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时间:2022-11-09 18:40:13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长度单位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1

  教学内容:第75、76页练习十六第5-12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长度单位的概念,进一步掌握量长度和画定长线段的方法。

  2、进一步掌握长度单位简单换算的方法,培养学生对简单问题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长度单位简单换算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前面几节课,我们都是学习的长度单位,学会了单位间的简单转换.谁来把学过的长度单位从大到小说一说。(板书:长度单位)

  2.这节课我们就来练习长度单位的一些内容。(板书课题)

  二、长度单位的练习

  1.依次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并让学生举出实例。

  2.复习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关系

  学生回答

  1米=()分米=()厘米、1分米=()厘米、

  1厘米=()毫米、1千米=()米。

  3.说一说量下列物体用的长度单位

  黑板的长、公路的长、课本的长、火柴盒的厚、课桌的高。

  4.完成练习十六第6题

  教师巡视指导,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5.完成练习十六第7题

  (复习画线段的步骤)

  注意:从0刻度鲜画起,有两个端点。

  6.练习长度单位

  (1)完成“练习十六”第8题,集体订正。

  (2)

  单位换算时,先看前后个是什么单位,想它们之间的进率,在推算出结果是多少。

  三、应用题练习

  1.完成练习十六第11题

  分2人小组讨论,得出结果并说明为什么。

  2.完成练习十六第12题

  引导理清题意,学生读题

  第一问:提问:要求的是什么,已知了什么,用什么方法?

  第二问:要求的是什么?已知条件是什么?

  指名一人板书,其余做在练习本上。

  四、解答思考题

  1.提问:从第1棵到第2棵跑了多少米?

  从第1棵到第3棵跑了多少米

  从第1棵到第10棵跑了多少米?

  从第1棵到第100棵跑了多少米?

  从第1棵到第250棵跑了多少米?换成用千米作单位是多少千米?有1千米吗?为什么?

  六、作业

  练习十六第9、10题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2

  教学目标

  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生:我们学习了米和厘米。

  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1米=100厘米。

  师:今天,“米”和“厘米”又来找我们做朋友,想了解同学们对它们掌握和应用的情况,看同学们能不能准确地测定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教材第7页例8。

  教师谈话:(课件出示旗杆)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让学生猜测)

  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

  指名回答,说想法。

  引导:

  方法一:排除法,1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画)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矮,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一支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新知。

  师: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

  (课件出示)

  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

  (学生交流)

  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长,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3.做一做。

  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

  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引导:60米是多长?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长吗?(不会)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

  让学生自己估算,篮球场的长是28米。

  4.估一估,量一量。

  三、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

  小结: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认识了线段,学会了确定长度单位。

  四、作业设计

  1.完成做一做。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教材第9页练习一第8题。

  3.敬请选用《智慧花朵》相关习题。

  五、教学板书

  解决问题

  旗杆的高度是13米。

  教后反思

  学生初涉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很容易把这两种概念混淆,一种是在语言上的混淆,一种是长度概念上的混淆,学生在描述物体的长度时一味追求用尺精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而面对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较弱。因此,本节课重点在策略的研究上,通过经历观察、感知、猜想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初步感知1 米的实际长度。

  2.知道1 米=10分米=100 厘米,能用米尺或卷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认识1 米=10分米=100 厘米。

  2.会测量身边规则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持疑引入

  1.复习长度单位厘米、分米:孩子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两个长度单位,是哪两个?(厘米、分米)厘米、分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用字母怎样表示呢?(厘米用cm表示,分米用dm表示。)

  2.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分米作单位合适吗?课前大家预习了,你觉得用什么作单位好呢?(米)

  3.揭示课题。 米是国际长度单位,用字母 m 来表示,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米(板书课题:用米作单位量长度)。

  二、探究疑释

  (一)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

  1. 学生轻轻握住米尺的两端,让学生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教师再抽掉米尺,学生继续感知1米的长度。

  2. 学生闭上眼想想1 米有多长。

  3.学生比划1米大约有多长。

  4.抽生汇报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5.学生汇报交流: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选用米做单位。

