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欢乐而归教案

时间:2023-09-12 12:12:19 晓怡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丰收欢乐而归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丰收欢乐而归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丰收欢乐而归教案

  丰收欢乐而归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朋友、对亲人的珍惜之情。

  【教学重点】

  1.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2.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能通过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联系生活等方式,想象画面,从而大致理解诗意,体会诗中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山行》

  【课时目标】

  1.认识“径、斜”2个生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能从古诗中描写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3.能通过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联系生活等方式,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4.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山行》。

  【教学重点】

  1.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2.结合注释、插图,联系生活,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结合注释、插图,联系生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交流古诗,体验情趣。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诗人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美景在诗人笔下变得更加奇妙。请同学们交流自己积累的描写四季景色的古诗。(学生自由交流)

  2.出示课件1:描写四季的古诗,自由朗读。

  设计意图:

  交流四季古诗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3.交流秋天:用积累的四字词语说说这个季节的景色或感受。出示课件2:秋景图。

  4.导入课题:在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眼中,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深秋的一天,诗人杜牧驾着马车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那美景所吸引,他流连忘返,触景生情,挥毫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诗——《山行》。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板书:山行)

  5.出示课件3:古诗《山行》。学生自由朗读。

  二、诵读古诗,初步探究。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自由朗读,鼓励交流。

  2.阅读与交流的要求。出示课件4: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3.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4.检查交流情况。出示课件5:

  (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出示课件6:

  ①山行:在山中行走。

  ②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③石径:石子铺成的小路。

  ④斜:这里指山间小路弯弯曲曲。

  ⑤生:产生,生出。

  ⑥车:轿子。

  ⑦坐:因为。

  ⑧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⑨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⑩红于:比……更红。

  (二)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出示课件7(会写字):寒径斜霜

  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会写字的?

  2.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画。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体现部编版教材多元识字的理念,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对重难点生字的书写进行指导,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为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

  (三)学生熟读课文。

  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初解诗意。

  1.谈话激趣:杜牧在这首诗中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异常美丽的秋景图。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下面我们来细细地品味这首诗。

  2.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山行”就是在山中行走的意思。诗中哪些地方表明了季节呢?(寒、霜叶)作者在山中行走都看到了什么?(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3.这些景物中,最吸引作者的是什么?(霜叶)

  4.作者喜欢枫叶的原因是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

  5.正是美丽的枫林晚景使得作者难以抑制自己的惊喜之情,作者的哪些动作让我们感受到惊喜?(停车)

  6.让作者“停车”的原因是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

  在作者眼里,深秋的霜叶有什么特点?(霜叶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有生命力;甚至胜过春天的花,丝毫看不出秋天衰败的痕迹)

  7.诗人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这里有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这些景物构成了和谐统一的画面。

  (二)深入体会。

  1.教师导言:深秋时节,天气已经转冷。远处山林中,驾着马车的杜牧正慢慢走来,首先映入诗人眼帘的是什么?(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2.出示课件8:

  出示情境图片,学生认真观察并说说看到的景物。小组结合图片交流景物的特点。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1)“远上”一词写出了“山”的深远。

  (2)“寒”字刻画了“山”的凄清寒冷。

  (3)“斜”字让我们体会到石径的弯弯曲曲。在虚无缥缈,白云升腾的远处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有几户人家。

  4.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5.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出示课件9:(图片)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6.学生边观察图片,边诵读前两句诗。

  7.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描绘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简笔画。

  8.教师导言:正当车子缓缓前进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9.出示课件10:(图片)

  出示情境图片,学生认真观察并说说看到的景物。结合图片小组交流景物的特点及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10.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11.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出示课件11:

  停下马车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霜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

  12.学生边观察图片,边诵读后两句诗。

  13.鼓励学生认真体会、感悟“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继续完善自己的简笔画。

  14.引导体会:“停车坐爱枫林晚”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设计意图:

