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我爱这土地》教案

时间:2024-09-06 08:29:59 飞宇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实用的《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的《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10篇)

  实用的《我爱这土地》教案 1

  一、设计说明

  这是一首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的好诗,也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所学的第一首现代诗,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后面几首诗的学习。因此,教学应根据文体特点,通过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 ,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探究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在比较中掌握学习诗歌的门径。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2、通过自主辐射阅读《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进一步理解、感悟诗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

  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第一步:听录音范读;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二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三步;指名学生朗读

  第四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四)研读诗歌,理解主旨:

  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3、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表达效果,并尝试背诵。

  4、思考: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5、思考: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全班再次朗读、背诵。

  6、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7、讨论: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五)比较阅读,拓展学习:

  请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六)布置作业: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八)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嘶哑的喉咙歌唱:土地

  河流

  风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黎明

  我常含泪水

  实用的《我爱这土地》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诗歌主题。培养爱国情结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 理解关键诗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 :象征的表现手法和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式:

  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把握诗歌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认真体味诗歌蕴涵的深沉情感。

  3、探究欣赏法: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四、教学课型:

  新授课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内容

  在家自学部分

  一、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如上网查询、查阅字典和图书馆查阅等)了解艾青的有关简介和代表作品。

  二、读准下列字词音

  嘶哑 汹涌 刮着 腐烂

  四、预习课文,思考问题:

  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如何理解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

  在校教学部分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一直对一句歌词很感兴趣,那就是:”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我昂起头,深情常望土”,这描写的是风雨中昂头向前的英雄形象,之所以能勇敢地昂首向前,原因在于有一片海阔天空,更因为有一方实实在在的土地。土地给了人们许许多多的感触,今天我们将要来学习的是《我爱这土地》。

  (板书课题:《我爱这土地》)

  2、解题:

  师:题目中包含哪些事物?

  生:我、土地

  师:他们是以什么为纽带联系在一起的?

  生:以爱为纽带,所以全诗的主题就是爱,题目突出全诗的主题。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深爱着这土地,整首诗的感情应该怎样表达出来呢?我们来听一下录音朗读,(第一遍要求听准词句的读音,再听要求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深沉和悲 ,第三次听要求停住停顿。学生齐读一次,分男女生各读一次)

  2、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老师补充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已经到了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

  在沦陷区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我在网上找到了四张图片:第一张是几百、几万人像蜂似的逃难,一张是所有的日本士兵围成一个圈,在观看他们的士兵活埋我们中国人;一张是一个瘦弱的女人在一个破罐上拼命的找食物;一张是一个人爬在贫瘠、没有任何农作物的土地上,我不知道他是饿得趴在地上喘气还是已经死了。这就是当时人们的生活。

  面对敌人疯狂肆虐,我们中国人是不是毫无感觉,(不是的)例如艾青,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3、鉴赏诗歌内容:(要求学生自己在诗中找出关键字词,讨论那里表现了诗人的爱)

  师:我在诗中是什么?

  生:鸟。

  师:作者把自己假设为一只鸟,假设这只鸟在干什么?

  生:歌唱土地。

  师:鸟儿一般是用清脆的喉咙进行欢快的歌唱,课文中的鸟是这样唱的吗?

  生:不是的,是嘶哑的唱。

  师:既然一般的鸟儿叫声都是:清脆的、 婉转的、悠扬动听的,为什么诗中的鸟是嘶哑的呢?

  生:本身嘶哑(乌鸦)、饱受磨难、用尽气力。

  师:一直在歌唱,唱到声音都嘶哑了。

  师:为什么要这样对土地唱呢?

  生:土地正被暴风雨打击着。

  师:暴风雨在这里象征着什么?

  生:日寇对中国的践踏和摧残。

  师:那么后面汹涌着悲愤的河流、无止息的激怒的风、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是不是也指日寇的摧残呢?

  生:不是的,而是我们中国人民对祖国遭受欺凌的悲痛、愤怒的反抗、光明的未来。

  师:(归纳)暴雨打击,激起河水汹涌,风声呼呼,发出愤怒的吼叫,战胜风雨后,安静祥和,迎来了温柔的黎明。

  师:然后我这只鸟死了,为什么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

  生:活着要尽全力为土地歌唱,死后也要全身心的投入土地的怀抱,将最后的“营养”献给祖国,与祖国融为一体。

  师:为什么鸟儿会这样,文后有答案吗?

  生: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小结:前面以假设开头,假托鸟儿为土地歌唱,抒情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当感情积累到一定的,人就会不由自主的爆发出来。所以后面以设问开头,高度凝练的概括了主题----爱的深沉。

  归纳中心:

  师:这是不是作者一个人的心声呢?

