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回乡偶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回乡偶书》教案1
教学目的:
1、 会认“偶、鬓、衰”3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重点难点:
诵读古诗,感受诗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复习:我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古诗就是一块富有魅力的瑰宝。同学们,瞧瞧看,这首著名的《咏柳》还记得吗?我们一起背一背。这首诗的作者就是著名的唐代诗人——贺知章。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他的另一首古诗,请大家手书空,和我一起来写诗题。正音。
3、这首诗就是诗人80多岁回到家乡后偶然写下来的,齐读课题。
4、到底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诗歌去细细品读。
二、 初读古诗
1、 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检查生字
3、 检查词语:鬓毛衰 乡音 相见 相识
4、 词语读得这么好,相信古诗一定能读得更流利,自己试一试。
5、 节奏读
(1)标出节奏,指名读。
(2)齐读
(3)教师示范,讲方法:一行一行地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三、 品读第一句
过渡:让我们先看看第一行。
1、 点生读
2、 师问:少小是什么意思?读。
3、 在这行诗中有一个词的意思和它相反,谁找到了?你来读。
4、 介绍背景:贺知章十几岁就离开了家乡,80多岁才回到故乡,此时他会是什么心情?
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还有谁来读?
5、 为什么贺知章要时隔70多年才能回到家乡?是的.啊,由于种种原因,思念家乡的贺知章却不能回家,他的内心多么的心酸啊,教师范读。
6、 此时的他,百感交集,一起读。
7、 几十年过去了,他的样貌会发生了什么变化?但是什么没有改变?(乡音)请你读第二行,点评。教师点评:由于深深地眷念这爱自己的家乡,他无法忘记那一口家乡话。齐读。
8、 从离家到回家,他一直都牵挂着自己的家乡。齐读第一句。
四、 品读第二句
1、过渡:年近老迈的贺知章终于回到了家乡,走在这乡间路上,一切都那么熟悉,看看图,他碰见了谁?(小孩)自由读第二句,听听他们会说些什么?
2、孩子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位老爷爷,自然是不认识的。面对这远道而来的客人,他们会怎么问?
3、感情指导读“笑问”“何处来”
4、教师引读:天真的孩子笑着问诗人的一句话,却让诗人感慨万分,自己明明是土生土长的家乡人,却被孩子们当成了客人,这一个客字让他多么的无奈呀!教师读。点生读。 他分明是回家,却被当成了来做客的外乡人,他多么的难过呀!点生读。
5、 齐读:诗人在外漂泊多年,一直想着家乡,却被大家当成了客人,他内心真不是滋味。
(齐读)
五、 背诵
1、 自由练习背诵。
2、 配乐背诵。
六、 拓展:《回乡偶书》(二)
板书设计:
古诗诵读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 老大回 又
乡音未改 鬓毛衰 悲
相见 不相识 又
客 何处来 喜
《回乡偶书》教案2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习贺知章写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二、学习《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及背景。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首的作者?
2、齐读、指名读。思考: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借助课文注释及自学诗句,记下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学生自学讨论}
4、同学们学得真起劲,那么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首诗,高不高兴?那么放学回家后把这首诗给父母讲一讲好不好?
(1)分角色试练表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生谈)
5、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能不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6、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7、《回乡偶书》描绘了诗人告老返乡不被相认的情景,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
(1)在小组内进行编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演出,师生评议。
8、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9、感情朗读、想象情景。
三、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2。编故事。
反思: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表演过程。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回乡偶书》教案3
一、原文: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衰(cuī):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此处应是减少的意思。全句意谓口音未变鬓发却已疏落、减少。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笑着询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译文:
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3、在读诗、悟诗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浓浓爱乡之情。
三、教学重点:
理解“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五、教学设计:
(一)从学生的生活经历中导入:
你是哪里人,离开家乡到了宁波,会想念家乡吗?你的爸爸妈妈呢?(指名外地的学生回答)看(出示幻灯片:回家),每年春节人们都会赶着回家过年,为了买一张回家的车票甚至不惜整夜守候在车站,多么感人的思乡之情啊。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从小生长的.故乡非常依恋,有着浓浓的故乡情结,人在外地而常常心系故乡。
(二)揭诗题,释题意: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描写回家的古诗《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
板书课题:回乡偶书
2、重点书写:偶师板书偶,边释字形,学生跟着书空右半边;读“偶”。
3、理解题意:偶,偶然的意思,偶书呢,偶然间写下的诗。
偶然间写下的诗常常是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才有了一时的感受,诗人贺知章回家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呢,我们就要来细细地读一读他写的这首诗。
(三)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范读,听清生字的读音,听清停顿。
2、自由读:
(1)读准生字的字音,有节奏地读通诗句。
(2)借助词语手册理解新词语的意思,想想每句诗大概讲了什么意思,实在不明白的划上横线准备提问。
3、交流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与古诗朗读情况。
A、检查生字(幻灯片生字):读生字卡片,重点记“鬓”的字音、字形。
B、指名读古诗,评议要求:字音有没有读准(2个);停顿是否合适(2个);齐读。
(2)说说你已经理解了古诗中那几个词语的意思。
估计学情:少小、老大;回、相见、相识、客、何处、笑问
(3)说说哪个词你实在想不明白了?
估计:乡音、无改、鬓毛衰
4、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说一句,幻灯出示一句诗意)用“虽然……但是……”接“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个句子。
5、齐读:理解了诗的意思,我们应该比刚才读得更好了。
(四)多种方法读古诗,体会诗情。
1、说说你想带着怎样的情感读这首诗呢?
喜悦:因为五十多年没有回到故乡了,是多么的激动和兴奋啊。
重点品读:少小离家老大回
难过:离开的时候还是小孩子,而回来的时候已经头发都白了,很伤感。
重点品读:乡音无改鬓毛衰
师旁白:是啊,又高兴,又伤心,这时候的贺知章老爷爷看着家乡的变化,听着家乡话真是悲喜交加啊。板书:悲喜交加
2、还有两句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
师问:如果你是村里的小孩子,看见了一个八十多岁的不认识的老爷爷来了,你会怎么问啊?
师答:是啊,离开家乡的日子实在太久了,以至于孩子们都把我当作远来的客人啦。这是贺知章老爷爷深深的叹息啊,能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吗?