  (二)观察米尺,认识1 米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观察米尺,并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2.集体汇报交流(小组汇报员汇报自己所在小组的发现)。

  (1)米尺的长度是1米,

  (2)米尺上有100个小格,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厘米,100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00厘米,所以1米=100厘米。

  (3)10个小格的长度是1分米,100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0分米,所以1米等于10分米。

  (4)1米=10分米=100厘米

  (三)用学生尺拼1 米长。

  1.教师出示20厘米长的学生尺,学生猜一猜:1 米里面有几把这样长的学生尺?

  2.拼一拼。 活动:要求 2 名学生到黑板上来拼啊。其他同学在桌上对着米尺拼一拼。 小结:小朋友们,刚才我们通过拼学生尺,再次知道了 1 米实际有多长。下面,我们以米为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度。

  (四)量黑板的长和宽

  1.学生估一估教室前后的黑板大约有多长有多宽。

  2.以小组为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和宽

  (1)抽生汇报:在测量黑板的长和宽时要注意什么?(卷尺的0刻度要和黑板的一端对齐;卷尺要和黑板的边沿保持平行。)

  (2)量黑板的长和宽:一个小组测量教室前面黑板的长和宽,一个小组测量教室后面黑板的长和宽。

  (3)抽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五)测量小组成员的身高

  1.抽生汇报可以用哪些方法测量身高?

  2.学生思考测量身高时要注意什么?

  3.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测出本组所有成员的身高。

  4.小组汇报员汇报本组成员的身高。

  5.教师抽测其中一组,检验他们的测量是否正确。

  三、归纳点拨

  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可以用什么作单位?1米有多长?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测量物体长度时要注意什么?

  四、拓展延伸

  1.填空(大屏幕出示练习题目)

  2.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

  五、反思总结

  孩子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存在哪些问题?

  六、课后设疑

  这节课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学会了测量规则物体的长度,那么不规则物体的长度怎样测量呢?下去以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测量树干一圈的长度和小组成员的腰围。大家思考一下可以用哪些方法测量树干一圈的长度和小组成员的腰围?下次上课请同学来汇报。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3页“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教材分析】

  知识解读:测量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认识厘米”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长度单位,教材以古代人们用身体尺为测量工具,测量课桌的长度得到不同的结果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接着,教材介绍学生比较熟悉的尺子,指出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为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逐步让学生形成对厘米的长度表象。这样的安排意在让学生主动参与,并通过动手实践体会测量的方法,经历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解读:学生在一年级的学习中认识了比较物体的长、短,本节课是他们第一次正式接触长度单位“厘米”。在此之前,学生对长度单位及测量知识的了解均来自生活中一些琐碎的、不系统的经验。对什么是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1厘米有所长都缺乏准确的'认识。

  目标解读:

  1、创设情境,从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观察、比较、估计、测量等活动中,实际感知1厘米有多长,通过具体方法,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3、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测量长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在观察、比较、估计、测量等活动中,实际感知1厘米有多长,通过具体方法,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2、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测量长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预案】

  一、创设情境,引发冲突

  〖教学预设〗

  1、师谈话引入,课件播放故事。

  2、引导思考:为什么同样是5步,熊二却找不到蜂蜜呢?

  3、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思考〗

  以有趣的故事为素材,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有声有色的故事讲述,提出“这是为什么呢?”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充分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激发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浓厚的兴趣,自然地进入到对新知的探究中。

  二、借助直观、建立1厘米的概念

  〖教学预设〗

  1、借助模型、建立表象

  师出示1厘米的学具,感受厘米是测量比较短物体的长度单位。

  (1)记忆1厘米的长度

  (2)找生活中的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理解: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

  〖设计思考〗

  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标准的1厘米小棒,同桌竞猜记忆1厘米、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认识几厘米等活动,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经历“充分感知--丰富表象--领悟内涵”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的长度观念,理解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自制直尺,认识几厘米

  〖教学预设〗

  1、同桌合作、制作直尺

  2、拿出直尺,与自制尺子作比较。

  (1)认识尺子上的元素:刻度、数字、单位(厘米cm)

  (2)在直尺上认识1厘米

  3、明确不同尺子的1cm的长度一样。

  4、认识尺子上的几厘米

  〖设计思考〗

  引导学生经历“造”尺子的过程,让学生在测量、操作的过程中体验测量的本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

  四、实践运用、学会测量

  〖教学预设〗

  1、探究测量方法

  思考:你能用直尺量出这张名片的长边是几厘米吗?