  生:不是

  师:(归纳)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全中华民族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第二课时

  三、合作探讨

  1、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写了鸟儿的生和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为什么鸟儿用的是“嘶哑的喉咙”来歌唱?

  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这是不是作者一个人的心声,是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全中华民族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2、全诗一共选取了几个鲜明的诗歌意象来写?这些意象都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请讨论每个意象到底象征着什么?

  (意象:作者要表达一些内心的情感,借用一些物象来表达,那就是意象。当物象成为意象是,就有了一些内涵在其中,就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

  土地:遭践踏的国土,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

  河流、风:满腔的悲愤和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光明与希望

  四、拓展延伸,培养情操:

  师:假如诗人还健在,面对繁荣昌盛的祖国,还用《我爱这土地》来抒情,他会怎么改写: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 的喉咙歌唱:

  这被 所滋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 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 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 ……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 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嘴角常含 ?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可从下面词语中选出最能表达诗意的填空:

  (笑容、笑眼、埋葬、融化、 夕阳、朝霞、啼血、圆润、

  愤怒、激情、感动、猛烈、狂风暴雨、和风细雨)

  点拨背诵:

  对这首诗,我们要抓住关键的字词来强化对他的记忆,达到快记快背的效果

  四、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

  注:辅助练习

  答案:

  教学后记:

  实用的《我爱这土地》教案 3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对它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为它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依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著名诗人。其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新中国成立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以“悲哀的诗人”自称。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重大影响的诗人。

  写作背景: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并划分节奏,在朗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目标导学二:朗读诗歌,体悟情感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划分诗歌节奏。

  2、请同学们听示范朗读,用心感受,并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深沉。

  背景(强调):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作为诗人的艾青,亲见了自己生存的土地被侵略者肆意践踏的过程,怀着对侵略者的痛恨与对家国的热爱写下了这首诗。因此,“深沉”一词中既包含着对这片土地深切的喜爱,又包含着对这片土地遭受兵燹之灾的沉痛。

  3、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其“深沉”的特点。

  目标导学三:分析诗歌意象,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

  1、探究: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它们是如何从常见的实景变为意象的?

  明确:“土地”:土地是实写的脚下的“土地”,但它同时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祖国命运的'象征。因此,这里的“土地”,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

  “河流”与“风”:“河流”与“风”本是常见之景,但是“河流”的前面加上了“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修饰语,“风”前面加上了“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如此,“河流”“风”便不只表现了实景,更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也就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意象”。

  “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

  教学提示

  意象:即寓“意”之“象”,指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意象”概念的把握。

  2、意象是融合了主观情感的客观之景,本文的意象除了表达出作者的感情,更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请你说说上述意象分别象征着什么。

  教学提示

  象征:用一个具体的事物来代表一个抽象的事物,并且前者是后者意义的载体,是后者精神的呈现时,就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象征。

  作者为何选取上述意象?你能模仿作者,创造合适的意象来表达这深沉的情感吗?

  明确:作者所表达的主题是热爱中华民族,热爱自己的家国。因此,选用“土地”意象象征自己的家国最为适宜。“河流”“风”“黎明”等景象组合在一起,就是一幅已有动荡之势的大地的画卷,再配以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饰语,它们便更加鲜活地组织在一起,具有了深刻的象征意义。也可以尝试用其他的意象,如“那滂沱不绝的沉重雨滴”等。

  学法指导

  学生可大胆尝试,模仿艾青的写诗手法,自选景象作为表达情感的意象。

  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为何要将自己假设为鸟?如何理解这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明确:这是一只愿意将生命耗尽,将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的鸟。作者将自己假设为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浑然一体。而假设为鸟后,一开篇便说“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本来,鸟声是优美清脆的,不存在“嘶哑”的声音,但当时悲壮的时代氛围(抗战初期)、作者特殊的个性与气质以及作者特殊的表达需要,共同作用于鸟儿,使其变成了以嘶哑喉咙歌唱的悲凉意象,以此表现出作者对土地的爱是如此执着、坚贞和顽强。

