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的教案

时间:2022-11-12 16:07:27 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级的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的教案 ,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的教案

五年级的教案 1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刻舟求剑”这个成语的含义,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2、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掌握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背诵课文。

  4、写话练习。用一段话写出在学雷锋活动中做的一件事。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

  2、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教学难点写话练习。

  教学准备投影片一张、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内容:初学生字,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讲:第八课讲的是古时候称象的故事,你们还喜欢学故事吗?请大家一起来学习。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要求:

  (1)看拼音读课文,把生字的音读准。

  (2)新词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3)标出小段。

  三、认读生字,解答疑难(出示生字卡片)

  四、深入分析、弄懂寓意

  1、指定四位学生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宝剑掉到哪里去了?

  2、提问:这个人的宝剑是怎么掉进江里的?读课文回答。“不小心”是什么意思?再读这一段,用十分惋惜的语气读读。

  过渡:那个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为什么这样做?

  3、读第二段,回答问题(①一点儿不着急。②在船舷上刻记号。③他想记住掉剑的地方,捞上宝剑?)

  4、指导看插图,说清图意。

  5、小声读3~4段,思考:当有人问他,他是怎么回答的?

  (1)提问:“有人”指的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问?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读,谁来读读看?

  (2)教师示范。学生练读,指名读。第一句要读出着急的语气。两句话既要读出不理解的语气,而且还要读出不赞同的口气。

  (3)理解词语“不慌不忙”的意思。他为什么不慌不忙?

  (4)用不慌不忙的语气读读那个人的话。

  (5)提问:按照那个人说的办法,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展开讨论)

  (6)用投影片演示(或用挂图)让学生看明白:船一移动,船的.位置就变了,在船上的记号的位置也跟着变了,那个人只记住剑从船弦掉下去的位置,并不是剑掉在水里的位置,所以,完全不可能在船靠岸之后,从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捞到剑。

  五、揭示课题,析字悟意

  1、让同学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

  2、逐字分析,舟:是船;求,是找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个成语的意思。

  六、总结谈话,启发联想

  1、分组讨论。

  ①那个人等船靠岸后捞到剑了吗?

  ②他没捞到剑会说什么?

  ③别人可能又会说什么?

  2、提问

  ①你认为那个人错在哪里?

  ②学完寓言以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教学内容:学习本课7个生字,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二、自学生字,要求重点放在分析字形上

  三、集体学习,掌握字形,弄懂字义

  1、检查个人学习情况。

  (1)指定认读。

  (2)开展竞赛认读。

  2、开展互教法。(学生自由领生字,教给大家)如“求”是“球”去掉“王”旁。

  “宝”,“玉”字上面加个“宀”头。宝剑:古时候指稀有珍贵,所以是“宀”头。

  “捞”,“劳”字加个“扌”旁,“捞”东西,要用手,所以是“扌”旁。

  3、教师帮助分析重点字形。(笔画多和易错的)

  剑:右边是“脸”的左半部,最后一笔横变成提,右边是“刂”旁。

  “急”,上下结构,上面是,中间是彐,下面是“心”底。因为心里急,所以下面是“心”底。

  “号”,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口,下边是横,竖折折钩,注意最后一笔不要穿过横。

  “慌”,指心里慌,所以左边是“忄”旁,右边分为上中下,上面是草字头,中间是“忙”的右半边,下边是。要写紧凑些,可与熟字“流”区别异同点。

  4、扩词练习,丰富词汇。

  5、边讲边理解词语:

  “宝剑”:原指稀有珍贵的剑,后来泛指一般的剑。

  “不慌不忙”:心里很沉着,不着急。

  四、巩固复习生字词

  1、看音写词语。

  2、猜字谜。

  3、抄写生字。

  五、作业

  1、写生字。

  2、练习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教学内容:

  (1)指导背诵课文。

  (2)写话练习

  教学过程

  一、指导背诵课文

  1、教给背诵方法。

  (1)根据内容,想联系。

  (2)参看插图,抓事态。

  (3)读完一段,练习一段。

  (4)反复练习,记得牢。

  2、可采用多种方法。(自由背、分行背、互相背、指名背、齐背、领背等)

  二、写话练习

  1、读写话要求。

  2、回忆在学雷锋活动中参加了什么活动,做了什么好事?

  3、在班上交流。

  4、教师讲明写作要点和格式要求。

  5、用一段话写出来。

  三、作业:把写出的一段话读给家长听。

五年级的教案 2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4人,学生的学习习惯差,作业马虎,字迹潦草,成绩不理想,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后进生面广。针对出现的问题,我想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着手,重点抓学生的作业,在作业中找出每个学生的不足,从而进行补差提优。还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并进一步加强学习方法的渗透与指导,对学困生实行个别辅导,给予精神上的鼓励与帮助,促使其自觉学习。在书写上进一步提高要求,让学生在认真书写的基础上培养其责任感。

  二、教材分析:

  1、全册教学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它们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展开图的形状,理解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含义并能正确计算。

  (3)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计算。

  (4)认识理解物体体积概念,认识常用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数、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够掌握这些单位间的`进率和换算,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

  (5)掌握分数乘法、除法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6)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并能正确地解答百分数应用题。

  (7)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懂得中位数,众数的意义,并能针对具体问题选择使用。

  (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2、教学重点:

  (1)理解整数与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2)理解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的意义,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重点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认识百分数的意义是重点,探索并掌握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

  (5)了解长方体的几何结构。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6)认识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教学难点:

  (1)整数与分数的乘法的两种意义之间的联系。

  (2)把被除数的分数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每一份都是这个被除数的几分之一,也是所求的商。要结合具体情境与操作来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3)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的意义,是从被除数中能够分出多少个除数的角度来理解的感受1立方米、1立方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能形象地描述这些体积单位实际有多大。

  三、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在本学期中,继续提高教学质量,我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1、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通过表扬、激励的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开展“争星榜”、发送小喜报的形式,让学生们在竞赛评比和表扬中获得进步。

  2、踏踏实实做好教学常规工作,以自己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满腔热情的工作作风,虚心学习各种资料,同时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对学生的培养。

  四、辅导计划

  1、注重因材施教,进一步做好提优补差工作。让学优生和学困生结对,达到手拉手同进步的目的。

  2、上课时对学困生多加注意,有针对性地提问,找到他们学习上的难点,予以解决。

  3、为了做好抓好两头,保住中间的工作要点,努力设计让优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差生吃得消的教学手段。设计提问、设计练习、分析内容注意选择性问题。同时明确练习题的难度的层次性,使学生有的放矢。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较好的全面的完成练习题。

