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教案

时间:2022-11-07 08:24:18 教案 我要投稿

古诗两首的教案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两首的教案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两首的教案

古诗两首的教案 1

  教学目标

  1.运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生字。

  2.反复朗读,结合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喜欢大自然的感情。

  3.背诵课文,增加积累。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感受诗中描写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搜集李白、王维的有关资料,搜集描写瀑布的诗词、文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引入课题

  1.师即兴背一首古诗,引发学生兴趣。问:在你记住的古诗里,最喜欢的是哪一首?请勇敢地背给大家听一听。

  2.师生一起回忆李白、王维的诗,学生齐背。

  3.交流搜集的资料,了解诗人李白和王维。

  4.揭题并板书,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自学字词,感知大意

  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

  2.结合注解,试着自己了解诗的意思。

  3.自学检查:

  (1)读准生字读音,特别是“瀑”和“疑”。

  (2)说一说,通过自学,学懂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还有那些不懂的地方?

  三、小组合作,描画诗歌

  1.朗读全诗,说说通过自学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2.小组合作画诗歌:瀑布在太阳照耀下像有紫色的烟雾在缭绕,远看瀑布犹如一条白练,高高地挂在山川之间,从峭壁上一泄千尺,好像银河从天而降。诗人把这气势磅礴的'景象囊括在四句诗里。各小组先把诗歌内容讲一讲,再合作画出一幅画来。

  四、精读品味,感悟意境

  1.展示各组图画,再读诗歌。按顺序让小组代表讲解图画内容。

  2.全班争议:紫烟用在这里恰当吗?“三千、九天”是什么意思?你从诗中感受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3.再读课文,重点指导学生体会“生、挂”的妙处,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思。

  4.学生独自读全诗,体会诗歌在措辞和修辞方面的特点。抽生说出自己的发现,大家点评。最后教师小结。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6.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画面指导学生背诵。

  五、拓展延伸

  以朗读比赛的形式,交流搜集到的描写瀑布的诗词、文章。

  六、总结学法,半扶半放学《鹿柴》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师生一起总结学法。

  3.自学诗歌,感知大意。

  (1)自学提纲:借鉴前一首古诗的学法学习本诗;读准字音,把诗歌读流利;对照注释,思考诗句的意思,把读懂的内容讲给同桌听;遇到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在小组内请教交流。

  (2)依照提纲,学生自学。

  4.合作讨论,解决疑难。

  (1)小组朗读诗歌,组长汇集读不明白的地方,组内讨论。

  (2)小组学习汇报:先报告讨论的问题,再汇报弄懂了什么,是怎样弄明白的?

  5.指导精读,想象意境。

  (1)学生读全诗,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2)分组读,说说哪两句写事,哪两句写景。

  (3)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说给大家听一听。重点指导:“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反衬的寂静,“但、闻、返、复”的意思。

  (4)让学生讲讲“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意思,想象诗的意境。

  6.背诵全诗。

  六、延伸作业

  把你搜集到的诗读熟,下节课准备开诗歌朗诵会。

  附: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生动传神)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气势磅礴)

  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反衬出静寂)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映衬出幽暗)

古诗两首的教案 2

  课前透视:

  本课由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是古诗中写景名作。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望庐山瀑布》语言简洁,用词精当。全诗采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可以说是一幅气势恢弘的写意山水图。《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无论从诗句内容还是在学诗体验上,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另外结合教材图文并茂、诗句韵味优美适于诵读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营造学诗意境,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鼓励学生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课件或插图,适合读诗配乐的音乐资料。

  2、收集曾经读背过的李白和杜甫的诗句。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同学们你们会背古诗吗?谁能把自己知道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由背诗活动,营造学诗的氛围,实现自然过渡,相机板书课题。)

  2、观察:教师出示准备的课件或是两诗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问: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试着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说一说。在学生观察说话的基础上,引出课题。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本文两首诗的特点,教学中应抓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优势,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把观察与说话结合起来,感悟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初步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对话平台

  初读

  1、出示古诗《望庐山瀑布》。引导学生初读诗句,也可以让课前会读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指读。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阅读、识字经验,抓住重点字进行正音和识记,如:“紫”应读“平舌音”、“川”应读“翘舌音”;“瀑”由“三点水”加熟字“暴”组成、“炉”字可以用造句子“冬天我们要生火炉取暖。”的方法记忆等,教育要充分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3、利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识记字的情况。

  4、同伴练读诗句,争取背诵。

  (充分尊重学生的读书、识字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夯实基础,为研读诗句,体会感情打下良好的铺垫。)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字:“炉、烟、流、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字形、结构,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自己认为需要注意的地方,提醒大家。

  2、指导。指导学生认为难写的字,教师进行示范书写。其他的字学生对照课本自行书写。

  3、交流评价。(自评、同桌评、小组评)采取多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

  (及时巩固认字成果,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自主写字的水平和良好习惯。)

  研读

  1、自学诗句。借助工具书和图画理解字词的意思,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交流自学中已经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全班交流。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重点解决学习中存在的疑难。

  4、边读边想每句诗都写了怎样的景色。

  (尊重学习的学习主动权。启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培养自主阅读,解决问题的能力。)

  悟读

  1、自由读诗,对照插图,体会诗人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小组合作,借助文中的插图描述画面,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把想像的画面说生动,说具体。

  3、启发:如果你是诗人,站在这飞瀑的下面,会有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

  4、组织学生扮演诗人,借助教师准备的课件或挂图,进行角色换位,体会诗句的含义和情感。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说发现,说理解,说体验,在学生之间的互动互补中,感悟诗句,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读书的过程变成了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的有趣经历。)