  (1)操作、交流

  (2)呈现各种量法,比较量法的优劣。

  (3)小结正确的测量方法,理解从0刻度线开始测量的好处。

  2、测量身体上的数据

  师:测量自己手掌的宽度、拇指的长度、一拃的长度等

  (1)学生选一个部位进行测量。

  (2)填写测量记录单

  (3)交流测量方法

  〖设计思考〗

  在测量长度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测量,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并通过交流,比较,辨析、评判,逐步完善测量的方法。在学生积累了实际测量的经验后,将学生的认识延伸到“身体”这把尺子上,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开放性的活动中得到培养。

  五、全课总结。

  六、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cm)

  尺子:刻度线、数字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

  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6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例6、例7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第9页练习一第6~7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和量线段。用刻度尺画线段。

  教学难点

  掌握线段的特征,会分辨线段。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在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每次接到任务时,他们为什么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

  (生:因为从铁管上滑下来比走楼梯快。)

  师: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学生可能回答:铁管很直或楼梯要拐很多弯等。)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有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特征。(教学例6)

  (1)看看线段有什么特点。

  ①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桌面上的一根细线。小组讨论、交流。

  ②教师引导小结:直的,有两个端点。

  教师补充:线段的两端是线段的两个端点。(板书: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2)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1题。

  师:找一找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线段?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引导学生回顾线段的特征,并指出无论怎么摆放,只要是直直的,并且有两个端点,那么它就是线段。

  2.寻找身边的线段。

  师: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线段了,你还能在教室里找到线段吗?

  (学生可能回答:数学书的边、黑板的边或门、窗的边等都是线段。)

  师:刚才同学们从生活中的物体中找到了线段,那么你们能不能从我们学过的几何图形中找到线段呢?

  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生说出这几个图形中的线段。

  3.量线段的长。

  线段有两个端点,长度固定,所以线段的长度是可以测量出来的。

  (板书:可以量出长度。)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那怎样测量线段的长度呢?(测量线段的长度和测量物体的长度一样,要把尺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或几米。)

  请同学们先估计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再测量出来。教师巡视指导。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2题。

  4.画线段。(教学例7)

  (1)尝试:让学生分组尝试画线段,画完后在小组内展示,并和学生一起及时进行评价。

  (2)讨论: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3厘米)应注意什么?

  步骤:右手拿铅笔,把笔尖从0刻度开始画,左手按着尺子不动,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并标上两个端点。

  (3)演示:课件演示画法:左手按住尺子,右手拿着笔,从0刻度开始画,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并标上两个端点。

  (4)反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再让小组的同学互相检查,评一评。

  三、巩固提升

  1、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2题。

  2、师:现在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铁管是直直的,楼梯是弯弯曲曲的,直直的路线近一些。)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马上要结束了,让我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9页练习一第6、7题。

  2、课后作业。

  敬请选用《智慧花朵》相关习题。

  六、教学板书

  认识线段

  教后反思

  线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抽象又实际。因此在教学时应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多种实践形式,直观感受线段的特点,从而逐步建立线段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从实践中得出概念,也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7

  一、 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手中的两根不同颜色的线绳,你觉得哪根长一点呢?

  师:哪位同学能想出办法,有根据的说出哪根长点,哪根短点?