  4、重视差生的错题订正,不厌其烦的反复地帮助差生完成基础性作业,直至学生真正弄懂为止;对差生的作业保证做到面批面改。

  5、加强与家长的配合,帮助潜能生从态度到习惯,从上课到家庭作业的指导形成合力。

  五、课时安排:

  (一)分数乘法 ( 8 课时)

  1.分数的乘法(1) 2课时

  2.分数的乘法(2) 2课时

  3.分数的乘法(2) 2课时

  4、整理和练习(1) 2课时

  (二)长方体 (7 课时)

  1.长方体的认识和练习(1) 2课时

  2.长方体的表面积 3课时

  3.整理和练习 2课时

  (三)分数除法 (9 课时)

  1.倒数 1课时

  2、分数除法(1) 1课时

  3、分数除法(2) 2课时

  4、分数除法(3) 2课时

  5.复习 1课时

  6、数学生活 1课时

  7.折叠 1课时

  (四)长方体(二) ( 10 课时)

  1.体积与容积(1) 2课时

  2.体积单位 2课时

  3、长方体的体积、练一练 2课时

  4.体积单位的换算 2课时

  5、练习四 1课时

  6、有趣的测量 1课时

  (五)分数混合运算 ( 10课时)

  1.分数混合运算(一) 2课时

  2.分数混合运算(二) 2课时

  3.分数混合运算(三) 2课时

  4、数学万花筒 2课时

  5.练习五 2课时

  (六)百分数 (14课时)

  1.百分数的认识 2课时

  2.合格率 2课时

  3、蛋白质含量 2课时

  4、这月我当家 2课时

  5、练习

  6 、整理与复习 2课时

  7、数学与购物 2课时

  8、购物策略 1课时

  9、包装的学问 1课时

  (七)统计与总复习 (10课时)

  1.扇形统计图 1课时

  2.奥运会 1课时

  3、中位数和众数 1课时

  4、练习七 2课时

  5、了解同学 1课时

  6、总复习 3课时

  7、本学期你学到了什么、问题银行 1课时

五年级的教案 3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关注热点问题和身边的新闻,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事情说清楚,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自然地与他人交流。

  2.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让学生自由运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法写自己喜欢的内容,学习修改作文。

  课时安排

  3课时

  A案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打开思路,引出话题

  同学们,在这大千世界里,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无论是学校还是社区,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每天都会发生引起大家问题或新闻。作为小学生,不能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有道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现在大家就畅所欲言,来聊聊自己所话题或新闻。

  二、畅所欲言聊话题

  1.读题目明确要求。重点指导学生明白题目中的几点要求:把事情的经过说清楚;也可以谈对问题的看法,把理由讲清楚;通过讨论,争取对某一话题取得一致的认识。

  2.学生说说自己在搜集资料时,关注到什么方面的话题。

  3.选择学生比较关注的几个热点话题,作为重点讨论对象。

  4.小组内畅所欲言聊话题,有感兴趣的话题可共同谈论,补充。

  出示讨论要求:

  (1)认真听别人说了什么,想想你从这件事中得到什么信息。

  (2)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不同的见解。

  (3)学会提出问题,并学习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

  (4)学会小组合作,互相补充完整话题。

  (5)每小组派出一名代表,作为嘉宾上台发言。

  三、召开热点话题座谈会

  1.请热点话题发言人到主席台就坐。

  2.推荐一位主持人与老师共同合作主持活动。

  3.主持人宣布相关要求:

  (1)发言人必须将发布内容或事情的过程讲清楚。

  (2)在发言过程中谈谈自己对这件事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3)在座的各位同学可以和发言人共同讨论同一话题或对这一话题进行提问。发言人对同学的提问应作解答,如有不周全的地方,同组同学或对同一话题感兴趣的同学可进行补充发言。

  4.各位代表分别发言。

  5.每位代表发言完毕,主持人组织发言人与同学们共同讨论话题,或回答同学们的.提问。

  6.评选“最佳发言人”“最佳热点话题”,要求说出评选理由。

  7.主持人宣布发布会结束。

  四、老师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话题使我们的走出了教室,走向社会,迈向全国,放眼了世界,并从中了解到了许多众人共同关心的热点话题,学会了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谈论话题。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必须学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国内外大事,以此同时,我们还要学会能言善辩,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我们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适应社会的发展。

五年级的教案 4

  第1课、《有生活情趣的美术作品》(共2课时第1、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儿童作品,掌握观察、评述美术作品的正确方法。

  2.能力目标:欣赏美术作品的形、色、质感和感受作品题材的表现内涵,初步掌握美术术语,对美术作品能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

  3.情感目标:感受、体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关怀人生的美好情感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学生的语言表达,以及正确的审美评价。

  教学过程:

  1.《有生活情趣的美术作品》要点。

  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美术作品,学会用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与评价。

  活动:学习观察方法→了解作品的美术文化→德育渗透→拓展创新

  2.看一看、说一说

  (1)、欣赏本课中的美术作品,你能说说画中表现了什么?

  (2)、说说那你喜欢那种形式的美术作品。

  第2课、别具一格的建筑(共2课时第1、2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我国少数民族居住的建筑为何别具一格。

  2、学习用线描的方法,自主设计一座别具一格的建筑物,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

  3、懂得建筑的人文因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增强对古代建筑物的认同感受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我国少数民族的建筑样式与类型,学习用线描加淡彩的

  方法,设计一座新颖独特的建筑。

  难点:建筑外形与结构的新颖。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趣。

  1、图片展示少数民族建筑,激发学生回忆身边少数民族建筑,出示课本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

  小结:我国传统建筑的常见表现手法斗拱、飞檐,梁柱等巧妙结合。

  2、教师出示几幅学生画作,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提出问题:这些作品最符合现实形象吗?为什么?

  2、欣赏课本中的图片,引导观察表现的特点及手法。

  3、想一想,找一找,启发学生根据建筑特点找出相配对的图片,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创作的特点。

  教师小结:要画出建筑特点,除表现出它的主体,还要表现与它相适宜的景物,甚至可以装饰上图案艺术……

  (二)发展阶段

  1、组织学生交流:你最喜欢那一民族建筑,你想怎样表现它?引导学生展示准备的资料,介绍解释并提出自己的创作思想。

  2、教师请个别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表扬及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想象。

  3、提出作业要求:

  第一课时:完成基本构图。

  第二课时:完善构图,装饰纹样也可上色。

  4、学生操作,教师加强个别指导。

  (三)教师评价提示

  (1)关注主体与背景的关系。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具体情况,利用课件进行演示引导。

  (2)引导个别后进生的造型创作。

  第3课、水墨画蔬果(共2课时第1、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中国画写意的技法,初步掌握中国写意工具材料和用笔用墨的方法。