  诵读

  1、带着自己从诗中体会到的情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组织学生进行多形式感情朗读。如:评读、赛读、加动作读、看画面读等,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朗朗书声是小学语文课堂的永恒追求。多形式的'感情朗读,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促进了语言积累,从中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激发了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回顾

  1、背诵《望庐山瀑布》,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2、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方法。

  (巩固积累,引导方法,为《绝句》的学习做准备。)

  自读

  1、按上节课的方法,自读学习。学习生字,进行识记,读准字音。

  2、交流自学情况。出示卡片认读生字,(鹭、含、岭、泊、吴)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识字),个别字注意扩词练习,加深学生对字意的理解,促进识记。

  3、指读诗句。抓住重点的字音,进行指导。如:“翠”读“平舌音”,“泊”读“bo不要发成be的音等。

  (挖掘学生识字经验,引导主动识字。加强识字经验的交流,培养学生多渠道识字的良好习惯。)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吴、含、窗、岭、鸣、绝、泊、柳”,引导学生从字形、结构等方面进行观察。找出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并把自己提醒大家在书写中需要注意的地方说清楚。

  2、教师范写难点字,边写边强调需要注意的地方。如:“窗”注意不要丢掉“囱”字上面的小撇。“含”和“岭”的里面都有相近的部分,注意“含”里面的是“今”,“岭”里面的是“令”。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组织学生间的相互评价。

  (写字是低年级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教学中应突出其主要地位,下大力气,抓实抓好。以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感悟

  1、出示诗句(不出现插图),默读诗句,利用工具书自学诗句内容。

  2、启发思考:如果让你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你觉得画面上应该画些什么,并说出理由。

  3、组内交流。有条件的可采用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动笔画简笔画,并说出这样画的理由。交流过程中要注意重点字词的理解。如:“含”“东吴”

  (一句一景、色彩多姿是这首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创设情境,变“话”为画,有机地转化学习活动,在学生想画、说画、赏画、评画的过程中,理解了诗句的大意,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但组织过程中要注意“画画”不是活动的主体,只是理解诗意的一种手段和方法,不能花费过长时间,以免喧宾夺主,偏离重点,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

  诵读

  1、出示插图或学生的优秀画作,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图文对照,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以及诗句寓情于景,景美情浓的特点。

  3、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读背诗句。如:自读、小组合作读、配乐读、指画面读等,实现美读成诵的学习目标。

  拓展

  1、把自己收集的李白和杜甫的诗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有条件的可以召开一个小型“诗歌朗诵会”,展示学生课外的古诗积累情况。

古诗两首的教案 3

  微课题研究小组

  抓住关键词培养阅读思维能力的研究

  教学内容

  4.秋天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秋天的景色特点,品味秋景的美丽,感受丰收的喜悦。

  2.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了解秋天的景色特点,品味秋景的美丽,感受丰收的喜悦。

  教学难点

  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十六字教学法”

  教学过程

  “十六字教学法”

  教学过程

  “十六字教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策略/方法

  第一课时

  一、目标导学,导入新课

  1.激趣:同学们,一年四季,季节更替,转眼,又到了秋天。秋天是硕果累累、流光溢彩的季节,让我们跟着诗人王宜振的脚步,一起到田野里去感受明丽的秋天吧!(板书课题)

  2.(多媒体课件展示秋景)教师范读全诗。

  3.学生自由谈:看了秋景,听了写秋的诗,你对秋天有什么问题吗?(此处可让学生质疑)

  二、精讲点拨,初读诗歌,理清诗歌的脉络。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读准课文,不错、不添、不漏。同时,边读边标出诗歌的小节来。

  2.指名读全诗,相机正音。

  3.出示生词卡片,指名领读齐读:

  明丽 酿造 烦恼 羊肠小道

  照耀 珍藏 柔韧 井井有条

  4.提问:这些生字中,有哪些容易写错的'地方?我们怎样记住它们?

  5.尝试听写,并交流反馈。

  6.齐读。

  7.再读全诗,将自己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秋天?

  8.小结: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

  三、有效反馈,布置作业:

  1.小结:读了这一首诗,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2.布置作业:

  ①熟读诗歌,背诵全诗。

  ②听写生字词,描红习字。

  ③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小节,根据内容画一幅秋天的画。

  ④课后收集写秋天的诗,古诗,现代诗都可以。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课后词语,并反馈。

  2.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秋天的美,用读来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好吗?

  二、进入新课

  1.精读感悟,体会秋天各样的美。

  ①过渡:跟着诗人我们走进了秋天,看到了秋天,你喜欢秋天的什么风景呢?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此处可让学生质疑)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画画谈谈自己的理解。

  读完课文后学生自由谈,教师相机板书: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可以打乱顺序)

  ②指导学生重点品读:其中,你喜欢什么呢?把描写这一景物的语句勾画下来圈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批注上你的体会。

  组织交流,相机指导: A、秋风:

  (1)、你为什么喜欢秋风?指名学生答。(秋风像个淘气的娃娃,又像一把柔韧的梳子。)

  (2)、“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个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好像是风在一点一点擦拭脚印,掩盖夏的痕迹。)

  (3)、能把你的喜欢用读表达出来吗?(感情朗读这一小结,师生共同评价。)

  B、秋实:

  (1)秋天里,有哪些果实成熟了?都是什么样子的?(稻穗、向日葵、苹果、葡萄)

  (2)自读第三到五小节,感受丰收的喜悦。

  (3)汇报朗读,教师指导。

  (4)全班赛读,看谁先背下来。

  (5)在看到累累秋实的时候,我们还看到了迷人的秋色,都有些什么颜色呢?(红、黄、紫。学生可以想象补充课文中没有的颜色。)

  2.回归整体,感受诗的韵律美。组织讨论:

  (1)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呢?(写得美读起来上口)

  (2)你觉得这首诗还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自由谈,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重点指导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

  (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运用拟人的手法,用流畅明快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秋天的美。

  3、再读全诗,试着背诵全诗。

  三、拓展延伸,描绘自己心中的秋天

  1、谈话“同学们,金秋是美丽的,在每一个人心中,它又美得各不相同,下面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礼赞自己心中的秋吧!