  (引出尺子)

  师:非常好,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我们的祖先啊,就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那么,到底怎样用尺子量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尺量的方法,然后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二、 观察操作,探索新知

  1、认识厘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

  ■ “0”表示起点,就像我们赛跑时都要从起点开始跑,那我们用尺子量物体长度时,也要从“0”开始量。

  ■ 刻度线有长有短。

  ■ 尺子上还有很多数字,这些数字都对着一根长的刻度线,所以数字几,我们就把它叫做刻度几,而且这些数字都是按顺序排列的。尺子长些,数字就多些;尺子短些,数字就少些。

  2、认识、感受1厘米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食指的宽度吗?把你们食指摁在尺子上,你发现了什么呢?(引出1厘米)

  师:请同学们找找,自己尺子上,还有哪些是1厘米的。

  生:从刻度2到3,或者3到4……都1厘米。

  师:这说明了什么呢?

  l 尺子上每相邻的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师:我们大家现在一起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多长。互相看一下,计住了吗?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现在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那3厘米又有多长呢?

  师:同学们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3厘米的长度吗?

  4、用厘米量

  师:刚才上课时,老师展示的2根线绳,到底哪一根长一点呢?现在,同学们先估计一下这两根线绳各自多长,然后在测量比较一下,好吗?

  师:结果是哪根线绳长一点呢?能说说你是怎么量的吗?

  三、 知识拓展

  1、师:老师这里有一把尺子,可是它断了一节,没有刻度“0”,只剩下刻度3到刻度10,那么这把尺子能不能用来量物体的长度啊?同学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想办法,好吗?

  2、其他测量长度的工具(课件展示)

  卷尺、米尺、皮尺

  3、其他的长度单位

  尺、寸、英寸、米、公里、码、里、海里

  4、《买鞋》的故事

  四、 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到了什么啊?这些知识有些吗?我们能不能象那个“买鞋的.”一样啊,为什么啊?

  五、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二)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三)通过同学的合作,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难点: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具和学具

  教具: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4厘米、6厘米长的纸条.

  学具:1米的卷尺,1根较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提问

  (1)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3厘米呢?

  (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指名两名学生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3)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量讲台桌的长(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不容易得出结果).因此,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米

  ■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观察它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

  ■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和教师1米直尺的刻度是一样的.

  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教师用1米的直尺,量一量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高.再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

  ■让学生用自己的卷尺,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两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你的身高比1米高,还是不到1米.同学们看到在公共汽车或电车的车门口有一个1米的标记,不足1米高的儿童可以不买车票,超过1米则要买票,同学们乘车要自觉遵守这一规定.

  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2.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1厘米有多长呢?同学用两手指比一下,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并排画出1厘米.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用两手比一下.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出示折尺,这是一把折尺,伸直正好是1米,与1米的直尺相比,一样长.看一看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再看看这把1米的直尺,1米里面有100厘米;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卷尺,1米里面也是有100厘米.同时,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如图11).

  同时板书: 1米= 100厘米

  3.用卷尺量较长的距离

  教师出示卷尺,并说明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由学生拿住卷尺的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反馈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以4人小组为单位,利用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分工量下面的长度(每组量一项):前面黑板的长,后面板报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测量后,每组派代表向全班交流.

  3.在( )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课桌长50( )

  第四课时 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用具: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绳子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8

  教学内容:

  课本第6—7页,

  教学目标:

  巩固厘米和米的认识,它们之间的进率以及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尺子、卷尺、三角板及回针,准备一条长十几厘米的纸条。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题

  完成课本图中铅笔的长,然后自己量一量自己的铅笔的长度。注意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适当复习。

  第二题

  量一量自己的铅笔,练习本,和准备好的墨水盒。延伸练习,量一量其他的东西。

  第三、四、五题

  第3、4、5题,是实际测量题目,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际的测量需要选择该用什么工具。

  第六题

  先估测再实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长度的观念。

  第七、八题

  根据对线段定义的理解判断图形是否是线段,先让学生复习线段的定义,以便判断。先估测再实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长度的观念。

  第九题

  第一次出现带单位计算。计算第一题时,让学生联系实际的例子进行计算,如14厘米的纸条剪去8厘米,还剩几厘米。再类推到第2小题。

  第十题

  利用学生的视觉差,让学生判断。

  第二单元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笔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8—1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和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材的能力、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和全年级的小朋友去郊游好吗?(出示主题图)可是四个班只有两辆车,怎么办呀?