  2、学习中国画用笔用墨的方法,体验笔势和墨色的奇妙效果,并用之画有关蔬果题材的水墨画。

  3、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用中国画水墨的技法创作一幅以蔬果为对象的水墨画。

  教学难点:

  笔墨技法的掌握。

  教学过程:

  一、展示作品。

  二、过程:

  1.教师以游戏形式复习笔法:中锋笔法、浓墨、淡墨,在复习过程中实际操作育

  2.学习侧锋笔法:教师示范侧锋,从侧锋笔法的特点引导学生讨论这是一个什么笔法

  3.教师画丝瓜,请学生仔细观察,在丝瓜中教师运用了什么画法,引导学生探索

  4.教师带学生尝试画丝瓜。

  5.尝试创作:水墨画—牵牛花

  水墨画——丰收的果实

  目标:尝试梨、柿子、葡萄、桃子、苹果、葫芦的画法及要领;发展孩子的想象思维;学生尝试自己创作画

  三.学生创作

  1.学生以《丰收的果实》为题,展开想象画一幅水墨画

  2.学生创作,教师巡走指导育

  第4课、农家乐(共2课时第1、2课时)

  教学目标:

  欣赏人或物在不同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效果,认识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利用绘画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艺术创作中主体与背景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利用绘画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1、引入

  师出示一幅画上节课学生关于〈农家乐〉主题的`作品,问学生:图中出现了什么样的人物和背景,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的主次关系在哪里?学生答:人物(乡间玩耍)---主体环境(乡村建筑)——背景

  师揭题:主体与背景(自拟)

  2、讲授新课

  A、师出示四组同一主体、不同背景的图片进行欣赏:让学生说说他们的主次关系。及对画面的不同感受

  B、学生思考: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的情景?学校、家里、游乐场所等

  C、师出示一幅画完的主体,学生思考可用什么样的背景来衬托。

  师小结:同一主体,不同的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也反映出不同的意境。不是任何的背景都符合主体。(认真观察作品,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能在一起产生和谐的。)

  D、师生共同讨论作画步骤

  先小组讨论、思考主体要画什么主体在哪些情况下出现(背景)

  小组讨论

  分工问题。

  可由一人或两人来画主体,剩下的同学画背景、上色。要做到主体与背景合情合理。最后画主体的同学剪下主体,帖于各个背景上。完成整幅图。

  (分小组讨论交流创作的内容,综合练习,相互学习,培养协调能力。)

  3、作业要求: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的关系。以小组为单位,1人画主体,其余的画背景。

  4、学生创作、师辅导

  5、作业展示、评价

  6、学生收拾与整理

五年级的教案 5

  教学目标:

  听懂、会说What day is it today? It’s… What do you have on…? We have… ,并能在恰当情景中自然应用。

  熟练掌握对话,能听说、认读对话中的主要句型。

  了解西方国家一些节日,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尊敬他人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听懂、会说主要句型,并能替换关键词自如运用。

  难点:在Group work中通过交流自然的使用所学句型,让学生在操练中感悟。

  教学准备:

  资源中心的相关素材

  教学过程:

  热身准备

  看一看

  教师出示对话(选自北京版小学英语 4册 P15/4),请学生边听边仔细观看2-3遍。

  提问:Xiao Hai doesn’t go to school today. Why? 请学生回答。答案:Because it’s Saturday today.

  请学生上台表演对话.

  引入和本课时内容相关的话题。

  听听做做Let’s try

  做Let’s try部分的听力练习:Listen and circle。

  播放动画,请学生圈出正确答案。

  学生跟着动画复述对话内容。

  在听力训练中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情景学习

  教师:早晨,Amy正在和妈妈说话,让我们来听一听她们说些什么。

  播放动画Let’s talk A,学生观看。

  观看2-3遍后,教师提问:

  What day is it today?

  学生边回答:Wednesday.

  What does Amy have on Wednesdays?

  学生边回答:English, science, computer and P.E..

  再看动画,请学生反复跟读。

  做配套练习。

  锻炼学生的听力、理解力及模仿跟读的能力。

  对话练习

  分组练习,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扮演。

  可以请同学给人物配音,也可选择角色进行人、机对话。

  两人一组自编对话。

  配音活动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编对话少了文字的束缚,给了学生扩展思维的空间。

  设计课程表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Design a curriculum schedule,合理设计一张课程表。

  用英语在组内进行交流,教师要有意识的用到学生说出本课时所学的句型。

  大家一起评选出最受欢迎的课表。

  培养学生合理搭配的能力及表达能力。

  Group work

  请学生看P17 Group work部分图,听听两位同学的介绍。

  分组讨论,模仿课件请每位同学都来说说自己喜欢什么课和哪一天的课程。

  每组推选一人向全班进行汇报。

  将所学句型在讨论中反复运用,使学生感悟语言规律,锻炼快速反应的能力。

  Good to know

  请学生介绍你所知道的外国节日。

  教师介绍父亲节、母亲节和感恩节,特别提醒学生要养成尊敬长辈的好习惯。

  文化背景知识便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国外的文化习惯,同时培养他们尊敬他人。

  听力练习

  出示活动手册P10第三题:Listen and write numbers的'画面。

  教师带领学生从周一读到周五,介绍这五串糖葫芦的名字。播放第一段对话,依次选中右边的课程,在糖葫芦上同时出现相应的数字。

  继续听录音,分组完成剩下的内容,由一人操作电脑,其余同学口头完成,评选出优胜组。

  检验学生的听力及理解能力。

  做活动手册P10第四题:Talk and write.两人一组先说一说各自喜欢的日子和课程,然后将结果写下来。最后教师请几组学生公布一下结果。

  小结

  询问今天星期几:What day is it today?

  回答:It’s…

  如:It’s Wednesday.

  询问某天有什么课程:What do you have on…?

  回答:We have…

  如:We have English, science, computer and P.E..

五年级的教案 6

  教学目的:

  1、知道老教授是一位能给予他人真诚无私帮助的慈祥可敬的老人,体会作者对老教授的感激与敬佩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运用写人文章的学法深入研读。

  2、理解文中老人的语言与神态描写。

  教学难点:

  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小提琴曲,教师引导:同学们,小提琴曲是多么美妙动听,可是要能演奏出这样美妙的音乐付出多少艰辛,经历多少磨难!而一个别人认为是音乐白痴的人却能在舞台上演奏,这成功的背后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呢?(老教授)

  板书课题:唯一的听众

  好,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位小提琴手的成长历程。

  二、研读:

  (一)引导学生回忆写人文章的学习方法:

  1、我们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对于这样一篇写人的文章,该如何学,相信同学们自然心中有数了,该如何读,如何画批,请你用行动回答老师吧!

