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教案范文汇总八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凡卡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凡卡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生活遭遇,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初步领悟文中所采用的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第八、第十、第十五自然段的理解感受凡卡生活的悲惨和内心的痛苦。
教学难点:
初步领悟文中所采用的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契柯夫的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教师:课文录音、配套卡片若干
板书设计:
现实:悲惨
凡卡
回忆:快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初设疑问:
1.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凡卡》这篇小说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2.凡卡回忆了哪些往事?你从凡卡回忆的这些往事感受到他在爷爷身边时生活得怎么样?(板书:回忆快乐)
3.凡卡给爷爷写信,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凡卡希望爷爷把他带回村子里去。)凡卡为什么希望爷爷把他带回去?(板书:现实悲惨)
4.今天,你想进一步知道什么呢?引导学生进一步追问:凡卡的生活悲惨在哪儿?凡卡的生活为什么这样悲惨?
二、读信悟情,解答疑问:
1.快速读信,看看课文的哪几个小节最能反映凡卡生活的悲惨?
2.默读第8小节,找找反映凡卡悲惨生活的句子,并把自己的体会标注在书上。
A.学生交流
B.交流后引导学生总结:凡卡吃不好,睡不好,还常常挨打,被伙计捉弄。
C.设身处地地想想,如果是你,会怎么样呢?
D.我们那可怜的凡卡正在向爷爷倾诉自己的不幸,选择最能打动你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亲爱的爷爷,……”
3.默读第10、15自然段,也找找反映凡卡悲惨生活的句子,感受深刻的地方适当地写一些标注,如有产生疑问的地方,就在旁边打个问号。
A.交流反映凡卡悲惨生活的句子和体会。
B.学生质疑(估计):“凡卡为什么不怕爷爷结结实实地打?”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体会凡卡在乡下的生活很苦,可是当学徒的生活更苦,以及凡卡失去亲人疼爱的孤独。
C.在10和15节中选一个小节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自由读、两小节各指名一人读、评读。
4.讨论第二个问题:凡卡的'生活为什么这样悲惨呢?结合课文及课外查阅到的资料谈谈。
5.把信的内容连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读到写回忆的部分停下来想一想凡卡在爷爷身边时的快乐生活。教师质疑:这篇小说一半写苦,一半写甜,这是不是有矛盾?(引导学生讨论,领悟作者写凡卡回忆乡下生活的“快乐”,更衬托出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
三、再问再议,拓展练笔:
1.自由读20、21两个自然段,提出问题与同学讨论。
2.重点讨论问题:凡卡写的这封信,他爷爷能收到吗?
A.学生联系“地址不详”,认为他爷爷不能收到信。
B.讨论:就算凡卡的爷爷能收到信,他能把凡卡带回去吗?
C.是啊,对于凡卡来说,回到爷爷身边只能是一个甜蜜的梦而已。(播放最后一节课文录音)
3.练笔(任选一题)
l.课文在凡卡睡熟并做着甜蜜的梦的地方结束了。但梦总是要醒的,想象一下,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
2.读了课文,你可能有很多话想对凡卡说。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如教学时间不充裕的话,就作为作业。)
四、布置作业
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在自己的摘抄本上。
凡卡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沙俄制度下劳动人民生活的悲惨,激发爱新中国之情。
2.了解插叙的反衬作用,对比写法和含蓄结尾对突出中心的作用。
了解沙俄制度下劳动人民生活的悲惨,激发爱新中国之情。了解插叙的反衬作用,对比写法和含蓄结尾对突出中心的作用。
教学素材:
投影片
小黑板
录音机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看拼音写词语;听写第6自然段。
2.质疑问难。
课文主要写什么?现在还有哪些问题不懂需要全班研究讨论?
3.阅读研究,
(1)快速默读3分钟。课文有哪几自然段是写凡卡对乡村生活的回忆?分别回忆了什么?课文插入这些回忆有什么作用?