  目标导学四:赏析作品,把握诗歌艺术特色

  1、这首诗在结构上共分两节,请简要说说两节诗歌各有什么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明确:诗的第一节是从虚拟的视角,即从鸟儿的视角去想象,去表现鸟儿对土地的忠诚与挚爱,显得形象含蓄;第二节却换成实写的视角,即从作者自我的视角去实写自己“常含泪水的眼睛”,倾诉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是直抒胸臆。这样,虚境和实境的结合与对应,构筑了全诗内在完整的艺术空间;结果与原因的关联与对照,又构成了支撑全诗的内在逻辑结构。此外,从手法特点上看,第一节用的是比,是想象的境界;第二节则是直抒胸臆的写实。全诗由前面蒙太奇镜头式的画面暗示转到了后面作者的直接指点,以一个强有力的情感抒发结束了全篇,从而把注意力引到一个浓郁的情感氛围中,再一次感受到作者对土地的忠贞与挚爱。

  2、探究:本诗多次出现助词“的”,这样写会不会显得诗歌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请就此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诗人为求诗句简练并富有诗意美,在写诗时往往忌用或少用助词“的”,即便是自由诗创作,“的”字多次出现,也会显得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不仅不避讳这个助词“的”,还巧妙地运用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实用的《我爱这土地》教案 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3、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培养学生挚爱祖国的感情。

  教材分析《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教法提示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过程设计(含作业安排)

  一、导入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中国古代有许多“乡愁”名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中国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

  二、研习余光中的《乡愁》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教师提示余光中简介:

  (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注意诗的节奏和重

  (3)合作探究:

  A、“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B、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三、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C、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D、这首诗如果去掉第四节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四、教师总结该诗的构思特点、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作者在这首诗里,设置了四个时段,将乡愁浓缩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形象(意象),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诗歌的绘画美乡愁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情感,v但诗人表达出来后却是实现了的物化,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

  诗歌的建筑美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v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

  诗歌的音乐美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v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五、拓展阅读:

  昨夜,/月光在沙上铺一条金路,/渡我的梦回到大陆。(《舟子的悲歌》)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当我死时》)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乡愁四韵》)

  2、比较阅读。

  中国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中国台湾。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3、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实用的《我爱这土地》教案 5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的对象是初三学生,对诗词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作为我校学生,大部分的语文基础不是很好,理解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注意“因材施教”。

  【导学流程】

  自主学习的内容

  一、回顾旧知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沁园春( )莽莽( )红装素裹( )折腰( )略输( )

  稍逊( )成吉思汗( )稍逊风骚()数风流人物()

  二、基础知识感知

  1、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艾青是继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

  2、这首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正值国难当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值此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艾青用笔饱蘸深情地写下了《我爱这土地》。

  3、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三、文本探究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为什么小鸟喉咙嘶哑了还要歌唱?

  3、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4、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5、评说诗中“鸟”的形象,用“这是一只________的鸟”句式说话。

  四、基础知识拓展与迁移:

  1、第一部分(第一节):以鸟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之情。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使诗的境界更为深邃博大。

  第二部分(第二节):直抒胸臆,以“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表达自己对祖国深沉的爱。诗在隔开一行,作了必要的间歇和停顿之后,转换了角度,像一个高明的歌唱家,充分理解乐谱最后一个休止符的意义,他吸够了气、蓄足了势,终于唱出了最高的一个音符。

  2、这首抒情诗采用了象征手法表达情意。诗人假设自己是一只鸟,通过鸟儿对土地的歌唱,表达了诗人对处于苦难之中的祖国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热爱之情以及决心为其献出生命的强烈愿望。

  请记录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难:

  小组讨论

  文本探究的题目1、2、3、4、5、

  提问展示问题预设

  文本探究题目1、2,3、4、5、题

  课堂训练问题预设

  试用结构框架图来表示本篇古诗的结构。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诗人自己 土地——祖国大地 河流风——抗争精神 黎明——胜利的曙光意象朴实象征深远

  常含泪水 爱得深沉 直抒胸臆热情澎湃

  整理内化

  1、学生总结本篇古诗词所用到的写作手法。

  2、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不足。

  实用的《我爱这土地》教案 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诗中暴风雨,土地,河流,黎明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技能目标:

  能有感情,节奏正确流利的朗读。

  情感目标:

  反复朗读中理解诗中所表达对祖国深沉的爱。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节奏正确的朗读。理解几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所包含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指导、诗歌品味、熟读成诵

  学法指导:

  反复朗读,查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歌表现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了解预习情况:

  请学生谈谈所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写作背景等。

  二、根据学过的诗歌欣赏的四个步骤来共同学习探讨这首诗歌。

  三、进入学习的第一层次“读”:自读,听读、自读

  四、学生通过自读讲、归纳朗读要求或注意方面

  声音(响亮、激昂);感情(投入;沉稳、雄浑);节奏(鲜明停顿安排重音突出);语速(适当变化有起伏)

  1、学生自读

  2、播放朗诵录音,出示幻灯片:关注节奏、重音;熟悉全诗

  3、请学生根据自己归纳的几点要求自己试读全诗(放声朗读):

  自由地放声朗读,整体感知诗人的思想感情。

  请某学生朗读,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讲、并请同学点评;

  五、进入学习的第二层次“品”:意境美、音乐美、语言美

  解释意象:包含诗人强烈感情的物

  思考讨论:

  1、全诗一共选取了几个鲜明的诗歌意象来写?这些意象都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请讨论每个意象到底象征比喻着什么?

