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三年级教案

时间:2022-11-12 17:29:08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三年级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三年级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三年级教案

语文三年级教案1

  《狐狸和乌鸦》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则寓言,讲一只狡猾的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乌鸦一片肉的故事。说明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课文分8个自然段,前3个自然段分别是说乌鸦和狐狸是近邻,乌鸦给孩子找到一片肉,狐狸想吃乌鸦叼着的肉;4至7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具体讲狐狸为了骗到肉,对乌鸦说奉承话,使乌鸦最终上当受骗的经过;第8自然段讲狐狸的骗局得逞。

  教学本课,除了要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会8个生字及新词外,重点是以找准并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为指导思想,用扩大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抓重点词句和朗读训练的方法,达到强化语言和思维训练的目的,使学生不但能理解课文内容,而且懂得喜欢听奉承话容易上当的道理。我的教学设计是:

  一、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在《教师教学用书》里规定三个课时完成,而且建议第一课时借助汉语拼音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二课时,讲读课文,重点讲解乌鸦受骗上当的经过;第三课时,总结课文内容,指导朗读,记忆字形,完成作业。这样安排教学内容不够科学和严谨,第一课时松,第二课时容量相对较大。而我把讲读课文安排在第一课时。导课后首先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这一工具自读课文,对故事有一个整体感知,并标出自然段序号,然后抓住乌鸦叼肉和狐狸叼走肉的两个叼字,重点让学生理解乌鸦受骗上当的原因和经过,再利用一节半课的时间完成其他教学任务。剩下半课时,可以从《自读课本》中选一篇与本文结构、思想内容、语言特点相似的一篇文章来指导学生阅读,以达到深化教学,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习惯的目的。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特点,适当加大安排各课时的教学内容,使每一节课不但训练目的清楚,而且训练的密度大,必然能提高教学效率。

  二、根据低年级阅读教学特点,突出重点,强化词句训练。

  加大课堂教学容量,就必须突出教材的重点。本课在低年级阅读课文中篇幅比较长,共有8个自然段,而且这篇课文故事性比较强,如果不抓住重点进行教学,采用平推式,由课文第一段的第一句到课文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提一些琐碎的、缺少思维价值的问题,既浪费了宝贵的训练时间,又使学生失去了发展思维、锻炼思维,从阅读当中来学习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的机会。

  那么,如何摒弃故事情节平推式的提问讲解呢?那就必须突出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针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特点,强化词句训练,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在理解的过程中受到文字训练。

  《狐狸和乌鸦》一课的教学重点是乌鸦上当受骗的原因和经过,即4至7自然段,在教学中应抓住重点词和句子,让学生深入理解。

  如:第4自然段,狐狸第一次对乌鸦说的话,狐狸想了想,就笑着对乌鸦说:您好,亲爱的乌鸦。是狐狸装出一副笑脸,向乌鸦表示问候,在这句话中,笑着、您、亲爱的这几个词是重点词语。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词句的含义,我又设计了一句话:狐狸想了想,就对乌鸦说:你好,乌鸦。用小黑板将这句话写出来,让学生读读,思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哪一句更好?为什么?通过读和比较,使学生很容易地理解到狐狸是假装笑脸,对乌鸦表示亲热,实际上是想骗到那片肉。这样讲解,就抓住了课文的`重点,教学就有深度,学生学会了如何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句,对课文的认识也必然深刻。

  三、抓住课文语言描写生动和拟人化的特点,强化朗读训练、说话训练和思维训练。

  在《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以读讲法为主,从初读到精读、熟读,把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贯穿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第一步,初读课文时,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己反复读,并要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即可,而不要求一上来就让学生读出感情。

  第二步,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要通过读,理解词句的意思。如:文章的第6自然段,写狐狸对乌鸦极力吹捧、奉承。我先让学生读读狐狸说的话,问学生:狐狸共说了几句话?再读第一句话,问:第一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然后让学生读读第二句话,理解意思后再让学生读。接着问:乌鸦的羽毛漂亮吗?谁听过乌鸦的叫声,请站起来学一学?通过读、思、议,让学生认识到乌鸦的羽毛不漂亮,叫声不好听,这是狐狸对乌鸦说的好听的话,奉承的话,目的是想让乌鸦张开嘴,把肉骗到手;对狐狸说的第三句话也是先读,理解,再读。总之,对整个这段话的理解,就是先读读,再理解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读。

  第三步,在总结全文时,也要朗读。要读全文,通过读全文,让学生整体地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这样体现了阅读教学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教学原则,而且恰当地回读,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刻领会。我认为这样教,才是扎扎实实的朗读训练,才能使学生入情入境,才能使学生受到真正的语言文字训练,并在训练中学会读书的方法,提高自读能力,特别是培养其自学能力。

  另外,这篇课文是则寓言,采用的是拟人化的写法,学生喜欢读,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说话能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通过对狐狸的语言分析,可以看出狐狸心里的想法:想方设法骗取乌鸦嘴里的肉;通过对乌鸦行为的分析,可以看出乌鸦心里的想法:愿听好话,虚荣心强。所以,我多次设计了狐狸、乌鸦是怎么想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寻找想象思维的训练点。如:狐狸看到乌鸦嘴里叼着一片肉,馋得直流口水,心里会怎么想的?乌鸦听到狐狸问候它的孩子,会怎么想?乌鸦听到狐狸赞美它的羽毛漂亮,唱歌动听,它是怎么想的?等,并启发学生在丰富想象的基础上大胆地说。我认为这样设计教学,强化了读的训练。而且在训练中注意了训练的层次性和广泛性。另外采用启发学生丰富想象,大胆说话的方法,使学生人人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足够的量的训练。这样,学生经历了一个对课文由不会到会,由不能到能的过程,因此就达到了发展语言与智力,培养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教学目标。

  四、充分体现小学语文学科特点、性质,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文道统一。

  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课文说明的道理是本文重要的思想教育目标。按照小学语文文道统一这一性质、特点,我采用了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先从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入手,再按自然段循序导读。注意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尤其抓住了狐狸的三次话和乌鸦的不同表现,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加深认识狐狸的狡猾和乌鸦经不住奉承,受骗上当的缘故。最后再设计问题:你读了这个故事,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到这一步,学生就会很自然地、很准确地说出他们的思想体会,思想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狐狸和乌鸦》一课除对以上四个主要方面教学设计外,我还在导课时,设计用简笔画的方法,渗透了狐狸和乌鸦的邻居关系;初步学习了窝和洞两个生字。这样教,符合低年级小学生心理和年龄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外,在本节课的最后,我还设计了一个环节:学了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对本课的教学设计抓住重点,强化训练是我的教学指导思想,省时、高效地完成本文的所有教学任务是我的教学目标。

语文三年级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年轮、树冠、指南针、稀疏、密集”等词语。

  2、按课文的不同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对话的不同语气。

  3、了解有关年轮、树冠的形成和作用知识,热爱树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重点难点】

  了解树冠、年轮的形成和作用,学习按课文不同内容理清写作思路的方法。

  【教具准备】

  挂图、多媒体课件、年轮实物。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么?(喜欢)假如你去郊外旅游时不小心迷路了,你会怎么办(自由说)有的同学提到可以用树木辨别方向,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有关树木的文章《院子里的悄悄话》,板书课题,齐读课文。

  (以谈话形式导入,贴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己提出读书要求,自由读课文。(姿势端正,读准字音)

  2、遇到不认识的字应该如何处理?(学生边说教师及评价)

  3、找自己认为难读的段落,同桌互读。

  4、回答:课文写的是谁和谁说悄悄话?你都知道了什么?

  (通过多种形式的初读,使学生掌握容易错的字和难读的句子,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解决学生的第一个难题,知道课文中是老槐树和小槐树在说悄悄话,为继续学文奠定基础)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文中辨别方向的方法。

  2、出示句式,练习说话条理性。

  我用()方法来辨别方向的方法。

  3、汇报学习情况,辨别方向的方法。

  (1)年轮(出示实物)观察年轮是怎样辨别方向?(贴图)

  (2)树冠(出示图片)指名到板前哪部分是树冠?树冠的形成(板书:南北)

  4、自学年轮的作用。

  (问绕文中介绍了几种辨别方向的方法,这一中心议课进行研读,着眼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一个合作学习的`平台,充分发挥全体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小组进行认真感悟,研读,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汇报,交流和整体,同时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和引导,并结合进行一些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感情朗读的练习,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四、指导朗读,感悟课文

  1、(出示课件)理解老槐树是个怎样的人,采用多种形成读读老槐树说的话,(指名读、范读、自由读、同桌互读)互相评价,认为读的好为同桌画一个笑脸。

  2、指导读小槐树说的话(尝试,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采用自评方式,读好的为自己画个笑脸。

  3、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对话部分,不读叙述部分,边放课件边读,教师与学生互动,参与其中。

  (采用多种形式朗读,适时评价,进而更深刻感悟课文内容)

  五、课外延伸,扩展知识

  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啊!我还没听够老槐树和小槐树说的悄悄话呢?你们呢?假如你是老槐树爷爷你还对小槐树说些什么?请在课下查找一下有关数目的其他知识,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通过扩展延伸,让学生知道树木的其他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板书设计】

  院子里的悄悄话

  干旱低温

  温暖多雨

  南年轮图树冠图北

语文三年级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等有关知识,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习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

  3、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4、读准“翘”“衰”“落”“观”“差”等多音字。

  5、学习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和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2、学习写读书摘要。

  3、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难点:

  本文的逻辑顺序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样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人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板书课题]

  (二)通读全文。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对一些难字难词也已经查阅过字典词典,下面一起读读课文中这几个字词。

  [利用课文“预习提示”内的5组字词,让学生个别读,齐读。]

  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3、对照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

  1、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下面再通读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标上序号(一至十二),用5分钟时间快读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练习题中的4个小题,填写段的序号。

  [学生读、练后简要讨论。]各小题后括号内应填的序号为

  第1题(一至三);第2题(四至五);

  第3题(六至十);第4题(十一至十二)。

  (三)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讨论,然后归纳]

  第1大段(一至三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课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请再进一步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讨论后归纳]

  说明应有条理,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测,而是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恰当的顺序逐项说明。课文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四)学习编写读书摘要。

  同学们通过几次通读课文和讨论内容、层次,对课文已经大致理解。在阅读实践中,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点,或是为了记录资料,以备日后使用,我们常常会在大致理解内容之后,做一些读书摘要。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要把文章的要点或主要的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摘录的形式,可以是分条的提纲,也可以是浓缩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今天我们先练习最简单的读书摘要;从课文中选出一些重要的语句,分条抄录在笔记本上,构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围绕课文第一道练习中的4个小题,从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曲线。第二步,把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有时可适当调整语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词语,使表达完整。

  [学生练习,完成后相互交换阅看,订正、补充,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再将预先准备的写有“摘要”的小黑板挂出,供学生参考,但要求不必抄教师做的“摘要”。]

  《大自然的语言》摘要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4、物候学研究,首先是为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第二课时

  (一)交流读书摘要,加深对课文理解。

  〔交流二三人后归纳,鼓励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经常自觉地做读书摘要〕

  (二)继续研讨写法。

  这篇课文的写法,除了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这个特点外,还有一个写法特点也值得理解和学习。说明事物的时候,常常要用举例子的方法,举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这篇课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学生读课文]举两个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说明文中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读者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连举了“大连——北京”和“烟台——济南”两个例子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三)理解语言的生动性。

  这篇说明文的语言很生动。生动的说明才能让人爱读易懂。先请同学们把第一、二段仔仔细细地轻声读两遍。

  [同学们自读后教师范读一遍,然后挂上预先准备的小黑板]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回暖。

  2、再过两个月,燕子飞来了。

  3、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掉到地上。

  4、杏花开了,就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叫了,该及时耕作。

  要求学生通过比较对照,指出上述语句同课文中相应的语句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了解;两者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课文的语句要生动得多

  [讨论后归纳。]

  第1句没有课文中“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一句生动。“渐渐回暖”是一般的说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则很自然地运用拟人的写法,“沉睡”、“苏醒”两个词用得贴切而生动,具体地喻写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态。

  第2句没有课文中“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这一句生动。“飞来了”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翩然归来”是轻松、活泼的动态描写,而且还包含有亲切欢迎回到家来的感情。

  第3句没有课文中“……在秋风中籁籁的落下来”这一句生动,“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则是具体、生动的描写,黄叶在秋天纷纷落下的情景,仿佛彩色电影的镜头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第4句没有课文第二段中几个原句生动。那几句紧扣“大自然的语言”,先后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还模仿布谷鸟的叫声,写成催促农民耕作的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比直接说“及时耕作”要新鲜、生动得多。

  (四)复习、复述。(略)

  备注

  1、黑体部分的问题和答案必须抄写在语文笔记本上。

  2、三班和六班的学生参考讲过的笔记,原来已经记下来的不用抄写。原来没讲过的的需要补充在笔记本上。

语文三年级教案4

  【教学目标】

  1、会认“宁、惹”等10个生字,会写“雀、郊”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郊外、散步、欢快、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那些得体的交流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2、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

  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宁、惹”等10个生字,会写“雀、郊”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郊外、散步、欢快、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题,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2)出示列宁的照片,指名学生谈谈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简介列宁。(课件出示3:列宁简介)

  3、(课件出示4)灰雀图,板书:灰雀。师:我们来和这只灰雀打打招呼吧。齐读课题三遍。

  指导书空“雀”。

  师:《灰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列宁的故事,为了这只可爱的灰雀,列宁和一个男孩之间发生了一个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美美地去读一读吧。

  二、初读感悟,过关检测

  同学们,课前大家认真地预习了本课,你在预习中有哪些收获和疑惑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次闯关比赛。

  (一)第一关:随文识字词

  (课件出示5)出示比赛规则

  闯关任务:逐段读文,圈画出生字新词,读准文中生字词的读音,尤其注意多音字、平翘舌音。

  过关奖励:完成任务的选手奖励“智慧星”一颗,取得星星最多的小组评为优秀小组。

  1、闯关准备

  (1)自由朗读《灰雀》,圈画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2)小组内朗读生字、新词。

  2、闯关过程

  (课件出示6:生字)

  què jiāo yǎnɡ fěn lì nán huò zhě dònɡ xī kěn chénɡ

  雀郊养粉粒男或者冻惜肯诚

  (1)指名读。

  (2)重点强调:读准翘舌音“者、诚”,前鼻音“男”,后鼻音“养、冻”,边音“粒”。

  (3)指名小组齐读生字。

  (4)全班齐读。

  (课件出示7:词语)

  胸脯惹人喜爱仰望面包渣或者诚实可惜

  (1)指名读。

  (2)打乱顺序,随机出示词语,指名读。

  (3)用“或者”一词练习说话。

  (4)全班齐读。

  3、过关评价

  (1)表现好的同学、小组发放小星星。

  (2)小结:在本轮比赛中多名同学、多个小组都得到了星星,后面的比赛会更加精彩,相信同学们表现得会更加出色。

  (二)第二关:熟读课文

  (课件出示8)比赛规则

  闯关任务: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不添字不落字,尝试读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过关奖励:完成任务的选手奖励“智慧星”两颗,取得星星最多的小组评为优秀小组。

  1、闯关准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小组内朗读练习。

  2、闯关过程

  (课件出示9)

  “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没……我没看见。”

  “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会飞回来?”