3、指名朗读整首诗,师生共同点评,评议要点:你觉得他读出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4、齐读
(五)拓展:读贺知章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六)写字:客、何、音
六、教学反思:
这是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先生写的一首诗,是唐诗中的极 品,它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告老还乡时,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画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
教学时,要使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贺知章晚年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诗人回到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心情难于平静。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这样的古诗,对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感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是不容易的,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得到美的体验,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我通过介绍诗人的生平,指导学生多层次的朗读,使古诗节奏,音律明显表现出来,给学生以美的感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我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回乡偶书》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2个字,会写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
2、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在读、想、演中理解诗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热爱家乡。
重点难点: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在读、想、演中理解诗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背诗导入
1、同学们,你们会背哪些诗了呢?
2、课件依次展示《村居》、《所见》、《咏柳》诗歌的图片。
师:今天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幅图,你能用学过的或自己积累的诗句来描绘看到的景象吗?
3、师:小朋友们看,几句简单的诗句就可以描绘出我们看到的景象,这就是诗歌的神奇之处。那你们知道咏柳的作者是谁吗?(生:贺知章)
5、师:小朋友们真聪明,今天我们来学习由贺知章写的'另一首诗歌,题目叫—《回乡偶书》(课件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学法指导
学习一首古诗,我们要过四关,这四关分别是:我会认、我会解、我会读、我会想。同学们,你们能和老师一起顺利过关吗?
第一关:我会认
师: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翻到115页,自由地大声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然后去找一找树叶。
师:老师发现你们读得可认真了,接下来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比比谁的字音读得准。
师:好了是吗?那陈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能把字音读准了。(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谁愿意来试试?(2个)下面我请一位小老师来带领大家读,谁行?(1个)我们一起来准确地读一读。
第二关:我会解
1、解题:你会扩词吗?我们来扩词!
回:回家回来回到乡:家乡故乡乡土
偶:偶然偶尔偶遇书:读书书写书信
连起来就是:回到家乡偶尔写下这首诗。
2、第一句:离:离开回:回来
整句句意:年轻时离开家乡,年纪大了才回来!
第二句:音:声音口音改:改变
整句诗意:我的口音没有改变,但是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了!
第三句:识:认识
村里的儿童已经不认识我了
第四句:客:客人何:哪里
笑着问我是从哪儿来的。
第三关:我会读
指导读好升降调、重音、长音
第四关:我会想
师:请再读读这句诗,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客”是谁?贺知章。“客”从哪里来?板书“何来”“客”来做什么?)
师: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提了不少好问题。老师也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诗句里的“客”也就是贺知章是指从外地来这里做客的客人的吗?(板书“客?”)请你们仔细地读读诗歌,也可以观察一下插图,找找答案吧。(生自读诗歌,观察插图。)
师:心中有答案了吗?谁来说说看?(生交流:贺知章不是做客的客人。)你从诗歌的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生:他从小离开了家乡,到老了才回来。)(少小、老大变红)(生:乡音无改……)
师:贺知章爷爷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外地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回到家乡,整整五十年哪!他时时刻刻都在想念家乡的亲人,盼望着可以早日回家乡看看,
每当他看见天上的明月圆了,他会默默的吟诵起李白的静夜思——(生齐诵)
每当遇见故乡的故人时,他想问问家里的近况,可最终,他只是像王维一样,问了问窗前的寒梅——(生齐诵王维的《杂诗》)
现在终于盼到这一天了,
当他走在回乡的路上时,他说——少小离家老大回
当他从镜湖看见自己斑白的两鬓时,他说——乡音无改鬓毛衰
当他看见村里的孩童时,他说——儿童相见不相识
当孩子们把他当做客人时,他说——笑问客从何处来?
三、拓展训练
师:其实,贺知章回到家乡后,面对熟悉的情景,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的是第一首,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第二首,相信你们会有新的感受。指名读——齐读
(出示诗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配乐朗诵)
《回乡偶书》教案5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习贺知章写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二、学习《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和背景。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首的作者?
2、齐读、指名读。考虑: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借助课文注释和自学诗句,记下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同学自学讨论}
4、同学们学得真起劲,那么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首诗,高不高兴?那么放学回家后把这首诗给家长讲一讲好不好?
(1)分角色试练扮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扮演。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生谈)
5、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能不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6、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7、《回乡偶书》描绘了诗人告老返乡不被相认的情景,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身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
(1)在小组内进行编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演出,师生评议。
8、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9、感情朗读、想象情景。
三、安排作业。(任选一题)
1. 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2. 编故事。
反思: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小朋友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同学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扮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和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同学的脑海里。
爱扮演是同学的天性。同学要扮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扮演过程。因此,课堂扮演能促进同学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同学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回乡偶书》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时间:1课时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
2、揭示课题:《回乡偶书》
二、初读感知
1、范读《回乡偶书》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有困难找同学或老师帮忙。
3、认读生字:客 何
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并用它们组词。
4、说说你在预习中知道了什么?
5、质疑并适时解疑。
6、看图说说《回乡偶书》这首诗的'大意。
7、我会说:
贺知章小时侯离开自己的家乡,直到老了才回来。在乡间小路上碰上了一群孩子,孩子们 地问:“
。”
三、朗读感悟
1、创设情境: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身边,你的心情会怎样?
2、指导感情朗读(师范读、指名读、生自读、 小组读、展示读)
(第一句:语速稍慢,读出诗人离乡之久。第二句:“无改”读得昂扬一些,“衰”读得起伏一些,读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热爱之情。第三、四句:语速稍快,读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惊奇。)
3、背诵这首古诗,看谁先背下来。
四、实践活动
1、借助课文插图和诗句进行想象,小组合作表演《回乡偶书》。
2、师生评价表演情况
五、指导写字:音 客 何
先观察字的特点,再描红、临写,最后评一评。
六、拓展活动
课外阅读古诗,开一次古诗朗诵会 。
《回乡偶书》教案7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师:刚才有个小朋友一脸兴奋地告诉我,本周六他想邀请几个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过周末。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
生:请客。
师: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
生:做客。
师: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客”字。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
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写。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客”。
二、初读古诗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先认真听一听这首诗的朗读,注意诗中生字的读音。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
2、自读全诗,巡视指导。
3、检查自读,加强识字:抽生读诗,其余听读,评价,正音。
4、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认识作者部分,简介作者。
5、师: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谁能说一下诗题的意思?
提示:
《回乡偶书》的“偶书”,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三、领悟诗意
1、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
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2、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
师:同学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老师再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这个“客”是“客”吗?