①第4-6自然段回忆什么?爷爷守夜滋味好吗?明明是苦的,为什么凡卡回忆中乡村的冬夜这么美妙?(出示第6自然段灯片,配上音乐,训练朗读。)
②第13、14自然段回忆什么?爷爷冷得吭吭地咳,凡卡也冻僵了,他俩在冰天雪地中砍圣诞树,爷爷在干啥?为什么这样的日子凡卡会认为是多么快乐的日子呀?
(2)第11自然段写莫斯科的事,这和凡卡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富人和穷人生活的.对比。)
课文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对比?
(慈祥的爷爷--凶狠的阿里亚希涅;清苦的农村--悲惨的城市;甜蜜的希望--凄惨的现实。)
自由读找--四人议论--全班交流--课内作业:作业本第6题(1)(2)。
(3)学习第三段。
凡卡寄信是什么心情?从哪些词句看出?爷爷能收到信吗?为什么?
明明收不到信,为什么课文结尾要写凡卡甜蜜的希望,美好的梦境?
假如爷爷收到凡卡的信,凡卡能过上好日子吗?为什么?
全班讨论,朗读第3段,做作业本第5题(3),第6题(3)。
4.指导片断。
在下列三题中,任选一题写作:
(1)续写(凡卡的信寄出以后)。
(2)想象作文:(凡卡来到我们中间)。
(3)读后感:我和凡卡比童年。
凡卡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2、了解沙皇统治下俄国劳动人民的凄惨生活。
3、让同学领悟文章将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们九岁时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是不是正享受着快乐的童年生活呢?在家是家长的宠儿,在学校有老师教你们知识。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同龄的小学徒凡卡他过着怎样的生活。
二、熟悉课文内容,整体理解课文
1、由朗读课文,边读边考虑:
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课文主要写了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事。)
2、理清文章的脉络,小组讨论:
以信为线索,课文讲了哪几局部内容?你能试着给课文分段吗?
分为三局部:
写信前(1~2段);写信中(3~15段);写信后(16~21段)。
第一局部:圣诞节前夜,凡卡趁老板做礼拜的机会,偷偷地准备给爷爷写信。
第二局部:凡卡写信的内容及联想。
第三局部:凡卡写信封,寄信和寄信后所做的梦。
追问:大家能说说分段的依据吗?
(依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3、默读课文第二局部,找找哪些是凡卡写信的内容?哪些是写凡卡在写信时联想到的?
写信的内容: 3、8、10、11、12、15。
写信时联想到的:4、5、6、13、14。
三、从信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情感
1、以小组为单位默读课文,把信的内容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
“凡卡是个怎样的小朋友”?“信中写了哪些内容”?
以此引导同学细细读信。通过读书、讨论、总结出以下几点:
⑴ 凡卡是个孤儿,只有爷爷一个亲人,他思念爷爷。
⑵ 凡卡在鞋匠家过着非人的凄惨的学徒生活,受尽折磨。
⑶ 莫斯科的情况,这个大城市不是穷人的天下。
⑷ 凡卡央求爷爷带他回到乡下。
2、了解凡卡的凄惨生活,默读“凡卡在鞋铺受尽折磨”一段(8段),讨论:
凡卡在鞋铺里受到了怎样的折磨?
(找出原句并概括。)
挨打:被老板揪着头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打;老板娘用鱼嘴戳他的脸;
挨饿:吃的“简直没有”、“一点儿”、“又是一点儿”;
挨冻:而且睡不好。
3、提问:
凡卡为什么会受到折磨?
(只要同学根据自身的理解说的恰当都可以,培养同学整体掌握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
教师适时简要介绍文章背景:
沙皇统治下穷苦小朋友的凄惨生活。《凡卡》写于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统治时,无数破产了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倒霉命运。
4、进行德育渗透,让同学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激发同学爱祖国。
5、朗读指导:
⑴ 考虑:
一个九岁的小朋友担负这么重的劳动,遭受这么多的折磨,怎么忍受得了呢?该怎么读呢?