  2、自由组合,分组活动,出示分组活动内容:

  (1)彩笔绘秋色,画出心中的秋。

  (2)深情颂秋天,读出心中的秋。(小组合作编排诗朗诵《秋天》)

  (3)妙笔描秋景,写出心中的秋。(即课后练习4,将诗句改成一段话。)

  3、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总结。

  1-1揭题,生齐读课题。

  1-3生自由谈

  2-1生自读全诗

  2-4教学易错字

  2-7生思考

  3-1创设情境,学生发言。

  3-2引导学生在图画中、从身边景物、人物、事物的变化中找秋天,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现秋天的特点。

  1-2学生质疑

  2-1让学生有充分自由、自主的空间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进行品析,产生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2-2组织学生讨论。

古诗两首的教案 4

  【学习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重点】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春晓》

  【课时目标】

  1、认识前面6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春晓》,背诵《春晓》。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春天的知识。谁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

  (意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对春天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春天作铺垫。)

  2、师: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不仅我们喜欢,许多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他们还写下一首首诗赞美春天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课题,齐读。

  学习“古、诗、首”3个字。

  二、学习《春晓》

  出示整首诗。

  1、读通:

  ⑴ 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

  (齐读诗题)

  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比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

  (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较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自主性。)

  ⑵ 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⑶ 指名背诵。

  ⑷ 认记汉字:

  (指名读准词──交流识记加横线字的方法──组词,猜字义)

  春眠、春晓、处处、闻啼鸟

  2、理解感悟:

  ⑴ 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也可做做动作帮助理解)

  ⑵ 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⑶ 交流讨论学习:

  ① 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鸟、风雨、花)

  ② 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理解“处处”“闻”“啼”)

  播放一段鸟儿鸣叫的录音。耳听鸣叫声,想象鸟儿飞翔的画面,读好第二句。

  (体会春天所带给人的美好、愉悦)

  ③ 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

  (理解“知多少”,也可画画帮助理解)

  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

  (很可惜、很美)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吟诵:

  ①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

  ② 朗读全诗,背诵。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古、声、多、处”

古诗两首的教案 5

  教学目标:

  1、会认“客、何、赠、汪、舟、欲、踏、潭”8个生字,重点读准“赠”的后鼻音及平舌音,会写“舟、乘、音、客、何、汪”6个生字。重点指导“舟、乘、客”的写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两课时

  先学要求:

  1、自学生字,不明白的地方想办法解决(如查字典、问大人、联系上下文等等),想想哪些字音要提醒大家,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2、正确流利朗读古诗,不明白的地方多读几遍或做上记号。

  3、查找有关诗人和古诗的文字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咱们来玩个对古诗的游戏,背诵《咏柳》。(老师背上句,学生接下句。)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老爷爷,他的名字叫贺知章,这位老爷爷啊活了85岁,相传在他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去求学,离开家乡后,和父亲两人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饭,有的时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贺知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他和爱喝酒的李白是好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喝酒、作诗,相处得十分融洽。八十三岁那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他回到村口遇到孩子们时的情景会是怎样的?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解释题目:

  通过预习,知道题目的意思吗?(指导理解“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二、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2、请学生读古诗,其他同学当小老师评价、正音。

  3、检查生字:生字宝宝从古诗中走出来想和大家做好朋友呢。

  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

  开火车读,齐读生字新词。

  交流怎样记住生字,想提醒或告诉大家什么。

  三、学习古诗

  1、生字宝宝夸大家学得好,想请大家再来读读古诗,该怎样读?

  2、指名读诗――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男女生交换读(女生读,男生评,然后交换)――

  分组比赛读诗――齐读古诗

  3、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出每句诗的大意。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一二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

  “乡音无改鬓毛衰”你是怎么理解的?或者你有什么疑问吗?

  小朋友们,贺知章在回到家乡时头发都白了,可见模样发生了改变,可是什么没有改变呢?(乡音)

  引导理解乡音:

  ①小朋友,咱们班有湖南人、朝州人,梅州人,你知道不同地方的人讲的话一样吗?

  ②老师给大家一句话,天气变冷了,我们要多穿点衣服。请你们用自己家乡的话来说说。理解“乡音“一词。

  诗句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

  有感情的朗读这两行诗:诗人50多年没有回家乡,现在回来了,还是衣锦还乡,见到了家乡的许多变化,心中百感交集,请小朋友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四句:

  贺知章牵着马儿回到家乡来到村口时的情景是怎样的?

  谁来说说后面两句的`意思?

  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是呀,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

  (板书:少小、老大客?何来?想家乡!)

  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

  4、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5、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

  四、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生朗读,师讲大意。

  五、示范指导,培养习惯

  1、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舟”的笔顺;

  “乘、客”的撇捺要伸展开,“乘”的笔顺,“客”的宝盖头儿不要写得太宽。

  “音”的第二横应当写长一些。

  “何”字右边的“可”字是,横要长些,竖钩的起笔处不要写在横的末端。

  2、出示课件中的生字书写顺序,师边讲解。

  3、学生试写(每个生字各写2个),师巡视,生写后互检。

  六、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少小老大

  客?

  何来?

  想家乡!

  《古诗两首》之《赠汪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根据注释自学、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收集描写送别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3、通过预习,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谁送给谁?指导书写“汪”

  4、介绍:

  这首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赠”是“送给”的意思。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今安徽省泾县人,诗中提到的桃花潭是安徽泾县西南的一处名胜,在李白游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别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这首诗留别。这是一首送别诗。

  二、学习古诗

  1、就让我们再来读读诗句,体会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2、指名读,分组读,全班读。

  3、自由读,思考: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的?

