通过看图、读诗,理解诗文大意。

  创设情景,指导朗读,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拓展延伸:

  欣赏《江南》等古诗,感受江南水乡的美景。

  学生自由读、唱《江南》,并回家背诵《采莲曲》给父母听。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看图、读诗、理解诗意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背诵能力,同时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品读古诗环节,应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和诗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采莲曲教案 6

  教学目标:

  会认“裁”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结合看图、读诗,了解诗文大意,感受采莲女的美丽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感受采莲女的美丽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古诗,引出课题《采莲曲》。

  出示荷花图,引导学生观察荷花和荷叶,并介绍荷花又称为芙蓉。

  初读古诗: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字音和节奏。

  同桌互读,相互指正读音。

  指名读生字和多音字“觉”,并读词卡。

  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节奏和语气。

  感受诗境:

  出示荷花图,播放歌声,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

  指名读古诗,提问学生听到歌声后的感受,并引导学生找到古诗中对应的诗句。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只听到歌声却看不到采莲女的身影,感受采莲女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领悟诗情:

  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感受采莲女的美丽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节奏和语气,并尝试背诵古诗。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欣赏其他与荷花相关的古诗,感受荷花的美。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有关荷花及古诗的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看图、听声、读诗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采莲女的美丽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背诵能力,同时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感受诗境环节,应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和诗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

  采莲曲教案 7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理解古诗内容,感受采莲女的青春活力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感受采莲女的青春活力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谈话引入课题《采莲曲》,并介绍诗人王昌龄及其诗歌特点。

  初读古诗: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字音和节奏。

  指名读古诗,教师指导正音和节奏。

  全班齐读古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理解诗意:

  引导学生通过看图、读诗等方式理解古诗内容。

  提问学生古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和人物,并引导学生感受采莲女的青春活力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品读古诗:

  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古诗,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提问学生喜欢古诗中的哪些诗句,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

  背诵古诗:

  指导学生正确背诵古诗,注意节奏和语气。

  鼓励学生表演背诵古诗,增加趣味性。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欣赏其他与采莲相关的古诗或现代诗歌,感受不同作品中对采莲的描绘和赞美。

  鼓励学生创作与采莲相关的诗歌或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谈话引入、初读古诗、理解诗意、品读古诗、背诵古诗和拓展延伸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内容,感受采莲女的青春活力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背诵能力和创作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品读古诗环节,应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和诗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同时,在拓展延伸环节,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作和分享自己的作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采莲曲教案 8

  教学目标:

  会认“莲、罗、裁”3个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结合看图、读诗,了解诗文大意,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背诵《绝句》、《山行》等古诗,引入大自然的美妙,然后导入《采莲曲》。

  初读古诗: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两遍,注意字音准确,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同桌互读生字,检查读音。

  指名朗读全诗,组织正音。

  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节奏和语气。

  品读古诗:

  引导学生品读“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等诗句,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小结引读全诗。

  拓展延伸:

  欣赏《江南》这首诗,感受江南水乡的美景。

  学生自由读《江南》,合着音乐唱《江南》。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采莲曲》,并初步理解了诗文大意。同时,通过看图、读诗等方式,学生也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但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古诗的内涵。

  采莲曲教案 9

  教学目标:

  会认“裁”这个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结合看图、读诗,理解诗文大意,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猜谜语“一个小姑娘,住在水池塘。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引出荷花,再引出《采莲曲》。

  整体感知:

  课件出示美丽的荷塘和采莲少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说看到了什么。

  初读古诗: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忙。

  指名朗读全诗,老师正音。

  小组读、全班齐读。

  品读古诗:

  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荷塘之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指名读第一、二行诗,解释罗裙和“裁”字的字形。

  通过课件和配乐,引导学生感受“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的意境。

  指名读第三、四行诗,理解为什么诗人看不见采莲姑娘。

  背诵古诗:

  指名背诵古诗,老师配乐。

  同桌互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背诵并加上适当的动作。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猜谜语、看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和欣赏《采莲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力,让他们更好地领略古诗的意境美。

  采莲曲教案 10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结合看图、读诗,理解古诗意思,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理解古诗意思,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指名吟诵以前学过的古诗。

  导入新课:

  出示荷花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说看到了什么,然后引出《采莲曲》。

  初读古诗:

  播放《采莲曲》的朗读录音,学生认真听。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同桌互读,相互指正读音。

  指名读生字和多音字“觉”,然后全班齐读。

  感受诗境:

  出示荷花图和播放歌声,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

  指名读古诗中相关的诗句,理解诗意。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只听到歌声却看不见采莲姑娘的身影,然后指名读相关的诗句。

  领悟诗情:

  通过课件和配乐,引导学生感受“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的意境美。

  指名背诵古诗,然后全班齐背。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欣赏其他与荷花相关的古诗和文章,拓宽视野。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初读古诗、感受诗境、领悟诗情和拓展延伸等环节,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采莲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感受力,让他们更好地领略古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同时,也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他们欣赏更多的文学作品。

《采莲曲教案(通用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采莲曲教案】相关文章:

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练习及答案01-12

月光曲的教案10-20

进行曲教案07-30

《月光曲》教案05-26

《摇篮曲》教案01-08

《月光曲》教案08-23

《月光曲》的教案11-16

《进行曲》教案10-05

优秀摇篮曲教案07-07

摇篮曲音乐教案01-09

在线咨询

采莲曲教案(通用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采莲曲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采莲曲教案(通用10篇)

  采莲曲教案 1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生词卡、钥匙的图片、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识字写字;学习l—3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 板书“钥匙”,指名读词。

  2、 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钥匙?你想要一把什么样的钥匙?

  3、 板书“不会丢失的钥匙”,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难读准的字多读几遍。教师巡视辅导。

  2、组内自主识字。教师要注意发现会学习的小组,教学生小组合作的方法。

  3、检查初读效果。采用抽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挑读等形式,大面积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4、送生字宝宝回家,默读课文。要求:静下心来读课文,嘴里不出声,在心里读。一边读一边想你知道了什么?

  5、学习课文的1—3自然段。了解事情的起因,并朗读。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上面写有“系、喔、哄、吱”四个字,问学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你最会记哪个字?

  2、书写时你想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握”,学生在书上描红。

  4、在本子上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4—12自然段,了解“指纹锁”的特点,感受现代科技的神奇,激发学生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探索兴趣;学写后面的四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回顾前文,设置疑问,激发探究兴趣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课文《不怕丢失的钥匙》,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岚岚的钥匙弄丢了。(贴上钥匙的图片,板书:丢了)

  二、朗读感悟,交流感受,探寻钥匙的秘密

  1、教师过渡:手指怎么能当钥匙呢?这小小的手指真有这样神奇吗?这节课,我们继续探寻钥匙的秘密。请同学们默毖课文4—12自然段,边读边想,将找到的钥匙的秘密用波浪线画出来,默读时不指读不出声。

  2、师:同学们,钥匙的秘密找到了吗?请把你们读懂的钥匙的秘密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

  3、交流自学成果,教师适当点拨并指导朗读。学习4—6自然段。

  师:同学们,咱们一起来交流交流你们读懂的钥匙的秘密吧!手指能当钥匙吗,它能打开什么样的锁呢?“指纹锁”还叫什么呢?