  师: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坐一辆车?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36+30=66,35+34=69,30+35=65,36+34=70)

  大家真能干,这些算式我们除了可以用口算的方法计算外,还可以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你会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吗?

  二、新授

  1、教学例1、例2

  (1)让学独立完成

  请你从这四道算式中任选一道,用列竖式的方法去计算,不会的小朋友,可以看看课本的第9页,也可以问问旁边的小朋友。

  请四个小朋友上黑板板演,其它小朋友在练习本上做

  请板演的小朋友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2)小组讨论

  在刚才的列竖式计算中,你是从哪一位加起来的,列竖式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请小朋友自己先想想,然后在四人小驵里说说。

  学生汇报

  2、教学例3

  (1)36+34=70

  这里还有一题,你是怎么算的?(先算个位上的6+4=10,怎么写呢?在个位写几?十位呢?在个位写0,向十位进一,在十位上写个小小的1,表示1个十,再算十位上的3+3=6,6+1=7,合起来就是70。

  (2)36+35

  大家能通过计算帮助学校解决坐车的难题,真了不起,可我还有个难题,就是一班和三班能合坐一辆车吗?为什么?

  请你列竖式计算,并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学生尝试)

  你是怎么算的?还有谁想说说自己的算法,为什么这道题,你是都是从个位算起,不是从十位算起?

  小结算法:列竖式计算时,除了要注意我们前面说的,还要注意什么?

  3、出示课题

  师:这三道算式和最后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笔算,笔算就是列竖式计算。(板书课题)

  你认为什么时候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比较好?

  全课小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三、练习

  1、利用今天学的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今天,皮卡丘就想请大家帮个忙,它想买两件小家电,我们陪他到家电城看看好吗?

  谁为它介绍一下商品?

  它只有90元。请你帮宛选两件小商品,用竖式算一下一共用了多少钱?

  2、皮卡丘谢谢大家的帮忙,它请我们四人小组每个小朋友轮流提一个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让其他三个小朋友列竖式计算,提问题材的小朋友还要负责批改,最后还请你们评价一下你们组的小朋友做得怎么样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9

  教学内容:

  P7及练习一第8、9、10、11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常规学具。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交流合作、质疑反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

  (学生用手比划。)

  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

  小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1.教学例8。

  教师谈话:(多媒体课件出示旗杆。)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让学生猜测。)

  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l3米?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

  指名回答,说想法。

  引导:方法一:排除法。

  1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新知。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

  (多媒体出示)。

  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学生交流。)

  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3.做一做。

  (l)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引导:60米是多大?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吗?(不会。)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

  让学生自己推算:操场的长是28米。

  (2)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 )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高90( )

  三、练习拓展

  1.辨析题。(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8题)

  逐步出示题目,说说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把不对的改正后写在括号里。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9题)

  圈出合适的答案。先圈估计的,再圈实际测量的。

  3.谁说得对?(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0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

  第一幅图长是5厘米,对吗?(错,没有对准刻度O,不能说是5厘米。)

  第二幅图长4厘米,对吗?(对,7厘米-3厘米=4厘米。)

  第三幅图大约5厘米长,对吗?(对,接近5厘米或超过5厘米一些的,我们都可以说是大约5厘米。)

  4.量一量。(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1题)

  乌龟要爬( )厘米就能吃到小鱼。

  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说一说。

  请你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学生提问题,再解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

  小结: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认识了线段,学会确定长度单位。

  板书设计:

  确定长度单位

  旗杆的高度是13米。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学生看一看,记一记,找一找等多种实践活动形式,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逐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会使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的良好态度,并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目标解析:

  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比划、比较、测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测打好基础,并让学生在观察尺子和用尺子测量时体会到物体的长度实质上是由几个相同长度单位组成的。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尺子、图钉、田子格本等。

  教材分析:

  厘米的认识属于图形与几何的测量这方面的内容,新课表对这方面的内容有明确的要求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标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3、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经行测量。

  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节课在此基础上教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了解古代人测量物体的方法。

  课件播放教材第2页上的三种古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看了上面的三幅图,我们知道了古代的人们就是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中实例,通过动手实践制作认知冲突,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通过介绍古代的'人们测量物体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古代人的聪明才智。】

  2、介绍1拃的长度。

  ⑴、课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1拃测量课桌宽的图,这样测量出的长度一致吗?