  (1)一、二句抓以下内容指导:

  ①“欲”什么意思?

  ②“踏歌”什么意思?想象汪伦踏歌的歌词会是些什么。

  ③从“忽闻”体会到了什么?

  ④谁能有感情地把这两行诗读出来,表现出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厚?

  (2)三、四句抓以下内容指导:

  ①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两人感情深厚?

  (深千尺、不及、送我情)

  你是怎么体会的?

  (“深千尺”:说明了什么?是不是真的有千尺深?

  “不及”:什么意思?桃花潭的水很深了,但仍比不上什么?

  “送我情”:这里把桃花潭的水深和汪伦送“我”的情深作比较,让我们感觉到水深不及情深。

  ②谁能用“即使……也”这个关联词把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交流。

  ③感情朗读。

  ④出示背景图,想象情景,进行表演。

  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此时此刻,李白与汪伦站在岸边,彼此话别。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你们来想一想,演一演。

  ⑤踏步读诗或唱诗。

  4、小结:这首诗是以歌声来送别朋友,其实古时候还有许多诗,我们看一下,古人还会以什么来送别朋友?

  三、朗读古诗:

  1、课件以下两首诗,引导学生自读理解,古人又是以什么来送别朋友的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白唐·王维

  故人西辞黄鹤楼,渭城朝雨浥轻尘,

  烟花三月下扬州。客舍青青柳色新。

  孤帆远影碧空尽,劝君更尽一杯酒,

  惟见长江天际流。西出阳关无故人。

  2、朗读、小结: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诗句,无论以什么送别,心底流淌着的却是同样一份美好的情感,这些可以概括为以“真心”送别。

  四、课外练习:

  收集送别诗,举行一次吟诗会。

  五、板书设计:

  赠汪伦

  李白深情厚谊汪伦

  踏歌声

  以歌声

  酒送别

  心

古诗两首的教案 6

  教学目标:

  1、理解三首古诗,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人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情感。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吗?哪位同学能够起来为大家背一首他的诗呢?(第六册《独坐敬亭山》,第七册《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赠汪伦”(板书题目)。要求我们能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诗的内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大家交流。

  二、学习《赠汪伦》

  1、讲述诗歌写作背景。

  汪伦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学,但不愿做官,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对李白所作的诗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知道李白喜欢喝酒,于是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成酒,并长年窖在地下。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于是想出一个妙计。他修书一封,送给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已早听说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却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赠汪伦》这首别具一格的七言绝句,

  2、教师范读。

  3、指名学生试读,教师指导。

  4、指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1)根据课文注释、查字典自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记下来。

  (2)小组讨论、交流,议一议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

  (3)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①指名试讲:你是怎样理解诗的前两句的?

  (先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然后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②重点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并体会感情。

  师:谁来谈谈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生:“不及”是“比不上”的意思,“情”指“情谊”,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汪伦对李白的情谊仅仅表现在“送别”上吗?前面听了老师对这首诗写作背景的介绍,你们知道汪伦对李白的情谊还表现在哪里?

  生:表现在汪伦写信热情地邀请李白来桃花潭作客。

  生:表现在汪伦天天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

  师: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可用上什么关联词来翻译呢?

  生: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还可用“就算…也…”“纵使…也…”)

  师: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作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村民踏歌相送。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深受感动呢?大家请再想想,如果采用不同的语气来翻译这两句,比如可用感叹句或反问句的.形式,能不能更好地表达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怎么能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呢?

  生: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吗?不,远远比不上。

  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谁来说一说,这里用什么来比喻什么?

  生:用“桃花潭水的深”来比喻“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师:这里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为的是表现什么?

  生:表现汪伦和李白之间的情谊深。

  生:表现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师:谁能把这种感情谈出来?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指导朗读、背诵。

  ①指导停顿,读中表达情感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②配乐朗读

  ③背诵这首诗。

  四、布置作业

  默写《赠汪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赠汪伦》

  二、学习《回乡偶书》

  1、解题:理解“偶”和“书”的意思。

  2、简介作者及背景。

  贺知章,证圣元年进士,时年三十六岁,直到天宝三年回到久别的家乡,当时已是八十四岁的人了。久别归来,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喷涌而出,随手写下了这不朽之作。

  3、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首诗讲的是什么事?

  4、学生读熟古诗,借助课文注释和查字典自学诗句。

  5、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

  6、当“小老师”,上台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台下同学可以对“小老师”发问,“小老师”答不上或答不对的,可由台下同学回答或补充、更正。无人答对的由教师引导、帮助。

  7、教师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大了才得以重返故里,虽乡音未改,但两鬓早已如霜,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怀。

  8、指导感情朗读并练习背诵。

  四、作业

  熟读古诗并背诵。

古诗两首的教案 7

  一、教材分析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二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山行》的大意是: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二、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四、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自学、小组合作

  学法:自主、小组合作讨论

  五、教学准备

  卡片、相关课件

  六、教学时间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赠刘景文》

  (一)看图说话

  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像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想到了什么。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教师范读,学生想像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像,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像-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第二课时

  《山行》

  (一)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赠刘景文》的经验,讨论确定本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二)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三)启发想像。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像。

  2.学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四)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五)指导写字

  (六)朗读、背诵古诗

  1.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的同学听。

  2.开古诗朗诵会,每个组出两个节目,一个集体朗诵,一个个人朗诵。

  附板书设计

  4、古诗两首

  于刘径残君菊霜寒

古诗两首的教案 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诗句意思,并能用自身的话说说其中一首诗描述的景象。

  3、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歌意境,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歌意境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揭题,激发兴趣

  教师语言:同学们,俺们知道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的美称,是----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他是谁啊?----杜甫。李白、杜甫的诗歌艺术达到了唐代诗歌的顶峰,后人赞叹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今天,老师带来了他俩的写景诗各一首,想学吗?有信心学好吗?