  “一定会飞回来!”

  (1)指名读。

  (2)抓住“没看见”“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一定”等词语,体会男孩的心理变化。

  抓住“多好的灰雀”“可惜”读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3)练习情感朗读。

  (三)第三关:书写生字

  (课件出示10)

  雀郊养粉粒男或者冻惜肯诚

  1、识记生字

  你是如何识记这些字的?

  (1)形声字识字。如,“粒”,植物的一部分,“米”是表意的,“立”是表音的'。另外“冻、惜、诚”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识记。

  (2)熟字比较。如:羊一养

  (3)组词扩展:“雀、男、或、者”,可以组词为“麻雀、男人、男生、或者、或许”等。

  2、链接前置性学习,反馈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小组内评价书写。

  3、小组长汇报本组内写的错别字或不规范的字。

  4、依据小组长的汇报,重点对以下几个字进行范写指导。

  “养”——注意倒数第二笔是撇。

  “男”——上下结构,“力”的撇不能写到“田”里去。

  5、学生针对易错的生字再次练写。

  6、展示学生作品。

  7、过关评价。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不仅学会了生字的读音,生字的书写,还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很多同学、多数小组都闯关成功,让我们用掌声再一次祝贺。期待大家在下一节课有更精彩的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课件,了解故事人物的情况,解释了题目。激发学生学习的。】

  【课堂作业新设计】

  1、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引起别人的喜爱。( )

  (2)令人惋惜。( )

  (3)抬着头向上看。( )

  (4)自己一个人低声嘀咕。( )

  2、看拼音写汉字。

  huīquèyǎnɡɡǔlìnán

  ( )( )鱼( )( )孩

  参考答案

  1、(1)惹人喜爱(2)可惜(3)仰望(4)自言自语

  2、灰雀养谷粒男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中的语句。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件,问题导入。

  1、(课件出示12)三只灰雀在枝头的画面。

  2、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都来这儿散步,和他们打打招呼,可是有一天,列宁发现风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去哪儿了呢?(板书:灰雀惹人喜爱)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读课文的2—10自然段,看看哪几段话是列宁讲的,哪几段话是小男孩说的?找出来。

  2、列宁看见了一个小男孩,他对小男孩说了什么呢?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13)

  (1)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2)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3)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4)会飞回来?

  (板书:可惜)

  细细读这些话,你对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用朗读的形式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指导朗读。列宁的关心、惋惜、焦急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字来概括,是什么呢?(爱)

  4、聪明的孩子,小灰雀去哪儿了呢?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呢?说一说。

  (课件出示14)

  (1)没……我没看见。

  (2)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3)一定会飞回来!

  (板书:男孩:没看见一定会飞回来)

  细读这几句话,你对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用朗读的形式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吗?指导朗读。

  5、小男孩为什么要捉这只灰雀?(喜欢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男孩把灰雀捉回家圈养起来)讨论,交流相关语句。

  列宁:

  (1)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板书:每次都要经常带来)

  (2)灰雀不见了,列宁的心情是怎样的?(急)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课件出示15)“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指导朗读。

  教师相机指导:列宁的爱是给小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小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分角色朗读课文的2—10自然段。

  三、烘托,深入体会。

  1、(课件出示16)灰雀在枝头歌唱的画面。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男孩把灰雀放回了森林。看,灰雀又在枝头歌唱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11—13自然段。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质疑,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男孩,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3、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4、课堂练笔:(课件出示17)

  如果你是那只重新站在枝头歌唱的灰雀,你想对男孩和列宁说些什么呢?请在课本的空白处写下你的“三言两语”。

  学生交流。

  四、拓展延伸,积累巩固

  1、这个故事写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感动了男孩,放回了灰雀。男孩及时改正了错误,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2、个别交流。

  3、摘抄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

  【课堂作业新设计】

  1、辨字组词。

  郊( )渣( )诚( )

  效( )查( )城( )

  胸( )低( )惜( )

  淘( )底( )蜡( )

  2、看拼音写字组词语。

  ( )格( )定

  yánjiān

  ( )热( )苦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诚实( )坚强( )高大( )

  寒冷( )幸福( )喜爱( )

  4、帮助词语找到自己的家。

  果然居然仍然

  (1)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

  爬上来了!

  (2)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

  (3)男孩说:“灰雀会飞回来的,它活着。”

  参考答案

  1、郊外渣子诚实胸脯很低可惜

  效果检查城市淘气河底蜡烛

  2、严炎坚艰

  3、虚伪懦弱矮小

  炎热悲惨讨厌

  4、(1)居然(2)果然(3)仍然

  【板书设计】

  26、灰雀

  惹人喜爱

  列宁男孩

  每次……都要……“没看见”

  经常带……“一定会飞回来”

  可惜果然

语文三年级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识“盒、聊”等10个生字,会写“彩、梦”等10个新字。会写“彩色、脚尖、森林、雪松、歌声、苹果、精灵、季节”等词语。

  2、了解各种各样的梦,体验梦的多彩之处。

  3、感受梦的色彩情感,运用自由、夸张的表现手法,大胆、快乐地描绘梦境,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

  4、感受想象的乐趣,培养学生爱想象、敢表现的个性品质。教学重点:发学生回忆和想象力,突显个性,力求创新。

  教学难点:

  感受梦的色彩情感,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盒、聊”等10个生字,会写“彩、梦”等10个新字。会写“彩色、脚尖、森林、雪松、歌声、苹果、精灵、季节”等词语。

  2、了解各种各样的梦,体验梦的多彩之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梦境

  1、师:小朋友们好,你们昨晚睡得好吗?有没有做梦?谁来讲讲你的梦?

  2、学生讲自己做的梦。

  3、师:我昨晚想着今天要给孩子们上课,也兴奋得睡不着,感觉自己也做了一个奇妙的梦。我梦到自己仿佛有了魔力,我用脚尖轻轻一滑,大片的草坪绿了,到处的野花都红了,天空也蓝了,蓝得可爱,蓝得透明。在葱郁的森林里,雪松们手拉着手唱着歌、跳着舞。在一座小屋的烟囱上,结出了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般的太阳。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

  师:你们觉得老师的梦怎么样?

  生:神奇、甜美。

  师:看来大家都做过梦,今天我们也要学学《彩色的梦》。

  4、揭示课题《彩色的梦》。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完成以下要求:

  (1)借助拼音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有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认一认,实在不认识的请圈出来。

  (3)找出文中的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

  (4)说说课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样的彩色的梦?

  2、检查学生的初读情况。

  (1)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班读一个小节,看看哪个小组读得。

  (2)认生字。同桌互相认生字,看谁还有不认识的生字,同桌教教他。

  (3)强调存在困难的生字。A后鼻音:坪、囱、精、叮、咛B边音:聊

  (4)将生字的拼音帽子去掉,再开火车读一读。

  (5)将生字宝宝藏到词语中读一读。

  铅笔盒烟囱森林聊天精灵雪松草坪

  叮咛歌声葱郁彩色苹果拉手脚尖季节

  (6)有不理解的词语吗?联系上下文思考。

  葱郁:森林里的雪松长得很好,很茂盛。

  叮咛:本文指紫葡萄叮嘱、交待。

  3、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彩色的梦?

  (1)学生再读课文。

  (2)请学生概括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彩色的梦。

  (3)师小结。课文主要讲了我用画笔描绘了一个彩色的梦。

  三、指导书写。

  1、学生自由观察10个要求书写的生字,看看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2、同学们互相提醒。

  3、老师指导容易出错的生字。

  (1)彩字的左上面的部分的写法。

  (2)蓝字的上中下部分。

  (3)森字三个不同的木字的写法。

  (4)“般”字与“船”字的区别。

  (5)“灵”字的“彐”部分没有出头。

  4、学生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5、学生书写生字。

  四、作业。

  1、书写生字。

  2、朗读童谣,读熟悉,读流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感受梦的色彩情感,运用自由、夸张的表现手法,大胆、快乐地描绘梦境,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

  2、感受想象的乐趣,培养学生爱想象、敢表现的个性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彩色的梦》里面的生字新词。

  2、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二、再读课文,了解各小节的内容。

  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有多少个小节。

  2、说说每个小节主要讲了什么。

  (1)第一小节讲了我有一大把彩色的梦。

  (2)第二、三小节主要讲了我编织的彩色的梦境。

  (3)第四小节主要讲了我的彩色铅笔编织的彩色梦境。

  三、品读课文,想象彩色的梦。

  1、学习第一小节。

  (1)请一小组的同学领读第一小节,其他小组的同学跟读。

  (2)想象一下:我有一大把彩色的梦,有的长,有的圆,有的硬。想象一下这一大把彩色的梦是什么?

  (3)学生汇报:彩色铅笔、水彩笔、油画棒等。

  (4)长的可能是什么?圆的可能是什么?硬的呢?

  (5)师:从哪里可以看出他们可能是彩色铅笔、水彩笔、油画棒的。

  (6)生汇报。一是从“他们躺在铅笔盒里聊天”。二是从“我的彩色铅笔,是大森林的精灵。”

  (7)师:一打开,就在白纸上跳蹦。他们在白纸上怎样跳蹦?你能想象出来吗?

  (8)学生汇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

  2、学习第二小节。

  (1)全班齐读第二小节,说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彩色的梦?

  (2)学生汇报。

  (3)师小结:草坪绿了,野花红了,天空蓝了,你还能照这样说吗?

  (4)学生仿照着说一说。如:天上的云朵,白了。

  (5)出示句子“蓝—得—透—明!”这里的破折号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

  (6)指导学生读一读。

  3、学习第三小节。

  (1)请女生读第三小节,注意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

  (2)雪松们拉手,烟囱上结苹果,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啊!请孩子们读出惊讶的语气。

  (3)“在葱郁的森林里,雪松们拉着手,请小鸟留下歌声。”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引导学生认识拟人,就是把动植物当作人来写,赋予他们人物的特点,比如这里雪松拉手,小鸟唱歌。

  (5)请学生照样子说一个拟人句。

  (6)“烟囱上结一个苹果般的太阳。”这一句是比喻句,把烟囱上结的太阳比喻成苹果。

  (7)请孩子们也说一个比喻句。

  (8)“又大—又红!”这里的破折号表示的是声音的停顿。

  (9)指导学生朗读,读出惊讶、惊奇、惊喜的语气。

  4、学习第四小节。

  (1)请男同学读一遍第四小节。

  (2)我的彩色铅笔是大森林的精灵,它描绘了大森林的哪些美景。除了第三小节讲的雪松拉手和烟囱上结太阳,你还知道哪些呢?

  (3)请同学汇报。

  (4)我的彩色梦境是什么样的?

  (5)还有紫葡萄的叮咛,紫葡萄叮咛了些什么?联系上下文让孩子们说一说紫葡萄说了些什么?

  (6)请同学们汇报。

  (7)指导学生朗读。

  四、拓展延伸。

  1、说一说你想用彩色铅笔画些什么?

  2、仿照课文的第2小节和第3小节写一写。

  3、全班交流。

  4、老师评比表扬。

  五、老师总结。

  每个人都有一个彩色的梦,让我们为编织这个美丽的彩色梦境而努力吧!

  六、作业。

  1、写出自己用彩色铅笔描绘的彩色梦境。

  2、读读课文,试着背一背。

语文三年级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4、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二、教学重点。

  1、“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难点。

  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2、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四、课前准备。

  1、寻找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的文字片段,有条件地可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第一课时: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师巡视,了解学情)

  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复杂到简单一步一步的归纳,切忌敷衍。)

  (三)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教师注意指导“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本段,边读边把自己读懂的和不懂的勾下来、写下来。(估计学情:学生能读懂做风筝所用的材料是什么?他们做完风筝后的心情。对于“憧憬”、“依然”二词,学生可能不大明白。)

  (2)学生汇报。

  学生在说用什么做风筝时,教师可让孩子结合自身经历及收集的资料谈谈看法。“憧憬”一词可根据“泡泡”的提示引导学生查字典,或在具体的语境中解决。“依然”一词可用近义词“仍然”,通过换词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3)当学生在谈到书中孩子的心情时,引导他们读两个句子:

  a、我们精心的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b、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教法:多种形式读,体会作者高兴的心情。

  (4)假如就是你在做风筝,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入情入境)

  (5)多种方式读全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2)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或者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场面的文章,让学生入情入境。

  (3)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4)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5)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需要精读的句子:

  a、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

  b、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注:此二句可根据课堂情况,分析写法,如第一句中动词“托”“牵”的用法。

  (6)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四)小组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注:“拼”“村”“丧”的读音需特别注意,磨的读音:二声(摩擦)、四声(磨面);坊的读音:一声(牌坊)、二声(作坊)。

  2、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注:“村”可与“材”进行比较记忆,“丧”的下面部分没有一撇。

  3、练习书写生字。

  (五)课堂练习。

  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一)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1、选择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读出感情。

  2、作者在做风筝,放风筝时的心情怎样?用一个词概括。

  (二)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学习第4自然段。

  a、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b、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c、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重点读好这个句子: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方式:读、体会、“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可表演。

  d、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2、学习5、6、7、8自然段

  (1)师: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2)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5、6、7、8自然段。

  重点读好: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3)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为主要体会句。)

  (三)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一个提问下,帮助学生再次疏导出全文线索,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并再次朗读几个描写心情的重点句。

  (四)课堂练习。

  1、把自己玩耍、活动时候的心情告诉大家,写一写。

  2、写几个描写心情的词语,并在小组内交流。

语文三年级教案7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重点,编者的主要意图,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部分新词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读懂课文内容,能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句子,体会秋天放风筝给孩子带来的乐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验童年生活的快乐。

  难点:在引导理解孩子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二、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本课设计中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读代讲、读思结合,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个性化表达的能力。

  三、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并通过适当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个情境,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在教学本课时,我就通过生动优美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图片、及多次的角色转化,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新知。

  2、赏析教学法:即品读课文,感受语言美。我主要是通过对文中的句、段进行品析,采用了以读代讲 法、品词析句法,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逐渐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处,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0要、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之一。我还在朗读中让学生训练语言文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在朗读中发展思维,在朗读中陶冶情感。最终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四、说学法:

  教学本课时,我指导学生采用了自主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在学习生字环节和学习“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时,用上了这两个学习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学习相结合,教学中既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尝试以自己特有的目光认知、感受课文,又在学生认真思考之后,让其参与到合作探究的学习之中,互相倾诉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独特感受,将课文内容的学习巧妙地融于情感的交流之中,互相取长补短,初步实现由对文字的感知过渡到情感的体验)

  五、说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学习中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辛勤的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1、唤起情感,激趣导入

  首先让同学说说自己在童年最快乐的事与大家一起分享,提出贴近生活、情感兴趣的问题有利于在一开始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为课文的学习开设了一个不错的开端。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在朗读中检查学生生字读音,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变枯燥为生动,学生才有想读课文的欲 望,为课文的学习进行铺垫。

  3、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感悟做风筝的乐趣。让学生找出描写做风筝时表现心情的句子,并通过想和同桌交流风筝什么都不像,却还把它叫做“幸福鸟”的原因,让学生体会做风筝的快乐,学生独立思考之后,让其参与到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互相说说自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将课文内容的学习巧妙的融入情感的交流之中,互相取长补短,初步实现由对文字的感知过度到对情感的体验。

  (2)感悟放风筝的快乐。通过朗读第3自然段,找出这一自然段描写风筝飞起来的.词语,从内容上感受放风筝的心情,再联系生活想象自己放风筝时的情景,自己在放飞风筝时的动作、语言、心情等。让生活在课堂中回放,并观看放风筝时图片,让放风筝的快乐感染着每一个孩子,这样的设计能使其更加投入自己的情感,学生在富有情感的朗读中如同身临其境,多次通过角色转换的方式,让学生尝试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体会做风筝、放风筝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实现情感的转移。

  (3)体验找风筝的心情。教师配悲伤音乐范读风筝飞走时的心情,学生谈谈自己听后的感受,并通过找描写心情难过的词语,进一步理解此时的心情,用自己的动作、语言,理解两个关键词“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来深入体会由快乐到难过的心情变化,朗读的指导也就水到渠成,并通过寻找风筝来找回那份快乐,此时进一步拓展,请学生想象找到风筝和没找到风筝的心情变化。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创新离不开想像,想象离不开假设。一个事件可以有多种办法,一个故事可以有多种结局。教师要善于用假设延伸课文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三年级教案8

  教学要求:

  1、学习作者抓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体会用词的贴切、生动,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2、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其中课文写翠鸟外形特点和捉鱼的第一、二、三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翠鸟的捉鱼本领之间的关系是教学的难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触发个性

  1、同学们,听--(多媒体课件播放“百鸟争鸣”声)你们听到了什么?