  2、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并说即使是“嘶哑的喉咙”也要歌唱写了鸟儿的生和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你如何理解最后两句?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暴风雨”:象征比喻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国土的践踏、蹂躏;

  “汹涌”的河流:象征比喻中国人民满腔的.悲愤;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比喻革命斗争声势浩大、从不间断;

  “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比喻中国革命胜利后的美好的生活;

  点出体会意境需要展开想象的翅膀;

  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即使是“嘶哑的喉咙”也要歌唱;写了鸟儿的生和死,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爱!最后两句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怎样朗读能让人体会音乐美?

  指导学生反复朗诵,把握内在的感情和外在的节奏。

  六、进入学习的第三层次“诵”:指明要求,学生练习

  朗诵指导后,学生上台朗诵并点评;

  七、进入学习的第四层次“谈”

  学生上台漫谈,可谈感受,品特色或发疑问。

  八、布置作业,迁移练习?

  选择一首你最喜欢诗歌,在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采用“读、品、诵、谈”的方法进行探究型学习欣赏,写出一篇诗歌欣赏小论文,400字以上。

  实用的《我爱这土地》教案 7

  一、导入:

  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地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诗人澎湃的灵魂。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人真挚的感情。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其象征意义。

  (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

  三、整体感知:

  (一)作者介绍(要走近诗歌,我们先走近诗人)

  ——有没有同学能更多地介绍一下诗人艾青?

  ——那么一起看大屏幕(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艾青简介)

  (二)朗读环节:

  1、自由朗读:(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提出两点要求:

  (1)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2)要注意语气、语速、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的处理)

  2、哪位同学谈谈诗人的感情。

  一学生:有悲愤,还有爱国的情感。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没有。

  师:针对这种情感,我们应如何来朗读?

  生:语气——沉郁;语速——舒缓;还应注意准确的停顿;恰当的重音。

  3、谁来试着朗读?

  一学生朗读。

  4、评价朗读(谁来评价一下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能够真诚的赞扬和批评他人,对他人是一种帮助,对自己是一种进步)

  一学生:我觉得他读得语速过快,味道不足。

  师:你愿意为大家朗读一遍吗?

  生读。

  师:谁再为刚才的朗读进行一番点评?

  一学生:我感觉停顿、重音都没问题,就是感觉拿捏得不够到位。

  师:评价是比较中肯的。那么你能为大家朗读一遍吗?

  此生读。

  师:大家认为他读得怎样?

  学生:好。

  师:有没有再进步的空间呢?

  生:有

  师:我们还是来欣赏一下录音朗读吧?

  5、听录音朗读(注意在课本上标注停顿及重音)

  师:同学们刚才听的非常投入,有没有同学愿意再次朗读?即使是刚才读过的同学也可以重试一次!这可是一次机会,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向勇气挑战!

  刚才已经读过的一位同学又一次举手。

  师:哇,某某同学又把手笔直的举起来了!(故意停顿一下)嗯,估计下面会有掌声响起!

  学生热烈鼓掌,某生朗读。

  (三)品味环节:

  师:朗读水平不可能一下子就提高到我们期望的高度,那么本节课剩下的时间,我们还是一起来品味诗歌,看作者怎样把抽象的感情形象的表达出来。要读懂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弄清楚两个问题。哪两个问题呢?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第一个问题:诗中具体歌咏的是什么?

  生:土地。

  师:仅仅指土地吗?

  生:祖国

  师:嗯,祖国,也就是中华民族。那么诗中那些诗句描绘了中华民族的形象?

  生: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师:这三句话塑造了怎样的民族形象?

  生:……

  师:我们逐句理解一下。先理解“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句,要理解这句,哪个词是关键词?

  生:关键词是“暴风雨”,塑造了一个倍受蹂躏的民族形象。

  师:受谁的蹂躏?

  生:日本。

  师:如何知道?

  生:在诗的最后面有一个时间1938年。

  师:可见,写作年代和时代背景对理解文本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第一句写出了一个饱经苦难的民族形象,第二句呢?