  师(出示“电脑鉴别锁”的词语卡片):来,一起读一读吧!师(贴上词语卡片):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把书上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师:原来指纹锁就是用手指头当钥匙的呢!(教师贴上手指的图片)你是从岚岚爸爸的话语里知道的,你读书非常认真。同学们,这把指纹锁是什么样子的呢?请你们在书上找到并自己读一读。(学生自由读句子)

  4、师:这把锁是什么样子的呢?谁来说一说呢?(指名答)

  这把“指纹锁”和咱们平时见的锁有什么不—样呢?(指名说)

  师:你观察得可真仔细啊!瞧,普通的锁在这儿有个什么呀?(教师边描述边引导学生观察图画)

  而“指纹锁”在那个插钥匙的`位置上没有小孔,有一个什么啊?你们瞧!这个玻璃球像什么啊?(指名答)

  师:说得真好,这个圆圆的玻璃球,一闪一闪的,像宝石,像珍珠,像露珠。小花猫的眼睛,就是那样亮晶晶的。(出示“亮晶晶的”的词语卡片)

  谁能读好这个词语。这个亮晶晶的玻璃球书上是怎么写的呢?把书上的句子读一读吧!(学生自由试读)

  5、学习第7—第9自然段。

  师:是啊,这个像小花猫眼睛的玻璃球,正看着岚岚呢!一闪一闪的,好像在说:“快进来呀!”这下岚岚可着急了,她和爸爸说了些什么呢?自由读。指名读。

  想想岚岚是怎样想的?想想你们平时着急的样子?(同座分角色练习朗读)(指名分角色朗读对话)

  师:读得真棒啊!我听出来啦,岚岚十分着急呢!我们也来当当这对父女,男声读爸爸,女声读岚岚。(学生分角色朗读)

  6、学习第10自然段。

  师:岚岚这样着急,可爸爸却说:“别急!”让我们听听爸爸的介绍,看看怎样用指纹锁呢?请你们读一读课文第10自然段,边读边画出爸爸做动作的句子。(并反馈)

  爸爸为什么让岚岚把手贴在玻璃球上?师:爸爸是不是这样用指纹锁的呢?我们看一看吧!

  师:原来,岚岚的指纹被记录下来,指纹锁就是这样利用电脑识记住人的指纹打开的呢!同学们,再读读书,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刚才的画画,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做做爸爸的动作呢!

  7、学习第1l、第12自然段。

  ①师:指纹锁识记住了指纹,就一定能用手指打开吗,请同学们读读最后两个自然段,看看岚岚相信了吗?(引导学生体会岚岚半信半疑的心情,指导朗读)

  ②学生读句子,再读词卡“半信半疑”。岚岚是怎么做的呢?指名说。

  师:你们瞧!岚岚将右手拇指往玻璃球上一按,锁舌不声不响地缩了进去,一放手,锁舌又重新伸了出来。(指导学生读好“不声不响”)

  师:同学们,这锁真的被打开了,多么轻巧,多么神奇啊!

  一点儿声音也没有,是不声不响的呢!(出示词语“不声不响”的卡片)谁来读一读?

  师:来,让我们伸出拇指和岚岚一起去感受指纹锁的神奇吧!(学生伸出右手拇指边说边和课件中的动画一起演示开锁的过程。)想想,我们的指纹能打开锁吗?那能打开岚岚的锁吗?

  ③师:瞧!“指纹锁”用手指打开了呢!可真灵啊!(出示词语卡片“真灵”)

  师:你还想夸奖指纹锁呢!我们一起来读吧!(学生齐读词语)

  ④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书,分享岚岚开锁的快乐吧!(学生齐读第1l自然段)

  ⑤师:想一想,岚岚打开了锁,还会说什么呢?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8、师小结:岚岚丢了一把普通的钥匙,回不了家,可着急啦!爸爸换上了一把指纹锁,指纹锁利用电脑鉴别人的指纹,岚岚就可以用手指当钥匙打开指纹锁。有了指纹锁,我们就有了一把不怕丢失的钥匙。(教师板书“不怕丢失”,井伸出右手拇指。)

  三、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1、师:我们的手除了能当钥匙,还很神奇呢!让我们进入汉字王国,用我们的手写出美观的汉字吧!写得好啊,汉字王国还会送你们一份礼物呢!出示 “晶、眼、拨、哈”四个字。(学生齐读)