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
出示媒体资源中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生自读诗歌,勾画。
4、指名回答刚才的问题:
例:
⑴ 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
⑵ 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因为他骑着马,马驮了一大包行李,这也是那些小孩认为他是“客”的原因。
⑶ 他不是客。这首诗是贺知章写自己的回乡经历,他三十六岁外出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告老还乡,你们看第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这个意思。
⑷ 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5、师:是呀!诗人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八十五岁才回来,整整五十年哪!多少个日日夜夜啊!诗人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可因为公务繁忙、交通不便就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想了多少年,梦了多少年,家乡的一切还如我想像中的一样吗?大家一起来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生读诗句。
6、师:能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指名答,例:我小时候离开家乡,年纪大了回来;两鬓的头发已经疏落了,但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
7、师:面对“鬓毛衰”的作者,“儿童”是怎样的呢?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8、师:理解诗句的意思吗?同桌相互说说。
同桌练说。
师:谁愿意来交流交流?
指名回答,例:村里的小孩见了我把我当作远方来的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
四、感悟诗情
1、师: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遇到询问自己从哪里来的儿童,请你想象一下,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
生说感受。
2、师:是啊,岁月在少年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皱纹,日子给乌黑的头发染上了白霜。漂泊在外的游子已不再是从前的模样,家乡的人与事每天也在变幻,但唯一不改的是游子的那颗回家的心,唯一不变的是对家乡深深的爱。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深深的爱、浓浓的情再次朗诵全诗。
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师适时指导语气和节奏: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提示: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的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首行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朗读时,可以把语速放慢一点。
次行“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的乡土之情。朗读时,可以突出语音语调的变化。“无改”读得昂扬一点,“衰”读得起伏一些。
三、四行“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彩,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朗读时,可以读出儿童般的天真浪漫来。
4、背诵诗歌,积累语言:指名、分组背、齐诵。
五、指导书写
利用媒体资源中的学一学部分,指导书写生字。
六、拓展延伸
1、师: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出示,师诵读: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2、生自由读诗。
七、表演诗歌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与同伴合作演一演。
学生分角色试练表演。
八、自选作业
1、选择最喜欢的一句或两句诗,给诗配画,并试着将组内的作品组合成表现整首诗的连环画;
2、对诗歌进行故事续编:贺知章回乡后感受如何?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
3、课外阅读贺知章的诗作或其他表现热爱家乡的诗作。
板书设计
回 乡 偶 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教案8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低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低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老年回到家乡后,感到时光飞逝而写下的一首古诗。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是这样做的:导入时,我给学生看了几张生活中的实物照片,请同学们用自己知道的古诗来描述,由此唤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魅力。接着,我给学生读诗的目标是:读准字音。通过各种读诗方式,指导学生把诗词的字音读准,中间插入认读字卡的环节,帮助学生把字音读准。然后,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理解诗意。在指导学生弄懂诗意时,我提供给学生三种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诗意的三种方法:可以边读诗边看插图,再思考;可以和参考书;还可以求助自己小组里的同学和老师。学生可以通过自读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诗的意思。再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我加入配乐诗朗诵的环节,进一步指导学生感悟作者当时的情怀,感受诗句韵律的优美。最后,我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作业,巩固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和体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本课的四个学会字。
认识一个会认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诵读课文。
3、体验作者重归故里的情感;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CAI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中运用古诗,导入新课:
1、播放课件,图片:西塞山前飞白鹭;几只游水的白鹅;一处壮观的瀑布;一棵高大的柳树。
师:“大家能用学过的诗句来描绘我们看到的景象吗?”(生背诵相关古诗诗句)
师小结:一句简单的诗句就可以描绘出我们看到的景象,我们的生活中会经常用到它们。
2、读题;“偶”字注音;再读。
3、板题、释题:回乡偶书(回到家乡,偶然遇到一件事,心中有些感想,就把它写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说诗句,让古诗走向生活,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古诗,明白学习古诗的作用、意义,感受古诗的魅力。
二、初读古诗,读准生字词。
1、自由地大声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生划出生字,师出示字卡。“同学们看看这些字词读准了没有?”
指名读——小老师带读——齐读
3、指名读字;师:“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4、同桌互相读全诗:听一听字音读准了没有?
5、指名读,生评议。及时表扬。
设计意图:交给学生读的目的,让学生读有所获。
三、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品词析句。
1、说说哪些词的意思你不懂,师作上记号。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生自由说)
3、师帮助归纳: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1〕看课文插图,用心思考;
2〕查学习古诗的工具书;
3〕求助学习古诗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里的老师。
4、生开始自主学习,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习。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乡音:家乡的口音,方言。
无改:没有改变。鬓毛:鬓角的头发。
相识:互相认识。何处:什么地方,哪里。
6、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
7、老师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师:年少的时候,我背着行囊离开了家乡,来到千里之外的京城求学,可这一走就是几十年呀,今天再回到思念已久的家乡时,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了。来到了村口,看到了一群孩子,他们乐呵呵地围着我问长问短,有的说:“老爷爷,您找谁呀?”有的问:“老爷爷,您从哪儿来呀?”我笑着看他们,不知道该说什么,他们哪里知道,眼前的这位老人就是他们爷爷辈的自家人呀。我不禁感叹时间过得太快了,很多事都发生了改变,心里有了很多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
8、老师说的跟同学们讲的有什么不一样呢?(老师用自己的话,把古诗说成了一个故事。)
9、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古诗的方法,逐步领会诗句意思,其中的三种“求助方法”还能帮助学生阅读其它古诗。特别是老师把编成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让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更浓。
四、自读感悟,体验作者的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1、想想作者贺知章此时的心情。
师过渡:是呀,作者小的时候离开家乡,年纪大了才回来,家乡的孩子见了他都不认识,我们怎样能读出作者内心的感慨呢?