  2、你们都喜欢鸟吗?都喜欢哪些鸟?为什么?

  3、是呀,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都喜欢它。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新的朋友--翠鸟,一起叫一叫它的名字,再亲切一点。瞧,这就是翠鸟(多媒体课件出示“翠鸟”图)。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翠鸟。

  4、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从你们专注的目光里,老师感觉到你一定很喜欢翠鸟。你还想更多的了解翠鸟吗?那么就拿出那篇介绍翠鸟的文章读一读吧。

  二:读文作画,张扬个性

  1、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读完了课文,你对翠鸟又有了哪些了解呢?

  2、看来,同学们通过读书,已经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给我们描述了翠鸟的外表、活动以及生活习性。你们喜欢翠鸟吗?你最喜欢它的'什么?

  3、学生自由分组学习,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

  评:这样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

  4、刚才同学们学习很投入,读书很认真。我们来交流一下,哪几位同学愿意来展示一下你们画的翠鸟?大家看他们画得好不好,与课文内容是否相符。(实物投影一个小组送来的画)

  5、生评

  6、还有哪几位同学愿意来展示一下自己的画,并给大家介绍一下。

  7、读懂了课文老师也画了一只翠鸟(多媒体课件展示),可是忘记了涂色,大家能不能看着提示,来介绍一下它的样子呢?自己练习说一说。

  8、学生练习,学生介绍。

  评:这一环节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评读感悟,凸显个性

  1、翠鸟又漂亮又机灵,还擅长捉鱼。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的同学我们一起来比比吧。

  2、我们比赛完了,各位小评委,评一评吧。

  评:能把竞争带进课堂。

  3、你们不想把它的形象永远地留在脑海中吗?那就试着背背吧(学生练习背诵,并指名背诵。)

  4、同学们都很棒,其实背诵也是一种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学到这儿,你有什么想法吗?

  5、是呀,老师也有这种想法。可是能捉吗?

  6、为什么?

  7、你们真是了不起。正是有了它们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才如此的丰富多彩。其实,翠鸟在全世界有60多种,我们今天所认识的只是其中的一种。就让这可爱的小生灵在大自然中快乐、自由地生活着吧!(多媒体课件播放:各种各样的翠鸟)

  四:拓展延伸,放飞个性

  同学们,这节课大家凭着自己的力量,读懂了课文,你一定有不少的收获或疑问,请大家结合自己的收获或疑问给自己布置一道家庭作业题。

  五、小结

  板书设计

语文三年级教案9

  教学目标:

  1、指导背诵这首诗。

  2、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仿照课文第三节再编一段。

  3、学会九个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

  2、配乐齐读课文。

  3、指名读第三节。要求:仿照这一节,再编一段。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想象。

  (2)同桌相互说,相互评价。

  (3)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向大家汇报。

  二、背诵指导。

  1、依据板书内容自己独立试背。

  2、指名分小节背。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认读情况。

  2、小组内相互交流识记字形的方法。

  3、小组代表汇报。

  悠 谷 脚 丫 软

  营 柔 堂 遥

  4、指导书写。

  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扩词练习。

  悠:悠久 悠扬 悠闲

  谷:稻谷 谷子 深谷

  脚:脚印 脚步 脚趾

  软:松软 柔软 软弱

  营:军营 营地 营房

  堂:食堂 纪念堂 礼堂

  柔:温柔 柔弱 柔美

语文三年级教案10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童话故事的基本特点。

  2、看图在情境中进行故事情节的创造性想像。

  3、引导学生抓住童话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把童话片断写具体,感受创作童话的快乐。

  教学流程

  课前交流

  1、借“想象达人”的游戏,看图画,展开丰富的想象,猜猜画中的人物可能在说什么?(启迪想象人物的语言,为后面的写作做铺垫)

  2、联系学生已有的童话积累,讨论童话故事的共同特点。(把小动物当作人来写、生动有趣、想象丰富、给我们一点启示)

  一、创设情境,质疑激趣。

  1、出示小鹿的图片,结合教师的语言创设童话的情境。

  2、出示句子:“大角真不好,它到处惹麻烦……”小鹿这么想着,伤心地哭了起来。感受小鹿的伤心,读句质疑激趣:大角给小鹿惹了哪些麻烦?

  二、借助情境,激发想象。

  1、想象:小鹿会来到哪些地方?遇到什么麻烦?感受他的大角给他带来的烦恼和痛苦。

  2、借助情境:哭着哭着,小鹿睡着了。她做了一个很美很美的梦。他梦见自己的大角变得很有用。激发想象:在梦中,小鹿的大角有什么用呢?会帮助森林里的小伙伴做什么事呢?可以把你喜欢的小动物请到故事中来。

  3、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学生的回答。播放图片:晾衣架、小鸟做窝、乘凉、圣诞树)补充并启发学生的想象。

  三、例文引路,写得有趣。

  以“小鹿的大角变成了晾衣架”这个梦为例,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点评老师写的前后两段下水例文,明白编故事时,只要把小动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写具体了,童话就会变得五彩缤纷、生动有趣了。

  四、编写片段,师生互评。

  1、引导学生自由选择一个小鹿的梦具体地写一写,可以写自己讨论过的梦,也可以写老师图片上的梦。注意把小动物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写具体。

  2、指名交流习作片段。生生互评:引导学生注意仔细倾听,抓住小动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去点评同学习作的优点和建议。学生自评:自己修改习作,抓住小动物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写具体。

  教学亮点:

  1、游戏激趣,启迪想象。

  开头的游戏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告诉学生要大胆地想像,想像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激发创作的欲望。

  2、情境教学,降低难度。

  小学生的思维特征主要是具体形象性。情景教学法的使用符合学生的特点。本次习作在指导学生如何编童话时,为学生创设“小鹿的大角”的有趣的故事情境,围绕“小鹿的大角”的`“麻烦”和“有用”引导学生展开大胆合理的想像,抓住小动物们的语言、动作、神态把“小鹿用大角如何帮助森林里的小伙伴的梦”写得具体生动。与没有情境铺垫相比,降低了写作的难度,更容易把故事写得生动具体。

  3、范例模仿,方法迁移。

  三年级的孩子处于写作的初级阶段,所以我采用了范例模仿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两篇例文,知道如何抓住小动物们的语言、动作、神态把“小鹿用大角如何帮助森林里的小伙伴的梦”写得具体生动,让同学们有法可循。以后遇到编任何内容的童话时,就可以进行方法的迁移,把童话的情节写得生动具体。

  4、多种方式,评价激励。

  课堂上的评价目的在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因此,本次习作指导课采用自我评价、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诸多方法来实施学生发展性评价。我校在起步作文的评价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思考。学生参与习作的评价和批改对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一种很好的锻炼。但是,刚接触起步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有能力参与到作文评价、批改的工作中来吗?我们在三年级中做了尝试,在老师的逐步指导下,在同伴的合作下,学生的点评还是很有道理的。在经过了自我评价、自我修改之后,小评委们或以同桌为单位,或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对同学的习作进行精彩之处的圈画、批注及不当之处的修改。老师结合小评委的意见写上评语、打上习作和书写两个成绩。同学们和老师那满满的红笔圈画和热情洋溢的批注激励着每一个刚跨进习作之门的学生的写作热情。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习作目标中提到: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这里的“不拘形式”是否意味着不需要写作方法的指导呢?不指导写作方法,对于刚接触起步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在表情达意上会遇到重重困难,如果需要写法指导,如何把握想象作文中学生自由写作和写作方法指导之间的度,既不影响学生的自由发挥,又能降低表达的难度呢?带着这样的困惑,我设计并执教了《小鹿的大角》这节习作指导课。课后,得到了专家和同行们的宝贵意见。对于写作水平好的学生可以放手让他们直接自由选择内容、方法进行童话创编,并进行适当反馈,这样就发挥了这部分学生的自由创作度。写作水平较差的学生可以扶着老师的拐棍(写作方法)走,降低了这部分孩子的写作的难度。中等的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用上老师的方法,也可以用自己上自己的表达方法,在内容的选择上自由创编,发挥想象。

语文三年级教案11

  教学目的

  一.通过诵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简捷地复述文章内容

  二.感受娃丽关爱别人的美妙心灵,做一个有优秀品格的小公民

  三.细心诵读课文,理清思绪,培育自己读与复述的本领

  四.掌握新生字的音、形,末了能有情感的诵读课文教学重点:领会娃丽有责任心、能为别人着想的高尚品格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进程:

  1.导入新课

  一.课前导入:同砚如今是怎么样和你的同伙、亲戚联络的'?(打电话、发短讯、发邮件、写信)在之前人们又是用哪些体例进行联络?(至多的是写信)写信就得用到信箱,信箱的作用是什么?

  那末,今日咱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6课《信箱》,看看这个信箱又引出了怎么样的一个故事?

  2.板书:16.信箱

  2.通读全文,概括主旨

  1. 出示题目:问读课文,然后说出课文首要写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产生了什么事?

  2. 在浏览中,碰到不懂的字或句子,先作记号,然后小组讨论,说出效果

  3. 搜检浏览效果(回答得好的实时给与表彰)

  3.再细心诵读,解决问题

  1. 诵读浏览提醒,以后解决提醒中的三个题目:

  a. 哥哥、娃丽各是怎么样对待这封信的?

  b. 娃丽为何拿到了和哥哥如出一辙的钥匙?

  c. 你想对哥什提亚说些甚么?

  二.请同砚逐一回答,找出相干段落,分角色诵读(师做适宜的指点诵读)

  从中剖析并领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及思惟品质

  4.总结全文,谈感受

  一.依据板书复述课文

  二.学习了本课你有甚么感受?

  三.结合实际:假设是你碰到了相似的事,你会怎样做?

  5.课后功课

  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爷爷、奶奶听。

语文三年级教案12

  教学要求:

  1、知道彭总是个不搞特殊化、不愿脱离群众的人,对他产生敬仰之情。

  2、学会本课的九个生字及新词。认识九个认读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通过课文对彭总的言行、神态的描述,体会出彭总是个不搞特殊化、不愿意意脱离群众的人。

  2、引导学生把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现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上。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个规矩不能有”)教师板书课题后,请全班齐读课题。

  (1)、问:你有什么发现吗?

  师说:“同学们,引用人物说的重要的一句话作为课题,这是一种拟题的方法。”现在请同学们可以从我们学过的课文中,了解几种命题的方法。”

  1、以事件的主要内容命题:捞铁牛;

  2、用一个慨括性的词或词组命题:全神贯注;

  3、用人名或事物的名称命题:李时针;

  4、运用拟人手法命题:蟋蟀的住宅。

  同学们了解命题的知识还真不少!今后,希望我们在写文章时也要注意定好一个合适的题目再作文,能做到吗?

  (2)、同学们课前预习了课文,你们知道“这个规矩不能有”这句话是谁说的?课前同学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了他的哪些知识?谁能向大家作个汇报。(昨天同学们把这个作业完成的

  真好!教师对此感受到很满意。)

  (3)、师小结:彭德怀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十大元帅之一。(十大元帅:朱德、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恒、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彭德怀是党和国家军队杰出的领导人。他从1954年9月起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和国防委员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本课讲的就是1956年他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期间发生的一件事。今天在课堂上,同学们用心地体会课文内容,相信你会被彭德怀的伟大人格所感染。

  (4)、同学们读了课题有什么问题吗?下面就让我们带着来读课文,读后你能解答几个问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检查学习效果:

  1、出示小黑板(自读课文要求)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注意字音,然后与同桌交流汇报自己在字词方面的收获。

  (2)全班汇报新积累的词语。(见小黑扳)

  (3)完成填空练习

  这篇课文讲了(谁)_______(什么事?)________。

  三、理清文章条理:

  1、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讲了这件事?(2—10)

  2、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四、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小黑板出示

  (1)读课文第二段,用“—”画出彭总在公园门口看到“休息”的牌子后说的几段话,想想各是什么意思?该用什么语气读?体会彭总这个人物前后心情的变化。

  (2)小组内分角色试着读一读2——10自然段。(请各学习小组长负责)

  2、全班汇报交流(出示三段话)

  (1)彭总进门走了几步就停了下来,()问警卫员:“你们搞的什么鬼?”

  (2)“休息?休息为什么叫我们进来?”彭总冲着所有的工作人员()说,“你们说,是不是你们把群众赶跑了?”

  (3)“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么大一个公园,我们来了,别人就不能来?这个规矩不能有!”(彭总()地说)

  3、朗读

  (1)刚才同学们分析这三段话确实动了脑筋,分析得很好,如果请你来读,能读出这三种语气吗?(自由练习读)

  (2)师生合作读(师读旁白;男生读彭总说的话,女生读工作人员说的话)

  4、感悟:此时此刻,你体会到彭总是怎样一个人?

  5、板书:(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化、与群众平等)。

  6、你还从课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彭总就是这样一个人!