  生:一个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

  师:“不屈不挠”这个词用得真好。你从哪几个关键词读出这个民族形象?

  生:从“悲愤、激怒、永远、无止息”读出

  师:这四个词我们是否给他们划为两组理解,思路会更清晰。“悲愤、激怒”两词写出了不屈的情感、抗争的精神,而“永远、无止息”两词写出了这种抗争精神的程度,像滔滔江水永不停息。可见,中心词前面的修饰成分对把握文本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还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呢?

  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

  师:从哪里读出的?

  生:“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这句看出。

  师:读到“黎明”时,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冲破黑暗,露出曙光,迎来崭新的一天。

  师:是呀,我们民族迎来了美好的未来。抬头看黑板,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概括中华民族的形象:她是一个饱经苦难的`民族,

  但,她是一个不屈的民族,

  最终,她是一个有着光明未来的民族!

  师:把民族形象的句子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中华民族的形象是借助谁之口展现出来的呢?

  生:鸟

  师:鸟是怎样的形象呢?

  生:……

  师:要理解“鸟”这个形象,首先找出描写鸟的形象的诗句。

  生:“我也应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和“——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我觉得这是一个革命者的形象。

  师:对,是一个义无反顾乐于牺牲自己的革命者的形象。但,我又有一个疑问:一般我们都爱用“悦耳、珠圆玉润”来形容歌唱,为何诗句要用“嘶哑”?

  生:因为它为饱受磨难的祖国焦灼忧虑

  生:联系上下句,他不停的呼喊,把嗓子累哑了。

  师:是呀,从嘹亮唱到嘶哑唱到死,一个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的形象,它爱这土地,生于斯,死于斯,甚至葬于斯,连“羽毛也腐烂在这土地里”,是一种怎样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不由让我们想起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的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师:看黑板。前一竖排的事物叫“意象”,后一竖排是他们“象征义”,因此,本诗是运用了象征手法。

  师:正因为有这样无畏的这样英勇的人民,我们的祖国才是有希望的。因此艾青才如此深情唱到:(请齐读)

  生:(齐读)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师:这仅仅两句诗歌,有没有疑问?

  生:为什么爱得深沉,就要常含泪水?

  师:没有同学来为他解答一下?

  生:我认为他是为祖国难过而哭泣。

  师:有没有补充的?

  生:……

  师:这个回答你满意吗?

  生:还可以吧。

  师:“还可以吧”表示不是很满意,对不?

  生:点头

  师:仅仅是悲伤的泪吗?联系民族形象来理解。

  生:(恍然大悟)为磨难的祖国流下悲伤的泪水

  为不屈的祖国流下坚强(悲壮)的泪水

  为希望的祖国流下憧憬的泪

  水

  师:是的。不论祖国在怎样的情景中,诗人都表现了与祖国不弃不离荣辱与共的爱恋之情。请同学们把这小节再饱含深情诵读一遍。

  生:齐读

  师:我还有一个疑问,这小节可不可以删掉?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前一部分是描写性的记叙,这一小节是直接抒情,画龙点睛,深化主题,感情也得以升华。

  师:非常好。请再把这首诗齐读一遍。好不好?

  生:大声齐读。

  四、拓展提高;

  师: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一下我们同学。假如陶渊明文天祥同时与艾青相遇,艾青更容易和谁心心相印?为什么?

  生:和文天祥。因为他们都是爱国诗人。

  师:对。都生活在国难当头之际,都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爱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你积累了哪些爱国?

  生:死去无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示儿》(陆游)

  生: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陆游)

  生: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关山月》(陆游)

  师;这样的诗句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多,我们无须再列举。请饱含深情再齐声朗读一遍《我爱这土地》

  生:齐读

  师:最后两句味不够浓,再读一次“为什么——……”

  生:再次朗读读后两句。

  五、作业

  假如诗人还健在,面对繁荣昌盛的祖国,还用《我爱这土地》抒情,他会怎样写

  实用的《我爱这土地》教案 8

  一、教学内容:

  1、学习朗读

  2、体味情感

  3、诗歌比较

  二、课型与课时

  朗读课,赏析课,课时一节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写了一首对祖国母亲的深情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让我们—起来感受它。

  二)、穿插一:背景资料介绍

  艾青出生于1910年,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活动一:深情地朗读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听朗读录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初读理解诗歌内容)

  3、小声跟读课文录音。(要求:用沉郁悲壮的调子来读,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

  4、齐读课文。

  四)、活动二:细腻地体味

  初读诗歌我们知道作者把自己比作一只鸟,借助鸟的歌唱来抒发自己的感情。那么这只鸟歌唱的内容有哪些呢?请同学们帮老师找找看。(土地、河流、风、黎明)