2、生自由练习。
3、指名读,生评议。(师提示,为了表达情感,我们还可以加上动作。)
4、生再试读。可以站起来,自由加动作。
5、指名配乐朗诵。(放课件:配画配音古筝曲《高山流水》)
6、全班起立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通过古诗压韵和古筝音韵的结合,帮助学生感悟诗句的语言美。
五、学写本课生字。
1、师指导书写“乡、改”;
师范写“乡”,生仔细观察。想想它和我们学过的哪个部首有些相似。
师范写“改”,生分析其字形。
2、生描红书写。
六、布置作业;
师:这首古诗学得不错,今天你们想做什么样的作业呢?生各抒己见,师帮助归纳。
1、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背诵古诗,画一张《回乡偶书》的画;
3、背诵古诗,把《回乡偶书》编成故事讲给其他人听。
师: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明天老师等待着你们的精彩作品。
设计意图:作业的自主选择,学生的兴趣很浓,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长处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通过读诗、背诗所获的体验来描绘古诗中的`场景,来描述古诗所讲述的故事,还可以通过课堂上背诵练习,字词书写练习来完成“默写古诗”这一更高的要求。
教学反思: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先生写的一首诗,是唐诗中的极品,它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告老还乡时,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画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教学时,要使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在授课之前,对自己的教学有一个整体的构思和设计,在设计上一步步修改,最终形成自己的教案。本节课,我认为做的好的地方有如下几点:
一、识字和写字相结合
低年级主要还是识字写字。因此课上一定要展示出自己的识字和写字教学。写字教学我放在了题目里来处理。在引入课题《回乡偶书》时就将“偶”字教写了,先利用多媒体让孩子观察,再让孩子自己说,教师范写,学生描红,评议改动,扎实地完成写字教学,这一环节的进行是第一次尝试,孩子们觉得比较新颖,学的也十分认真,写出来的字自然也很漂亮。识字则通过由词到字、由难到易的顺序认识,降低难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识字方法来巩固识字。
二、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有感情、有节奏朗读,读中悟情。
古诗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不然起不到效果。因此,我先让孩子学会生字,在理解了词意,再通过同桌互说的方式让他们自己感知古诗大意,最后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层层递进,读的越来越好。在学完之后进行配乐朗读,更能起到烘托感情的作用。最后还播放《回乡偶书》儿歌让学生欣赏,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会了这首古诗。
不足之处: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准确,最后拓展没有给学生展示出来,这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注意。
《回乡偶书》教案9
设计理念:
崔峦先生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叶老也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基于此,本课在导读时紧紧抓住一个“客”和关键词“何来”,“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思接千载,围绕“客”字做文章:是“客”吗?“客”从何而“来”?不是“客”!“客”为何“回”来?既触发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又落实了诗歌语言的训练点,从而让学生在反复涵咏品味诗歌语言中悟诗情、品诗意,并将这些感受内化成丰富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诗中的5个生字,会写“客、何、音”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紧扣识字教学,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结合“何来”一词扩展开来,让学生思如泉涌,想象万千,再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读诗、悟诗中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调动体验,激趣引入
1、读题:回乡偶书
2、作者:小朋友们,我们常说,要了解他的诗歌,首先要知道他这个人。
课前搜集的资料展示,何老师也搜集了我们来看一看,你了解了什么,请小朋友们自由读一读。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空。)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帮它找个朋友,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客”。
二、找准切入,读诗悟诗
1、自读全诗,巡视指导: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树叶的帮助来读准。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开始!
2、检查自读,加强识字
偶、鬓、衰、客、何、(很干脆,好听,非常好听,真喜欢,真喜欢你读的翘舌音)
3、抽生读诗,其余听读,评价,正音。去掉拼音读。
4、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
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
师:我们一起写“何来”,在“客”后板书:何来?
5、师:孩子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老师再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这个“客”是“客”吗?(反思:当孩子们没法来问出教师想要得到的答案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主动权,来向孩子们提问)(师在田字格中的“客”下加一个实心圆点,旁打一个问号。)回答了这个问题,其它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生自读诗歌,勾画。)
三、品读诗句,分享感受
1、生: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
师:你在诗歌中找到了答案,真会动脑筋!那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吧!
生: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因为他骑着马,马驮了一大包行李,这也是那些小孩认为他是“客”的原因。
师:真了不起,你能结合诗歌和插图找答案,学习就应该这样!我建议同学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个爱思考会观察的孩子。大家也把明亮的眼睛看向插图吧!聪明的孩子,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谁想反驳他的意见?或者说谁有补充?
生:不对不对!他不是客。我查过资料,这首诗是贺知章写自己的回乡经历,他三十六岁外出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告老还乡,你们看第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这个意思。
师:真棒!把你的理解送进去读一读这句诗。生读。
生:我还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乡音:家乡的口音,方言,比如说你是杭州人,那么你的乡音就是杭州话比如你是温州人,那么你的乡音就是温州话
师:乡音的“乡”就是――(生:故乡、家乡的“乡”)你的家乡是――浙江省杭州市…如果将来你离开了家乡,你会想念家乡吗?(会!)
我来采访几名孩子,你为什么会想家长?
王丽珺:我去了日本几天,没过几天,我就想杭州的菜了。
师:是的呀,家乡的菜让你思念家乡了。
2、 师: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回”,你们明白了吗?
生:因为他思念家乡;
生:想回来看一看家乡的人;
生:他想吃一吃家乡口味的饭菜;
师:真应了那句“亲不亲,故乡人;甜不甜,家乡水”呀!(随机板书:想家乡!)带着这种心情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语速稍快。)
生:我想问一下,为什么诗人想念家乡,却要等五十年才回来?(这个问题如果孩子们不提出来,老师也可以补充)
生:我知道,那时候交通非常不便,要是像现在这样发达,诗人肯定会回去不知多少次了。(师生一起笑起来。)
生:我爸爸在外地工作,我们都非常想念他。爸爸几乎每天都要给我们打电话,也会经常抽空回来看我们。
生:虽然我爸爸也在外地,但我还是能经常看见他,我可以在网上通过摄像头和爸爸视频聊天!(大家都笑了。)
师:是呀!科学技术给我们现代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可诗人的年代就不同了。诗人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八十五岁才回来,整整五十年哪!(小朋友们现在几岁,等50年后你再回到杭州,那得发生多大的变化啊)多少个日日夜夜啊!诗人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可因为公务繁忙、交通不便就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想了多少年,梦了多少年,家乡的一切还如我想像中的一样吗?
大家一起来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诗句,读得较好,“老大”一词拖得较长。)
3、如果你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爸爸妈妈的身边,请你想象一下,你当时的心情会怎么样?
生:我现在能理解贺知章爷爷的苦恼了,他虽然日夜思念家乡却几十年没有机会回乡解除思乡之苦。
生:所以虽然诗人已经很老很老,头发也被风霜染白了,却怎么也改变不了他的一口乡音,因为他时刻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
“激动,高兴”随机板书,
你能读出激动的感情吗?谁来评价一下,你能比他读得更激动吗?(用教师的评价语来引导孩子一步一步走入情感的深入)
请你带着这样的理解读一读。
请你把这样的感情送进去读一读。
师:好!让我们再次吟诵――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摇头晃脑地读起来,“无改”拉得较长,声音上扬。)
师小结:原来这个看似“客”的人其实――(生:并不是客!)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来”了!而是离乡多年的游子――(生:“回”到这里了!)不是“来”而是――(生:“回”呀!)师:不是“来”――(生:而是“回”呀!)再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有滋有味地读起来,“回”字咬得特别重。)
4、 回归全诗:五十年了,许多的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我当做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
诗中哪两句说的是这个意思。(自然而然地引导出下面两句诗歌)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里的儿童有一个表情,小朋友们来圈一圈?