  抓住重点字词,结合课文插图,理解诗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有感情地诵读古诗,锻炼了学生理解古诗、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积累古诗的能力。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出示课件12: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板书带朗读节奏的古诗《山行》)

  2.教师引导:诗中的斜线是朗读节奏的划分符号。

  3.指名朗读。学生自由评议。

  4.教师小结: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5.教师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6.自由读,练习背诵。

  (四)检查背诵,体会感情。

  1.随机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2.教师引导,体会感情:诗人用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前两句写远景,诗人只是作客观描述。后两句写近景,表达出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

  四、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学生自选作业。出示课件13:

  1.画:画一幅秋天的美景图,在图画中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写:写一首小诗或一篇日记,用亲眼所见和亲身所感来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3.找:另找一首描写秋天的诗,试着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

  【板书设计】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第二课时

  《赠刘景文》

  【课时目标】

  1.认识“赠、刘”等8个生字,会写“赠、刘”等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4.能借助注释、插图,联系生活,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插图,联系生活,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意思,自主探究、感悟诗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山行》一诗,体会到作者对深秋美景的喜爱之情,古人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赠刘景文》。

  出示课件14:(出示诗人、题目)

  想想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认读生字:“赠、刘”等,读准平舌音“赠”,边音“刘”。

  2.了解诗题及写诗的背景,出示课件15:

  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刘景文,他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当时他已经50多岁了,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整天闷闷不乐。他的好朋友苏轼就邀刘景文到家里做客,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苏轼很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于是,便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希望刘景文能找回自信,取得成功。这首诗就是《赠刘景文》。(板书:赠刘景文)

  二、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一)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出示课件16:

  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共同正音:“赠、残”是平舌音,“橙”是翘舌音。

  设计意图:

  按照“随文识字”的做法去落实,使识字与学文相结合。

  (二)学习前两句诗。

  1.指名朗读古诗《赠刘景文》。

  出示课件17: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指名说说“荷、菊”这两个字的意思。

  (板书:荷菊)

  3.这首古诗前两句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

  4.理解“荷尽已无擎雨盖”。

  (1)出示课件18:夏季荷花荷叶图(板书:荷花荷叶图)

  师:同学们,图上画了什么?

  师:看到这么美的荷花,我想起了两句诗(出示课件19)——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老师一边描述一边出示课件20:荷叶干枯图。(重叠在荷花荷叶图上)

  师: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秋天来了,你们看荷花变得怎样了?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荷尽已无擎雨盖)

  引导理解——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3)反复读“荷尽已无擎雨盖”。

  5.理解“菊残犹有傲霜枝”。

  (1)出示课件21:菊花图。(板书:菊花图)

  师:秋天来了,菊花开了,多美的菊花呀,天气一天比一天凉了,早上还看得见霜呢。

  (2)出示课件22:菊残图(重叠在菊花图上)

  你们看这菊花怎样?

  引导理解——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师:当我们感觉到天气冷的时候,身体会怎样?

  师:那你们看看,菊花的花枝,在寒冷的环境中依然挺立着,这是一株怎样的菊花呀?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菊残犹有傲霜枝)

  (3)反复读“菊残犹有傲霜枝”。

  (三)借助图片,联系生活实际,教学后两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师:我们再跟着诗人一路走一路看,你会发现秋天还有更美的景色。

  1.联系生活实际,知道古诗描写的正是秋季,出示课件23:橙黄橘绿图。(板书:橙黄橘绿图)

  师:除了橙子、橘子,在秋天成熟的还有哪些果实?这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这就是秋天的美呀!(板书:橙橘秋之美)

  因此诗人苏轼怎样写的?指名回答。(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齐读诗句。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诗意。在理解诗意、感受画面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帮助学生感受诗歌描绘的情景和表达的情感。

  三、读中悟情,多元吟诵。

  (一)谈话过渡。

  同学们虽然理解了诗意,可还没有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味。下面老师教大家一个读古诗的方法。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体会读。