  二、初读诗歌,读通读顺

  1、一读,读通读顺

  要求:

  读四遍,前两遍读准四个生字及一个多音字“行”,认清“疑”的字形;后两遍读对停顿。

  检查自读情况。

  ⑴指名读诗,正音

  ⑵指名读诗,指导正确停顿

  2、再读,读懂词意

  ⑴自由读诗,根据注释用自身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出示注释:

  《望庐山瀑布》

  ①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俺国名山之一。

  ②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③紫烟:指日光照射的云雾水气出现出紫色。

  ④银河:又称天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⑤九天:九重天,形容极高的天空。

  《绝句》

  ①.黄鹂:黄莺。

  ②.白鹭:鹭鸶,羽毛纯白,能高飞。

  ③.西岭: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终年不化,故云千秋雪。这是想象之词。

  ④.东吴:指长江下游的江苏一带。成都水路通长江,所以说长江万里船。

  ⑵交流诗意,朗读古诗

  ⑶教师范读,指导方法

  教师语言:读诗词文章,要理解作者,要理解作品,要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俺在读书时有一个小窍门,就是把自身当成作者,快乐着作者的快乐,悲伤着作者的悲伤,然后通过诵读的声调、节奏等表达自身的情感。

  三、想象画面,体味意境,品味语言

  (一)三读,想象画面,体味意境

  1、此时此刻,你就是李白,你就是杜甫,轻声读诗,发挥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

  3、再读古诗,注意重音,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壮美/秀美)

  (二)四读,品味语言

  1、杜甫有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伟大的诗人都很注意遣词造句,默读古诗,你觉得诗中哪些字用得妙?为什么?

  ⑴品味“生”、“挂”、“飞”、“落”

  ⑵品味“含”。

  ① 你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中“含”的.意思吗?

  含就着衔着、镶嵌的意思。

  ②同学们觉得这句诗中的“含”字用得好吗?这样俺们无妨用其他的字来换换,可以用哪些字来换?(有、里、内、前……)

  俺们选两个字换上读读看,比较比较,体会体会。“窗有西岭千秋雪”,你们觉得怎么样?(太一般了)“窗嵌西岭千秋雪”,(嵌字写出西岭雪山像一幅画镶嵌于窗框之中,只是静态的画。)可是,俺们一般说人才含着什么,这儿用了“含”字还好像把窗框写活了,写出画面的动态之美,更有了动感,诗中静动结合,充溢生机。这个“含”字用得真妙。

  ③让俺们一齐读第三句诗,突出“含”字。

  四、再读课文,背诵默写

  指名背诵,当堂默写

  五、安排作业,巩固延伸

  板书设计:

  作业指导

  1、有关习题的解题思路(答案)

  2、同学作业情况摘记

  3、作业评讲与矫正性练习

古诗两首的教案 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正确感知诗的大意。

  一、回忆引入

  1、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古诗?(让学生能有感情地背诵)你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

  2、简介作者

  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明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与抗清英雄张苍水、抗金英雄岳飞并称西湖三杰。明成祖永乐进士,官至兵部尚书。

  王冕(1287--1359),字元章,一字元肃,元代诗人、画家。

  王冕经常以梅花自比,早年曾经借梅花自喻不接受官职,晚年还以梅花显示自己的清白本色,说:"野梅开花尚古色。"(《归来》)

  他的别号很多,有煮石山农、会稽山农、梅花屋主、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阴野人、竹冠草人、梅叟、梅翁等。又因他的书斋叫"竹斋",时人又称他为王竹斋或竹斋先生。他既是诗坛名家,又是丹青高手。他所画的《墨梅图》,神韵秀逸,令后人叹赏不已。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

  三、精读感知《石灰吟》

  1、指导学生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逐字逐句理解。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①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吟诵。

  ②锤:敲打。击:撞击。

  ③若:好像。等闲:平常事。

  3、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大意是:石头是经过多次的敲打撞击,才从大山上采下来。烈火焚烧自己,却也只把它当作平常事。即使身体粉碎变成了石灰,也不畏惧,还是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

  4、看图想像意境,体会感情。

  这里诗人以石灰自喻,表示宁为玉碎,不断瓦全的志气。

  5、指导朗读。

  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坚贞、高洁的志向,应用赞美、高亢的语调朗读。

  四、总结学法,自学《墨梅》

  1、总结《石灰吟》的学习方法。

  ①理解字词。②说说诗意。③看图想像。④朗读体会。

  2、学生四人为一个小组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注意先让学生独立学习,然后遇到不懂的再互相帮助,老师可以以合作比较好的一组为模范,渗透地进行全班指导。

  3、师生讨论。

  ①理解字词:

  吾:我。 洗砚池:书画家洗毛笔砚台的水池。

  池头:池边。 树:这里指梅树。

  夸:夸赞。 清气:清香之气。 乾坤:天地。

  ②指名说说诗意。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现出淡淡的墨痕。不需要让人来夸赞梅花的颜色好看,只要让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③看图想像:作者画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他在梅花身上寄寓了怎样的情操?