这个笑问能不能改为请问客从何处来?
小朋友们,现在何老师就是那位老爷爷,请你也笑着来问问我吧。(运用角色替换的方式,小朋友们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孩子们争着抢着要来问我,其实,师傅说,在这个环节,我就可以运用诗歌的意思,教师的评价语潜移默化地来引导孩子理解诗歌)
老爷爷,您几岁啊?(我今年80有5了)
老爷爷,您从哪儿来呀?(我年轻的时候离开家乡,到了现在才回来)
师:好,我们一起读全诗。
四、个性朗读,深化理解
师:有人说一首好诗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曲,那么这首诗究竟是欢快的歌曲,还是忧伤的歌曲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放进诗中,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生:我认为盼了几十年终于回家了,应该高兴才是。所以我要这样读,生以欢快的语调读诗。师引导同学们以欢快的语调一起读一遍诗。
生:诗人终于回家乡了,家乡的儿童是那样热情好客,诗人一定感到非常亲切。我想这样读,生以愉悦舒畅的语调读。
生:我想用忧伤的语调来读。诗人回家时已经八十五岁了,家乡的许多事都改变了,当年的朋友大都已经去世了,还被家乡的小孩子当做客人,所以我想诗人的心里一定会有些伤感。生读诗。
师:认为他说得有理的跟他一起读全诗。(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更加到位一点,把孩子们的情感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大家觉得他读得欢快吗?也可以追问孩子,为什么你要这样读?为什么你这句诗要重读?)
师:大家读得真好!能读出自己的感悟就是读懂了诗,读出了诗的韵味。看着大家读得这样投入,我也想读一读,愿意给我这个机会吗?(生笑:愿意!)
师:如果我是贺知章,我会这样想:我离别家乡几十年,想了家乡几十年,在他乡做了几十年的客人,今天我终于得偿夙愿回到自己的家乡了,但家乡却早已不是记忆中的家乡了,还令我想不到的是家乡的那些小孩子却说我是客人,他们这些天真无邪的黄口小儿哪里知道我这个八旬老人对家乡的一片深情?啊!想到这里,怎不让我百感交集,感慨万端啊!师以感慨、惆怅的语气读诗。
6、背诵诗歌,积累语言:指名、分组背、齐诵。
五、拓展阅读,加深感悟
就在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唐代贺知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分享了大家对这首诗的感悟。其实,热爱家乡这一千古不变的情怀,还体现在许多的古诗佳作中。我们熟悉的有――生:李白的《静夜思》。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回乡偶书》教案10
目标:
1、认识“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3、在读诗、悟诗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浓浓爱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谈话导入:我们班的某某某离开家来富阳读书,离开爸爸妈妈,你想家吗?趁机引入试题:他离开家几天就开始想家了。那么一个人离开家乡几十年后回到久别的家乡,心中一定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回乡偶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首诗,板书:《回乡偶书》。
2、学生齐读。
3、出示头像,介绍诗人。
贺知章不但是个大诗人,而且还是个大学问家。
二、自主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通诗,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多读几遍。
2、认读生字,纠正字音。
①出示词语:偶然、鬓毛、衰老、客人、何处来、乡音
②解释:“衰老”(能用这个词来形容我吗?那形容怎样的人,比较合适?)
③解释“何处来”(换种说法:哪里来、什么地方来。)
④解释“鬓毛”(图片帮助理解)
3、开火车读词语。
4、分小组朗读诗。
二、交流学习,感悟诗情。
1、学习第一、二行诗。
①自由读,说说大概的意思。
②图片出示(年轻和年老):有哪些变化呀?(家乡的变化)
③家乡的变化很大,诗人的样子也发生很多变化,可是唯一不变的是什么?(乡音)解释:家乡话。
④为什么没有变?(说明诗人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⑤有感情的朗读这两行诗:诗人50多年没有回家乡,现在回来了,还是衣锦还乡,见到了家乡的许多变化,心中百感交集,请小朋友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学习第三、四行诗。
过渡:诗人没有忘记故乡,而故乡还认得这位在外多年的游子吗?
①自由读,你能说说大意吗?
②演一演。
③有感情的读。
三、配乐吟诵,升华诗情。
1、配乐诗朗诵。(师范读)
2、学生学习吟诵。
3、那么怎样读好诗呢?老师这里提供大家一个方法。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4、学生自由朗读。
5、指名朗读。
6、同桌朗读。(配乐)
四、阅读续篇,深化感情。
1、出示《回乡偶书》之二
2、学生自由朗读
3、集体朗读
五、快乐写字时间。
1、学习“客”的书写。
2、学习“何”的书写。
反思:
今天是家长开放日,6点45分我就来到学校。8点20分活动开始了,家长们陆续来了,每个人都很安静地关注着自己的孩子。孩子们各个坐得笔挺,声音也非常洪亮,也许归功于家长的到来,可也说明我的孩子们懂事了。今天的感动真不少。
课堂让我感动
师:同学们能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吗?
学生二人小组讨论、表演。
师:哪一组来试一试。
徐磊、盛琦两人表演如下:徐磊扮贺知章,学着老人的样子(手摸着胡子,很有礼貌地询问)走过来。儿童问:“您从哪儿来?”
“贺知章”说:“我从北京来。”儿童问:“你是哪里人?”“贺知章”答:“我是这里人。我很小就离开家了。现在回来了。”儿童说:“那我带你去你家。”……
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品质之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古诗精练的语言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从学生想象
“贺知章”与儿童的对话,可以看出,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加入了自己合理的想象,创造性地把古诗的.意境形象地表达出来了。新课标中讲:“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教学中我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想象,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交流感情,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家长让我感动
很多家长都是在上班,可是还抽出时间来参加,真让人感动。家长真挚的建议让我如沐浴春风,家长的表扬让我眉开眼笑,家长的善解人意让我感到欣慰无比。
真的这次活动我觉得搞得很成功,我想家长和我的距离更近了。
《回乡偶书》教案11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体验年少时离家、年老时回家的感受。
2、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并理解古诗的`内容。
3、让幼儿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熟练有感情地背诵。
二、活动准备:
flash、纸、画笔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播放课件,引导幼儿欣赏、感受诗的意境。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古诗,想听吗?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归,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二)、基本部分
1、向幼儿介绍诗人贺知章。师:你们知道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吗?(贺知章)那么你还知道他写过哪些诗?