  2、学生默读,画批人物的言、行、神。

  (主要人物:语言、神态、动作。次要人物:心理描写。)

  (二)重点交流。

  1、品味老妇人对“我”讲的话,想一想她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体会每句话的含义。

  ①“是我打扰了你吗?……一会儿”“我猜想你一定拉的非常好……请继续吧!”“我能做你的听众吗?”

  (听到了“我“糟糕的琴技,老妇人的语言里充满了尊重和理解。

  她故意装聋,是为了让我练琴时无所顾忌,减轻负担,鼓足勇气。

  这种善意的欺骗是一种真诚的鼓励。

  主动做听众,这是对我练习琴技的一种无言的督促。)

  问:那么我听了这样的话,心理有什么变化吗?

  我由懊恼羞愧变得有了几分信心。

  从一开始的灰心,到现在有了信心,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转变啊!这正是由于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

  能否把不同的人物的口吻读出来吗?

  ②“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这是对我练琴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让我产生了从未有的感觉,那种感觉是一种信心,一种勇气,一份执着,一股力量。)

  ③“你的琴声能给我带来快乐和幸福”

  (她的赞扬鼓舞,是我发奋练习的不竭动力,老教授善于循循善诱,使我爱上了小提琴。)

  问:我的反应如何?

  我常忘记她是聋子。

  (我演得如此投入,得益于老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

  过渡:

  老人的语言是真诚的,作为一个自称耳聋的音乐教授,她鼓励、帮助我的另外一种形式就是平静、深沉、明澈的眼神。也就是神态描写。

  2、找出老教授的眼神描写,重点交流。(三次“平静地望”)

  1)当我拉出像锯床腿的声音时,她的平静,给我勇气和力量,让我毫无顾忌的大胆练习。

  2)当我有了几分信心,每天去练琴。她的平静,鼓励我不断努力。

  3)当我渐感奏出了真正的音乐,她的平静,体现了对我更高的要求,告诉我不要满足,继续提高。

  3、解决学生的问题:

  ①为什么不拆穿这个谎言?

  联系《我看见了大海》,因为这体现了老教授教育方法的独特,她并没有给予我琴技上的指导,只是给予了我最宝贵的信心。其实老教授的“不教而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啊!

  ②为什么当我在成千上万的观众面前演出时,总是忘了那唯一的观众?

  表达了我对老教授无限钦佩,敬仰之情。是她的循循善诱,积极鼓励,真诚无私地帮助,使我树立了信心,刻苦练习,最终获得成功。

  配乐朗读最后一段。

  三、拓展:

  这篇课文我们已经学完了,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老教授和一位怎样的小提琴手?

  填空:(二选一)

  (真诚有爱心的老教授

  勤学苦练有信心的小提琴手)

  我想对老教授说(你真是高明的教育家),我还想对小提琴手说(你真幸运,遇到了伯乐),我更想对自己说(我要努力,做事相信自己,努力做到最好)。

  教学反思

  《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的帮助。老人的爱心和善良默默带领着我走进了成功的大门。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全文围绕这两条线索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而课文的理解重点就是通过老妇人的语言神态描写和“我”的心理行动变化描写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材的美德。因此,在学习课文时,着重品味描写老教授真诚的语言和神情的语句,展开合理想象,体会其心理及其对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尽可能地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机会,是我这堂实验课的探索方向。通过查一查、听一听、问一问、想一想、画一画,论一论、练一练等多渠道学习与训练,觉得还是得到了点滴收获:

  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多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努力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得到提高。在揭题以后,就要求同学们自由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在学习老教授的言行时,通过读一读,想一想,问一问,画一画等环节,再次要求学生有自己的思考的基础上再和同学讨论。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拓宽了思路,在后面的发言中看出也取得一定效果。因为他们是实实在在地在实践着,发言踊跃,讨论也较为热烈。他们边思边在老教授的语言神态描写等句子上进行批注,或多或少的写上自己的感受。我想,学生的自主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应该在这些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得以培养和提高。

  二、抓主线,明确辅线,着力要求学生在理解中感悟真情。

  这篇课文两条主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于是,学生划批、汇报时应以老人为主,辅之以我的变化,一主一次,一明一暗。学生在学习老教授的语言和神态描写时,也能够自然而然地联系“我”的心理和行动描写,从而较为清楚地体会老教授的言行给“我”带来多么大的影响。

  三、让学生在想象中感悟和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于本课理解上的另一个难点,也就是老教授的神态描写“她平静地望着我”这句话在文中重复出现了三次。她为什么平静地望着“我”,她望着“我”的时候,在想些什么?而“我”从那平静的眼神里能看到些什么?这些,课文都没写。怎么办呢?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出示了寂静的树林、老教授“平静地望着我”、“我”在专心拉琴的图片,要求学生看着画面,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身处地去感受一下当时人物可能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结果,学生的回答基本上能切合本文的主题,都能体会到老教授为了维持那个美丽的谎言,一再用平静的眼神鼓励作者的良苦用心。

五年级的教案 7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45-46页内容。

  设计理念:

  分数的概念是一个原发性概念,学生头脑中没有与之对应的上位或下位的概念,因此在教学时遵循数学概念的形成规律,按照实例观察——分析共性——抽象属性——归纳概念的流程有针对性的建构问题串。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实践、交流碰撞、比较归纳活动,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比较丰富的表象,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概念。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把“认识分数”知识体系融进两个学段进行:第一次在三年级上册,学生学习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几分之几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初步感受了把若干个相同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本节课的学习是把“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抽象成单位“1”的概念,从而概括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本节知识为接下来学习分数的四则运算、运用分数的知识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 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能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

  2. 在认识分数意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单位“1”的含义。

  教学难点:分数意义的建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助学单。

  教学过程

  一、习旧引新,启迪探索

  1.播放视频“分蛋糕”。

  2.提问:你能从画面中联想到哪些分数?你联想到的分数表达什么意义呢?

  3.学生交流。

  4.提问:关于分数,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5.师介绍分数的历史文化。

  6.提问:关于分数,你还想知道什么?

  7.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中通过视频和一句“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新知与旧知的链接点。】

  二、 联系生活,探索单位“1”的含义。

  1.出示一个汉堡、一个长方形、一把直尺。

  师:可以用哪一个自然数来表示呢?(板书:1)

  师:我们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还可以把什么说成1呢?

  1个苹果、一盒牛奶……

  师:难道这个1只能代表一个物体,图形或计量单位吗?老师这里有一些卡片,现在放在一起,我们可以说成?(一堆,一摞)

  师:照此类推,这个1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一箱苹果、一车苹果……

  2.归纳单位“1”的概念。

  看来,任意个相同实物、图形或计量单位以及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1来表示,我们给它一个特定的名字叫单位“1”,它已经不单纯是一个数字1了,所以我们给它加上一个双引号。

  3.找生活中的单位“1”。

  那么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做单位“1”呢?