  3.男女生比赛读。

  4.指导背诵。

  (二)同学们,刘景文受到了苏轼的鼓励,终于崭露头角,后来他还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赏识,做了官,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励志的诗句也成了千古佳句,你们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指名背诵)

  (三)多元吟诵,古诗新唱。

  同学们,老师用课余的时间为这首古诗配上了音乐,让这首诗变成了一首歌曲,下面请欣赏“古诗新唱”——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设计意图:

  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同时还引入古诗新唱的方式,真正做到“创意地教古诗,快乐地学古诗”。

  四、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出示会写字田字格课件24:

  赠刘盖菊残君橙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3.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画。

  4.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提醒学生注意:

  (1)“残”是左右结构,右边是两横一撇,不是一横两撇。

  (2)“橙”第四笔是点,第五笔是横撇,第七、八笔是小撇。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

  老师在教学生写字时,严格落实新课标关于学生课堂要写字10分钟的要求,避免啰唆无重点地“说”,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识字、写字,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

  【板书设计】

  赠刘景文

  第三课时

  《夜书所见》

  【课时目标】

  1.读准多音字“挑”,会写“送、挑”2个字。

  2.借助注释、插图,联系生活,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插图,联系生活,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

  1.出示课件25:出示《夜书所见》插图,请学生说说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象编一个小故事。

  2.让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来欣赏这首诗吧。(板书:夜书所见)

  二、认识生字,感知诗情。

  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引导解题。

  (书:书写下来所见:所看到的)

  2.齐读题目。

  3.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4.出示课件26:

  tiǎo

  挑

  (1)“挑”是多音字,在这首诗中读“tiǎo”,还有一个读音是“tiāo”,组词为“挑担、挑粮”。

  (2)出示会写字田字格课件27:送挑

  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提醒学生注意:

  “送”是半包围结构,先写“关”,后写“辶”;“辶”共三笔,第二笔是横折折撇;“挑”第三笔是提,第七笔是竖弯钩。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老师范读,画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出示课件28: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6.告诉老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设计意图:

  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通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故事,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能力,二是为了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

  三、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一)找出诗人所见。

  师:这首诗是诗人在夜晚写下的所看到的情景,那么,诗人究竟看到了什么呢?我们快到诗中找一找,你发现了什么?(板书:梧叶、篱落、一灯明)

  (二)借助注释,联系生活,学习第三、四句诗。

  1.师生交流。

  (1)出示课件29:知有儿童挑促织。(图文)

  (2)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师:注释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帮手,它能帮助我们更好更快地读懂诗句的意思。

  (3)理解“知”。

  师:我们借助注释知道了“挑促织”的意思,那么这个“知”是什么意思?(料想)

  (4)诗人在漆黑的夜晚是怎么知道有儿童在拨弄蟋蟀的?

  出示课件30:夜深篱落一灯明。(图文)

  2.朗读指导。

  3.齐读。

  (三)联系生活,理解第一、二句诗,感悟诗中的秋意。

  谈话过渡:秋天是捉蟋蟀的最好季节。这时的蟋蟀又大又壮,叫的声音最好听。到草丛中找一找,你一定能找到。

  1.读一读。出示课件31: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2.理解词语,初知大意。

  3.出示课件32:

  (1)萧萧:这里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2)梧:梧桐树。

  (3)客情:旅客的思乡之情。

  4.齐读、师范读、齐读。

  5.出示课件33:介绍作者背景资料。师引导交流:这位漂泊在外的人是谁呢?是诗人叶绍翁。说起叶绍翁,还有关于他的一个故事。

  出示课件34:

  叶绍翁是福建人,小时候被送给浙江的叶氏做儿子。他的爷爷原来是朝廷的一位大官,因为朝廷政变,受到别人的迫害,所以他的整个家族受到牵连。家业中衰,他的父母不得不把他送给别人。