  (1)穿便衣;

  (2)步行到公园;

  (3)很多人亲切地称呼他为“彭总”——(担任国家多种职务,位高权重,但他与群众相处很好,平易近人,与人相处没有官架子。说明他与大家平时相处很好。)

  想一想:“彭总”与平时人们现在叫的“李总、张总”有什么区别?

  7、师小结:是啊,作为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的彭总处处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化的品质确实令人敬仰,下面就让人们怀着这种敬仰之情把课文有感情地再读一遍。(彭总男生读,女生读旁白的话。师:读工作人员的话)

  五、拓展交流

  老师想问问大家,除课文中写到的'事情外,你们从查找的资料中还了解到彭总与群众平等相处、坚持原则的事例吗?

  六、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1、师引:彭总作为国家的领导人,都能做到处处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化,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班上的班干部中,能不能在班上不搞特殊化?(不能,班干部做得不对,老师照样会批评、教育他们。)再如:学习委员、小队长收作业时,只记别人的名字,自己没交不记自己的名字,劳动委员只叫别人劳动,自己不干活……)

  2、在平时,如果你去爸爸、妈妈单位上,能不能搞特殊化?(坐公家的小骄车等)(我了解我们学校的教工子女、课间一般不随便进入办公室,每天从家里自带开水,参加托管中心,也与其他同学一起同吃同住。)

  七、 总结。

  1、彭德怀同志离开我们已经30多年。今天,我们缅怀他,深深地被他的崇高品质和人格力量所感动,所鼓舞。彭德怀同志的丰功伟绩将永远载入史册,世世代代铭刻在人民群众的心里。他的优秀品质和革命精神作为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进一步得到继承和发扬。今后我们要向彭总学习,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搞特殊化,要与大家平等相处,遇事有商量,本学期开始,国家又给我们减免了学杂费,这是党和国家对我们的关心,为了感谢政府,我们从小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为创建和谐社会努力。

  2、这节课又学会了几种命题的方法。

  3、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我们知道了写人离不开事,通进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彭总的优秀品质,而且叙述这件事例中,又重点抓住彭总的动作,语言、神态、心情的特点来写,因而这件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4、我们又积累了一些词汇。

  八、作业(三选一)

  1、把这个故事给家长听,家长评价:———

  2、在小练笔话上用一段话记下自己学习本文的感受。

  3、许多伟人,名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懂得人人都是平等的,不能因为自己官大、有地位就搞特殊化。请你继续搜集一些有关伟人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化的事例,下周才艺表演时,请讲给大家听。

语文三年级教案13

  一、背写两首古诗

  二解词:潋滟空蒙奇西子

  三、组词:断楚孤帆

  四、说出下列词句意思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五、背写描写祖国风光的诗。(望庐山瀑布独坐敬亭山)

  第二十二课

  一、抄写词语

  二、背写鱼的自然段

  三、课文从哪些方面看出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

  (海水五光十色,海里有各种各样的动物,海滩上有美丽的贝壳和海龟,海岛上有各种鸟)

  四、资料袋里的谚语

  第二十三课

  一、抄写词语

  二、背写自己吉难的部分

  三、体会词语的好处

  抽封侵飞舞只好

  第二十四课

  一、背深封的意思

  二、背描写景色的诗句

  三、背abac形式的`词

  四、多音字

  舍空参长

  第七单元

  第二十五课

  一、抄写下列词语

  二、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什么事?(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和朋友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发明了坦克)

  三、发明家是如何发明坦克的?

  第二十六课

  一、会写词语

  二、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的一切都在变化)

  三、科利亚是怎样找到木匣的?书上104页

  第二十七课

  一、会写词语

  二、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107页

  三、陶罐神态词:谦虚

  铁罐神态词:傲慢轻蔑恼怒

  第二十八课

  一、反义词和八字成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三十六计,走为上策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重足而立,侧目而视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避其锐气,击其惰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二、生字组词

  谎笛棍港愤袜捆妇

  三、多音字

  处干称撒量数

语文三年级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边读边想象画面,感悟古诗描绘的美的意境。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六单元,大家读一读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生自由读)

  2、古往今来,有不少文人墨客都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这节课我们先走进第17课,一起学习两首描写祖国山河的古诗。(板贴《望天门山》和《望洞庭》,生齐读课题)

  3、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首诗题,有什么共同点?诗题中都有个“望”字,“望”是什么意思?(远远地看)“望”字的甲骨文很传神,(出示)你们看,像一个人站在土坡上睁大眼睛向远处看,后来就逐渐演化成了现在的写法。

  二、师生共同学习《望天门山》

  (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望天门山》,它的作者是李白,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2、指生交流。

  3、出示李白资料。

  4、我们学过不少李白的诗,无论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早发白帝城》,还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望庐山瀑布》,都能体现出他的豪迈奔放,他的诗都极具浪漫主义色彩。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也承袭了他浪漫主义的风格,大气磅礴,读完让人荡气回肠。

  (二)初读诗文,了解诗题

  1、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指生读)你的发音很准确,读得也很流利。想不想听老师读一读?(师配乐朗读)

  2、我和他读的有什么不同?指生交流。朗诵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好停顿,读出声断气连的感觉才能读出诗的韵味。

  3、谁听出老师刚才读到哪里把声断开了?出示停顿,谁再来读一读?(指生读)

  4、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乘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途经天门山时写下的。“望”是远望,天门山是座什么样的山?根据注释和山名来预测一下。是啊!天门山,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你看,它多像两扇高高的大门啊!谁再来给大家读一读诗题?(读出天门山的气势;读出作者的愉悦。)

  (三)借助景物,感悟诗境

  1、提问:作者远望天门山,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请你在书上圈画出来。

  2、指生交流: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读到这里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4、师小结:青山、碧水、白帆、红日,构成了一副色彩斑斓、美不胜收的大好河山图。

  (四)抓关键字,探究诗意

  师:李白不愧是诗仙,寥寥数笔就将祖国的大好河山展示在读者眼前,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读诗文。

  齐读一、二句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传说天门山原来是一座山,后来被一把利剑一劈为二。同学们读一读这句诗,能读出来这把利剑指的是什么吗?指生交流:结合注释,了解楚江。

  2、(课件出示第一句)楚江如同一把利剑,将雄伟的天门山一劈为二,这是怎样的水啊?指生交流:水流湍急的、汹涌澎湃的(板书:水急)

  师:看来这奔流而下的楚江威力可真是不小啊,能将一座大山劈成两半!你能把这种汹涌澎湃的气势读出来吗?(指生读)李白看到这水冲山开的奇观,诗兴大发,挥手吟道:天门中断楚江开!(齐读)

  3、(课件出示第二句)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注释说一说:至是“到”,回是“回旋”,“此”指的是什么?“至此”是到哪了?原本向前奔腾、势不可挡的江水到了天门山这里打了个回旋。你觉得天门山是怎样的?指生交流:高大险峻的、坚不可摧的师:是的,这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高大险峻,屹立江边迫使江水激荡回旋。这句诗表面在写水,实际上则是借水势赞叹山的险峻。(板书:山险)李白看到这山阻水回的景象,忍不住惊叹道: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

  4、(出示前两句诗)你能把这种水急山险的磅礴气势读出来吗?指导朗读。过渡:这两句写了李白远望到的山川之势。随着船的前进,越来越靠近天门山,李白又看到了什么?

  出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这句诗中哪个字的意思不明白?

  交流诗意:两岸的青山相对出现,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缓缓驶来。

  2、这句诗主要描写了哪两种景物?指生交流,师趁机板书:山帆作者分别运用了哪两个动词来描述这两种景物的?指生交流,师趁机板书:出来

  3、两岸的青山原本就是静立不动的,作者为什么要用动词“出”来描述它?同学们,你平时坐车行进时,路前方的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这就是作者李白当时的感受吧!舟行江上,远处的山逐渐扑入眼帘,愈显清晰。

  4、两座青山就像主人一样迎接江上来客,此时李白的心情是怎样的呢?(高兴、激动)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美,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途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之情,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诗吧!

  (五)配乐诵读,升华诗情

  1、让我们带着对诗句的理解,随李白一起泛舟,远望天门山吧!

  2、这首诗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山的山形和长江的水色融为一体,壮丽的景象得到充分展现,也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3、这样壮丽的山河你喜欢吗?将你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吧!再读古诗。

  4、既然同学们都那么喜爱这首诗,那就把它背下来吧!(指生背,齐背)

  三、学习古诗《望洞庭》

  过渡:同样是描写山水的诗,与水急山险的天门山相比,刘禹锡笔下的洞庭湖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一)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默读《望洞庭》,思考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在诗中圈出来。

  2、圈完了吗?圈完后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这首诗?

  看看能否读准字

  1、“翠”是什么颜色?(绿色)

  2、都有什么是绿色的?(山是绿色的,水是绿色的)

  3、这山是什么山呀?结合注释来说一说。(洞庭湖中的君山)

  4、远远望去,洞庭湖里的山是绿的,水也是绿的。

  作者接下来又打了一个精妙的比喻:白银盘里一青螺。

  1、“白银盘”指的是什么?“青螺”指的又是什么?

  2、刚刚我们说水是绿色的,为什么这里又说湖面像个白银盘呢?两处说法矛盾吗?谁来说说你的理解?指生交流。解读:原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越升越高,月光也越来越亮,洒在湖面上反射出白色的波光,远远看去就像一个白银盘,而湖中的君山依然保持着原来的绿色,就像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小小的青螺。

  3、这两句诗中有山有水,精妙的比喻将山水一体的美景写得有形有色,使人倍感亲切。(师板书:山水一体)

  4、谁来美美地读一读?

  (三)体悟诗情

  1、这首诗意境很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吟诵吧!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望洞庭》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表达了诗人对洞庭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带着你的喜爱之情,再来读一读全诗。

  四、对比提升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望天门山》和刘禹锡的《望洞庭》,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

  相同:都是山水诗,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不同:一首是描绘水急山险的天门山,雄奇壮观,大气磅礴;一首是描绘湖月相映的洞庭湖,宁静祥和,活泼清新。(师趁机板贴)

  2、朗诵比赛:男生读《望天门山》,女生读《望洞庭》。3、请从中选出一首你最喜欢的诗,把它背过吧!

  4、检查背诵。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板书设计】望天门山望洞庭水急山险湖月相映山出帆来山水一体雄奇壮观宁静祥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解读诗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李白和刘禹锡领略了天门山和洞庭湖不同风格的美景,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苏轼的脚步去欣赏西湖的风光。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生齐读课题。

  2、理解诗题1透过读诗题,你读懂了什么?谁在哪里干什么?天气起初怎样,然后怎样?

  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饮:喝酒湖上:在西子湖畔初晴后雨:先是晴天,后来下起了雨。

  3、诗人与朋友在西湖上饮酒游览,适逢天气晴转雨,诗人便饱览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我们再来读一读诗题,注意读好停顿。

  4、关于作者苏轼,你知道他的哪些信息?指生交流,师出示资料: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世人称之为“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二、检查预习,字词过关

  1、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这两首古诗,下面检查一下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出示生字:潋滟亦宜磨初抹镜银螺

  (1)指导多音字:磨抹(“抹”右边上横长下横短,与“未”区分开。)

  (2)指导易错字: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长右短。字形从衣从刀,用刀裁布为制衣之始,所以左边是衣字部。意思是“开端,开始”。观看一帆视频,生练写,同桌互评。

  三、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眼中的西湖是怎样的,大家快读一读诗文。

  1、指名读古诗。(生生评价)

  2、那这句诗的意思你理解了吗?指生说,师补充。

  3、西湖的美景是这样的出神入化,脑海中想象出画面了吗?(课件出示雨天美景图)带着你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4、无论是天晴时的西湖,还是下雨时的西湖,无论是波光粼粼的西湖,还是山色空蒙的西湖,都是那么美丽,那么奇妙!让我们一起来赞美这奇妙的景象——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一天之中,诗人享受了晴天和雨天两种美,真是高兴。这时他由西湖想到了谁?西子是谁?课件出示西施资料。诗人是怎样赞美西施的?(出示后两句诗)淡妆浓抹是两种不同的装扮,淡妆比较素雅,浓抹则鲜明艳丽。生活中女孩子淡雅的妆扮叫做(淡妆),舞台上演员们鲜艳的妆扮是(浓抹)。

  2、那西施是淡妆好看还是浓抹好看?(都好看)你怎么知道的?(总相宜)西施天生就美,所以不论淡妆还是浓抹都适合。我们来夸一夸西施的美:淡妆浓抹总相宜。

  3、这句话仅仅在赞美西施么?谁能借助老师给的关键词,说说诗句的意思?指生说。

  4、这句诗看似在说西子,实际上比喻的是西湖。晴天水光潋滟的西湖,鲜艳明亮,恰似西子的浓抹;(板书:浓抹)雨天山色空蒙的西湖,淡雅清新,恰似西子的淡妆。(板书:淡妆)作者这样写是想表达自己的什么感情呢?(对西湖的赞美)我们也一起来赞美一下西湖的美景吧!——(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小结:作者运用生动的比喻将西湖不同天气的美景展示在读者眼前,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整首诗吧!齐读全诗。

  四、作业布置

  1、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收集苏轼描写祖国山水的其他作品,并品析背诵。

语文三年级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写自己过节的经历,感受生活的美好,热爱生活。

  2、能够有序地介绍出节日的场面或节日的来历,并能把自己的心情或所得恰当地表达出来。

  3、初步掌握点、面结合交替介绍的场面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中华民族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的人们,同时也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其中包括许多很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蕴含着许多动人的故事,有的甚至具有传奇色彩,寄托了我国劳动人民最朴实的真挚情感和美好愿望。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的节日吗?板书《过节》。

  二、明确范围,讨论理解

  1、说说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

  提示:在介绍自己知道的节日时,要从节日的来历、形式、特色以及自己参加过哪些节日或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场面、情景几方面来说,说时要有一定的顺序。

  2、学生读书上提示,明确本次的习作所要写的内容:写自己过节时场面和心情及节日的来历。

  3、小组交流。

  三、提供场景,打开思路

  1、播放录像。

  春节贴春联、放鞭炮,元宵佳节扭秧歌,国庆节放礼花的场面。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什么是场面中“点”的`描写。

  2、交流归纳。

  3、好词花篮、好句筐。投影出示描写好的场面、气氛的词语、句子。(供学生参考)

  直冲云霄五彩斑斓天女散花香气四溢津津有味万紫千红……

  锣鼓催春闹元宵识字花灯显神威

  悟空降临元宵夜八戒背媳妇逗人乐

  随着一声声震天动地的礼炮声,一朵朵礼花在空中绽放:有的像绚丽多彩的降落伞,有的像五颜六色的蘑菇,有的像金色的绣球,有的像银色的星星,有的像天女散花,有的像音乐喷泉……美丽的礼花在空中盛开。

  四、自拟题目,下笔成文(略)

《语文三年级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语文三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赵州桥三年级语文教案07-27