  一个地球、一个国家、一个宇宙……

  【设计意图:从一个物体引发学生进行拓展思考“一”还可以表示一类物体、一个整体,充分调取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建构单位“1”的概念,这样的过渡对学生而言比较自然。】

  三、自学互助,探索分数意义。

  1.探索分数意义。

  (1)谈话导入:当单位“1”表示一个物体时,同学们会进行平均分,得出分数吗?

  如果单位“1”表示很多的物体,你可以平均分,得出分数吗?

  (2)小组合作,动手在助学单上“分一分”,创造出一个分数。

  (3)展示学生作品,交流分法。

  提问:你是怎么分的?得到了哪个分数?它表示什么意义呢?

  (4)归纳总结分数的意义。

  同学们创造出了这么多的分数,功劳不小。你们能根据自己获取分数的感受,谈谈什么叫分数吗?

  2.认识分数单位。

  自学课本46页,你还知道了分数的那些知识?(分数单位)。

  【设计意图:学生建立分数的概念必须先积累大量的感官经验、操作经验。在操作活动中突破把许多物体看做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的新知识点,又通过交流使学生由对分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概念的建立就是有源之水了。】

  3.探究分数的相对性。

  活动:拿小棒。

  (1)同伴互助,请组内一位同学拿出本组小棒总数的二分之一,互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2)猜测:都是铅笔的二分之一,为什么拿出的支数不一样?

  (3)质疑:拿出铅笔的支数多少是由谁来决定?

  (4)验证:小组合作共同验证组内铅笔支数。

  (5)交流归纳:铅笔总数多,拿出的二分之一的具体数量也多;铅笔总数少,拿出的二分之一的具体数量也少。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操作活动,直观探究一捆小棒的二分之一所对应“总数”和“具体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体会同一个分数对应的单位“1”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让学生经历体验——感受——猜测——验证——交流归纳”的认知过程,从而提高分析思考、抽象概括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四、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 基本练习:用分数表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 发展练习: 你会想到什么分数?

  3、 提高练习:根据分数想单位“1”。

  【设计意图:螺旋上升式逐层练习,让学生的思考化隐为显,从知识到思考——从表面到深刻——从部分到系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掀起了探索知识的高潮,扩大了探索创新的思维之门。】

  五、全课总结。

  分享交流: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和感受吧!

五年级的教案 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熟读成诵《夜书所见》。

  2、通过读寓言故事悟出一定的人生道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通过口语交际,引导学生把学语文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收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读背背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2、阅读寓言《邯郸学步》。

  教学过程

  一、读读背背

  1、小组学习:

  ⑴熟读古诗。

  ⑵作者描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全班交流。

  3、熟读成诵。

  二、阅读《邯郸学步》

  1、自由读,理解内容。

  2、小组讨论:

  ⑴那个青年人为什么学来学去,连路都不会走了?

  ⑵作者借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3、全班交流。

  4、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谈谈对寓意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进行口语交际,介绍健康小常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要进行听,说话的训练,请同学们注意积累学习方法,提高听、写、读的能力。

  二、口语交际训练

  1、这次是练习谈谈自己保持身体健康做法的训练,老师把平时了解的一些健康小常识讲给大家,让同学仿照老师的方法,进行训练。

  2、同桌互相讲。

  告诉学生,你们所讲的健康小常识,要准确,清楚叙述内容。然后谈谈自己保持身体健康的方法。别的同学讲的时候也要认真听,哪些地方讲的好,就向他学习,哪些地方讲的不好,就帮他改过来。

  3、推送代表在班上讲,同学们进行评价,教师酌情指导。

  第三、四课时

  〖教学目标

  指导并完成习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要进行写作练习,写自己想说的话,想写的内容。

  二、习作指导

  1、读题明确要求。

  (重点明确:内容广泛,要写出自己最喜欢写的。)

  2、写文章要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3、同桌互说。

  4、全班交流,然后师生共同评议修改。

  范文点评

  游九寨沟

  位于四川省南坪县境内的.九寨沟,是一个中外驰名的自然风景区,也是珍贵动物大熊猫的产地之一。九寨沟秀峰挺立,山谷幽静,湖泊棋布,河道纵横,道道瀑布点缀其间,是个景物奇异、风光秀丽的佳境,有“人间仙境”、“九寨风光胜桂林”的美称。(开头简洁,概括介绍九寨沟的秀美。)

  7月28日这天,我游览了这个“人间仙境”。

  我们顺着林荫小道向上走去,不一会儿,便看到诺日朗瀑布,恰似银河奔泻,抛珠撒玉,声震幽谷,映出道道彩虹。那些数不清的小瀑布,水势平缓,汩汩有声。这里,四季景色各异,春天百花点缀水面,夏天浓荫遮盖水面,秋天枫叶野果为水添色,冬天玉树琼枝倒挂水边。(描写瀑布生动自然。)

  九寨沟的湖泊是美丽的。它像一面面镜子镶嵌在深山峡谷中,湖水清澈透明。放眼望去,水的颜色由浅处的天蓝色,变为较深处的墨绿色。蔚蓝色的天空,银白的雪山,翠绿的树木、倒映在湖水中,美丽极了。水面上鸳鸯、野鸭和翠鸟成双结伴;水中,游鱼清晰可见,历历可数。湖水随风荡漾,远看就像水波仙子在翩翩起舞。

  长海,是九寨沟中最大的一个湖泊。水天相接,浩渺无垠。我们乘船向上游而去,但见两岸峭壁千仞,大声一喊,山鸣谷应,余音袅袅。(具体写湖泊。)

  最高兴的是,我见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丝猴。金丝猴全身金黄色,背毛很长,宛如肩披一件金黄色的蓑衣,鼻子向前翘着。它的爪子很尖,有一根长长的尾巴。从远处看,像一个威武的卫士,在守护着九寨沟。(写金丝猴,文笔俏皮,活泼。)

  啊,九寨沟,你是镶嵌在祖国河山上的一颗明珠。

  评析

  这篇小游记,作者抓住了所观景物的特点,展示了九寨沟的迷人景色。开章简洁,概括介绍了九寨沟的秀美。全篇着重写九寨沟美丽的湖泊,运用一系列形象生动的比喻,具体描绘“人间仙境”。由静到动,动静结合、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三、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修改作文

五年级的教案 9

  [教学目标]

  1、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心安理得、年逾八旬、雪中送炭、毫无愧色”等词语意思。

  2、简要概括文章讲述的三件事,并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

  3、结合具体事例学习,理解“与人方便,与己方便”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4、体会随时随地地为别人着想的人才能享受心安理得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享受”,理解“享受”的含义。

  2、板书课题:23、享受心安理得(读课题)

  3、理解“心安理得”的意思。

  4、师:心安理得是一种坦然的感觉,人们不必自责和惭愧,这是一种怎样的享受呢?课文中就有这样一个词。

  媒体出示:毫无愧色

  5、再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过渡:人们怎样才能享受毫无愧色地心安理得呢?课文最后一节直接告诉了我们。

  媒体出示最后一节:

  人们常说“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当你能做到随时随地地为别人着想时,就自然可以毫无愧色地享受他人给你带来的好处,享受心安理得。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2)指导多音字“着”。

  2、读了这句话,你知道怎么做才能享受心安理得呢?