  6.理解“客”,出示课件35:字典中“客”的多个解释,生选择字义。

  7.读诗。

  谈话过渡:了解了关于叶绍翁的故事,你就更能体会江上秋风牵动着诗人的情怀。漂泊在外的他会想起——(生答……)那就是思乡之情。让我们带着这思乡之情再读一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

  从整体入手,把握诗意,避免机械分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边读边想,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四)指导朗读全诗。

  1.齐读。

  师:当诗人想到有儿童在拨弄蟋蟀时,诗人还会想到什么?(学生答)是呀,也许诗人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许会想起儿时的伙伴,也许会想起家乡的亲人,想到这里,他的思乡之情就更浓了。身在浙江的诗人,多么想回到福建老家,跟自己的家人团聚啊!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4.配乐读。(配乐曲:马思聪《思乡曲》)

  5.指导读古诗:读这首诗时,要读出诗人“想家”的感情,声调要缓慢些。最后两句牵动着诗人的思乡之情,要读出诗人的孤寂无奈。(学生先读,老师指导,老师再范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

  设计意图:

  朗读古诗,配乐读诗,是为了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为了更好地把握古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趣味活动,强化记忆。

  1.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小组比赛背诵。

  五、拓展阅读,增加兴趣。

  1.你们还读过哪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呢?谁来背一首?

  2.读一读,背一背。出示课件36: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梧叶、篱落、一灯明

  丰收欢乐而归教案 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教学目标:会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谁来说说他见过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

  同学分别说出对大海的印象:海水蓝蓝的咸咸的,海风吹在脸上的感觉很凉爽。

  2、看来同学们和大海已经是老朋友了,那同学们再来说说大海边有什么呢?

  同学:大海边有沙滩、有贝壳、还有礁石……

  师:那今天我要给同学们上的音乐课跟什么有关呢?(大海)对了,首先我把这歌曲唱一遍,同学们仔细听了,等下我要提问的。

  二、教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教师范唱《赶海的小姑娘》歌曲一遍,同学们喜欢听这歌曲吗?(喜欢)那好,今天我们就认真的学,你们学会了,会比老师还唱得好呢!

  1、分乐句教唱歌曲一遍。

  2、用琴声伴奏较唱歌曲两遍。

  3、重点讲解休止符和延音的唱法。

  三、同学和老师一起把《赶海的小姑娘》完整地演唱两遍。

  结束新课。

  教学反思:学生学会唱本首歌曲,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表演《赶海的小姑娘》

  教学目标:能为《赶海的小姑娘》创编几个舞蹈动作,并为同学们表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会演唱了《赶海的小姑娘》这支歌曲,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给这歌编舞蹈。

  二、舞蹈教学

  1、老师完整地示范一遍舞蹈,引起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

  2、教师请个别学生到前面来模仿和创编舞蹈基本动作。

  3、教师分乐句教学

  三、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民乐合奏《丰收欢乐而归》

  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中不同的速度所表达的不同情绪。

  2、描述音乐表现的不同情感。

  教学过程:

  1、第一遍欣赏乐曲《丰收快乐而归》。感受音乐中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情绪?这种情绪是由什么音乐要素造成的(有自由的散板、中速的优美、快速的欢快等)?

  2、教师介绍乐曲。这是民乐合奏《东海渔歌》的第四部分《丰收快乐而归》,表现了渔民们战胜风浪之后,满载丰收快乐而归的情景。乐曲有三部分构成,每一部分的情绪是不同的,引导学生第二遍欣赏,分辨三个不同的情绪所引发的不同联想。

  3、根据条件,教师可播放电影《海霞》的片段,补充欣赏电影插曲《织鱼网》,增加学生对大海边渔民劳动生活的感性认识。

  4、分段欣赏:能分辨三个不同的乐段。

  (1)开始是由什么乐器领奏的?

  (2)中间乐段抒情的旋律是有什么乐器演奏的?