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3-28

三年级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1-02

语文三年级教案08-26

语文a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8-02

三年级语文教案08-25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8-26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07-31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教案09-26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语文三年级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三年级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三年级教案

语文三年级教案1

  《狐狸和乌鸦》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则寓言,讲一只狡猾的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乌鸦一片肉的故事。说明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课文分8个自然段,前3个自然段分别是说乌鸦和狐狸是近邻,乌鸦给孩子找到一片肉,狐狸想吃乌鸦叼着的肉;4至7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具体讲狐狸为了骗到肉,对乌鸦说奉承话,使乌鸦最终上当受骗的经过;第8自然段讲狐狸的骗局得逞。

  教学本课,除了要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会8个生字及新词外,重点是以找准并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为指导思想,用扩大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抓重点词句和朗读训练的方法,达到强化语言和思维训练的目的,使学生不但能理解课文内容,而且懂得喜欢听奉承话容易上当的道理。我的教学设计是:

  一、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在《教师教学用书》里规定三个课时完成,而且建议第一课时借助汉语拼音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二课时,讲读课文,重点讲解乌鸦受骗上当的经过;第三课时,总结课文内容,指导朗读,记忆字形,完成作业。这样安排教学内容不够科学和严谨,第一课时松,第二课时容量相对较大。而我把讲读课文安排在第一课时。导课后首先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这一工具自读课文,对故事有一个整体感知,并标出自然段序号,然后抓住乌鸦叼肉和狐狸叼走肉的两个叼字,重点让学生理解乌鸦受骗上当的原因和经过,再利用一节半课的时间完成其他教学任务。剩下半课时,可以从《自读课本》中选一篇与本文结构、思想内容、语言特点相似的一篇文章来指导学生阅读,以达到深化教学,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习惯的目的。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特点,适当加大安排各课时的教学内容,使每一节课不但训练目的清楚,而且训练的密度大,必然能提高教学效率。

  二、根据低年级阅读教学特点,突出重点,强化词句训练。

  加大课堂教学容量,就必须突出教材的重点。本课在低年级阅读课文中篇幅比较长,共有8个自然段,而且这篇课文故事性比较强,如果不抓住重点进行教学,采用平推式,由课文第一段的第一句到课文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提一些琐碎的、缺少思维价值的问题,既浪费了宝贵的训练时间,又使学生失去了发展思维、锻炼思维,从阅读当中来学习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的机会。

  那么,如何摒弃故事情节平推式的提问讲解呢?那就必须突出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针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特点,强化词句训练,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在理解的过程中受到文字训练。

  《狐狸和乌鸦》一课的教学重点是乌鸦上当受骗的原因和经过,即4至7自然段,在教学中应抓住重点词和句子,让学生深入理解。

  如:第4自然段,狐狸第一次对乌鸦说的话,狐狸想了想,就笑着对乌鸦说:您好,亲爱的乌鸦。是狐狸装出一副笑脸,向乌鸦表示问候,在这句话中,笑着、您、亲爱的这几个词是重点词语。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词句的含义,我又设计了一句话:狐狸想了想,就对乌鸦说:你好,乌鸦。用小黑板将这句话写出来,让学生读读,思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哪一句更好?为什么?通过读和比较,使学生很容易地理解到狐狸是假装笑脸,对乌鸦表示亲热,实际上是想骗到那片肉。这样讲解,就抓住了课文的`重点,教学就有深度,学生学会了如何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句,对课文的认识也必然深刻。

  三、抓住课文语言描写生动和拟人化的特点,强化朗读训练、说话训练和思维训练。

  在《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以读讲法为主,从初读到精读、熟读,把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贯穿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第一步,初读课文时,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己反复读,并要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即可,而不要求一上来就让学生读出感情。

  第二步,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要通过读,理解词句的意思。如:文章的第6自然段,写狐狸对乌鸦极力吹捧、奉承。我先让学生读读狐狸说的话,问学生:狐狸共说了几句话?再读第一句话,问:第一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然后让学生读读第二句话,理解意思后再让学生读。接着问:乌鸦的羽毛漂亮吗?谁听过乌鸦的叫声,请站起来学一学?通过读、思、议,让学生认识到乌鸦的羽毛不漂亮,叫声不好听,这是狐狸对乌鸦说的好听的话,奉承的话,目的是想让乌鸦张开嘴,把肉骗到手;对狐狸说的第三句话也是先读,理解,再读。总之,对整个这段话的理解,就是先读读,再理解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读。

  第三步,在总结全文时,也要朗读。要读全文,通过读全文,让学生整体地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这样体现了阅读教学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教学原则,而且恰当地回读,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刻领会。我认为这样教,才是扎扎实实的朗读训练,才能使学生入情入境,才能使学生受到真正的语言文字训练,并在训练中学会读书的方法,提高自读能力,特别是培养其自学能力。

  另外,这篇课文是则寓言,采用的是拟人化的写法,学生喜欢读,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说话能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通过对狐狸的语言分析,可以看出狐狸心里的想法:想方设法骗取乌鸦嘴里的肉;通过对乌鸦行为的分析,可以看出乌鸦心里的想法:愿听好话,虚荣心强。所以,我多次设计了狐狸、乌鸦是怎么想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寻找想象思维的训练点。如:狐狸看到乌鸦嘴里叼着一片肉,馋得直流口水,心里会怎么想的?乌鸦听到狐狸问候它的孩子,会怎么想?乌鸦听到狐狸赞美它的羽毛漂亮,唱歌动听,它是怎么想的?等,并启发学生在丰富想象的基础上大胆地说。我认为这样设计教学,强化了读的训练。而且在训练中注意了训练的层次性和广泛性。另外采用启发学生丰富想象,大胆说话的方法,使学生人人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足够的量的训练。这样,学生经历了一个对课文由不会到会,由不能到能的过程,因此就达到了发展语言与智力,培养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教学目标。

  四、充分体现小学语文学科特点、性质,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文道统一。

  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课文说明的道理是本文重要的思想教育目标。按照小学语文文道统一这一性质、特点,我采用了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先从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入手,再按自然段循序导读。注意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尤其抓住了狐狸的三次话和乌鸦的不同表现,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加深认识狐狸的狡猾和乌鸦经不住奉承,受骗上当的缘故。最后再设计问题:你读了这个故事,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到这一步,学生就会很自然地、很准确地说出他们的思想体会,思想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狐狸和乌鸦》一课除对以上四个主要方面教学设计外,我还在导课时,设计用简笔画的方法,渗透了狐狸和乌鸦的邻居关系;初步学习了窝和洞两个生字。这样教,符合低年级小学生心理和年龄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外,在本节课的最后,我还设计了一个环节:学了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对本课的教学设计抓住重点,强化训练是我的教学指导思想,省时、高效地完成本文的所有教学任务是我的教学目标。

语文三年级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年轮、树冠、指南针、稀疏、密集”等词语。

  2、按课文的不同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对话的不同语气。

  3、了解有关年轮、树冠的形成和作用知识,热爱树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重点难点】

  了解树冠、年轮的形成和作用,学习按课文不同内容理清写作思路的方法。

  【教具准备】

  挂图、多媒体课件、年轮实物。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么?(喜欢)假如你去郊外旅游时不小心迷路了,你会怎么办(自由说)有的同学提到可以用树木辨别方向,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有关树木的文章《院子里的悄悄话》,板书课题,齐读课文。

  (以谈话形式导入,贴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己提出读书要求,自由读课文。(姿势端正,读准字音)

  2、遇到不认识的字应该如何处理?(学生边说教师及评价)

  3、找自己认为难读的段落,同桌互读。

  4、回答:课文写的是谁和谁说悄悄话?你都知道了什么?

  (通过多种形式的初读,使学生掌握容易错的字和难读的句子,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解决学生的第一个难题,知道课文中是老槐树和小槐树在说悄悄话,为继续学文奠定基础)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文中辨别方向的方法。

  2、出示句式,练习说话条理性。

  我用()方法来辨别方向的方法。

  3、汇报学习情况,辨别方向的方法。

  (1)年轮(出示实物)观察年轮是怎样辨别方向?(贴图)

  (2)树冠(出示图片)指名到板前哪部分是树冠?树冠的形成(板书:南北)

  4、自学年轮的作用。

  (问绕文中介绍了几种辨别方向的方法,这一中心议课进行研读,着眼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一个合作学习的`平台,充分发挥全体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小组进行认真感悟,研读,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汇报,交流和整体,同时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和引导,并结合进行一些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感情朗读的练习,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四、指导朗读,感悟课文

  1、(出示课件)理解老槐树是个怎样的人,采用多种形成读读老槐树说的话,(指名读、范读、自由读、同桌互读)互相评价,认为读的好为同桌画一个笑脸。

  2、指导读小槐树说的话(尝试,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采用自评方式,读好的为自己画个笑脸。

  3、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对话部分,不读叙述部分,边放课件边读,教师与学生互动,参与其中。

  (采用多种形式朗读,适时评价,进而更深刻感悟课文内容)

  五、课外延伸,扩展知识

  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啊!我还没听够老槐树和小槐树说的悄悄话呢?你们呢?假如你是老槐树爷爷你还对小槐树说些什么?请在课下查找一下有关数目的其他知识,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通过扩展延伸,让学生知道树木的其他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板书设计】

  院子里的悄悄话

  干旱低温

  温暖多雨

  南年轮图树冠图北

语文三年级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等有关知识,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习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

  3、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4、读准“翘”“衰”“落”“观”“差”等多音字。

  5、学习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和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2、学习写读书摘要。

  3、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难点:

  本文的逻辑顺序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样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人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板书课题]

  (二)通读全文。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对一些难字难词也已经查阅过字典词典,下面一起读读课文中这几个字词。

  [利用课文“预习提示”内的5组字词,让学生个别读,齐读。]

  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3、对照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

  1、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下面再通读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标上序号(一至十二),用5分钟时间快读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练习题中的4个小题,填写段的序号。

  [学生读、练后简要讨论。]各小题后括号内应填的序号为

  第1题(一至三);第2题(四至五);

  第3题(六至十);第4题(十一至十二)。

  (三)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讨论,然后归纳]

  第1大段(一至三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课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请再进一步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讨论后归纳]

  说明应有条理,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测,而是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恰当的顺序逐项说明。课文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四)学习编写读书摘要。

  同学们通过几次通读课文和讨论内容、层次,对课文已经大致理解。在阅读实践中,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点,或是为了记录资料,以备日后使用,我们常常会在大致理解内容之后,做一些读书摘要。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要把文章的要点或主要的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摘录的形式,可以是分条的提纲,也可以是浓缩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今天我们先练习最简单的读书摘要;从课文中选出一些重要的语句,分条抄录在笔记本上,构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围绕课文第一道练习中的4个小题,从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曲线。第二步,把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有时可适当调整语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词语,使表达完整。

  [学生练习,完成后相互交换阅看,订正、补充,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再将预先准备的写有“摘要”的小黑板挂出,供学生参考,但要求不必抄教师做的“摘要”。]

  《大自然的语言》摘要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4、物候学研究,首先是为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第二课时

  (一)交流读书摘要,加深对课文理解。

  〔交流二三人后归纳,鼓励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经常自觉地做读书摘要〕

  (二)继续研讨写法。

  这篇课文的写法,除了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这个特点外,还有一个写法特点也值得理解和学习。说明事物的时候,常常要用举例子的方法,举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这篇课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学生读课文]举两个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说明文中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读者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连举了“大连——北京”和“烟台——济南”两个例子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三)理解语言的生动性。

  这篇说明文的语言很生动。生动的说明才能让人爱读易懂。先请同学们把第一、二段仔仔细细地轻声读两遍。

  [同学们自读后教师范读一遍,然后挂上预先准备的小黑板]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回暖。

  2、再过两个月,燕子飞来了。

  3、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掉到地上。

  4、杏花开了,就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叫了,该及时耕作。

  要求学生通过比较对照,指出上述语句同课文中相应的语句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了解;两者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课文的语句要生动得多

  [讨论后归纳。]

  第1句没有课文中“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一句生动。“渐渐回暖”是一般的说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则很自然地运用拟人的写法,“沉睡”、“苏醒”两个词用得贴切而生动,具体地喻写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态。

  第2句没有课文中“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这一句生动。“飞来了”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翩然归来”是轻松、活泼的动态描写,而且还包含有亲切欢迎回到家来的感情。

  第3句没有课文中“……在秋风中籁籁的落下来”这一句生动,“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则是具体、生动的描写,黄叶在秋天纷纷落下的情景,仿佛彩色电影的镜头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第4句没有课文第二段中几个原句生动。那几句紧扣“大自然的语言”,先后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还模仿布谷鸟的叫声,写成催促农民耕作的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比直接说“及时耕作”要新鲜、生动得多。

  (四)复习、复述。(略)

  备注

  1、黑体部分的问题和答案必须抄写在语文笔记本上。

  2、三班和六班的学生参考讲过的笔记,原来已经记下来的不用抄写。原来没讲过的的需要补充在笔记本上。

语文三年级教案4

  【教学目标】

  1、会认“宁、惹”等10个生字,会写“雀、郊”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郊外、散步、欢快、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那些得体的交流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2、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

  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宁、惹”等10个生字,会写“雀、郊”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郊外、散步、欢快、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题,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2)出示列宁的照片,指名学生谈谈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简介列宁。(课件出示3:列宁简介)

  3、(课件出示4)灰雀图,板书:灰雀。师:我们来和这只灰雀打打招呼吧。齐读课题三遍。

  指导书空“雀”。

  师:《灰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列宁的故事,为了这只可爱的灰雀,列宁和一个男孩之间发生了一个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美美地去读一读吧。

  二、初读感悟,过关检测

  同学们,课前大家认真地预习了本课,你在预习中有哪些收获和疑惑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次闯关比赛。

  (一)第一关:随文识字词

  (课件出示5)出示比赛规则

  闯关任务:逐段读文,圈画出生字新词,读准文中生字词的读音,尤其注意多音字、平翘舌音。

  过关奖励:完成任务的选手奖励“智慧星”一颗,取得星星最多的小组评为优秀小组。

  1、闯关准备

  (1)自由朗读《灰雀》,圈画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2)小组内朗读生字、新词。

  2、闯关过程

  (课件出示6:生字)

  què jiāo yǎnɡ fěn lì nán huò zhě dònɡ xī kěn chénɡ

  雀郊养粉粒男或者冻惜肯诚

  (1)指名读。

  (2)重点强调:读准翘舌音“者、诚”,前鼻音“男”,后鼻音“养、冻”,边音“粒”。

  (3)指名小组齐读生字。

  (4)全班齐读。

  (课件出示7:词语)

  胸脯惹人喜爱仰望面包渣或者诚实可惜

  (1)指名读。

  (2)打乱顺序,随机出示词语,指名读。

  (3)用“或者”一词练习说话。

  (4)全班齐读。

  3、过关评价

  (1)表现好的同学、小组发放小星星。

  (2)小结:在本轮比赛中多名同学、多个小组都得到了星星,后面的比赛会更加精彩,相信同学们表现得会更加出色。

  (二)第二关:熟读课文

  (课件出示8)比赛规则

  闯关任务: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不添字不落字,尝试读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过关奖励:完成任务的选手奖励“智慧星”两颗,取得星星最多的小组评为优秀小组。

  1、闯关准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小组内朗读练习。

  2、闯关过程

  (课件出示9)

  “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没……我没看见。”

  “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会飞回来?”