  ⑵、教师示范1拃(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做1拃),学生亲自动手体会1拃。

  ⑶、讨论

  ①、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

  (因为有的同学手大,有的同学手小,所以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②、当测量相同的物体出现测量结果不一致,那该怎么办呢?

  观察故事图片

  请学生叙述每张图片的意思,然后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3、统一长度单位。

  归纳总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也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

  二、实践中认识厘米

  1、认识尺子。

  平时我们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使用什么工具啊?课件出示尺子图,同时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你能在直尺上发现什么?结合课件进行说明。

  ⑴、刻度线。

  尺子上的这些竖线是厘米尺的刻度线,刻度线很整齐,排列得很均匀。

  ⑵、数字。

  ①、尺子上的数字中,这里的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起点)

  ②、结合课件加以说明,测量时,一般以0作为起点开始测量。其他的数字是尺子的刻度,几就表示从0到这个数之间有多少个长度单位。

  ⑶、长度单位的表示符号。

  厘米尺上的文字厘米表示尺子上一个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个单位在国际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为cm。(板书:厘米cm)

  2、认识厘米。

  ⑴、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⑵、认识1厘米。

  ①、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②、学生汇报找法。(0~1之间、2~3之间、3~4之间的长度。)学生回答时结合课件进行。

  ③、教师归纳: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⑶、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①、同桌互相比划1厘米。

  ②、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

  ③、比一比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用1厘米比较田字格的宽和图钉的长。

  ④、举例说一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比划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际测量打好基础。值得注意的是不要用课件放大1厘米的长度作为标准,一定要用自己手中的尺子,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以实际1厘米的长度作标准。】

  3、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1)测量纸条的长度。

  ①、学生讨论交流测量纸条长度的方法。

  ②、学生分组测量纸条的长度,教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测量方法。

  ③、指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课件演示: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边演示边解释: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也就是几个1厘米。

  (3)动手测量数学书的宽的长度,然后指生汇报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三、练习中巩固新知

  1、找一找、量一量

  用尺子量一量,食指宽约()厘米,手掌宽约()厘米,一拃长约()厘米。

  2、读物体的长度(看幻灯片)

  3、判断题:对打, 错打.

  ①。小明的铅笔长约8厘米。()

  ②。教室的长约8厘米。()

  ③。语文课本的宽约100厘米。()

  ④。小明身高约1厘米。()

  ⑤。小红的食指宽约1厘米。()

  四、小结中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活动中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第4页做一做(例3)。

  第8页练习一,第1题。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掌握长度单位间的换算方法,学会根据进率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意识和主动参与、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掌握长度单位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运用灵活多样的换算方法准确、迅速地进行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课件、投影片(或小挂板)

  学生:每人准备直尺一把、7厘米长的一张纸条、1米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沟通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谁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说出来?(从大到小依次是:米、分米、厘米、毫米,或从小到大说.)

  2.用手势分别表示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

  3.填空(投影或挂板出示).

  1米=分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毫米

  10分米=米 10厘米=分米 10毫米=厘米 1米=厘米然后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的'?

  二、操作体验

  1.教学例3

  (1)独立操作.

  师:请每个同学动手量一量桌上的“纸条”长几厘米.(教师事先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7厘米的纸条)

  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

  (2)指导正确的测量方法.

  强调:测量纸条的长度时先用纸条的左端对准0刻度,看纸条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数几,纸条就是长几厘米.

  (3)研究问题.