  请同学们试着用以下格式为诗中意象作旁批

  我从“xx”这个意象中感受到诗人表面虽是写,实际上是在写。

  例:我从“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个意象中感受到诗人表面虽是写土地,实际上是在写正受着日本侵略军无耻欺凌和折磨的祖国。

  四、板书:

  土地——象征国家对祖国的热爱

  河流——象征人民对人民的赞扬

  风——象征斗争对侵略军的痛恨

  黎明——象征前景对未来的憧憬

  最后两句诗——直接抒情

  五、教师小结:

  全诗巧妙地通过多种意象表达了诗人深沉的爱国之情,从而激励着当时中国人民抵抗侵略者的斗志。

  齐读全诗(朗读目标:读出深沉、激昂、悲壮之情)

  五、活动三:诗歌的比较《中国的土地》和课文《我爱这土地》

  背景介绍:刘湛秋(1935~),安徽人。读中学时开始发表诗作,现为中国作协会员,曾任《诗刊》副主编。这首诗写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人民正从文革的噩梦中醒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自由读两至三遍——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比较这两首诗在内容和感情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内容上:相同点都是写的中国的土地。

  不同点:《我爱这土地》主要是写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社会现状;而《中国的土地》主要是写改革开放以后的新时代中国欣欣向荣的景象。

  2、感情上:相同点都是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我爱这土地》中除了表达爱国之情外,还表达了对侵略者的痛恨、对革命者的赞扬等情感。《中国的土地》中更侧重于对祖国和人民的赞美。

  六、作业:

  古往今来表达爱国之情的诗歌有很多,请同学们从七至九年级的古诗词中找出表达爱国之情的诗句,标出作者和出处,写在积累本上。

  实用的《我爱这土地》教案 9

  1、课例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

  2、教学目标

  熟读并背诵,感受诗歌的旋律与节奏美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重点难点

  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活动1

  1、导入:

  假如你穿越了看到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对祖国人民所做的种种恶习,你会如何用语言来表达了,展示侵华战争时期的照片。由此引入课题。(那如果你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你会怎么做?我想听听男同学的心声。)

  2、检查预习:

  师:首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作业,看一看大家对作者以及时代背景的`了解,哪位同学来简单的介绍一下作者艾青了?(学生举手回答)

  师:对于作者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之后,我们来看一看时代背景,哪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学生回答)

  师:这首诗写于1938年11月,当时,正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步伐最为肆虐的时候,他们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而我们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活动2【活动】任务2

  师:同学们的预习作业完成的不错,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这首诗。(那位来)

  3、初读课文:

  自由读

  泛读

  听朗读

  比较朗读进行点评(你认为那个地方读得好,那个地方读的不好,你认为应该如何来读)

  在请同学来读

  为什么这些地方要这样读?下面进入品读阶段:

  活动3【活动】活动3

  品读课文:

  1、诗歌首先借助什么具体形象事物塑造了“我”的形象?

  2、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土地”“河流”“风”“黎明”的形象包含的象征意义。

  3、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 “河流”、“风”、“黎明”的前面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温柔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活动4【活动】活动4

  研读课文:

  1、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明确:“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2、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明确: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3、诗中哪两句诗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明确: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实用的《我爱这土地》教案 1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2.理解诗歌的意象,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3.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体味诗人的恋土深情,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诗歌的意象,感悟诗歌的意蕴。

  (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2.教学难点:通过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

  【课前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出示课件1、2)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为了达到以武力吞并全中国的罪恶野心,悍然炮轰宛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卢沟桥畔一时间硝烟弥漫、笼罩在侵略者燃起的熊熊战火之中,中国军民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进行了顽强抵抗。从卢沟桥事变肇始,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这生养我们的土地,变得满目疮痍。

  有人为掠夺她而百般蹂躏,有人为捍卫她而献出生命!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聆听诗人艾青的深情告白,去感受他炽烈的爱国情怀。

  教师板书课题: 3 我爱这土地 (出示课件3)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

  教师以课件展示形式,补充学生预习是查阅有关作者资料的不足。(出示课件5)

  (2)写作背景

  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为同学们理解本课内容做准备。(出示课件6)

  (3)知识备查

  教师给学生讲解有关现代诗歌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后面本诗的文体知识。(出示课件7)

  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1)读一读生字词。(出示课件8)

  教师点拨:注意“悲愤”中的“愤”的读音,注意前后鼻音。

  (2)解一解词语。(出示课件9)