  (3)哼唱第三段的旋律或用打击乐器为旋律伴奏。

  5、开一个音乐发布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如写一段短文、画一幅音乐情景图、演唱或演奏第三段乐段的主旋律等。

  教学反思: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能感受乐曲的不同情绪。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大海啊,故乡》

  教学目标:

  1、能够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

  2、用圆润、流畅的歌声表达热爱大海、热爱家乡的感情。

  3、通过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三峡宜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用圆润、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2、难点是通过活动表达对自己家乡的热爱。

  教学准备:有关大海、三峡的资料,钢琴、绘画用品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一说:形容大海的词语,你想象中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

  2、看一看:大海有关图片。

  二、学唱歌曲:

  1、师介绍创作背景及作者:

  作者:王立平,歌曲是影片《大海在呼唤》的主题音乐,作于1983年。

  2、初听歌曲,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3、采用听唱学唱歌曲:

  (1)跟录音学唱。

  (2)生试唱,老师纠正错误的地方。

  (3)指名唱,其他学生点评。

  4、讨论:怎样演唱才能更好地表达歌曲的内涵?

  5、共同分析,深情演唱,采用多种形式演唱;齐唱;师评价。

  三、引导创作:

  1、提问:大家对自己家乡了解多少?

  2、欣赏有关“三峡”系列景色(图片等)

  3、提问:你能用哪些方式表达你对家乡的爱?(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画三峡”、“颂三峡”、“唱三峡”的主题)

  4、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主题,进行创作,师作适当指点。

  5、分别展示作品,学生老师分别作简单点评。

  四、小结,结束新课。

  教学反思:能感受歌曲所表达的对祖国的真挚情感。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小螺号》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欢用快甜美的.歌声演唱歌曲《小螺号》,抒发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情。

  二、学习和正确运用波音、上滑音,充分发挥其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多变的节奏和大跳音程:感受和表现歌曲欢快活泼的情趣。

  教具准备:钢琴、网络资源。海螺、小螺号、瓶罐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复习《赶海的小姑娘》

  三、引入新课

  1、出示海螺,启发学生说出它的名称和生长的环境,介绍海边的人们就地取材,将海螺加工制作成小螺号以及小螺号的用途。(传递信息)

  2、放映大海、沙滩、螺号等幻灯片。(接下来请同学们来看幻灯片,看了这些美丽的图画后,你们知道了这节音乐课和什么有关系了吧?)

  3、今天我们将要学唱一首新歌,歌名叫“小螺号”。

  播放动漫《小螺号》(同学们先欣赏歌曲《小螺号》),感受并说出歌中的“景”是怎样描绘的?歌中的“情”是怎样表达的?

  (我仿佛见到了宽阔的沙滩,辽阔的大海,海边还有一个小朋友正在吹小螺号)

  4、跟着录音学唱歌曲,轻声地模唱几遍。好,现在请同学们跟着音乐轻轻地哼唱。

  5、讲解波音、上滑音,并要求学生找一找歌曲中有波音和上滑音的位置。

  6、难点练唱。

  (1)大跳音程。325666

  (2)切分音及长音。161.1—美吔!

  7、逐句教唱(侧重难点)

  8、学生跟琴声练唱

  9、歌曲处理:

  情感要求:

  第一乐段(1~16小节)欢快、跳跃有弹性,表达出螺号声声和孩子们期盼的心情。

  第二乐段(17~28小节)舒展优美、亲切自然。整体情绪:欢快、活泼、甜美地。

  10、分男女生演唱,点唱。

  11、学生试吹瓶罐,模仿螺号声,在歌曲合适处加入伴奏(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交换唱奏)

  12、分小组唱,奏练习。

  13、各组推荐两名学生作唱,奏表演。

  三、课堂小结:

  这一课的学习,大家的积极性高,主动性强,进步很快,还希望你们多利用课余时间练习,一定要背熟歌词。

  教学反思: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丰收欢乐而归教案 3

  一、目的

  1、感受乐曲中不同的速度所表达的不同情绪。

  2、描述音乐表现的不同情境。

  3、为《赶海的小姑娘》创编动作。

  二、准备(略)

  三、过程

  1、第一遍欣赏乐曲《丰收欢乐而归》。感受音乐中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情绪?这种情绪是由什么音乐要素造成的(有自由的散板、中速的优美、快速的欢快等)?