⑵ 师范读并指导。
⑶ 同学自由朗读。
⑷ 全班朗读。
四、安排作业
1、积累词语;
2、查找作者生平以及有资料。
【板书设计】
挨打:揪、拖、打、戳
挨饿:简直没有
挨冻:而且睡不好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让同学理解文章运用写信的过程记叙,采用插叙、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2、让同学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凡卡写信的'内容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并理解他的内心。
【教学重点】
1、对比手法的运用。
2、通过凡卡写信的内容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并理解他的内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解读了凡卡信的内容,今天我们接着来看看凡卡在写信时联想到了什么。
二、从凡卡的联想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情感
1、朗读凡卡的联想,考虑:
凡卡联想起什么事?
指明2个同学分别朗读,然后让其他同学概括:
4、5、6段:第一次联想到了爷爷守夜的情形和乡村冬夜的景色。
13、14段: 第二次联想到与爷爷砍圣诞树的情景。
2、考虑:
凡卡为什么会想起这些?
小组讨论然后回答:
联想到爷爷,突出了凡卡对爷爷的思念;
联想冬夜的景色,说明冬夜充溢了快活、欢乐的气氛,这与凡卡的学徒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凡卡思念爷爷,思念家乡的一切;
联想到爷爷砍圣诞树可以看出爷爷在农村的生活很贫苦,但在凡卡的回忆里是那样的美好、快乐、有趣,反衬出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孤单与凄凉。
(对比前文写莫斯科的一段。)
3、指导朗读:
怎么把回忆中的快活读出来?
(重点读第6段和第13段。)
4、小结:
两段回忆是本文的插叙;
这两段对乡村美好生活的联想对凡卡的凄凉凄惨的学徒生活起了对比、反衬作用。
三、从凡卡的心情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感情
1、找出作者的叙述局部,想想凡卡在写信时,心情是怎样的?有什么变化吗?
2、理解重点句子,从重点词中体会凡卡的内心活动:
⑴ 凡卡撇撇嘴,拿脏手背揉揉眼睛,抽噎了一下。
⑵ 他很满意没人打搅他写信,就戴上帽子,连破皮袄都没披,只衣着衬衫,跑到街上去了。
⑶ 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
第1句对凡卡诉说自身受折磨情况后的动作描写,突出表示凡卡极度痛苦的心情。
第2句说明凡卡急于要把信寄出去,好让爷爷快点来接他,快点脱离苦海的内心活动。
第3句由于写信没有被打搅而满意,寄信也很顺利,心情肯定轻松了许多。所以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
3、交叉在理解第1句后,朗读15段,加深理解凡卡的心情:
同学齐读,读完提问,从朗读中你体会到凡卡怎样的心情?
(凡卡孤苦无依,受尽折磨,凡卡迫切希望离开这里。)
4、交叉在理解第3句后,凡卡的信寄出去了,凡卡的愿望会实现吗?
(从文中找依据。)
为什么还要写他的梦?
(梦中的美好反衬出实际的严酷。)
四、安排作业
择A或者C或者C完成:
A、用第一人称,按时间顺序写出凡卡的故事。
B、用“凡卡的故事”为题改写这个故事。
C、你有什么想对凡卡说的?能否给凡卡写一封信。
凡卡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凡卡的生活经历,走进凡卡的内心世界去体验,感悟。知道一百多年前与我们仿佛年纪的孩子曾有过的苦难经历,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使之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
过程与方法:
1 走进凡卡的内心愿望——通过初读课文,了解一个九岁孤儿那小小的,并不过分的愿望是什么?