  “一定会飞回来!”

  (1)指名读。

  (2)抓住“没看见”“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一定”等词语,体会男孩的心理变化。

  抓住“多好的灰雀”“可惜”读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3)练习情感朗读。

  (三)第三关:书写生字

  (课件出示10)

  雀郊养粉粒男或者冻惜肯诚

  1、识记生字

  你是如何识记这些字的?

  (1)形声字识字。如,“粒”,植物的一部分,“米”是表意的,“立”是表音的'。另外“冻、惜、诚”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识记。

  (2)熟字比较。如:羊一养

  (3)组词扩展:“雀、男、或、者”,可以组词为“麻雀、男人、男生、或者、或许”等。

  2、链接前置性学习,反馈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小组内评价书写。

  3、小组长汇报本组内写的错别字或不规范的字。

  4、依据小组长的汇报,重点对以下几个字进行范写指导。

  “养”——注意倒数第二笔是撇。

  “男”——上下结构,“力”的撇不能写到“田”里去。

  5、学生针对易错的生字再次练写。

  6、展示学生作品。

  7、过关评价。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不仅学会了生字的读音,生字的书写,还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很多同学、多数小组都闯关成功,让我们用掌声再一次祝贺。期待大家在下一节课有更精彩的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课件,了解故事人物的情况,解释了题目。激发学生学习的。】

  【课堂作业新设计】

  1、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引起别人的喜爱。( )

  (2)令人惋惜。( )

  (3)抬着头向上看。( )

  (4)自己一个人低声嘀咕。( )

  2、看拼音写汉字。

  huīquèyǎnɡɡǔlìnán

  ( )( )鱼( )( )孩

  参考答案

  1、(1)惹人喜爱(2)可惜(3)仰望(4)自言自语

  2、灰雀养谷粒男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中的语句。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件,问题导入。

  1、(课件出示12)三只灰雀在枝头的画面。

  2、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都来这儿散步,和他们打打招呼,可是有一天,列宁发现风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去哪儿了呢?(板书:灰雀惹人喜爱)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读课文的2—10自然段,看看哪几段话是列宁讲的,哪几段话是小男孩说的?找出来。

  2、列宁看见了一个小男孩,他对小男孩说了什么呢?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13)

  (1)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2)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3)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4)会飞回来?

  (板书:可惜)

  细细读这些话,你对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用朗读的形式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指导朗读。列宁的关心、惋惜、焦急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字来概括,是什么呢?(爱)

  4、聪明的孩子,小灰雀去哪儿了呢?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呢?说一说。

  (课件出示14)

  (1)没……我没看见。

  (2)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3)一定会飞回来!

  (板书:男孩:没看见一定会飞回来)

  细读这几句话,你对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用朗读的形式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吗?指导朗读。

  5、小男孩为什么要捉这只灰雀?(喜欢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男孩把灰雀捉回家圈养起来)讨论,交流相关语句。

  列宁:

  (1)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板书:每次都要经常带来)

  (2)灰雀不见了,列宁的心情是怎样的?(急)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课件出示15)“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指导朗读。

  教师相机指导:列宁的爱是给小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小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分角色朗读课文的2—10自然段。

  三、烘托,深入体会。

  1、(课件出示16)灰雀在枝头歌唱的画面。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男孩把灰雀放回了森林。看,灰雀又在枝头歌唱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11—13自然段。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质疑,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男孩,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3、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4、课堂练笔:(课件出示17)

  如果你是那只重新站在枝头歌唱的灰雀,你想对男孩和列宁说些什么呢?请在课本的空白处写下你的“三言两语”。

  学生交流。

  四、拓展延伸,积累巩固

  1、这个故事写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感动了男孩,放回了灰雀。男孩及时改正了错误,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2、个别交流。

  3、摘抄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

  【课堂作业新设计】

  1、辨字组词。

  郊( )渣( )诚( )

  效( )查( )城( )

  胸( )低( )惜( )

  淘( )底( )蜡( )

  2、看拼音写字组词语。

  ( )格( )定

  yánjiān

  ( )热( )苦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诚实( )坚强( )高大( )

  寒冷( )幸福( )喜爱( )

  4、帮助词语找到自己的家。

  果然居然仍然

  (1)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

  爬上来了!

  (2)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

  (3)男孩说:“灰雀会飞回来的,它活着。”

  参考答案

  1、郊外渣子诚实胸脯很低可惜

  效果检查城市淘气河底蜡烛

  2、严炎坚艰

  3、虚伪懦弱矮小

  炎热悲惨讨厌

  4、(1)居然(2)果然(3)仍然

  【板书设计】

  26、灰雀

  惹人喜爱

  列宁男孩

  每次……都要……“没看见”

  经常带……“一定会飞回来”

  可惜果然

语文三年级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识“盒、聊”等10个生字,会写“彩、梦”等10个新字。会写“彩色、脚尖、森林、雪松、歌声、苹果、精灵、季节”等词语。

  2、了解各种各样的梦,体验梦的多彩之处。

  3、感受梦的色彩情感,运用自由、夸张的表现手法,大胆、快乐地描绘梦境,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

  4、感受想象的乐趣,培养学生爱想象、敢表现的个性品质。教学重点:发学生回忆和想象力,突显个性,力求创新。

  教学难点:

  感受梦的色彩情感,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盒、聊”等10个生字,会写“彩、梦”等10个新字。会写“彩色、脚尖、森林、雪松、歌声、苹果、精灵、季节”等词语。

  2、了解各种各样的梦,体验梦的多彩之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梦境

  1、师:小朋友们好,你们昨晚睡得好吗?有没有做梦?谁来讲讲你的梦?

  2、学生讲自己做的梦。

  3、师:我昨晚想着今天要给孩子们上课,也兴奋得睡不着,感觉自己也做了一个奇妙的梦。我梦到自己仿佛有了魔力,我用脚尖轻轻一滑,大片的草坪绿了,到处的野花都红了,天空也蓝了,蓝得可爱,蓝得透明。在葱郁的森林里,雪松们手拉着手唱着歌、跳着舞。在一座小屋的烟囱上,结出了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般的太阳。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

  师:你们觉得老师的梦怎么样?

  生:神奇、甜美。

  师:看来大家都做过梦,今天我们也要学学《彩色的梦》。

  4、揭示课题《彩色的梦》。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完成以下要求:

  (1)借助拼音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有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认一认,实在不认识的请圈出来。

  (3)找出文中的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

  (4)说说课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样的彩色的梦?

  2、检查学生的初读情况。

  (1)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班读一个小节,看看哪个小组读得。

  (2)认生字。同桌互相认生字,看谁还有不认识的生字,同桌教教他。

  (3)强调存在困难的生字。A后鼻音:坪、囱、精、叮、咛B边音:聊

  (4)将生字的拼音帽子去掉,再开火车读一读。

  (5)将生字宝宝藏到词语中读一读。

  铅笔盒烟囱森林聊天精灵雪松草坪

  叮咛歌声葱郁彩色苹果拉手脚尖季节

  (6)有不理解的词语吗?联系上下文思考。

  葱郁:森林里的雪松长得很好,很茂盛。

  叮咛:本文指紫葡萄叮嘱、交待。

  3、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彩色的梦?

  (1)学生再读课文。

  (2)请学生概括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彩色的梦。

  (3)师小结。课文主要讲了我用画笔描绘了一个彩色的梦。

  三、指导书写。

  1、学生自由观察10个要求书写的生字,看看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2、同学们互相提醒。

  3、老师指导容易出错的生字。

  (1)彩字的左上面的部分的写法。

  (2)蓝字的上中下部分。

  (3)森字三个不同的木字的写法。

  (4)“般”字与“船”字的区别。

  (5)“灵”字的“彐”部分没有出头。

  4、学生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5、学生书写生字。

  四、作业。

  1、书写生字。

  2、朗读童谣,读熟悉,读流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感受梦的色彩情感,运用自由、夸张的表现手法,大胆、快乐地描绘梦境,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

  2、感受想象的乐趣,培养学生爱想象、敢表现的个性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彩色的梦》里面的生字新词。

  2、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二、再读课文,了解各小节的内容。

  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有多少个小节。

  2、说说每个小节主要讲了什么。

  (1)第一小节讲了我有一大把彩色的梦。

  (2)第二、三小节主要讲了我编织的彩色的梦境。

  (3)第四小节主要讲了我的彩色铅笔编织的彩色梦境。

  三、品读课文,想象彩色的梦。

  1、学习第一小节。

  (1)请一小组的同学领读第一小节,其他小组的同学跟读。

  (2)想象一下:我有一大把彩色的梦,有的长,有的圆,有的硬。想象一下这一大把彩色的梦是什么?

  (3)学生汇报:彩色铅笔、水彩笔、油画棒等。

  (4)长的可能是什么?圆的可能是什么?硬的呢?

  (5)师:从哪里可以看出他们可能是彩色铅笔、水彩笔、油画棒的。

  (6)生汇报。一是从“他们躺在铅笔盒里聊天”。二是从“我的彩色铅笔,是大森林的精灵。”

  (7)师:一打开,就在白纸上跳蹦。他们在白纸上怎样跳蹦?你能想象出来吗?

  (8)学生汇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

  2、学习第二小节。

  (1)全班齐读第二小节,说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彩色的梦?

  (2)学生汇报。

  (3)师小结:草坪绿了,野花红了,天空蓝了,你还能照这样说吗?

  (4)学生仿照着说一说。如:天上的云朵,白了。

  (5)出示句子“蓝—得—透—明!”这里的破折号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

  (6)指导学生读一读。

  3、学习第三小节。

  (1)请女生读第三小节,注意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

  (2)雪松们拉手,烟囱上结苹果,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啊!请孩子们读出惊讶的语气。

  (3)“在葱郁的森林里,雪松们拉着手,请小鸟留下歌声。”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引导学生认识拟人,就是把动植物当作人来写,赋予他们人物的特点,比如这里雪松拉手,小鸟唱歌。

  (5)请学生照样子说一个拟人句。

  (6)“烟囱上结一个苹果般的太阳。”这一句是比喻句,把烟囱上结的太阳比喻成苹果。

  (7)请孩子们也说一个比喻句。

  (8)“又大—又红!”这里的破折号表示的是声音的停顿。

  (9)指导学生朗读,读出惊讶、惊奇、惊喜的语气。

  4、学习第四小节。

  (1)请男同学读一遍第四小节。

  (2)我的彩色铅笔是大森林的精灵,它描绘了大森林的哪些美景。除了第三小节讲的雪松拉手和烟囱上结太阳,你还知道哪些呢?

  (3)请同学汇报。

  (4)我的彩色梦境是什么样的?

  (5)还有紫葡萄的叮咛,紫葡萄叮咛了些什么?联系上下文让孩子们说一说紫葡萄说了些什么?

  (6)请同学们汇报。

  (7)指导学生朗读。

  四、拓展延伸。

  1、说一说你想用彩色铅笔画些什么?

  2、仿照课文的第2小节和第3小节写一写。

  3、全班交流。

  4、老师评比表扬。

  五、老师总结。

  每个人都有一个彩色的梦,让我们为编织这个美丽的彩色梦境而努力吧!

  六、作业。

  1、写出自己用彩色铅笔描绘的彩色梦境。

  2、读读课文,试着背一背。

语文三年级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4、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二、教学重点。

  1、“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难点。

  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2、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四、课前准备。

  1、寻找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的文字片段,有条件地可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第一课时: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师巡视,了解学情)

  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复杂到简单一步一步的归纳,切忌敷衍。)

  (三)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教师注意指导“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本段,边读边把自己读懂的和不懂的勾下来、写下来。(估计学情:学生能读懂做风筝所用的材料是什么?他们做完风筝后的心情。对于“憧憬”、“依然”二词,学生可能不大明白。)

  (2)学生汇报。

  学生在说用什么做风筝时,教师可让孩子结合自身经历及收集的资料谈谈看法。“憧憬”一词可根据“泡泡”的提示引导学生查字典,或在具体的语境中解决。“依然”一词可用近义词“仍然”,通过换词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3)当学生在谈到书中孩子的心情时,引导他们读两个句子:

  a、我们精心的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b、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教法:多种形式读,体会作者高兴的心情。

  (4)假如就是你在做风筝,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入情入境)

  (5)多种方式读全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2)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或者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场面的文章,让学生入情入境。

  (3)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4)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5)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需要精读的句子:

  a、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

  b、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注:此二句可根据课堂情况,分析写法,如第一句中动词“托”“牵”的用法。

  (6)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四)小组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注:“拼”“村”“丧”的读音需特别注意,磨的读音:二声(摩擦)、四声(磨面);坊的读音:一声(牌坊)、二声(作坊)。

  2、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注:“村”可与“材”进行比较记忆,“丧”的下面部分没有一撇。

  3、练习书写生字。

  (五)课堂练习。

  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一)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1、选择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读出感情。

  2、作者在做风筝,放风筝时的心情怎样?用一个词概括。

  (二)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学习第4自然段。

  a、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b、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c、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重点读好这个句子: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方式:读、体会、“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可表演。

  d、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2、学习5、6、7、8自然段

  (1)师: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2)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5、6、7、8自然段。

  重点读好: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3)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为主要体会句。)

  (三)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一个提问下,帮助学生再次疏导出全文线索,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并再次朗读几个描写心情的重点句。

  (四)课堂练习。

  1、把自己玩耍、活动时候的心情告诉大家,写一写。

  2、写几个描写心情的词语,并在小组内交流。

语文三年级教案7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重点,编者的主要意图,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部分新词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读懂课文内容,能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句子,体会秋天放风筝给孩子带来的乐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验童年生活的快乐。

  难点:在引导理解孩子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二、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本课设计中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读代讲、读思结合,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个性化表达的能力。

  三、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并通过适当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个情境,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在教学本课时,我就通过生动优美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图片、及多次的角色转化,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新知。

  2、赏析教学法:即品读课文,感受语言美。我主要是通过对文中的句、段进行品析,采用了以读代讲 法、品词析句法,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逐渐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处,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0要、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之一。我还在朗读中让学生训练语言文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在朗读中发展思维,在朗读中陶冶情感。最终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四、说学法:

  教学本课时,我指导学生采用了自主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在学习生字环节和学习“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时,用上了这两个学习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学习相结合,教学中既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尝试以自己特有的目光认知、感受课文,又在学生认真思考之后,让其参与到合作探究的学习之中,互相倾诉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独特感受,将课文内容的学习巧妙地融于情感的交流之中,互相取长补短,初步实现由对文字的感知过渡到情感的体验)

  五、说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学习中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辛勤的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1、唤起情感,激趣导入

  首先让同学说说自己在童年最快乐的事与大家一起分享,提出贴近生活、情感兴趣的问题有利于在一开始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为课文的学习开设了一个不错的开端。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在朗读中检查学生生字读音,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变枯燥为生动,学生才有想读课文的欲 望,为课文的学习进行铺垫。

  3、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感悟做风筝的乐趣。让学生找出描写做风筝时表现心情的句子,并通过想和同桌交流风筝什么都不像,却还把它叫做“幸福鸟”的原因,让学生体会做风筝的快乐,学生独立思考之后,让其参与到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互相说说自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将课文内容的学习巧妙的融入情感的交流之中,互相取长补短,初步实现由对文字的感知过度到对情感的体验。

  (2)感悟放风筝的快乐。通过朗读第3自然段,找出这一自然段描写风筝飞起来的.词语,从内容上感受放风筝的心情,再联系生活想象自己放风筝时的情景,自己在放飞风筝时的动作、语言、心情等。让生活在课堂中回放,并观看放风筝时图片,让放风筝的快乐感染着每一个孩子,这样的设计能使其更加投入自己的情感,学生在富有情感的朗读中如同身临其境,多次通过角色转换的方式,让学生尝试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体会做风筝、放风筝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实现情感的转移。

  (3)体验找风筝的心情。教师配悲伤音乐范读风筝飞走时的心情,学生谈谈自己听后的感受,并通过找描写心情难过的词语,进一步理解此时的心情,用自己的动作、语言,理解两个关键词“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来深入体会由快乐到难过的心情变化,朗读的指导也就水到渠成,并通过寻找风筝来找回那份快乐,此时进一步拓展,请学生想象找到风筝和没找到风筝的心情变化。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创新离不开想像,想象离不开假设。一个事件可以有多种办法,一个故事可以有多种结局。教师要善于用假设延伸课文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三年级教案8

  教学要求:

  1、学习作者抓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体会用词的贴切、生动,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2、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其中课文写翠鸟外形特点和捉鱼的第一、二、三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翠鸟的捉鱼本领之间的关系是教学的难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触发个性

  1、同学们,听--(多媒体课件播放“百鸟争鸣”声)你们听到了什么?