  ④朗读体会。

  有自豪、高亢的语调反映出诗人的坚贞、纯洁。

  教师范读,自由练读,集体朗读。

  五、作业超市:

  1、指导学生写字

  锤 焚 这两个字要结合偏傍进行指导。

  乾 坤 这两个字较为难写,注意左右的配合。

  2、试着选一首诗有感情地背给同桌听。

  3、完成字词练习。

古诗两首的教案 10

  教学内容

  古诗两首(早发白帝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首诗的3个生字(其中1个多音字“还huán ”)及新词。

  能力目标:

  1. 能看注释,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思想: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景色,感受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喜爱,对壮丽山河的赞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感受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体会诗情画意。

  重点

  能看注释,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

  感受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喜爱,对壮丽山河的赞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投影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具 体 内 容

  复 备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细读课文,突破重难点。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许多古诗了,你能背一背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著名诗篇《早发白帝城》板书课题《早发白帝城》

  1.同学们在课前都做了预习,下面我们以起来读一读生字和词语.

  2.出示生字卡片查字词(读准多音字的读音)

  zhāo huán chóng

  朝辞 一日还 万重山 江陵 猿声

  你知道这些字词的意思吗?

  3.请你边读边想---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早晨离开白帝城会是在彩云间?

  2.一天就能回到千里以外的江陵?

  这些问题说的是哪句诗?(结合收集材料学习)

  了解诗句的意思:

  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2.你知道“白帝城”和“江陵”的地理位置吗?

  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峻,高耸入云。诗人在霞光出现的时候,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离开

  四、总结全文,发散拓展。

  五、学习生字。

  六、作业。

  白帝城。仅用一天的时间就会到千里以外的江陵,表现出白帝城之高,船行速之快,行期之短,也表现出他喜悦的心情。

  3.朗读这两句。

  4.“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5.如果你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中,你有何感受?

  出示相关的课件或图片,体会诗的意境。

  6.朗读这两句。

  1.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说说你从诗中看到的景物,听到的声音。

  2.从这首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比较“陵”与“猿”这组字的区别。

  背诵、默写古诗,收集李白诗句。

  课后小结

  板书设计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作业

  实践

  作业

  背诵古诗

古诗两首的教案 11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写好“烟、柳、窗”3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

  3、理解、感受庐山瀑布的壮美与《绝句》中美丽的景色。

  重点写好生字;激发对古诗的热爱。

  难点在理解诗意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借助图片,激情导入:同学们,在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上,有无数的风景名胜,有许多景色优美的自然风光。也许你喜欢雄伟壮观的泰山;也许你会被汹涌澎湃的大海震撼;或者你会待在百花从中,流连忘返;也可能停下脚步,仔细倾听鸟儿们清脆悦耳的歌声。大自然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是一幅幅景色各异的美丽画卷。今天我们学习的第17课古诗两首,就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幅不同风光的画面。请齐读课题。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在众多名山中,庐山以其独有的自然风光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庐山有四绝:庐山的云雾缭绕不断,是一绝;庐山的山峰绵延300里,到处是翠绿的树木,是二绝;庐山的怪石奇特不一,令人赞叹,又是一绝;而其中最让人叫绝的就是庐山的瀑布。板书:瀑布。

  一千三百年前,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就曾经来到庐山,当他站在瀑布脚下,抬头仰望,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板书:望庐山瀑布。

  谁来读第一句?李白首先看到了什么?见过香炉吗?请看这里,这就是香炉——一般在过年过节或寺庙中点燃香时使用的一种器具。仔细看,你看到了什么?对,那是香燃烧时出现的烟雾。出示字卡:炉,看看图片,再想想:炉字为什么是火字旁?

  在庐山中,也有一座山峰,就叫香炉峰,远远看去,就像一个香炉一样。还看到了什么?(紫色的烟雾)谁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谁能再读读这句话?

  第一句有没有写瀑布?从哪一句开始写的?能不能换成在前川?好在哪里?举起双手,想象此刻你正向绳子上挂衣服,(从上往下,)一个挂字就写出瀑布的宽大无比,它的白。从什么角度观察的?他看了很长时间啊,对,再来读。

  播放教学视频:庐山瀑布。学生观看。

  师:你觉得速度怎样?声音如何?气势如何?用诗句就是———————飞流直下三千尺。三千尺相当于今天的一千米,瀑布真得有这么高吗?这是一种叫夸张的修辞手法。板书:夸张。

  看者眼前的瀑布,李白产生了怀疑:出示字卡。他仿佛在想:眼前的瀑布莫非是天上的银河落下来的?指导朗读这句话。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望庐山瀑布》。

  四、学习《绝句》

  简介作者:杜甫情况———————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出示诗句: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教师讲解:最先引起诗人注意的是黄鹂的只有两个,各自占据一株青青杨柳的梢头,你一句,我一句,甜蜜舌,嫩声泣语,比唱歌还要动听。诗人又把目光投向水边上的沙滩,那里正有一行白鹭展翅起飞,向高高的蓝天忘记翩翩而去,它们雪白的身影映着碧蓝的晴空,显得十分潇洒,优美。黄鹂、翠柳、白鹭、青天,一幅多么明媚秀丽的天然画,而黄鹂的叫声,白鹭的动态,更使画面充满勃勃生机。诗人足不出户,却好像置身在欣欣向荣的大自然之中了。

  草堂的四壁并没有限制诗人的.视野,更没有妨碍诗人的想象,反而给他的观赏增添了几分艺术情调。那终年戴雪、千古不化的西山群峰,被小小窗口从百里之外收纳进来,不恰好成为一幅山水壁画?那停泊在门前的几艘航船,听说正准备扬帆万里,定然是下岷江、转长江、远到东吴去吧!西岭远隔百里,却说它含在自家窗口;航船泊在门外,又说它要远下东吴。远景把它移近,近景将它推远,在远和近的推移变化之间,千秋西岭和万里东吴,全都聚拢到诗人的草堂跟前来了。