2 走进凡卡的现实生活——以朗读指导为重点的教学手段,通过朗读,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走进凡卡那黑暗的,非人的生活中去,从中体会凡卡为什么撕心裂肺地反复请求爷爷带他回乡村里去。
3 走进凡卡的情感世界——借助多媒体等辅助手段,进一步帮助学生唤起自己的生活经验,“将人心比自心”,更加深刻地体验凡卡的内心世界——一个善良可爱,天真幼稚的小男孩,他的痛苦,他的渴望,他的憧憬……从而激发学生对凡卡更加强烈的同情心。
知识与能力: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蘸、戳、撇、醺”4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立柜、生锈、摩平、皮袄、揪着、稀粥、逮住、地址、邮筒、暖炕、圣诞节。
2、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文章将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凡卡的生活经历,走进凡卡的内心世界去体验,感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学生对凡卡强烈的同情心。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将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法对于表现人物特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教学准备:
CAI课件;学生写上名字的质疑问难纸条;楦头实物。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自读课文,看看自己能读懂些什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凡卡。
二、简介契诃夫。
三、检查生字词。
1、学会10个生字。
2、认识“蘸、戳、撇、醺”4个字。
3、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立柜、生锈、摩平、皮袄、揪着、稀粥、逮住、地址、邮筒、暖炕、圣诞节。
四、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写在纸条上面,并写上自己的名字。
六、探究性学习:凡卡为什么要给爷爷写信?为什么希望爷爷带他回到村子里去?凡卡的乡村生活是怎样的?
七、课后作业:找到写凡卡信的内容的有关段落,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问一问。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凡卡的生活经历,走进凡卡的内心世界去体验,感悟。知道一百多年前与我们仿佛年纪的孩子曾有过的苦难经历,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使之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
过程与方法:
1 走进凡卡的内心愿望——初读凡卡的信,了解一个九岁孤儿那小小的,并不过分的愿望是什么?
2 走进凡卡的`现实生活——以朗读指导为重点的教学手段,通过朗读,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走进凡卡那黑暗的,非人的生活中去,从中体会凡卡为什么撕心裂肺地反复请求爷爷带他回乡村里去。
3 走进凡卡的情感世界——借助多媒体等辅助手段,进一步帮助学生唤起自己的生活经验,“将人心比自心”,更加深刻地体验凡卡的内心世界——一个善良可爱,天真幼稚的小男孩,他的痛苦,他的渴望,他的憧憬……从而激发学生对凡卡更加强烈的同情心。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进一步提高“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悟文章将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凡卡的生活经历,走进凡卡的内心世界去体验,感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学生对凡卡强烈的同情心。
教学难点:
语文工具性的体现——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对比,细节描写等对于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标点符号的使用……
准备阶段:了解圣诞节,听圣诞歌许愿。(视当时情况灵活处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忆,引出目标。
导语:这是个圣诞节的前夜,鞋店老板,老板娘和伙计们到教堂去做礼拜了,他们在祈祷自己一家的幸福,平安.凡卡利用这难得的时间摩平一张揉绉了的白纸,给他唯一的亲人——乡下的爷爷写信,请求爷爷带他回到村子里去。
质疑:凡卡为什么希望爷爷带他回到村子里去?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凡卡的乡村生活,今天我们重点读读凡卡的信,通过凡卡的信来了解他的城市生活,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围绕目标,自主学读。
1请同学们重点读读8、10、15自然段,勾画圈点,找找凡卡要回乡下有哪些原因?——走进凡卡的城市生活。
2学生自读交流。
[自读初悟]
三、师生合作,探究研读。
共同探究信的内容,走进凡卡的现实生活,了解凡卡内心愿望的出处。
1评读第八节,体会他生活的痛苦,突出个性化阅读。
肯定、鼓励、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抓住文中的字、词深入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想象;通过朗读表现自己语言所不能表达出的痛苦……)
2迁移其他段落,运用上面的学法自读自悟,深入了解凡卡的现实生活的残酷,从内心深处唤起对凡卡的同情。
[研读深究]
四、品味语句,积淀语感。
1再读凡卡的信,把自己喜欢的语段词句等多读一读,还可与同学交流体会。
2全班交流展示朗读。(配乐美读。)
3引导学生寻找信中凡卡三处哀求爷爷带他回乡下的语句。(一读三次表达愿望的语句。)
4 牵引学生的回忆掠过上节课的“乡村回忆”部分,以音响效果引发学生的再造想象,激起学生的共鸣,体会凡卡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现实生活的残酷,从而更加全面深入地进入凡卡的情感世界,再读三次表达愿望的语句。
[美读悟情]
五、小结解惑,再次生疑。
信收到没有,凡卡的梦能否实现?下节课继续探究。
板书略
第三课时
一、再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探究性学习(一)。
讨论:凡卡写的这封信,他爷爷能收到吗?为什么?