  教师提示:我们在解释词语的意思时,除了查阅工具书,好可以根据文本语境推断、解释词语意思。

  教师指导:注意“汹涌”与“澎湃”区分。“汹涌”表现形态,“澎湃”突出声音。

  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

  (一)学习诗歌第一节

  步骤一: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语感。(出示课件11、12)

  2.再读诗歌,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出示课件13)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教师:要求同学们与这句同桌之间讨论,然后归纳,教师做点拨和提示。

  预设1: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衬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预设2: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步骤二:朗读诗歌,精读细研

  自由朗读诗歌,说说诗人是以什么形象来表达对土地的爱的。诗中写到了哪些意象?有什么深刻意义?(出示课件14)

  1.诗人是以什么形象来表达对土地的爱的?

  教师:给学生补充什么是“意象”,帮助学生更好地寻找和理解诗歌的意象。

  意象:中国古代美学范畴。意,指心意;象,指物象。意象即对象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该词原为哲学概念。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将其用于艺术创造,指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说明构思时须将外物形象与意趣、情感融合起来,以形成审美意象。

  教师:下面这两句诗歌中的意象是什么?作者借这个意象表达来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出示课件15)

  学生1抢答:意象是“鸟”,是诗人的象征。

  学生2抢答:诗人借鸟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2.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什么是诗歌意象。(出示课件16)

  教师讲解:

  3.诗中的鸟儿歌唱了什么?找一找有哪些意象。(出示课件17)

  教师:同学们,朗读诗歌,结合这首诗整体内容,思考回答上面的问题。

  同学甲:土地。

  同学乙:土地、河流。

  同学丙:风、黎明。

  4.读这些意象前的修饰语,你有什么感受?(出示课件18)

  教师:回答本题,要结合这首诗的整体内容、诗歌背景来理解;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分析归纳抢答。

  小组抢答1: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祖国大地惨遭日本侵略者铁蹄的摧残、肆虐。

  小组抢答2: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表现出人民内心的悲愤和对敌人暴行的抗争。

  小组抢答3: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表达了人民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5.结合时代特征,说说你从中体会到这些意象有哪些象征意义?(出示课件19)

  教师:本诗的意象是这课学习的重点,我们要理解体会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要结合这首诗的内容去理解。同学们可以抢答。

  同学1抢答:土地象征着我们历史悠久而又灾难深重的祖国。

  同学2抢答:河流象征着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如河流一般汹涌奔流。

  同学3抢答:风象征着人民对侵略者暴行发出的怒吼。

  同学4抢答:黎明象征着胜利的曙光、光明。

  6.教师小结。(出示课件20)

  (二)学习诗歌第二节(出示课件21)

  步骤一: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同学们,饱含感情地齐声朗读第二节诗,我们学习这节。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这两句诗还是采用象征手法吗?这“泪水”融入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情感?读了这两句诗,你有什么感受?(出示课件22)

  教师:这两句诗还是采用象征手法吗?同学们朗读、思考后回答。

  预设:这一节诗没有采用象征手法。

  教师:这“泪水”融入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情感?你们可以结合整体内容和写作背景来分析回答。

  预设:诗人运用了设问,直抒胸臆,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师:读了这两句诗,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1:诗人对祖国真挚而深沉的热爱之情。

  预设2:我们的祖国母亲,饱经风霜,历尽磨难,越来越强大。

  预设3:我们应该更加热爱她,为她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2.为什么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出示课件23)

  教师:同学们,我们回答本题,要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来回答。

  预设: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鸟对土地的眷念。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便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与它所热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小结: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真挚地热爱。

  步骤二:深读诗歌,合作探究

  1.“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一句中,“嘶哑”能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如果用“嘹亮”好不好? (出示课件24)

  教师: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在熟读本诗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去分析这些词语中融入的情感和其表达效果。

  学生1回答:诗人用“嘶哑”一词为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形象,表示这歌声中充满了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激情。

  学生2回答:如果换用“嘹亮”,则不能表达歌者经历的坎坷、辛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着的爱。因此,用“嘶哑”比用“嘹亮”好。

  2.通过前面对诗歌内容的分析,现在我们可以归纳出这只鸟是什么形象?(出示课件25)

  教师:我们回答本题时,首先应该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如何结合本诗的内容去分析理解。

  同学甲回答: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同学乙回答: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这不是作者一个人的心声,是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全中国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四、课堂小结

  1.这首词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归纳一下主题。(出示课件27)

  教师:请一至两名学生归纳,然后教师指正。

  预设:在这首抒情诗中,诗人假设自己是一只鸟,以象征的手法,通过鸟对土地的歌唱,表达了他对处于苦难之中的祖国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热爱之情以及决心为祖国献出生命的强烈愿望。