  2、你们都喜欢鸟吗?都喜欢哪些鸟?为什么?

  3、是呀,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都喜欢它。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新的朋友--翠鸟,一起叫一叫它的名字,再亲切一点。瞧,这就是翠鸟(多媒体课件出示“翠鸟”图)。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翠鸟。

  4、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从你们专注的目光里,老师感觉到你一定很喜欢翠鸟。你还想更多的了解翠鸟吗?那么就拿出那篇介绍翠鸟的文章读一读吧。

  二:读文作画,张扬个性

  1、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读完了课文,你对翠鸟又有了哪些了解呢?

  2、看来,同学们通过读书,已经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给我们描述了翠鸟的外表、活动以及生活习性。你们喜欢翠鸟吗?你最喜欢它的'什么?

  3、学生自由分组学习,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

  评:这样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

  4、刚才同学们学习很投入,读书很认真。我们来交流一下,哪几位同学愿意来展示一下你们画的翠鸟?大家看他们画得好不好,与课文内容是否相符。(实物投影一个小组送来的画)

  5、生评

  6、还有哪几位同学愿意来展示一下自己的画,并给大家介绍一下。

  7、读懂了课文老师也画了一只翠鸟(多媒体课件展示),可是忘记了涂色,大家能不能看着提示,来介绍一下它的样子呢?自己练习说一说。

  8、学生练习,学生介绍。

  评:这一环节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评读感悟,凸显个性

  1、翠鸟又漂亮又机灵,还擅长捉鱼。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的同学我们一起来比比吧。

  2、我们比赛完了,各位小评委,评一评吧。

  评:能把竞争带进课堂。

  3、你们不想把它的形象永远地留在脑海中吗?那就试着背背吧(学生练习背诵,并指名背诵。)

  4、同学们都很棒,其实背诵也是一种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学到这儿,你有什么想法吗?

  5、是呀,老师也有这种想法。可是能捉吗?

  6、为什么?

  7、你们真是了不起。正是有了它们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才如此的丰富多彩。其实,翠鸟在全世界有60多种,我们今天所认识的只是其中的一种。就让这可爱的小生灵在大自然中快乐、自由地生活着吧!(多媒体课件播放:各种各样的翠鸟)

  四:拓展延伸,放飞个性

  同学们,这节课大家凭着自己的力量,读懂了课文,你一定有不少的收获或疑问,请大家结合自己的收获或疑问给自己布置一道家庭作业题。

  五、小结

  板书设计

语文三年级教案9

  教学目标:

  1、指导背诵这首诗。

  2、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仿照课文第三节再编一段。

  3、学会九个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

  2、配乐齐读课文。

  3、指名读第三节。要求:仿照这一节,再编一段。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想象。

  (2)同桌相互说,相互评价。

  (3)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向大家汇报。

  二、背诵指导。

  1、依据板书内容自己独立试背。

  2、指名分小节背。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认读情况。

  2、小组内相互交流识记字形的方法。

  3、小组代表汇报。

  悠 谷 脚 丫 软

  营 柔 堂 遥

  4、指导书写。

  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扩词练习。

  悠:悠久 悠扬 悠闲

  谷:稻谷 谷子 深谷

  脚:脚印 脚步 脚趾

  软:松软 柔软 软弱

  营:军营 营地 营房

  堂:食堂 纪念堂 礼堂

  柔:温柔 柔弱 柔美

语文三年级教案10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童话故事的基本特点。

  2、看图在情境中进行故事情节的创造性想像。

  3、引导学生抓住童话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把童话片断写具体,感受创作童话的快乐。

  教学流程

  课前交流

  1、借“想象达人”的游戏,看图画,展开丰富的想象,猜猜画中的人物可能在说什么?(启迪想象人物的语言,为后面的写作做铺垫)

  2、联系学生已有的童话积累,讨论童话故事的共同特点。(把小动物当作人来写、生动有趣、想象丰富、给我们一点启示)

  一、创设情境,质疑激趣。

  1、出示小鹿的图片,结合教师的语言创设童话的情境。

  2、出示句子:“大角真不好,它到处惹麻烦……”小鹿这么想着,伤心地哭了起来。感受小鹿的伤心,读句质疑激趣:大角给小鹿惹了哪些麻烦?

  二、借助情境,激发想象。

  1、想象:小鹿会来到哪些地方?遇到什么麻烦?感受他的大角给他带来的烦恼和痛苦。

  2、借助情境:哭着哭着,小鹿睡着了。她做了一个很美很美的梦。他梦见自己的大角变得很有用。激发想象:在梦中,小鹿的大角有什么用呢?会帮助森林里的小伙伴做什么事呢?可以把你喜欢的小动物请到故事中来。

  3、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学生的回答。播放图片:晾衣架、小鸟做窝、乘凉、圣诞树)补充并启发学生的想象。

  三、例文引路,写得有趣。

  以“小鹿的大角变成了晾衣架”这个梦为例,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点评老师写的前后两段下水例文,明白编故事时,只要把小动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写具体了,童话就会变得五彩缤纷、生动有趣了。

  四、编写片段,师生互评。

  1、引导学生自由选择一个小鹿的梦具体地写一写,可以写自己讨论过的梦,也可以写老师图片上的梦。注意把小动物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写具体。

  2、指名交流习作片段。生生互评:引导学生注意仔细倾听,抓住小动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去点评同学习作的优点和建议。学生自评:自己修改习作,抓住小动物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写具体。

  教学亮点:

  1、游戏激趣,启迪想象。

  开头的游戏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告诉学生要大胆地想像,想像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激发创作的欲望。

  2、情境教学,降低难度。

  小学生的思维特征主要是具体形象性。情景教学法的使用符合学生的特点。本次习作在指导学生如何编童话时,为学生创设“小鹿的大角”的有趣的故事情境,围绕“小鹿的大角”的`“麻烦”和“有用”引导学生展开大胆合理的想像,抓住小动物们的语言、动作、神态把“小鹿用大角如何帮助森林里的小伙伴的梦”写得具体生动。与没有情境铺垫相比,降低了写作的难度,更容易把故事写得生动具体。

  3、范例模仿,方法迁移。

  三年级的孩子处于写作的初级阶段,所以我采用了范例模仿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两篇例文,知道如何抓住小动物们的语言、动作、神态把“小鹿用大角如何帮助森林里的小伙伴的梦”写得具体生动,让同学们有法可循。以后遇到编任何内容的童话时,就可以进行方法的迁移,把童话的情节写得生动具体。

  4、多种方式,评价激励。

  课堂上的评价目的在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因此,本次习作指导课采用自我评价、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诸多方法来实施学生发展性评价。我校在起步作文的评价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思考。学生参与习作的评价和批改对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一种很好的锻炼。但是,刚接触起步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有能力参与到作文评价、批改的工作中来吗?我们在三年级中做了尝试,在老师的逐步指导下,在同伴的合作下,学生的点评还是很有道理的。在经过了自我评价、自我修改之后,小评委们或以同桌为单位,或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对同学的习作进行精彩之处的圈画、批注及不当之处的修改。老师结合小评委的意见写上评语、打上习作和书写两个成绩。同学们和老师那满满的红笔圈画和热情洋溢的批注激励着每一个刚跨进习作之门的学生的写作热情。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习作目标中提到: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这里的“不拘形式”是否意味着不需要写作方法的指导呢?不指导写作方法,对于刚接触起步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在表情达意上会遇到重重困难,如果需要写法指导,如何把握想象作文中学生自由写作和写作方法指导之间的度,既不影响学生的自由发挥,又能降低表达的难度呢?带着这样的困惑,我设计并执教了《小鹿的大角》这节习作指导课。课后,得到了专家和同行们的宝贵意见。对于写作水平好的学生可以放手让他们直接自由选择内容、方法进行童话创编,并进行适当反馈,这样就发挥了这部分学生的自由创作度。写作水平较差的学生可以扶着老师的拐棍(写作方法)走,降低了这部分孩子的写作的难度。中等的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用上老师的方法,也可以用自己上自己的表达方法,在内容的选择上自由创编,发挥想象。

语文三年级教案11

  教学目的

  一.通过诵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简捷地复述文章内容

  二.感受娃丽关爱别人的美妙心灵,做一个有优秀品格的小公民

  三.细心诵读课文,理清思绪,培育自己读与复述的本领

  四.掌握新生字的音、形,末了能有情感的诵读课文教学重点:领会娃丽有责任心、能为别人着想的高尚品格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进程:

  1.导入新课

  一.课前导入:同砚如今是怎么样和你的同伙、亲戚联络的'?(打电话、发短讯、发邮件、写信)在之前人们又是用哪些体例进行联络?(至多的是写信)写信就得用到信箱,信箱的作用是什么?

  那末,今日咱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6课《信箱》,看看这个信箱又引出了怎么样的一个故事?

  2.板书:16.信箱

  2.通读全文,概括主旨

  1. 出示题目:问读课文,然后说出课文首要写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产生了什么事?

  2. 在浏览中,碰到不懂的字或句子,先作记号,然后小组讨论,说出效果

  3. 搜检浏览效果(回答得好的实时给与表彰)

  3.再细心诵读,解决问题

  1. 诵读浏览提醒,以后解决提醒中的三个题目:

  a. 哥哥、娃丽各是怎么样对待这封信的?

  b. 娃丽为何拿到了和哥哥如出一辙的钥匙?

  c. 你想对哥什提亚说些甚么?

  二.请同砚逐一回答,找出相干段落,分角色诵读(师做适宜的指点诵读)

  从中剖析并领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及思惟品质

  4.总结全文,谈感受

  一.依据板书复述课文

  二.学习了本课你有甚么感受?

  三.结合实际:假设是你碰到了相似的事,你会怎样做?

  5.课后功课

  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爷爷、奶奶听。

语文三年级教案12

  教学要求:

  1、知道彭总是个不搞特殊化、不愿脱离群众的人,对他产生敬仰之情。

  2、学会本课的九个生字及新词。认识九个认读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通过课文对彭总的言行、神态的描述,体会出彭总是个不搞特殊化、不愿意意脱离群众的人。

  2、引导学生把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现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上。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个规矩不能有”)教师板书课题后,请全班齐读课题。

  (1)、问:你有什么发现吗?

  师说:“同学们,引用人物说的重要的一句话作为课题,这是一种拟题的方法。”现在请同学们可以从我们学过的课文中,了解几种命题的方法。”

  1、以事件的主要内容命题:捞铁牛;

  2、用一个慨括性的词或词组命题:全神贯注;

  3、用人名或事物的名称命题:李时针;

  4、运用拟人手法命题:蟋蟀的住宅。

  同学们了解命题的知识还真不少!今后,希望我们在写文章时也要注意定好一个合适的题目再作文,能做到吗?

  (2)、同学们课前预习了课文,你们知道“这个规矩不能有”这句话是谁说的?课前同学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了他的哪些知识?谁能向大家作个汇报。(昨天同学们把这个作业完成的

  真好!教师对此感受到很满意。)

  (3)、师小结:彭德怀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十大元帅之一。(十大元帅:朱德、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恒、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彭德怀是党和国家军队杰出的领导人。他从1954年9月起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和国防委员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本课讲的就是1956年他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期间发生的一件事。今天在课堂上,同学们用心地体会课文内容,相信你会被彭德怀的伟大人格所感染。

  (4)、同学们读了课题有什么问题吗?下面就让我们带着来读课文,读后你能解答几个问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检查学习效果:

  1、出示小黑板(自读课文要求)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注意字音,然后与同桌交流汇报自己在字词方面的收获。

  (2)全班汇报新积累的词语。(见小黑扳)

  (3)完成填空练习

  这篇课文讲了(谁)_______(什么事?)________。

  三、理清文章条理:

  1、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讲了这件事?(2—10)

  2、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四、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小黑板出示

  (1)读课文第二段,用“—”画出彭总在公园门口看到“休息”的牌子后说的几段话,想想各是什么意思?该用什么语气读?体会彭总这个人物前后心情的变化。

  (2)小组内分角色试着读一读2——10自然段。(请各学习小组长负责)

  2、全班汇报交流(出示三段话)

  (1)彭总进门走了几步就停了下来,()问警卫员:“你们搞的什么鬼?”

  (2)“休息?休息为什么叫我们进来?”彭总冲着所有的工作人员()说,“你们说,是不是你们把群众赶跑了?”

  (3)“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么大一个公园,我们来了,别人就不能来?这个规矩不能有!”(彭总()地说)

  3、朗读

  (1)刚才同学们分析这三段话确实动了脑筋,分析得很好,如果请你来读,能读出这三种语气吗?(自由练习读)

  (2)师生合作读(师读旁白;男生读彭总说的话,女生读工作人员说的话)

  4、感悟:此时此刻,你体会到彭总是怎样一个人?