三、探究性学习(二)。
本课在表达方法上对你有什么启发?举例说一说。(引导学生领悟文章将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法对于表现人物特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四、探究性学习(三)。
你喜欢哪些词句,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可以读,可以分析,可以谈感受……)
五、书面作业。
1 把喜欢的词句抄写下来。
2 课文在凡卡睡熟并做着甜蜜的梦的地方结束了。但梦总是要醒的,想象一下,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讨论,课后写小作文。)
3 读了课文,你可能有很多话想对凡卡说。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板书略。
凡卡教案 篇5
一、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1、 进入新课学习的选择,激发学习的兴趣。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封信,上面写着乡下爷爷收,康司坦丁马卡里奇,你们知道这封信是谁写的吗?他是一个9岁的,叫凡卡的小朋友写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深入感受凡卡的遭遇!板书题目:22凡卡。
同学们,你们觉得自己的生活怎么样?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我们很幸福?(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接述,激情:我们的生活是幸福的,可是 9岁的凡卡却过着着非常悲惨的生
[ 用实物投影展示一信封,引起学生的注意。 ]
二、自学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自己,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2.弄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名字要读顺口。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新词,要读准字音。
2.人物身份及部分词语解释。
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小说的.主人公。
阿里亚希涅:鞋匠,鞋店老板。
康斯坦丁·玛卡里奇:凡卡的爷爷。
日发略维夫:老爷,爷爷工作的那家庄园的庄园主。
菲吉卡:牧主。
艾果尔,阿辽娜:凡卡的小伙伴。
卡希旦卡:老母狗的名字。
梆子:打更用的器具,空心,用竹子或木头制成。
崽子:常用来称幼小的动物,这里是对老板幼儿的贬称。
邮差:邮递员的旧称。
卢布、戈比:沙俄时使用的货币单位。一卢布等于一百戈比。
四、围绕预习,熟读课文,思考问题。
1、凡卡是干什么的?
2、凡卡为什么要给爷爷写信?
3、把凡卡写的信的内容标出来,再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信的主要内容
五、深入探究,理解课文
读课文,了解凡卡遭受的苦难。
1、再读课文,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简单的批注
1、凡卡在给爷爷的信中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凡卡给爷爷的信的内容,看一看凡卡给爷爷的信中主要说了哪些事?(出示课件)(生读课文思考,讨论,师明确,出示答案)第八自然段读得如何?教师板书:城市生活 苦具体要达的度:本组读一遍8自然段,本组一个同学
凡卡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凡卡写信的内容以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来了解他的内心(过程与方法)。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识与技能)
3.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旧俄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进文本
生活化导入,让班级的学生描述一个最幸福的生活场景(这个导入可以使学生把自己的生活与凡卡的生活进行对比,从而更能认识到凡卡的痛苦,也会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潜移默化的教育往往最有效果)。
二、熟悉文本
1.用生字词(读音、解释)检查预习情况(“知识与技能”目标)。
凡卡茹(rǘ)科夫 楦(xuàn)头 保佑(yòu) 别墅(shǜ)
蘸(zhàn)了蘸笔尖 小崽(zǎi)子 搓(cuō)烟叶 打搅(jiǎo)
2.用文章内容来检查预习。
凡卡的这封信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啊(“知识与技能”目标)?