  提问:把纸条的长度单位改用毫米做单位,该怎样表示?

  学生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可能会有多种方法,只要正确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

  (4)质疑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7厘米=70毫米)为什么?

  明确:因为 1厘米=10毫米,7厘米就是7个10毫米;所以,7厘米=70毫米..(板书:7厘米=70毫米)

  (5)追问:70毫米=厘米,该怎样想?

  借助线段图进行讲解.

  明确:因为10毫米= l厘米,70毫米就是7个1厘米,所以,70毫米=7厘米.说明,一个关系式(如 1厘米=10毫米)正反两个方面都可以用.

  (6)练习:先填空,再说出思考过程.

  2厘米=毫米 4分米=厘米 3米=分米

  提问:通过上面的习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板书:

  2.学习例4

  (1)出示例4图.

  (2)提问:一张桌子高80厘米,把厘米改用分米做单位怎样表示?

  同桌同学讨论,汇报交流.板书:80厘米=8分米

  强调:因为10厘米=1分米,80厘米里面有 8个1分米,所以80厘米=8分米.

  (3)练习,说出思考过程.

  20毫米=厘米 60分米=米

  50厘米=分米 300厘米=米

  质疑:通过这几道习题,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

  板书:

  三、巩固应用

  1.6千米=米 4000米=千米

  2.园林工人要在一条路旁植树,每5米划分一段.算一算,1千米的路要划分多少段?

  3.2千米=米 3000米=千米

  4千米=米 6000米=千米

  四、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什么?(板书课题:长度单位的换算)

  怎样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五、课外实践作业

  量出100米的距离,试走一下这100米要走多少步?用几分钟?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12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四、课堂总结

  今天,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3、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

  总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在测量时,应注意将实物与所量十五物体左端对齐,测量的结果才准确。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13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复习是强化和巩固记忆、防止遗忘的主要途径,是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必不可少的手段。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是长度单位及角的初步认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情实际,本节课的复习主要是结合教材习题有序地进行。

  1.复习长度单位知识时,首先结合习题引导学生复习长度单位,然后通过举例、示范等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最后通过猜测、测量线段的长度,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及对线段的含义的掌握和理解。

  2.复习角的知识时,有效地利用教材呈现的锐角、直角和钝角的情境图进行复习,使学生对角的含义、角的分类、画角等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一支铅笔

  学生准备 尺子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复习“长度单位”的知识。

  (1)复习厘米、米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①课件出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  )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或较长的.距离时,用(  )作单位。

  ②举例说明1厘米,1米各有多长。

  (食指宽约1厘米,小明高约1米)

  ③复习厘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1米=(  )厘米

  (2)复习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出示一支铅笔,提问:如何测量一支铅笔的长度?

  (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一端,将铅笔紧靠尺子放置,看铅笔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对着刻度几铅笔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2.复习“线段”的知识。

  (1)复习线段的含义。

  提问:什么样的线叫线段?

  (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2)复习线段的测量方法。

  ①课件出示:先估计下面两条线段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实际长多少厘米,填在括号里。

  ②估计、测量、汇报。

  (估计第一条线段长3厘米,实际长4厘米;估计第二条线段长7厘米,实际长8厘米)

  (3)复习线段的画法。

  ①提问:怎样画规定长度的线段?

  (从尺子的刻度0开始画起,沿着尺子,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上刻度几的地方)

  ②操作: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学生自主画线段)

  3.复习“角的初步认识”的知识。

  (1)复习角的组成。

  (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2)复习角的画法。

  (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

  (3)复习角的各部分名称。

  (4)复习学过的三种角。

  ①课件出示图形,学生指认并说出各种角的特点。

  (第一个角是锐角,第二个角是直角,第三个角是钝角。生活中和三角尺上的直角相同的角就是直角,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②画一画学过的三种角。

  课件出示:以下面的点为顶点,分别画一个锐角、直角和钝角。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14

  教学内容:期初复习第10—12题。

  教学目标:进一步巩固对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的认识,学会分析应用题,掌握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重、难点:掌握并学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角。

  1、出示活动角。

  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

  同桌互相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2、提问: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

  3、出示“直角”,提问:这是什么角?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

  4、第5题

  学生用三角尺比一比,图中有几个直角?