  这首四名小诗,句句都是写景。远远近近、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景物,发声的,飞行的,静止的,静而欲动的,纷然呈现在草堂周围,与诗人共同组成一个多姿多彩、生动和谐的广阔天地,在这个天地里,寄托着诗人浓而美好的生活情趣和对自然万物、对祖国山河的无限深情。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学习写“窗”。

  教师范写“窗”—————注意上下结构,上面的横要长些。

  六、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板书:17古诗两首

  望庐山瀑布

  李白

  雄伟壮观

  绝句

  杜甫

  秀丽奇丽

古诗两首的教案 12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

  多媒体课件。

  2、学生:

  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

  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送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

  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1、理解第一、二句诗:

  ⑴ 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⑵ 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

  名楼送

  ⑶ 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

  盛景送

  ⑷ 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

  ⑴ 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⑵ 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① 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

  目光送

  ② 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③ 讨论:

  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板书:

  心随送

  ④ 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1、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

  3、布置作业。

古诗两首的教案 1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学会“晓、眠、觉”三个字,知道这几个字在诗中的意思。

  3、初步理解诗意,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晓的字形。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背《春雨》。

  2、默写:乃、随、润。

  二、揭题:

  板书:春晓

  解题:晓:早晨春晓:春天的早晨(老师告诉学生晓这个字的意思是通过查字典再结合诗句的意思才查到答案的,鼓励学生多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在晓的三种答案中找到正确答案。晓:1、天刚亮;2、晓得;3、使人知道清楚。)

  作者:唐代诗人孟浩然。(告诉学生他是李白的朋友,在以后我们将学到李白写给他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读古诗,学生字。

  1、指名读古诗,其余同学画出生字词

  2、出示生字词让学生自学:春眠不觉晓啼

  3、检查自学情况。

  四、细读古诗:

  1、看图读古诗,试说古诗的"意思。(请学生看书上插图,用优美的语句说说图上画了谁,她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后老师举例: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一位女子起来后拉起竹窗帘,看到了杨柳依依,芭蕉油绿,桃花红艳,可是却有花瓣掉下来了,花瓣为什么会掉下来呢?我们学习诗的内容就知道了。)

  2、学习古诗:

  3、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先理解字义、词义,再理解句义,最后理解全诗的含义)

  4、理解字义:

  眠:睡觉。(同样出示字典里查到的意思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选择)

  不觉晓:晓指天亮。不知还、不觉天就亮了。

  间:听到。

  闻啼鸟:闻鸟啼,听到鸟的叫。(老师讲解:古诗为了整齐押韵,便于吟唱,会省略一些词语,有时还颠倒次序,使意思变得曲折、跳跃。)

  5、理解诗意:

  (1)指名读第一句。

  (2)讨论:联系单字的意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3)谁能补充一些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春天气候暖和了,夜里睡得香,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醒来时只听到外边一片清脆的鸟叫声)

  师:春天的早晨多么美好。

  (4)齐读一、二两行诗。

  (5)指名读三、四两行。

  (6)这两句写什么时候的事?

  昨天夜里听到什么?想到什么?

  师:花儿落了,春天即将离去,这春光多么可贵,多么值得珍惜呀!老师补充:教育学生春光虽然美好,可是却很容易逝去,所以我们应珍惜美好时光。读: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7)齐读这两句诗。

  6、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惜春的真挚感情。

  四、老师把《春雨》与《春晓》进行比较,进行课外拓展。

  (写春天的诗句有很多,老师这儿也找了一些,请学生朗读: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元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唐僧志安《绝句》。请学生回家再找找看还有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找出来读一读。

  五、指导朗读:

  1、指导朗读节奏、韵律。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3、老师范读。

  4、学生自练。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六、指导背诵。

  1、自由练背。

  2、配音背诵。

  七、作业:

  1、完成《习字册》第一课生字;

  2、把书上插图的意思说给家长听。

古诗两首的教案 14

  教学目标:

  1、会人“咏”、“柳”、“碧”、“垂”、“似”、“剪”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识字。

  2、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激情入境,引趣揭题,认识美。

  1、同学们,万物复苏的春天你们喜欢吗?

  2、动画展示春景,定格河边垂柳婆娑的画面,多美的春天啊,瞧,那河岸的柳树给这美丽的春景添上了浓浓的春气。唐代大诗人贺之章沉醉在这美景之中,不禁吟咏作诗,想知道他是怎么说的吗?今天咱们一起学习古诗《咏柳》。

  3、读题释意。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感受美。

  1、打开书借助横条里的拼音自由读古诗,遇到不会读是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字音,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都可以。

  2、请同学再读一遍古诗,争取把字音咬得更准。

  3、看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我也想读了,同学们在心里和我一块儿读好吗?

  4、让同学们把古诗读给同桌听听,相互提提意见。

  5、教师从诗里请出了这些词,你们一定觉得眼熟吧,自己读一读,你一定能读准。

  6、抽读词卡:碧玉、垂柳、丝绦。

  7、再读古诗,这一遍要争取把每句诗读通顺。

  8、指名读,互相评议。

  9、齐读。

  三、细读诗文,深入领会,品味美。

  1、图文结合,远近对照,品悟第一、二句。

  ①看柳树远景图。

  ②想象表达:你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

  ③诗人发出的感叹是什么?图下出示两句诗。

  ④你觉得这两句诗是什么意识呢?让学生谈自己对字词的初步理解。

  ⑤指导朗读这两句:

  (1)碧玉,翠绿而晶莹,很美。而随风轻拂的`柳枝就像千万条丝带。诗人比喻的多好啊,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来读这两句可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呢?

  (2)学生自主试读,体会感情及语气。

  (3)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

  (4)激励赛读。

  2、探究协作,读中悟情,品读第三、四句。

  ①过渡,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接下来咱们读第三、四句。

  ②出示柳树近景图,观察柳树叶子的形状。

  ③根据观察到的树叶的样子,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从这两句诗中你读明白了什么?