向爷爷述说自己在鞋匠阿里亚希涅那儿所遭遇的痛苦,想让爷爷把自己接到身边。
他在鞋匠阿里亚希涅那儿遭遇哪些痛苦啊?(对课文的熟悉并不多余,因为深入分析深入解读是一定要以充分熟悉文本为基础的)
3.检查朗读(全文或某些段落)
三、解读文本
提几个问题贯穿起课堂的逻辑结构(“过程与方法”目标)
第一个问题:文章写道,凡卡把自己的这封信投入了邮箱,可是,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思考,凡卡的这封信能够寄出去吗?
学生的回答肯定不够全面,教师不要急于公布正确答案,而是要形成悬念,让学生再读课文,熟悉文本(在这里,教师提示学生默读课文,这是正确回答的前提),在一堂课里,不同形式的熟悉文本既能为深入解读文本打下坚守基础,又是语文教学“语文味”的重要体现。这个时候的教师可以用“为什么”“你怎么这样认为呢”“你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能否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思路”等的问题来让学生自己质疑自己的答案,从而形成进一步阅读文本的要求和兴趣。
第二个问题:既然凡卡的这封信最后不能寄出,为什么他还要写呢,他不写行不行啊?
上面我们已经了解了信的内容,反映了凡卡的痛苦生活,有了痛苦如果有个地方说一说,对一个人来说有哪些作用呢?
心灵的慰藉,一种暂时的安慰,这是生命的必须。如果有痛苦没有地方诉说,会使我们更加痛苦。所以,凡卡的这封信即便是最后不能寄出,他也要写。最后他能够“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就说明了这一点。
所以,在生活中,如果自己的朋友有了痛苦我们就应该认真地倾听他的诉说;同样,如果自己有了痛苦也应当找个合适的机会向朋友诉说,让朋友分担自己的痛苦。“一个快乐两个人分享,一个两个快乐;一份痛苦两个分担,一个只有一半的痛苦。”(如果长期坚持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同情心就会逐步形成了,也就是“三维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了)
插入全文朗读。
第三个问题:假如凡卡的这封信能够顺利寄出,爷爷很快就能收到,他的爷爷会来接他回去吗?
学生讨论思考回答。不能。爷爷让他在鞋匠阿里亚希涅干什么,爷爷自己是什么状况呢,爷爷能够养活他吗?通过这些追问,学生一方面认识到爷爷也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即便是能够把他接回去,在爷爷的主人——日发维夫老爷家里干活,还是一样地会受这样的折磨(而且,爷爷给他的选择是最好的,不管是哪个时代哪种社会,有手艺往往总是生活得比较好)。
自己的主人是这样,爷爷的主人也会这样,请大家思考,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当时的社会都这样,即所谓“天下乌鸦一般黑”的时代,自然地引出对作者和背景的.介绍。这个时候介绍作者和背景,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当时的沙俄统治和普通百姓所经受着的折磨和痛苦,从而更加同情凡卡和爷爷,更加憎恨沙俄的统治者和那些欺压百姓的地主阶段,也有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进一步形成(在教学中,“顺其自然”,顺着教学进程的自然而安排教学环节,这也是现代教学所倡导的,以前的教学总是在开头就介绍作者和背景,往往使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浪费了教学资源,影响了文本的解读。在教学中我们坚持这样一个原则——“一切安排都以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来进行”,有了这个前提,就可以让我们做到,如果一开始介绍作者和背景能够有助于课堂学习,那我们就在一开始介绍作者和背景,如果不能,我们就动脑子把这两个“知人论世”的重要内容安排在其它合适的位置)。
四、升华文本
第四个问题:文章最后写道凡卡在梦里,看见的很多美好的情景,写这些有什么作用啊?