  (1)板书: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

  (2)请大家用上“只要……才……”“如果……就……”这些关联词,说说怎样才能享受心安理得?指名说

  (3)引读: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了只有做到——,你才能——。

  如果做到了——,你就能——。

  (4)小结:这就是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要让我们明白的道理。

  3、练习概括三件事。

  (1)作者是怎样感悟到这一道理的呢?课文写了人们随时随地地为别人着想的三件事。请同桌互相交流,用简要的话概括三件事。

  (2)学生发言,教师评议

  板书:老夫妇街坊邻里

  前房客“我”

  “我”后游客

  (3)随机指导“逾,旬”的字义和“年逾八旬”词语理解。

  (4)随机指导学生用“生活用品”来概括。

  (5)小结内容,引读三件事:

  几年前,文中的我在欧洲学习生活了一段时间,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有一回,我路过法国东南部的爱归里小镇,亲眼目睹了这样一幕动人的场景——。

  一年暑假,我住进学生公寓,正逢超市关门,买不到一点吃的东西,这时我发现——。我亲身感受到这种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的理念,以后,也学前房客留下多余的生活用品给以后的房客。

  在阿尔卑斯山上,——,并身体力行,很自然的为别人着想,——。

  三、研读课文

  1、学习第一事例,深入感受人们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

  (1)默读课文1,2小节,划划相关句子,说说你从哪些句子中看出老夫妇和街坊邻里是在随时随地地为别人着想?

  (2)媒体出示第1,2小节,交流。

  (3)引读:这个小镇上的每个人任何时候都在为对方着想着。你看,每天清晨——。而每天路过老夫妇花园的人都会——,平日里——,周末的`时候——

  追问:平日里,街坊邻里还可以为老人做些什么呢?

  (4)从这些词语中,你看到他们双方是怎样为对方着想呢?(强调“随时” )

  (5)说话训练,感受“为别人付出”。

  ①(师:如果以街坊邻里约翰为例,想像他会怎么想,怎么做,怎样为年逾八旬的老夫妇着想呢?)

  媒体出示:

  约翰路过老夫妇家的花园门口,发现。

  ②学生交流,教师评议。

  (6)理解句子意思。

  媒体出示:在这中间,付出或得到的双方都显得那样心安理得。

  (“要有付出才能享受心安理得”或“心安理得是接受,为了享受心安理得就要付出。”)

  2、学习第二事例,体会人们随时随地为他人着想的,享受心安理得的。

  (1)自读课文第3,4节,圈划理解,组内交流。

  (2)媒体出示:

  只见冰箱上醒目地贴着一张纸条……请您注意查看食品保质期……它们分别用塑料袋包扎好……

  ①引导学生从“醒目,查看食品保质期,分别包扎好”体会房客为后人着想。

  ②这位从未谋面的前房客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给了我最贴心的帮助,文中用了哪个词语表现前房客的这种做法?出示:雪中送炭

  ③引读:可我却很遗憾无法向他说声谢谢。此后我又几次去法国度假——,我觉得只有这样做——,才能享受——。

  (3)媒体出示句子:我觉得只有这样做,才能弥补那年暑假里留给我的遗憾。

  ①质疑问难

  ②讨论,紧扣“遗憾”一词“作者遗憾什么?怎么弥补的?”

  ③在这件事情中,我觉得心安理得吗?(从遗憾到弥补的过程也就是从开始的不安到心安)

  ④再读句子。

  3、学习第三件事例

  (1)哪里看出为别人着想,可以享受心安理得呢?(引导学生从“特意,很自然”等词语体会为别人着想。)

  (2)交流“我”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的表现。

  (3)小结:此时,作者知道可能永远不会认识那个用他雨披的人,他只是希望他的举动能让自己以后心安理得地去接受别人为他带来的方便,像这样的行为已经在欧洲一些国家达成了共识,作者深受感动,并且也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作者的行为已经转化为一种自觉行为。

  四、复习巩固。

  1、这三件事中我们看到了这些人之所以毫无愧色地享受别人带给他们的好处,是因为——(齐读第4节。)

  2、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优美的文章,作者把这种精神同时带给了我们,但愿我们能把这种共识带回家里,也带到社会中去,这样我们会生活的很快乐。如果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你一生中留给人们的都是些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以及对你的非常美好的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轻松而愉快。那时你就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3、了解文章结构。

  (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是通过亲身经历的三件事感悟到这个道理

  媒体出示:三件事的主要内容

  (2)这三件事看上去各自独立,但作者这样叙述是有道理的,你知道他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顺序叙述吗?

  (3)交流

  媒体出示:耳闻目睹亲身感受身体力行

  五、拓展练习

  1、拓展:课文中哪件事让你最感动?说说你的感受。

  2、作业:

  (1)抄写词语:心安理得关注头疼脑热遗憾弥补泥泞雨过天晴

  遮风挡雨毫无愧色

  (2)假如你是那个登山忘了带雨具的人,在暴风雨中突然发现作者留下的雨具,你会怎么想?你又会怎样把“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的理念传下去呢?展开想像写一个“享受心安理得”的故事。

  板书:23享受心安理得毫无愧色

  老夫妇街坊邻里

  前房客“我”

  “我”后游客

  只有……才……随时随地

五年级的教案 10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

  2、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型特征、生活习性,知道松鼠是一种很讨人喜欢的小动物。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培养学生学会鉴赏和写作说明文的能力。

  3、增长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仔细观察生物的兴趣。

  课前准备

  ①教师准备关于松鼠形态及生活习性的课件。

  ②学生查找有关松鼠的'资料

  ③学生自读课文,准备字典帮助扫清生字障碍。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①出示松鼠的图片:同学们,你了解松鼠吗?请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说一说。

  ②今天,我们学习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布封所写的《松鼠》,让我们看看,他给我们介绍了松鼠哪些方面的内容。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①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分小组自学生字、巩固记忆生字。自己读书,画出不懂的词语,利用查字

  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问题。

  ②自由朗读课文,做到通顺、流利。标出自然段序号,再想一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

  默读思考,合作交流

  ①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

  ②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学结果,教师参与交流,适当点拨。

  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学生围绕提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后,在全班进行发言