2、逐字逐句讲解古诗,重点讲解“老大”“乡音”、“鬓毛衰”的含义,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感受诗人少年时回家和老年诗回家乡的情感。
诗的大意:从前有个人很小就离开家乡,去外地读书、做官,到他变成个老爷爷时才回家乡,这时他头发已经全白了,可说的还是家乡话。在村口碰见一群小孩子,问他从哪来,他哈哈大笑:“这里就是我家呀!”“那我们怎么没有见过你呀?”他说:“我离开这里已经好几十年了,那时,你们的爹妈都还是小孩儿呢!”小朋友们笑了,热情地拉着这位老爷爷的手进村了。晚上,老爷爷怎么也睡不着,想到白天孩子们居然把自己当成外乡人,觉得挺有趣。
3、flash播放,幼儿跟着有感情地朗诵诗句。
4、幼儿自由地为古诗配画。
(三)、结束部分
请个别幼儿拿着自己画的画儿,边展示给大家看边朗诵古诗《回家偶书》。
《回乡偶书》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你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课件)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贺知章,他以写七绝为见长。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
4、据题质疑:
⑴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⑵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梳理归纳)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1、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2、检查反馈:(课件)
⑴①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
②齐读生字新词。
⑵①指名读诗;
②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
③分组读诗;
④齐读古诗。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意思。(板书:少小、老大、音无改、鬓毛衰)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4)师归纳,生质疑: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
生1: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
生2:这时他的心情如何?
(以上问题让其他生来回答)
(5)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会读,还会思考。那么你们能从乡音无改与鬓毛衰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6)指导朗读: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指名读、齐读)
(7)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
(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2)学生运用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行诗的?
生:(试说:我是抓住。师补充口头提问:客在这里指谁?何处是什么意思?谁再来说说?)
师:幻想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
生:(略)
师: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
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
(3)指导朗读古诗
3、串讲诗意,体会情感:
⑴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
(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⑵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思乡)
⑶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⑷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4、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出示课件,师诵读: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四)表演想象,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学得真起劲,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与同伴合作演一演。(提示:如果你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自己的家乡,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你当时看到的、听到的和你想象中的一样吗?)
1、(1)分角色试练表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3)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生谈)
2、齐背古诗,并边背边想象情景。
(五)示范指导,培养习惯
1、让生找出本诗的生字,并看看要怎么正确书写。
2、出示课件中的生字书写顺序,师边讲解。
3、学生试写(每个生字各写2个),师巡视,生写后互检。
六、自主选择,培养能力。(任选一题)
师: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我们都完成了,现在我们到作业超市去逛逛,然后你们选拔自己喜欢的题目作为课后的练习题。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3、自编故事,再与伙伴交流。
反思:
1、渗透学法:从扶到半扶,学会自学。
2、创设情境:激发想像,融入诗境。
3、开发课程:立足课程,拓展延伸。
4、理解表演:引导合作,再现诗意。
5、尊重个性: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表演过程。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回乡偶书》教案13
教学目标:
1、会认“客、何、赠、汪、舟、欲、踏、潭”8个生字,重点读准“赠”的后鼻音及平舌音,会写“舟、乘、音、客、何、汪”6个生字。重点指导“舟、乘、客”的写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两课时
先学要求:
1、自学生字,不明白的地方想办法解决(如查字典、问大人、联系上下文等等),想想哪些字音要提醒大家,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2、正确流利朗读古诗,不明白的地方多读几遍或做上记号。
3、查找有关诗人和古诗的文字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咱们来玩个对古诗的游戏,背诵《咏柳》。(老师背上句,学生接下句。)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老爷爷,他的名字叫贺知章,这位老爷爷啊活了85岁,相传在他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去求学,离开家乡后,和父亲两人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饭,有的时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贺知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他和爱喝酒的李白是好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喝酒、作诗,相处得十分融洽。八十三岁那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他回到村口遇到孩子们时的情景会是怎样的?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解释题目:
通过预习,知道题目的意思吗?(指导理解“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二、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2、请学生读古诗,其他同学当小老师评价、正音。
3、检查生字:生字宝宝从古诗中走出来想和大家做好朋友呢。
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
开火车读,齐读生字新词。
交流怎样记住生字,想提醒或告诉大家什么。
三、学习古诗
1、生字宝宝夸大家学得好,想请大家再来读读古诗,该怎样读?
2、指名读诗――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男女生交换读(女生读,男生评,然后交换)――
分组比赛读诗――齐读古诗
3、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出每句诗的大意。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一二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
“乡音无改鬓毛衰”你是怎么理解的?或者你有什么疑问吗?
小朋友们,贺知章在回到家乡时头发都白了,可见模样发生了改变,可是什么没有改变呢?(乡音)
引导理解乡音:
①小朋友,咱们班有湖南人、朝州人,梅州人,你知道不同地方的人讲的话一样吗?
②老师给大家一句话,天气变冷了,我们要多穿点衣服。请你们用自己家乡的话来说说。理解“乡音“一词。
诗句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
有感情的朗读这两行诗:诗人50多年没有回家乡,现在回来了,还是衣锦还乡,见到了家乡的许多变化,心中百感交集,请小朋友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四句:
贺知章牵着马儿回到家乡来到村口时的情景是怎样的?
谁来说说后面两句的意思?
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是呀,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
(板书:少小、老大客?何来?想家乡!)
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
4、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5、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
四、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生朗读,师讲大意。
五、示范指导,培养习惯
1、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舟”的笔顺;
“乘、客”的撇捺要伸展开,“乘”的笔顺,“客”的宝盖头儿不要写得太宽。
“音”的第二横应当写长一些。
“何”字右边的“可”字是,横要长些,竖钩的起笔处不要写在横的末端。
2、出示课件中的生字书写顺序,师边讲解。
3、学生试写(每个生字各写2个),师巡视,生写后互检。
六、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少小老大
客?
何来?
想家乡!