请大家联系全文(提醒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和时代背景思考一下,然后作出回答。
凡卡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了解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命运,激发学生憎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联想来了解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学习了解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
2.体会凡卡的悲惨遭遇并受到思想教育。
三、教学难点
体会插叙部分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四、教具准备
投影仪、幻灯片
五、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1.介绍作家及写作背景。
2.检查预习情况。
3.初步自学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
4.读议第一段,人凡卡写信前的动作、神态中体会他当时的内心活动。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运用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联想来了解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学习凡卡写信和写信后的内容,体会凡卡命运的悲惨,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任务
上节课同学们初步自学了这篇课文,按写信前、写信、写信后的顺序理清了文章的层次,并从凡卡写信前的动作、神态中体会出他当时的心情是十分害怕的。这节课我们继续运用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联想来了解人物内心的方法学习写信、写信后这两部分内容。
二.情境导读直奔重点
1.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写信这一部分内容包括信文和凡卡的回忆。下面先请同学们听听凡卡写给爷爷的信(师范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想一想:凡卡在信中写了哪些内容?什幺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板书:学徒生活苦)
2.课文哪一自然段集中体现了凡卡学徒生活的苦?(第8自然段)
3.自由朗读第8自然段,想一想:凡卡受了哪些苦?把感触最深的词句划上记号,然后谈体会。(着重从挨打、挨冻、挨饿三方面进行引导)
①出示幻灯片(描写凡卡挨打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拖”、“揪”、“揍”等动词认真加以体会,再想象凡卡挨打时的惨状,并结合凡卡挨打的原因深入体会凡卡生活的苦。
②引导学生从“睡在过道里”、“简直没有”、“一点儿”、“稀”等描写凡卡挨冻、挨饿的词句中进一步体会他生活的苦。
③综合老板、老板娘、伙计们对凡卡的态度,从“直戳”、“捉弄”等词中体会凡卡生活的孤独。
4.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凡卡生活的苦。(着重从语气、重音、停顿、心情几方面进行引导)
①如果你就是可怜的凡卡,你会用什幺样的语气跟爷爷说?(乞求)指名朗读第8自然段的后四句话。
②自由朗读,体会一下把哪些词读成重音更好一些?(“再也”、“发发”、“跪下”等)说说为什幺?再指名朗读。
③在这短短的四句话中,作者用了两个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幺意思?(因难过而写不下去)
④出示幻灯片(凡卡跪在地上写信的情景)此时此刻,凡卡正赤着双脚,跪在冰冷的地上,向爷爷诉说着自己的种种不幸,求爷爷尽快地带他离开这个火坑。这点点省略号就像是辛酸的泪珠。(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从而懂得朗读带省略号的地方时,停顿的时间要长一些)
⑤出示幻灯片(描写凡卡写信时的动作的句子)引导学生“撇撇嘴”、“抽噎了一下”这些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凡卡极度痛苦的心情。
⑥全班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前面的四句话。
三?进行对比突破难点
1.凡卡一边写着信,一边想起了和爷爷一起在乡下生活的情景。那么,凡卡想起了哪些事?在他看来乡下生活怎么样?(板书:守夜砍树乐)
2.指名把凡卡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这件事快快乐乐地朗读出来。
3.乡下生活真的就那么美好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从“爷爷冷得吭吭地咳”、“缩成一团儿”、“冻僵”等词句中得出结论――乡下生活实际痛苦)
4.乡下生活既然很苦,为什幺在凡卡的回忆中确是那幺美好呢?(引导学生把乡下生活和莫斯科生活进行对比,进而弄懂作者写乡下生活“乐”是主了衬托学徒生活的苦)
四?控究结果深化主题
1.自由朗读写信后的内容,把描写凡卡动作、神态的词句划上记号,体会他的内心活动。
2出示幻灯片(描写凡卡寄信的句子),全班齐读,引导学生从“只穿着衬衫”、“跑到街上去了”这些带点的词语中体会他当时的急切心情。
3.出示幻灯片(凡卡做梦的`画面及相关的句子),引导学生从“怀着甜蜜的希望”中体会他寄信以后的内心活动。
4.凡卡的信爷爷能收到吗?为什幺?