  ④小组交流各自理解。

  ⑤指名说:这两句除了赞美柳叶的精致,更主要的是赞美什么?

  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句。

  四、拓展延伸,内化情感,表现美。

  1、过度,学了这首诗,柳树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我们可以美美地把它读出来,还可以采用什么方式把你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呢?

  2、让学生列举自己喜欢的表达形式。

  3、学生根据自己不同喜好,自由组合自己表现。

  五、古诗表演大看台,群英聚会展示美。

  1、组织各小组展示各组不同的表达赞美的方式,并适当讲解点评,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内化情感。

  2、指导背诵古诗,师扮演角色创设情境。

古诗两首的教案 15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行行朗读,字字思考,推敲诗文的意思;启发学生处处想象,揣摩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受。

  2.指导朗读,要求在朗读中传达出对诗意的理解,对诗境的感悟。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一、研究题意,自读自学

  1.出示课题。启发学生从课题确定这首诗所写的时间、地点和事情,并推想人物。教师随学生回答,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月亮、星星、山峦、寺庙;此时,只简画一座寺庙,没有楼;为了显示高度,在山腰上端横一笔云。同时出示“宿”“寺”卡片,正音、释义。

  【画简笔画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教给学生据文想象的方法,为理解诗意奠定基础。为了充分运用课文插图,板画构图力求与插图相仿。】

  2.让学生观察板画,再观赏插图,然后要求他们用一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感觉。教师在学生提出的词中选取“高”,并板书。告诉学生: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李白写自己夜宿山寺的亲身感受;全诗四行诗句,都是围绕着“高”来写的。

  3.教师:按照老师下面告诉大家的方法,自学这首诗。

  (1)反复朗读全诗每行诗句(行行朗读);

  (2)认真想想每个字的意思(字字思考);

  (3)然后根据诗句的内容,想象出一幅图画(处处想象)。

  【这是个反复朗读、步步深入的过程。教师要有目的地进行个别指导。初读,思考字义,理解内容;再读,边读边想,前后联系,渐入意境,为进一步训练表清朗读打下基础。切实抓住这一训练,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交流切磋,诵读求悟

  1.教师:让我们逐行研究,看诗句中哪些字表达“高”,哪些景象说明“高”。先看第一行。

  学生找出“高”和“百尺”。教师指出“百尺”表示很高,但不是实数。

  教师:(出示“危楼”卡片)危楼是什么样的楼?“危”字怎么解释?

  学生查《新华字典》,危:①险;②损害;③高。从三个义项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解释。

  教师:诗人站在高山上寺庙里的高楼中(教师给黑板画的庙加层楼),眺望窗外,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想象后)高极了,

  真高啊,

  好像站到了天边一样……

  师:第一行先写楼高,这样写--

  学生齐读:“危楼高百尺”。

  教师:要读出楼的高。

  学生提高嗓音朗读。

  教师:一味提高嗓音,只能听见声音,不能听出意思。只要把“高”字读得高些响些。教师示范,再试一试。

  学生反复练习朗读。

  教师:大家读出了心里对这个“高”字的感觉。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找感觉,就是引导他们展开想象,进入意境。】

  2.教师:(出示“星辰”卡片)“辰”字典里说是“日、月、星的总群”,这里指什么?

  生:指星,因为夜里无“日”,而“月”不适用“摘”。

  教师:请同学们用手势表示“手可摘星辰”。

  【让学生做动作,想象诗人站立处离天已近,体会诗人想象力很丰富,构思的巧妙。】

  学生据诗意抬手摘星。

  教师:想象一下,摘星辰时手臂的动作,身体的姿态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应该推窗伸臂,斜势向天,这样才能摘星辰。

  教师:这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幻想,但是它却能形象地表现出高,大家朗读这句诗,想象诗人此时离天多近?

  学生朗读。

  教师:摘星辰本是难事,但诗人此时觉得很容易,从诗句中的哪一个字体现出来?

  学生:从“可”字体现出来的。

  师:朗读时要读好这个“可”字。

  学生朗读强调“可”字。

  教师:这样可以表达出轻而易举地伸手就能摘到星,更加说明楼的“高”。

  3.指导第三、四行诗句。

  学生:齐读第三、四行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教师:这两行诗句联系紧密。现在你感到天上人和诗人之间距离多远?

  学生:相距咫尺。

  教师:这也是诗人的幻想,但生动地表现了“高”;由此也可见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一齐来读好这两行诗句。体会一下该怎样朗读。

  学生读得很响亮。

  教师:好,你读得清楚,读出了“高”的气势。

  学生:高昂地读。

  教师:你也读出了“高”的气势。再尝试用低沉的语气,(出示“恐”字卡片)要把“恐怕惊动他人”的心情读出来。

  学生尝试用低沉的语气朗读。进一步体会诗句表达的含义。

  教师:好,读得有感情,读出了诗人的心情。现在同学们用上述两种读法各自练习朗读,要读出两种不同的语气,然后说说自己喜欢哪一种读法,为什么。

  学生尝试用两种方法朗读。

  【这里,用比较的方法指导朗读,意在使学生懂得表清朗读是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代作者说话,要读出作者内心的感情。】

  4.在表情朗读的基础上,背诵、默写全诗。

  5.教师:行行朗读、字字思考、处处想象是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要在今后学习古诗时继续使用,进一步掌握这种方法。

【古诗的教案】相关文章:

古诗的教案01-07

古诗《春晓》教案03-08

古诗春晓的教案08-25

语文古诗教案11-07

古诗《草》教案01-20

小班古诗教案03-05

古诗咏柳教案03-18

古诗绝句教案03-19

古诗大班教案10-31

幼儿古诗教案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