《古诗两首》之《赠汪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根据注释自学、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收集描写送别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3、通过预习,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谁送给谁?指导书写“汪”
4、介绍:
这首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赠”是“送给”的意思。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今安徽省泾县人,诗中提到的桃花潭是安徽泾县西南的一处名胜,在李白游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别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这首诗留别。这是一首送别诗。
二、学习古诗
1、就让我们再来读读诗句,体会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2、指名读,分组读,全班读。
3、自由读,思考: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的?
(1)一、二句抓以下内容指导:
①“欲”什么意思?
②“踏歌”什么意思?想象汪伦踏歌的歌词会是些什么。
③从“忽闻”体会到了什么?
④谁能有感情地把这两行诗读出来,表现出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厚?
(2)三、四句抓以下内容指导:
①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两人感情深厚?
(深千尺、不及、送我情)
你是怎么体会的?
(“深千尺”:说明了什么?是不是真的有千尺深?
“不及”:什么意思?桃花潭的水很深了,但仍比不上什么?
“送我情”:这里把桃花潭的水深和汪伦送“我”的情深作比较,让我们感觉到水深不及情深。
②谁能用“即使……也”这个关联词把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交流。
③感情朗读。
④出示背景图,想象情景,进行表演。
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此时此刻,李白与汪伦站在岸边,彼此话别。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你们来想一想,演一演。
⑤踏步读诗或唱诗。
4、小结:这首诗是以歌声来送别朋友,其实古时候还有许多诗,我们看一下,古人还会以什么来送别朋友?
三、朗读古诗:
1、课件以下两首诗,引导学生自读理解,古人又是以什么来送别朋友的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白唐·王维
故人西辞黄鹤楼,渭城朝雨浥轻尘,
烟花三月下扬州。客舍青青柳色新。
孤帆远影碧空尽,劝君更尽一杯酒,
惟见长江天际流。西出阳关无故人。
2、朗读、小结: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诗句,无论以什么送别,心底流淌着的却是同样一份美好的情感,这些可以概括为以“真心”送别。
四、课外练习:
收集送别诗,举行一次吟诗会。
五、板书设计:
赠汪伦
李白深情厚谊汪伦
踏歌声
以歌声
酒送别
心
《回乡偶书》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认识诗中的2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通过品读诗句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偶、鬓、衰、客、”等字的意思,会写“鬓、衰”两个字,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有感情朗读这首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乡”请给这个字组词。“故乡”“家乡”“乡亲”“乡情”“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还有一句话说,树高千尺,叶落归根。中国人都有一种思乡的情结。有一位诗人,他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八十六岁才回到阔别己久的家乡,写下了一首诗《回乡偶书》。板书课题
1、简介作者
2、重点书写:偶师板书偶,边释字形,学生跟着书空右半边;读“偶”。
3、理解题意:偶,偶然的意思,偶书呢,偶然间写下的诗。
偶然间写下的诗常常是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才有了一时的感受,诗人贺知章回家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呢,我们就要来细细地读一读他写的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范读,听清生字的读音,听清停顿。
2、自由读:(1)读准生字的字音,有节奏地读通诗句。
(2)借助词语手册理解新词语的意思,想想每句诗大概讲了什么意思,实在不明白的划上横线准备提问。
三、再读古诗品味诗情
1、谁能说说作者回乡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了?重点理解“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旁白:是啊,又高兴,又伤心,这时候的贺知章老爷爷看着家乡的变化,听着家乡话真是悲喜交加啊。板书:悲喜交加
2、还有两句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
师问:如果你是村里的小孩子,看见了一个八十多岁的不认识的老爷爷来了,你会怎么问啊?
师答:是啊,离开家乡的日子实在太久了,以至于孩子们都把我当作远来的客人啦。这是贺知章老爷爷深深的叹息啊,能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吗?
3、你从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体会出作者什么的感情来了?
贺知章到底是不是客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讨论。
重点理解“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你想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这首诗呢
师引读:因为五十多年没有回到故乡了,是多么的激动和兴奋啊。带着喜悦的心情读诗。
离开的时候还是小孩子,而回来的时候已经头发都白了,很伤感。带着伤感的心情读。
是啊,又高兴,又伤心,这时候的贺知章老爷爷看着家乡的变化,听着家乡话真是悲喜交加啊。板书:悲喜交加。带着这咱复杂的感慨万千的情感读诗。
4、指名朗读整首诗,师生共同点评,评议要点:你觉得他读出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5、齐读,背诵。
四、拓展:读贺知章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教案15
一、课文分析:
《回乡偶书》里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别,太子和百官为他践行,可以说是衣锦还乡。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表现了一个普通回乡人的真实情感。
二、课时目标:
1、复习巩固本文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实情感。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实情感。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背古诗,猜诗人导入。
师:孩子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有无穷无尽的韵味,骆宾王7岁就能作诗《鹅》“鹅、鹅、鹅......”,相信你们个个都是小诗人,能背很多诗给大家听吧!
生:进行古诗背诵。
((1)预设一:学生没有背到《回乡偶书》
师:孩子们真棒能背那么多古诗了,那你们猜猜这些诗人是谁?
生:说出诗人。
师:哇,既然你们知道那么多诗人,那你们认识他吗?(出示诗人图片)我们还学过他的一首古诗呢?
(2)预设二:背到《回乡偶书》,直接导入。
师:那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学生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孩子们,他是贺知章,(板书:贺知章)我们学过他的一首古诗是?)
生:自由说,《咏柳》,生背诵古诗。
师:有没有人了解贺知章呢?(出示课件,介绍贺知章有关知识。请生读)
(贺知章,他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唐朝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一生官运亨通,直到八十六岁时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为他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这阔别了五十多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吧!《回乡偶书》(相机板书课题,学生观看板书并书空),来齐读课题,孩子们大胆猜测一下题目的意思吧。(生读课题)
二、学习古诗:
(一)初读古诗,检查预习。
师:请孩子们打开课本115页,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生:自由读诗。
师:(出示本课我会认的生字)孩子们你们认识这几个词语宝宝吗?(带拼音的词语)
生:生开火车读。小组PK读。
师:(出示不带拼音的词语)现在没有拼音了,你们还会读吗?一起来试一下吧。
生:男生女生PK。全班读。
师:(出示课件)现在有没有孩子愿意为我们展示一下他的朗读成果呢?