小结:凡卡甜蜜是希望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他还得在莫斯科痛苦地生活下去,这就更让我们体会到凡卡命运的悲惨。
5.全班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注意:声音轻轻的,好让凡卡甜蜜的梦多停留一会儿。)
五?启发想象渗透教育
1.联系凡卡的爷爷的情况想一想,假如爷爷通过别的途径了解了凡卡的遭遇,把他接回了乡下,爷爷能帮助他摆脱悲惨的命运吗?
2.凡卡才九岁,他本该像同学们一样拥有金色的童年,可他的命运为什幺那么悲惨呢?你从中懂得了什幺?(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章中心。
2.巩固生字词。
3.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写信前__怕
挨打命
学徒生活挨冻
(信文)挨饿__苦运
12.凡卡
写信
乡下生活守夜悲
(回忆)砍树__“乐”
惨
写信后(甜蜜的希望)__梦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凡卡》教学设计03,凡卡,希望对你有帮助!
凡卡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一、 了解《凡卡》回忆部分的主要内容,体会本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
二、 知道什么是插叙,了解插叙的一般作用。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凡卡写信的过程以及书信的内容,我们根据屏幕的内容来回顾课文的相关内容。
出示ppt:
回忆课文内容填空:
1、凡卡是一个 岁的(农村 城市)孩子,他没 没 ,只有一个亲人,就是他的 。爷爷在 给庄园当 。凡卡在三个月前被送到 的一家鞋店里当 。
2、课文主要写了凡卡给爷爷写信一事,凡卡为什么给爷爷写信呢?
指名回答。
二、分析课文的`1--3、7—12、15--21 段,导入回忆的内容。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1--3、7—12、15--21 段,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课文选段结构依然完整,内容充实。
板书:时间 圣诞节前夜
地点 莫斯科
事件 写信
2、那为什么课文不这样写,还要写乡下生活的内容呢?
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完成屏幕上的题目。
出示ppt:
跳读课文,填空:
课文第 到第 自然段、第 到第 自然段还穿插了两次对往事的回忆,凡卡回忆了
和 这些情景。从凡卡的回忆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
指名回答。
三、分析回忆部分,引入“插叙“。
1、梳理回忆内容的时间、地点、事件,适时板书。
时间:三个月前,地点:乡下,事件:回忆乡村生活。
2、分析本部分内容在全文起到的作用。
为什么乡下的生活可以衬托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悲惨呢?乡下生活真的那么美好吗?从课文中找一找答案。
学生回答。
爷俩在乡下的生活也是贫苦的,但凡卡还是怀念乡下的生活,希望爷爷能够接他回去,说明莫斯科的生活更苦,凡卡在这里感觉生活没有指望。这样就更加突出了主题———通过凡卡的不幸遭遇批判当时俄国社会的贫富不均、贫苦农民尤其是儿童的苦难生活的黑暗现实。
3、引入“插叙“,并总结作用。
课文的4—6、13—14段对乡下生活的回忆属于插叙。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根据我们的分析可以总结出插叙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回答。
明确:拓展叙述的时空,增加文章的容量;衬托文章的主题。
四、拓展阅读。
1、默读《爸爸的花儿落了》,找出文本中插叙的段落,并作简单分析。
2、默读《羚羊木雕》,将屏幕上的段落放回到文章的恰当位置。
五、作业
多年后你学有所成,被母校请回为学弟学妹做报告。当你再次踏进南园路小学,踏进你曾经在此学习过的教室,一定感慨万千。请运用插叙的手法写一段完整的文字,写出你此时此刻的回忆和感受。
【凡卡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凡卡教案三篇08-07
凡卡教案范文9篇06-09
凡卡教案范文十篇07-09
读《凡卡》有感06-18
会变的数卡教案07-02
《凡卡》读后感06-12
凡卡读后感06-14
大班社会友情卡教案04-29
凡卡读后感400字06-11
《凡卡》读后感15篇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