  ①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学生很容易找出答案。齐读第一句话,体会它统领全文的作用。

  ②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鼓励多人从不同方面回答,教师加以归纳。

  漂亮: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尾巴,形体等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驯良:从在高处活动、不接近人的住宅、晚上活动、常吃的食物,是从活动的范围、时间、吃食物方面表

  现它的特点。

  乖巧:从过水、警觉、跑跳、叫声以及搭窝、窝口设计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最后写繁殖、换毛等方面是补充说明其习性。

  阅读感悟,体会写法

  ①松鼠为什么讨人喜欢?你喜欢它哪些方面?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段话。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

  ②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进行摘抄、积累。

  思维拓展,练习表达

  ①作者向我们准确、生动地介绍了松鼠的特征及生活习性。除了文章中介绍的松鼠特点外,你知道松鼠还具有哪些特点吗?请学生补充课外资料

  ②假如你是一只可爱的小松鼠,你该如何介绍自己呢?

五年级的教案 11

  教学内容:

  相遇问题(教材第71、72页)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列方程解具有两积之和(或差)的数量关系的应用题的解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一说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2、应用。(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200千米要行几小时?

  3、列方程解应用题,关键是要找出题中的什么?,再根据找出的什么列出方程。

  二、探索新知

  1、揭示课题。

  师:数学与交通密切相联。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创设“结伴出游”的情境。出示教材第71页的情境图。

  从图中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

  生1:淘气的步行速度为70米/分,笑笑的步行速度为50米/分。

  生2:淘气家到笑笑家的路程是840米。

  生3: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相向而行。

  第一个问题: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

  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近。

  第二个问题: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第三个问题。

  通过画线段图帮助学生找出等量关系。

  淘气走的路程+笑笑走的路程=840米

  第三个问题: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解:设出发后x分相遇,那么淘气走的路程表示为:70x米,笑笑走的路程表示50x米。则方程为:

  70x+50x=840

  学生独立解答。

  3、在这个相遇问题中,除了用方程来解答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试一试。

  根据“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列出算式:

  840÷(70+50)

  三、应用新知,拓展练习:

  1、如果淘气的步行速度为80米/分,笑笑的步行速度为60米/分,他们出发后多长时间相遇?请写出等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

  先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说说怎样找 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

  2、铺设一条长6300米的下水道,有甲乙两个小组从两头同时开始施工,经过60天后还剩300米。甲组每天完成54米,乙组每天完成多少米?

  四、练一练

  1、第1题,先观察图上的信息,让学生估计在何处相遇,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2、第2题,先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五、知识回顾,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我还有那些困惑。

  六、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相遇问题,要求会用线段图分析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是会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难点是相遇问题相等关系的抽象,对同时相遇的理解。我个人认为本节课教学设计和组织上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

  具体体现在:

  1、情境的创设贴近生活,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相遇”,并能自主地分析并尝试解决问题,本着“从生活入手—抽象成数学问题---尝试解决方案—应用生成的知识解决更多问题“的思路展开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中较为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明确问题的产生,经历尝试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从而获得到成功的体验。尤其是在得到用列方程方法解决相遇问题的最初步骤,我较大地利用了多媒体的演示作用,学生容易理解“相遇”的数量关系,整个过程在教师的“主导”,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思考、探索、思辩的作用。

  3、在教学过程中,还能注意实施差异教学。学生的水平参差不一,有的解题速度比较快,有的比较慢,甚至有的对所学的内容存在困难,因此我通过在完成练习时,要求早完成的学生要与旁边的同学实行一帮一的互相检查以及辅导,让学生在互助合作的良好氛围中学习,同时在实施评价、反馈时,教师注意捕捉、发现学生的思维火花,及时鼓励、肯定,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五年级的教案 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教导学生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通过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投影仪、胶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曾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白杨礼赞》,文中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并借白杨歌颂了有着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大家打开书预习内容,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清晰

  介绍

  新疆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2.读课后题4“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3.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4.默读课文,回答思考题。

  ①把书上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相结合,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读一读你刚才所画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五、练习读熟课文,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全文并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茅盾的《白杨礼赞》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和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那么袁鹰的《白杨》要歌颂白杨的什么品格呢?下面我们就学习《白杨》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白杨)

  二、指名朗读全文。

  1.思考:从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2.讨论得出答案,老师板书:(①外表:挺直、粗壮;②内在: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3.结合课文前后内容谈谈你对白杨的特点的理解。

  4.朗读这段话,体会白杨的品格。(有感情地朗读)

  5.练习背诵此自然段。

  三、细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1.默读课文,自学。(投影出示)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是什么意思?本课指的是什么?这

  位旅客为什么“出神”?)[讨论后板书:边疆建设者]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表白了自己的心。(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爸爸“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他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愿?)[讨论后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课文第一处讲到“沉思”,爸爸在沉思什么?这里爸爸又在沉思什么?)

  2.小组讨论解答。

  3.大家分析解答。

  4.朗读这几句话,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四、老师:望着窗外的卫士,爸爸想着、想着,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为什么呢?

  1.指名一人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大家分析其中的深刻含义。

  2.“微笑”又说明了什么?(板书:无私奉献的精神。)

  3.朗读训练,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4.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朗读全文,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六、确定中心思想,完成课后练习三(选择中心)

  说明:课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方法。(板书:借物喻人)

  七、总结深化

  本文作者袁鹰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热情赞美了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边疆建设者,他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在座的同学们,也感染了老师。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创造祖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八、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熟课文。

五年级的教案 13

  教学要求

  1、学习军需处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并了解作者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常用词语。会用“湿润”、“晶莹”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并按要求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安排材料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题“丰碑”的深刻含义。知道“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的内涵。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仪、图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从审题入手先说说“碑”有几种?为什么要建碑?“丰碑”的“丰”在这里什么意思?那么这座丰碑是谁呢?是用什么雕刻的呢?我们就来看课文。

  二、读课文,学字、词

  1、教师范读,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应的问题。

  2、学生自学生字、词和课文。

  (1)按自学要求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字义。

  (2)读通课文,想想讲了一件什么事?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理清课文层次,分段。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字音:指名拼读直读生字,注意纠正字音。

  如“劣”(li8)不读(lü8)

  2、字形:说说易错的字易错的地方。

  如:“碑”的笔顺,与“脾”“卑”“啤”区分;“倚”与“椅”区分;“豹”的偏旁不是“”;“润”不要多写一点;“覆”下半部的“復”注意是“一横”。

  3、词义: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大家讨论。

  4、读课后“读读写写”中词语。不理解的大家讨论。

  5、指名读课文,回答刚才的思考题。

  (课文记叙了红军在冰天雪地里行军,一位军需处长把棉衣都发给了战士们,自己却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被冻死了的感人故事。)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质疑,做好记号。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

  问:军需处长是做什么的?军需处长是管理负责分发棉衣的处长,却因为没有棉衣被冻死了。这是为什么呢?