生1:读诗。
师:你觉得他读得好不好?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好?你来试一下吧。(渗透评价)
生2:评价后读诗。
师:读得真不错,那现在如果能够读出节奏就更好了,谁来试一下?(出示画节奏的古诗)
生:尝试读。
师:古诗像歌曲一样充满了节奏,读的时候在画节奏的地方声音可以稍微读长一点,一起来听听老师读吧。(师范读)你觉得老师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你们来试着读一下吧。(教师边读边做动作,可夸张一点)
生:评价,齐读,在书上画出节奏。(老师可为学生做动作指示)
师:真是一群会学习的孩子,读得真好听。
(二)理解诗意。
1、学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师:我听孩子们读“笑问客从何处来”读得最好了,你们读到“笑”时有的孩子都面带笑容,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配合来读诗,这是好的读诗方法,那这里有一个“客”字。(板书:客)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生:它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宝盖头,下面是一个各字。(生说出自己的`识字方法)
师:我们可运用加一加的方法来学习这样的生字,同样的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本文的“音”“何”这两个字,谁来加一加呢?
生:立加日变成音,单人旁加可变成何。
师:那客字可以怎么组词呢?
生:组词。
师:(抓住客人一词进行)真棒,不是一家的人或者不是当地的人,我们尊称他为客人,那么你们知道诗中所说的“客”指的是谁呢?(贺知章)那他到底算不算客人呢?(板书:?)
生1:我认为他不是客人。
师:你是从哪一句诗看出来的呢?
生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师相机出示诗句)
师:真会读诗,你能猜猜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吗?
生:说自己的理解。(如果说不出来可让他自己请好朋友帮忙。)
师:贺知章离开家乡时,正值年轻,也就是诗句上说的“少小离家”,他就和父亲到长安去学习了。在他八十六岁的时候,他终于回到了家乡,也就是诗句上说的“老大回”。所以说贺知章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而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回到了家乡,他不是来了,而是回了(板书:!)孩子们,如果是你独自离家一个星期、一个月或者一年,你会是怎样的感受呢?
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揭示主题:想念家乡,思念家乡)
师:贺知章爷爷和你们一样,离家如此之久,对家乡有着无比的想念,有着无比的思念。(指主题。)
师:少小离家,老大才能回,贺知章爷爷有没有变化呢?
生:学生说出他的变化和没变。
师:这就是诗中所说的“乡音无改”,家乡的口音没变,可他的什么变了呢?
生:鬓毛衰。(理解鬓毛衰:两鬓的头发变得花白稀少)(出示图片辅助理解)
师:是啊,几十年过去了,贺知章爷爷由一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变成了一个背也驼了,两鬓也花白了的老头,那他为什么还要回家乡呢?(根据回答,指主题)
生:回顾主题。
师:“魂牵梦绕的家乡,日思夜想的亲人我回来了”。此时的贺爷爷会是怎样的心情呢?相信你能读出他此时的心情。
生:说出自己的情感(预设:开心,忧愁),并带着感情进行朗读。(请两三人谈感受,师相机评价)
师:是的,诗人贺知章是如此的思念家乡,阔别几十年后他又回来了,他的心是多么的激动啊,让我们带着激动的心情再读。然而几十年的未归,多少个日日夜夜啊,离乡在外,每当想起故乡,淡淡的忧愁总是萦绕在心间,让我们带着这淡淡的忧愁再读吧。
生:读诗。
师:古代的人离开家乡后,因为没有自行车没有汽车没有火车,更没有手机,他们想家了只能借物抒情:(配乐)
1、看,李白想家了,仰望夜空那轮圆圆的月亮,他提笔写到: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看诗人王维,九月初九重阳节,他也想家了: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冬天,寒意袭来,诗人孟郊想起了家乡年迈的母亲,自己又不能回家尽孝,他写道: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冬去春来,漂泊在外的王安石回想到家乡江南的美景: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学习“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思乡的情像一块巨石压在贺知章心头几十年,今天他回来了,来到了村头,一群儿童簇拥过来.出示: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孩子们,这句诗中谁不认识谁?谁在问谁?
生:说出自己的理解。(请学生相互补充)
师:(指导看图)孩子们看见贺知章都不认识他,于是笑着问他:“你是从哪里来的呢?”孩子们是怎样问贺知章爷爷的?
(生:笑着问的。
师:为什么孩子们要笑着问呢?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自主发言。)
师:是啊,这真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儿童啊,那你们是这一群活泼可爱的儿童,你们还会问贺知章爷爷什么问题呢?
生:问问题。
师:是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问了贺知章爷爷那么多的问题,可是离开家乡几十年的贺知章爷爷他能回答上来吗?
生:不能,说出原因。
师:是啊,孩子们问的问题贺知章爷爷都不能回答出来了,想想此时贺知章爷爷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学生说。(伤心,无奈)
师:那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情把这一句诗读给大家听吧。
生:读诗。
师:(出示全诗)一首古诗,短短几十个字将贺知章爷爷对家乡的思念,对家乡的热爱书写的淋漓尽致,贺知章爷爷离开家乡多年,又重新回到家乡,心中怎能不喜悦和激动呢?请女生带着喜悦和激动读诗。然而想想自己离乡几十年没有回来却也有着深深的感慨和失落,请男生带着感慨和失落再来读诗吧。
生:男生女生读。
(师:孩子们听着你们的朗读,我仿佛感觉到大诗人贺知章就在我的眼前,因为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家乡的热爱。让我们全班带着像诗人一样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一起来背诵一下这首诗吧。
生:背诗。)
师:孩子们,其实一首古诗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曲,你们听(播放古诗歌曲)
生:听歌曲,模仿唱。
师:我们跟着一起唱吧,可以加上动作哟。
生:随着音乐边跳边唱诗。
师:后来贺知章爷爷进了村子之后还看到了许多景物,在很多亲朋好友家里了解了近70年来一些人和一些事的变化,于是提笔写下回乡偶书第二首。(课件出示)谁来读一下。
生:生读。
师:古往今来,思念家乡是一个永远不变的话题。现在的我们由于生活工作等原因也会离开家乡,在异地生活对家乡的思念也是越来越浓,这是一首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的离乡的游子在月夜写下的一首思乡的诗,你们听。(师读)
生:听。
(师: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今天我们学习贺知章爷爷的古诗《回乡偶书》看到了一个离乡多年的游子终于归乡了,让我们带着归乡的这份激动再背一下这首古诗,再次体会大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吧。
生:背诗。)
【《回乡偶书》教案】相关文章:
《回乡偶书》教案04-03
《回乡偶书》教案(15篇)02-16
回乡偶书的优秀教案及反思02-21
《回乡偶书》教案(通用23篇)03-07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02-02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08-01
《回乡偶书》语文教案(精选14篇)07-11
《春日偶成》教案03-29
中班游戏弹簧偶飞天教案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