  5、板书:(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化、与群众平等)。

  6、你还从课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彭总就是这样一个人!

  (1)穿便衣;

  (2)步行到公园;

  (3)很多人亲切地称呼他为“彭总”——(担任国家多种职务,位高权重,但他与群众相处很好,平易近人,与人相处没有官架子。说明他与大家平时相处很好。)

  想一想:“彭总”与平时人们现在叫的“李总、张总”有什么区别?

  7、师小结:是啊,作为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的彭总处处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化的品质确实令人敬仰,下面就让人们怀着这种敬仰之情把课文有感情地再读一遍。(彭总男生读,女生读旁白的话。师:读工作人员的话)

  五、拓展交流

  老师想问问大家,除课文中写到的'事情外,你们从查找的资料中还了解到彭总与群众平等相处、坚持原则的事例吗?

  六、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1、师引:彭总作为国家的领导人,都能做到处处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化,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班上的班干部中,能不能在班上不搞特殊化?(不能,班干部做得不对,老师照样会批评、教育他们。)再如:学习委员、小队长收作业时,只记别人的名字,自己没交不记自己的名字,劳动委员只叫别人劳动,自己不干活……)

  2、在平时,如果你去爸爸、妈妈单位上,能不能搞特殊化?(坐公家的小骄车等)(我了解我们学校的教工子女、课间一般不随便进入办公室,每天从家里自带开水,参加托管中心,也与其他同学一起同吃同住。)

  七、 总结。

  1、彭德怀同志离开我们已经30多年。今天,我们缅怀他,深深地被他的崇高品质和人格力量所感动,所鼓舞。彭德怀同志的丰功伟绩将永远载入史册,世世代代铭刻在人民群众的心里。他的优秀品质和革命精神作为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进一步得到继承和发扬。今后我们要向彭总学习,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搞特殊化,要与大家平等相处,遇事有商量,本学期开始,国家又给我们减免了学杂费,这是党和国家对我们的关心,为了感谢政府,我们从小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为创建和谐社会努力。

  2、这节课又学会了几种命题的方法。

  3、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我们知道了写人离不开事,通进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彭总的优秀品质,而且叙述这件事例中,又重点抓住彭总的动作,语言、神态、心情的特点来写,因而这件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4、我们又积累了一些词汇。

  八、作业(三选一)

  1、把这个故事给家长听,家长评价:———

  2、在小练笔话上用一段话记下自己学习本文的感受。

  3、许多伟人,名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懂得人人都是平等的,不能因为自己官大、有地位就搞特殊化。请你继续搜集一些有关伟人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化的事例,下周才艺表演时,请讲给大家听。

语文三年级教案13

  一、背写两首古诗

  二解词:潋滟空蒙奇西子

  三、组词:断楚孤帆

  四、说出下列词句意思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五、背写描写祖国风光的诗。(望庐山瀑布独坐敬亭山)

  第二十二课

  一、抄写词语

  二、背写鱼的自然段

  三、课文从哪些方面看出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

  (海水五光十色,海里有各种各样的动物,海滩上有美丽的贝壳和海龟,海岛上有各种鸟)

  四、资料袋里的谚语

  第二十三课

  一、抄写词语

  二、背写自己吉难的部分

  三、体会词语的好处

  抽封侵飞舞只好

  第二十四课

  一、背深封的意思

  二、背描写景色的诗句

  三、背abac形式的`词

  四、多音字

  舍空参长

  第七单元

  第二十五课

  一、抄写下列词语

  二、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什么事?(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和朋友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发明了坦克)

  三、发明家是如何发明坦克的?

  第二十六课

  一、会写词语

  二、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的一切都在变化)

  三、科利亚是怎样找到木匣的?书上104页

  第二十七课

  一、会写词语

  二、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107页

  三、陶罐神态词:谦虚

  铁罐神态词:傲慢轻蔑恼怒

  第二十八课

  一、反义词和八字成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三十六计,走为上策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重足而立,侧目而视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避其锐气,击其惰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二、生字组词

  谎笛棍港愤袜捆妇

  三、多音字

  处干称撒量数

语文三年级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边读边想象画面,感悟古诗描绘的美的意境。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六单元,大家读一读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生自由读)

  2、古往今来,有不少文人墨客都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这节课我们先走进第17课,一起学习两首描写祖国山河的古诗。(板贴《望天门山》和《望洞庭》,生齐读课题)

  3、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首诗题,有什么共同点?诗题中都有个“望”字,“望”是什么意思?(远远地看)“望”字的甲骨文很传神,(出示)你们看,像一个人站在土坡上睁大眼睛向远处看,后来就逐渐演化成了现在的写法。

  二、师生共同学习《望天门山》

  (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望天门山》,它的作者是李白,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2、指生交流。

  3、出示李白资料。

  4、我们学过不少李白的诗,无论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早发白帝城》,还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望庐山瀑布》,都能体现出他的豪迈奔放,他的诗都极具浪漫主义色彩。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也承袭了他浪漫主义的风格,大气磅礴,读完让人荡气回肠。

  (二)初读诗文,了解诗题

  1、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指生读)你的发音很准确,读得也很流利。想不想听老师读一读?(师配乐朗读)

  2、我和他读的有什么不同?指生交流。朗诵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好停顿,读出声断气连的感觉才能读出诗的韵味。

  3、谁听出老师刚才读到哪里把声断开了?出示停顿,谁再来读一读?(指生读)

  4、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乘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途经天门山时写下的。“望”是远望,天门山是座什么样的山?根据注释和山名来预测一下。是啊!天门山,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你看,它多像两扇高高的大门啊!谁再来给大家读一读诗题?(读出天门山的气势;读出作者的愉悦。)

  (三)借助景物,感悟诗境

  1、提问:作者远望天门山,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请你在书上圈画出来。

  2、指生交流: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读到这里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4、师小结:青山、碧水、白帆、红日,构成了一副色彩斑斓、美不胜收的大好河山图。

  (四)抓关键字,探究诗意

  师:李白不愧是诗仙,寥寥数笔就将祖国的大好河山展示在读者眼前,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读诗文。

  齐读一、二句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传说天门山原来是一座山,后来被一把利剑一劈为二。同学们读一读这句诗,能读出来这把利剑指的是什么吗?指生交流:结合注释,了解楚江。

  2、(课件出示第一句)楚江如同一把利剑,将雄伟的天门山一劈为二,这是怎样的水啊?指生交流:水流湍急的、汹涌澎湃的(板书:水急)

  师:看来这奔流而下的楚江威力可真是不小啊,能将一座大山劈成两半!你能把这种汹涌澎湃的气势读出来吗?(指生读)李白看到这水冲山开的奇观,诗兴大发,挥手吟道:天门中断楚江开!(齐读)

  3、(课件出示第二句)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注释说一说:至是“到”,回是“回旋”,“此”指的是什么?“至此”是到哪了?原本向前奔腾、势不可挡的江水到了天门山这里打了个回旋。你觉得天门山是怎样的?指生交流:高大险峻的、坚不可摧的师:是的,这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高大险峻,屹立江边迫使江水激荡回旋。这句诗表面在写水,实际上则是借水势赞叹山的险峻。(板书:山险)李白看到这山阻水回的景象,忍不住惊叹道: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

  4、(出示前两句诗)你能把这种水急山险的磅礴气势读出来吗?指导朗读。过渡:这两句写了李白远望到的山川之势。随着船的前进,越来越靠近天门山,李白又看到了什么?

  出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这句诗中哪个字的意思不明白?

  交流诗意:两岸的青山相对出现,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缓缓驶来。

  2、这句诗主要描写了哪两种景物?指生交流,师趁机板书:山帆作者分别运用了哪两个动词来描述这两种景物的?指生交流,师趁机板书:出来

  3、两岸的青山原本就是静立不动的,作者为什么要用动词“出”来描述它?同学们,你平时坐车行进时,路前方的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这就是作者李白当时的感受吧!舟行江上,远处的山逐渐扑入眼帘,愈显清晰。

  4、两座青山就像主人一样迎接江上来客,此时李白的心情是怎样的呢?(高兴、激动)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美,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途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之情,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诗吧!

  (五)配乐诵读,升华诗情

  1、让我们带着对诗句的理解,随李白一起泛舟,远望天门山吧!

  2、这首诗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山的山形和长江的水色融为一体,壮丽的景象得到充分展现,也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3、这样壮丽的山河你喜欢吗?将你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吧!再读古诗。

  4、既然同学们都那么喜爱这首诗,那就把它背下来吧!(指生背,齐背)

  三、学习古诗《望洞庭》

  过渡:同样是描写山水的诗,与水急山险的天门山相比,刘禹锡笔下的洞庭湖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一)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默读《望洞庭》,思考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在诗中圈出来。

  2、圈完了吗?圈完后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这首诗?

  看看能否读准字

  1、“翠”是什么颜色?(绿色)

  2、都有什么是绿色的?(山是绿色的,水是绿色的)

  3、这山是什么山呀?结合注释来说一说。(洞庭湖中的君山)

  4、远远望去,洞庭湖里的山是绿的,水也是绿的。

  作者接下来又打了一个精妙的比喻:白银盘里一青螺。

  1、“白银盘”指的是什么?“青螺”指的又是什么?

  2、刚刚我们说水是绿色的,为什么这里又说湖面像个白银盘呢?两处说法矛盾吗?谁来说说你的理解?指生交流。解读:原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越升越高,月光也越来越亮,洒在湖面上反射出白色的波光,远远看去就像一个白银盘,而湖中的君山依然保持着原来的绿色,就像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小小的青螺。

  3、这两句诗中有山有水,精妙的比喻将山水一体的美景写得有形有色,使人倍感亲切。(师板书:山水一体)

  4、谁来美美地读一读?

  (三)体悟诗情

  1、这首诗意境很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吟诵吧!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望洞庭》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表达了诗人对洞庭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带着你的喜爱之情,再来读一读全诗。

  四、对比提升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望天门山》和刘禹锡的《望洞庭》,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

  相同:都是山水诗,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不同:一首是描绘水急山险的天门山,雄奇壮观,大气磅礴;一首是描绘湖月相映的洞庭湖,宁静祥和,活泼清新。(师趁机板贴)

  2、朗诵比赛:男生读《望天门山》,女生读《望洞庭》。3、请从中选出一首你最喜欢的诗,把它背过吧!

  4、检查背诵。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板书设计】望天门山望洞庭水急山险湖月相映山出帆来山水一体雄奇壮观宁静祥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解读诗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李白和刘禹锡领略了天门山和洞庭湖不同风格的美景,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苏轼的脚步去欣赏西湖的风光。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生齐读课题。

  2、理解诗题1透过读诗题,你读懂了什么?谁在哪里干什么?天气起初怎样,然后怎样?

  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饮:喝酒湖上:在西子湖畔初晴后雨:先是晴天,后来下起了雨。

  3、诗人与朋友在西湖上饮酒游览,适逢天气晴转雨,诗人便饱览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我们再来读一读诗题,注意读好停顿。

  4、关于作者苏轼,你知道他的哪些信息?指生交流,师出示资料: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世人称之为“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二、检查预习,字词过关

  1、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这两首古诗,下面检查一下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出示生字:潋滟亦宜磨初抹镜银螺

  (1)指导多音字:磨抹(“抹”右边上横长下横短,与“未”区分开。)

  (2)指导易错字: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长右短。字形从衣从刀,用刀裁布为制衣之始,所以左边是衣字部。意思是“开端,开始”。观看一帆视频,生练写,同桌互评。

  三、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眼中的西湖是怎样的,大家快读一读诗文。

  1、指名读古诗。(生生评价)

  2、那这句诗的意思你理解了吗?指生说,师补充。

  3、西湖的美景是这样的出神入化,脑海中想象出画面了吗?(课件出示雨天美景图)带着你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4、无论是天晴时的西湖,还是下雨时的西湖,无论是波光粼粼的西湖,还是山色空蒙的西湖,都是那么美丽,那么奇妙!让我们一起来赞美这奇妙的景象——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一天之中,诗人享受了晴天和雨天两种美,真是高兴。这时他由西湖想到了谁?西子是谁?课件出示西施资料。诗人是怎样赞美西施的?(出示后两句诗)淡妆浓抹是两种不同的装扮,淡妆比较素雅,浓抹则鲜明艳丽。生活中女孩子淡雅的妆扮叫做(淡妆),舞台上演员们鲜艳的妆扮是(浓抹)。

  2、那西施是淡妆好看还是浓抹好看?(都好看)你怎么知道的?(总相宜)西施天生就美,所以不论淡妆还是浓抹都适合。我们来夸一夸西施的美:淡妆浓抹总相宜。

  3、这句话仅仅在赞美西施么?谁能借助老师给的关键词,说说诗句的意思?指生说。

  4、这句诗看似在说西子,实际上比喻的是西湖。晴天水光潋滟的西湖,鲜艳明亮,恰似西子的浓抹;(板书:浓抹)雨天山色空蒙的西湖,淡雅清新,恰似西子的淡妆。(板书:淡妆)作者这样写是想表达自己的什么感情呢?(对西湖的赞美)我们也一起来赞美一下西湖的美景吧!——(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小结:作者运用生动的比喻将西湖不同天气的美景展示在读者眼前,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整首诗吧!齐读全诗。

  四、作业布置

  1、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收集苏轼描写祖国山水的其他作品,并品析背诵。

语文三年级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写自己过节的经历,感受生活的美好,热爱生活。

  2、能够有序地介绍出节日的场面或节日的来历,并能把自己的心情或所得恰当地表达出来。

  3、初步掌握点、面结合交替介绍的场面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中华民族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的人们,同时也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其中包括许多很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蕴含着许多动人的故事,有的甚至具有传奇色彩,寄托了我国劳动人民最朴实的真挚情感和美好愿望。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的节日吗?板书《过节》。

  二、明确范围,讨论理解

  1、说说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

  提示:在介绍自己知道的节日时,要从节日的来历、形式、特色以及自己参加过哪些节日或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场面、情景几方面来说,说时要有一定的顺序。

  2、学生读书上提示,明确本次的习作所要写的内容:写自己过节时场面和心情及节日的来历。

  3、小组交流。

  三、提供场景,打开思路

  1、播放录像。

  春节贴春联、放鞭炮,元宵佳节扭秧歌,国庆节放礼花的场面。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什么是场面中“点”的`描写。

  2、交流归纳。

  3、好词花篮、好句筐。投影出示描写好的场面、气氛的词语、句子。(供学生参考)

  直冲云霄五彩斑斓天女散花香气四溢津津有味万紫千红……

  锣鼓催春闹元宵识字花灯显神威

  悟空降临元宵夜八戒背媳妇逗人乐

  随着一声声震天动地的礼炮声,一朵朵礼花在空中绽放:有的像绚丽多彩的降落伞,有的像五颜六色的蘑菇,有的像金色的绣球,有的像银色的星星,有的像天女散花,有的像音乐喷泉……美丽的礼花在空中盛开。

  四、自拟题目,下笔成文(略)