  二、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老师板书:环境恶劣残酷;军需处长被冻死;晶莹的丰碑。)

  三、读讲第一段

  1、自己朗读课文第一段。从哪儿看出环境恶劣残酷?读后在书上划出词、句。

  2、谈理解,大家讨论。

  3、这里对于环境天气的描写用的笔墨比一般的课文要多,这是为什么?(衬托红军战士的坚强。)

  四、读讲第二段

  1、指名读这一段,大家思考:知道有人冻死,到看到冻死的人再到知道冻死的人是军需处长后,将军的神色有什么变化?划出其神态描写的词句和动作描写的.词句。

  2、朗读所划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这样的神态和动作说明什么?(说明将军很关心战士们,体现了将军对战士的爱。这一点在第二段中已有所体现。)(体现了将军对军需处长的崇高敬意。)(投影打出)“将军愣住了……军礼”分析此句。

  3、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体会将军感情的变化。

  五、朗读第十二自然段,背诵一遍

  1、问:为什么这样一个军需处长会使将军和战士们对他产生如此崇高的敬意呢?

  (因为他身为军需处长,军队里有很多的棉衣,却没给自己留一件,都发给了战士们。自己却在冰天雪地里冻死。这种先人后己,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实在是感人,可歌可泣。)

  2、看插图。(或打出投影图片)

  那么这是怎样一个军需处长呢?我们来看。谁来把这幅图描述一下儿。

  3、我们看书上是怎么描写的。齐读第七节,划出书上对军需处长的神态和动作的描写,结合插图,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军需处长神态十分镇定自若,说明他心里十分坦然。因为他在这种恶劣残酷的环境里,没让一个战士冻死,而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他的任务。)说说中心是什么?(赞扬军需处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4、指名朗读,大家看插图,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大家齐声朗读,并背诵这一节。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背熟第7节和第12节。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背诵第七自然段,引入本课时。

  齐声背诵第7自然段,投影打出插图。

  背完问:军需处长为什么能在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先人后己,舍己为人呢?(他忠于革命。)

  二、学习最后两自然段,思考

  1、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晶莹”什么意思?

  (因为他有纯洁的心灵,崇高的品质。)

  2、分析句子。(投影打出)讨论后进行朗读训练。

  “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还会属于谁呢?”

  (问:“那声音”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大家讨论回答。(那声音是指在军需处长精神鼓舞下,战士们充满胜利信心的坚定的脚步声。)(因为①在红军队伍中有很多像军需处长一样的干部和战士。②军需处长的精神鼓舞着大家,激励着战士们,使大家精神振奋,对胜利充满信心,有高度的凝聚力。因此一定会胜利。)

  3、课文中两次出现“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各自包含什么意思?

  (第一次感到很突然,不知说什么好,想着看情况再说。第二次被军需处长的精神所感动,说不出话来。)

  4、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三、练习背诵(第二段是重点,详写;侧面烘托前后照应)

  四、指导造句板书设计

五年级的教案 14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方法:理解课文中奶奶这些“老话”的深刻含义,适当地做好积累可以在课外搜集一些这样的“老话”。

  情感态度: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内容,明白大家称奶奶为“语言大师”的原因。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奶奶这些“老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内容,明白大家称奶奶为“语言大师”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几句“老话”让学生读读,说说能理解这些话的意思吗?

  2、议议这些“老话”,看看这些话是否说得有道理。

  板示课题:30语言大师

  3、读读课题,在预习的基础上说说课题的含义。

  二、学习课文。

  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1、自己读读课文,也可以同桌交流读。

  2、用简练的语言说说奶奶是个怎样的人。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人物的特点。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任务的`特点。

  5、指导学生为课文划分段落。

  学习课文2、3、4小节,体会奶奶那些“老话”的含义。

  1、指名读读2、3、4节。

  2、找到奶奶说的“老话”,用线在书上划出。

  3、在黑板上出示这几句话“早睡早起身体好,昨晚迟起百病长。” “越吃越馋,越玩越懒。”“人勤出金山,人懒败家产。”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4、请学生读读这句话,议议每句话的意思。

  5、再去读读课文2、3、4节,说说奶奶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些话?

  6、拓展练习下面这些情况,想想能对他们说些什么?星期五下午,妹妹在家,只想看电视,不愿做作业,我耐心地告诉她:......弟弟每天起床,不叠被子,妈妈劝他:......

  爸爸爱睡懒觉,我会对他说:......

  a)组自学第5节、读读课文、说说奶奶还说了哪些“老话”?议议每一句“老话”的含义。

  b)全班交流。

  c)发挥想象,说说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上奶奶的这些“老话”。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课外拓展:

  1、出示课外的一些“老话”。

  2、让学生议议它们各自的含义。

  布置作业:

  在课外搜集一些“老话”,和爸爸、妈妈或同学交流一下,看看这些话是否有道理。

五年级的教案 15

  一、指导思想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引导学生学习做人与做事的基本知识,关注周围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良好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本班学生共42人,多数学生思维活跃,诚实守信,有着良好的思想素质。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当中还有许多不良的成分(嫉妒、上课不发言、不爱动脑等)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使他们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进。

  三、教材分析

  统编《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教材是从20xx年秋期正式实行,全册共四个单元,分别是第一单元:面对成长中的新问题;第二单元:我们是班级的主人;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

  我们的家园;第四单元: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四个单元的主题教育依次分别是:基本文明素养教育、规则和民主法治教育、国家主权和国情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册内容体现了由远及近的生活领域,即从世界——国家——社区(家乡)——学校——家庭——个人。整册教材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设计了七大主题教育: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文明素养教育、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教育、爱国爱党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爱自然(生态伦理)教育、国家领土和主权教育(国情教育)、开放的国际视野教育。

  每篇课文由正文、活动园、相关链接和阅读角四个部分组成,各部分有各部分的功能。正文的功能主要是:引入学习情境、活动的导入、活动之间的连接、过渡与转换、客观知识或事实的描述、思想观点的陈述。活动园的类型多样,活动范围包括课堂、家庭和社区;活动主体可以是个人、小组或班级;活动形式可以是动手参与活动或反思交流活动。

【五年级的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教案数学教案12-27

五年级教案12-05

五年级旋转教案09-15

五年级音乐教案11-10

人教版五年级教案11-12

五年级鲸的教案01-15

小学五年级教案01-24

五年级上册教案01-24

五年级上教案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