  学生说一说比角的方法。

  5、回忆画角的方法,学生任意画一个角。学生评价。

  6、比一比

  学生猜一猜哪个角大?怎样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一、复习长度单位、重量单位、时间单位。

  1、学生互说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重量单位呢?时间单位呢?

  2、提问: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出示:

  6米=()厘米=( )分米

  80厘米=( )分米

  3000克=( )千克

  5千克=( )克

  60秒=( )分

  1时=( )分

  三、复习文字题。

  出示:

  比34多25的数是多少?

  比68少29的数是多少?

  8个5是多少?再减去23是多少?

  学生列式解答,再集体订正。

  四、应用题

  1、第8题

  学生读题,理解“贵”、便宜“的意思,

  学生列式解答,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第9题

  学生口头提出不同的问题,再解答。

  3、第10题

  学生读题,列式解答,并说出你是怎样想的?

  4、第11题

  学生先列式解答。同桌互说你是怎样算的?

  5、第12题

  出示图片,创设情境。

  学生根据图意,试编一道应用题。(一步计算的应用题或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提问:根据问题,你会解答吗?

  五、作业:

  第6、7题。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15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初步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

  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

  米尺、学生尺、长绳、1米长的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数据用什么作单位?

  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学生边演示,教师边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既复习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又为接下来的测量黑板的长度打下基础。】

  (二)引入新课。

  1.比赛测量速度。

  (1)找一生和教师同时测量黑板的长度。看谁先测量出黑板的长度?(学生测量黑板下沿长度,老师测量上沿长度。)

  (2)课件出示主题图,你们认为这样的测量比赛公平吗?为什么?(老师的尺子长,方便测量。)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用厘米量较长物体的不便利,从而产生困惑,积极主动认识米。】

  2.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点明课题:认识米。(板书:认识米)

  二、亲历过程,探究新知

  (一)认识米。

  1.观察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

  2.教师为每四人小组准备一根1米长的绳子,让学生拉直感受1米有多长。

  3.找身体中的米尺。(小组合作交流)

  (1)几个脚的长大约是1米?

  (2)几拃的长大约是1米?

  (3)从脚底往上,大约到什么位置是1米?

  (4)双手侧平举是否大约是1米?(注意学生身高的差异)

  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长度时,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4.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米?(生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划、测量、估计深化对米的认识,逐步形成1米的实际表象。】

  5.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生举例说明)

  6.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板书:米 m)

  (二)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

  1.1厘米到底有多长?让生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2.1米有多长?学生用手示意一下。

  3.估测1米有多少厘米。

  4.小组合作活动:

  (1)活动要求:两名同学拉直小组内1米长的绳子,其他人合作,用厘米尺测量绳长。

  (2)经过测量发现:1米有5个20厘米,即:20+20+20+20+20=100(厘米)

  5.课件演示测量过程。还可以直接出示米尺放大图,10厘米10厘米的.数,得出结论。

  6.引导学生归纳米和厘米的进率:1米=100厘米。(板书:1米= 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对1米等于多少厘米的猜想,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让他们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这一研究问题的过程,学会有条理的思考,从而进一步深化1米的实际表象。】

  三、尝试练习,应用提升

  (一)量一量。(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接着量出2米、3米

  (二)量一量,填一填。(教材第8页练习一的第3题)

  本题需要先量出实物的实际长度,再推算大约多少个这样的实物长1米。推算较难,只要能大概估算出结果即可。

  (三)估一估。(教材第8页练习一的第4题)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相关文章:

长度单位教案(精选19篇)11-16

“长度单位”教案(通用18篇)05-10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0-28

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学反思08-14

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学反思04-07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03-28

二年级长度单位教学反思02-09

《长度的守恒》幼儿园大班教案04-14

幼儿园大班教案《长度的守恒》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