  2、师:你们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呢!赶快和同座位的同学交流交流吧!(学生自由交流讨论,指名说。)

  3、教师范写“拨”字。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5、展示、评议。

  6、师:我刚才看了,许多小朋友都写得很好,你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

  四、拓展知识,延伸课外

  1、师:同学们,如果你们对此还有兴趣,老师推荐大家到“中国锁网”这个网站去查找更多的资料。

  2、师:在锁的世界中走了一趟,你们必定有不少的收获和想法吧!岚岚想请你们做个小小设计师呢!你们想为自己配一把什么样的钥匙呢?请你们发挥想象,开动脑筋,为自己设计出一把既奇妙又实用的钥匙吧!在下次的奇思妙想展览会中展示吧!

  3、师:小设计师们,用你们智慧的大脑和勤劳的双手设计出一把新颖的钥匙吧!老师期待着你们的创造发明!

  采莲曲教案 2

  【唐】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一、教学目的

  1、 会认裁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结合看图、读图,了解诗文大意,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教学难点: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1、 同学们大家上学已经两年了,在这两年里,大家学习了许多的古诗,谁来给大家吟诵一番。

  2、 今天怎么再来学习一首。你们看!(出示荷花图)你们看到了些什么呀?(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教师补充荷花又被称为芙蓉(板书芙蓉)

  3、 这么多碧绿碧绿的荷叶,和娇艳的芙蓉显得是多么的美啊!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首与这有关的诗:由唐代诗人王昌龄所写的《采莲曲》(教师板书)。

  4、 谁来给咱们把诗题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采莲曲》是怎样写的呢?咱们来听一听吧!

  2、你们也想读了吧!赶快把不认识的生字读准,你就能读准了!快自己读一读吧!

  3、同桌互读,相互指正读音。

  4、指名读生字。指导多音字觉

  5、指名读词卡(荷花、芙蓉、两边开、看不见、一色裁、乱入池中、罗裙)

  6、学生自由读整首诗。同桌互读。

  7、指名读,全班评。全班齐读。

  (三)感受诗境,理解诗意。

  1、 大家可真会学习啊!一下子就把古诗读准了。那咱们就轻轻地关上书本,赶快去欣赏这一湖美丽的荷花吧!(出示荷花图,播放歌声)

  2、 呀!哪来的歌声,你此时想到些什么?(一定是有人来了)

  3、 咱们刚读过的古诗里哪一行能让让我们找到答案?(出示第四行)给大家来读一读吧!

  4、 指名读,齐读。指导读好始觉

  5、 姑娘来了,只听到歌声却看不见身影。这可真是乱入池中看不见啊!(出示第三行)谁能象老师这样来读一读。先练一练,再指名读。

  6、 人在花中游,花在人旁走。看不清是人还是花。直到听到了优美的歌声才发觉有人来了。谁还能给咱们来读一读(指名读)

  7、 读到这我不禁要问了,为什么我们听到了姑娘的`优美歌声却看不到她的身影呢?

  8、 难怪看不到啊!原来姑娘身穿绿色的罗裙犹如荷叶,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谁来读一读。

  9、 (播放课件)感受指导朗读一色裁芙蓉向脸。

  (四)领悟诗情,朗读试诵。

  1、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荷叶罗裙,芙蓉人面,可真让人难以分辨,要不是突然听见的歌声,还真不知道有人来了。利用录音机试读整诗。

  2、指名读。配乐。全班评

  3、学生试背。指名背诵。

  (五)拓展学习。

  1、 出示汉乐府《江南》学生自读。全班齐读。

  2、 告诉学生有关荷花的部分网站,利用课余可继续学习有关荷花及古诗的有关知识。

  采莲曲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1)在音乐辅助下,展开想象,通过听读、美读,感知诗歌的画面美和诗歌人物的形象美。

  (2)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会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个性化赏读,把握诗歌的抒情意境美。