  2、介绍乐曲。

  这是民乐合奏《东海渔歌》的第四部分。《丰收欢乐而归》表现渔民们战胜风浪之后,满载而归的情景。乐曲由三部分构成,每一部分的情绪是不同的。

  3、分段欣赏:能分辨三个不同的乐段。

  ①开始是由什么乐器领奏的?

  ②中间乐段抒情的旋律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③哼唱第三乐段的旋律或用打击乐器为旋律伴奏。

  4、请同学们说说对乐曲的感受。

  5、再次完整地听赏乐曲。

  6、复习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7、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为《赶海的小姑娘》创编动作,进行表演。

  教学内容:欣赏《丰收欢乐而归》

  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中不同的速度所表达的不同情绪

  2、描述音乐表现的不同情境。

  教学重点:

  分辨音乐的段落

  教学难点:

  创编舞蹈情节表现音乐

  教具准备:

  钢琴、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演唱《赶海的小姑娘》进教室。

  二、导入新课

  (一)在上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了大海,感受到了大海给我们童年生活带来的欢乐,很多同学在上节课都对大海流露出了依依不舍得感情,今天就让我们随着音乐再次到大海中去游玩吧。出示题目《丰收欢乐而归》

  (二)欣赏

  1、初听音乐,感受音乐的整体形象。

  2、再听音乐,回答,音乐种有几种不同的情绪?

  三种

  3、教师讲解乐曲:这是民乐合奏《东海渔歌》的第四部分《丰收欢乐而归》,表现了渔民们战胜风浪之后,满载丰收欢乐而归的.情景。乐曲由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情绪是不同的,接下来大家欣赏的时候注意听听每一乐段的情绪又什么变化?

  4、分段复听:

  欣赏第一乐段:

  (1) 是由什么乐器主奏的?你想象到了什么?

  笛子,表现了人们在战胜惊涛骇浪之后的喜悦心情。

  (2) 出示主题,再次欣赏

  欣赏第二乐段:

  这个乐段的情绪是怎样的?

  欢快的

  (2)出示主题

  1 3| 2—| 2 1 2 1 | 1 6·5|

  (3)你想到了什么:

  好似渔民战胜风浪之后,自豪地驾驶渔船,乘风破浪,满载丰收而归 欣赏第三乐段:

  (1) 这一段的情绪怎样?速度有什么变化?

  速度为快板,节奏紧凑情绪欢快

  (2) 这一段是第几段的再现?

  第二乐段

  (3) 这段音乐给了什么感受?

  渐快、渐强、最后鼓乐齐鸣,在最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5、完整欣赏全曲

  三、创编舞蹈动作

  1、 乐曲的情绪是欢乐的,那么我们用什么方式可以表达?

  2、 小组讨论创编几个简单的舞蹈动作来表现情绪

  3、 教师巡回指导

  4、 再听音乐,学生随着音乐表演。

  5、 小组互评,改进动作

  6、 完整展示音乐于舞蹈的结合。

  课后小结: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音乐的感受中来,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在表演方面一班比二班主动,在对音乐得理解上,二班又比一班好一些。以后教师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调整,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丰收欢乐而归教案】相关文章:

丰收的果园教案06-16

《苹果丰收》教案02-26

《葡萄丰收》教案02-14

大班教案《丰收》05-30

大班丰收的季节教案01-31

大班丰收的秋天教案06-11

《丰收的秋天》大班教案05-19

苹果丰收大班教案05-09

《苹果丰收》小班教案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