  2.分析明晰升格写法,体会写作特色。(出示课件28、29、30)

  教师:我们可以从诗歌运用“朴实的意象”角度,去“凝聚深沉的爱”的角度去分析。(出示课件28)

  教师指正:“土地”是艾青诗中的主导意象之一。“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因此,“土地”这一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对民族危难和人民疾苦的深切忧愤,我们从诗的题目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朴素的诗句,道出了诗人内心深处永恒的“土地”情结。

  教师:我们可以从诗歌运用“悲怆的诗句”去“反映热切的感情”角度去分析。(出示课件29)

  教师指正:作为抒情的艺术,诗歌作品需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能久久地拨动读者的心弦。这首诗中回荡着忧郁的调子,郁积着深深的忧伤。“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句中交织着忧郁、悲怆之情,这种抒情基调是诗人敏感的心灵对民族苦难现实和人民悲苦生活的回应,是感情极度热切的反映。

  教师:我们可以从诗歌运用“强烈的对比”去“映射执着的爱”的角度去分析。(出示课件30)

  教师指正:“假如我是一只鸟”全诗以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假设开头,使读者不禁发出疑问:“鸟”的形象和诗人所要歌颂的“土地”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这是诗人在开头留给我们的悬念。当读者为诗人不断歌唱的顽强生命力所吸引、折服时,诗篇却陡然来了一个大的转折——“我死了”,用身躯使土地肥沃,于是生前和死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中一以贯之的是“鸟”对土地的执着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至此开头的悬念也就解开了。

  五、诗歌深读,学后感悟(出示课件31)

  教师提示: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主旨的基础上去分析感悟,不能脱离本诗去“无本而感”。

  预设1:热爱祖国的情感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每个中国人的体内。在国难当头、山河沦陷的年代,诗人歌唱“土地”就具有格外动人的力量。

  预设2:在和平年代里,我们更应该审时度势,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的同时,也要时刻准备着报效祖国。

  六、课堂检测,当堂反馈(出示课件32、33)

  要求学生当堂做完下列题目,师生再共同订正,看看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及时要求学生巩固。

  七、课外延伸,拓展探究

  1.阅读刘湛秋的《中国的土地》,按照回答后面的问题。(出示课件34—38)

  阅读提示:歌颂祖国,赞美人民,这是诗歌创作中古老的主题。这首诗以短短十二行,能翻旧为新,颇为不易。作品先写中国这块土地的“神奇”-一“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华夏子孙都深深眷恋着这块故土。作品所举的三峡、神女峰、椰子林、杜鹃花等,看似随意拈来,其实经过精心挑选,意味深长,引人遐想。接着写这块土地上人民的“美丽”:外貌美、性格美、思想美。一层深入一层,把抒发的感情推向高潮。全诗浑然天成,感人至深。“中国的土地”在诗人的眼里之所以“神奇”“美丽”,一是因为自然景观:山川可流,土地鲜花,树木海浪,这些景观无不透着“奇”; 一是因为人文景观: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有着敦厚的性格,顽强的毅力,宽广的心胸,解放的思想,这有机的结合,更是作者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

  2.阅读艾青的《煤的对话》,按照回答后面的问题。(出示课件39、40)

  八、课后巩固,布置作业(出示课件41)

  1.请用“假如我是……”开头,仿照课文的形式写一首诗歌。不少于十行。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悦耳的喉咙歌唱:

  这使百姓受益的新“社保”,这惠及民生的新“农合”……

  2.收集并背诵爱国主题的现代诗歌。

  附录:板书设计(出示课件26)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一定程度上落实了教学目标,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1)过分遵循教学模式。朗读与解读不必严格分开,可以将朗读融于解读中,更有利于对整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2)解读过程没有充分放开。学生讨论、总结、交流之后,教师不必重复归纳。这可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他会认为自己的答案是错误的。教师只需点拨补充即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只是对诗歌教学的一个尝试,如何最大限度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

  【课后预习】

  1.利用工具书疏通第4课《乡愁》的重点字词的音形义,扫清学习本课的障碍。

  2.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意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实用的《我爱这土地》教案】相关文章:

《我爱这土地》教案09-22

《我爱这土地》教案汇总九篇10-31

【精品】《我爱这土地》教案四篇11-01

我爱健康教案02-22

我爱秋天教案02-10

我爱运动教案03-01

我爱妈妈教案01-21

[实用]我爱幼儿园小班教案07-01

[中班语言我爱运动教案]中班社会我爱运动教案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