  2、情感目标:理解诗人在种种意向之中所蕴涵的情感,培养自己高尚的审美情趣。

  3、过程方法:听读感知——赏读品悟——合作探究——比较拓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听读美读,展开想象,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知诗歌的画面美和人物的形象美。

  2、难点: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通过个性化赏读,把握诗歌的抒情意境美。

  三、教学方法:

  1、美读法 2、讨论法 3、质疑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

  五、教学时数

  1课时

  六、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营造美的氛围,导入新课:

  师导入:同学们,盛夏时节,江南水乡最美的景色是什么?是啊,江南水乡盛夏,碧清如镜的湖面,青绿的莲蓬立于婷婷玉立的荷花和青绿如盖的荷叶间,接天莲碧,幽香阵阵。此时,采莲就是件乐事,挎个竹篮,踏上小船,一头扎进绿、白、粉、红交织成的斑斓世界,一边采莲,一边赏花,该是多么诗情画意!忽然飘来一叶莲舟,传来悦耳的歌声,那是谁?(采莲女)同学们想领略这美丽的江南水乡意境吗?让我们走进朱湘的诗歌《采莲曲》中,去尽情地体验和感受其中的美妙吧!

  (二)听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画面美:

  1、多媒体播放配乐诗歌朗诵,学生静静聆听,默默感受,走入诗歌的画面。

  2、教师提问:听着动情的朗读录音,你听出了美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听到了什么声音?嗅到了什么味道?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看到了:美丽的农家采莲少女划着一叶轻舟,在溪水中采莲;莲叶碧绿田田,荷花鲜红妖娆,微波荡漾,杨柳摇摆,蜂蝶飞舞……;听到了浆声应答着歌声,风声和着浪声;嗅到了花香和衣香;感受到采莲女在时时思念着自己的心上人)

  3、师引导:是啊,这首诗歌的画面不仅有色、有声,而且有味、有情,它就像一幅精致优美的水彩画,一支典雅悠扬的古典乐曲,让我们共同朗读诗歌,去具体品读这闪光欲滴的奇丽世界!

  (在古典音乐背景中,学生分小节美读诗歌。)

  (三)美读诗歌,赏析诗歌中人物的形象美:

  1、师导入:通过刚才你的朗读,你读出了美吗?在这幅迷人的水彩画上,有景有人,你认为谁最美?(采莲女)

  2、师提问:是啊,诗歌描绘了采莲少女,她的美无处不在,你感受到了吗?请你说说她美在何处,让我们共同分享她的美。

  (明确:美在外貌:荷花般妖娆;

  美在劳动的情态:轻盈、欢快

  美在采莲的歌声:婉转悠扬

  美在采莲过程的情感:羞涩、甜蜜、喜悦

  美在……)

  3、师引导学生边朗读,边赏析,尝试着说说心中采莲女的形象,感受诗歌人物的形象美。

  (四)赏读诗歌,领会诗歌的`抒情意境美

  1、师质疑:读完这首诗,为什么我们眼中的采莲少女如此纯美,你明白是什么原因吗?作者主要通过什么艺术手法把人物形象完美精致地呈现出来?

  (明确: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以画面迷人的景色来衬托采莲少女的形象美,体现了诗歌的意境美)

  2、教师引导学生赏读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师先进行示范赏读:(多媒体展示)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美读-把握诗歌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以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积累去充实画面的内容,品读自己心目中的诗歌意境。

  3、请学生选择自己欣赏的画面进行美读,个性赏析,相互交流,品读采莲女那欢快甜蜜而又羞涩的感情,感知诗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4、师提问:这首诗歌把纯美的采莲少女与优美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奇丽的境界,这种景象仿佛只在天上才有,那么作者在诗歌中描绘这样的景象目的是什么呢?

  (明确:寄托了作者对宁静、详和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刚才的赏读,我们领会到了诗歌的美吗?让我们在典雅的音乐声中,选择你喜欢的诗节带着情感去朗读,随着采莲女的小舟飘摇到天上人间交融的绮丽世界。

  (五)迁移拓展,合作探究,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采莲文化:

  1、师引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采莲是江南常见的农事民俗活动,自古以来,采莲的诗作就非常多。现在让我们来欣赏另一首唐代王昌龄的《采莲曲》,同样是描绘采莲女的美丽和劳动场景,但是它与朱湘的《采莲曲》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异同?

  (多媒体在音乐声中出示王昌龄的《采莲曲》)

  请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的赏析,探究体会两首诗歌的写作方法的异同点。

  2、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采莲诗文?请读出来让我们共同分享描写采莲的美丽文字,共同领略采莲文化的无穷魅力!(学生交流朗读)

  (六)布置回家作业:

  用你喜欢的表达方式改写《采莲曲》,领会不同文学样式的艺术魅力。

  附板书设计:

  采莲曲

  朱湘

  (情景交融)

  人(纯美)———————— 景(优美)

  采莲女:外貌美 迷迷人脱俗的江南水乡

  歌声美

  情感美

  心灵美

  劳动的情态美

  ……

  寄托:作者对宁静理想生活的向往

  采莲曲教案 4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感知体会诗歌的形式美与音乐美。

  2.通过学习,把握诗歌意境美。

  3.理解诗人在种种意象之中所蕴涵的情感与所寄托的理想。

  【作者】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安史之乱后,回到故乡,为刺史闾丘晓所杀。他与诗人王之涣、高适、岑参、王维、李白等都有交往。

  王昌龄以擅长七绝而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他善于把错综复杂的事件或深挚婉曲的感情,加以提炼和集中,使绝句体制短小的特点变成优点:言少意多,更耐吟咏和思索。他的边塞诗充满了积极昂扬的精神,乡思和送别之诗,节奏明快,而抒情风格更以诚挚深厚见长。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译文】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的存在。

  【赏析】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荷叶与罗裙一色,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芙蓉向脸两边开

  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

  小总结

  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

  乱入池中看不见

  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的情形。

  闻歌始觉有人来

  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

  “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

  小总结

  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全诗小结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采莲曲》欣赏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诗篇大意:

  采莲姑娘的绸裙子绿得如同荷叶一般,鲜艳的荷花正迎着姑娘的脸庞盛开。采莲姑娘掩映在盛开的荷塘中时隐时现,直到听见了《采莲曲》的歌声,才知道她们正忙着采莲。

  采莲曲教案 5

  教学目标:

  会认“莲、罗、裁”3个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结合看图、读诗,了解诗文大意,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兴趣,然后出示荷花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从而引出课题《采莲曲》。

  初读古诗: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两遍,注意字音和节奏。

  同桌互读生字,教师指导正音。

  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节奏和语气。

  品读古诗:

  引导学生通过看图、读诗,理解诗文大意。

  创设情景,指导朗读,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拓展延伸:

  欣赏《江南》等古诗,感受江南水乡的美景。

  学生自由读、唱《江南》,并回家背诵《采莲曲》给父母听。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看图、读诗、理解诗意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背诵能力,同时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品读古诗环节,应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和诗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采莲曲教案 6

  教学目标:

  会认“裁”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结合看图、读诗,了解诗文大意,感受采莲女的美丽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感受采莲女的美丽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古诗,引出课题《采莲曲》。

  出示荷花图,引导学生观察荷花和荷叶,并介绍荷花又称为芙蓉。

  初读古诗: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字音和节奏。

  同桌互读,相互指正读音。

  指名读生字和多音字“觉”,并读词卡。

  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节奏和语气。

  感受诗境:

  出示荷花图,播放歌声,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

  指名读古诗,提问学生听到歌声后的感受,并引导学生找到古诗中对应的诗句。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只听到歌声却看不到采莲女的身影,感受采莲女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领悟诗情:

  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感受采莲女的美丽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节奏和语气,并尝试背诵古诗。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欣赏其他与荷花相关的古诗,感受荷花的美。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有关荷花及古诗的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看图、听声、读诗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采莲女的美丽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背诵能力,同时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感受诗境环节,应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和诗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

  采莲曲教案 7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理解古诗内容,感受采莲女的青春活力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感受采莲女的青春活力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谈话引入课题《采莲曲》,并介绍诗人王昌龄及其诗歌特点。

  初读古诗: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字音和节奏。

  指名读古诗,教师指导正音和节奏。

  全班齐读古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理解诗意:

  引导学生通过看图、读诗等方式理解古诗内容。

  提问学生古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和人物,并引导学生感受采莲女的青春活力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品读古诗:

  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古诗,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提问学生喜欢古诗中的哪些诗句,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

  背诵古诗:

  指导学生正确背诵古诗,注意节奏和语气。

  鼓励学生表演背诵古诗,增加趣味性。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欣赏其他与采莲相关的古诗或现代诗歌,感受不同作品中对采莲的描绘和赞美。

  鼓励学生创作与采莲相关的诗歌或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谈话引入、初读古诗、理解诗意、品读古诗、背诵古诗和拓展延伸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内容,感受采莲女的青春活力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背诵能力和创作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品读古诗环节,应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和诗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同时,在拓展延伸环节,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作和分享自己的作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采莲曲教案 8

  教学目标:

  会认“莲、罗、裁”3个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结合看图、读诗,了解诗文大意,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背诵《绝句》、《山行》等古诗,引入大自然的美妙,然后导入《采莲曲》。

  初读古诗: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两遍,注意字音准确,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同桌互读生字,检查读音。

  指名朗读全诗,组织正音。

  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节奏和语气。

  品读古诗:

  引导学生品读“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等诗句,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小结引读全诗。

  拓展延伸:

  欣赏《江南》这首诗,感受江南水乡的美景。

  学生自由读《江南》,合着音乐唱《江南》。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采莲曲》,并初步理解了诗文大意。同时,通过看图、读诗等方式,学生也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但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古诗的内涵。

  采莲曲教案 9

  教学目标:

  会认“裁”这个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结合看图、读诗,理解诗文大意,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猜谜语“一个小姑娘,住在水池塘。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引出荷花,再引出《采莲曲》。

  整体感知:

  课件出示美丽的荷塘和采莲少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说看到了什么。

  初读古诗: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忙。

  指名朗读全诗,老师正音。

  小组读、全班齐读。

  品读古诗:

  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荷塘之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指名读第一、二行诗,解释罗裙和“裁”字的字形。

  通过课件和配乐,引导学生感受“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的意境。

  指名读第三、四行诗,理解为什么诗人看不见采莲姑娘。

  背诵古诗:

  指名背诵古诗,老师配乐。

  同桌互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背诵并加上适当的动作。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猜谜语、看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和欣赏《采莲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力,让他们更好地领略古诗的意境美。

  采莲曲教案 10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结合看图、读诗,理解古诗意思,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理解古诗意思,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指名吟诵以前学过的古诗。

  导入新课:

  出示荷花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说看到了什么,然后引出《采莲曲》。

  初读古诗:

  播放《采莲曲》的朗读录音,学生认真听。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同桌互读,相互指正读音。

  指名读生字和多音字“觉”,然后全班齐读。

  感受诗境:

  出示荷花图和播放歌声,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

  指名读古诗中相关的诗句,理解诗意。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只听到歌声却看不见采莲姑娘的身影,然后指名读相关的诗句。

  领悟诗情:

  通过课件和配乐,引导学生感受“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的意境美。

  指名背诵古诗,然后全班齐背。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欣赏其他与荷花相关的古诗和文章,拓宽视野。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初读古诗、感受诗境、领悟诗情和拓展延伸等环节,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采莲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感受力,让他们更好地领略古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同时,也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他们欣赏更多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